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语文教育问题集锦9篇

时间:2023-08-28 16:54:38

语文教育问题

语文教育问题范文1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语文问题教学 策略

职业教育既是学历教育,又是水平教育,独特的性质驱使着我们不能不认真思索。近三四年来,笔者有幸聆听了部分专家、学者的演讲和讲座,研读了几部专著,并将自己的思考付诸语文教学实践,师生为之耳目一新,效果不错。我认为: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亟需加强“问题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制高点”。现将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感悟概述如下,以期引起重视并接受批评指正。

一、强化“问题意识”,突现教学创新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是构建“问题教学模式”的基础。

二、职业教育语文“问题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是由苏联教育科学博士、教育科学院院士米・依・马赫穆托夫首先倡导的,在他的两部著作《问题教学基本的理论和实践》(1972)、《问题教学基本的理论问题》(1975)中,对“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做了详细的论述。

马赫穆托夫指出:“问题教学是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在这种教学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是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这些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需要由教师系统地创建一些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为解决教学问题而进行活动,同时也将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正确的科学结论最优地结合起来。”

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存在许多迷惑:教师讲、学生抄,戏称“讲(蒋)光抄”;教师下令,学生死背,美名曰“背(贝)多分”;教师津津乐道、滔滔不绝,学生死气沉沉、昏昏欲睡;过分强调学科性、知识性,忽视学生发展性、创造性;过分注重系统性、全面性,忽视灵活性、实用性和创新性……问题教学始于人的内需趋动性,发展为互动讨论式教学,再将深化为探究教学。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实施问题教学的途径有哪些呢?

1、充分发挥创新教育功能

发挥教育功能,这里特指发挥语文教材所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教材中有些课文创造性因素比较明显,有些课文的创造性因素较为隐秘,这就要求师生共同努力去挖掘。例如:①《为了忘却的纪念》一课,既然是“纪念”,为什么是“为了忘却”呢?岂不矛盾?文中“要写下去……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了。”作者“我”说“懂了”,同学们,大家都懂了吗?

②《包身工》一课,在记叙包身工早晨四点一刻起床的场面时:“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人们中间,似乎已很迟钝了。”作者为什么强调包身工害羞感觉很迟钝?假如她们生活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又将是怎样的状况?

③《项链》一课,当“佛莱思节夫人在道明她借出的是假项链和实际价值之后,还可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玛蒂尔德有什么反映?她会怎么样?”“假如玛蒂尔德重新得到那件价值三万六千法郎的真项链,依她的性格和生活观,她会怎样处理呢?”

④《拿来主义》一课,“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文中“抛来”、“抛给”、‘送来’这三个词可以互换吗?在文中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善于去发现教材中显露的“问题”,更要去有目的有意识地发掘教材中潜隐的“问题”,以引起课堂内外教学双方的“共鸣共振”。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中“负荆请罪”,这部分内容既是课文的重点,也是创新教育点。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给课文加上廉颇请罪的话,正是为了鼓励、启发、诱导学生敢于怀疑,促使他们的心灵触角从书籍伸向未知,从而产生创新的动机。

2、充分发挥学科思维功能

任何学科都具有发展思维的功能。语言的性质和作用决定语文学科具有发展思维的特殊功能。语文与思维是相互联系的。思维是认识的工具,语文是思维的体现。语文和思维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是统一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通过语言的学习,又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新的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可见,语文教学必须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首位,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教学之中。

语文教材选入了涉及许多学科内容的各种体裁的文章,内容涵盖古今,广及宇宙,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知识无所不包。

美国一个由众多重要领域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认为:21世纪的学生必须掌握23项基本技能,而其中有9项技能与语文学科密切相关。诸如信息的接受与传递、多层次的语言交际、创造性的思考、独立性的观察与表达、广博的中外文化积累等。

总之,语文教学如果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教中有问题,学中有创新”,“观念变一点,角度新一点,办法多一点,问题精一点,语言美一点,见解鲜一点”,取代万马齐喑状况的必将是生机勃勃、情意盎然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索教学法[M].西南师大出版社,2002;

[2]《新课程实施解读》,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2003;

[3]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课堂组织艺术[M].学苑出版社,2001;

[4]陈龙安.创造思考教学策略[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语文教育问题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式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设置的本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及探究能力,进而为他们日后的更好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可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往往是教师将已经总结、归纳好的知识体系囫囵灌输给学生,这种教育模式看似是在帮助学生节省时间和精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实质上却严重制约了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负面的影响。那么,究竟什么才是“问题式教学”模式呢?这一教学模式对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更好实施又有哪些积极意义呢?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探讨与论述。

一、“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定义

“问题式教学”模式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专家杰罗姆・布鲁纳所提出。问题式教学法是以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它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它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强调由教师率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分析、去讨论,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对隐藏在问题背后的深层学科知识有了充分的理解与掌握。

“问题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课堂上的讨论主体,既符合了新课标提倡的“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的要求,同时还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创建高效课堂”这一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领域一次划时代的教学方法改革。

二、“问题式教学”模式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或者具备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将自身充分融入教师的知识讲解中。例如,在学习司马迁的《鸿门宴》这篇文章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秦王朝逐渐没落,项羽与刘邦所率领的军队却日渐兴盛。刘邦的兵力虽不及项羽,但是却先于项羽大破咸阳。按理说,项羽应该很忌惮刘邦的实力,基于防微杜渐的心理,他完全可以先发制人,利用雄厚的实力将刘邦杀死。但是为什么却在鸿门宴上让刘邦逃走,导致最后白白丧失了唾手可得的江山?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跟项羽的某些性格特征有关系呢?”

学生本来就对历史人物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加上对人物形象的具体化描述和常理推测,我提出的这个问题更是将其置入了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之中,这些都促使他们的思维更活跃,学习积极性也更加高涨,有利于他们更加专注于接下来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2.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当着重发展他们自身的探究水平与能力,为他们日后语文素养的提升做好充分的准备。”而“问题式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来说,无疑有着非常好的帮助。

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时,我问学生:“文章在第一段就提到‘林黛玉常听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些不同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你们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如下,即是学生自主探究后的简单归纳:

A组:文章中写道“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后又写道“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通过对贾府建筑的描写,就足以看出来其与众不同的宏伟气势与显赫的威严。

B组:作者对贾府的下人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作者明着是在描写贾府的奴才,实质上是在通过奴才反射贾府与众不同的大家做派。

C组:作者通过对贾府饭桌上的礼节描写和贾母跟林黛玉的对话说明贾府是个“诗礼之家”,等级森严,礼节繁琐。

D组:此外,作者对主要人物的房间也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像贾母的住房“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荣禧堂中则置放着“赤金九龙青地大匾”“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等众多的名贵家具、珍贵字画,这些具体的描述既可以反映主人的性格特征,同时还可以充分体现其高高在上的身份与地位。

……

学生你来我往,讨论得异常激烈,一方面通过文章中的具体细节将贾府与众不同的气派进行了充分的梳理与归纳,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创作思路与创作情感;另一方面也在此过程中真正锻炼了自身探索与总结的能力,这对于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水平来说具有极大的帮助。

总之,“问题式教学”模式彻底打破了以往“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格局,使得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有明显提高。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又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进而推动课堂教学效率以及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梁虎民.高中语文课堂中问题式教学法的运用科学.教育前沿,2010(10).

语文教育问题范文3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研究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小学语文大纲的教学要求,其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不仅要通过语文学习来增加学生的基本素质,还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有创造力的新时代接班人,小学语文的教育方针已经完全和素质教育接轨。随着新的课标逐渐的实施,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确实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但是不可否认,整体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育理念相比较课程改革的发展还是比较落后

在我国的农村地区 ,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地方,小学语文的教学,老师不会因为课标教材的变化,而主动的去改变自己的语文教学方式,在一些老师的想法里,小学语文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是教学生识文断字,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所以,在教学的时候,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在教材内容的细致讲解上,忽略了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些非常贫困的地区,语文老师仅仅有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就能够完成所有的语文教学,这种情况有待改善。

2.教师没有足够的育人意识

在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一味的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讲解,死板的进行传授,课堂上没有和所有的学生产生良好的互动,师生之间没有共鸣,有的老师,在完成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以后,由于教室学生的人数比较多,老师往往只记得部分突出学生的名字,而不认识大部分的学生,老师也往往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同时也是重要的参与者,老师在要求学生进行课文背诵的时候,首先自己要能够熟练的背诵,要求学生写出有水平的作文时候,自己也要具备那个能力,换了新教材以后,老师依然没有改变教学方式,很多问题不会交给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理解,这就无法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老师还是课堂唯一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学生需要做的知识去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死板的进行记忆。

3.老师不能够很多的对课堂进行掌控

在新的课改精神的指导下,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老师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在开放的课堂上,学生容易发表自己的见解,整个课堂氛围积极向上,但是在开放的环境下,有的老师有自己的方法去掌握住课堂的大方向,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有的老师就无法掌握课堂,活跃的课堂最后会变成混乱的课堂,这也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4.教课的时候,农村语文老师没有融入课文的情感

语文的很多课文,本身就带有很丰富的情感,但是,很多农村语文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并没有重视语文的情感性,一般来说,不管是很么样的课文,他们采取的教学方法还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中心思想是什么,然后要求学生解答,最后背诵,并没有表现出课文真正要表达给学生的思想。

二、策略研究

1老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

要想更好的教育学生,首先老师本身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在新的时代 ,老师不能够仅仅的依靠自己以往的知识去教育学生,要知道时代是发展的,老师必须要不断的在知识的道路上探索,也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首先,老师的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社会的发展,导致了新的时代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要求也是不相同的,老师必须要时刻紧跟国家的政策精神,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老师的专业水平高低也是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老师应该多对语文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尤其是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典型问题,更是要格外的重视,互相之间分享教学经验,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水平;老师要有足够的课外知识。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其文学修养一般是比较高的,老师在课外,也要不断地看书,提高自己的文化层次,以便以后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

2.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深入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老师要和学生之间一起,互相尊重,共同营造理想的教学氛围。首先,老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尊重每一名学生的意见,要倾听他们的想法,这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莫名的鼓励,他们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在学生倾诉的时候,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老师还应该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老师作为一个平等的讨论者和学生讨论问题的时候,更容易打破学生的心理枷锁,学生会畅所欲言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对于教学是有积极意义的。

3.老师应该能够掌控住课堂

新课改下,课堂已经成为开放式的课堂,所以,课堂的秩序相比较以往也会更加难以掌握,所以,老师应该提前预想到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预案工作,并且,在课堂临时发生问题的时候,老师要能够正确的解决,掌控课堂朝着正确的大方向发展。

三、结论

语文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小学语文更是整个过程中的基础,农村小学语文的教育由于一些客观和主观的原因确实是存在一些问题,能否更好的实现教育的真正效果,不仅仅老师要进一步的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文章对当前农村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策略,希望本文能够对相关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广,朴方旭.中国农村教师专业知识:问题分析与解决策略――以中国东北地区Y县小学语文教师为调查对象[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181-185.

[2]杨世碧,吴维山.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以重庆市部分区县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为样本[J].课程.教材.教法,2009,09:77-81.

语文教育问题范文4

一、把语文教育等同于语文课教学

语文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它应该包括语文课程教学、作文教学和阅读课及课外阅读的指导等几个部分,但现在不少语文老师简单地把语文教育等同于语文课教学,靠一本教材和一本教师参考书来教语文,这是远远不够的。大家都知道,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母语意识的提高,不能单靠语文课,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阅读理解力和写作能力是难以保证的。现在有人提出“大语文”的概念,我是比较赞成的,但什么是“大语文”,需要我们好好思考。我认为,“大语文”应该是包含了传统语文,并在传统语文基础上更重视学生综合语文知识培养和学生实践能力的语文。

二、以为语文课文教学能解决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包括几个方面:第一,要有一定的识字量,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识字量不够大,其他无从谈起;第二,要能理解字、词、句的组装并具备基本的组装能力,即造句和写话的能力,这也是初步的演讲、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第三,要有欣赏能力,即能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且能够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第四,要有写作能力,即掌握语文教材里出现的各类文体知识,并能够写出各类文章。语文能力的各方面中,最核心的是阅读和写作能力。让每一个学生能读善写,并且能够从阅读和写作中获得美感享受,获得创造的快乐,才是语文真正的教育教学目标。

三、语文课和作文课是两张皮

翻开我们的语文教材,就会发现,语文课文都是文学文体,包括了儿歌、新诗、散文、小品文、童话、小说、寓言故事、名人故事和古诗词等多种文体,但作文课却又规定了三种“作文体”: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很显然,语文课呈现给学生的文体形式和作文课要求学生写的文体形式不一致,于是,学生在语文课上建立起来的对各类文体的初步理解,对作文没有帮助,这就造成了语文课和作文课两张皮。科学的安排,应该是语文课和作文课有机结合,紧密衔接,互相促进。所以,我以为今后的作文教学,应该废除“作文体”,中考、高考也要废除“作文体”,而要指导和鼓励学生按照语文教材里出现的文体来写作,即尝试写作儿歌、新诗、散文、小说、童话、寓言和古诗词等各类文体,这样也很容易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更好地张扬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单靠课文阅读不能解决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主要是一种整体把握能力,即通过读整篇文章或整本书,把握其中的要义,感受其意境,领悟其思想,并受到其启发。特别是读整本书,最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文阅读之所以无法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语文课文从文本上来看,不具有示范性,即使部分课文的原文是经典,但经过改编之后,已经失去了经典作品的语言之美、修辞之美和整体的意境。课文没有经典品质,就不是值得学生学习的语文范本,所以即使学生篇篇能背诵出来,都很难达到对语言敏感性的培养。第二,小学语文课文不少篇目本来就是改写改编的,有相当一部分根本没有原作者,如人教版小学《语文》里的《火车的故事》《北京》和《赵州桥》等,只是编写者根据主题的需要现编的,语言很粗糙,内容不吸引人,而且语言不纯正,不优美;还有一些课文甚至是从长篇作品里摘录出来的一段,它们无法替代整本书,也培养不出对文本的整体感受。

五、语文考试应该改革

语文教育问题范文5

[关键词]:语文 实施 教育 观点 能力

如何结合语文的本身特点实施创新教育,一直困扰着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加以重视。

一、结合现代创新教育特征,转变语文教学观点

1.要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要将教师“传道、授业”有意识地和学生“学道、学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专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可塑性大,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心理和生理基础。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掘汉语所渗透、蕴含的创新精神和审美因素,不要把语文教学变成枯燥、单纯的知识教学,绝不能把学母语爱祖国的审美情感和对新事物的追求与创新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比如阅读教学,它作为一种通过文字符号深入心灵境界的情智活动,灌注着鲜明的民族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国引导学生切实领会汉文、汉文章、汉文学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另一方面更要诱导学生悟出其价值取向、时空情绪、思维方式,用科学的态度有选择性地吸取其中的精华。唯有如此,才能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其领悟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2.我国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人们对创新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局限性,有人认为为培养创新能力只是对部分优秀学生而言。事实上,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创新就是我们个人自身有一种新的经验或思想的产生和获得。“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语),因此,可以说人人都有创新能力。每个学生创新的潜能,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有一颗敏锐的心,善于发现、注意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创新是自己能做到、能做好的事情,使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更深厚的兴趣。有一个学生,中专入学时语文摸底考试仅得了28分,平时上课也不专心,但在课外,他却异常活跃,还经常主动找我聊些诸如世界杯、台湾局势之类的话题,思维也比较清晰。旁敲侧击之中,我了解到了他的想法,他认为中专只是学专业知识,为将来就业做准备的,所以语文课可有可无。我没有给他讲那些语文课是如何如何重要的大道理,而是在这之后的课堂提问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带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让他做,尽管因基础知识的缺陷有时词不达意,但其胆量和新异的观点还是不时赢得同学们的掌声。这名学生也从掌声和赞许之中重新认识了自我,对语文课的重要性也有了新的认识,上课态度明显好转,而他在创新思维上的潜能也得到了发挥。

二、围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改革语文教学方法

1.将敏锐的观察力和变通能力完善地结合起来,变范式教学为变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教师的观察能力不仅表现在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发现教材内容的典型性,更要发现它的不足,以便灵活、富有变通地加以处理。中专语文教材,大部分文质兼美,但不可否认也有少数篇目示范作用不强,缺乏启发学生寻找新的兴奋点呢?显然应该选择后者。对学生较感兴趣的优美范文如《荷塘月色》、《瑟琶行》等,我们既可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背诵,通过语感来抓住其中的美,也可以从作者的写作风格、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加深理解,多角度挖掘文章的的内在美。对于学生冷落的一些文章如《南州六月荔枝月》、《古代的服装及其他》等,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两篇文章的不同结构、线索和写作特点来完成重点与难点教育任务,让学生自主找出其差别,得出他们认为合理的结论,将他们不喜欢的“冷点”巧妙地转化为训练阅读能力和对比分析热点。在学生自主阅读进行创新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运用客观的态度,辩证的思维,新颖的形式对课出积极的评判和创新,真正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营造创新学习的气氛,平等、自由、民主、开放、温暖、幽默,让每个学生沉浸在创新之中。语文课口头活动量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甚多,教师应善于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以声传情,以言动心,让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之中。不同的文体,选用不同的语体词汇和表达方式,能有效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这之中,教师要唱好主角,绝对不能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不能居高临下,要尽量给每个学生参与机会,切忌厚此薄彼,尤其对那些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大胆参与,更要保护他们独特的见解或观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宽松、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意见,大胆而果断地自主决策和实践,才可能创新和超越。

3.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讲课务求少而精,以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课堂上大部分内容的讲解应是抛砖引玉,点到为止,而不应该至细至微,越俎代庖。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中学会举一反三、带着问题去学,鼓励他们多提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多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实践证明,语文课上学生的一次质疑,不仅通过各抒己见、对比分析找到了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学会了质疑的方法,培养了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从而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练习的场所。为此,我们可以大胆启用探索法教学,比如在给学生讲解文言句式中的“宾语前置”一节时,对“疑问名和否定名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前置”这一规律的理解,就是通过例句的探索,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效果比教师直接讲要好得多。

4.在课余实践中帮助学生获得创新的源泉。语文学习和生活经验之间的关系较其他学科更为密切,语文教学应奏出时代生活的最强音,一旦失去了生活这一源头活水,就很难谈得上真正在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所以,中专语文教学一定要生活实践相结合,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展现学生生活的舞台,使生活实践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课堂,从而获得永不枯竭的创新源泉。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结合现代创新教育特征,转变语文教学观点和围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就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

[2] 何克抗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肥市培训教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02年增刊

语文教育问题范文6

创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无意中产生创新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著名创新心理学家托兴斯认为“创造性的发展,必须在自由、安全的气氛中进行”。自由、安全的气氛,会令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令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谓自由,就是不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采取限制,使他们有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独特的想法、做法进行干涉,使他们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学生更容易进行独立思考,消除对学习的恐惧,这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从而具备创新意识是非常有利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害怕犯错误是许多学生畏缩、不敢大胆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根本原因。而在创新过程中,谬误和真理是一对孪生兄弟,惧怕错误往往会失去获得成功的机会,失去创新的勇气,从而失去创新意识。事实上,我们很多学生通常是生活在一种“恐惧”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他们害怕老师惩罚,害怕同学嘲笑,害怕自己失败,这种害怕令学生们都以一种公众认可的方式表现自我,从而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最终被老师培养成类似“机器人”的人才,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广大教育者深思吗?传统的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只能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只有争取学生的合作和信任,才是改变学生的最有效方法。学生在一种免于强制和恐吓的氛围中会更加刻苦用功,教师必须找到授权学生的方法以释放其潜能,必须时刻确保所有学生都认识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没有嘲笑,没有羞恶,没有指责。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出现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思考、大胆探究的场面。是啊!我们教师只有真正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学生是会产生创新冲动,从而具备创新意识的。

2.培养兴趣是实现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突破口

学生具有了创新意识,只能说明他们具有了创新的欲望,但如何创新?他们还是一头雾水,这就涉及到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它决定创新教育的成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有位哲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这样,自然就会有一种创新精神,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效果就会显著。我国古代著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乐意、自觉地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所以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了解创新的意义,实现创新思维。

同时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最开心的是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质疑,我们教师不要轻易说“不”,因为不管何时何地,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夸奖,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夸奖时,学生就会感到很有滋味,很有成就感,他们就会在语文课堂中大胆发表各自与众不同的见解。实际上,学生学习兴趣就是在这种滋味中滋养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多一些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我们教师还要在语文课堂上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兴趣,把创新思维的培养真正落实到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所教的学生就是个性完全不同的多数人,否则我们所教的众多学生就会变成个性完全相同的一个人。

3.学生对创新能力的灵活掌控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最终归宿

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象征,一种精神风貌,一种综合素质。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个性品质,就要努力营造创新氛围,为创新之花培土。

学生的成长首先需要有健康的身心。学生由于特定的年龄特点,他们天真烂漫,富于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在学习动机驱动下形成的,是认识新事物的一种内在动力,如果我们善于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护着持续发展行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在情绪低落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钝,无创造性可言。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主动营造宽松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机会,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他们的个性才能酣畅淋漓的发挥到极至。

语文教育问题范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问题分析

在初中的多种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学是最复杂的,其在结构和要素上都是多样的,而且具有人文情怀以及美的享受。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把老师以及学生的审美情感调动起来,深刻的体会教材里的审美因素,把内心的感知与体会表达出来,学生在其中更会有参与感,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大大提高。

一、审美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

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行为称之为教学,教学的发起者是老师,承受着是学生,而连接二者的是教材。这样就总结出了语文审美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几个个体,分别是老师、学生、教材等。1.老师的观念比较陈旧老师通常会在教学诗歌和散文的时候会体现出审美,让学生懂得去欣赏和理解其中的美。但是只懂得“优美”而不懂得“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丑”、“荒诞”等其它美学是远远不够的。审美教育要培养一种趣味,即一种偏爱,可以有自己认为的一种审美。自己认为的审美是专属于自己的,具有个性的,是与他人不同的。总的来说,审美教育可以最大化的让人看懂经济、文化、道德等因素,更深入的让人明白人性、人生以及本原,让人们的视野更开阔,对世界的认知更充分,对人类、自然、宇宙等大范畴的关怀更深切。但是现在语文教育中的老师通常知识面窄,在审美的认识上不足,思想比较陈旧。虽然很努力的去进行云审美教育,但是收到的效果很差,不能让学生们很好的去理解审美教育,更不会让学生们得到审美的能力。由此可知,审美教育在我国中学的语文教育中仍然处于很浅的层面。2.教材过于复杂语文审美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美,所以学生的审美对象非常关键,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对象就是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不仅仅要给学生提供语文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还要把更深处的美体现出来,让学生对艺术美的理解更透彻,这样的教材才可以使学生对审美产生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中国文学博大精深,语文又是一个大科目,以往的语文教材中文章多种多样,覆盖面非常广,内容杂乱无章。初中语文课本中文章越来越具有文学性,这对语文审美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还需加强。综上所述,语文教材在审美教育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3.教学内容过于盲目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树立正确情操为目的的。现在的语文审美教育当中最突出的是“审美”二字,审美要渗透到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中去。然而目前的审美教育没有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都是在盲目的进行教学。审美教育中老师通常没有固定的方法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凭着自己的感觉去感受审美。这种方式从表面上看是让学生的想象力释放了出来,但是显得太自由,没有约束。老师需要制定一个自己对于审美教育的目标,这样学生才能既得到想象力的释放,又真正学会审美。审美教育的初衷是让学生可以自主的去判断美,而要想保证这些必须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我们就得出了真正的审美教育是先得有理性的指导,然后再利用多样化的手段,最后把知识和体验结合起来而得到的。

二、如何实施语文审美教育

1.合理利用教材的审美信息新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多种多样的文章,有科学方面的,有文学方面的,还有美学方面的,都可以作为审美的对象。学生阅读了这些文章之后,可以在文字语言中感受到美,这些美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在这其中老师的任务是锁定文章中美的东西,然后教会学生如何去发现这些东西,最后进行审美。第一,重视带有感情的朗读,为学生做示范,让学生领会其中的趣味;第二,注意关键的词汇,这些词汇通常关系到整片文章的结构;第三,创造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2.老师在审美教育中要起到示范作用教材只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审美教育离不开老师的辅助。老师要竖立一个好的审美形象,来作为学生的榜样。只有老师的审美情趣正常,学生们的审美情趣才会正常,老师的作用是及其重要的。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很高,通常学生会模仿老师的做法。老师还要带动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心理,有一个好的审美情操。老师的资历高,底子扎实,知识渊博,修养深厚,让学生很钦佩,这些品质都是美的元素。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必须积极向上,让学生有一个好的精神领袖,在心理以及精神层面上都可以体现出美。这样学生才可以从老师身上看到美,真正的学会审美。3.注重学生的自身特点审美教育的几个要素中,学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一环,本身是具有特殊性的。初中的学生在身体和精神上和其他阶段的学生是不同的,有自己的思想和特点。在语文审美教育中要抓住初中学生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教学方式。第一,初中生具有非常强的好奇心,所以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容易对美产生兴趣,为审美教育打下基础。第二,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有很强的记忆力,可以很容易的理解美并记住美。第三,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可以自己想象出一个场景并置身其中。第四,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初中的语文教学,而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不会注重审美教育,这就让审美教育失去了一个特别好的途径。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更好的发展审美教育,必须让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审美产生兴趣,树立好的审美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正瑶.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制订的哲学思考田.中学语文教学,2007(08)

[2]程春梅.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目标研究简论田.中学语文,2007(01)

语文教育问题范文8

语文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思维程度高,有严密系统性的科学,客观上要求按教学的规律办事,即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遵循循序渐进和可接受性、分析思考性原则。然而,同一班级的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参差不齐,若按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对待所有学生,必然不能发挥学生的才能和特长,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今天,大力推动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今天,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这就要求注重实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要想达到这一目的,良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的发现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中,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突破口就在于运用好问题教学法。

1“问题教学法”的优点

1.1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系列问题会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化、具体化,从而使学生明了在本节课的自学中要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这样的课堂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语文。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透过问题,能更多地了解到学生在想什么,关注什么,思考落在哪个层面上。

1.2问题能让师生对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在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准备好主要问题及提问顺序。拟出有严格逻辑顺序的问题提纲,对学生的回答问题要有预见性,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据此准备好解决措施。在课堂上学生的想与回答会让他们对知识记忆深远。

2“问题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应用的步骤

问题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应用的步骤,笔者认为包括三个方面:

2.1提出问题,以凝激学。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熟悉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学生想弄明白问题的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2.2自学思凝,探索出路。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若经过多次尝试仍然有问题不能解决,再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索。

2.3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这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升。语文科的教学并不是为了解题而解题,而是在例题的解题中善于归纳总结,提升为技能,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教师有必要根据内容补充一些练习,这样做既能丰富课堂信息,也能使学生进一步从中体会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问题教学法”在新课标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3.1确定问题,把握难度。语文教师是否具备问题意识和提问技巧是实施语文问题教学法的关键。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要在钻研教材、教学大纲和了解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情况的前提下,对所教内容做出恰当的分析和计划,确定好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联系这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一般基本知识问题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而设计的,为容易题,适合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基本方法问题是针对知识点间的转移及其转移方法而设计的,为中等难度的问题,适合于基础一般的同学;基本联系问题是针对知识方法间的联系而设计的,为稍难题,适合于成绩拔尖的同学。问题编好之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排列,成为一个以问题为交叉点,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知识网,用这个网来覆盖全部教学内容。笔者在上《故都的秋》的时候就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文中是否只写了故都的秋呢?故都的秋和江南的秋的特点各是什么?文中写了故都的秋的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还是空间)?然后引出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然后落实到哪些是“形”哪些是“神”,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的红叶,雄伟的故宫等景物却写“清”“静”“悲凉”的景物呢?作者是热爱故都的秋还是悲秋呢?请从时代背景、选材等角度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比较,说说自己的看法。两节课的问题教学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的认识。

3.2引导粗解,技巧辅助。三个层次的问题至少要分三阶段提出,每一组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要给学生有运用课本知识或相互讨论去解决问题的时间。由于基本知识问题仅涉及新知识的某一个知识点,并且孕育在学生已学的知识中,所以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都能获得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尽可能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上黑板练习。基本方法问题主要设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知识点及其转移间的方法并有导向的问题,所有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讨论或教师点拨一般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基本联系问题则是涉及知识、方法间的联系并有导向的问题,面可大可小,对于新课,涉及的面可窄一些,对于复习课,涉及的面可宽一些。这些问题,学习好的学生在粗解环节中能获得问题的解决,中等学生通过讨论一般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基础稍差的学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要求他们找出问题解决的症结在哪里。对于问题粗解过程中还学有余地的学生,可运用问题从求异、求宽、求深等思维角度把他们的思维引向问题解决的深层次。笔者讲授《蜀道难》时,在课堂上我提出在读全诗时眼前都出现了哪些动人的画面?学生一见到这个问题就很迷惘,我就采取了形象化与具体化去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及意象的含义,然后自然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去赏析诗歌,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3.3讲评提高,激发兴趣。学生对问题进行粗解后,教师要在基本知识的难点、易混点设疑,引导学生把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引向深的层次;在基本方法上,引导他们反思方法应用的时机;在基本联系上,引导他们理清知识脉络,条理思维框架,反思问题解决的思维契机。笔者在教《雷雨》时,第三课时讨论主人公周朴园的人物形象,我设计是通过分析人物对话,让学生分析周朴园复杂的性格特征,有一位同学提出,为什么鲁侍萍在回答周朴园问话时会说“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我就顺势问学生,大家思考:这里用了“我们”,三十年的生活,在鲁,周的心目中,记忆最深的就是他们两人一起生活的情景,此刻,由于“洋火”这个生活细节的触发,他们两人脑中最可能浮现的是什么生活情景呢?学生出现了一下的沉默,我又马上提示说,看来可能是与点火点灯有关的情景呵。学生马上活跃起来,有人说:由于侍萍生孩子受了病,总要关窗,所以室内常点灯,周在灯下照顾侍萍。有学生说:周朴园的衬衣破了,侍萍在灯下为他绣衣服的情景。他用了“绣”,我马上表扬了他读书的认真。我发现学生们面带微笑地想象着温暖的生活画面,我问,由洋火联想到的生活画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立刻说出了温馨、甜美、幸福等。学生对周朴园对侍萍是有真感情的这一认识自然得到体会,在回答人物性格的复杂时便水到渠成了。

3.4练习巩固,加强记忆。教师讲评后,如何保持学生现有的思维结构与知识水平,练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练习题可围绕学生在“三基”中的薄弱环节去编拟。学生在练中出现的问题,还需继续补救矫正和回授,以落实教学目标。笔者在课堂与学生共同分析完《病梅馆记》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我是设计问题化练习:铁怕绣,冰怕火,那么梅花最怕什么?由于这个问题很新奇,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答案丰富多彩。有的说梅花怕害虫,有的说梅花怕农药,有的说梅花怕天热。而我适时地公布了我的答案:梅花最怕文人学士。文人学士怎么会这么可怕,通过再分析课文就可知了。这样一来,分析过的内容让他们更加理解与记忆了。

4“问题法教学”的反思

对教师的反思:首先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关注生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学生的心理,巧妙地设问。其次,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时时引导提问,处处激励解答”的观念。多方设问,多层次解答。在创设问题情景上下功夫,在提问技巧上多用心。同时,语文教师还应把握好提问的“度”。提问能够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提可直接回答的问题;不在学生处于思考的状态时提问题;提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点,因人而异,不提千人一面的问题。

对学生的反思:学生要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同时要大胆的配合教师开展问题法教学,要勇于去讨论去吸收,并能参与到课堂的氛围中。而且要求学生培养从敢问到会问的意识,对一些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就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即不解之疑),可以自己去解决。当提出了与教师不同的看法时,应持求异之疑、创新之疑的态度。

对问题的反思:

4.1问题的可接受性。“问题”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情况出发,在所有学生的最近学习情况分层设计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自己所在层次的问题。

4.2问题的条件性。指学生参与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标所必需的时间与机会。“问题解决”的过程必须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这种解决问题的条件。

4.3问题的发展性。只有在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促成“高效度”的教学发展。“问题法”教学思想是改变和缩小一个班内的差异,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得到正常发展。

语文教育问题范文9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 问题 对策

英语作为当前的全球性语言,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的英语教育,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未来的岗位上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跨国界和跨文化交流。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学习英语意味着学习与英语相关的文化。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特征下,客观上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要从纯语言技能教育向文化教育转变。因此,在当今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跨文化教育起步较晚,同时也缺少对非专业英语学生跨文化学习的重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缺乏跨文化教育的实践。目前,一些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开始关注跨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如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等措施,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但是,这些方式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从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看,教师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他们的外语教学观念陈旧且自身的跨文化教育素质不高,跨文化能力不强,跨文化教育的知识普遍欠缺。这些都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因而,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提高跨文化教育的意识,加强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一、大学英语教育中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美国语言学家Sapir(1921)提出“语言有一个环境,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首先,语言无法脱离文化,学习某种语言必须学习相应的文化。在现今多元化社会背景下,不理解交际双方在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导致误解就在所难免。大学英语教育就是要培养不同文化背景下能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人才。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理解和处理语言与文化内在的丰富内涵,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重语言教学,还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不仅要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形式,还要重视语言运用是否恰当。

其次,跨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化的目标一致。在多元化背景下,人与人的交往形式也日趋多元。跨文化教育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认识不同文化群体,促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合作交流。

再次,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大量涌入,造成中国学生的本土文化认同的危机。通过跨文化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不同文化都具有平等的对话交流权。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外来文化,合理借鉴和学习外来文化,从而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交流人才。

最后,跨文化教育是高等文化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现今高等教育领域所进行的跨越国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面对的不再是国内市场,而是世界范围的大市场。教育合作、教育一体化是发展的方向。跨文化教育在这种新的教育观中必不可少。高等学校重视和加强跨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使大学生既能了解世界文化,又能传播中华文明,帮助他们冲破文化差异的障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问题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普遍不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缺乏一个明确详尽的可行计划;教授的内容零散,教与学的随意性大;跨文化教育中文化教学的内容较少,侧重词汇和阅读能力的学习。学生普遍缺乏跨文化学习的意识,即使有的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也常常缺乏跨文化理解力和语言技能。

(一)教师跨文化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尽管部分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有所提高,但他们普遍缺乏跨文化视野,认为外语教学就是讲授语言知识,重语言形式轻社会文化因素。部分英语教师反映自身缺乏关于跨文化和交际文化方面的系统知识,还不具备较强的跨文化理解力。此外,中国文化的修养和中国文化表达能力的欠缺是英语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教师缺乏全面的中西文化观,无法掌握目的语与母语文化的平衡。在传授知识和语言技能时,难以做到发掘语言形式内的文化内涵。在对待自己民族文化的态度上,也存在有失偏颇的地方。作为语言的讲授者和文化的传播者的英语教师,如果本身对本国传统文化缺乏充分认识理解,就不可能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多数教师不具备在两种语言应用上的深厚功底,对两种文化间的异同缺乏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只强调西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却忽视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因此,教师要摆脱西方中心论的偏见,以一种跨文化的开放心态、全面的视角对待中西文化教育。

(二)学生对跨文化学习意识不足。我国的外语教学远离目的语文化环境,同时也受到我国教育体制的制约,无论是学习外语的起点还是学习环境,都制约着外语教学的发展。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直接目的可能是通过考试拿到文凭。考试在英语教学中成为一个直接目的。这种外语教与学明显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首先,学生只重视知识的接受,忽视已有知识的运用。虽然有些学生语言能力较强,但跨文化理解能力普遍较弱。不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思维模式和社会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误解对方以致交际失败。其次,当代学生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很自然就形成一种无端轻视本民族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风气。所以迫切需要通过跨文化教育,使大学生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学习中西方文化。

(三)跨文化教育的内容缺乏。在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一直没有把文化教育放到教学要求中。目前的大学英语中跨文化教育无纲可依。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常把文化教学的目标和通过语言教学获得的文化成果混为一谈。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材和阅读教材多是介绍西方世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关于跨文化方面的知识较缺乏,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内容也很少。同时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不利于开阔视野,提高英语表达水平的交际能力,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

三、解决跨文化教育问题的对策

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教育的效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学习外语并不是单纯地学习外国,外国也要向我们学习。英语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本土意识,成为不同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

(一)增强英语教师跨文化教育的意识,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教师要想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教师本身就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体来说,在教学课堂上广泛介绍西方文化知识,课堂教学积极导入文化因素;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激发创造性思维;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全方位设计各种活动,充分将文化教育融进教学活动中。

(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跨文化教育贯穿于语言教学中,让文化学习渗透到阅读、口语,语法,词汇等外语教学环节中。把整个英语教学视为一种文化教学的过程,将文化教育融入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跨文化交流活动中,通过具体实践获取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在学习语言文化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方式,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扬弃整合,把静态的文化语言学习过程转变成动态的文化素养的构建。

(三)科学选择教材,增加跨文化教育内容。教材是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英语教材要从社会需要和培养跨文化教育人才的目的出发。教材内容应兼顾到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介绍文化知识要兼顾语言形式和交际原则,追求语言材料的真实性。

(四)教师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辅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新技术与传统教育相结合,有效传播文化。

大学英语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最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提高文化素养,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刘嘉荣.当前大学英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3]林娟娟.跨文化教学策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4]董晓波.以跨文化教育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5]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