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患者护理问题

时间:2023-08-25 16:55:15

导语:在手术患者护理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手术患者护理问题

第1篇

【关键词】乳腺癌 手术 心理问题 分析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17-0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乳腺癌手术的过程病人承受着心理、情感、社会的压力,加之角色的改变,使患者面临严峻的考验。我科2006年2月~2010年6月共收治43例乳腺癌患者,均出现心理问题,护士积极地针对性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改善了其心理状态,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54岁;均经临床影象学和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且行手术治疗。其中乳腺癌根治术18例,改良根治术25例。术后10 d~14 d开始进行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患者随着不同的时期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

2 心理问题

2.1 确诊期

由于对恶性肿瘤的认识不足,病理确诊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怀疑、否认、愤怒、悲观、绝望、抑郁等心理问题。即可出现强烈的心理反应,感到震惊,身心从此蒙受着极大的痛苦,大多数病人都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不同程度存在着恐惧、无助、孤独、多疑,害怕死亡心理。同时又很希望是误诊,心理矛盾、心神不安。年龄、学历、病情轻重在此期起着重要影响。担心较长时间的治疗期、各种治疗手段的副作用、经济上的负担、因病影响工作生活等。

2.2 手术期

手术会引起严重心理应激反应,也是乳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但由于手术范围较大,对身体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对治疗过程中的各种痛苦,患者往往产生恐惧、沮丧、悲观、焦虑等不良情绪,给患者带来的影响是最大的。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不仅会使患者痛苦不堪,而且会妨碍手术和术后恢复,甚至造成身心疾病和后遗症。手术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1)术前焦虑和恐慌情绪,:多数患者对自身乳腺肿瘤的恶性程度,浸润范围感到心中无数,害怕肿瘤已转移,扩散,手术不能彻底清除或由于医生技术及手术条件达不到而使手术失败。因此多方打听主动刀医生情况,询问类似手术结果。自费患者担心治疗经费会让家庭背上沉重的债务或筹措的资金不够用而使治疗半途而废。(2)抑郁、瞻妄:患者因术后丧失或部分丧失工作和独立生活能力而抑郁,苦闷。常表现为睡眠差、应答缓慢、不愿活动、主诉多,也有以躯体为主的“隐匿性抑郁症”样表现[2]。(3)术后女性第二性征的损害可造成病人心理适应不良[3]。(4)手术的效果、意外,术后出现局部疼痛、缺失、肢体活动障碍,以及物引起的恶心、呕吐等不适是造成此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2.3 放化疗期

化疗是癌症患者综合治疗的一种重要措施,可以巩固手术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进入此阶段,患者对癌症的现实已经基本接受但由于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很大。此时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对放、化疗信心不足和恐惧担心。分析产生原因:(1)是对放、化疗信心不足,主要由于对放、化疗相关知识缺乏了解,担心身体刚刚从手术打击中恢复过来承受不了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对身体有害。(2)对化、放疗不良反应恐惧和焦虑:化、放疗期间出现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脱发、WBC下降、抵抗力减弱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会使患者在痛苦的同时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感到害怕。难以忍受化疗副反应而产生放弃化疗念头。

2.4 康复期

乳腺癌患者经过手术、放疗、化疗等系列综合治疗后进入康复期。心理状态也逐渐趋于平和,如何评定自我价值,回归社会角色成为最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主要心理问题:(1)焦虑、恐惧:担心治疗不彻底,癌症会复发和转移,因此部分患者四处求医,不停服用各种药物,特别是大量中药。(2)自卑、失落:手术治疗对患者形体造成较大的破坏,使患者失去第二女性特征而悲痛,为失去女性状态的魅力感到自卑,所以回避配偶,怕遇见熟人,自我封闭、深居简出、拒绝人际交往。(3)多疑、敏感:部分患者担心自己对侧的也会得乳腺癌,因此,反复检查和门诊随访,对身体细小异常症状和检查指标特别敏感。(4)强化病人角色,部分患者过于依赖别人,不愿做自己能为之事,害怕劳累而长期休息。

3 心理干预措施

3.1 确诊期干预

不急于纠正患者的否认心理,以减缓由癌症诊断信息带来的突然沉重打击,这样则有利于患者作好身心两方面的应变准备。积极的心理暗示:如肿瘤很小,早期发现,治疗效果好,可以虚拟同类患者与她比较,经积极配合治疗后,预后很好。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可请病区术后康复的患者现身说法,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同时使患者建立一侧缺如并非残废的信念,通过护士与患者的交流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

3.2 手术期干预

术前与患者有个良好的沟通,建立互信的医患关系。(1)鼓励患者参与治疗计划的制定,医护人员有责任向患者介绍各种治疗方式的利弊,并允许和鼓励患者参与治疗方式的选择,这种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正与她期望的治疗方式所一致的做法,符合患者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水平、家庭关系及个人隐私方面的需求,无疑易使患者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利于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保证。对必须进行切除术治疗的患者,必须让患者坚定地相信,为治愈疾病,切除对其本人来说,乃为最佳治疗方案。通过已愈患者的现身说法,使患者认识到缺如尚有许多弥补的方法。另外,应于术前充分掌握患者对缺如的态度,应酌情行即时重建或为延期重建作必要的准备。同时重点做好爱人的工作,使其对手术有足够的认识,共同开导患者,病人得到较多的家庭支持和执行较多的自理行为。(2)患者对于手术医生的信任程度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及术后心理反应。护士要多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以心理支持为基础,将应激处理、健康教育与应对技巧结合在一起的心理干预方法。

3.3 放、化疗期干预

(1)消除患者对化疗不良反应的恐惧,根据病人的理解及承受能力给病人讲解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应讲究谈话艺术性,多与患者交谈,耐心听取患者倾述,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告诉患者,应用化疗药物会有些不舒服,但应用化疗药前,会应用预防性药物及措施,如果仍有不适,医护人员会想办法给予处理,使患者消除思想顾虑,有必要的心理准备,积极配合治疗。(2)增加患者之间良性信息的交流,如化疗患者相对集中,相互鼓励。集中乳腺癌化疗患者,当相同经历的患者在一起,可以大大减少孤独和无助感,效果很好。(3)鼓励患者体现自我价值:指导家属如何关心和照顾患者,请患者家属配合,积极引导乳腺癌放、化疗患者尽量生活自理化,以淡化患者角色,增强其家庭和社会角色的作用。

3.4 康复期干预

经过一系列的治疗,患者进入康复期。(1)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性格、社会背景等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形式和方法,坚持长期心理疏导和突击干预相结合,健康宣教资料和心理咨询相结合。(2)患者内心隐藏着癌症生存者对复发的恐惧,对生活前景的茫然。护士应该要求患者在体力、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力所能及地承担照顾自己,或在家中承担部分家务,使她们转移注意力,尽可能让患者重新回到社会。告诉她们癌症康复的原则是:乐观的心态、平衡的营养、适当地锻炼、合理的用药、定期的复查。同时把患者出院后的随访工作做持久做细,告诉患者要注意饮食调理,恢复体质,增强免疫力。

4 结果

本组患者均不同程度的配合治疗,心理问题明显改善;病人得到较多的家庭支持,能正确面对自身形象的改变,有良好的生活能力。

5 结论

我们通过43例护理干预,认为护理人员对乳腺癌患者提供广泛而持续的心理干预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乳腺癌诊治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心理问题,不同时期其表现也不同,它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对于乳腺癌诊治中的心理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有效干预已经成为乳腺癌综合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干预应作为乳腺癌一种常规治疗手段在临床实施。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减轻躯体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癌症的发展,有效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7.

第2篇

【关键词】综合保温;开腹手术;术期低体温;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443-02

围术期低体温是麻醉和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Sessler将体核温度在34~36℃认定为低体温【1】。综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大约有50%~70%手术患者发生低体温,引起各种并发症,出现寒战、苏醒时间延迟、伤口愈合时间延长、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增加等问题,患者常主诉术后初期的寒冷不适是住院期间最痛苦的体验之一,有时甚至超过了对疼痛的反应。本文通过对围术期及术后不同时间段病人体温的变化及相关指标的监测,探寻引起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各种因素,分析围术期保温措施的实施与病人体温变化的正向关联性,寻求综合保温防护措施的高效、恰当、适用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心功能正常的成年胃肠道常规手术病人160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61±1.2岁。将病人随机分为防护组和对照组,防护组选取80例病人,其中胃癌病人45例,肠道病人35例。对照组选取80例病人,其中胃癌病人43例,肠道病人37例。两组病人均为择期、非急症手术病人,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均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营养及文化知识层次、麻醉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手术室环境要求:调节室温22~25℃,湿度45%~60%。

1.2.2 研究实验方法

1.2.2.1 将病人分为防护组和对照组。防护组病人术中给予电热毯保温,温度设为36~38℃;围术期所输注及冲洗体腔的液体均为加温液体,温度要求为:输注液36.5~37℃,宜接近病人体温;冲洗液36~40℃,宜略高于病人体温;加强了麻醉诱导初期、手术开始时、手术结束转运环节、术后后续处理等一系列保温防护,加强心理支持及人文关怀,消除病人紧张及不利因素;对照组病人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围术期持续测量病人鼻咽温,获取切皮前、术中最高最低、出室前的体温值,术后观察病人有无寒战并随访获取术后第1天、第3天的随机体温值,以及病人的拆线时间、切口愈合和寒战发生情况。数据获取后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实验法)进行分析整理,得出两组病人术前平均体温、术中最高最低平均体温、出室平均体温、术后第一第三天平均体温、拆线时间及切口愈合等级的数值,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

1.2.2.2监测体温方式:

在麻醉及手术过程中使用专用体温监测探头,持续测量病人鼻咽温;它的关键器件是热敏传感器,测温灵敏、快速[2],能够根据鼻咽温监测结果及时调整保温措施,从而达到实时监护[3],具有方便、安全、精确、无污染等优点。

1.3整理数据

2 结果

通过表1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对照组病人术中最低体温及出室体温均低于了36℃,即出现了轻度低体温。而防护组病人体温一直高于36℃。从术后吸收热高发时段随机体温平均值来看,防护组病人的体温同样低于对照组。从切口愈合等级来看,两组病人基本没有差异,但从平均拆线时间来分析可以看出,防护组病人拆线时间平均为8.56天,而对照组病人拆线时间平均为9.18天。从术后病人寒战情况统计来看,防护组病人为1例,比率为1.25%,对照组为4例,比率为5%。

3 讨论

综合文献资料,手术病人在围术期发生低体温十分常见,姜凌雪等认为麻醉期间非人为性低体温是围手术期普遍存在的体温失衡现象,是体温调节功能抑制和手术环境温度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研究,我们探寻到成人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具体的防护方法:

3.1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的相关因素:

3.1.1麻醉及麻醉用药对患者体温的影响:

3.1.1.1 麻醉对手术患者的影响:全麻抑制机体对温度改变的调节,使机体代谢率降低40~45%【4】;机械通气的维持又减少呼吸做功;使麻醉后机体产热减少,散热增多,核心体温缓慢下降,并呈直线性降低。

3.1.1.2 全麻药物对患者体温的影响:物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及血管收缩反应,以及肌松药对寒战反应的抑制,使体热由核心向外周分布,核心体温快速下降。

3.1.2 手术室的环境温度对患者的影响:

3.1.2.1室温:Morris证实,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时,病人往往出现体温过低现象【5】。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5℃。

3.1.2.2 手术床的温度:通常手术床的温度与患者体温的温差差异在6~10℃,患者接触手术床时,由于传导散热导致体温快速下降。

3.1.3 消毒范围及消毒液的影响:腹部手术消毒范围较一般手术的消毒范围大,通过皮肤散热而使体温迅速下降;同时皮肤消毒时,消毒液温度低,消毒液的挥发带走大量的热量,使体温下降。

3.1.4 腹部手术病人体腔的暴露:体腔暴露使散热增加,核心体温降低;

3.1.5 术中病人输注、冲洗体腔的液体及所输血液制品的温度:由于术中所用液体及血液制品直接进入患者体内,在血管内或体腔发生作用,会直接影响患者体温的再分布;手术过程中大量与手术间等温液体的使用,会起到“冷稀释”作用,机体辐射散热增加【6】。

3.1.6 手术时间的长短与围术期低体温及术后寒战的发生关系:研究发现两者之间成正相关。

3.2围术期低体温管理综合防护措施:

3.2.1 手术室温湿度适宜,手术部中央空调系统保证手术室内部室温在22~25度,湿度在45%~60%。此种环境对患者皮肤等体温调节系统影响较小,患者围术期体温波动不大;

3.2.2 手术期间采取保温措施,在手术床上加铺电热毯保温,电热毯温度设为36~38℃,同时注意病人身体不要过分暴露;

3.2.3 消毒液加温使用:Wistrand C【7】等研究显示,加温至38℃消毒液能增强杀菌效果,增加患者舒适感;

3.2.4 在呼吸机管路中使用“呼吸过滤器”维持气道加温湿化,在麻醉回路中通过减少热量丧失而有效维持体温。

3.2.5 术中加温物品使用:采用手术薄膜覆盖手术切口,减少皮肤散热,同时避免湿敷料对皮肤冷刺激;给予电热毯保温,电热毯温度设为36~38℃;

3.2.6 患者术中所输注的液体及冲洗体腔的液体均加温后再使用,对于手术时间长、体腔暴露时间长的患者,术中使用38℃盐水纱布止血和覆盖肠管,并及时更换,保持纱布温度接近38℃【8】。

3.2.7 患者术中输注血液制品时宜加温后再给病人输入,可以防止输血时及输血后体温下降,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具体方法:将输血器近肢体端的35-40cm置于盛有37℃、500ml生理盐水的玻璃瓶中,水温降至36℃及时更换,保持水温基本恒定。

3.2.8 重点环节加强心理支持及人文关怀,在患者接触手术床、麻醉诱导前期病人高度紧张时、手术结束转运环节给予细致呵护,消除病人紧张情绪及不利因素,同时采用已加温的毛巾被或小棉被遮盖保暖等辅助保温措施。

综上所述,通过综合保温防护措施在成年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防护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围术期保温护理的重要性,并学会采取综合保温防护措施有效防止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加速术后康复、减少后续治疗费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病人痛苦和不适感觉、对围术期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围术期护理措施的实施更加注重病人的舒适度与满意感,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贴心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护理服务理念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Sessler D I. Complications and treatment of mild hypothermia [J].Anesth,2001, 95(2):531.

[2] Smith J.Are electronic thermometry techniques suitable alternatives to traditional mercury in glass thermometry techniques in the paediatric setting[J].Adv Nurs,1998,28:1030.

[3] Lisa S,Jutie KL,Knight BCL, et a1.The uncertainty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ree eletro theflnomenters in therapeutic modality research[J].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2005,40(3):207―210.

[4] 姜凌雪,王宝忠,雷燕,高杰,邱利飞。围手术期影响体温调节的因素及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J] 河北医学,2009,(10).

[5] Kasai T,Hirose M,Yaegashi K,et al.Preoperative risk factors ofintraoper ative hypotherrnia in major surgerg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J].Anesth Analg,2002,95(5): 1381-1383.

[6] 张付成,夏海燕 . 术中体温监测和防治低体温对患者术后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2,2(33)2

第3篇

【摘要】垂体腺瘤是颅内一种较多见的良性肿瘤,但因肿瘤周围有下丘脑、视交叉、第三脑室等重要结构,传统开颅手术术后并发症较多。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提高,经鼻蝶窦手术与传统经颅手术相比,头面部无切口,创伤小取瘤方便合并症少,恢复快死亡率低。由于切除范围比经颅手术彻底,对视觉功能的改善更优于经颅手术,目前已逐渐取代了经颅手术。神经外科自2002年1月~2006年4月垂体腺瘤采用经鼻蝶窦显微手术65例,明显提高了手术全切率,降低了病死率和严重并发症。为保证手术成功减少手术并发症,围手术期护理十分重要。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65例中男21例,女44例;年龄25~67岁,平均45.7岁。其中泌乳素腺瘤23例,生长激素腺瘤17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11例,无功能性腺瘤6例,混合性腺瘤8例。临床症状以内分泌功能失调及视觉功能改变为主,其中肢端肥大症21例,闭经泌乳综合征26例,向心性肥胖12例,视力障碍57例,头痛症状49例,尿崩症6例,意识障碍1例。术前均经CT和MRI检查确诊。肿瘤生长方式以鞍内为主,部分向鞍上扩展或突入蝶窦,其中伴出血8例。术后第2天常规经MRI检查以明确肿瘤切除程度。

1.2方法与结果65例中手术全切除52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分切除4例,手术前视力障碍57例改善50例,功能性腺瘤59例激素水平恢复正常50例。术后出现暂时性尿崩12例,脑脊液鼻漏5例,无1例颅内感染发生。

二、护理

2.1术前心理护理垂体腺瘤患者临床症状为头痛、视力下降等,心理承受压力极大,尤其是恐惧开颅手术。本组术前有焦虑心理54例,有恐惧感7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地介绍疾病临床表现、手术方法、优越性,介绍成功病例,讲明不需要开颅手术同样可以摘除肿瘤,并且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让同种手术后患者现身说法,以彻底消除患者焦虑、恐惧心理。通过护士与患者相互沟通,本组有59例患者消除了对手术的疑虑,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手术。

2.2术前训练及护理术前3d指导患者用口呼吸,以适应术后双鼻腔填塞。指导患者预防感冒,以免鼻腔充血影响手术操作及术后切口愈合。术前3d指导患者去枕平卧,以适应术后要求。术前3d开始用0.5%氯霉素眼药水和氧氟沙星眼药水交替滴双鼻腔,1次/2h至术晨。术前1d剪鼻毛,清洁鼻腔。术前常规抽血查GH、PRL、ACTH,以区分功能性腺瘤与非功能腺瘤。术前3d常规予强的松5~10mgtid口服。术前3d记录24h尿量,以便与术后进行对照,为患者治疗提供依据。

2.3术后病情观察及鼻腔护理:去枕平卧3~7d以降低脑膜伤口张力,促进愈合,防止脑脊液鼻漏。指导患者不宜过早抬高头部。术后24~48h内出现肿瘤床出血而造成局部压迫,直接影响患者视力和意识状态。故密切观察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定时检查患者视力情况。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观察尿的性状,每小时测尿量,尿比重,询问患者有无烦渴、多尿等尿崩表现。鼻黏膜毛细血管丰富,术毕双鼻腔用碘仿纱条或金霉素眼膏纱条填塞。若后鼻孔外纱布被血性液体浸湿,应判断有活动性出血,汇报医师及时处理。术后2~3d内鼻腔有少量血性液体流出,及时用无菌棉签吸干保持鼻腔周围皮肤清洁。由于鼻腔填塞且有血性分泌物从后鼻道渗入咽后壁,应指导和鼓励患者用口呼吸,并随时吐出口腔分泌物。

2.4并发症护理(1)尿崩症:本组暂时性尿崩12例,无长期出现尿崩现象,术后即开始测每小时尿量、尿比重,尿量>200ml/h,尿比重<1.005,则通知医师给予处理。急性期给予垂体后叶素20mg加入5%糖盐水500ml静脉点滴,根据尿量调节滴速,也可予尿崩停0.15~0.3ml皮下注射qd。对于一过性尿量增多,每天监测血钾、血钠、血糖,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全面评估病情;(2)脑脊液鼻漏多数出现在拔除鼻腔纱条后,很快出现淡红色或清亮液体,严重者脑脊液不停滴出,此时,应让患者卧床休息取头高位禁忌填塞,多数患者2周左右停止。

2.5出院健康指导(1)多数患者在术后5~7d出院,出院时嘱其预防感冒,不要用力擤鼻,咳嗽、打喷嚏。多吃粗纤维、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如有清亮液体从鼻腔流出不要惊慌勿堵塞,应及时来院就诊;(2)功能性腺瘤患者术后需定期复查血GH、PRL,女患者月经未恢复或不孕者,遵医嘱服用溴隐停,调节内分泌功能,1~2个月复查PRL;(3)指导患者根据医嘱按时服用激素替代治疗,不可自行停药或改变剂量。

【参考文献】

[1]毕玉美,岳同云,常永红.22例垂体瘤的观察及护理[J].黑龙江医学,2000,3(1):62-64.

[2]倪锁娣,孙建新,宗白鹭.经蝶窦显微手术切除垂体瘤的护理配合[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1,11(4):562-564.

第4篇

Effect of intraoperative hypothermia on surgical patient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nursing measures

Li Lian-ying

Operating Room,Wuzhou Red Cross Society Hospital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Wuzhou 543002,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ffect of hypothermia on the operation patients and nursing care,in the operation of the targeted selection of reasonable thermal measures,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sychological care,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relative constant temperature of patients during the operation,to ensure the safety of patients,reduce various adverse reactions,save medical resources.

[Key words]Prevention;Intraoperative;Hypothermia;Care

体温恒定对患者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及各项生理功能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手术的成功与否及预后是否良好[1]。有研究表明[2-4],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受多种因素影响,50%~70%可发生轻度低体温,低体温在临床上引发的并发症屡有报道。对此而进行的改良保暖护理设施应运而生,个性化合理保暖护理措施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其既要对术野的暴露充分,又要保证手术的成功及患者的康复。还有研究显示[5],术中保暖护理还能够减轻人体由交感神经兴奋所带来的部分不良反应,减轻了术中应激,确保了手术的安全。现报道如下。

1 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影响

1.1寒战的影响

手术间室温调节,一般情况下,手术医生以求舒适,要求温度控制在22~24℃,故容易造成室温过低,亦导致患者机体体温下降。据文献报道:当患者中心体温往往每降低1℃时寒战就会发生,导致患者不舒适,整个机体耗氧量就会增加,心血管供血需求增加,进而加重心脏负担,并且会使眼内压和颅内压增高,增高切口疼痛和增加使用止痛剂的量,延长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倘若中心体温下降1.5℃时,会导致心脏疾病成倍增加[6-7]。

1.2 生理指标和内稳态的影响

术中低体温常见于麻醉和手术过程中,甚至延续致术后,可增加围术期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已引起医学界人士的密切关注,虽然低体温可以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组织耗氧量,增加器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等,但低体温引起氧传导功能下降可导致机体严重缺氧,致乳酸性酸中毒,使患者生理指标紊乱和内环境稳态失调,可造成患者康复和预后不良[8]。

1.3 心血管的影响

低体温能抑制心肌应激性,造成心肌传导异常甚至发生室颤,低体温还会降低机体的心输出量,增加血液儿茶酚胺的含量,使血管收缩,增加外周阻力和血液黏度,影响血氧饱和度,进而增加心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导致心脏意外的发生率增加55%[9]。

1.4 凝血功能的影响

术中低体温主要是对患者的凝血酶和血小板的影响,造成患者失血量增加,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增加[7]。以往的研究结果亦表明[10],轻度低体温可使血小板功能降低,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诱发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计数减少等,致术中失血量和对同种输血的需求增加。血小板减少症、凝血功能异常症和广泛性血管内凝血等是低体温潜在的并发症。还有研究表明[11],温度下降3℃可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大约10%。

1.5 麻醉复苏的影响

低体温时肝脏、肾脏血流减少,使肝脏代谢及肾脏排泄功能下降,依赖于肝脏代谢的药物半衰期延长,同时低体温也会使肾小球的率过滤减少,造成麻醉药物储积,进而加重低体温,形成恶性循环,使麻醉复苏的恢复延迟,甚至导致误吸、呼吸道梗阻的发生[12]。

1.6 手术部位的影响

目前认为低体温致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高的机制,一是低体温的直接作用,切口局部血流及供氧不足,尽管低体温情况下人体降低机体代谢,氧需减少,但供氧能力的下降仍有可能导致机体缺氧;二是低体温的间接作用,影响免疫功能,降低机体抵抗能力,使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增高[13]。其原因与低体温影响患者的血管收缩,增加免疫系统的抑制,降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导致切口感染及相关并发症有关[14]。这导致患者需要更多的诊断、治疗和措施,延长术后恢复进程,增加住院时间和危险性[15]。

2 保暖措施对手术患者的影?

2.1预防低体温

体温恒定对患者手术的成功与否、预后是否良好至关重要[1]。因此,医护人员要针对各项诱因,在术前、术中及术后采取适宜护理措施,使患者体温保持基本稳定,避免患者出现低体温。

2.2确保手术安全

保暖措施使患者体温变化不大,避免了低体温发生的潜在不良反应,同时保暖护理可减轻由交感神经兴奋所带来的部分并发症,减少感染,确保手术安全性,提高患者满意度[16]。有效监测和调节术中体温,采取合理的保暖措施,能够促进患者麻醉苏醒,使患者更加舒适,促进术后康复[17]。

2.3节约医疗资源

术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的保暖措施,有利于手术患者的术中体温保持相对稳定范围,减少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降低术后免疫抑制程度,促进切口愈合,保证围术期患者的安全,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缩短麻醉复苏和住院时间,有效节约医疗资源[8]。

3 护理措施

3.1常规手术室内温度

控制在22~26℃,湿度在40%~60%。术中患者覆盖被服,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尽量使患者身处一个温暖的恒温环境,避免患者在术中由于外界环境、液体温度较低或其他因素带来的热能的损耗,防止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使其术中体温得以保持恒定[18]。

3.2保暖护理

目前,在调节好手术室室温和湿度的基础上做好以下保暖措施。①尽量避免患者在手术室外的过道停留,术前采用恒温水毯或使用充气保温毯,将水毯或充气保温毯温度调至40℃,使患者感到温暖舒适,直到患者离开手术室再关闭恒温水毯[19-21]。另外,将3 L袋自制加热成垫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保暖方法[22]。此外,本院自行设计的数字化水暖手术床的临床应用,更是对术中预防低体温的一次革新,创新性地使用水为介质,对其进行可控加温、控温循环,而起到恒温保暖的作用。②注意外露部位的保暖,尽量减少肢体暴露,头部、胸部、四肢裸露部分加盖保暖棉被或采用保暖手术布巾包裹局部进行保暖;皮肤消毒时,使用适宜加温的消毒用品,提高医生消毒皮肤消毒速度及效率,以缩短消毒所需时间,消毒完成后及时铺无菌巾,尽量较少皮肤暴露的时间[23]。③尽量减少体腔温度流失,术中将静脉所输液体加温至36℃左右,切口冲洗液需加温至37~40℃后使用,将血液复温至30℃(不超过33℃)方输给患者,最大限度地以减少液体能量交换而流失体温,从而保持体温恒定[21-25]。

3.3心理护理

手术室管理者要重视心理护理,安排人员到病区实施术前访视。让患者了解手术及麻醉的概况,以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避免因紧张心理致入室后血压升高,甚至寒战的发生,影响手术及麻醉的顺利实施[6,26]。巡回护士陪伴在患者身?,随时提供关心和照护,满足患者的心身需要,从而有效调整患者的心理环境,减轻心理负担,使其思想放松,减少寒战的发生。

第5篇

为了保证手术治疗和护理安全,防范手术护理差错及纠纷的发生,手术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规和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有关的诊疗护理常规,因此手术室护士应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有关医疗责任罪的内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使自己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法律意识上不断增强,从而充分保证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作为手术室的管理者,必须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并经常检查落实情况,把好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关,培养手术室护士的“慎独”修养,工作中的每一次操作都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稍有疏忽大意就会造成大错,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2患者知情权和隐私权的法律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不得泄露患者隐私。手术室护士在接送患者、术中护理、访视患者时,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有关病情及治疗护理的问题有告知的义务,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既要体贴关怀,又要掌握原则,注意对患者隐私权的保护,未经患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患者的隐私,更不能恶意传播。保护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是手术室护士的责任和义务。

3手术室查对的法律问题

查对制度是手术室核心工作制度之一,包括患者查对、手术部位查对、物品器械查对、输血输液查对。手术室护士对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避免发生差错事故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引起医疗纠纷,如手术患者在麻醉前、手术前、离开手术间前由手术医生、手术护士、麻醉师共同进行三方核查;器械物品由当台手术护士进行四次清点;输液应三查七对一注意;输血应三查八对等。

4手术中患者物理损伤法律问题

手术中常见的物理损伤包括:手术安置不当导致损伤、患者坠床、摔伤、气囊止血带及高频电刀使用不当导致损伤,因此应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章制度及注意事项。

5手术标本管理的法律问题

手术标本病检结果确定病变的性质,关系到患者进一步的诊断、治疗、护理、预后,其留取保存送检等过程至关重要,因此术中取下的任何有价值的组织均应保留,严格按照标本留取制度进行处理,未经医师许可,护士不可私自丢弃,术毕由手术护士亲自与术者核对无误后方可由医生填写检验单,送检人员核对无误后送至病理科,与病理科人员详细交接登记双方签字。

6术中医务人员语言的法律问题

手术患者除全身麻醉外,一般都处于清醒状态,对手术进展情况,尤其是医护人员的语言交流十分关注。有些医护人员在手术中忽视患者的状态,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手术不顺利或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时进行讨论;有些带教老师在带学生上台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大声呵斥;有些医护人员在术中用急躁、粗暴、恶劣的态度对待患者;在回答患者或家属的问题时不慎重,过于武断,这些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引起患者对手术质量和医生技术产生怀疑,一旦术后效果不好,成为患者投诉的依据[2]。因此医护人员应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提高语言的审慎性,不讨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保证手术进程的严肃性。

7手术护理记录中的法律问题

手术护理记录单书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遗漏记录已实施的护理措施;记录内容欠准确;护理记录有涂改;护理记录与医生记录不符。手术护士应组织学习手术护理单的书写规范,加强理论学习,强化规范用语,应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字迹清楚工整,不得漏项、涂改、刮贴,加强与医生沟通,保证医疗护理记录一致,并由多级人员严格把关,以免由于手术护理记录的缺陷引起法律纠纷。

8手术室感染控制的法律问题

手术室感染控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手术患者的预后及医院的医疗效果。手术室感染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是:手术室布局不合理;防护意识薄弱;屏障隔离缺陷。因此手术室布局应合理,采取手术室和供应室一体化管理,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严格执行环境清洁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提高手术人员的无菌观念及自我防护意识;加强手术所用一次性物品和无菌物品的管理,一次性物品用后必须毁型,做到无害化处理,严禁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而导致疾病传播;加强手术污物的管理,对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手术器械、医用垃圾应严格消毒处理。

9手术中患者突然死亡的法律问题

第6篇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 常见问题 安全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283-02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医学相关的技术也有了迅猛地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手术难度的突然增大,因此,现在手术室的护理问题也常常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棘手。手术室属于医院里的一级类科室,具有高危性的特点,而且运转速度也非常快、手术所包括的范围也极其广泛,流动量大,很容易发生突出性状况,这些问题都会使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加重其负担的任务量,这样手术室的护理就会出现很多安全隐患[1]。手术室作为广大患者直接接受手术治疗与抢救的重要地方,在其护理的过程中客观地潜在或现实存在很多风险性因素,这些因素都将对患者的手术效果和生命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2]。本文对手术室里常见的各种护理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范对策。

1 手术室里护理管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1.1 护理人员违反操作规范

手术室里部分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还不够熟练;对于工作的整体流程还不熟悉;对于整个手术的具体步骤不能进行详细地了解;在手术之前,没有办法把手术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物品准备充分;对于手术室里的器械操作还不够娴熟;也无法熟练地使用手术室里的仪器设备[3]。

1.2 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无菌观念较弱

在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中,如果护理的护士缺乏强烈的责任心,那么就会对手术的患者处理工作漫不经心,甚至会擅离职守,这样就会违反手术室诊疗护理技术的相关操作规范,极容易引发各种差错与事故,甚至引起医患之间的护理纠纷[4]。护理人员在手术之前对消毒指示卡或者灭菌指标带的检查不够严格,出现漏检的情况;有些手术中部分护理人员操作不符合规范,无法严格按照相关的消毒隔离制度进行规范处理,导致患者在手术之后发生感染,这也是手术室许多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1.3 护理人员不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手术室里护理工作不当引起的大多数纠纷都和护理人员不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违反护理人员应该遵守的操作规程有关系,例如,接错手术患者、用错手术药品、给患者输错血、意外烫伤患者的皮肤、手术过程中将医疗器械或纱布等手术物品遗留在患者的体内、对患者使用没有经过消毒的医疗器械或敷料、不经意把患者的送检样本给遗失掉等多种情况,其中比较常见的是护理人员把手术器械或纱布等物品遗留在患者的腹腔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或手术效果,进而引发医患之间的护理纠纷[5]。

1.4 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安排很不合理

由于手术室的工作总是很繁忙,护士们每天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站立的时间过长,体力和脑力的消耗也很大,尤其是器械护士在配合手术的时候要保持颈椎前屈姿势连续站立很长时间,巡回的护士也需要急速行走或者站立很长时间[6]。这样的话,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的工作次数就安排的很不合理了,这种高劳累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护士的不慎操作,误伤病人的可能性也会加大。

1.5 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较弱

手术室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场所,但是,有些医务人员的法制观念很弱,无法做到有章则循或者循章严循。有些护士在手术室的工作过程中跨越自己的工作权限,有时甚至代替手术的麻醉师来护理患者,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医疗过失及纠纷[7]。另外有些护理人员在自己不了解的情况之下,随意地回答病人家属做出的询问,导致医患之间产生误会。

2 防范措施

2.1 严格遵守手术室的护理操作规范,强化护理人员的规范操作意识

护理人员必须把护理操作规范作为自己日常工作的操作指南,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规范。还要在平时加强自身的业务培训,熟练掌握手术中的每一项具体操作步骤,做到准确、及时并且快捷地传递所有手术需要的器械。

2.2 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严格手术室里的无菌操作与消毒隔离制度

在手术室里负责护理的护士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认真检查手术中所要用的每一件物品的完整性,并随时了解手术室里各种仪器的使用状况。在手术中加强巡视,严格把好各个关卡,即清点查对关、消毒无菌关和无菌技术关。此外,手术室里的护士还要做好各项灭菌检测与相关数据资料的保存。

2.3 严格落实手术室的各种规章制度

严格落实手术室的各种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手术室的各项操作规程,防止手术室里护理工作可能发生的各种差错与事故。针对手术室人流量大且人员复杂的特点,对进入手术室的所有人员进行规章制度宣传,使其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2.4 合理安排护士们的工作时间

手术室在排班的时候,要注意调节或合理安排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的工作次数,在安排中既要保证手术工作的连续,又要缓解单个护士的疲劳。根据手术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地调整,灵活地安排护理人员,以便于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5 加强护士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其法律意识

在手术室负责护理的护士必须重视其中潜在的某些法律问题,强化自身的防范意识,做到以人为本,并积极主动地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加强对国家法律与法规的了解[8]。在工作中护理人员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与工作范围,把可能存在的护理差错与问题解决掉,防止其引发医疗纠纷。

3 讨论

手术室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患者维权的意识也逐渐增强,所以,手术室的护理更应该对患者有责任心,进行高质量的服务,此外,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用法律与法规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这样才能杜绝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莉蓉.王耀芝.王蓓.手术室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J]现代护理.2007.4.(03):978-979.

[2]詹秋菊 手术室护理中常见问题及安全防范分析[J]当代医学 2011.17.(1):130.

[3]季建萍 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中常见问题分析及防范[J]齐鲁护理杂志 2008.14.(12):81.

[4]赵婵.手术室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J]医学信息 2010.(8):2231-2232.

[5]李倩 李林 秦艳玲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 2009.11.(32):245―246.

[6]王逢春 张棣 手术室护理工作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 2009.15.(8):21.

第7篇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12)03-0442-02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变,我国在临床各科护理中广泛开展了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的整体护理,这不仅是全面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今后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整体护理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美国引进,90年代我国部分手术室也陆续开展了围术期护理。手术室护士走出大门到病房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术后随访工作,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手术室护士通过术前访视、术中交谈、术后随访,善意的劝导、真诚的抚慰、合理的解释,可有效解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提高手术效果,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减少患者住院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1 心理护理概念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就护理心理学中心理护理的概念尚无确切的定义,国外文献报道:在心理护理教材和文献中就心理护理的定义、描述、成分及维度仍未获得一致性。王艾兰认为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应用心理学方法,通过人际交往,以行为来影响和改变认知、情绪,以促进患者康复。然而KathleenM.Walker提出:“情感移人”亦即专业护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在心理护理概念中应包含护士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创建护士的同情心而建立健康的护患关系,达到护患关系的互动,从而实现心理护理的目标。

2 手术室心理护理模式

2.1人员培训

首先进行学习人文关怀理论、专业理论、术前护理访视重要性、术中交谈、术后随访及交流技巧的培训。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手术室护士下科室访视的信心,通过交流技巧的培训、人文关怀理论学习,护士可做到态度和蔼可亲,注意首因效应,尽量缩短与患者间的感情距离,取得患者信任。强调开展术前护理访视的意义及客观需要,明确目的、掌握访视内容、步骤、方法,确保心理护理开展的扎实有效。

2.2术前患者护理

疾病的发展受到精神因素制约,当手术成为治疗疾病的最佳方法的时候,患者及家属会对它寄予很大希望,同时又会对手术过程感到神秘和陌生。大多数择期手术患者术前有明显的顾虑,他们对手术产生紧张、恐惧、悲观、消极等不良心理,特别是在接近手术日期时,心理问题尤其突出。如何在短暂的时间里对患者进行心理及身体护理,对手术室护士来讲尤为重要。恰到好处的心理护理,可以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对手术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由被动手术变为主动配合,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及疾病的早日康复,是我们护理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术前访视也给手术室的护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手术配合不再是手术室唯一的护理工作,而是要转变工作模式即从单纯的手术配合走向更为人性化的心理护理,以此来满足患者的需要。术前1d到病区阅读病历,查看患者病史、手术史、过敏史、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和社会关系等,然后去患者床前首先亲切微笑地向患者做自我介绍,态度和蔼,说明访视的目的,取得患者的极大信任。介绍术前注意事项,如禁食、禁饮的具体时间及目的以取得患者的配合,详细讲解术前用药的目的,了解术中用电刀患者体内是否装有金属异物如起搏器和骨科内固定物等,是否有感冒发烧、女性患者是否月经来潮等。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予以耐心解释、加强沟通与疏导,不要含糊地回答患者一些护士不清楚或不知道的事情,不要过于详细解释手术过程,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护士与患者交谈时要用和蔼可亲的语言,多做换位思考,以患者的角度看待疾病和手术,多考虑患者的心情,与患者同步。与患者交谈的语言要通俗易懂,尽量不用医学术语。有研究表明,术前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并介绍同类手术成功的患者,可解除其思想顾虑,干预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得分明显下降。

2.3手术日患者护理

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巡回护士要态度和蔼、热情接待,尽量减少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的陌生和无助感,消除紧张焦虑情绪。用温柔交谈的方式核对其姓名、床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及术前准备情况等,做好三查七对,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感,在做各项术前准备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减少刺激性声响,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的医疗环境。给患者使用约束带时,应向患者解释其作用,取得患者的配合,减轻恐惧感。手术中可适当地运用抚触技术,如可轻轻抚摩患者额头,或者轻抚患者的手,同时配合温和恰当的语言安慰。这样会增强患者对手术刺激的耐受性,便于手术顺利进行。

2.4术后随访

心理护理应始终贯穿在护理过程中,以便更好地让患者顺应医护计划。局麻手术后第2天、全麻危重手术后第3天到病房询问患者术后有无呕吐、头痛及头晕等现象,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暗示患者手术的成功,积极鼓励患者战胜疾病,并向其讲解术后注意事项。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要告知注意保护穿刺点、不沾水,2d后才能拆背上的胶布,以免针眼处感染。及时观察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及有无手术并发症等,征求患者意见及建议,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护理质量。

3 手术室心理护理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8篇

关键词 手术 心理护理 围手术期

1引言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学在医疗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护理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发展迅速,在临床应用取得良好效果,日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 视,是当代护士需要了解的一门重要学问[1],心理护理是针对病人现存在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需要和心理状态,护士运用心理学 知识和技术给病人关怀、支持和帮助,以满足病人的需要;解决心理问题;捉高病人和家属对疾病带来的变化的适应能力。

待手术病人是一类特殊患者群体,其心理活动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作为手术室护士不应机械地等待配合手术,而应深入病房与病人进行交流,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并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要达到这一目的,护理工作人员除应积极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外,尚要充分了解不同病人的心理特点,尽量做到适应具体病人的个体化心理护理。本文从手术病人的心理特点出发,着重探讨手术病人的手术室心理护理问题。

2护理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现代的医学模式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专业知识,心理、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做好心理 护理的前提是,要准确理解心理护理的内涵,掌握心理护理的基本技能。只有具备扎实的心理护理理论知识,熟练的心理护理技能,才能给病人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因此,护理人员应努力提高和塑造自己,拓宽知识面,运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工作经验,提高解决各种 护理问题的能力。除相关医学知识外,尚应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用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知识,提高对人的认识能力,了解人的共性和个性,针对不同的病人,制定出有效的护理计划和措施,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使其处于最佳治疗状态。

3手术病人的心理特点手术患者的心理活动非常复杂,常常会影响到整个疾病的进程,只有充分了解手术病人的心理特点,才能实施合理、有效,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手术患者往往具有一定的害怕手术的心理特征。许多资料证明,大部分手术患者其基本性格特征是:情绪压抑、多思多虑、内向而不稳定等。具有这类性格缺陷者,处于情绪压抑状态和精神应激情况下,通过复杂的生理、病理反映,最终削弱了机体的自身免疫能力,不良社会心理因素对机体具有促发作用。许多资料认为:忧郁、失望和难以解脱的悲哀是手术病人的共同心理活动。手术患者常呈现不同的疾病心理反应和情感障碍为中心的精神状态的各个阶段的心理活动各有特点,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和心理需求。 手术患者的情绪和心理障碍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明显影响。如病人情绪乐观,积极配合治疗,能正确认识疾病,提高对手术治疗的信心,因此对于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临床工作者也证实了心理护理对手术病人的积极作用。

4手术患者的手术室心理护理

4.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使心理护理取得成效的关键。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相比,接触病人时间短,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当掌握的技巧。热情接待患者,帮助其熟悉环境、人员、制度,可以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直接相关的。护理人员的言行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心理反应。首先要尊敬病人,肿瘤病人突出的心理需求是受到重视和尊敬,因此,对病人尊敬是护士的重要品质,也是全体医务人员应当具备的品质;其次要关心病人,要做到术前、术中、术后的精神支持和接送病人过程中无微不至的照顾,对生活不能自理和需要协助的病人更应细心照顾。热情、耐心、周到、细致的服务会取得病人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有利于病人恢复健康。

4.2合理心理护理措施

4.2.1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心理预手术病人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焦虑和恐惧心理,手术患者由于自身的心理特点和疾病本身的特殊性,往往比其他患者表现的更强烈。作为手术室护理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和理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心理,主动进病房访视病人,介绍自己,介绍手术室的环境,说明手术的过程和麻醉方式,使病人对手术和麻醉有初步的理性认识。主动与病人交谈,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耐心的交谈,发现病人暴露出来的主要心理问题,并针对手术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做好术前宣教,通过讲解,将有关手术信息提供给病人,有助于降低因信息缺乏而引起的焦虑、 恐惧、紧张,增强对手术的信心。

4.2.2缓解患者的忧虑心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手术病人往往有很强的忧虑心理。待手术的手术病人往往会表现为对手术的危险性过度担忧,和对手术效果的怀疑。术后的手术患者往往会关心手术的成功与否,以及术后的恢复问题。作为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和患者的主管医生交流,了解患者的治疗措施和手术方案、程序,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的向病人介绍手术的必要性,权衡手术的利弊,手术的主要风险及应对措施,实是求是,恰如其分地解答患者的问题,适当介绍手术程序和预期效果,以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和续贯治疗等。通过这些信息的介绍往往可以达到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愿意和医护人员配合。

4.3 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指导家属是病人最重要的看护者和社会支持来源,家属与病人接触最多,他们焦虑情绪很容 易传染给病人,另一方面家属的身心健康是为病人提供社会支持的前提,所以对病人家属的身心护理己成为护士的职责。绐家属讲解手术相关的知识,提高患者家属对手术的认识水平,要其了解目前医疗水平发展很快,大多数手术患者通过积极的医疗干预可改善手术质量,患者家属的乐观情绪往往会感染患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5小结:因此,在手术的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实施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护理,目的在于满足患者的需要,系统地解决患者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前访视要与患者心理沟通,给予激励性语言,有利于病人的康复,使患者对手术有正确的认识,可以更好地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从而缓解患者对手术的不安与恐惧心理,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更好地配合手术。术后看望患者,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给予心理支持并告知相关的保健知识协助其手术的预后。术前术后访视充分体现了对患者的重视、理解和尊重,给患者最大程度的关怀,搞好医患关系,这样能够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

第9篇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3年6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手术室进行手术操作的医生和接受手术的患者。在此期间,我院手术室共完成手术220例次。

1.2研究方法

我院对这220例次手术的患者和进行手术的医生对手术室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本次研究的方法为向医生和患者发放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是在尊重和保护医生及患者个人隐私的基础上设计制作的。其中,用于调查医生对手术室护理服务满意度的问卷其内容主要包括:手术室的护理人员是否能及时将患者接往手术室、是否能严格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是否能将手术必需品准备齐全、是否能在手术过程中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是否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巡回护士是否能及时关注手术的进展、器械护士配合手术的操作是否熟练、是否能正确使用各种手术设备、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如何,等等。用于调查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服务满意度的问卷其内容主要包括: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如何、是否能在术前为患者详细讲解手术的注意事项、是否仔细核对了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开放静脉通路时的穿刺成功率如何、是否对患者进行了术后随访以及手术室的环境如何,等等。在这两个调查问卷中,每个问题的满分均为3分。患者对该问题表示非常满意选3分,患者对该问题表示一般满意选2分,患者对该问题表示不满意选1分。患者调查问卷的平均得分在2.5分以上表示其对手术室的护理服务感到非常满意,患者调查问卷的平均得分在1.8~2.5分之间表示其对手术室的护理服务感到一般满意,患者调查问卷的平均得分低于1.8分表示其对手术室的护理服务感到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2.结果

2.1医生对手术室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在这220例次手术中,有152例(次)医生对手术室的护理服务感到非常满意,有50例(次)医生对手术室的护理服务感到一般满意,有18例(次)医生对手术室的护理服务感到不满意,对手术室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91.73%。他们对手术室护理服务感到满意的项目主要包括: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能仔细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等。他们对手术室护理服务感到不满意的项目主要包括:术前物品准备不充分、巡回护士未能关注手术的进展、器械护士配合手术操作不熟练、护理服务管理不到位、护理人员态度不佳和手术环境欠佳等。

2.2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在这220例次手术中,有145例患者对手术室的护理服务感到非常满意,有55例患者对手术室的护理服务感到一般满意,有20例患者对手术室的护理服务感到不满意,对手术室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90.91%。他们对手术室护理服务感到满意的项目主要包括:能在术前为患者详细讲解手术的注意事项、手术室的环境良好等。他们对手术室护理服务不满意的项目主要为服务态度不佳。

3.讨论

3.1手术护理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准备不充分:许多护理人员对手术医生的操作步骤、器械性能等不熟悉。在外科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手术室不断更新新的器械,包括一些专用器械、腹腔镜器械等。另外,随着医疗消费的增高,现代临床上大量护理人员新上岗。这些都导致护理人员难以做好充分准备,手术配合不佳;②巡回护理人员不能及时关注手术进展:虽然临床意见引进了大量护理人员,但护理人员仍想多短缺,各人工作量大,往往需要连续进行手术服务,也因此而不能很好的满足医生和患者的要求。还有护理人员因为手术室时间安排紧,在遇到大手术及手术时间长时显得急躁,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甚至干扰到手术医生的操作;③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护理人员的流动性以及新上岗的年轻护士,手术室服务时间短,缺乏经验。在繁忙的工作下护理人员缺少深造学习的机会,对新引进的技术及设备缺少认知。除此之外,手术室还会承担实习生培训工作,难免在实习过程中造成不良影响,引起医生及患者的不满。

3.2手术室护理服务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