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活中的体育集锦9篇

时间:2023-09-08 17:12:17

生活中的体育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1

1初中生体育活动的心理特点

1.1兴趣广泛,不断分化

初中生由于知识范围扩大,求知欲不断增强,他们不仅关心课内的学习和锻炼,而且关心课外活动和班级、校际间的各种比赛;许多少年经常关心国际国内的重大比赛情况,常常因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比赛中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感而感到振奋和鼓舞;有的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甚至达到迷恋的程度。这说明少年对体育的兴趣不仅具有广阔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刻性。

初中生的兴趣不断分化,比小学生具有更大的选择性。他们对体育课和对不同运动项目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兴趣及选择,受性别、个性、原有体育基础、学校体育活动的传统、教师的专长与教学水平等的制约和影响。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能表现机智、灵活、敏捷的运动项目,如球类、田经、体操等;女生则更爱好动作强度不太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能表现灵活、机敏和柔韧的运动项目,如艺术体操、球类、某些田径项目等。绝大多数少年都喜欢集体活动项目,他们之间已经建立基于兴趣爱好一致的友谊,常要求按兴趣爱好和“合得来”进行活动。多数少年尚未形成对专项运动的稳定兴趣。学校体育活动的传统对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体育教师的专长、教学水平和教学风度等,则直接影响着少年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对不同项目的选择。

1.2情感丰富、强烈而鲜明,意志有明显发展

初中生的情感丰富,易于冲动,情感表现强烈而鲜明,在体育活动与竞赛中尤为突出。他们为比赛的顺利而感到兴奋、满足,为集体和个人取得好成绩而狂喜、信心十足;为比赛的挫折或失败而急躁、烦恼或泄气、绝望;因裁判的不公正而争吵、动怒等。正由于在体育锻炼和比赛中,少年的情感表现得强烈和鲜明,也就为体育教师提供了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机会。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初中生的情感逐渐趋向稳定、深刻,不再像小学那样肤浅,易于动摇。

在少年情感发展中,开始出现对异性互感兴趣的现象,有接近异性的倾向和愿望。但这种情感在少年身上却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矛盾形式,外表上表现出对异性的“轻视”“疏远”甚至“挑衅”,如不愿男女同桌,站队时故意离得很远,有意和异性争运动器材或场地,故意不理睬或挑剔对方等。对此,教师应该加强教育和引导。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增长,加之意识到自己力量的可能性,初中生的意志有了明显的发展,具有小大人的特点。他们敬佩和喜欢模仿意志坚强的人物,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有时表现得十分惊人。他们敢于做较难而惊险的动作,尤其在有观众时更是如此;勇于承担较大的运动量,但常常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限制,并加强保护和帮助,以免发生伤害事故。

1.3成熟感与幼稚性共存

初中生一方面由于生理发展和性的成熟,另一方面由于和成人关系的改变(如成人对他们的平等态度和信任等),使他们感到自己已经成熟,不再是孩子而是大人了。“成熟感”是少年个性结构中新的中心因素。它表明少年在社会关系方面新的立场;决定少年的巨大社会积极性及其内容和发展方向;决定着新的意图、体验和激情等。与“成熟感”紧密相联系的心理特点是少年的自尊心,初中生希望别人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个性尊严、独立和平等等;要求信任和友谊,要求和成人建立新型的同志、朋友式的关系。如果教师还把他们当成小孩而处处加以监护,不尊重他们的兴趣和意见,他们就会抱怨甚至反抗。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他们不再无条件信任和服从教师,要求独立活动,甚至喜欢另搞一套,但往往又不能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显得很稚气。为了表明自己的坚强勇敢,男孩好逞能和冒险;有时把不经思考当作果断,把蛮干胡闹当作勇敢,把执拗当作坚定等。少年心理特点的幼稚性表明,他们虽然力图摆脱成人的监督,客观上是不能缺少教师的指导和关心的。教师能按同志、朋友的方式,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把少年当作自己的助手,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又能机智地指导和帮助他们,使其维护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少年就会把教师看作他们的朋友和榜样,从而顺利地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通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或人际关系。

2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1保护初中生喜爱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体育教师要针对少年学习动机、兴趣和认识发展的特点,加强引导,不断提高他们学习和锻炼的适宜的动机水平,克服错误动机。要采取多种多样生动活泼而又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方式,不断巩固、加深他们学习、锻炼的兴趣,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少年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积极创设各种情境,以发展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创造精神。要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特别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全面发展他们的柔韧、速度、灵敏素质,以及协调的人体基本活动能力,适当发展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

2.2针对性成熟特点教学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2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TP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239-02

1 前言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负担、激烈的选拔考试竞争等方面的压力,没有健康的身体将很难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健康身体的培养仅仅依靠每周的体育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体育课的补充和学校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培养高中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河南大学附属中学部分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调查,以了解其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为改进学校体育的教学、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提供有益的借鉴。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河南大学附属中学部分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以课外体育活动为关键词,查阅相关体育期刊、文献资料。

2.2.2 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访谈提纲,对本校部分体育老师进行访谈,了解本校的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设计问卷,在高一、高二、高三的三个年级中各抽取50名(男生、女生各25人),共计15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了解其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

2.2.3 观察法

利用课间、课余时间观察同学们课外体育活动进行时的情况并进行记录。

2.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并进行综合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中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高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其参与行为。在被调查的150名高中生中,有102名高中生认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非常重要,占53.9%,排在第一位;有42名高中生认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比较重要,占28%,排在第二位;有5名高中生认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不太重要,占3.33%,排在第三位;有1名高中生认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不重要,占0.67%,排在第四位(如表1所示)。P于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必要性的认识,有89名高中生认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非常必要,占总数的59.33%,排在第一位;有53名高中生认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比较必要,占35.33%,排在第二位;有7名高中生认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不太必要,占4.67%,排在第三位;有1名高中生认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不必要,占0.67%,排在第四位(如表2所示)。从而可以看出,他们对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重要性、必要性具有较高的认识程度。

3.2 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分析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本次对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动机的调查,主要从增强体质、健康体魄;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愉悦身心;塑造健美形体;提高运动技能;增加同学交往;浓厚的体育兴趣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增强体质、健康体魄;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愉悦身心;塑造健美形体为本校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频数的选择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76.67%、59.33%、50.38%、47.33%(如表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还是比较多元的,对于课外体育活动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

3.3 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及组织形式分析

从对老师的访谈中,可以得知,高中生在课外时间参与体育活动项目主要有课间的跑步、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其中占第一位的项目是上午或下午二节课后由学校统一组织的课间集体跑步。就组织形式而言,主要是每天的体育教师统一组织指挥的课间集体跑步和每周一次由年级段长组织、体育教师配合指导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代表凭借物卡将体育器材借出,进行练习,结束后归还的形式。但是由于场地极其有限,再加上高中繁重的学业负担,尤其是高三学生面临即将高考的压力,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不主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锻炼,没有真正达到锻炼的效果。

3.4 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效果的满意度分析

关于高中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效果是否满意,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对150高中生的调查中,选择比较满意的有55人,排在第一位,占36.67%;选择不太满意的有54人,排在第二位,占36.0%;选择基本满意的有24人,占16.0%,排在第三位;选择非常满意的有9人,占8.3%,排在第四位;选择很不满意的有8人,占5.33%,排在第五位,从而可以看出,高中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效果的满意度不够高。

3.5 影响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

从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来看,虽然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有较高的认知程度,但是参与度和参与效果并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影响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运动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使得许多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无法开展;(2)学生学业负担繁重,仍然以文化课的学习为第一要务;(3)体育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学生的体育兴趣没有得到较好的激发,缺乏主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力;(5)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河南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生对于课外体育活动有较高的认知程度,对于其参与行为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4.1.2该校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呈现出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增强体质、健康体魄;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愉悦身心;塑造健美形体等方面。

4.1.3 该校开设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主要有跑步、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排球等,其中每天上午或下午二节课后由学校统一组织的课间集体跑步占第一位。

4.1.4该校高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效果的满意度并不太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该校的运动场地严重不足,使得许多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无法开展;学生繁重的学业负担,尤其是高三阶段面临高考压力,需要抓紧一切时间进行文化课的学习;课外体育活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的体育兴趣没有得到较好的激发,缺乏主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力等。

4.2 建议

4.2.1 学校领导层面要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增加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切实加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

4.2.2 w育教师要加强体育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形式,保证课外体育活动落到实处,真正发挥课外体育活动应有的作用。

4.2.3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时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负担、激烈的考试竞争等方面的压力,更应主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强健身体,以更好的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为未来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4.2.4 家长应明白“孩子的身体健康才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这个道理,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要鼓励孩子多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注重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动机[EB/OL].http:///wiki/%E5%8A%A8%E6%9C%BA.

[2] 向云安,向云飞.高中课外体育活动初探[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15):76-77.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3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市课外体育活动课的开展历年来得到了各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体育活动的天地,也为宁静的校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呈多样化,己不再满足于传统常规的模式。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市部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提高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提供策略。

1.潍坊市中学体育现状调查分析

1.1高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和认识

高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是明确的,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是良好的。这与学生的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说明学生已认识到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这正是他们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原因。

1.2高中年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行动的兴趣

通过调查有30.20%和51.04%的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但不感兴趣的女生明显多于男生。之所以女生不感兴趣是由于女生喜静、怕羞、爱美、不喜欢有身体对抗及项目相对“枯燥”的运动项目,更喜爱具有娱乐性特点的项目。如果体育锻炼的客观条件与她们主观愿望出现差距,她们希望的锻炼条件没有得到主观满足,那么她们思想中的主观思想倾向可能转入消极状态,就会对参加体育锻炼没兴趣。

1.3高中年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所选择的项目

男生选择的锻炼项目依次为篮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女生选择的锻炼项目依次是羽毛球、健美操、篮球、网球、跆拳道、足球等。这就说明,男生喜欢对抗性强,活动量大,具有身体直接接触的集体项目,而女生主要喜欢有一定活动量,对抗性弱且无身体直接接触的项目,从项目上的选择来看,男、女生大部分选择有明显的健身性、趣味性、娱乐性的活动。

1.4高中年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持续时间

高中年级学生,平时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2-3次为最多,5次以上为最少,这也是由于学业紧张的原因造成的。男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2D3次为最多,分别为28.30%和32.08%,每周4次以上(含4次)共为23.58%,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1D2次为最多,分别为29.07%和23.26%,每周3次为15.12%,每周4次以上(含4次)共为11.63%,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4次以上明显低于男生,而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20.93%的女生又明显高于男生。

2.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分析表明潍坊市高中体育锻炼情况较差,学生锻炼意识不强,学校对体育的重视也不够。根据以上调查我们分析得出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有以下原因:

2.1 学生学习压力大

通过研究调查发现在紧张的期末期中阶段的时候,有36.24%的高中生选择了在复习阶段从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另外56.35%的高中生选择了在复习阶段很少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影响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是学习负担重、没时间。虽说有的学校也安排课外体育活动课,但大多都是徒有虚名,基本上成了考试科目的辅导课。 学生在放学回家后受到家长严格监督,学生必须按照家长的意志行事,即使双休日也不例外。

2.2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从调查结果来看, 学校对子女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大多数处于漠不关心态度 ,导致学生受学校教导影响,认为这说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兴趣的培养与学校的重视程度有密切关系。学校对体育设施的缺乏同时也说明了这一点。

2.3 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不够

它主要指的是对体育有目的、意义、作用和功能的认识水平,在学校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的是学生身体方面的内容而却忽视了其精神方面的内容,造成他们对体育意识的淡薄。

3.对加强高中体育锻炼意识的建议

学校体育是多功能、多目标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学校体育的全面优化就要强化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管理。 建立有领导、体育教师、班主任、学生组成的监督管理体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3.1 提高领导重视程度

各学校要将课外体育锻炼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提高对体育锻炼组织领导。严保勤人数、严保锻炼质量,严格要求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值“岗”到位。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锻炼的考核与奖罚办法。

3.2鼓励学生参与锻炼,提高体育锻炼意识

由于缺乏对体育运动参与意识而常常被动的,受支配的参与,这样的参与在体育活动中是很难感受到体育所带来的快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就会对体育运动产生消极的抵触的情绪而渐渐的对其失去兴趣。所以体育教学要注重体育知识和运动实践相结合,通过学习让学生去了解人体生长发育规律,了解人体的构造与功能,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从事锻炼身体的习惯,了解让学生怎样学,如何练,使之从中得到体验,帮助他们树立起主动参与的意识。

3.3 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

由于目前各高中都在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孩子全面发展,使孩子学习和掌握其它技能的机会更多,而小班化教学受此影响最大,在社会竞争机制的影响下,家长的一些竞争意识和攀比思想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其子女的身上。体育习惯是一种需要在长期的体育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贵在坚持,除了作个别家长的工作外,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运动的乐趣,就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及能力上的差异,采用个别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方法和通过改变运动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为获得自身的进步而得到满足,同时学校通过组织早锻炼和课外活动及各种形式的单项比赛,吸引与促进每个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从中发展兴趣,培养爱好体育的情感,引导他们养成锻炼的习惯,逐步提高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3.4关注男女差别,注重个性发展

要关注男女学生之间及学生个体体质、素质上的差异,具体反映在力量上、身体运动能力上相对存在的差距,心理差异在体育锻炼上集中体现在恐惧和缺乏自信,具备一定的条件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对安全的心理需要时。由于了解掌握得不多,缺乏理解,一但出现问题自己又不能解释时,也会产生恐惧感。遇到上述情况时,教师主要运用的方法应该是心灵引导法,激发兴趣法,鼓励表扬法和特殊规则法以及强化身体素质法。

从调查与分析结果看,潍坊市高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不是很理想,然而 许多专家、学者,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都认为小学阶段是人们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时期。这阶段的学生最容易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况且,高中阶段也是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在此阶段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对其今后生长发育和体质健康将会有极大帮助。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4

1.体育洗动要“有始有终”,保障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体育活动是有针对性的以跑、跳、投等某一项为主的身体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即通常所说的知、情、意、行相统一。因此,为了在体育活动中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必须保证体育活动过程的完整统一。如在跑步中,我们要尽量让学生练习起跑、途中跑、冲刺这一整套完整的动作,从中体验神经、肌肉的紧张与松弛,时间与空间变化的感觉,肌肉持续工作的感觉;体验能量的释放,注意力的保持以及在此过程中情绪的变化,从而构建完整、良好的心理活动过程,形成健康的心理。

2.体育活动要让学生“量力而行,合理期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压力来源于人在应对刺激时所产生的紧张、焦虑程度,而紧张、焦虑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水平与自己对目标的期望值。因此,从学生自身能力上来讲,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来完成活动内容,正确面对自己的弱势。从教师角度上来讲,要因材施教,量学生的能力去安排学生的活动。比如,要允许胖的同学跑不快、允许矮同学投低的篮筐等等。因此,“量力而行”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手段之一。

其次,体育活动中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在活动中成败是客观存在的,如跑步,肯定有人跑的快、必然有人跑的慢,影响心理发展取决于你对结果的期望。如:有些同学在进行投篮时,十个中只要进一个,就很开心;而有些同学,十个中就一个不进,也会很沮丧、懊恼。所以,老师在安排活动日标时要兼顺弱势,可设立三级指标:自我满足指标、平均水平指标、超我表现指标,为学生定制各阶段的目标,引导学生设定合理的期望值,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体育活动要调控学生“情绪”,发展心理健康水平

带有情绪的体育活动是最具影响力的。此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奔放,意志坚强,行为果断,积极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所以,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运用好“情绪”这个催化剂。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表现,按照学生的情绪表现来安排体育活动内容。如,在进行较长时间的跳跃运动后,疲劳给学生带来了情绪上的低迷,老师就应该明白这个环节在学生心理上已处于结束状态,需要适时的过度到课的下一环节或者进行一定的休息调整。通过情绪这张“晴雨表”反馈课的效果,控制课的进度,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次,要根据活动内容进行学生情绪的调控与渲染。如,在进行比赛时,要渲染同心协力的氛围,鼓励学生“团结一致,勇往直前”,调动起分享、友善、信任、理解等情绪,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正确干预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放电”现象,巩固学生的健康心理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5

关键词:《文化生活》教学,德育渗透

 

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德育工作是教育最高、最后的目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标新增设的《文化生活》是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是要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以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一、加强爱国教育,树立远大理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更高更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一是能面对市场自立奋斗,立志成才的精神;二是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三是要有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四是要重视信誉,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五是要在广泛的社交活动中能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具有合作能力;六是在与国外人士的交往中不亢不卑,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等。

如在进行《聚焦文化竞争力》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面对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当代青年学生绝不能袖手旁观,必须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肩负的责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以主人翁的态度投身于实践。在进行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的教学时,我把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让学生心潮膨拜,大大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在《我们的中华文化》的教学时,我引用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视频 ,让学生思考: 你能从中概括中华文化的特征吗?这样一场文化盛宴有哪些文化意义?在感悟中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青年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二、加强公德教育,规范日常行为。

开展对学生的道德道德教育中,应以社会公德、日常行为规范和家庭美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中华民族传统为源头,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主线,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二德一规”知识,并继承、吸收、创新、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道德教育还应坚持知与行统一的原则,即要明理又要参与,只有通过学习主导实践,才能将良好的道德品质转为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而内化为学生的伦理观念和人格力量,最终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例如,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学中,我引用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引导学生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长辈、尊敬兄长的传统美德。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文化》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以丰城创建文明城市的教学情境,并设置了问题探究:在创建文明城市中,谁是主体?作为市民,在创建文明城市方面可以做些什么?市民参与文明城市的创建有什么意义?启发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真正实现知行统一,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为构建和谐文化,形成文明风尚作贡献。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学中,紧密联系时事焦点——食品安全事件,倡导学生要以诚实守信为荣,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加强生命教育,实施生存关怀。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生命教育,给予学生生存和人文关怀。具体表现为: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打好心理基础;二是开展和谐发展教育,使学生做到与他人、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三是开展生存教育,引领未成年人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御毒品,不参加危害身心健康的游戏活动,让青少年懂得生命是可贵的、生活是丰富的,不应该轻易放弃生命等等。

在《文化塑造人生》的教学中,讲授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途径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并引用丰子凯先生曾做过的比喻:他把人格看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人的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完满健全的人格。 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格健全的人,并努力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在《永恒的民族精神》的教学中,列举我国近年面临的雪灾到震灾等灾难,而中国人民并没有因此而倒下去,关键是我们有不屈的脊梁——中华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始终要有一种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品格,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好,走的更远。在《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的教学中,课前围绕“上网”和“阅读”进行一些调查活动,在课堂上进行汇总和讨论,引导学生要文明上网、绿色阅读,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教学中,把诗歌引入课堂,引用了温总理的诗——《仰望星空》,引导学生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总之,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大事。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实践证明,德育渗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文化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途径。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6

关键词:体育;教学;活动;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51-02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要发挥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欲望和信心,强化体育学习的意识和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关键是要确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做呢?具体内容详见下文。

一、转变观念,创新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的讲解、示范和练习是体育教学的基本教法,是老师“唱”给学生看,然后学生重复老师的“腔调”。老师把知识“灌”给了学生,学生机械地接受,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新思想被抹杀了。教师必须从思想上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和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课程具有特殊性,我们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成为课堂的主角、决策者,这样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和机械学习,从“要教”到“要学”的过程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包括其自主性,自主性又包含了创新意识和自我能力,在教学中建立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符合实际的判断能力。让有能力的学生编排游戏,带领学生去做,或者当一回老师上一堂课,就能极大地刺激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望。这样我们就将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更有机会看到一个全面、完整的学生。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我理解、自我展示、自我表演,我们从中看到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也可以看到学生的运动能力和特长,亦可看到不足。这样我们可以实施因材,既有利于课堂教学,又使学生身心得到了全面发展。

二、培养兴趣,创设情境,激发主体积极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体现体育教学的娱乐性和游戏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发现学生的亮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只有全面认识了解学生,我们才能制定教学计划和完成教学任务。一份实际而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堂设计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过程。首先,加强预习。让学生知道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并进行练习。学生在练习中有一定的体会和见解,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和老师的示范结合进一步提高。其次,变传授为点拨引导,教给学生自主学练的方法,教师教给学生的是方法、思路和规律。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果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认真了解和研究学生,使每个学生获得知识的机会平等。对领悟好且能力强的同学,应扩充练习内容、增加练习难度和提高要求,对能力差和身体素质一般的同学,应个别辅导方法并在难度上进行简化,次数和时间要加强,给他们信心和鼓励。使学困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上体育锻炼。

三、科学引导,主体探究,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将现在的这种身份转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激发、引导、示范、评价等作用,学生是主体、是目的,教学活动的优化就形成了优化的教学结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引导学生活学、善学、会学、乐学,建立师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坚持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内容为基础,手段为核心逐步完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水平。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不是“放羊”式,而是想出更多、更新的方法和手段,给学生一个独立练习和思考的空间,以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自主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在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体育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保证,是《新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范围的评价。一是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将对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创新合作精神纳入评价范围,让学生参与整个评价过程,让学生发言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结合,在评价中进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兴趣。二是学习结果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评价学生在学习体育时展现的知识、技能和精神品质,知识与技能展现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而精神品质是在学习中表现出的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意志。在评价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过程与结果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教师要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这样学生能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从而体验学习的快乐,并对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改进。

总之,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增强学生健康为目的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教学活动优化。在学生参与中,既加强了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又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使学生从厌学到会学、乐学,从畏缩不前到勇往直前。形成教不疲惫学不劳累的良性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高升.中学生体育课堂主体性合作学习模式的创设[J].体育教学,2011,(06).

[2]包牧.学生主体性体育课堂学法指导的实践探索[J].体育教学,2011,(11).

[3]易明辉.关于构建学生体育学习主体地位的研究[J].体育世界,2010,(08).

[4]李清建.体育教学改革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3,(08).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7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

学生的素质培养学校负担着主要责任,在个性化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应该充分全面的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时代的进步带动了人才的素质要求的提高,因此目前在学校教育中,教学目的和方法有待提升。当前对学生的新素质要求是健康的体魄、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并且能持之以恒的坚持体育锻炼。

一、生活化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表现特征

1.1 使学生的体育课贴切实际

使学生的体育锻炼结合实际日常生活,贴合实际,才能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体育教学中,紧密结合日常生活,充分的找到最佳结合点,使教学目标与生活相互交融,让学生学会并且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会了、弄懂了,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创新的解决问题方式,才是学习的根本性目标。生活化的体育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课本知识和理论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且,在业余实际生活中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1.2 强化了体育课的互动性与交流性

在学校里的体育教学课程上,应尽量保持有互动、有交流、有争论、有笑声的课堂生活。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和谐、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培养积极、丰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生理和心里需求。使学生能够发现自我,增强个人自信心,坚强自己的精神意志,个人才能得到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得到人格的尊重,开发追求自身生命的乐趣和激情,积极认知和体验人生的痛苦与快乐的一面。

1.3 为学生将来的生活目标铺路

在生活化的体育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现状,放眼学生将来的生活目标,全面弄清学生的多方位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新需求的产生,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基础,锻炼意志,突出重点,学以致用。并且,在校学习中,着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当进入社会之后可以继续自主学习需要的知识技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学体育教学设计生活化

2.1 课程目标

体育教学把目标定位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适用技能、生活态度、世界价值观,这几个目标具有何种关系?它们虽然各自具有其特点,却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

现实生活对人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课堂。在生活中有着丰富的体育教育资源,要据此合理利用,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按照教学目的,模仿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到课堂中的生活气息,学到生活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生活化的体育教学活动,注重现实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理想,感受现实生活,追逐自己的理想目标,是教学活动具有生活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2.3 教学方式

改进教学方法,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经常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与学生相互协调配合,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例如在"田径短跑"单元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创新能力,也在不同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短跑的了解。其结果有利于技术和各项素质的提高,反应效果良好。加强对学生"勤学善思"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能不断创新和开拓。

每个人都在生活,体育教学活动也是生活中的一项事情,并且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让学校的体育教学方式紧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学校老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和能力水平为基础,体育教育设施的布置贴近生活,选用图表、漫画、照片、录象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体育教学充满生活乐趣。

三、教学实施主体关系和谐化

3.1 师生关系和谐化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稳定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化,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师生关系的质量会受到教育活动本身的影响,也带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精神文明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保证,具有显著作用。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应当做到学生和老师以平等的地位相互交流,自由民主的发言,和谐的教学活动氛围。

3.2 学生间和谐化

课堂上同学之间的关系和谐化,对于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我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为此,老师需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间关系的和谐化发展。要把教学活动看做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而不是为了在教师评比制度上的胜出。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解决实际相关问题,积极探索运动的乐趣,总结体育锻炼经验知识,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在生活化的体育教学中,需要把同学之间关系和谐处理,促进关系良好的发展,为教育事业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

四、结论与建议

正确的教学方式所需要的是生活化的体育教学活动,它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为此,体育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方式和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价值观,良好的人生生活态度,健康的体魄,充分落实全面育人和科学育人的教育目的。生活化的体育教育活动,注重教学目的和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指的是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理想为基础,考虑到教学实际目标,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培养身心全面发展,个性得到解放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8

关键词: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体育锻炼习惯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5.016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 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 ”[1]从目前我国高中学生的体质情况来看,高中体育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体育课的质量不高,拓展课外体育活动成为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因此对高中课外体育活动形式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 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性分析

1.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需要体育锻炼

高中生的身体还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体育锻炼不仅是促进外部形态生长的必要手段,还是高中生心智发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无论是从内在还是外在,相关的专家学者都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来证明体育锻炼对高中生成长的重要性。很显然,作为高中教育必备的体育教育即体育课,已经不能满足这种成长需求,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就显得非常及时而且必要。

2.高中生繁重的学业压力要求体育锻炼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高中生升学的压力也随之增加,沉重的升学压力逐渐在蒙蔽老师、家长甚至是学生自己的眼睛,以透支身体为代价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在部分学校,体育课已经变成了自习课,高三学生的早操时间也被早读所代替,体育课都如此,更别说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这样的“付出”换来的是学生们日益下降的视力以及不堪一击的免疫力,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校必须加强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结合,让高中生广泛参与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进一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3.高中阶段体育课的质量与数量要求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现在高中的体育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就是放羊式教学,把体育课当做休闲课,一上体育课就自由活动,没有很好地组织学生,没有组织就没有引导,没有引导就不会形成习惯。目前高中体育课的教学形式已经不符合当今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师要有积极的体育意识,要有饱满的体育热情,以身作则,带领学生们的体育热情。除了在体育课上,课外体育活动也是一展体育教师身手的最佳形式。

4.体育习惯的养成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必然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2]作为正在受教育的高中阶段,体育教育自然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一个重要手段,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多,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以及人们精神文化要求的提高,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已经成为高中阶段对学生的必然要求,只有高中阶段保持了好的体育习惯,才会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高中生除了每周两次的体育课外,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是养成体育习惯的必要手段。

二、 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

1.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现状

通过对周边几所高中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进行整合,分析得出:高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目的还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但也有不同比例的高中生表示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减肥健美、缓解压力、应付考试以及兴趣爱好等,但是也不排除少数高中生不喜欢运动,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完成任务。总之,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还是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参加目的都比较明确并且健康,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参加体育锻炼,都已经具备了养成体育习惯的认识基础。

2.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和频率

调查显示,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固定,持续时间短,参与频率低。大部分学生表示,外界因素的干扰很大,诸如学校安排的学习时间太紧凑,任务太多,或者老师、家长反对在课外体育活动上花太多时间等。这显然是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央7号文件中规定的关于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措施之一就是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同时规定高等学校要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1] 很显然,高中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和次数离这一要求差距还很大。

3.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项目

通过对高中生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以及最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了很大的差异性,尤其是女生。高中男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排序依次是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这些项目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即有一定的对抗性和竞争性,而且对技艺要求较高;女生最喜欢的项目依次是健美操、毽球、跳绳、乒乓球、排球等,但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女生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却是跑步、乒乓球、排球。除此之外,对于当今比较流行的现代舞、街舞、瑜伽、轮滑等新型项目,学生也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但到目前为止,很多学校并没有开设此类课程的条件。

三、 拓展课外体育活动形式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体育素质是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学校在开展好体育课的前提下,应该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把课外体育活动常规化、正轨化,纳入到学校日常教育工作之中,做成学校的特色教育,从而促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笔者结合我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具体实践经验,借鉴临近高中的先进做法,提出应充分发挥体育师资的特长、通过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开发运动休闲内容等课外体育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吸引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从中得到快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1.体育教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体育教师在高中体育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要传授一般的运动技能,还要传播正确的体育知识,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因此,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组织形成单项体育社团,合理安排固定的时间,组织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参加体育锻炼。学校的相关部门应该给予支持和配合,因势利导,加强对社团的管理。

2.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营造体育锻炼氛围

体育文化艺术节是通过丰富的活动内容,拓展活动空间和时间,改变活动的功能,由单一的运动竞赛向融健身、娱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文化节日[3]。运动会是高中学生广泛参与锻炼的最佳形式,但是传统的运动会已经越来越不被学生喜欢,出现了实际参与者少,观众多的尴尬局面,因此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运动会的办法就是丰富运动会项目,增加趣味性,体育文化艺术节就是一种新型校园文化组织形式,它不仅可以包含一些传统的田径项目,还增加了许多趣味性以及考验团队合作力的项目。其参与面广,持续时间长,体育氛围浓烈。各学校还可以结合本地方的特色,加入本地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及一些民间项目,如毽子、跳绳、武术等,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继承民族文化。

3.开发运动休闲项目,丰富学生的节假日体育活动

目前,节假日体育活动已经慢慢地被纳入到了学校管理范围之中,部分小学已经开始在假期布置体育作业,目的无非是想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避免无节制地上网等不良习惯的形成。高中教育也可以开发适当的运动休闲项目,在节假日安排学生进行诸如登山、徒步旅行、骑自行车、滑雪、定向越野等户外活动,即能丰富课余生活,还能促进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

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通知.教体艺〔2007〕14号.

[2] 李建设.如何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 辽宁体育科技,

2002,58(4): 28--30 .

[3]侯广斌等.关于学校田径运动会向体育艺术节转轨的可行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9

【关键词】余暇体育;中学体育教育;体育课

余暇体育是指人们利用余暇时间,为达到健身、娱乐、消遣、刺激、宣泄等目的进行的多种活动方式。余暇体育内容十分丰富,空间范围广阔,具有丰富性、情感性、自由性和个人性的特点。中学生余暇体育即指除学校体育课、“两操”、集体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之外余暇时间内所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

余暇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其身体的生长发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能力。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肌肉、骨骼、心肺、神经系统等发育已基本完成,为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提供了条件和保障。而现在许多中学生,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减少甚至放弃了体育活动,导致体质不断下降,余暇体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结合体育的本质和功能,对长春市部分中学的学生余暇体育活动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当前学校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吉林市3所中学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在市图书馆查阅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的有关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法:对吉林市3所中学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30份,有效回收率为94.4%。

二、结果与分析

1.吉林市3所中学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通过调查学生认为进行余暇体育活动很有必要的占90.8%,说明吉林市3所中学的学生普遍认为体育活动在他们的生活当中是占很大比例的。中学生参加余暇体育活动的目的明确、求知欲较高,比较注重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原因中绝大多数选择“自己喜欢”,说明中学生对余暇体育活动是积极主动的,比较注重自身感受,很少受外界影响。中学生认为余暇体育是余暇时间最好的活动方式之一,但对目前的余暇体育活动安排感到悲观、失望,所以在中学生余暇体育活动中加强引导应引起广大体育和教育部门的重视。

2.吉林市3所中学学生参与余暇体育活动的时间特征。①吉林市3所中学学生每周余暇体育活动时间情况分析。通过调查,目前的现状是:家长既希望孩子常参加体育锻炼,又怕耽误学习,体育课学校都安排,时间能够保证。在被调查的430名中学生中,随着学习的紧张程度,余暇时间呈逐步递减的趋势,而余暇体育活动时间的递减幅度更为明显,从统计出的数据不难看出,余暇时间小于15h的占69%,余暇体育活动时间小于6h的人数占75.1%,可见中学学生的功课压力较大;余暇体育活动可以减缓学生因学习压力大所造成的紧张情绪,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满足其个性发展中的身心需要、价值取向及参与意识。

②吉林市3所中学学生余暇体育活动对文化课学习的影响。学生认为进行余暇体育活动对文化学习有不良影响的仅占6.6%,说明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余暇体育活动对他们身心健康发展,道德情操与思想素养的培养、文化的学习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3.学校重视余暇体育的程度。每个学校基本上都安排了一定的空余时间(30分钟左右)来组织余暇体育活动,有的学校也确实有余暇活动安排表,规定了活动项目,有专人组织指导,但这往往流于形式,该时间有59%被班主任或其他老师占用,使课外活动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名存实亡。

4.推行娱乐体育是促进和丰富中学生体育及中学体育的延续和补充。统计结果显示,中学生对目前体育课的兴趣选择好的较多,占61.9%,但认为教学方法“一般”占71.4%,对体育课的内容认为一般占69.7%,这说明当前体育课内容陈旧,教法单一,既不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推行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的娱乐体育是符合中学生身心发育特点的,设计、推广一些集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的余暇体育,是促进和丰富中学体育及中学体育的延续和补充。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①吉林市3所中学学生余暇体育活动开展状况不能令人满意,中学生功课压力较大,余暇时间狭窄,活动内容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中学生群体意识较强,渴望在余暇体育活动中增进知识,发展身体。②目前学校体育课内容陈旧,教法单一,且课外体育活动的安排存在着不合理性,推广娱乐体育是改善中学学校体育的有效途径。

2.建议。①加强中学生余暇体育动机、行为、消费的引导,建立中学生体育课内课外一体化,学校社会一体化的体育工作模式。②注重加强体育课和余暇体育活动的改革,通过课外指导、体育比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多种方式,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促进和丰富中学生的余暇生活。③社会和学校的体育场馆要合理开放,提供廉价服务,提供中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体育、广场体育的大众健身活动!

参考文献:

[1]陈爱莉,晓晨.学生余暇体育的特点与激励方法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