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集锦9篇

时间:2023-08-25 16:54:58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范文1

关键词: 生态原理 低碳建筑 生态设计

        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对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意义尤为重大。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低碳生态社区,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挑战的主要策略。如何降低碳排放量,至关重要。

        1 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据统计,全世界40%的能源消耗来源于建筑物的能耗。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城市里的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物维持功能上。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比重较大,每建造一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我国既有建筑拆除率占新建筑面积的35%左右,欧洲建筑的平均使用周期近百年,我国建筑平均使用周期较短,由于建筑平均使用周期短,增加了建筑物拆除、建造的碳排放量。在新建筑中,高能耗建材、高能耗建筑较为普遍,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展,将导致建筑能耗的持续上升。

        1.1 降低碳排放的奋斗目标。2009年,我国在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峰会上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当低碳减排正式成为国家责任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重要支柱的建筑产业,必须正视产业的现状。最近,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5个省和8个市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通知》要求试点省和试点城市研究制订“十二五”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这足以说明我国已经将“低碳”提到到了重要的议程。

        1.2 加速低碳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当务之急,要健全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完善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制订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加强基础性标准研究工作。建立低碳建筑标准研究机构,开展基础性标准研制工作。编制《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标准体系》和低碳建筑的基础标准、设计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程标准、运行标准、管理标准、检测标准、能耗标准、新能源利用标准等。

        1.3 借鉴国外低碳发展的模式。与发达国家工程建设标准接轨,建立低碳建筑技术、产品认证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保证建筑使用周期的合理性。在国外,建筑施工领域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它是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荷兰将建筑废物循环再利用的重要副产品是筛砂,目前已有70%的建筑废物可以被循环再利用,他们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建立限制废物的不合理处理,强制再循环运行的质量控制制度。节能省地型住宅、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宜居城市、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等发展理念,无不贯穿着“低碳”的思想。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制度建设,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2 生态位原理与低碳建筑探索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范文2

关键词:低碳产业 建筑节能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低碳”成了一个流行词。以“节能、环保、绿色、低排放”等到为特点的“低碳建筑”,也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登场。

1推广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和设备制造、建筑施工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石化能源的使用,提高能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研究表明,建筑行业及相关行业造成了70%的温室效应,从建材生产到建筑施工,再到建筑的使用,整个过程都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另外,建筑中采暖、空调、通风和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参与其中,碳排放量很大。目前,在中国城乡430多亿m2的既有建筑中,达到节能标准的仅占5%左右,而新建筑有90%以上属于高能耗。许多强制性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虽然制定出来,但是这些标准的执行率还比较低。不少地方追求奢华成风,大量使用远距离的高档原料(包括进口原料),造成建筑能源和建筑材料的浪费。一些建筑在设计时盲目推崇国外不同气候区那些“能耗杀手式“的建筑模式,导致了建筑能耗的成倍增长。另外,有些开发商对建设低碳建筑不太感兴趣,主要是担心成本。事实上,低碳建筑的终极目标是节能和低排放,这里的“节”与“低”,不一定要使用很多高科技,也不仅仅是环境绿化那么简单,也不等同于造价昂贵,更不是简陋难看。因此,实现节能技术创新,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注重建设过程的每个环节,有效控制和降低碳的排放,使建筑物有效地节能减排并达到相应的标准,成为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2 法规执行与政策扶持

我国政府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然而,建设领域涵盖的范围广泛,涉及的领域众多,其中建筑的建造和使用是刚性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我国正在推行建筑节能强制标准和绿色建筑能将标准,对公共建筑的节能要求将实行节能65%的更高级别的强制性标准,实现节能目标和节能模式的双跨越,特别要强制性地执行现有的法规和节能标准。应采取了四项举措发展低碳建筑:一是建立低碳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二是加强节能设计标准执行情况检查。对使用不节能墙体材料、门窗、卫生洁具和配电产品的项目不准质量备案,工程达不到节能设计标准的不准发放入住许可证,并责令返工。三是抓好示范项目建设。四是推进既有建筑改造和供热计量试点。

低碳建筑发展既要有一套符合实行的可操作的标准,也要有辅以相应的政策支持。笔者认为,可以建立一整套经济激励制度,唤起全民的节能意识。比如,应对绿色建筑税收和收费给予优惠制度,经济手段和提高主动意识双管齐下,使大家意识到推行低碳建筑不仅惠及当代,而且惠及下一代。要多措并举促进民用住宅节能改选,如采取国家与居民合理分摊改造资金、实行政府贴息贷款等,推进市民居住低碳化。

3重视低碳建筑技术的开发

简单地说,打造低碳建筑首先是建设者拥有低碳的概念,再通过具体的建筑科技来实现。这些科技包括外墙、门窗和屋顶等节能技术,地(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和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其中,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和光电玻璃幕墙等。也就是说,建筑层面的低碳设计主要体现太阳能利用装置、风能利用装置、地热利用装置和能量循环利用装置等。据统计,人类每年所消耗的能量中建筑能耗最大。建筑能耗也包括人们日常生活用能,如采暖、空调、照明、烹饪和洗衣等耗能,其中又以日常生活用能最大,材料及设备生产用能次之,施工用能仅居第三。相比理念转变和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对于施工企业低碳发展作用则更加直接。具体来说,一是要通过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实现机械使用效能的最大化,以此降低机械使用带来的能耗和CO2排放;二是要通过优化设计,促成环保建筑材料和低耗能设备在建筑上的使用,以及低碳建筑产品的最终实现;三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在科学可行的范围内有效地节约建筑原材料的使用;四要广泛推行工程项目的标准化管理,进而达到安全优质的目标,避免低品质的建筑产品带来更大的浪费。

低碳住宅将逐渐成为市场新宠。低碳住宅除了实现降低碳排放的社会责任之外,最关键的因素是在建设过程中采用各项节能技术,让业主在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节约使用成本。低碳住宅技术体系分为8个部分:低碳设计、低碳用能、低碳构造、低碳运营、低碳排放、低碳营运、低碳用材料增加碳汇等。比如墙体没添加有污染的防冻剂,保温材料是环保的,内装修材料是绿色的,甚至水是再生的,光是自然光,风是自然风,热量是从地下通过热源泵交换来的,等等,有些建在远郊的房屋甚至直接做成木结构。

4建筑节能是低碳化的关键

发展低碳经济,建筑节能是重要环节之一。节能建筑是指按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使其在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的建筑。节能建筑中最关注的就是外墙保温技术,它是通过外墙体上增加导热系数低的材料,使墙体达到保温隔热的效果,使室内冬暖夏凉,从而降低能源的损耗。在我国,几乎可以看到全世界的所有节能新技术,可惜的是我们没有把它们用好。比如,在门窗节能技术中的中空玻璃、镀镆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高强度LOW-E玻璃(低辐射镀膜防火玻璃)等。又比如,在屋顶节能技术中可以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的通风屋顶等。再比如,在节能建筑系统设计中的空调系统、热水系统等,是在装机功率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节能目标。空调热泵比一般的空调机节能,冷凝锅炉比一般锅炉节能。另外,低碳不是一个点问题,而是要通过全过程去实现。建筑与人一样,有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从项目定位到后续的运营维护,具体包含10个过程:项目立项、方案制定、初步设计、做施工图、工程及产品招投标、施工、系统调试、工程验收、试运行、运行维护。参与主体涉及业主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业部门,还有租户和用户。然而,在这10个过程中可能存在参与主体脱节的现象。节能的判断应有科学数据,行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T技术手段)可以作为节能的判断依据。系统的节能设计要求整体协调平衡,从分析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出发,以最低的投资、最简化的手段完成并达到节能设计目标,这就是节能设计定量化的思路,并通过低碳、节能来实现经济收益,进面推动产业进步。

5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目前,欧盟、美国、日本都将建筑业列入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和克服金融危机的重点领域。欧洲近年流行的被动节能建筑,它可以在几乎不利用人工能源的基础上,依然能够使室内能源供应达到人类正常生活需要。美国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就涉及建筑的节能低碳。德国的建筑研究所把建筑热工学、建筑声学与室内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在日本建筑师看来,低碳建筑并不是一个新名词,他们早在20年前就开始在建筑界践行。对于一个没有资源的岛国来说,能源就意味着生命,而低碳就成为大多数日本建筑师当时考虑的出路之一。2009年1月25日,在美国白宫的《经济振兴计划进度报告》中强调,近年内要对200万所美国住宅和75%的联邦建筑物进行翻新,提高其节能水平。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机场皇室专用航站楼的地面,一座占地6 000 m2的马斯达城正在沙漠中崛起,目标是成为世界上首座不使用一滴石油、碳排放为零的绿色城市。还有被形象地誉为“榴莲头”的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屋顶窗户巧妙地使用遮阳部件,并根据光线角度设置于不同方向,在遮阳的同时保证了室内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从诸多成功的实例中不难发现,发展低碳经济,建筑节能是关键一环。我国应该汲取世界上所有国家在绿色节能建筑上的最新技术,少走弯路,采取成本最低的可靠办法推行建筑节能,为低碳生活作贡献。

结语:

低碳代表一种态度,更代表一种社会责任。低碳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参与,让建筑在全生命周期中都低排放。我们应该立足现实,确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节能理念和设计体系,努力实现建筑的低碳化。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范文3

关键词:居住建筑;采暖;低碳;节能

1 低碳建筑概述

所谓的低碳建筑目前还没有标准的定义,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将低碳建筑进行广义和狭义的定义区分。低碳建筑的狭义标准主要为在运行过程中,碳排放量相对较低,在运行过程中,碳排放主要由照明、采暖以及制冷和烹饪等产生,一些家用电器也会造成碳排放量的增加,这些碳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化石能源的消耗。而低碳建筑的广义定义则是指,在整个建筑的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量,这里不仅包括建筑的运行期间,还包括在建设材料的生产过程中以及建筑的建设、拆除等整体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或者温室气体等,例如水泥在生产的过程中所消耗的化石能源、排除的二氧化碳量。

2 评价方法分析

对低碳建筑进行评价以及衡量的方式主要有两种。首先是检测核算运行结果,针对建筑运行过程中的实际状态通过建模的方式,选取关键参数进行检测,通过数据对建筑的实际碳排放情况进行计算,并同参照标准数据进行比对。这种方式能对建筑的实际排碳量以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客观性较强。其次则是评价过程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针对的对象为建筑的建材、设计以及规划施工,包括运行管理等环节所指定的标准,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评价打分,并对实际状况和预期数值进行比对,给予判定。这种方式的主观性相对较强,每个环节的打分都是依照个人主观认识。但是优势在于能够对整个建筑的生命周期进行控制。

3 标准体系的构建

文章主要依据当前国际绿色建筑标准以及节能建筑标准等进行了分析,结合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考虑,制定出了针对北方采暖区建筑低碳标准,并对住宅项目的开发过程进行划分。分别分为五个部分,通过分阶段的指标控制,以引导和规范居住建筑规划、设计、建材选用、施工、监理、验收、物业管理和项目评估。

3.1 指标和控制

依照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居住建筑的实际采暖特点,对其能耗以及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结合能源碳排放影响的因素,选取了10个方面的居住区环境规划,并制定了42项指标,形成了针对北方采暖区建筑的评价体系。在评价的过程中采用百分制进行评定,针对每个指标进行分值的赋予,最后计算出总分值,以此评价建筑的低碳程度。另外对于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和护分别进行了加分项的设置,因而一个建筑的最终评价分值可能会高于百分,超过标准成为零碳建筑,甚至有些建筑可以达到负碳建筑的标准。目前的绿色建筑很多都重视设计阶段以及规划阶段,很少将精力放在其他阶段。而该标准则涵盖了整个建筑开发过程,包括规划设计以及施工、验收以及运行等五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的监控、评价。

3.2 评价低碳建筑

对于住宅小区以及建筑单体,按照上述标准进行低碳评分,依照得分的实际状况可以以不同的星级对建筑进行评价,主要分为1星、2星、3星、零碳和负碳建筑者五个级别。为了突出可再生能源以及护等结构的重要性,除了保证各个星级建筑达标外,还要求护结构的可再生能源、节能率等达到单项要求。依照实际的调查数据进行测算,并结合实际的节能效果,这项标准高出很多北方居住建筑的采暖设计标准,对比国家节能标准,五个级别的低碳建筑标准分别高出15%,25%,35%,35%和35%。

4 评价方式分析

文章主要针对建筑的设计、布局以及可再生能源和护结构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指标含义以及指标评价方式进行了探讨。

4.1 体形系数

这里的体形系数即建筑的设计以及布局。建筑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单体朝向以及群体不知都同碳排放以及体形系数关系密切,建筑想要达到低碳标准必须从体形系数着手。首先必须对建筑的热能利用进行考虑,即太阳能的利用,冬天增加太阳能的获取,夏天减少太阳能的获取等;其次则应当考虑冬季的防风效果,从而降低热能损失;并且适当的对建筑群朝向进行改变可以提高自然通风率,在夏季可以降低空调的使用率,减少能耗。文章以下便针对体形系数进行详细的介绍。

4.1.1 指标含义

所谓的体形系数主要是利用建筑接触大气的面积同其内部包围体积的比。建筑的能耗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体形系数的影响。体形系数小的单位体积中通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便越小,那么在相同气象环境以及温度中,这种建筑在冬季的热损便会越小,在夏季便会得到更少的太阳能。

4.1.2 控制措施

(1)在对小区建筑进行设计规划中,应当适当的选择住宅形式,同时采用错位拼接的方式,对住宅区进行控制,可以采用点式凭借的方式,因为错位拼接和点式住宅拼接式住宅形成较长的外墙临空长度,增加住宅单体的体形系数,不利于节能。(2)严寒和寒冷地区的住宅外形应简洁、紧凑,如直线型和折线形,建筑物的平、立面不应出现过多的凹凸。(3)冬季保温与夏季遮阳、通风对建筑外形的要求会存在矛盾,冬季保温节能设计要求建筑外形尽量简洁,而复杂的外立面和结构设计则更能满足夏季的遮阳和自然通风的要求。对此,要求在满足体形系数的前提下兼顾遮阳与自然通风要求。(4)一旦所设计的建筑超过规定的体形系数时,则要求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绝热性能。

4.1.3 评价方法

本项指标在设计阶段进行控制。每个住宅单体的体形系数满足指标要求即可得2分。

4.2 可再生能源

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比例,减少化石能源使用,是降低建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住建部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耗中的比例达到15%以上。设立该指标的目的在于鼓励和指导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使用。对该指标的控制和评估采取两种办法:选项一为选取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和社区中应用最广、具有普遍性的太阳能光电、光热和可再生能源供暖三种具体方式作为考核指标,指标简单,数据可获得性高,目的在于通过多个指标考核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选项二为直接计算可再生能源占建筑运行总能耗的比例,这种方式清楚直观。对可再生能源使用超过预期的建筑,设置了加分以鼓励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5 结束语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所谓的低碳建筑主要指能够低于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即单位面积碳排放量低于国家标准的建筑。低碳建筑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进行建设,首先是增加建筑中的可再生能源的比率;其次则是提高能源利用率。而在结构上首先要从建筑的本体入手,强调节能,在护中强调热工性,同时依照实际状况进行体形系数的选择。并且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率,鼓励设置能源输出设施以及储能设施,向负碳建筑以及零碳建筑方向发展。同时,还需要对建筑在其使用的整个周期的碳排量,针对项目在开发中所遇到的状况进行评价方法的选择以及标准的制定,增加针对性以及建筑节能减排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江亿,等.住宅节能[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范文4

关键词:低碳设计;绿色环保;节能;建筑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ts energy consumption accounted for the proportion of social energy consumption is increasing, carbon emissions are increasing, along with global climate change, people realize that the harm of carbon emissions. This article first carries on the elaboration on the significance of low carbon concept for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concept of low carbon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analysis, summed up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Discussion on low carbon based on concept,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w carbon buildings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dea of low carbon design, finally summarizes the real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t the initial concept in the design of low carbon.

Key words: low carbon desig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sav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自然气候的不断变化,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低碳环保的重要性,而且气候条件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存问题,故低碳环保理念已经涉及了各行各业,建筑行业作为能耗最大且二氧化碳气体排放较多的终端客户,理应在建筑设计初期,就应该贯彻低碳设计理念,同时施行于建筑材料运输,建筑项目施工以及建筑运行管理等多个方面。如今,建筑设计需要进入到“绿色、低碳、环保”的时代,作为建筑设计师也应该满足当代建筑的发展需求,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设计理念,采用绿色低碳的建筑设计技术,构造出最大化减小环境负荷,满足人类舒适、健康需求的绿色建筑。

一、“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其理念核心

低碳建筑指的是采用符合低碳环保标准的建筑材料以及机械设备进行施工,在施工执照以及建筑物使用的各个阶段内,需要增加无害新能源的使用,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进而减小对化石资源的依赖性,降低碳化合物的排放量。低碳建筑发展的核心在于采用清洁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的应用在建筑项目建设中,进而提高建筑能效。其实,低碳环保理念应该落实于整个建筑项目的生命周期,但是在项目设计的初级阶段应该估算出整个建筑物的碳排放量,进而才能优化结构材料的设计,采用绿色环保的施工工艺,增加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投入。

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对于建筑项目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而且其环保效益也是较为客观的。如今,对于低碳环保建筑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很多人认为低碳环保建筑无形中增加了项目投入,势必会进一步的抬高房价,而且整体上来说,拖慢了资金回笼速度。但是,以“被动式低碳环保设计“为例,经过实际的成本测算可知,采用低碳节能的施工技术,理论上成本提高了3%~6%,但是却能够获得30%以上的低碳环保的效果。可见,低碳环保设计的经济性是十分明显的。

二、建筑设计初期对建筑碳排量的计算

若在建筑设计初期就引入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则需要对相关建筑项目的低碳环保的参数进行评估计算,如评估建筑的碳排量等等。首先,需要对相关建筑项目碳排量的计算评估标准进行分析研究,由于建筑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因而对于建筑碳排量的基准线较难制定。建筑碳排量基准的不确定性会直接影响到建筑材料的选择以及对于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的能耗监控以及低碳的运行。德国是最早开始确定建筑碳排放量计算方法的国家,此方法是国际上第二代建筑评估技术体系的标志。其主要以建筑材料为参考对排放量进行叠加计算,计算原则为将建筑材料、生产、制造、应用、循环利用等各个阶段的碳排放量进行叠加,进而能够较为准确的计算出每年每平方米建筑的碳排放量(单位: kg / m2 , yr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以及不动产研究院于2009年也了关于碳排量计算标准的文件——《中国绿色低碳住区减碳技术评估框架体系》。

事实上,建筑能耗的设计主要是在建筑设计初期进行评估规划的,因而在建筑设计初期就应该有专业的能量评估师对建筑项目的碳排放量进行评估计算,从而指导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思路。由于建筑能量运算中涉及了非建筑行业知识较多,对于建筑师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现有的建筑设计软件也很难实现能量评估运算的功能。因而,很多建筑项目建设完成,才会根据建筑项目实际施工情况对建筑碳排放量进行评估运算,而此时对于低碳环保设计理念在建筑项目的应用已经意义不大。

对于碳排量的评估运算,很多建筑师会选择凭经验或者手工进行数据操作的方式完成,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此时就需要借助于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而且需要引入计算机模拟分析的技术,进而能够真实的模拟出建筑项目的碳排放标准,进而有利于建筑设计师做出科学的设计决策。通过对计算机模拟分析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对建筑碳排放量评估的准确性,而且能够通过真实的评估模拟软件平台对建筑的相关设计要素进行修改,进而选择出低碳节能的最优化建筑设计方案。目前,基于BIM技术的低碳建筑设计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推广,BIM技术指的是“建筑信息模型”,其相当于建筑信息的数据库,能够通过修改数据库内部的信息实现对建筑的低碳环保设计,其中包括调整结构设计参数,设备管理方式的规划。工程量的统计、成本核算等等,进而能够有效地保证建筑项目符合低碳环保设计要求。

三、低碳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初期的实现与应用

(一)基于气候差异的空间塑造

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结构材料参数以及施工工艺选择,同时也要关注建筑施工的外部条件,不同气候条件下,建筑项目低碳环保的设计方案必然存在着差异。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创作过程中需要充分地考虑到施工环境的气候特征以及地域特征,进而甄选出科学的低碳环保的建筑设计方案。此外,在进行建筑设计前期阶段也要考虑到自然能源的应用,如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集热制冷,继而减少相应电力设备的使用,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对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建筑,其建筑环保设计理念的侧重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对于北方比较寒冷的地带,重点在于保温材料以及保温技术的应用,故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被动式集热技术与空间布局的最佳融合方式;南方的气候比较湿热,设计时应重点考虑如何最大化的利用自然光源以及自然通风,进而完善功能布局以及空间形体的塑造。

(二)集成化设计思维的应用

按照传统的设计理念来讲,建筑项目从立项设计、图纸设计、施工工艺设计、墙体设计、结构材料设计,装饰设计等流程所呈现出来的为线性关系,即每一项工作存在着单一性,缺乏相应的技术交流,流程之间的关系为协同的工作关系,虽然低碳设计理念能够渗透到每一个流程中,但是却不能够将所有的设计流程放在一起进行综合优化,进而促使建筑设计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能效。因而,当代建筑师需要在建筑设计观念方面做出一定的改变,塑造集成化的思维,实现不同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在进行低碳节能建筑设计时需要不同学科的技术人才参与,共同探讨建筑项目的低碳环保最优化的设计方案。

集成化设计就是将建筑项目视作一个整体的系统,其中包含技术设备以及周边环境,将整个生命周期内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优化,其打破了传统线性设计,是一种各个学科专业相互交流融合的设计方式。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范文5

1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项目管理模式

目前,针对低碳建筑应该实行政府引导、监督的项目管理模式。针对建设业主自建自用项目,由于低碳建筑周期长和建设业主自身局限性,因此难以考虑综合效益,这时就需要政府进行监督和引导。针对非自建自用项目,建筑业主要想全程参与到运营维护期中是很难的,就会导致建设业主和所有权业主的脱节。这时,全寿命周期项目管理模式便是:政府监督、引导,并且让低碳管理方进行全程的参与和监督。我们可以对该管理模式进行概括,即“一定位、四阶段、十主体”。将低碳建筑作为核心,低碳管理方会对全寿命项目管理进行全程的参与。在低碳管理方的监管下,业主对各阶段的参与主体进行整合。建设业主对建设管理进行负责,当低碳建筑实体形成之后,就会将其转移到所有权业主,或者是由建设业主继续实施运营维护和拆除管理。该模式有十主体和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需要由不同参与主体进行配合和协作。其中,低碳管理的三大核心主体是政府、低碳管理方法和业主。政府的主要责任时进行引导和监督,在宏观层面上,对低碳建筑市场的发展进行引导和激励。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建筑物寿命届满后其所有权的归属,我国法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出明确的归属。所以,拆除回收利用责任主体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如果业主继续对所有权继续享有时,那么需要由其继续进行负责。否则,则应该让政府进行负责。低碳评价机构是低碳建筑的外部约束机制,其主要对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进行动态的评估。和企业内部评价不同,低碳评价机构主要针对低碳建筑进行低碳等级评价,此外度低碳建筑的全面有效实现进行有效监督,建立示范小区,关注环保和低碳,对节能意识和低碳意识进行宣传。(1)低碳建筑目标形成阶段。低碳建筑项目管理的首要阶段就是目标形成阶段。目标形成阶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前期的投资和决策、规划设计以及招标投标。低碳目标包括效果性目标和效率性目标两个方面,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全寿命周期碳排放量达到最低。在投资阶段,低碳目标会形成。当建筑业主选定投资意向后,会让有关机构对于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尤其要从城市更新改造角度对规划设计的合理性进行论证。而低碳管理方需要对项目可行性进行核准,主要从社会环境影响角度和技术经济两个方面出发,之后会给予建设业主一些决策建议。假如有关部门批准了立项,这时项目管理目标就形成了,也可以完成对以下基本参数的确定:环境影响、建设周期、使用功能等。图纸设计会对低碳目标进行定型,也就是说用图纸的形式将低碳建筑目标确定下来。低碳管理方需要对建筑朝向、体型系数进行审查,严格的审核可再生能源利用设计和拆除设计等。招投标会把低碳建筑目标分解到项目参与各方之中。在这个阶段,合同多,主体也多,因此管理的难度比较大。作为低碳管理方,需要建立低碳建筑实施企业名录,对安全文明施工措施等进行严格的审核。(2)低碳建筑实体形成阶段。该阶段对于全寿命周期低碳排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阶段,低碳管理方和建设业主需要履行好以下建设管理职能:信息管理、工程变更管理、环境影响管理、材料设备采购管理、低碳评价管理以及低碳技术研发管理等。关于设计变更管理。我国施工阶段设立执行率比较低,对于批准的设计并没有在施工阶段得到实施。因此,一定要严格对合同和图纸交底进行执行,做到责任明确。加强设计变更管理,有的设计变更会严重影响低碳建筑目标的实现,这时就需要马上报审设计审批机构。在得到同意后,才可以进行施工。施工方案审批管理也要进一步地加强,施工方案的不完善会直接导致返工。加强设备事中标控制,构建低碳生产企业名录。加强设备采购管理,鼓励优化施工方案,将验收方案报审低碳管理方。

2结束语

目前,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GDP增长幅度大,但是,这些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建立在巨大的能源消耗的基础上。因此,低碳建筑是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关于绿色低碳的建筑项目管理也就至关重要。

作者:黄晓幸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范文6

关键词:低碳环境;生态建筑;建筑发展;碳排放量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at low carbon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to deliver some personal views.

Keywords: low carbon environment;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Building development; Carbon emissions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降低碳排放量的必要性分析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共有40%的能源消耗来自于建筑物,且在我国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我国的建筑能耗在全社会总能耗比重中约占28%,在城市中的碳排放总量中,约有60%左右是用来维持建筑物的各项功能的。总的来说,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在全社会的能量消耗中占有较多的比重,且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能耗方面也极有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1.1 降低碳排放的奋斗目标

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气候峰会中我国确定了降低碳排放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相较2005年要在总体上下降40%~50%。自此,低碳减排正式的成为了我国建筑发展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随后,我国国家发改委又正式下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在通知中,共选择了5个省以及8个市来开始实施低碳省和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在《通知》中明确的提出了要求:试点省和试点城市要对“十二五”低碳产业发展规划作出相关的研究和制定,并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政策来对低碳产业的发展进行有力支持,并且要加快建立起以低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产业体系。总之,我国已经逐步将“低碳”提到了重要的议程中。

1.2 加速低碳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

个人认为,我国目前的首要任务为健全并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的相关标准,并且要制定低碳特征标准体系的相关发展规划,来对基础性标准研究的工作进行加强,建立起相关的低碳建筑标准研究机构,开展相关的基础性标准研制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要对低碳建筑的基础标准、技术标准、设计标准、工程标准、管理标准、运行标准、产品标准、监测标准、能耗标准等进行明确规定。

1.3借鉴国外低碳发展模式

我国要对国外的一些低碳发展模式进行借鉴,与发达国家的工程建设建筑进行接轨,建立起相关的低碳建筑技术、产品的认证机构和体制,要保证建筑使用周期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根据了解,在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中,关于建筑施工中的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有一些十分值得借鉴的方法,例如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此策略为通过较为科学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将垃圾进行减量化,对于产生出的建筑垃圾采用一些技术手段和科学手段,使其能够再次使用,或是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荷兰将已有的建筑废物进行循环再利用,这样产生的重要副产品是筛砂,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目前已经有大约为70%的建筑废物都可以被循环利用,并且还对废物的不合理处理进行了一些相关限制,建立起了相关体系和控制制度。

2 生态化建筑分析

目前,生态化建筑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能够为人类提供适宜人生活居住的室内空间环境;第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索取较小;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2.1 生态技术与生态建筑

生态技术是指根据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对整个系统进行一些优化,综合的利用资源与能源,从而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及浪费,从小消耗中获得高目标,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北京大兴义和庄中“新能源村”的建设,国外大量的运用生态技术来进行建造的生态建筑,可见,生态化建筑无论是从理论上、技术上,还是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间。生态建筑是指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根据生态学和建筑技术科学等原理,采用一些较为先进的现代科学手段,对组织建筑和其他的相关领域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其能够与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组合体的建筑物。

2.2 发展生态化建筑的社会条件

目前的生态化建筑可以说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是其发展是具有一定的社会转变意识的,因此对于今后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起到了一定的奠定作用,我国的社会思想认识也逐渐由“以人为本”转变为了“以环境为中心”,目前我国正处于延续了200年的“以人为本”的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模式的过度时期,因此生态化建筑的发展是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的。

3 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生态化建筑整体都处在起步阶段,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种生态因素也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国对低碳生态城市和生态建筑的研究领域也就相对较为广泛一些,我国的许多省市都开展了结合具体低于特征的生态建筑设计实践工作,例如四川成都的府南河活水公园、广州的“人工湿地”、黄土高原的绿色居住区、北方严寒地区的节能建筑等。

从建筑的设计上来看,将建筑融入自然,首先要将建筑归入到与环境相互连通的循环体系中,才能够更好的利用资源,从而使建筑成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部分,那么也就是说,要尽量的减少对一些自然景观的破坏;其次还要将自然引入到建筑中来,可以采用一些高科技的知识,促进人工环境的自然化和生态化,将现代都市引入到自然中,例如将植物和水体等各种自然景观加入到建筑内部的设计中。总的来说,我国未来的生态建筑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4 结论

综上所述,生态建筑为二十一世纪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对各种建筑生态技术的提倡,对低碳绿色生态建筑的大力发展,都能够有效的改善全球的生存品质问题。我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应当加大对低碳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力度,这样不仅能够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还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欧阳东.生态建筑节能设计研究[J].电气应用,2006,9(25)

[2] 钟光明.浅谈住宅建筑节能设计[J].山西建筑,2007,5(31)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范文7

1发展绿色低碳建筑的必要性

目前,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包括生活能耗、采暖空调能耗、建筑能耗等)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第一能耗行业,占能源消耗总量的46.7%。而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在相同技术条件下也比发达国家高出2-3倍。同时,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上,建筑行业几乎占到排放总量的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绿色、低碳”将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每个建筑从业者都有责任与义务解决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大力倡导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将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这也符合全球“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发展主题。从2000年开始,绿色低碳建筑的概念开始慢慢在中国兴起,由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还不被行业所重视,低碳化进程的起步曲折、蹒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公布了当前全球温室效益频发、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的恶化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从建筑的环保,到建筑的节能,再到绿色低碳建筑,可以看到建筑行业针对“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和拓展。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可以缓解我国能源的高需求,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提高了我国绿色低碳建筑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在全社会对“绿色、低碳”的共同倡导和参与下,下一个十年将成为绿色低碳建筑蓬勃发展的黄金时间。作为世界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正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这为开辟绿色低碳建筑市场营造了一个适宜的发展环境。绿色低碳建筑以其低能耗,高效益的特点和相对较小的国际差距,将支撑中国在全球新能源革命中不断前进;同时,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将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筑节能材料,新型能源等,从而带动整个建筑行业的结构优化升级。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全球型的经济行为都将以低能耗,低排放为衡量标准,而绿色低碳建筑的节能减排符合了“低碳时代”的标准。因此,推行绿色低碳建筑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1]。

2国内外绿色低碳建筑现状及趋势

欧美发达国家在很早就已经开始针对绿色低碳建筑进行相关研究,并在各项建筑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实践设计尝试,并取得显著的成效,如德国慕尼黑的BMWWelt办公区、澳大利亚墨尔本的CH2办公大楼、英国建筑研究院办公大楼、德国邮政大楼等。当前欧美建筑行业已拥有一系列非常完整的绿色低碳建筑行业标准,涉及建筑设计、施工、节能建材研制等各个方面;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法律法规,排放贸易和相关税收),并通过资金资助来支援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从2006年开始,我国政府开始关注和扶持国内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奖惩制度,规范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标准;同时,在理论方面,国内建筑行业的研究人员在国外理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建筑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在实践方面,我国积极鼓励绿色低碳建筑的兴建,在资金和技术上扶持相关的实践研究。现阶段,我国已建设了一批高水准的绿色低碳住宅示范区,并进一步尝试发展城市级别的绿色低碳示范区。虽然起步较慢,但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行业的积极响应下,我国绿色低碳建筑必将快速稳固发展。

3绿色低碳建筑的主要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是绿色低碳建筑设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2]。在能源利用上,应尽量减少非再生能源在建筑建设上的使用,积极采用新型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量;在资源利用上,应尽量使用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同时要保证材料的可回收利用,对环境低污染;在环境方面,应注意建筑与环境的联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此外,在生活方式方面,应满足居住者对健康生活的要求,提高人的生活品质,使人们生活在一个宜人逸景的环境中。2005年建设部公布《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义》,在批示文件中首次提出推广“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的建筑设计理念[3],这一要求也成为我国定义绿色低碳建筑的最早的依据,被后续设计单位所沿用,作为设计绿色低碳建筑的基本设计理念。

3.1节能

绿色低碳建筑应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消耗,尤其是化石能源,其在使用过程所产生的废气,废料,废水对环境有严重的污染,而且不可再生,将来将逐渐被新能源所取代。但是现阶段新能源的开发受制于研发技术而发展缓慢,更为合理的方法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在现阶段新型能源的使用方面,人们越来越多地注重对天然能源的利用,比如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尤其国内对太阳能板的广泛运用,已经深入广大民众的普通生活中。这些可再生能源正一步步取代化石能源成为奠定新型绿色低碳建筑发展的基石。

3.2节地

绿色低碳建筑应保证合理的空间利用率。现在城市出现大量低层建筑,没有满足合理的容积率要求,同时使城市的规模大大增加,从而增加了大量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因为低层建筑服务人群较少,却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和服务资源,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在山地地区,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意合理利用场地地形,减少土方的开挖,做到资源和能源的高效率利用。

3.3节材

对于建筑材料采用分类回收的方法,对可回收的资源可进行再次利用,对于不可回收的资源须集中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要注意节约材料,节约能源,杜绝高能耗材料的使用;在建筑装饰方面,应多采用在建筑表面使用保温材料的设计方法,以减少建筑内部能量的损失。应采用对人体无健康危害的、对环境无明显破坏的建筑涂料。

3.4节水

当前水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工业用水,景观用水和居住用水三个方面。在居住用水方面,应积极倡导普及使用自动开关节水,防止水资源的无端浪费;而在住宅景观用水方面,应遵循可循环利用的原则,通过污水处理系统的净化作用,可以将居住用水经过处理后用于灌溉植物,洗车。此外,宜注意对雨水的回收利用,可以将雨水通过引流管导入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再次利用,提高水源的利用率[4]。居住用水和工业用水本身污染性比较高,直接排放可能导致土壤土质和水源水质恶化。相关建筑废水应采用分流式排放,经过中水处理,再次使用,防止对自然环境的危害。

4案例分析

本项目为安徽省芜湖万科城北区一期,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研究中心设计规划,并获得2013年度绿色建筑评价标示项目—绿色建筑三星级项目。项目严格贯彻国家建筑部对于绿色低碳建筑的建设设计要求。

4.1节能方面

为了使住宅最大可能地获得充足的日照,良好的通风和采光,设计方利用现有场地的自然条件,合理布置设计建筑的体型、门窗朝向、楼距以及窗墙面积比;同时,在建筑的各个交通走道部分,大量布置使用高效照明灯具和低损耗镇流器,例如,在楼梯间和门厅走廊使用节能灯,本项目还在建筑交通部分,大量采用节能自熄开关,智能控制电能的使用,防止浪费;住宅的全部用户均实现太阳能热水供热,其所在比例占总热水供应的62.5%。

4.2节地方面

在保证生活及公共服务空间的前提下,以紧凑的模块化的规划方法,采用综合建筑与周边建筑共享的措施,合理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利用率。

4.3节材方面

项目大量采用预拌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以及高强度钢筋(HRB400),并对建筑废弃物进行收集,回收处理;与此同时,可循环材料和可再生利用材料也在本项目中大量使用。

4.4节水方面

小区在规划阶段提前制定了水资源分配方案,对各种水资源进行综合分类利用。由市政自来水厂提供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由雨水回收利用系统供给绿化用水,景观水池用水等各种市政规划用水;设计方设计采用太阳能和燃气热水器共同供能的方式为住户提供生活用热水;此外,对于污、废水,本项目采用分流排放处理,而对于雨水的可回收利用,屋面雨水采用重力流排水方式,地面雨水则通过雨水口或雨水明沟进行收集、回收、利用。

5安徽省绿色低碳建筑发展情况

安徽省位于中国中部,长江,淮河贯彻其间,在中部大发展的喜人形势下,安徽省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随着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乃至国家“中部崛起”的逐步实施,强劲的发展势头对安徽省建筑行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在新形势下,安徽省在以“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为主题的141城市空间布局任务中,更加注重对“绿色、低碳”的建筑设计理念的运用。安徽省建筑行业积极响应国家政府政策,结合本地的地域特点,环境类别,因地制宜,设计了一批绿色低碳建筑,例如合肥海顿公馆、合肥鹏远低能耗办公楼、合肥天鹅湖万达广场、凤阳县紫薇花园等项目,其中合肥天鹅湖万达广场项目更被评为安徽省首例绿色低碳建筑一星级标示项目。截至2015年1月,全国已评出2538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2.92亿平方米,2538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中一星级总计965项,建筑面积为1.27亿平方米;二星级总计1055项,建筑面积为1.19亿平方米;三星级总计518项,建筑面积为0.47平方米[5]。,从2008年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示制度到现在,全国绿色建筑项目增长迅速,但分布不均匀。拥有绿色建筑项目较多的省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发达地区,如江苏、广东、山东,浙江等。虽然现阶段安徽省绿色建筑项目数量较少,但是发展势头良好,增长速度快,这表明了安徽省政府以及建筑行业坚持贯彻绿色低碳建筑行动方案的决心。2013年9月,安徽省颁布实施《绿色低碳建筑行动实施方案》,方案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建绿色低碳建筑须保持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创建100个绿色低碳建筑示范项目和10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到2015年末,全省20%的城镇新建建筑须按绿色低碳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其中,作为省会城市,合肥市要达到30%,而到2017年末,全省城镇新建建筑须按绿色低碳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的数量要全面达到30%[6]。随着政府在建筑节能减排方面的不断重视,安徽省绿色低碳建筑建设将逐步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6现阶段出现的问题

虽然现阶段安徽省绿色低碳建筑发展得很迅速,但由于“绿色、低碳”的建筑设计理念在安徽省,乃至中国运用的时间并不长,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发展也并不成熟,在整个中国建筑行业中所占的比例依然很低,导致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在现阶段遇到诸多的问题。

6.1民众的认知度不高

绿色低碳建筑的销卖对象是广大民众。由于消费者在购房时,主要看中的还是房屋的质量和功能,对于建筑“绿色、低碳”的概念了解甚少。由于民众对其认可度不高,致使民众怀疑这种新型建筑技术是否能达到规定的效果。此外,由于现在房地产公司为了提高销量,大肆宣传一些子虚乌有的“低碳新技术”,导致购房者普遍认为这是房地产公司宣传的噱头,购房者对于买不买房,意愿并不坚定。

6.2建筑技术研究滞后,运用不全面

节能建材的研发,建筑结构的设计建造,监督机制的完善被认为是现今广泛认可的绿色低碳建筑发展三要素。我国整体科技水平较落后,加之学科交叉研究的风气不胜,专业学科研究扎堆现象严重,导致很多关键问题无人问津,虽然有众多参与建筑结构科学研究的人员,但依然有很多建筑科学领域的研究情况是空白一片;受制于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对于新能源的开发运用力度远远不够,造成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依靠传统的高碳资源,而由于对高碳资源的使用方法欠缺,导致了利用率低,资源严重浪费;建筑设计单位创新主动性也不高,盲目借鉴国内外不同地区所谓“高效节能”的建筑模式进行建筑设计,导致了建筑“水土不服”,能源,资源消耗反而成倍增长,与预期的绿色低碳目标相差甚远,事与愿违。与此同时,由于建筑施工、管理技术的制约,那些已设计好的绿色低碳建筑的施工可行性也较差。

6.3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高效的鼓励监管制度

首先,对于建筑节能达到什么程度才称得上是绿色建筑,碳排放量低于多少才是低碳建筑,政府尚没有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来定义具体数值。各省市依据各自的地区情况自行编写不同标准,这导致了行业交流合作的困难和规范制定上的混乱;对于房地产开放商来说,由于成本造价相对普通结构建筑要高出不少,利润提升空间有限,加之房地产市场竞争激烈,购房者的认可度也不高,因而开发商在没有政府相关资金技术援助的情况下也不敢“轻举妄动”;而对于购房者来说,建筑大量采用绿色低碳的新技术就意味着购房成本的增加,当相关购房税收优惠无法与成本增加额持平时,绿色低碳建筑将无法赢得购房者的欢迎,打不开广泛的市场。

6.4相关资金不到位

目前我国绿色低碳建筑设计、施工、管理技术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无论是从国外引进成熟的技术进行再改进还是由我国政府,建筑企业或者相关建筑技术研发机构进行自主研发,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研发成本随之增加,在无法明确相应研究方向的未来收益情况时,资金投入非常缓慢。与此同时,当相关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得到科学证明后,这意味着需要花费更多的建设成本将其应用到建筑建设上。而对于这种建筑形式是否经济合理,能否满足居住者的舒适度要求一直使各方投资者犹豫不决,怀疑投资这种建筑形式是否能得到相应的收益,从而限制了绿色低碳建筑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现今,由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对现存民用建筑在节能改造方面的鼓励措施比较有限,导致民用建筑节能改造工作进展缓慢,发展滞后。同时,我国还没有一个比较健全的融资机制,来更好的推进绿色低碳建筑项目发展,这其中包括对可预测投资风险和不可预测投资风险的双向补偿以及对项目融资的信用担保。这导致现存建筑节能改造资金来源不稳定,无法依赖上级部门的拨款,只能由地方财政资助,这无形间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7发展绿色低碳建筑的具体措施

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最需要的是社会各方的认可和关注,在秉承“绿色、低碳”建筑设计理念的前提下,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坚持“理念更新、技术创新、制度监督”三大原则。我认为针对上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具体措施进行改进:

7.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奖惩制度,规范低碳建筑评估体系

政府应进一步改进完善有关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用国家强制执行的形式来规定建筑“低碳、节能”的标准,体现对建筑节能的重视;同时,对在建筑建设各个阶段严格贯彻“绿色、低碳”理念的项目,政府应给于相应的经济奖励,而对于依然违背理念,使用高耗能建材的建设项目,应给予警告及一定处罚;最后,政府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应制定统一的绿色低碳建筑的建设规范,使绿色建筑设计有规可依,加强这种新型建筑形式建设设计的规范性[7]。

7.2制定有效的财政鼓励政策,激起各方投资兴趣

作为政府方面,应根据绿色低碳建筑建设的各个方面颁布相应的财政鼓励政策,激起各方对这种新型建筑形式的兴趣,使得政府、房地产开发商、施工企业、建材企业以及购房者在促进环境保护的大前提下能得到可观的实际收益,只有这样,绿色低碳建筑发展才能得到各方的支持,稳步前进。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开发的重视,通过财政拨款,政策鼓励的方法,促进建材企业的创新研发,逐步打破国外建材行业的技术垄断。

7.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绿色低碳建筑的认可度

加大对建筑绿色低碳和节能环保的宣传力度,提高建筑行业和购房者对绿色低碳建筑的认识,使消费者认识到建筑“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增加对绿色低碳建筑的认可度。通过对低碳建筑新技术的介绍,使投资者和购房者充分了解未来绿色低碳建筑的丰厚的产后收益[8]。

8结语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范文8

关键词:低碳化保障措施建筑行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乡建筑行业能源消耗总量快速增长,且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建筑总面积的增长速度;建筑总面积增长的同时,居民对建筑的品质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其特点就是对建筑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加速推进以集中居住为特点的城镇化。在维持既有的行业发展模式下,这些因素共同发生作用,必然导致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的持续增长和增加。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分析我国建筑行业低碳化的实现途径,显得十分紧迫而又必要。

一、建筑行业低碳化的背景

(一)面临的机遇

一是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根据我国的实际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五位一体”发展战略;二是国务院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快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城市建设,明确提出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绿色理念为引领,围绕“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原则进行推进;三是未来的建筑行业要加快节能改造,重点开发绿色建材,实施建筑行业工业化;四是目前我国以太阳能、风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增长迅速,并且开发、装备了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和设备,为建筑行业的低碳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五是我国正处于调整产业结构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时期,建筑行业低碳发展与国家的产业政策高度契合,将成为拉动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动机。建筑行业低碳化发展,还可带动绿色建材和设备的快速增长,有助于推进建筑行业实现工业化生产,对促进建筑行业绿色供应链的形成大有碑益。

(二)遇到的困难

一是建筑排放短期内难以降低。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建设的快车道上,城镇化的巨大建设需求决定了建筑行业短期内对能源的需求仍较旺盛,建筑碳排量放仍将不断增长。二是建筑碳排放管理体系不健全。建筑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本身体量庞大而且运行过程非常复杂,行业在能源方面的消耗分散在生产、物流、建造、运营等多个环节和流程,要实现对建筑行业碳排放的有效监控,必须首先确定建筑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峰值,这样才能准确判断建筑行业碳排放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正确的应对措施。但目前我国建筑行业能耗指标尚不明确,关于碳排放的计量体系尚未待完善,这意味着建筑行业实现低碳精准管理还缺乏可行的标准,很大程度上成为建筑行业低碳发展的重大瓶颈。三是建筑低碳市场化程度较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建筑低碳发展活力的快速释放。虽然有关部门制定的《绿色建筑行业评价标准》已经公布,登记在册的绿色建筑数量不断增长,被称为绿色建筑的建设总量也在迅速增加,但实际调查数据显示,真正的、名副其实的绿色建筑的数量并不很多,设计的建筑能耗与实际运行能耗存在较大的差异,标识总量与实际运行中存在的标识总量之间也存在巨大反差,这些问题都不利于创新建筑低碳发展。四是建筑行业总体上低碳意识较为薄弱。建筑行业低碳化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从规划到设计,从运行到使用,许多环节都会对碳排放水平产生影响,尤其是碳排放指标难以落实,建低碳技术流于形式的问题,都加大了建筑行业减排的难度。

二、建筑行业低碳化的基本思路

一是实施总量控制,要在基本满足能源需求的同时,用强力约束的办法控制能源供给。建筑行业的正常运行及对能源的使用,应在满足行业发展基本需要的同时符合我国控制碳排放总量的总体要求,降低碳排放必须要从能源供应的角度着手。实施总量控制,一方面要制定公平合理的能源分配比例并提出能够降低碳排放的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基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最优参数,规划建筑行业用能总量的上限,对建筑行业能源消耗的总量进行有效控制。二是优化减排布局,坚持因地分类施策。要组织有关力量对全国各地不同区域建筑行业减排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地拥有的资源禀赋的多寡,视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别制定符合当地经济自然特点的低碳政策,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执行性。围绕“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四大要求,从根本上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为建筑低碳化创造条件。三是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建筑行业能源使用效率。冬季我国北方地区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地区,提高建筑物的能源使用效率,必须分清北方地区城镇能耗的使用方向,根据采暖用能、住宅用能、农村用能等不同性质,分门别类对未来的用能增长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有针对性的提出降低建筑行业能耗的措施。建筑行业低碳化,不仅要重视降低能源数量的消耗,还要充分重视能效水平的提高,加大对建筑行业节能关键技术的投入,尽快建立和完善建筑行业碳排放交易市场。

三、推进建筑行业低碳化的措施

(一)制定建筑能耗目标,强化地方政府责任

首先是要根据当地未来发展的需要,设计合理的建筑碳排放总体目标,为控制和降低建筑碳排放打下基础。其次是将建筑行业碳排放目标纳入国家总体排放规划之内,并与区域制定的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密切结合,以此作为地方政府官员考核的重要依据。第三,是加强国家层面的低碳督查工作,定期对当地建筑行业低碳排放执行情况开展专项督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建设高耗能建筑行业严肃查处,对违反工程建O标准和使用不达标建筑材料的责令纠正。

(二)加大低碳投入,拓宽资金渠道

要加大中央预算类投资力度,通过安排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方式,从资金上支持建筑行业低碳化的行为。要从国家层面不断完善中央财政激励政策体系的设计,加大中央财政的投入设立建筑行业节能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示范性绿色建筑工程建设。要重视建筑行业低碳化的顶层设计,加大对既有建筑行业节能改造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对建筑行业节能监管体系的构建,同时要重视对可再生能源建筑行业应用、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墙体材料革新、技术创新、基础能力的建设。以上工作离不开资金的强有力支持,为此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和渠道,以满足这些工作顺利开展的需要。地方财政部门为此要建立稳定、持续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不断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和方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监管前移

城市建设规划是实现建筑行业低碳化的前哨,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要突出对建筑节能的要求,突出对绿色生态指标的重视,在对城市规划的审查中尤其要对这些方面的工作予以充分的重视。对节能和绿色生态指标的审查不仅要体现在新建项目的立项审查中,而且还要将这些审查内容扩展、延伸到到建筑装修、报废和回收利用等各个阶段。凡是国家要求强制推行精装修制度的绿色建筑项目,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施,对未按要求实行绿色装修的,不予颁发销售许可证。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建筑行业报废审批制度,对那些不符合报废条件的建筑不准许拆除报废。

(四)强化技术支撑,加大研发力度

科学技术是支撑建筑低碳化的平台,是顺利实现建筑低碳化的必备条件和关键。加快建筑行业低碳发展核心技术体系研究,推动规模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包括突破建筑行业节能核心技术,开展住区环境质量控制和关键技术,建立节能改造性能与施工协同技术。设立低碳建筑行业领域的重大研究专项,组织实施建筑行业低碳国家科技重点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加快建筑行业低碳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建设,积极鼓励相关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绿色建筑行业技术研发、设计、咨询、检测、评估与展示等方面的专业服务。

(五) 发挥市场作用,完善市场机制

积极推进建筑行业碳排放交易,建立健全建筑行业能耗统计体系,提高统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快推进民用建筑行业能效测评标识工作,加强建筑行业节能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建设领域的合同能源管理,规范建设领域能源服务行为。建立和完善建筑行业碳排放交易,研究制定推进建筑行业碳排放交易的管理办法和技术规程。建立覆盖主要地区的建筑行业碳排放交易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我国统计年鉴2013[M]北京:我国统计出社,2013

[2]清华大学建筑行业节能研究中心我国建筑行业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3[M]北京:我国建筑行业工业出版社,2013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范文9

【关键词】低碳地产 两型社会 碳积分 合同能源管理

低碳地产的内涵及特征

低碳地产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建筑的居住舒适度。低碳地产的特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的主题:一是政治经济,是各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二是单一指标,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指标;三是量化,在现有排放量的基准上,量化住区二氧化碳的减排值是必要目标;四是金融属性,低碳已与金融、货币、税收等紧密挂钩,如碳货币、碳交易等。

低碳地产是由低碳概念、低碳技术、低碳运行和低碳引导组合成的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了土地规划、建材选用、建设施工、经营销售、交付使用、物业管理各阶段,并非只是在技术层面实现低碳。具体说来,地产的低碳体系涉及建筑二氧化碳减排、绿化系统二氧化碳的定量、住区节水的二氧化碳的减排量、低碳交通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和住区低碳评价。因此建设低碳地产应该从房地产开发、规划设计、建设、营销推广、媒体传播等各方面践行低碳发展理念,建立低碳发展机制,倡导标准化、工业化生产。

发展低碳地产业的必要性

地产业自身高能耗、高排放的现实特点。从中国的碳排放数据分析,目前,房地产占了全社会碳排放总量30%以上。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预计到2020年,房屋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将占社会总能耗的40%,成为第一能耗大户。有专家曾指出,碳排放强度最高(60%)和最低(40%)两个数值的实际表现,房地产的影响可能是所有产业中最大的,我们所有建筑节能达到70%标准,可以减少2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航空业停业5年。有关数据也显示,我国低碳经济40%的份额可以通过节能的方法,其中建筑节能的方法是最经济的。

适应国家发展形势和政策的需要。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我国来说,减排形势十分严峻。我国是人口大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现有的47.5%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50%以上的世界平均水平,不仅如此,我国建筑、建材等主导产业均为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发展低碳地产,取代“竭泽而渔”的传统增长观念,是响应国家减排目标、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经之路。地产企业如不能把握国家对我国建筑业的这种宏观政策方向,势必使企业的长期发展受到致命影响,成为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桎梏。

促进内需发展的需要。地产业处于经济各个产业链的中游,它的上下游约有20多种行业。建设低碳地产,必将推动建造过程中对新技术的运用及各环节中碳排放的控制,从而拉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革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除了在新建地产开发过程中的低碳节能外,地产“低碳化”价值链的另一头,则是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及其延伸的产业链条。现阶段各省城镇中心区建筑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设计缺陷、抗震性不达标、建筑质量整体或局部不合格、耗能严重、房龄过长等。既有物业的低碳改造必将为相关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显然,地产的低碳转型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减排问题,还将在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产业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在新的调控政策下,我国商品房普遍存在开竣工量大、销售不旺以及空置率上升的状况。解决之道应着力在提高品质、改善住房结构及居住环境上下功夫。低碳地产恰好是地产业转型的一个契机。打造低碳地产从舒适度、环境优化、节能降耗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虽然短期内可能对企业成本造成一定影响,但从长远看,企业获得的是新一轮产业竞争和技术竞争优势,终将有效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建设低碳地产的对策建议

地产的低碳发展,已成为行业最主要的热点及趋势。然而,现阶段低碳地产的发展仍面临很多困境,还停留在起步阶段。鉴于此,拟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加强低碳地产业体制机制建设。第一,继续完善低碳地产法规体系。在《建筑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和《规划法》中体现大力发展低碳地产的内容,加快制定《低碳地产管理条例》等,为建设低碳地产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制保障。第二,制定低碳地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纳入各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减排措施、重点领域和专项规划的具体内容,以推动政策导向的形成和体制机制的建立。第三,量化低碳标准、规范低碳地产第三方评估和认证体系。参考“低碳住宅技术体系”,结合各省实际,量化从项目规划、项目建设、项目验收到投入使用的全生命周期低碳节能标准,并将标准体系构筑为3个层次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和自由性目标,让行业有章可循,发挥标准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在标准的基础上,规范低碳地产的评估和认证体系,将建筑节能、绿化系统、节水、交通、建造期共5个碳指标定为衡量地产减碳情况必须评估的内容。根据认证与评估结果对地产项目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全面实施低碳建筑、低碳社区标识制度。第四,建设包括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能耗监测等环节的低碳地产监管体系。监督工作应由政府、开发商共同进行:强制性的低碳标准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行政监管,非强制性标准由开发商监督执行。此外,建立地产低碳减排目标责任制,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中,对未完成任务的地区实行严格的问责,以促使相关人员确保减排到位。第五,研究健全经济激励政策。从研发、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各个环节出台优惠措施,鼓励减碳,以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

大力培育低碳地产的市场机制。第一,建立地产“碳积分”机制,搭建相关融资平台。组织相关部门围绕“评估体系”建立地产低碳的信用积分机制,让低碳真正成为企业融资信用等级的一个重要砝码。此外,鼓励发展绿色低碳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住房债券,开创低碳信贷产品,积极创造条件协助企业上市融资,加强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能力,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第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拓地产节能服务市场。完善激励、扶持政策,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与模式,促进地产建筑节能服务产业化。在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工作中,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能效交易、建设运行一体化、区域能源系统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推进方式。大力培育与建筑节能直接相关的专业设计施工、工程咨询、系统集成、节能评估等配套产业,切实增强产业支撑能力。第三,鼓励开发规划方案下清洁发展机制(简称PCDM项目),搭建地产“碳交易”平台。首先,尽快对今明两年地产项目进行分析和调查,组织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评报告,把PCDM机制全面引入到低碳地产建设当中。其次,加大宣传,出台扶持政策,充分发挥环境能源交易所的作用,引导各市县和企业进场交易,尽快促成地产领域的自愿碳减排和自愿碳交易。

强化低碳地产技术支撑体系。第一,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出台鼓励政策,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密切协作的科技创新体系;安排专项引导资金对一批共性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加强国际合作,注重相关领域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炼建筑节能适宜技术,避免节能技术应用出现贪多求洋的现象。第二,推进低碳节能技术、材料和工艺的大规模应用。通过技术,产品推广、限制、禁止目录等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太阳能采暖制冷、太阳能与浅层地能耦合利用、城镇生活垃圾、污泥沼气利用技术、工业余热、污水热泵技术、深层地热能梯级利用等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拓展应用领域。推广过程中,一是要抓好低碳地产试点示范工作,加强技术整合,以点带面,推动全省低碳地产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注意把握好实现力度问题,不一定要求一步到位,可以根据企业的能力和掌握的技术水平,逐步实现地产“低碳”。

第三,提升低碳地产项目规划和设计水平。基于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进行规划与设计,从建筑材料生产与建造、建筑使用期间、拆除和重新利用三个方面切入。如优先选择低能耗、可回收和可再生、兼容性好和可就地取材的材料;合理开发地下空间、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坚持新能源利用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转换毛坯房设计为精装房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