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集锦9篇

时间:2023-09-10 14:50:06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范文1

关键词:阅读理解;教学方法;阅读兴趣

语文阅读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形成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开展语文阅读理解学习,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以及意志品质等。但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开展。

一、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的现状

当前虽然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仍没有得到太多教师的关注和重视。教师在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依旧使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死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参与程度也不高,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重点依旧局限在考试的对错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没有得到改变和提升,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的抵触心理比较强烈。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认知能力还不到位,对于语文阅读理解的学习依赖性还比较强,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实际情况,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繁杂,不能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不理想。

二、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阅读文章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只是让学生靠着自己的想象去感受文章,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一些学生根本没见过、听过的内容,学生头脑中很难浮现出相应的形象,容易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意境,更加轻松地理解文章内容。

例如,在学习《彩色的翅膀》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图片的旁边可以配备一些词语,让学生仔细认读,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蝴蝶与西瓜之间的授粉联系。通过情境创设,自然巧妙地引出学习的内容,通过语言与音乐作为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实现了意境的交融,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文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课文内容,领悟了其中所要讲解的核心理念。

2.强化阅读教学中的朗读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朗读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的稳定性不强,大声朗读能够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稳定,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等也有着很好的作用。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道理。大量的阅读能够使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开阔,不管是口头和书面表达都需要学生的用词准确、连贯、句式灵活多变,内容具体、清楚。朗读能够使学生对文字的印象更加深刻,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对语言材料进行积累,把握好各种句式,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也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阅读背景,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使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体会,让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反复朗读课文,从而感悟出作者的情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也可以进行范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3.科学设计问题,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这一手段,把握好整堂课的节奏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有疑问才会有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学生设置各种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认识制造一定的矛盾,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研究。

例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教师就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文,然后边读边想,学生能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学习,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会到其中的内涵,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阅读理解学习的效果将会对学生的理解以及表达能力等产生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采用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与文章作者实现心灵上的沟通,更好地感悟和体会文章内容,促进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范文2

(一)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到:“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刺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所采用的方法都比较老套和单一,缺乏教具,从而很难培养学生具有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内驱力。大量实践证明,要想使学生有效接受教材当中的“静止”知识,教师一定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死”的教学内容变成“活”的外部活动,从而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培养的同时体验到求知的快乐。例如讲授《九寨沟》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想学生们展示我国九寨沟中神奇的湖泊、茂密的森林、壮观的瀑布等等,然后还可以为学生播放《神奇的九寨沟》,这样就会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自然风光的秀美,在这种氛围下教师讲解相应的语文知识,会为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提高教学效率。

(二)鼓励学生反复阅读,深刻品味文章意蕴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意蕴通常都是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得以体现。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课上一定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的阅读,之后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杜甫诗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中微妙的变化;感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之情;体会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壮志豪情,否则,缺乏阅历的小学生很难理解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诗文当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在语文阅读理解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即有效帮助学生产生疑问、解释疑问,保持学生们比较旺盛的精力,完全可以不用口若悬河、从头至尾的讲解。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也就是因材施教;学生阅读的时候,语文教师也可以进行范读,即示之以范。因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积极树立起以人为本及以读书为本的意识,将朗读权利归还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深刻品味文章韵味,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精心设计教学设计,加深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为一门设计性质的科学,设计的本质就是问题、决策的求解及创造。新课标要求按照学生们的年龄阶段及认知规律特点,将能力同知识的培养序列化、具体化,贯穿在每篇文章当中,要想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就必须精心做好课程设计。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明确相应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其次,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及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另两个因素,其一为新课标中的要求,尤其是相关年段目标规定,其二为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尤其是学生们已有的认识、知识及学习能力。例如讲解《草原》的时候,读完一遍学生可能都会觉得很美,但具体美在哪里,或许学生就不能准确概括表达了。这时候,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将“美”划分为自然美及人情美,让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描写自然美及人情美的句子,怎样理解蒙古草原上人们的情感?将全班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学习及讨论,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合作意识。这种教学设计不光能够摆脱以往的教师细致分析、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还能让学生们充分体验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爱上阅读。

二、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范文3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成德功能

道德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它不仅指导着人们行动的方向,而且对智育、美育都有促进作用。语文学科由于具有丰富的人文性特点,因此承担了更多的德育任务。但是教学和德育又不是纯粹自发的结合,需要教育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掌握和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语文教学的成德功能。

其一,利用课文背景介绍进行德育渗透。小学生由于心理和社会经验的缺乏,往往需要教师在学习课文时进行一定的背景介绍,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主要包括课文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写作背景,借助对课文背景的介绍、分析,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其二,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小学语文教材涉及面广,思想内容丰富多彩,且大部分蕴含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结构多样。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力争把德育与语文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素质。讲授课文时,既要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要树立文章的情感目标。这种德育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而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和熏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对文章中字、词、句、章的研读,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感情,使他们真切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容。这种体会必须是学生在理解内容上下功夫,而不是空洞地要求有感情。

其三,通过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材中不乏英雄人物的描写,他们身上有着各种各样值得学生钦佩和学习的闪光点。在学习这样的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这种德育渗透不是“贴标签”式的附加学习,也不是口号式的呼吁,而是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相渗透的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

其四,在阅读教学拓展延伸部分中渗透德育。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是在课后安排活动或者写作等形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一步深化、延伸,加深理解和巩固。其中,写作是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一种方式,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有力环节。写作一方面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教师在写作这一教学环节可以有意引导学生创作一些关于爱国、生态环境保护、团结同学之类的文章,通过这一类文章的创作,学生可以树立起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自身言行对学生进行德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可见,良好的师德风范是学生学习和做人的导航,也是最直接有力的一种德育渗透。学生在学校中绝大部分时间和教师共处,教师身体力行对学生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说过:“教师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的第一盏灯,继而也是主要的一盏指路灯”。可见老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直接因素。教师的人格、品行在学生品德形成中也具有参照作用,会对学生产生潜在的、持久而深刻的影响。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德育实效,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师德修养,用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尤其是小学老师是学生的启蒙老师,他们高尚的品格、言传身教的作风,往往是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恰当地将语文知识同德育内容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将语文的德育功能发挥出来,才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益智功能

小学语文学科最根本的性质是其工具性,即要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它对提高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发展其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学科的益智功能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注意力

由于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因此必须依靠学生的有意注意才能顺利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互动过程,而注意则在其中起到基础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水平还处于发展性阶段,语文教学过程恰恰可以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促进智力的发展。

(二)提高观察力

语文学习中,观察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语文学习中的写作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素材中找到自己作文的资料,并结合所学语言文字进行表达。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提供了观察的素材和示范,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好好把握这一优势,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三)强化记忆力。

如果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在记忆中贮存,需要时又不能提取,那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语文教材往往是以单篇课文的形式进行编排,所包含的知识点也比较零碎、分散,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让学生对一些优美片段进行朗读、背诵和默写等,一方面是要让学生欣赏和模仿这些课文的优点,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一过程强化和促进学生记忆力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往往需要采用整合的方式将知识系统化进行教学,并需要教会学生如何整合和运用知识,这也无形中对学生记忆力的提高起到了帮助作用。

(四)锻炼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范文4

【关键词】文化 语境 主题 阅读

小学英语新课标明确提出英语课程的双重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说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言是文化的符号,英语学科不仅要承担语言知识的传授,着眼于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提升,还应注重孕育情感、启迪心智、升华人格,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所以,我们要提倡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更多的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开阔眼界,提高英语学科的育人功能。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初步发展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而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译林版小学英语Storytime板块是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它是每单元的核心板块,旨在通过对话、短文、短剧等,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它有丰富的题材和话题:经典故事、学校生活、环境保护、职业梦想等;它更有多元的体裁:童话故事、日记书信、对话、应用性文章、短剧等,这些语篇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但是,在解读Storytime板块时,一些老师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只关注结构性知识,忽略故事整体教学;只关注知识本位,忽略故事文化内涵;只关注故事浅层,忽略故事育人功能。

那么,我们如何立足于儿童视角研读和丰富教材,如何顺应基于文化的英语教材的变革,如何真正对Storytime板块教学做到最优化?

一、拓展与创造:置身文化的语言情境

语境是语言的土壤,是儿童英语知识、技能、综合语用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语言作为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只有在具体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掌握。作为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需要我们带领儿童置身于异域的文化场地,引导儿童从多元而具体的情境中明晰语言应用的规范,了解语言应用的细节,产生对语言的需要,从而增强语言应用意识。所以,我们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基于文化,对英语教材进行拓展与创造。

以江苏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三年级上册Unit 8 Happy New Year Storytime为例,本部分的场景是在Mike的家中,Uncle John和孩子们在庆祝新年,他给孩子们带来了新年礼物。本部分的内容是他们分享礼物时的一段对话。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有效的解读,带着儿童细细品读语言,体验情感,逐步领略到文本无限的风景,需要教师从整体入手,自身有一定的解读能力,要有对文化的敏锐性和对语言的熟练性。

课始,通过放课文视频,让学生了解到Chinese New Year’s coming.新年到了,Uncle John给孩子们送礼物。新年是一个孩子们不陌生的节日,此时教师配着音乐、画面用英文介绍新年的礼节和知识。

T:Chinese New Year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for all of us. When it’s coming ,all family members will get together and have a big meal. When people meet each other ,they will say “Happy New Year!”Children are really happy, because they can play the fireworks,get lucky money and get a lot of gifts.介B最后,课件定格在琳琅满目的礼物画面上,在学生一阵赞美声和惊叹声中,拉开了文本学习的序幕,让学生进入新年的这一情境学习新年的问候语“Happy New Year”。在音乐、画面的烘托下,学生们仿佛已在过节,纷纷握着小拳头做作揖状,互相打着招呼:“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ear!”当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呼之欲出时,马上渗透“过节时可以互送礼物表达祝福”这一文化,所以Uncle John今天给小朋友带了礼物庆祝节日,一方面交代了对话发生的背景,另一方面也做了文化的传递。

当介绍Uncle John把礼物送给Mike,引入句型“This is for you.Thank you.”的时候,若仅仅把它作为句型,作为知识点来教授,那必定很苍白,并不会给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留下深刻的印象与痕迹。但如若就在这个环节,恰到好处地去引导学生,当Uncle John对Mike说:“This is for you,Mike.”Mike会怎么说呢?学生会猜到“Thank you.”继续追问Why?学生会感悟到,出于礼貌,我们在接受礼物时一定要对对方表示感谢。把这一文化礼仪传递给学生,相信会在他们的内心播下小小的文明之花的种子,也让学生明白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学几个句型或单词,而是在学习如何交流。

文本解读到最后,学生都知道文中三个小朋友分别收到了三件礼物,他们高兴吗?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收礼物一定是高兴的,收到自己喜欢的礼物一定会更高兴。仔细推敲,这是否是Uncle John用心挑选的呢?Helen是女孩,他送了doll;Mike喜欢运动,他送了ball;而Tim是个爱动脑筋的小男孩,Uncle John送了机器人。文本解读到这里,又可让学生明白一个与礼物有关的文化:要选择礼物送给别人时,要根据他人的需要和特点,选择合适的礼物,又一文化之花在儿童心头绽放。这些拓展都把孩子带入文化的语言情境,给学生提供理解文章的支撑点,让学生的思维走进文本,走向深处。

二、延伸和深入:凝练主题的文化建构

英语是儿童学习的第二语言,它给儿童带来全新的语言体验,也带来了新鲜的异域文化,儿童只有深入其中才能理解与感悟,才能学到“活”的语言。只有这样,英语学科才能担任起学科育人的重任。我们可以采取“主题建构”的方式,让儿童体味和感悟。如江苏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六年级上册Unit 5 Signs,让我们认识更多公共场所的标识,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谈论城市的污染及起因,让我们关注我们的生活生存环境;Unit 7 Protect the Earth,在更大范畴上讲述地球能源的可贵,以及如今能源的稀缺,并告诉我们自身可以做的,应该做的。三个连续的单元由小见大地围绕环保这个主题,从自身到所在的城市再到我们生存的地球,让儿童建构起对周遭世界的关注。这些文化的建构,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发现其内在关联,切不可孤立,以本为本。

再如,江苏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三年级上册Unit 7 Would you like a pie? Storytime为例,此内容场景是公园里,Mike,Su Hai,Yang Ling,Liu Tao和Wang Bing在野餐。Mike把自己的妹妹Helen介绍给大家,大家拿出食物招待Helen。很简单的情节,看似毫无主题而言,但仔细分析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编者为本单元设计了画面感很强、情景性凸显的主题图,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素材,巧妙结合文本内容,挖掘出文化主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插图中,在公园的野餐毯上野餐篮里放满了好吃的食物,面对着这么多食物,小朋友在干什么呢?浅层来看,小朋友就是吃食物,但若是这样平铺直叙,文本将会缺少核心,缺少内涵而毫无章法、支离破碎。再细细研读下去,我们就会发现,野餐吃食物就是在彼此分享食物。课文中有一位新朋友来,孩子们热情地和新朋友一起分享食物。我们可以分析到,整段对话都是围绕“分享”这个话题展开――和新朋友分享什么,在分享的时候他们是怎么说的,他们为什么要和新朋友分享呢?于是我们可以凝练主题,将视点聚焦于这个关键词――sharing,由这个主题切入,将文本的脉络梳理出来,逐步抓住文本的中心。

顺着主线逐步把故事情节推开。用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Helen is new here,what should the children do?学生的答案有很多种,回归到文本,故事中的孩子们非常热情,她们想与Helen一起分享食物。按照这样的逻辑,接着学生会思考的就是她们会与Helen分享什么呢?于是教师提出问题:What do they share?顺着这个问题,学生便对文本充满了好奇,故事一下就清晰明了了。

课的最后,教师再次回归到主题上,提问:

T:What do we share in this lesson?(三年级起始阶段的孩子让其用中文表达)

S1: 我们分享了两个单词a pie,a cake。

S2: 我们分享了句子Would you like a pie?

S3: 我们分享了Yes,please.No,thank you.。

S4: 我分享了知识。

S5:我们分享了文具和水果。(最后拓展环节中的物品)

S6: 我们分享了快乐。

……

学生们积极踊跃,给出了许多精彩的回答,可以看出,“sharing”成为文本学习的核心,所有内容围绕这个核心逐步展开,就如同放风筝一样,飞得出,收得回。最后一个问题则如同画龙点睛般地深化了主题,从故事中我们学会了怎样用英语和别人分享食物;通过活动我们用自己所学的语言交换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在这堂课中我们分享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分享快乐,分享爱心――Sharing brings happiness,从而让话题回归生活,让文化在儿童心中生根!

三、熏染与丰盈:漫步于阅读的文化丛林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习语言不仅是交流的需要,更是人类文化思想的传递。思想的形成与传递离不开阅读。在教学中,我们以文化的视角寻找着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阅读材料,把这些阅读材料和原版的英文绘本,或复制,或改编,引入我们的课堂,把学生的课内外阅读相整合,给予学生一片可以漫步、可以阅读的文化丛林,让他们在纯正的应用背景下学习地道的英语,学会阅读,了解外国文化,倾听不同的声音。

如江苏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五年级下册Unit 8 At Christmas,教材提供的内容是有关圣诞节的一些知识,在解读文本时我们可以直接渗入许多相关的文化知识。如教学到第一段时,我们可以补充圣诞节的标志性物品:Culture tip1(圣诞节标志物)jingle bells,Christmas hat,sleigh,reindeer...

教到课文第四段时,我们可以补充圣诞节传统的食物和圣诞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范文5

从实际调查来看,朗读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以讲代读、以问代读现象普遍存在。

灌输型与问答型教学已成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模式。有些教师无视课文长短,不论内容深浅,总是滔滔讲说,滴水不漏,甚至对明白如话的课文也是如此。他们认为,不这样讲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无法体现。还有些教师习惯于“提问—回答—板书”三段连环式教学,通过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整节课,学生忙于应答,没有时间读书,更谈不上口诵心惟。

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过多的讲述和提问,使学生无暇阅读,无法细致感受课文的蕴藉情感和优美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初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读、听是从外而内的吸收,说、写是从内而外的表达。朗读教学是学生感知课文、理解教材,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如果舍此逐彼,片面追求教材内容的分析,会破坏学生智能发展的整体有序性,会欲速而不达。

第二,朗读教学目的不明确,朗读训练缺乏有效的指导。

读书的目的是理解书面语言,发展口头语言。有些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清,在施教过程中,往往各行其是,随意性很大。表现为讲读脱节,讲读不能有机融合,无法由读及悟,把朗读当作讲析的铺垫。还表现在阅读找不准文章重点,不是为了理解文章体会感情而读,而是把朗读作为教学过程的点缀。在语文学习中,重点理解的部分和重点朗读的部分在内容上是相同的,打算引导学生理解哪一部分,就应该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哪一部分,不能讲这一部分,读另一部分,否则就是读书重点不明确。还表现在把朗读作为教学的临时小憩,课文讲完还不到下课时间,就让学生读书。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一直读到下课为止。这种朗读教学,缺乏针对性,与教材内容没有实质性联系,属于“小和尚念经”式的读法,使学生读而无获。

朗读教学要围绕预定目标进行,或旨在疏通,或旨在欣赏,或旨在理解。在训练中,教师要注意用自己的情感去引发、调整学生的情感,要与学生一同进入文章意境。优秀教师在朗读训练中,或导读、或范读、或激发、或启迪,以美储善,以情动情,常常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的心灵撞击中或欢欣鼓舞、或流下泪水,体现了朗读教学的真谛。

二、朗读教学的科学原则与方法

朗读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经影响了朗读教学的质量。如何在朗读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呢?

第一,应该明确科学朗读的原则。

首先,要丰富读书形式,以读激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学习新课时,可以根据文章特点,或是有声有色的范读课文,或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悟出文章的精妙之处。教学中,朗读形式应该多样化,比如,男女分读、集体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默读、自由读、教师引读、读记结合等。这既能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学生读书的信心,也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奠定写的基础。

其次,要精讲多读。朗读不是一味盲目死读,而是要目标明确,训练到位。初读要注意从整体入手,大体理解语文内容;再读要注意抓重点片断,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欣赏和感受语言美;细读要注意品词评句,引导学生分析语言文字,使语文训练得到提升。要注意加强教师的范读作用,对学生进行扎实的朗读训练。范读课文可放在讲前,也可放在讲后或讲中。讲前范读一般适用于低年级,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了解;讲后范读,一般在中高年级采用,目的在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采取何种形式的范读,要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

再次,要发展语言能力。教学过程中,不要只强调学生读书,更要注意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眼耳手脑口都充分活动起来,使语言训练更加扎实有效。如自学生字、圈圈画画、写评语,总结学法、读书比赛、读写结合等形式都是很好的激励读书的方法。

第二,应该给学生以科学的朗读方法。

首先,准确理解提示语的含义,把握人物对话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有时会出现朗读提示语,只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准确理解提示语的含义,就能比较准确地读出思想感情。比如《狼和小羊》中有这样几句话,小羊吃了一惊,温和的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这句话中“温和”就是提示语,若提示学生想象温和是什么样子,语气是什么样子,学生就能较好读出小羊的话。

其次,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人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读者与作者心相通、情相融,有利于读好课文的思想感情。比如,《乌鸦喝水》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在这段话中,“怎么办”是读的关键,要读出乌鸦口渴,找到水又喝不到的焦急心情。怎样指导学生读出乌鸦的焦急心情呢?可以让学生以心比心去体会乌鸦的焦急心情。举个例子来说,可以这样引导学生:马上就要上课了,而你还没有走到学校,马上就要迟到了,就要挨老师的批评,心里着急不着急,好不容易到了学校,一摸肩膀,又发现自己忘了带书包,想想你这时的心情,也就理解乌鸦的心情了。只要学生体会到了这种心情,这句话也就能读好了。

再次,有层次地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提问方式 方式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83-01

提问不仅是推动教学过程有效开展的重要方式,而且也是教师掌握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获得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科学有效的提问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在学习积极性刺激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很强的自我表达倾向,但是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学提问的开展能够引导小学生更好地将精力集中当课堂学习当中,并且能够通过回答问题获得自信心。所以,我们要通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素养。

1 当前小语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教师对提问的重要性有着足够的认识,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受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影响,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问的内容不够科学,例如,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抽象,让处在认知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找不到回答的头绪,面对问题小学生无从下手,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提问价值的发挥。有的教师提问的内容过于具体,回到学生对问题产生不需要回答的错觉,过于具体的内容也无法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问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其次,提问设计的思路固定,很多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来进行提问的,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问题多而且思维跳跃较快,小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无法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导致回答出的答案比较的浅显,提问教学的质量不高。另外,由于教师没有对小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进行考虑,问题提出的性质和范围有可能会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学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会出现思维混乱的现象,无法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牢固的掌握。

2 小语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和效果提升

2.1 设计精确的课堂提问

设计精确的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提问设计应当突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符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例如,在苏教版教材《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对该节内容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说说你们都了解哪些名胜古迹。”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埃及金字塔的相关图片,然后通过这样的提问:“看到这些图片你最想知道什么?”了解学生的探究需求,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对《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进行通读,了解大体内容,找到答案。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结合课文教学重点进行教学分析,有效突出语文教学的重点。其次,精确问题的设计也要注重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提问的目的是推动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问的对象是全体学生,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认知程度、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上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对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考虑,设置一些面对全体学生的、问题难易程度适宜的问题。例如,在《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的提问设计方面,如果教师的提问集中在金字塔的历史背景方面,这对处在认知初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因为小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储备比较欠缺,因此回答出来的答案比较浅显,同时也无法有效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重多角度满足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2.2 确保课堂提问的合理性

首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地把握提问的时机,有效地把握提问时机能否充分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掌握到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随机发问,这样会让小学生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更加的紧张,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其次,要做好追问设计,追问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打开思路,在学习知识掌握方面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苏教版教材的《游园不值》这篇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提问古诗第一句的“应怜”是什么意思,然后追问“小扣”的含义,并且追问小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这两个词之间的关系,通过追问让学生了解到这两个词并不是逐字解释,也要进行链接思考,在学生学习思维方式拓展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要给与小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几秒钟的思考时间,或者是根据问题的实际,适当地延长思考时间,为学生组织语言和回答做出充足的准备。最后,教师要用鼓励的方式对小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找到小学生回答的亮点,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

3 结语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要对课堂提问进行精确、合理的设计,通过提问来刺激小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发展进行有效培养,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建平.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方式的分析与研究[J].作文教学研究,2015,(5):102-103.

[2] 王秀敏.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4):58-59.

[3] 赵淑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策略探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17):87.

[4] 陈英.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范文7

关键字:文本解读 能力锻炼 语文教师

一、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章自古语句精炼,含义深刻,三言两语之间往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而教师自身丰厚的人文素养便是提取文本深厚内涵的金钥匙。

如果读者不知道司马迁曾经面临着宫刑和死刑的艰难抉择,不了解他为了完成《史记》而忍辱负重,又怎能深刻地解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一千古名句?如果读者不了解文天祥面对敌元高官厚禄的利诱丝毫不为所动,历尽敌人千般酷刑、万种折磨仍然坚贞不屈的高洁品格,不知道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仍心怀故国,深情地向南叩首的感人事迹,又如何能够真正读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绝唱?

总之,教师要真正深刻地解读文本,没有自身深厚的人文素养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要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就应当博览群书――文学历史、艺术科技、天文地理、经济政治等等均可广泛地涉猎,成为一个博学鸿儒,解读文本自然游刃有余。

二、慎用教参,独立阅读

教师手里都有一本《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这本教师参考书对于教材和文本作了较为全面的解读。但是,教师用书对于文本的解读决不能替代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独立解读。作为教师,应当在独立解读文本的基础之上,再阅读教参进行补充。

首先,慎用教参。文本解读是一个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读者由于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特点等的不同,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往往是极具个性的。而教参只代表编者对文本的认识,并不是唯一权威的解读,更不能提供一个读者阅读文本时步步深入的体验过程。比如《劳动的开端》一文,除了教参中提到的课文表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和权贵阶层对劳动人民的欺压之外,笔者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更深的却是母亲对孩子那无声的却又无处不在爱。教师如果一开始便阅读教参,那么教师自己对于文本独特的、个性化的解读往往会被教参的解读“封杀”。

大诗人李白在游黄鹤楼时,见到眼前的奇景诗性大发,提笔正要赋诗一首,突然见到了崔颢的诗句,越看越爱,赞叹不已,可是自己想要再写一首时,却怎么也无法跳出崔颢诗的意境。于是丢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的思想都会被先入为主的别人的语句封杀,更何况我们呢?

但是另一方面,教参也是教师理解文本的重要参考,在自己独立解读文本之后,也应当仔细地阅读教参,以避免个人的见解百密一疏。

第二,独立阅读,以儿童的眼光来体验阅读过程。教师在阅读文本时要注意自己在初次阅读时的感受,体验自己作为一个读者是如何步步深入地走进文本,如何慢慢地领会作者的意图,如何一点一点地欣赏文本的佳妙之处。这种阅读的体验对于语文教学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学不应当把教参或教师自己的见解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的阅读,就必须了解学生作为一个读者阅读文本的独特感受,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心理特点。以学生的眼光来独立地阅读文本,体验阅读时的感受,无疑能使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前准备,及时有效地进行课堂调控。

第三,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对于文本的解读,不但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深入地思考和欣赏重点句段,还应该分析本文在该册教材中的地位,本文与前后课文的关系,在语文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儿童的认知能力。分析哪些知识可以教给学生,以何种方式进行传授,哪些知识暂时不适宜向学生传授。

三、教学相长,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反思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次教材解读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群体一同解读文本的过程。

课堂中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而且由于学生独特的心理 特点和知识储备,他们对于教材的解读往往会出乎教师意料之外。而这个过程也为教师了解学生认知特点,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范文8

关键词:朗读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一、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经常深入农村小学听课,发现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整节语文课充斥着教师冗长的讲解、分析和提问,听不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水平令人担忧。这种现象与新课标提出的“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求可谓相去甚远。笔者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应试教育挤掉朗读

部分教师认为考什么就教什么,他们觉得语文考试无非考查学生的字、词、句、段、篇的相关知识,至于朗读考查,几乎没有涉及。因此,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只是比较重视分析课本,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朗读部分完全省略。

2.教师在课堂上对朗读教学缺乏有效的指导

部分教师重视课堂朗读,但是方式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或是在未提出具体要求的情况下要求学生重复地一读再读,或者是一味地放教学录音,而忽视教师的范读,没有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这样往往容易导致学生要么朗读时间偏少,要么就是朗读不得法。

3.朗读训练的目的不明,形式单调

有些教师虽然喜欢让学生朗读但目的不明,形式单调,如只齐读,课堂气氛看似热闹,但容易催生“滥竽充数”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现象。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注意力不集中,持续时间短,单调重复的阅读方法使学生读得疲倦,昏昏欲睡,朗读质量偏低。

二、解决策略

首先,教师要转变“唯考试论”“分数至上”的教育观,尽快从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教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读书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教师要遵循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在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训练,把教学大纲中关于朗读训练的要求落到实处。其次,充分认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朗读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而朗读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采取以下措施。

1.朗读要有目标

教师在讲授新课程时要提出朗读重点和要求,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前设定部分问题,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标注出文章有几个段落,对于叙事性文章要求学生指出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等问题。比如,在教学古诗时,先让学生听古诗的朗读录音,在听的同时注意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及朗读时的节奏、断句,要求学生边听边动笔标注,标出诗句的朗读节奏。其次,让学生练读,练习过程中读音要读准,诗句要读顺,让个别学生范读,要求读得准确、流利。然后引导学生赏析诗句的主要内容和意境,赏析诗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最后要求整体朗读,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这样的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每个朗读环节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任务,学生整体的注意力是集中的,思维是活跃的,使整个教学质量大大提升。

2.朗读要有序训练

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长期的朗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朗读训练要有阶段性,对小学生而言,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有感情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倘若学生还未把字词读准确,便要求学生读流利,或者还没理解句意和文意,便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这些都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欲速不达的不明智之举。

3.教师要进行有效指导

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经历少,朗读技巧相对比较欠缺,因此,教师恰当有效的指导不可缺少。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和低水平的重复上,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积极、有效的方法引导。例如,在朗读《第一场雪》中“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这个句段时,对于“正确、流利”的朗读要求学生很容易做到。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时,首先让学生自由练读,然后个别朗读,其他学生闭着眼睛欣赏,听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个别学生读后学生纷纷发表意见:“从‘好大’这个词我感受到雪下得很大。”“从 ‘嗬’字我感受到人们的心情很高兴。”……笔者看到学生的朗读热情被激发了,便因势利导说:“那谁能把这场雪读得更大,把人们的高兴心情充分表达出来呢?”学生又一次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将“整整”“好大”等词读出重音突出雪大,语气词“嗬”读得短促,采用升调表达了人们的惊喜,采用降调、语气延长表达出人们的赞叹之情。很多学生发现读出“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的节奏,同样能表达人们的惊喜心情。通过这样的朗读练习,学生对于重音、停顿、节奏、语气、语调等朗读技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尽管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但我们通过精选朗读训练点,每次有所侧重,锤锤敲打,锤锤有声,日积月累,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能与日俱长。

4.朗读要采用多种形式

很多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最喜欢采用的朗读形式是集体朗读,无论是初读、再读或是品读课文,甚至是人物对话较多的篇章,都无一例外采用集体朗读,课堂看似热闹,朗读的“量”上去了,但朗读的“质”依然不尽如人意,对于教师范读这一朗读形式更是难觅芳踪。其实,对于朗读兴趣不浓、朗读水平欠佳的农村学生来说,教师的范读更显得不可或缺。因为范读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和感染性,它能点燃学生的朗读热情,为他们的朗读指明方向。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中描写“鸟多”的段落时,笔者配着优美的古筝音乐用高兴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并配以丰富的肢体语言为学生再现了“鸟的天堂”里百鸟纷飞的热闹情景,读完后问学生:“你觉得这里的鸟儿有什么特点?”学生纷纷回答“鸟多”“鸟儿很欢乐”“鸟儿很热闹”。“那么,你们能读出鸟儿的多、欢乐和热闹吗?”学生的朗读热情被激发了,模仿着教师用兴奋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读到“有的飞起来”时,有的学生伸出小手模仿鸟儿飞的动作。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品读和表演读,学生完全进入了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中,真正实现了作者、文本、学生的对话。

其实,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范读、齐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配乐读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灵活组合,利用多种形式的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让他们读得愉快,在读中感受乐趣,使学生感到新鲜,读有收获,从而愿意主动去读,在读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

总之,朗读是钥匙,它能打开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大门;朗读是花,只要我们精心浇灌,它一定能让农村学生舌N莲花乃至妙笔生花。

参考文献:

[1]聂芸.如何加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J].考试周刊,2009(9).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范文9

关键词:文本细读;英语阅读;语境

现阶段我国小学英语阅读教育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的效率,已成为当今英语教师主要探讨的话题,文本细读的解读方式,正步入人们的视野。

一、小学英语文本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必要性

文本细读,注重在阅读中对语境的分析理解,并加强对文本中,上下结构的研究。这对于加强对文本知识的详细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在我国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文本细读的教学方式,进而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学习发展趋势。在现阶段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对于教师而言,学生难以理解阅读内容、阅读时总表现得兴致不高,是老师教学的难点。文本细读,让老师带领学生直面阅读内容,分析文章中所展示的语境,形象地阐释文本中的语言环境。这对于解决英语教师教学中所面临的如何加深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对英语阅读的理解能力的问题,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方法

1.立足文本

立足文本是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根本,文本细读,就是要求对文本本身进行全方位的解读,通过对文章的全方位解读,达到最好的理解文章的目的。英语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在必要讲解文章的内容之外,更要鼓励学生通过文本展开联想,通过不同的思考方式,来理解文章,实现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同时,也可以通过话剧的方式,还原文章中的画面,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实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阅读习惯

对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而言,让学生独立地去理解课本中的语境,简单还原课本中的结构,这对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小学生英语阅读的教学中,对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视的。提升小学生独立思考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独立思考,对于小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减少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的困难度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本细读,通过对文章的全方位了解,来达到对文章认知的目的,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更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模式、情景分析能力和学习兴趣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提倡文本细读的方式,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