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集锦9篇

时间:2023-09-07 17:39:56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范文1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概念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而产生的。是女权主义运动波及到文化、文学领域的结果,也是政治运动深入到文化领域的结果。它是一种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包括文学作品的女性形象、女性的创作、女性阅读等一系列问题,是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界一股重要的理论思潮。

对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理论界翻译、介绍了许多文学作品及其批评著作,而且这一流派的思想、文学批评,对中国的文学及其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在众多的著作中,“女性主义”只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几乎所有涉及女性主义的批评及其论著中,都是以一个限定词加“女性主义”出现的,例如:“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批评”等,这样似乎就明确了“女性主义”的概念,明确了它是哪个流派、哪个领域、哪个方面的女性主义,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运用,大有大而化之的趋势,而对“女性主义”这一概念中“女性”的具体含义却很少给以明确的内涵诠释,只把“女性”的概念做一个普遍的概化来应用,但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诞生,并非在一个国家,也不是在一个地域,对于“女性主义”中“女性”的概念也不是一个同一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流派中对“女性”概念的理解有所模糊,对女性主义只是有所指,却没有很好的限定它的能指,当把“女性”这一概念具体化时,就没有很明确的概念了。这样对“女性”概念的具体所指的模糊性,就很容易造成具体内涵的含混不清,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各个国家、各个流派关于“女性主义”的介绍。那么对于一些问题的把握也就很容易限于表面化、肤浅化而不能达到深层探究。本文力图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阈下,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各个国家重要流派中“女性”的具体概念,给予一个明确的解释。这样对于更好的理解女性主义批评视阈下,女性创作、女性阅读、女性心理、女性形象等一系列问题以及对于梳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女性为中心的文学研究。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是产生在一个国家,也不是统一的文学评论流派,所以“女性”的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对“女性”这一概念的内涵也是很值得研究、探讨的。学术界对女性主义的划分,主要包括“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另外还有“其他的女性主义批评”,其代表就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和“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批评”。笔者也是以这种划分为依据,分别给“女性”的具体所指以明确的内涵。

首先,是“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学术界把英国和美国的女性主义批评放到一块讨论,并不是因为地域的原因,而是因为:一方面不约而同地对女性问题中的社会因素给予格外的关注;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英语国家,女性主义者寻找的文学传统和艺术形象都集中在相仿的经典之中。从总体上看,英美女性主义批评派形成了一种特色鲜明的批评方法,基本上是一种社会——历史批评,关注社会与文化的语境,发展基于女性经验的理论和方法,谋求理解作者及人物的女性主体;奉行女性美学的原则,研究妇女作品的特殊性,妇女作家的传统和妇女文化要求文学反映妇女的现状,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奉行明确的性别路线。笔者从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的特征可以概括出,她们关于“女性”的具体概念:在“英美女性主义批评”这里的“女性”基本上是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女性,她们重视妇女的实际经验,并以将妇女定义为主体的方式克服男性文学批评将女性贬损为对象的理论。对女性的内涵主体实现是由英美国家的现实决定的。英国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国家,她们的女权主义革命,在斗争中,更注重女性具体实际利益的获得,包括女性在革命中,获得多少可以实现的利益和权利。例如,工作的权利、工资的提高、福利的保障等,是以行动代替文学作品,对女性是切合实际的要求,采用本土化的方法。美国是以实用主义为理论传统的国家,注重“女性”的实践性效果,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因此,她们关于“女性”的概念多是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概念。关于这一点,从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家那里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

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提出:“一个女人如果要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自己的屋子。”在这里,“钱”和“屋子”不仅是指他们的本身,还是一种象征。女性要进行创作,首要的是经济基础,强调经济的作用,而且还要有自己的创作时间、空间,这些都是决定女性创作的必要条件,重视女性创作的实际决定因素,社会生活中的女性只有具备必要的经济基础,拥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才有进行创作的可能。

标志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式诞生的重要著作是米勒特的《性政治》。在这本书中,作者将社会、历史、文化等外在因素,作为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认为性别与“种族、阶层和阶级”一样具有“政治的”属性。这部作品从男女生理差异出发,重点揭示男性中心文学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抨击传统的“阳物批评”,进而批判男性的父权制社会,确立了女性的主体性,充分重视了女性作为生物学、社会学意义上的女性的阅读与创作,区分了性别的差异。

吉尔伯特和格芭在《阁楼上的疯女人——女作家与l9世纪的文学想象》中,分析了西方l9世纪前男性文学中的两种不真实的女性形象——天使和妖妇,揭露了这些形象背后隐藏的男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歪曲和压抑,而且以一种新的女性主义视角重新阅读,并阐释了l9世纪一些著名女作家的作品,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完善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诞生,是在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之后产生的,法国大革命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这场革命的爆发,女性也参加进去。但革命结束后,她们发现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只是男人的权利,女性的地位根本没有什么改善,于是,她们要求实现女性的权利,得到应有的地位,爆发了女权主义运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因此受到女权运动的重要影响。因此,她们的思想非常激进,并受后结构主义的影响比较深刻,相对于英美来说更理论化,注重语言学、哲学、心理学的分析和其他话语系统中的女性构成,注重妇女与语言的关系,她们对“女性”概念的理解不再是生理意义上的妇女,也不再是妇女的经验与历史,而是文化语境中的女性符号。她们认为女性是一种存在方式和话语方式,代表社会内部的一种反抗力量,而体现出一种浓郁的解构主义和心理分析的色彩,把女性作为父权制社会下的一种解构力量,是一种他者的符号化概念,而不是实体意义上的“女性”。法国女权主义代表人物克利斯蒂娃“认为‘一个人是女人’和‘一个人是男人’几乎同样荒谬,并且具有同样的蒙昧主义色彩”,“因此,我对‘女人’的理解是‘女人’无法预约、无法言传,存在于命名与意识形态之外。”“在更深的程度上,女人不是一个能‘成为’的某种东西。”这段话,用女性不可界定的符号学意义,模糊了男女的界限,目的是消解父权制度下的男女二元对立。法国另一位女性主义批评家西苏认为,在男女二元对立的社会中,男性代表正面价值,而女性是排除在中心之外的“他者”,只能充当男性存在及其价值的工具、符号,男性为了维护二元对立,极力压制女性。为了消解这种二元对立,西苏提出了“身体写作”理论,以一种全新的女性的语言,创造今天和未来的世界,注重重新建构一种女性的语言,利用女性的语言而不是女性自身,作为解构二元对立的男权社会的武器。

伊瑞格瑞是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又一位批评家,她对父权制社会中,坚持男女的二元对立做了尖锐的批判,指出社会中,人的肉体被符号化了,人的生物学、生理学结构被赋予了不合理的文化意义。“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人类的自身已经被符号化设置于社会网络之中,在文化中,并被赋予意义,男性被认为是雄性和阳具,女性则被动和被阉割的,这不是生物学的结论,而是自身的社会心理学意义。”

最后,其他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黑人和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谓他者妇女,就是我们看得到形象,却听不到声音的女性,黑人和女同性恋妇女长期以来就处在他者的地位上。”但是她们的理论思想,对于丰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作为黑人女性,一方面,她们要与黑人男性一起受到种族歧视的压迫;另一方面,她们还要受到种族内男人的压迫。因此。从她们自身所受的压迫来看,她们关于“女性”概念的理解,不同于英美、法国的女性主导概念,白人中产阶级妇女的经验不能概括到黑人女性的概念中,她们关于“女性”的具体概念,是与种族和阶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黑人女性本种族内部,有别于自人女性经验的;是黑人女性意识的产物,她们关于自身的概念,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巴巴拉·史密斯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萌芽》中指出:“承认黑人妇女创作中性政治与种族政治和黑人妇女本身的存在是分不开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对“女性”概念的阐释,是以种族性和政治性为依据的。

在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对“女性”概念的理解,可从什么是“女同性恋”的概念中得到启示。到底什么是“女同性恋”,费得曼说:“‘女同性恋’描述了一种关系,就是一种两个女人之间保持强烈感情和爱恋的关系,其中可能或多或少有性关系,抑或根本没有性关系。共同的爱好使两位妇女花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一起;并且共同分享生活中的大部分。”也就是说,对于女同性恋女性主义中,“女性”的理解是,从恋爱双方的性别角度来理解的,这里的“女性”完全不同于父权制度下,以男女爱情为主要感情下的女性,而是以同性作为自己爱恋的对象,并与之共同生活,共同分享生活中的经验。关于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女性”的基本概念,就是以同性之问的爱为基础,并与同性共同生活的女性,这一关于“女性”的概念,彻底消解了男权社会中男女二元对立关系。

综上所述,英美派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比较现实,他们更多将对女性文学的揭示,同女性生活觉悟和女性社会实践相联系,因此,关于“女性”的概念多是社会学和生物学上的实体女性的理解;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受后结构主义的影响比较大,以语言为目标。试图通过颠覆男性的话语权利来实现女性主义的任务,因此,他们关于“女性”的概念多是一种符号学意义上的,“女性”是作为一种反抗社会的力量而抽象的存在;在黑人和同性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女性”概念,是对女性主义思想具体运用的结果,关于“女性”具体概念多体现出阶级、种族和个人经验,而非普遍意义上的概念,他们关于“女性”概念充分体现了共性基础上的个性要求与运用。

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女性”含义的具体理解,在已有的基础上,对女性主义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中,有关涉及女性的概念,我们可以更好的把握。对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下,“女性”的理解和阐释,我们也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对“女性”概念的理解,坚持共性基础上的个性研究。以后现代主义理论视角进行解读,提倡它多元共生性,既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身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那么对“女性”概念的理解也不应是以一用之,而应是多角度、多元化的。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概念模型;规范化;数据元;11179;形式概念;MDR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1 引 言

概念模型本质上是一种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描述的工具,从构建的角度出发,概念模型所描述信息的准确性是衡量概念模型构造方法优劣的重要指标。在当前众多的概念模型构造方法中,例如UML、OWL、ER等建模方法都可以构建概念模型,但是在语义表达程度上却各不相同,也就是准确性上存在差异。从管理的角度出发,随着概念模型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概念模型之间信息可共享性是衡量概念模型的另一重要指标。由于当前并没有统一规范的概念模型构建方法论,所以依据不同构造方法所建立的概念模型之间信息共享困难,例如在UML建模方法中是以面向对象思想为理论依据,最主要的特性就是抽象,也就是说关注的重点是对属性进行操作[1]。OWL建模方法以本体理论为基础,不仅描述概念之间的关系,还重点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约束、验证,而这个特点在UML中却没有体现,因此在进行信息交互时,需要开发相应的转换接口进行转换。ER模型构造方法,可以说是一种最简单的本体语言,支持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只是描述语义很弱而已。

因此,建立一个规范的、具有通用性的概念模型构建方法是本文的根本出发点。规范性、通用性的实现不仅需要通用的基础理论作为支撑,也需要依据相关标准作为指导。在信息领域中,由JTC1(ISO/IEC共同建立的联合技术委员会JTC 1)起草的ISO/IEC 11179-3:2013(E)标准[2]就是这样一部具有权威性、准确性、独立性的信息标准,其独立性体现在该标准的实现不依赖于任何现有的技术。从2003年开始,该标准经历了两个版本的变化。

本文依据ISO/IEC 11179系列最新的ISO/IEC 11179-3:2013(E)标准,以形式逻辑为基础,对概念模型进行深入研究,给出概念的定义、概念之间逻辑关系的形式化定义,以及数据元素概念(DECData Element Concept)的表示方法;参照UDEF(Universal Data Element Framework)框架[3],给出了规范的概念系统模型构建方法(SCCSStandardized Construction of Concept System),并建立DEC注册系统。

2 规范概念系统模型构建方法

ISO/IEC 11179-3:2013(E)是11179-3的最新标准,对概念系统模型的各个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定义。在标准中指出,概念系统模型由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两部分构成。概念部分由概念、DEC、概念域三个部分组成;关系包括逻辑关系与非逻辑关系两个组成部分。

2.1 概念的定义

金岳霖先生在形式逻辑中指出,概念由内涵与外延两部分组成,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务的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是客观世界中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务[4]。而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因此,定义就是明确概念特有属性的方法,同样,也可以通过特有属性确定概念的定义。

定义1 概念的定义:

由定义可以发现,概念的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对概念的属性进行规范化,需要如下几个元数据对该属性进行描述,注册时间、注册人、定义、指称、编码等。

2.2 概念之间关系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按大类可划分为逻辑关系与非逻辑关系,其中逻辑关系包括相容关系与不相容关系,这里的相容关系包括同一关系、包含关系和交叉关系;不相容关系包括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和并列关系。非逻辑关系包括继承关系、整体部分关系、工具关系和因果关系等[5]。由于逻辑关系作为概念中主要存在的关系,因此,只给出逻辑关系的定义。相容关系进行定义如下:

定义1同一关系:设A与B是两个概念,若A = B则A与B为同一关系。

定义2包含关系:设A与B是两个概念,若AB则A与B为包含关系且B为A的上位概念,A为B的下位概念。

定义3交叉关系:设A与B是两个概念,若A∩B ≠则A与B为交叉关系。

不相容关系进行定义如下:

定义4矛盾关系:设A与B是两个概念,Ω为A与B的上位概念,若A∩B ≠∧A∪B = Ω 则A与B为矛盾关系。

定义5反对关系:设A与B是两个概念,Ω为A与B的上位概念,若A∩B ≠ ∧A∪BΩ 则A与B为对立关系。

定义6并列关系:设Ai是一个概念,Ω为Ai的上位概念,若Ai∩Aj =∧UAi = Ω(i≠j)则概念Ai在Ω上为并列关系。

2.3 DEC与数据元的关系

在ISO/IEC 11179-3:2013(E)标准中,数据元素由四个组成部分:DEC、概念域(CDConceptual Domain)、数据元素(DEData Element)、值域(VDValue Domain)。

DEC是一个由对象类与特性之间的语义关系所构成的一个概念集合[2]。从定义中可以看出,DEC由对象类与特性两部分构成。DEC在描述上独立于具体的表示,不包含任何具体的数据。在功能上,为数据元素提供语义支持。CD对概念的描述性定义进行性管理。VD是一个数据元素允许值的集合,例如对数据类型,格式,单位,最大字符数量等元数据进行管理,为数据元素提供表示支持。

2.3.1 DEC构建规则

2.3.2 DEC逻辑关系生成算法

DEC本质上是一个概念,根据概念的定义可以确定,如果概念之间的属性存在共性,那么在概念之间必然会存在着相应的逻辑关系。通过对DEC属性之间进行运算操作,可以确定如下关系生成算法。

上述数据元素概念逻辑关系生成算法,有助于实现计算机的自动识别、评价。此外,对于概念之间的推理,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如果两个DEC之间存在交叉关系,通过DEC的交运算可以很容易判断出,两个DEC拥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

2.4 概念系统模型

2.4.1 概念系统模型定义

概念系统模型是一个逻辑概念,类似于数据库中的表空间,对所属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管理。在企业概念模型中,DEC是确保DE语义完整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概念。下面给出如下二元关系以及概念系统模型的形式化定义。

定义9 二元关系:Rb = {Rr1,Rr2},其中Rb表示一个二元关系,Rr1、Rr2分别表示二元关系中的不同关系角色。

定义10 概念系统:CS =,其中CS为一个四元组、PC表示特性集合、R表示一组关系的集合、OC表示对象类集合、CD表示概念域,这里的CD是对概念的值含义进行描述或约束。

2.4.2 规范化的概念系统的构建过程

在整个概念系统中,如何有效的组织对象类,特性,成为了概念系统构建的关键一环。UDEF框架能够将DEC从定性描述转变为定量表达,它的树形层次框架结构使得DEC的组成变得结构清晰,大量的减少了数据的重复定义、重复描述[6]。此外UDEF具有在词汇表等价映射的特点,可以满足不同的语言之间的语义交互问题。因此,在对DEC进行构建时,仅需要将对象类与特性分别作为UDEF的两颗子树进行组织即可,UDEF提供的 “超类―子类”的分类法,在理论上能够为任何一个企业的任何一个领域提供任意一种DEC。

通常企业的数据建模过程需要历如下几个阶段:对所需业务划分主题区域、提取业务过程、确定业务活动、最终梳理数据元素。

概念系统构建位于数据建模的前三个阶段,首先需要确定所有的对象类与特性,继而根据概念关系,确定DEC以及DEC之间的关系,完成整个概念系统注册。规范化的概念系统的构建过程如图1所示。

Link代表一个具体的存在关系(Relation),RR表示一个关系角色(Relation Role),LE(Link End)表示具体关系的应用实例,DEC表示一个数据元素概念[7]。

2.5 数据元素

数据元素本质上是DEC的应用,数据元素由数据元素概念与值域两部分共同组成。

定义11

DE = {DEC×VD}

DE表示一个数据元素概念集合,分别由数据元素概念与值域进行笛卡尔积运算生成,DEC表示数据元素概念集合,VD代表值域集合。

3 建立DEC注册系统

为了验证数据元素概念模型在企业中的可应用性,建立了DEC系统。在该系统中实现了相关概念的注册功能。在图2所示的系统中,选择井下为主题概念系统,对所有相应的井下概念进行管理。在对象类与特性类中指称表示概念的标识名称,属性编码(UDEF)表示该属性的编码规则是按照UDEF的规范进行编码。其中属性类型表示的是要进行注册的元素,是否是DEC类型。在DEC注册中,包括了注册人、描述定义、注册日期等描述属性的注册。

图1 规范化的概念系统构建过程

图2 DEC注册系统

4 结 论

本文依据ISO/IEC11179-3:2013(E)标准,提出了SCCS概念模型构建方法。该方法的实施,不仅解决了概念模型中的信息集成与共享问题,而且对概念模型标准化工作做出了探索。此外,规范化的概念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概念模型的标准化,还可以实现对逻辑数据模型、元数据字典、数据交换模式的标准化,以至于未来知识表示模型标准化。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主要是概念搜索算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洪伟. 基于本体的元数据模型的建立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4.

[2] ISO/IEC 11179-3 Information technologyMetadata registries (MDR) Part 3 Basic attributes and registry metamodel [S]. (3nd edition), 2013.2.12.

[3] [EB/OL]http:///udef/.

[4] 金岳霖. 形式逻辑[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6-1.

[5] 冯志伟.术语学中的概念系统与知识本体[J].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6,(1):20-28.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概念整合;类属空间;映射;类概念

中图分类号:H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2)04-0157-04

在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中,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概念合成通常涉及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tic Space);一个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心理空间是人脑感知、想象、记忆或者理解某一特定场景相关信息的临时“容器”,是人们说话和思维时无意识地用来组织后台认知运作过程的手段。四个心理空间构成一个整合网络(integra-tion network):两输入空间中的元素通过映射(mappings)相连,并投射到类属空间,同时两个输入空间还通过各种方式有选择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刘正光就该理论中关于层创结构和类属空间的论述提出质疑。对于合成空间中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及新颖元素,Fauconnier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他认为层创结构并不仅限于合成空间,而是存在于整个整合网络当中,它通常比输入空间中的结构更为简单,层创结构中的新颖元素是合成空间链接整个网络的方式。然而,对于类属空间在概念整合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它如何参与概念合成的问题,却含糊其词。

本研究遵循“现实-认知-语言”的原则,通过对语言意义建构在线心理过程的分析和考察,探析类属空间及映射特征,揭示其在生成新概念时所发挥的作用。

一、概念整合中的空间映射

映射是来自数学领域的一个概念,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Fauconnier和Turner、Fauconnier和Sweets-er等借用它来分析联想和认知推理过程,认为一个心理空间中的概念与另一个或几个心理空间中的概念产生映射关系,构建起新的心理空间,从而形成新的概念。人们进行思考和交谈,就是在建构心理空间之间的映射联系。在概念整合理论中,Fauconnier和Turner详细地阐述了整合网络中各空间的相互作用和映射(Mapping),如图1所示:

(实线连接黑点表示输入空间的元素构成直观映射关系,没有映射的黑点代表此次认知过程中退隐的其它元素或结构;抽象的、联想性的映射用虚线表示。下图同)

该模型显示,两个输入空间和类属空间及合成空间具有映射关系。映射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一个提取语义特征的机制。Coulson补充阐述了概念整合映射机理:映射是人的心智空间内部与外部、表征与实质、具体与抽象的诸多信息和概念特征的连通纽带,映射连接是一个心智目标成员对另一个心智目标成员的呼应,相似关系、类推关系、角色关系及其它语用关系都是映射的基础,人的心智关系是通过映射连接起来的。在概念整合过程中,输入空间提供基本元素,类属空间提供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的信息,合成空间的部分意义元素来自输入空间,同时提供不存在于输入空间的、新颖的结构。对于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之间的映射关系,该模型并没有直观地表现出来。有学者,如刘正光因此提出质疑:“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虽然提及了类属空间,但一直是模糊的,似乎可有可无,类属空间中的背景知识怎样参与映射,怎样参与选择来自输入空间的信息,怎样参与合成空间的理解?”

二、类属空间及映射

1 类属空间及映射的特点和作用

概念整合是人类理解和生成语言的重要认知机制。概念整合网络较好地揭示了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语义元素合成的在线心理认知机制。我们认为,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新的概念,其中,已有概念,即输入空间,所提供的基本元素,是结构或意义整合的原材料,新概念所具有出的新颖的意义元素并非直接来自输入空间,而是经由抽象了的类属空间,在人类认知包括隐喻、想象和创新机制的作用下形成的。在此过程中,人类的体验和经验、百科知识、具体语境都参与了新空间的建构以及信息的重组整合。类属空间,作为输入空间信息或元素的连接点,和合成空间构成直接映射。类属空间具有抽象的类概念框架和内容,合成空间是类属空间中类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在此过程中,类属空间担任了新概念成形的孵化器角色。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是基于体验的,而类属空间与合成空间的映射是人类认知对体验的无意识加工处理的结果。正如人类对信息的处理一样,概念的合成也经过了“现实-认知-语言”的过程: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和感知;形成抽象的意象图式和类概念框架;概念和范畴化;选择具体的结构和词汇表征出来。在概念整合网络中。除了输入空间向类属和合成空间投射外,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之间也存在映射关系,这种映射关系是从体验到认知,再从认知到语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类属空间的抽象意义和结构元素映射到合成空间,是认知对抽象类概念的具体化,也是语言成形的直接动因。张辉和范瑞萍认为跨空间的映现利用了输入空间中共享的抽象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或者发展了额外的共享抽象结构,而这种共享抽象结构就包含在类属空间之中。类属空间是一个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空间,是输入空间的交汇点,反映各输入空间共有的角色、框架和图式。换句话说,类属空间的重要特点在于它是输入空间部分结构和元素向合成空间投射的必由之路,它利用已有元素和结构,经过筛选和加工,孕育了新的概念。而合成空间是类属空间的具体化,是创新内容的临时容器,也是完成意义建构并形成新概念的场所。

基于以上探讨,我们对Fauconnier和Turner的空间映射图稍作修正,用虚线标示了从类属空间到合成空间的抽象映射,以更直观、更明晰地展现概念整合网络中各心理空间映射链接关系。如图2所示:

跨空间映射的分析和探讨是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处理语言问题一定要涉及的。国内学者有白解红、王正元、张辉和邓云华等分别对词汇、语篇和句式的整合机制及整合过程中语义元素和结构的跨空间映射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为了更深刻地揭示类属空间在概念整合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更透彻地理解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的映射关系,我们将对具体的词语和句式概念的整合进行分析和论述。

2 词语概念整合中的类属空间及映射

学者们对词汇和短语的概念整合有过很多的研究。本文拟以词语“计算机病毒”为例,对其所经历的概念整合过程,特别是类属空间参与映射和整合的过程进行重新分析。在与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们体验到了病毒会让人生病甚至死亡,也体验到了一些计算机程序会格式化硬盘、删除文件和数据、抢占系统资源等。病毒和破坏性程序的这种相似性,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将两者联系起来,创造性地形成新的概念。在新概念形成过程中,病毒和破坏性程序的部分特征隐退,部分特征得到凸显。关于该生物病毒是DNA型还是RNA型,破坏性程序是“引导”型还是“分体式”型,这些特征将不为认知所关注。相反,病毒的语义元素“损害人体机能”、“传染”、“必须去除”和破坏性程序的语义元素“破坏文件和损坏主机”、“自我复制”、“必须删除”成为认知的焦点,因具有相似性而关联起来,即,发生跨空间的隐喻映射。同时,基于对这两种事物的体验和经验,大脑在接受和处理该信息时,对二者共有或相似的语义元素和结构进行高度概括,投射到类属空间,形成抽象的图式和框架,而“具有破坏性。必须除掉的某物”成为其中的核心并形成相应的类概念内容。输入空间的概念意义元素投射到类属空间,反映两输入空间投射的、待加工的抽象的概念。抽象的图式和类概念框架要进一步概念化为语义表征,还需要百科知识和语境的参与。一旦语言所提供的线索与现存的结构、认知原则和背景框架结合起来,就会发生意义建构,其结果的丰富程度大大超过语言所明晰表达出来的信息。输入空间元素有选择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同时,在联想和逻辑推理等创新思维的作用下,通过对类属空间“具有破坏性,必须除掉的某物”类概念元素的组合、完善、扩展和凝缩,结合具体的语境,投射到计算机领域——破坏性程序与计算机的关系无异于病毒与人体的关系,产生“病毒+计算机”的语义匹配,形成新的概念内容和语言表达“计算机病毒”;投射到网络域,就有了“网络病毒”的表达;投射到社会域,就有了“道德病毒”的表达;投射到文化域,便产生新概念“文化病毒”。

“That surgeon is a butcher”是概念整合理论中的经典例句,对于它的生成和理解,在认知后台操作中一样也离不开类属空间映射的参与。Fauconnier和Turner、Grady et al和Evans等都对这一例句中语义元素和结构的映射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和说明,然而,对于该过程中类属空间如何参与,如何投射到合成空间形成新的表达和意义的问题惜墨如金。沈家煊认为在这个整合体中,外科医生和屠夫二者融为一体,外科医生动刀的过程和屠夫动刀的目的手段也就整合在一起,给人以目的和手段相对立的整体意象,从而产生出“那个外科医生技术拙劣”的新的意义。我们认为,人类对“外科医生用屠夫的方式对待病人”的共同体验和经验为该表达的生成与理解提供了认知基础。“外科医生和屠夫”的概念激活了相关结构和元素,“手术刀”、“病人”、“医生和手术”和“屠刀”、“牲畜”、“宰割方式”发生跨域映射,在类属空间形成“恶劣手段和高尚目的冲突对立”的抽象类概念,结合具体的语境,投射到合成空间,实现“使用屠宰的方法”和“给病人做手术”的语义匹配,用语言表征出来便是“That surgeon is a butcher”。我们还可以说,“这个按摩师简直就是个屠夫,按得她喊爹叫娘”。这些都是基于现实世界中具体的事件或情境的体验,是对概念的不同特征进行凸显的结果。

3 句式概念整合中的类属空间及映射

语言的概念整合不仅发生在词语层面,也发生在句式层面。对于汉语处置句,如“把碗打碎了”、“把衣服弄脏了”,熙认为跟处置式关系最密切的不是“主-动-宾”式,而是受事主语句,因为很多处置式去掉“把”就变成了受事主语句。石毓智进而指出,动补结构的建立使得原来出现于动词和补语之间的受事名词大量前移,为了避免表达的歧义,常常需要一个语法标记来区别它们的语义角色,处置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处置句式的产生进行研究,通过对概念元素映射的解析,更加清晰地阐明语言生成和理解的后台认知运作过程。基本句式的类典型意义反映了人的经验中最基本的场境。“碗掉到地上碎了”和“某人做了什么使碗碎了”是人类在不同的场景下获得的不同体验和经验的语言表征。受事主语句,如“碗打碎了”、“衣服弄脏了”,受事作为话题,凸显的是受事经历某种动作之后的状态。近代汉语语法发展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为处置式的产生与发展,大约在八世纪左右来自普通动词的“把”语法化为处置式标记,经历了宋元明清的发展演化,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最常见的语法格式。

处置句式和受事主语句式、动补结构及用以区分语义角色的语法标记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概念整合的视角来看,受事主语句式、动补结构和用以区分语义角色的语法标记分别为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和输入空间3。受事主语句式的句法结构为“受事+动词+补语”,其语义特征是“受事经历某种动作后怎么样了”;动补结构的特点是动词和补语融合在一起,二者之间不能插入受事,受事通常会前置;“把”语法化为处置式标记,区分施事和受事的语义角色。在“碗打碎了”、“衣服弄脏了”经验的基础上,要凸显施事对受事做了什么,即,强调对受事的处置时,“把或将什么怎么样了”成了理想的选择。出于表达的需要,认知给予输入空间部分的语义元素和结构更多的关注,在类属空间形成“如何处置某物”的抽象类概念,并对3个输入空间的结构和语义进行创造性重组,在合成空间以“把+受事+动词+补语”的句式结构表现出来。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题元理论 题元角色 原型施事 原型受事

一、前言

在题元的理解中,一些学者从“词汇—概念结构”观出发,将题元视作动词的词汇蕴涵或词汇预设。Jackendoff(1990)即认为题元角色是由词汇概念结构赋予某个结构位置的。按照Cook(1989)的见解,概念特征是由各种细微的语义概念所构成的延续性语义混沌体,题元则是对其进行梳理与切割的结果,这同Dowty(1991)将构拟题元角色的原型蕴涵当作界野模糊的连续体有相通之处。

二、题元理论

正因为并非所有的语言都可以把“施事/受事”等语义概念语法化,或者把“主语/宾语”等句法概念语义化,这样才有必要建立“题元”这样的一种概念。所以研究题元的人首先都有一种共识:一方面“题元”不可能是纯语法的成分性概念,而是在句法概念中加进语义内容。

引入题元的目的主要在于要说明那些靠原有的某种句法概念,如主语、宾语之类,所不能说明的事实。举例说,下面(1)结构形式不同,但动名语义关系差不太多,下面(2)结构形式差不多,但动名语义关系却很不相同。这时只有想办法把结构形式和语义关系两种分析结合起来才可能正确解释它们的异同:

(1) A. John bought flowers from Bill约翰向比尔买花 B. Bill sold flowers to John比尔把花卖给约翰

(2)A.他家跑了一只羊B.他家宰了一只羊C.他家卖了一只羊

三、题元角色

题元角色及其前身(语义)格60年代起进入理论语言学文献,并长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在定义、划界、数量设置乃至归属等方面存在一些相当严重的困难,因而又成为最富争议的概念之一。美国语言界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来克服这一问题。一种是把词项视为结构体,即:词汇—概念结构,并根据这些结构上的不同位置把题元角色派生出来。第二种是把题元角色视为某种丛集概念,并通过其特征的不同组合来派生传统的角色。《题元原型角色与论元选择》一文是第二种方法的代表作,下面笔者将对该篇进行评价。

第一,题元角色在语言中的数量和构成一直难以确定,即使是最常用的角色,如客事和施事在定义和外延上都有分歧,做进一步切分的人也不少,切分得粗细往往难以反映现象的区别,而切分得细概括力就会低。

第二,题元角色的特性应该根据什么事实基础来归纳,现在也缺乏统一的标准。但是Dowty认为其中的很多现象其实与题元角色无关,而属于句法、语用或其他语义现象。

第三,Dowty同时指出,目前人们鉴别题元角色的角度各有不同,有时以事件为根据,得出的角色能够独立于语法功能而保持稳定的语义作用。但有时又以视角为依据设立角色,得到的结果往往与事件相脱节,而且缺乏稳定性。例如“The lamp is over the table”(灯在桌子上)和“The table is under the lamp”(桌子在灯下)两句描绘的事件是相同的,但是Talmy(1985)把前句中的“lamp”定为图形,“table”定为背景,后句中的两个NP的角色则完全相反。

针对以上问题的出现,Dowty提出了以下的看法。首先,他认为传统的题元角色在切分、划界和定义方面的困难表明它们不是离散的范畴,而是个边界模糊的丛集概念。

其次,在归纳题元角色的特性方面,Dowty认为需要收缩阵地,选择许多范围中的一个观察,这样事实基础上的选择才不致流于任意性。他本人选择的是论元选择的角度。

四、浅析Dowty有关题元理论的阐释

笔者认为,Dowty对现有题元理论研究的批评是有道理的。实践初步证明,在定义、切分、划界和数量设置方面的问题不解决,题元角色的研究就很难有新的实质性进展,甚至可能陷入早年对语义特征研究同样的困境。Dowty正视了这一现象并试图解决,应该是值得推崇的。

Dowty的理论是否可行还需取决于词项内部有无结构这一关键问题。他把题元角色定义为动词对论元的蕴涵,只与句义有关,又是个丛集概念,这样就基本排除了词项内部有结构的可能。但是,词汇语义学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似乎支持相反的结论。比如:(1)词组的构成是有限制的。(2)动词隐含论元的语义往往可以根据动词判断出来。Jackendoff提出,因为英语动词“enter”(进入)的词目有事件、路径、地点和事物这些结构性语义函数,所以它不仅指“经过了某个路径”还有“走入某个地方”的意思,而且其第二论元“into something”即使没有明说,这个意思也总是存在的。

再者,笔者认为,把题元角色视为丛集概念的方法在克服了传统研究某些不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原型蕴涵的组合有无限制?这个问题Dowty并没有论述。然而,自然语言中可以找得到的某些组合,如原型施事特性自立性和原型受事特性静态性的结合却和他的体系格格不入,因为原型蕴涵是个边界模糊的连续体;相反,语言所不容的某些组合,如“感受义与自由义二者相互排斥”,Dowty的体系中又缺乏排除的机制。

五、结语

总之,笔者认为,Dowty有关题元原型角色和论元选择的理论避免了传统研究中的一些缺陷,又带来了新的问题,解释了不少现象,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它值得我们借鉴,也需要我们在借鉴中做一番深思熟虑的工作。题元理论及题元角色理论是开放的课题,期望更多有识之士提出更多更好的见解不断丰富该理论的内涵。

参考文献

[1]Dowty D. Thematic proto--roles and argument selection, Language No. 3, New York, 1991. Grimshaw, J. (1990) Argument Structur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Talmy, L. Force Dynamics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In Papers from the 21st Regional Meeting,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5.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概念框架;论元结构

1. 概述

《概念框架和认知》(下简称《框架》)的研究范围在于小句的概念框架,讨论的是概念框架是小句概念内容的表征形式(程琪龙,2006)。在各种相关的理论模式中,一维的语义结构以及动词中心论对小句概念语义的表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这样的语义结构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它们无法将语义结构和语法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与概念语义一同合理地表述出来。因此,《框架》一书提出了一种多维的有抽象意义的概念语义框架。

2. 基本构架

此书的结构十分清晰明了,主要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三章)是理论基础部分;第二部分介绍了概念语义域的概念框架(第四到七章)以及“体现关系”(第八章);第三部分是对全书论述的总结和拓展(第九章),对概念框架的利弊进行总结,并且讨论了其发展前景。

《框架》的第一章就概念框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证。作者认为,语言的人类特征表现为语言系统的生理特征、社会文化特征和思维特征。语言系统的胜利特征主要表现在大脑神经网络的连接方式和操作原则上。社会文化特征和思维特征则物化为语言系统和该奶奶系统之间的连通和操作关系。(程琪龙,2006)正是由于语言具有这样的特征,语言学的理论目标应该是语言系统。从语言观和理论目标出发,语言研究用理论模式来表述和解释语言系统。就此,作者在第二章展开了对构建认知功能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述。第三章要论述的是概念框架的研究背景以及基本构架。概念框架的基本概念结构有三种: 时空概念结构;动作概念结构;致使概念结构。第四张到第七章分别详细地介绍了方位域、领属域、性状域和心理域的概念框架。Langacker 也提出过“域”的概念,但是他的“域”指的是突显成分关联的“域”(domain),强调背景和成分之间的不对称关系,关注语义成分和语法关系之间的对应关系(Langacker,1987)。《框架》里的概念语义域属于概念语义部分而非语法语义部分(程琪龙,2002)。第八章详细地叙述了怎样利用四个概念语义域和三个概念框架体现小句概念语义和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以及语义结构和语法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一章的内容在于总结整本书提出的理论框架,并且提出了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的领域。

3. 从构式语法的熔合看概念框架的表述优势

认知语言学的诸多理论大多以西方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它们对汉语许多小句的描述能力是有限的。比如说构式语法中的“熔合”解释不了汉语中有失配小句,因为构式语法是以英文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产生的语法,英语中虽然有错配小句,但是汉语中的失配小句在英文中却不存在。失配小句和匹配小句相反,它没有一个参与者和动词有语义匹配关系。当然,失配小句并非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而且并非任何语言都有失配小句。例如:e.g.2 昨天吃了二十块钱。e.g.3 第二次瞄准才把球踢进门。第一句的说话者的意思是:昨天吃饭花了二十块钱。第二句表达的意思是:第二次瞄准球门才把球踢进去。第一句的“昨天”不是“吃”的动作者,“钱”不是“吃”的动作对象,两者和“吃”没有匹配关系。第二句的“第二次瞄准”以及“球”和动作动词“踢”也没有直接匹配的语义关系。一个隐性过渡概念结构可以通过概念框架构建出来。通过隐性概念结构的过渡,失配小句的内部语义连贯就一目了然了。

虽然失配小句的语义都不直接匹配,但框架中各概念结构之间的连贯语义仍然存在。理解动词为“吃”的例句,它框架是一个及物的动作概念框架。这里的及物概念和 语法结构的及物性是两个相关而又不同的概念作为一个动作概念结构,它是否及物是指动作是否有相应的对象。动作“吃”本身应该有动作对象,至于动作“吃”在具体小句里面有没有宾语或者有什么样的宾语并不能改变其及物性。根据经验知识,“二十块钱”不可能是“吃”的真正宾语,“昨天”也不可能是“吃”的发出者,因此,整句话的动作发出者和承受着始终是隐性的,它的概念过程可以这样表达:昨天吃了二十块钱。 动作者x+动作吃+客体x+时间昨天

客体吃饭+动作花+客体二十块钱+时间昨天

失配小句体现的概念语义涉及两个动作过程,这两个过程都有各自的动作结构,其中第一个过程的“动作者”与第二个过程的“客体”重合,而“吃饭”这个“客体”的概念语义在第一个过程中是由动作“吃”表达出来的,这说明,两个或称中的概念语义都是连贯的。连贯的各概念过程既表述为它们之间的推导可行性,还表述为可推导概念结构之间参与者的重合关系。

现在来看看构式语法的“熔合”是怎样解释这个小句的。构式语法的“熔合”是指与动词相联的参与者角色和构式的论元角色同时受到语义限制(Goldberg,1995)。句子中参与者的角色和构式角色熔合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语义一致原则,即只有语义一致的角色可以熔合。第二个是对应原则,即每一个词汇上侧重并表达的参与者角色必须与构式中被侧重的一个论元角色熔合。“昨天吃了二十块钱。”中的“吃” 的及物构式可以写为:

PRED(谓词)是一个可以由某个动词填充的变项,当该动词被整合进构式中时,该动词被看做是一个常项。构式角色和动词的参与者之间的实线表示这些角色必须熔合。可以看到,吃的agent仍然为“昨天”,而patients仍然为“二十块钱”。“二十块钱”的语义与潜在客体“食物”的语义并不一致,而且这个小句中的三个构式论元角色predicate,agent和patient都无法与“二十块钱”这个参与者角色在语义上保持一致。由此可见,“熔合”无法对汉语的这个句子进行精确正确的分析。概念框架的这个表述优势应该总结为合理表述动词和论元之间的错位关系。除了这个表述优势外,概念框架还有其它的几个表述优势。

4. 从论元结构的缺陷看概念框架的表述优势

概念框架的表述能力很强,具体体现在其概括能力上。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它能用三种最基本的概念结构来表述小句的概念语义框架,比传统的论元结构有更强的表述力。

(1)为语法隐喻提供合理的形式表述的优势(程琪龙,2007),它涉及到不同的语法形式表述相似语义内容。而利用论元结构分析隐喻小句会出现句子成分与论元结构搭配的状况。例如:e.g. 4 The chicken leg asked for a beer.

它的概念内容可以用这样的概念框架来表示:

局部动作者chicken leg +asked+对象 a beer

动作者+asked+对象beer+终体onto chicken leg

概念过程[局部动作者chicken leg +asked+对象a beer]表述的是小句本身的概念内容,但是整个框架表示的是这样的一句话:Cooking chicken legs needs beer。语法隐喻小句的概念过程中,动作者没有显现,客体对象变成了主题,并且体现为句首名词,形成了语法隐喻小句。此句的论元结构是:agent+动作+patient。chicken leg 是agent,a beer 是patient,这与agent是句子动作发出者和patient是句子动作承受者的定义式违背的。传统的论元结构没有办法科学地表述这样的小句,而利用概念框架却对隐喻的过程一目了然。

(2)概念框架具有合理表述概念信息的获取和语义推理等认知操作的优势。这里可以用分别用中英文两个经典的例子来证明使用概念框架来描述句子可以获得句子语义意外的语用信息。例如:e.g. 5鱼塘被下了毒。这句话的语义结构是:受事+施事+动作+题元。其概念框架可以表述为:

在这个被字句中,被激活的框架首先是鱼塘有了毒,而第二个框架“有人在鱼塘里下了毒”处于半激活的状态,即人们可以根据第一个框架推导出第二个框架。也可以根据先设推导出有人曾经有毒。论元结构只关心语义和句法之间的对应关系而概念框架的表述范围除了体现语法,还可以获取语义意外的用信息。如果用论元结构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构:patient鱼塘+ 动作被下毒+ agent人。但是从这个结构中不能直接看出“有人在鱼塘里下毒”,也读不出“有人曾经在鱼塘里下毒”。其在英文中的应用亦如此,例如: e.g. 6 The fly is swimming in my soup.这句话的论元结构是:施事+动作+终位。而它的概念框架可以表述为:

根据先设可以推导出知道,动作者the fly是不应该在soup里面的,但是根据推导的结果,fly已经在soup里面了。而且说话者将苍蝇在汤里的这个状态做了一个延伸比喻,将游泳的动作转嫁到了苍蝇的身上,使得这句话不仅仅限于它本身的语义。根据百科语义知识可以推断,说话者是在对食品卫生条件的不满和抱怨。而仅仅看“施事+动作+终位”这个结构是得不到句子意外的延伸意义的。

5.总结

概念框架的理论是以Lamb(1999)的神经认识语言学为基础,由Fillmore的语义框架Jackendoff的概念语义学以及构式语法发展发展而来的,它提出了与Goldberg相似却又更加精致的观点来解决语义学研究中论元结构无法合理表述变式语义异同的困境。在认知功能模式中,论元结构是构式语义的一部分。它上接概念框架,下连语法结构。概念框架的出现使得论元结构不需要再表述精致的概念内容,而只需要关注语义的语法体现。并且概念框架在表述汉语中的“失配小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用论元结构和概念框架对隐喻小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概念框架能够比论元结构更清晰地呈现隐喻小句的过程。而且通过概念框架的分析,句子的衍生意义,或者说言外之意也能在先设或者推导部分被发现,这比单一的论元结构内容丰富了许多。但概念框架理论是否能够用于语篇分析,怎样用于语篇分析,它是否能准确分析描写心理活动或者是虚幻类场景的语篇,因为在人类的心理活动是不可预测的且多变的,这就导致了心理活动词汇分类模糊的问题。而在虚幻的场景中,百科语义知识往往是用不上的,缺乏了百科语义知识,概念框架的多维性和丰富性会不会被削弱。

参考文献

[1]Cook, Walter A. 1989. Case Grammar Theory.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Goldberg, Adele. 1995.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Jackendoff, R. 1990. Semantic structures. Cambridge, Ma. : The MIT Press.

[4] Lamb, Sydney, 1999. Pathways of the Brain: The Neurocognitive Basis of Languag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5]Langacker, R. W. 1987.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6]程琪龙,2002,《逼近语言系统》[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7]程琪龙,2006,《概念框架和认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8]程琪龙,2007,《概念框架―一个有新意的小句概念语义模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本体;资源描述框架;语义网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志码:A

Application of ontology based on semantic Web

NIU Wenqi

(School of Sci.,Anhui Agricultural Univ.,Hefei 230036,China)

Abstract:To study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knowledge ontology based on the semantic Web system,an ontological construction framework is proposed and designed. The existing conceptual schemas are fully used during the ontological construction,thereby the work strength in the term collection is decreased. To raise the speed of constructing ontology,several auxiliary methods are proposed:the conceptual schemas’ elements are directly transformed into ontology’s elements via exchange rules;by using conceptual quantitative technique,a classifying algorithm is designed,which implements automatical term classification by solving the ontological affinity,constructional dependency and coupling compactness between items. So an effective feasible solution for domain ontology construction is given.

Key words:ontology;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semantic Web

0 引 言

现今的网络是松散、开放的资源集合,最大的弊端是智能化程度低、网络信息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也不尽如人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WWW创建者 BERNERS-LEE[1]于2001年正式提出语义网.在语义网的构建中,知识表示、知识本体和智能主体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知识本体是整个网络设计的中心.由于本体在语义网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开展对本体的应用研究在语义网实现中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于计算机领域的本体[2]从概念上说是个实体,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某个领域抽象为一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理解,本体就是许多主体共同协定的对特定领域共享理解的表示.开发本体的目的是使人类、计算机能够对知识实现共享和重用,方便地进行知识的交互和协作.

1 本体的开发方法

本体的开发应该是相对稳定的,独立于具体的应用.对本体的研究和开发目前已经涉及到多种领域,如企业本体、医学概念本体、电子商务供应链本体等.其中,比较著名的企业本体研究工作,包括多伦多大学的TOVE(Toronto Virtual Enterprise)研究项目和英国爱丁堡大学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所的Enterprise项目.多伦多大学企业集成实验室采用Gruninger & Fox的“评价法”(又称TOVE)构造本体,而爱丁堡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采用Mike Uschold & King的“骨架”法构造本体.

这些工作从各自的实践经验出发,描述各自本体构造的过程、方法和步骤,但也存在一些片面性和不足,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少对本体建模工程标准、指导原则进行落实,并且属于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另一方面是针对建模工程中某些特定阶段的分析、建模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且使之具有良好应用价值,但却缺少将它们与整个建模工程集成的研究.

本文借鉴信息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方法,将本体的开发划分为规约制定、概念化和实现3个主要阶段.规约制定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文档的形式详细说明开发本体的目的和应用领域,预期本体的用途和最终用户;概念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统一开发人员对领域概念化模型的认识,并以1种明确的方式详细记录概念化模型;实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用形式化语言对领域本体模型进行编码,使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

2 概念化阶段

由于建立本体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建立本体本身,而是为应用系统提供1组公共的领域概念和知识结构,因此概念化阶段是本体开发的重点.概念化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术语收集、分类以及概念的定义,通过抽象出领域概念和关系,准确地定义领域概念的属性和属性域,最终产生1个覆盖本体需求信息的概念与关系集,构造出体现领域概念间层次关系的领域概念层次树.

2.1 术语收集

如果通过对应用领域专家进行反复调研和讨论来收集术语,将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鉴于这种情况,提出利用大量已建立好的领域UML概念模型[3,4],通过概念模型与本体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直接把已存在的概念模型元素转换为本体元素.主要采用如下转换规则:在概念模型中的类对应本体中的事物;概念模型中的关系,除了起到连接作用的关系以外,都对应本体中的相互作用(公共属性).通过以上转换,把概念模型初步转化为本体中的本体元素,再利用恰当的术语对这些本体元素进行标志.最后,通过对大量的概念模型转换,可以使本体逐渐趋于完善,节省术语收集时间.

2.2 术语分类

术语分类[5]是本体开发的关键步骤.由于术语是抽象的字符,如果仅仅人为地进行分类,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对术语的归类也不够准确.为了准确而有效地进行分类,采用术语量化技术,分别从语义及结构这两个角度对术语之间的紧密程度进行量化:利用“语义亲和度”表示两个术语之间语义上的紧密程度,即语义相似度;用“结构相关性”表示术语之间在概念模型中存在的结构上的紧密程度;将术语分类后所产生的术语类别称之为工作域,用“联结紧密度”量化两个工作域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工作域的合并,形成领域概念层次树.

定义1 用Affinity(ti,tj)表示两术语之间的语义亲和度.

从语义上讲,不同的术语之间具有不同的联系,其中术语与术语之间所存在的基本语义联系有4种,分别为:两术语在领域内是同义词(SYN);两术语语义之间存在包含关系(BT);两术语的语义在领域内具有某种联系(RT);两术语的语义在领域内无关(IT).对语义亲和度进行量化按照分类的原则,不同种的语义联系赋予不同的值.在工作过程中对语义亲和度的量化进行如下取值:

(3)选定1个阈值h,把工作域划分矩阵中的元素与阈值h比较,大于或等于者,进行合并产生新的工作域.然后,从工作域划分矩阵中划去合并工作域对应的联结紧密度,同时插入新工作域与其他工作域比较产生的联结紧密度.

重复第(2)和第(3)步,直到不能再产生新的工作域为止.至此,对收集的术语进行工作域的划分,构造出概念层次树,它体现出领域概念间的层次关系.

3 本体的实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企业建设信息化的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本文建立的企业管理知识本体就是为了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提供人和机器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实现信息资源在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共享与重用,方便地进行知识的交互和协作.本文以销售管理为例,说明企业管理知识本体设计的实现过程.

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销售管理为与客户或合作伙伴进行订单签约、完成销售行为而涉及的售中工作管理.图1为销售管理UML模型对象图,图中销售管理所涉及的基本类与关系都通过视图清晰地体现出来.通过前面介绍的元素之间的转换规则,将已存在的概念模型元素转换为本体元素,进行术语收集工作.

针对术语收集阶段所收集到的术语,对术语之间语义亲和度、结构相关性及类的联结紧密度进行计算,按照工作域的划分方法对术语进行工作域的划分.划分的工作域见图2.

各类属性分别如下:一般顾客(顾客号,姓名,地址,电话,订单列表);团体顾客(部门号码,团体名称);一般订单(订单号,日期,信用卡号,总金额,项目列表,顾客号);团体订单(购货单编号);销售代表(姓名,电话);项目资料(项目编号,项目名,单价,订单列表);订单资料(订货数量);送货资料(已送数量,小结,日期);销售资料(顾客列表,每周记录列表,销售代表列表);目录(项目列表).

相应地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各个模块,通过术语收集、分类、工作域的划分,再结合领域特点,建立系统的概念层次树,并且通过抽象出的领域概念和关系,对领域内的概念及属性进行定义.在实现阶段,采用资源描述框架描述本体模型,主要采用斯坦福大学研制开发的Protégé-2000[6] 作为本体开发工具.

所建立的企业管理知识本体模型的部分代码如下:

rdfs:comment="公事、作业,商品交易中的一系列工作或过程."

rdfs:label="业务">

rdfs:label="付款">

rdfs:label="信息">

5 结束语

建设本体的作用主要是:能够在人与软件之间对信息结构达成共识,方便人机对话;能够使本领域的知识得到共享和重用;使领域内不同的系统和模型之间能够进行互操作.在对特定领域本体的构造和设计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后,提出利用UML概念模型,通过概念模型与本体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行术语收集,再利用所提出的术语分类方法,建立领域概念层次树,实现企业管理知识本体,使得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屏蔽由于系统开发者不同而造成的对领域概念理解上的差异,实现系统在概念和语义层次上满足信息交换语义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BERNERS-LEE T,HENDLER J,LASSILA O. The semantic Web[J]. Scientific American,2001,284(5): 34-43.

[2] BENSLIMANE D,LECLERCQ E,SAVONNET M,et al. On the definition of generic multi-layered ontologies for urban applications[C]// Computers,Environment & Urban Systems,2000,24: 191-214.

[3] Object Management Group. The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specification[S/OL].[1999]. http://.

[4] CASTANO S,de ANTONELLIS V,FUGINI M G,et al. Conceptual schema analysis: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C]// ACM Transactions on Database Systems,1998,23(3): 286-333.

[5] GRUBER T. Toward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ontologies used for knowledge sharing[J]. International J Human & Computer Studies,1995,43(5/6): 907-928.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范文7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Abstract】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is the chemistry elementary education , is in conceptual formation and having applied more protruding obvious conceptual significance. Way chemistry teaching that can direct on a hereafter cramming up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ving what be hindered more being from having affected a student studying a chemistry.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the method being that the basic concept teaches to the chemistry has talked about some simple cognitions.

【Key words】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he basic concept teaches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1-0075-01

在这几年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关于化学的基本概念的落实问题上一直在困扰着我。学生如果是靠死记硬背的记忆概念就显得很牵强,而且会使学生有抵触情绪,冲淡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轻松牢记化学的基本概念,并且还可以让学生保持着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自己简单认识。

一、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忽略概念形成的过程,那是对概念的定义进行生搬硬套的传授,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学生只是学习了一些词语,会背诵概念的词句,在做题时虽然也可以解答习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用概念的规律对习题做出判断,那不是真正有意义的构建了概念,那应该叫做一种条件反射。当遇到一些概念的灵活与运用的问题和概念的外延的一些问题上就会显得很被动的。因此,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应是注重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析归纳,形成基本概念适的条件使学生自主建构意义形成概念。

教师应该注重对情景的设置和提出有效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从一定的方向对情景进行分析,发现情景中的问题,学生若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任务,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也就为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时,教师列出几个在四大反应范围内的和不在四大基本反应范围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当学生首先按以前的经验给这些反应分类,但当他们用原有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这项反应遇到困难时,必然会产生用新的方式去理解这些反应的动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去观察,如果发现这些反应其实只有两类,这时学生基本上就形成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内容的认识。此时学生应能对所选择的信息形成概括,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述或接受前人的描述语言,从而完成对概念的建构。

二、通过实验渗透概念

初三的化学是启蒙教育,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就这个原因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同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

三、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对于抽象的概念,在没有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应该应适当的比喻或指导学生自学去获取知识。合适的比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分子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先去想象分子的样子,可以在纸上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分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微观意识。再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现象: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为什么卫生球放久了会慢慢变小?烟雾的扩散等。让学生从宏观的感觉中去体会微观粒子的性质,理解分子论概念。元素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在建立元素概念时,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先让学生回忆原子及原子核的组成,然后在举例出各种元素的原子和同种元素的几种原子,让学生先感受到元素的概念,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抽象出元素的概念。也可采用指导学生先阅读教材再通过讨论的方法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概念。这样,一方面能排除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厌烦情绪,又能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得较准确和深入。避免教师把概念硬灌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记不住、难应用,进而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四、及时总结注意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微妙联系

初学化学的学生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形成的概念模糊,似懂非懂。因此做题时经常出现差错。在教学中可列举几组实例进行比较教学,在对比中明确它们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抽象能力。如在“元素”和“原子”概念形成之后,比较分析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即元素是宏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论种类,不论个数。而原子是微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在元素概念的运用中会更得心应手。

五、深挖概念的内涵

一些化学概念层次较多,这给学生记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把组成定义的关键词句向学生突出讲解,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加强记忆效果。例如、在“催化剂”概念中,强调“变”和“不变”;在酸、碱定义中强调“全部”二字等。学生只有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才能深刻理解基本概念。

如在溶液中“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第一,定义的句子比较长,第二,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溶解度概念中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加上关键字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六、通过练习巩固概念,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范文8

关键词:语义网;本体映射;概念相似度;概念格

0引言

自1998年Berners Lee等[1]提出语义网以来,语义网已经用于人工智能的许多领域。本体是语义网的基础,它可以用于描述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语义信息。但是关于本体的构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各个领域定义了相应的本体标准,因而存在本体异构性问题。

本体映射能很好地解决本体异构性问题,它是建立两个本体的实体(概念、关系、实例和属性)之间的语义关系的过程,同时也是本体集成、本体对齐和本体合并的技术基础。本体映射的核心内容是本体概念的相似度计算,主要分为两类:基于结构的概念相似度计算和基于语义的概念相似度计算。前者以Tversky[2]提出的基于特征的方法为代表,该方法使用相同特征、不同特征的数量作为概念相似度计算的依据。后者的典型代表是Resnik[3]提出的基于信息量的方法,该方法认为两个概念共享的信息量越多,就越相似。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范文9

论文关键词:安东尼·吉登斯“双重解释学”结构化理论针对性局限性

英国当代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可以说是一位划时代的社会学理论家。他提出的结构化理论,启发人们从新的视角来审视个人与社会、能动与结构之关系,在社会学研究中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相互对立的取向,即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吉登斯不满于传统社会学流派对上述关系的割裂,认为在生活世界中社会系统与个体行动是非常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互动,在社会学理论中不应将它们割裂开来。

一、结构化理论的针对性

要认识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必须首先了解他的“双重解释学”。“双重解释学”是吉登斯关于社会学元理论问题的一种表述,其基本涵义是:社会科学观察者必须从解释学角度掌握生活的各种描述,然后将这些描述转化成社会科学的话语范畴,这些话语范畴同时也为普通的行动者解释与掌握,并重新纳人到社会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

吉登斯深刻地探讨了作为结构化理论前提的社会学元理论的核心问题,即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性,批判了社会学中从孔德到涂尔干等人形成的“自然主义”和“功能主义”倾向,在解决生活世界与社会科学专业性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与任务等问题上,提出了“双重解释学”。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广泛的批判、借鉴其他社会学流派以及心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双重解释学”划清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差异,指明了社会科学的实践内涵及与日常生活世界的紧密的互动关系。

与自然科学的“技术性”应用比较起来,社会科学的发现似乎只具有较少的原创性。但吉登斯认为,这并不能说明社会科学较之于自然科学不重要,相反,正是因为社会科学具有本质上的实践性品格,所以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某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因为它参与到了社会生活的反复不断的建构过程中。比如没有社会科学“”、“民主”等现代概念,现代国家是无法想象的。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针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努力实现二者的统一。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或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是传统社会学理论中两个相互对立的方法论研究取向。秉承孔德“社会物理学”研究理路,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应当而且能够像自然科学那样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他称这样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社会事实”(socialfact)。在迪尔凯姆看来,“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强制性以及社会性。而在吉登斯看来,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及其理论传统,对社会学来说本身就是错误的,它们仅仅是哲学二元论思维方式在社会学领域里的一种深层反映。因此,这样的社会学方法论必然无法解释、说明和把握社会的真实结构,必须用一种新的社会学理论去超越上述方法论的对立。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也是针对帕森斯、墨顿等人的功能主义社会学方法论的。他试图努力打破功能主义神话,在关注社会宏观结构中实现宏观与微观的有机整合。其实,针对社会学方法论中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二元论研究倾向,很多社会学家表示出越来越多的不满,试图用一种新的理论统一社会学二元论。同时,社会变迁的现实也需要对传统社会学方法论进行变革。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也针对“二战”以后欧美各国社会变迁的实际。他试图超越“左”和“右”,寻求社会变迁的“第三条道路”,以真正实现现代性的自我认同。与哲学方法论所追求的形而上学不同,社会学始终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注重“经世致用”。因此,社会发展道路、社会发展模式以及社会发展动力等社会发展问题也就成了社会学关注的对象。

二、概念建构和理论批判的结果

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中将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合起来,构建了一些具有一定解释力的概念,并在对社会学理论内部的各派理论进行大清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这一过程与他的“双重解释学”思想是有内在呼应的。

吉登斯提出了结构的二重性,进一步阐明了结构和人的能动之间的互相生成的关系。结构,一方面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人类行动的中介。在这种社会实践之中,结构实现了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因此,结构并不是对人的行动的一种制约,它更多的表现为某种使动性。可以看出,吉登斯是试图重新界定结构的概念,以“二元化”来代替“二元对立”,以实现社会学方法论中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统一。

吉登斯认为,个人所生活的社会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既有社会从宏观结构层面上对个体的制约,也有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两者相互统一于社会有机体中。她主张抛弃个体与社会的二元论,因此行动就必定是一个核心概念。更重要的是,行动不仅仅是个体的特性,也是社会组织或集体生活的要素。吉登斯认为:“在社会研究里,结构指的是使社会系统中的时空‘束集’在一起的那些结构化特性,正是这些特性,使得千差万别的时空跨度中存在着相当类似的社会实践,并赋予创门以‘系统性’的形式。”这样一来,吉登斯就将这样两对关系化约为一对关系—社会结构与个体行动的关系,并试图在这二者之间实现架通。他主张用结构二重性代替二元论。认为行动者和结构二者的构成过程并不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既定现象系列,即某种二元论,而是体现着一种二重性。由此,吉登斯逐渐开始撩起他结构化理论的神秘面纱。他承认结构在整体上对作为个人存在的社会行动者及其行动具有某种“强制性”和某种意义上的不可选择性,但却不像涂尔干那样,强调前者对后者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他承认无论思考多么宏观复杂的社会问题,都要对主体以及主体的能动性有精微确切的理解,但却不像许多解释社会学家一样,一味强调个人是社会的惟一构成要素,埋头于人的具体行为、动机而不顾整个社会系统的反应。他坚持认为在社会理论中“结构”是一个必须的概念,但他关于这个概念的观点与英美功能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中的结构概念不同。英美功能主义中的“结构”概念是作为一个“描述性”术语出现的,法国结构主义是以还原的方式来使用这个概念的。他认为“结构”概念的这两种使用方法将导致从概念上模糊能动的主体。

吉登斯认为,不应该将行动看作是分散的实体。理性、动机和意图等,不是互不联系的单个行为的总和,而是一种不间断的行动流,一个我们不断地加以监控和理性化的过程。反思性指“持续发生的社会流受到监控的特征”,反思性展示了实践将能动者与结构、主体与客体联结起来的过程。人的行动是有意图的,但结果却并非是完全可以预期的,意外后果也是行动的结果。而正是存在着意外后果,才使得社会的再生产与系统的再生产有了存在的意义,保证了社会与系统生产的非复制性,同时也可以解释人类历史不断演进与社会的变迁。因此“能动行为”和“行动”的问题就在吉登斯的整个分析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所谓社会再生产,主要指的是行动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即双方都在场的交互作用;系统再生产则是群体和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吉登斯希望用这两者来化解微观和宏观的对立。系统整合的机制是以社会整合的机制为前提的,时空的伸延与扩展将二者联结起来。

在吉登斯看来,社会整合主要指的是行动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即双方都在场的交互作用,也就是面对面的互动,而系统整合则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行动者具有反思能力,社会整合就是建立在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与互动的例行化、区域化的基础上的,行动的例行化与区域化保证了跨越时空条件下社会互动的有序完成。吉登斯认为.在前现代社会中,由于时空的有机统一以及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统一,使得系统整合从属于社会整合;而在现代性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扩大化,产生了时空分离以及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民族国家的兴起。在吉登斯看来,宏观社会结构的力量使得系统整合成为可能。

总之,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所要给出的最终答案之一,他的结构化理论的形成是他的“双重解释学”的具体运用,即用“敏感的”概念框架来解释社会世界,而不是寻找永不褪色的规则和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