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村级审计问题集锦9篇

时间:2023-09-10 14:50:05

村级审计问题

村级审计问题范文1

【关键词】村级财务审计 监督管理 财务公开

一、引言

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是国家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基础环节。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丰硕的财富。而处在整个财务审计链条的末梢,村级财务已经成为关涉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群众生活满意度提升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调廉政建设的法治、政策环境下,深入推进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对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发挥其对促进基层政务公开公正运行、和谐干群关系、增进群众生活满意度、打造现代化农村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需要理论界予以关注并积极献言献策。为此,本文考察了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而“对症下药”,提出推进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开展的一系列对策,希求助力于推进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规范、有效和持续开展。

二、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农村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后,为满足对农村经济的监督需求而逐步萌生的。在建国初期,由于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及随后的制度,农村的集体经济关系相对比较简单,村级财务的收支、分配等管理和监督,主要通过村民集体选出的民主监督小组进行,由社内民主监督和社外相互审查来实现对村级财务的审计。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激活了农村集体经济的活力,在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农村集体财产管理混乱、账目不清、浪费严重的问题,为此,国家于1980年和1986年曾先后进行过两次全国性的财务普查,一定程度了改善了村级财务的管理状况。此后,国家进一步强化了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规范力度,1992年由农业部颁布了《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条例规定》,为村级财务审计提供了基本依据,2008 年农业部又印发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随后各省、市也陆续了与农业部相适应的农村经济审计条例和审计办法,进一步明晰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依据和标准,可以说,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得到了一定的规范和有效开展。但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经济在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同时,村级财务审计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整体表现出财务审计“有名无实”和“名实不符”的现状。具体来说,村级财务审计的问题,集中暴露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名无实,村级财务审计流于形式

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村级财务审计往往流于形式。一些地方将财务审计等同于财务公开,对财务审计的专业性缺乏认识,以为在田间地头、村中广场等村民集聚的地方张贴村级财务收支公示图,就已经完成了村级财务的审计工作。这种认识上的错位,导致村级财务审计力度弱,基本等同于无审计,而且就连最基本的财务公开,也往往被一些村干部随意应付,收支情况经常是一笔“公开的糊涂账”,关涉农民切身利益的涉农资金的应用、政策帮扶项目的推广、低保补助农户的名额分配等关键信息,往往是缺乏公开和监督的。另外村级财务审计的主体往往与财务的管理主体混同,“自己做自己案子的法官”,这就更加使得村级财务审计流于形式,形同“走过场”,难以发挥财务审计的真正作用。

(二)名实不符,村级财务审计公信力匮乏

与村级财务审计流于形式相对应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村级财务审计虽然在形式上得到了严格的开展,但实际上却表现为“名实不符”,村级财务审计的公信力匮乏。实践中一些地方上的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做的“像模像样”,各种票据账款、财务信息等皆保管得当、公开到位,接受群众的监督。但事实上,村民对这些财务审计却并不信任,认为是“公开的假账”,审计结果往往也得不到村民的认同。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对审计结果反映的村干部管理集体财产的活动不认可,认为村干部并没有做到合理使用集体财产,切实为村民谋利益,反而存在假公济私、中饱私囊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对审计人员本身的不信任,认为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没有真正起到“监督管理者”的作用。这些显然背离了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推行的初衷,不利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也难以形成和谐的干群关系,危害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村级财务审计人才队伍不健全

村级财务审计流于形式、公信力匮乏,与缺乏专业的村级财务审计人才具有密切关联。从全国整体的情况来看,基层农村往往缺乏专职的财务审计人员,省、市、县、乡的财务审计触角并没有在村一级得到延伸,村级的财务审计人员往往由村干部或者村委会成员兼任,缺乏独立性,难以取信于民。而即便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的审计人员,由于没有接受专业的培训,缺乏基本的会计和审计知识,面对日渐复杂的村级财务状况,又难免出现“有心无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另外,专职、专业的财务审计人才的缺乏,也导致了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无法实现常态化和规范化。实践中,往往是上级有审计任务或者村民有审计需求了,村里才临时紧急抽调人员,进行集中查账、审计,这导致村级财务审计缺乏实质性的推进,显然不利于财务审计的管理和监督职能的发挥。

(四)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推进阻力大、难度高

由于专职审计人才的缺乏,和财务审计流于形式化,所带来的不仅是财务审计相对于村民的公信力匮乏,其对于村干部亦缺乏监督管理所应具有的权威性和震慑力。阻力大表现为审计人员难以避开村干部对审计工作的干预,甚至乡镇权力也会介入审计工作,以维护农村稳定、基层工作繁忙为借口,阻扰正常审计工作的开展。难以抗拒基层权力干预的财务审计,就不具备审计所必须的独立性,其审计结果也必然缺乏权威性,审计决定也往往难以得到有效执行。难度高表现在审计调查难以取证。众所周知,由于农村缺乏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其财务资料的管理往往比较混乱,再加上众多的干部任期交接等历史遗留问题,造成与审计相关的财务资料缺失,给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调查取证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尤其在涉及一些重要账目和关键财务信息的时候,个别当事人可能会碍于利益关系、人情面子等,对审计工作有意隐瞒或拒绝作证,这些都导致村级财务审计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三、村级财务审计工作问题的成因

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暴露出的上述问题,其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既有法律规范的缺位,也有政策宣传动员的不足,更是受到基层财务审计意识、素养等方面的影响,必须全面看待,理性分析。

(一)村级财务审计法律规范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专门针对村级财务审计的最高规范,还停留在2008年农业部印发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虽然各地市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结合该规定进行了相应的细化处理,但还是缺乏专门的村级财务审计办法,来对审计流程、审计细则、审计监督条例、审计资料归档规则等进行具体规定。法律规范的缺失导致村级财务审计没有统一的标准,相同省份的不同地区,甚至就有完全不同的审计要求和审计流程,这就为一些地方逃避审计留下了制度漏洞,也为村级财务审计的流于形式打开了制度大门。试问,在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审计要求和审计细则时,如何能够判断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合法进行呢?

(二)村级财务审计民主参与程度低

村级财务审计结果的公信力匮乏,与审计过程的封闭具有密切关系,一些地方“关起门来”搞审计,“熄灭灯后”来查账,大搞审计的“小圈子”,老百姓对审计过程不知情或者了解不够,就无法对审计人员和审计结果产生信任。实地调研发现,在各地的村级财务审计过程中,除了村干部或村委成员外,普通村民的参与程度是很低的,很多村民甚至都不知道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组的存在。缺乏广泛民主参与的审计过程,无法产生出令村民信服的审计结果。

(三)村级财务审计的基层重视程度不够

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关系到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纠正财务管理过程中已经暴露出的问题,真正做到透明公开,接受村民的监督;也有利于提高村干部依法管理集体财务的观念,取信于民;更有利于中央惠农政策的真正落实,从而为和谐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稳定打下良好的基础。正是因为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存在如此多的“好处”,村镇等基层才更应该重视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要想方设法、积极动员,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深入推进,而非“因噎废食”,一味惧怕审计,认为“一查就有问题”。正是村镇基层对村级财务审计的积极意义缺乏基本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才会出现基层权力干预、阻挠审计工作开展的现象。

(四)村级财务审计的配套设施不完善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村级财务审计人才的匮乏,不仅导致审计工作无法专业化、常态化开展,也背离了审计原初的监督管理意义。而村级财务审计的配套设施不完善,是导致村级财务审计人才缺失的主要原因。这些配套设施包括但不限于:财务审计人才的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机制、成立专门财务审计机关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为推进财务审计工作开展所进行的必要宣传动员等等。考察全国各地的村镇,除了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个别村镇外,大部分村镇的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普遍面临“缺钱”、“缺人”、“缺工作环境”、“少政策支持”等“三缺一少”的艰难局面。

除了上述四点外,基层财务审计意识薄弱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很多村干部都认为财务审计就是纪委查账,混淆了财务审计作为正常的财务管理活动后续监督行为的正当性,从而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

四、推进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村级财务审计相关的法律规范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立法体制,要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此背景下,完善村级财务审计相关的法律规范,以立法引领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已是应有之义。具体来说,要清理整合既有的关于村级财务审计的法律规范,保证既有法律规范的体系性和时效性。同时,要总结各地的成功实践经验,提炼村级财务审计的一般流程、细则和条例,最好形成专门立法,明确村级财务审计的法律地位和法律依据,使得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也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加强村级财务审计的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

要根据村镇现有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安排,通过新设或抽调等方式,争取建立专门的村级财务审计机构,做到专事专办,同时要从政策和财政上给予专门的支持和补贴。比如可以建立由县级审计部门专门负责领导的专职村级财务审计机构,财政部门在审计专项资金上给予补贴,为村级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经费保障。同时要加强对村级财务审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审计人员的选拔要严格依照审计专业标准,切实考核审计专业素质,做到人人持证上岗。此外,还要加强年度的工作考核,并根据考核的结果,实行优胜劣汰,实现动态管理,保证审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质素,保证审计机构的执法水平。这样以来,可以避免审计人员受到来自基层权力的不良干预,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严肃性。

(三)扩大村级财务审计的民主参与,引入民间审计

除了专职的村级财务审计机构和审计工作人员外,还要防止财务审计工作因为过强的专业性而成为“精英的游戏”,使得广大村民被隔离在监督主体之外。为此,要保证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民主参与,保证审计过程的公开透明,使得村民百姓既能够认识到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又不至于畏视其为神秘性,最终审计结果的公信力来自村民对审计工作专业性的信服,而非来自对神秘性的盲目。可以考虑引入民间审计,由村民自主选举村组成员组成民间审计小组,或者由村民自主选择社会审计人员组成民间审计小组,和村镇专职的村级财务审计工作人员一道展开工作,独立形成审计报告,最后进行报告的比对和释疑,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如此形成的结论,一定会比单方面的审计报告更有说服力,也将大大增加审计决定执行的权威性。也有利于发挥财务审计监督管理的基本职能。

(四)做好村级财务审计的宣传动员,强化审计意识,树立审计权威

首先,要对村级财务审计采取多媒体、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动员,加强干部和村民对财务审计的学习,前者了解审计原理,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维护集体经济的利益,配合村级审计工作的开展,而后者知晓审计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外部监督,发挥“围观者”的力量,切实保障自身利益;其次,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要在考虑民主参与的同时,适当进行审计知识的普及,使广大村民和干部在审计进行中获得学习,从而强化审计意识,有利于审计工作的长远开展;再者,在审计决定的执行中,要坚决贯彻严格执法、违法必究的基本原则,决不允许损害审计权威的现象存在,对于那些在工作中出现了违规违纪情况的审计工作人员,要坚决给予相应处罚,视情节轻重决定是否清理出审计队伍,以保证从业人员的纯洁和独立;最后,可以探索建立村级财务审计机构和司法、其他执法部门的协同处理机制。机构、部门间要加强沟通,发现违法问题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五、结语

深入推进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是确保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屏障,也是保证干群关系和谐稳固的有利手段,亦是维持农村稳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而通过完善村级财务审计的法律规范,加强相应的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扩大村级财务审计的民主参与,强化审计意识,树立审计权威,有利于克服既有的村级财务审计弊病,实现财务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开展。同时,也为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基层治理能力,实现治理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巧红.《现代财务管理风险与审计防范策略探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6期.

[2]王桂莲.《加强农村财务审计,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吉林农业》.2016年第10期.

[3]赵思思等.《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探讨》.《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9期.

[4]余祖军.《村里的“糊涂账”变成了“明白账”》.《中国审计报》2016年4月11日第008版.

[5]张继玲.《新时期农村财务审计的主要内容》.《中国农业信息》2016年第3期.

村级审计问题范文2

关键词:村级财务;村级财务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

农村财务不同于企业财务,有很强的特殊性,因而村级财务审计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村级财务审计存在着审计范围杂,对审计人员有特别的要求等特点,然而目前的村级财务审计模式(农业行政部门主管审计模式、乡镇政府内单设审计机构审计模式、村务监督委员会参与农村审计模式、财政部门主导审计模式等)与村级财务审计的特殊要求越来越不适应。

笔者认为,在村级财务管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村级财务审计都应该有相适应的模式,目前阶段,让注册会计师服务于村级财务审计,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一、村级财务审计目前模式的局限性分析

目前的审计模式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村级财务的运行,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1983年,国家审计开始初期,属于探索阶段,各项资源匮乏,仅仅涉及了国有企事业单位审计和政府预算审计,还未有条件涉及村级集体经济审计,更不用说村级财务审计。现行的村级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在开始初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当前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外在环境变化,其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仍未解决,使得村级集体经济审计难以进一步推动,也阻碍了村级财务审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中。

(一)村级财务审计缺乏高层次的法律依据和相关制度法规

目前,全国人大及国务院未对村级财务审计设立专门的法律,村级财务审计的权威性不强,发挥的作用也就不大。在村级财务审计中,除了缺乏较高层次的法律依据外,还缺乏相关制度法规,如审计程序规范、审计底稿和审计报告规范、处理处罚制度等。当负责村级财务审计的部门向司法机关报送审计出的问题时,会被司法机关判定为法律效力不足而不认可,也没有相对应的制度法规去约束,给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带来了风险隐患。

(二)村级财务审计的独立性差

审计监督最本质的特征是审计的独立性,它使得审计得以存在和发展。目前,我国村级财务审计模式比较混乱,多种模式并存,主要模式为乡镇经管站直接负责,其次是审计部门从经管站独立出来。两种方式的独立性均很差,经管站模式既充当经营者又充当监督人,违背了独立性原则,而第二种方式虽摆脱了经管站的束缚,但其业务上受上级经管站的指导,并受乡镇政府领导。

(三)村级财务审计内容和形式单一,审计方法落后

1983年,我国审计制度正式建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审计实践中现有多种审计形式,例如合同审计、资产负债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审计内容也由传统的账项审计将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制度评价过渡,审计方法也同时有了发展。但目前村级财务审计仍处于初级阶段,审计的内容和形式还未跟上村级经济的发展,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审计方法局限于查处问题为主的财经法纪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而评价和鉴证为目的的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开展较少。审计事项多为事后审计,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涉及较少。审计方法多为传统的全面查账,计算机辅助审计运用较少,对内部控制制度测试、统计抽样和风险评估等未能掌握运用。

(四)村级财务审计未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审计源于委托理论,委托双方在活动中会产生利益追求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审计的作用在于解决此现象。在村级集体经济中,村民作为村级集体资产的所有者,是委托人,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是人,审计作为村民了解村级财务的渠道,承担了重要作用。但现有的村级审计机构并不对村民负责,而是作为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仅对乡镇政府负责,这并未解决委托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村民无法了解村级财务情况,无权看到村级财务审计结论,使受托监督人、受托经营者和财产所有者之间关系错位,长此以往,因村级财务审计未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基层矛盾不断加剧。

二、注册会计师开展村级财务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与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与发展亦步亦趋,而注册会计师参与到村级财务审计中,也是受托经济责任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村级财务信息的可信赖程度与村级财务的公开有重要关系,公开可信赖的村级财务信息需要建立在健全的监督机制上才可以,而体外监督性质的审计则利于监督机制的完善。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强,参与到村级财务审计中,有助于村级财务审计目标的实现。

(一)注册会计师开展村级财务审计的必要性

拓展村级财务审计范围,要求注册会计师参与其中。国外和我国沿海地区等,业务范围较广,会计师事务所拓展了审计业务范围,增强竞争力的同时增加了盈利途径。村级财务审计在我国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范围中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注册会计师高效的参与到村级财务审计中只是时间问题。

当前村级财务审计的主流模式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审计模式是为实现特定的审计目标所采取的审计方法、审计策略的总和,规定了审计应从何处着手、何时着手和如何着手等一系列问题。当前,我国村级财务审计模式较混乱,多模式并存。主流审计模式存在促进了村级财务审计的发展,服务了村级财务管理,但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如审计力量不够强大,无法胜任多元素的村级财务审计任务,审计独立性不强等问题。

(二)注册会计师开展村级财务审计的可行性

注册会计师人员众多。截止2014年年底,我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8295家,注册会计师99045人。与当前村级财务审计模式下专业工作人员相比较,注册会计师的力量要大得多。

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较强。独立性使得鉴证意见更具说服性和可信性,能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多种需求。注册会计师审计属于第三方审计,在三大审计主体中,其独立性最强,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灵魂。而村级财务审计当前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缺乏独立性,提供的鉴证信息作用受限,不能更好的服务村级财务管理,促进村级经济发展,维护干群关系稳定。

注册会计师的适应性强。注册会计师经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出的人才,且在执业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还需接受职业继续教育,具备了高水平的职业综合素质,注册会计师有关审计的业务内容本身也具有很强灵活性。因此,在经过培训后,他们可与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合作,更好的为村级财务审计服务。

参考文献:

[1]沈燕萍,李军,沈博雅. 藏区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及成本实证报告[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

[2]于文波.基层审计服务惠农政策落实的定位选择[J].审计月刊,2013(04).

村级审计问题范文3

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受审计监督职能、审计独立性、审计工作人员素质等等因素影响,要做好村级财务管理,强化审计监督职能,预防职务腐败,为村级财务服务。本文分析了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问题表现,探讨了相关的解决对策,希望能为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服务。

关键词:

村级;财务管理;审计;对策

村级财务审计作为农村财务工作的重点,审计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腐败治理、干群关系稳定与地方团结等重要问题,在当前国家积极强调党风廉政建设的背景下,做好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构建优质村级财务管理体系,对于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审计覆盖无死角有重要意义。

一、村级财务审计工作问题表现

1.审计监督职能弱化我国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主要集中在账务、票据等数据管理方面,以查证数据、核实真实性与准确性为主要工作内容,审计本身查错防弊、监督职能弱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级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村级财务审计工作中对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的过度重视致使审计资源倾斜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领域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导致了腐败问题滋生,严重影响村级财务审计工作质量。同时,由于审计监督职能的弱化,导致只能在查账过程中发现内控问题,无法对村级财务工作总体内部控制环境进行系统、科学、权威的评价,也无法为内部管理提供各类实质性、预防性建议,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与效益、规范公权力运行等方面收效甚微。

2.审计缺乏独立性与客观性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受审计传统影响,导致审计机构、审计人员本身专业化程度较低,多数以财务人员兼职审计人员的办事模式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与客观性,也致使审计计划编制、审计证据收集、审计意见发表等受多种因素影响,最终降低了审计部门意见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无法为村级审计降低风险、加强内控提供有效支持。村级财务审计工作随着地方财政等诸多工作的开展,审计业务涵盖范围越来越广,涉及内容越来越多,工作的增多致使财政资源建设、开支工作量增大,审计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对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村级财务审计工作人员专业性不足、半路出家、人员流动快、岗位变动多等导致审计工作缺乏其特有的职业严谨性,降低了审计对风险的辨识能力,且由于不少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部门之间的特殊关系导致严重影响审计质量。

二、加强村级财务审计的对策

1.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强力推进财务审计要围绕村级财务审计工作要求,做好财务管理,强力推进审计工作进行,做好地方党委组织党风廉政建设。要以村级财务为工作重点,以多种举措为抓手强力推进审计工作开展,提升审计工作成效。要成立专门独立审计组织,落实审计责任,以镇纪委书记、纪委、审计、民政等多个部门联合协作为基础,选拔并培养高素质审计工作人员,成立专项审计小组,并配备业务骨干对村级财务开展全面清理、审计工作,组织镇或者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给予全程监督或者指导,确保审计工作成效得以落实。要严抓审计工作细节,坚持从审计村级收入来源入手,做到重点审查、严格查实问题,做到审计范围全覆盖无死角,尤其是要对群众反映强烈、矛盾突出的重点建设项目作为村级审计工作重点,做到深查细究、实事求是,确保客观公正的评价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从程序上、效果上确保合法、无误,真正做到账目完整、客观、准确,责任落实到位。对于审计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要积极组织审计小组、村干部等进行详细对接,通过认真分析做好整改与落实,严抓整改过程,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做好资产监管、定期检查与整顿,提升审计工作监督力度,打造村级阳光村务与财务。

2.严抓村级财务审计内容要对村级财务审计内容做重点核查,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围绕村级财务收支、资产负债、一事一议、会计档案管理情况以及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事项进行重点审计,形成专业、可靠审计报告,确保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得到强化,审计独立性与客观性得到保障,及时纠正发现的各类问题。村级财务审计工作要伴随全程监督有组织、有秩序、有步骤地开展,重点审计村集体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村级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及执行情况,审查清产核资情况是否有弄虚作假、少报、瞒报现象。严抓各项收入入账的清查,查是否有漏收或收入不入账;严抓各项费用清查,查是否有虚假开支,支出是否超标、合理、合法,手续是否齐全;严抓债权债务账实核对,查账面数与债权债务人核实数是否一致,并在审计结束后出具财务审计报告,切实做到村级财务规范管理。

3.推动审计结果公开化村级财务审计结果要逐步公开化、透明化。审计是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监督措施,增强审计监督的公开度和透明度有助于确保监督的实效性,村级财务审计工作要强化自身监督职能,推动并实行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要加强对职务犯罪易发、多发职位的审计监督,并将审计结果进行公开,加强对内部审计业务的指导和监督,并结合审计结果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要利用财务审计的优势在干部群体内部进行廉洁管理服务,通过廉洁评估为审计进一步实施提供支持,减少权责失衡等问题,要重点评估是否存在部门利益制度化、扩大部门权力、侵害公共利益或者村民合法权益,是否存在职权与责任关系明显失衡,是否存在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法律责任及问责机制缺位以及其他制度廉洁性风险等,结合审计结果对当前工作进行优化,为减少腐败问题与职务犯罪提供帮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村级财务审计工作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要顺应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发展趋势,强化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确保审计工作独立性,减少并预防职务腐败,提升审计质量的提升,服务村级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钱国良.如何加强农村财务审计,保护集体经济利益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5(,12):19.

[2]李小满.浅议村级财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7):173.

村级审计问题范文4

近年来,农村财务经过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财务公开、乡镇建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和农村综合招投标中心,实行农村财务委托“双代管”等多种程序和手段,规范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使其更趋规范和透明。但也有一些少数个别村民主理财流于形式局限于村干部“近亲”理财、“亲信”理财,财务公开走过场,“双代管”运作不规范等多种主客观因素,致使村级财务管理处于松散无序状态。村级资产资源管理混乱,有限的资金大量流失。由于尚未形成一个系统有效的审计监督体系,使得农村财务问题久久不能解决,导致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紧张,矛盾激化,影响 农村改革 发展 、社会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正因为农村集体资产对支撑社会公益事业、稳定农村基层政权具有特殊的作用,随着农村集体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作用也将会不断加强。因此,客观上存在着对农村集体资产经营使用的审计监督需求。《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明确指出:“村务公开的重点是财务公开。”村级财务公开在推进村级民主监督、健全村级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审计后公开的村级财务将杜绝数字失真、流于形式的现象。财务公开对于“给村民一个明白,还村干部一个清白”的作用已成为村干部和村民的共识,对村级财务状况做鉴定的审计要求也随之出现。针对这种情况,农村财务需要一支专业审计队伍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从而促进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建设。

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现状

一是农村审计工作组织机构不适应。乡镇综合改革后,乡镇农经部门被合到乡镇财政所,县级农经局,任务重,工作协调难,落实难,工作缺乏权威性。乡镇一级农经干部取得审计资格证及少。同时取得审计资格的乡镇农经干部均是兼职审计,充当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角色。近年来实行了村级财务会计委托“双代管”,由于受经费等因素的影响,会计一直由乡镇农经干部兼职,同时乡镇农经干部又承担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这种组织机构的不适应,不可能使审计结果取信于民,从法律的角度上说也是行不通的。为确保审计机构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审计机构必须是独立的专职机构,应单独设置,与被审计单位没有组织上的隶属关系。根据审计的独立性这一审计监督本质特征,审计的主体应当是“独立”于被审计一方之外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

二是农村审计工作条件不适应。一是审计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得不到保证。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主力军是乡镇农经员,但是乡镇农经员从事审计工作是兼职的。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乡镇农经员不可能象专业审计机构一样把主要精力花在审计工作上,审计工作的时间就会显得很仓促,而审计工作的审计对象又比较多。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审计对象是村一级,相对来说比较偏远,交通极为不便,给审计工作特别是调查取证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二是村集体经济审计是免费服务的。到目前为止,国家财政部门还没有将审计工作经费列入预算,审计经费无法保障,工作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时常感到有心无力。在审计实践中,因为没有经费,不得不尽量压缩时间,这也必然会影响审计工作质量。

三是农村审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点多且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应该具备较全面的财会知识和相关制度和法规,而且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协调、交往能力和文字综合处理能力。乡镇一级由农经员担任的审计工作是兼职的,并且从事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起步时间晚,开展的审计工作时间短,虽说已经过专业培训,但审计专业水平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特别是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理解和运用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大多数审计人员缺乏协调、交往能力和文字综合处理能力。审计人员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四是审计立法滞后。农村审计目前尚无全国性条例,仅有少数省市出台了地方性农村合作经济审计条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结果所出现的村级财务严重问题,因为缺少专门的针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而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如村的主要干部铺张浪费使用集体公款,而支出单据所应具备的经手人、审批以及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等应有的手续却具备。因为没有明确的具体法律依据,村里又没有制定出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给单据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的定性问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五是审计处理难。首先是现行审计体制及其它一些人为的因素。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处理决定的权利,使得查出问题与处理决定之间产生脱节,很难将查出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处理;在有关部门处理问题时,由于难免存在一些人为因素,使得问题被搁置下来得不到解决处理;其次是审计工作结束后的处理阶段比前期工作难度更大。因为如果不及时把查出的问题予以纠正和处理,就会使群众感到审计只是一种形式,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查出的问题牵涉到很多方面,很难面面俱到,三是社会不正之风带来的阻碍影响了问题的处理。

三、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改善对策

根据当前我国村级财务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现状,加快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应尽快解决解决审计机构与人员问题,确保村级财务审计工作落实到位。

首先是要建立职能定位明确的工作机构和审计队伍。乡镇专职审计机构不完整、不健全。随之村级经济中的违纪违规问题日渐增多,有的还非常严重,在基层设立完整的、健全的专职审计机构十分必要。但是,由于乡镇审计受其地位未定(我国宪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和发展尚未成熟等因素制约,致使乡镇审计发展滞后,特别是对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有限,力度较低。主要体现在部分乡镇尚未设立专职的审计机构、未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较少、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等。因此,尽快确立乡镇审计地位,充分发挥乡镇审计的职能和作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变得日益重要和突出。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农经部门和财政所进行了实质合并。过去由乡镇农经部门负责的村级财务审计职能相应合并到财政所。为充分发挥财政所对村组财务审计的职能,可依托财政所成立由3—5人的事业编制,由财政保证供养的审计站。主要职能是负责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及村(组)集体的财务审计工作;对村(组)财务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对新一届各村(组)理财小组组成人员进行培训和监督指导理财小组运行情况。

其次是要改善审计工作条件,保证审计工作开展。要改善农村审计工作条件,除了进行村级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外,乡镇政府的主要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村集体经济审计,提高对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认识,为审计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财政部门要在经费上保证农村审计工作正常开展。

其三是要提高基层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首先应从加强基层业务培训着手,由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站提出审计培训计划,有计划地组织乡镇农经干部进行中短期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突出加强对农村审计人员的政治理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审计专业知识及技能教育,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的农村审计队伍。通过考试考核等方法选拔具有审计、会计专业的审计人才,建立持证上岗和定期考核制度,淘汰素质低和工作不力的审计人员;加强审计人员政策法律及业务培训,使审计人员的政策法律水平和业务技能得到提高,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审计报告要真实、可靠、严密,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反驳,真正体现农村审计工作水平。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让社会各界了解、认可、支持农村审计工作。

村级审计问题范文5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浙江省;农村审计;实践;发展取向

农村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监督力量,不仅直接保障农村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更从长远推进民主政治的建设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在浙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审计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发挥了重要的监督和服务职能,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支持、结果运用等各个方面不断创新,形成了浙江特色的农村审计模式。

一、浙江省农村审计工作的现状

(一)加强农村审计法规建设

浙江省在地方性农村审计法规建设上,主要依据《审计法》和农业部的规章,从省、市、乡镇(街道)三个层次逐级完善。浙江人民政府颁布了《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总体上对农村审计人员的资格和义务、审计对象与审计职权、审计程序、被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等进行规范。下级的如余姚市审计局出台的《余姚市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试行)办法》,对审计人员、审计范围和职权、审计程序及法律责任加以规定;乡镇审计所制定的《乡镇、街道审计工作指导意见》。明确了审计所的主要任务;《村级财务审计操作规则》、《国家集体建设项目审计实施规定》、《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为具体审计项目提供了操作指南。

(二)探索农村审计的组织模式

浙江省各地农村审计组织模式各异,主要体现在主要机构和辅助机构设置上。表1列示了浙江部分地区农村审计机构设置情况。

1.浙江省农村审计的主要机构。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地区采用单纯的内部审计模式。内部审计包括乡镇政府内部审计和农业系统内部审计两种形式。农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杭州、宁波、绍兴大部分都在积极探索双重领导的审计模式,即设立独立的审计所,同时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具体而言,审计所行政上隶属于本级人民政府,经费由本级财政统一拨付;业务上受上级审计机关的指导,人员的任免需征得审计机关的同意。

2.浙江省农村审计的辅助机构。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乡镇审计所、审计室(科)这些基本的农村审计机构,部分地区还设立了其他的辅助机构。具体分为三类:一是由县(市)政府负责成立,如余姚市政府成立的市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中心;二是由县(市)农林局负责成立,如象山县农林局成立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中心;三是由县(市)审计局负责成立,如西湖区审计局成立的内审指导中心。这些辅助机构的职能主要是指导、监督、复核乡镇审计机构的工作,协助培训审计人员等。

(三)拓展农村审计的内容

1.开展村级财务收支审计,促进规范财务管理。对村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其有效性进行检查,审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当前杭州、宁波大部分乡镇的村级财务审计都实现了三年一轮审,一次审三年,极大地促进了村级财务的不断规范。

2.搞好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完善干部监管体系。通过审计达到摸清家底、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分清责任、加强管理、严肃纪律的目的,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人员的责任履行情况,规范财务收支行为,提高农村集体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村干部廉政勤政。余姚市通过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针对村干部工资不统一,部分村干部乱发奖金补贴等情况,提出审计建议,促使市委办、市府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对村干部报酬实行财政统筹支付的意见》,既保障了村干部的合理收入,又遏制了腐败行为。

3.加强涉农专项资金审计,落实政府支农惠农政策。包括开展涉农生产资金及相关补贴专项审计,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关注农村社会事业相关资金审计,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开展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调查;加强土地征用、拆迁补偿专项资金审计。

4.积极开展农村基建工程审计,建设农村新面貌。审计重点关注建设项目的财务情况和工程预算、决算情况,并关注建设项目的效益情况。杭州萧山区城厢街道规定竣工项目必审,分别采取自审或送审。余姚市审计局要求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审计所督促其接受市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分局的审计,100万元以下项目,组织具备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并由审计所出具审核意见。

(四)重视农村审计的队伍建设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重点等增加了新内涵,对农村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杭州、宁波、绍兴等浙江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村审计工作受到高度重视,从业人数较多,大部分乡镇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1-3名,兼职审计人员2-5名;人员素质较高,要求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并采取各种方式对审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包括定期业务培训、以审代训、召开经验交流会和学术研讨会、外出考察取经、与高校合作培训等。

二、浙江省农村审计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作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作用

浙江省部分地区的农村审计工作在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努力下、在社会各界力量的配合下,开展了大量的农村审计工作,挽回了大量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并对加强农村廉政建设、打击刑事犯罪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农村经济发展、民主建设、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表2列示了浙江省部分地区近三年农村审计工作成效的平均数据。

1.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表2 可以看出,以杭州、宁波绍兴等为代表的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农村审计工作,提出了大量审计意见和建议,通过帮助各村清账理财,催讨应收款,建立健全对外借款和货款担保、资产管理、经济合同签订等制度,促进了增收节支,核减了大量工程款。不仅为农村发展带来了直接经济利益,更从长远上促进村级经济行为的规范,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杭州西湖区的农村审计结果为进一步搞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改善了村级集体资金使用效益,提高了农村财务管理水平。2007年全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6.09亿元,比上年增长67.2%;村级总资产达22.46亿元,比上年增长71%。宁波余姚市针对村级经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建议,促使相关部门制订出台了《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工程建设项目审计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和工程招投标管理的制度,为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促进农村廉政建设,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通过开展农村审计,进一步提高了村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增强了村干部的财经法纪意识,促进了基层的廉政建设,融合了干群关系。从表2可以看出,各地通过审计,查处了大量违规挪用资金,并将部分案件和相关人员移交司法机关处置,有助于农村廉政建设。根据调查,杭州市根据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问题,许多下属乡镇(街道)都出台了《村干部廉政自律若干规定》、《工程招投标工作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规章,明确村干部的领导责任,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宁波余姚市近三年来审计村干部57人,通过审计,给干部、群众有了一个明确的答复,有利于化解基层矛盾,密切干群关系,积极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

3.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促进农村社会稳定。通过实施农村审计,提高了财政财务收支的透明度,强化了村级财务的管理和约束,强化了村干部的经济责任,大大减少了群众上访事件,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利益,稳定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宁波余姚市实施三年一轮审,一次审三年,2001年至2006年,村级财务问题的从380件下降到52件,集体上访从13起下降到4起。有效地化解了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4.完善审计监督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目前对乡镇这一基层政权,主要依赖县(区)审计机关的延伸职能对所辖乡镇进行非常规监督。通过建立农村审计制度,有利于健全审计监督体系,缓解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负荷,为农村民主稳定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浙江农村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审计法规体系不完善。一个完整的法规体系,应该在宪法的指导下,至上而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三个层次。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农村审计法律,而且在上下位法律之间纵向冲突、不同法域法律之间在一致性等方面存在问题。(1)《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可根据工作需要,在县(市)以下设立派出机构,而农业部出台的《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规定》规定“全国农村合作经济审计工作的指导机构,是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这容易导致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审计机关争权、多头监管的问题。(2)由于审计法律与部门规章之间的冲突,造成农村审计的法律依据不一致,工作模式各异。如基层审计机构的设置,有些地区由农村经管站负责,有些地区由上级审计机关负责,还有的由本级人民政府负责。

2.农村审计问责机制不健全。审计问责机制在浙江省农村审计工作中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如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建立由审计、纪检、司法、人事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实施跟踪审计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审计结果不公开,导致无从问责;有些审计项目中问责对象不清,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归属不清晰;部分地区问责范围过窄,多局限于行政问责,而且仅仅局限在“贪污、行贿受贿和违规资金运用”层面,不曾涉及“渎职、重大决策失误、监督不力”等领域。

另外,还存在着地区间农村审计工作发展不平衡、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三、对农村审计发展取向的思考

(一)不同利益主体正确定位农村审计是关键

首先,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应该将农村审计工作定位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从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角度出发,将农村审计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定期听取、研究有关部门的汇报,认真解决农村审计工作中的经费、机构、人员、审计落实等问题。其次,从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角度来讲,应该牢固树立民本审计的理念,切实做到关注农民利益、关注民生,服务百姓,关注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寓服务于监督之中。最后,从广大农民的角度出发,应该纠正对农村审计的片面认识。许多农民群众将农村审计与纪检机关的查办案件等同起来,若审计结果没有发现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贪污、挪用行为,只是一般化的整改意见,就认为审计不彻底,没有发挥作用。

(二)建立健全农村审计法规体系是重要前提

首先,要明确农村审计法律地位,消除纵向法律冲突。将农村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一个分支,在《审计法》中单独明确其法律地位,在具体实施的时候,由政府审计机关、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联合指导和控制。另外,制定全国性的《农村审计条例》及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农村审计的主体、对象、内容、程序、处理等问题,作为地方农村审计工作开展和法规制定的直接依据。其次,完善农村审计地方法规,解决横向法律冲突。省政府应该参照《审计法》和《全国农村审计条例》,出台省级农村审计条例或办法,各乡镇(街道)审计机构应该制定全面的审计项目操作指南和审计工作管理规范。第三,协调审计与相关领域法规,减少法域冲突。由全国人大在充分征求审计、司法部门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部独立的协调法域冲突的法规,或者建立一个专门的机关来裁决法律冲突,专门机关裁决模式具有地位超脱、权限广泛、程序灵活、方式多样等特点,其裁决具有终极性效力。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是做好乡镇审计工作的关键

主要包括人员的配备和业务素质培训两个方面。在人员配备上,应通过各种途径,吸收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文化素养的、专业水平的、工作能力的人员,逐步提高农村审计队伍的专职化和年轻化程度,并坚持持证上岗和定期考核制度。在业务培训上,一是实行审训结合,二是加强职业道德培训,三是创新培训工作。可以和纪检、监察、审计及公、检、法等有关部门联合办班或邀请他们参与授课,以提高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

(四)建立健全农村审计问责机制是必然要求

建立健全农村审计问责机制有利于增强官员的责任意识,有利于改革人事考核和人事任命制度,有利于强化受托责任的执行效果。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完善农村审计问责框架体系:确立问责主体、对象、内容和程序;明确责任认定的依据和大小;通过法制化、制度化来强化责任追究制度。最为关键的是要制定全国性的《农村审计问责实施办法》和《行政事故责任认定办法》等。另外还需要配套的制度改革,包括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让群众有知情权;规范审计结果管理,做到传送及时、归档规范、利用快捷;建立审计结果运用制度,利用审计结果加强行政管理、宏观调控决策、改进干部监管工作;建立审计整改制度等。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 tzag.省略,2003-08-18.

[2] 王生赞.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 经济与管理,2004(8) .

[3] 郑锦源. 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广东审计,2005(2) .

[4] 桂玉清. 韩国新村运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省略(中国农经信息网). 2005-11-17.

村级审计问题范文6

    一、由来

    1、市领导摸清村底的初衷。2007年,市政府主要领导为了摸清税改后村级财务底细,给市政协出题进行专题调研。于是,由市政协牵头组织了审计、财政、农业等部门参加的调研小组,对全市21个乡(镇)场、街道的村级财务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调研结果表明,村级财务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白条抵库严重;(2)无手续借支公款;(3)虚开发票报账,用非正规发票入账;(4)村务公开、村民理财没有落到实处;(5)项目工程竣工结算未经审计而报账;(6)村级招待费用过多,资金使用不合理;(7)村级债务负担沉重。

    2、市政府另辟蹊径的安排。针对村级财务存在的诸多问题,市政府另辟蹊径,摒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由农业局经管站负责的传统做法,下发专门文件,授权市审计局对码头等4个村2006~2007年村级财务状况进行审计调查。

    3、审计局拓展领域的探索。近年来,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面越来越窄,拓展审计领域是摆在基层审计机关的新课题。在对乡镇主要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延伸审计过程中,发现村级财务管理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于是我们把审计监督的目光转向关注村级财务上来,利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这个平台,把审计的触角延伸到村级财务管理领域,我们的思路正好与市政府的决策合拍。

    二、作法

    1、在认识上突破两个误区。在安排年度计划项目之初,局部分干部甚至少数班子成员对村级财务审计也心存疑虑,在“能不能审”和“有没有审头”两个方面并未形成共识。对此,我们组织大家反复钻研《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讨论,大家有了基本一致的看法:虽然现行法律法规未对审计机关进行村级财务审计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审计机关受政府的授权,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监督,是履行自身职责的行为,符合《审计法》第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和第二十六条:“除本法规定的审计事项外,审机关对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事项,依照本法和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审计监督”的规定;同时也符合中办、国办《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中关于“村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时必须审计”以及农业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规定》中关于“农业部门负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审计业务接受审计机关的指导”的规定精神。村级财务审计的可行性不言而喻,从而使大家在“能不能审”的问题上消除了疑虑。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反复分析我市村级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学习市政协的村级财务状况调查报告,使大家认识到村级财务管理混乱问题已成为农村基层各种矛盾的焦点、审计监督的盲点,坚定了大家对村级财务审计必要性的认识,从而在“有没有审头”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2、在定点上选择三种类型。如何定点,我们主要选择了“大、活、多”三种类型的村。“大”就是集体收入大。这类村的村干部财大气粗、花钱大手大脚,违纪违规问题就在所难免,审计发现问题的几率就比较大,审计成果也就容易体现;反之,集体经济来源少的村,仅靠转移支付资金,就只能支付村干部的基本工资和保持低水平的运转。“活”就是经济交往活。这类村往往地处城郊,与市里有关部门、单位、企业乃至外商交往频繁,尤其是城市扩展,征地拆迁、土地补偿和房地产开发收入较多,审计从这块资金切入,最容易发现问题,“多”就是群众反映多。这类村往往在村级财务管理中问题突出,群众积怨太深,群众强烈要求我们进行审计,以期给广大村民一个明白。

    3、在内容上突出六审六查。一审现金存款,查账款是否相符。在对四个村库存现金进行盘库时,发现都存在白条抵库现象,个别村白条抵库现象严重,有的是几年甚至是十多年前的条据。二审各项收支,查是否符合规定。抽审的四个村,村干部借支公款时,均未履行借款手续,有的虽有借据,但既无审批人,又无证明人,出纳只得私下用笔记本逐笔记录,以备查对。三审财产物资,查账物是否相符。在审计肇陈镇华坊村账物时,通过走访群众获知,该村砖厂的一幢旧房屋变卖4000元没有入账,我们查实后,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作出了相应处理。四审各项往来,查债权债务是否落实。抽审的四个村都存在一定债务,至2008年8月份,四个村债务平均达14.32万元。五审专项资金,查是否专款专用。抽审的四个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挤占专项资金的现象。六审基建项目,查是否漏缴税费。在审计码头村往来账时,发现该村下属经济实体从事了房地产开发,延伸审计后发现其工程结算中有偷漏税收和多支付工程款等情况。在税务部门的协助配合下,责令其补交了偷漏的税款,同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其作出了相应的处理处罚,收缴违纪资金13万元。

    4、在方法上注重两个结合。在使用传统的查询法、审阅法、复核法、核对法的基础上,我们特别注重了两个结合。一是查访结合。在着力查深查透会计资料的同时,我们通过召开会议、个别走访、鼓励举报等形式进行调查取证,广泛发动群众尤其是老支书、老村长、老会计参与审计,鼓励大家提供审计线索,摸清经济交往和财务往来的真相,从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真实资料,为正确定性和处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二是审慑结合。在审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掌握真凭实据的基础上,对隐瞒事实真相、编造假账、设立账外账、收支不入账的当事人,讲清政策法规、说明处理原则、分析利害得失、告知最终移送检察机关的后果,使当事人亲身体验到审计的威慑力,变被动接受询问为主动提供实情。码头村基建及土地开发漏税问题,就是充分发挥审计的威慑力而查清的。

    5、在处理上把住三道关口。一是事实关。初步发现问题后,我们还反复调查、研究、核对被审单位(或人员)以及村民群众的意见,坚持依据事实真相来敲定发现的问题,模棱两可的东西没有列进审计报告。二是定性关。依据事实和情节,划清界限、分清责任、依法处理。对于业务工作中的疏忽和差池,允许自行纠正,不予追究;对于一般性的违规和错误,恰当处理,治病救人;对于贪赃枉法和民愤难平的责任人,绝不姑息,坚决依法处理。三是执行关。在作出处理决定之前,同有关乡镇进行了反复协商,多次听取了当事人的意见,使之口服心服。决定作出之后,我们毫不动摇地执行,有力地维护了审计决定的严肃性。

    6、在善后上搞好三项服务。一是帮助摸清家底。做到每审计一个村,就摸清一次家底,协助建好一套完整的资产、财务台账。二是指导健全内控制度。做到在查出违纪违规问题的同时,又指出如何预防这类问题的发生,指导建立一套较为严密的内控制度。三是培训财务人员。做到每审计一个村,都要对该村财会人员甚至主要负责人进行一次系统的当家理财、财会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财务管理水平。通过我们的帮助、指导、服务,给被审的村留下一个常驻的审计组。

    三、体会

    1、领导重视是保证。村级财务审计,审计机关过去从未涉猎。如果没有市政府领导的重视,我们就师出无名、无法介入;如果没有乡镇领导的支持,我们的审计也可能陷入“查账时轰轰烈烈,处理时静静悄悄”的尴尬境地。为此,我们的村级财务审计计划,争取了以市政府的名义专门发文;对每个村的审计情况都与所在乡镇主要领导进行了沟通,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村级审计问题范文7

关键词:农村 财务管理 审计 监督

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市场经济逐渐趋于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在新时展潮势下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加强村级财务审计监督,发挥审计监督功效,最大程度上确保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已经成了现阶段农村财务审计的核心内容。此外,由于当前村民法律意识、参政意识等增强,很多村民都迫切希望了解村内经济情况,这便要求农村财务审计加强监督,提高农村财务管理透明度,进一步完善农村财务审计管理制度,为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一、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存在问题

(一)审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很多村级财务机构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是导致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存在各种问题的重要原因。比如,在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财务结算未经过审核便予以保障,或入账发票未正规等问题,另外还常常会出现会计资料不齐、数据不全等情况,虽然村级财务由乡镇村级财务中心管理,但中心无约束村级干部机制,致使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开展质量较低。此外,在进行村一级财务工作审计过程中,由于缺少针对性内控制度,难以确保审计有序进行,一些较为落后农村地区财务机构甚至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核查账簿或登记账簿等。农村财务设置账目缺失情况严重,许多账目信息在记录时没有进行明确归类,再加上最初原始账目记录凭证没有有效保存,或保存凭证不齐全,造成审计监督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二)财务审计结果透明度不高

许多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在针对最终审计结果公示上都存在透明度不高的问题,财务审计公示大多数时候都是表面工作,没有起到公示作用。结合我县村财务审计工作来看,审计结果公开仅仅只局限于村一级行政村,我县是山区县城,本就人口分散,不集聚,2011年又进行了村级合并,由于地理、经济等条件的约束村级合并了人口末集聚,没有实现大面积审计结果公开,财务审计结果透明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村财务审计的意义是为了确保所有农民利益,因此在审计结果上应做到公开、公正,提高财务审计结果透明度,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以此来确保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能够与大多数农民意愿相契合。所以,农村财务审计应尽可能提升结果透明度,让广大农民群众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村内经济情况及经济发展趋势,及时掌握村级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三)财务审计未实现全面规范

首先,是财务审计欠缺独立性。我县乡镇街道并没有设置有专门的财务审计组织,在进行财务审计监督过程中常常联合进行,同时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再加上村干部的思想认识,无意愿委托第三方专业审计机构审计,审计监督难做到独立性及公正性原则。其次,是村级财务审计监督专业性欠缺。在审计方法选择上大都以民众调查或宏观查账为主,且很少借助计算机网络辅助进行,审计结果实用性也不高。最后,是审计存在较大风险。村级审计活动很少有制定针对性的制约体系,由于一些财务审计人员自身权限与业务水平的欠缺,或对财务审计的价值认识不到位,造成审计活动进行中欠缺规范性,存在形式性、走过场的问题,许多审计流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杂乱无序,使得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二、加强村级财务审计监督措施

(一)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落实民主监督机制

首先,在进行财务审计监督上严格依照财经发及会计制度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着重构建村级审计工作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财务审计职能效益,以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标准进行财务审计监督工作。其次,是财务审计监督人员要增加和村集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协调各项经济事宜,全面了解各项财务活动前后因果,提高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出现村集体私设小金库情况。然后,是乡镇街道领导在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村镇实际,联合会计人员共同制定,确保内控制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时进一步调动会计人员审计监督积极性,依法指导财务活动的执行和开展,并提高务审计活动透明度,主动接受民众监督。最后,如何充分发挥村级财务审计监督小组的职能,并加强对他们的指导,提升小组成员对民主监督工作意义的认知,提高监督小组成员民主监督责任意识,将财务审计监督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强化财务审计监督,做好事前事中监督

一方面,是要提高审计监督强度。乡镇设置专门审计监督组以及专岗人员,或由县审计局设审计组专派各乡镇财务审计人员进行无偿,强制性审计,开展村级资产、资源利用、村级财务收支等问题专项审计监督。每隔一段时间或定期进行村级财务全面检查,针对农村财务管理相关章程制度内容落实情况、村级账簿、凭据及会计档案等内容进行监督,切实提升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度。另一方面,是要重点落实民主监督。完善民主理财制度,明确民主理财小组职责,真正发挥民主理财小组职能,使理财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作用。切实做好财务公开工作。健全和完善村务监督机制,切实保障村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特别是对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要专项公开,重点解释。

(三)做好审计基础工作,明确突出审计重点

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应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防止出现白条抵库情况。即避免出现用白条来掩饰公款玩乐或贪污挪用等行为。二是准确判断虚假凭证。在审核原始凭证时重点检查经济活动真实性,是否存在添加、篡改情况。三是落实收支款审计。审查有无财务未入账、隐瞒、截留情况,支出凭证是否完整,是否按流程审批、签字、盖章。四是专项资金审计。审查是否存在专项资金收取、使用不合法、不合规等情况避免出现资金挪用、流失情况。五是重点落实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针对村主任、村会计、村企业负责人及离职干部相关经济工作进行审查,调查是否存在有损害集体经济的行为,降低集体经济损失。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财务管理质量及审计监督质量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审计制度必须要随着时展形势,并结合地区特点进行创新改变,以便于能够更好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现阶段,我国很多农村地区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审计机构,一些地区即便成立但也存在工作进度及工作质量不高等问题。对此,必须要加强村级财务审计监督,针对农村财务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规范,保证农村经济实现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丽娟.浅析村级换届财务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15,(08):61-62

[2]郑炜亮.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4,(12):3-4

村级审计问题范文8

一、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村级经济运行质量

多年来,明水县不断的完善村级经济管理各项规章和制度,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一是创新监督机制,完善“三资”管理。明水县创新监督制约机制,制定了村级“三资”管理逐级审核、三级印鉴制度,将审计工作重心放在了事前、事中监督上,从源头堵塞经营管理漏洞。在资金管理方面,严把审核关,推行了村级每笔经济业务经办人提供正式发票并签字、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加盖监督章、上报乡镇委托服务中心审核通过后方可入账的制度。在资产资源管理方面,全面推行三级印鉴制度,制定了拟发包资源必须由村级提交书面申请、乡镇“三资”委托服务中心审核、县“三资”监督管理办公室审批的程序。资产资源发包未经公开竞价,签订的合同无县、乡、村三级印鉴的,坚决依法终止,极大限度的避免了不合理支出和暗箱操作等违规现象的发生。2013年,通过监督管理程序,对村集体资源实行了公开竞价发包3850.7亩,签订承包合同267份,实现发包收入504万元。二是加大公开力度,完善社会监督。明水县普遍实行了“五规范,一满意”的工作推进方式。“五规范”即规范公开内容、规范公开时间、规范公开形式、规范公开阵地、规范公开管理;“一满意”即公开的效果要达到群众满意。同时对村务公开实行目标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县、乡两级监督,村级亲抓亲管的管理机制。三是加强财务管理,完善民主理财。明水县把推进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为村务公开的中心工作,从完善村级民主决策机制入手,形成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决策、村委会管理村务、村民积极参与的农村治理格局,村民对村级财务进行监督,也对过程进行监督,保证公开真实可靠。

二、强化财务审计,保证村级经济运行秩序

一是多措并举,确保审计质量。明水县采取了定期审计与不定期审计、专业人员审计与发动群众举报、农村审计执法与宣传法律法规、发现问题与帮助整改、审计监督与群众民主监督合作、审计监督与建章立制、专业人员审计与其他执法部门协作、开展农村审计执法与进行调查研究、全面审计与重点审计、事前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等多种审计方式,确保审计得以顺利实施。二是求真务实,加大审计力度。2013年,明水县在对某村开展审计工作时发现,在村级建设、环境整治支出中存在不合理支出问题,涉及面较广,人员流动快,支出较杂乱,调查取证难度较大。为此,明水县加大了审计力度,明查暗访、找知情人座谈、鼓励群众提供线索,最终审计出违规资金18.4万元,做出了限期退回违规资金,处罚7名责任人的处理决定,并张榜公示,受到群众欢迎。三是解决问题,注重审计实效。对于违法案件,我们把立足点放到了解决问题上,对金额大、性质重、热点高的案件直接进行督办。2012年明水县就已对某村机动地资源和村级财务进行了审计。2013年该村23户农民到县里上访反映当年的机动地发包收入去向不明、植树造林签订假合同、村务公开不实等问题,我们联合、纪检、林业等部门重新立案调查,对反映的问题逐项核实,按照规定及时处理了存在的问题,使上访群众满意。今年以来,共受理群众举报、上级交办的案件68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农民群众满意。

三、强化组织保障,巩固村级经济运行成果

村级审计问题范文9

[关键词]基层审计机关;村居审计;经济责任;财务收支

[DOI]10.13939/ki.zgsc.2016.03.099

当前,特别是十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对农村投入了大量的涉农资金、扶贫资金、低保求助资金等公共资金,保障这些资金安全有效使用,村居组织的作用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实行审计全覆盖。《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强对“三农”问题,社会保障、医疗、扶贫、救灾等重点民生资金审计。《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的出台,为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依法开展村居经济责任工作的提出了新要求。

1 开展村居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村居审计,是指涉及村居的各项审计工作。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民生、支农资金的审计力度,一是接受当地政府的委托开展部分村居村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二是对涉及农村的财政资金和项目进行审计和调查;三购买社会服务,由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对实行财务自我管理的村居开展审计;四是与纪委、民政部门、农业部门联合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及财务资产检查。此外各级政府或职能部门设置专门的内审机构,参加相关程序,针对当地党委政府的要求开展经常性的日常审计和调查。各村居民主理财小组也参与部分内部监督工作。

1.1 开展村居审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促进基层负责人干事创业

村居组织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单位和组织基层,村居干部处在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最基层,其能否正确履行职责,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通过开展农村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任期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审计,合理界定责任,公正进行评价,促使村居干部认真履行职责,完成任期目标,做到既能“干净做事”,又能“干成事”。通过村居审计,有效监督检查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完成情况,中央支农惠农政策效益的发挥情况,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1.2 开展村居审计,是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迫切要求,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近年来随着村集体经济活动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加上国家惠农强民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村委会可掌控管理和使用分配的资金、资源逐步扩大,村居资产、资源和财务管理情况成为群众最为关注的事情。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经济利益分配不公、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公开流于形式、工作不透明等是造成村居干群矛盾纠纷的主要根源,影响基层稳定。开展村居审计时,将经济纠纷问题作为审计重点,有助于将矛盾化解在萌芽中,避免引起不稳定因素。

1.3 开展村居审计,是保证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的根本途径

目前,各项政策向农村基层地区倾斜,农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起来了,一些村居干部思想意识不到位、法纪意识淡漠,贯彻惠民政策打折扣,存在各种挤占挪用、乱支乱用集体资产和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意见》要求,发挥审计促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保障作用,加强“三农”资金审计。通过对各项专项资金审计调查,发现、揭露和纠正公共资金使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确定资金安全、高效使用,促进国家惠民政策落实到位。

1.4 开展村居审计,是有效避免集体资产流失的重要手段

目前大多数村财务实行“村账镇管”,只代不管,资产处置不规范,部分资产权属不清,较大数额开支未经多人会签或经会议研究决定,负责人一人签字报销、白条支出,账外收支等现象屡禁不止。集体资产被侵吞、流失情况依然存在。通过村居审计,能发现问题,促进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保证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2 目前村居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村财镇管”制度有缺陷。以南陵县为例,全县共有157个村及10个村委会,村居主要负责人200余人。自2010年9月份起各乡镇成立了“三资中心”,对乡镇所辖村委会集体的资金、资产及资源等按照“六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但“三资中心”的成员多数为财政所或其他非财务人员担任,对村级事务不可能全程参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代账会计”。仅凭该中心自己记账、核算,又自己监督、管理,就显得势单力薄,顾此失彼,特别是当前农村常住人口大量流出,留下的多为老人,他们对村级事务关心较少,这样便失去了群众监督的基础。

第二,财务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管理不规范。大多数村组织没有建立真正意义的财务制度,缺乏有效的内控监督机制和控制架构,村级财务公开不到位、不透明,村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识淡薄,使财务公开流于形式。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及处置等不规范造成收入流失。首先是资产、资源出租或发包不规范,处置透明度不高,普遍定价低且期限长,低于市场价格,造成资产或资源性收入流失。另外因为农村情况的复杂性支出存在白条较多,事由不明晰等问题,票据的管理和使用也存在不规范现象。

第三,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村集体在实施各项工程,特别是资金量较小的工程时往往是自行委托施工方,且无监督、验收程序,导致工程质量存在隐患,且容易在此过程中通过重复申报套取项目资金设立账外小金库。

第四,涉农补贴性对象申报、确认不严密。虽然涉农补贴资金基本由县级财政通过银行发放,但政策宣传、调查摸底、评议程序、张榜公布、对象确定等工作主要由村委会实施。实际工作中仍存在操作不规范、不严谨,补贴对象不真实等问题。

第五,审计处理处罚决定落实难。村委会负责人经村民选举产生,村民经法定的程序可以罢免。当审计发现负责人违纪问题并下达审计处理决定后,村委负责人不执行,对此法律缺乏相关的保证措施,即使要停止村委主任的管理权限,也需要村民罢免程序,因此现实中往往存在审计决定难落实,违规问题难纠正的现象。对村居干部侵害集体经济,或因其不作为或乱作为而导致村居集体经济损失的,缺少明确具体的处理处罚决定,导致逃避制裁的现象。

第六,各监督主体间协调统筹不到位。目前开展村居审计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由于各部门不同,审计的目的、重点不同,审计程序和审计文件也不规范统一,不仅难以协调,还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也造成审计结果应用千差万别,不利于审计成果利用,从而影响了村居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3 加强和推进村居审计的对策及建议

3.1 建立村居审计机制,创新村居审计方式

村居审计,涉及面广,应从实际出发,整合各财政、纪检、农业、民政及村居民主监督各方力量,加强领导协调,分工合作。进一步探讨及规范国家审计、部门审计、社会审计及村居内部审计几级审计模式。围绕各监督主体明确分工,对“公共资金”的监督由国家审计实施,各部门根据各自业务需要依法对村居日常财务收支及管理进行监督;社会审计依据地方党委政府委托开展业务,村居民主理财小组可以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实施内部监督。

根据村集体规模、群众反映问题的强烈程度、干群和谐及基层组织运行等情况对村居干部实施分类审计:对规模大、反映问题多的村,实行常态化审计,重点监督;对经济体量小、群众反映问题小的村,可根据需要安排离任或任中审计;各乡镇结合各村民主评议、检查考核等情况一并对村干部进行监管,促进基层和谐稳定。

3.2 整合审计资源、突出审计重点,全面推进村居审计

基层审计人员应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根据财务审计、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调查)等不同的审计类型,明确不同的审计重点。当前,村级审计的重点,首要的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审计,这是农民最关心的事项,也与农民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以促进村干部守法、守纪、尽责、为民为目标,紧密围绕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村干部履职情况开展审计。重点关注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财经法纪执行情况、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专项资金审计(调查),重点关注民生资金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突出对种粮补贴、良种补贴等强农惠农资金、社会抚养费、一事一议款项的审计,确保国家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3.3 进一步发挥审计机关在村居审计中的主导作用

从审计的组织形式来看,县审计机关是村级审计的主力军,乡镇财政所、农委等涉及的相关部门的内审人员可以作为审计的补充力量,配合审计,同时可以购买社会服务,聘请社会中介,整合各类审计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审计的全覆盖性。

加强对内部审计指导,发挥村居审计整体合力。国家审计应履行审计法规定的对内部审计指导、加大对镇、村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指导力度,发挥主导作用,完善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联动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效发挥国家审计、内部审计整体合力,促进村居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3.4 多措并举,实现村居审计常态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针对村居审计点多面广的特点,审计部门相对人员缺少的实际,村居审计工作首先要立足实战制订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以南陵县审计局为例,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在审计方案中确立了八个审计重点领域,并提出了“四个重点”“五个环节”,力争为每位审计员提供可借鉴的参考依据,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把握重点、熟悉业务,做到抓得准、查得深。其次要有的放矢。要围绕资金主线,重点审计资金的来源去向,看是否有弄虚作假、虚领申报及中饱私囊问题。最后要充分利用各种审计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强化数据比对、精准分析得到更精准结论。审计的最终的目的不是处罚某个人,而是规范管理制度,最终使村级集体纳入科学规范运转的程序内,对审计结果强化跟踪检查,使审计效果更加彰显。为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加大审计力度,加大对违法违纪问题的处理,保持审计威慑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