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经济发展状况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08-29 16:38:37

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范文1

淮海经济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而且与我国最发达地区之一的长江三角洲相邻。但是,目前淮海经济区发展不够快,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洼地,大多数成员市在各自所属省中也是经济发展的低谷。连云港既是淮海经济区成员,也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和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相对于兄弟市,连云港具有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优势。因此,连云港应高标准定位,不仅要在淮海经济区率先崛起,更要脱颖而出,力争向其他沿海开放城市看齐。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2002年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并试从总量、结构、需求、效益等方面,粗浅分析淮海经济区区内状况、占全国份额、与长江三角洲差距、连云港在其中位置,以说明淮海经济区及连云港不加速发展就相当于倒退的严峻形势。

自 然 条 件

淮海经济区土地总面积17.81万平方公里,其中鲁南6.00万平方公里、苏北5.24万平方公里、皖北3.66万平方公里、豫东2.91万平方公里。区内面积最大的市是临沂1.72万平方公里,最小的市是莱芜0.22万平方公里,两者相差近7倍。地级市之间面积相差太大,不利于城市功能发挥。连云港面积0.75万平方公里,占其中4.2%。淮海经济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86%,比长江三角洲大7.8万平方公里。

淮海经济区20个市中,没有一个直辖市、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而长江三角洲区域有15个地级以上城市,其中1个直辖市、3个副省级城市(含2个省会城市)。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发挥的龙头作用非常显著,而就辐射的功能而言,淮海经济区至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心城市。2002年,淮海经济区行政区划中共有147个县级单位,其中市辖区50个、县级市13个。鲁南有县级单位50个、苏北有40个、豫东有29个、皖北有28个。

淮海经济区2002年末户籍总人口12076万人,比上年增长6.2‰,增幅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鲁南3980万人,占淮海经济区的33%;苏北3196万人,占27%;皖北2564万人,占21%;豫东2336万人,占19%。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市有周口和临沂,人口最少的莱芜只有124万人。连云港人口464万人,占其中3.8%。淮海经济区人口占全国的9.4%,比长江三角洲多4542万人。

淮海经济区人口密度为676人/平方公里,苏北609人/平方公里、鲁南662人/平方公里、皖北697万人、豫东800人/平方公里,基本呈自东至西递增状况。阜阳人口密度914人/平方公里,在各市中最高;淮安513人/平方公里,最低。连云港人口密度616人/平方公里,低于淮海经济区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相比,淮海经济区每平方公里多543人。

经 济 总 量

一般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标准。2002年,淮海经济区实现GDP729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人均GDP6060元。绝对额、增幅和人均值从高到低排列依次均为鲁南、苏北、豫东、皖北。实现GDP最大的市是徐州市794.9亿元;淮北和莱芜实现GDP最小,分别为117.9、141.9,这与其面积最小、人口最少有关。当年增速最快的济宁达到14.0%,最缓的市只有4.1%,快慢相差近10个百分点,反映出本地区发展不够均衡。人均GDP最高的莱芜达到11467元,其他市都没有超过万元,最低的市仅有2342元。(见表1)

淮海经济区实现GDP占全国的7.1%,增幅比全国大3.2个百分点,人均GDP比全国少1937元。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GDP19141.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8.7%。长江三角洲GDP总量是淮海经济区的2.6倍,对全国的贡献度也比淮海经济区高11.6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有上海、苏州、杭州和无锡4个城市分别以5409亿元、2080亿元、1780亿元和1602亿元进入全国前十位,前2个城市相加已经超过淮海经济区总量。长江三角洲平均每个城市实现GDP达到1276亿元,而淮海经济区平均每个城市仅为365亿元。淮海经济区实力不足,GDP规模小,人均水平低,不仅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也明显。占全国9.4%的人口只创造了7.1%的GDP,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平均的3/4。

产 业 结 构

2002年,淮海经济区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812.3亿元,比上年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040.5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2442.9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2.2%、5.7%、7.0% ,第二、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三次产业当年增长速度都比全国平均速度快,分别快1.4、4.9、5.0个百分点。在各市中,完成一产增加值最多的是盐域(182.6亿元),增速最快的是蚌埠(8.6%);完成二产增加值最多的是徐州(367.1亿元),增速最快的是菏泽(20.3%);完成三产增加值最多的也是徐州(294.3亿元),增速最快的是临沂(15.9%)。(见表2)

淮海经济区三次产业结构为24.8:41.7:33.5,呈二、三、一格局分布。其中鲁南、苏北为二、三、一格局,豫东为一、二、三格局,皖北为一、三、二格局。20个城市中,有13个城市呈二、三、一格局,有3个城市呈一、三、二格局,有2个城市呈二、一、三格局,还有2个城市呈一、二、三格局。

虽然近年来淮海经济区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与全国和长江三角洲一样实现了二、三、一布局,但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进程明显落后。一产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高于长江三角洲个19.0百分点;二产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0个百分点,低于长江三角洲个10.2百分点;三产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低于长江三角洲个8.8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劣于全国水平,主要体现在一产和二产比重的差别。

需求

1、投资

2002年,淮海经济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244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3%,人均投资水平2033元。苏北、鲁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向千亿元迈进,而豫东、皖北还不到300亿元。从城市情况看,徐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3.1亿元,一支独秀,其他城市均不到其3/4,最少的市只有35.7亿元;菏泽虽总量不大,但增速最快,达32.5%,增速最慢的市只增长4.9%;人均投资水平莱芜最高,达到4158元,最低的市仅709元。(见表3)

由于投资增长动力机制不同,投资格局差别明显,所以淮海经济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长期偏小,总量与长江三角洲及至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只是全国的5.6%,相当于长江三角洲的32.2%;人均投资水平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3%。长江三角洲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7.6%,对全国的贡献比淮海经济区高12.0个百分点。而且长江三角洲当年增速也比淮海经济区快3.6个百分点,淮海经济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2、消费

2002年,淮海经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0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人均消费水平1995元。鲁南、苏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占38.2%和31.4%。在20个市中,徐州、临沂、盐城和济宁4个市先后超过200亿元;而最少的市仅37.56亿元,是唯一不到50亿元的市。日照当年增速最快,为13.5%;增速最慢的市为4.5%。人均消费水平莱芜一马当先,达到4574元,其他城市没有达到3000元的,最低的市为1070元。(见表4)

淮海经济区消费品市场规模小,人均消费水平低。虽然2002年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但总量只占全国比重的5.9%,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只有全国水平的62.4%。消费的规模、水平和占全国的份额与投资基本相当。与长江三角洲比较,淮海经济区的差距仍然明显。规模仅及长江三角洲的38.4%。占全国的比重比长江三角洲差9.37个百分点,增幅低了0.9个百分点。

3、出口

淮海经济区出口规模长期偏小,经济外向度明显偏低。2002年,出口总额仅39.15亿美元,鲁南、苏北因为沿海,出口总额占本地区的90%以上。其中日照、连云港作为海港城市,出口总额位居各市前两位,但也分别不到7亿美元,日照无论总量还是增幅都高于连云港。宿州当年增幅在各市中最大,增长112.1%,但其总额还很低。在淮海经济区各主要指标占全国的份额中,出口总额比重最低,仅占全国1.2%,而且也是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个别指标。与发达地区差距尤其明显,长江三角洲总量是淮海经济区的23.6倍,长江三角洲平均每个城市是淮海经济区城市的31.5倍。(见表5)

淮海经济区出口依存度平均4.44%,鲁南、苏北明显高于皖北、豫东,反映了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除了日照、连云港外,其他市都不到10%。淮海经济区出口依存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9个百分点,比长江三角洲低35.6个百分点。淮海经济区出口指标在全国的比重明显低于GDP等主要指标的比重,这一方面说明差距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大有文章可做。淮海经济区各市应努力实施外贸主体多元化、出口市场多元化、出口产品多元化、贸易方式多元化战略,力争增强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经 济 效 益

1、财政收入

2002年,淮海经济区地方财政收入为312.2亿元,仅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2.0%。财政规模偏小,财政收支较紧张的局面长期存在,而且自东向西的难度进一步增大。20个市平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15.6亿元,济宁以39.27亿元居第一,徐州以33.68亿元居次席,其他市都不到30亿元,其中有6个市还未达到两位数。2002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7.1%,增长速度尚可,比全国平均水平快12个百分点。但各市节奏相差太大,最慢的还不到1%。连云港增长最快,达到48.7%,菏泽、盐城增速也超过40%。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259元,水平较低。只有莱芜一个市人均超过500元,二个市人均超过400元,有40%的市人均还不到200元,最低的市只有113元。(见表6)

2、居民收入

2002年,淮海经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73元,苏北、鲁南接近6900元,皖北、豫东还不到6000元。20个城市大致可以分成几个层次:超过8000元的只有徐州,7000-8000元、6000-7000元、5000-6000元分别都有6个市,有1个市不到5000元,仅4590元。从发展速度来看,淮海经济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3.2%,其中宿州、济宁、淮安达到20%以上,增幅最小的市仅为4.7%。虽然淮海经济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当年增长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比长江三角洲高0.5个百分点。但是,居民生活水平已经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绝对值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430元。与长江三角洲更是无法相比,长江三角洲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突破万元大关,而淮海经济区仅及其60%。(见表7)

淮海经济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625元,增长4.9%。其中盐城绝对额最高(3830元),连云港增幅最大(8.3%)。相对于全国广大农村,淮海经济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好,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也较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高出近150元,增速快0.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为2.3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2。宿迁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为1.55,是20个市中最小的。(见表8)

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范文2

摘 要: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重庆市40个区、县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化综合评价。在分析重庆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和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论文关键词:重庆市;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经济发展状况 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其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非均衡发展的历史进程,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随着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重庆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重庆各区、县只有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区域整合。 近年来,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在社会经济统计、工程技术以及教学科研等领域的研究已取得广泛应用。本文以重庆市内40个区县为研究对象,结合重庆市地域特点,综合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较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所产生的偏差,对全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化综合评价。在分析重庆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和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思路,以期对未来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善起参考作用。 1 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不少研究,但由于城市经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尚有待深入,所以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的、可靠的评价方法。本文在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原则的基础上,参阅相关文献并结合重庆市现状,构建了以下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8项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工业总产值(万元)、公路货运量(万吨)、建设与改造投资(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数(上年=100)、城乡居民储蓄(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人)、专业教师数(人)作为分析样本,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06]。所采用的分析软件是SPSS13.0。 2 模型方法概述 2.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属于多元分析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它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发展,它也是将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或样品)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根据不同因子还可以对变量进行分类。 Z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通常针对变量作因子分析,称为R型因子分析,另一种对样品作因子分析,称为Q型因子分析。R型因子分析写成数学的形式,就是下面的模型:假定随机向量X满足: X=A•F+ε 其中A是p×m的常数矩阵,称为因子载荷矩阵;F=(F1,…,Fm)是不可观测的向量,F称为X的公共因子;ε称为X的特殊因子,通常理论上要求ε的协方差阵是对角阵,ε中包括了随机误差,且 ⅱ)Cov(F,s)=0 即F和ε是不相关的; ⅲ)D(F)=Im即不相关且方差皆为1。 因子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模型X=AF+ε以F代替X,由于m 2.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统计学中研究“物以类聚”问题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统计分析的应用领域已经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聚类分析至今,有许多种不同的聚类方法,其中应用得最多、最成熟的方法为系统聚类法,也是本文将采用的方法。其思路为:首先将每个数据对象各视为一类,根据类与类之间的距离或相似程度将最相似的类加以合并,再计算新类与其它类之间的相似程度,并选择最相似的类加以合并,这样每合并一次就减少一类,不断继续这一过程,直到所有数据对象合并为一类为止。 3 实证分析 3.1 因子分析结果 运用因子分析法,借助SPSS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处理过程中采取以下步骤:(1)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对所有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消除量纲的影响。由标准化后的数据求协方差矩阵,即原始数据的相关矩阵,判断能否进行因子分析;(2)根据公共因子在变量总方差中所占的累计百分比例,一般为大于85%规则,确定描述数据所需要的公共因子数;(3)公共因子的命名和意义解释。运行结果如下: 在表2中,按照提取原则即特征值大于1,选入3个主成分,其方差累计贡献率达 88.08%,即反映了原始信息的88.08%,这三个因子就可以解释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了。我们将这3个主成分作为评价重庆市40个区、县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参量。 从表3可以看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城乡居民储蓄、公路货运量等四个指标与第一主成分的相关系数较高,主要反映了经济总量状况及其环境状况;专任教师数在第二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即与第二主成分相关程度较高;消费总额指数在第三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即相关系数较高。因此我们可将主成分命名如下: 第一主成分:产出主成分; 第二主成分:教育主成分; 第三主成分:消费主成分。 把我市40个区、县的经过标准化的数据(X1,X2,…,X8)代入对应的线性模型,可以得到各地区的主成分值,并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到综合得分F(其中F=0.0113×F1+0.1412×F2+0.7821×F3)。 3.2 聚类分析结果 运用SPSS的系统聚类法,根据各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值进行分类,共将重庆市40个区、县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渝中、九龙坡、江北、双桥、沙坪坝、大渡口、南岸、渝北、万盛、长寿;第二类巴南、北碚、梁平、永川、黔江、大足、铜梁、合川、荣昌、南川、潼南、江津、酉阳、武隆;第三类壁山、万州、巫溪、巫山、忠县、丰都、开县、秀山、綦江、石柱、涪陵、奉节、彭水、云阳、垫江、城口。 4 结论和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1)重庆市40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第一类区县大部分分布在都市发达经济圈,第二、三类区县几乎均处于渝西经济走廊与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2)渝中区综合经济实力得分远远高于其他9个,这说明渝中区已成为整个重庆经济的发展极。其中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渝北五区在地理位置上和渝中区相临,受经济辐射作用应影响,经济综合实力较强;巴南区、北碚区虽然位于都市发达经济圈,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但是由于受周边江北、沙坪坝等五区的经济回波效应影响,抵消了经济的辐射作用,所以综合实力得分较第一类地区低;壁山、万州等l6个区县大多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交通不发达,这些地区的专业优秀人才大多流向一、二类地区,因此使得这些地区与第一、二类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3)基于较大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重庆市要对以往三大经济圈的发展战略加以完善、发展和提升,切实贯彻并实施“一圈两翼”的新战略。努力增强一小时经济圈的带动辐射能力,加快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区域发展潜力。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市域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整体推进格局。 参考文献 [1]陈道平,刘伟.基于微小型汽车市场的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消费者特性分析[J].消费经济,2005,(6). [2]唐敏,陈道平.上证A股与B股协整关系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08,(2). [3]赵喜仓,吴梦云.江苏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3,(3)

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范文3

关键词:浙江各县;主成分分析;SPSS;经济排名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经济迅猛发展,使浙江迅速由一个“资源小省”成为“经济大省”,但是这种发展带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性,不同县(市、区)的经济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经济发展的好坏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去评价。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使用SPSS15.0软件对浙江省90个县(市、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中进各单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各县的经济发展状况,发现其中差距的原因,为探索经济发展规律提供帮助。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描述和评价一个县的经济发展状况,最理想的就是能够建立一个总括性的足够反映一个县经济发展的全部或大部分信息的指标体系。通过参考众多的已研究得出的城市经济水平指标体系,结合指标的构建原则,从总量、潜力、质量和活力四个方面确定出一套含有七个指标X1到X7的指标体系,见表1所示。

表1 县(市、区)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 标记

地区总人口 (人) X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X2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X3

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X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X5

产值2000万以上企业数 (家) X6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 X7

三、主成分实证分析探究过程

1.数据的获得

本文运用SPSS15.0软件对浙江90个县(市、区)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来源于各县(市、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及《2012年浙江统计年鉴》,各县(市、区)人口数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个别县(市、区)少数指标数据缺失,采用各地区相关指标数据滑动平均代替。

2.KMO检验

KMO检验统计量是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

表2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

KMO值 0.826

卡方检验值 515.634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自由度 21

概率值 0.000

由表2可知原始数据的KMO检验值为0.826,介于0.8与0.9之间,表示适合做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测试的卡方检验值为515.634,相应的概率P-值接近0,小于显著性水平α的0.05,则拒绝原假设,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综上分析得出此原始数据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

3.数据的预处理

运用SPSS对数据进行一般统计量的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描述统计量

N Minimum Maximum Mean Std. Deviation

人口 90 7.65 151.86 60.7316 35.58523

地区生产总值 90 35.34 1611.72 356.1241 267.73826

地方财政收入 90 2.15 152.50 32.0572 29.88098

固定资产投资额 90 26.09 616.93 173.5920 128.8530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0 14.40 635.00 149.5741 121.92583

规模以上企业数 90 12.00 1123.00 372.4778 271.41685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90 2.93 52.48 10.0111 5.53110

Valid N (listwise) 90

4.建立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R

通过SPSS分析得到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4。

表4 相关系数矩阵

X1 X2 X3 X4 X5 X6 X7

相关性 X1 1.000 .802 .600 .792 .678 .771 -.203

X2 .802 1.000 .840 .842 .726 .794 -.161

X3 .600 .840 1.000 .764 .652 .636 -.188

X4 .792 .842 .764 1.000 .541 .723 -.191

X5 .678 .726 .652 .541 1.000 .551 -.178

X6 .771 .794 .636 .723 .551 1.000 -.193

X7 -.203 -.161 -.188 -.191 -.178 -.193 1.000

表4是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到:大部分的相关系数都较高,各变量呈较强的线性关系,能够从中提取公因子,再一次说明原数据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

5.求特征根、方差贡献率

表5 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情况

Component

初始特征值 提取的载荷平方和

总共 方差贡献率% 累计方差贡献率% 总共 方差贡献率% 累计方差贡献率%

1 4.642 66.318 66.318 4.642 66.318 66.318

2 .946 13.520 79.838 .946 13.520 79.838

3 .517 7.380 87.218 .517 7.380 87.218

4 .437 6.237 93.455

5 .264 3.770 97.225

6 .102 1.454 98.679

7 .092 1.321 100.000

由表5可以看出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7.218%,说明选择3个因子分量就能保留原始数据87.218%的信息,于是,取前3个成分作为主成分。在碎石图(见图1)中,拐点3之后趋于平稳,也说明保留前3个因子将能概括大部分信息。

图1 碎石图

6.载荷矩阵

表5 初始因子载荷阵

因子

1 2 3

人口 .887 .027 -.128

地区生产总值 .954 .102 .015

地方财政收入 .856 .048 .156

固定资产投资额 .893 .052 -.25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84 .025 .568

规模以上企业数 .855 .033 -.300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266 .964 .003

从表5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中看出:在第一主成分中地区生产总值、人口、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企业这四项的指标有较高的载荷,说明这四个指标起主要影响作用,可以把第一主成分解释成总量指标;在第二主成分中GDP增速指标有较高的载荷,说明在第二主成分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起主要影响作用,可以把第二主成分解释成经济发展速度指标;在第三主成分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有较高的载荷,说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起主要影响作用,可以把第三主成分解释成经济质量指标。

7.求特征向量矩阵

主成分特征向量的数值是主成分载荷因子除以相应的特征值得到的,依据公式,取前3个特征值,经计算得出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见表6。

表6 特征向量

第一单位特征向量 第二单位特征向量 第三单位特征向量

.4117 .0278 -.1780

.4428 .1049 .0209

.3973 .0494 .2170

.4145 .0535 -.3477

.3639 .0257 .7900

.3968 .0339 -.4172

-.1235 .9911 .0042

8.计算各主成分得分

计算出第一至第三主成分:

F1=0.4117*X1+0.4428*X2+0.3973*X3+0.4145*X4+0.3639*X5+0.3968

*X6-0.1235*X7.

F2=0.0278*X1+0.1049*X2+0.0949*X3+0.0535*X4+0.0257*X5+0.0339

*X6+0.9911*X7.

F3=-0.1780*X1+0.0209*X2+0.2170*X3-0.3477*X4+0.79*X5-0.4172

*X6+0.0042*X7.

9.计算综合得分

通过SPSS15.0软件,算出各主成分的得分后,再运用Excel软件根据计量模型:

计算出各县(市、区)的经济综合实力得分,并按主成分得分高低进行排序,得出最终的各县(市、区)经济发展综合得分排名。

表7 各县(市、区)经济发展综合得分排名表

排名 县市区 得分 企业数 所属市 排名 县市区 得分 企业数 所属市

1 萧山区 5.616 820 杭州市 18 江干区 1.341 170 杭州市

2 鄞州区 4.488 1100 宁波市 19 桐乡市 1.216 713 嘉兴市

3 慈溪市 4.107 1123 宁波市 20 上虞市 1.02 520 绍兴市

4 鹿城区 3.395 700 温州市 21 拱墅区 0.902 180 杭州市

5 绍兴县 3.017 1112 绍兴市 22 海曙区 0.728 500 宁波市

6 余杭区 2.998 410 杭州市 23 龙湾区 0.579 460 温州市

7 余姚市 2.688 1058 宁波市 24 东阳市 0.451 616 金华市

8 诸暨市 2.492 789 绍兴市 25 长兴县 0.428 531 湖州市

9 北仑区 2.457 700 宁波市 26 苍南县 0.427 283 温州市

10 义乌市 2.344 319 金华市 27 上城区 0.4 350 杭州市

11 乐清市 2.225 903 温州市 28 平湖市 0.399 538 嘉兴市

12 温岭市 2.104 662 台州市 29 南湖区 0.375 480 嘉兴市

13 瑞安市 2.054 837 温州市 30 临海市 0.336 403 台州市

续表

排名 县市区 得分 企业数 所属市 排名 县市区 得分 企业数 所属市

14 下城区 1.924 330 杭州市 31 路桥区 0.248 380 台州市

15 西湖区 1.781 300 杭州市 32 瓯海区 0.168 390 温州市

16 海宁市 1.719 949 嘉兴市 33 嘉善县 0.095 594 嘉兴市

17 富阳市 1.507 663 杭州市 34 永康市 0.087 460 金华市

35 吴兴区 0.084 475 湖州市 63 江山市 -1.044 271 衢州市

36 镇海区 0.082 310 宁波市 64 莲都区 -1.071 200 丽水市

37 椒江区 0.045 370 台州市 65 浦江县 -1.18 274 金华市

38 玉环县 0.013 618 台州市 66 武义县 -1.213 401 金华市

39 江东区 -0.002 410 宁波市 67 柯城区 -1.266 110 衢州市

40 象山县 -0.066 366 宁波市 68 龙游县 -1.294 173 衢州市

41 宁海县 -0.073 425 宁波市 69 金东区 -1.347 179 金华市

42 德清县 -0.085 585 湖州市 70 天台县 -1.355 129 台州市

43 越城区 -0.089 504 绍兴市 71 淳安县 -1.405 122 杭州市

44 临安市 -0.149 515 杭州市 72 缙云县 -1.461 221 丽水市

45 滨江区 -0.199 220 杭州市 73 三门县 -1.488 100 台州市

46 嵊州市 -0.204 305 绍兴市 74 青田县 -1.52 100 丽水市

47 秀洲区 -0.237 320 嘉兴市 75 仙居县 -1.54 108 台州市

48 江北区 -0.275 230 宁波市 76 衢江区 -1.632 131 衢州市

49 平阳县 -0.289 264 温州市 77 嵊泗县 -1.69 12 舟山市

50 婺城区 -0.294 298 金华市 78 岱山县 -1.702 54 舟山市

51 永嘉县 -0.298 315 温州市 79 常山县 -1.763 91 衢州市

52 黄岩区 -0.45 280 台州市 80 龙泉市 -1.817 135 丽水市

53 海盐县 -0.5 374 嘉兴市 81 开化县 -1.835 77 衢州市

54 奉化市 -0.518 410 宁波市 82 遂昌县 -2 42 丽水市

55 定海区 -0.519 179 舟山市 83 松阳县 -2.004 112 丽水市

56 南浔区 -0.52 413 湖州市 84 文成县 -2.016 29 温州市

57 安吉县 -0.735 340 湖州市 85 磐安县 -2.038 101 金华市

58 桐庐县 -0.738 347 杭州市 86 泰顺县 -2.103 19 温州市

续表

排名 县市区 得分 企业数 所属市 排名 县市区 得分 企业数 所属市

59 兰溪市 -0.757 332 金华市 87 洞头县 -2.135 15 温州市

60 建德市 -0.93 354 杭州市 88 庆元县 -2.142 45 丽水市

61 新昌县 -0.948 197 绍兴市 89 云和县 -2.195 35 丽水市

62 普陀区 -0.976 112 舟山市 90 景宁县 -2.235 26 丽水市

四、结论

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SPSS15.0软件得出浙江90个县(市、区)的最终经济发展状况排名。从排名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排名靠前的县基本属于浙中北环,杭州湾的几个市,比如杭州、温州和宁波。而排名靠后的几个基本属于浙西南的衢州、丽水两个市,虽然衢州、丽水两市的辖区面积占浙江全省面积的25.7%,但是浙西南多山地,平原和耕地稀缺。这个排名结果很有力地证实了之前提出的经济和区域有关的假设。相比之下浙西南山区因为缺少足够的平地,开设工厂受到一定的制约,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排名靠后的几个县的规模以上企业只有一百家左右甚至更少,再加上交通的不便利使得招商引资都变得困难。

依据对浙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立足本省的实际情况,针对浙江省内存在区域差异的困境,提出一些提升措施。在全省范围内,对于发达地区政府要继续深入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完善公共基础设施,让经济发展有一个更好的环境土壤,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要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力度,加快欠发达地区交通、水利、能源、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优先发展教育,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欠发达地区创业创新能力。继续发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使浙江经济整体进入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

参考文献:

[1]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3]吴建群.浙江区域经济差异与比较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6.

[4]薛薇.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方龙福,张永凌.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方法[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5.

[6]李桢业,汪贵浦.基于浙江省64县(市)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32(10).

[7]张鹏.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价研究[J].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4.

[8]高敏雪,李静萍,许健.国民经济核算与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韩方.“浙江模式”研究综述[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9(4).

[10]廖妮.主成分分析法的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J].长沙大学学报,2011,9(25).

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范文4

1.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依据农村实际情况制定出正确的发展策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和经营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识的改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

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的引导和支持。农村作为我国落后地区,以政府为主体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短期内不会改变。政府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制定的主体单位,必须依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所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

2.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道路承载量低、质量低,宽度不够,无法承载大型载重车辆,交通网络结构单一,甚至有的地方还未实现乡村交通网。我国大量农村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因电力低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

2.2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2.2.1生产力落后 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证。很多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技术含量低,劳动者素质低,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属于典型的自家经营、自主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

2.2.2农业结构单一 我国农村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主要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的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

2.2.3农村市场不规范 农村市场的健全繁荣程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大量农村市场不健全,市场管理交易不规范,市场小,商品流通量低。农村市场网络化程度低。同时,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展缓慢,市场仍不健全。

2.2.4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农村作为我国资源的宝库,具有强大的潜在资源优势。然而,我国广大农村资源开发力度小,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

2.2.5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乡镇企业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然而,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十分缓慢,没有发挥自身主力军的作用,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落后,科技含量低,从事简单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无法带动农村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产品市场。

2.2.6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 农村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低,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无法引入,内部市场无法与外界市场相接合,阻碍农村资源开发、农村市场健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2.3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不健全

2.3.1基层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基层干部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管理者,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系统干部管理呈现反金字塔形,呈头重脚轻之势,基层管理力度下降,基层干部素质降低的现象严重。

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范文5

关键词:企业集团;经济运行分析;实际操作

一、企业集团建立经济运行分析体系的意义

经济运行分析是指运用经济的、财务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以便于企业集团及时掌握和评价各子公司在各时期的经济运行状况,是保障出资人资产安全的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手段。

深入分析经济运行态势,准确把握经济运行特点,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科学判断经济发展走势,是企业集团科学决策、加强宏观管理,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各子公司提高市场经济驾驭能力的基本功。对于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顺利实现产业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的设计思路

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以“一条主线,三个方面”为宗旨开展编制工作,即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项目发展这一主线,重点做好动态分析——准确把握经济运行动向与趋势;业务管理——及时进行业务发展导向;综合协调——积极推动结构调整,适时进行综合协调这三个方面工作。

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由运行监测、数据统计、汇总分析三个坐标轴构成,运用现代科学经济理论和科学分析方法,形成一个三维立体的分析坐标体系。其中,⑴运行监测是手段,通过对各子公司经济运行情况的纵向监测、对主导产业发展情况的横向比较的二维模式构成监测数据网,全面反映产业经济运行情况;⑵数据统计是基石,通过搜集、整理经济指标、管理指标等重点数据,准确地量化反映经济发展态势;⑶汇总分析是结论,根据获得的详实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从反映情况、归纳分析、问题预警、措施建议四个层次逐步深入,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出具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三、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

企业集团根据财务报表和统计资料反映出的指标状况,从产品的合同、收入、支出、利润、主营业务运行情况、资产经营状况、人员情况、市场状况及前景、竞争对手对本单位的影响、年度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等方面,运用财务和统计的分析方法,对本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以揭示企业经营活动的现状、规律和发展趋势。

1、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通过销售收入、利润、外贸收入等经济指标,以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成果、新产品研发投入费用等内容,概括反映企业集团经济运行情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包括:⑴生产经营情况,重点运用销售收入、利润、新签订合同额、外贸收入等效益指标反映本年累计与去年同期的效益增减情况,对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盈利业绩给予客观的概括和预测。⑵科技创新情况,运用科技创新强度(即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新产品开发费用、科技创新平台数量、科技创新成果数量、新产品销售额等重点管理指标,阐明分析。

2、经济运行特点及原因

⑴主导产业经营情况。将本单位的主营业务归入主导产业的相应类别,通过销售收入、利润、应收账款、存货、研发费用、新签订合同额、外贸收入等数据,反映主导业务领域经营情况。⑵经济运行特点及原因。分析本单位主导产业领域的发展态势以及在总业务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对总体盈利或亏损做出因素分析,为产业导向、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3、重点产品/项目进展与市场开况

⑴重点产品/项目经济运行情况,对本单位主导产业领域中的重点产品/项目,通过本月新增销售收入、环比增长率、新签订合同额以及市场占有率等数据,反映产品/项目的经济效益情况。⑵重点产品/项目市场开况,通过新合同签订/中标、营销渠道建设、产业合作推进等市场开拓的重大事项,反映产品/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通过主要竞争对手、竞争优劣势等因素分析,说明重点产品/项目的市场开况。⑶重大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对主导产业领域中的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通过项目简介,投资总额(包括自筹资金、国家拨款、银行贷款),预期效益(产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三方面进行说明。

4、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根据大量数据所反映出来的指标的升降、市场的大小、环境的变化等多方面情况,通过总结、归纳与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发现关键的因素和重要的原因,给出发展趋势的判断或提示,提出解决的措施建议。

四、经济运行分析体系的管理制度及保障

1、信息来源

各子公司每月搜集一次经济运行材料,包括上月财务数据(财务标准报表)、产业实施情况,认真编写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企业集团对各子公司的月度经济运行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企业集团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报集团领导。

2、工作要求

各子公司信息统计人员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开展工作,对编制上报的统计报表资料的统一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所有对外提供的统计报表必须保持内外口径、前后报表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日常评价与管理

企业集团按月对各子公司上报的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和各类报表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按季度进行情况通报,对报送材料及时、内容质量好的单位进行表扬,对多次不能及时报送和材料内容质量差的单位提出警示。每半年召开一次经济运行分析工作通报会,总结分析企业集团当期产业经济运行情况及经济运行分析体系执行情况,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范文6

一直以来,人们十分重视财务分析,从最初的经济活动分析到财务分析再到现在的财务经济分析,许多专家学者在不断地对其进行探索研究,像张先治教授提出了财务分析具有独立性和边缘性的特点,樊行健教授更是创造性地提出了财务经济分析,这些都是对财务分析有益的探索。然而要更好地解决财务分析在实践中的应用,必须有一个确定的财务分析的框架结构,虽然有许多文献对其进行探讨,但一直都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传统教学和实践中则一直采用的是“四要素”即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框架结构,这个框架结构内容太窄,层次太低,无法满足现实中分析主体的需要,同时在理论上也会带来很多误解,因此要使财务分析学科有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对财务分析进行重新架构。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实践出发,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才能解决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一)分析主体多元化,衍生分析多样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需要进行财务分析的主体不断增加,不同主体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企业经理为管理而进行分析,投资者为投资进行分析,债权人为贷款而进行分析,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主体为着不同的目的进行分析,研究主体和目的的多元化使得财务经济分析学科没有一个固定的分析框架。再加上财务经济分析领域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扩大,在资本市场、企业重组、绩效评价、企业评估等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衍生出投资分析、收益质量分析、盈利预测分析、信用分析等细化的、专题性的分析目标,使得财务经济分析框架日益模糊,难以确定。

(二)学科名称不定,学科归属不清

与其他学科有确切的名称不同,财务分析领域的名称极其混乱。有称会计分析的,有称财务报告分析的,还有诸如财务报表分析、财务分析、财务经济分析、经营分析等,这是因为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引入的是前苏联的经济活动分析学科,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才由经济活动分析转化为财务分析,但在引入国外财务分析类教材时,名称各种各样,导致了目前这种状态。这些名称看似相同,但在内容上又有一定的差异,使得人们常常对财务分析领域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模糊不清。

财务分析学科不仅名称不定,而且还存在学科归属不清的问题。由于财务分析最早起源于银行对贷款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后来又发展到对损益表的分析,这使得一部分学者认为财务分析是会计学科的延伸。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财务分析应当放在财务管理学科里面,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但是不管是将财务分析放到会计学科下,还是放到财务管理学科里,它们都无法向财务分析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所以财务分析在理论上发展缓慢。

三、基于实践需要的财务分析内涵

(一)从分析主体来说,最终目的是分析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财务分析内涵难以确定主要是因为财务分析的主体多种多样,财务分析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要确定财务分析的内涵,必须从实践出发,抓住核心,对财务分析主体和目的进行高度逻辑概括。财务分析主体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分析主体和企业外部分析主体,对这两类主体分析目的进行归纳,我们发现这两类主体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历史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分析未来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展望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企业管理、投资决策和其他一些目标提供依据。由此可见,不论是内部分析主体还是外部分析主体,尽管它们的分析目的不同,但都要判断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就是财务分析内涵的核心。因此财务分析领域的研究对象是影响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判断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从学科来说,目的不同,分析手段不同,是独立学科

通过分析主体—分析目的—分析内容的思路,我们理清了财务分析的内涵,它把企业财务作为起点和终点,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所有影响企业财务的重要经济因素,能够充分体现这个内涵的只有财务经济分析这个名称。

在明确了财务经济分析内涵的同时,我们也解决了财务经济分析的目的。虽然不同的分析主体有不同的分析目的,以及还有许多细化的、专题性的分析目的,但是它们都统一到一个相同的最终目的:即判断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虽然财务经济分析学科与会计学科、财务管理学科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经济分析的主体、目的和内容得到了扩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会计学科和财务管理学科的新学科。

四、财务经济分析的内容框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实践中财务经济分析的目的是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预测,而目前的财务分析领域的内容体系大多是仅仅评价企业历史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需要对财务经济分析体系的内容重新架构,使其从理论上满足实践的需要。根据财务经济分析的内涵,我们认为财务经济分析体系包括3个部分:

(一)对企业已有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了解

在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首先要对企业的背景以及竞争业绩进行了解,包括企业的性质、实际控制人的教育水平和管理能力、市场占有率、企业的盈利能力等。在这个部分,分析人员主要是进行资料收集以及对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进行理解。财务报告是对企业历史状况的一个综合反映,因此通过对财务报告的研读,根据财务指标的计算和关键数据的变化来掌握企业当前的状况。

(二)对影响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进行分析

在掌握了企业当前状况以后,要想判断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要对在未来一段时间影响企业状况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将这些因素按照从大到小,从外到内的次序对这些因素分层进行讨论。

⒈环境分析

任何一个企业都受到它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好时,企业普遍受益;经济环境不好时,企业普遍萧条。因此做财务经济分析时,首先要对宏观经济状况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对国际经济状况和国内经济状况有所了解,并要分析现有经济状况对企业有何影响。

⒉行业分析

所有的企业都属于相应的某个行业,而行业的特点决定了行业内的竞争程度,进而决定了行业的利润率,而行业的利润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企业在本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所采取的战略也不同,对其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有影响。

⒊竞争者分析

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还取决于他的竞争对手在未来的表现,如果竞争对手强,则对企业未来财务目标的实现是个威胁;如果竞争对手表现很弱,则有利于企业未来财务目标的实现。因此,对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现行战略、能力、可能采取的行动等也需进行分析。

⒋企业自身分析

除了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行业结构特征以及竞争对手要进行分析外,企业本身对其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更加重要。因此除了要对企业本身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外,还要对企业拥有的优势资源进行分析,包括资本规模优势、营销优势、研发优势、企业文化优势等,这些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均有重要的影响。

(三)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评价

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范文7

(1.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2.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本文选取反映经济、资源等诸多方面的16个指标,利用spss统计专业软件,对2011年全国30个省区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抽取5个公因子,并按每个公因子所代表的指标的含义加权合并成三个公因子,分别为:绿化状况、经济状况与污染状况因子,得出每个因子与综合得分及其排名,同时以三个公因子得分为分析变量对各省区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聚类树状图及分类结果,并计算个案汇总表,分析每一类特征,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 ]生态质量;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综合得分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4.138

1前言

保护生态环境,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于是对生态质量的理论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参照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及本人想法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所构建的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生态质量进行测定和统计分析,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各个方面对我国各省区生态质量进行了综合分析。

2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内学者像汤姿、关海玲等人一直在不停地探讨、修正和完善生态质量指标体系,以使其符合我国国情。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人认为生态质量指标体系就是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包含环境状况与经济状况和社会诸多因素在内的系统。综合考虑各省区环境状况及数据可获得性,以及各指标的意义,本文构建了包含16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本文从2012年国家统计年鉴、各省市统计年鉴和国研网数据中心等权威机构搜集到各省区2011年的统计数据,由于西藏数据缺失,于是将西藏这一地区剔除。由于代表污染状况的6个指标值是越小越好,这与绿化状况与经济水平公因子均呈负相关关系,故在做统计分析之前对X6~X11六个指标的所有数值取倒数,得到XX6~XX11。首先进行巴特利特球行度检验和KMO检验,发现其统计量的观测值为573.194,相应的概率P接近0。同时,KMO值为0.690,可知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由表2解释的总方差可知,前5个特征值较大,其余特征值均较小,前五个样本方差贡献率的和为87.643%,这表明选取的五个公因子已足够解释所有的指标,因此选取五个公因子。

建立5个因子的载荷矩阵,发现初始因子的含义不清,不便于进行实际背景的解释,因此对其进行方差最大旋转,使每个变量仅在一个公共因子上有较大负荷,而在其余公共因子上的载荷比较小,旋转后由旋转成分矩阵可知:第一个因子主要反映了xx6、xx8、xx10、xx7即二氧化硫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氮氧化物排放量这四个指标,不难看出这些指标反映的均是污染状况方面的信息;第二个因子主要反映了x12、x14、x3等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公交车辆运营数、指标R&D经费,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我国各省区绿化状况方面的信息;第三个因子主要反映了x5、x4、x1,为全体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比重,主要是关于经济方面的信息;第四个因子主要反映了x13、x15、x16、xx9、xx11、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自然保护区占割比重、废水排放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反映的是主要是关于绿化方面的信息;第五个因子主要反映了x2是城市人口密度,是经济方面的信息。

由以上五个因子各自反映的指标信息我们可以看出,第二个因子与第四个因子反映的主要是绿化方面的信息,故可以将第二个因子与第四个因子合并为一个因子命名为绿化程度因子,计算公式为f1=(fac2×19.427+fac4×16.807)÷36.234,它的方差贡献率为36.234%,反映的信息量最大为第一因子。第三个因子与第五个因子主要反映的是经济方面的信息,因此我们可以将第三和第五个因子合并为一个因子命名为经济状况因子,计算公式为f2=(fac3×18.385+fac5×6.420)÷24.805它的方差贡献率为24.805%,为第三公因子。第二个公因子为污染状况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26.604%。

为了对中国各省区的生态质量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需要计算出三个公因子的得分,以及综合得分,综合得分计算公式为z=(f1×36.234+f2×26.604+f3×24.805)÷87.643,并对各公因子以及综合得分进行排名,得到各因子与综合得分排名。

为了对各省区发展状况进一步分析,我们以绿化状况因子、经济状况因子和污染状况因子得分为分析变量,采用Ward方法,对30个省进行系统聚类,得到如下分类结果:

第一类:海南

第二类:北京、上海、天津

第三类:广东、江西、浙江、江苏、福建、山东

第四类:湖北、安徽、辽宁、湖南、河北、四川、广西、吉林、云南、重庆、山西、黑龙江、河南

第五类:贵州、新疆、甘肃、宁夏、山西、内蒙古

第六类:青海

同时计算得到分类均值汇总表,即表3:个案汇总表。

4结论

从方差贡献率看,第一个因子即绿化状况得分最高,为36.234%,第二个因子即经济状况得分为26.604%,第三个为污染状况得分为24.805%。从而可以得出在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上,绿化状况对评价结果影响最大,污染状况其次,最后为经济状况。

从绿化状况因子得分与排名看,广东、江苏、山东得分位居前三,表明其绿化程度很高,相比其他城市更重视绿化建设;而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在绿化状况公因子上得分很低,在各省区中位居后列,表明这些省区在绿化建设上做得不好。同时从旋转成分矩阵中可看出x12与x14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与公交车辆运营数对绿化状况因子得分贡献最大,R&D也对其有非常大的贡献,说明科技的进步有助于环境的保护。同时x16、xx9对绿化程度有比较大的负贡献率,阻碍城市绿化方面的建设。

从经济状况因子得分与排名看,上海、青海得分在倒数,表示这三个省份经济状况不好。同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体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人口密度相应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从污染状况公因子看,海南、北京、青海得分很高,污染相对其他地区最轻,而山西、内蒙古、河北污染状况因子得分最低,污染最严重。同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烟粉尘排放量是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

从综合得分看,海南得分最高,北京、广东、上海位居其次;而青海、甘肃、内蒙古得分最低,表明海南北京等地发展协调,注意生态质量的协调发展,而甘肃、青海等地发展不好,经济与环境状况总体水平靠后。

从三个公共因子排名来看,一些地区存在着经济发展与环境状况不协调的现象。例如河南、山西等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算可以,而污染状况排名却排在了后列,这些都足以说明有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存在着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发展不协调的现象,经济的发展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从个案汇总表知:第一类别地区总得分最高,同时污染状况得分也最高,排在各类别之首,唯一不足之处即经济状况因子得分为负,说明这一地区注重环境的保护,污染少,绿化水平高,看重整体的发展;二类别地区综合得分第二,污染状况因子得分、绿化因子得分处于中等水平,经济状况因子得分居各类别第一,这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污染与绿化适度,总体发展比较好;三类别地区即综合得分位居第三,绿化与经济水平位居各省区前列,只是污染状况得分排在中等水平靠后位置,总体发展比较好。四、五、六类别地区总体得分均为负数,表明发展的不是很好,再看各个公因子得分,基本处在负数水平,说明这些类别地区发展缓慢,同时污染严重,也没有注意绿化环境。尤其第六类别地区即青海,经济发展水平与绿化状况均倒数第一,这也间接说明了经济水平低的地区,绿化水平也低,即经济水平是绿化水平提高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肖翠仙.广西城市生态贫困的区域比较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2(4):25-28.

[2]李馨,李旭祥.基于因子分析的黄河流域人居环境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6):189-193.

[3]汤姿.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6,22(6):121-125.

[4]关海玲,孙玉军.我国省域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技术经济,2006,31(7):91-99.

[5]邱尔妮.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区域生态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J].科学进步与对策,2012,29(12):107-112.

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范文8

关键词:会计;经济建设;地位和作用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176-01

一、会计对经济数据的有效分析促进经济发展

会计的职责不仅仅是记账、算账、报账等数据的综合及处理,各种经济数据能够反映企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势。[1]会计将复杂的数据分析后,能够为企业做出重要决策提供依据。企业要面临市场竞争,就必须有着敏锐的数据分析能力,从而适应市场环境。会计要从细小的经济数据波动中,找到经济发展的潜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二、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部分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部分,也是企业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企业要想发展,必须构建良好的会计制度,更好的发挥会计的作用。首先,会计人员担负着企业收入与支出环节,这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担负着企业经济重要的使命,会计专员要具备健全的法律意识,充分发挥这种优势,为企业经济建设服务。如企业的债务问题,税务状况,员工工资状况等,都需要会计用精确的数据分析,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责,从而保证企业和国家的利益;其次,会计的数据能充分反应企业财政的使用状况,优化财政管理,从而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由于会计具有预测数据、分析财务的作用,会计可以充分发挥数据分析的作用,从而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最后,企业经济管理的数据大多来源于会计对数据的分析,这些数据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决策,构建完善的会计监督体制能够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及合法性,促进企业经济建设。

三、会计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会计对企业物资采买有着直接的作用,同时它也协调着企业的经济运作,是企业的经济命脉。当前很多会计的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且工作中容易出现差错,细小的失误都将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从而阻碍企业的发展。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企业能否立足于不败之地,能否在竞争中不断的发展壮大,能否在新的挑战中把握机会取决于企业的是否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其中,会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显得格外重要。例如,根据企业成本指标对会计进行监督,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将企业经济流动状况考察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状况,能够有效实现监督。在经济建设中,建立会计监督机制,从而能更好的发挥会计职能,企业能够准确知道资金流向及支出状况,从而合理利用资金,采取有效策略。有计划的投入生产,减少不必要的损伤,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四、会计的数据分析为企业经济战略提供思路

企业会计分析将核算出来的企业资金使用情况对照成本和利润做出详细的分析,同时将企业进一步的财政计划进行核对,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通过合理的会计分析能够反映企业某一时间段的收支状况,为企业在市场中做出进一步的策略和科学依据。企业会计也可以分析与本企业发展类似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从而发现本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吸取精华、改善不足、加强措施,为企业经济发炸提供良好的决策。[2]

五、会计参与管理可以避免企业决策失误

随着经济改革体制不断完善,企业的发展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生产与经营发挥着重要联系,企业对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企业要不断改革以适应经济建设,需要从生产着手,掌握市场前景,进行有效决策。会计工作在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企业大大小小的经济都与其相关,因此会计具有信息广泛、全面、能够纵观整个生产过程的特点。

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到会计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的内容,因此会计的从业人员必须熟悉管理流程、具备专业素养和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这样才会充分开发会计资源,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做出贡献。企业可通过会计数据,综合分析企业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及正确认识企业的综合实力,从而做出正确的对策,减少盲目经营带来的失误。[3]例如,某企业准备收购另一家公司,预计投入较多资金,在企业会计预算后,发现将要收购的公司面临很大的问题,如果收购后对企业发展很不利,企业则放弃了这项计划,从而避免了一场经济损失。

六、结语

在企业的发展中,会计职能贯穿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会计职能有效发挥也能够避免企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因此会计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 杨,李 军.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的特色与国际接轨[J].北方经贸,2013,45(12):15-16.

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范文9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299-0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企业要想在激烈了竞争中长久伫立,就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优化企业的经营策略,改革企业管理体制,最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财务管理是以企业价值为导向的管理体系,与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紧密相关。而财务分析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很有必要。

一、财务分析概况

财务分析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手段,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运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它有助于企业经营者了解企业过去某段时间的经营和管理状况,能对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估,最终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指导。

二、财务分析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二者研究的对象都是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分析是针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而财务管理是整体协调企业的筹资、投资、分配等经济活动的管理体系。二者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缺一不可。首先,财务管理是围绕财务分析进行的。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合理分配资源,不可盲目从事。财务分析可以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专业依据,企业按照财务分析报告做出整体规划,保证企业的良好运行,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三、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一)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它能为企业繁杂经营活动进行指导,促进企业各部门运作工作的优化改革,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针对性措施,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综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财务分析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提供依据。上文对财务分析做了概述,可知财务分析能为企业提供准确的财务状况、运作效益、企业资金走向等内容,企业经营者可根据财务分析结果制定企业发展策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外,财务分析能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及时做出应对。

(三)财务分析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决策依据。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企业资金来源愈发多样化。其中,投资者对企业投资主要考虑回报率,关注的主体是投资能否为自身带来更多的报酬;债权人则主要关心企业的运作情况、获利情况和偿还债务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认真开展财务分析工作,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保障,保护二者权益,同时良好的财务分析工作也能为企业融资带来一定的帮助。

(四)提高企业对潜在风险的防范能力。企业运作涉及到众多部门的协同合作,各部门之间衔接紧密,企业运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某一部门工作出现偏差,其带来的负面后果会影响到其他部门的工作,给企业的整体经营带来困扰。而财务分析是独立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之外,它为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进行整体筹划,而且工作独立,不会受到其他部门的影响,这就使得财务分析能从大局出发,客观公正地分析企业运作状况,树立企业良好的防范风险意识。

四、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一)筹资分析。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企业的资金来源途径逐渐多样化,这就要求企业在筹资活动中做好筹资分析。在企业筹资分析中,企业应确定自身经营需要的资金,然后分析资金投入使用后企业的预计获利状况,最终于资金供应方达成一致,完成企业的资金筹集活动。

(二)投资分析。企业在进行投资之前,首先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判断投资项目的发展潜力以及企业可能得到的投资回报。另外,企业要对投资活动做好筹划,确保投资报酬的最大化,并随时对投资项目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为企业的后续投资和发展提供依据。

(三)财务状况分析。企业的财务分析包括企业资本的结构分析、资金流向分析以及资金使用状况分析等。通过这些分析可确定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资金运转状况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等。财务状况分析能增加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了解,有利于企业管理者为企业发展做出正确决策。

(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所谓盈利能力分析是对企业盈利情况和企业盈利能力进行的分析。其分析结果表现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和财务管理整体表现。企业运营的终极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和一定的社会效益。企业投资者投资所能收获的报酬是由企业的各种情况决定的,企业盈利状况良好,投资者相应就能得到较丰厚的报酬。企业债权人关心企业盈利能力,是因为企业的盈利能力决定着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可见,企业进行盈利能力分析十分重要,是财务分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五)企业债务偿还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主要有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及时足额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其主要指标有利息保障倍数、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等。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劳务或资金支付长期债务的能力。企业的偿债能力与企业的整体经营活动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偿债能力分析十分必要。

(六)现金流量相关分析。此分析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企业的财务需求。是企业财务分析的组成部分。

五、结束语

财务分析是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核心,它影响着企业整体的成长和发展。企业应加强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有效作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现代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阐述了财务分析的概念及其与财务管理的紧密关系,分析了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最后指出了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希望能给社会和企业提供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