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集锦9篇

时间:2023-09-13 17:13:03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范文1

一、物流以及市场营销

企业有意识的进行控制原材料或者经济商品从原产地到具体使用地的一种经营活动。当前阶段物流最为关键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最大化的满足顾客的需求,是其经济价值由原本的供应商上升至顾客群体时,获取最大的经济利润。市场营销,主要是指个人和部分企业在进行制造出商业产品后与其他人进行经济交换,进而满足自我的需求一种,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在进行实际发展过程中,市场营销,最为关键的一个目标最为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的需求。

二、物流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一)市场营销对物流的影响

1.经济商品发展策略

从经济商品策略方面来看,物流活动中的采购环节、客源控制和仓库现有数额控制等与之相关的内容。例如,某某企业在进行购买产品原材料与部分配件过程中,因为产品的生产日期以及库存积压的具体情况,此时经济产品的发展战略需要与经济发展计划、库存控制等方面进行有机的调配,进而实现不断调整物流相关活动,使其产品与产品之间发生一系列的变化[1]。

2.价格策略

当时阶段,产品的价格策略贵直接关系到整个物流活动发展的深度以及顺畅性。价格策略中为消费群体进行价格折扣,不仅会影响到产品的最终订货规模,同时一批次的折扣优惠可以有效的吸引消费群体进行扩大消费。此时仓库的工作则逐渐趋向于解决一系列的大宗货物,传送和搬运工作就会变得十分的节能高效。企业若是想签订可以全面满足市场营销与物流的全方位需求的价格策略,就必须要从物流和营销这两个层面进行深入的解析。

3.分销策略

销售渠道是否全面畅通、科学合理对于产品自身而言,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作用。为此,必须要时刻保持着生产环节至消费群体这整个环节中的物流活动的畅通无阻。由于当前的流通途径正在进行逐步的优化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物流的具体经济性和发展格局。销售渠道的策略以及物流活动之中的具体需求数量的科学预测、产品外部包装等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将此环节中涉及到的所有的内容进行紧密结合。严格遵循法律法规进行执行,进而有效的提高服务质量,才会真正提升分销策略的具体功效。

4.促销策略

当前阶段,部分企业对外部文化宣传、广告等形式的促销活动进行全方位的投资,已经成为当前阶段中提高产品销售量的主要策略。假如物流系统无法及时有效的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那么其产品的销售量也会得不到有效的扩大。为此,需要相关营销部门与物流部门之间,进行良好的构建一个便于信息迅速传递的机制,不中断的进行信息沟通协调进行开展相关促销活动[2]。整条物流链条需要在时间地点质量以及产品的多元化等方面,由营销部门进行积极的承办。

(二)物流给市场营销的影响

当前,高功效的物流管理活动,可以切实有效的实现产品空间、时间的具体经济效能,进而为企业内部的市场营销创新活动、稳固客源,扩展客源等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经济产品在进行仓库储存、商品包装、物流运输、销售等环节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费用,为此其物流成本会出现大幅度的提升。

1.分销策略

当企业在进行实际经济营销过程中,如果只是一直提高其经济产品的配送质量和速度,那么企业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其产品质量、提高其自身的市场占有率。企业若是可以实现产品的配送环节迅速、安全,消费群体可以在短时间内拿到产品,就可以有效的提高顾客自身对于产品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以及自身对于产品的认可度,进而有效的推进了企业与终端消费群体建立的良性长期的合作关系,进而高效的推进企业自身的经济市场营销发展战略的健康有序发展[3]。

2.定价策略

物流管理工作的开展质量与效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格。其物流的定价策略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产品的价格策略以及产品的促销策略。企业需要及时调配好市场营销部门以及物流管理部门这两者之前存在的关系,物流部门需要及时有效的将产品的物流信息迅速真实的提供给市场营销相关部门;市场营销部需要再次依据其给出的具体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的推算消费群体自身可以接受的物流时间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定价战略。

3.产品策略

当前阶段,当一个企业对其外部的经济产品的外观以及包装进行深入的创新和设计时,必须要将物流这个因素进行考虑进来。充分考虑到其企业内生产出的产品外观以及包装设计对于物流价格的影响。在进行实际运输过程中,产品的便捷性以及安全性。在进行其外形包装过程中,不仅需要做到方便物流的运输活动,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降低其物流的经济成本。在全面地保护产品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推进产品促销功能的发展。

4.促销策略

当企业在对某一个新产品进行开拓市场过程中,其产品要想短时间内抢占市场的相关占有额,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就在于其产品成本自身的介理以及充足的原材料。当前阶段,企业内部的市场营销部门要想进行优质的促销,就需要与物流管理部门之间形成十分良好的合作关系,使物流与促销员之间进行良性的工作活动。只有如此,企业内部的市场营销部门才可以切实有效的完成经济产品的促销策略,进而全面提升其自身的市场占有率。

三、结语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范文2

关键词:市场经济 区域可持续发展 实施建议

依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于生产活动当中地域条件的不同加以区分,自然规律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即做到因地制宜。区域作为客观存在的一种实体,在不同区域间通常是由不同自然条件共同组合而成的,这也决定了文化传统背景的差异所对社会生产活动带来差异性的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目的在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伴有生存环境的破坏。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大自然与人类间的统一对立性认识比较片面,对人的主观意识过分夸大,其结果则同自然的客观规律相背离。我国具有地域光,各地条件差异较大的特点,过去计划经济的不足,使得资源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原本可以避免的问题没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市场经济体制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我们直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其自身体制中探寻应对途径。对于我国来讲,市场经济是一种新生事物,在各方面对人们的经济行为进行着改变,其过程中亦伴有负面的影响。市场经济对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如何及何种对策能有效促进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要素分析

1、经济要素分析

区域可持续发展首先得确定经济的可持续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区域经济,应该是少污染、高效低能、无废弃物、持久稳定的,并在其演化的过程当中会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演进。区域经济的运行过程中,能量、物资和价值会依次沿着生产链向高一级发生转化和传递。而这一过程一部分的能量和物质必定不能实现完整的转化而存在损耗,将这一损耗的能量和物质降到最低,才能保证小投入、少废弃物间做到产出的最大化,以实现区域经济本身的高效运行。从区域状况的内外发展来看,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着手于持久性和稳定性。持久性指的是区域经济自身发展势头保持的基础上,其内在机制也在不断的加强,稳定性指的是区域经济本身对于外界干扰的高抗能力,从而保持正常的运行。因此,只有当区域经济系统具有持久、稳定、高效这些特性时,才能在其发展过程中做到动态平稳,并最终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2、人口要素分析

人口要素既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亦是其实现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首先就是要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人口数量与人员素质往往存在着反比的关系,人口数量的失控伴随着人口整体素质的降低,而过剩的人口又对人口素质的提升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要解决这一矛盾,直接的办法就是从人口数量出发,来逐步实现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数量的控制需要政府政策的调控和群众积极的配合,严格履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中,关键是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使得人们转变传统的观念,建立同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观念。此外,农村人口城市化、妇女地位、人口老龄化、婴儿性别比等人口问题都同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3、科技要素分析

科学技术既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其最终实现的重要支撑。通过科学技术可以为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决策提供手段和依据,可以说,科学技术渗透于可持续发展的各个领域。正式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所面临的粮食短缺、人口膨胀、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环境破坏等问题才最终有可能被解决。这也决定了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需要政府加大对于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力度。

此外,环境资源的经济性运作、持续提高的生活质量和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上的能力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其要素控制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自身调控的效率。

二、市场体制对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

市场体制下,利益最大化成了生产行为的追求的最终目的,而利益的驱动之下就会导致两方面效率的趋向,第一是劳动者经济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实现劳动效率的最大化;第二则是为实现物质收益的最大化而对资源性生产要素的过度利用。这两个趋向实质上有着密切的联系,究其原因,是积极性的发挥最终需要在资源的利用上得到落实,从而最终确保经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资源利用机制的欠缺。市场运行缺少规范性、执法不严或法律制度不健全以及生产行为对于资源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等都会对我国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深刻和广泛的影响。总体上来看,其影响从政府方面和生产主体方面来进行不同程度的体现。

1、来自于政府方面的影响分析

按照常理来讲,区域政府是我国政策是执行者,区域政策的制定者和国家利益的维护者,在市场中应不会做出不利于社会的行为。但是实际上,现有技术水平和制度的缺陷,加之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政府在智能的行驶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出现短期行为,从而对区域环境、资源产生不利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个人权利目的和经济利益目的导致的。一些区域政府的领导为了短期政绩的追求而忽略区域本身的长远发展。政府的主要干部存在任职期限,而任期内的政绩则直接关系到自身的晋升,此时政绩就显的极为重要,但是领导对于政绩的片面认识,认为其是单纯的经济增长,从而出现了对产量的浮夸、虚报,甚至伪造现象,对于环境等长期效益行为则不加重视。区域利益的代表是区域政府,短期的区域利益和局部利益至上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此外,从政府干部的行为上进行考虑,政府干部具有人的素质,在金钱的诱惑下,少数素质低下的干部就会出现对物质的不合法、不正当追求。区域政府干部受利益的趋势,管理效力下降,这就导致区域内环境、资源危害行为屡见不鲜,进而影响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来自于生产主体方面的影响分析

市场体制下,生产者的行为均是受利益驱使的,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其目的都是为了利益,生产更好、更多的产品,来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无可厚非,但是利益的追求之下往往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背离。首先,这种体制下对于利益的追求十分的现实,过分关注于眼前的利益,而对长远的利益则不加顾及,而这样直接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同可持续发展相冲突;其次,市场体制下追求的是最大化、无限制的利益,为此,生产主体对于资源不加吝惜,以致造成资源的枯竭,甚至是环境的破坏、污染和物种的消失。这些都从根源上影响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市场体制自身生产调节盲目性的弊端亦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市场体制下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特殊性分析

当前,市场体制下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的模式影响已经根深蒂固,区域政府虽对地方经济进行自主管理,但是仍受制于中央政府,在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上无法跟上发展的脚步。在行政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缺位,对于区域经济的运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未能起到有效的支撑管理作用;第二,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不完善不健全,监督机制的效率也比较低;第三,地方政府官员的思想素质不理想,在管理水平上存在缺陷,环境保护意识欠缺,责任感不强,存在追求私人利益的现象;第四,生产者和劳动者思想观念落后,素质不高,环保意识淡薄也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市场体制下,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条件分析

1、科技发展推动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然需要对一系列问题加以解决,比如粮食问题、人口控制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社会生活效率问题及引导消费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依赖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从而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引进综合资源利用技术、无公害环境技术、生态工业技术、技能技术、情节生产技术等。此外,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大量信息的随时获取,包括大量的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其中重要的地理信息,有其是同空间相关的一类信息,从而方便在规划与决策时及时做出调整和反馈。为了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来满足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和规划的需要,必须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的建立。

2、法律体系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在区域经济的运行过程当中,各类市场竞争、市场机制同经济主体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要在本区域中进行公平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建立,必须通过相应法律制度的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往往会涉及到企业或一些部门的利益,从而一系列的阻力不可避免,这是就需要法律的权威性来为其提供必要的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涉及经济法、基本法、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等,是战略实施法制化、定型化的途径,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法可依。

3、经济策略完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可以说正因为有经济的发展才有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源头。从宏观角度来看,经济策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的规划作用。区域经济战略同区域经济、资源的现状相结合,从而实现对区域优势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群众的参与和相关的计划手段也是有效的战略实施途径。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开展。

五、总论

总而言之,导致我国市场经济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相对来说难度较大,针对上述问题首先我们要防范由于市场本身不足而产生的影响,其次也要从我国的某些特殊情况出发采取针对性措施,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最后,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一切经济制度都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所以我国现阶段搞市场经济,就必须要引导人们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市场体制下,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要选择合理的途径,从而才能进一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尹亮.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与途径[J].商业研究.2008(3).

[2]刘国炳.论市场体制与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J].经济地理.2004(3).

[3]王月霞.市场体制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J].理论研究.2007(8).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范文3

关键词:环境保护;规划;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的过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就在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编制和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拟议的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预防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协调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环保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环境立法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对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的具体规定,致使目前相当部分地区没有相应的环境保护规划,即使是已编制了环境保护规划的地方,在规划的编制和管理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术水平不高、指导性不强等问题,影响了环境规划编制的质量和实施;二是对污染物集中处理无系统规定,使确定的污染物集中处理政策推进困难,也影响了污水处理、垃圾填埋、危险废物处置等的发展;三是对保护居住和生态环境方面,国家立法规范甚少,大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法律监管。

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为充分发挥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在城市规划、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环保工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

我国北方城市大部分属于重要的资源型、能源型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在过去的发展中,环境代价很大,逐年积累了大量的环境问题,结构性污染问题十分突出,环境质量与国家要求及群众期望差距很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积极打造与文明城市相匹配的新环境,我们应切实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促进发展”的原则,以生态文明的理念,认真抓好“十二五”规划战略环评及环境优化经济战略研究,用环境保护的战略规划来引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这一工作的发展,对于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优先、参与宏观决策,明晰城市战略定位和发展策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生产力布局必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2 坚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大胆探索环境保护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应针对区域“十二五”规划产为结构、布局和规模的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包括“十二五”规划产业结构变化以及资源和生态环境效应;产业布局和城市格局(规划产业总体布局、支柱工业行业及重点产业园区、中心城区及市域城镇体系)与环境功能区的适宜性;发展规模(经济总量、市域人口总量、城镇人口)与区域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适宜性。二是应将国土空间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和敏感度,划分为优化提升区、重点开发区、适度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等多类功能区,从环境优化经济视角,明确各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的方向及管理对策,通过分区控制和管理,改变现在工业围城、产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逐步形成优化、合理的产业布局,以有限的国土资源、环境容量承载更好更多的产业,有限集约开发,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三是要把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严格环境准入、严格总量控制,促进可持续发展。遏制盲目投资、无序建设和过度开发,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实施规划环评,科学规避环境风险,从经济发展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将节能减排作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通过整合、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四是要进一步明确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坚持减量、循环、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原则。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织就循环网,结起循环链,建造循环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限制发展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禁止发展污染难以治理、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产业;支持能够带动行业技术进步、促进结构和布局优化的重点项目快速建设,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力度,发展节能降耗技术,大力发展新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3 努力“建设生态市、创建环保城”,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愈来愈来多、越来越高,保护人体健康,为群众提供合格、优质的环境质量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所以,各地区对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研究,应立足于整体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大生态环境的建设,结合国家提出的“建设生态市、创建环保城”的宏伟目标,努力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 强化保障机制和措施的落实,使环境保护规划得以有效实施

一是从制度、政策上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要建立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考评体系,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作为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政策强制,优化生产力区域布局,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快制定有利于节能减排等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出台环境经济政策。制定经济产业政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制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综合管理制度和优惠政策,支持天然气、集中供热、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制定绿色消费政策、绿色税收、绿色贸易、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标志等环境经济政策,将环境保护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三是健全综合决策机制。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与管理职能,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在资源利用、产业发展、区域开发等决策过程中,优先考虑区域的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空气环境、水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充分考虑决策实施过程和实施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决策源头上解决布局、结构等不合理造成的区域和流域环境问题。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范文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已逐渐步入网络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形式以及生活形式也有了实质性的转变。网络的迅速发展严重影响了市场营销的各个方面,网络经济时代不仅使企业的营销思想以及营销形式发生了变化,而且使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出现了不同的特征。为了更好地顺应网络经济时代的发展潮流,各企业应该转变营销思想,改进营销方案。本文就是研究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

关键词:

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策略

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必须富有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合理在企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网络经济的大环境下,怎样快速有效的使用现代网络技术来提高市场营销的管理,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的环境改变

在网络经济的环境下,企业必须采用不一样的营销形式来发展,目前网络技术严重影响了之前企业的营销环境、营销形式等。不仅如此,网络技术还增加了企业整体优势,减少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等。总之,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一)网络经济使消费者的要求发生变化,产品和技术趋于一致化

1.对消费的要求发生转变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的思想境界也越来越高。之前的消费特点是只关注数目和质量,而现在的消费特点已经转变为个性化、有特色的消费。网络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消费欲望提高,并且增加了人们对消费物品以及服务质量的要求。

2.产品和技术趋于一致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产品的应用不仅使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也使各企业在产品和技术这两个方面趋于一致化。目前如果出现一个经济效益较好的产品,很快其他公司就会想办法研究这个产品的生产方法,然后生产相似的产品。

(二)网络经济改进了市场营销的形式

在网络经济时代的环境下,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自己需要的产品,网络上的产品一应俱全,并且可以直接在网上支付金额,有效地减少了购物时间,给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消费方式,因此便有了网络市场。与之前的市场不同,它使交易过程更加简便,并且产品较多,有很大的选择空间,这种情况就要求企业必须不断改进营销方式。在网络经济时代的环境下,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来提出自己的要求,企业可以及时看到这些信息,然后提前按照消费者的要求来生产产品,这样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满意程度。

(三)网络经济使市场竞争出现了新特征

(1)市场竞争越来越无形化。网络经济时代,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科技发展、企业名誉、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竞争。

(2)市场竞争越来越全球化。在网络经济时代的环境下,各个企业已经在全球展开了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各个企业必须要转变市场营销策略,改进管理模式。

二、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

(一)改变营销理念

1.利用先进的技术,把握发展机会

以前的经济发展较落后,信息更新速度较慢,资源安排不合理等,都造成了企业无法准确地把握市场发展的机会,企业在很多情况下是不适应市场的发展方向,没有根据市场发展的现状制订的市场营销策略、发展目标。而在如今的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具有全面的信息管理体系,可以及时地了解市场的具体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抓住每一个发展的机会,利用高质量的产品,适应市场发展潮流。因此,伴随着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企业应该拥有技术先进的设备,有效地掌握应用市场信息,把握机会管理本企业的市场营销。

2.自主服务顾客,营造良好企业声誉

在网络经济时代的环境下,随着同一行业的产品在外形上趋于一致化,企业竞争的关键已经转变为产品的服务范畴、质量以及类别等。正因为如此,企业应该自主服务顾客,保证服务态度端正、提高服务质量,尽量为顾客提供全面的服务,满足顾客的要求,这样能很大程度上营造良好企业声誉。

(二)建立网络平台

在网络经济时代的环境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带给企业更多的营销机会,网络服务系统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全球的消费者不仅可以在网上浏览产品地相关介绍,还可以在网上直接提问产品生产企业,更加深入了解这个产品的具体情况。网络平台可以把本企业产品的相关信息放到网上,使全球的消费者都能看到,然后买到自己满足的产品。这种方式不仅花费少、效率高、操作简单,而且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重视发扬创新精神,革新营销策略

目前经济和科技都在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也在不断变得激烈,企业要想更好地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的发展潮流,必须重视发扬创新精神,革新营销策略。首先企业要革新运营形式,结合多种企业运营方法,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运营形式,保证本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其次企业要善于与其他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目前市场产品丰富多样,消费者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企业需要不断的改进产品的性能,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一个产品包含着多种技术,这并不是一个企业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与其他企业合作生产,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总之,网络经济的发展对企业对市场营销策略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不仅使市场营销环境发生变化,而且使营销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所以在网络经济时代的环境下,企业必须转变市场营销策略,根据具体情况,全面透彻地分析当前的市场营销发展方向和经济现状,以此来制定适应市场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从而促进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快速的发展。

作者:李军 单位: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姚跃明.电子商务模式下Z公司网络营销渠道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6(15)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范文5

市委、市政府对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工作高度重视,几经周折,最终确定,委托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来承担研究任务。经过前期考察、准备,目前课题组已经展开工作。刚才,课题项目负责人所长介绍了研究工作进展情况,详细讲解了调研方案;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调研方案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调研组认真分析采纳。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全力配合

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口发展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战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不断增强做好人口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战略研究,加强政策统筹,加强工作协调,加强任务落实,不断开创人口工作新局面。我们要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导,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做好人口工作的任务要求,深化对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将其列入重要日程,与实施蓝黄国家战略结合起来,与解决目前存在的人口发展矛盾问题结合起来,加强人口政策研究,确定科学、合理的人口发展战略,明确人口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努力实现我市人口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涉及各行各业和多个部门,需要做大量的调研、座谈、分析、测算等工作。因此,课题组成员要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认真进行调查和研究;我市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全力支持,积极配合课题组做好资料收集等工作;市人口计生委作为这项工作的牵头部门,要统筹各方力量,切实做好组织、沟通、协调和服务工作。

二、立足实际,长远谋划

我市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主要是基于促进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促进地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在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已进入实地调查阶段。从第六次人口普查初步汇总数据来看,全市常住人口为203.53万人,10年共增加了24.23万人,年均增长1.28%。相对于全省0.54%的增速,我市是一个人口快速增长的城市,但还存在人口总量不大、素质不高、分布不均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开展人口战略研究,首先要摸清底数、搞好预测,重点研究好人口政策,包括城镇化政策、外来人口政策、人力资源政策、人口公共服务政策、人口老龄化政策等,这些都是重要的研究成果,要拿出一套政策体系,变成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如果这个东西拿不出来,这个研究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课题组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详实地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以的情况为基础和依据进行研究;一定要严谨治学,引用的数据要可靠、有出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有操作性,并且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特别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树立大人口观,把人口发展战略放在“黄蓝战略”实施的大背景、大视野下,多层面、多角度地进行研究,放眼长远,超前谋划,大胆探索,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三、讲求科学,积极创新

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要全面分析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及其发展变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深入了解人口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要对每个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科学论证,提高研究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创新研究方法,在提高研究成果的实效上下功夫。人口发展战略课题研究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内部要畅所欲言,允许有不同意见,以求在理论、政策、方法上都有所创新。要借鉴国内外在人口发展领域形成的研究成果,参考与发展情况相似地区的发展经验和模式,吸取成果,把握重点,突出前瞻性和政策性,不断提高我市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水平,力争有所突破。

四、周密部署,确保质量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范文6

【关键词】适度人口理论;人口发展战略;人口政策体系

2011年11月25日,新修改的《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夫妻双方为独生子女,要求生育的,经批准可以按计划生育第二个子女。”这一改变意味着,目前我国的各个省份都开放了“双独生子女可生二胎”的政策,完成了我国现行“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一次微调。与此同时,河南省还加强了对独生子女家庭的帮助扶持,以配合政策调整。可见,人口政策虽然在宏观上以控制人口数量为基础,但是人口质量的提高也是重要内容。因此,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应当在控制我国人口总数的同时,也注重人口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还应注意的是,人口政策虽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是也并非是一劳永逸的。事实上,人口政策的稳定性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就是说,人口政策应当在人口理论的指导下,在既定的人口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根据各阶段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特点进行微调,保持一种动态的稳定。鉴于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科学的人口政策需要科学的人口理论作为支撑、我国的人口变化受人口政策影响大等特点,综合各种人口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坚持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并时时审视并调整我国具体的人口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

建国以来,伴随我国人口从1949年的5.5亿增加到1980年的10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凸显,我国出现了几次关于人口问题的论战。从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支持到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批判,我国学者对于人口政策的观点,先后出现了人口节制主义理论、富有积极意义的节制主义理论、马寅初的新人口理论等。这些理论无疑都致力于解决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并且不同程度上对我国当时的人口政策产生了影响。但是,这些理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条件下,都有其不可回避的局限性,首当其冲的局限就是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片面批判和对苏联人口理论的生搬硬套,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是马寅初的新人口理论颇具前瞻性也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而惨遭批判。理论依据的混乱和不科学,使得我国当时的人口政策失去了连贯性、稳定性和科学性。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人口政策的理论依据终于得以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更多地向西方经典人口理论借鉴。

西方国家的人口理论的分类,也可以像为人熟知的经济学研究一样,依据研究视角的不同大体分为微观人口理论和宏观人口理论。微观人口理论的着眼点是家庭,包括对生育率、人口迁移、人力资本等方面的分析。宏观人口理论则涉及适度人口理论、人口老龄化、人口分布与城市化、人口转变等问题。面对我国人口增长快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们的目光首先集中到了人口数量的控制上,在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时,我们先从宏观角度看看适度人口理论的观点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适度人口思想很早就有,但是作为一种独立的人口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其基本主张是: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上,需要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劳动力是一定的,也就是说,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都有一个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和人口规模。早期的适度人口理论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以爱德文・坎南、纳特・维克塞尔等为代表。坎南主张,土地与人口保持相对平衡的比例,人口增加不是一定会使生产率下降而是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才会使生产率下降。坎南是适度人口理论的奠定者,他首先对适度的人口规模进行了探讨,明确了从经济学角度提出的适度人口的衡量标准。维克塞尔则是在坎南的基础上,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与最适宜的人口规模结合起来。他认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成果主要用于改善人口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如果人口数量的增长耗费了经济发展成果,那么将来的人的生活水平就会下降。

进入现代,适度人口理论也走向了多元化,代表人物索维和赫茨勒所进行的适度人口的动态研究使适度人口理论更贴近实际。首先,索维考虑了非经济因素,他认为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这些特定目标包括:个人福利、财富增加、就业、健康、知识等,而个人福利又是首当其冲需要考虑的。其次,索维考虑了科技进步的因素,提出人口的适度增长,将适度人口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即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变化,适度人口规模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同时,索维提出应该在人口增长产生的负担和效益之间寻找均衡点,确定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降低最后趋于零增长,达到稳定状态。赫茨勒则提出了人口压力理论,并将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人口素质等考虑到人口要素中。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在制定我国的人口发展政策时,应当注重社会动态变化,评估我国的人口规模承载能力,并注重从福利角度制定一系列政策,配合我国人口规模的调整。这既是我国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和人口政策时的一个思路,也是检验一国人口政策是否科学的评判依据。

二、理性选择下的“三步走”人口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人口政策也趋于稳定,我国现在制定的“三步走”人口发展战略,很好地受到了适度人口理论的启发。“三步走”人口发展战略有两点优势:一是,“三步走”发展战略突破了一个时间点或者短期内的人口政策方案,使我国的人口政策具有长期性和全局性,这无疑使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有更长的适用寿命,既可以引领我国人口政策的发展也可以紧跟社会的发展变化;二是,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是要解决人口压迫生产力的问题,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等角度出发,符合适度人口理论的要求。具体说来,“三步走”人口发展战略的内容包括:第一步,降低高生育率至更替水平(生育率2.1左右,满足人类自身的简单再生产)以下,实现人口出生、死亡、增长从高-低-高类型向低-低死亡-低类型的转变;第二步,以人口的零增长为目标,稳住低生育水平,同提高时人口素质、合理调整人口结构;第三步,鉴于人口具有惯性作用,人口会顺势减少,届时的理想适度人口应再作抉择以建立健全我国的人口政策体系。

“三步走”人口战略发展目标,第一步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生育率水平降至更替水平以下,当前处在实现第二步的过程中,因此人口发展战略应锁定在以人口零增长为主要目标,包括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上,并且为下一步全方位的理想适度人口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当前阶段,学者称之为人口发展战略的“着陆点”,基于我国人口现状和人口预测,在本世纪的头三十年人口发展战略应建立在“软着陆”的方案基础上,既要照顾到人口结构的合理,同时注重人口数量控制的效果。这一方案的理想状态是人口总量在2030年达到14.65亿的峰值后缓慢下降,人口老龄化65岁以上老年比例2050年达到23.07%的峰值后逐步缓解。上文提到的“开放双独生子女家庭可生二胎”的人口政策,正是对这一方案的落实和呼应,适应人口增长在其造成的负担和效益之间寻找平衡的理论要求。

三、建立健全我国的人口政策体系的启示

适度人口理论提到人口要素中人口结构、性别结构、人口素质等与人口数量配合形成适度人口规模,而我国人口发展战略中也把人口结构、人口素质的影响纳入政策制定的考虑因素,这就更需要完善一个有关人口调整的政策体系,以保证我国人口发展实现与经济、社会条件相平衡的目标。这一系列政策体系,我认为可以包括人口与劳动就业、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

首先,人口与劳动就业方面的政策。适度人口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索维认为,“如果人口过剩,若不能进行国外移民,最好的办法是增加就业机会,提高适度人口,而不是减少实际人口,降低个人效率和福利。”强调了保障就业在适度人口政策中的地位。具体到我国在制定提高就业率的就业政策时,不仅要关注生产力发展等经济发展状况,还应该结合我国的人口结构和教育水平,多方面协调配合制定并完善适当的就业政策。尤其要制定政策应对目前出现的因“教育过度”带来的“超级招聘”问题。

其次,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的政策。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同上次次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据此,我国在生育政策控制人口老龄化加速,缓解超速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矛盾的同时,应当配合适当的社会保障政策,以应对“空巢老人”、“老无所养”等社会问题。

再次,人口流动与人口城市化的政策。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同上次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与此同时,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人口流动加剧,城市化进程迅速,因此我国关于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政策,应该特别注意调整劳动力的合理分布,并配套相关的居住和户籍管理政策。

最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政策。这一政策突出表现在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但同时也应注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较为重视通过一系列有关协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法规和政策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同时也应当注重通过一系列政策改变我国消费结构的不合理的现状。在我国消费结构不合理仍旧是影响经济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并且消费会引导生产,消费结构不合理会带来生产时资源的无度浪费以及环境破坏等问题。调整消费结构,应当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方式,改善消费心理,将消费结构侧重转化为文化消费、精神消费等绿色消费,这也是基于适度人口观所带来的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1]刘亚辉.河南允许双独夫妻生二胎独生子女奖励政策更多[EB/OL].

大河网,

[2]田雪原.人口大国的希望.[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

[3]田雪原.要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人口理论-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人口问题的几次论战[J].人口问题论丛.1979

[4]邓宏兵,张毅.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5(8)

[5]田雪原.“三步走”: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J].东岳论丛.2010(10)

[6]胡青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企业导报.2009(10):6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范文7

关键词: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策略;文化资源富集程度;经济水平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179-03

一、两个维度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品的原料和形成基础,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首要考虑要素。狭义地说,文化产业的本质,就是将文化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开发出来,实现这一特殊资源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效益。但何为文化资源,如何界定文化资源,学界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毕竟文化本身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米子川提出,“文化资源是指凝结了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成果的精华和丰富的思维活动的物质的或精神的产品或者活动,包括了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建筑、工艺、、语言文字、戏曲”等。其又把文化资源区分为可度量的文化资源和不可度量的文化资源两类[1]。程恩富提出,“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可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两类。” [2] 由这些概念可以明确,文化资源可以从物质(历史人物、文物古迹、建筑、工艺等)和精神(、语言文字、民俗、戏曲等)两方面去理解,即包括了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亦即包括了可以用数据量化的文化资源和难以量化的文化资源。

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就必须对其进行评价。一般看来,文化资源的评价,就是依据其要素构成进行。文化资源的要素构成主要包括品相要素(文化特色、保存状态、知名度、独特性、稀缺性及分布范围)、价值要素(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时间价值、消费价值、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等级)、效用要素、发展预期、传承能力(资源规模、资源综合竞争力、资源成熟度、资源环境)等五方面[3]。依据不同的评价方法,极有可能造成部分文化资源的价值被低估、高估甚或错估,以至影响整体评价。文化资源包括了精神方面的特性决定了其难以全部进行量化评价,那么,如何对精神文化资源在定性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就显得颇为重要。而相对于精神文化资源,较为便易进行定量分析的物质文化资源,如何确认其具有开发价值,如何完成定量步骤的前序工作和基础――定性分析,同样重要。

不言而喻,文化资源的富集程度是评价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思路。所谓文化资源的富集程度,即区域可供以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在分布上的组合状况及集群程度。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策略制定的重要前提,是在对区域经济水平客观认识的前提下,对区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筛选出哪些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高,哪些开发的难度小,哪些可以优先开发……在此基础上对区域文化资源进行统计,以此明确文化资源的富集程度,厘清哪些可以作为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策略的倚重。由此,开发策略制定前序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对文化资源富集程度进行科学评价。

对文化资源富集程度进行评价,应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在定性基础上进行定量统计。所谓定性,即明确区域文化资源的质量和等级,看其是否具有开发价值、开发后的经济收益能否弥补开发成本,此时所须着重考虑的是文化资源的文化或文物价值,毕竟文化或文物价值是经济价值的基础。所谓定量,即明确具有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的数量及集群程度。因此,定量统计的直接结果便是明晰区域文化资源的富集程度。不妨从政府或权威部门制定的各种文化保护名录及其他标准来考量区域文化资源的富集程度。譬如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名录,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级风景名胜区,部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工艺类、演艺类)等[4]。由于这些名录内的文化资源都是由政府乃至联合国等进行保护的文化遗产或其他项目的标准,综合考虑了文化资源的文化特色、保存状态、知名度等因素,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能够较好地兼顾精神文化资源的定量统计和物质文化资源的定性要求,因此可作为区域文化资源普查、文化资源富集程度明晰、资源分类及优化配置的有力凭据。

任何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都须有相关要素进行配合,依托文化资源开发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当然不能例外。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的,一般有四个要素:市场、技术、资本、人才。对于文化产业而言,这四个配合要素,须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这一框架内进行。

区域经济水平是发展文化产业不可忽略的因素。经济水平较高往往城市化水平也较高,而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意味着较高程度的人口聚居。胡惠林认为,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规律相比于其他产业门类,有着较为显著的个性运动,由文化产业所提供的社会文化消费品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的特殊性决定,这种个性运动的最明显规律便是其对人口聚居有着较大的依附性[5]。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口密集,消费需求广阔,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市场基础;城市也往往是现代文明的集聚地,有较多的科研机构、较高的科技水平,为文化产业的深加工和附加值的延伸提供技术支撑;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引擎的核心力量,有着雄厚的资本优势,较为发达、便利的融资环境,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城市往往是区域教育最为发达的地区,人才供给较为充足,在依托较高的待遇和较大的个人发展空间条件下,人才集聚的能力较强。在较强的人才供给和人才集聚下,城市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三种类型

1.制造型。根据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标准,文化产业被定义成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相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其又将文化产业划分为核心层、层、相关层。而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6]。这一权威定义概括了文化产业的两个属性:文化内涵和产业功能。可以明确,由于文化产业涵盖了第二产业,需要制造业作为产业发展的支撑,因此,文化用品制造业、玩具制造业、体育用品制造业等也属于文化产业这一范畴,以此为主要形态的文化产业就是制造型文化产业。

2.资源型。任何一个产业的形成、发展、成熟过程中,资源都将为其提供物质保障。文化资源的富集程度,势必会深度影响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思路、模式、类型。通过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加工,使商品或服务的文化附加值增大,形成以文化资源为依托,文化旅游业、博览业、民族民俗旅游等为产业支撑的资源型文化产业。因此,单考虑资源维度,其主导的产业类型为资源型。

3.创意型。新兴文化产业主要指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下出现的新的文化行业,诸如网络服务产业、数字游戏产业、电脑动画产业、移动内容产业、数字影音应用产业等[7]。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其所需求的技术、资本、人才、市场等要素。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是文化创意,只有在文化创意的基础上,它的发展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演艺业、音像业、游戏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和广告业等,或本身是新兴文化产业的一种,或与新兴文化产业联系紧密,无不需要它的支持来保持竞争力,因而,与新兴文化产业一同构成创意型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有足够的条件吸引创意型文化产业要素的集聚,因此,经济维度主导下的文化产业类型,应是创意型。

三、四种策略

对应三种文化产业类型,自然会衍生出制造型、资源型、创意型三种开发策略。但这三种开发策略都是理想条件下的建构,在资源和经济两维度的框架内,会形成四类地区,不同地区选择的开发策略,势必要综合考虑这两维度的整体情况,比较出哪个维度在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策略中占的权重较大、是否同时占有两维度优势、是否同时拥有两维度劣势等情况,这样,区域选择的开发策略又会有一定程度的组合、变化。

若区域在两维度内都占有优势,则其发展的文化产业类型应为复合型,开发策略亦为复合型。具体如下建构:

资源维度资源型文化产业资源型开发策略

复合型文化产业复合型开发策略

经济维度创意型文化产业创意型开发策略

二维框架下的区域类型划分及对应的开发策略(见下表):

文化资源富集程度较低、经济水平较低的A类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将面临着社会经济基础薄弱、资源价值不高、资源总量偏少等多种困境,且易受政府部门落后观念的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发展文化产业。此条件下,A类地区发展文化产业首选的开发策略应为制造型。在如今市场经济覆盖面不断扩大的形势下,产业的分工越来越明显和细化,A类地区应将着力点放在积极融入其他文化产业发展类型的地区,在产业分工中寻找自身恰当的定位,在制度、政策上不断创新,优化投资环境,主动承接其他地区文化产品制造的转移,建立、拉长制造型文化产业链条,赢得市场的主动权。文化资源富集程度较低,并不意味着区域文化资源处于绝对空白状态,不排除区域内依然有一定数量的开发价值较高的特色文化资源,由于数量上的劣势,不能进行大规模综合开发,只能进行适度或单项开发。因此,应尽可能挖掘本地区潜在的、特色的文化资源,如对散于民间的传统工艺品制造进行市场化包装,规模化开发。

文化资源富集程度较高、经济水平较低的B类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应首选资源型开发策略,将优势文化资源极大化发展,作为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资源型文化产业的开发,一般是在区域文化资源较为富集的基础上,整合区域内文化资源,通过科学的设计规划,对其进行包装、宣传,形成文化旅游业、博览业和民族民俗业联合开发的局面。地方政府要着力做的,是文化载体的保护和监管、专项文化产业开发、文化事项的整合、文化形象的塑造和宣传。以云南为例,该省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却属西部欠发达省份。在这种条件下,云南充分发掘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支柱,带动了民族文化产品的复制、生产、服务和销售规模化发展。2007年,云南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8.6亿美元,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第九位,而同期云南GDP在全国仅排第二十三位。可见,云南文化旅游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了一定优势[8]。但我们必须注意,在现有体制下,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也有一些弊端。如对文化资源过度开发,造成文化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文化资源流失、破坏甚至毁灭。追求高、大、全而形成烂尾工程、政绩工程。更有甚者,在未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文化资源普查和市场风险评估的情况下,就盲目上马一系列文化景观,造成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破产、资源浪费闲置。

文化资源富集程度较高、经济水平较高的C类地区,能够有效整合资源、经济优势,通过深度挖掘文化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发展文化旅游、艺术等产业,倚仗较高经济水平带来的人才、资本、技术、市场优势,将文化资源与经济实力相结合,发展传媒、影视等文化产业。因此,合理的开发策略为复合型,即资源型文化产业和创意型文化产业全面推进。北京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五十多年的建都史,各个朝代的文物遗存达3 500处之多,文化资源的富集程度非常高,而其经济水平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

文化资源富集程度较低、经济水平较高的D类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应选取的开发策略为创意型。由于D类地区文化资源的富集程度较低,发展文化产业将面临着资源瓶颈,但其拥有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具备了发展创意型文化产业的技术、资本、人才、市场优势,具有走出一条不同于一般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的极大可能。在本身文化资源富集程度不高的劣势情况下,通过其强大的经济极化效应,吸引人才等外部要素的集聚,形成创意型文化产业集群开发的格局。譬如深圳,它本身缺乏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程度较低,甚至一度被称为“文化沙漠”,但特区的建立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优势,在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支撑下,深圳日益形成独具特色的“市场拉动型”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建立文化创意基地和园区,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道路,着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在《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深圳市政府已经制定各行业规划,重点发展创意设计业、动漫游戏业、数字视听业、新媒体产业、演艺娱乐业、高端工艺美术业等包括新兴文化产业在内的创意型文化产业[9],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深圳市继信息制造业、物流业、金融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着力打造“设计之都”。

囿于文章主题及篇幅,本文权当抛砖引玉,对文化资源富集程度的论述,依然不能令人满意,尚需继续细化和深入探讨。而经济水平作为开发策略中的考虑维度,其是否为理想的选择,或许会有一定的学术争议,毕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确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如何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协调起来,建立良性的发展格局,如何科学地认识其他不被或较少被经济基础决定的因素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影响或作用,则留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米子川.文化资源的时间价值评价[J].开发研究,2004,(5):25.

[2] 程恩富.文化生产力与文化资源的开发[J].生产力研究,1994,(5):14.

[3] 申维辰.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26-27.

[4] 李东红,杨利美.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成本核算与经济补偿[J].思想战线,2004,(3):100.

[5] 胡惠林.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原则[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6.

[6] 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EB/OL].国家统计局网,stats.省略/tjbz/t20040518_402369832.htm.2004-05-18.

[7] 祁述裕,韩骏伟.新兴文化产业的地位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5):97-98.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范文8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两型社会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 周边黄石、鄂州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它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态赤字,不利于经济生态的平衡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为切入点,将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新的战略机遇。而循环经济作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模式, 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战略创新 ,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1循环经济——武汉作为中部重要城市发展的战

略机遇选择

①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趋势。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规律来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以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把人类经济子系统看作为生态大系统的一部分,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循环经济作为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趋势,是基于大规模的生态赤字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工业化进程,维持的是“资源产品废弃”单向线性运行过程,其结果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因此,就及需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来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一种新的“资源产品再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逐渐形成。

②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的一种明智选择和超前战略。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各地区也还只是限制在建设一些生态工业园阶段。而且发展水平也很有限。只所以说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是它的一种明智选择,首先是因为武汉发展循环经济有一个大的政策支持环境,国家把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强调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政策上的强大支持。其次武汉城市圈智力资源丰富,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武汉是全国高校较多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智慧库和智囊团作用。另外,发展循环经济也是基于“今天的生态就是明天的经济”这样一种理念而发展的。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一种超前战略,它使低代价的赶超战略成为可能,符合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和要求。也应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机遇选择。

2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①完善法律和政策体系,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支持。建立环境导向,消费引导,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一是要建立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听地位,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二是要通过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政策调整,从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成本和收益入手,借助市场机制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经济刺激模式,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从而使得其生产和消费循着有利于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以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共赢。②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大学智力支持,加快有关技术发展。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是循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技术的进步能节约能耗的物耗,能实现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和环境保护。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循环经济将难以发展。武汉拥有大量的大学资源,因此,应充分利用,以发挥其巨大的大学智力支持。

3结 语

循环经济是伴随着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过程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排放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从任意排放到末端治理再到循环利用的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质是不会消失的,只是在其利用的过程中物质形态发生了转变和转移。循环经济就是使资源物资的利用尽可能多地转变为产品,尽可能久地利用再利用,从而达到尽可能小的污染排放。发展循环经济要借助于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认识,特别是产业代谢的研究,把整个经济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形式来看待,最终就是要建立理想的经济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重大利好理念和与两型社会宗旨的完美吻合,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成了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范文9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策略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营经济的倔起和迅速发展,已成为国民

经济中一道引人注目的亮丽的风景线。正如田纪云同志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

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经济与

科技一体化的重要带动力量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经济支柱。”重视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充分发

挥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识。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研究和探讨民

营经济的发展问题,更具有积极意义。

一、加强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的能力建设,从整体上推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民营经济具有经营机制灵活,产权明晰,市场机制鲜明等特点。在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调整思路下,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的发展领域和空间,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已是势所必然和势所必为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民营经济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市场机制、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等诸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在实施推动经济发展的“追赶型战略”中,民营经济将发挥关键作用。

因此,当前加强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在科学管理、科学决策、市场竞争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制约发展的问题,突破阻碍发展的“瓶颈”,促使民营企业“强身健体”,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民营经济与本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结合点。

(一)科学管理能力

在现代企业里,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产权制度一样,都是企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产权制度依托好的企业管理制度发挥作用。然而,不重视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管理简单粗放,是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的通病。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必须认真建立企业管理制度,在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能力上下功夫。一是要建立起好的企业管理模式。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大多数是采用亲情化、友情化管理模式,自觉地采用制度化管理模式的企业还比较少。这在企业初创阶段是必要的,适合企业当时的发展要求。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必须建立起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或者以制度化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其他管理模式的优点,构建一种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本框架的混合式管理模式,为企业实施科学管理打好基础。二是切实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包括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等。这些基础管理工作,是企业能否正常运作的关键,财务、生产、质量、营销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对企业带来不良影响。在做好这几方面基础性的管理工作的同时,要善于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开展物流管理;创造条件引入电子商务,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管理动力。.三是要切实抓好企业的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民营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使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实现既定战略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谋划与活动。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最欠缺的,恰恰是在战略发展上存在严重不足。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家要着眼于企业未来的生存发展,从本地区生产力的基础和企业自身的实际出发,切实把握好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策略等要素,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企业战略规划的研究、制定和实施上。四是认真抓好人力资源管理。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第一因素,人才兴、则事业兴。办企业需要建立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技术人才和财会人才四支队伍。欠发达地区条件艰苦,工资偏低,要通过建立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切实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在选拔人才、借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等方面有新的举措,取得新的突破,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拘一格,选贤任能,以优质的人力资源推动企业发展。还要加强人才培养,这是改变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人才紧缺状况的根本途径。

(二)科学决策能力

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面对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必须实现由个人经验型决策向民主科学决策转变,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提高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的科学决策能力,要把握好两方面:一是企业决策者要自觉加强学习,提高决策水平和能力。决策者的水平和能力是科学决策的关键。从整体上说,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家队伍中,由于很多入学历不高、文化水平低,致使个人综合素质偏低。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首先必须提高企业决策者的综合素质。作为企业决策者,要自觉提高政策水平,努力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要掌握党和国家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法规,保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善用政策,用好政策,充分运用政策赋予的权力促进企业发展。二是要积极构筑企业科学决策机制。着力点要放在决策结构和功能的优化上。要优化组织功能,在企业班子结构上,要实现优势互补,重视发挥领导班子的作用,运用领导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优化反馈功能,在企业的某项决策目标确定后,在实施过程中要严密组织,明确分工,科学指导,加强检查督促,切实抓好决策反馈;要优化计划功能,善于运用综合计划,制定科学决策,对每项决策,要结合企业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综合分析,超越企业承受能力的决策项目要坚决取消。

(三)创新能力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民营经济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参与国内外竞争成败的关键。提高创新能力,是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必须补上的一课。一是要进行体制创新。目前,欠发达地区的私人资本主要集中在家族式企业,实行家长式管理和封闭式管理,难以扩大规模,创出名牌。因此,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要适应发展的要求,主动从家族式管理向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等管理模式转变,有条件的企业,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产权关系,逐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争取早日上规模、上水平,成为欠发达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二是要进行科技创新。劳动密集型产业是适应欠发达地区现有生产力状况的。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要在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要求,主动开展科技创新,使企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转变,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质量、档次,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三是要进行组织创新。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组织结构不科学、不合理,企业分散、管理粗放,低水平重复生产成为普遍行为,极大地制约了区域生产力的发展。要通过实施组织创新,积极推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市场引导、政府扶持,在有条件的地方形成有特色、有规模的民营企业群,发展规模民营经济。一些有条件的大中型民营企业要主动通过资本联合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

(四)市场竞争能力

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决定企业的生存发展。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中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就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扩大和满足市场需求乏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提高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地域特点、资源优势和原有基础,因地制宜,制定结构优化、优势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方略。要在继续兴办投资少、见效快、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运输、中介、修理、饮食、服务等行业的同时,结合实际,合理布局,逐步构建以城市为依托的容量大、吞吐大、集散大的民营经济大市场框架,避免产业结构的单一化、趋同化。要拓宽经营领域,做到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切实增强民营企业经济实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发展民营经济的良好环境

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既需要民营企业不断改革、创新,提高素质,增强内在发展动力,同时,还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配置资源的角色转变到为经济发展服务上来,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干事创业、壮大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加强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核心内容的宣传教育,为发展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欠发达地区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充分发挥宣传工作凝聚人心、激励斗志、激浊扬清、鞭策促进的积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首先,要坚持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教育,进一步深化对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通过教育,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既是发达地区超前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欠发达地区缩小比较差距的希望所在。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从战略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其次,要积极宣传民营经济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这完全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形成爱护、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围。

(二)加大服务力度,为发展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目前,各种经济成分公平竞争的环境还未真正形成,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非公平、非有序竞争的问题表现得更突出一些。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从三个方面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当前,民营经济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要结合欠发达地区的实际,研究制定有关地方性法规,以立法形式解决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利益,使民营企业在企业设立、税费标准、融资信贷、市场准、对外交往、中介服务以及生产要素配置、保护财产合法权利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经济享有平等的地位。二是营造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改变管理方式,规范管理行为,提高工作效率。要强化服务意识,依法保护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等民营经济人士的合法权益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要积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坚决取消和制止各种不合理收费,减轻企业负担。要通过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商讨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三是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一方面,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积极协调银行等金融机构,帮助民营企业疏通融资渠道。一方面,要广辟融资渠道,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建立商业性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业务。同时,民营企业也要提高素质,不断提高信用等级,争取银行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支持。

(三)大力培育和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为发展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

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势单力薄,处于弱者地位。政府的重要责任就是组织社会力量,为其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当前中小企业优先需要市场准入、信息共享、技术援助、人才开发和资金融通等方面的服务。要择机成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的机构,为其提供政策、投资、信息、人才交流、培训等方面的帮助。要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人才、信息、技术、市场开拓、法律援助等方面,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帮助企业找难产品、找准市场,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要扩大社会保险的范围,将民营企业纳人社会保障体系。要充分发挥工商联、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引导和规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四)切实改善和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宏观引导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