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集锦9篇

时间:2023-09-12 17:09:35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调查问卷;教育过程;民族院校;公平性;信效度

作者简介:赵志军(1987-),男,甘肃平凉人,西北民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德山(1965-),男,甘肃会宁人,回族,西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教授。(甘肃 兰州 73003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cx1306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03-03

教育过程公平指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均能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虽然必定存在发展差异,但是不应存在由学生家庭背景、性别、民族和学校条件、教师态度等外部原因引起的个体差异”。[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从指导思想等若干方面做了非常细致具体的阐释,表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那么,优质的高等教育应该是什么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价值观来指导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界定?胡弼成教授认为,“公平性取向意味着一种发展性和过程性,是一种有效率的公平”[2],我们比较认同这一观点,所以,笔者认为保障教育过程的公平性是提高民族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此为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内容及方法

1.取样

本项目的调查研究对象是L民族大学的本科生。调查以自然班级为单位,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进行抽样。分层标准是根据该校学生构成的特点制定的,即把所有本科生班级分为纯少数民族学生班级和民汉混合班级两个层次。同时,具体操作时考虑到问卷中有超过一半的题项大一新生无法作答,所以抽样样本产生在大二到大四学生之间。

调查共回收问卷591份,其中有效问卷575份,有效问卷率为97%。根据裴娣娜在《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一书中引述的研究结论,抽样总体为20000时,样本量为377,抽样总体为30000时,样本量为379,本研究的抽样总体为22172,按照上述理论,本研究的有效样本量非常符合抽样要求。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2.工具

采用自编“民族院校教育过程公平性调查问卷”。问卷对“教育过程”进行维度划分的理论依据是北京大学文东茅教授进行“首都高等教育质量调查”时所采用的五分法,即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包括“学科和专业设置、课堂教学、课外辅导、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制度安排及社会实践”[3],此外,本问卷还增加了“宏观评价”这一维度,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对学校的过程公平状态进行评价。

所以,本问卷包含学科专业、课堂教学、课外辅导、教学组织及制度、实践活动及宏观评价6个维度,每道题采用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五分等级的李克特式量表,依次赋值1―5分。使用SPSS19.0 for Windows 的可靠性分析功能对问卷全部题项进行分析,得出该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79,基于标准化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83,表明该问卷的整体信度优良。

表1 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

3.程序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综述、专家评判、试测等程序编制问卷后,为了提高调查的可行性、可靠性,我们精心设计了调查方案,比如,为了吸引被测试者的注意,在问卷前沿部分采用流行词“小伙伴们”;为了激发他们接受调查的积极性,课题组给每位受调查的学生赠送一支中性笔;正式调查前,就如何有效驾驭调查现场对所有参与调查的成员进行了培训,等等。本研究采用SPSS19.0 for Windows进行分析处理。

二、研究工具的信度及其内容建构

1.“学科专业”维度

为了探索学科专业维度的题项结构,我们计划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但前提是该部分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检测发现KMO值(衡量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为0.500,表明不适合进行因素分析[4],故只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该维度基于标准化项的信度系数为0.525。

2.“课堂教学”维度

为了探索课堂教学维度的题项结构,我们计划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检测发现KMO值为0.747,表明该部分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因此,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子,并选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对该部分题项进行分析[4],分析结果见表2。分析结果显示,该维度可以用3个因素进行表征,因素1的特征值大于1,解释总变异量的17.440%,可以命名为“课堂学习”,因为该因素设计的题目主要谈论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困难等;因素2的特征值大于1,解释总变异量的13.199%,包含的题项主要涉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民族学生、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态度等,故该因素可以命名为“教师态度”;因素3的特征值大于1,解释总变异量的12.036%,可以命名为“学业评定”,因为该因素包含的题目涉及教师对学生学业表现的鉴定和评判。

表2 课堂教学维度因素分析及信度分析结果

为了进一步验证把课堂教学维度划分为3个因素的适切性,我们来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生成的碎石图,如图1所示。图1的共同因素碎石图表明:前3个共同因素的特征值变化明显,第4个及第4个以后的特征值变化不明显。因此,提取3个原变量的信息描述有显著作用的共同因素是适当的。

同时,采用信度分析法来检验课堂教学维度的3个因素所包含题项的内部一致性,结果显示这3个因素基于标准化项的信度系数介于0.511―0.732,表明该维度的整体信度良好。

3.“课外辅导”维度

为了探索课外辅导维度的题项结构,我们计划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但检测发现KMO值为0.574,表明不适合进行因素分析[4],故只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该维度基于标准化项的信度系数为0.613。

4.“教学组织及制度”维度

为了探索教学组织及制度这一维度的题项结构,我们计划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检测发现KMO值为0.686,表明该部分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因此,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子,并选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对该部分题项进行分析[4],分析结果见表3。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教学组织及制度这一维度可以用2个因素进行表征,因素1的特征值大于1,解释总变异量的34.641%,包含的题项主要涉及学院、学校的教学和课程设置等,故该因素可以命名为“教程架构”;因素2的特征值大于1,解释总变异量的34.623%,可以命名为“制度架构”,因为它包含的题项主要涉及奖助学金评选的公正性问题等。

表3 教学组织及制度维度因素分析及信度分析结果

为了进一步验证把教学组织及制度这一维度划分为2个因素的适切性,我们来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生成的碎石图,如图2所示。图2的共同因素碎石图表明:前2个共同因素的特征值变化明显,第3个及其以后的特征值变化不明显。因此,提取2个原变量的信息描述有显著作用的共同因素是适当的。

同时,采用信度分析法来检验教学组织及制度这一维度的2个因素所包含题项的内部一致性,结果显示这2个因素基于标准化项的信度系数介于0.637~0.833,表明该维度整体信度优良。

5.“实践活动”维度

为了探索实践活动维度的题项结构,我们计划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检测发现KMO值为0.836,表明该部分很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因此,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子,并选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对该部分题目进行分析[4],分析结果见表4。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实践活动维度可以用2个因素进行表征,因素1的特征值大于1,解释总变异量的43.077%,包含的题项主要涉及学院、学校的学生组织干部选任等,故该因素可以命名为“社交机会的公平性”;因素2的特征值大于1,解释总变异量的15.630%,可以命名为“实践学习机会的公平性”,因为它包含的题项主要涉及“挑战杯”等学术实践活动机会的公平性等。

为了进一步验证把实践活动维度划分为2个因素的适切性,我们来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生成的碎石图,如图3所示。图3的共同因素碎石图表明:前2个共同因素的特征值变化明显,第3个及其以后的特征值变化不明显。因此,提取2个原变量的信息描述有显著作用的共同因素是适当的。

同时,采用信度分析法来检验实践活动维度的2个因素所包含题项的内部一致性,结果显示这2个因素基于标准化项的信度系数介于0.712―0.788,表明该维度的整体信度优秀。

表4 实践活动维度因素分析及信度分析结果

6.“宏观评价”维度

为了探索宏观评价维度的题项结构,我们计划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检测发现KMO值为0.734,表明该部分很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因此,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子,并选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对该部分题目进行分析[4],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宏观评价维度因素分析及信度分析结果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宏观评价这一维度可以用1个因素进行表征,该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解释总变异量的78.284%,它包含的题项主要涉及学生对学院、学校层面的整体公平性评价等,故该因素可以命名为“学生宏观评价”。

为了检验宏观评价维度所包含题项的内部一致性,我们进行了信度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标准化项的信度系数为0.861,表明该维度的整体信度优异。

三、讨论

总体来看,该问卷的6个维度中,“课堂教学”、“教学组织及制度”、“实践活动”及“宏观评价”维度的测量信度和建构效度(或结构效度)都较理想,只需对个别题项进行修改或替换,“学科专业”和“课外辅导”维度,由于题项较少,不能很好地反映其因素构念,还需对这两个维度进行进一步的因子建构,并相应补充高质量的题项。

接下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对“学科专业”和“课外辅导”维度的理论结构和因子建构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对“课堂教学”、“教学组织及制度”、“实践活动”及“宏观评价”维度进一步修订,使工具更加完善,从而充分发现民族高等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深层和潜在的公平问题,以促使民族高等教育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民族地区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胡弼成.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J].教育研究,2006,(11):24-28.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 问题 对策

在中学政治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虽然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对当前政治教学进行着许多有益探索,但教学实践中仍有许多问题,如平时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觉悟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观点,原理教学,而忽视联系生动活泼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注重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发展,忽视传统的继承;只重视“教”理念和方法的转变,忽视“学”的理念和方法的更新;只强调教学的个性特点,而忽视一般教学规律的遵循;有的教师为了突出教改,把传统的一些做法看成课改的绊脚石,全盘否定。本人认为,可以从这方面加以思考和探索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顺应课改的发展,弘扬和发展“理论联系实际”重新赋予新的内涵

1.教师应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各类新闻、数据、等与课堂相关的信息,并把它们应用到教学中去,不能照本宣科,因为学生自己都能够看懂课本内容。

2.教师应充分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特点,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如讲授商品的属性时,首先,分清楚哪些是商品,哪些是物品和劳动产品。我们就要收集中学生比较感兴趣,比较熟悉的东西来加以比较说明,使学生从具体的事物比较中获得相关知识。

3.注重社会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所学知识,让学生运用知识来分析社会现象,特别重大的社会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知识的用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文理科知识的结合

用理科知识来讲授政治,是教学法改革新的生长点,如讲授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是学习经济学所遇到的第一个计算问题,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讲清楚比较容易,可以运用对比、图表等形式讲授,但如果能运用理科的知识,自己设计一道简单的数学或物理应用计算题,把这两者的关系容纳进去,然后以解题形式来讲授,并归纳总结出两者的关系,这样,原理讲清楚了,并且又是有交叉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中学政治教学中必须体现新课标的性质和目标,实现知识,能力,觉悟有机统一,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政治课具有独特的课程性质和目标,实现知识,能力,觉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是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的最大特点。平时,政治教学中,必须抓住这个特点,实现新课标的性质和目标,实现知识,能力,觉悟统一,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故一堂真正有效的政治课,需要有丰富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更要有真挚的情感探索和体验,这是任何时候一堂政治课必须记住的底线。如果在平时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觉悟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就等于背离了政治课的宗旨,完全是不可取的。

四、处理好继承、创新、发展的有机体统一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3

Abstract: In order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do a good job in career planning, achieve career growth, a lo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ry out the career planning and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ll of these curriculum systems have two major issues: the first one is the definition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is not clear, the second one is the classroom is lack of exploration and participation and affects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goal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elf concept, and applying the participatory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occupational planning. According to the curriculum thematic design activity plan,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method is used to verify the validity. The teaching observably improves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occupation self concept. It proves that participatory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way of education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professional self concept and the vocational self concept should be the "required course" of college students' lives.

关键词: 职业自我概念;大学生;职业规划;参与式教学

Key words: vocational self concept;college student;occupational planning;participatory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147-03

1 问题提出

很多高校开展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形成教学为主、兼顾职业咨询、规划大赛构成职业规划教育平台。课堂教学自身具有受众面高、知识系统化的优点,是传授职业规划知识的重要渠道,教学效果好坏与否很大程度影响职业规划教育成效,科学规范的课堂教学是职业规划教育的核心。目前高校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标宏观化。就教师而言,缺乏具体目标指导的教学活动,导致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学评价没有依据可言,就学生而言,没有清晰的目标无法检验学习效果。二是缺少探索性的教学方法。职业生涯规划注重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是直接经验的获得,目前普遍采用的讲授式教学更适合间接经验的学习,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索。因此,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和探索式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职业规划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1 职业自我概念课程目标的提出及具体化

职业自我概念是美国职业心理学家super职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他认为,职业自我概念是一个人整体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整体自我概念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上的反映[1]。美国心理学家Tideman提出了“职业自我概念发展”,指的是职业对自身关系的认识和定性[2]。因此,职业自我概念可以理解为:学生在职业活动中对自我概念的认知,是持续的职业探索中,不断发现自我,了解自己的过程,影响并调整自己的职业行为和决策,促进职业成熟。

提出职业自我概念的课程目标,一是其理论来源于职业选择发展论,是西方职业指导领域中重要的理论学说,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可以作为职业规划课程理论依据;二是职业自我概念核心思想是自我发展,将促进学生人格健全与自我完善的元素融入到职业指导课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契合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三是职业自我概念本质是探索自我概念,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生涯发展任务,在职业规划课程中,提供探索自我的平台,既实现了学生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心理需求,也帮助学生澄清在职业规划中与自我概念相匹配的生涯发展任务。四是职业自我概念的教学目标可以实现具体化,职业自我概念你内容包含:了解职业个性自我(兴趣、性格、能力、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信息(职业分类、职业信息搜寻),据此归纳为六个教学目标:了解职业兴趣、了解性格、发现自我技能、明确价值观、搜寻职业信息、聚焦职业目标。

因此,成熟的理论体系、契合大学生培养目标、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和生涯发展任务、可实现具体化教学目标是职业自我概念课程目标提出的四个基础,如图1所示。

1.2 参与式教学的应用

参与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让所有的学习者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目的是使每个有着不同背景、不同个性、不同知识经验和不同智能类型的学习者都能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体验各种丰富的情感,形成新的价值观[3]。特点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照顾学生差异、重视体验和分享,适合有合作、探索、体验成分的教学内容。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认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阶段属于探索期[4],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拓展生涯经验和增进自我了解的职业探索活动,具有探索性,课堂要体现主动探索、体验直接经验。是适合使用参与式教学发。研究表明,参与式教学应用在职业指导课程中“能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得到学生认可,受到学生的喜欢”[5],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设计能力” [6]。但参与式教学有效性到底如何,尚缺乏实证研究,为此,本研究用教育实验研究方法,将参与式教学融入到大学新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学中,并验证教学的有效性。

2 实验设计

2.1 实验对象

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云南省某高校大学一年级一个班(43人)作为实验班,其中男生25人,女生18人,理科生30人,文科生13人,对该班开展职业规划参与式教学。同校同级另一个班(45人)作为对照班,其中男生26人,女生19人,理科生33人,文科生12人,对照班同学均未参加职业规划课程教学。两个班学生是自主选课后形成,无人为干涉。

2.2 实验工具

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量表。该量表由王亚琨编制,共五个维度30题,采用likert自评五点量表,“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非常符合”分别记为1分、2分、3分、4分、5分。分值越高,说明职业自我概念越明确。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45-0.832之间。

2.3 效果检验

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中的“单组前后测设计”。同时,在实验期间,实验班和对照班所有同学未参加相关的职业指导相关课程和活动,以提高实验效度。

2.4 参与式教学设计

结合课程六个专题设计体验式教学活动(表1),每周用一次课完成一个专题,每次120分钟。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启发、参与、体验、提问等手段帮助学生观察、领悟和学习,达到自我探索。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17.0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职业自我概念各维度的差异比较

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组被试所测查特质基本同质。

3.2 实验班职业自我概念量表教学前后比较(表2)

结果表明,参与式教学后,实验班在职业个性自我、职业人脉自我、职业外在自我维度分数差异显著(p

3.3 实验前后对照班在职业自我概念各维度的差异比较

结果表明,实验前后的对照班各维度分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照班在实验前后的职业自我概念各维度无变化。

4 结论

4.1 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方案设计合理

研究将教学目标界定在职业自我概念的培养,教学设计围绕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探索展开。职业自我概念是职业规划的前提和根基。大学时期的个体正处于职业自我概念的关键期,大学阶段形成清晰明确的职业自我概念,对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有正面的帮助和意义。职业指导理论创立者Parsons提出职业指导教育三大任务,自我认知、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本身具有个体多元性、职业深入化的特点,面对学生人数多、封闭的教学环境,教学受诸多约束,相较而言,自我认知成为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学生本身心理成熟度和阅历而言,更乐于参与职业自我认知的探索,对于职业对人的要求探索受限于很多因素,例如:缺少工作经验、无法到工作地深入了解、探索信息真实性有待斟酌等。

教学方案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在探索过程中,最大程度照顾学生间差异,让不同特点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有所收获。方案设计以实践、活动、体验为基础,每次课程都要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借助体验式活动,讨论分享学习。例如在职业价值观探索一节,任务目标是明确价值观,认识到每个职业的价值,借助“找零钱”、“价值拍卖”的活动,让学生讨论“在职业生涯里,我认为最主要的三件事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在职业中发挥自我的价值?学会探索职业价值观的方法,意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4.2 参与式教学对提高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积极作用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参与式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积极职业自我概念在统计学上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实验组教学前后测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参与式教学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自我个性,包括兴趣、性格、价值观、技能,了解心理自我在职业中的体现,进行自我塑造和调适;发现职业人脉,从而认识到社会自我在职业规划中的重要意义;客观认识外在自我,充分发挥外在自我认知在职业概念中的。尤其在明确职业信息自我和职业目标自我方面,参与式教学干预效果更好,教学前后测差异到达非常显著。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搜寻职业信息的方法,可以应用在生涯每一个阶段,进行职业信息搜寻的专门训练,这是其他专业课程缺乏的教学内容;帮助他们进一步明确职业目标,学会为自己确定目标,甚至是详细的职业生涯目标。

人的职业自我概念在职业实践和生涯成长中不断探索、调整,是伴随一生的任务。在我国,大学生刚刚开始职业生涯的探索,最需要的是习得科学的探索职业自我概念方法,作为一项技能服务于整个生涯规划。参与式教学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索和技能获得,激发后续学习。

4.3 课堂渠道培养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有效性得到证实

培养大学生积极职业自我概念的途径有多种,可以是课堂教学、团体辅导、专业实践等。目前研究集中在团体辅导培养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积极意义,忽略了课堂渠道的培养,课堂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普遍场所,有受众面大、普及度高、时间易统一的特点,可以作为培养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开展职业指导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蔺桂瑞.职业自我概念与大学生职业指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增刊1.

[2]卢荣远,李凌,唐宁玉.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8-49.

[3]甘肃省教育厅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效的参与式教学[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8.

[4]钟谷来,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J].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探索性数据分析;培训管理;minitab

一、研究背景

培训项目的效果测评是培训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对这些通过观察、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是培训管理者的重点工作之一。

面对这些大量而繁杂的数据,由于受制于诸如人情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多数原始数据并不能保证满足假定的分布。例如,下图是2012年在某个培训项目测评中共41位学员对某老师的测评成绩的频数直方图。

由直方图形状可知,直方图两侧的直条高度没有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图形的对称性差,数据分布的规律性较差,与“正态分布”相差较远。

面对不符合某类模型的原始数据,如何从原始数据中快速发现其内在规律,是培训管理者的迫切需求。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人约翰・图提出的探索性数据分析则是满足这种现实需求的有益尝试。

二、探索性数据分析

探索性数据分析(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以下简称EDA),是指对各种确定或不确定要素所产生的已有数据(特别是调查或观察得来的原始数据),在尽量少的先验假定下进行探索,通过制表、作图、方程拟合、计算特征量等手段探索数据的结构和规律的一种数据分析方法。

EDA强调数据本身的价值,强调根据数据本身的特点进行灵活分析,先让”数据说话”,揭示数据中可能隐藏着的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数据的分布模式、变化趋势,可能的交互影响,异常变化等等。

EDA分析方法灵活,分析方法的选择完全从数据出发,什么方法可以达到探索和发现的目的就使用什么方法。EDA的分析工具强调数据可视化,使分析者能一目了然地看出数据数据中隐含的有价值的信息。

三、应用举例

以下应用举例所采用的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均是基于统计分析软件Minitab来实现的。Minitab中的数据分析方法很多,适用的数据对象也不尽相同。下面列举比较适用于培训管理的描述性统计、茎叶图、散点图及箱线图,采用的数据来自2011年及2012年共149个培训班所涉及的近5万个原始数据。为节省篇幅,分析结果所对应的原始数据在本文中略去。

1.描述性统计

分析数据是从了解数据的基本特征开始的,首先可以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是一个摘要统计量的表。

从变异系数可以看出,项目组得分变异系数小,均值的代表性大,即项目组的整体水平较高,差异较小。而教师评价和后勤服务评价得分的变异系数较大,均值的代表性较小。

2.茎叶图

茎叶图不仅可以在保留原始数据信息的前提下,快速探查数据的分布,直观反映数据分布的概貌,而且茎叶图中的数据可以随时记录,随时添加。下面两图分别给出后勤服务得分的茎叶图和项目组得分的茎叶图,便于将两图做比对分析。

比对分析两个茎叶图,项目组得分茎叶图的中位数比后勤服务得分茎叶图的中位数要大,而且项目组得分茎叶图中频数最多的得分也比后勤服务得分茎叶图中频数最多的得分要大,综合考量频数集中的区段,表明项目组服务获得学员的认同比后勤服务获得学员的认同要高。

3.散点图

要探究培训管理中一对或多对变量之间的关系,则可以通过相对于一个变量绘制另一个变量的散点图来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比较两个散点图,其中项目组得分与教师评价得分的相关系数0.684,相关强度属中度相关;项目组得分与后勤保障的相关系数为0.826,相关强度属高度相关。

4.箱线图

箱线图通过给出数值型分布的汇总数据,展示了不同分布的比较和拖尾、截尾分布。箱线图比较适用探究评价、发现各组管理数据的不同表现,了解数据的变异情况。

从箱线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从中位数的位置,还是从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这两个边界点,以及箱体的整体高度来看,2012年于五个方面的保障服务水平均较2011年有稳步的提升。

四、基本结论

通过对原始测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总体而言,教师授课水平、项目组服务水平、后勤保障水平三项的比较中,项目组服务水平最高,教师授课水平次之。

2.教师评价得分的差异比较大,教师授课水平总体上不如项目组服务水平高。今后将着力优化教师团队,加大教师的管理与培养。

3.尽管后勤保障于2012年在五个方面的保障服务水平均较2011年有一定的提升,但学员对后勤保障的认同仍是最低的。这和中心的住宿等硬件设施一直未能得到改善有关。

参考文献

[1] J.w. Tukey.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1997.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5

一、出奇制胜 以疑促思

普朗克狄拉克说:“知识是我们通向天空的翅膀。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 因此在物理课堂中“出奇制胜,设疑促思”,引导学生通过游戏、研究和分析获得的感性信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学生质疑欲望设置一系列的猜谜游戏,出示两杯液体,一杯水、一杯酒精。鉴别出哪杯是水,哪杯是酒精。出示两块金属,一块铜,一块铁。让学生鉴别出哪块是铜,哪块是铁。学生很快总结出利用颜色、气味等物质的特性可以鉴别物质。随后播放新闻片断“骗子利用假金佛、假金元宝进行诈骗”,这种不能从颜色、气味上鉴别的物质,该如何鉴别?在学生思考的同时,笔者又设计一个小游戏:两个相同的纸袋中,不准打开袋子,鉴别哪个装铜块,哪个装铝块?很多学生都猜测质量大的是铜块,揭开谜底时他们发现里面一个装的是小铜块,一个装的是大铁块,而此时质量大的是铁块。由此展开了在相同体积的条件下比较质量的大小的教学,进而进一步引入密度的概念。在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效果。

二、研精钩深 探究新知

“虽言微旨远,而学者苟能研精钩深,优柔而求之,则壼奥指趣,将焉廋哉。” 科学探究作为一项新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它的总目标就是研精钩深。如何在物理课堂中让学生研究探索精微的物理规律,获得深奥物理知识,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例如笔者在《光的折射》一课中组织学生用筷子夹悬浮在水中的物体。要求筷子快速入水只能夹一次,每人夹十次,比比谁捉到的“鱼”多,结果很少有人能捉到“鱼”。失败的学生很困惑“为什么瞄准了却捉不到鱼”?是我们的眼睛出问题了吗?是捉鱼的工具出问题了吗?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经过主动研究探索后,进而明白了《光的折射》的物理原理。因此,在物理课堂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教师“研精钩深”艺术性的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诱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用新颖的问题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才能层层剥开“物理原理”的神秘面纱。

三、追本溯源 优化应用

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后,才能把所学的物理原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是优化应用的必要手段。例如在《机械能》教学中让学生回答“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强弩之末不能穿透薄薄的丝绸,说明物体的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明确而具体其根本是探究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其源头却是物体具有动能条件。通过追究根本,探索源头学生准确的完成了问题,也达到了优化应用的效果。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四、 层层深化 实现价值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6

一、给学生提供可探索的材料和可探索的学习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不可能是自觉行为,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材料和可探索的学习内容,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课堂上显现。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探索的内容和目标,确定适宜的探究空间,学生探究的知识空间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如果探究的知识空间过小,答案触手可及,则缺乏探索的意义,也影响学生探究的热情;若探究的知识空间太大,学生感觉无所适从,根本达不到探究的目的,还会挫伤学生探索的信心。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引导学生从日历入手,探究发现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如果对学生提出:“观察你所带的日历,看看一年一共有多少个月?”这样的探究空间显然太小,学生一数即知,毫无意义。如果提出:“观察日历互相说一说你在日历上发现了哪些知识,看谁发现得最多。”这样探究的内容较为适宜。

二、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广阔背景中更好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并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变为学生自己探究的创新过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可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学习背景:“有甲乙丙三位工人师傅,甲每加工25个零件,有23个及格,乙加工20个零件,有19个及格,丙加工50个零件,有47个及格。如果有一批零件要其中一位师傅加工,你会选择谁?”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到这个现实问题实际上可转化成“求谁的合格率高”这一数学问题。又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以下的可探究学习情境:上课开始,我拿着一捆36本课外书,从容地走进课堂。同学们在猜想:这节课老师让我们看课外书了。于是我指着这捆课外书说:“这36本课外书,我要分给你们三个小组,要求让第一组分得这捆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捆书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九分之三,请同学们说一说,这样分法合理不合理,谁分得多?谁分得少?结果分完没有?”这样问题的创设,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究活动立即在课堂上显现,有的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画线段图,有的一会儿测量,有的一会儿皱眉思索,兴趣盎然,学生会心地笑了,一样多。这时,学生又产生困惑,为什么会一样多呢?最后经过引导探究,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给学生主动学习,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标准》明确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对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为实现学生自主建构性学习,教师不能把现成的方法和结论告诉学生,或亲自讲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推导过程和方法与规律的寻找过程。而要通过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反思与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7

【关键词】物理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49-01

一、情感的内涵

情感是人对现实的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与内心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作为物理学课程目标,这里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健康的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得以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敢于探究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物理学问题。培养学生具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可靠的意识。通过物理教学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解析

第一点,是我们的物理老师在物理教学时,要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只有对物理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去探索物理知识。因此,我们应该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位,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学好高中物理的自信。和初中物理不同的是高中物理课在知识深度、学习方法、考试难度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应该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不要把高难度的物理问题“一步到位”地摆在学生的面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还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作用,让学生经历物理知识获得的过程,从探索物理规律中体验艰辛和成功的喜悦。第二点,是在物理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同时让学生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我们可以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和探索知识的热情,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第三点,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正确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同时教师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待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师本身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传统的物理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隘的认知主义框架之中。很多物理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学生刚学物理时对其充满了好奇,上课前跃跃欲试,兴趣盎然;随着学习的进展,面对一堆堆繁杂抽象的原理、公式,他们原来的热情开始消退,考试成绩逐渐下滑,最终会丧失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转而厌倦物理课。因此,我们在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应将他们的范畴扩展到物理学科之外,正确理解培养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目标。

(二)合理利用有效教学资源,适时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物理课本中,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资源很多,但教师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教师要牢固树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评价建议别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进步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科学的评价对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加强过程性评价,笔者试图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改变单一的评价制度,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过程评价。当前大部分学校在大喊素质教育的同时,对以分数为表现形式的成绩仍然过于关注,这就使课堂上的德育与课业成绩难于兼容。这种单一的以分数为主的评价制度弊端多多,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相去甚远。课标中倡导过程性评价,使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避免评价过程中压抑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我们要站在新的高度,占据新的视角,积极探索实施和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加强过程评价。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评价重点不在于成果的形式和水平,而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在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而的进步。

2.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时评价。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内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时评价,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好奇性以及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善于辩论等给予肯定、表扬(可以是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也可以是同学的掌声),对准备充分、发言精彩者给予加分,等等,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时,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浅浅的微笑,都会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老师们大可不必吝啬自己那表扬、激励的话语。

参考文献:

[1]冯伟.试析在课程改革中物理教师所面临的挑战[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8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教育

2014年,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于24个字的识记层面,更要深入了解其深刻内涵;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应将核心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养成模式。那就是所指出的,必须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效果,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的根本原则和目标。

1法治观念的科学内涵

在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重礼轻法,重德轻刑,重人治轻法治。两千余年的封建法律传统,使得人们缺乏一种根深蒂固的法治观念,法治距离成为人们自觉的生活方式更是相去甚远。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核心层面理解法治观念的科学内涵。一是正确理解法治的价值。对法治价值的理解主要有工具性的和实体性的,法治不仅仅是一种治国的工具,更应着眼于法治本身所包含的道德原则和法治所要达成的社会目标。把法治的价值理解为保证法律规则的有效性,这是工具性的法治观。梁启超在批评工具主义法治观时也认为,中国古代的法治主义有两大缺点,其一,立法权操于君主之手,“不能正本清源”,故法治实为专制;其二,把法律作为尺寸,把人视为可以用尺寸来度量的“布匹土石”,否定人的自由意志,故法治主义实为“物治主义”。[2]实体性的法治价值观,注重的是法治本身所包含的道德原则和法治所要达成的社会目标。法治自身就应该蕴涵自由、权利、公平、正义等人类普适价值,并作为培育这些价值的一种方法。这是法治自身所包含的“善”。哈耶克认为,自由是社会秩序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一般规则的诉求就是对法治的诉求。“当我们遵守法律时,我们并不是在服从他人的意志,因而我们是自由的。”[3]由此可见,哈耶克强调的是法治所蕴涵的自由价值,因为法律中蕴涵自由这种普适价值,人们为了自由才会服从法律,而不是国家治理工具层面上的强制服从。德沃金则强调法治里的权利价值。德沃金认为,法治“是一种按照准确的、公开的个人权利概念来治理的理念。它不像规则本本概念那样在法治与实体正义之间作区分。相反,它要求,作为法律理念的一部分,规则文本里的规则要统摄和实施道德权利”[4]。因而,法治的工具性价值不是其价值的全部,自由、权利、公平、正义等普适性价值是其实体性价值的应有之义。法治要得到民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尊重,是因为其自身对于这些普适性价值的契合和贯彻,这种自然法层面的评价准则才是经得起历史和实践考验的终极标准。我们要批判单一的法治工具主义价值观,认识到工具主义价值观的局限性,但是我们不能否定法治的工具性价值,他仍是法治的品性之一,而且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是培育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社会中法的现象的一种特殊的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在对社会中法的现象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归依感,是人们对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华,是主体关于法的主观心理状况的上乘境界[5]。在法治社会中,法律的地位和权威具有至高无上性,政府和执政党在内的任何组织,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任何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其权力必须受制于法律。立法机关通过合理正当的程序制定的法律必须充分表达民意,这是树立法律权威,营造法治大环境的前提,也是迈向实然法治的第一步。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遵守,而所遵守的法律本身又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6]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法治的实体价值,法治国家的法律全面反映社会公众意志,人们在遵守法律时不是在服从,而是对法律中所蕴含的自由、公平、正义等实体价值的信仰和追求。“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7]

2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教育的一种实践探索———“当事人模式”

下文将以湘潭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在实践中的探索为例,探讨构建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教育的“当事人模式”。

2.1“当事人模式”的组织机构及职责

湘潭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现有本科生2881人,共83个自然班,是人数较多的工科大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必须健全制度、依靠制度、用好制度,必须依法治学。学院通过召开团、学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学院民主管理与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民管会)。民管会成员从各班团、学代表中选举产生,信息工程学院下设3个系,7个专业,每个年级每个专业设一名民管会委员,民管会委员中选举产生主任团成员,民管会主任团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民管会主要履行以下职责:实行提案制,代表所在年级专业的学生向学院反映学生诉求;每学期初论证本学期团学活动的可行性;参与和听证学工相关制度的制定;督促学风建设。

2.2“当事人模式”的运作方式

2014年,学院重点在学风建设方面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教育“当事人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下文将以抓学生到课率为例详细介绍“当事人模式”的具体运作。首先,做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在召开团、学代表大会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由院团委学生会学习部结合学校相关制度拟定学院学风建设相关制度的初稿,提交民管会论证。民管会召开全体委员会议提出修改意见,最后集中定稿试行。依此程序,学院相继出台了《课堂考勤实施细则》《请销假制度》《寝风建设实施细则》等。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制定制度,实现了“法律”的制定全面反映学生意志的目标,学生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是服从“自己的法律”,同时,也会自觉地维护制度刚性和严格依制度办事原则,实现了让学生体验到“法律”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使全体学生都投身到制度建设中去。其次,做到严格执“法”。每个班开学提交本学期考勤安排表,责任到人,学院在推行双考勤制度的同时,每个班配备了签到本,每堂课由考勤员负责签到,各班考勤员每周将考勤结果汇总至各专业民管会委员,民管会将数据提交主任团成员汇总,反馈至学工办老师。学工办老师根据课堂考勤制度和旷课情况给学生下发预警通知书,并及时将信息反馈至班主任和家长。让学生自己制定制度,自己执行制度,正是因为制度的制定代表的学生的意愿,学生是制度制定和执行的“当事人”。因此,学生才有了自觉执行和监督制度执行的动力和自主性。再次,做到公正司“法”。对于一学期最后汇总的旷课情况,在征求班委、班主任意见的基础上,由学风建设监督委员会根据制度要求提出处理意见报院务会审定。从制度的制定到制度的执行,再到制度的监督落实,将自交由学生,让学生在民主管理与自我管理过程中以“当事人”的身份接受民主、公正、法治等核心价值观,以自觉的行动践行核心价值观。

2.3“当事人模式”运行效果

一是实现了学生民主管理、自我管理。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自作用的发挥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创新提升教育理念、完善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实施民主办学、增强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重要渠道,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三自作用的发挥必须借助一定的体制机制,“当事人模式”让学生三自作用的发挥看得见、摸得着、行得通。学院在学风建设中推行“当事人模式”以后,学院的课堂到课率大大提高,而且已经进入良性运转,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二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日常实践中养成。民主、公正、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多渠道的宣传在学生中已入脑,但是如何让其入心,并且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当事人模式”使学生参与到学生工作中间来,用民主的方式产生组织机构;在充分了解民意的基础上,制定制度;由团委学生会和班级干部具体执行制度;最后,由执法者汇总数据交由学风监督委员会督促落实制度。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使学生群体形成一种与核心价值观建设同频同振、同向同行的正效应。三是创新了高校学生工作模式。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一直重视服务理念,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仍以说教为主,以事后矫正为主。“开创者”从零开始创造高峰,“补漏者”是从水底开始填平海沟。所以,“补漏者”实际创造的价值未必输于“开创者”。高校学生工作有大部分都是充当确保后方稳固的“补漏者”角色,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8]。但是,高校的学工队伍必须还要充当“开创者”的角色,改变以往说教的工作模式,发挥学生的自,变被动为主动。改变长期事后矫正的工作方式,治病于未病。在强化服务理念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当事人模式”是将法治观念与高校学生工作的有效结合,充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疑是对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实践创新。综上,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教育“当事人”模式的探索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时代课题,对于推进高校依法治校进程和创新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是满足当代大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的需要和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途径的积极探索。

作者:彭江辉 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韩振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个基本思路[EB/OL].(2015-04-07)[2015-05-22].

[2]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

[3]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4]夏勇.公法(第二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5]刘旺洪.法律意识之结构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1(6):109-115.

[6]胡天生.大学生法律信仰探索[J].当代青年研究,2005(8):8-10.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9

【关键词】自主学习 探究问题 科学态度 科学精神 学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素质的培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凸现出来,成为了课改的一大亮点。在科学课程改革实践中,要抓住这个机遇,在传授基础知识与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训练和培养。培养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培养科学知识与技能,培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不同侧面构成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把过去传授式教育变为指导式教育,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任务、过程、方法、步骤等,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可以通过自学或互助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着思考、讨论,然后教师再从中做适当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主动地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达到理解教材,并将书本知识转变为能力并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达到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通过自主学习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实验室,自行设计、探索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实验。让学生分组边实验边讨论问题。如二氧化碳气体如何检验?刚抹过石灰浆的墙壁,升上碳火盆,墙壁反而更潮湿?是什么使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在讨论中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对问题讨论的结果由每个实验小组向老师汇报,老师要――加以评价。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成果加以鼓励,让学生享受到自主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活动中所采用的途径、手段、方式,被称作知识的“知识”。

1 使学生在研究工作过程中产生兴趣

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本身是一种财富,要使学生认识到创造由此产生,使学生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研究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快乐。例如,在学习空气的成分这一节时,通过向学生介绍氩的发现过程使其领悟科学的真谛。英国科学家雷利发现用氨气通过炽热的氧化铜制得的氮气比从空气中分离制得的氮气每升轻0.0064克,这一差异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雷利对此并没有忽略,他既没有轻信某些化学家的关于存在“轻氮”和“重氮”的假说,更没有认为这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而是对“为什么用不同的方法制备出来氮气的密度会有差别?”这一问题抓住不放,并制定了周密的计划进行研究,终于发现了一种稀有气体元素――氩。

2 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布置一些研究性课题

在学习元素的有关知识时,探究蜡烛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在学氧化碳时,探究各种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学习铁生锈时,探究铜制品的锈蚀的原因与如何防护除锈的方法,铜锈由哪些元素组成;在学习盐时,探究含碘食盐中碘含量,食盐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在学习溶洞、钟乳石的过程中,探索保健钙中钙的含量;在学习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时,探索白酒中甲醇含量等等。这些探究性的课题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科技丛书,看电视节目“科技博览”、“军事天地”,通过“科学教育网”、“学生科技网”,开放实验室等来完成。将探究报告张贴在教室内,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强了竞争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既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也品尝了失败的沮丧,既能鼓励做得好的学生,又能鞭策不认真的学生。

三、重视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有这样一个实验:科研人员把一个电极安装在小老鼠的大脑中,电极的连接点可刺激鼠脑产生“愉快”的情绪。电极由一个小老鼠够得着的踏板启动。偶然之中,小老鼠踩到了踏板,体会到了愉快的情绪,这一次的情感体验让小老鼠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它不断地踩踏板,一天要踩上几千次。老鼠如此,人更是如此。人的情感丰富复杂,时时存在,所以,人的情感对人行为的控制力更大。人的情感通过人的潜意识左右人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人的潜意识总是推动人去寻找愉快的情感和避免痛苦的情感,这是情感把握行为的一个普遍规律。因而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探索的快乐。

1 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

如果教师知识渊博,充满自信和活力,热爱所教学科,能很好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且实验技能娴熟,能起示范作用,常受到学生的推崇,会使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许多学生会应此而喜欢化学。

2 要充分发挥实验的自身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插入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有趣实验,讲化学变化时,演示烧不坏的手帕;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布置家庭小实验,用醋酸清洗热水瓶或烧水壶的水垢,上课前学生报告实验结果:“太妙了!”然后与学生一起去探索醋酸为什么可以洗掉那些水垢?再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本身所要求的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意志的总和。结合课本内容不断地向学生介绍化学家科学研究的感人故事,例如,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说,体现了他敢于怀疑、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莫瓦桑首次制得氟的过程,体现了他崇尚真理、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精神。

四、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学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从学生的身边现象人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氢气、沼气、太阳等洁净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如英国农场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洁精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用pH试纸测定自来水的pH值,判断是否符合饮用水标准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