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一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8-24 17:15:07

高一音乐教学反思

第1篇

一 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反思。

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觉得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不断总结完善。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并大胆进行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求得最佳效果。

二 在上课的过程中验证反思。

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五十名学生可能有五十种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要不断总结完善,发现一些需要在今后教学方面要加强的地方要着重记录下来已在今后的教学总结研讨、交流、反思时找到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三 在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

反思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文字,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集体反思。 反思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一种方式是编写案例反思。所谓案例反思,就是通过具体的典型的教学个案,来研究和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一种写作方式。虽然案例有其个别性、特殊性,但是也从中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等等。教师可以把自己的一些在上课过程中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的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将这些典型案例通过文字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可以提供给同行借鉴。

反思除了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观摩分析他人的范例来进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筑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还是旁观者清。所以,教师应该多观摩分析其他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样内容的课,会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我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等等。最好也能在听完课后写成文字。音乐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有各自的特长,比如器乐,比如声乐,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长,别人的特长可以作为自己的借鉴,看看别人是如何来利用的,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利用。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高中学校都开设了音乐专业课程,但是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学都是以“美育”为核心,音乐专业领域的视唱、练耳、乐理、歌唱等基础课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教学,大多数的高中音乐专业学生都没有受到过“真正的”音乐专业教育。

四 在欣赏和鼓励的氛围里实施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

这些高中音乐专业学生大多数对音乐专业知识一无所知,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与崇拜,他们有很高的学习热情,但是不知道学什么、怎样学,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学习音乐专业,也不知道自己的专业之路能走多远,他们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气选择音乐专业。因此,可以这样说:学生非常看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老师的激励就是他们坚持向前的最大动力。

但是,对于这些音乐初学者,他们在各个方面都会出现很多问题,也许有些问题在老师看来是那么的不可容忍,但是要特别注意:不说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不说影响学生自信心的话。老师一定要做到:就事论事、就问题谈问题。千万不要对学生的智力、人格、或品德进行评论批评。

第2篇

【关键词】 音乐课堂 教学反思 素质教育 兴趣

音乐是艺术,而音乐教学更是艺术教学中的艺术。音乐教学反思是指运用教育教学的有关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从中归纳出成败得失,为不断优化后面教学提供重要的条件。因为吸取教训,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选择、组合、调整;教学目标的设计、达成;教学策略的合理、优化,才能使课后的反思真正起到反思、调整、改进后续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审美能力。所以我认为及时对自己进行一次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那么,音乐教学应该从那些方面进行反思,反思后又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呢?

第一、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因此先唱歌、后识谱和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识谱、后唱歌,通常情况下,针对有一定识谱能力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发现,在我所教的六年级二班,很多同学对简谱并没有了解,他们没有那么好的先天素质,我采取先识谱后唱歌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但学生没有对该曲目起到兴趣,也把课堂前15分钟的宝贵时间也白白浪费掉。为此我改变了教法,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然后,再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对于有素质的学生,也可以让她来做带头作用,教大家一起来识谱,这样就起到了带头作用。

第二、必须把握好课堂的前15分钟,提高课堂的效率。所以我对自己的音乐课做了相关的调整,前5分钟是师生的相互问候。通过简短的导入然后直奔主题,这样学生能很好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知识。而导入的方式也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说,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课堂的效率就可以提高一半。

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师教育;教学专业化;建构主义;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促进课堂教学的知识革新、师生的学习建构和教学的情境创新的思想主张,它对音乐教师教育改革的基础分析和方向思考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音乐教师的培养体系中,手口相传、手耳相传的学徒制有较大的争议,因为学徒制过于侧重音乐技能的训练,“导师”仅凭个人艺术经验来传授音乐表现技能,未接受教育学和教学法的系统训练。然而,师范生和音乐专业学生进入真实课堂后无法及时地展开音乐教学活动,这些方案的有效性正遭遇着种种质疑。建构主义理论为分析和改革这些困境提供了理论框架,促使音乐教师教育通过审视自身的知识基础、专业基础和情境基础,来学会挑战和重构音乐教师教育的改革方向。

1音乐教师教育改革的建构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风靡了整个教育领域和心理领域,正对音乐教师教育产生着深远影响。面对目标刻板化、策略固定化、评价单一化等困境,音乐教师教育逐步进入了改革创新的历史阶段。建构主义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一个理论视角的集群,涵括了既有差异、又有联系的许多观点。在知识观方面,建构主义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习观方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观方面,建构主义主张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比如展开情境性教学、支架性教学以及合作学习等[1]185-187。这些解释与音乐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具有相通性,它们都强调知识灵活生成的动态性、师生学习建构的专业性、师生合作协商的协同性等,从而为音乐教师教育改革打下了知识基础、专业基础和情境基础。

1.1知识基础

由于终身学习对动态知识的呼唤,音乐教师教育项目逐步认识到“音乐知识不是一种完全客观的并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的存在”,认识到“并非掌握了这些知识,教师在项目之后一定能成为卓越的音乐教师”。然而,专业实践和日常实践长期以来存在着巨大的知识断层,前者关注科学知识,后者关注日常的实践性知识,两者之间的知识地位有很大的差异。这两种差异逐渐缩减彼此的距离,并组成了新的知识,开辟了音乐领域中课目教育学知识的研究方向[2]。课目教育学知识融合了一般教育学知识,并将其表征为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教育课程项目;融合了教学法知识,并将其表征为音乐教学的专业实践所需的音乐教学法、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等教师教育课程项目;融合了课目知识,亦是音乐的学科知识,并将其表征为视唱练耳、钢琴、即兴伴奏等各种教师教育的课程项目。课目教育学知识既是科学的,具有教育学、心理学、音乐学等科学知识,又关注音乐教学经验方面的实践性知识,并将不同的知识面在音乐教师教育中加以整合。

1.2专业基础

传统音乐学科的课目知识教学,固守着自己的专业阵地,将教师教育的霸权掌握在音乐学科知识手中。然而,课目教育学知识的出现,驱动了音乐教师教育的转变,也就是将音乐教学视为一种专业的实践,将音乐教师教育的质量从音乐技艺的高低转向为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上。专业知识的创造强调知识的表征和生效,因此,它不是简单地将课目教育学知识表征到课程项目中,而是关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如何看待音乐教学、专业知识、技艺训练等哲学基础问题。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并不缺乏基础理论课、表演艺术和技能课、音乐综合课等,但经历这些课程学习的毕业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顺利地“施教”,缺乏教学方法和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3]。为了凸显音乐教学的专业基础,教师教育的培养项目需要师生探究和反思专业实践的多种基础和学习目标,促进在校学习、实习、见习以及未来真实课堂中的知识创造。

1.3情境基础

如果一味地提倡师范生和教育者在音乐教师教育课程项目中的合作,是较为抽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脱离具体情境来建构知识,不是将抽象所得的知识迁移到其它情境中,而是师生合作创设出适宜的教学情境、协商知识的获取并讨论知识的灵活迁移。音乐教师教育项目的一大困境,就是师范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无法应用到中小学的真实音乐课堂中去,无法应用学校所获知识来接近现实课堂中的问题。技术型的音乐教师教育观受到“工具理性”的支配,强调对学生进行外显音乐技能的训练,带来学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自身教学行为的缺乏;实践型的音乐教师教育观具有“交往理性”的特征,主张师生建立自由表达的对话协商的音乐学习共同体,鼓励师生对话中的碰撞,并促使学生对他人观点进行思考并以此检视自己的行为,从而在反思中拓展和丰富音乐实践[4]。通过建立师范生与同伴、师范生与教育者、师范生与一线教师的多层实践共同体,音乐教师教育的情境和音乐教学的反思性实践的关系被进一步触发了。

2音乐教师教育改革的再构方向

由于音乐教师教育的知识动态性、专业建构性、情境协作性等特征,音乐教师教育的改革不仅是从课程设置上改变知识的结构体系,还从深度的理论基础上对课程项目予以再次建构。根据教学法再构的理论,霍格森和伯纳德(提出音乐教师教育的知识再构,也就是对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及其关系予以再构,从科学的音乐学科知识转入学校课堂中的课目教育学知识。针对音乐教师教育的知识再构,霍格森和伯纳德提出了一个教学反思的模型,分别是文化的前期建构、教学的合作建构、反思的重新建构三个阶段[5]196-198。概括来说,教师教育项目的顺利开展与实施,首先需要预先建构和理解师生关于音乐教学的知识储备情况;接着,通过课堂的实验教学、见习活动等日常实践,共同体合作建构音乐教学的专业知识;最后,师范生在自身的专业教学实践中,达到对知识的重新建构,从而表征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音乐课目教育学知识。

2.1文化的前期建构

音乐教师教育项目的效果,长期以来被艺术家及其所从事专业实践的身份认同感所左右着,这既是音乐学校训练专业音乐教师的优势,也是劣势。人们通常认为,成为一个优秀音乐教师的前提,是成为优秀的音乐表演者。任何音乐教师教育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不是由高等师范院校单方面组织、设计和实施,而是需要做好前提准备,沟通师范生、教育者、一线教师等多个群体的知识理解情况,做好前提建构。21世纪以来,我国音乐教师教育面临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西方当代音乐文化等多个方面提出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不能一味地借鉴和复制西方教师教育体制,还要认真学习、深刻认识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培养对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热爱,才能更客观、准确地评价外来文化[6]。

2.2教学的合作建构

音乐教师教育不仅包括职前的师范生训练,还包括职后的“国培”“省培”“艺术工作坊”等在职训练,这些教学的合作建构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师范生与教师、师范生与学生等多个群体之间的交往,促进了师范生和教育者群体在教师教育项目、真实音乐课堂中音乐课目教育学知识的建构。目前,课目教育学知识的研究,已从“教师在行动中认识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行动中知识的合理性论证,拓展为了“教师教育项目如何改革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策略”的可行性探索。在音乐教学的培养模式中,人们对手口相传的教育实践非常熟悉,但对学生建构音乐学习经验、教师反思教学经验的了解并不多,对反思和促进教学的一般教育学知识也不太感兴趣。音乐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和主张为这种困境指明了改革方向,但共同体如何建构和实施还需要得到深入的检验。

2.3反思的重新建构

教师专业发展运动得以持续推进的前提,是日常实践知识的专业科学知识的整合。这两种知识对教师专业成长来说都是重要的,通过反思性实践来重新建构音乐教学知识,成为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所在。反思性实践是音乐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师范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实习过程,在反省问题的同时,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教与学。目前,反思性实践采用的方法有师范生和音乐教师向同行讲述自己的困惑并寻求帮助的叙事法、观看教学录像实况并寻求帮助发现问题的微格教学法、随堂听课以发现问题的观察实况法、合作讨论以发现教学问题的师生讨论法、从作业或试卷论文等文本中发现问题的文献检索法等五种方法[7]。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教学的行动者、项目的参与者,还会称为自身和同伴的研究者,通过探究和研究的方式来努力达到思维和行动的统一。

3结语

由上可知,如何理解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定位,影响着音乐教师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策略等多个方面。这种理解,从深层次上说,是由音乐教师教育的知识基础、专业基础和情境基础所决定的。当代建构主义理论带来的不仅是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的变革,还启发了音乐教师教育改革中知识建构和再构的思考,促进音乐课目教育学知识的表征与创作,促进师范生和教育者的专业学习建构,从而打造合作共赢的音乐学习共同体。

作者:殷瑛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殷瑛,郭声健.我国音乐教师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走向[J].中国音乐,2014(4):177-183.

[3]徐敦广.我国音乐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84-187.

[4]朱玉江.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音乐教师教育范式的转向[J].中国音乐,2013(4):86-90.

第4篇

【关键词】音乐 兴趣 创新 思想

音乐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得到放松,更能启迪学生智慧,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亲自参与音乐活动过程中,深入思考音乐教学的深层次问题。

一、注重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创新的一种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培养人确立奋斗目标的潜在动力,只有产生了浓厚兴趣才能促使人产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当学生对某一领域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进而深入地探究它,产生学习的动机。所以说,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紧密相连,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转化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时,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轻松地走进音乐的圣殿,去感受美妙的音乐。音乐教学中,若教师的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新意,并能引导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敢到敢,才能激发起学生从不想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兴趣。那么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更多的教师也许考虑的是音乐教学过程的优化。其实,这种认识完全正确。毕竟教学中只有过程优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体现。但同时,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作为教师该怎样起到这个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和发展对音乐的兴趣呢?我们认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客观认识兴趣的重要性。音乐教学实践表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学生的必要条件。确实,我们知道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爱因斯坦不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所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健全审美心理有着重要作用,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当一名教师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吸引了自己的学生,那么,就已经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只有教师的知识丰富了,教师教学的魅力才更能得以体现。

二、注重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中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发展思维力和想象力,并让学生从音乐中得到美的陶、美的享受。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创造思维发展的学习环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的进行创造性教育,为培养创造性地实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教育的升华。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何为音乐学科教学中的创新精神?我们认为创新精神是在一定知识积累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首先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学生去表现美、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当然,培养创新精神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必须较快地跨越这一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学生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其次要善于挖掘音乐教材中音乐创造教育因素。音乐是生命和情感的艺术,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是着眼于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技能,更主要的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丰富想象和创新能力,音乐作品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巧妙设计,精心构思,才能带领学生去开启智慧的大门;最后在音乐教学中要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做,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操作能力,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诚然,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不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注重音乐教学中学生积极思想的熏陶

音乐学科与其他科目一样,有向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能力,各个科目只有在充分发挥其科目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各有所长地发挥其教育作用。而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样一条音乐艺术途径,来完成它的教育任务。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从而识别作品中所反映事物的美与丑、悲与喜、崇高与卑下而领悟到事物中的是非、正误、美丑。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和演唱演奏中的音色美。作者在音乐作品中反映客观的同时,总是表达着作者对该事物所持有的鲜明态度。学生音乐作品以反映学生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活泼的思想情绪为主,同时表现出这些思想情绪背后所隐藏的称颂、赞扬、关心、同情、鼓舞、帮助等鲜明的态度。有的音乐作品也出现丑恶的反面形象,这些反面形象对正面形象起反衬作用,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更容易识别美与丑、是与非、正与误。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一首歌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采用潜移默化的方法,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音乐教育是在学生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艺术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参考文献:

[1]周少容.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奥尔夫音乐教育 普通高校学生

创造,一般的认识为主体综合各方面信息,形成一定目标,进而控制或调节客体产生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新成果的实际活动。人类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赖于人类自身的创造性活动。正是无数的发现、发明、想象、创意,让人类从钻木取火到运用核能,从赤足攀爬到太空漫游,从语言、文字到电脑网络……当代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才。人才是以其创造性活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人,而“创造性”就是人才的核心品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邵瑞珍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作品的能力或特性,而创造是指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和现象,分为真创造和类创造。真创造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如科学发明、发现等;类创造产品非人类历史首创,只对个人具有独创性,如机智、幽默等。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人的思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大类,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人的综合思维能力。而形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后者常常在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外在启示的激发下,以渐进或突发的形式,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程度的再组合、再创造,从而获得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新观念、新方法等创造性成果。科学研究证明,音乐能激发人们的潜能和创造性。从创造心理学来解释这种现象,就是往往思想高度集中在某一点上,在大脑皮层形成一个优势灶。当优势灶受到某种刺激时,就会对研究的问题形成一个创造机会。而音乐旋律所具备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色彩,正是优势灶的刺激因素。 而广义上的音乐对人脑的各个区域都有激发和启动的作用。因此,音乐不仅能培养人的丰富想象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还可沟通、促进他们的创造思维,启迪他们的智慧,从而使他们创造出新的人文、科学成果等真创造,或如同幽默、遇事的机敏反应等类创造。

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是我国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担负着素质教育重任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者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更新观念,运用更加科学、进步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工作。目前,相对适合多以赏析和实践为主的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在国际上应用比较广泛和成功的音乐教学方法中,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以人为本、提倡原本性的创造性教学方式受到了音乐教育界的普遍欢迎。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由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1895—1982)所创,原本是针对儿童的一种通过音乐实践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该教育体系注重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不要求学生对教师所授内容(歌曲或舞蹈等)进行不折不扣的模仿,而是由师生一起进行创造性活动,共同来形成一些新的东西。奥尔夫倡导的原本性教育理念强调,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即让人获得审美愉悦体验的音乐教育。这非常符合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奥尔夫坚持从人的音乐本性出发,将音乐与舞蹈、文学、戏剧等多种艺术交融在一起,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综合性教育完全符合现代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的宗旨,有着伟大的前瞻性。而且,其“本土化”理念承认全世界各民族的音乐都有其自身的文化价值,使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具有了一种开放性,也更容易为不同音乐文化的教育吸收和利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教学论专家赞可夫提出,培养创造力应注意发展学生三方面的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发展这三种能力正是创造教育的基本内容。高等教育阶段正处于一个人青春期的重要收获期,如果能成功驾驭这个时期,就有希望长久保持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中应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对普通高校学生加强音乐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又可以培养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其创造力。总体来讲,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有以下特点: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在游戏、动作、声势、舞蹈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其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特别设计的,学生没有观察就无法操作和反应,也就无法进入下一个相衔接的环节。在操作反应中,也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强了灵活性。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一定要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实践,教师负责组织和引导,每一个环节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有着极强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一切从音乐出发,是运用各种形式的原本性音乐教学,轻松愉快、深入人心。它从音乐内部寻求其表现性,从人的内在感受进行审美体验,有益于对知识记忆和积累的螺旋式上升,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推理、概括、总结,又锻炼了普通高校学生的逻辑思维。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其即兴性正是创造性的具体体现。每一节课由学生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即兴创作,是真正的创造性活动,鼓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辨意识。学生由此得到的经验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巨大作用。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运用其所学音乐与非音乐的知识,不仅调动大脑的快速反应,还发展了学生多方位的发散思维能力,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总之,为创造性而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主要目标之一,良好的教育可以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与提高提供条件。应当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本身就是一种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教学方法,它以浪漫为核心起步,激发创造反应,把课程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自由在这里并不是随意和无目标的自由,也不是外部强加的自由,而是发自人内心的创造。因此,其教育实践意义深远。

注释 :

①李以明、史秀玉、罗玲谊、杨华轲,《艺术教育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系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2月,第22卷第1期.

参考文献 :

第6篇

1示范策略

所谓“示范”埃利奥特说是“行为中的思考”,笔者认为其含义核心不在行为,而在思考.如此学生便能观察、聆听和建造自己的音乐实践性概念,此处示范并非指“模仿”,而是一种引领.实践主义教学的示范策略并非教师简单的演示与模仿之意.这里的示范更多的含义在于教师运用语言讲解某种音乐概念,或者表演一段音乐之后,要逐渐退出示范的中心领域,而把空间留给学生自己去运用知道的知识(或者说程序性知识)去建构自己的音乐理解,形成自己的音乐概念.也就是说,示范的重心不是教师示范本身,而是示范模仿之后的所作所为,尤其是示范之后的思考更为重要.这种思考是教学行为的核心,更指向于学生的思考方面.在示范教学策略中,其涉及的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与学习.这种学习是高度认知性和建设性的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培训.这里的示范不仅仅局限在表演、即兴表演和指挥这一范围,教师们可以示范改编合作等.笔者认为教师在运用示范策略时,可以采用改编音乐的方式,之前提出改编的要求,之后示范一种旋律、节奏等变化的方式.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变化音乐的各个要素,以达到学生自己要达到的音乐概念.

2教导策略

实践主义音乐教学的教导策略认为:“教导开始于诊断和评估学生们的音乐思考的进程和产品.然后指导通过提供提示、提醒物、模型或意在引导学生们的注意力与重要的音乐细节的新的问题设计而进行.通过这些方式,指导将学生们的音乐制作近似达到了艺术的和创造性的成就”②.这句话的含义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教师在了解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理解素养等情况之后,通过提示、模型、提醒物等外在的东西引导、引发学生对音乐,尤其是音乐的特征加以关注、领会;从而使得学生完成音乐理解、音乐制作,最终形成一种音乐素养.这种教导策略需要高度的互动性,以及高度的情境性,同时需要及时的教学的反馈等信息交流来达成音乐学习目标的制作及其整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内容一定要与学生的内心音乐目标任务,及其音乐概念相一致,与当时的教学情境,包括具体的时间或问题直接关联.只有如此,这种教导策略才能真正得到实际的实施,其教育教学价值方能得以充分体现.

3支撑策略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第三个战略被称为“支撑”.支撑策略主要的概念内涵是指教学所给与学生的音乐学习援助,支持学生的音乐学习、音乐理解.按照埃利奥特的话说,“它涉及当学生们处于自己努力找到和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时,它以各种方式支持学生.支持可以有许多方式,包括特殊设备、模式、口头建议和学习环境本身的物理细节”.③支撑策略意味,音乐教育者要把学生放置于音乐环境之中,并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音乐要求要符合其实际具备的音乐素养,以使得其可以享受的学习.因此,支撑策略就是一种愉快体验学习的支撑,这种支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因为教师根据发现和预测学生们的需求来准备和部署时间表.它还依赖于教师为学生掌握不了的较难的音乐任务承担责任的能力.支撑策略中还牵涉到另一个概念———“隐退”.隐退指的是随着学生自身素养的成长、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而逐步地降减对他们的辅助.着眼于音乐教育而言,其表现为随着学生发现和解决音乐问题能力的增长,教师可以且必须要逐步收回自己的帮助之手.这里的隐退实质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教婴儿学习走路时的“放手”,当父母教自己的孩子学步的时候,会根据孩子腿部的力量和站姿,特别是孩子已经逐渐可以站立的能力情况,而有意识地放开协助的双手,让孩子自己站立、自己迈出脚步(虽然孩子也会经常摔倒).当然这种放手是动态的,是父母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能力而灵活把握的,是因人而异,因情而异.这种学步中的放手和音乐教学习中的隐退异形同理.

4搭建策略

搭建,埃利奥特理解为口头反思,是提高监督性知识的一个重要战略“.它包括帮助学生们用以表达他们解决音乐问题的各种方式,如词语、图表、类比和模型等任何手段”.④因此,搭建策略是音乐教学中教师利用语言的、图表的、道具的等方式或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困惑和难题,因而,搭建是个教学手段,搭建了学生与所学音乐的问题之间的交流的通道.搭建策略,或者说口头反思,也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模式.它既依赖于教师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教学经验,也有赖于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学习能力.因此,实践主义音乐教育哲学认为音乐教育课程为反思的实践教育.而这种音乐教育之所以被称为反思的实践就是因为几种口头思维一起随着学生学习音乐而动态演化.

5比较反思策略

比较反思策略可以理解为是搭建反思的进一步深化,这一战略“将清楚表达和反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反思一个人的音乐行为的教育力量能够通过用不同方式连续播放音乐思维的例子而被提升”.⑤此处的反思不单是纯粹的反思,而更倾向于比较,比较中的思考.因为有了比较,使得这种反思更具有思维价值,思考更深刻.埃利奥特举了个例子来解释教学策略内涵:教学中学生们在表演彩排,并用录像录下正在解决诠释性问题,然后学生们对录像带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并对其得失优劣作出“剖析”.这些比较性的反思可以用来强调学生们的效果好坏与否的决定性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比较反思教学策略的核心重在比较、以及细腻地分析学习的对象及其问题所在,通过分析、比较找到问题所在,优劣得失所在,从而更好地完成音乐学习,更好的诠释音乐的意义.这就为我们实际教学方式的运用指明了方向.

6探索策略

第7篇

哲学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揭示世界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科学,它为音乐教育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音乐教育哲学是一门研究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的学科。作为音乐教育学的基础理论,音乐教育哲学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从理论层面来看,它对音乐教育的本质进行思考;从实践层面来看,它又对音乐教育起着导向作用。

一、音乐教育哲学是反思音乐教育的思想前提

音乐教育哲学借鉴哲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教育理论全面、系统的反思,从整体上认识音乐教育本质、音乐教育规律、音乐教育价值、音乐教育教学中知识认知等问题,形成科学的音乐教育观;评价、批判和总结人类历史的音乐教育经验,深刻分析音乐教育的现实问题,科学预测音乐教育发展的未来;启发、激发和锻炼教师的音乐教育理论思维,掌握科学的音乐教育学科研究方法,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创造性。哲学对于人生起的作用也正是哲学对一门学科所应起的作用,例如音乐的哲学应为音乐“掌舵”,音乐教育的哲学应“内在地塑造”音乐教育。这就是为什么如今人们如此热衷于讲究音乐哲学和音乐教育哲学的缘由。音乐教育必须仰仗音乐哲学的启迪、扶持与指导,去识别和领悟其美与价值。缺乏哲学的基础与高度,它势必流于一般知识或一门技艺。教师通过音乐教育哲学的学习,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其基本知识,深入理解其基本理论观点,初步掌握其理论方法;形成音乐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锻炼和提高音乐教育研究的理论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音乐教育研究的学术敏锐性,开拓音乐教育研究的学术视野;能应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分析音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并初步形成独立的有说服力的见解。

二、音乐教育哲学解释音乐的本质和价值

音乐教育哲学的目的就是力图站在最高的境界去揭示音乐本质的美与价值。我们告诉学生音乐很重要,但重要的原因却往往是其他学科也可以提供的,音乐艺术教育的独特性和必要性并没有体现出来,这无疑是没有说服力的。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招生的分数线远远低于其他专业,音乐教师的地位也由音乐考生的录取分数决定,教师是否从提高审美能力的角度去组织教学已经不重要了,只要带好音乐高考班就能得到社会的承认。然而,这种承认不是对音乐教育价值的承认,而只是对教育价值的承认,甚至仅仅是对功利的一种承认。音乐的教育作用,是开发人们对音乐艺术力量与生俱有的反应能力,而一旦非音乐性的强调超越了音乐本身,就将削弱和淹没音乐艺术。因此,我们必须依靠哲学中关于知识的价值和性质的观点,对音乐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提供理论支持。哲学中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探讨,有助于面对知识的多方面价值做出明智的选择。

三、音乐教育改革需要音乐教育哲学的引导

第8篇

关键词:中职音乐课;有效教学;教学目标

职校音乐课有一些常见问题:如教师辛苦备课,学生却对内容不感兴趣,不知道听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听;教学内容随意性比较大,课堂教学目标难以顺利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等,面对这些常见问题,该如何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了解学生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了解学生需求,制定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是实现中职音乐课有效教学的必要保证。

(一)了解学生需求

要实现中职音乐课的有效教学,首先得了解学生的需求。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在情感方面:他们的情绪不稳定、对他人他事态度冷淡,感情容易遭受挫折。另外,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社会适应性弱。音乐课给他们的压力较小,所以他们常把音乐课堂当成放松、休息的场所。

由此我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既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素质培养;还要兼顾学生的内心需求,因势利导地提高他们的综合鉴赏水平。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倘若音乐课使学生能在音乐课堂找到的是情感的共鸣,感情的归宿,那教学必然行之有效。

(二)掌握学生的一般情况

一般来讲,中职音乐教学均以班级为单位,每班之间在总人数、男女生人数、学生身体素质、音乐特长生人数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因素在一定范围内作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上《中国民乐》这节课时,如果能让班里有民乐演奏特长的学生做示范,并尝试简单的民乐组合,就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民族乐器的音色,课堂生动而又有成效。

(三)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中职音乐教学大纲》给教师实施课程、确定教学目标创造了极大的空间,以便于教师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但在具体制定时,我们仍然要避免诸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等过空、过大的教学目标。相反,课堂教学目标应指向具体、明确,并借鉴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放在首要教学目标位置。

二、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法、学法

(一)读“懂”课标,读“透”教材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又是实现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结合大纲要求,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增、减、重组。

我校使用的音乐课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高铁主编的《音乐欣赏》(第二版),属于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素养系列教材。该教材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十六个模块。其中“声乐”与“器乐”为基础模块,其余均为拓展模块,音乐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学情并结合学生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旨在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见下图)。

教材是众多教育工作者智慧的结晶,是服务于教学的静止的文本。目前中职教师使用教材需要认真解读教材的意图,知道教材编排了哪些知识点,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并理解前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研究各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努力使教材与教学形成长效“互动”的关系。另外,集体备课是提高音乐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合作、探讨、集体智慧的分享,精华糟粕的取舍,促使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拓展教学的方法与思路,进一步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流一下,就能产生无穷的思想与智慧。”集体备课为教师提供了展示与交流这些资源的平台,并把有用的课程资源归纳充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集体备课,不仅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而且还可以不断积累和丰富教学的课程资源。

(二)改变教法、学法

1.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方法的优劣与教学效益是成正比的。常见的音乐教学法有:欣赏法、体验法、讨论法、练习法、示范法。事实上,这几大类教学方法还可以细分,如欣赏法中就有对比欣赏法、类比欣赏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国外优秀音乐教学体系中汲取营养,如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的“体态律动法”;柯达伊教学法中的“手语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节奏教学法”……一些人认为诸如体态律动法、节奏教学法只适合低年级学生,不适合于中职生。笔者认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些简易的体态律动及节奏训练如果能让学生迅速、准确、直观地获得审美体验,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总之,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斟酌选择适合学情的教法。

2.关注学生学习状态

通常一堂课的时间是45分钟。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位成人对陌生事物的专注时间是每15分钟为一个生理周期, 超过这个限度, 疲劳感马上袭来。这时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富有艺术气息的教学情境,还要注意实时观察,善于捕捉从学生身上反馈回来的有益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变教学策略。或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或以一些音乐活动赶走学生的疲劳感觉,重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3.由熟悉到陌生,尊重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中以熟悉的素材导入新课,由浅入深,学生往往容易接受,也符合认知规律。

比如,可以将当下热门的选秀节目引入课堂。许多中职生有自己喜欢的歌手,PK赛制具有悬念,会制造一定的紧张度,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心理。音乐老师可以由“歌手―嗓音―音频―人声分类―合唱”的线索进行教学;再如,通过《中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国好声音》《天籁之爱 中国藏歌会》可以让学生了解美声、民族、流行、原生态等演唱方法,加深对“重唱”“轮唱”“合唱”“混声合唱”等演唱形式的认识。

又如在模块五《戏剧》学习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体验国粹作品,是我一直困惑的问题,因为不止是学生,连我本人对戏剧也不是很熟悉,那如何让没有什么音高概念的学生更容易掌握和了解呢?在自己研读教材并通过网络充电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导入环节:将“你去哪里”这句话用几种夸张的语调念出来。之后学生发现这就是京剧中的念白!原来京剧就在我们身边。

(三)转变学法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音乐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变“学会”为“会学”。

1.在明确的学习目标中学

学习目标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调节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好方法。创设“自觉学”“自己学”的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2.在音乐实践中学

音乐是一种表演性很强、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艺术实践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音乐作品,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教学实践活动才能真正获得审美体验。值得注意的是:比较,是音乐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听辨,是音乐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体验,是音乐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表达,是音乐学习中最好的检验方式;重复,是音乐学习中必要的教学环节;想象和联想,是音乐学习中的个体化行为。

3.在合作进取中学

“小组合作”是文化课中常用的学习方法,也是音乐课值得借鉴的方法。在和谐的气氛中,在充满自信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效率最高。因此,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发挥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坚持教学反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说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思考、反省,才能更好地提高、发展。教学反思能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增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教学反思,指的是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反思教学双边在课堂教学中的所得、所失、所感、所思,从感性和理想上去分析教学中的精彩以及不足,构思进一步完善的策略,优化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关注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既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和个人发展的必经和快捷之路,也是形成有效课堂教学的助推器。

反思是对已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发现教学的意义。反思除了自我反思,还包括通过观摩他人的教学活动来反思。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音乐教师应该多观摩优质课,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

总之,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中职音乐课要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法、学法并坚持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邵惠玲.音乐有效教学浅议[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2]吴炳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效的思考[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9(1).

第9篇

这本书出版之后,被很多人奉为“新音乐教师的入职宝典”。但是,仅仅只是这样吗?诚然,新音乐教师是这本书的最直接受益者,他们能感同身受地从张晓敏的经历中获得问题的答案。感性的语言背后,渗透着对音乐教师职业认知与职业道德、音乐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方法、音乐教学研究的途径与方式等方面的理性思考。更深层次地看,还包含着对我国音乐教师教育、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音乐教师素质结构等问题的深入探究。所以,在实践层面上,这本书对新音乐教师和在读师范生具有指导意义,也能使在职音乐教师有所启发。在理论上,则能引发音乐教育研究者及肩负培养音乐教师任务的高校教师的深深思索。

目前,市面上的音乐教育论著林林总总,而这本兼具人文色彩与理性思考的对话集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让人耳目一新的。这是一本入职读本,是一种理论的解读,也是一幅微型的图景,更是一次沉重的反思。

一、音乐教师的入职指南

这本书对于新音乐教师的入职指南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与一般的音乐教育著作不同,这是一本对话录,语言真实质朴,没有因为是“专家”与“新手”的对话而充满虚假的奉承与刻意的说教。郭教授平易近人的解答,也使晓敏老师由胆怯的提问到大方的讲述,他们的交流,也从答疑变成了彼此经验的分享。这样的方式可以让音乐教师减少阅读专业文献带来的技术障碍,由于书中所述贴近生活,他们能最迅速、最高效地获取信息。书中并未频现艰深的专业术语,也没有假大空的口号,只是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为新音乐教师答疑解惑、出谋划策,一起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教师角色,分享他们的喜悦,分担他们的忧愁。

“对于新老师来说,怎么样才能把第一堂课上好呢?第一堂课应该上些什么内容呢?”①“您觉得我应该怎样做才能把教材内容更‘活’地传递给学生呢?”②晓敏老师的这些疑问,是每一位初上讲台的音乐教师都会遇到的。郭教授逐一将问题解答,并且常常会发散开来,由此及彼。让晓敏老师不仅得到问题的答案,还触类旁通地打开新的思路。在这十二封信中,他们分别就如何上好第一堂课,教材使用、师生关系、职业认知、教学内容、课堂氛围、课程评价、欣赏教学、唱歌教学、职业道德、教学形式等问题展开讨论。可以说,几乎囊括了新音乐教师入职时会遇到的方方面面,虽然这不是条分缕析的步骤式行动指南,但这种轻松的表达方式及蕴含的巨大信息量,会更使他们受益匪浅。

这本从新音乐教师入职真实经历出发的小书,可以成为他们探寻未知世界的引路者。绕开难懂的理论说教、避开机械的模仿与重复,循着郭教授与张晓敏的对话,他们就能拨开迷雾,逐渐清晰。

二、音乐教育理论的轻松解读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③可是,提到“理论”两个字,许多音乐教师便条件反射地皱起眉头,认为“理论”是晦涩难懂且“没有用”的。有些音乐教师专业技能突出,但平时很少看书动笔,缺乏理论知识储备和思维方法,无法科学理性地看待与分析音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文化底蕴不深,理论修养浅薄成为音乐教师群体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理论”该以何种方式走入音乐教师的视野中呢?恐怕不顾基础,强迫教师们手捧理论书籍去使劲研读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一种更轻松的方式,让音乐教师在心理上解除对于理论学习的畏惧感,初尝理论知识对于实践指导的积极作用,找到突破口之后,再按图索骥、顺藤摸瓜地逐步完善自身的理论结构。那么,一幅全新的思维图景就会展现在音乐教师[前,让他们超越日常经验,能全方位地审视与反思教学,主动进行教学研究和自主发展,树立现代教学理念,走向专业化道路。

《音乐教育书简》正是这样一本轻松解读音乐教育理论的书籍,它行走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汇线上,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阐释与音乐教学息息相关的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的阐述,都是基于晓敏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遇见的困惑而展开的,并非毫无根据的理论说教。这样,音乐教师在阅读时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也促使他们对自身教学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思考。

例如,晓敏老师在第一封信中就提出来如何上好第一堂课的问题。她由于害怕自己是新教师而权威不够,所以第一堂课就给学生提出了诸多要求,但结果却发现“没有人愿意与我交流”④。看看郭教授深入浅出的解答吧:“教师的威信,主要是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职业道德、学识修养、教学水平与效果,以及与学生的亲密关系等因素慢慢建立起来的,它需要一个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⑤这样的话语平实易懂,却蕴含深刻的道理,不仅能直接指导音乐教师处理问题,还能激发他们的思维,促使进一步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理论的轻松解读并不等于淡化理论,或把理论知识浅薄化。而是在音乐教师理论修养普遍偏低的现实下,用相对通俗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引领他们逐步走入理论学习的园地,成为兼具实践和研究能力的新型人才。

三、音乐教育现状的微型图景

随着晓敏老师支教工作的不断深入,她不断地提出新问题,虽然充满随机性,却也是实际的音乐教学情境下遇到的真实情况,其中一些还是广受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研究者们关注,甚至颇有争议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一幅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微型图景。

例如,在第五封信中,晓敏老师问郭教授如何处理好流行音乐与高雅音乐之间的关系。郭教授提出,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教育的目标,一个是音乐的目标。教育的目标是指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受教育者自由、充分、和谐、快乐地成长;音乐的目标是通过音乐教育传承和创新音乐文化。那么,那些利于受教育者成长,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音乐,就是学校音乐教育适合的音乐。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而言,没有好和不好的音乐,也没有高雅和低劣的音乐,只有适合和不适合的音乐。通过这样的深层分析,读者都能对这个问题有更多理性认识,虽然得到的不是具体的做法,但却能内化成自己的理念与观点,切切实实地指导教学。

再如,在第九封信中,晓敏老师与郭教授深入探讨了歌唱教学的问题。还有第五封信中的新教师的人际交往、合唱团的建设;第七封信中的音乐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第八封信中的“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等问题,无不从各种角度反映着音乐教育的现状。

所以,说这本书是一本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书籍也不为过。只不过这些问题是产生于晓敏老师的真实经历中,其分析也是渗透在事件的描述中。晓敏老师与接龙中学的学生,只是音乐教育实践中的一隅,我们不能说这就代表了所有的教师与学生,但也能一叶知秋,见微知著。读者能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背后,读出我国当前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隐患,能够从这幅缩略图中看到音乐教育的全景。

四、音乐教师教育现状的沉重反思

晓敏老师与郭教授的对话不仅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给予新音乐教师以指引,其背后的深意更是值得进一步探索。书中并未直指音乐教师教育的沉疴,但这些令人忧虑的问题却时刻浮现在字里行间。

很多人拿到这本书后纷纷感慨:“我刚参加工作时要是有这本书就好了!”晓敏老师也在第一封信中描述了她第一次上课时忐忑不安、漏洞百出的情形。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新音乐教师即将走向岗位时手足无措的情景。冷静反思,这与高校音乐教师教育培养质量有关。下面的几点反思并不完全根据晓敏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来阐述,而是从整体的角度加以总结得出来的。

反思一:音乐教师职前教育目标定位是正确的吗?

晓敏老师是层层选的支教志愿者,可见是优秀大学生。即使是这样,她也有着很多困惑的问题要求助郭教授。她在接受了合唱团排练的任务后,“脑子一片空白”,很不自信。并且开始后悔在大学里对指挥课重视不够,高难度的民歌也让她非常胆怯。这些“被培养”的音乐教师,在培养之初是否就准确“被定位”了呢?

郭教授说,中小学音乐课堂需要的是全才而非专才,只有某方面特长的人,在面对教学工作时会无所适从,束手无策。他把音乐教师比喻成策划、制片、导]、指挥,而不是“]员”,如果音乐教室是一个大舞台的话,那么,这个舞台的主角是学生。音乐教师,应该是个全能型的音乐人。

然而,“尽管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押‘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但是我们在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并不明了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特性。”⑥在人才培养时,过度重视音乐专业技能,忽视教育专业素养,音乐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发展极不平衡。虽然形式上开设了相关教育专业课程,实际上却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反思二: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合理的吗?

晓敏老师曾提到,她对于90后的高中生几乎一点都不了解,对于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如何得当地使用教学方法、如何用活教材,她都难以准确把握。可见,教育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对于未来的音乐教师是何等重要。

目前,高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构成。在课程设置的比例上,普遍存在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的现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是培养音乐教师专业内涵的主干课程,最能体现音乐教师专业特点,是音乐教师教育区别于其他专业教育的重要标志。而教育实践课程则是准音乐教师们在走上岗位之前的练兵与模拟,对今后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整个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教育类课程比例偏小,与其他课程的结构失衡,势必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失调。如果说把教育类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比作胜任音乐教师的两翼,那么,最能体现学生作为“教师”的那一翼则先天营养不良了。

十二封信笺,承载了太多内容。不同的人,能从书中读出不同的内涵,各取所需,耐人寻味。书本的装帧设计也别出心裁,宛如一封信件,寄往每一个热爱音乐教育的人的手中。

①郭声健、张晓敏《音乐教育书简――中小学音乐教师入职读本》,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②同①,第24页。

③恩格斯著《自然辩证法》,《马列著作选读》(哲学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页。

④同①,第5页。

⑤同①,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