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校内实训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2-24 15:16:44

校内实训总结

校内实训总结范文1

SHANGGUAN Yi-qin, WANG bin

(P.E College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450002, China)

Abstract: After the research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etition training system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football team in China, using experimental method, the paper propo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ree-level” college football league system and the “two-level” “race education” training system and other measures, builds “a foundation, four-level, three goals"”“race education” training target system and two actual combat training model, and cracks down the two bottlenecks of the development in “Grade-two players” and “Team backbones”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football team and department football team, which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sports talents, optimization of student football team-building, enrichment of campus sports and cultural life and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competitive level of the school.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f public PE and speci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otball team; system construction

足球是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已经普及,[1]但专项教学竞赛培养体系还不完善:缺乏“校代表队”建制和“竞赛教育”培训体制。根据22所高校的调查,校内虽有“选项课”和“校联赛”的设置,但参加“校联赛”的院代表队员主要是高年级学生;普及的“选项班”教学与“校联赛”不能很好地结合,两者在参与人数比例和竞技水平需求上差距较大,“选项课”教学效能与“校联赛”竞技技能之间缺少合理过渡、有效转换,中间缺少一个“年级联赛”环节的过渡;在专项顶层设置上,没有“校代表队”建制的高校比例约占70%,“竞赛教育”培训仅限于少数学生裁判方面、缺乏参赛学生运动训练和竞赛方面的指导。现实中,有“选项课”普及而无“校代表队”提高,有“校联赛”组织而无“竞赛教育”培训,这种重视课堂、忽视课外、忽视竞赛教学培训的思想倾向和部分教师对体育专项教育培养目标层次的模糊认识,以及教学与赛制不能系统衔接的现状,直接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的整体发挥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未来10年,“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因此,本文提出学生足球专项团队“竞赛教育”培训目标,完善高校足球教学竞赛制度,建立“竞赛教育”培训以及校院团委管理体制,在探索高校体育专项教育整体改革、培养学生体育优秀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目前,在全国中文期刊文献资料中,对此方面的研究非常少。为此,将我们多年专项教学、竞赛教育培?实验的结果总结出来,供参考。

1研究方法

根据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的和课程目标、任务以及学校体育竞赛工作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专项发展的潜能和需求,我们将构建学生足球团队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作为研究对象。

1.1访谈法

课题组通过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的校院代表队员,正在北京、南京、广州、西安、湖北、四川等农业院校和上海交大、西南财大、重庆工学院、天津商大、河南大学等22所国家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攻读农工、财经等学科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对河南省10所高校的调查,了解该校体育教学和足球竞赛培训情况。

1.2实验法

2000年3月至2010年11月,通过河南农业大学举办“大二教学联赛”、“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赛前采用技战术训练方法指导、专题理论讲座、分析比赛和准备比赛、执法比赛、联赛总结等方法,对河南农业大学的99--09级足球项目的二年级院队、学院代表队“组织者”、“裁判员”和校代表队员进行“裁判员”和“教练员”的培训。

1.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的各项数据和实验所得的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处理。

1.4逻辑分析法

根据足球教学竞赛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专项发展的需求,从建立校园“三级联赛”制度和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出发,探讨竞赛培训体制建立和实施培训教育对学生体育人才成长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揭示其内在的成长规律和各个层次之间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逻辑发展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学生足球基础不同则发展目标各异。在我校,大学一年级参加足球选项课学习的人数达780人占年级总人数的16.6%;大二时学生足球技能提高则参加比赛的需求增加。通过建立“大二教学联赛”、“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的“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培养学生裁判员833人,其中主裁判323人、助理裁判510人,获得国家二级裁判员53人,自1999年实施“双裁制”以来,学生独立执法比赛600多场,成效显著,开创了大学生自我管理“校联赛”的新局面。其次,培养学生教练员438人,其中院队教练306人,校代表队员132人,“校联赛”评选最佳射手8人、最佳阵容运动员88人。在上述1270余名体育骨干中,有83人考上本专业硕士研究生、12人考上博士研究生,还有毕业留校、高校任教等10多人。在2000-2006年期间,校代表队在参加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河南赛区中,连续三届获得名次奖和连续五届获评“体育道德风尚奖”。

2.1建立高校“三级联赛”竞赛制度和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培训学生裁判员、教练员,拓展参赛运动员实战技能

根据多年竞赛实践,在体院支持和专项教师指导下,逐步完善“大二选项班教学联赛、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的“三级联赛”竞赛制度,建立专项教师指导、院团委管理“大二联赛”、“校联赛”以学生工作为主培训“裁判员”制度以及院代表队参加“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专家指导院队组织者、校代表队员培训“教练员”的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如图1所示:

第一、培训学生裁判员:主要采用师生组合、学生以老带新的“双裁制”培训方法[2-3]。

(1)低年级学生裁判员培训,组织“大二选项班教学联赛”,由专项任课教师指导、足球教研室管理培养低年级学生裁判员,15个学院可培训校内“助理裁判员”60人。

(2)高年级学生裁判员培训,组织“校联赛”,由专家指导、院团委管理培养高年级学生裁判员,可培训校内“裁判员”60人。

第二、培训学生教练员:主要采用专题讲座、技战术训练、竞赛指导与总结等方法。

(1)院队助理教练员培训,在“校联赛”中,由专家指导、院团委管理组织院代表队组织者培训学生“教练员”30人。

(2)院队主教练员培训,在“高校联赛”中,由专家指导、校团委管理组织校代表队训练、指导校代表队员(部分院队组织者)培训“院队主教练”25人。

第三、提高学生运动员比赛技能:举办“大二选项班联赛、校联赛”,组织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发展参赛运动员技能,形成“二年级队、院代表队和校代表队”的运动员层次。

2.1.1创办“大二选项班教学联赛”,建立学生裁判员培训制度,发展大二年级团队协作配合意识、拓展参赛学生实战技能

根据22所高校的调查,各个高校足球竞赛体系还不完备,校内仅有一个“校联赛”, 而参加“校联赛”的院代表队员主要是高年级学生。普及的“选项班”教学与“校联赛”不能很好地结合,两者在参赛人数比例和竞技水平上差距较大、中间缺少一个“基础”环节的衔接。

在我校,通过对大二足球选项课的调查,有89%的学生希望参加正式比赛,以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专项训练、备战与指挥比赛的知识和技能,其中12%的学生希望学习裁判知识、掌握执法比赛技能。因此,我们在大一足球选项课基础上,创办“大二教学联赛”,将足球选项班教学与校联赛衔接起来;普及的专项选项班教学为“大二教学联赛”的开展奠定了基础。10多年的教学竞赛实践证明,“大二教学联赛”在选项班与校联赛之间架起一个桥梁,为选项班学生提供一个发展平台,可以弥补足球课中竞赛学时的不足,也为学生裁判知识技能“实践”提供机会,拓展了体育专项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补充了教学内容和方法[4]。

2.1.2建立“校联赛”以培训学生裁判员、院代表队教练员为主的培训制度,发展院级团队协作配合意识、拓展院队运动员实战技能

普及的专项选项班教学和大二教学联赛为“校联赛”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技能基础和“骨干”人才储备。“校联赛”为“大二教学联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校级竞争的舞台。

根据22所高校的调查,“校联赛”安排已成制度,各个院系都非常重视并提前予以准备,学生足球干部已经成为各个院系代表队训练和比赛的“教练”。但是,“学生教练”处在专项选项课教学和校代表队培训之间,学校没有安排专门的培训。因此,我们以“校联赛”的准备期为主,建立院代表队备战“校联赛”培训“学生教练员”制度和“校联赛”由学生裁判员工作、实行“双裁制”方法培训“学生裁判员”制度[5-6],提高院队骨干训练竞赛的组织管理和指导能力,以弥补高校体育专项竞赛院代表队“教练员”、“裁判员”知识技能培训的不足;建立“校联赛”团体名次奖、学生最佳裁判员、最佳射手和最佳阵容运动员评选奖励制度,逐步形成“校联赛”学生工作、教师指导和院团委协调一致的“绩能效”管理模式,促使校园足球运动健康发展。

2.1.3 建立参加“高校联赛”以培训校代表队运动员、院代表队教练员为主的培训制度,发展校级团队协作配合意识、拓展校队运动员实战技能

根据22所高校的调查,平时能够坚持“校代表队”培训的学校不多,有7所高校能够赛前组建“校代表队”、参加本省市的高校联赛,另外,还有70%的学校存在日常没有“校代表队”、而不参加高校联赛的情况。在我校,自2000年以来,在举办“校联赛”之后,我们注重选拔各院核心队员和表现突出、有发展潜能的运动员,组建学生校足球团队包括最佳射手、最佳阵容运动员和最佳裁判员,安排“校代表队”训练和对外比赛,建立专家指导、校体委与院团委管理、参加“高校联赛”制度[6-7] ,见图一,我校共6次参加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河南赛区比赛,连续三届获得名次奖和连续五届被评为“体育道德风尚奖”。实践证明,“高校联赛”后,校代表队员回到各个院系组织院队参加来年的“校联赛”,带领学生进行的课余训练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明显增强,促进了院队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以校队员促院、以院队发展促校队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提高了学校整体竞技水平。

2.1.4建立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制定完整培训计划,确保竞赛教育培训成效

根据大二教学联赛、校联赛和参加高校联赛“三级联赛”制度的安排,我们以教练技能和裁判技能培训为主,主要采用专题讲座、技战术训练、热身赛、联赛实战与自修、联赛总结与指导等方法,建立实战培训模式,确保二级“竞赛教育”培训成效。在培训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学生教练、裁判“竞赛教育”培训内容安排如下:

(1)在训练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比赛位置技能与战术训练、体能与技战术训练,必修补充内容是比赛取胜规律与整体攻守方法,自修内容是基本技术训练;

(2)在竞赛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赛前对手技战术分析、布置本队比赛阵型与打法,必修补充内容是比赛观察分析、比赛阵容调整与指挥,自修内容是局部战术训练;

(3)在保健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比赛的自我保护与损伤预防处置方法,必修补充内容是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体能疲劳、恢复与营养,自修内容是体能、身体机能评价;

(4)在裁判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专项竞赛规则与裁判法,裁判员哨声、手势、旗示技能和选位跑位原则与方法,必修补充内容是双主裁判与助理裁判的配合,自修内容是裁判执法分析与总结[10]。如表1所示:

在培训的课时安排上,

(1)在培训教练员方面:学生“助理教练”即“校联赛”院队组织者的培训课应达到13次,每次60分钟。其中专题理论讲座、技战术训练方法指导4次应占总数的31%,余下的69%为指导球队比赛、总结比赛的实战锻炼;学生“主教练”即“高校联赛”校队队员的培训课应达到41次,其中专题理论讲座、技战术训练22次占总数的54%,其余46%是在专家指导下准备比赛、执行比赛方案、参与比赛、总结比赛的实战锻炼。

(2)在培训裁判员方面:学生大二联赛“助理裁判员”培训应达到42次,其中,比赛执法场次和赛后小结37次应占总数的88%,余下的12%为专题理论讲座和裁判基本功训练;学生校联赛“裁判员”培训应达到42次,其培训方法和次数与“助理裁判员”培训相同。

经过多年培训和比赛统计,学生裁判员比赛执法场次两届联赛相加在8次以上、助理裁判执法场次在6次以上,均能胜任校联赛的裁判工作[8];学生教练员由于他们自身专项技能发展、主持院代表队工作实践和参加校代表队的培训经历,使他们由低一级层次逐渐向高一级层次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兼有院队特色的教练指导技能。

2.2建立“一基础、四层次、三目标”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破解“二年级院队”、“院队骨干”层次向上发展的瓶颈

根据竞赛培训实验的结果,我们提出建立“一基础、四层次、三目标”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即以选项班(爱好者)为基础、“二年级院队(助理裁判员)、学院代表队、院队骨干(裁判员、助理教练员)和校代表队(院队教练)”为四个层次、学生“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为三个目标。如表2所示:

在构建“三级联赛”塔式“竞赛教育”培训体制中,我们以“选项班”为基础、以校代表队为最高层次,以“大二联赛”培训年级骨干和“校联赛”培训院队骨干为突破口,破解“大二院队”、“院队骨干”层次向上发展的两个瓶颈,弥补足球选项课中竞赛学时不足和院队骨干缺乏培训的不足,优化“院代表队”建设、促进“校代表队”发展,形成学生“教练员裁判员二级、参赛运动员三级”培养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足球发展的特殊需求,将选项课教学效能持续发展成为联赛实战技能,巩固足球选项课教学效果、提高足球竞赛培训成效和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实施健康教育、专项技能培养和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服务。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提出建立普通高校学生足球团队“以足球选项班为基础,以二年级院队、学院代表队、院队骨干和校代表队为四个层次,以学生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为目标”的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强化课内与课外、普及与提高结合,巩固体育教学效果和提高竞赛培训质量。

3.1.2通过采取创建“大二联赛”、“校联赛”制度和参加“高校联赛”等措施,建立专项教师指导“裁判员”和校队运动员、院代表队“教练员”的“竞赛教育”培训体制,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提高校联赛执法管理水平和院代表队整体竞技水平。

3.1.3确定“竞赛教育”培训内容和二级实战培训模式,拓展体育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补充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专项选项课教学与竞赛培训的协调发展,提高实战技能,培养高等教育兼有一技之长全面发展的体育骨干人才。

3.1.4专项选项课教学、院队骨干培训和校代表队建设是高校体育发展的“三驾马车”,采用以“大二联赛”培训年级骨干和“校联赛”培训院队骨干的方法,破解“大二院队”、“院队骨干”层次向上发展的瓶颈,完善高校体育专项教学竞赛培训体制,培训校院级优秀体育人才和体育骨干。

3.2 建议

3.2.1高校体育应进一步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密切课内与课外之间的联系,增加实战教学内容和竞赛培训方法,以实现健康教育、专项技能培养和终身体育为目标。

校内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职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为了探讨高职会计专业实训一体化教学的作用、效果,笔者试图借助案例阐述构建一体化实训教学场所的决策,分析在当前职业教育新形势下为什么高职院校选择了中档改革方案的原因。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含义与构成

教育资源投入教育领域之后,逐步转化为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专门人才所耗费的物质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其内容包括三部分:教育机会成本、学生个人成本和高校教育成本。

二、高职教育成本管理现状

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属国有公办性质,长期以来习惯伸手向国家要资金、用资金,而不管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公立高职院校在教育成本管理上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缺乏成本意识。二是成本结构不合理。据教育部的统计数字显示,部分高职院校教室、实验室的使用率只有60%,仪器设备中有20%处于闲置状态。三是高职院校没有成本核算体系。另外国家对高职教育经费的投入明显不足。

高职院校在这有限的经费中,其结构也不合理。笔者以广西某高职院校为例,2005年上述运行成本为2800万元,其中教育经费956万元;2007年增加到5800万元,其中教育经费1350万元。

三、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及实训经费的探讨

目前高职院校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实现“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是其最基本的办学途径。多数高职院校正在加大改革力

度,这种改革一方面增加了课程实践环节的课时比重,另一方面增加了课程实践环节的场地、设备和材料、人工投入。

高职会计教学以强化技能培训、满足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因此,优化高职会计教学计划内容的突破方向在实训、实习内容的优化。优化的基本原则是确保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优化的程序是

“职业岗位位工作过程分析―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教学实训、实习内容遴选”。

针对目前上述高职院校教育经费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选取了以下方案。

1.低档改革方案:在实训室模拟实训

该方案实训的运行成本是:实训在实训室内完成,增加学生实训的一些耗材(空白账页、凭证、报表等)费用,与传统教学模式下会计实训教学相比较,经测算会计专业一般一年安排集中实训十周(周课时为26节),一般一个学生集中实训一周消耗耗材计费为10元。

2.中档改革方案:在校内实训基地仿真实训

该方案实训效果是让学生每天都处在会计工作环境中解决不同问题,有利于学生提高职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一体化培养。该方案实训的运行成本是要有专用实训基地。这是一项一次性较大的投资,估计一个设施齐全的基地仿真实训要200万元。实训基地运行费用年均估计为30万元,总费用为20+30=50万元。按一个实训基地可满足1000人实训,则年生均增加实训费为500元(50万元/1000人=500元/人),是方案一的5倍。

3.高档改革方案: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现场实训

该方案实训的效果是在实习期间,学生跟校外实训基地的指导老师(会计人员)从事企业会计真实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工作,可以得到现场指导和帮助。该方案实训的运行成本为年生均增加实训费计1170元(1000+120+50=1170元),是方案二的2倍有余。

四、构建一体化实训教学场所决策

通过上述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三种方案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实训室模拟实训年生均经费低,但实训效果差;校内实训基地仿真模拟实训年生均经费适中,但实训效果较好;校外实训基地现场实训年生均经费高,且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十分困难,但实训效果最好。

综上所述,目前一般高职院校会选择中档改革方案――校内实训基地仿真实训,因为该方案年生均增加经费适中,基本上能够达到实训目的,实现最理想的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效果,培养出会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五、合理筹措建设资金

针对上述高档改革方案(校外实训基地现场实训),高职院校应尝试多种方法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实现综合效果最大化。建议采用以下途径:

1.呼唤地方财政加大支持力度

从中央与地方对高职实训基地项目投入的比例看,地方投入资金虽然总体上超过了中央财政投入,但其中主要体现在项目上。学校的自筹经费,占地方配套资金总额的63%,而地方财政投资仅占29%。可见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

2.努力争取各类企业的建设投资

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各类企业的建设投资。如校内外实训基地由企业完全出资兴建,然后向高职院校开放,收取实训使用费用,有关院校按实训使用情况分担建设成本。

3.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

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宗旨、以“互为基地、校企双赢”为原则,建立多种校企合作形式。

六、加快高职会计专业实训一体化建设的若干建议

建议各地加大财政投入支持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在鼓励办学条件较好的高职院校基础上,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办学条件相对较弱的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

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质量监控,实施项目规范化管理,建议国家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进行充分论证,提高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行与管理机制,提高项目效益。总之,各地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办出专业特色,打造品牌,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高职冶金技术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9).

[2]吴全全,王泽荣.职教教学改革新要求视角下的职教教师的专业素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6).

校内实训总结范文3

论文摘要:在阐述了目前我国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及中等卫校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本校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具体实践,对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原则及建设内容尤其在科学构建校内外互通的实训基地和产教结合型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作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

建设背景及意义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的现状呼唤护理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及对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调查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护士总数为147万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1.4%,平均千人口护士比例为1.113,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已经达到3以上;我国目前的医护比严重倒置,只有1∶0.61,而全球平均医护比为1∶2.698,部分发达国家甚至超过了1∶6;我国目前平均护士床位比为0.4∶1,而世界许多国家都基本保持在1∶1以上。因此,我国护士的数量明显短缺,据此推算,至2010年,我国每年护士缺口至少在15万人。为此,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将护理专业作为我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四大人才紧缺专业之一,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要求切实加大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随着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认识到建设好实训基地的重要性。2008年初,教育部和卫生部在京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切实抓好实践教学,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应不断加强教学基地建设,保证临床实践的教学质量。”在前不久刚召开的200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周济部长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根据就业市场和企业的需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在学校,有些还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职业教育教学要走在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最前头。要把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所有这一切既说明了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也为如何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

做优、做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是我校创建护理示范专业的重中之重 实训基地建设意义重大,既是现实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又是为社会培养大批熟练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更是职教特色的体现。我校创建于1974年,护理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至今已培养护理人才四千多名,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其中不少学生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这生骨干。目前,在校的3 000多名学生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占1/3,因此,做强、打响护理专业品牌是我校既定的办学目标。2008年将申报省示范专业,并以护理专业为龙头创建省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但是,对照护理专业的培养要求及有关标准,学校现有实训场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有相应的实验室、模拟练习室,但仍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停留在模拟操作层面上,缺少真人实境的训练。学生的教学见习实习医院难以按要求完成任务。同时,由于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患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护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机会大为减少,实习的条件受到了更多限制,从而造成了学科教育要求与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要改变这一局面,显然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科学地构建校内外相互沟通的实训基地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建设目标及原则

以建设三大实训基地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奋斗目标,以创建省级护理示范专业及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为契机,巩固我校护理学科传统优势,构建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校外院校合作型护理实训基地三大体系建设。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更多更好地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人民群众满意的实用型人才。

以三个共同发展为原则(1)校内校外共同发展原则。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构成有两个环节,即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者缺一不可,不可相互取代。校内实训是基础、是前提,校外实训是整个实训教学的最终环节。所以我校的定位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完善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同时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做到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2)硬件与软件建设并重原则。基地建设将着重从实训基地的硬件和护理人文环境的软件设计上进行规划。硬件建设就是以工作实景为规划依据布局实训基地,同时与教学环境设计相结合做好基地的整体布局,做好实训室及实训区域的划分;实训设备、工具、材料应根据完成各实训模块任务的需要确定。软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护士职业能力需求为依据规划实训项目,以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开发实训模块;二是把护理人文环境建设融入基地建设中。(3)通用与实用相结合原则。由于护理专业分科较细,有较强的专科性,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基础护理工作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所以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规划应以护士开展基础护理的各项工作为基础,设置无论在何级别的医院或社区或家庭都普遍通用的实训任务,从而适应不同护理岗位的共同需求。

建设的主体内容——

科学构建校内校外互通实训基地

科学构建校内校外互通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的建设关键,根据护理专业的学科教学要求和操作技能学习掌握过程分析,护理实践教学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才能完成。第一阶段:在校内基础模拟实训中心进行反复的、无风险的练习;第二阶段:在掌握一定操作技能之后,在校内产教结合实训中心或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实训,为进入综合性医院进行临床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三阶段:进入综合性医院进行完整的临床实习。通过科学构建校内外互通的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基于上述思路,我校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主要内容由以下三大体系组成:

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我校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已在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实训基地共五层,总面积4700平方米,总投资八百多万元,设有医学基础实训区、基础护理实训区和专科护理实训区三大区域。医学基础实训区包括尸体解剖室、标本陈列室、药物实验室等。基础护理实训区包括基础护理多媒体示教室、基础护理实训室、护理形体训练室、ICU抢救室、模拟护理站等。专科护理实训区包括外科模拟病房、内科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健康评估实训室、母婴同室模拟病房、产科分娩模拟病房、综合技能考核室等。该实训基地投入使用三年多来,在护理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为学生提供较完整的校内基础模拟实训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护理示范专业评审、卫生部中高级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等重大活动中,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同行的好评。

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据人口调查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快、高龄化、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比例高等特点。目前社会上的养老机构主要有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护理院等,这些养老机构都具有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特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机构养老有其存在的客观必要性。根据上述情况,同时结合学校近年来护理专业办学规模扩大,已有实训基地不能满足护理实践教学需要的情况。我校以产教结合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己任,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在原门诊部的基础上,创建了“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护理康复医院)。为方便学生见习、实习,基地选址在校园内,已于2008年5月破土动工,总建筑面积5 200平方米,总投入1 000多万元。服务对象主要为康复病人、慢性病人、家庭照顾困难的老年人,结合医疗市场状况,开设内科、外科、妇科、理疗科、康复科、心理咨询指导科等科室,有床位100张(按康复期病人、慢性病人、老年人分区收住),配备医师、护士、护理员等工作人员,配置相应的医疗护理用具和设备。该实训基地建成后,将造福我市及周边地区的人民,满足各类康复期病人、慢性病人及老年人接受康复治疗、专业护理、维护和恢复健康的需求,同时,也可为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方便。

校外合作型护理实训基地护士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是护理操作技能学习的重要阶段,所以医院临床实训是学生职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关键时期。早在1992年,我校就在本地六家市级医院聘请了一大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药)师为学校的专业兼职教师,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崭新路子。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更加重视抓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医院的设备资源,学校现已与周边地区三十多家综合性医院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关系。为进一步加强院校合作和对实习生的管理,学校和医院专门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为了规范实习基地的教学和临床带教工作,更好地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学校不断健全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实习医院、带教教师、实习生等均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为了加强实习生的管理,学校特设以分管副校长负责,由学校实训指导处、年级主任、班主任组成的管理机构,定期与校外实训基地联系沟通。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外实训基地临床带教工作座谈会,增进与实习基地管理人员、带教教师的合作联系。平时邀请医院护理部主任等参与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通过院校双方共同努力,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毛春燕.新形势下卫生职业院校实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8,(6上).

校内实训总结范文4

(一)主题培训,系统设计。从2009年9月开始,开展了每学期一个大主题,八次小主题的培训活动。我校的校本培训有着完善的体系和思路,不仅每年培训有大主题,而且在一年当中还分着不同的小主题,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线,以教师论坛、沙龙活动为研修模式,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主题,以个人经验介绍、研讨论辩和专家点评为主要内容开展系列专题的研修活动。在教师沙龙论坛活动中,老师们围绕某一个主题可以畅所欲言,可以是教学反思、育人感悟、教育故事、学习心得等等,不仅让自己在发言过程中受益,更是引起其他老师的一种共鸣。

(二)干部先行,全体参与。在教师培训的基础上,我们又把培训引向管理层面。于2010年上半年开展了主题为“探索有效途径,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干部培训先行,教师培训跟进”的培训活动。精心策划每一次活动,带给思考,引领行动。如第二次干部培训活动的方案专题为:“尊重理解,和谐发展。”内容包括目的、时间、形式、用具、过程等。首先,首师大专家郭友让干部每人填一张多元智能自测表,通过展示和活动了解自己的认知特点,使干部们不仅在活动中增长了智慧,并且对活动策划又有了新的认识。

(三)结合实际,不断跟进。加入优质校工程后,从2009年7月的第一次活动到现在,每次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的实施都是根据向教师代表进行征集,在进行充分的研讨后进行的。例如:2009―2011学年第二学期的校本培训,我们采取了“干部先行,教师跟进”的方式,是因为我们在对2009―2010第一学期进行总结反思时,发现干部培训落后对教师培训起到制约作用,不利于教师培训的开展。2010―2011学年集团总体进行课改,所以这一年校本培训紧紧围绕课改进行,课改进行中的问题,通过校本培训有效的解决。因而,在首师大专家的指导下,两年多来,我们的校本培训活动始终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始终对上一学期活动进行反思,不断跟进。

(四)广开资源,立足校本。我校的校本培训活动包括校级培训形式,教研组培训形式,个人自学培训形式,全力利用优质校工程广开资源,立足学校实际,因而实施主题参与式校本培训只是我校校级培训方式的一个典型代表,除去这一方式,学校还有外出学习汇报式校本培训。几年来,我校为教师外出学习提供机会,希望通过实地考察,让教师与名师、名班主任和优秀学校管理干部零距离接触,达到了解最前沿课改信息、学习先进教学和管理方法、用先进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同时为实现学习成果共享,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制定了“学习汇报式”校本培训制度。规定:外出学习教师回校后要及时将学习情况进行汇报。通过汇报课、讲座等多种方式在学校内传达学习的精神实质,传递新信息、谈出新感受,使全体教师都受益。例如:学校向项目组请求多派一名教师学习,回来后进行学习汇报交流、上课,对教师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精心策划,关注生活。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末的时候,我们在专家郭友教授的帮助指导下,研讨制定了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的活动方案,这个方案是对以前校本培训的改进和完善。从这学期开始,我们更加注重每次活动的精心策划,更加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活。

本次校本培训我们实现了:1.培训内容整合。培训内容首次将班主任培训与任课教师培训有机整合在一起,既关注了教师的培训,更关注到班主任的培训,把教育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班主任的培训放在尤其重要的位置,体现一种理念: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办学质量。2.策划主体转移。策划主体由学校向年级、教研组转移。每个教师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从策划到实施,改变了“我让你动,你被动应付”的状态,教师参与更加深层次。3.活动主题跟进。每次活动有小主题。学校有学期活动方案,年级组或教研组有具体方案。主题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4.形式多样创新。不拘泥于形式,不断创新,校本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情景剧、三句半、学习唱歌、新闻播报)5.培训过程完整。有启动,有总结,有表彰。(设计问卷、进行调查、总结表彰)

总之,我校的校本培训活动,在优质校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形成了体系,使我校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有了升华,行动上有了方向,落实上有了目标,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我校校本培训之路上最精彩的地方,使当前校本培训更加给力。可以说没有两年的系列校本培训活动就没有“杨二”今天的发展。

校内实训总结范文5

围绕“促使教师全员发展”这条主线,我校从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两大方面入手,修订、增添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使新的教育管理思想变成可供操作的制度,使课程改革的思路明明白白地凸现在教师面前。如“骨干教师培训方案”,“班主任工作月考核制度”,“优秀教研组评选制度”,“年终考核制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等。这些制度和办法,从点到面,从量到质,从过程到结果,形成一套全新的教师管理评价系统,为促使教师在岗位上获取自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引领思想,让榜样有个说话的地方。

1、学校领导用讲座引领思想。

我校有由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长等组成一支年富力强、业务过硬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队伍,校级干部是课程实验改革的身体力行者和责任人。在课改实验中,校级干部身先士卒,做好表率,切实做到三个“自觉”,自觉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自觉参加校内每次课改学习,自觉学习教育报刊,广泛吸收课改信息。他们在各自的业务领域取得突出成绩,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都能通过各自的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主持专题论坛,引领全校教师走进新课改,领会新课改,实施新课改,他们的课改思想构成一股强劲的合力和强势,通过“讲座”、“论坛”、“汇报”等形式引领着全体教师的课改思想,为我校持续有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研训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骨干教师用课堂引领思想。

思想和行为并驾齐驱,“教学与教研同步,教研促进教学”是我校多年来的教研思想。教研的效果如何,通过课堂来反映,教师的收获如何,通过课堂来体现。教师的面子,是学生给挣的;学校的面子,是家长给挣的。学生的发展,就是教师的成功;教师的发展,才是学校的成功。我校的教研思想,课改思想,首先由骨干教师来体现,体现在每一天的每一节课,体现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我校骨干教师能够用课堂说话,用自己的学生说话。我校骨干教师每学期上一节展示课,用他们的课堂实践相全校教师传达新的课该理念,引领教师走进新的课堂,感受新的理念,实践新的课堂模式,为学校校本培训提供现场。

3、优秀教师用自身的成长引领思想。

常年开展校本培训,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全员专业成长,尤其是年轻教师队伍,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是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用自身的发展无声地扞卫了学校的校本培训思想,是全体教师参与培训的无声号角,“学习靠自己,不学就落后”的思想根植在我校教师队伍中,体现在工作中,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努力有了明显的效果。

4、其余教师迎头赶上,用教育随笔引领思想。

组织教师全员参加校本培训。老师们通过看光盘,听讲座;观课例,析个案;与同事交流;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的培训。在教学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现状,传播思想、论证方案,我校最常用的做法是在教师会上交流教育随笔。近年来老师们撰写了多篇教育随笔和论文,以叙述身边事身边人的形式,短小精干、浅显易懂、亲切自然,为阐述办学思想,介绍课改理念,加强自身修养、建设校园文化起了较大的作用。

三、总结反思,让教师听到成长的声音。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策,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我校不但重视教师教学工作的反思,还重视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工作的反思,不但重视教师专业的发展,还重视各级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体现“学生的发展就是教师的成功,教师的发展才是学校的成功”的办学管理思想。

1、通过工作总结来反思。

“一切工作从计划开始,一切进步在于总结反思”是我校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之一,从撰写到交流等诸多环节,无不渗透着学校的管理思想:工作总结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工作总结是经验汇编;工作总结不是为了存档,而是向学校、向同行、向社会汇报的最好形式;本学期的总结是下学期计划的起点;珍惜自己的进步,从珍惜自己的总结开始。

我校教师,不管年龄大小,教龄长短,资格高低,兼职多少,人人都撰写工作总结,人人都重视工作总结。工作总结的类别有“教学”、“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文体”、“教研组、备课组工作”、“教导工作”、“总务工作”“学生辅导”、“课题实验”、等,有的教师每学期写一、两份,有的则写三、四份;不管篇幅长短,总是个人工作的经验结晶。

我校不单重视总结的撰写,更重视总结的交流和挖掘,通过几种层面的交流促进了总结的质量,工作的质量。各类总结分类装订成册,存放资料室,对于典型材料在校内会议汇报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升教师个人素质。

2、通过交流的课堂来反思。

每学年我校语、数教师每人听课、听报告的节数均30节以上,其他教师在20节以上;我校教师参加市音乐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参加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堂教学竞赛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校教师执教的课堂教学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同时也较大程度地促使全体教师对自身课堂进行反思,从而促使骨干教师更加成熟,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如何设计一堂课?如何评价一节课?如何当一名成功的教师?这些问题经过课堂的实践,在实践中反复思考和讨论,已经从模糊中清晰起来,已经从传统的认识中得到升华。

四、创造条件,让培训训迈上新的台阶。

1、提供培训的时间。

在教师任课安排上,语文教师基本实行单人单班单科制度,综合学科教师基本实行专业化,数学教师任课教师的周课时量不超过14节。这样,为校本培训提供了时间的保障,为保证学习的时间,每周组织政治、业务学习各一次,并把出席情况列入教师日常考勤中,与考勤奖挂钩。

2、拓宽交流的平台。

我校与市教科院、县教研室、县职教中心、县直小学等保持着良好的业务交流和学习的关系,建立起畅通的培训网络,不断创造条件为教师成长提供以下多层次的培训平台。有学校学科组策划组织,供本校教师为解决自身问题和困惑的培训平台,如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等,是我校教师成长成熟的主要阵地,周周有活动,年年有重点,人人有提高;有学校教导办策划组织,供本校教师为校外同行交流和展示培训成果的平台,如校级交流,县组织我校承办的有关活动,这些活动是调动我校教师培训积极性的催化剂,老师们在这一平台的展示,得到认可,获取自信;有教研室或职教中心策划组织,如校本骨干教师培训班、新课程培训班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加速了我校骨干教师的成熟,为构建我校名师工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还有一些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本学年度我校派出学习的教师有50多人次,这对于我们这所经济比较薄弱的学校来说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这些活动更是拓展了教师的眼界。

3、经费的保证。

我校在教师培训的费用上从不吝啬,除了正常参与上级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类教研培训活动之外,还确保我校制定的各项制度的落实和各项活动计划的实施,添置必要的研训设备,开辟不同形式的交流平台。

(1)订阅多种业务报刊。

(2)通过外出学习机会和邮购方式每年增加新的图书音像资料,都是全国教育经典之作。

(3)建立教师发展档案袋,教师每学期的工作计划、总结、实验报告、论文、教后感及自学笔记等文字资料收集成袋,教师个人保管,定期检查,必要时在校内公开交流。

(4)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了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

(5)不断完善远程教育工程,拓宽教师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6)创造机会,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外出参观和学习。

五、校本教研的具体做法

(一)以校本教研为依托,让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成为教师成长的“学习坊”。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老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它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是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轻车熟路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我校凭借“教研活动”这一富有实效的学习平台,开展了扎实的校本研究活动,注重理论学习,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和教师的受益面。我们“教研活动”形式相对固定,除开听课内容还涉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介绍,或就某一个专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参考各类教学杂志后自己的综合思考。“教研活动”改变了原来单一的督促学习方式。在这里,“教研活动”成了一片水草丰腴的原野,老师在这里呼吸着新鲜的氧气,绽放着自己的生命花朵。我们的老师在发展同行的同时,也在发展自己,成为教育的学习者、思考者和促进者。“教研活动”为教师的成长、创新提供飞翔的翅膀,在这样一种浓浓的氛围中,教师的专业水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我们还鼓励老师讲课后把自己的内容和老师的意见整理思考,把有价值的东西提升理论。

(二)以校本教研为基地,让“校开放课”成为教师成长的“实践园”。

我们每学期都安排每位老师上一节公开课,每次课不仅有一定的主题,还有不同的形式:

“示范课”: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的引导示范作用,每学期至少提供两堂观摩课,供全体教师学习。近年来,数学骨干老师刘艳执教的《生活中的角》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注重发展”这一理念;英语教师朱芬执教的《Ilovetheanimals》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刘立琼老师执教的活动课《过年啦》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邹先菊、卢艳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乡土人家》让诗意在课堂上无限延伸……让全体老师受益匪浅。

“教研课”:组内指定一教师上课,先进行集体备课,执教者按集体备课意见上课,然后教者再说课,教师集体评议后,如果不满意就再上,直至满意。实现教师同伴间的合作与对话,上学期我们共展示不同类型的教研课18节。

“随堂课”:校委会领导与教研组长继续深入课堂听课,并形成书面性评价,全学期我们共收集《新课程课堂评价表》50多份。我们鼓励老师及时记录自己教学中的闪光点或失败之处,积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论文和叙事,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近年来我们学校主持研究的了课题《农村小学朝读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究》,协助市教科院研究省级课题《成功课例研究》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研究》。老师们撰写的教育叙事、课例、案例、论文获得了市领导的一致好评。

(三)以校本教研为阵营,利用现有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在课程改革中,专家的专业引领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和能力,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校内实训总结范文6

论文摘要:20世纪末教育部提出了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以小本培训为主。依据小本培训的特点和意义,本文认为新课改背景下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小本教师培训:(1)加强认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2)明确目标,制订落实制度计划,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关键。(3)评价反馈,总结经验创新培训,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动力。

1999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的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要以校本培训为主。

所谓校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校本教师培训也称校本学习即以教师为培训主体的、校长为第一负责人的,主要是在校内进行的学习与培训活动。

校本教师培训的特点:(1)以校为本:以本校的实践活动为起点,将学校的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2)立足岗位:根据本校教师的岗位、基础、现状在结合本校的特征展开的培训活动,是学习、研究、实践活动三者的有机结合。(3)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在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自主研讨,主动学习。(4)开放式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都是开放的、多元化的和多样化的。

校本教师培训的意义:有利于以最经济的时间、最简约的方式、最少财物的消耗,达到全体教师都享有培训;有利于更新教师观念,升华教师的师德修养,积累学科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群体凝聚力;有利于增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成为研究型教师;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沟通与联系的能力,成为成功的教育合作者及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者。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以研究新课程为切入点,在充分理解校本教师培训的内涵、充分把握校本教师培训的特点基础上,做好校本教师培训,营造一支师德素养高尚、学科知识丰富、教育教学业务精良、研究创新能力出众的师资队伍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强认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

校长作为培训第一负责人,全面指导校本教师培训,毋庸置疑是组织机构的组织者、策划者、决策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校本培训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分工与职责:

(1)师德培训组织:负责全校教师政治思想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世界观。

(2)教学实践培训组织:负责教育基本能力、教学基本功、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教学实践活动,培养骨干教师成名成家,促进青年教师更快成长。

(3)教学管理培训组织:负责班主任工作、学校中层管理工作的培训,更新管理理念,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和谐发展。

(4)教学研究培训组织:负责新课改教学实践及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培养更多研究型教师。

(5)管理与评价组织:负责培训制度、计划的落实和培训成效的评价、奖惩,使校本培训更趋合理化、科学化。

二、明确目标,制订落实制度计划,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关键

校本教师培训体现了教育教学岗位既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场所,也是教师学习研究场所的先进理念,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紧密联系的认识规律。因此结合本校实际,明确培训的目标,制订切实的、科学的计划,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师德培训是校本培训的中心主题。“以人为本、敬业奉献”,“树形象、铸师魂”,高尚的师德是教师职业的根本,是教育教学力量的源泉,没有高尚的师德爱岗敬业就无从谈起。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8·31”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修订并颁布实施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这是校本师德培训的纲领。

(2)师资培训是校本培训的重点工程。新课改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教师是课改实验和推广工作的实施者和参与者。教学实践培训,可以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具备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培训中树骨干标杆,传丰富经验,新老结对,“青蓝工程”,可以发挥骨干的中坚力量,更快更好地培养新教师的成长,新血液、新观念、新生力的成长可以带来学校及整个教育事业的有生发展。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也在于教师。在改革中求学习、谋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运行机制。

(3)科研兴校是校本培训的本位要求。21世纪素质教育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当前教师发展的两个基本趋势是“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和“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的反思和研究是教师成长的结果,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条件,是教师自我教育的手段。

(4)管理能力是校本培训的技能要求。新课程赋予班主任等学校基层管理者新内涵。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观念的时代,基层管理者需要重新确立自己的角色定位。转变观念,向发展型、创造型、科研型转变,做学生自我管理的导师、引路人。

三、评价反馈,总结经验,创新培训,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动力

校本培训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校本培训进行全面评价反馈,是对培训成果的经验总结,有利于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一个有效的评价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要建立在有完整的培训档案的基础上。使评价有根有据,公平公正。

(2)评价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一套优秀的评价方案要经教师的充分讨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3)评价要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师自评、互评的基础上,问卷评价,结合学校量化考核得出综合评价。

(4)评价要运用多元评价方式。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结果是客观的、全面的。

(5)评价要注重过程,注重结果,注重激励性。鼓励先进,不搞“秋后算账”,只作反思、讨论、行动。

参考文献

[1]赵昌木.论教师成长[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

校内实训总结范文7

[论文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实训基地 建设模式

为适应当前市场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必须探索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生能否成为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障。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内外结合,即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的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坚持让学生感受真实工作环境的基本原则,以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要求规划实训基地的总体架构,以实践教学要求设计其内部环境格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则是要和企业结合,以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贯穿始终,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佳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有用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要为社会和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有校内和校外之分。校内实训基地是在学校内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如实训室或工作室,是指依托实训室或工作室来进行实践教学。而校外的实训基地要选择和专业联系密切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来达到校外实习的目的。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那就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最终达到: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模式,二是要实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生产性实训模式,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也才真正起了作用。

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1.基地建设定位不准。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总结出拥有功能强大、设施齐全、具有企业化育人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不理想,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缺少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导致建设定位不准,缺少长远规划,缺乏相应的生产性实训功能,基地得不到充分利用,只是一个上实训课程的场地而已。

2.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我国内陆地区总体经济实力较弱,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方式也较为单一,及艺术设计专业近几年的扩招使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学生数量激增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更加显得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实训场地数量少,不能有效满足所有学生需求;环境布置欠缺,即缺乏生产性环境、企业氛围及专业教学所需的“高、精、尖”教学设备等,这些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所以,实训基地的建设要跟上时代的需求,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满足实训基地的要求。

3.“双师型”教师队伍相对薄弱。16号文件中强调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双师”队伍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有学历和职称的专职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差,即使有的教师持有其所谓的“双师”证书,但真正的实践水平却很差;而兼职教师一般是从企业聘请来的有实战经验的工作人员,但普遍又缺乏教学经验。所以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尽如人意,急需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4.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不力。在许多高职院校里,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已基本健全,但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的实训项目、实训环节等的监控评价更复杂,难以顺利实施。虽有些院校初步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机制,但不够成熟,不具备普遍意义的指导价值。所以急需构建一套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评价体系,以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同样,在16号文件第五个问题“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要做好这些工作,首先要做好“校企合作”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但艺术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制度与运行机制问题。尽管我国对“校企合作”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但缺乏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较为明确的表达,对积极性高或低的企业也没有相应的鼓励或惩罚,缺乏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艺术设计专业尤其如此,即使有些较为成功的做法也难以深层次推广。所以目前急需建立起能够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

2.促进三方“共赢”方面欠缺。主要表现在学校愿与企业合作,而企业却不愿与学校合作,原因在于“校企合作”过程中,校方完成了实践教学的任务,学生进行了实践练习,而企业却认为他们没有什么“好处”,影响了正常生产,费用又得不到合理补偿,没有达到三方“共赢”。就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因缺乏实践经验,大大影响了设计公司的正常工作,所以公司不愿接收实习的学生,现在需要探讨相关机制和政策,让学校、学生和企业都得到实惠,即三方“共赢”。

3.缺乏协调服务于校企双方的第三方。目前的“校企合作”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起到第三方的协调服务作用。“校企合作”只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学生只是从体),没有第三方机构进行协调、监督和服务,无法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所以需要建立能够服务于双方的一个监督机构,来促进“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4.艺术设计行业的特殊性。近些年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推动着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但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一般的设计公司都是较为松散型的管理模式,且一般为中小型的设计公司,所以在“校企合作”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在管理模式上很难向大型企业那样去管理,如在实习人数、时间、项目的安排上,都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所以需要探索一种适合本专业的实训管理模式,以适合本专业的特殊性。

三、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一)校内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确定校内实训基地的总体框架。艺术设计实训基地的框架有三种分类方法:按照课程类别来分有基础课程实训室和专业课程实训室,如素描实训室、雕塑实训室;按照专业类别来分有平面设计实训室、环艺设计实训室、动漫设计实训室等;教师工作室类别一般是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来分,如某教师的平面设计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等,教师工作室制度在高职院校中还为数不多。当然每个学校都各有自己不同的模式和特点,但总体框架一定要适合本学校的发展。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设计实训基地的生产性要求。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首先要采取融入企业文化、制度和项目等措施,从实训基地的环境上充分体现企业化,如在实训室里张贴工作流程内容,设计公司的管理制度等,使学生充分体会企业环境。其次,聘用设计公司的工作人员做兼职实训教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训教师队伍。最后,实训平台要以设计公司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采用企业化的项目管理方法,让学生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方式完成项目。指导教师可以利用管理平台进行实训任务安排,跟踪学生训练进展,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充分体现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外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工学交替”实训模式。“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模式,“工学交替”在校内外实训基地都可进行,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更具真实性。推行这种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有效进行工与学的互相交替,有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无需“试用期”就能胜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工学交替”的目的。

2.“顶岗实习”实训模式。“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叫“2+1”模式,是指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训教学的模式。“顶岗实习”的主要目标不仅是理论知识得以巩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顶岗实习”是把学生安排在设计公司作为设计人员来工作,教师也可到“顶岗实习”的岗位进行指导,并逐步建立和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及可持续发展计划。“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富有成效的一种实习模式。

3.“联合共建”实训模式。“联合共建”模式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等。共建专业是由双方骨干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建设专业,共同承担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等职责。共建课程主要是合作开发新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等工作。共建实训基地是指由学校提供师资,企业提供场地、资金、设备与技术人员,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进入基地学习,企业在基地生产产品,校企双方最终实现利益共享。即学生作为公司的“准员工”工作,学生毕业后企业可优先留用这些“准员工”,学生也有权利优先选择该企业。

校内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组合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5-0072-04

高职院校在发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同时,应着力建设好校内实训基地,引进生产性项目,与企业开展合作,以真实项目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一、校企组合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理念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包含企业引进、课程开发、人员设置、绩效考核等一整套管理办法和制度规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一方面要使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服务于自身的教育主张,保持教育的特性,另一方面又必须适应企业生产的要求,按企业生产需要来安排教学内容,实施有效的内部管理。

通过校企组合的方式来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首先需要转变观念,真正树立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按照生产过程设计教学实践环节。其次,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选择好适合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寻求双方利益的趋同点,共同组织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目标是企业的生产目标,实践教学过程是企业的生产过程,其结果是能给企业带来利益的产品和服务,而整个过程既是一个教学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能力提升完善的过程。

二、建设校企组合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原则

第一,教学内容与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相统一。依据企业对岗位的要求,本着“实用、够用、能用”的原则,调整核心课程内容,使这些核心课程的内容同岗位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相对应。具体做法上,可采取与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开发与建设、开发教材乃至实施教学等方面听取企业意见,与企业合作,实现课堂与生产场所一体化、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

第二,实践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相统一。实践教学过程中与企业紧密合作,把企业的设计任务或生产任务直接引入课堂,让学生结合企业任务真题真做,把工作任务和教学任务融为一体,实现从学生作业到企业产品直至商品的转化,使生产性实训教学占实践教学总时数的比例不断提高。

校企组合新模式下的生产性实训要良性运作,发挥功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支撑生产性实训的硬件和软件是保障。在硬件方面,要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按照行业生产线模式,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机构,为成批量、准确地执行生产性实训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条件。在软件方面,要按照人才培养的梯队要求,建立真实项目库,开发由易到难的工学结合项目,作为课程的载体。

项目的来源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与合作企业协商,将行业和企业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单个企业解决起来成本较高的问题,作为研发项目委托给学校,由教师带进课堂完成,并以经费奖励方式给予资助。二是邀请合作的同行企业将部分生产项目任务交给学校,由教师带进课堂完成,所完成的产品主要供企业备选,即“真题辅做”。三是直接以学校名义参与社会投标,将竞标所得项目由教师带进课堂完成,重点安排在高年级的课程开发上,所完成的产品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考核鉴定,即“真题实做”。

三、校企组合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构建

多年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训教学、师资建设、硬件投入、责权利分配和评价考核等方面构建校企组合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取得一定成效。

(一)基于校企组合的人才培养

基于校企组合的人才培养是一种校企联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实训的生产效率比企业流水线熟练工人的生产效率低,企业一般不愿意将过多的生产项目放到学校,这导致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常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无法常规化。解决这个矛盾的主要办法,是从课堂教学的组织着手,建立水平和能力相同的工作组,实行小组项目管理方式,课程设置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依据,由企业讲解具体项目要求,按照企业生产任务要求,专业教师组成专门教学团队,学生分成相应的工作小组参与到项目中,对企业的任务进行区分和细化,在生产任务的指引下,分析问题,总结经验,进行相应的生产。这种小组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以真实项目驱动,按照企业项目真题实做,打破能力区分、年级区分,按照项目要求组织生产。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动画学院为例,一方面,定期从深圳动画企业分批承接生产周期比较宽松、制作技术要求一般的阶段性动画项目,带领学生进行真项目真做的实训;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和学生或与企业联合,或自行组织团队开展动画项目的研发,用实际工作带动专业教学,提高专业技术,鼓励学生在项目中学习,在实战中磨练,在应用中提高。每个项目组都建立导师负责制,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和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同时,确定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的学分计算办法和考核评审办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开拓创新的积极性。

(二)基于校企组合的课程建设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能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训练情境,更可为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改革创造很好的条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课程的编排和实施上,应强化能力本位,以典型任务为导向,突出前沿性、操作性、实用性。在生产性任务开始之前,学校要和企业共同制定课程目标,企业侧重于生产任务的进度和规格,学校负责培养目标中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使制定的培养目标符合高职教育规律。校企双方还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企业按照公司要求和生产任务制定出相应的课程进度,将企业的生产标准提升为课程的考核标准。在课程内容和所使用教材的编写上,主要侧重于最新的实用知识技能、实训过程中的管理规范、实训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任务验证标准,还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总之,生产性实训的课程建设,强调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匹配,强调最终产品或者服务的产出,通过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来完成工作任务。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动态,与行业龙头企业充分合作,将生产性实训的过程和内容进行总结、深化,编制了一系列实训教材,形成了一些经验。首先,专业教师定期下企业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电子行业企业产品生产工艺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做好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电子信息类教材开发准备工作。其次,学校与企业合作,深度融合,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互兼互聘,将电子新技术引入教材。在教材编写中做到三点:第一,突出内容的先进性,将代表最新电子技术发展方向的新知识融入到教材中;第二,突出内容的实用性,如在《电视技术》系列教材中,增加了I2C总线控制技术,大屏幕电视机中的各种画质改善技术、画中画技术、平板显示技术,以及LCD、PDP等市场流行电视的故障特点及维修方法等内容;第三,突出内容的可操作性,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上,针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和高职教育特点,正确处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

(三)基于校企组合的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在于对企业真实生产性项目的引进和实施,核心是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贴近技术、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要实现教学和考核主体多元,以学生为本,课堂目标与生产要求结合,课堂教学任务和企业生产任务相结合,生产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对实训教学成效的评价应建立动态的过程评价体系,企业侧重于从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评价,教师参考企业评价,主要从学生学习的态度和任务完成情况给予评价,督导则从课堂组织的完成情况以及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则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对教师作出评价。

如电信学院的实训课程“IC版图设计”,课程教学完全按照企业IC版图设计任务的完成过程和流程来设计,同时学校版图设计的学习平台与企业版图设计的技术平台是同步的,因此学生在实训室的学习过程,就是版图设计员在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同时企业的工程师,直接参与学校实训教学。

(四)基于校企组合的师资建设

对于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引进的教师,采取“分类管理,利益统筹,项目驱动,身份趋同”的建设模式,从规章制度上保证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合理待遇,创造具有归属感的校园文化,给予其能够得到社会和学校承认的评价。注重提高本校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积极安排教师到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将下企业挂职锻炼作为教师再教育的重要内容,将企业评语作为对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鼓励教师把考取高技能资格证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开阔教师视野,增强其动手能力。

如艺术设计学院首饰珠宝专业基于实训教学的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是有计划地推行教师轮岗制度,每年都选派专业教师下企业或出境学习,提高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加技能鉴定考评员、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与认证,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参加市、省、国家以及国际级的设计大赛和作品展览。二是采用聘请企业专家或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等,充实、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与企业建立联合办学关系,聘请企业培训师组成“团队式”讲师团到学校为学生授课。三是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进专业带头人或专业骨干教师。

(五)基于校企组合的硬件投入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硬件投入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企业的设备优势、项目优势与学校的人才优势、潜在的员工(学生)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实训基地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资源。

如媒体与传播学院印刷技术实训室拥有总值1800万元的设备,其中政府投入的只有600万元;在媒体与传播学院总共4300万元的设备中,有1700万元的设备来自于企业捐赠。印刷技术专业自1995年以来就与全球最大的印刷技术与设备制造商德国海德堡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了海德堡印刷生产实训中心。

(六)基于校企组合的责权利分配

校企组合新模式下的生产性实训会产生经济收益,它是生产性实训的源头活水,校、企、学生三方面都可获益。在实际运行中,应根据项目状况,厘清责任,使得权益明晰,并指向趋同。按照市场机制,学校与企业建立符合等价交换原则的合作关系,通过股份制构建学校与企业合作关系的产权和制度架构。实训基地按技术、资金、劳动等投入合理分配利润,兼顾各方利益,以驱动各方积极性。对于在生产性实训环节中,因学生的创新而使得工艺提高、技术改进、新设计方案被采用等,学校应按照参加市级大赛的奖励规定给予奖励,其标准由企业和专业教师共同制定,也可按照相应的学籍管理条例,给予免修学分或者换取相关证书的奖励。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学生的一般性劳动付出,应按照勤工俭学的标准,由企业给予支付工资。在工作开始之前跟学生签订相应的合同或者协议,一方面对学生的生产责任进行规范,另一方面保护学生的权益。

为找到校企合作的利益趋同点,学校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如应用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与中国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有限公司在校企合作项目中,就按照上述思路建立了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找到了校企合作与企业长期利益的结合点,贯彻合作双方整体人力资源改善和管理创新、文化提升的战略思想,确定了符合双方发展战略并相互认同的合作模式。校企双方还联合组建了“药店管理学院”,学校承担了海王星辰不同级别、不同岗位员工的培训任务,如分店经理、执业药师、采购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等。

(七)基于校企组合的评价考核

生产性实训评价考核模式的特点是多方参与、全面评估,包含长期和短期两个层次,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三个维度。短期评价主要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长期评价涉及社会和学生对学校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成效的评价。

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校企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相应的政策指导和规范还不够,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与制度保障,校企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的风险,与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衔接还不顺畅等,这些都有待于在改革和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黄锦祝.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与机制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1(2):164-165.

[2]金卫东.基于工学结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1(1):82-83.

[3]林红梅.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54-56.

[4]程云燕.构建“服务与教学”双功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J].教育与职业,2009(20):33-34.

[5]刁瑜.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29):152-153.

[6]贺星岳.产学结合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45-46.

[7]张辉,吴万敏.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8(24):37-38.

Exploration on New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Productivity Training Base Development

YANG Run-hui

(Shenzhe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China)

校内实训总结范文9

问题篇

培训投入大、产出小、问题多的根源——缺乏系统的培训策划

近年来,各个学校对全员培训工作日益重视,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财力,但与每年数十万上百万的培训投入相比,一些学校对培训工作系统的投入却明显不足,导致培训工作问题多多,严重影响培训实效。

一是培训目标不明确。

培训是给员工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态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其直接目标是提升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服务,而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提升学校的软实力——人才培养能力和管理能力。无论是系统培训,还是单项培训,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清晰明确的培训目标是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和关键。学校的培训目标来源于学校战略发展对学校关键能力的要求,以及这种关键能力对教职工的要求,来源于教职工的岗位胜任力情况。如果培训目标不能体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培训就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而当前许多学校还没有认识到培训目标的重要意义,在目标设定上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不论干部培训、教师培训,还是行政人员的培训,培训目标都一样;培训目标的设定背离了学校的发展战略;培训目标列举了一大堆,而相关的培训内容却不能支持和满足目标要求。

二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几乎所有学校都能认识到培训需求调查的必要性,但多数学校的培训需求调查严重不足,没有按照培训目标来考虑培训内容,导致培训内容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一般来说,学校在选择培训内容时,大多陷入以下误区。

第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培训。一旦工作中出现了问题,就想当然地归结为教职工某方面的能力问题,于是安排一次培训。等发现别的问题,就再安排一次培训。学校“打补丁”安排了一大堆培训,但能否真正解决问题却是未知数。长此以往,不仅没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造成教职工“培训疲劳”,产生抵触情绪。

第二,“跟风式”培训。当下流行什么,就培训什么;上级要求什么,就组织培训什么;员工要求什么,就举办什么培训。而学校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却鲜有实际的思考和系统性的规划。

第三,为了培训而培训。把培训当做工作任务,为了完成规定的培训数量,随意安排一些培训。

第四,多零散、单项培训,缺系统性培训。我们发现,学校多是把系列培训分成一个又一个单次的培训。这样安排固然可以避免系列培训时因培训机构选择不当带来的损失,但零散的、单项培训远远无法满足学校对于人员素质及岗位胜任力提升的实际需求。对学校来说,进行系列培训更有利于员工行为的改变和培训效果的强化。

三是培训方式比较陈旧。

当前,成人培训的方式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由过去单纯的讲授式演变为当前的讲练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咨询指导等多种方式方法。这些方式与当前职业院校正在进行的“做中学”等教学改革理念是一致的,因此对学校来说采用新的培训方式应该不再是问题。

但根据我们的观察,纯理论讲授仍然是学校普遍采用的培训方式,实战型的培训较少。有些学校不了解成人学习的特点,甚至认为培训师一讲到底才“值”,完全不是从学员的认识感悟实效出发。集中培训的方式尤其在请知名专家做培训的时候被经常采用,学校会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所有教职工都参加培训,动辄上百人的参训规模,让专家除了集中讲授外几乎不可能采用其他的培训方式,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是培训机会不够均衡。

当前很多学校把培训的关注点放在教师和中层干部培训上,而对行政后勤人员的培训少之又少。教师培训固然是培训工作的重点,但是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各类人员能力的协调发展。事实上,行政后勤人员的能力、素质已经成为不少学校发展的一个短板。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对行政后勤缺乏服务意识以及服务能力不满意,而另一方面,却很少意识到他们也需要培训提高。另外,教师培训虽然是全员培训的重点,但也主要是针对专业教学骨干人员的培训。而对于普通的一线教师来说,参与学习培训的机会并不多。培训机会的不均衡,造成学校全员能力的提升难以同步。

五是培训的效果评估和后期跟踪不到位。

培训的效果评估和后期跟踪,一方面是对培训学习效果的检验,另一方面是对培训工作的总结、效果的固化。这是培训体系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培训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但问题是,学校对培训后的效果评估和跟踪反馈不重视,多数学校不知道如何开展培训效果评估。即使在一些培训工作做得不错的学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效果评估和后期追踪上“虎头蛇尾”。

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对培训准备、培训现场状况,如培训组织、教职工满意度、培训师表现等最基本层面的总结评估,而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培训后的实际应用、行为改变、能力提升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评估措施和持续的跟进。如干部执行力培训后,没有趁热打铁,提出对执行力的高标准要求与相关规定,结果现场培训效果很好,但事后无人检查,巨大的惯性力量使干部和教职工很快回到常态。培训效果评估和后期跟踪不到位,也造成部分教职工不珍惜培训机会,甚至把外出培训当作休闲娱乐,培训期间随意缺席。

学校的培训工作还存在时间安排不合理、教职工参与积极性不高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培训效果的发挥,使得学校整体提升教职工素质与能力的工作步履维艰,通过培训增强学校竞争力的作用尚不明显。

通过对学校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千秋业多年来的咨询培训实践,我们认为,造成培训效果难如人愿的关键原因在于——缺乏系统的培训策划。培训策划不足,造成学校的全员培训工作在目标确定、内容选择、方式选择、时间安排、现场管理、效果评估、后期追踪等各个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影响了培训的实效。

其次,培训相关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不完善,造成学校的培训工作无章可循,随意性很大。尤其是在学校培训管理岗位人员能力普遍较弱的情况下,制度和流程的缺失,造成学校的培训工作难以有效协调。学校的培训工作一般由学校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人事部门来共同完成的,由于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界定,业务部门与职能部门的培训职责交叉比较严重,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出现推诿扯皮、信息沟通不顺畅、人员选择冲突、时间安排重叠等混乱情况。

再次,培训管理人员岗位胜任力不足。多数学校从事培训管理的人员对培训工作不熟悉,岗位胜任能力不足。当前,部分学校的人事部门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没有设置单独的培训管理岗位,即使单设人事部门,也很少设置专门的培训管理岗位,培训工作往往是其他岗位职责中简简单单的一条。于是部分学校的培训管理人员就想当然地认为培训“不过是找一家培训机构,抽个时间把教职工集中起来讲讲课就完事”,致使培训工作出现很多问题。

对策篇

提高培训实效的三大抓手——系统规划,制度保障,推进人力资源体系建设

如何改变学校当前培训工作的状况,充分发挥培训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千秋业多年的学校管理咨询及培训实践,我们认为,关键是要做好系统的培训策划。

一是开展系统的培训策划。

培训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进行完整、系统的策划。培训目的是什么,培训什么内容,何时培训,谁来参加培训,选择什么样的培训方式,如何评估培训效果,如何巩固培训效果等等,都是培训策划的关键内容。当然,首当其冲的基础工作应该是科学的培训需求调研。

其次,完整的培训过程实际就是一个PDCA循环的过程。PDCA循环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置(Action)的“戴明环”,其基本含义就是工作之前要进行策划,策划的输入应全面完整;然后将策划的输出(计划)付诸实施,再对实施情况及结果进行检查、总结、处置,持续提高工作质量。

第一阶段:计划P(PLAN)。此阶段是培训的计划阶段。在计划阶段,重点要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资源方式、时间、参加人员等内容。在培训目标的设定上,从学校战略高度去考虑学校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根据关键能力与现实水平之间的差距确定培训目标。在培训内容选择上,不仅要了解教职工个人的培训需求,关键是分析不同类别教职工的岗位胜任能力,确定针对各类人员的培训内容。在培训资源、方式的选择上,要综合考量学校的情况,是安排内部培训还是外部师资培训。在外部师资的选择上,重点要关注有行业培训经历的师资,并确定适合的培训方式。在培训时间安排上,要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进度,合理安排,避免一味将培训安排在周末或节假日,引起教职工的反感。在培训人员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教职工的工作态度、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安排合适的人员参加培训。

第二阶段:实施D(Do),即培训的组织实施阶段。是培训计划和目的的实施过程,包括培训前的准备工作、培训现场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学校需要制定比较细致完善的工作流程,对培训前的准备、培训实施和培训服务进行详细的规定,并责任到人,保证各项工作按要求完成。

第三阶段:检查C(Check),即培训效果的检查评估阶段。对于培训的效果评估,一般来说,主要从培训的反应层次、学习层次、行为层次和效果层次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在培训反应层面,主要是评估教职工对培训的满意程度,可以通过培训满意度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办法来了解情况;在学习层次,主要是测量教职工通过培训学到了什么,可以通过书面的考试或者培训师布置作业的完成情况来检查评估;在行为层面,主要是检查培训知识转化为工作行为的程度,可以让教职工根据培训内容制定培训后的学习改进计划,并定期检查计划的落实情况;在效果层面,主要是判断培训后教职工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可以通过对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价来实现。

第四阶段:处置A(Action),即培训的反思总结阶段。此阶段主要的工作是搜集整理培训的有关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总结培训的经验得失。对成功的经验进行肯定并推广到今后的培训中去,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要逐一列举,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措施,并将此作为下一个培训PDCA循环中关键的输入因素,以便在下一次培训中解决。

二是完善培训相关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及职责要求。

学校要重视培训工作,要梳理并建立规范的培训规章制度,将培训与教职工的奖惩、晋升、岗位调整等结合起来,让员工认识到培训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员工真正重视培训,把培训作为一个自我提升的机会。

要理顺培训工作流程,对学校培训工作职责进行有效分解,确定培训的总体流程和流程的各个结点,明确各业务主管部门在培训中的角色、职责及工作要求,保证学校各类培训有序开展,避免产生推诿现象。如,可以明确学校的人事部门为培训的主责部门,学校所有的员工培训安排都要与人事部门协商并登记,培训结束后相关的培训信息及资料也要及时汇总到人事部门,存入相关的培训档案,保证学校培训信息的完整,且方便人事部门对学校培训工作效果的总体监督和评价,尤其是对培训效果反馈情况的追踪、监督。

另外,要明确培训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及能力要求,挑选合适的人员担任此项工作,并给予相关的培训,保证其能够胜任培训管理工作,避免因个人能力问题影响培训工作的开展。

三是从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角度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