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人生价值的意义集锦9篇

时间:2023-08-29 16:38:19

人生价值的意义

人生价值的意义范文1

山中的煤石,又黑又硬,丑陋无比,人们却争相挖矿;被踩的纸币,又破又烂,却总还有人要。人生也是一样,无论你身着华锦,还是身披破布,决定你人生价值的不在于外表,而在你是否有用,是否对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共同阅读人生价值意义的演讲稿2020,请您阅读!

人生价值意义的演讲稿1人生的价值莫过于两种,一种是为别人奉献自己的满腔热情,另一种则是为了谱写自己的贪婪。

我曾读过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啊,有的人为了他人着想,不惜自己为人民做牛做马,当人民的“公仆”。虽然他们已然仙逝,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驻足在我们心中,流芳百世。而有的人则不同,仗着自己官大,仗着自己的亲戚当大官,就胡作非为无视法律。他们不仅自己骑在人民头上,竟然还剥削人民,使人们颠沛流离。可是有些人更加令人恼怒,他们烧杀抢掠,走私贩毒,丧尽天良,最后还是难逃法网,沦为阶下囚,遗臭万年……

当我们坐在温暖的教室里却不知进取,可曾想过严寒里父母瑟瑟发抖的身影?当我们对学习失去信心时,随意散漫,可曾浮现出深山里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当我们坐在肯德基餐厅里吃着美味的点心,喝着香淳的牛奶,又可曾想过颠沛流离、沦落街头的乞丐?当我们……

我们是21世纪的新希望,未来的新主张。让我们一起挑起地上的担子,去迎接黎明的曙光,去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意义的演讲稿26月16日,我来到了“超越梦想”小升初公益讲座现场。在讲座上,小升初衔接教育高级讲师曾思海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句话:“没有笨人,只有懒人。”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很受启发。它告诉了我们,世界上并没有笨人,在别人看来的“笨”,其实是自己平时的懒惰,不愿辛勤付出,不努力学习造成的。只要我们肯学习、肯努力、肯下功夫、肯用功,我们每个人都是天才。

曾思海老师还给我们播放了几个画面。他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懈的努力,只要有梦想,他就会超越自己。从曾思海老师的讲解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不怕苦,勇于拼搏,便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个人要有梦,更要敢于追梦。

曾思海老师还说,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你看到他做了什么,而是在你看不到他的时候,他做了什么。或许你在睡觉时,他正在复习,或许你在看电视时,他在做题。这告诉我,一个人要成功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通过这次讲座,我还体会到,一个人学习不但要努力,还要讲究学习方法,比如学习英语,还要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提高记忆力。

从小学到初中是一道坎,在我升入中学后,我一定记着曾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学习,奋发拼搏,讲究方法,灵活运用,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多做贡献。

人生价值意义的演讲稿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领悟这句话的真谛,感悟这句话的人生。虽不能想着句话那样伟大,但也要想着句话要珍惜时间。

“春光不自留,莫怪东风恶”就像这样的人才能体现出时间的含义,时间并不是流水,时间是生命,如果没有时间,还何谈生命存在的价值?

“天生我才必有用”正因为有了这个信念,许多人才走向了成功,只要有目标,人生的方向才会正确。天既然赐予我生命,就一定有我存在的价值,所以我们都不要埋怨生活的不幸。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句话说的是成功的人士,不一定要有超长的智慧,但必须要坚韧不拔的意志,成功并不是遥不可及,只是你努力了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生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如果你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迫别人,别人也未必想做,就是告诫自己要礼貌待人,不要强迫别人。

“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思想是指路明灯,有了一个号得思想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正所谓人的一生是靠自己决定的,决定要成功就要有好目标。

人生价值意义的演讲稿4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竟靠着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震撼了全世界!——她就是海伦凯勒。

1880年,一个平凡的小女孩海伦凯勒出生了,在她只有19个月大的时候,一场大病夺走了她的视力和听力。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从此,海伦的生活永远变得寂静黑暗……这时,家庭教师安妮·沙利文来到了海伦的身边,给了海伦希望。海伦也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顽强的毅力学会了阅读、书写、算术等,并考上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她一生写了14部着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大学毕业后,海伦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她这种精神永远留在世人心中。

轻轻合上书本,我脑海中也浮现出一件我战胜困难的事。

小时候,我不喜欢体育锻炼,但我喜欢看人家跳绳。那一个个娴熟的身影,那一个个纤柔的动作,无时无刻不在我脑海中浮荡,我突然生出非常想学的念头。第一次拿绳,我不知如何摆弄。绳子像有心和我作对似的,一点也不听我的话。我害怕了,甚至不敢面对。难道我真的要放弃?我想起了海伦凯勒,她是多么顽强呀!而我面对一根小小的绳,却想退缩。不行!我不能放弃!我振作了。我照着别人跳绳的样子,做着慢动作,绊倒了,爬起来,一遍又一遍的练习终于使我成功了。

也许,海伦凯勒只是身体上的弱者,但她的精神绝对是个强者。她让我学会了如何战胜风雨;同时,也让我们要去关爱身边的残疾人,只要爱与温暖永存,那么世界上的生命都会如彩虹般绚烂夺目!

人生价值意义的演讲稿5一块价值5元的生铁,做成马蹄铁价值10元,做成一根磁针价值3000元,做成手表发条价值25万元。

人生就像这一块生铁一样,只有经过锤炼,才会有更高的价值。小树不经历风吹日晒,怎能成为参天大树?细砂不经历艰苦的磨炼,怎能成为夺目的珍珠?金属不经历冶炼和锤打,怎能成为锋利的宝剑?人也如此,只有经历锤炼,才会体现人生的价值。世间万物都有它自己的价值,只要经历锤炼,就会发出耀眼的光芒。贝多芬二十几岁就双耳失聪,可他并没有放弃,他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精神经受住了命运的磨炼,最终踏上了成功的舞台,成为世人敬仰的英雄人物。他把自己磨炼成了一个有价值的人,而这种“超值”的价值永远不会逝去,会永存,就像一个明亮的光环照亮了他,让他被世人铭记。

台湾著名画家朱德庸从小智力不高,被老师批评是经常的,甚至被迫退学。他却凭着自己上进不服输的心,成为了一个著名的画家。他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在经过了命运的磨炼之后,他也体现出了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并不是一出生价值就会体现出来,我们都要经过风雨,才能看见彩虹。我们就像春天的树苗一样,只有经过风吹日晒,雨雪风霜,经过磨炼,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才能成为栋梁,才能实现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发现自己的价值,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是最重要的。不要总在角落里自卑,抬起头来,让自己的价值也有所体现,让自己头上的光环不再“隐形”。每个人都好比一块生铁,起初可能并无光泽,可经历磨炼之后都会发光发亮。

人生价值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批判

[作者简介]周莉,工程兵指挥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讲师,法学博士;庞世伟,工程兵指挥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哲学博士,江苏徐州221004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4-0012-03

马克思说:“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这就是说各种不同的人生价值观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人生价值观具有阶级性,是一定阶级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反映,经典作家依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以下几种剥削阶级人生价值观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一是对拜金主义的批判。马克思没有使用过“拜金主义”这个概念,而用“货币拜物教”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物神秘化”现象,并指出货币拜物教是资产阶级最根本的生活准则。马克思恩格斯借用了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的台词:“金子,只要一点儿,就可以使黑变成白,丑变成美,错变成对,卑贱变成高贵,懦夫变成勇士,老朽的变成朝气勃勃……”来无情地嘲讽资产阶级对货币的崇拜。马克思揭露了资产阶级进行资本积累的真正原因,他说:“随着金银被看作财富的物质代表和财富的一般形式,金银的积累怎样得到了真正的刺激。货币崇拜产生禁欲主义,节欲,自我牺牲――节俭和悭吝,蔑视世俗的、一时的、短暂的享受,追求永恒的财宝。”意即资本积累本身不是因为资本家们有“禁欲”、“节俭”、“自我牺牲”的美德,而是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货币欲,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才进行的。恩格斯进一步揭露了资产阶级把金钱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把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评价尺度的实质。他指出:“英国资产者对自己的工人是否挨饿,是毫不在乎的,只要他自己能赚钱就行。一切生活关系都以能否赚钱来衡量,凡是不赚钱的都是蠢事,都不切实际,都是幻想。……正如卡莱尔所说的,除现钱交易外,他不承认人和人之间还有其他任何联系。甚至他和自己的老婆之间的联系百分之九十九也是表现在同样的‘现钱交易’上。由于资产者的统治,金钱使资产阶级所处的那种可耻的奴隶状态甚至在语言上都留下了它的痕迹。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这个人值一万英镑,就是说,他拥有这样一笔钱。谁有钱,谁就‘值得尊敬’,就属于‘上等人’,就‘有势力’,而且在他圈子里在各方面都是领头的。小商人的气质渗透了全部语言,一切关系都用商业术语、经济概念来表现。供应和需求,这就是英国人用来判断整个人生的逻辑公式。”这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有了金钱,人生就有了价值,而那些真正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作为决定力量推动历史前进深受剥削压迫没有金钱的广大劳动群众的人生价值就不能得到承认。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货币拜物教,其实质就是批判了拜金主义人生价值观。

二是对享乐主义的批判。马克思曾指出:“享乐哲学一直只是享有享乐特权的社会知名人士的巧妙说法。至于他们享乐的方式和内容始终是由社会的整个制度决定的,而且要受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影响,则已经不用说了;一旦享乐哲学开始妄图具有普遍意义并且宣布自己是整个社会的人生观,它就变成了空话。在近代,享乐哲学是随同封建主义崩溃以及封建地主贵族变成君主专制时期贪图享乐和挥金如土的宫廷贵族而产生的。在宫廷贵族那里,享乐哲学还保持着那种反映在回忆录、诗歌、小说等等中的直接的素朴的人生观的形式。只有在革命资产阶级的某些著作家那里,它才成为真正的哲学。这些著作家一方面按他们所受的教育和生活方式来说是同各种宫廷贵族有关系的,另一方面,他们又赞同从资产阶级的较一般的存在条件中产生出来的较一般的资产阶级思想方法。因此,这种哲学得到两个阶级的承认,尽管这种承认是从完全不同的观点出发的。在贵族那里,这些话特别,适用于最高等级及其生活条件,而资产阶级却把这些话普遍化了,并且把它们不加区别地应用于每一个人,于是资产阶级使享乐理论脱离了个人的生活条件,从而把它变成一种肤浅的虚伪的道德学说。当贵族在后来的发展进程中被,而资产阶级同自己的对立面――无产阶级――发生冲突的时候,贵族变成了伪善的信教者;而资产阶级却道貌岸然,在自己的理论上有严格要求,或者陷入上面所提到的假仁假义中;虽然贵族在实践中根本没有放弃享乐,而资产阶级甚至使享乐采取了正式的经济形式――穷奢极侈的形式。每一个时代的个人的享乐同阶级关系以及产生这些关系的、这些个人所处的生产条件和交往条件的联系,迄今为止还和人们的现实生活内容脱离的并且和这种内容相矛盾的享乐形式的局限性,任何一种享乐哲学同呈现于它之前的现实的享乐形式的联系,这种不加区别地面向一切个人的哲学的虚伪性――所有这一切当然都只有在可能对现存制度的生产条件和交往条件进行批判的时候,也就是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产生了共产主义观点和社会主义观点的时候,才能被揭露。这就对任何一种道德,无论是禁欲主义道德或者享乐道德,宣判死刑。”马克思的这段话,极其深刻地揭露了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的阶级实质,批判了把资产阶级腐朽的享乐哲学说成是整个社会人生价值观的荒谬理论。他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根本不存在什么超阶级的共同适用的人生价值观;不同的阶级,由于经济利益和政治态度不同,人生价值观也必然不同。“另外还有一种更坏的享乐主义福音,它使政府无所事事,使人不做一点正事,他们心甘情愿地丢掉人的本性,而去一味追求‘幸福’,只想吃得好,喝得好;它把丑恶的物质享乐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毁掉了一切精神内容。”恩格斯批判了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只注重人的自然属性,只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忽视人的社会属性,无视人的精神需要和追求。

三是对利己主义的批判。恩格斯说:“所有这些人愈是聚集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每一个人在追逐私人利益时的这种可怕的冷淡、这种不近人情的孤僻就愈是使人难堪,愈是可恨。虽然我们也知道,每一个人的这种孤僻、这种目光短浅的利己主义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基本的和普通的原则,可是,这些特点在任何一个地方也不像在这里,在这个大城市的纷扰里表现得这样露骨,这样,这样被人们有意识地运用着。人类分散成各个分子,每一个分子都有自己的特殊生活原则,都有自己的特殊目的,这种一盘散沙的世界在这里是发展到顶点了。”他揭示了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基

本的和普通的原则,而且这种原则在资本主义随处可见。“凡是可以用来形容伦敦的,也可以用来形容曼彻斯特、北明翰和里子,形容所有的大城市。在任何地方,一方面是不近人情的冷淡和铁石心肠的利己主义,另一方面是无法形容的贫穷;在任何地方,都是社会战争;都是每一个家庭处在被围攻的状态中;在任何地方,都是法律庇护下的互相抢劫,而这一切都做得这样,这样坦然,使人不能不对我们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后果(这些后果在这里表现得多么明显呵!)感到不寒而栗,而且只能对这个如疯似狂的循环中的一切到今天还没有烟消云散表示惊奇。”

马克思还揭露了利己主义者为了个人利益可以牺牲他人利益,利用别人来充当自己工具的丑恶I嘴脸。他说:“人们看到,自私自利用两种尺度和两种天平来评价人,它具有两种世界观和两副眼镜,一副把一切都变成黑色,另一副把一切都变成彩色。当需要牺牲别人来充当自己的工具时,当需要粉饰自己。的不正当的手段时,自私自利就戴上彩色眼镜,这样一来,它的工具和手段就呈现出一种,非凡的灵光;它就用温柔而轻信的人所具有的那种渺茫、甜蜜的幻想来哄骗自己和别人。它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呈现出善良的微笑:它把自己敌人的手握得发痛,但这是出于信任。但是,突然问题涉及到了自身的好处,涉及到要在舞台幻影已经消失的幕后仔细地检查工具和手段的效用了。这时,精通人情世故的自私自利便小心翼翼、疑虑重重地戴上深谙处世秘诀的黑色眼镜,实际的眼镜。自私自利像老练的马贩子一样,把人们仔仔细细、毛发不漏地打量一遍,以为别人一个个也像它一样渺小、卑鄙和肮脏。”由此,“这样就自然会得出一个结论来:社会战争,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已经在这里公开宣告开始。正如好心肠的施蒂纳所说的,每一个人都把别人仅仅看做可以利用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在剥削别人;结果强者把弱者踏在脚下,一小撮强者即资本家握有一切,而大批弱者即穷人却只能勉强活命”。

在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初期,列宁指出共产主义者不能践行利己主义。“既然我种我的地,别人的事就与我无关;别人要是挨饿,那更好,我可以抬高价格出卖我的粮食。如果我有了一个医生、工程师、教员或职员的小职位,那么别人的事也与我无关。也许,只要我讨好、巴结有权势的人,就不仅能保住我的小职位,还可以爬到资产者的地位上去。共产主义者就不能有这种心理和情绪。当工人和农民已经证明我们能用本身的力量捍卫自己并且创造新社会的时候,也就开始了新的共产主义的教育,反对剥削者的教育,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利己主义者和小私有者,反对‘我赚我的钱,其他一切都与我无关’的心理和习惯的教育。”“常常碰到小私有者那种各人顾各人的旧习惯、旧习气,‘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旧口号仍然在作怪。这种情形在每个工会、每个工厂里真是太多了,它们往往只顾自己,至于别人,那就让上帝和首长去照顾吧。”因此列宁尖锐指出,“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即小私有者和极端利己主义的自发势力是无产阶级不可调和的敌人”。意即如果要在资本主义这一旧经济基础上来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同利己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否则不可能形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人生价值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价值 价值观念 现实基础

社会关系意义上的价值观念,可以被区分为两种基本的价值观念形态,这就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形态存在的现实基础是个别利益(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分裂。

一、利益的多样性决定价值观念的多样性

价值是一种客观的关系,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是主体的利益。主体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意识到自己的利益所在,主体的这种对自己的需要、对自己的利益的意识,就是人们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一词可以在不同意义上使用。人们既可以从对价值问题的认识即认识论角度来理解,价值观念即价值论;人们也可以从某物对某主体是否有某种价值关系的角度来认识,价值观念即价值认识;人们也可以从主体对自身利益、需要的意识角度来理解,价值观念是主体对自己利益、需要的自知,即价值追求。前两种意义上的“价值观念”都属于认识,表现为一种理论,有对错的问题,而第三种意义上的价值观念不属于认识,不表现为理论,只是对自己利益的一种自觉,对某种价值的追求,没有对错的问题。

价值论,即对“价值”的认识有对错。不同人们的认识对象是同一的,这同一对象就是“价值”,对同一对象的不同理论,可能是正确反映了对象的,也可能是不正确地反映对象的。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的认识,人们才发生争论。争论的存在表明价值论有对错的问题。

价值认识,即对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价值关系的认识,也有对错的问题。这里的认识对象是既定的,就是某物对某人的价值。例如,特定的米饭对特定的人是否有某种价值,比如,能否满足某人维持生命的需要,这是客观的关系,是由米饭和某人的存在状况决定的。在一般情况下,米饭因有营养,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命的需要,也就是说,米饭对人有价值,这一价值认识是正确的,认为米饭对于维持人的生命没有价值的认识就是错误的。但对于不能吃米饭的病人而言,米饭对他就没有价值,这一认识也是正确的。再如,马克思主义对当代无产阶级还有没有价值?对这一价值关系的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因为在马克思主义和当代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客观的价值关系,正确揭示这种关系,是价值认识的任务。

作为对主体自身利益的自觉意识的价值观念却没有对与错的问题。这种价值观念不属于认识的范畴。这种价值观念仅表示主体实际意识到的利益,表示他对某种利益的追求。例如,一个私营企业主,如他实际意识到自己的利益是本企业的利润,追求本企业的利润就是他的价值观念。一个员工,如他实际意识到自己的利益是增加工资,减少工作时间,改善工作环境等,追求他自己的福利是他的价值观念。一个小偷,他实际意识到自己的利益是偷到东西,占有他人的财物就是他的价值观念。一个英雄人物,他实际意识到的自己的利益追求是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阶级利益,他的价值观念就是集体主义或民族主义或阶级主义的价值观念。对于这种价值观念,不能作认识论上的对与错的评价。

主体在客观上处在各种不同的利益关系中,主体的实际利益并不是都为主体意识到,这种没有被意识到的主体的利益并不成为主体追求的价值目标。主体总是追求被意识到的利益。

价值观念是主体实际意识到的利益,是主体对利益的追求。但主体的实际利益具有多样性,人们实际意识到的利益也具有多样性,因而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具有多样性。

人生价值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评价;教育;研究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与改革开放初期一直以来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巨大的区别。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已经和以往有极巨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中寻找一些新的方法和途径。而进行大学生价值评价体系教育研究,一方面可以推动高等学校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对于指导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变革时期和纷繁的价值观念状态下,确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艰难探索的环境下,加强大学生价值评价体系教育研究,提出一系列价值评价体系教育的创新理念,探讨出构建适应当前形势需要的价值评价体系教育目标和内容,设计出一些有效的价值评价体系教育方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导向性作用明显增强,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具体层面上看,当前研究大学生价值评价体系教育,将会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意义:

一、大学生价值评价体系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任何事物都是需要不断改革更新,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在需要和外在要求。大学生价值评价体系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内容体系、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适应加速变化的外在形势,迎接各种挑战。进行大学生价值评价体系教育研究,利于在教育过程中,整体把握情势,抓住问题实质。面对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评价体系教育的客观环境、教育目标及其大学生价值评价体系教育的新变化新特点,大学生价值评价体系教育的指导思想、内容和目标体系、方法,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对于不适应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评价体系教育的应加以摒弃,对于过去有效今天仍然实用的加以总结发展,并不断研究、探索,推动这一整套体系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告诉我们,分析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因此,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具有这样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也强调这一点。如何让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才是我们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主要关心的问题,建立大学生价值评价体系教育,无疑为我们寻找一个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切入点提供了一个选择。

二、大学生价值评价体系教育研究的人文意义

这里说的人文意义,是指通过研究大学生价值评价体系教育,增强大学生价值评价体系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指导大学生个人成长、个人发展、个人价值实现的意义。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支配着人生追求,左右着人的思维、行为和情感方式,价值标准决定着主体对于人生感性和理性的体验直到信仰,正确的价值选择是人们成功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是关于价值的特殊观念系统,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特有的形式,是人们头脑中有关理想信念的系统。社会意识归根到底反映社会存在。人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是因他们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条件相联系的,是基于自身利益和需要的产物。正因为如此,作为人们有意识的选择和追求,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就有了自觉与盲目、真实与虚幻、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等性质与程度上的差别。从一定意义上说,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对人的行为起到的是一种“方向盘”的作用,对主体行为有深层次导向功能,它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帮助人们在有关善恶、是非、真假的判断中确定方向,作出选择。而且,在一定的价值取向形成之后,这种价值取向就能够使人自觉地依据它的标准去行动,即使在发生突然性的紧急情况时,也能毫不动摇地沿着这一方向前进。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实际上是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决定的,是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状况的外在反映。大学生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对其生活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评价、决定取舍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观点。它是大学生受外在综合教育经过自己思考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思想框架,也是他们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处理其行为与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关系时所持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舍的工具性思想观念。由此所见,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成长及其个人价值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际上,关注个人成长发展,关注个人价值实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系统的重要主张。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最终归宿。科学的理论,能够有效指导人的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并趋向理想目标。加强大学生价值评价体系教育研究,使大学生价值评价体系教育有效进行,使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有利于他们个人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用人才,在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大学生价值评价体系教育研究的社会意义

青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和希望。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代代相传的,老一辈开创的事业要靠青年一代来接替。大学生将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骨干和栋梁,他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生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状态以及由此影响下形成的大学生政治观、文化观、道德观、经济观等世界观,将会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走向起重大作用。我们目前还处在阶级社会,任何阶级社会都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这种主导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在社会思想建设中占主导地位,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推动社会进步,必将用这种占主导和核心地位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教化群众。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为了抵御资本主义各种腐朽落后思想侵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科学价值评价体系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新境界。如果说,作为我们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都能够确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的价值原则,那么,我们可以坚信,即使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即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功处于艰难时期,即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给我们各种压力、刁难、引诱,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不会偏离方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会在解决各种问题,克服各种困难中坚定前行。如果说,在我们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使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影响,选择了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则他们也必将赞同一系列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经济观、文化观等,向往资产阶级所谓的自由、民主,从而对社会主义形成严重的危害。在特定情况下,这种追求资产阶级的价值取向,就可能会导致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最终渐退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去。实际上,当前国际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和平演变,正是企图通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的渗透而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我们加强大学生价值评价体系教育,实质上是争夺青年的社会主义教育活动。我们认真研究和在实践中落实对大学生价值评价体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要求,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千秋大业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价值评价体系教育研究的突破,推动大学生价值评价体系教育工作对于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拓展和创新。

人生价值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价值观 市场经济 集体主义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C-0006-02

一、价值和价值观

我们在研究价值观之前,要弄清楚什么是价值。简单而言,价值是主客体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种关系。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判断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它一方面会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会集中地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我们有必要对价值观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因为每一个人的本质、对待人生的态度以及人生目的和人生道路的选择,都能折射出价值观。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科学看待当代价值观问题。

1.阶级性和多样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在阶级社会,在某一阶级、群体或阶层内部会形成为所有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同样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所处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文化差异,不同的阶级阶层内部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2.相对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的形成都十分复杂,所以某种价值观一旦形成,在客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还是相对稳定的。

3.社会性和历史性。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人们的价值观也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在不断更新,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作为以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想目标是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它始终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作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确定的,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其次,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同时还要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再次,因为它始终坚持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它具有很强的群众性或者叫人民性;最后,从终极目标上看,它是为了彻底改造旧社会,建立全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因此,它具有彻底的革命性。

纵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发展过程,集体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在我们党的思想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在、邓小平、、和等历代领导人的价值观理论中都得到了体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理论让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新的诠释、新的发展、新的理解。

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当代价值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了我们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出现了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利益的多样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大量涌入,导致了价值观的多样化和客体意识的利益化趋势。但在价值取向上会形成两种:社会主义倡导的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而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倡导以个人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同时,也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另一方面,市场也有自身的弱点如趋利性、自发性等,如果重视不够,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地引导,很容易使人成为金钱的奴隶,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错误消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会干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从而造成价值观危机,产生严重的后果。

马克思从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的角度,认为人的存在方式和内在属性是实践活动即劳动,同时认为每一个人社会意义上的本质表现在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上,也就是个人对社会和集体的价值,从而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历程中,历代领导人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容,如的群众观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今天我们全社会都在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突出了集体主义的核心地位。认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集体主义和个人利益相结合,既强调集体主义高于个人利益,同时也肯定个人的正当利益和个性解放。

今天,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马克思的价值观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因为这种价值观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引导人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它倡导的“自由”引领我们以一种自由民主的姿态站在时代的前列,面对世界民主化的浪潮;它倡导的“解放”,可以帮助我们注意克服市场经济的弊端和西方私有制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对金钱和物质的依赖”。所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不仅满足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同时也代表了人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和政府提出要“依法治国”,就是要在充分尊重公民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先进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作为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价值理念,不仅体现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也反映着现实和时代的要求。所以,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公民信仰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既是符合人民群众愿望的,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人生价值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 价值关系;价值本质;价值意识构成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1]

如何从价值本质上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关系;如何从价值意识构成上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价值信仰、价值理想、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的统一,对于正确认识和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价值本质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具有同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都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人创造价值的一切活动都是文化活动,人创造的一切成果都是文化现象。价值决定文化,文化表现价值,一切价值都必须存在于文化领域。价值世界是一个文化世界,一切价值都是文化的价值。

价值是文化的内核。文化就是一种价值观念体系,世界上没有不包含价值的文化。文化是价值的载体,世界上没有不以文化为载体的价值。文化是人的活动与成果及其行为方式,本质是“人化”与“化人”的统一。不同的价值观念决定不同的行为方式,正是不同的价值观念把不同的行为方式区别开来,把不同的文化区别开来。文化具有表现价值尺度的功能,价值形态总与文化形态相同一,有什么样形态的价值就要求有什么样形态的文化。如在文化性质上,文化与反文化表现为正价值与负价值;在文化层次上,主文化与亚文化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层次;在文化存在形态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表现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行为价值即人的价值。物质价值是物质文化的价值,是表层的基础价值;行为价值是创造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人的价值,是直接的主体价值;精神价值是精神文化的价值,是深层的核心价值。精神价值包括哲学、政治、法律、道德、科学、文学、艺术、宗教等的价值,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

因此,从价值本质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正价值,就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本质。从价值存在形态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物质价值体系,不是行为价值体系,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精神价值体系。从层次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价值体系。

在当代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根据江泽民同志的上述论述,结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具有内在的同一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先进文化之魂。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

第二、社会主义是先进文化之体。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必须发展以社会主义社会理想信念为导向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体地位。

第三、民族精神是先进文化之根。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必须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展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特点。

第四、时代精神是先进文化之本。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必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必须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展现时代环境和时代特点。

第五、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先进文化之用。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必须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必须形成与传统美德相承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的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用与建设先进文化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整合思想、规范行为,才能实现培育“四有”公民的目标。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与方向,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要求。我们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把先进文化建设推进到更深的层次,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这就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从价值意识构成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价值信仰、价值理想、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的辩证统一

价值是主体对客体的态度,是第二性的东西,属于社会意识的范围。社会意识包括价值意识与非价值意识。非价值意识是表现客体尺度的意识,以知识为代表、以自然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价值意识是表现和反映价值关系的意识,是体现主体尺度的意识,由价值信仰、价值理想、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所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由价值信仰、价值理想、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所形成的统一体。

(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信仰。在价值意识中,价值信仰属于最高层次,是价值意识的灵魂,是价值理想、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的统帅,是价值主体的精神根基。信仰是内含于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的价值观,是对最高价值的信念。价值信仰决定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内含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信仰。这种价值信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人民信仰马克思主义,决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宗教,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价值与真理的双重属性。人的活动受内外两种尺度的支配。内为主体的内在尺度即价值尺度,按需要行动;外为客体的内在尺度即真理尺度,按规律行动。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不足以应对新的生存环境,这时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文化的造反者,作为儒学的替代物,伴随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响传入了中国,填补了“儒学失语”后的中国文化权利真空,先是使先进的中国人精神面貌为之一新,继而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可见,中国人民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最高价值,满足了中国人民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国家强盛的需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美好前景,为我们实现崇高理想指引了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特定的信仰是特定文化属性的标志,特定的价值信仰是特定价值属性的标志。信仰的改变或动摇,必然导致价值体系的动摇或崩溃,导致特定文化的变异或转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价值信仰不动摇,“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中国化的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想。在价值意识中,价值理想属于第二层次,既是价值信仰的细化,又是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的升华。价值理想是价值主体的精神支柱,它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奋斗目标。价值理想特别是社会理想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随历史条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既有稳定性,又有动态性。我们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价值理想,这是始终如一,毫不动摇的崇高理想。但在这个十分曲折与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们的价值理想也与时俱进,先后呈现建立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阶段性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包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共同富裕等奋斗目标。这是今天依然欠缺的价值反映,是从今天看未来的预测性价值反映;又是对未来需要的构想,是从未来看今天的“应有”的价值反应。它既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又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愿望和要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对中国人民有着巨大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价值理想,凝聚力量,这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之所需。

(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的价值观念。在价值意识中,价值观念处于第三层次,它既是价值信仰、价值理想的表现与具体化,又是价值规范的概括与抽象化。价值观念是价值主体的精神动力。价值的社会作用一般就是价值观念的作用,所谓价值冲突、价值危机,主要就是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危机。价值观念不同于价值观。价值观是对价值总的根本看法,一个价值主体一般只有一个价值观。价值观念是对某类客体的意义、作用等价值状况的根本看法,一个价值主体有着多个价值观念,主体活动的每个领域都存在一种由价值观而具体化形成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中有一般或基础的价值观念,有核心或根本的价值观念。核心的根本的价值观念就构成主体的核心价值观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概括,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内含爱国主义、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等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与共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中华民族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血脉,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与推动力。培育民族精神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既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与沃土,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上鲜明的中国印记。

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反映。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内含着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依法办事、面向世界等一系列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并日益发挥巨大作用。中国人民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断迸发;自主、平等、竞争、效率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不断增强;扶贫济弱、公平共享、着[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得到普遍推崇;民主、科学、法制的理性精神成为普遍共识。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是推动时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是当代中国人民在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中内含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既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入勃勃生机与旺盛活力,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的价值规范。在价值意识中,价值规范处于基础层次,是价值信仰、价值理想、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是与价值主体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价值意识。价值规范是价值主体为固守价值信仰,实现价值理想,践行价值观念而自觉形成的供个人、集体和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与标准,具有社会教化、行为示范、管理调节、评价尺度等作用。价值规范引领风尚的作用,就是价值的直接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就是处于基础地位的价值规范,它是直接确定和调整人们共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文化模式,是稳定社会正常生活的运行机制,是价值观念承传的有效载体。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价值信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价值理想,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价值观念,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价值规范,从而形成了科学、完整、系统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正为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奠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

注释:

[1]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31.

[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9.

人生价值的意义范文7

    一、后现代主义理论范式及特征

    后现代主义由于其包罗万象的内容,复杂纷繁的争论,很难简而概之,以至有学者说,我们无法说明“后现代”是什么。海德格尔因此说,“后现代”不是“什么”。后现代主义并没有一种明确的理论纲领,但我们可以从其多样、混杂的思想观点中,理出相对共有的理论特征。

    1.“解构”:否定传统“普遍基础”的思维观念。

    对“普遍基础”的“解构”差不多是所有后现代主义者的共同主题。基础主义(foundationalism)是西方一种传统思维模式,它确定世界上存在着某种人类理性能最终依据的客观本质基础。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不存在反映世界本质的普遍真理。罗蒂说,“不存在任何指导我们的永恒的、中立的、超历史的框架。”[1](P15)其解构逻辑是:所有理论所指的“实在性”只是在语言和文本中确立起来的。德里达说,文本即一切,文本之外别无他物。任何理论和价值都是“主体间性”或“互文”(context)的意义。后现代主义颠覆了传统的反映论,认为任何认识都是人的思维活动。罗蒂说,心灵犹如“中了魔法的镜子,满布迷信和欺骗”,真正的哲学必须是“无镜哲学”,真理不是“发现”的,而是在人的思想、文本中“发明”的。应明确的是,没有永恒的基础或普遍理念前提,不等于没有相对普遍的客观基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不是绝对真理,但相对认知是存在的,世界的意义建构可以是普遍主体的价值共识,所以相对的普遍价值或共同价值观也是存在的。

    2.“碎片化”:解构本体论和理论体系。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化、个性化、“碎片化”,因而反对体系化的理论。反普遍基础,在理论逻辑上就必然要解构本体论。解构本体论和理论体系,意味着认为现象重于本质,边缘重于中心。它批判一切建立总体认识和理论体系的企图,强调差异、多元、片段、异质分裂,对理性、共识、总体性、系统概念一味拒斥。认为人们把握的只不过是事物的“碎片”现象,而事物本质是“不可言说的”。罗蒂指出,人们不再相信本质主义的大写哲学了,强调对现象进行复杂性研究,发散思维重于独断态度,通过“互文”阐释而实现,这些思想都有一定合理之处。但一味反本体和反基础理论前提,也往往会使理论言说的意义陷入莫衷一是,陷入知识、价值的相对主义。

    3.“去中心”:走向多元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强调世界的多样性和碎片性,认为“中心”、权威是传统理性的产物。西方思想史上一直存在寻找去异求同的普遍统一性观念,而后现论范式中,永恒性问题或普遍基础的“第一原理”哲学已经终结。罗蒂由此强调要摒弃以往将万事万物归为某种普遍本质的观念,走向后现代哲学境地。福柯在《后现代精神》中提出拒绝无条件接受传统外在权威的集权性规范。后现代主义放弃了对中心权威、同一性、确定性的强调,追求多元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主张自然、宽容地看待各种价值标准和理论争论,任何价值标谁都不可能具有中心地位。这种理论否定绝对理念、先验设定、终极价值,强调走向具体历史,张扬个性和主体思考,这在解放思想,强调人人平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但一味追求多元性、个性自由、不确定性,一味反对中心权威的存在,也会走向价值相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是无政府主义。

    4.“平面化”:消解意义和深度模式。

    后现代文化特征之一即“平面化或无深度”。“深度模式”即承认事物现象背后还存在着本质和意义的思维模式。后现代主义认为,所谓本质是认识不了的,所谓价值意义不过是人们的主观构建和文本阐释,不存在客观普遍本质和普遍价值。由此,传统真善美的意义深度在后现代文化中被消解了。在消解深度的“平面化”理论中,后现代主义不再提供传统经典作品中具有的深远意义,更反对传统价值观以及意义的崇拜及信任。和去中心、去本质相联系,“消解深度”主张要从本质走向现象,从普遍真理走向“互文”的个体体验。德里达干脆说,“放弃一切深度,外表就是一切”。[2](P189)后现代主义者对人性深度也进行了解构。人性深度的消除导致了人们对人文精神的放逐,转而生发对物欲的追求。

    总之,解构与重构都是后现代主义的特征,由此后现代主义被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后现代者重估传统价值时也在建构,其中也有诸多如基于“主体间性”之上的责任理念的构建等积极思想。但后现代文化中,历史感、价值意义、普遍本质反映等,在根本上是被解构了。而消解历史意识、削平意义深度,实质上消除了文化的精神特性。詹姆逊分析说,后现代主义“在理论中也出现了一种新的平面感,无深度感……旧式的哲学相信意义,相信所指,认为存在着‘真理’,而当代的理论不再相信什么真理。”[3](P185)后现代主义尤其是消极的后现代者,解构普遍基础,解构对知识、价值的信仰,也解构掉了人类社会价值的相对共识标准和相对确定性。

    二、后现代思潮及其在中国的价值影响

    后现代人站在历史转折点上,也处在诸多迷茫、困惑和质疑否定之中,其中有解构也有重构,在个体与他人、共同体的关系重构中,个人自由、个性释放和对自我的责任,是这一时代的文化心态。他们反对普遍主义、强权主义,注重个体的自由发展,注重文化的主体性、大众化以及多元价值的共生。正因为如此,后现代主义中存在着各种观点和流派,解构主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非理性主义、存在主义、价值中立、无政府主义、大众文学运动、社会批判理论等都在其中,这些思潮在带来新的理论范式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社会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1.后现代价值“解构”思潮带来价值迷惘。

    后现代主义显着特征之一即价值的“碎片化”、“去中心化”和“意义深度的解构”。当那些普遍的、共同的价值和意义消解后,代之而起的是价值多元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这些主张往往给社会带来价值“空场”和“不确定”,表现为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价值无序甚至是精神危机。

    在当代中国,后现代价值思潮连同市场商业文化一起,给人提供了一个万花筒般的社会状态。人们可享受多样的文化商品,可选择多元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爱情可以“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可以“天亮说分手”;“躲避崇高”、“告别理想”成了一些人认同的口号;一些作品直言不再负有“载道”、“言志”的责任。传统价值观在失落,工具理性在替代价值理性,许多人尤其是一些青年人在这种思潮影响下,生活和行动的重心不再是对超越性意义和神圣价值的追求,而是生命当下的快感和快餐式的实用主义。有些人忽略或不屑道德的社会价值功能,也有人指责社会现象讨论中的道德声音是“占领道德制高点”、“挥舞道德大棒”,或贴上“伪崇高”的标签。网上讨论败德现象时,甚至有人直接倡导“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为无德行为辩护开脱。社会舆论如果容忍甚至鼓励不道德行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就会发生在道德建设领域。去道德或价值虚无主义的声音强了,社会正能量的思想道德观就会在“沉默的螺旋”规律中沉默下去。如此,价值不明,道德失范,荣辱不辨,公序良俗不再,精神良知无存,社会就真的危险和可怕了。

    许多年来,我们努力为大众提供“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但大众精神文化的满足不光是文化产品的提供,重要的是在文化中是否提供了精神支柱或精神家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产业文化也获得了极大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气血精神弱化”的文化症状。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的市场经济时代,后现代思潮的价值解构加速了精神价值和意义世界的“不在”。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文化强国”思路,文化发展中首要的是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思想道德建设一直是我们社会强调的主题,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必须要树立一种理想信念。价值及其思想理论的“在场”是社会发展以及人生意义的精神支柱与文化担保。

    2.后现代“价值祛魅”思潮带来的“无意义感”。

    价值祛魅也是后现代思潮的一个关键词。马克斯·韦伯曾说,现代化是一个价值多元和价值除魅的时代,是一个以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的时代。经济学也认为,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满足后,就易发生人生意义的问题困惑。人需要物质生活基础,但人异质于动物的本质就是人最终必须拥有一种有意义的精神生活。且人的理想愿望往往会受外在现实条件制约,产生诸多如生与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困惑,所以人类一直都有一种超越现实局限的意义理念支撑着人类的精神生活。用儒家的话讲,人类的许多矛盾仅靠“在外者”是解决不了的,须靠“在我者”心灵精神调适来解决,即需要靠价值意义构建和精神信仰去做超越把握。理想信仰等价值体系就是给我们提供精神生活、意义世界的价值基础和文化支柱。人如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因感到“身无所安、命无所立、心无所属、情无所托”而处于“精神危机”中。人的精神被放逐后,就会陷于物欲之中,而越是陷于对外在物质的追逐,就越会失去人的精神家园,这已成了人类片面追求物欲的一种谶语。人在物欲追逐中会遗忘或迷失人生意义和人格的尊严,最终会失去生活理想目标而沦落于“无意义感”。弗洛姆因此说,“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他批判现代西方物质主义文化使人沦落成一种物欲动物。[4](P370)

人生价值的意义范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 培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4-0030-03

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上明确提出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是核心价值观得以真正形成的基本前提。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何反应?他们是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的感性认同和理性认知有多大差距?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意义追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到底有多大意义?为什么要重视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呢?

1.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关系到我国“软实力”的呈现,关系到我国文化安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其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在于增强与一定的国家社会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这种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们对这一价值体系的认同。

全球化时代,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影响力还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要应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价值观的渗透,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根本途径就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实并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感召力。我国近年来提出的“和谐”、“生态文明”等观念正逐步得到世界的认同,但是仍需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影响力,超越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和境界,引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2.青年正成为世界各国意识形态竞争角逐的对象

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形成的重要时期。当今世界,各国在意识形态竞争角逐时都把目光投向青年,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优势和先进的信息科技及网络等传播技术手段,大肆推行其文化和价值观念,使许多后发展国家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理念,这些现实和潜在的文化强权因素正伴随着大量的文化商品的消费以及西方生活方式的输入,在深刻地影响着广大青年的学习、生活和身心成长,也在逐渐改变着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就会去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面对日益发展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西方利用苏共二十大产生的思想混乱,配合‘意识形态终结论’的造势,把的意识形态宣传逐步转移到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的输出上。”[1]青年恰恰是西方输出的生活方式的实践者以及西方文化的消费者。

3.大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

大学生具有文化水平高、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接受快,宣传力、活动力、影响力较强等特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目标群体。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积极推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遍认同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有助于我们及时把握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趋势,从而增强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分析

从2006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2012年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整经过了六年。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观察法以及访谈法了解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方式、情感认同、理性认知状况。

1.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方式是主动接受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组成的,是有层次高低的一个价值体系。在此价值体系提出后,众多学者进行了很多探讨,尤其提出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凝练。对此,党的十报告做出回应,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更是意识形态表达方式的重要转变。这一转变呈现了如下特点:增加了意识形态的亲和力;从宏大叙事向平凡叙事转变;从政治理论话语向文化观、道德观的转变。为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方式的认可程度,我们在调查题目中设置一项由大学生自己勾选他们所认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8%的学生选择了语言简洁、有亲和力的表述语。这也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方式的转变得到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原因在于:在浅阅读的信息时代,人们更喜欢深入浅出。“在不失意识形态真谛、确保意识形态基本内涵的前提下…….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虽然高深莫测……在表达上贴近生活,将高度的哲学理性思维通过富于时代敏感性的话语吸引受众。”[3]

2.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同呈现

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言表达内容,认为民主、公正、自由、富强、文明、和谐等是国家政治追求的重要目标,认为诚信、友善、敬业、爱国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道德准则与价值准则。大学生主导信仰仍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但是仍要看到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与否定。学生的这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看起来是矛盾的,但是对学生来说并不矛盾。学生是从具体的、微观理念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富裕”、“和谐”等核心价值观内容是容易理解、可以主观感受的。学生从社会的发展也好,还是从自身的社会经历也好,是相当认同党的十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如此宏观的理论体系的理性认知与把握是不完整的,主要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把握的欠缺,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疑问。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掌握程度是随着年级变化不断升高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水平在大三、大四也要高些。这说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呈正相关,对马克思主义理性认知越完整,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就越容易建立。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大学生提出的质疑与问题,积极释疑解惑,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认知逐渐完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应当是只满足于启迪学生智慧和创造力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更应该担负起塑造灵魂、坚定方向、培育道德和健全人格的育人教育,从而帮助学生进行价值理性与意义世界的构建。[4]

3.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欠缺稳定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说到底不仅仅是价值认同,更重要的是意识形态的认同。意识形态的认同并非仅仅依靠理论的科学性征服人,还要靠情感打动人,“意识形态作为制度化体系化的思想,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作用机理本质上是情感认同,真理性认识也要通过调动激情的方式才能奏效”[5]。“意识形态的认同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契合、价值满足的实践过程。”[6]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缺乏稳定性,摇摆不定,具体表现就是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承诺与社会现实相悖或差距甚远时,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很低;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承诺被一一兑现,或者国家、民族行为满足了大学生的期望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是相当高的。

三、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着力点

意识形态的认同需要理论的“灌输”,但是这种“灌输”不能不考虑被灌输对象的直接感受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因为对于意识形态认同来说,“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完成一种理性认知,但人民群众一般不是以一种理论思维,而是以一种价值满足的状态去完成对于某种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7]。价值主体是否从价值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满足,依赖于价值主体的评价,价值主体的评价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主导舆论的宣传、从众心理、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等,但更主要的是从自身的实际体验与观察中得出评价结果。因而,我们认为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应是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实践。

1.在日常生活中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如何使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正能量?首先,各种学校规则的制定要充分体现公平、公开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其次,在学校日常生活的运营中,要观照学生的诉求尤其是对某些事情不满的诉求。不满的诉求恰恰是学生关注的焦点,置之不理只会导致事情恶化或形成强权压制公理的印象。再次,对学生日常生活尤其是道德领域正能量的呈现要给予及时的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多层面构成的,但最主要的是政治观以及道德观。人首先是具有一定公民道德的人,然后才是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公民。而且人无时无刻不处在道德生活中,无论是公德还是私德领域。学生在道德领域的体验是最便捷、最直接的,最具有实践性。对学生在道德生活领域表现出的正能量及时给予助力,会增加学生道德体验的满足感,同时增加其他学生对此的感染与模仿。

2.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术话语权的构建

目前,“意识形态作为政治标准的刚性特征正在逐步被学术研究的价值引领所替代,意识形态日益渗透到学术研究中,通过学术思潮、学术话语等加以表达,通过学科建设和国民教育体系扎根,二者日益融合”[8]。因而培养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离不开学术话语权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形态的认知,离不开在中国国情下的思考,尤其是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术话语权的构建。

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尚在打造之中,但是并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树立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上就无能为力了。引导大学生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无旁贷。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区别、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来,到何处去。第二,讲中国特色民主与自由等问题时,要把宏观理论与微观事实相结合,如果有可能,积极促成学生的实践体验。比如在讲中国特色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时,可利用人大代表选举这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有效地行使权利、提升参政能力,逐步形成对中国式民主的认知。因为对理论的评判标准已经从客观真理性转为主观体验的价值化标准。

当西方社会思潮不断向中国渗透,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正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争夺的重要对象。探讨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前提就是要促进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把这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纳入个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成为自身态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学习生活实践中不断固化。

参考文献

[1][8] 侯惠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侯惠勤教授[J].思想教育研究,2012(5):4.

[2]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3] 敖带芽,陈伟,李萍.三十年来我国意识形态表达方式创新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8(1):47.

[4] 王素玲.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89.

人生价值的意义范文9

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魂和内在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中处于支配和统摄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等教育的本质需求,这对解决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惑,推动大学生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推进先进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路进行探究。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十报告中高度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及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及总结。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接班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内化为学生自觉价值追求,它对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国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成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它对倡导社会主义和谐价值的民主、自由和谐的倡导具有本质内涵上的一致性。基于社会层面而言,平等、自由、公平、法制是对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期盼。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自由、平等,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公平与法制。现如今,我国的社会改革处于深化和改革攻坚时期,积极推进依法治国的建设和深化经济体制已经成为破解发展的难题,并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意。当前,市场主体下积极建立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积极推进依法治国,才能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总的来说,我国历史悠久,自由、平等是传统民族精神的诉求,而改革创新背景下的公平、法制理念是时代精神的探寻和求索。基于民众而言,应当倡导爱国、敬业、诚信等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提炼和总结,它具体阐释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社会主义,伟大的“中国梦”寄予了人民群众最普遍的愿望,因此,“中国梦”实现最核心的价值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大学生因生活阅历少,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势在必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离不开广大社会青年学生的支撑,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是践行“中国梦”的有生力量。大学生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更加明确坚定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并且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给更多的人树立榜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改革开放事业的全面推进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能够引领文化,实现多元化发展,还对人们的思维方式造成一定的影响。现如今,高校文化是高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融入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新时期下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不仅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科学观,并且还是指导正确价值取向的现实需求。基于自身发展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自身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需求。新世纪的今天,我国处于不断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多种文化交织碰撞在一起,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国内文化与国外文化、高尚文化与低俗文化,等等,文化的多元化导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一定冲击。虽然当今大学生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乐观的,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

1.功利性

当今,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但是在满足物质水平的同时出现了一些不良的风气,拜金主义之风盛行。将个人财富的追求作为人生的目标,具有较明显的功利性特征,甚至有些人为了追求利益,忽视或是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在如此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不再建立在互敬互利的基础上,而是以利益为前提,具有较强的虚荣心及功利性。

2.多元性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大学生的人生道路,它对追求怎样的人生目标和态度具有重要的影响。现如今,单一的价值观被多元化的、多元性的价值观所取代,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过于功利化,以致对价值观的认同过于弱化,出现多元化特征。

3.模糊性

当今活跃在高校校园内的大学生多数是“90”后,他们与改革开放之前的大学生不同,从没有经受过生活之苦,在家里比较受宠,而且极富有个性,思维较为活跃。他们思考问题常常从个人角度出发。虽然能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也能够接受主流意识社会形态的认同,但是崇洋的思想较为严重,总觉得资本主义要比社会主义好,并且对传统价值观中的合理成分持有怀疑态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渗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再加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不够,致使部分大学生根本不了解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大学生对价值观的选择出现了无所适从和茫然。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1.弘扬社会主旋律

“中国梦”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现实诉求,是党的理论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当今,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围绕“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发挥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的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和思想教育,为做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打好理论基础。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而言,需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丰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及外延,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此外,具体的德育工作中,应当积极发挥模范人物的带头作用,广泛进行宣传,积极引导社会及个人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好宣传教育,让学生自身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进而才能呼吁构建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尊重个体差异

当今社会,多元化价值取向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当下,应当积极处理好社会趋向的多元性及主体选择的辩证关系。因每个学生成长环境、接受能力及思想状况不同,教师应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同时做好兼容并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每个环节和层次中,积极提升思想政治的教育性,增强思想政治的教育合力。此外,在“践行”与“认知”的协调中,将价值观核心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因此才能够在一定意义上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3.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传播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

据调查发现,大学生因生活阅历有限,从众心理较为明显。互联网时代下,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力军,容易受到网络、微信、微博等信息平台各种言论的影响。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结合学生需求,加强对信息平台的建设,控制舆论导向,积极传播正能量,传播主流社会理念和主流价值观,让大学生意识到何为正确、何为真实,进而消除不良社会舆论的影响。

4.利用好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的软实力,近年来已经被提到了较为重要的地位。校园文化不仅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还有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的作用,高校应利用好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积极构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平台,有层次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打造一批形式多样、创意新颖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吸引不同学生群体参与,提升大学生的优秀品质。

5.健全管理机制

健全的管理机制离不开制度支持,制度是一种具体的载体,在思想政治的教育中是理念和价值观的载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同时还是完整的信息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既需要有整体的思路,还需要有具体的举措与健全的管理机制。基于此,高校中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长效机制的制度,需要建立健全制度化的建设机制;建立相匹配的制度,将各项工作可视化、具体化,以求能够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规范;利用资源优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如:校园广播、校园局域网、校园论坛等,以校园为依托,建立较为完善的推广机制,并且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传教育培训,以先进人物为榜样,积极发挥规范性的作用。

五、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中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最为基础,它集中概括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期文化观念和基本的价值尺度。全球化经济飞速发展下,世界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教育改革进行不断深化,还需要不断对教育形式进行探索和创新。积极建立和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对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意义。

作者:陈云玲 单位: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文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探析[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3,(1):67-69.

[2]李丽,唐琳,刘冬芳,孟维超.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研究[J].科技资讯,2014,(29):226-228.

[3]陈赟,苑社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创新[J].科技风,2014,(16):38-39.

[4]房正.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典型引领”和“底线约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1):75-77.

[5]蒋晓敏,李芳.高职院校主题班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研究[J].中国市场,2015,(28):26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