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医药产业的重要性集锦9篇

时间:2023-09-06 17:08:44

医药产业的重要性

医药产业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医药工业 生物医学工业 中药工业 发展

医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医疗器械、药用辅料和包装材料、制药设备等。同时,医药工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了能够从容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医药企业应留意政府在医疗卫生结构调整和农村医疗保障方面的新动向,尤其要把握好医药工业发展的六大趋势――中成药市场竞争将加剧;处方药生命周期将会缩短;第三终端市场将更活跃;医药市场进一步集中,医药两极分化进一步凸现;政策性降价仍将持续;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企业市场品种结构都将发生更大变化。因此,有必要对医药工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其发展前景进行科学预测,以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1.医药工业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是我国医药工业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家加大医疗保障和医药创新投入,医药工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回顾我国医药工业近五年的发展情况,全国医药生产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突出表现是:

1)技术创新成果显著。国家通过“重大新药创制”等专项,投入近200亿元,带动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医药创新领域,通过产学研联盟等方式新建了以企业为主导的五十多个部级技术中心,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2)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市场增长、技术进步、投资加大、兼并重组等力量的推动下,涌现出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1家增加到2010年的10家,超过50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3家达到2010年的17家。医药大企业成为国家基本药物供应的主力军,有效保障了基本药物供应。

3)区域发展特色突出。东部沿海地区发挥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优势,加强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促进集聚发展,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设备,“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医药工业集聚区的优势地位更加突出,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4)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医药出口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出口总额达到397亿美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3.5%。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化学原料药出口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抗生素、维生素、解热镇痛药物等传统优势品种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他汀类、普利类、沙坦类等特色原料药已成沙坦类等特色原料药已成为新的出口优势产品,具有国际市场主导权的品种日益增多。监护仪、超声诊断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等医疗器械出口额稳步增长。

5)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中央与地方两级医药储备得到加强,增加了实物储备的品种和数量,新增了特种药品和疫苗的生产能力储备,在应对突发事件和保障重大活动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医药工业存在的问题

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研发投入低,高素质人才不足,创新体系有待完善;产品结构亟待升级,一些重大、多发性疾病药物和高端诊疗设备依赖进口,生物技术药物规模小,药物制剂发展水平低,药用辅料和包装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不足;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多、小、散的问题依然突出,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造成过度竞争、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药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有待提高,企业质量责任意识亟待加强。其突出表现为:

1)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突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全国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其中大型企业423家,只占总数的11.7%。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

2)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新药创新基础薄弱,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医药科技投入不足,缺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有些产品如庆大霉素、扑热息痛、维生素B1、甲硝唑等制剂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

3)医药流通体系尚不健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级批发格局基本打破以后,有效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非法药品集贸市场屡禁不止。加上生产领域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致使多数品种严重供大于求,流通秩序混乱,治理任务艰巨。

4)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性能较差。我国自己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数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而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需进口。常规医疗器械产品的更新换代慢、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医疗卫生高质量的要求,产品返修率与停机率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产品的可靠性不稳定。

5)制剂品种与原料药品种不相匹配。我国已是国际上原料药生产大国,但对药物制剂技术开发研究不够,制剂水平低,大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难以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成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制剂;制剂技术落后,制剂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

6)医药产品进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出口附加值较低、污染较重的化学原料药及常规手术器械、卫生材料、中药材,而进口价格昂贵的制剂及大型、高档医疗设备的进出口模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较低。

3.医药工业的发展分析

目前,中国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从战术竞争,转为战略竞争,整个行业的发展目前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低成本竞争常态化、长期化;二是“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现象更加明显;三是产业并购重组浪潮此起彼伏,高潮不断。2008年医药商业销售增幅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低于工业增幅;两极分化加剧;出口盈利能力下降,但依然实现顺差;受降价政策影响,药品价格进入下降通道;两个终端销售依然活跃;农村药品市场成为新的发展亮点。在这种发展环境下,大型医药企业正在整合内外部资源,力图进一步加强核心竞争力,确定市场领导地位;中型企业正在努力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争取滞后的管理水平能追赶发展速度,既不放弃机会做大,又要通过“做强”之后,解决企业的消化能力,进一步做大;而小企业则正在全力寻找出路,方式灵活,不拘一格,生存是主要目标,销售是主要手段。

具体来说,我们应抓住医药工业将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支柱产业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具有科技含量、高回报低能耗的高新医药产业。即利用政策优势或曰政策机遇来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同时应利用农村“新农合”计划及人口老化、环境污染加剧、经济增加引起的生活节奏加快等市场因素对健康需要的增加,即市场机遇来发展医药工业。应突出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大力发展生物医学行业,实现产业升级换代。2009 年 6 月,国家出台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指出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事业;2010 年 10 月国务院《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再次将生物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大力发展生物医学产业(包括生物医疗服务)是我国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首先。

生物制药(biopharmaceutical)是近二十年兴起的,以基因重组、单克隆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制药技术。与传统化学药产业由大型药企所垄断不同,生物制药领域内的创业型企业借助技术优势异军突起,形成了以企业间联盟为主的独特产业格局。目前,国内的生物制药行业虽然规模仍然较小,集中度较低,但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上游的研发环节聚集了一批中小型企业,主要为其他大型药企提供研发服务。在生产环节,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的生产能力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长足发展,但结构不均衡,出现低端仿制药和原料药为主,自主研发药较少,产能过剩。下游流通销售是产业链相对薄弱的环节,就目前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这突出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增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第二,增加监管制度力度;第三,增加金融投资的力度。

2)推进中药现代化。中药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加入世贸组织和天然药物需求的日益扩大,将为中药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机遇。由于中药产业基础较差,现代化水平比较低;中药材质量不稳定,部分中药材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超标;中药工艺技术落后,不能对中药进行有效的提取、纯化;中成药制剂水平较落后,影响名优传统中成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控制方法和手段较落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药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因此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是发展之本。具体来说,应做好以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保持中医药的特色。基因组合的研究证明,每个人之间都有个体差异,中医药的特点是个性化的、动态的,特别是复方中药,倡导对人体机能的整体平衡、综合调理等,不是简单的抄袭。二是制订中医药的标准和规范,包括中药材的生产、质量控制、流通规范,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标准化和翻译规范化,中医药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规范、国家药典和中药审评标准等,把中医药科学的内涵客观地表达出来。因为只有在规范和标准条件下研究、开发出来的产品才具有稳定性、可靠性。三是要积极改进中医药能够满足现代市场需求的行医方法。尽管中医采用独具特色的“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但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只靠感官。作为一门科学,如果需要被人广泛认识和掌握,能够在使用的基础上总结其规律,把经验转化为知识,进而上升为理论指导十分必要。

3)发展优势原料药。我国化学原料药有相当基础,是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出口大国,2000年出口22.5亿美元,在世界化学原料药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发展优势原料药,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在满足基本医疗用药需求的同时,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短缺的产品及新的出口优势产品。克服主要依靠维生素C、扑热息痛等少数品种出口的状况,发展更多的高附加值出口品种。二是克服过分依靠北美、西欧两大市场的情况,努力开拓东欧、非洲、亚洲、拉美等广阔的国际市场三深入研究国际竞争对手,支持企业按国际惯例建立自主的国际营销网络,由供应中间商逐步转为直接供应用户。四是鼓励出口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通过以上措施,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争取到200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大幅度提高,我国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参考文献:

医药产业的重要性范文2

[基金项目] 中央民族大学2014年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2014MDGLXYQN04);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创新平台专项经费资助(PXM201401422607000049)

[通信作者] *张立东,主治医师,E-mail:

[作者简介] 叶华,博士,讲师,从事企业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Tel:13611247908,E-mail:

[摘要] 民族药产业面临市场空间狭小、资源枯竭、民族医学发展迟缓和后继乏人等诸多困境,前景堪忧。该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当前民族医药产业的构成要素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民族药产业摆脱困境并实现持久健康发展提出对策。民族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生态资源、民族医学、产业政策、人才培养和现代技术5大要素,通过企业、政府和公众三方共同努力可有效应对民族药产业发展的困境,最终实现民族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民族医药发源于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藏药、蒙药、彝药、维药、苗药、傣药、土家族药等民族药物及其制品[1]。民族医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传统和独特的医药理论和诊疗方法。据初步统计,全国55个少数民族,近80%的民族有自己的药物,其中有独立的民族医药体系的约占1/3[2],孕育出了诸多良药,如云南彝药中的云南白药、苗族药中的灯盏花系列药物等。民族医药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作出了重大贡献。

少数民族地区是民族医药的发源地、主要使用区域和药材资源的战略储库,也是民族医药企业生长的沃土。近年来,涌现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民族医药企业,例如云南白药、晶珠藏药、贵州益佰等,但从总体看,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医药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现代化水平不高,市场知名度低,在文化、管理、资金、技术、标准等方面仍存在较多的困难和挑战。同时民族药产业又面临应用市场空间狭小、资源枯竭、民族医学发展迟缓和后继乏人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可以归结为地理位置偏远和历史原因,经济和社会发展较为落后;另一方面,造成目前的发展困境,与重经济轻生态、重药轻医、重创新轻继承、重硬件投入轻人才培养、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片面发展观直接相关。因此,改变发展观是促进民族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发展理念[3],即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强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注重发展的可行性、公平性和生态环境的可承受性,从而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其核心思想见图1。构成民族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主要有:生态环境、民族医学、人才培养、现代技术和政策法规,5个构成要素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见图2。

民族医药产业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之一,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健康卫生事业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5个要素的分析阐明民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对于民族医药产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民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三级自治地方的总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近2/3,关系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多样,物产丰富,大部分野生药材资源分布在这些地区。野生药材不仅是人类防病治病的重要资源,更关系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随着人口剧增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理念的提升,国内外市场对中药、民族药物及天然药物资源性产品的需求量激增。民族医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和优势资源,多被视为发展区域经济的亮点。国家与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快民族医药发展。四川、贵州等省份将中药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少数民族聚集的广西、贵州、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份在“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均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产业。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同样落后,民族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往往以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

此外,少数民族地区缺乏支撑民族医药产业发展所必须的人才、技术、文化和配套政策,造成了民族医和民族药的发展缓慢,医药发展不均衡;药材资源利用率低,产品多为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产品市场空间狭小,仅限于某民族区域内使用等一系列问题。

2 民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分析

2.1 生态环境 民族医药产业是资源依赖型产业,其所消耗的药材资源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药材资源具有蕴藏量有限、资源分散、生长周期长或不可再生的特点。目前,我国民族医药产业还主要依靠野生药材资源,在600余种常用药材中,纯依赖野生药材资源的占400余种,人工种养的品种约占200种[4]。

受片面发展观的影响,过分强调经济,对生态环境重视不够,乱砍滥伐、过渡采挖、盗猎现象严重。西部民族地区的药材资源呈现出迅速减少,甚至枯竭的态势,同时野生药材的需求还在不断增加,这种供求关系的失衡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引发了野生药材价格的大幅上涨,药材价格的波动必然传导到下游产业,从而损害整个产业链条。

2.2 民族医学 民族医药不仅是资源依赖型产业,也是文化依赖型产业。由于民族医药标准化的道路还很长,在这一过程中民族药离开民族医寸步难行。民族医学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独特,其术语与传统的中医还不能接轨,更谈不上与现代医学接轨,因此必须由民族医指导使用。

由于地域偏远,语言独特,民族医学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流传的区域相对狭小。加之诸多的历史原因,许多具有宝贵价值的典籍已经遗失,许多没有文字记载的宝贵经验财富正随着民族医生的去世逐渐消亡[5],这些都给整理、继承和发展民族医学带来了困难,致使民族医学发展迟缓。同期民族药学与现代技术融合的速度较快,民族医学与药发展不平衡,甚至出现民族药脱离民族医学理论指导的趋势。

更为重要的是受现代科学的冲击和对于民族医学的偏见,很多人将民族医与不科学、巫医联系起来,这种观念使得的民族医学在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困难,限制了民族医学发展的空间。

2.3 科技创新 吸收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民族医药体系较为封闭,应用的范围千百年来固守着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地域空间,墨守着固有的诊治手段,创新能力不足。

从民族医药应用形式看,其中的大部分停留在较为原始状态,药物的加工离不开砍、削、捶、切、蒸、嚼、熬等,药物的应用形式多为外敷药糊、药丸、药酒、外贴药膏和汤剂等[6]。少部分品种发展成为成方制剂上市销售,目前国家药品标准共收载民族药约1 220种。从已经上市的民族药质量标准现状看,民族药存在严重标准缺失,药材基原不清,品种混乱,矿物药安全性研究薄弱等问题[7]。

从产业链条看,野生药材的采挖还很原始,药材的人工种养处于小农经济状态,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程度低,药材生产质量意识淡漠;药材炮制加工行业的质量标准还不完善,已有的炮制规范其质量控制水平一般也很低下;甚至有些品种还未建立炮制规范,提取物生产企业对药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形式粗放,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药品生产行业多数为中小企业,由于研发不足,生产的产品多停留在较原始的剂型。

2.4 专业人才 人才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受人口基数、传承方式、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民族医药专业人才缺乏。民族医药教育传承模式包括传统的祖传师承和现代的学院教育。

在理论体系尚不完备的民族医学中,祖传师承是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例如侗医药、苗医药、彝医药。该模式存在法律争议,根据《执业医师法》的规定,民间的这种祖传师承模式不被承认,传承人的医疗行为不受法律保护,据统计84.15%的侗、苗、彝医药传承人不具备合法行医资格。此外,还存在传承人老龄化、受教育程度低和潜在传承人数量极少的问题,有些医学流派面临失传的风险[8]。

对于理论体系较为完备的民族医学,主要以学院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如蒙、藏医药建立了专门的学校或学院。学院教育虽然不存在失传的危险,但教学体系还不完善,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创新轻继承,重科研轻教学,重现代医学教育轻民族医学教育等问题。

2.5 政策法规 法规政策是民族医药发展的顶层设计,从宏观上调控产业的发展。我国各级政府历来重视民族医药的发展,制定了若干针对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法规。但总体上缺乏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连贯性。

法律法规方面,关于野生药材保护的主要法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制定于1987年,制定时间较早,内容相对落后于现实情况,虽然对野生药材有了相应的法规,但针对道地药材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无法有效地保护道地药材,造成道地药材的濒危甚至是灭绝。从执行情况来看,对某些禁止没有规定或无法追究法律责任,造成有法不依情况普遍;从执法主体看,存在多头管理,主管部门不明确等问题,造成执法不严[9]。法律法规修订周期太长,不能适应资源保护的动态要求。

产业政策方面,针对民族医药产业,从国家到自治县制定了若干的扶持和保护政策,如国家层面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等,省级政府制定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青海省发展中药藏药蒙药条例》等,还有区或县级政府制定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发展藏医药条例》、《黔东南州苗医药侗医药发展条例》等。这些政策的初衷是加大民族医药的扶持力度,促进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其中也都涉及保护药材资源的内容。从实施效果看,政策的实施可能促进了民族医药产业一时的发展,但由于政策的前瞻性不够,政策法规之间缺乏系统性,对民族医药的长远影响值得商榷。例如,很多政策都提到了培育民族药大品种和加快民族药质量标准提高,主要是基于经济效益和占领市场的考虑,大品种或列入国家药品标准都意味着药材需求量增加,政策制定时缺乏对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调研,新药开发立项或重大研究项目立项中也存在类似问题;民族药品的定价政策没有考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药材的定价机制不合理,不能体现“受益者付费和破坏者付费的原则”,不能有效保障生态环境,价格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需求;在合理用药方面,由于国民认识偏颇,珍贵濒危药材及其中成药受到追捧,使用这类药材资源甚至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这种潮流加剧了药材资源的枯竭。

3 民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药材资源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第一,应加强资源的普查工作。目前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正在进行,只有摸清家底才能制定合理的资源保护和资源利用政策。但全国性的中药资源普查周期长,不利于及时了解资源动态。各地区应主动监测本区域药材资源的变化情况,创新资源调查机制,鼓励多方参与,特别是研发、生产和经营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资源的动态监测。

第二,科学采挖,加强替代品研究。采挖野生药材要做好搞好撒种补播、轮采轮挖工作,把人工栽培与天然种植、人工驯养与天然放养有机结合[10]。因地制宜建设珍稀濒危药材野生抚育基地,促进资源修复和增长。加强药材可替代性研究,扩大药用部分,从同属植物中寻找功效相同(或相近)的物种替代濒危稀缺药材,或采用生物技术生产繁育濒危药材。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搞好道地民族药材的人工种养,建设规模化栽培、养殖基地,逐步实现产业由依赖野生药材资源向以人工种养药材为主的转变。

第三,促进药材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应综合考虑药材资源的消耗速度、储量和再生能力,关停一批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提取企业。对资源短缺及濒危的中药材,在其资源尚未恢复且未找到替代资源之前,应暂停其他相关品种的工业化生产[4]。

3.2 加强民族医学的整理和传承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第一,应加强民族医药典籍研究。以《四部医典》、《晶珠本草》、《蒙医金匮》等民族医药典籍记载和临床实际为依据,正本清源,核对、修订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处方配比等[11],指导民族药合理应用。

第二,开展民族医药古籍抢救性继承和整理工作。有文字记载的古籍应利用信息科学的手段加工处理,利用网络技术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古籍的整理。对于口传古籍更要加强抢救性继承和整理,将口传古籍转化成书面文件。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使医药古籍可以永久保存,广泛流传。

第三,加强在世名老民族医的继承工作。尽快建立相关制度,建立传承工作室站加大投入,筛选优秀的传承人,通过师带徒,随师伴诊的方式继承,做好学术经验的发掘、整理;鼓励在世名医著书立说。

3.3 培养民族医药专业人才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第一,在完善民族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医药的学院教育。院校教育要把培养学生掌握民族医药理论和实用技术的能力作为第一要务,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对于医学生的培养要突出经典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医学思维方式;对于药学生的培养除了必要的医药理论学习外,应突出资源学、鉴定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等主干课程,提高学生对民族药的辨识、种植、开发、应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12]。

第二,推进师徒传承教育。通过口传心授将民族药的理论、临床技能综合地传授给徒弟,是民族医药培养人才的传统做法。实践证明,师承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徒弟在跟师过程中,能够实际接触病例,并得到老师的点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领悟老师的思维模式、治病遣方用药的精妙。

学院教育结合师承教育是传统医药学习的最佳路径,既可以避免学院教育的理论化、教条化,也可以避免师承教育在系统学习方面的不足。

3.4 制定系统科学的政策是引导民族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第一,在政策制定时,应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应将“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产业调整为“适度发展”,应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坚持经济发展不能以资源破坏为代价,应将保护资源和生态放在第一位,在药材资源不能保证持续供给时,不应将民族医药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第二,政策的制定应注重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连贯性。以药材资源保护为例,新药、科研立项,首先要考虑药材资源的可承受性,避免药材资源的破坏;新药审评时,企业须提交药材资源的储备情况或开发计划、资源风险预警措施等资料,并进行现场检查,以此作为是否批准上临床的依据;国家标准不应增收野生资源已经严重减少且尚未实现人工种养的药材及相关中成药。药品定价要充分考虑生态补偿机制;要扭转以服用珍贵濒危药材为荣的错误观念等。

第三,制定的政策应权责分明。应当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三者的关系,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动员公众积极参与的原则。企业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主力。因此在政策设计时,一方面要保护公众利益,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3.5 与现代科技融合是民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药品作为关系人体健康的特殊商品,其安全、稳定和质量可控的要求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因此,基础理论的研究、资源的开发利用、药物制剂的研发和药品的销售使用等都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现代医学研究能够证明民族医药的科学内涵,指导民族药更合理的应用,并拓宽其应用市场;现代栽培技术能够逐步实现药材的科学种植、养殖;组织培养技术为野生药材的繁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先进的药物分析方法为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保证;物联网技术能够降低医药物流成本等。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应当以技术为先导,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产业升级,走高产低耗的可持续道路。

总之,民族医药发展应当以企业为主体,以政策法规为引导,以药材资源为根本,以民族医学为指导,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最终实现生态环境有效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民族医学得以弘扬,民族医药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专业人才储备充足,为民族医药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士奎,蔡景峰.中国传统医药概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

[2] 曾育麟.民族药的概况及展望[J].药学通报,1981,16(1):3.

[3] 常江,王忠民.科学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创新与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3):114.

[4] 周福成.保护药材资源引易产业发展――对中药民族药药材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政策的建议[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8(6):43.

[5] 徐士奎,罗艳秋.从产业化角度打造民族医药发展载体[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5):82.

[6] 李如海,石钰,李凝.民族药新产品的制剂研究设计[J].中国民族药杂志,2011,10(10):51.

[7] 杨洋,张艺,黄宇,等.民族药质量标准研究现状及思考[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7):2878.

[8] 赵富伟,薛达元.中国民族医药传承危机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s1):15.

[9] 黄璐琦,郭兰萍,桑滨生,等.我国野生药材资源管理制度的分析及建议[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5):1881.

[10] 胡书平,刘同祥.民族医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0(1):76.

医药产业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医药产业 研发 科技政策

中图分类号:D920.1;F424.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10-0499-04

医药产业是高技术产业之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随着科技进步和药品研发难度越来越大,世界各国不断出台新政策,旨在从政府角度促进医药产业的研发进程。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研发新药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我国医药产业研发活动分析

医药产业研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研发活动反映了政府在新药创制活动中的重要角色,也体现了政府科技引导政策的积极效果。

1.1国内医药产业研发现状

我国制药工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起步和迅速发展起来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主要是“政府主导型”。改革开放后,我国药学院校逐渐在医药产业研发体系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随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的确立,国家对药物研发极其重视,政府为医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出台了有力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以保证药物创新研究的顺利进行。目前,我国医药产业研发技术平台己覆盖了新药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产业化整个过程,部分平台标准规范已能与国际接轨,新药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医药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创新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比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只有个别企业在5%以上,远远低于国外大型制药企业10%~20%的水平(图1)。

我国医药产业由于研发能力不足、政策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加剧,在 1999-2005年间,医药产业利润增长呈下降趋势;2006年起利润增长率反弹,这与我国政府在2006年提出技术创新的引导政策相吻合(图2)。

1.2国内医药产业研发能力的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药产业一直采取以仿制为主的药品供应体系。多年来,国内的所谓新药研发实际就是仿制国外新药[1]。研发投入不足制约着中国医药产业研发的数量和质量。1998年我国新药研发投入为7.6亿元,2005年研发投入为40亿元,医药产业研发总体投入增长缓慢(图3)。从2002年开始,大型企业与中型企业的研发平均投入差距明显加大(图4)。

我国中药材、中成药和化学药品专利的增长速度超过生物制品专利量的增长速度。将美国近年的创新药物数量与我国进行对比,显示美国作为创新药物研发的超级大国,我国与之差距甚远[2](表1)。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政府引导性政策规划,医药产业研发是我国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我国医药企业应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响应国家政府的科技引导性政策。

2我国医药产业研发绩效分析

2.1国外高技术产业研发绩效评估概述

生物医药产业属于高技术产业之一,发达国家都对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高技术产业进行监测和评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长期资助高技术产业评价项目。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SB)两年一度出版的《科学与工程指标》(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S&E)综合分析、评价美国及其主要竞争对手的高技术产业竞争态势,为美国高技术产业战略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信息平台和决策依据。《科学与工程指标2010》第八章“国家指标”包括52个指标,分别纳入基础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劳动力、研发财政资助、研发效果、经济领域的科学工程6个方面。结合本文研究重点,选取了与研发绩效相关的输入和输出指标(表2)。另外,《欧洲创新记分牌》(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 ,EIS)是欧盟根据里斯本策略(Lisbon Strategy)发展而来的综合性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衡量及比较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的创新绩效。2008-2010年EIS的指标体系包括7大领域,并分成创新驱动、企业行为、创新输出3大板块。这些指标涵盖了创新的各个方面,指标与指标之间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相对独立性。因此,美国和欧盟成熟的科技创新引导性经验和绩效评估方法是值得我国政府学习和借鉴的。

2.2我国医药行业的研发力度

参考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和经合组织(OECD)的定义,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45-2002),医药产业是高科技产业之一,包括中药饮片与中成药制造、化学药品制造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美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一般采用两个指标:一是研发力度,即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二是科技人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占劳动力的比重。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是OECD从投入角度(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力)出发划分的高技术产业标准。中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参考了OECD 2001年的标准。2002年7月,国家统计局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包括医药制造业。

医药产业作为中国高技术产业之一,其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为1.10%,与国内高技术产业持平(图5);研发科技人员占劳动力的比重为3.63%,稍逊于国内高技术产业的平均水平(图6)。2007年医药产业研发经费和人力的投入力度是1995年的2.3倍和3.9倍,医药产业的研发力度整体有所提高。

3政府科技创新政策的引导作用

医药产业创新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因素一起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医药创新成果的产生。医药产业要实现创新,与医药科技创新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的共同作用密不可分。

3.1医药产业研发绩效的影响因素

影响医药产业研发的内部制约因素包括企业盈利水平、创新收益、人才资源和企业家精神等。医药产业的创新水平与技术创新投入直接相关,而盈利水平对研发投入和投入规模具有关键影响。我国相当部分企业盈利水平尚未达到大规模研发投入的水平,无力进行研发投入或投入规模偏小。陈功玉和闵晓平构建了企业研发投资过程的动态博弈模型,结果表明企业研发投入不仅受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而且还受技术创新类型的显著影响;研发活动成本较大和企业数达到某个临界值后,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积极性则会随着产业内企业数的增加而减少;创新收益具有推动和激励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功能。在人力资源的影响因素方面,以中医药研发为例,2008年本科生与硕士生、博士生的比例达到10:1和64:1,研究生仍是中医药科研机构中科技人员的主要来源。企业家的冒险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创新活动组织能力也是医药产业研发活动的重要内部因素。

临床前研究、临床实验、研发外包、临床研究外包(CRO)等组成的医药技术产业链形态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药企业各自进行创新的风险。桑国卫曾谈到中国将分阶段构筑创新技术体系,2008-2010年是创新转型阶段,国家计划投入至少66亿元人民币,基本形成创新体系,以推进医药产业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外部条件。加强与知识产权制度相配套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建设,对于保障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政府对医药研发的引导政策

医药产业中新药研发是一项风险高、耗时长的工程,平均要花费约10亿美元、历时约10~15年,每5 000~ 10 000个化合物里才可能成功上市1个新药。此外,医药产业研发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政府应从宏观上出台相应的引导政策和激励政策,以期鼓励企业研发、减少创新药物开发的盲目性、增加其可预期性、缩短创新药物的研发周期等。从1999年开始,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医药产业研发活动的法律与政策,如《医药科学技术政策(2002-2010年)》、《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为促进医药产业研发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高技术产业研发活动是一个国家经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故国外政府也积极出台了促进本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法律与法规,例如美国的《国家创新法》、欧盟的《建设创新型欧洲》、日本的《医药、医疗器械创新5年战略规划》、英国的《英国研究与发展国际合作战略》和德国的《高技术战略》等。

医药产业研发活动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故备受各国政府关注,中美两国政府药品监管部门都通过立法确立了一系列的监管和激励政策[3]。2009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倡导“把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努力攻克医药科技难关”、“加快实施医药科技重大专项,鼓励自主创新”;2009年11月《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提出“鼓励药品研发创新”和“允许创新程度较高的药品在合理期限内保持较高销售利润率”。因此,医药产业研发活动与政府的引导政策、政府资金投入及销售利润呈一定的正相关性。

4结语

政府引导政策对医药产业研发的影响效应往往是间接的,旨在完善研发市场的结构、提高研发市场的运作效率,给企业一个良好的宏观研发环境。政府的引导性政策和医药行业研发又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本国研发投入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政府引导政策对医药产业研发活动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企业研发活动的积极性增加,即企业研发投入和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加,其中政府直接资助、金融机构贷款、政府对高校研发的投入、政府对科研机构研发的投入、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政府采购政策等都将会对医药产业研发绩效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袁伯俊,吴浩.我国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新药杂志,1998,7(2):81-83.

[2] 丁锦希,赵敏. 中美创新药物研发监管激励政策的比较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9,18(5):387-392.

医药产业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 医药企业;发展战略;SWOT模型;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B

从世界贸易增长来看,医药业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之一,医药之间的跨国贸易不断增长。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医药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医药企业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据相关部门统计,1978-2012年间,我国的医药业年均增加值以17.1%的速度增长,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但是,跟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我国医药企业的发展战略还很不完善。因此,深入剖析我国医药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SWOT模型分析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完善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我国医药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医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近些年来,我国医药企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总体规模却普遍偏小,如表1所示,我国医药企业前十名的发展规模与国外医药企业的发展规模相差还很大,我国医药企业前十名总的年营业收入仅为612.49亿元,仅为辉瑞医药公司的14.91%。我国医药企业要挺进世界财富500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另外,我国医药企业不仅规模过小,而且医药的产品技术含量也不高,我国对医药产品的科技含量投入较小,相应的医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不足。阻碍了我国医药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医药企业融资渠道不完善,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融资渠道还很不完善,导致医药的资金缺乏有效来源。我国绝大部分的生物制药公司对医药投入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点:一是向商业银行贷款;二是筹备自由资金,这样的资金来源渠道对处于初创期的生物医药公司是个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我国的医药企业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善于效仿,这样就缺乏原创性医药产品,导致市场的竞争力明显不足,利润的减少又会反过来影响对新药品的研究开发资金的投入,形成恶性循环。

(三)医药市场竞争混乱,严重损害患者的合法利益

我国的医药企业更多的是看重侵占患者的利润,在市场经济中不断挤压患者的合法利益,把大部分精力投放于市场的竞争中,而更少地顾忌对医药产品的更新,不断减少对医药产品的研究开发,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医药企业只能靠提高医药价格来获取利益,使广大患者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

二、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

(一)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优势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医药行业已经在医药产业价值链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业务模式不断完善。我国尤其是在天然药物行业方面,通过后向整合,分别形成了天然药物的种植基地与加工处理中心,为我国医药产业价值链的有效形成迈出重要一步;二是我国医药企业的资金实力雄厚。雄厚的资金支持能够为医药产品的研究开发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三是我国医药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十足。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医药企业在国外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并且企业的信誉良好,为医药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软实力。四是我国医药企业具有服务、资源与整合优势。我国医药资源丰富,医药服务也比较完善,医药企业的发展可以把资源和服务有效整合,发挥其优势;五是我国的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政府资源优势。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医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医药企业的发展和医药产品的生产销售;六是我国还具有丰富的医药人才优势和培训机制。

(二)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劣势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医药企业转型速度过慢,转型涉及的面太窄。我国医药企业要不断地由单纯性贸易公司转型为依靠全产业链、多价值增值点的公司。在转型过程中速度过慢,转型涉及的面太窄。严重影响医药企业的发展;二是我国绝大部分医药企业仍然受到我国原有体制和机制的制约;三是我国医药企业对业务流程的控制力太弱。公司业务员弄断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四是我国医药公司某些业务板块的业务能力较差,形成瓶颈,阻碍医药公司业务的全面发展;五是我国医药公司生产和销售较为分散,地缘优势不明显。

(三)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机会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机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医药企业面临世界贸易蓬勃发展机会,为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二是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鼓励进口的措施及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影响,有利于进口业务的增加;三是全球产业链和产业结构布局的改变有利于我国医药企业外贸业务的发展;三是我国政府对医药企业的改革带给医药企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四)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政府对国内贸易相关政策的变化及人民币的升值不利于我国医药企业的对外出口贸易。这将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巨大挑战,尤其是医药。医疗等产品受到巨大冲击;二是我国政府的贸易政策逐步控制出口增长,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三是我国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优势逐渐消失,这就使得医药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将产业链由中低端逐步向中高端迁移。

三、完善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医药企业组织架构

一个企业在制定好发展战略后还要设计与之呼应的组织架构,也就是说组织架构是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的。设计组织架构的目的是要通过对组织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来确立企业某一阶段最合理的管控模式,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保障。合理的组织结构能有效地积聚企业内部资源,协调好企业中每一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部门内部的关系,使员工明确自己在工作中应享受的权力和应承担的责任,有效地保证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运转。

1.优化资金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医药企业对外付款的金额普遍较高,但依照企业规定对外付款金额超过40万就需要经办人、经办人部门经理、会计、财务经理、财务副总、总经理签字。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很多道程序,如果有一两个人不在公司,那么就会耽误付款,影响工作效率。所以,企业应该在保证资金审批安全的情况下,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2.整合部门资源,适应市场需要

近年来,我国的医药企业实力越来越强,已经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了一定的份额。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我国医药企业应该组建更加专业的市场营销部。整合一些发展相对成熟、工作性质相似的部门,使组织架构更加的合理、有序、高效。

(二)注重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及劳动关系六大方面。在人才既是资本的今天,如何招聘到适合的员工,如何开发并管理员工、如何处理好与员工之间的劳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

1.设计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发展息息相关,二者要保持高度一致。例如,一个医药企业想要在未来的几年内进入国际市场,那么人力资源规划就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招聘时要注重选择外语水平高、了解国外市场以及掌握本专业先进知识的人才。如果一个医药企业想要扩大经营规模,那么人力资源规划就要注重人才储备、提高薪酬福利待遇来吸引人才,提供相应专业知识及能力的培训并设计适合企业管理要求的绩效考核指标。

2.做好人才招聘与配置工作

人才招聘是指选拔适合公司经营管理需要的员工,而人才配置是指员工被录用后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岗位安排及岗位调动的工作。在我国医药行业对于人才的竞争较为激烈,尤其药品研制方面的人才,所以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做好人才贮备工作,在重要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人员离职时保证接替工作的顺利进行。医药企业想要在同行业中快速发展,还要主要人才配置工作,首先保证人事相宜这一原则,其次还要建立公平的人员升职制度,以保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医药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制定绩效考核指标,好的绩效考核指标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高效管理目标。在绩效考核指标确定后,企业要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制度,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三)创建积极的医药企业的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价值观、理念及经营传统。积极地企业文化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自觉性,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1.诚信是金,勇于担当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诚信是立足之本,企业要把药品质量当做是企业的生命,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负责。员工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失误,这个时候就需要相关责任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积极改正,承担责任。

2.团结合作,友爱互助

企业文化应该倡导团结和友爱,在工作中上级应该关爱下级,同事之间要相互关爱,相互理解。企业应该注重企业文化的宣传与推广,用积极地企业文化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于江.中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9)

[2]朱皆笑,施海燕,孙国君,单伟光.国内外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及研究方法综述[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8)

[3]黎歌,李野.浅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4)

[4]刘玉红,杨艳,王鹏.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选择[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3)

医药产业的重要性范文5

我国实施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紧迫性

医药知识产权是指一切与医药行业有关的发明创造和智力劳动成果的财产权。具体来说,它包括5类:(1)专利和技术秘密;(2)商标和商业秘密;(3)医药企业的计算机软件;(4)与医药相关的著作权;(5)对外合作中与经营管理有关的技术资料、产品信息等。

医药产业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高技术领域,新药研发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的特点。每开发1种新的化学药物,动辄耗资8亿~10亿美元;而且,从最初的药物筛选到最终的产品上市,往往要花费长达10年甚至以上的时间。目前,全球上市的新药与其它行业的新产品相比,数量越来越少,开发难度越来越大。但1个新产品一旦成功开发,不仅可为人类战胜疾病、保证健康和延长生命作出贡献,而且还可为开发成功的科研院所和制药企业以及经销商带来巨额利润。这种巨额利润的回报,主要依靠知识产权制度的垄断保护。可见,这也正是国外医药企业十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根本原因。

国外医药企业往往通过实施跨国专利战略,利用中国的专利和行政保护,构成其主要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网,并由此确立技术垄断优势,对我国医药企业的科研开发和生产销售形成市场封锁。国际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日益完善,对我国长期以仿制为主的医药产业必将带来强大的冲击。就目前我国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而言,面临的国际竞争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分析

我国药品生产分为化学(合成)制药、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3类,其中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基本建立在仿制基础上。目前,我国97.4%以上的化学药,90%以上的生物药都是仿制的,正是这种现状导致我国制药企业对新药研发的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专利申请极少。至2001年,我国自主开发并获得国际承认的创新药物只有两个――青蒿素和二巯基丁二酸钠,目前还没有一个药品在国外获得专利。

我国药品专利申请主要呈现如下特征:一是化学药专利申请极少。在化学药领域,国外的专利申请数约占91.6%,其中绝大多数为新化学合成药。而我国申请的专利数很少,且多为工艺或制剂方面的申请。二是中药专利申请数量较多,但质量差。在中药领域,我国的专利申请数约占97.76%,但问题较多,许多中药的专利申请仅是处方罗列,往往缺乏申请专利所要求的创造性,即使是被授予专利权,其保护范围也很小。三是生物药专利申请占有一席之地。在生物制药领域,我国的专利申请数约占48.46%,但发明的创造性和申请的质量与国外相比,差距仍较大。

药品专利申请的这种现状,正好说明我国在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处于被动局面,滞后于国际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加入WTO后,按照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条款规定,如果继续对国外新药进行仿制,那么每1个将被索取4亿~10亿美元的赔偿费用;即使是买断1个专利药品的生产许可证,也可能要花费500万~600万美元。

面对国际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日益完善,我国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如何突出重围?由于我国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从政府到企业都缺乏系统的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思路,因此迫切需要制订适合国情的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实施适应国情的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对策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在医药研发、生产乃至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功能和信息功能,对于促进我国医药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保护医药企业和消费者利益、提高我国制药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加强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是我国医药科学技术及产业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笔者拟从我国医药行业的特点出发,提出我国实施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对策。

3.1完善我国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体系

作为WTO成员,必须对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及相关规则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在全面了解TRIPS协议及其与其它国际知识产权条约的关系的前提下,才能在处理医药知识产权国际纠纷中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为了适应加入WTO后更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认真研究国际医药知识产权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加强有关医药知识产权政策的制订与完善,完善中央和地方政府关于医药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将医药知识产权工作纳入计划、工作管理和技术创新的全过程,规范医药行业在执行国家对外经济、科技合作中的知识产权活动,引导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工作在医药行业各个环节的功能。

深入研究医药行业内新技术的专利保护标准,加强对国内、外医药领域内新技术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分析和判断,确定有利于我国比较优势的专利保护门槛,制订并实施有利于国家掌握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并对医药知识产权进行预测和分析,明确其发展趋势和方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并采取相应的医药知识产权相关政策。

3.2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另外,要建立鼓励医药企业增加新药研发投入的普遍的税收政策。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体制不利于企业增加新药研发的投入。为此,应对税收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首先,从缩小税基、扩大抵扣范围入手,尽快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并适当降低研发投入的增值税率。其次,切实落实研发投入减免企业所得税的政策,保证减免部分的税款及时返还给企业。再次,对企业研发普遍实行增值税减免政策,将对少数特定行业实行的优惠政策向普遍的功能性政策转变,对所有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3.3模仿性创新仍是重要的新产品研发手段

模仿性创新(me-too)是指企业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构思和创新行为,吸收率先创新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在工艺设计、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创新环节的中、后期阶段投入主要力量,生产出在性能、质量、价格方面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与其它企业包括率先创新企业进行竞争,以此确立自己的市场竞争地位,获取经济利益[3]。一项成功的率先创新,总会引来许多后续的模仿跟进者。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是我国从制药大国走向制药强国的必由之路。但一个国家的技术发展道路不是任意选择的,必须遵循一定规律,即从滞后性模仿到跟随性模仿,再到模仿性创新(或创造性模仿),最后实现技术领先性创新。新药的研制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独创某种新药,也就是自主创新,而不是对已有药品结构的改造;另一种是模仿性创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排除跳跃式发展的可能性,但对一个国家的某一产业很难具有跳跃的可能性。按照这样一个过程式,我国新药创新进入部位的必然选择只能是模仿性创新。

模仿性创新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创新行为。在医药产业中,1975年~1994年的20年间全球新上市的1000多个新化学实体(NCE)的76%为模仿性创新,尤其是日本医药产业的发展充分证明了模仿性创新的目的性强、投资少、周期短、成功率高等特点,也充分证明了模仿性创新在新药研发中是十分成功的策略。模仿性创新是多数医药企业在发展初期或创新能力较弱时的合理选择。

3.4医药企业应成为新药研发的主体

国外大型跨国医药公司已成为世界新药研究的主体,承担着推动世界新药发展的重责。像辉瑞、诺华等公司,每年用于新药研发的经费占其销售额的15%~20%,有的甚至更高。巨额的资金投入、优秀的科技队伍、精良的仪器设备、完善的创新机制等使得这些公司可以做到“生产一代、开发一代、研究一代、构思一代”,新产品层出不穷。Merck公司有近5000名专家在全球7个国家8个研究所从事新药研发,由此保证了其在医药界中的巨头地位。

目前,国内新药研发的主体是高校和科研单位,医药企业往往没有自己独立的研发部门,新产品完全依赖购买或转让等方式获得。由于科研部门远离市场,企业很难获得理想的产品。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医药企业也应逐步建立和培养属于企业自己的研发队伍。政府今后主要应投入基础性研究,应用开发性研究则可由企业承担。当然,目前我国医药企业规模偏小,历史形成的产、学、研的分离客观上对企业成为研发创新的主体形成一种屏障,因而要求医药企业进行新药研发时,加强同科研部门合作,不是单纯搞几个市场畅销的产品即可,而是要考虑长远发展。医药企业可进行联合、兼并,做大做强,逐步形成科、工、贸一体与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医药企业。

3.5充分发挥我国中药行业的优势

中医药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医药,开发中药新产品对我们来说有很多便利的条件。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不仅指多达12807种药用资源,还包括数千年来积累的大量疗效显著的中药复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成果,是目前世界上其它国家都不可能具备的资源优势。知识产权保护是国际通用的保护科技成果的法律制度,从法律上确立对我国中药资源的保护,对保证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有关键作用。中药新技术的发展不仅要靠中医药界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与帮助,还依赖于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

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能够推动中药科技的进步,维护新技术所有者的权益,有利于中药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促进中药行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提高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建立、健全和完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中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数量和技术水平。分析和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对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的要求和标准,将国内疗效确切、安全稳定、质量可控的中药、天然药物方剂开发成符合国际规范、为国际医药主流市场乐于接受的治疗药物。

加入WTO后,我国有望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是中药,特别是中成药和中药保健品。通过中药、中成药、中药保健品等获得国际专利,将为中药行业乃至整个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赢得战略优势。

医药产业的重要性范文6

文献标识码:A

哈尔滨医药制造业自上世纪90年代起逐渐成为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四大优势产业之一,医药制造业已经具备一定产业基础,拥有哈药集团等一批在国内业深具影响力的企业。但是,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医药制造业内部各个生产环节和增值过程已逐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哈尔滨医药制造业正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去年以来,受国家“限抗令”等宏观政策,以及产业自身层次偏低、结构性缺陷明显等因素堆叠释放影响,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开始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部分企业出现巨额亏损。2011年,一直领跑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哈尔滨医药制造业,产值增长首次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研究哈尔滨医药制造业的特质及其培育机制,尤其是探索公共产业政策选择,对于指导哈尔滨医药制造业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有助于从总体上突出哈尔滨医药制造业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再造后发优势。一、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50多年的快速发展,哈尔滨目前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且制造业和流通业同步发展的医药制造业体系,成为全国著名的医药制造业基地,并在技术、品牌、品种、效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均处于全国产业排头兵地位。截止到2011年底,哈尔滨共有独立核算的医药制造企业85家,拥有资产总额177亿 元;从业人数32551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82.7亿元,同比增长11.7%;实现工业增加值75.4亿元,同比增长12.3%。医药制造业占哈尔滨制造业的比重由2006年的7.4%,提高到10.2%,已发展成为除装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之外的第三大优势产业,成为哈尔滨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哈尔滨制药”已经成为哈尔滨的一张城市经济名片。哈尔滨医药制造业不但在哈尔滨制造业中发挥重要的支柱作用,而且在黑龙江省的医药制造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黑龙江省医药制造业发展水平最高、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一支力量。从全国来看,哈尔滨已经成为全国几个医药制造业规模大、品牌影响力大、产品市场号召力强的城市,总体实力居于国内前列。根据目前已经披露的2010年数据来看,哈尔滨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在国内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四位,仅次于成都、沈阳和广州。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原材料资源丰富,品牌优势突出,化学药品制造和中成药制造基础雄厚,产业实现纵向一体化发展等。但也存在着产业集中度畸高,过于依赖单个企业集团和单一产品;结构调整步伐缓慢,新兴行业规模小、拉动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品低水平模仿、抄袭现象明显;集群化水平低,仅有实物形态意义上的“扎堆”,而未形成价值形态上的“集聚”;生态成本偏高等问题。二、哈尔滨医药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分析

任何产业的兴衰都是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考察哈尔滨医药制造业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对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的考察与分析。

当前,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有利条件,主要包括:一是市场需求增加。就国内医药市场来看,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老龄化程度加深、新医改政策实施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攀升,我国针对医药产品的需求日益上升,预计在2020年左右我国医药产品市场消费将仅次于美国,将成为最大的世界医药产品消费国家之一。二是科技支撑能力增强。我国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合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微量分离分析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基因重组技术等技术手段也不断实现突破创新,这不仅为医药制造业的创新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医药制造业的升级提供了技术手段上的重大突破。加之经过多年积淀,哈尔滨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其对医药制造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释放。三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层面上的新医改政策、新版GMP认证,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政策,为医药制造业发展创造了大环境上的政策利好。同时,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均将医药制造业作为新兴产业重点扶持,哈尔滨还将医药制造业作为优势产业之一重点发展,并在大项目建设、项目服务上加大了推进力度,也必将助推哈尔滨医药制造业发展。四是产业投资逐渐显效。过去几年间,在市场需求和追求利益的共同驱使下,哈尔滨医药企业投资热情高涨,新上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的医药制造业项目。仅“十一五”时期就实施医药制造业项目227项,总投资128.8亿元。随着这些产业项目陆续建成,其载体功能和支撑作用必然在今后几年逐渐释放,形成哈尔滨医药制造业新的产业增长点,壮大产业规模,继而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

医药产业的重要性范文7

【关键词】中医 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产业是我国未来最具特色!最易获得独立知识产权的优先发展领域。但是,我国中药产业目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国际社会尚不存在具有执行机制的普遍国际公约,大部分传统医药未进入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范围,被无偿使用。西方国家盗用传统中医药文献来进行研发申请专利的侵权案件不断发生,日韩仿制中药不仅抢占了中药的大部分国际市场,而且大举进入中国,我国中成药贸易连年出现逆差,国内产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中药材大量出口和国内需求超过了自然的承载能力,造成野生药用动植物储量萎缩、物种濒危,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函待保护,但是由于现行国际法中的知识产权制度对中医药传统知识无法保护,所以对中医药知识产权实现国际法保护,需要依据中医药知识产权客体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以及中医药生产销售流程实行具体针对性保护。

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我国自实行专利法以来至1998年,7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95%以上的国有小型企业,未申请过药品专利。中医药界,尤其是中药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当多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不重视申请专利,不重视用专利法保护发明创造成果,从而丧失市场。针对当前中药行业实际情况,以及所面临的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强劲走势,首先要考虑如何采取得力措施,提高全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开拓、占领国内外市场,保护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的积极作用,使企事业单位从科研、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医药知识的保护是没有国界的,因此,保护我国传统中医药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积极的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促进有关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规则的建立。我们要主动的与他们开展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借鉴他们在保护传统医药领域内的优秀成果,并且可以与他们缔结双边性和多边性的国际条约来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但是,在于外国的一些医药企业交流过程中,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医药标准,不能跟着“西医药”的标准跑,更不能把中医药西方化,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让西方的医药企业理解和认同我们的中医药文化,并将国内医药行业标准推向国际社会,形成国际上统一的医药标准。除此之外,作为遗传资源的拥有大国,我们应当在保护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的国际规则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中医药数据库

由于中医药信息的快速增长,采用人工查找信息的方法早已不能适应快节奏的要求,而使用数据库技术对中医药信息进行存储、查找、分析和挖掘成为了利用信息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行业内的有关力量,在多学科参与下,有计划、全面地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现代中医药信息,并全面抢救、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数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浩如烟海的古代中医药学文献信息,加快中医药信息转化成为知识的速度,促进中医药知识的不断更新,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文献管理,已经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对中医药建立专门的数据库,能够使专利审查员全面、可靠的掌握相关文献,避免在专利授予中出现错误。比如,印度就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供传统医学及其相关天然药物的数据库系统,建议以此数据库系统作为世界传统医学及天然药物专利审查的基础数据库之一。

四、建立中医药国际基金

面对我国中医药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弱势地位,我们可以试着设立中医药的国际基金制度来助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发展,使中医药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该基金主要是用于中医药的研发和为中医药企业进行必要的投资。因为我国中医药的企业大多数都是小型的企业,他们的研发实力和研发技术受到各个方面的限制,制衡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速度,面对此现象,中医药基金会就可以为我国具有研发可行性的中医药企业投资,以此来促进我国中医药的研发和帮助其走向国际市场。中医药的相关企业也可以主动的向中医药基金会提出申请,中医药基金会进行审核评定后可以决定是否批准。该基金会还要辅助中医药企业的国际宣传。因为大多数的中医药国际宣传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财力,我国中医药的企业不会将资金用于国际宣传上来,所以这项工作由中医药基金会来完成是比较恰当的。当然中医药基金会的发展和相关事业应当由中医药管理局的监督。

我们就必须利用好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我国的中医药企业,在这个框架之内,我们要利用现代技术提高传统中医药的标准,进而进行专利申请,把传统中医药列入发明创造的行列。建立起一种中医药的综合保护制度,才能保护好我国的传统中医药知识。

参考文献:

医药产业的重要性范文8

关键词:试论 中国 蒙药 发展 战略 措施

要想实现蒙药产业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蒙药产业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治疾病的能力得到加强,蒙医药产业进一步扩大,为健康保健工作发挥更加重要作用'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推进蒙医蒙药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对蒙医药事业投入

推进蒙医蒙药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对蒙医药事业投入,加强蒙医药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各地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蒙医药的特点,积极扶持蒙(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大投入,改善蒙医药医疗服务条件。同时配置基本医疗设备,建成专科特色突出、综合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的现代化蒙医药医疗机构。

突出蒙医药的特色优势,实施品牌战略。蒙(中)医药医疗机构要坚持蒙医特色的办院方向, 突出蒙医药的主导地位。各级蒙(中)医医院的业务人员中,蒙医、的竞争和生存能力。

二、加强蒙医药人才队伍建织,合理配釁人才资源

继续加强蒙医药院校教育工作。要加强现有蒙医药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扶持蒙医药高等教育,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蒙医药院(系)或蒙医药专业;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幵展蒙医药专业研究生教育;高等院校开展的医学教育应有蒙医药内容。要不断完善蒙医药高等教育教材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继续扶持蒙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和研究。切实加强蒙医药继续教育工作。要加强蒙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继承蒙医药传统理论和临床经验,加快蒙医药与现代医学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结合,提髙蒙医药队伍整体素质。

三、促进蒙药基础理论开发研究和推进蒙药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由于蒙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和政府重视不足,各蒙药制药企业仍主要依据内蒙古自治区1988年制定的《内蒙古蒙成药标准》进行蒙药生产,而1988版标准大部分是蒙医科医生依据临床经验编制而成。现在国家药品管理生产要求药品质量的可控性、有效性数据证明、药物的作用本质、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等西方医药现代化标准,这些都是蒙药现代化必须具备的,但是现行蒙成药标准是不可能满足国家药品(GMP)强制性要求的。不仅是蒙成药标准不科学,还有《蒙药制剂规琴》、《蒙药材炮制规范和蒙药标准化》和涉及“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体系等方面标准化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内蒙古大学高分子化学及蒙药研究所、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蒙医药学教授那生桑在分析蒙药标准问题时认为,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及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健全,蒙药中确有很多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产品和见效快的药剂,但是其理论研究、制剂标准和现代化程度的滞后,国家在选择医保品种(OTC)时蒙药入选的数目是很少的,这是因为申报OTC品种医保品种必须提供药效、毒理和临床广泛应用的有关材料等蒙药生产标准权威数据。蒙成药的标准是建立在蒙医医生长期临床经验和很少的蒙药药理学研究基础上制定的,现在国家在药品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制定蒙药生产的各项标准是蒙药现代化和符合国家要求的当务之急。

四、完善发展蒙医药事业的政策措施

积极发挥蒙医药在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劳动保障、卫生部门在制订政策时要考虑充分发挥蒙医药的作用,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中,要将符合条件的蒙医医疗机构纳入定点医疗机构,将符合条件的蒙医诊疗项目及蒙药纳入相应的目录中。在研究制订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补偿政策时,要增加纳入报销范围的蒙医诊疗项目和蒙药品种,降低蒙医药报销起付线,提高蒙医药报销比例。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参保人员和参合农牧民充分利用蒙医药服务。蒙医药的有关审批和鉴定活动要实行同行评议制度。各有关部门在蒙医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蒙医药医疗、教育、科研机构的评审评估、蒙医药科研项目立项评审和成果鉴定、蒙医药相关产品的评审、鉴定等工作中,要成立专门的蒙医药评审、鉴定组织或者由蒙医药专家进行评审、鉴定。在评审的相关要求、条件和标准制定上,要充分考虑蒙医药的特点和实际。

五、促进蒙药产业生产整合

各级蒙中医院、卫生院、蒙医研究所的蒙药制剂室应当生产本单位临床需要的、市场上没有供应或蒙药厂不生产的、没有国家标准的蒙药品种。建议凡通过GMP认证的蒙药厂生产的蒙药, 各级蒙中医院、卫生院、蒙医研究所、蒙药制剂室不能重复生产,直接从蒙药厂购进使用,或者蒙医院和蒙药厂合作,形成院企委托加工、优势互补、实现双赢,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蒙药生产企业应该站在蒙药产业发展的高度,进行并购和重组,整合资源,提高集中度,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优化配置,形成蒙药生产的龙头企业,提高与西^和中药的产业竞争力,彻底改变蒙药生产企业小而分散、恶性竞争、自相残杀的局面。并取得市场、价格、销售战略的有机统一, 形成蒙药产业的竞争优势。

六、促进蒙药销售、推广及使用

医药产业的重要性范文9

中医药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灿烂瑰宝,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近年来,随着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生产的中药在国际上的认知度不断提高,中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中医药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陕西省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生产大省之一,素有“秦地多名医,秦地无闲草”的美誉,拥有药用植物、动物、矿物及其他药物4 000多种,其中植物药就达3 291种。在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推动下,陕西省不断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自2002年起,陕西省政府相继印发了《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及《陕南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支持中药研究、基础平台建设以及产业化开发的扶持资金累计逾3亿元;制定并颁布了《陕西省中药饮片标准》,填补了陕西省中药饮片标准的空白,建立了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体系,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政策实施以来,陕西省中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中药工业迅速崛起,中成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全省现有药品生产企业253家,通过GMP认证的制剂生产企业有188家,其中70%以上拥有中成药生产线。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中药产品结构单一、品种老化、知识产权工作滞后,中药加工层次低、规模小等诸多难题。要想真正做大做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就需要开展技术预见研究,探寻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技术预见通常用于筛选战略研究领域和技术群,是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期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确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通用新技术。区域技术预测的目的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为紧密。

开展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预见研究,对把握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对促进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快速、健康发展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技术预见研究现状

国外技术预见活动兴起于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率先将技术预见应用于科技计划制定,形成了技术预见的第一次发展高潮和第一代技术预见方法。20世纪70年代,日本采用德尔菲法进行大规模技术预见活动,并将此活动作为政府制订科技政策、使科技最大化作用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一种尝试,此后每5年组织一次,截至目前已组织了8次技术预见。1990年德国在欧洲率先开展了技术预见行动计划,通过3次技术预见活动,提出了德国未来30年内所应关注的重点技术领域,为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决策提供了依据;而英国、法国以及意大利等主要发达国家则是在开展技术预见计划的同时,加强在科技发展趋势与监测方面的研究工作。韩国、印度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开展技术预见活动,探索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技术预见活动在我国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系统性的技术预见是在2000年后兴起的。在2002~2003年间,国家科技部启动了对信息、生物、新材料、能源、资源环境和先进制造等六个重点高新技术领域技术预测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产生了多部技术预见报告。区域技术预见则以上海、北京技术预见为标志全面展开。2001年,上海市启动了《“十五”上海科技重点领域技术预见工作研究》计划;2009年《上海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预见报告》出炉,该报告综合运用了技术路线图和专利地图技术,形成了技术预见综合报告和信息、生物、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社会发展等四个领域研究报告。2001年,北京市启动“北京技术预见行动计划”,在信息、材料两大技术领域采用德尔菲调查、专家会议和有关政策分析方法进行技术预见调查。随后云南、新疆、武汉、广州、陕西等省市也先后启动了技术预见计划,在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建议。

目前技术预见作为技术预测的一种延续,已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方法。现有国内外文献对技术预见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产业中,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特点领域的应用以及预见方法的研究和改进方面,学者们已通过专利分析法、专利引文法、专家咨询法以及德尔菲调查法等,对生物医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产业以及能源产业等关键技术进行技术预见研究。目前针对中医药产业的技术预见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仅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预见中所涉及的部分内容。

研究方法和内容

技术预见发展至今,针对技术预见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德尔菲调查法、文献计量法、情景分析法、专利分析法等。

1.研究方法

(1)德尔菲调查法

德尔菲调查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技术预计方法,许多学者运用它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关键技术进行预见,可预见未来10-30年各种技术发展概率,为政府制定规划服务,一般基于国家层面。该方法简便易行,操作上比较客观,有利于科技决策民主化和社会化,但调查周期长,工作量大。

(2)文献计量法

文献计量法是为制定未来技术领域和学科领域方向提供客观的科学根据的一种预见方法,能够客观的掌握迅速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强化技术预见的客观性和前瞻性;但它以科技论文为基础,需要利用文献进行大量且较为复杂的分析,影响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3)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法既是一种预测方法,也是一种规划工具。它在技术预见中的运用比较复杂,一般用于国家科学技术的预见。它列出未来发展情景的多种可能性,并设置技术“路标”,即各种定量或定性的参数说明,倒推哪一种可能性更加逼近真实情况,但可能由于过多的想象而偏离预见的主题。

(4)专利分析法

专利是技术变化的领先指标,专利分析法是预测短、中期技术发展趋势最准确的方法。通常在研究某一开发试验阶段,我们可以运用专利分析法快速找到技术领域的发展前沿,实现技术预见的目标,同时也可以预见未来朝阳产业。但此类方法仅基于专利检索数据来进行分析,只关注专利文献所反映出来的技术和法律信息。

2.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立足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结合陕西省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首先利用专利分析法对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进行遴选,然后选用德尔菲调查法进行技术预见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在陕西省中医药产业重点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的选择中运用专利分析法,以中国专利数据库(SIPO)检索的专利数据为基础,选择中医药产业的前沿技术作为德尔菲调查问卷的备选技术。

(2)德尔菲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研讨会相结合的方法。此次调查的调研对象来源于陕西省评估中心专家库,包括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等单位的专家和顾问,结合陕西省省情,针对中医药产业相关技术的专利分析,先遴选出的中医药产业备选关键技术,再做进一步的筛选和论证,最后形成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解决中医药技术瓶颈问题等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清单,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相关政策和规划制定提供参考。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预见

1.基于专利分析的中医药产业技术遴选

专利是反映某个领域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首先应针对国内中医药产业的总体技术发展进行专利综合分析,了解国内相关技术领域发展动态,再以此分析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状况,从而筛选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及其关键技术。

(1)中医药产业技术专利分析

中药主要由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三部分组成。结合国家发改委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指南(2011年度)以及《陕西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中指出的中医药产业关键技术及重点任务,根据《中医药专利管理办法》中所规定的中医药发明创造内容,对中医药产业进行内容类型划分。本研究拟对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涉及的中药制剂、中药材及饮片、中成药(包括含有中药的保健品、食品等)以及中草药等4种类型及的专利技术统计分析。

从专利类型来看,我国中医药多为发明专利,如表4-1所示。从陕西省状况看,中药制剂和中成药技术上相关发明专利相对较多,其他类型专利虽有涉及,但占全国的比重均很小。这说明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相关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偏低水平,还需加大发展力度。

陕西省在上述四种中医药产业领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中均未见有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故以下关键技术专利分析只对其发明专利进行统计,如表4-2所示。我国在四种中医药产业领域均有发明专利,其中中药制剂领域的发明专利数量相对较多。从陕西省的状况来看,除中药制剂中提取技术的煎煮法、回流法以及蒸馏技术(含水蒸气蒸馏)和分离纯化技术中的色谱法发明专利数量相对较多外,其余技术专利数量较少,均小于10项,说明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总体技术水平较低,在全国还处于落后水平。

(2)德尔菲调查法

本次技术预见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基于专利分析所遴选出的中医药产业备选关键技术课题。根据可行性和唯一性原则,最终遴选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4个技术领域22备选技术课题。

专家的选择是德尔菲调查法顺利实施和有效预见的基础,根据技术预见的目的不同,来选择的不同的专家样本。高校和研究院所是科研工作的一线,是技术的供给方,这类专家的意见能够很好地反映技术发展的状况;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的需求方,对技术的预见更能反映市场的需求;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产业发展方向的指导者,对技术的预见能反映产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因此,本次技术预见的专家来源于陕西省评估中心专家库,涵盖高校、研究院所、企业以及政府,各方面的人员均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个领域25人左右。本次预测拟形成100人以上的领域专家网络。

2.研究结果

通过专利分析法和德尔菲调查法的筛选和论证,最终确定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包含4个重点领域的20项关键技术。

(1)中药制剂领域

101 煎煮法

102 回流法

103 渗漉法

104 浸渍法

105 超临界萃取

106 水蒸气蒸馏法

107 超声波提取法

108 微波萃取

109 水提醇沉法

110 色谱法

111 大孔树脂精制法

(2)中药材及饮片领域

201 炮制技术

202 贮藏技术

203 种植

204 病虫害防治

(3)中成药领域

301 成分测定

302 质量检测

(4)中草药领域

401 种植

402 病虫害防治

403 毒物检测

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技术的发展。结合上述中医药产业重点技术领域及关键技术,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力度,发挥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特色优势,打造“秦药”品牌,将其做大做强,实现中药现代化。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