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工商管理专业类别集锦9篇

时间:2023-08-16 17:14:11

工商管理专业类别

工商管理专业类别范文1

工商管理专业需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应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商业经济和工商管理哪个更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1】商业经济和工商管理哪个更有用

工商管理和商业经济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所从事的专业不同,工商管理主要是从事工商管理系的,是行政管理方面的;而商业经济主要是从事商业工作的,是企业性质的,专业不同,工作也不同,所以考试的专业科目也不同。中级经济师工商管理和商业的考试内容及侧重点不同,就业范围也是不同的。

商业经济一般是商会或负责经济促进工作的相关人员报考

商业主要商品流通运行、商品流通组织、商品流通企业战略管理、商品流通企业运营管理、商品流通企业市场预测与经营举出、商品流通企业采购与供应管理、商品流通企业字眼规划与控制、商品流通企业渠道管理、商品流通企业国家商务运营管理、商品流通企业电子商务、商品流通企业人力自奥运战略管理、商品流通企业财务管理、商品流通宏观调控等相关的原理、方法、技术、规范等与商业相关的内容。

工商管理主要考查企业战略与经营决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上传营销与品牌管理、生产管理与控制、物流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人力资源规划与薪酬管理、企业投资决策及重组、电子商务等相关的原理、方法、技能规范等与工商管理相关的内容。

【2】工商管理和商业经济两个专业有何区别

工商管理研究的是工商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商业是专门研究商业部门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包括商业的产生和发展,商业的地位、职能和作用,商业主体、客体运行,商业的载体和个体,商业经营类型与交易方式,市场营销,商业经济效益,商业宏观调控与商业企业管理。

【3】工商管理是学什么的

工商管理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经济法、现代公司制概论、经营管理、公司金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

工商管理类包括很多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类别范文2

关键词:国际商务专业;文化特质;课程群;项目教学法

有关国际商务专业设置的规定最早出现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依照专业设置目的,国际商务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着明确的区别: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经济学门类下的经济学类专业,而国际商务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经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而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中,国际商务专业由目录外专业变为管理学门类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变化不大,仍归属于经济学门类下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

这种区别是必要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国际生产体系的一体化、全球化,企业从全球不同地区寻找生产和服务来源,从各国生产要素的成本和质量差异中获得收益,并形成从材料供应、生产管理、组织架构到市场营销的价值链。因此,设立国际商务专业的目的正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企业管理和经营方式变革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企业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这种国际企业管理的学科特征明显区别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强调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和进出口业务管理,需要学生掌握深厚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学科特点更倾向于应用经济学。

但是,在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中,如何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仍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特别是如何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所区别。首先,很难想象一个对国际贸易实务知识一无所知的毕业生能适应国际企业管理的要求,因此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方案中总是包含大量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其次,国际商务强调商务环境研究,如东道国社会环境和作业环境的构成要素、分析指标,国际商务环境的风险评估方法和规避途径等。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分析能力恰恰代表了一种高水平的综合经济分析能力,是国际企业管理的基础性活动。因此,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方案中也或多或少地包含有《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等贸易理论课程。

这种培养方案设计从原理上来讲并没有问题,因为教育部有关国际商务本科专业、硕士学位的规定也透露出这种意图:虽然国际商务本科专业属于工商管理类,但作为培养更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在2011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却被划分为经济学门类,与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同属于经济学学科。这说明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的角度看,随着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规格的提高,学科建设的侧重点也从以管理学为主转向以经济学为主,高水平的国际商务管理人才需要掌握扎实的管理学知识与拓展性的经济学理论。

从我国许多高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看,专业的学科特色在减弱,课程设置、培养方向乃至教学方法等许多方面都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非常相似,偏向经济学知识、弱化管理学技巧,注重贸易实务操作、忽视跨文化管理的倾向非常明显。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培养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良好的国际企业管理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巧。因此,本文试图结合国内外国际商务本科专业教育的现况,就如何提升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进行探讨。

一、注重“文化特质”培养,提升跨文化管理意识

虽然我国高校国际商务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已注意到其管理学科的属性,强调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与能力,但并未拉开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距离,专业特色不够鲜明。笔者检索了国内多家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情况,发现有两个趋同性特点:(1)培养目标比较空泛。多数高校均强调“英语能力”“贸易业务运作能力”“通晓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等培养内容。我们认为,这种实务操作能力很难保证毕业生成为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级商务专门人才。(2)课程设置趋同,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几乎没有区别。绝大部分院校的主干课程都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英语能力模块,二是国际贸易基础和技能模块。从课程设置上看,很难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有所区别。

由于国外大学并没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以培养国际经贸人才的专业统称为“国际商务”“国际管理”“全球管理”等。除了强调基本的国际贸易实务能力,为了体现管理学特征,国外高校国际商务专业均更加关注学生的“文化特质”。例如:马歇尔商学院全球管理专业简介中就提出,此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的跨国文化分析能力;沃顿商学院认为从其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有能力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工作”;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培养计划中将培养目标描述为“使学生成为交流各国文化、掌握外国语以及拥有个人国外经历三者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强调“文化特质”的培养目标体现了管理的实质,因为管理受文化的制约,文化给人以认同感,特别是在人的行为和价值观方面。美国管理学家丹尼尔·雷恩就认为:管理是文化的产儿。一方面,人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是在各种不同的文化道德基础上形成的,管理知识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完善也是根据文化的变化而演变;另一方面,就管理实践而言,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方式也随文化的变化而改变。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观点则更为深刻:管理本身即是一种文化,管理以文化为基础并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它本身也是文化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质,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国内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应该在培养计划中包含更多的“文化特质”类课程,如《跨文化管理》《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商业文化》《跨文化交际》《国际商务谈判》乃至《西方文化史和思想史》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毕业生适应跨国公司多元企业文化的能力,保证学生具备充分的文化沟通能力,以便在工作实践中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

二、开设跨学科课程,完善国际商务知识体系

国际商务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经济贸易等专业性内容,更涵盖金融、管理、法律、物流、外语、信息技术等各个学科的知识。为培养高层次的国际商务人才,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教育,并随着现代国际商贸领域的发展而及时调整专业教学课程,更新学生知识。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牛津大学就针对现代学科范围重叠交叉、出现边缘学科的情况,开始允许学生选择多学科同时学习。例如:同时学经济学、心理学和哲学,并进行相应的学位考试等。现在牛津大学的50种课程群中,有26个课程群是合并几种学科而成的,称为“综合性课程群”,这种做法被欧美等国的大学普遍仿效。近20年来,美国的高校成立了越来越多的跨学科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当今世界的许多重大问题,积极推进多学科的教学。

在我国高校的国际商务学科建设中,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比如,可以按照国际商务战略研究、作业过程和实务技巧将相关课程进行融合:商务战略包括国际商务环境研究、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国际商务竞争战略、国际商务组织战略4项内容,下设《管理学》《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心理学》等课程,构成“基础性课程群”,着重夯实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管理知识基础;作业过程包括国际生产与技术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4项内容,下设《质量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财务管理》《国际金融实务》《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管理》等课程,构成“作业性课程群”,着重提升国际商务专业学生针对国际企业管理的作业能力;实务技巧包括商务英语能力、贸易操作能力、商务沟通能力、商务分析能力4项内容,下设《商务英语(中、高级)》《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出入境检验检疫》《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商业文化》《跨文化交际》《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市场调研与预测》等课程,构成“实务性课程群”,着重强化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贸易操作、商务交际能力。通过从“战略设计”“作业过程”到“实务技巧”的多个连贯课程群,完善本专业学生的国际商务知识体系。

当然,也可以采取其他分类方法来构建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群体系,只要课程群能够为国际商务专业学生提供跨越多种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管理学知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那么课程群建设就真正达到了国际商务专业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目的。

三、推广“教训研三位一体”的项目教学法,增强国际商务实践能力

项目教学法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教育中非常普及。这种教学法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对外部真实世界作出贡献,该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强调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性教育。从教学原理上看,项目教学法通过设置一种模拟职场环境的学习情境,以某个具体的国际商务项目作为引导,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全面的沟通协调、业务操作和学习创新能力。例如:在美国一些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签订长期合同,紧密结合外贸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研究如何提高生产率和防范外贸中的各类风险,从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工商管理系创办了各类咨询中心、学生超市、旅行社、训练中心等教学实践场所,由课程责任教师担任项目经理,并且提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师生参与同一项目的研发。

针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建议高校采用下述原则在国际商务教学中落实项目教学法。(1)开发项目化课程。开发的原则以国际商务岗位需求为原则,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教材结构来看,每个单元可设两个模块,第一个模块介绍各相关国际商务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第二个模块是相关项目所要求的内容体系。(2)项目化教研课题。针对项目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研课题,并对课题完成、应用状况建立考核制度。(3)“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加大合作办学力度、制订国内外进修资助计划,培养具有现代国际商务知识、业务技能优秀、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并建立项目化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整个教学过程的监督。(4)创建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室,创造国际商务项目职场化工作环境。如包括谈判室、跨国企业管理中心、涉外综合服务大厅等部分。(5)实施“八步法”项目教学流程。8个步骤分别是:了解各类国际商务岗位要求、开发项目化课程、项目化教研课题、建设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室、评析项目教学效果、按修正后的课程体系与项目化课程再次展开项目教学、再进行总结和评价、聘请专家组对项目组的成果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刘志娟.对提高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0,(9).

[2]邱璐轶.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软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1,(1).

[3]吴建,周庭芳.西方国家国际商务专业与课程体系探讨[J].当代经济,2010,(2).

工商管理专业类别范文3

【关键词】中小零售企业;连锁;品类管理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080-02

品类管理从诞生至今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舶来品,也正因为如此,诸多的水土不服,对于资源相对缺乏的中小零售连锁企业来说,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实施品类管理成为打造中小零售连锁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提升零售企业的经营运作效率的手段。

一、品类管理的内涵

(一)品类的含义

按照美国食品营销协会的定义,“品类”是“易于区分、能够管理的一组产品或服务,消费者在满足自身需要时,认为该组产品或服务是相关的和(或)可以相互替定的”。

按此定义来看,“品类”在零售企业的商品结构中,可以是“商品大组”,也可以是“商品小组”,也有可能是“商品群”。

(二)品类管理的含义

品类管理是零售商与制造商以消费者为中心,将品类作为战略经营单位来共同管理,以提高经营业绩的零售技术。品类管理理念在零售业界己获得普遍重视,对于零售商实现其核心价值,改善与供应商的关系,提升零售业绩等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

品类管理是一个把品类作为战略业务单位来管理的,着重于通过满足消费者需求来提高生意结果的流程。品类管理是零售商和供应商把经营的商品分成不同类别,并把每类商品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基本活动单位,进行管理的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它通过强调向消费者提供超值的产品和服务。

(三)品类管理的本质

目前,零售行业在经历了跑马圈地和价格战后,中小零售连锁企业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多种经营技术和经营方法,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当品类管理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得到了大部分人的。但是企业发现品类管理的落脚点却很难找。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我们现在所用的很多经营技术和方法,是不是有和品类管理的理念是吻合的。过去粗放性的运营技术和方法,已经不适应今天的市场竞争。品类管理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的过程,通过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品类实施精细化管理来为创造着更多的市场机会。

二、中小零售连锁企业品类管理的必要性

中小零售企业如何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并发展壮大。面对目标顾客的需求,大卖场的商品种类繁多,追求大而全,中小连锁门店由于营业面积资金货架有限不可能全部销售,甚至某一品类的所有单品不可能全部上架销售,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品类管理为国内外零售巨头们创造的丰厚利润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宝洁在全球与沃尔玛的合作,两者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让资源有限的中小零售连锁企业望而兴叹。中小零售连锁企业如果能够树立品类管理的意识,有了品类管理的思想,有了做品类管理的决心,那么开始实施品类管理,就会有所收获。开展品类管理成为中小零售连锁企业的必要。

(一)中小零售连锁企业的经营特点需要品类管理

零售行业中,中小零售企业(覆盖便利店、便民店、社区型超市、专营专卖店等零售业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典型特征为:门店营业面积较小、时间较长;门店数量多、分布广;门店人员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系统应用能力不强;门店经营品项数在1000至2500个之间,却往往跨越众多的商品大类,品类结构十分复杂,有着品类管理的迫切需求。

(二)和供应商的品类合作需要品类管理

中小零售企业中采购和供应商销售人员负责双方业务往来,双方企业都只关注销售、利润、周转等营业指标, 品类合作只是其附带工作之一,不直接进入绩效考核指标,缺乏推进品类管理的动力。同时,品类管理对双方业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数据分析能力等有较高的要求。缺乏理论知识,专业度较低,采购和销售人员难以达到专业品类管理者的要求,也成为双方进行品类合作的瓶颈。

(三)中小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水平需要品类管理

在实际品类管理操作过程中,零售商成为主导,实施主体是零售商。零售商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品类管理能否顺利开展。目前,国内外零售巨头早已熟练的运用品类管理为企业创造的丰厚利润。而目前大多数内资零售商,特别是中小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水平不高,导致在商品管理中,没有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品类选择不符合顾客购买习惯,或是商品结构一成不变,没有及时根据消费趋势和市场的变化做出调整。无具体的组织、人员、资源支持和实施细则,导致商品管理流于形式。在具体工作中为建立良好的价格形象,提高市场份额, 中小零售商往往采用降价促销的办法提高销售,但这既降低了公司利润又导致行业恶性竞争。零售商需要提高管理水平,特别需要通过品类管理,根据品类角色对不同分类的单品采用不同的品类策略到达更好的销售指标。

(四)数据收集和整理分析需要品类管理

目前成熟的零售管理运作中,零售应该掌握大量自己公司内部和来自第三方公司的数据,能把握行业和品类的发展趋势,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品类未来发展方向。而中小零售企业普遍存在数据收集和整理存在一定困难,数据分析能力有限,无法通过数据找到原因及对策

不了解行业和品类发展趋势,在新品、定价及促销策略方面较为盲目等问题。

由于缺乏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方面的支持,数据管理与数据解析无法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而品类管理的基础是数据分析,管理人员根据需要自己到数据库中下载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做简单的数据分析,数据的使用效率非常有限,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三、中小零售连锁企业品类管理的实施

(一)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强有力的支持

品类管理实施是一个从企业思想到企业行为大的变化过程,通常会导致组织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和调整,所以没有引起企业高层管理者足够的认识和高度重视,品类管理的实施很难成功。

要确保品类管理的顺利实施,需要从思想、资源、协调三个方面强有力的支持。首先,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一定要统一思想。明确实施品类管理的重要性,了解企业实施品类管理的需要的资源和条件,对于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要有充分的准备,只有企业企业高层管理者思想理念认识和重视,才能更好的让企业全体人员明确实施品类管理的目的。其次,实施品类管理所需资源也是确保成功重要的因素。高层管理者在资源上应也应该大力支持。特别是品类管理人员的招聘和激励机制。以及品类管理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所需设备等方面予以资金上的支持。最后,在实施品类管理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员工思想和行为上的阻力,特别是固有的工作方式和利益格局。企业高层管理者一定要指导和监督、协调资源和进度,保证品类管理顺利实施达成企业目标。

(二)实施品类管理的组织保障,建立品类管理部门

中小零售连锁企业在实施品类管理过程中,在零售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品类管理部门,明确商品部、采购部及门店所负责的品类,商品部负责品种、品规、高中低三种价格带的商品研究,确定总部和门店的商品结构;采购部负责采购具体品种;门店部负责门店现场的商品陈列、POP宣传,店员专业知识培训。品类管理部门负责定义品类、定义品类角色并制定品类发展策略,实现品类的经营目标。

(三)建立健全人才机制,提高零售商品类管理水平

建立品类管理部门是品类管理的组织保障。但是品类管理部门中专业的品类经理是实现品类的经营目标的人员保障。中小零售连锁企业普遍存在缺乏负责品类管理的相关人员。因此,要建立健全人才机制,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加入,同时加强培训现有员工, 对相关业务人员进行品类管理方面培训,使其了解品类管理的原则和过程,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正确地定义品类和品类角色,提高现有员工专业技能, 提高零售商品类管理水平。通过薪酬激励等手段留住关键员工,为实施品类管理战略奠定人员基础。

(三)商品品类管理的分类,优化产品组合

市场竞争在加剧,消费者需求在变更,如何让品类优化更优化呢?作为品类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类优化一直帮助着零售商快速成长。品类优化是基于品类的定义和角色,根据品类评估的结果,对品类的结构进行优化的一系列工作,它的目的主要包括对产品款式、档次及品牌的优化。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需多次实践检验的过程,因此, 品类评估是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工作。品类评估的结果反映了品类的现状和品类管理的效果,也为之后的品类优化工作提供了改进的方向。而品类评估的方法,是品类管理工作中管理视角的体现,它往往需要综合考虑销量、利润、库存和人力投入等指标。但是,由于品类管理是以产品的类别作为经营策划的基本单元,而且零售商关注产品多于关注消费者,因此在品类评估中难免出现一些偏航现象:部分零售商过于关注产品的销量,反而忽视了品类的角色和基于消费者需求的指标。

(四)与优质供应商合作数据分享,实现双赢。

今天的中小零售连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高度重视供应商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门店提供最新的消费知识,进一步了解商品在门店的销售信息,共同实施经营效益的提升。

但在品类管理实施过程中,这些工作还不足以满足品类管理的需要。品类管理的基础是数据分析,缺乏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方面的支持,数据管理与数据解析无法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连锁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对品类管理的实施和经营成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和优质供应商合作双方的双赢思维与合作模式的选择,才能利用供应商独特的视角和技能补充连锁商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形成双赢。

(五)应用品类管理的信息技术。

①顾客研究系统:市场/顾客调查数据库,会员数据库,团购数据库,购物篮分析( POS数据)

②品类管理系统:跨品类分析,商品组合分析与优化工具,货架管理/商店布局管理工具,定价与促销计划与分析工具,新品引进评估工具,利润/成本核算工具,品类绩效衡量工具;③供应链管理:自动建议订单系统,供应商管理库存/联合管理库存系统VMI/CMI,仓库/运输扫描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B2B电子商务等。

工商管理专业类别范文4

【关键词】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我国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各类人才包括工商管理专业类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课程体系一方面是体现高校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系统构建;另一发面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反映,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课程体系的构建。本科学院为了全面落实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考虑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在工商管理类课程体系改革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深入研究,把加强学生实践环节与课程体系的优化做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难点、突破点与重点。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特征,这也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过去单一的课程构建、刻板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工商管理类专业必须在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课程设置及其体系结构改革

工商管理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标准,大致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和培养目标要求为准,以“起点高、内容新、学时少而精”为原则,可以建立起“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在“平台模块”中,必修课分别由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三个平台组成构成;选修课由多个专业模块与任选课课程群构成课程的5个子系统,其中,专业模块与工商管理类系统相关,任选课程则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

1、通识教育子系统即公共基础平台,是全院学生必修的为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与身体素质,培养其基本能力的教育类课程。

2、专业基础子系统即学科基础平台,是工商管理各专业的学生必修课程,是为将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或实践研究的学生而设置的,并要求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

3、专业主干课子系统即专业基础平台,主要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为从事某一专业学习的学生而设置的,并对该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与能力。

三个基础平台针对学生必修专业的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模块”则是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与个性要求而设置,包括跨学科选修课程群、学科选修课程等课程,学生必须在每一个课程群中修满规定的学分。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优化。

1、优化课程内容。从宏观上综合评估工商管理类课程设置,确定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中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根据发展趋势与需求确定工商管理专业的所需学科与课程支持,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精选。

2、优化课程类群。在充分考虑多因素的基础上,包括学校教育资源的可充分利用性、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的关联性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等,严谨科学地对所有课程进行关联划分:划分课程类群,课程类群在课程子系统的定位与其需要完成的功能。

3、优化课程体系总体结构。分别准确定位5类课程子系统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功能及相互关系,从宏观上科学把握学时、学分与课程门数的分配比例,使“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在整体功能上达到最优。

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突出教学重点。

1、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教学。英语开课的学期与授课时数适当增加,要求大部分学生能在英语上达到国家六级水平。广泛开展双语教学,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要求至少有一门专业选修课用英语讲课或使用英语教材,保证学生外语学习时间与质量。对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的学生,要强化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基础课要加强学生的课外上机训练,特别强调专业课教学、专业基础课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2、强化学科基础。结合工商管理课程,拓宽专业面与领域,可以开设现代经济理论、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经济学、财政与金融等课程,作为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这些课程的设置,能强化学生必需的扎实、宽广的经济管理专业理论基础。

3、明确专业方向,开设深层次专业课,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在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既要有精通某一职能的一技之长,又要有掌握复合型、应用性的知识结构与跨行业的综合技能。因此,课程设计上,可以开设一些细化专业课,每个专业的学生修满本专业的学分,以保证在这个专门领域中有所专长。

四、教学方法及考试方法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上,运用单向“填鸭式”的强制灌输,单一的注入式教学,重视知识教学而忽视能力培养。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可以尝试推行多种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角色扮演、课题讨论等,贴近社会与实际生活。教学方法多样化与应用性的发展,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更贴近实际、更加有用,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2、教学手段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与更新之中,而且涉及面广,联动性强,这些都要求学校必须采用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些直观性、动态性和大容量的信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考试方法的改革。对工商管理类学生来说,考试方式可采用开卷、小论文、口试、课程设计等方式进行。而调查报告、小论文与项目设计等在工商管理专业上也是比较好的考试方式,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也使学生更贴近生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结语:总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系统研究,积极参与,整体推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专业类别范文5

1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学生综合能力内涵界定

1.1工商管理专业涵盖范围界定

工商管理专业.一般都被误认为是单一的管理专业。根据我国的《中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以及《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所列示的具体学科类别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而在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当中才提出工商管理专业.并且在该专业下设若干子类专业因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是集合多门学科的管理专业,它本身存在就是以多门学科综合为基础所以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就应该是以综合管理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各大高校所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来看.如北京大学MBA项目的专业方向就包括会计与财务管理、金融管理、决策与信息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战略与国际企业管理和创业管理②: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工商管理(环境商务1、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③。

由此可见.各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界定并没有明确界限因此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界定从一般工商管理类技能考虑.根据技能培养需求进行设计。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行政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

1.2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界定

从上述专业界定来看.本文所界定工商管理专业范围对应的综合能力,从人才能力需求方面上来讲能够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求。故此,其对应的综合能力培养,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2.1综合个体基本素质能力培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审美观、计算机操作基本能力。这些能力主要体现的是个人基本素养.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其培养过程从学生幼儿园就已经开始.进入高校之后.主要培养方式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拓展: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学习训练。

1.2.2综合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基本管理理论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法律条文的理解与应用这些能力最终表现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的管理运作.属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能力培养的重心而本文主要是针对高校阶段的综合能力训练.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综合管理能力培养。

1.2.3战略与决策管理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战略决策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拓展的能力项目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发展做好铺垫。此项综合能力作为高职院校的综合能力的拓展部分,为学生今后发展打好基础。

1-3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简评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各方面的能力.体现在专业上应该是以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能力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分为若干专业,分别设计相应培养方案.在课程安排方面同样分专业由各个专业教研室独立承担此类培养方案在高职院校中并非不存在,其最大弊端就在于忽视了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需求,容易造成学生只懂某一个方面知识面.限制了学生多向发展空间,从而降低了学生综合竞争能力根据本文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范畴。本文认为就学生能力培养应该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除了各个专业提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外.系部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形成“精~项技能.通多项技能”的综合培养目标。

2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路径设计

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本身学制的限制,只有三年时间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把整个培养阶段分成三个部分。

2.1理论积淀阶段

在理论积淀阶段.各个专业分别针对本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将本专业技能从精尖目标出发.完成各个专业本职技能的培养.完成总目标中的“精一项技能”要求在此阶段可以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将基础理论与本专业技能“理实一体化”模式反复锤炼学生的本职技能.同时为后期综合能力拓展做好理论铺垫

2.2校内实践阶段

本阶段则是以实践为主导,时间跨度设计在一年左右.在这一年时间里不仅要完成本职技能的反复锤炼.使其进一步提高.而且要涉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专业技能。对于其他专业技能,同样按照本专业技能知识一样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培养.效果不十分明显.且容易反客为主,缺乏专业重点,且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若能够实践锻炼中进行训练,能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主动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方式主要通过大量实训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本文将校内实践阶段分成两个小阶段:

(1)分项实训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本专业技能的提高训练,主要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学生主动进行技能操作占80%以上.教师为辅助.在实训中的作用占20%左右通过反复不断锤炼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让学生在操作中反复理解操作原理内涵,从而真正掌握本专业技能。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专业的实训.通过教师制定详细实训要求.明确实训目标.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实训,了解相关专业的操作流程和基本操作原理及应用效果。此阶段教师辅导在初期要占到50%。随着实训的进行.教师辅导比重逐渐减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这样分项实训锻炼,完成了对相关专业的“通多项技能”目标。

(2)综合技能实训阶段在此阶段.主要通过将工商管理专业所有的专业能力进行整合,通过综合实训完成综合能力的综合应用。在这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也给学生提供认识了解企业经营过程中接线图及日光灯基本工作原理的认识。项目器材的准备和确定项目实旌步骤等内容

工商管理专业类别范文6

【关键词】国际工商管理;英语应用;经济增长

一、引言

1、国际工商管理

国际工商管理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商管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工商管理。工商管理是市场经济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企业的管理方式。作为工商管理这一个概念的话可以从实践和理论两个角度上来理解。首先从理论上来讲的话,工商管理就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第二个就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讲,就是把工商管理的相关理论运用到各个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企业本身的特点来改善理论从而使得理论和实际能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目前,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工商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工商管理的概念,就是将工商管理实现国际化。

2、英语之于国际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作为一门比较新兴和国际化的学科。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企业对于工商管理类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从目前国际上的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来看的话,先进的工商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逐步完善的理论是实践经验。因此,目前很多国内的相关专业人才都会在国外的高等院校或者是大型企业中进行实习等工作。目的在于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先进的知识和经验来更好地为自己的工作做指导。所以,要实现国际工商管理的交流活动的话第一步需要解决的就是语言的问题。因为大多数的西方发达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都是英语,而且目前英语是作为一种通用的国际性的语言。

二、我国国家工商管理的现状

1、国际工商管理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逐渐国际化,现代市场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传统的生产和消费问题。要将经济市场中的这一系列的问题解决清楚的话就需要大量的从事工商管理的人员。然而,我国目前的现状是相关的管理人员还不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对中国的经济现状特别是经济改革形势的足够了解,而使得经济管理状况并不理想。单就传统的工商管理人员的潜力是这样,对于新兴的国际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的现状就可想而知了。目前,我国的国际工商管理工作中主要缺乏中高级人才,而且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只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而使得人才缺乏这一情况更加突出。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即使是国内的高级国际工商管理人员还是缺乏先进的知识和经验,缺乏与国际间大型企业交流的实际经验。具体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对于国际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还不是很成熟。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体系。第二点是我国对于国际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缺乏对于他们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起来考虑的培养方式以及和国际合作交流的培养方式的缺乏。

2、我国相关人才英语现状

对于我国的英语学习的现状是:由于我国的教育制度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英语已经作为一门规定的课程必须纳入正规的考试评分中。因此,我国的相关人才都是从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走出来的。我国的学生在英语的应试教育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具体体现在学生在英语的考试中能拿到相应较高的分数。但是,作为要在国际工商管理活动中进行实际运用的英语。因此,相关的专业人才必须做到跟人之间进行无障碍的英语交流以及写作和听力等方面的综合实力的体现。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很多的学生已经丧失了同别人进行英语交流的能力。因此,对于英语的实际应用,我国的相关人才还处在一个比较落后的水平。而且,作为国际工商管理中需要运用到的英语知识必须要跟国际商务等知识联系起来以及实际经验联系起来,这样对于从事国际工商管理类工作的人员的英语要求就会更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的工商管理活动和工作与国际的不断接轨,我国也已经涌现出了大批的相关的先进人才。

三、英语在国际工商管理中的应用

要实现我国的国际工商管理的发展同国际工商管理先进水平逐步接轨的话就必须加强英语在国际管理活动中的运用。通过英语在管理实务中的应用可以学到很多相关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可以使得业务交流之间更加方便和快捷。通过英语在国际工商管理中的运用的话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在管理活动方面进行创新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所以,针对相关的专业人才要定期对他们的英语能力进行培训和考核。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他们在实际的工商管理活动中加强对英语的运用。在关于英语的培训中,可以通过社会中一些具有高级英语知识的相关人才的专业知道,特别是要加强对英语口语和听力的训练来达到与人更好的沟通的问题。在进行英语培训的同时还得加紧对相关专业人员的管理类和经济类知识的积累和考核工作。只有将英语运用同自己的专业联系起来的话才能更好的实现英语在国际工商管理实务中的运用。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需要利用英语来扩展相关专业人员的眼界和知识面。这一点在国际工商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目前为了培养具有优秀英语能力的国际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优秀人才,不仅加强了相关人员的实践经历的培养还加强了英语授课以及英语教育。例如作为最早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高校中的宁波大学已经实施了全英语教学的模式。对于国际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的要求是:提供全英文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表现优秀者可以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所有的举措均表面在国际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对于人才英语知识的培养以及英语的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于宁波大学的这一举措,其他的高校在对于国际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也是逐步加大了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英语在国际工商管理中的运用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在我国得到更广泛的需求。只有从学生时代就强调英语学习以及应用的重要性并在专业知识阶段进行巩固和加强以及实践阶段的进一步升华才能使英语在国际工商管理实务中得到最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黄磊.工商管理专业全英教材建设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5,第F06期:20-24.

工商管理专业类别范文7

一、电子商务专业的定位

电子商务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进行企业营销、经营与管理的实践活动。简单来说,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的相互融合。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必须时刻注意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的融合。电子商务人才必须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理解经济管理的理念,在企业经营之中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决策。

电子商务与其他工商管理类的课程最大不同之处是,电子商务着重于信息技术在商务活动的应用,因此,电子商务课程必须主动突出信息技术应用这个特点。

二、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应侧重于信息技术应用

目前,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已有上百间。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学校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计算机技术为背景或机械电气等理工科为背景的高校;第二类是由财经为背景的高校。在上述主要的两类专业学校之中,以计算机技术或机械电气为背景的高校在课程设计中偏重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以财经为背景的高校则偏重于经济管理课程的讲授。可见,两类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的开设上各有侧重。

从笔者的实践上看,电子商务课程的开设更加应该偏向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的“专”在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如果只是简单学会运用几个软件就以为掌握了信息技术,这就会失去电子商务专业的最大特色。另一方面,经济管理的理念可以在工作实践中积累,而在工作中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特别对于高校的毕业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笔者考察了部分运用电子商务的企业和构建电子商务平台的企业,发现企业对于熟悉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毕业生需求较大,而不熟悉信息技术的毕业生则需求较少。而且,目前高校的学生如果要兼顾信息技术课程与经营管理类课程,难度已经超出他们学习能力的范围。与其万金油式的什么课程都学,倒不如有针对性地学习其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从高校的学生特点上看,高校学生对于实际操作的积极性很高,学习一些实际的操作对于高校学生更为有用。因此,高校应该着重于讲授信息技术的应用。

建议开设信息技术类别的课程如表1所示:

高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时候,必须注意把商务活动和实践融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去,必须有所侧重,有些与电子商务关系不大的知识可以简要地讲解。比如,在讲授数据库原理的课程时,笔者着重讲解了电子商务的数据库建立,以及数据库如何与电子商务网站互连等内容,突出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地位,并在学生上机实践中,也始终强调电子商务的实际运用。

三、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的难点在于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的融合

电子商务专业要办得成功必须做到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的融合,其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教师必须系统学习了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

目前,讲授电子商务的教师要么是计算机毕业的,要么就是经管专业毕业,因此,这两类教师必须系统学习管理类或信息技术的课程,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电子商务的教师。教师也要主动地考取电子商务类别的证书,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并且,教师多参加电子商务的讲座或论坛,以及电子商务的继续教育培训,以及时更新电子商务知识。

2、教师必须运用电子商务的精髓

有的人简单地认为电子商务就是在网站上开个网店,其实,这仅是电子商务的一个方面,而电子商务的精髓在于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让顾客在商务活动之中感受便利和满意,从而促进顾客购买。如果仅是简简单单地开个网店就是电子商务,那就大错特错了,进一步说,现在开个网店只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不用专门用几年时间学习。所以,教师在教授电子商务课程时,必须注意到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为顾客购买提供便利。比如,在讲授电子商务网站设计时,笔者让学生模拟消费者进行网上购物,有的学生提出为了比较同类商品的价格等特性,常常需要打开多个网页进行浏览,使电脑运行变慢,不利于比较,不够人性化,笔者指导学生开发一个能在同一网页比较不同商品的程序,使学生能更真实地感受到“运用信息技术为顾客购买提供便利”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因此,运用信息技术为顾客购买提供便利的关键在于是否完全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消费者会按网站设计者的思路去做。

3、重视电子商务的企业实践

目前,我国不少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人才选拔的时候,发现电子商务毕业生不能快速融入企业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电子商务毕业生缺乏企业实践,导致了毕业生不能直接为企业服务。因此,开展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特别是与构建电子商务技术平台的企业合作,进行校企培养,是电子商务专业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课余的时间,也要积极争取与电子商务企业的接触机会,多参观电子商务企业,实地了解电子商务企业的运作,并且与其他院校电子商务教师进行网上的交流,多了解同行的最新教学成果以及教学经验。有可能的话,以教师为指导,毕业班的学生可以自主建设电子商务网站,进行网站推广,在校园里实现一定的电子商务活动,模拟实际的市场运作。

4、结合本地实际,注重人才的本土化培养

由于毕业生大多希望留在高校所在地工作,因此教师应该多了解本地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在授课过程之中,多以本地为例,讲解本地企事业单位运用电子商务的情况,积极聘请本地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和领导为学校的特聘教师,到学校进行授课,用他们丰富的经验为学生讲解电子商务的实践,提高学生对于本地企事业单位电子商务实践的认知能力。有可能的话,可以主动与本地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为学生的毕业就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为企业节省了培养员工的成本,学校、学生、企事业单位实现三赢。

四、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类别范文8

[关键词]商贸类专业 课程改革 技能培训 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王福君(1968- ),男,辽宁宽甸县人,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高职教育管理。(辽宁 鞍山 114016)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科研专项(2009~2010年度)一般资助项目“商贸类专业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耦合化研究”(项目编号:GZYB09009)和2009年度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商贸类专业课程、教材、培训一体化建设研究”(指南编号: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098-03

一、改革背景

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称之为耦合度,当三者之间耦合度越高时,说明三者之间密切联系的程度越高;反之,相关性越小。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存在着重理论阐述,轻动手技能;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养成;重课程讲授,轻技能培训等问题。在课程、技能、教材三者关系上课程改革没有起到跑道的作用,没能实现与其他二者的有机结合。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但它的本质毕竟是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和行业依赖性,与技能、适应就业等关系密切,因此必须以岗位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理念来开发课程,倡导能力为本的高职课程建设。当前,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教材建设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由于商贸类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复杂多变,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跟不上,没有形成以岗位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所需知识能力的高职教材体系;二是高职教材内容陈旧,缺乏行业前沿的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没有形成行业岗位系列课程和人才持续发展系列课程的融合;三是高职教材与实际岗位技能、知识耦合度不高,学生通过教材所获得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工作过程结构不一致,以致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四是不少教材与岗位技能培训相脱节,教材是教材,培训手册是培训手册,无法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的融合。因此,我们要以正确的理念来处理课程、技能、教材三者的关系,以课程为规范,以教材为手段,以技能为目标,实现课程改革、技能培训和教材建设的耦合化。

二、辽宁省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实践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的划分,商贸类专业包括市场营销类专业和经济贸易类专业中的贸易类专业。辽宁省高职院校中市场营销类专业点数是52个,分别是市场营销专业点14个,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点12个,营销与策划专业点8个,医药营销专业点2个,电子商务专业点14个。经济贸易类专业中与商贸相关的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点1个,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点13个,国际商务专业点4个,商务经纪与专业点1个,全省共有71个商贸类专业点,占全省202个专业点的35.15%。近年来,随着辽宁地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辽宁省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数量不断增加,各个学校也开始进行专业群建设,不断理清专业与专业之间的逻辑关系。目前,辽宁省很多高职院校把与市场营销专业相近的专业归类形成商贸类专业群,绘制商贸类专业群发展规划图,形成大类专业(商贸大类)—主干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方向(汽车营销、房产营销)发展脉络,并对应形成专业群内课程结构体系。

在辽宁省82所举办高职教育的院校中,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鞍山市唯一一所商贸类专业比较齐全、以服务第三产业为主的高职院校。目前,我院的商贸类专业主要有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汽车方向、市场营销房地产方向、电子商务、商务经纪与以及为连锁卖场培养人才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从2008年开始,我院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为校企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顶岗实践、企业百家讲坛、专业招聘会为媒介开展校企合作;针对课程改革、技能培训、教材建设、双证书制度、实践教学等进行深层次改革;依托专业群建设,不断梳理出专业群的基本素质、通用能力、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形成专业群内完善的课程体系,在选课范围、课程置换、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相应的配套探索。

三、商贸类专业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一体化改革实践

(一)课程改革

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按照行业、岗位所对应的典型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任务驱动为理念有选择地将原来分属于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组合成一门新的课程,积极开发有别于学科知识型的岗位技能培训课程。

1.在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上,实行任务驱动的模块式教学,将技能训练、实践知识、岗位培训纳入商贸类专业课程,避免以理论的系统性为目标形成学科课程,实现以实践的系统性为目标形成技能活动课程。从纵向来看,课程内容的选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而这个专业知识体系必须以岗位技能为主线,理论知识必须能够支撑这一主线。从横向来看,每个课程都是构成岗位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是岗位任务及相关岗位要求;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综合理论知识;完成该任务的工作步骤;完成该任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在课程的组织上实行归类管理,与专业归类相对应把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方向课程这样的课程结构,形成“能力类别+能力模块+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实训”的新型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由通修课程和通选课程组成,通修课程主要有5~6门构成,侧重于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的养成,以及非专业职业技能(即通用能力)的养成。通选课程主要按照人文与社会、自然科学、语言与艺术、经济与管理、综合业务素质五个系列设置,引导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目的在于文理交融、一专多能。大类专业基础课程(3~4门)在于搭建专业群内各个专业的平台课程,其内容能够支撑相近多个专业。专业主干课程(5~6门)体现了专业群内专业之间的异质性,也是专业岗位能力的主要载体。理实一体化课程(1~2门)是基于岗位的操作理论与操作实践高度融合的课程,目的在于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课程组织时,学院从总体上控制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

2.在课程目标上,从单纯的知识传授或重技能训练转向重知识、素质与能力并重,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目标的确立与专业知识体系和技能项目体系相适应,按照岗位技能链进行课程整合。如学院把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和商务经纪与三个专业中的《商场服务技术与规范》(60学时)、《商品学基础》(34学时)和《店铺开发规划》(26学时)三门课程按照岗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整合为《卖场营销实务》一门课程。整合后的《卖场营销实务》(68学时)由卖场基础知识和卖场营销实务操作两部分组成。卖场基础知识主要介绍了卖场的含义和种类、卖场的组织结构与营运岗位、卖场选址定位、卖场的招牌与店面、卖场的照明与色彩、卖场的POP广告、价格标识、卖场安全、商品等基础知识。卖场营销实务操作部分主要从市调、订货管理、销售管理、库存商品管理、商品陈列与盘点管理、损耗管理与防损、收银管理、会员管理、顾客服务与投诉处理、卖场营运效益分析十个任务出发进行卖场营销实务操作教学,边讲边练,使学生掌握卖场中各个岗位的技能。整合后的《卖场营销实务》剔除了原有课程中陈旧、重复的部分,大大地缩短了学时,突出了课程中实践技能的培养。

3.在课程价值取向上,走出单纯围绕岗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思维框架,实现学生以岗位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任务驱动为理念的课程设计。课程的价值取向克服了技能与人性、科学的脱离,克服了唯就业的技能论和唯学科的知识论,注重了学生发展潜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满足学生从低层级向高层级发展的需要,处理好培养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关系,处理好培养学生专项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更要处理好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的迁徙能力的关系。

(二)技能培训

技能培训是高职院校区别于一般普通本科院校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学院紧密结合岗位关键技能的要求,对照国家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确定和调整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关键技能点,按照企业岗位标准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学院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及岗位培训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理实一体化课程。这样的课程有利于学工交替、校企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进行岗位培训、从业前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等。

在技能培训上,重点打造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训师资上,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适合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逐步形成专职教师既能从事基础课程讲授、实践课程操作,又能进行岗位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的工作机制,提高专职教师的职业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打下基础。在实训基地上,重点建设校外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促进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力求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系统化。为了缩短学生素质、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我们规定大一、大二的学生每天早上进行公共交际及语言文字表达训练半小时,主要是在校内进行普通话语音训练、职业口才实训、礼仪实训和应用文写作实训;每个周二下午都要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学期末要进行职业技能汇报展示。在校期间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行业以及企业文化,学校积极进行教授论坛、企业百家讲坛以及企业培训、相关职业资格培训进校园活动。更重要的是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根据企业不同岗位的要求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专项礼仪等非专业素质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使这些学生能够立刻进入工作角色,有的还成为顶岗实习单位的中坚力量。

(三)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最主要内容,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学院商贸类专业大类基础课程教材既注意了教材内容的先进性,针对行业企业的发展以及技术进步及时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又保持了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专业课程主要根据校企商讨的教学大纲来组织自编教材和讲义,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写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任务驱动来设计内容,以提倡能力本位理念为立足点,充分以教材来体现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为商贸类专业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建设关键在于确定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与商贸企业培训专家共同开发紧密结合行业实际,突出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教材,作为商贸类专业的平台基础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力求实现三个创新,一是打破一灌到底的单一知识叙述型教材模式,尝试建立包括知识学习目标(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和以任务为模块的技能操作训练相结合的教材模式;二是实现文、音、像相统一的配套建设,构建教材的立体化模式;三是尝试建立课程、岗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一体化的教材模式,实现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学生多参与、多动手、多训练的高职教学模式。专业选修课程教材内容的建设更是体现岗位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课程形式和结果的多样化,不搞“一刀切”,允许顶岗实践和订单培养中的培训课程与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进行课程置换。

(四)实现三者的高度耦合

卖场与卖场之间的培训差别很大,很多中型卖场和大型卖场培训出来的员工在其他大型卖场和外资卖场中无法立即工作,主要是没有一个三者之间耦合化程度很高的教材。商贸类专业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一体化建设主要是按照大型标准卖场的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陆续出版了一些商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材,如《卖场营销实务》《推销技术》等,非常适合作为各大卖场人力资源培训使用。

首先,基于工作过程找出岗位上的技能要求,分解出岗位能力标准,设计出相应的学习领域即课程,构建“能力类别+能力模块+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实训”的新型课程体系。其次,对新型课程体系中的技能链进行详细分解,能力类别分为基本素质、通用能力、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能力模块是支撑能力类别的具体能力,如基本素质可以分为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通用能力可以分为公共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礼仪和口才能力;岗位能力是指本专业中的关键岗位能力,一般能够分解为4~5个;拓展能力主要是指与本专业相关的纵向或横向的外延能力。在能力类别中基本素质、通用能力、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分别占总额的15%、15%、55%和15%左右。学习领域即支撑能力模块的课程结构,主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职业标准,科学合理地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最后,坚持素质与能力并重的原则,进行课程和技能项目体系的构建,在课程设置和顶岗实践、订单培养的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生技能的培养,可根据合作行业、企业的不同采取校企两地培训与考核,教学学时可以灵活地在校企双方完成,增强了针对性和灵活性。

四、对改革的反思

商贸类专业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一体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存在着有些教师动手能力弱、校企之间缺乏深层次合作以及商业秘密保护等原因,往往会使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缺乏完整性。

[参考文献]

[1]董新伟,杨为群.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工商管理专业类别范文9

关键词:商科专业;双师;建设;形式;内涵;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高职商科类专业人才的社会实践性很强,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变革速度的加快,高职商科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据调查显示,不少高职教师能用嘴“讲”,却不能动手做;少数教师的商科知识、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甚至赶不上一些学生。

二、高职商科类“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解读和条件设定

教育部对“双师型”教师官方界定:“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人员: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上述“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1)内涵比较抽象模糊,比如“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的描述缺乏具体绩效指标,学校对这个概念的裁量权较大;(2)从专业类别的类别去观察,商科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具体要求和内涵与理工科等专业应该有不同。

商科类专业一般包括金融类、会计统计类、管理类、营销商务类等方面的专业群。若把社会活动分为生产、经营和服务三个层面,那么商科类专业人才主要活跃于经营和服务领域。由于所培养人才的特定性,所以对商科类“双师型”教师的条件和内涵需重新界定。

(一)商科类“双师型”教师的形式条件

1.获得高校教师资格、具有商科类专业初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这里所说的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是初级而不是中级,因为商科类专业的一些职业资格本身就没有什么级别,比如导游证、会计上岗证等。这些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职称证书是“双师”教师的专业或职业能力与知识的外在表现。证书类型具体见下表。

■ 2.近两年累计半年时间在经营和服务一线直接或间接提供服务并获得净收入2万元(该标准可进一步探讨)以上的;或在近两年中通过提供服务为企业提升效益2万元以上的;或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中,实训条件的改善切实能提升学生技能,并同时得到学生、学院和行业的认可的。

(二)商科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内涵释义

从内涵的角度来分析,商科类“双师型”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也是比较高的,这里就商科类专业“双师”的一些共性方面进行概况。

1.商科专业“双师型”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本专业必备的专业能力和知识体系。比如,营销专业“双师型”教师需具备市场调查与分析、商务谈判与沟通、产品销售、客户服务、营销策划、网络营销、商务风险评估与防范等系统的专业能力和知识。

2.商科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国家政治经济政策、市场分析能力。如,金融类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对国家的金融财政等政策、措施及房地产、股票、债券等市场的变动不仅要有极强的敏感性,而且要有良好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水平。

3.商科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较好的民商法知识和相应的运用能力。高职商科类的毕业生需掌握并能够运用《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等民商法。这也对商科类“双师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商科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必须具备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保持诚信、乐于合作、为人正派等内在素质。善于学习就是要善于学习和运用新的服务、管理技能和方式。勇于创新,就是要结合时代的变化,进行管理和服务创新。敢于实践是在兼职服务于实体、自办实体、指导学生实训等方面进行大胆实践。另外,诚实守信、乐于合作和为人正直是商科专业领域正能量的内在要求。

三、高职商科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

打造一支知识完备、能力达标和素质过硬的商科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管理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商科类专业教师通过自学、参加业余学习或培训等途径获取相应的专业职称或职业资格证书

专业职称或职业资格证书虽然是形式上的条件,但教师在获证书的过程中,相关专业知识也会日益丰富完备,技能也会得到较好提升。比如,注册会计师、导游证的获取过程,就是相关知识的获取和专业技能的提升过程。但到底哪些职业资格是有助于提升商科专业教师的“双师”能力和素质,值得探讨。笔者认为,法规没有规定、行业也没有特别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很多(如营销师)对提升“双师”能力和素质没有实质意义。

(二)鼓励教师通过提供咨询、管理或直接参与等方式向实体提供有偿服务

在有偿的条件下,教师就须真正发挥自己的才智、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否则支付酬金的实体就不会答应。这是培养教师“实战”能力和素质的有效手段。但目前许多高职商科类教师所谓的企业挂职锻炼,就是在实体那里挂个名;挂职结束了,写个报告,学院发津贴了事,这与“双师”素质、能力的培养背道而驰。

(三)鼓励教师个人、教师团队、师生合作、教师和学校合作、教师与校外合作等形式创办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体

通过实体的运行来检验、锻炼和培养专业教师的“双师”能力和素质。学院在这方面应出台相关规定和措施,激励、引导和规范专业教师在这方面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俞悦锋,周志勇.经济管理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9).

[2]倪秀芝.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