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集锦9篇

时间:2023-08-24 17:14:44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范文1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全球金融危机和新一轮经济调整,这一场危机是怎样发生的?它对中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中国应该怎样从这场危机中抓住发展机遇?这些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本刊记者在2008中部创新经济与企业融资论坛期间专访申银万国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先生。

危机发生不是偶然的

《决策》:如果说去年我们感受到的是成本的冲击,今年上半年我们感受的是需求萎缩的冲击。近期,尤其是g月份以来,是企业信誉的危机,我们正在经历一场过去没有经历的经济周期。请问对目前的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

杨成长:全世界有三类国家,一类是以欧美为代表的消费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第二是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贸易国,提供了廉价的制造服务;第三是以巴西、俄罗斯为代表的资源国,提供了资源。这三类国家形成了合理的分工,在上一轮繁荣当中,中国作为贸易加工国,起着一个中介作用。全球的三类国家有了最合理的分工,分工就会意味着效益,分工好效益自然会提高。

这一轮经济增长分工到一定的程度会出问题,中国和美国,制造国和消费国,把它的经济都发挥到极点。美国把消费发挥到了极致,把负债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它的国家负债、企业负债、家庭负债都到了极限;中国则是把储蓄发挥到极致,把投资发挥到了极致。如果到美国去转一圈,人们很难想象,怎么这个有着13万亿美元GDP的国家,几乎看不到物质生产活动,这13万亿元GDP从哪来?美国的金融、品牌、技术、渠道、标准以及所获得的价格都是最大化。

我们可以看出,消费国,贸易加工国和资源国三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弦都绷到了极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不是偶然的。

《决策》:这是中国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危机,或者说一场经济调控,一场经济调整。请问这一轮的宏观调控跟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

杨成长:我们知道,1984年、1985年经历过一场经济调控,1992年、1993年经历过一场经济高热,但是这一轮经济高热跟以前都不一样,2003年到2007年经济一年比一年热的时候没有通货膨胀,过去每一轮经济过热的表现就是增长,到经济明显降温的时候,通货膨胀起来了。按照过去的惯例,如果说通货膨胀得到控制,那么这个宏观调控的危险性就下降了。可是大家看到,今年三季度CPI下降的很快,人们对宏观经济的担心反而增强,股市、房市就是最好的应证,所以它不是简单的冷热周期,它的调控目标不是简单地把“空档”解决了,这是跟过去第一个不一样的表现。

其次,我们所有的宏观指标到目前为止都还不足,但是我们企业对经营、经济的感受却完全不同。如果看一些宏观数据,一直到第三季度,我们的经济运行指标都在保持较强劲的增长,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但是企业的经营感受,企业家信心,是过去从来没有的。大家的收缩心态都很强,人们都担心,明年还有谁去投资。是宏观数据错了,还是企业家的感觉错了?

第三,我们不知道导致这轮经济调整的核心根源到底是什么。是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了我们,导致我们这轮经济调整,还是宏观紧缩过度导致我们的经济调整?大家可以看到,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出台新的房贷政策,刺激房地产,但是如果大家对此有信心,我们可以看到房地产股票应该上,但是政策出台之后,房地产的股票下跌加快,那就证明老百姓不相信。

经济增长模式危机

《决策》:的确,这一轮跟过去几轮很不一样,不是简单的冷热周期,这是否也反映出了2001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问题呢?

杨成长:2001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确实有很多需要反思的地方,我们说的危机首先就体现在贸易和增长的全球分工出了问题。

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强劲增长,跟贸易的强劲拉动是分不开的,中国每年有近30%的贸易增长。由于制造业的快速上升,全球兴起了一轮传统产业的高峰期,带来了能源需求的大增加。当然,俄罗斯、巴西这样一些能源资源国也在其中受惠,全球能源资源价格大幅度上涨,所以,这一轮全球的增长形成了消费国、贸易加工国之间的增长格局,但是这种增长格局发展到一定阶段是要出问题的。美国在这一轮增长当中它负债过多,次贷危机本质上是美元危机。可以说,美国消费过度了,中国投资过度了;美国逆差过度了,中国顺差过度了;美国的虚拟经济过度了,中国的实体经济过度了。经济增长到一定的程度,矛盾必然爆发。我觉得这一轮危机之后,中国的贸易竞争力会一定程度的增强,贸易结构会发生巨大变化。

第二个危机体现在,中国这一轮经济增长当中,以人为压低的价格所形成的低成本制造业模式出现了危机。我们的劳动力确实比别人便宜,但是这一轮增长当中,我们的土地、水、电以及其它资源,价格都比国际低很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中国没有理由也没有条件,人为地压低稀缺的要素价格,各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很多地方搞零地价政策,这种模式能持久吗?问题在于,本来就应该全球定价的资源在中国被人为地压低了。

第三个危机体现在,这一轮增长当中的城市化建设模式的危机。2001年以来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相互拉动来推动城市建设,现在大家到全国所有城市去看一下,这几年变化是最大的。跟1992年不同的是,1992年掀起的是商务楼,这一轮掀起的是片片住宅楼,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伴随着住宅的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钱都从哪来?尤其是地方政府,从哪来资金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这关键要靠土地,地方政府盘活了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土地。大家有一个直观的感觉,这几年哪个城市跑得快,哪个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快,这是简单直观的现象,但是房价透支,房屋的消费透支,动力减弱。这个危机刚刚显现,为什么大家看经济不看别的,看房地产,房地产如果销售的速度回不来,整个链条会出现断裂。

第四个危机来源于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危机。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在粮食丰收的情况下,为什么粮价仍然上涨。国家要不断地抬高粮价,因为粮食价格的上升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唯一办法。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随着城市的发展,随着农民工不断向城市涌入,我国农业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把新农村作为改革的重点,是有一系列的历史根源。因为,中国经济越全球化,中国就不能脱离全球经济循环;由于城乡一体化,由于农民工进城,农业生产的显性成本提高。我们知道过去农民种地是没有替代成本的,农民种地不算劳动力成本,农民工一旦进城,劳动力成本就显现出来了。所以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是由于制度因素导致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快速推高,同时农民工进城确实是一个城市化模式。这次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农业改革新模式,这包括城乡土地制度一体化,城乡户籍制度一体化,城乡财政支出或者是公共支出一体化,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突破。

中西部如何寻找机会

《决策》: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传统制造业在这一次的金融风暴中受到了很大冲击,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倡导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这对中西部地区来讲是不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范文2

金融市场驶入转折动荡阶段

进入5月份之后,全球金融市场迎来了多事之秋。股票市场受挫,商品市场回调,货币市场美元指数企稳回升。

金融市场驶入转折动荡的表现之一,是全球经济前景黯淡令股市全线受挫。

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美国公布的一连串经济数据显露疲态,日本惊现最难看贸易数据,新兴市场紧缩预期依然较为强烈,诸多利空因素打击着投资者的信心,给全球经济复苏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作为经济的睛雨表,全球股市也应声回落。

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回调态势明显。

日本4月贸易数据难看程度超越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刻,继4月出口额同比下降12.4%之后,5月出口额比去年同期下滑10.3%,超出经济学家预期。此外,5月份日本的贸易逆差为8537亿日元,为连续第二个月出现贸易逆差。5月份贸易逆差额仅次于2009年1月创下的9679亿日元纪录。日经指数疲态尽显。大地震的冲击波轻而易举地将刚从金融危机中缓慢复苏的日本经济又拖入了衰退的窘境。

曾经准确预测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家罗比尼5月底表示,随着经济成长开始放缓,全球股市已来到盘整的“临界点”。世界经济在油价上涨、日本震灾与欧洲债务危机的夹击下,逐渐耗尽成长的动能。此外,新兴市场紧缩货币政策也带来冲击。

流动性转向,大宗商品暴跌,是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第二个表现。从近期的数据可以看出,全球经济体系动荡导致大宗商品也出现了暴跌的行情。

5月初以来,美国原油期货重回100美元关口下方,6月底已突破90美元关口;白银价格从50美元的历史高点暴跌至32美元附近。伦敦铜价则从10184美元跌至8500美元一线。目前白银、伦铜一直是处于弱势震荡行情修复过程当中。

金融动荡的第三个表现就是美元指数“逆势”反弹。5月以来,美元指数终于终结了月K线上的5连阴,在历史底部区域70附近展开了一轮大规模的反弹。回顾近15年美元指数走势,70区域一直以来都是铁底,自2006年美元指数跌破90以后,70-90区域成为美元指数的主要震荡区间,转眼已是5年。在这5年中,美元指数曾两度逼近70大关,而每一次总有“危机”从天而降,将美元指数拯救于70边缘,使得美元不再继续下滑。

2008年4月-7月美元指数于70附近低位徘徊却迟迟不创新低。同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原油自147美元/桶高空坠落,也就在此刻,美元展开了强劲反攻,一举突破80关口,并逼近90大关。

2009年底,经过一轮经济刺激政策之后,美元指数持续疲软再次回落至74附近。此时,希腊债务危机再次拯救美元于水火,半年之后美元指数再次回到88附近。

随着QE2的推出,美元指数自去年6月的高点滑落至72附近后又一次展开报复性反弹。这次最大的触发事件可能是商品市场的暴跌。

我们认为,此轮美元反弹是美元筑底反转的前奏,美元的一轮大牛市已经呼之欲出。

复苏泡沫面临破灭二次探底已开始

在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复苏泡沫破灭的警报。

我们认为,从2009年初开始的危机后的复苏阶段,现在已经到了结束的时机,我们正在(或已经)进入了全球经济的“二次探低”阶段。

和第一轮经济危机的成因不同,通胀高企成为复苏泡沫破灭的预警信号。过剩的流动性,会导致高的通货膨胀率,这是一个经济学常识。但是,面对全球金融海啸冲击时,各国决策者在无奈之中选择了“饮鸩止渴”式的应对措施,为经济注入更多的流动性。现在,通胀已抬头,尤其是新兴经济体,通胀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各国政府竭力拯救经济的后果,就是让危机这头怪兽换了一个地方重新钻了出来。而试图逮住危机的官员们,已经精疲力竭了。

滞胀阴影笼罩未来

所谓“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胀”是指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范文3

危机曾经让G20团结一致;现在,危机后不均衡的复苏态势却让各国各自为战。美联储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固然是救急的无奈之举,却将通胀推向了全世界。换言之,美国治理通缩,却引发了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引发加息和加息预期,加息对复苏中的新兴经济体却是不可承受之重,因为新兴经济体的复苏动力更多的来自财政政策,当财政政策的效应释放殆尽,彼时利率处于高位,货币不断升值,新兴经济体的复苏进程可能嘎然而止。一旦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失速下滑,则意味着危机后的复苏态势中断,全球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现实风险。

量化宽松能否

收到预期效果?

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基于下述3种。一是美联储对于美国经济复苏无力的担忧。二是美联储深知美国政府已背负巨额赤字,财政刺激今后数年间将边缘化。三是美国的利率、资本充足率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已竭尽所能。

那么,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能否收到刺激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效果昵? 笔者认为,美联储此举不能有效刺激实体经济。历史告诉我们,你可以廉价充分供应货币,却不能强迫人们借贷。你可以诱发投机,却未必能创造健康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有个常见的比喻是:就像推一根绳子,无从着力。

美国现在最严重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而非货币供应量不够,当前美国更需要的是新财政刺激方案和维护强势美元,而非让流动性进一步泛滥。新增的流动性不会迅速进入实体经济变为资产,而是流入金融机构和海外,催生新的资产泡沫,且有可能为未来美国和全球的通货膨胀飙升甚至失控埋下伏笔。

全球经济必然

“二次探底”的逻辑演绎

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必然引发全球通胀抬头,新兴经济体将通过加息来抵御本币贬值和输入型通胀,这样就会导致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动能减弱,经济发展减速甚至中断,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再次陷入危机,全球经济“二次探底”不可避免。 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走软,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黄金、原油等价格会大幅度上涨,财富向发达国家分配。

如最近在美国宣布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后,货币升值、黄金、股市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一些投机资金可以从资产价格波动中渔利,发达国家的主要对冲基金资金实力雄厚,有丰富的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经验,能够乘势投机,操纵市场,获取丰厚利润,进一步放大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投机资金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中赚取利润,导致全球财富的重新分配。

同时发达国家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市场通胀预期上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增加了进口这些商品国家的物价上涨压力,输入性通胀风险增加。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贬值,物价水平上涨,主要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风险,同时稀释美国的对外债务,导致全球财富的重新分配。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范文4

【关键词】 中美轮胎特保案;贸易保护;影响;政策措施

一、中美轮胎特保案始末

1.中美轮胎特保案的背景

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United Steel Workers)声称,近年来大量廉价的中国轮胎涌入美国市场,在2004~2008年间增加了215%,总额增加295%,造成5家美国轮胎厂关门倒闭,其工会5000多名会员失业,到今年年底还将会有3000多名美国工人因进口中国轮胎而失业,中国输美轮胎数量扰乱了美国轮胎市场,严重损害了美国轮胎工人的利益,提出投诉申请。2009年4月2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中国乘用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发起特保调查,4月29日正式启动,并于6月初举行了第一次听证会。

2009年6月29日,美国贸易委员会提出救济措施的初步建议,在现行进口关税(3.4%~4.0%)的基础上,拟对中国输美乘用车与轻型卡车轮胎连续三年分别加征55%、45%和35%的特别从价关税,8月7日举行了第二次听证会,9月2日送抵白宫等待奥巴马总统的批示。9月11日晚,奥巴马政府降低了美国贸易委员会建议的关税标准,对中国输美乘用车与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特保关税分别为35%、30%和25%,自9月26日起开始生效。

中美的贸易摩擦长期存在。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面临了包括“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在内的60起贸易调查,案件数同比上涨11%。在这些贸易摩擦中,这次美国对华的轮胎特保案影响最大,这是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涉及的第一个中美“特保案”,该案结果将成为奥巴政府对中美经贸关系的风向标(此前布什政府亦曾对中国发起六起特保调查,最终均未采取特保措施),加之涉案金额巨大,中美两国政界、业界和学者对此案都予以了高度关注。

2.受政治拖累的贸易保护主义

此次美国对中国实行的“特保”措施既缺乏事实基础,又缺乏法律依据,是一种贸易保护行为。奥巴马迫于工会的压力,为了自己政治上的选票,让中国为美国政治斗争买单。

首先,美国对中国实行的“特保”措施是缺乏事实基础。一方面中国对美国轮胎出口的增长,对美国轮胎生产商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危害,中国对美国轮胎的出口从2004~2007年间增长近3倍,美国轮胎制造商同期的利润增长了2倍。中国对美国的轮胎出口为美国轮胎经销商在流通环节创造了大量的利润,也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美国轮胎厂的倒闭和工人的失业主要原因是美国企业从低端轮胎市场撤退和转移,美国通过将低端轮胎生产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再将产品出口到美国。

奥巴马政府反过来对中国轮胎实行“特保”行为,实属荒谬。美国轮胎制造商采取产品升级战略,已转型进入利润较高的高端轮胎市场,中国轮胎大多是低端产品,并不构成对美国轮胎产业的威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了美国汽车业的不景气,影响到美国轮胎制造商的业绩几乎为零,把这一问题归结为中国对美国的轮胎出口,缺乏事实基础。

其次,美国对中国实行的“特保”措施是缺乏法律依据。“特保”是“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特殊保障措施”的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WTO议定书》规定:中国产品在出口有关WTO成员国时,如果数量增加幅度过大,以至于对这些成员的相关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构成“严重损害威胁”时,这些WTO成员可单独针对中国产品采取保障措施,“特保”实施的期限为2001年12月11日至2013年12月11日。

根据规定,中国并未对美国的轮胎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根据事实,美国无权对中国进行“特保”措施。中国输美轮胎完全是合法、正当的交易,这当中既不存在低价倾销,也不存在非法补贴。美国凭借其在国际市场上的霸权地位,以及其在WTO组织中的优势,单方面刻意对中国实行“特保”措施,显然是缺乏法律依据,也是道德舆论所不能允许的。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拟议的特保措施实际上就是贸易保护,美国的“特保”行为必定会打乱国际市场秩序,影发恶性竞争,阻碍世界经济从金融危机中复苏。

此次特保案的方是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美国轮胎生产商却大多选择了反对或者沉默。在面临贸易保护主义的指责、可能挑起新一轮全球贸易战的情况下,奥巴马政府依然实施特保。美国对中国轮胎产品采取特保措施,不仅不会保护美国工人就业,会损害美国消费者的整体经济福利;不仅阻碍中美双边贸易的正常开展,也将损害轮胎业相关的美国经销商和零售商的利益。

二、中美轮胎特保案的影响

由于缺乏客观依据和群众基础,奥巴马政府对华实施输美轮胎特保的救济措施,既无助于解决美国工人面临的就业问题,又损害了中美两国正常的贸易往来,加剧中美贸易摩擦,甚至向全球国际贸易传递错误信号,有可能引起世界范围的贸易战,给刚刚复苏的全球经济蒙上一层阴影。

1.对中国的影响

此案是奥巴马政府的首次对华特保案,也是针对中国的一次最大特保案,涉及金额达17亿美元、企业20多家,使中国轮胎出口的国际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给中国国内轮胎贸易带来巨大冲击,不仅影响中国轮胎出口,导致生产过剩,还将加剧中国国内轮胎业的竞争,对中国国内的轮胎产业以及相关上下游产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今年6月份前,广东的轮胎出口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总体向好”,特保案爆发后,轮胎出口急转直下,出口明显下滑。

今年1~7月,广东省出口新的充气橡胶轮胎2168万条,比上年同期下降27.1%,价值2.5亿美元,下降10.3%。受“特保案”的影响,四川轮胎企业决定转战市场。据川橡集团统计,今年1~8月,向美国输送了货值达1000多万美元的轮胎占公司出口总额的一半,因受特保案影响,企业将丧失价格优势,川橡集团不得不与客户暂停交易。目前,我国轮胎年出口量占总产量的40%以上,如果削减输美轮胎半数产量,就意味着我国会出现12%的剩余轮胎产能,这可能导致中国部分轮胎企业停产关闭,10万工人因此而失业。

除了此案对华的直接影响外,还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间接影响。其他国家可能采取跟进行为,对中国出口轮胎发起特保调查,其调查领域可能会涉及轮胎以外的其他领域,导致中国多种出口商品面临危机。如5月18日,印度发起对我国乘用车轮胎的特保调查;6月18日,巴西外贸委员会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客运和货运汽车轮胎征收反倾销税。 外部市场联合对中国出口进行施压的话,将给正在金融危机中煎熬的中国外贸雪上加霜的打击。

2.对美国的影响

首先,此案不会提高美国制造业的就业率。经营中国轮胎进口的美国经销商有200多家,零售商有43100多家,此案的通过意味着这些经销和零售工人将重新选择就业岗位。美国轮胎自由贸易联盟指出,特保措施将导致轮胎分销和零售领域近2.5万人失业,措施每提供一个就业岗位,就有25个岗位的损失。

其次,此案将抬高美国轮胎市场价格,损害消费者福利。较高的从价关税将中国生产的廉价轮胎拒在美国市场之外,使得美国消费者面临更少的选择。另外,供给的减少势必导致美国轮胎市场价格提高,初步估计,美国消费者为此每年将多支出6亿~7亿美元;在当前金融危机的环境下,轮胎价格的上升将改变消费者消费行为,为节省支出而放弃或推迟更换汽车轮胎,给行车安全带来潜在威胁,进而导致交通事故率上升,危害公共安全。

再次,此案将扰乱短期内美国轮胎市场供应链。特保案将中国轮胎拒之门外,导致短期内美国低端轮胎市场空白。美国轮胎生产企业已集中在高端产品领域,其没有利益动力再去生产低端产品,因此美国的低端轮胎产品只能靠进口;即使美国转而从其他国家进口这些产品,其轮胎的型号和质地有别于中国产品,美国消费者将经历一个重新熟悉、了解的过程之后,才会使用。

最后,此案损害部分美方轮胎生产企业的利益。美方在华有4家轮胎生产企业,并占中国对美轮胎出口的三分之二。以美国固铂轮胎公司为例,在华共有两家合资公司――固铂成山(山东)轮胎有限公司和固铂建大(昆山)轮胎有限公司,年产超过1300万条轮胎,供应中国和北美市场,目前占美国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15%。本案将直接影响这些美资企业的利益。

3.对世界的影响

单纯从国际贸易的理论角度来说,关税好比在国内价格和国外价格之间切入了一个楔子。把关税的收益与损失进行加总,会发现关税对社会福利的净影响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效率损失,来自于关税造成的本国生产者与消费者激励机制的扭曲;另一部分是贸易条件改善所得,它反映出关税迫使外国出口价格下降的倾向。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征收惩罚性关税会造成生产者剩余增加,政府收益增加,消费者剩余减少,整个国家的综合福利水平是不确定。奥巴马政府不仅牺牲了美国消费者的利益,还损害了中美正常贸易往来。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美经贸合作呈平稳发展势头,美国是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中国是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中美经济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会在贸易战中获胜,只有两国进一步加强合作,才能有利于摆脱金融危机,实现经济止跌回暖。

作为全球最大贸易体,美国此次特保案不仅影响到轮胎行业,还会将这种影响扩散到其他领域的世界贸易,严重违背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开了一个极坏贸易保护先例,在世界经济即将止跌回升的关键时刻向世界发出贸易保护主义的错误信号,可能会引起贸易保护措施的连锁反应。历史教训告诫我们,在国际经济危机背景下实施类似于特保的贸易保护是复苏经济的下下策。1930年,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美国颁布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多种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结果引发全球贸易战,成为大萧条加剧的催化剂,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应审慎采取进一步措施消减此次特保案的连锁效应,慎防贸易战的爆发。

三、如何总结轮胎特保案经验,理性处理中美贸易摩擦

对待“特保案”,中国不应只寄希望于国际法庭,应充分认识双方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运用多元战略,力争在两国经济、政治交锋中取得主动。

1.反对“双输”贸易保护行为,促成新的“双赢”贸易规则

现实世界贸易中几乎找不到真正的自由经济和绝对的公平市场,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贸易保护成分的限制和约束条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下,实施贸易保护相关措施以实现国家间利益重新分配的目的,从国家利益的层面考虑,完全消灭贸易摩擦是不可能的。为创造本国及全球经济复苏的条件,通过国际经济组织斡旋和国家间直接对话,共同反对“双输”或“多输”的非理性贸易保护行为,以减少贸易摩擦增加的经济成本,是完全可能。在大型国际峰会上,以扩大开放、应对危机为出发点,解决日益增长的贸易争端为前提,完善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为动力,建立全球公平贸易体系为目标,通过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尽力促成新的“双赢”或“多赢”贸易规则。

2.精研关贸协定各项条款以及国际贸易法,善于借助外国法律

加强我国相关部门和企业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规则及相关法律,深度理解这些规则和法律的适用层面,借鉴国际上贸易摩擦案件的说理过程和国际化的仲裁经验,学会善于借助国外的司法力量维护自身的利益。以“既尊重外国的法律体系,也不让自己吃亏”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完善我国出口贸易方面的法律,政府应该主动对企业进行行政指引,与科研机构合作设立行业景气分析机构,建立提案或风险预警系统,让企业有备无患。

3.变被动挨打为主动出击

首先,收集发难方提出调查的原因及我方反驳的证据,对调查原因逐一反驳,使调查尽可能地扼杀在萌芽状态。其次,被调查的相关企业和协会组团,形成一个真正的集体,以集体的力量为后盾,对能影响决策结果的发难方企业、协会及有关人士进行游说,使得调查结果有利于我方。再次,做好最坏的打算,寻找其他市场以转移出口地,一旦调查通过,把对相关商品的出口影响程度降到最低。最后,提高中国出口企业的高瞻远瞩能力,发展其出口产品的多元化市场,避免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经营方式,在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后,一定要居安思危,注意培育新兴市场。

4.全力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利益,实时采取一定的反击行为

中国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支持中国出口企业应对贸易摩擦对产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各种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中方应该向世贸组织提出申诉,维护中国出口企业的正当权利;根据海关数据,进一步加强贸易预警,提高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采取一定的措施反击发难方(如中国可以抛售一些美国的国债,或增加从美进口奶粉的关税等),即使这些措施不一定实施,也要让发难方感觉到中国不是“软柿子”,避免以后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范文5

最近一个月以来,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事件,由此带来了新一轮经济政策领域的思想碰撞。欧洲债务危机的加重、国内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担忧、股市的下滑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市场上的种种猜想。其中占主流的一派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长形势出现了明显的恶化,未来十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出现大规模的下降。一些国外的评论家甚至指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一个大泡沫,这个泡沫即将崩溃,中国将进入一个长期的低增长阶段。

我们认为,以上的这些观点完全是站不住脚的,中国经济不仅今年的增长态势仍然向好,未来十年,只要坚持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中国就一定能够进入一个GDP增长速度为9-10%的、相对非常快的新的发展时期。考虑到人民币对美元缓慢升值的大趋势,中国很有可能在2020年经济总体规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人均GDP达到1.7万美元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上游水平。

中国经济增长大势未变

为什么作出上述判断?

第一,从最近的一些因素来看,希腊债务危机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总体健康恢复的大局。希腊债务危机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长期的政治危机。这一危机所带来的短期金融市场的恐慌,已经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欧洲各国政府联手出台的7500亿欧元救助计划所完全遏制。这一大规模的救助计划,有人形容为核打击式的、全面的、压倒性的出击,是用核战争的方式来解决常规战争。7500亿欧元是IMF历史上所参与的最大规模的金融救市方案,也是IMF在金融危机前所持有的整体资金量的两倍以上,相当于欧元区GDP的9%左右,是希腊全部债务的两倍。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欧洲中央银行的态度最近也有所转变,开始放弃先前的固执态度,由简单地应对通货膨胀,转向了更多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经济增长,并已经开始大规模购买各国的债务。这一阀门的打开,将会开启更大的金融救助能力。虽然欧洲的债务危机毫无疑问会在很大程度上延缓欧洲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因为从长远来看,欧洲各国,尤其是那些公共财政状况非常差的国家,必须收紧财政政策,减少开支,增加税收,这无疑是收缩性的―但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欧洲的债务危机不会演变为新一轮的金融危机。

第二,这次世界经济恢复的主体是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而这些经济体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的直接冲击。它们受到的间接冲击则来自于这些国家的商业银行手中所持有的其他国家的债务。而这些债务,已经由各国财政互相担保,或者由欧洲中央银行直接印钞票购买,所以,这一间接冲击机制也已经打破,欧洲债务危机不可能从本质上改变世界经济整体恢复的基本格局。

第三,欧洲债务危机所引起的对欧元的恐慌性抛售,短期内也将有所改观。从长期政治格局角度来看,欧元是欧洲一体化的政治标记,是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最重要的标志性项目。经过这一轮金融危机的洗礼,德国、法国等经济大国更加认识到欧元的重要性,因为如果没有欧元的存在,这些国家或许早已步入更加严重的金融危机。与此同时,希腊等小国更是心知肚明,它们之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式的崩溃,就是依赖了欧元的力量。因此可以预见,在这轮危机之后,欧元不仅不会崩溃,反而会从更深层次上通过协调各国财政的改革而得以加强。基于这一分析,欧元兑美元的汇率将在近期内得到相当的恢复。同时,美国等大国也不会坐视欧元维系当今如此之低的汇率水平,而会想方设法通过扩大美元的货币供给来缓解美元升值的压力。

第四,中国经济当前稳健恢复、发展态势向好的基本格局,也不会因为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而有所改变。这其中最基本的道理是,中国经济经过2009年的调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外部需求的依赖。2009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占GDP总量的比重从2008年的7%下降到4%左右;根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预测,2010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下降到2%。支撑这一轮中国经济恢复的主要动力,是基础项目投资和消费的迅速上涨以及一些社会公益性投资的上升,这些因素当前仍在发挥着作用。同时,欧洲小国对中国出口而言,作用也微乎其微。

第五,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有人认为,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可能会带来新一轮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下降,我们完全不同意这一判断。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是消费,而不是生产能力下降。当中国人口结构变得更加成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竭尽之时,劳动工资占GDP的比重将会逐步上升。关于这一点,本人早在3年以前就已经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详见李稻葵、刘霖林和王红领文章《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刊于《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人口红利的结束,意味着中国消费升级的加速、城市化的深化和内需的上升,所以我们判断,中国未来十年将经历一场内需不断上升、对外依赖度相对下降、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逐步改善的发展过程,城市化、消费升级以及绿色产能革命将支撑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快速增长,未来十年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最健康的十年。

第六,当前,针对房地产的一系列调整政策不会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匮乏。关于这一点,我们的观点非常明确:房地产领域的调控会让中国的经济增长建立在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我们必须注意到,房地产价格的下降并不等于投资的下降,当这一轮房地产调控达到其基本目的之后,房地产价格得以下降,下一步调整的重点将会自然地转向房地产的供给方,那就是鼓励各地方政府直接投资于保障性、政策性住房,而这轮投资仍然会支撑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产生对住房的需求,也必然会产生一轮又一轮的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的热潮,只不过,未来的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可能更多来自于政府,而不是当前泡沫式的投资。再者,如果这一轮房地产政策调控到位,房地产价格有所下降,同时政策性住房的比重上升,这将为未来中国深度城市化铺平道路,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奠定基础。

坚定不移地坚持调结构、促转变的发展战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大势未变,政策推论非常简单,即,必须坚持既定的方针,坚定不移地加快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

具体说来,第一,房地产调控政策还必须坚持。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房地产发展的基本模式,催生新的房地产发展格局,让房地产的价格稳定下来,让社会上更多的年轻人买上房子,让更多的新房得到建设,并以此来推动各个产业包括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这不仅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在短期内,这些投资也会带来内需的上升。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范文6

关键词:经济周期;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均衡业绩

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演变成一场冲击力强、波及范围广的国际金融危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此次危机导致2008年全球gdp增长仅为3.4%,较2007年下降1.8个百分点,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发达经济体陷入自二战以来的首次同步衰退,发展中经济体增长也出现大幅减速。2008年,我国gdp同比增长9%,这意味着结束了自2003年以来双位数增长的黄金时期。

一、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经济周期又称经济波动,是指从长期看经济有一个平滑的稳定增长趋势,经济围绕这个长期趋势波动,表现为经济扩张和经济紧缩交替出现,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衰退通常是经济周期的下降期,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如果实际gdp至少连续两个季度呈现出下降趋势,即认为经济进入衰退阶段。对经济周期的原理,马克思曾指出,在商品经济中,买与卖的脱节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一个过程。马克思把经济周期称为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从而突出了经济周期的普遍性。熊彼特对经济周期提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内生周期理论;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认为,总需求冲击形成经济周期;货币主义学派则强调货币供给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2004年诺贝经济学奖获得者)提出经济周期的主要驱动力是随机技术,而不是总需求、货币供给等因素的真实经济周期观点。对经济周期的具体成因和传导机制,不同经济学派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和理论,但普遍认为,经济周期波动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本轮经济周期的特点

自本世纪初的近十年间,世界经济发展周期呈现出平稳化的特点,特别是经历了2000年高科技股泡沫及安然、世通等上市公司丑闻后,美国经济在短暂出现波动后迅速回升,使人们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充满希望。然而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表明,尽管相对美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的经济认识和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引发的滞胀情况相比,政府和企业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经验,经济波动趋缓,但经济发展仍要回归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状态。综合分析,本轮经济周期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相影响

本轮经济周期的显著特征是虚拟经济发展日益扩大,对实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2006年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额为431万亿美元,而同期全球实体经济产出仅为40万亿美元。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很少有人能看到其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因为2001年次级贷款的规模只不过为1900亿美元,尽管2005年发展到6350亿美元,但与美国同期13万亿美元的gdp规模相比,仅占4.6%。但现实是,虚拟经济带给实体经济的危害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次级贷款对不满足实体经济贷款规定的人员发放贷款,希望通过将该类资产证券化来分散个体风险,但实际上积累了相当高的系统风险。于是,当政府紧缩银根提高利率时,次级贷款违约风险大幅上升,导致金融行业的剧烈动荡。如,华尔街五大投行的相继破产或被接管,aig接受政府注资,华盛顿互助银行等企业的倒闭,道·琼斯工业指数下降近50%,并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不断蔓延,韩国、冰岛、乌克兰等国家甚至陷入国家经济危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将增长0.5%,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出现负增长,增长率达到一2.0%。因此,本轮经济周期的波动充分显示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特性。虚拟经济产生的风险,如股票指数大落、房地产价格猛跌、银行呆账剧增、货币大幅贬值等,都会给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经济总体失衡。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风险的扩散

2000年以来,全球经济进一步呈现一体化趋势,世界贸易量不断扩大,2007年增长率达到7.2%,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促进各主要经济体融合的同时,也增加了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风险,特别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中心美国,其丰富的资本市场体系早已将风险扩散到全球资本市场,日本、欧元区受其影响,先后陷入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年日本的经济增长为-2.6%,欧元区经济增长为-2.0%);新兴经济体也难以独善其身,而且其高储蓄、低消费的发展模式与美国高消费、低储蓄的经济模式形成互补结构,达到了一种“非稳定的均衡”。双方各自积累的巨额贸易逆差和顺差,放大了各自的经济失衡度。

(三)信用危机贯穿整个经济周期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波动,存在深入发展的可能。资本市场形成的整体信用危机使房价下跌,引发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风险转移到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抵押债券风险增加,证券市场的信用下降使担保债务凭证风险提高,并将风险转移到对冲基金和保险机构等。同时,违约风险加大了信用违约掉期的风险。信用危机成为本次危机的显著特征,随着资本市场需求的急剧萎缩,市场运行陷入流动性陷阱,信用危机将贯穿整个经济周期。

(四)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出现

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衰退前,石油、煤炭、农产品、主要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在过去的几年中价格屡创新高,世界银行报告2008年2月前的36个月,全球小麦价格上涨181%,国际油价在2008年7月更是创下147美元/桶的历史新高。2008年上半年,美国和欧元区的核心通货膨胀率分别上升至2.5%和2.6%,我国的cpi指数同比上涨7.9%,世界经济面临严峻的通胀压力。进入9月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石油、钢材、铜等价格下降幅度超过40%。其中,国际原油价格下滑超过60%,世界经济从通货膨胀开始进入到通货紧缩的局面,而各国刺激经济计划的大规模投资容易在未来形成新一轮通货膨胀。

(五)美元的世界地位影响着世界经济

美元在世界货币的中心地位使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2002~2006年美元持续贬值,同期贸易赤字达8 000亿美元,美联储为消除经常项目下的巨额逆差,于2004年6月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至2006年8月美联储公布停止加息。至此,美国一共加息17次,将基准利率从1%上调至5.25%。美元作为国际基础货币的地位没有改变,因此,其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将持续影响世界经济周期。特别是今年3月份后,美联储为进一步降低基础利率宣布收购国债,对各国的经济复苏产生深远影响。

三、企业的应对策略

总体上看,我国国民经济基本面较好,如经济平稳增长、外汇储备

充足、通货膨胀率下降等。但作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我国经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审时度势,及时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从2008年初的双防和一保一控,转变为“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通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拉动内需,防止经济出现硬着陆情况,对稳定经济、市场和人心起积极作用。自2008年9月中旬起,货币政策就出现了方向性的转变,年内连续5次下调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放弃对商业银行扩贷规模控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至2009年2月,放松信贷已初见成效。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广义货币将要增长17%左右,预计新增贷款5万亿元,这将创出历年来新增贷款的新高。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国家出台了4万亿投资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由中央直接安排1.18万亿元投资,带动地方合计4万亿元投资拉动内需,并确定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物流这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同时,预计2009年中央财政赤字为9500亿元,是历史高值的2003年财政赤字的近三倍,政府明确表明,希望通过扩大赤字,筹集资金,增加投资,全力保障经济增长。全球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可能给我国企业造成较大困难,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只要企业制定适合的发展策略,就能够将困难降到最小。

(一)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战略选择,在进行收购扩张时,企业要以经济价值为中心,在经济发展时,采取股权收购方式,即防止过度举债,防止在经济下滑时出现债务危机,又可针对通货膨胀进行资金储备;在经济衰退期,以现金收购低价资产,夯实企业发展基础,待经济形势好转时,再出售资产,从而获取利润。如,目前国际矿产资源的估值普遍降低,是企业收购的最佳时机,因为从长远看,世界对于能源的需求将是持续的,特别是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和人口的增长,能源行业总体将继续呈现需大于供的局面。

(二)进行资产配置和成本控制

企业发展战略要与经济大环境相适应,同时,企业自身管理还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迈克尔·波特指出,企业发展的基本竞争策略之一在于成本领先,即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要严格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合理的成本管理指标体系将有助于企业度过难关。在经济周期进入衰退和萧条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的情况下,恰当的配置价值高的资产并进行成本的有效控制,将有利于企业度过经济的严冬期。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在提供相同服务的前提条件下,成本控制的好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调整空间来适应经济波动,实现长远发展。

(三)做好会计政策的选择及财务信息披露工作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很多人将矛头直指监管不力,因此,企业未来发展要更加注重内控和会计政策选择及财务信息的披露,恰当的会计政策选择可使企业及时发现内部存在的生产组织销售问题,还要对财务信息进行有效披露,并防范相关风险。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范文7

关键词:经济周期;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均衡业绩

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演变成一场冲击力强、波及范围广的国际金融危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此次危机导致2008年全球gdp增长仅为3.4%,较2007年下降1.8个百分点,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发达经济体陷入自二战以来的首次同步衰退,发展中经济体增长也出现大幅减速。2008年,我国gdp同比增长9%,这意味着结束了自2003年以来双位数增长的黄金时期。

一、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经济周期又称经济波动,是指从长期看经济有一个平滑的稳定增长趋势,经济围绕这个长期趋势波动,表现为经济扩张和经济紧缩交替出现,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衰退通常是经济周期的下降期,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如果实际gdp至少连续两个季度呈现出下降趋势,即认为经济进入衰退阶段。对经济周期的原理,马克思曾指出,在商品经济中,买与卖的脱节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一个过程。马克思把经济周期称为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从而突出了经济周期的普遍性。熊彼特对经济周期提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内生周期理论;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认为,总需求冲击形成经济周期;货币主义学派则强调货币供给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2004年诺贝经济学奖获得者)提出经济周期的主要驱动力是随机技术,而不是总需求、货币供给等因素的真实经济周期观点。对经济周期的具体成因和传导机制,不同经济学派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和理论,但普遍认为,经济周期波动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本轮经济周期的特点

自本世纪初的近十年间,世界经济发展周期呈现出平稳化的特点,特别是经历了2000年高科技股泡沫及安然、世通等上市公司丑闻后,美国经济在短暂出现波动后迅速回升,使人们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充满希望。然而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表明,尽管相对美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的经济认识和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引发的滞胀情况相比,政府和企业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经验,经济波动趋缓,但经济发展仍要回归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状态。综合分析,本轮经济周期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相影响

本轮经济周期的显著特征是虚拟经济发展日益扩大,对实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2006年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额为431万亿美元,而同期全球实体经济产出仅为40万亿美元。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很少有人能看到其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因为2001年次级贷款的规模只不过为1900亿美元,尽管2005年发展到6350亿美元,但与美国同期13万亿美元的gdp规模相比,仅占4.6%。但现实是,虚拟经济带给实体经济的危害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次级贷款对不满足实体经济贷款规定的人员发放贷款,希望通过将该类资产证券化来分散个体风险,但实际上积累了相当高的系统风险。于是,当政府紧缩银根提高利率时,次级贷款违约风险大幅上升,导致金融行业的剧烈动荡。如,华尔街五大投行的相继破产或被接管,aig接受政府注资,华盛顿互助银行等企业的倒闭,道·琼斯工业指数下降近50%,并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不断蔓延,韩国、冰岛、乌克兰等国家甚至陷入国家经济危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将增长0.5%,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出现负增长,增长率达到一2.0%。因此,本轮经济周期的波动充分显示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特性。虚拟经济产生的风险,如股票指数大落、房地产价格猛跌、银行呆账剧增、货币大幅贬值等,都会给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经济总体失衡。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风险的扩散

2000年以来,全球经济进一步呈现一体化趋势,世界贸易量不断扩大,2007年增长率达到7.2%,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促进各主要经济体融合的同时,也增加了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风险,特别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中心美国,其丰富的资本市场体系早已将风险扩散到全球资本市场,日本、欧元区受其影响,先后陷入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年日本的经济增长为-2.6%,欧元区经济增长为-2.0%);新兴经济体也难以独善其身,而且其高储蓄、低消费的发展模式与美国高消费、低储蓄的经济模式形成互补结构,达到了一种“非稳定的均衡”。双方各自积累的巨额贸易逆差和顺差,放大了各自的经济失衡度。

(三)信用危机贯穿整个经济周期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波动,存在深入发展的可能。资本市场形成的整体信用危机使房价下跌,引发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风险转移到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抵押债券风险增加,证券市场的信用下降使担保债务凭证风险提高,并将风险转移到对冲基金和保险机构等。同时,违约风险加大了信用违约掉期的风险。信用危机成为本次危机的显著特征,随着资本市场需求的急剧萎缩,市场运行陷入流动性陷阱,信用危机将贯穿整个经济周期。

(四)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出现

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衰退前,石油、煤炭、农产品、主要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在过去的几年中价格屡创新高,世界银行报告2008年2月前的36个月,全球小麦价格上涨181%,国际油价在2008年7月更是创下147美元/桶的历史新高。2008年上半年,美国和欧元区的核心通货膨胀率分别上升至2.5%和2.6%,我国的cpi指数同比上涨7.9%,世界经济面临严峻的通胀压力。进入9月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石油、钢材、铜等价格下降幅度超过40%。其中,国际原油价格下滑超过60%,世界经济从通货膨胀开始进入到通货紧缩的局面,而各国刺激经济计划的大规模投资容易在未来形成新一轮通货膨胀。

(五)美元的世界地位影响着世界经济

美元在世界货币的中心地位使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2002~2006年美元持续贬值,同期贸易赤字达8 000亿美元,美联储为消除经常项目下的巨额逆差,于2004年6月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至2006年8月美联储公布停止加息。至此,美国一共加息17次,将基准利率从1%上调至5.25%。美元作为国际基础货币的地位没有改变,因此,其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将持续影响世界经济周期。特别是今年3月份后,美联储为进一步降低基础利率宣布收购国债,对各国的经济复苏产生深远影响。

三、企业的应对策略

总体上看,我国国民经济基本面较好,如经济平稳增长、外汇储备充足、通货膨胀率下降等。但作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我国经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审时度势,及时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从2008年初的双防和一保一控,转变为“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通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拉动内需,防止经济出现硬着陆情况,对稳定经济、市场和人心起积极作用。自2008年9月中旬起,货币政策就出现了方向性的转变,年内连续5次下调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放弃对商业银行扩贷规模控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至2009年2月,放松信贷已初见成效。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广义货币将要增长17%左右,预计新增贷款5万亿元,这将创出历年来新增贷款的新高。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国家出台了4万亿投资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由中央直接安排1.18万亿元投资,带动地方合计4万亿元投资拉动内需,并确定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物流这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同时,预计2009年中央财政赤字为9500亿元,是历史高值的2003年财政赤字的近三倍,政府明确表明,希望通过扩大赤字,筹集资金,增加投资,全力保障经济增长。全球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可能给我国企业造成较大困难,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只要企业制定适合的发展策略,就能够将困难降到最小。

(一)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战略选择,在进行收购扩张时,企业要以经济价值为中心,在经济发展时,采取股权收购方式,即防止过度举债,防止在经济下滑时出现债务危机,又可针对通货膨胀进行资金储备;在经济衰退期,以现金收购低价资产,夯实企业发展基础,待经济形势好转时,再出售资产,从而获取利润。如,目前国际矿产资源的估值普遍降低,是企业收购的最佳时机,因为从长远看,世界对于能源的需求将是持续的,特别是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和人口的增长,能源行业总体将继续呈现需大于供的局面。

(二)进行资产配置和成本控制

企业发展战略要与经济大环境相适应,同时,企业自身管理还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迈克尔·波特指出,企业发展的基本竞争策略之一在于成本领先,即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要严格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合理的成本管理指标体系将有助于企业度过难关。在经济周期进入衰退和萧条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的情况下,恰当的配置价值高的资产并进行成本的有效控制,将有利于企业度过经济的严冬期。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在提供相同服务的前提条件下,成本控制的好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调整空间来适应经济波动,实现长远发展。

(三)做好会计政策的选择及财务信息披露工作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范文8

商业银行的新政治经济学:银行的意义远高于银行本身,其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金融助推器

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体制下,银行的意义都远远高于银行本身。银行的经营目标,亦非如一般公司企业那样,仅仅是单纯地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而是在一系列复杂纠葛的社会目标和商业目标共同约束下,尽力周旋并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银行既是市场化的商业主体,又是其所在的国家和社会实现其最主流价值观的金融推进器。国家通过法律授予银行经营权并限制行业新进者,维持银行业的“经营垄断性”和基本盈利能力,经营牌照授予权是国家(或选民整体)对银行的经营和资产配置策略施加影响的重要抓手。

在任何国家和社会中,商业银行体系承担的核心功能,是在负债端聚集分散于全社会的财富,在资产端将其集中投放到这一国家/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定的最需要的领域,决定这些投放方向的,在某些国家体现为国家意志,在某些国家则体现为选民意志。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论是国家意志还是选民意志,并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和纯粹经济学角度认定的“正确的”经济效率最佳的投放方向完全划等号。有些时候,由政府意志确定的看起来不那么有效率的金融资源投放,最终间接实现了经济学认定的最有效率的目标。如英国的银行体系通过直接支持政府融资、帝国扩张以及随之打开的广阔市场,最终间接助力了整个产业部门和经济体系的腾飞,而在英国工业革命最如火如荼的年代,英国银行体系对其实体企业部门的直接信贷支持是非常有限的。而有些时候,由广大选民确定的金融资源投放方向和银行体系组织架构,则是低效率和系统性风险的组合。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前由农业民粹主义思潮确立的极不稳定的单体银行体系,以及20世纪70年代至今房贷占比畸高、将房地产泡沫最终吹大至美国各阶层、在20年时间里先后导致了储贷危机和次贷危机的银行体系,而确立这一银行体系全力发展房贷相关业务的,正是美国在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全新的、致力于向经济状况较差的城市居民发放高风险按揭贷款的、以城市激进团体为典型代表的全新民粹主义思潮。

总而言之,对商业银行体系而言,巨大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并存,其经营战略目标是由其所在国家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决定的,商业银行体系扮演着汇聚并集中投放全社会金融资源以支持并实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角色。

中国的金融周期:“投放-清理-投放”的循环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社会意义及其需要支持助力的大方向,无需多言。我们更需要深刻领会的是,中国自身的金融周期以及我们当前正处于哪个阶段。

自改革开放、重新建立商业银行体系以来,中国的金融周期,一直是“集中投放-风险逐步暴露、清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集中投放”的循环,每一轮集中投放的领域和方向均有所不同,每一次清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方式也不同。具体来看,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们经历了如下四个大的金融周期:

20世纪80~90年代:这是一轮投放周期,在这个周期中,初建的商业银行体系有着行政化和市场化的双重经营目标,大量的行政化信贷投放不断累积信用风险。

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后四大行不良剥离完毕:这是一轮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清理周期,在这轮清理周期中,采用的方式是财政出资、外部消化,由商业银行体系外部的力量解决前一轮周期中累积的不良问题,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应运而生。

2004年/2005年~2010年:新一轮投放周期,在这轮周期中,商业银行体系在经营中的市场化程度明显好于前一轮20世纪80~90年代的投放周期,本轮周期的主要投放方向以广义的房地产、基建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业链为主。

2010年至今:这又是一轮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清理周期,与2000年前后的那一轮清理处置周期相比,本轮周期有两大显著区别。第一,相比前一轮周期中四大行动辄20%~30%以上的不良率,本轮周期需要处置化解的不良压力明显更小。第二,相比起10年前,2010年政府负债水平、商业银行的体量和损失化解能力都有很大不同,因此这一轮清理周期主要由商业银行内部力量推进,更多依靠商业银行自身盈利消化处置前一轮投放周期中累积的不良压力,我们当前正处在这个周期的尾声。

但是,商业银行自行消化处置不良,引发了一个全新的问题――钱从哪儿来?10年前靠财政注资,这一次,更多只能依靠自己挣。因此,2010年至今,整个商业银行体系表现出两大显著特征:一是不良压力持续提升,大量不良贷款不断暴露。二是银行的收入增长压力非常大,且大量收入最终都被用于拨备计提,这在财务上体现为近年来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的巨大“剪刀差”。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大量劳动密集型中小微企业L险显著提升,商业银行依靠客户下沉、更多投放高定价中小企业贷款的传统策略无法有效实行,唯一的可行之路,只能依托各类型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以表外资产或表内非信贷资产的方式继续投向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利率不敏感融资主体,这便是所谓“非标资产”“影子银行”的开端。随着实体经济风险的持续暴露,叠加维持宽松的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银行开始越来越多地将业务集中于金融机构之间、集中于金融市场内部,而非将资金投向风险正在不断暴露的实体经济,这便是所谓“脱实向虚”“资金空转”的开端。近五六年来,以理财、非标、各类金融机构之间密切合作为代表的非传统信贷业务得到了空前发展,这类业务在银行全力规避实体经济融资风险的背景下,有效支撑了收入增长(也表现为近年来银行非信贷资产占比和非息收入的大幅提升),而这类业务创造的收入,大部分被投入到了对前期累积不良的消化处置之中。可以说,近年来“影子银行”“资金空转”“金融机构合作进行监管套利”得到大发展的背景,在于创造收入以消化处置前期累积不良的客观需要。

今年金融监管突然开始大幅收紧的原因

此前,市场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在当前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格局下,以各类金融机构密切合作为基础的“影子银行”业务是没法被有效监管的。这种错误认识被当前高效且针对性极强的协同监管有力地粉碎了。一行三会的架构并未出现明显变化,监管效力却判若两人,我们需要思考:这是为什么?为什么金融监管会在今年突然大幅收紧,而非在去年、前年,抑或是明年、后年?

从美国四大银行――富国银行、花旗集团、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的微观数据来看,美国银行业按揭贷款发放力度再次得到印证。1990年起,富国、花旗、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的按揭贷款规模快速增加,截至2008年末,个人按揭贷款规模分别达到3581亿、2195亿、4005亿和2019亿美元的顶峰。按揭贷款规模占总贷款的比重也自1990年迅速提升,截至2008年末,富国、花旗、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按揭贷款占比分别为43.1%、51.8%、45.3%和30.3%,基本接近贷款规模的一半。

c此同时,随着房贷产业链的逐渐发展,美国四大银行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规模也迅速扩张,且绝大部分房贷实现了出表。截至2008年,富国、花旗、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通过证券化的手段实现出表的按揭贷款分别为1.3万亿、0.6万亿、1.1万亿和0.3万亿美元,合计房地产信贷证券化(含未出表部分)以及表内按揭贷款的规模占总贷款的比重分别为159%、138%、162%和51%。这一比例是显著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截至2008年末,根据European Mortgage Federation的统计,欧洲个人按揭贷款规模达到5.8万亿欧元。但欧洲银行业的表内外按揭贷款投放力度远低于美国银行业,在房地产资产证券化市场上亦表现出与美国不同的特征:与美国表外证券化不同的是欧洲以表内证券化为主,资产担保债券(CoveredBond,CB)便是典型的表内证券化产品,在欧洲CB的规模明显超过MBS、ABS等表外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由于绝大部分CB的基础资产是个人房产,我们将其近似替代欧洲按揭贷款表内证券化的规模。截至2008年底,欧洲RMBS的存量规模接近2770亿美元,而CB的存量规模接近2.3万亿美元,明显高于RMBS规模。另外一个与美国不同的特征表现为,欧洲按揭贷款证券化的规模要小于按揭贷款规模,2004年至今二者之比仍低于70%,而美国银行业该比值则超过150%。

我们对比了2008年末美国、英国主要银行的按揭贷款及按揭贷款证券化的情况(见图1),美国四大银行与英国的巴克莱、劳埃德银行在表内按揭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大致相仿,其中花旗集团最高,为52%。我们考虑证券化后的按揭贷款规模,加回后其占总贷款的比重两个国家的差异明显。美国四大银行该指标远远高于英国的两家银行,其中:美国银行、富国银行和花旗集团分别为207%、202%和190%;摩根大通偏低,为82%;而劳埃德和巴克莱银行该指标仅为66%和39%。

民粹主义的代价和危机的轮回:储贷危机、次贷危机

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由美国大多数选民意志决定的民粹主义方向并不能和单纯经济学角度认定的“正确的”经济效率最佳的投放方向完全划等号。历史教训告诉我们,美国的民粹主义选择出的银行体系引发了危机,付出了一定代价。美国的“农业民粹主义”和以房贷为主要需求的“城市激进群体民粹主义”直接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危机和2008年的次贷危机。

储贷危机:农业民粹主义选择出的银行体系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且信贷分配存在低效率的问题,单体银行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储贷危机。20世纪70年代前,美国的银行体系由大量地方性小银行组成,不设立分行,在当地处于垄断地位。因此这些单体银行可以自主定价,提高贷款收益率,降低存款成本率。分行的缺失使得这些银行无法跨区域分散风险,在出现挤兑问题时无法轻易调动资金以应对流动性紧张的问题。因此20世纪80年代美国银行体系爆发储贷危机,美国银行倒闭数量众多,银行总体数量急转直下。这些中小银行意识到需要通过分散资产的手段来分散风险,因此经过此次危机后形成的新趋势是美国银行业的并购运动,除花旗银行外,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和富国银行都是在80年代之后通过兼并而形成的。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范文9

关键词:金融危机;美元贬值;通货膨胀;汇率

一、引 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金融危机,如果以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作为危机爆发的标志,到目前为止已经三个多年头了。在各国政府的强力干预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的实施,包括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救助方案、促进就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新能源建设投资以及其他经济大国也纷纷通过政府干预积极拯救面临破产倒闭的银行金融公司,金融危机开始有了复苏的迹象,市场信心也开始逐渐回稳。虽然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但世界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真的已经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恢复强劲快速地增长了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二、中国目前经济形势

不可否认的,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之前召开的4次g20国峰会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同样给中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严峻挑战时,中国及时出台并全面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等一系列举措促进经济发展,有效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态势,并且在2009年仍然实现了gdp8.7%的较高增长率。

我们国家的居民消费才去年开始就大幅上扬,而今年在近段时间消费更是一路飙升,其中涨幅最为明显的就是食品。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4.4%,在居民消费上涨的近一个月,仅食品涨幅就超过76%,大大出乎市场预料,人们普遍感受到物价上涨的迅猛。

价格上涨也很难用国内食品市场供需来解释,中国今年仍是一个丰收年,秋粮达到历史最高产量,国内大宗商品供求关系较为稳定。因此目前中国的通胀主要还是由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引起的输入性通胀。”

三、汇率大战和美国阴谋

随着以美国为首呼吁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声音越来越大,中国政府也有相应的应对措施,人民币第三季度以来对美元有升有降。但是中国一旦屈服于外界压力、放手让人民币升值,就有可能重蹈日本20世纪90年代日元强劲升值、造成资产的泡沫化和经济衰退的覆辙。国务院总理也再三强调,若人民币汇率升值20%-40%,中国的出口企业将大量倒闭。因此,人民币的汇率挺住了。

眼看逼迫人民币升值的企图无法实现,美联储又出新招,接连启动了两轮“定量宽松”计划(qe1&qe2),美联储第一轮用9000亿美元3个月就让美元贬值了12.5%,第二轮又购买6000亿美元国债使美元进一步贬值。事实上,在美联储公布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后,中国的股票市场以及全球商品市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物价如上所述的食品价格也出现了很大幅度的上涨,铜、黄金等价格更是已经创出历史新高。此外美元的大幅贬值也让中国的外汇储备(其中美元资产占65%,截至2009年9月已达22700亿美元)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四、出路选择

(一)打破单一的货币体系,形成新的货币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44年在美国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是全球货币制度史上第一次通过协调,达成国际储备货币的共识:会议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国并承诺将以等量的黄金兑换成员国所持有的美元,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正式形成。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从债权国变为债务国,在巨额逆差压力下,美元与黄金也进行了脱钩。美国巨额的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主要靠发行国债和印制钞票来解决。这是由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决定的。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了国际金融秩序的调整,有人开始提出“第三期布雷顿”的主张。货币多元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很多经济家、银行家建议实施一揽子储备货币计划,应以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以及资本项下开放的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新方案。这么做必将对阻止美元肆意滥发、形成和平稳定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产生有利作用。

(二)加快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

由于在实际的外汇管理中,人民币只是实行了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而对资本和金融项目仍然实行相对比较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中国的这种包含了行政管理的外汇管理体制,使得所有的内涵经济风险都将通过银行不良贷款以及物价不断高攀,而最终转嫁到社会下层的百姓身上。因此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择时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人民币由盯住美元汇率为主导逐步转向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不仅可以减少人们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大量热钱流入,而且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三)合理引导游资流动方向

针对我国国内现在高流动性和高通货膨胀的经济形势,如何才能缓解?由于国际货币供应量增加,国际上的投资资本和投机资本都看好中国经济,并且对人民币升值有很强的预期,所以很多国际热钱已经蠢蠢欲动,有大量资金囤积香港,准备进入内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公开表示,中国将采取“总量对冲”的措施应对热线。他说,短期投机资金入境后,它们将被引入一个“池子”,而不是进入中国的经济。当投机资金撤退时,中国再将其从池子里放出,从而在宏观上减少资本跨境流动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不管这个池子是股市也好,金融产品也好,应该综合利用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工具给予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王梦奎,后危机时期的世界和中国经济[j],管理世界,2010(1)

[2]窦祥胜,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民币汇率稳定问题探析[j],太平洋学报,2010(7)

[3]郎成平,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m],东方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