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集锦9篇

时间:2023-08-21 17:14:34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1

[关键词]小儿推拿;创新;手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394-01

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学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又与中医儿科息息相关[1]。它是推拿与中医儿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以中医辩证理论为基础,通过手法刺激穴位、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方式来改善小儿体质,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一种治疗和保健方式[2]。小儿推拿是纯绿色疗法,可代替部分化学药品,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强孩子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小儿推拿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喜爱和接受。

近年来,小儿推拿发展迅速,每当小孩生病了家长第一选择就会考虑到小儿推拿。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观察,自己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小儿推拿手法“燕子衔食”,该手法在目前的所有教材和古籍上都未曾有介绍和记载。通过在临床中的运用,笔者将体会分享如下。

1 理论探讨

1.1 具体操作:

①医者端坐,用双腿夹住小儿双腿,让小儿屈膝屈髋90度侧向(小儿的额状面与医者的额状面垂直)坐在医者腿上,医者两手相对,五指张开,分别置于小儿的前胸和后背,两手相对用力缓缓挤压小儿胸廓,以患儿能忍受为度。当挤压到一定程度时,医者两腿分开的同时用两手屈肘,将两肘尖分别置于两髌底处并以此为支点(亦可用双手直接举起小儿)将小儿整个身体悬在空中做振颤[3]手法,每次连续振颤3--5秒钟,双手由胸部逐渐移动到腹部共操作24次。

②医者端坐,让小儿屈髋伸膝坐在医者大腿上,同向而坐,医者两手相对,五指张开,分别置于小儿的双侧腋下,两手相对用力缓缓挤压小儿胸廓,以患儿能忍受为度,当挤压到一定程度时,医者用两手将小儿举起使小儿双脚站在医者两腿上(也可以使小儿整个身体悬在空中),然后医者深吸气再用口对准小儿腰、背和胸腹部缓缓吹气,重点对准背部双侧肺俞、脾俞、胃俞、肾俞及命门处和腹部膻中、中脘、神阙(此穴只能吸不能吹)关元、气海(根据小儿病情可以加减穴位),每次连续吹气5―8秒钟,每个穴位吹气3次。

1.2 操作要领:

1.2.1①医者双手尽量分开以最大面积接触小儿的前胸和后背。②医者双手尽量分开以最大面积接触小儿的胁肋部。

1.2.2 ①在做振颤手法时,一定要让小孩的整个身体悬在空中,让小孩的身体处于拉伸放松状态。②对准穴位吹气时要隔一层衣服,不能直接对准小儿皮肤,神阙不能吹气,只能吸(还可以喝一口白酒在嘴里对准神阙吸)。

1.2.3 ①振颤的频率每分钟200―300次。②在吹气之前必须深吸一口气再对准穴位吹气5---8秒。

1.3功效:①治疗小儿咳嗽、呕吐、腹痛、便秘等肠胃疾病。②治疗小儿咳嗽、哮喘、厌食、腹痛、腹泻、呕吐等病。

2 手法解析:

2.1该手法名来历:燕子衔食本意是比喻养育子女的艰辛。本手法以此命名是该手法的操作类似燕子(禽)保护幼子的动作而创立的。东汉医家华佗曾创立了养生气功五禽戏,他精心研究了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经过对五种动物各自的象形、取义、仿生,最终融会贯通,直至超载它们。达到一种刚柔相济,阴阳互补,无懈可击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该手法类似五禽戏中鸟伸动作(主要借助手臂的上举和下按,身体松紧交替)起到吐故纳新,疏通任督二脉精气的作用。该手法的动作形态主要就是参照五禽戏中的鸟伸和燕子保护幼子的动作而设立。

2.1 理论依据:

2.1.1整个操作过程包括两种不同的,两种均能使小儿身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者符合推拿的基本操作要求。

2.2.2操作主要以振颤、吹气和吸气(吹气和吸气是目前所有推拿教材不曾记载,它的产生源于明间,此法经常用在患咳嗽、腹痛、腹泻、呕吐等病的小孩身上,效果非常好。因此笔者认为此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2.2.3吹气是医者口腔吹出来的气体,温度比较高,对小儿能起到相当于灸法的温补作用,这对于小孩受寒引起的咳嗽、腹痛(《针灸大成》第十卷―保婴神术:“腹痛多因寒气攻”)、腹泻等病能起到温补阳气、发汗散寒的作用。

2.2.4吹气法虽然不像我们平常用手操作,而是用嘴,但是嘴也是医者身体的一部分,并且这种吹气法非常深透。两种的操作无论是振颤还是吹气都符合推拿十字诀:均匀、柔和、有力、持久、深透[4]。完全体现了中医推拿的精髓。

2.2.5大量的临床经验是此法的重要依据。

3 创新点:

3.1此法搜集了明间的传统治疗小儿疾病的方法,临床疗效显著,操作看似简单,实则很困难,它不光要求医者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推拿基本功,还要求患者必须具备深厚的内力和体力才能完成此法的操作。

3.2此法弥补了一般振颤小儿胸腹部不足的地方,常见的方法是医者用胸部和腹部贴住小儿的后背用双手重叠振按小儿胸腹部,那么医者的胸部和腹部不能对小儿振颤,而此法是两手相对用力振颤,这样振颤的力度会更均匀和深透。小儿坐在医者腿上没有将小儿悬在空中放松,将小儿悬在空中,小儿的身体由于重力牵伸的原因会很舒展,小儿的肠胃等脏器处于自然下垂的放松状态,振颤法作用于肠胃等脏器更有利于里面的腑气通畅,从而达到以通为顺。

4 意义及前景

此法是治疗小儿相关疾病的结束手法或者可以说是补充手法,可以用在抱肚法的前面也可以用在抱肚法的后面。由于其他手法对于小儿疾病的治疗已经有疗效,再加上此法定能起到顺水推舟的效果。此法操作方法简单易学,疗效显著,有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苏树蓉.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7

[2] 廖品东.小儿推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8―31.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2

论文摘要:《推拿学》是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课程。《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构建与应用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具有链接巧妙、使用方便、内容详尽、真实直观,应用广泛、实用性强等特点,还可以应用于其他中医临床课程的教学。

《推拿学》是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课程.然而,简单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正限制着合格推拿人才的培养。笔者从事《推拿学》的教学多年,发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具有直观性好、图文规范、声像清晰、易于理解和记忆、信息量增大川等优点。因此,在多年教学经验和临床体会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设想,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构建的目的与意义

2004年8月于北京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达成共识,当今现代化教学的工作重点应转移到各门课程的素材库建设上来,只有丰富教学素材,实现资源共享,才能从整体上切实提高各教学单位的教学质量。《推拿学》作为中医临床学科,对实践技能掌握的要求较高,从疾病的查体到诊断,从单一的手法操作到治疗过程中手法的组合,都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书本作为单一的平面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局限,只有在收集大量病例和进行充分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将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查体体征、辅助检查、推拿操作手法以及推拿治疗过程等信息加以整合,形成完备的教学资源素材库,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授课内容,灵活授课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WwW.11665.coM

目前国内的教学资源素材库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部分西医课程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构建完成,而《推拿学》及其他中医学科还没有此类素材库的建设。因此,《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建设不仅可以切实推进教学发展,对于整个中医学科素材库的建设,都具有指导和示范作用。

2.《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结构与内容

《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模块:推拿手法模块、推拿治疗模块、小儿推拿模块。其中,推拿手法模块分为摆动类手法子模块、振动类手法子模块、摩擦类手法子模块、按压类手法子模块、叩击类手法子模块、活动关节类手法子模块。推拿治疗模块包括伤科疾病治疗子模块、内科疾病治疗子模块、妇科疾病治疗子模块,每一个子模块各收录常见疾病十五种。小儿推拿模块包括小儿推拿手法子模块、小儿推拿穴位子模块和小儿常见疾病治疗子模块。其中,推拿手法模块和小儿推拿手法子模块中既包含有手法相关内容的文字描述和古代医籍的相关论述,还包含有手法操作的视频录像;推拿治疗模块和小儿常见疾病治疗子模块中的各种疾病,都包含有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查体体征、辅助检查、推拿操作手法以及推拿治疗过程、预后康复锻炼等内容,并且每一部分内容都配有视频录像。各模块相关内容之间联系密切,设有链接,方便查阅。素材库还包含了涉及到的古代医家和著作的相关知识。如在推拿手法模块摩擦类手法子模块中“运法”条目中,有“运则行之,谓四面旋绕而运动之也”的论述,点击此论述,立刻显现此论述出自于《厘正按摩要术·立法》,点击书名,又会显现《厘正按摩要术》的成书年代、作者信息、主要内容、学术价值等,拓展了相关信息。

3.《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的特点与应用

3.1链接巧妙,使用方便。《推拿学》教学资源素材库设计巧妙,通过链接手段使各个模块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方便操作。如在推拿治疗模块的伤科疾病治疗子模块中,点击“颈椎病”条目,立刻显现该病的症状、检查、治疗等全部信息,每一条信息都链接有相关视频,如在“查体体征”中有“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条目,点击此条目,立刻显现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的操作视频,让人一目了然;在治疗过程中有“揉颈项”的条目,点击此条目,立刻显现颈项部揉法的操作视频,再点下去,还会出现揉法操作的动作要领、注意事项、操作视频等推拿手法模块中的内容。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3

【摘要】 《小儿按摩经》的问世,创立了小儿推拿的理论体系,标志着小儿推拿开始了发展的新纪元。后世医家在《小儿按摩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补充,加之儿科工作者对小儿生理病理认识的不断进步,小儿推拿的学术思想逐渐成熟。与此同时,由于不同地域的医家对《小儿按摩经》的理解不同及对小儿生理病理的认识差异,对小儿推拿包括穴位、手法、操作方法等产生不同的理解,逐渐发展成为小儿推拿的不同流派,引起小儿推拿的学术争鸣。

【关键词】 小儿推拿 学术争鸣 手法 穴位 推拿流派

小儿推拿体系的形成,起始于明代。随着小儿推拿学术的发展,对其认识及体会也就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不仅导致了学术争鸣,而且推动了小儿推拿整个学术体系的深入发展。有关小儿推拿的学术争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小儿推拿手法的认识

自明·徐用萱提出“掐筋”单一手法及“龙入虎口”、“苍龙摆尾”等复式手法后,历代医家多有演绎,手法也渐趋增多。如《小儿按摩经》载单一手法8种、复式手法28种;《幼科推拿秘书》载单一手法42种、复式手法13种;《保赤推拿法》载单一手法12种、复式手法86种[1]。对此,不少医家,如夏禹铸、龚廷贤、周于蕃、钱祖荫等提出异议,认为手法过繁,不便掌握,对临床无效者应予删除。张振还从临床实际出发,对以往手法进行梳理,删其重复,正其错误,补其阙漏,将小儿推拿单一手法归纳为按、摩、掐、揉、推、运、搓、摇8种,复式手法归纳为凤凰展翅、二龙戏珠、打马过天河、黄蜂入洞、飞经走气、苍龙摆尾、赤凤摇头、水中捞月、按弦搓摩、猿猴摘果、天门入虎口、运水入土、运土入水13种,切合临床实用。

复式手法是将多穴位、多种手法联合运用的手法,因其疗效较单一手法和穴位更为显著,所以备受儿科推拿医家的重视。但自明代创立至今,由于历代医家对其理解、师承不同,所以,对该法的操作大相径庭,存在“同名异法”[2]的现象:有的差别不大,如运土入水,一法运至小指根,另一法运至小指尖;有的却大相径庭,如猿猴摘果,一法在手背操作,另一法则牵拉双耳;有的只有2~3种方法;有的却高达6~7种之多,如黄蜂入洞[3]:“屈儿小指,揉儿劳宫。”(《小儿按摩经》)“一掐心经,二掐劳宫。先开三关,后做此法。将左右二大指先分阴阳,二大指并向前,众小指随后,一撮,一上,发汗可用。”(《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即《小儿按摩经》的黄蜂出洞法; “风门穴拿之即黄蜂入洞是也。”(《小儿推拿秘诀》) “黄蜂穴在中指根两边,将大指根掐而揉之。”(《万育仙书》) “以儿左手掌向上,医用两手中名小三指托住,将二大指在三关六腑之中,左食指靠腑,右食指靠关,中掐旁揉,自总经起循环转动至曲池边,横空三指,自下而复上,三四转为妙。”(《小儿推拿广义》) “婴儿脏腑有寒风,试问医人何处攻,揉动外劳宫将指屈,此曰黄蜂入洞中。”(《幼科铁镜》)“洞在小儿两鼻孔,我食将二指头,一对黄蜂也。其法屈我大指,伸我食将二指,入小儿两鼻孔揉之,如黄蜂入洞之状。”(《幼科推拿秘书》)此外,对补泻手法认识自古也有争议:有以手法操作方向规定补泻的,即下推、旋推、逆时推、向心推、向指根推为补,反之为泻,如《小儿按摩经》、《幼科铁镜》、《幼科推拿秘书》等;有以手法操作时的轻重缓急来定补泻的,即轻缓为补,反之为泻,如《厘正按摩要术》等;当代以上海、湖南等地为代表的医家[4],则采用“旋推为补,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的补泻方法;而以山东为代表的医家,却主张“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泻,来回推为清(平补平泻)” 的补泻方法。

五经穴[5]居小儿五指末节螺纹面,自拇指至小指依次为脾、肝、心、肺、肾经。关于五经穴的补泻推法,古今医家也持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向指根推为补,向指尖推为泻(清),如《幼科铁镜》、《推拿三字经》、《小儿推拿学概要》等;二是向指尖推为补,向指根推为泻,如《小儿推拿广意》、《推拿功法与治病》、《推拿问答》等。鉴于此,以李德修为代表的“三字经派”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五行生克理论,提出了折中的推拿方案,如心为君主之官,心经有火不宜直接清心经,以清天河水代之;肾涵先天真水亦不宜清,如欲清肾火,以清小肠代清肾经;肝为将军之官,宜平不宜补,补肝经用补肾经代之,如肝火太旺,应健脾和胃。但当代小儿推拿名家金义成则持实在而慎重的态度:“究竟手法的方向,……怎样才为补,怎样才为泻,尚有待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并不能因此就不讲究手法的方向,……对于手法补泻实质问题的研究也当积极进行。”

此外,对于手法的运用,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完善的。如“二龙戏珠”[3]一法,《小儿按摩经》最早记载:“二龙戏珠:以两手摄儿两耳轮戏之。”而《万育仙书》则认为:“二龙戏珠:温和法,医用两手摄儿两耳轮戏之,又用两手指在儿两鼻孔揉之”,可以看出,《万育仙书》是在《小儿按摩经》基础上添加了“用两手指在儿两鼻孔揉之。”因鼻为肺窍,揉鼻部可以温肺散寒,故可加强该法之温和功效。再如“按弦搓摩”[3]一法,《小儿按摩经》载:“先运八卦,后用指搓病人手,关上一搓,关中一搓,关下一搓,拿病人手,轻轻慢慢而摇,化痰可用。”而《幼科推拿秘书》却认为:“以我两手对小儿两胁上搓摩至肚角,积痰积气自然运化。”前者以手上操作为主,针对痰气产生的相关脏腑肺肝脾进行治疗,是为远治之法;而后者为了化痰、顺气,提高其对咳嗽、痰积、哮喘等症的临床疗效,直接在与肝相关的胁肋、脾胃所居的脘腹及肚角以及肺之所居胸廓操作,则系近治之法。用现代眼光审视,这种由远治到近治,由手上操作到胸腹、胁肋操作,不能不说是手法的进步与发展。再如“黄蜂入洞”一法,《小儿按摩经》载:“屈儿小指,揉儿劳宫,去风寒也。”《幼科推拿秘书》称:“洞在小儿两鼻孔,我食将二指头,一对黄蜂也。……入小儿两鼻孔揉之,如黄蜂入洞之状。”而《小儿推拿辑要》则谓:“先用葱姜汤,擦鼻两旁十数次,……再入小儿两鼻孔揉之,如黄蜂入洞之状。”可以看出,《小儿按摩经》是在小儿手上操作,而劳宫为八卦之所居,五脏之所过,揉之可以平衡阴阳以疗风寒邪气所侵;《幼科推拿秘书》将“洞”定格于鼻窍,直接在鼻孔处“揉之”,较前已进了一步;而《小儿推拿辑要》则先用葱姜汤擦鼻两旁十数次,然后再于两鼻孔揉之,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关于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的认识

小儿推拿穴位包括传统“经络学说”中的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等。小儿推拿特定穴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适合小儿特点的一组穴位,它们不象十四经穴那样有线路相连成经络系统,而是大多数分布在头面和四肢(特别是双手),具有点、线(如前臂的“三关”、“六腑”)和面(如手指指面部的“脾”、“肝”、“心”、“肺”、“肾”等)的特点。自徐用萱《袖珍小儿方论》提出“大敦”、“中臁”、“涌泉”、“仆参穴”、“承山穴”等小儿推拿特定穴后,历代医家多有阐发。如《小儿按摩经》将小儿推拿特定穴概括为“穴法不详注,针卷考之甚详”,并补充至50余个;《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载57个;《小儿推拿仙术》载63个;《小儿推拿广意》载72个[6]。由于穴位趋繁,导致“一穴多位” 以及定位模糊等现象的发生。“一穴多位”,如大肠穴[3]:《万育仙书》载:“大肠穴,在食指根节。”《幼科推拿秘书》载:“大肠穴在食指外边。”《厘正按摩要术》载:“掐大肠侧,大肠侧在食指二节侧。”《小儿推拿广意》载:“食指端肝,三节大肠。”《推拿三字经》载:“大肠真穴在食指外侧上节。” 《推拿指南》载:“大肠穴,在食指正面第二节。”定位模糊,如“阴阳二穴”的定位,《小儿按摩经》认为:“于手背上四指节从中往两下分之。”《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则认为:“横纹两傍,乃阴阳二穴。”再如“猿猴摘果”一法对“果”的理解:《小儿按摩经》认为“果”为“螺狮骨上皮”;《秘传推拿妙诀》认为“果” 即两手腕横纹处;《小儿推拿广意》则将“果”定格于“小儿双手及前臂”等。对此,不少医家结合自己的心得对以往特定穴进行了梳理,如夏禹铸在《幼科铁镜》“掌面水底捞月中引水上天河图”注文中指出:“大指面属脾,画家画手掌,不把大指画正面,乃画家之正法。前人只得以脾土字,写在侧边,后人误认,以讹传讹,遂以大指之侧边为脾。”并认为“推三关、退六腑、运八卦,男女均在左手”; 张振《厘正按摩要术》除对小儿手上的特定穴位加以归纳整理,将以脏腑命名的穴位均列于手五指掌面的一、二、三节外,更认为“欲求穴道,非图不明”,故特列《铜人》十四图于前,其后附有正身图、覆身图、阳掌阴掌图、足部图以注明,为后世取穴提供了范例。

关于小儿推拿流派的认识

所谓“推拿流派”,是指世袭相传的,有其自身特色和风格的关于推拿操作与运用的群体。目前国内发展比较充分,影响较大的儿科推拿流派有山东地区[7]的推拿三字经流派、孙重三推拿流派及张汉臣推拿流派,北京地区的小儿捏脊流派,上海地区的海派儿科推拿和湖南地区的刘开运儿科推拿流派。除此以外的小儿推拿的众多流派,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囿于狭小的区域,还有的缺少理论总结和著述,因而大都流失了。现将上述各流派简介如下。

推拿三字经流派以山东青岛市中医院已故老中医李德修为代表,李德修是清末胶东著名推拿名医徐谦光的四代传人,继承了徐氏推拿学派之精华并有所发展,著有《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一书。该派常用穴仅三十有余,其手法亦较其他学派简单,归纳起来只有推、拿、揉、捣、分合、运六种。主张取穴少而精,还强调用“独穴”治病。所谓“独穴”,就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只取一个穴位多推久推,以得效为度。在辨证上主张祛邪为先,重视小儿纯阳之体,取穴少而多用清法。认为小儿虽然“稚阴稚阳”,抵抗力不足,但是“纯阳之体”生机旺盛,易趋康复。因小儿患病临床多表现为实证或虚中夹实之证,纯虚者较为少见,所以论治小儿,实证用清法,虚中带实亦多用清法。在处方取穴上,因小儿具有“脾常不足”、“肺脏娇嫩”、“肝常有余”等生理病理特点,根据木能克土,“木火刑金”之理,临床取穴常常首选平肝穴,治疗呼吸道疾病喜取平肝、清肺、清天河水、运八卦、一窝风等,治疗消化道疾病常用平肝、清胃、清天河水、清大肠、运八卦、清板门、揉外劳宫等。

转贴于

孙重三推拿流派以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已故老中医孙重三为代表。孙重三20岁时拜老中医林椒圃为师,以林氏的推拿手法为基础,结合个人的临床实践,编著有《小儿推拿疗法简编》、《通俗推拿手册》等书。该流派常用的穴位有70多个,手法以按、摩、掐、揉、推、运之法最常用,搓、摇多做辅助,手法轻巧、柔和、渗透,并继承了林氏“十三大手法”——摇斗肘、打马过天河、黄蜂入洞、水底捞月、飞经走气、按弦搓摩、二龙戏珠、苍龙摆尾、猿猴摘果、擦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赤凤点头、凤凰展翅、按肩井等。在取穴上,该派多用手穴加体穴, 治疗呼吸道疾病常用“四大手法”(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运耳后高骨)及二扇门、肩井、风池、肺俞、运内八卦、膻中、按弦走搓摩等;治疗消化道疾病多取推脾土、分腹阴阳、运内八卦、侧推大肠(即清大肠)、推上三关、天门入虎口、推天柱骨、足三里、摩腹、拿肚角、揉脐及龟尾、推七节骨。总之,该派治病首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诊病强调闻诊和望诊,取穴灵活,手穴配伍体穴,随症加减多,相辅相成。

张汉臣推拿流派以山东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已故老中医张汉臣为代表。张汉臣17岁时拜民间艾老太太为师,著有《小儿推拿概要》一书。该流派选用的穴位有70多个,但常用的仅10余个。手法有推、揉、运、分、捏等。在辨证上该流派注重扶正,祛邪亦不忘扶正,认为小儿“稚阴稚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治病过程中必须时时顾护正气。在处方选穴上,该流派选穴配伍较多,且常首选补肾水,治疗呼吸道疾病善用小天心、一窝风、补肾、清板门、清天河水、逆运八卦、揉二马、揉小横纹(即掌小横纹穴)等,治疗消化道疾病常用补肾水、揉二马、补脾土、揉小天心、揉一窝风、逆运八卦、推四横纹、清板门、清大肠、清天河水、挤捏神阙。此外,该流派善于与现代医学结合研究小儿推拿,对治疗消化道疾病之首选穴补脾土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证明推补脾土使胃酸度有明显的增加,对胃蠕动以及对蛋白质的消化均有明显的促进。

小儿捏脊流派以北京地区已故担积专家冯泉福为代表。冯泉福为冯氏捏积术的第四代传人,其弟子李志明根据其学术思想编著《小儿捏脊》一书,并将捏脊疗法的主治范围扩大,通治小儿诸病。该流派手法有八种,称为“捏脊八法”,即捏、拿、推、捻、提、放、按、揉八个基本手法。捏脊手法亦分补泻,捏脊从长强穴开始至大椎穴结束为补法,反之则为泻法;若捏一遍补法接着再捏一遍泻法,补泻法交叉进行则为平补平泻法。捏脊,因其长于治疗儿科积聚一类疾病,又称为“捏积”,故该流派对小儿积证有其独到见解,将积证分为4型[8],即乳积、食积、痞积和疳积,并指出捏脊疗法旨在通过捏拿患者督脉(因十二经脉隶属督脉),达到经络的良性感传,加之刺激膀胱经上有关的俞穴,恢复受损之脏腑,疏通阻滞之气血,从而使停滞之食物得以运行消化。小儿捏脊流派在北京地区影响颇大,冯泉福有“捏积冯” [9] 之美称。

海派儿科推拿[10]以上海地区小儿推拿名家金义成为代表。金义成对推拿发展史、历代推拿文献颇有研究,以儿科推拿见长。著有《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图解》、《海派儿科推拿图谱》等书。海派儿科推拿学术特色在于兼收并蓄,着重创新。该流派手法除了继承按、摩、掐、揉、推、运、搓、摇等传统八法外,还融入了上海地区的一指禅推拿、法推拿、内功推拿三大流派的手法,并称之为“推拿十六法”。在治法的运用上,除了传承“汗、吐、下、温、和、清、补、消”八法之外,提出了“通”法的应用,揭示推拿能使“寒热咸和”,具有“开达抑遏”、“疏通气血”、“开关利气”的功用。在临证时强调“痛则通”、“不痛则不通”,根据“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原理,而寻求病症异常的反应点,以痛为输,通过在痛点的治疗,达到祛除病痛的目的。在理论上,基于推拿以手法为防治病症的主要手段,加之小儿特定穴位有点、线、面之特点,且穴位和部位同用,因而提出了“穴部”的观点。此外,对于小儿推拿对象的界定,金义成根据其个人经验特别指出,小儿推拿穴位和复式操作法的应用,主要是针对6周岁以下的儿童,对3周岁以下的效果更佳。对于6周岁以上的儿童,其取穴和手法可相应采取类似成人推拿的方法。

刘开运推拿流派以湖南地区推拿名家刘开运为代表。 刘开运出身中医世家,苗汉后裔,御医后代,家族业医已三四百年,祖传中医、草医、推拿三套绝技,融汉、苗医药于一炉,独树一帜,尤擅长儿科推拿。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小儿推拿学》一书。该流派在手法上以推揉为主,拿按为次,兼以摩、运、搓、摇、掐、捏,称为“刘氏小儿推拿十法” [11] 。临床上刘氏往往将揉法与掐、按相结合,形成复合手法,其常用形式有三种:揉中加按法、揉按法、掐后加揉法。肺俞、膻中、乳根、乳中、中脘、足三里、涌泉等穴部多用揉按或揉中加按法,偏重于止咳、平喘、止呕、止泻、止痢;百会、人中、承浆、四横纹、一窝风等穴部多用掐后加揉法,偏重于止痉、止痛、醒神;龟尾、神闭等穴部多单施揉法,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刘开运在小儿推拿的辨证立法推治运用中,擅长运用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之理,确定其补母、泻子、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12],以作为指导临床推治时取穴、主补、主泻的依据,并且在临床具体运用中以推五经多用。

总之,明清时期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历代小儿推拿医家对《小儿按摩经》的理解、发挥不同,所以也就对小儿推拿包括穴位、手法、操作方法有了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乃至形成小儿推拿的不同流派。历代小儿推拿医家对小儿推拿的不同认识,丰富了小儿推拿理论体系,并为小儿推拿的理论和临床继续向前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夏治平.中国推拿全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0.24~33.

2 廖 军.小儿推拿复式操作“同名异法”源流考[J].中华推拿疗 法杂志,2003,(3):18.

3 金义成.小儿推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1. 157,139,160,62.

4 查 炜,顾一煌.论推拿补泻的影响因素[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5):166.

5 袁洪仁.论直推小儿五经穴的方向补泻法[J].按摩与导引,1995,63(6):34.

6 王云凯.中华推拿大成[M].河北:河北科技出版社,1994.47~50.

7 殷 明,孟宪军.齐鲁小儿推拿流派特色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4,22(7):1192.

8 冯泉福.话说捏积[J].北京中医,1985,(6):54.

9 吴 栋.忆捏积专家冯泉福[J].北京中医,1992,(2):9.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4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小儿疝气;单纯西医

小儿疝气即小儿腹股沟疝气,是儿科常见疾病,新生儿出生后由于腹膜鞘状突关闭不完全,导致腹腔内的小肠、网膜、卵巢等进入腹膜鞘状突而形成疝气,其发病率为1~4%,尤其是早产儿发病率更高[1]。腹股沟疝气不及时治疗首先会直接影响患儿的消化系统,导致患儿腹痛、腹胀、便秘、体质下降等,疝气还影响到患儿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以及引发肠梗阻或肠坏死等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害患儿生命。因此,为了探讨小儿疝气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以108例疝气患儿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就诊治疗的疝气患儿10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0例,女28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为4.3岁,所有患儿经临床确诊为腹股沟疝气患儿。将所有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两组患儿在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实施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2.1中医疗法

(1)中医推拿治疗方法如下:①取患儿平卧位,在患儿腹部实施推拿,即以单手掌由腹部左侧向右侧实施旋弧状揉捏,同时用拇指按压气海、天枢、关元、腹股沟等处;②在患儿背部实施推拿,即是用双手拇指与食指将背部皮肤捏起,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反复多次揉捏。③双沿着脊柱两侧边缘,用拇指和食指由上至下揉捏4~5次;④对患儿各个穴道点实施点揉,促进穴道的畅通。注意把握推拿力度,以免给患儿带来疼痛,且每次推拿的时间应控制在20min左右,持续推拿8天完成一个治疗疗程,连续3到4个疗程,观察患儿病情改善情况。

(2)中药处方:炒川糠子、炒橘核、海藻、海带、昆布等各15g,光桃仁12g,广木香7g,积实、木通、元胡索、厚朴、官桂等各5g,由上述药剂组成1剂量,将其研磨成细粉末状,早晚温水空腹服用,每日2次,注意1~2岁患儿每次服用量为2g,2~4岁患儿每次服用量为3g,连续服用1个月完成一个治疗疗程[2]。

1.2.2西医疗法

(1)绷带绑压腹股沟内环法:将患儿的疝气阴囊肿物用手由下向上轻压,致使肿物回纳入腹腔中,直至患儿肿物逐渐消失后,在将医用绷带将患处缠腰一周,并从患侧腹股沟穿过,在患儿臀部绑好。

(2)病囊切除加高位结扎:实施麻醉后,取头低足高位,在切口处将腹外斜肌腿膜进行分离,注意保护神经,游离精索和病囊,牵引已游离的病囊。随后用可吸收线进行高位缝合,将线从脐内侧壁下方出穿入腹腔,并钩住腹腔内线段,带出腹腔,收紧缝线,将远端病囊进行切除,完成病囊高位结扎治疗。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0%,两组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西结合疗法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医疗法的效果。

3.讨论

小儿疝气是儿科多发病症,若不及时治疗直接影响患儿的成长发育,甚至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健康。目前临床治疗小儿疝气多采用西医手术治疗法,具有见效快,操作简便的特点。中医认为,腹股沟疝气对患儿身体的各项机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西医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推拿,口服中药调理,可以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患儿体质,提高治疗有效率[3]。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实施中西医结合疗法,其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实施西医疗法的对照组,可见中西结合疗法治疗小儿疝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临床采用绷带绑压腹股沟内环法时,应当注意绷带的松紧度,过松则起不到治疗的目的,过紧则会影响患儿生殖器的发育。此外,未满周岁的患儿不宜采用手术治疗,应当先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迫,防止病块突出,周岁后仍未痊愈则采用手术治疗。

总之,手术方法是治疗小儿疝气的主要方法,本组研究在实施手术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调理,增强了治疗的效果,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疝气明显优于单纯西医疗法。

【参考文献】

[1]张韶峰.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05(02):56-57.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5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推拿按摩;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07-01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主要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小儿出现的食欲减退、食欲不振、见食不贪、食量减少甚至食欲消失等[1]。小儿厌食症是临床多发病,一般多发于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及饮食结构的变化,受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小儿厌食症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容易引起贫血、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体重减轻及佝偻病等,影响小儿的智力发展和生长发育[2]。在本次研究中,通过65例小儿厌食症患儿采取推拿按摩配合药物治疗,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小儿厌食症患儿130例,其中男79例,女51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5.4±1.3)岁;患病时间1~5个月,平均病程(3.5±1.2)个月。入选患儿排除严重心、肝、肾系统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在征得患儿家属同意的基础上,将13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两组患儿在性别构成、年龄结构、病程等一般基础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辩证标准

患儿出现食欲减退、食量减少时间持续一个月以上,有喂养不当史及不良饮食习惯,患儿面色少华,体格偏瘦,中医检查舌、脉等存在异常,临床症状表现为拒食、厌食、腹胀、多饮、尿黄、神疲、烦急、呕吐等。

1.2.2西医诊断标准

患儿长时间出现见食不贪,食欲下降,发病时间在15天以上,与患病前相比,食量减少1/3~1/2,有喂养不当史及不良饮食习惯,患儿体重减轻或停止增长,同时排除受精神及药物因素影响[3]。

1.3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推拿按摩联合药物进行治疗。推拿按摩方法:清脾经,推脾经穴200次;揉板门穴200 次;掐四横纹1min,推三关穴200 次,摩腹3min,揉中脘穴100 次,双侧揉足三里穴各100 次,捏脊3~5遍,以上按摩每日1次。药物治疗:饭前给予乳酶生片(洛阳伊龙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2919)及儿康宁糖浆(太极集团涪陵制药厂,国药准字Z50020541)进行口服,乳酶生片每次1~3片,每日3次,儿康宁糖浆每次5~10ml,每日三次;饭后给予21金维他片(杭州赛诺菲民生健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3795)及硫酸锌口服液(广西天天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5020985 )进行口服,21金维他每次0.5~1片,每日1次,硫酸锌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

对照组仅采用药物治疗,用药及治疗方法与治疗组相同,两组患者均以7天为一疗程。

1.4疗效评价

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痊愈,患儿食欲明显增强,进食量恢复到正常水平或明显增加,相关临床症状消失,体质量增加0.25kg及以上;好转,患儿食欲有所恢复,进食量逐渐改善,相关临床症状开始好转,体质量有所增加;无效,患儿食欲及进食量均未改善,相关临床症状未见好转甚至加重,体重无变化。以痊愈+好转为治疗有效标准。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次研究中所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以P

2.结果

综合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组65例患儿中,痊愈43例,好转17例,无效5例,对照组65例患儿中,痊愈31例,好转20例,无效14例,两组患儿在治疗总有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P

3.讨论

中医观点认为,小儿厌食症属于“恶食”,“纳呆”等范畴,一般多因喂养不当及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受损而引起。由于小儿的脏腑比较娇嫩,胃肠功能较弱,喂养不当或饮食不节都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引起运化失调、脾胃不和,进而导致厌食[4]。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适当补充锌及维生素来改善小儿食欲,但由于一般补锌治疗通常以2~3个月为一疗程,治疗周期较长,见效较慢[5]。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主要以调理脾胃为原则,由于小儿的皮肤比较娇嫩,对于外界的感触比较灵敏,因而比较适宜采用推拿按摩进行治疗。在本次研究中,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给予推拿按摩,通过推脾经穴、揉板门穴、揉中脘穴、掐四横纹及摩腹等可以调和脾胃,消食化滞;通过推三关、揉足三里等可以调理肠道,导滞通络;捏脊可以通经络、理气血、培元气,达到健脾和胃,调中理气的效果。同时,配合采用药物治疗,能够增强患儿的食欲,促进胃肠消化,提高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通过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生治疗组患儿通过给予推拿按摩配合药物治疗后,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临床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采用推拿按摩配合药物治疗小儿厌食症,符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可以有效恢复和改善患儿的脾胃功能,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蕾, 陈自佳, 王素梅, 等. 小儿厌食症中医外治法临床运用近况[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9, 16(10): 96-98.

[2]谢一民, 周贤刚, 杨闯. 推拿按摩配合药物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分析[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 28(12): 988-989.

[3]张明, 闫丽华. 中西医 3 种方法治疗小儿厌食症 105 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9 (6): 401-402.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6

推拿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疗法,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推拿能使疼痛减轻或消失,通过不断总结使推拿渐渐成为先于中医各科而形成的一种疗法。推拿基本概念

推拿,古称按摩,按跷,案杌等,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推拿这一名称首见于我国明代,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手或肢体或其他部位,在患者体表特定部位和穴位上,施以特定技巧动作,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

推拿的分类

推拿目前有如下几种分类方法。

依据应用对象的不同分类

1.成人推拿指以成年人为对象的推拿,即我们通常意义的推拿。

2.小儿推拿指以小儿为对象的推拿。

按照应用目的的不同分类

1.医疗推拿是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应用各种不同手法刺激人体特定部位,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推拿。又可进一步分为内科推拿、伤科推拿、妇科推拿、儿科推拿等。

2.保健推拿指以身体舒适保健为目的的推拿。又可按施术者分为自我保健推拿和他人保健推拿。还可以按保健内容分为运动推拿、减肥推拿、美容推拿、足部反射区推拿等。

3.康复推拿指以医学康复为目的的推拿。推拿疗法是康复医学中的传统康复手段之一,方便实用,效果优良。

还可按照手法的不同特点分为一指禅推拿、滚法推拿、正骨推拿、点穴推拿和气功推拿等。推拿的治疗原则

“治病必求其本”是中医推拿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求本,是指治病要了解疾病的本质,了解疾病的主要矛盾,针对其最根本的病因病理进行治疗。另外,应注意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三因制宜、异病同治、同病异治。

推拿适应证

推拿的适应证广泛,涉及骨伤、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神经科的疾病,且用于减肥、美容及保健医疗等。

1.骨与关节、软组织疾病颈椎病、落枕、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骶髂关节损伤、骨性关节病等。

2。内、妇杂证头痛、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半身不遂、消化不良、面神经麻痹、痛经等。

3.小儿疾患小儿腹泻、便秘、遗尿、疳积、厌食、斜颈、斜视等。推拿禁忌证

1.开放性软组织损伤。

2.各种类型的骨折。

3.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肿胀严重的患者早期禁用。

4.手法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的患者。

5.有严重的心、脑、肺、肾疾患的患者。

6.有出血或出血倾向的疾病。

7.孕妇。

8.急性传染病,如结核。

9.癌症。

推拿注意事项

1.推拿者应经过正规的培训(手法、基础知识)。

2.治疗前应详细诊察,明确诊断,排除禁忌证。

3.患者的体位要安排适当,使其舒适,便于放松,医者也要选择适当的体位,以便于手法操作。

4.推拿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和询问患者的反应,适时调整手法力度,做到均匀,柔和,持之有力。

5.推拿者应经常修剪指甲,保持手的清洁。

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就是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位,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和规范的动作,在体表操作的方法。手法的基本要求

1.持久手法能按要求持续运用一定时间。

2.有力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力量,力量的大小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症、部位的不同情况而增减。

3.均匀手法动作要有节律性,速度不要时快时慢,压力不要时轻时重。

4.柔和手法用力不可生硬粗暴或用蛮力,要轻柔缓和,变换动作要自然。

5.深透手法必须作用到一定深度,使力达病所。手法分类

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将其归纳为六类手法。

1.摆动类一指禅推法、滚法、揉法。

2.摩擦类摩法、擦法、推法、搓法。

3.振动类振法、抖法。

4.挤压类按法、点法、捏法、拿法。

5.击打类拍法、击法。

6。运动关节类摇法、扳法、拔伸法。

常用手法介绍

1.-指禅推法

定义用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位或经络穴位上,沉肩垂肘,以腕关节悬屈,运用腕间的摆动带动拇指关节的屈伸活动,以使之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经络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

临床应用本法接触面积小,渗透力强,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和穴位。

2.滚法

定义半握拳,以小鱼际和尺侧三个掌指关节构成的手背三角区着力,通过腕关节的屈伸,带动前臂旋转,使拳背在治疗部位上来回滚动。

临床应用本法接触面积大,作用力强,适用于肌肉丰厚处。

3.揉法分掌揉和指揉两种。

定义以掌或指吸定于一个部位,带动该处皮肤做环形移动。

临床应用接触面有大有小,刺激力能轻能重,临床运用灵活多变,适用于全身各部。

4.摩法分掌摩和指摩两种

定义以掌或指在患者体表不带动皮肤做环形移动。

临床应用刺激柔和舒适,特别适用于胸腹、胁肋部。

5.擦法

定义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

临床应用本法常用于虚寒性疾患。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功效

6.推法

分指推、掌推、肘推法。

定义用指、掌或肘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运动。

临床应用运用广泛,适于全身部位。能提高肌肉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7.搓法

定义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搓揉,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

临床应用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以上肢最为常用,常作为结束手法。

8.振法

定义用手掌或手指着力于体表,通过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力的静止性用力,产生振颤动作。分掌振法和指振法。

临床应用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或穴位。

9.抖法

定义用双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远端,用力做连续的小幅度上下颤动。

临床应用本法可用于四肢部,以上肢为常用。常与搓法配合作为治疗的结束手法。

10.按法

定义分指按法和掌按法,用拇指端或掌按压体表。

临床应用指按法适用于各个部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和腹部。具有放松肌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的作用。

11.点法

定义本法是从按法演化而来,属于按法范畴。其着力点比按法作用面积要小,刺激量大。分拇指点、屈指点。

临床应用多用在穴位或压痛点。具有镇定止痛、开通闭塞、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12.拿法

定义捏而提起谓之拿。

临床应用刺激较强,常作为治疗开始、结束手法用于颈肩四肢部位。具有祛风散寒、开窍止痛、舒筋通络。

13.缀法

定义用双手作相反方向用力扳动肢体。分为:颈椎扳法、胸椎扳法、腰椎扳法。

临床应用常用于脊柱关节。具有滑利关节、纠正错缝的作用。

14.拔伸法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7

【关键词】小儿腹泻病;中医药;外用;内用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6-0046-04

小儿腹泻病是一种以多病原及多因素引起的儿科消化道多发病和常见病,临床上以大便性状的改变或次数增多为特征的消化道综合征,是引起全球范围内5岁以内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在我国6个月至2岁儿童发病率高,1岁以内约占50%[2]。本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短时间内容易引起脱水、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甚至出现休克而危及生命。目前主要以支持治疗和调整饮食为主,治疗无特异性,同时抗生素的滥用造成耐药菌不断增加导致疗效降低[3]。本病属于我国传统医学的“泄泻”、 “濡泄”、 “飧泄”范畴[4]。《幼幼集成》中记载:“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是指引起泄泻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功能失调或功能障碍[5]。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不仅可以补其不足,还可以祛除邪气,取到标本同治的功效,但是由于治此病的多数中药具有苦味,大多小儿难于下咽而使中药治疗的广泛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6]。本文就本病的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方法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主要涉及三大方面,一是内治法,二是外治法,三是中药提取物静脉给药。

1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小儿生理上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正如万全《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中记载:“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同时指出“水谷之寒热伤人也,感则脾先受之”。即指小儿消化功能较为薄弱,稍微喂养不当,饥饱不适,乳食不节,便可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清浊不分、升降失常故见泄泻[7]。又如《幼幼集成泄泻证治》中记载:“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宜”。张丽等[8]认为小儿腹泻病不外乎为外感邪气、湿困中土、饮食失节、脾胃气虚及脾肾不足等五种病因。前人有“无湿不成泄”、“湿多成五泄”之说,即指湿邪是发生小儿腹泻病不可缺少的病理因素,其湿邪既可以来之外感邪气,也可来之小儿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生冷瓜果等导致的内生湿邪[9]。另因药物滥用主要是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导致泄泻[10]。小儿腹泻病时因肠粘膜受损,营养物质通过肠道过快引起吸收不良,特别是丢失增多或摄入不足使得锌缺乏或不足,从而导致肠道炎症恢复的延缓[11],同时轮状病毒感染机体后可激活一系列的免疫反应[12],从而起到抑制病毒复制等作用。

2内治法

中药煎剂口服治疗小儿腹泻病,主要根据其分型进行辨证施治,在原有古方或现代临床疗效确切的自制处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以达到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的目的。文仲渝[13]用自拟止泻方随证加减(其主方为:炒苍术10g,炒白术10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8g,薏苡仁15g,车前子15g,山药10g,砂仁3g,藿香8g,石榴皮15g,炒谷芽10g,炒麦芽10g,炙甘草3g)从“健脾运脾”和“淡渗利湿”两个方面入手治疗小儿泄泻,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疗效。代如民等[14]拟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75例小儿腹泻病,7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口服思密达),其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33%。王倩等[15]运用EBM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拟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1820例小儿脾虚泄泻疗效观察的随机对照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显示,较现代医学常规治疗相比,七味白术散在治疗小儿脾虚泄泻方面有更好的疗效。徐静[16]自拟健脾丸加减治疗小儿泄泻病,结果表明使用健脾丸时,坚持辨证论治、随证加减有利于缩短病程且疗效显著。申晓东[17]自拟健脾止泻汤(太子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0g,泽泻10g,山药15g,诃子10g,白芍10g,薏苡仁15g,木香8g,陈皮6g,乌梅6g,炙甘草5g)治疗275例小儿脾虚型泄泻,疗程10d,结果显示,治疗组(西医常规治疗加健脾止泻汤)疗效优于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加思密达),其总有效率分别为938%和738%。张涛[18]以五苓散合升降散加减(主方为:炒白术10g,泽泻10g,猪苓10g,茯苓10g,桂枝6g,大黄3g,僵蚕10g,姜黄10g,虫蜕6g,等)治疗120例小儿秋季腹泻,平均疗程10d,其总有效率93%,表明五苓散合升降散加减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较佳。畅[19]运用师传止泻合剂加减(黄芩6g,车前草15g,白茅根6g,薏苡仁10g,葛根9g,灯芯草6g,茯苓9g,马齿苋6g,甘草6g)治疗150例小儿腹泻病,疗程1~2周,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和806%,结果表明治疗组(在常规静脉注射基础上加用师传止泻合剂)疗效优于对照组(常规静脉注射)。

3外治法

根据“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的理论,小儿腹泻病采取外治法已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外治法主要涉及中药外用、小儿针灸推拿以及中药内服外用综合治疗法。

中药外用主要包括灌肠、泡脚、贴服等,方法多样、疗效确切。如全香美[20]拟葛根芩莲汤采取保留灌肠法治疗50例小儿湿热型泄泻,结果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布拉氏酵母散),其总有效率分别为960%和760%。朱琳[21]采用列当(又名兔拐棍、草苁蓉)煎水泡脚法治疗7例小儿泄泻病,疗程3~7d,结果所有患儿均痊愈,未见不良反应发生。徐沙沙[22]采取复方丁香开胃贴(操作方法:将药芯对准肚脐即神阙穴外用,每次贴12h以上)治疗45例小儿腹泻病,1个疗程3d,共2个疗程,两组可根据病情均给予静脉补液或口服液体疗法预防或纠正脱水,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丁香开胃贴)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常乐康和思密达口服)。郑美玲等[23]自制吴茱萸散(治疗方法:自制吴茱萸散备用,每次取2g药粉用陈醋调制成糊状,敷于神阙穴,外用纱布包裹固定,每日1次,疗程为5~7d)治疗60例小儿泄泻病,结果显示其总有效率967%,表明本法疗效肯定。刘玲等[24]自制清肠止泻煎剂(黄连、黄芩、葛根、莪术、苍术、赤石脂、乌梅、炙甘草等水煎后取汁结肠滴注,滴注结束后需按揉腹数分钟,每天2次,疗程3d)结肠滴注治疗50例小儿湿热型泄泻,结果显示,观察组(清肠止泻煎剂结肠滴注)和对照组(枫廖肠胃康胶囊口服)总有效率分别为92%和76%,表明本方剂结肠滴注能有效治疗本病。

在针灸推拿方面,典迎彬等[25]以“三位一体”推拿手法(腰背部操作:用掌根沿脊柱从上往下按揉即按揉督脉及两旁膀胱经3~5min;捏脊3~5遍。手掌部操作:清大肠100~300次,补脾经300~500次。胸腹部操作:逆时针摩腹100~300次;点按中脘穴2min,以患儿能耐受为度;点按天枢穴2min,以局部略发红为度。每日1次,疗程3d)治疗105例小儿伤食型泄泻,其总有效率为971%,表明“三位一体”推拿法可起到调理阴阳、健脾和胃及消食导滞之功效,从而有效的治疗本病。胡岗珠等[26]通过辨证论治,采取湘西推拿法(基本操作:推坎宫、开天门、按总筋、推太阳、分阴阳等。根据小儿泄泻分型随证加减如湿热泻:加清脾经、清大肠经、按揉足三里及推下七节等;寒湿泄:加补脾经、推大肠、揉脐及推上七节等;脾虚泻:加补脾经、揉外劳、揉中脘及捏脊等)治疗67例小儿泄泻,结果表明对本病治疗效果好,不易反复发作,且安全可靠,在一定存在程度上有效的缓解了小儿口服或静脉用药困难的问题。刘氏推拿在整体观指导下辨证论治小儿泄泻病取得显著疗效,其推治本病的核心部分为清或补脾经、肾经、心经、肝经和肺经等五经[27]。

在中药联合治疗方面,陆影 [28]采取口服七味白术散联合磁贴天枢穴的方法治疗20例小儿脾虚泻,疗程3d,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天枢穴磁贴)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口服七味白术散),其总有效率分别为975%和850%。王芳[29]利用普通针刺配合脐贴的方法治疗40例小儿脾虚型泄泻,程3d,结果显示,治疗组(采取双手进针法、以补法针刺双侧天枢穴后不留针;针刺后将肚脐贴外贴在神阙穴上,4~6h后揭下)在临床治愈率和改善腹胀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采用(布拉氏酵母散、醒脾养儿颗粒和蒙脱石散口服)。

4中药提取物静脉给药

张秋枫[30]用喜炎平注射液静滴治疗123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给药西医常规治疗如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调整饮食、恢复肠道微生物平衡以及合理使用胃肠粘膜保护剂等。治疗组加喜炎平注射液静滴,1次/d,对照组则加利巴韦林注射液静滴,1次/d,疗程3d,结果表明治疗组在缓解呕吐和腹泻等症状、缩短病程以及有效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周燕玉[31]在常规药物治疗(即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炎琥宁注射液(即治疗组)治疗60例小儿腹泻病,结果显示,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和967%,两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联合炎琥宁注射液静滴有助于提高本病的疗效及改善小儿的生活质量。谢勇[32]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痰热清注射液静滴以及静推山莨菪碱注射液(即治疗组)治疗128例小儿腹泻病,疗程2d,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75%、并发症率275%,治疗组总有效率90%、并发症率15%,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且并发症少。

5结语与展望

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病历史悠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如中药口服、小儿捏脊推拿、中药灌肠、药物脐疗、针灸和中药提取物静滴等,疗效肯定,临床应用广泛,但是不论中医还是西医,暂无较好的解决小儿给药困难的难题如不少患儿因口服药味苦或有异味,拒绝用药,强行喂养不仅影响药品疗效还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或中药煎剂起效缓慢,制剂繁琐,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临床应用等;又如患儿因畏惧静脉、肌注及灌肠用药或针刺、捏脊及推拿等传统方法,抗拒此类治疗方法,从而影响疗效。故应增加针对本病的科学研究样本,不断总结、归纳和分析经验教训,以便更加全面和深刻地了解本病的治疗方法,取长补短,期待探索出一种简单易操作,方便实用,疗效肯定,安全性高,且不易伤及脾胃,患儿易于接受等特点的治疗方法,从而更好地利于解决本病的用药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腹泻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 2009,47 (8): 634-636.

[2]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6.

[3]孙淑媛, 曹从品,李博, 等.腹部理疗佐治小儿腹泻病的临床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5, 20 (1): 63-65.

[4]徐沙沙,张向峰.复方丁香开胃贴治疗小儿腹泻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 (12): 2289-2290.

[5]张泽荣,周茜.艾灸神阙穴和手法推拿治疗小儿泄泻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 1998, 23 (6): 438-439.

[6]马玉侠,赵岩,张景雪, 等.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的古今文献常用药物分析[J].中医外治杂志,2013,22(2):63.

[7]韩新民.中医儿科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9-20.

[8]张丽, 潘路, 柏燕军.安效先教授治疗小儿泄泻经验撷萃[J].环球中医药,2013,6(8):625-626.

[9]吕红粉.王玉玲治疗小儿泄泻的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2013(11):142.

[10]许瑞平.小儿腹泻病因及中医疗法的分析[J].中医中药,2012,10(27):599-601.

[11]武志,栾秀敏.补锌对佐治80例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J].中国民康医学,2011,26(2):1882-1883.

[12]王春梅, 郑瑞庆, 蔡春华.去乳糖饮食联合维生素B1治疗婴幼儿急性水样腹泻继发乳糖酶缺乏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0(9):2744-2746.

[13]郑珊, 文仲渝.文仲渝主任医师运用止泻方治疗小儿泄泻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2013,9(4):1-2.

[14][JP2]代如民, 张滟, 刘向丽.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小儿腹泻病75例[J].陕西中医, 2014, 35 (3): 297-298. [JP]

[15]王倩, 孙远岭, 李继君.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脾虚泄泻临床研究Meta分析[J].西部中医药[J], 2015, 28 (9): 62-66.

[16]徐静.健脾丸加减治疗小儿泄泻举隅[J].当代医学, 2016, 22 (5): 159-160.

[17]申晓东.健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脾虚泄泻27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07):96-97.

[18]张涛.升降散合五苓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20例[J].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 (10): 21-22.

[19]畅.师传止泻合剂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4): 31-32.

[20]全香美.葛根芩莲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湿热泻5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 2016, 24 (3): 25-26.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8

[关键词]反复感冒;中药足浴;小儿推拿

1中医如何认识感冒

感冒是因外感风邪为主的六淫之邪和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气候骤变及冬春时节发病率较高。本病的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因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感邪之后,易出现夹痰、夹惊、夹滞的兼夹证。

小儿反复感冒的病因是因小儿正气不足,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外邪易于乘虚侵入而成感冒。以感受风邪为主,常兼杂寒、热、暑、湿、燥等,亦感受时邪疫毒所致者。在气候变化,冷热失常,沐浴着凉,调护不当时容易反复发生本病。

2小儿感冒的常见中医证候

2.1风寒感冒

2.1.1风寒表实

证候:轻者仅见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喉痒,咳嗽,痰白,苔薄白,脉浮,重者可伴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脉浮而紧或指纹浮红。

2.1.2风寒表虚

证候: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咯痰稀白,脉浮缓。

2.2风热感冒

2.2.1风热表实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咽痛,口干欲饮,无汗,头痛,或有咳嗽痰黄,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2.2.2风热表虚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头痛,咳嗽心烦,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3时令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重。高热、恶寒、无汗,头痛,心烦,目赤眼红,或有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脉数。

2.4兼证

2.4.1夹痰

证候: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

2.4.2夹滞

证候: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苔厚腻,脉滑。

2.4.3夹惊

证候:感冒兼见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骤然抽风,舌质红,脉浮弦

2.5体虚感冒

2.5.1气虚感冒

证候:恶寒发热,或热势不盛,但觉时时恶寒,自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语声低怯,气短,倦怠,苔白,脉浮无力。

2.5.2阳虚感冒

证候:阵阵恶寒,甚则蜷缩寒战,或稍兼发热,无汗或自汗,汗出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酸冷疼痛,面色白,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

2.5.3血虚感冒

证候:头痛,身热,恶风,恶寒或汗少,面色不华,唇淡,指甲苍白,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结、代而浮。

2.5.4阴虚感冒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或寝中盗汗,头痛,心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舌质红,脉细数。

3小儿生理特点

3.1脏腑娇嫩干,形气未充

3.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4小儿病因特点:

以外感、伤食和先天因素居多,情志和其他因素也值得注意。

5中医防治小儿反复感冒病证主要原则

中医防治小儿反复性感冒的原则和中医防治其他疾病的原则都是一样的,都必须建立在中医养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反复感冒性疾病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治。这种养生防病的原则以及具体的方法,完全基于中医传统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6辨证施治的原则

6.1对于小儿体质虚弱,卫外不顾,外邪很容易侵袭人体而形成感冒病证的治疗大法,应该以扶正补阳补气为主,禁用或者慎用任何属于泻法的治疗方案。

7常选用中药足浴的外治方法。

中药配方:黄芪30g、白术30g、防风30g、板蓝根30g、蒲公英30g、红景天15g

每天足浴一次,每次20~30分钟效佳,足浴1~2月。

本方在临床工作中应用观察100例患儿,治疗结果:精神、睡眠明显改善,食量增加一半,喊出明显减少。对反复感冒、哮喘、过敏性鼻炎总有效率80%以上。现代药理研究黄芪、白术、防风均能较明显地增强人体细胞免疫及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配以清热解毒中药,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同时,又增强了机体自身的抵抗能力,从而起到预防反复感冒的效果。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固本之功。

小儿反复感冒常兼夹惊、夹食可采用推拿方法治疗。小儿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小儿推拿的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的机体或小儿的特定穴位,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1)手部操作:补脾土,揉板门,运内八卦,推上三关,清肺平肝

(2)头面四大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

(3)下肢:揉足三里

(4)摩腹

(5)捏脊

小儿推拿频率一般为160~260次/分,推拿时间大多在20~40分钟/次。在临床工作中观察100例患儿,最短治疗时间15天,最长治疗时间3月,有效率85%左右。

《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上诉中医外治疗法治标同时固本,在临床应用中增强了小儿免疫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9

1中医如何认识感冒

感冒是因外感风邪为主的六淫之邪和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气候骤变及冬春时节发病率较高。本病的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因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感邪之后,易出现夹痰、夹惊、夹滞的兼夹证。

小儿反复感冒的病因是因小儿正气不足,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外邪易于乘虚侵入而成感冒。以感受风邪为主,常兼杂寒、热、暑、湿、燥等,亦感受时邪疫毒所致者。在气候变化,冷热失常,沐浴着凉,调护不当时容易反复发生本病。

2小儿感冒的常见中医证候

2.1风寒感冒

2.1.1风寒表实

证候:轻者仅见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喉痒,咳嗽,痰白,苔薄白,脉浮,重者可伴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脉浮而紧或指纹浮红。

2.1.2风寒表虚

证候: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咯痰稀白,脉浮缓。

2.2风热感冒

2.2.1风热表实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咽痛,口干欲饮,无汗,头痛,或有咳嗽痰黄,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2.2.2风热表虚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头痛,咳嗽心烦,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3时令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重。高热、恶寒、无汗,头痛,心烦,目赤眼红,或有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脉数。

2.4兼证

2.4.1夹痰

证候: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

2.4.2夹滞

证候: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苔厚腻,脉滑。

2.4.3夹惊

证候:感冒兼见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骤然抽风,舌质红,脉浮弦

2.5体虚感冒

2.5.1气虚感冒

证候:恶寒发热,或热势不盛,但觉时时恶寒,自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语声低怯,气短,倦怠,苔白,脉浮无力。

2.5.2阳虚感冒

证候:阵阵恶寒,甚则蜷缩寒战,或稍兼发热,无汗或自汗,汗出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酸冷疼痛,面色晄白,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

2.5.3血虚感冒

证候:头痛,身热,恶风,恶寒或汗少,面色不华,唇淡,指甲苍白,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结、代而浮。

2.5.4阴虚感冒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或寝中盗汗,头痛,心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舌质红,脉细数。

3小儿生理特点

3.1脏腑娇嫩干,形气未充

3.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4小儿病因特点:

以外感、伤食和先天因素居多,情志和其他因素也值得注意。

5中医防治小儿反复感冒病证主要原则

中医防治小儿反复性感冒的原则和中医防治其他疾病的原则都是一样的,都必须建立在中医养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反复感冒性疾病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治。这种养生防病的原则以及具体的方法,完全基于中

医传统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6辨证施治的原则

6.1对于小儿体质虚弱,卫外不顾,外邪很容易侵袭人体而形成感冒病证的治疗大法,应该以扶正补阳补气为主,禁用或者慎用任何属于泻法的治疗方案。

7常选用中药足浴的外治方法。

中药配方:黄芪30g、白术30g、防风30g、板蓝根30g、蒲公英30g、红景天15g

每天足浴一次,每次20~30分钟效佳,足浴1~2月。

本方在临床工作中应用观察100例患儿,治疗结果:精神、睡眠明显改善,食量增加一半,喊出明显减少。对反复感冒、哮喘、过敏性鼻炎总有效率80%以上。现代药理研究黄芪、白术、防风均能较明显地增强人体细胞免疫及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配以清热解毒中药,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同时,又增强了机体自身的抵抗能力,从而起到预防反复感冒的效果。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固本之功。

小儿反复感冒常兼夹惊、夹食可采用推拿方法治疗。小儿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小儿推拿的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的机体或小儿的特定穴位,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1)手部操作:补脾土,揉板门,运内八卦,推上三关,清肺平肝

(2)头面四大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

(3)下肢:揉足三里

(4)摩腹

(5)捏脊

小儿推拿频率一般为160~260次/分,推拿时间大多在20~40分钟/次。在临床工作中观察100例患儿,最短治疗时间15天,最长治疗时间3月,有效率85%左右。

《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上诉中医外治疗法治标同时固本,在临床应用中增强了小儿免疫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