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集锦9篇

时间:2023-09-08 17:12:18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1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 职业倦怠成因 应对策略 

 

Maslach的倦怠三维度理论把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1)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即是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即是个体对他人的评估,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3)低个人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即指个体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Maslach,1997)。事实上,职业倦怠并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期里,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各行各业职业倦怠的形成及危害都并非偶然。大学英语教师这一群体是比较容易受到职业倦怠伤害的一组群体。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起着明显的阻碍作用,而且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发展、全球化人才的培养起到制约作用,值得引起社会及个人的广泛重视。 

 

一、大学英语教师的困惑及职业倦怠成因 

 

笔者先后于国内两大外语院校从教大学英语八年整,常有这样的体会:非英语专业(俗称大外)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习兴趣及热情相对较低,而教师较早出现职业倦怠现象的机率也较高。面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等考试压力与课堂改革势在必行的迫切要求,教师不得不在应试教育与课堂创新二者中游走,企图找寻中间道路的同时却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工作付出与其成就感难成正比,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出于社会偏见,或是传统的错误看法,大学英语教师在专业圈子里似乎被看作是处于类似二等公民的位置。同样令人忧虑的是,许多大学英语教师本身也有着较强的自卑感,认为自己在长期的大外教学中,专业没有增进反而退化,在教学科研、业务发展及专业深入研究方面不如英语专业教师。于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思进取,面对压力困惑感到力不从心,放弃努力的情况不在少数。以下,将从通过了解大学教师中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种种困惑入手,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成因,进而从教师个体的视角提出有关应对方法。 

成因一——教学工作量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的困惑 

众所周知,大学英语很难像专业英语那样实行小班教学,通常都在50人以上,多则是上百人的大课堂,其教学工作的强度是小班教学的多倍。而面对学生人数众多的课堂,教学效果实则难以把控。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课后备课及作业批改量都异常繁重,迫使教师处于非正常的高负荷运转中,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且身心互为影响,健康状况亦令人堪忧。长此以往,不少教师尚不到七年之痒的工作阶段,就已经在工作中提前出现衰退的迹象,职业倦怠状况由此产生。 

 成因二——应试压力与教学创新冲突的困惑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地深入,传统的应试教育有待逐步改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上教师的教学日程。然而,一方面要求素质教育,一方面却仍需强调考试的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虽不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但却可以帮助学生应对复杂的考试,掌握足够的应试技巧。尤其是当下的诸多考试仍将一些连英语是母语的人也常犯的细微的错误来体现考试难度,大外教学自然就难以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而教学创新、兴趣课堂则无从谈起。事实上,作为教师,深知这样的教学活动与提高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毫无关系,反而往往会把学生引入歧途,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也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则和测试目的,但也只能慨叹一己之力实在有限,但求不要误人子弟。于是,面对课堂上无精打采的学生,不少教师也坦言其内心迷惑而无助,甚至会感莫名的亏欠与自责。 

教改原本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校方如若过度强调教学创新,学生也一味期望课堂的趣味和新颖,教师则不得不否定自身既有的传统教学经验,以迎合多方的期待,把原本熟悉并行之有效的老方法都抛掉,竭尽全力使自身在课堂上改变原有的风格。即便如此,跟前卫的教法相比,仍自觉落伍老套,岂能不心有戚戚焉? 

成因三——疲于教学,无暇顾及科研,职称上不去的困惑 

由于教学任务过重,备课量大,同时还必须兼顾家庭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师业余能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是相当有限的。疲于教学,无暇顾及科研,职称因此也久久上不去,这也令许多教师叫苦不迭。尤其是评职称期间,不得不以牺牲睡眠及健康为代价,经常挑灯夜战,以期早日,评上相应的职称。为此不少教师选择去研究容易的其它领域,无法兼顾专业兴趣。写论文成了疲于应付,毫无成就感可言。为了评职称,大外教师们还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来补习那些完全没用武之地的第二外语。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职称评定大多是以发表相应档次的论文及规定数量为重要参数指标的,这使得长期以教学为重,经历了多年论资排辈等待的教学型教师们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教学能力平平,亦或是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尽管上课时间不长,但由于有相应,很快评上了高级职称,其岗位和工资都遥遥领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挫伤前者的工作积极性,或导致原本敬业爱岗的心理失衡。 

成因四——教师进修发展的困惑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2

一、认识与思考

1.新课改对古代诗歌学习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能领略到灿烂的古代文明,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营养和民族精髓,提高个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对五年级以上学生的诗歌阅读也有明确的评价要求:要求五年级学生“阅读诗歌,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入六年级,则要求学生“阅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诗歌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如果说五年级前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更多只是感性的认识与积累,那么六年级则要求在此基础上,有一些理性的思考和人文的熏陶。在七~九年级阶段,则提出了更高的鉴赏评价的能力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以及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初中阶段的古诗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2.唐诗的魅力与学生素养的提升

清代著名文人袁枚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诗人之诗可以养心。”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之所以能够得到保持和延续,古诗文功不可没,它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而唐诗作为前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其文化品格也正是中国古代文人品格的一种真实写照,其中蕴含的真、善、美等人文特质,在青少年的性情滋养、灵魂陶冶,乃至民族精神重铸方面都有着不可取代的积极意义。因此,诗歌教学在整个中学阶段一直都占据着一个相对重要的战略地位。

顾之川先生在《中小学经典教育的现状与思考》中呼吁加强中小学古诗文教学:“应大力提倡和鼓励青少年尽可能多地熟读、背诵一些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诗文名篇。培养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古诗词鉴赏能力,以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小学古诗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基于以上的认识,发掘唐诗中蕴涵的真、善、美特质,用民族文化的精髓来构建学生的精神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素质教育,确实是一条重要的教育途径。

二、实践与探索

课外唐诗鉴赏不同于我们平时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教学,没有现成的课程目标,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为了开始这一课程,笔者查阅了不少古典诗词教学资料,大多数是参照课内阅读的方式组合学习材料,以诗歌的体裁或诗人为序编辑整理,而且以高中的选修课开设为主。

这一课程的目标就是要使初一的孩子由对唐诗粗浅的兴趣逐渐深入其内核,了解其文化底蕴,学习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欣赏其自然风光的美、社会人情的美、语言音韵的美、结构建筑的美以及其他艺术手段的美,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因此,笔者从三个方面确立了本课程的基本思路。

1.关注中小学教学的连接

小学阶段人教版教材中选录了53首古代诗词,其中唐诗25首,可见唐诗在古代诗词中的重要地位。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唐诗重要性的认识,激活学生对唐诗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回忆小学时学习唐诗的方法,对其进行归纳和小结,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为初中的唐诗鉴赏奠定良好的基础。

2.注重唐诗与当代生活的联系

教师选择学习材料时可以时令节气为序组合,如开学初以中秋节为依据挑选写中秋生活的唐诗。关于中秋节的唐诗很多,如李白的《月下独酌》、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李白的《关山月》、李商隐的《嫦娥》、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等。其中李商隐的《嫦娥》是小学三年级学过的,教师可先让学生谈对此诗的认识,再引导学生鉴赏,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过中秋节的感受,体会唐代诗人的中秋感怀,拉近唐诗与学生的距离。当然对这些材料的处理要详略得当,重点在鉴赏和整体感悟。

教师应尽量使课程形式丰富多样,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课堂学习之外,有朗诵活动,有融诗、书、画、文为一体的手抄报制作与展示,还有诗作短剧改编及表演。定期开展的诗歌朗诵比赛,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诗歌。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锻炼了学生听、说等语文综合能力,对正确语感的培养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诗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有积极的作用。

三、困惑与展望

1.来自社会的困惑

当今浮躁的社会心态,使人们很难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家庭生活中读书习惯的缺失、传统文化的日益迷失等社会现状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冲击,尤其是唐诗这一与经济生活十分遥远的文化,更被人束之高阁。

2.来自学生的困惑

由于古典诗歌语言有“寓万里于尺幅”的高度概括性,“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的表达方式,加上古今表达差异等方面带来的原因,让人仿佛走进了一个语言的迷宫,难以了解诗的真实意思,学生对这种“诗家语”颇感陌生,很难真正对诗歌阅读产生兴趣。且唐诗反映的社会生活与今天的生活相距较远,语言的隔膜、时代的疏离感让学生对唐诗缺少天然的兴趣,这给我们的唐诗课外鉴赏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此外,当今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任务重,高中升学的激烈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鉴赏唐诗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来自教师的困惑

社会对教育的评价、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并没有完全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而更关注中考和高考成绩。这是社会激烈竞争的环境和社会分工严重分化的必然结果,不仅我国如此,东亚、东南亚不少国家都有此特点。

教育的功利思想如此突出,必然在教师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理应是社会读书的引领者,但是只要初略地看看我们的周边,就会发现不少教师除了看看教科书、教辅材料,上网浏览一下教案、下载一些教学课件,完成继续教育课程,很少系统地有计划地读书。所以,教育的功利反映在教师身上,会极大地影响唐诗阅读。要引领七年级学生来进行课外唐诗的鉴赏,自然难度不小。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3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师;学生;互动

尊重和信任学生是教师搞好教学的前提,也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必然基础。依据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语言认知发展需要,多给学生更多自主自由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口欲言又止和手想写又停的过程中适当指导,不仅能便于学生暴露学习思维方法,还能够使得教师在主动发现学生学习问题的过程中有效调整策略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多观察学生困惑,营造畅言氛围

察言观色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必然需要和基本前提。多观察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给他们畅所欲言的机会,能在发现他们学习困惑同时,便于激起他们学习的激情和兴趣。

在观察学生的困惑时,以尊重与信任为前提,给他们更多自由表达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在主动交流中暴露学习思维个方法。多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在自主交流中有效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让英语课堂成为师生和谐合作的载体。多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学习需求,特别是了解学困生、性格内向等学生的学习发展,摸清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困难,引导他们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感知体验。多给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鼓励学生针对各自的疑难问题,主动提出相关对策,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言自由权。

通过观察学生的困惑,有针对性得提出补救策略,能克服传统教学的“一刀切”,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化发展需要。例如,在译林版(下同)八年级上册Unit1 Friends的“Reading Best friends”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能针对文章表达主题,可要求学生就“Introduce their friends”和“Which character do you like best in your friend?”等进行自由交流,帮助他们主动暴露学习思维。在了解学生困惑的基础上,可建议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围绕“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your best friend?”等进行表达,让学生带着真情实感理解文章。

二、多参与学生互动,深化认知体验

了解学生需要走进他们,参与他们的互动,让他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走下讲台,参与学生互动交流,更能够使得学生在彼此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灵感,激活学习激情。

教师多参与学生的互动,能使得他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强理解感知。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以了解学生差异化发展需求为出发点,让他们能够带着问题主动质疑思考。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为他们提出富有指导性的学习方案和策略,帮助他们在主动参与思考的过程中更加积极参与。多和学生争辩沟通,引导学生在多方质疑和深入思考的过程中,主动暴露学习思维过程,让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灵活指导。

参与学生互动,能使得师生关系变得更为亲密,更能够调动学生的语言感知激情。例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 6 International charities的“Reading A 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教学中,可建议学生就“How do you think of ORBIS doctor?”进行同桌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深化理解感知。同时,可要求学生就“What are you going to say with ORBIS doctor?”和“Do you think ORBIS doctor’s work is very important? ”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则在学生交流中主动参与互动,以观察员身份来组织好他们的讨论。

三、多引导学生反思,强化策略指导

关注学生学习差异,引导他们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能有针对性探究学习思维方法,更利于他们获得深刻感知体验。总结反思的过程也是学生语言表达运用技能不断深化和延伸的过程。

在指导学生反思中,教师应换位思考,引导学生能针对各自的实际差异进行主动调整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语言表达、理解感知、互动交流等进行总结,让他们在反思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查找差异和不足。建议学生根据语言资源运用,引导他们对表达进行主动调控,让他们在主动调整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理解,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策略。教师在指导中,多给学生自我陈述和总结的机会,以方法优化和过程活化为根本,多给他们主动修正和积极完善的机会,让他们适应英语教学。

通过反思来帮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和方法,能使得他们将丰富认知体验转化为主动概括和修正的基本技能。反思能最大限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能力,使得学生在不断调整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激活思维灵感,形成正确的语言感知。

如上所知,英语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主题发展需要为根本,多融入学生互动交流过程,指导他们积极表达与合作探究,能在凸显课程学习生本主义原则基础上,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生成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改变,更能使得学生在和谐情境中获得深刻实践体验,有效提高英语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4

科任教师的困惑及解决策略

科任教师的困惑 课标要求,第一学段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兴趣不强。在课时紧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掌握这些生字,显得任务重、困难重重。为了完成识字教学任务,一些语文教师经常挤占其它科目的上课时间,但识字效果还是不理想。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解读 这些教师的困惑折射出他们教学途径和方法的单一,没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识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将识字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他们处处留心,在耳闻目睹中识字,这样就能广辟途径、化难为简,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快乐识字,扩大识字量,提高识字效率。

对策一 巧用资源,拓宽识字途径。一是开发学生群体资源。科任教师的姓名、学习科目名称、同学的姓名和住址等均可成为识字资源——可以在开学伊始,把班上学生的名字贴在他们的书桌上,引导他们在课余交流、认识,变有意识字为无意识字。二是巧用学校环境资源。校园里一句句催人奋进的名言警句、一幅幅图文辉映的宣传画、一幅幅名人画像……如金光闪闪的校名、充满温情的提示语、“让童心装满梦想,让童年弥漫书香”等宣传语均可以成为识字资源。三是巧用社会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物,如食品包装袋、路标、站牌、广告牌(语)上的字,并时常开展与“我和身边的汉字交朋友”等活动。如针对现在许多学生喜欢观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动画片,以及社会上带有喜羊羊等卡通图片商品琳琅满目的现状,笔者请学生收集相应的食品包装袋,并引导他们就包装袋中的信息进行交流、分享。

对策二 巧寻规律,激活识字方法。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大,如果让学生被动地记、机械地抄,他们马上会厌倦。汉字虽然千变万化,但还是有些规律可循的。教师如果能根据汉字特点,授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方法,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积极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能力。如可以用分拆记忆法、实物演示法记、联想法、比较法、加偏旁法、加一加、减一减、故事法、儿歌识记法等方法帮助识记生字。生字教学时,笔者也时常加入“比一比谁的识字方法妙”的环节,鼓励学生采用最轻松有效的方法记忆生字,并对一些学生的方法提出赞赏。这样的课堂,学生兴趣高涨,识字效果较好。

学生家长的困惑及解决策略

学生家长的困惑 孩子学习生字时记得快,忘得也快,每次在家听写都会出现不少的错别字,孩子学习过的生字回生现象严重。不知有哪些办法能够减少回生现象的发生?

解读 家长的困惑,从很大程度反应了学校识字教学的效度不够,需要教师针对性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根据儿童遗忘规律,还需不定时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生字进行复习、巩固。巩固生字的最好办法是再现,即在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如果长期这样做,还会激发出新的识字兴趣,进一步扩大识字量。

对策 多管齐下,提高识字教学的效度。一是先入为主,强化识记。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经常发现同样的错误会在同一个孩子身上出现许多次,如班上某一学生写“器”时总是会少写“、”,发现后哪怕叫他重新写十遍,过后他遇到该字时还会少写。从这种现象来看,“先入为主”的道理在认字过程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指导孩子第一次认字时,就要研究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利用声音、情境、动作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给孩子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如果在开始认识“器”字时,就告诉他们“这里的‘、’就像机器上一个特别重要的螺丝,千万别弄丢了,否则机器就启动不了”,这样的形象解读,在孩子听来既有趣又好记,孩子写错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二是游戏巩固,再现生字。游戏是孩子喜闻乐见的活动,把游戏运用在巩固、复习生字中,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搭建平台,享受阅读。多认少写、认写分开的教材特点,使学生提前阅读成为可能。因而要鼓励孩子尽早阅读,引导他们读童话、童谣、儿歌、小报、韵文,让他们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和这些字“打照面”。

学生的困惑及解决策略

学生的困惑 班里有许多小朋友能认很多字,还能看得懂课外书了,而自己却还有不少的字记不住。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不如他们?

解读 受记忆力、学习习惯、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识字能力表现出一定差距是很正常的。教学中不能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要允许他们有差距。特别是对待学困生,一定要用温情感染,让他们对识字始终保持温度与热情。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5

【关键词】新目标英语教材;分析 三贴近;三位编排;三到位;困惑

作为一名初中的英语教师,使用过两种英语教材即仁爱版的英语教材和人教版的英语教材。教学后发现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更加地适宜教学。下面就个人教学实践和研究的认识和体会,谈谈目前正在使用的人教版新目标九年级英语教材。

教材分析

目前我校九年级使用的英语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Go For It》,它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融会了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地深化的学习程序,本书共有18个单元,其中包括3个复习单元,供九年级全年使用。此教材每个单元都列出明确的语言目标、主要的功能项目与语言结构以及需要掌握的基本词汇,并分为A和B两部分,A部分是基本的语言内容,展开目标句型,提供部分示例和指导性练习,B部分是知识的扩展和语言的综合运用,每个单元还附有Self Check部分,供学生用来自我检测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使学生对学过的目标句型进行巩固练习。同时为了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每单元的后面设置了具有夸文化内容的语篇及相关的练习。

教材的突出特点

1.“三贴近”话题设计

该教材充分考虑了12-15岁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所涉及的话题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其大多数内容都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他们所熟悉和共同关心的人和事。如:第一单元的话题是谈论如何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第二单元的话题是谈论变化(How we have changed);第三单元谈论规章制度(Rules)等等。这些话题都是学生们熟悉且感兴趣的,课堂上学生们都表现得较积极。还记得在上第二单元时,我要求学生们带上自己小时候的相片,用所学语言结构“used to be +adj和used to do sth, but now ...”来描述自己的过去与现在即自己的变化,不曾想学生们表现得是那么的积极,所学语言知识运用的非常正确。至今都不能忘记他们表现出的津津乐道。同时,教材也注重让学生了解一些外国文化,增进他们的国际意识,如:第12单元话题是Customs(风俗),教学时学生们会了解学习到一些国家的礼仪,如:日本、法国、哥伦比亚、瑞士等这些国家的问候礼仪、餐桌礼仪等。本册教材也介绍了一些关于愚人节的故事(April Fool's Day)、电子邮件英语(E-mail English)等这些话题内容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所获取的声音和文字英语信息的理解;有助于调动他们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兴趣和热情;有助于促进他们语言功能的运用;有助于提高他们为应用而主动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词汇和语法结构等)的兴趣。

2.“话题・功能・结构”三位编排

教材采用“话题・功能・结构”三维的编排形式,凸现了语义、语言结构和语用三者有机结构的“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 Learning)”的现代英语教育理念和教学途径。这种十分突出的编排特点,使得英语教和学的过程始终以“话题”为主线,交际功能的实践围绕着话题展开,语言结构的学习和掌握融入综合的语言运用活动之中。例如:Unit 3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以话题Rules为主线,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编排了一系列凸现“交际功能(Talk about what you are allowed to do及讨论agree and disagree)”运用的听说读写综合语言活动。在这些语言活动中,融入大量含语言结构(should+be allowed to do)的目标语言。这种三维的设计,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自然的学习程序。

3.“听力、口语、阅读”三到位

跟以往的教材相比,新目标英语教材不仅增加了听力内容而且科学地设计了听力任务。首先,内容丰富――每个单元的听力项目均在6个左右,支持单元相关话题。其次,形式多样──有标序、圈词、填词、连线、填表等。第三,由浅入深――要求完成的任务一般由简单着手逐级递进,符合语言学习要求。同时,教材加大了语言训练密度,语言材料特别丰富,每个单元都有Pairwork、Groupwork、Interview或Discuss活动等口语练习,同时听力训练本身也是一种口语练习,如此多的口语训练促进了学生英语语音素质和语言运用能力及其表达能力的提高,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九年级已经处于初、高中衔接的重要转折时期。为了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本册每个单元的Section A和Section B的3a部分是阅读练习,在每个单元的后面还设置了具有跨文化内容的语篇及相关的练习。语篇内容均能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学过的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加强口语联系,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情景,让孩子们从听说读写等方面都有提高,并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教的困惑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6

一,理论如何打动群众,73.4%的受调查干部对此深感困惑。从方式和内容上看,当前一些理论宣传没有创新,大多报刊杂志的理论栏目版式陈旧,形式过于刻板、不够鲜活,内容不够贴近现实;理论文章大多充满说教语气,高高在上,缺乏感情,没有吸引力,板着面孔,拒读者于千里之外,打动群众更是无从谈起。一些受调查干部指出,目前的理论宣传报道在数量上是比较充足的,但问题在于,没有很好地在高端权威的理论刊物和普通百姓之间搭起一座桥;面向群众、能为之解疑释惑的理论文章和书籍较少。理论文章应该从生活中、从群众中来,而不是专家学者们关起门来想当然。有时候即使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党政干部,对一些高深的理论文章也难以把握,更难以担当起向群众解释清楚的职责。很多党政干部建议,应针对不同对象,使用不同的形式和语言。呆板晦涩的文件语言,很难使群众入耳入脑。对老百姓进行理论宣传,应该在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上下功夫,不要搞太多的名词、太多的概念,以致把理论弄得玄而又玄,让百姓摸不着头脑。

二,理论如何与工作结合,指导实践。69.4%的受调查干部对此感到困惑。在人民论坛记者的调查采访中,很多党政干部表示,他们最需要看得懂、说得清、用得上的理论。如果对自己的实际工作没有帮助,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打折扣。一位基层干部对记者说:“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要做通老百姓的工作,要上下沟通意见,要争取财政等支持。我们经常碰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又没出来,真着急!”一位从事干部培训多年的党校教授告诉人民论坛记者,当前基层干部在上理论课的时候,觉得老师泛泛地讲授理论知识,不解渴、不过瘾,他们最想探讨现实热点问题,最想实现理论与工作的紧密结合。

三,理论学习重形式轻实质,为学习而学习,缺乏效果。55.1%的受调查干部有这方面的困惑。一些党政干部指出,当前理论学习不少是流于形式,真正有需求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比较少,以致造成一些党政干部对理论学习的心理疲劳。在一些地方,党政干部理论学习不深入、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理论学习计划欠科学,结合实际少;形式较单调,成效不明显;学习理论喊得多,做得少,往往是文件来了传达学习一阵,求新不求深,过后就放下,并没有认真学进去。

四,理论学习方式方法有待创新。51.6%的受调查干部对此存在困惑。理论学习像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没有深入实践,学习的形式过于刻板,不够鲜活。应当改进理论学习的形式,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增强广大干部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信心,使学到的理论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可以把学习成绩纳入绩效考核评定体系,从利益上促使领导干部学习兴趣的增加;有干部建议,可以寓教于乐,把理论用新的形式来承载,比如说举行辩论会、播放主流电影等等。学习效果不是简单学习多少小时或者写多少心得体会就可以衡量的,必须以工作成效为检验的唯一标准,要看是否推进了实际工作的发展;评估的主体也不能仅仅是上级组织,而更多的应该是下级组织、学习者个人、广大人民群众等。要把先进的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思想引进党政干部对党的理论学习的评估中。

五,一些党政干部对理论重视不够。50.4%的受调查干部有此困惑。尤其是一些部门领导同志,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或者误区,认为理论宣传是说教,只是为了上级要求而学习,为了宣传而宣传,主动性不够。还有一些党政干部对理论缺乏应有的自信和勇气,可以说是“论理色变”。有的党政干部认为,搞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是高层领导和专家们的事,自己人微言轻,阅历浅薄,轻易放弃理论思考;还有的党政干部有“三怕”的顾虑:一怕自己思维浅薄出“洋相”;二怕“班门弄斧”、自讨没趣;三怕结论错误贻误工作。对此,有专家指出,党政干部的实践经验对理论创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妄自菲薄。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 杜凤娇 )

责编/(见习)袁静 美编/李祥峰

讲老百姓最关心的事、解老百姓最困惑的问题

湖南省衡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成新平:在一些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理论学习还存在着从本本到本本的现象,还有的脱离实际,拘泥于个别词句,不能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国内外形势、把握发展规律。理论创新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讲老百姓最关心的事、解老百姓最困惑的问题,才是我们理论创新、理论宣传报道的着力点。否则,简单地做政策的注释,只会是自说自话、自言自语,说不到群众心里去,就发挥不了理论应有的功能。

营造学习理论的浓厚氛围

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宣传部副部长张雪珊:各级党政干部要带头营造学习理论的浓厚氛围。不学理论、不学技术、忙于应酬、忙于打牌的干部可以说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我们需要的不是高超的牌技而是高超的理论水平和高超的工作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理论和创新理论,亲自做笔记、亲自研究如何更好的发展,踏踏实实地做些调查研究工作,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落到实处。

既要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又要培养年轻的研究队伍

北京房山区政策研究室张斌:当前理论宣传有时候不注意互动交流,只是以教训的口气进行宣讲,看不到群众思想活跃、掌握信息多的事实。形式上文章太长、文风呆板,不吸引人。现实中,理论研究队伍严重老化,许多掌握重要课题的同志虽然水平高,但早已脱离教学、科研第一线,知识结构老化;甚至有的老师只是挂名,并不研究;有些老师理论课讲得很沉闷;有些老师自己知识视野不开阔,理论更新不充分,论证不严密,讲起理论来缺乏底气。这样的宣传大概只会适得其反。建议在理论创新过程中,既要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又要培养年轻的研究队伍。

让普通老百姓感受到理论学习的价值

后勤指挥学院张晓侠:目前对于党的理论的宣传报道在数量上是充足的。问题在于,从内容上看,理论创新不足,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也不明显;从传播途径来看,理论本身太严肃,高高在上,没有和普通人的生活结合起来,不易读、不好读,老百姓自然就不读。如何增强全社会学习理论的兴趣,最核心的是要让普通老百姓感受到理论学习的价值,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有什么意义。

从理论宣传的角度来讲,媒体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它起到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但现在党报离高端太近,离群众太远,自然让人产生抵触情绪。建议把理论学习成绩纳入职称等评定体系,增加大家理论学习的动力。

既要高举时代旗帜,又要富有时尚气息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7

【关键词】新的语文教学视角 阅读教学 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02-01

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新课改浪潮中,彰显出它独特的视角。学生是整个教育的主体,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余,不免为自己的阅读教学进行留白,认真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吸收和扩充知识,转变观念,关注学生在阅读中人格、思维方式的生成,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是简单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读书用书,不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思想。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

在新视角下,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和观念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也使得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很多困惑。一是教师讲多少的困惑。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课文分析,忽视了学生自我品味和欣赏语言的主体性地位。但是不讲又不行,学生已经依赖于老师讲授,不愿意主动学习,讲多少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困惑;二是教师如何调动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后拓展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困惑。我们知道很多教师以自我接受能力为基点,把设计的相关课堂问题充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不但没有调动学生学习阅读材料的兴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审美欣赏的能力,如何把课前课后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调整教学手段的困惑之一。三是阅读教学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所带来的困惑。新视觉下,依然存在部分教师把语文阅读教学的视野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到底语文阅读这一块学到了什么?仅仅凭借学期末考的语文成绩来衡量,这就削弱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后所获取知识的优势,评价方式偏重考试,用一分定高低,显露出评价方式的单一和绝对化,没有形成动态评价体系。

二、新视角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一)案例精彩回放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心。本单元所安排的课文都是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不能不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心灵共鸣。新视角下,笔者准备这样进行本课的教学:

1.课前预习,全面获得本课的相关信息

在学生预习本课时,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本课,应该关注本单元专题“亲情”进行预习。可以理解本文所出现的新词、读好课文、积累词语、了解作者、提出相关的问题等等,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信息记录在“预习本”上,做好语文课文中的问题批注,为新授做好充分的准备。

2.课中新授,教师精讲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对学生收集的资料和预习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交流共享,然后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小组交流,筛选不理解的问题,在全班让小组长作为代表进行交流,最后提炼一个问题,即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给了“我”,“我”把木雕转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全班同学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以讨论,如同学间讨论、查资料来解决问题,问题可以形成为小练笔、小演讲等等,把每位学生的想法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要激发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和敢于提问的勇气,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总结,羚羊木雕有价,情义却无价。只知道珍惜有价的木雕,不知道珍惜孩子们的感情,重财轻义,只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灵。针对所提的问题和解决的方式,再多读相关的文章,进一步体会亲情。

3.课后阅读,扩大阅读量

课后布置作业,美美地诵读课文,并且积累本课你认为最好的句子。让学生养成勤积累的好习惯,并且能够读一本关于亲情的文章或者小故事,记忆一句感人的亲情语句等等,进行课后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更多的阅读资料,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

(二)新视角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

1.彰显于课外阅读中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拓宽范围,扩充阅读空间,让阅读教学生活化。加强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外阅读量,其语文实践性活动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语文阅读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强课外阅读与课内优秀文章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自己的视野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彰显于欣赏美文佳作

语文课本上的优秀文章,其语文文字之优美真是堪称“一绝”。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讲,把剩余的四分之三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品味语言文字,深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意境,而且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要有目的去读书,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彰显于多写多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写作。阅读教学后,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多写多练,把平时看过的书籍和杂志等上面的相关句子或者优美的语言进行摘录和积累。把自己的读后感分享给全班同学听,让大家为你的体会和感悟喝彩。

三、结束语

新课改、新视角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尽量让每堂课都有琅琅的读书声,并能激发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享受到多资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新课改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勤于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许敏.语文新课程理念与魏书生语文教育教学改革[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山东省沂源县中庄中学 焦玉安.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化[N].学知报,2010年.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8

【关键词】现代汉语;课程设置;困惑;设想

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基本采用3+2培养模式,前三年为基础教育阶段,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参照普通高中基础课程,兼开设少量专业课程。现代汉语课作为公共基础课,在一年级开设,周课时1节。

一、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困惑

在教学中发现,对于课程标准确定、教材与教学内容取舍、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存在一定困惑,具体体现为:

1、是什么――现代汉语课在五年制高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定位问题

在高等院校中文系,现代汉语是作为文科方向学生的基础必修课,一般与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课程同时开设,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以北京大学中文系为例: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等本科生主干基础必修课。现代汉语课分为上下两部分。课时为3课时+3课时,其中《现代汉语》(上)的教学内容包括总论、语音、文字和词汇4个部分,《现代汉语》(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语法和修辞部分。除要求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性知识外,还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和解释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现象的能力。课程成绩将根据平时作业、练习、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综合评定。i可以说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对现代汉语课的课程设置与目标定位具有较清晰明确的认识,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而学术界对于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现代汉语课的课程设置与目标定位讨论较多:杜道流《“新课标”背景下高师“现代汉语”课程内容改革》、瞿建慧《加强高师现代汉语课程的师范性建设》、郑献芹《对师专现代汉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等,费云霞以无锡高等师范学校为例,完成硕士论文《五年制高师预科段现代汉语教学现状初探》,但目前仍未形成较为公认的标准可供参照。

作为公共基础课,通过现代汉语课的教学使五年制幼师生达到怎样的目标,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困惑之一。部分具有小教语文专业的五年制高师希望通过现代汉语课,实现“获得较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初步的语言研究能力,掌握普通话、写字等师范生必备基本功,为从事义务教育的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作准备”的目标。而我校作为五年制高等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的职业定位、课程结构与小教均存在差别,现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无法照搬照抄,如何准确定位,值得思考。

2、教什么――如何选定符合学校特色、学生特点的教材与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课在五年制高师周课时仅为1节,教师可做得很少,而现代汉语课程本身的特质,又决定了其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教学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尽可能高的教学效能,是值得思考的另一个问题;同时,作为五年制高等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以及学生将来的职业定位,又需要我们在教材选择与教学内容上进行取舍。

据调查,目前在高师中所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教版《现代汉语知识》,熊江平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教学内容分编两册,涵盖绪论、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六大块。

(2)南大版《现代汉语》,卜玉平主编,江苏省教育学院及各分院办部分骨干教师参与编写,共一册,分为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六部分,配备有练习册《积累与运用》。

(3)高等教育出版社版《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共两册,分为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六部分,配备有《现代汉语教学与自学参考》。

这三本教材,各有利弊,取舍有较大的难度。简单来说,《现代汉语知识》梯度性强,难度适中,适合一二年级学生使用,教材中的语料大多来自小学语文教材,“师范性”较强,但该教材年代久远,时代性不强,“逻辑”部分实用性差,学生理解有难度。南大版《现代汉语》理念较新,内容较全面,在江苏省教育学院12所分院中使用较广,但该教材难度较大,错误较多,练习部分题量虽足,但缺少分节,给教学带来难度。高等教育出版社版《现代汉语》,在全国范围使用较广,经过时代检验与多次修订、再版,错误不断被改正,新鲜的内容不断被充实进去,但由于内容过多,给内容的选择带来难度。

而在教学内容上,以一学年共40课时为例,如何将这40课时分配到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这六部分,突出重点与难点,也是困惑之一。

3、怎么教――怎样的教学方法能真正实现现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

由于现代汉语课程理论性与规范性的制约,目前现代汉语课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手段单一,基本上只看到老师在讲台上满堂灌,学生在下面记记笔记,学生对于通过课堂学习达到怎么样的目的一片茫然,学习的主动性与主体性极低。

其次,课堂教学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在课堂上极力要把课程中的知识要点灌输给学生,想要保证知识的传授,但却忽视了基本技能的训练,有悖于现代汉语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特点。

第三,评价方式单调,与传统语文课堂、学前教育专业关系紧密程度欠考虑。目前大部分的学校对现代汉语学习的评价仅为期末考试的一张试卷,而缺少对真正内化水平的考量。另外,现代汉语课程的工具性与服务性体现不明确,现代汉语课的学习应该是为传统语文课学习打下基础,并为将来进入幼儿园工作打下基础,但现在的教学基本上是就事论事,仅从课程知识出发,缺少统筹性。

因此,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五年制幼师现代汉语课的目的,也是困惑之一。

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设想

1、以工具性、通识性、师范性、过渡性、延续性定位现代汉语课程

现代汉语课的开设其目的为全面提升幼师生学习和运用普通话、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下转第82页)

(上接第80页) 并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等。准确定位五年制高等幼师现代汉语课程,应从以下五个特点出发,即工具性、通识性、师范性、过渡性与延续性。工具性与通识性无需赘述,而师范性则是要紧扣幼师生特点,在课程中对他们的教师口语、语言规范表达进行训练,并且紧密结合幼儿园语言实际,在课堂中有所侧重。而过渡性与延续性,则是承上启下的关系,过渡性是指要充分结合幼师生现有学习水平,幼师生为初中起点的学生,语法学习不成体系,语言规范意识差,因此要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延续性是指现代汉语课的学习并不是学完一学年就结束了,教师应通过方法指导,让学生通过现代汉语课程的学习,在接下来的语文或者其它学科的学习包括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将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延续下去。

2、加强教材建设、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同步

教材作为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现在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模式,均是从绪论讲到修辞,对于五年制幼师生来说,个性化不强,因此我们在教学必须加强教材建设,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在各个部分上进行个性化选择,如在语言学理论上,不宜过深,不必讲究面面俱到;语法知识应进行删减,不应太难,可从学生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结束教学;增设与幼儿园语言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如在讲授方言与普通话相关内容时,可从幼儿园方言与普通话如何共生共存导入分析,再比如在讲到造字法时,可以以直观的图片刺激学生感官,这些图片在幼儿园教学也十分有用。

另外,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要同步技能训练,练习宜精不宜多,完全可以从学生的作文、平时的练习中挑选出病句、错别字,建成一个资源库,发给学生修改,并引导学生归纳出常用字、常见语法错误等,真正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现代汉语教学课堂,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导,一言堂较多,所以使得学生成为了只会听、记、背的“背书机器”而不是能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教学实践的师范生,结合上述问题,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

首先,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让教学手段“趣味化”。如在讲语音时,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绕口令,自己去画出口腔发音器官图;而在讲词汇时,则可让学生自己找出现在的热点词,并加以分析,既能有效地完成知识点的讲述,也能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性。

其次,拓展课堂外延,提高实用性。一般而言,学生认为这堂课是有用的,就会认真学习。因此可以通过现代汉语相关知识的讲授,积极拓展学生相关的第二课堂,如普通话、演讲与口才、朗诵、汉字与书法等,这些内容均在现代汉语课堂中有所涉及,学生可以通过“渔”去得到“鱼”。

第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发现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联想式教学、比较式教学均可以在不同教学内容中有所体现。

综上所述,只有对五年制高等幼儿师范学校的现代汉语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有明确的认识,才能真正提升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水平,并实现其教学价值。

注释:

i 摘录自北京大学中文社系现代汉语网上课堂,网址为:http:///course/

【参考文献】

[1]瞿建慧.加强高师现代汉语课程的师范性建设[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2).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9

一、 需要是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动力之源

对于每个人来讲,需要是其进步的源动力,因此,教研活动只有满足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能够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才能激发教师内在的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兴趣与欲望,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到实现专业成长、体现自身价值的乐趣。

工业新区教研员都是从优秀的一线教师遴选而来,业务素质当属一流。但多年来,远离教学一线,仅仅每学年外出听十几、二十节课,如何能了解当前教育现状?教研员们对现在教育现状缺乏切身的体验――什么样的课才是教师当前需要的课,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不仅是一线教师困惑的问题,同样是教研员的困惑――难免有隔行之慨。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教研员的认识和喜好,计划预设而组织的教研活动,忽略了教师的需求,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严重挫伤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内在动因。

因此,我们组织的教研活动,以教师需要为出发点,深入学校、走进课堂,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调研,了解教师需求情况和教学实际,摸清教师的认识和行为现状,据此规划设计教研活动的内容。此外,为使我们的教研员能够与实际教学同步,2012年4月,我们组织全体教研员进行说课活动。就当前教材,抽选任一课题,限时准备,说课后有到位的讲评环节。通过这一活动,教研员对教材的认知更为深入,对教研工作的开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教研活动从需要出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教师个体需求,一个是教学实际需要。近两年来,新区招收近百名新教师。新教师在为新区教育界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

根据他们层次,我们组织了新教师培训、基本功比赛、专家讲座等适合新教师特点的专题教研活动。这就是根据教师个体需求设计的教研活动。另一类根据教学实际,即针对教育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或者教学实际遇到的问题而组织的教研活动。如2011年春,针对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对口语交际课的困惑,语文教研组组织

了“口语交际观摩课”,并在同年暑假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听取了《口语交际课经验交流》等。

植根于课堂的教研活动,既有理论指导又注重实践探索,在盘活教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教师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参研的热情,对教师专业的发展与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态度决定一切

“教研”姓“教”名“研”,是关于教学方面的研究与探讨,是需要讨论甚至激辩的。但是长期以来,区级教研活动停留在“我教你看”、“我说你做”“我研你学”、“我评你听”的模式,教师常处于参研的受体地位,只是单方面的接受、接收,以“看”、“听”、“记”为主, “研”的功能严重丧失。在这种状况下,教师接受了多少,不得而知。

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没有主动参与与积极融入教研活动,教师的理论内化从而指导教学实践一定是一纸空谈。而且,长此以往,在有我无我皆可,听与不听都行的教研活动中,教师

是否还有些许教研积极性就很值得商榷了。

如何调整教师的参研态度?新区教研中心首先注重教研员角色的转变和参研教师受体地位的改变。在教研活动中,教研员与教师是平等交流的个体,教师被置于教研活动的主体地位,变教研员或授课教师的“一言堂”为“群英会”,通过教研员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思维碰撞、论点激辩,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认知水平,沉淀了智慧。其次,我们从教研制度上进行改革,施行教研活动多层次行为跟进制。教研活动后,我们立刻召开研讨会,采取分组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汇总交流。教研活动后的第一认知往往是最为真实直接,是未经打磨的“璞玉”,通过平等对话交流,常会使教师的认知更为明晰。各参研教师返回单位后,每人要写有书面反思,这是二次跟进,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往往更为深入。“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这是许多参研教师的写照。反思可以有效地对教研效果进行了长程监控。第三,为教师交流提供畅通的互动交流通道。我们充分发挥教研网络的联动作用,建立新区教研网站,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每名教师都要在教研网上注册,可以随时登陆发表教学所得、提出教育之惑,每名教研员每天都要登陆查看解答。各教研员成立教学研究QQ群,作为即时交流场所。

通过这些举措,改变了教师消极等待、敷衍了事的心态,逐步树立了教研活动人人有责的意识,参研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发表看法和见解,交流研讨、共享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