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集锦9篇

时间:2023-09-18 17:40:11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范文1

汕头市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条例全文第一条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旅游资源,是指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合理利用,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

第三条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应当突出生态滨海与潮汕历史文化特色,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工作。市、区(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负责本条例的具体实施。

市、区(县)发展和改革、经贸、财政、规划、国土资源、建设、交通、农业、林业、外经贸、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统计、价格、水务、海洋与渔业、外事侨务、民政、宗教、城市管理、公安、公安消防、海关、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实施本条例。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协助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六条 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环境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和海洋功能区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市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经上一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实施。

编制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和论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前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制定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 市、区(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普查、评估、论证,及时建立、补充、更新相关信息。

旅游资源普查信息应当作为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依据,并向社会公布。

市、区(县)人民政府对旅游资源的普查、评估、论证工作,应当给予资金保障。

第八条 开发旅游资源应当符合本市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经营性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应当遵循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保护。

第九条 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确定的重要旅游功能区域,在其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阶段应当征求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有关部门在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点)、主题公园、大型游乐园等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阶段,以及对上述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作出立项审批决定前,应当征求同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的意见。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对向其征求意见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应当及时反馈意见。

第十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会同发展和改革、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城市管理、文化、林业、水务、海洋与渔业、宗教等部门,依法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开发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和个人按期实施开发项目。

第十一条 旅游资源开发者应当在办理立项、建设等手续前编制专项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方案,报送所在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

开发保护方案应当包括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以及建成后旅游景区(点)的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旅游资源开发者和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按照专项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方案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

第十二条 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旅游景区(点)的环境保护、安全卫生保护和文物古迹保护等工作。

第十三条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开发建设项目的废水、废气、废渣、废弃物及噪音的处理设施,防止植被、景观、文物破坏及水土流失的保护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四条 在规划开发或己开发利用的旅游区域,应当保护区域内的岸线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

禁止在旅游景区(点)内从事下列活动:

(一)擅自占用岸线;

(二)捕猎野生动物;

(三)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四)破坏生物资源和水资源;

(五)开山采石、挖沙取土、围垦放牧、填盖水面、砍伐树木、建造坟墓;

(六)其他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改变旅游景区(点)地形地貌的活动。

第十五条 旅游景区(点)的开发建设不得超过旅游景区(点)的环境容量,其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质感、色调等必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旅游景区(点)内应当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强绿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

旅游景区(点)应当根据旅游安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以及服务质量等要求,确定旅游接待承载能力,实行游客流量控制。

第十六条 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加强安全和环境卫生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制止扰乱旅游秩序、破坏景观景物的行为,保障旅游者的安全。

旅游景区(点)及其沿线应当设置说明牌、指示牌以及界线标志,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制定和落实具体保护措施,对重要景物、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旅游资源实行重点保护。

第十七条 开发古遗址、名人遗迹、历史纪念地、古寺庙建筑、古园林特色建筑等具有历史人文性质的旅游资源,应当保持其特有的历史风貌,不得擅自改建、迁移或者拆除。

第十八条 禁止在已列入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但未经开发的旅游资源区域内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确需开展有五十人(含五十人)以上参加或者其他较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体育运动、探险等非营利活动的,应当提前向所在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配套设施。鼓励单位利用自身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并向社会开放。

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十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引导扶持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

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旅游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

第二十一条 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由发展和改革、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统筹安排纳入相关规划。

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以在全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内优先解决。

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依法给予扶持。

第二十二条 开发汕头港内湾等公共旅游资源从事旅游经营活动,依法实行特许经营。

第二十三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对积极发展旅游业,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旅游资源的义务,有权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意见和建议,对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十五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应当予以批评、教育,责令停止,并配合规划、国土资源、林业、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水务、海洋与渔业、文化、民政、宗教等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各自职权予以处罚。

对在旅游景区(点)内实施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开发建设项目,由旅游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依法责令恢复原状、限期治理或者搬迁。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20xx年2月1日起施行。

旅游资源保护的方式和内容保护方式

世界各国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方式大致有两类:

一是运用法律手段,实行立法,加强法制。

二是根据旅游资源质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加以保护。

保护内容

旅游环境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旅游环境是以旅游资源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的综合。处理好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合理地开发与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将保护内容分为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两部分。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范文2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1.乡村生态旅游景观的定义

有关“乡村生态旅游景观”的含义,在理论界一直没有明确的阐述,但是这种新型的旅游景观一定是要具有相关的价值的,而这种价值最终体现出来的就是经济价值;“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主要强调乡村的特征,这种特征把乡村和城市的景色截然分开,具有自身独特的景观价值;“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不但要演绎出一种乡村风情,表现出一种乡村的特色,更要准确的把握其中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就是人和自然该如何相处的问题,也就是保护生态平衡,让自然资源可以持续的被利用。所以,这种景观带有综合的性质,主要包含生产景观、乡村聚落、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以及那些可以进行观赏的景观。

2.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若干原则

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各种景观进行规划,需要了解很多学科的知识,主要是规划整体的景观要素,要想取得成功的效果,必须要关注到景观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综合考虑乡村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条件,同时还要结合中国的实践,只有这样才可以合理恰当的对乡村旅游景观进行规划。

2.1生态性原则

旅游业在在发展的同时,会造成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污染,而乡村景观自身的运转也要符合生态要求,做到环保、低碳、绿色,尽量达到循环利用各种资源,构建一个正常的生态环境。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降低污染,不能给自身以及周边带来负面作用。以生态的原则对景观进行规划,所要达到的效果是尽量打造恬静的旅游景观区域,形成适合旅游的环境,这样可以提高景观的质量。

2.2经济性原则

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及改造乡村旅游景观都是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进行规划时要考虑到经济的因素。例如,在乡村生态景观中开展采摘园这个项目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规划时不但要对采摘点进行合理的设计,还要想出在淡季也可以吸引游人的方法,不断的增加收益。对景观进行设计要注重经济性,也就是保证旅游经济以及生产经济都可以发展起来。

2.3特色性原则

乡村旅游业想要顺利发展下去,必须要有特色,旅游景观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如何规划以及设计出有特色的景观呢?就需要综合考虑园区不同方面的特征,例如经济、历史、自然、社会、文化等,然后结合这个特征,找好自身的特色所在,让园区的设计可以与众不同,和大众化的景观规划区别开来,这样才能够将更多的游客吸引过来。

2.4参与性原则

如今比较流行的旅游方式是让游客可以亲自的参与进来。农业园区比较适合观光游览,因此占地空间很大,内容也丰富多彩,可以让游客参与进来。从城市过来的游客必须亲身体验园区的生活方式,才可以真正的感受到在农村生活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游客才可以真正的走近乡村,体会更外一种生活方式。

2.5多样性原则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旅游项目,也不管什么规模的旅游形式,都需要留给旅游者很大的空间进行选择。对乡村生态景观进行设计时,要以多样性为基础,也就是在开发产品、设计路线、选择时间、确定游览形式以及消费水平时,尽量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可以让游客有选择的空间;而且对于在园区内各种品种的组合、景区内各个小区域如何分布以及资源配置方面要注重多样性以及丰富性。

3.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的实施重点

3.1景观生态规划建立在产业适宜基础上

对产业比较适宜的地带进行规划,也就是分析乡村景观的各种要素以及整个景观情况,以相容性为基础进行生态规划。对这种相容性进行分级,构建起判断相容性的矩阵,以此为依据,规划产业比较适宜的地带,以便于确立一种科学的行为体系。

3.2景观生态规划要充分规划乡村土地

根据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的几项原则,如何充分的利用乡村土地进行良好的旅游景点规划非常重要。在此我们可以将将乡村景观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乡村景观保护区、乡村景观整治区、乡村景观恢复区和乡村景观建设区。在这几个区域合理的规划好之后,可以充分的解决生产土地和景观规划用地之间的各项矛盾,不仅仅给乡村土地带来了更多的生态价值,还创造了新的产值,可谓是一举两得。

3.3景观生态规划要以乡村聚落为中心

对景观生态进行规划主要建立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主要内容是规划景观意象、功能以及性质,规划土地利用方面的景观生态以及景观平衡,规划聚落形态以及空间景观,规划聚落规模以及功能区,塑造聚落的风貌以及体系,规划道路交通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环境建设以及绿地系统,规划景观控制以及景观区划,规划灾害的控制等等。

3.4景观生态规划中融入田园公园式风格

伴随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田园公园成为具有很多功能的主题园,它建立在乡村景观的基础上,具有自然、休闲、生产以及康乐的特点。乡村生态旅游更多的关注趣味性、参与性、趣味性。对田园公园进行规划,让生态旅游带动旅游业向前发展。

4.小结

目前,旅游业属速发展时期,乡村生态旅游也开始出现,让生态旅游景观规划逐渐受到了更多了重视。但是,当这种全新的景观规划兴起的时候,随之也带来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思索,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该如何保护环境资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只能企盼更多的专业人才不断的加入进来,也希望可以找到最佳的方式,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也保证了可持续利用环境资源。(作者单位: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黎明,李振鹏,张虹波.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J].生态环境,2004(3):445一448.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范文3

(北京建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 安图县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其支柱型产业,但作为中小城市的安图县长期以来对于旅游业规划意识淡薄,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鲜有提及,严重弱化了旅游业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阐述安图县旅游业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制定了安图县旅游业规划策略,对安图县的总体规划设计、旅游业规划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http://

关键词 : 安图县;总体规划;旅游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252-03

基金项目:本研究由北京建筑大学城乡建设与管理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资助,项目编号:31062014001。

作者简介:许鹏(1990-),男,吉林延边人,北京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

0 引言

由于近年来长白山风景区及县域民族特色旅游的风靡,旅游业为安图县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已逐渐成长为县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然而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距今时间较长,尤其是对旅游业的规划已无法满足现有的发展需求,因此文章采用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选择和制定了安图县旅游业的规划策略。该策略若能切实有效地结合到下一轮的县域总体规划设计中,使之与安图县迅猛发展的旅游经济相适应,将对安图县今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1 安图县旅游业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的关系

安图县的城市发展已离不开旅游业的繁荣,反之旅游业的发展同样依赖于安图县的规划建设,旅游业的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如图1所示。首先,安图县所特有的众多旅游资源将使安图县必然地承担起东北亚地区的旅游职能,而旅游经济将加快安图县的产业结构调整,二者对安图县的城市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再者由于相对集中的旅游季节、旺季爆发式的游客数量,安图县已无法参照常住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进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旅游业发展所需的配套建设深刻影响着安图县的用地结构规划;同时为了适应和满足大量游客的差异化需求,安图县的空间布局从发展方向、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等方面亦将收到旅游业规划的影响[1]。

2 安图县旅游业重点规划策略

通过以上描述可知,旅游业规划是县域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总体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旅游业应与其他相关产业统筹统规,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策略。

2.1 规划目标

安图县旅游业的发展要以长白山旅游开发为主,辅以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生态风光旅游、历史古迹旅游、边境旅游、冰雪漂流娱乐项目等人文和自然相结合的模式[2],确立旅游业在安图县域总体规划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旅游业软硬件建设,实现旅游市场规范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服务质量标准化、旅游合作国际化、旅游产品多样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通过实现这“五化一体”来使安图县成为新兴的旅游强县,让旅游业成为全县经济起飞的全新动力。

2.2 旅游业布局规划策略

2.2.1 空间布局规划

安图县旅游业的总体格局是“两镇两村”、“两湖两园”、“一线一岸”为主线,沿线8个重要旅游景区、23个重要景点构成的四个各具特色的旅游。一起构成了安图县旅游业“一线四区23景”的叶脉状布局结构,如表1所示。

将上述重要的布局节点平铺开共有23景,分别是:长白山、虎林园、美人松园、园池、古洞河浪漫漂流、长白山药园、长白山文化博览城、宝马古城、泰安寺、“安图人”遗址、刘建封县衙、森林狩猎场、森林小火车、药水泉、浮石林、二龙山公园、五峰山森林公园、明月湖风景区、龙顺雪山飞湖旅游景区、福满生态沟、红旗朝鲜族民俗村、海沟“黄金城”、双目峰口岸。

2.2.2 交通布局规划

加快各级公路网的建设,以S203省道为县域旅游的交通主干线,构建县城明月镇-长白山旅游风景区的S型主干线和叶脉状辅线的公路、铁路交通路网络,如表2所示。

2.2.3 旅游服务中心布局规划

根据各景区的重要性,将安图县旅游布局的各重要节点规划为五个级别的旅游服务中心,如表3所示。

2.3 旅游路线规划策略 安图县域旅游的一般行程普遍是从明月镇出发终到二道镇长白山旅游风景区、沿途经过各景点的“传统路线”。为了充分开发淡季旅游资源,突破安图县传统旅游的固有模式,应依托于长白山的特点强化冬季旅游项目的建设,根据季节特点进行旅游路线规划,如表4所示。

为了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根据安图县内各处旅游景区的特点规划出相应的特色旅游路线,以S203省道为主线呈叶脉状的空间布局,如表5所示。

为了满足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游客对于时间成本和旅游日程的要求,根据各景区之间的空间位置关联和交通状况,以日为单位规划出多层次的日程旅游路线,如表6所示。

2.4 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规划策略 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因素,根据安图县现有情况合理强化交通路网、能源、水电、通讯、环卫、餐饮、住宿、商业、娱乐休闲、医疗卫生、安全防灾等等一系列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重点是加强各景区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缩短旅客在途时间[3]、提高景区周边便利性,对于长白山北坡以外的其他旅游景点,应加强景区排污和垃圾处理、完善景区引导标识、公厕及停车位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中心建设[4]。各主要景区周边的城镇要加强绿化建设、游客步行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城镇特色景观建设[5],加快与旅游相关各行业的升级转型,尤其是随着游客数量层次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应在中低档餐饮住宿设施为主的基础上,增加高档旅游餐饮住宿设施的建设,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使安图县内旅游产业链上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有机结合,互促互进。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安图县新一轮总体规划即将开展之际,旅游业的规划已刻不容缓。本文通过介绍安图县总体规划与旅游业规划之间的关系,制定了涵盖旅游业布局、县域旅游路线、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规划策略,为安图县的总体规化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提高其他旅游型中小城市的对于旅游业规划的认识,发挥起旅游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支柱作用。

http://

参考文献:

[1]刘波.旅游业对小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37-38.

[2]苏阳.凸显地域自然特色的小城镇规划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6-39(3):251-254.

[3]赵秀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16(18).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范文4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切实把旅游业作为先导和支柱产业来发展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南工北旅”布局,坚持党政主导,加强部门协作,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提升素质,着力把我县建成集历史文化观光游、传统教育红色游、生态休闲度假游、乡村风情体验游于一体的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

2、发展目标:力争到2012年,全县年接待游客1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亿元以上,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我县特色支柱产业之一。

二、完善规划,突出重点,全面加快旅游项目建设

3、完善旅游规划体系。牢固树立旅游规划先导意识,维护旅游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在旅游规划区,以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高标准编制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山、*塘、*湖、古城墙景观带等重点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正阳关、*、*、*、*塘、*等重点乡镇旅游规划。通过规划控制和规范实施,确保全县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科学有序进行。

4、加快重点旅游景区建设。以古城景区建设为核心,率先启动*山景区建设,推进*塘、*湖景区两翼发展。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加大《*县20*—20*年旅游业发展行动计划》实施力度,强力推进重点旅游景区建设。

(1)*山旅游景区。注重提升品位,扩建景点,扩大规模。利用豆腐、宗教、生态、古迹、趣泉、奇石等名山特色资源,开发建设廉颇墓、*泉景区、*山道教文化区、*乡雪海景区及中国豆腐文化园,争创*山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同时认真做好*山山前景观带的开发建设。

(2)古城旅游景区。注重整合资源,突出特色,统一开发经营。以古城墙开发为重点,加大内外环线建设和护城河整治力度,增加*门、*门、*门景观内容,复建定湖门、*塔、*亭,开发建设春申公园及环城旅游景观带。规划建设楚都古城遗址展示馆。完善县博物馆功能,修复古民居、古商铺和名人故居,整修报恩寺、黉学、清真寺、基督教堂,实施*巷综合改造、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和主要街道仿古装饰工程,突出打造古城书画一条街、美食一条街、民俗文化一条街、休闲娱乐一条街、旅游购物一条街,努力提升古城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和景观内涵。

(3)*塘旅游景区。加快塘中岛休闲中心、孙公祠和*城遗址等景点开发,努力建成以休闲度假观光、水上娱乐及科学考察为主题的旅游景区。依托*塘塘堤及周边自然风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特色餐饮旅游项目,增强趣味性、参与性。

(4)*湖旅游景区。加快*镇老街和*镇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渔家乐和特色餐饮,建成休闲度假基地。加强*湖湿地恢复和湖中岛保护,推进省级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野营基地及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

5、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旅游畅通工程,加大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快旅慢游”,力争5年内各主要景区与省道或高速公路的连接线标准提高到二级或二级以上,新开发景区2年内道路达到三级标准;开通主要旅游景点直达专车。实施旅游标识工程,在县内外重要交通干线醒目位置设立旅游宣传标识牌、指示牌,提高可进入性。加强旅游景区通讯、供水、供电、餐饮、公厕、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做到配套齐全、服务便捷。

6、推进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星级宾馆和餐馆、“农家乐”、旅游购物及休闲等服务业,加大建设力度,实现高、中、低档配套,确保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7、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编制全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突出特色、差异发展。制定“农家乐”建设标准和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发展“农家乐”、“居家乐”等旅游项目。*春、*塘、*、*、*、*、正阳关等重点旅游乡镇,要因地制宜发展接待服务型、农事参与型、休闲度假型“农家乐”。

三、加大投入,强化扶持,着力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8、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县政府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规划编制、宣传营销、人才培训等。20*年县政府安排*0万元专项资金,以后根据县财政收入状况逐年增加。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整合县发改委、财政、国土资源、建设、环保、林业、农业、水务、交通、扶贫等部门项目资金,适度向旅游业倾斜,切实加大旅游业的投入。

9、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国有旅游资源出让或转让的收益,专项用于旅游业发展。旅游景区建设项目的特许权、营运权和收费权可作为申请贷款的质押担保。优先安排旅游建设项目用地,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对旅游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用地予以重点保障。对利用集体土地、林地、水面、山场等兴办生态旅游项目,且不改变土地性质和现状的,经县旅游、国土资源等部门和项目所在地乡镇政府共同认定后,投资者可通过承包、租赁、联营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或经营权。

经县旅游建设工作指挥部审核认定的二星级以上旅游宾馆、景区、景点、游乐项目、农家乐、公园等建设项目,一次性固定资产(不含土地)投资额达500万元(含)至*00万元的,由县财政比照土地净收益的40%标准予以奖励;投资额达*00万元(含)至3000万元的,由县财政比照土地净收益的50%标准予以奖励;投资额达3000万元(含)至5000万元的,由县财政比照土地净收益的60%标准予以奖励;投资额达5000万元以上的,实行“一事一议”。旅游建设项目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按规定程序认定,兑现奖励。古城旅游景区按照全县旅游总体规划要求,整体包装推介,着力引进实力强的战略投资商,具体优惠政策另行制订。*山景区新建旅游项目的优惠政策,由*山风景区管委会自行制定。

固定资产投资额达500万元(不含土地)以上的旅游项目,在建设期内,县级应收行政事业性规费实行零收费;自经营之日起3年内,所缴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县级财政实际所得部分全额奖励企业;其它有关税收、供水、供电、供气、有线电视、劳动用工等优惠办法,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文件要求执行。

*、加大旅游奖励力度。对新评定的2A、3A、4A级旅游景区,分别奖励3万元、5万元、*万元;对新评定的2星、3星、4星级旅游宾馆,分别奖励2万元、3万元、5万元;对新评定3星、4星、5星级旅游餐馆,分别奖励1万元、2万元、3万元;对新评定的部级工农业旅游示范区(点),奖励2万元;对新评定的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或旅游商品生产定点企业,奖励2万元;对新评定的省级旅游乡镇、优秀旅游乡镇、最佳旅游乡镇,分别奖励1万元、3万元、5万元;对招徕外地游客一年内达5000人次以上的旅行社,每人次奖励2元。

11、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旅游经济实体,实现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整合编制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多渠道宣传推介,着力引进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参与开发经营。对风景区管委会招商引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只考核旅游招商项目。加大对旅游项目招商引资人员奖励力度,对实际投入资金超*00万元的旅游开发项目,比照《*县工业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执行。

四、弘扬文化,深挖内涵,大力推进旅游商品开发。

12、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加强古城区和正阳关、*、*等古镇的保护,旧城镇改造必须严格审批,实行开发性恢复,确保古城古镇风貌。强化古建筑、古墓葬、古遗迹遗址及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重点做好*山山体、珍珠泉、*湖、廉颇墓、刘安墓、报恩寺、清真寺、黉学、古城墙、*春城遗址、*塘及*州锣鼓、正阳肘阁、民间大鼓书、*山豆腐制作等保护。

13、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挖掘古文化内涵,以文化促旅游,打造*县历史人文旅游品牌。挖掘楚汉文化、治水文化、廉政文化、军事文化、豆腐文化、红色文化、城墙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美食文化等“*州十大文化”内涵,大力整合*州锣鼓、正阳关三阁、花鼓灯、推剧等文化资源,在景区景点内展示演出。制定特色餐饮统一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利用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展览馆、遗址废墟及各类文物古迹发展旅游。

14、加快旅游商品研发。利用各种特色资源,大力发展旅游商品生产,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加强重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扶持,注重开发以豆制品、紫金砚、大救驾、银鱼、瓜子、席草编织、文物仿制、诗书字画等为主的特色旅游产品。

五、齐抓共管,通力协作,切实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15、着力整治旅游环境。按照建设全国知名旅游城市的要求,加大城区、重点旅游乡镇和景区景点文明创建力度,着力解决脏、乱、差问题。结合新城区建设,逐步实施老城区人口迁移。实施重点景区通道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关停*山风景区内水泥厂、石灰厂、石料厂等污染企业,严禁矿石开采、违章建设等破坏生态行为,加强植被恢复,还*山名山秀水原貌。搬迁殡仪馆。实施团结湖、蜘蛛湖退耕返湖,建设淮河风情文化主题公园。在旅游规划区,对影响景观质量的村舍农居和其它破旧建筑,实行有计划搬迁和综合改造;城镇规划和开发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旅游业发展,新上项目必须经县旅游建设工作指挥部审核把关,杜绝新上影响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建设项目。

16、营造优良旅游工作环境。加强宣传引导,强化全社会旅游服务意识,创造良好的旅游业发展氛围。各行政执法部门及经济主管部门要正确处理好部门利益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大支持力度。成立*县旅游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促进旅游市场规范运营。

17、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设立县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加强旅游执法机构建设。县旅游主管部门要强化导游队伍建设,统一编写规范的导游词,推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各旅游景区景点要注重培养专兼职解说员。

*、广泛宣传,灵活促销,全方位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18、创新促销方式。坚持政府整体旅游形象宣传和企业旅游产品促销相结合,构建“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企业联手”的旅游宣传促销格局。加强与旅游客源地行业主管部门、旅行商、新闻媒体和中介机构的合作交流。办好*县旅游网站,实现旅游资源及产品网上促销。利用新华网、新安大讲堂等平台,着力展示特色历史文化。发挥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作用,编写历史文化系列丛书。加强旅游重大活动策划,利用“桃花节”、“梨花节”、“三月十五古庙会”、“中国豆腐文化节”及国内省内旅游交易会等重要节庆活动,大力开展摄影、书法、绘画、体育等比赛活动,扩大影响力。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突出*山旅游一体化,实现一路通、一票通、一车通。加强与周边重点景区合作,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七、加强领导,理顺体制,形成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范文5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生态旅游规划 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

旅游从宏观上看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交流的过程,环境与人类存在着相互作用,所以正确有效的环境规划对保证保持旅游地的景观自然性和原始性以及确保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旅游规划可以定义为在旅游地进行调研后,为寻求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旅游地的有序发展将环境、社会以及经济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以平衡和谐各部分发展为宗旨的富有前瞻性的、反馈性的操作过程。

1 我国旅游规划的现状及问题

现阶段,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旅游规划“确定一国或一地区旅游发展的方向、规模、目标和速度”。①认为旅游规划的作用仅限于为旅游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确定提供可实施的方案计划,过度倾向规划的经济效益,并没有将规划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纳入持续观察范畴,导致规划不具备长期追踪效果,所谓的前瞻性、反馈性也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其中主要问题如下。

1.1 旅游规划无法体现其前瞻性

现如今很多旅游规划只是为了规划而规划,并没有因地制宜制定切实符合自身条件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大纲。旅游地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步骤并没有站在一个高屋建瓴的高度进行布局,于是规划在实践中缺乏操作性,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又进行二次规划,浪费了大量精力物力不说,规划的前瞻性现实性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1.2 旅游规划研究视角狭隘

作为第三产业翘楚的旅游业因为客观发展要求使大多数旅游规划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而相对漠视旅游规划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有的学者声称“不谈效益,遑论规划”。②在这种大环境下,旅游规划研究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十分功利的倾向,集中在对旅游现象带来的经济影响进行考察,而对具有不可逆性的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却屈指可数。学术界这种狭隘短视的研究视角使得旅游规划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弊端被掩盖,对整个国家的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极其不利。

1.3 旅游规划研究反馈性不足

国内旅游规划尚处于一种十分年轻的规划形态,相对于旅游规划实践而言,旅游规划研究仍处于“前范式(Pre-paradigm)”阶段。③旅游规划实施后,旅游地生态环境以及经济效益的得失并没有深入研究探讨,规划的反馈性并没有很好地反映出来,或者说就算发现了问题的存在,规划相对应的后续修改调整也没有跟上。

2 生态旅游规划与景观生态学

在旅游发展遭遇瓶颈,经济的效益越来越不足以弥补环境的损失时,旅游规划者开始注重吸收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来补充其规划以便达到可续性发展的目的。澳大利亚学者Rors K.Dowling提出“从环境适应性来探讨旅游发展规划”,其提出的旅游规划框架实质是一种生态旅游规划框架,把环境规划和旅游规划融为一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④

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规划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有效地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以及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第二个目标是发展旅游地的经济,力争给生态旅游地带来好的经济收益,促进旅游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

景观生态学是近几十年才兴起的现代地理学、生态学新型交叉学科,它研究宏观尺度的景观结构(空间格局)、功能(生态过程)和演化(空间动态),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的特点。景观生态学一般的概念包括斑块、廊道、基质等。

3 景观生态学规划的特点

在指导思想上,景观生态规划坚持环境、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以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主张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要双管齐下。而传统的旅游规划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将自然旅游资源当作大自然恩赐的获取最大利润的工具。⑤

在规划重点上,景观生态规划秉承和谐发展的观念,将旅游与环境定位为相辅相成的关系,将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兼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力求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传统的旅游规划是大多倾向于经济利益最大化,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考虑比较少。而且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发生矛盾时,总是牺牲环境让位于经济。

在规划理念上,景观生态规划强调因地制宜,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尊重原有自然地理特征,通过规划设计,使其生态环境更加合理化,最终实现旅游地生态化、景观化和实用化。而传统的旅游地规划曲意迎合消费者,过分实现旅游产业的一条龙服务,在风景区修建太多的辅助设施导致景区原生态遭到破坏,丧失了原有的美感和观赏价值。

在解决旅游环境问题的途径上,一般的旅游规划在生态环境遭受到极大的创伤破坏后才开始亡羊补牢。但环境的修护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长期而又见效缓慢的过程,很少有掌权者愿意花费大量的精力物力去实施无法增加其政绩的工作。而景观生态规划从源头着手,强调规划观念和行为的转变――从“人类征服自然”转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将防患于未然思想融入开发理念之中,希望从根本意义上解决旅游环境屡治不绝的难题。

4 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4.1旅游规划的景观生态学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整体优化原则是把旅游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设计,实现整体间资源共享互惠。同时景观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着变化,此变化具有不可逆性,这就要求旅游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利用的发展道路,从整体的角度上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2)多样性原则。景观多样性是指保持整体风格统一的同时,细化优化局部设计,使景观单元在观赏结构上具有多样性。在规划设计时特别要注意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是达到最佳旅游景观美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又能起到增强旅游地整体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的作用。

(3)个性与特殊保护原则。一般说来,景观都具有区别于其它景观的个体特征,景观规划设计要因地而易、因地制宜,否则个性的魅力将散失殆尽。特殊保护指旅游地内有特殊意义的景观资源(如历史遗迹或对保持旅游地生态系统具决定意义的斑块)应着重保护。

(4)综合效益原则。旅游地的人文景观规划设计要注重和谐,将人文艺术与环境完美结合,使自然的生态美和人文社会的现代美浑然天成。再把旅游服务设施有效融于山水之中,使旅游地的景观美既不被减弱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4.2 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的微观设计

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的微观设计主要体现在对景观结构要素斑――廊――基的具体设计上。旅游斑的设计与环境要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人工建筑斑块与天然斑块相协调。廊道要注意合理组合,强化在交通功能之外的游览功能设计;区内廊道的设计要尽量选择生态结构稳定的区域以避免破坏景区的生态环境;区间廊道的设计应尽力考虑区内环境承载量,量力而行。基质是旅游地所在大的环境背景,利用3S技术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来确定景观生态区和旅游功能区划分,以体现生态区和功能区相互制衡。旅游地的规划必须建立在对区域空间和时间背景的全面把握上,这有助于进行核心保护区的选择和指导布局,也有利于分析确定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特色。

4.3 景观生态学的在旅游规划中的宏观设计

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宏观设计主要体现在对旅游区前景规划的布局上,因为保持旅游区的景观特色、景观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让旅游区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综合最大化的保证。本质上,它是一种包含“旅游”、“景观”、“生态”三方面的综合性规划。⑥其中,“旅游”的规划核心是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对游客行为心理进行分析和设定,以此来确定旅游区的发展方向;“景观”的规划核心是对旅游项目、设施建设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以此来确定旅游区的发展规模和模式;“生态”的规划核心是对旅游区的自然环境要素与因旅游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各种影响(包括环境问题)进行识别、分析,以此来制定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5 结论

在旅游规划中运用生态学的相互关联思想,既是景观生态学应用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的课题。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运用并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对另一种思想的叠加,而是在事物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上综合分析,力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得到综合最大化。优化组合原有景观要素或引入新的组成要素,构建新的或调整旅游区景观格局,对提高旅游景区整体生态环境、改善旅游区域环境和维持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辛建荣.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

②吴人韦.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31.

③王大悟,毕吕贵.旅游规划新论[M].合肥:黄山书社,2002:12.

④李亮.旅游规划研究的“空间-阶段”模型[D].清华大学,2004.

⑤刘琴,王金霞.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

⑥蔡伟斌.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自然风景区旅游资源规划[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1.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范文6

旅游规划一方面是艺术,即以景观环境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另一方面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植物的综合运用、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建筑、规划、园林专业的强项。

1.1景观设计是旅游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滨谊在《现代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一文中指出,旅游规划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需求:(1)旅游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2)景观时空层面,基于景观空间布局的规划,包括区域、总体、景区、景点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布局、设计,即关于景观时空布局的规划需求;(3)环境、生态、资源层面……这些构成了旅游规划需求的三元。与需求对应,现代旅游规划的内容同样包含三元:(1)以“旅游”为核心的群体行为心理规划和项目经营;(2)以“景观”规划为核心的优美的旅游景观环境形象创造;(3)以“生态”为核心的旅游环境生态保护。

与旅游规划三元性相对应产生了三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旅游规划流派:(1)以旅游策划为核心;(2)以景观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为核心;(3)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其中以景观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为核心的景观流派,重在空间规划布局与景点设计。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

1.2景观设计理论是旅游规划的基础理论之一

园林是在限定的范围中,通过对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的合理布置而创造的可供欣赏的环境综合体。其规划设计必须同时满足科学性和艺术性。园林学具有十分丰富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东方园林的设计理论是追求天人合一,再现自然山水的思想,即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与人工巧于结合,从而作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而西方园林的设计理论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即强调人工美。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为了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就必须准确合理地综合应用形式美法则和造景手段。形式美法则主要有:对比和微差、节奏和韵律、比例和尺度、稳定和均衡、统觉和错觉、主从和统一等。造景手段主要有:隔景、对景、障景、添景、夹景、漏景、框景、借景等。

旅游规划设计过程中必定涉及到景观设计、建构筑物布置、色彩搭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就必须应用园林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来加以指导:

(1)旅游规划设计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应具有连续的时空动态性:这就要求所规划设计的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等不但具有空间体量感,而且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晨昏各异、晴雨殊一、冬夏不同的各种景象,另外当景物与观赏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能产生步移景异之效果。

(2)能创造多种审美内容和多种审美途径:包括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等多种审美内容,并能通过人们的眼、耳、鼻、舌、身等多种途径来感染游人,给游人以多种感觉器官上的审美享受,即眼一画境;耳一声境;鼻一香境;舌一味境;身一爽境。

(3)要能和谐融合多种艺术:把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盆景花木的栽培艺术、园林植物的配置艺术、叠山理水的造型艺术、唱歌跳舞的表演艺术等和谐融合在一起,提高其美学价值,使之更好地满足游人多种多样的审美情趣和游览需求。

2.景观设计在不同层面旅游规划中的作用发挥

根据刘滨谊的旅游规划三元论可以将旅游规划分成三个层面、三个阶段。其中三层面是:区域一景区一景点;三阶段是;发展规划一总体规划一详细规划;而本文则根据旅游规划不同的三个尺度层面加以认识,即区域一城市一小城镇。

2.1区域旅游形象构建与景观文脉整合

区域旅游形象构建侧重空间关系分析,侧重在区域内视觉体系的构建,即旅游景观的布局和建设,完成从理念定位到空间定位的实现过程。景观生态学把空间划分为不同尺度的等级体系,空间由点、线和面要素组成,不同要素完成不同的功能,相互组合形成不同的格局。

(1)节点。观察者可以进入或是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点,是认识观察区域、形成印象并便于记忆的参考点(标志)。典型如道路的交叉口、广场、地铁站或核心景观、标志等。参照生态学中物种迁移等战略点选择,通过调查分析确定节点。

(2)景观轴。是区域内游客可感受到的线性成分,可以是核心景观系列,一般沿主要交通线或游览线向两旁延伸,从而连通节点和敏感区。目标是建立良好的旅游交通体系和解说系统。

(3)敏感区。指观察者可以在区域内随意进出其间,而且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区域。敏感区具有鲜明的主题,经过人们的想象领悟,便形成了人们对敏感区性格的意象。如景观资源集中的景区、建成区。

目前世界旅游资源的开发已由表及里逐渐转向深挖景观文化内涵,因此旅游景观的文脉整合就是旅游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旅游地景观文脉整合就是将旅游的发展融入区域社会发展的整体策略中,维护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色并体现这个特色,使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各部分构成有内聚力的整体,强化其区域特征,以此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区域旅游规划中景观设计前期的文脉整合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旅游目的地的本质优势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区域旅游的竞争本质上是区域文化的竞争,文化的因素成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文脉是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升华,由于区域的差异性而造就了文脉的独特性,通过在旅游规划中文脉的整合,可以明了区域发展旅游的文化优势及其在更大区域中的地位,可以明确自己的目标市场。

(2)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依据和本质就是旅游文化的开发,即只有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具有生命力。而旅游规划中景观文脉整合可使规划者在旅游产品开发时明确目的地景观文化的深层内涵和其本质特点。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就可以以市场为导向,以目的地的文脉为基础来设计旅游产品,深挖文化底蕴,注入文化内涵,只有这样的产品才会具有地域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

(3)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的重要依据是人们对该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对目的地历史印象,现实感知与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这实质上也是对旅游地文化的理性综合。可以认为,文脉是旅游地本身第一性的,是核心,而反映在事物外表的旅游地形象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是文脉的外在体现。因此,文脉是旅游地形象设计的基础和依据。旅游规划中通过文脉整合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的旅游地形象建设可以引导潜在旅游者建立或重构旅游地的本底感知形象,进而触发其旅游动机。

2.2城市旅游中景观塑造的作用

随着城市旅游研究的兴起,城市景观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并逐渐出现城市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理念。例如,在许多城市发展规划中,旅游发展规划已从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中分离出来而作为一项 相对独立的规划;又如:近年兴起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交通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这些项目都在不同规模层面上与旅游规划相互交织。

城市景观结合城市建立旅游形象、增强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好客度,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进行城市旅游景观塑造时,以下景观设计及其概念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景现场(field)。“场”是一切事物共有的属性。景观场是由构成景观的视觉事件及其位置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整体。景观场主要体现为城市整体环境。具体来说,城市环境又由城市实体景观和城市空间景观构成。从本质上看,城市实体景观主要是可见的景物,城市空间景观则主要是人们对城市空间的心理感受。城市景观场的本质是城市旅游景观的有形构造及其相关的无形表现。城市景观场作为一个系统,可从肉眼可见的物理景观(Physical landscape)和肉眼不可见的意境景观(Mental landscape)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和评价。这是城市旅游景观概念与经典景观概念的不同之处。

城市空间景观根据平面景观、立面景观和顶面景观3个指标进行塑造。构成平面景观的基本要素是点和线,具体包括景核(一般为城市中人流集中、景致独特、风景优美的地段)、景节(次一级的密集区或景致独特地段)、景廊(平面廊道,一般为交通道路)、景基(除景核、景节、景廊以外的构建城市景观的要素)等4个次级指标。立面景观是三维概念的景观,具体包括视点(旅游者观察的立足点)、视焦(在视点上看到的主要的视觉吸引物)、视廊(视觉通道)、视域(视域质量较高的视域地区叫做主体视觉空间)4个次级指标。顶面景观是指在建筑物 顶层构成的趋势面(顶面)之上的景观,具体包括天际线(顶面在远方垂直平面上的投影)、顶面实体景观(主要有电线、烟囱、电视传导收发塔等)等2个次级指标。

景现流(FlOW)。在现代城市中,“流”具有重要的作用。景观流主要体现为城市活动。在实际表现上,城市景观流主要有人的活动(人流)、物的活动(物流)、经济活动(价值流)和信息活动(信息流)等形式。其中人流是城市旅游景观流的中心,人流与物流、价值流、信息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构成完整的城市活动系列。按照景观流是否直接体现为实物,可以划分为实物流(包括人流、物流和价值流)和非实物硫(主要是信息流)。从景观生态学来看,正是这些景观流的存在,使得景观得以正常的维持、发展和变化。因此,城市景观流是城市旅游景观功能的客观物质基础。

景现形象(Image)。作为城市旅游形象的直接表现形式,城市景观形象是指城市所表现出来的、被旅游者所感知的一种印象,其构成要素包括城市形象客体、城市形象主体和城市形象实践。从城市景观角度来看,城市景观形象是城市景观场和城市景观流在城市居民及外来旅行者头脑中的综合体现,是经过人脑的接受而形成的一种理念。作为城市景观形象的综合结果,城市旅游形象是区域旅游形象在城市这一特殊区域的体现,具体包括人一地感知要素和人一人感知要素两个子系统。

具有城市个性形象的城市旅游景观的设计应该集中在代表城市历史的文化遗迹的保护与旅游功能的设计、城市绿色景观的设计、城市休闲环境的创造(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等方面。从空间上划分,城市中心地段的旅游感应气氛和城市郊区的休闲项目设计是城市旅游规划应该主要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

2.3景观设计在小城镇旅游规划中的作用

自然风光和乡土文化共同构成了小城镇景观的二元素。小城镇风景资源虽知名度不高,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与水指的是自然风光,仙与龙则指蕴含的文化韵味,两者有机地融合便达到“虽由人作,苑自天开”的效果。

(1)自然风光:山、水、林、田构成了自然环境空间的主体要素,共同呈现出相互交融的自然生态格局。规划设计者应调查发掘与分析评价小城镇所特有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景观资源,研究确定小城镇的景观特色与目标。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范文7

一、5A级景区提升必须符合区域发展规划的要求

这首先取决于5A级景区提升是以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以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及法规为基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适应,与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5A级景区是全域旅游的旅游地标与核心吸引点。其次,5A级景区创建,要求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申报主体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必然涉及旅游交通、服务功能、消费功能、业态布局、资源环保等方面的问题。

再次,要遵从“旅游业是综合产业”的国家战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上,提出“旅游业不仅仅是服务业,在新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它已经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2016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李金早提出,我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具体包括: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多规合一;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等,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等等,而这种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虽然在界限上还有分区,但在特色文化、线路、业态、综合消费等方面已经趋于融合。

二、 5A级景区提升必须包含旅游总体规划的内容

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在5A级景区提升中都要有具体的体现,既包括近期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资源和市场分析,主题、功能、形象定位,用地范围及空间布局划定,景观、设施布局,交通游线设计、安全卫生、资源保护、实施步骤、投资分析,等等;也包括后5A时期,对旅游区的远景发展做出的轮廓性规划安排。

三、5A级景区提升必须界定景区修建性详规的红线

景区修建性详规所界定的不能触及的范围,在5A级景区提升中都有涉及,这些内容不是消极地回避和保护,而是在开发中利用和保护,并且是从生态理念、绿色观念、文化层面、人本思想上进行规划和布局,完全提升了一个层次,环境保护与卫生、环境氛围提升等是5A级景区提升的重要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区内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各类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建筑间距,以及各地块的建筑体量、尺度、色彩、风格等要求,同时确定通景道路、游览线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四、5A级景区提升具备景区修建性详规的实际功用

景区修建性详规是在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的结果,可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而5A级景区提升在所有的规划类别中无疑是最具有可操作性的。景区修建性详规的必备项目,如:综合现状与建设条件分析,用地布局景观系统规划设计,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旅游服务设施及附属设施系统规划设计,工程管线系统规划设计,竖向规划设计,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系统规划设计,等等,在5A级景区提升中无不具备,且在5A级景区提升中旅游设施与服务质量是标准化的,详细量化到足以实施落地。

五、5A级景区提升方案包含诸多专项性规划

由于5A级景区创建标准所要求的三个细则标准高、覆盖面广,且对现代旅游所崇尚的资源观赏游憩价值、主题特色、综合消费功能都有所重视,且对游客中心、厕所、停车场、信息化、景区与环境氛围等都提高了分值,故而5A级景区提升方案要在这些方面进行精细化设计,一个方案中包含并衍生出众多专项规划(专章),如:特色文化与景观价值提升专项策划、游客中心(含停车场、厕所)专项规划、智慧旅游专项规划、旅游绿道专项规划、旅游营销活动专项策划景区、旅游产业与投资专项规划,等等。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范文8

关键词:旅游业;GIS;旅游规划;旅游流量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世界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趋势,而中国在加入WTO以来旅游业进一步与世界各国接轨,旅游业要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面对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当今的世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旅游业也不例外。旅游者需要足够的旅游信息才能做出出游的决策,旅游规划与开发者需要足够的旅游地的各种时间、空间上的信息才能进行开发建设,因此在信息技术时代里旅游业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必然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发展旅游业,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拥有分析处理海量地理空间数据的优势而被引进旅游业。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在旅游业得到广泛关注和迅猛发展。未来几十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旅游者出游依赖网络的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必然需要更加健全的信息服务系统。但作为强大的GIS,人们目前大部分局限在提供信息查询服务的开发上,不少学者也是针对这一方面做了部分研究工作,但对于GIS技术来说在旅游业中却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在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理论研究上,如旅游流、旅游者行为研究等。本文主要根据GIS技术的特点探讨旅游业中应用GIS的领域,以期构建更大的旅游信息空间。(图1)

二、旅游业中GIS应用的研究概况

近几年在信息查询服务方面应用GIS的研究有:严寒冰、刘迎春(2000)以旅游者为使用对象在《基于GIS的旅游导游服务系统设计》中详细地分析并构建了一套导游服务系统设计的理论说明。王永燕等(2002)在《基于GIS的旅游景区信息系统研究》中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空间数据分析方面的应用,结合景区的旅游资源,对GIS技术下景区旅游信息系统的实现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实现方案和技术路线。王晓峰、马耀峰(2003)在《GIS在生态旅游区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基于GIS的特点和功能,结合福地湖旅游度假区旅游资源信息管理的特点,分析了GIS在其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了处理;建立了GIS在福地湖旅游度假区中的应用模型等。

在旅游开发规划方面应用GIS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的分析评价,如蒋勇军等(2004)在《基于GIS的重庆市旅游资源评价、分析与规划研究》中利用GIS在处理地图数据的优势上分析了潜在旅游资源分布的空间结构特征。宋力、王宏、余焕(2002)在《GIS在国外环境及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一文中介绍了国外关于GIS与环境规划的理论研究,并介绍了GIS在环境资源规划分析与评估中的应用。周晓(2005)在其《GIS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中详细阐述了GIS技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比较典型的应用环节与类型以及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等。

在旅游地规划方面应用GIS分析旅游地发展条件的实践研究,如陈小华、张利权(2005)在《基于GIS的厦门市沿海岸线景观生态规划》中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GIS技术与因子加权叠加法,对厦门市沿海岸线进行了多目标的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并依据城市发展规划对沿海岸线及近岸海域的发展要求,提出厦门市沿海岸线及近岸海域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案。张红贤(2002)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详细地论述了旅游开发规划中如何应用GIS,较详细地分析了GIS与规划思路的切入点,并且系统地构建了规划过程中的资源调查、评价以及各项规划数据的查询、编制图库的过程。黄非亚、王晓东在其《GIS技术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初探》中分析了旅游规划过程中应用GIS的特点以及规划的过程。

三、GIS在旅游业中的应用领域分析

(一)旅游信息查询功能。旅游业具有和地理位置极其密切的关系,如旅游景点的分布、旅游服务设施的位置、道路信息等在地图上都有相应的地理坐标。而GIS可以提供非常全面的地理区位信息,采用GIS的管理空间数据的功能,能在一张电子地图上集成极其丰富的空间、非空间信息,用信息管理软件统一管理,从宏观上对旅游信息进行检测。

目前,利用GIS技术开发旅游信息查询系统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网络上借助于信息管理软件进行管理的旅游信息网站不胜枚举,内容包括具体的景点景区方位、交通最优路径的选择、旅游目的地环境、人口密度,等等。

将来随着GIS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信息也将与个人数字手持设备(简称PDA)相结合,即旅游通掌上电脑,为旅游者提供实时、快速、方便的移动数字旅游概念。旅游通掌上电脑是针对旅游行业,整合旅游资源,采用现代PDA技术、GIS地理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建立庞大、专业的旅游资源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全时域空间位置信息和旅游资源信息,并能在电子地图上标定显示用户所在的任一旅游景点地理位置,同时显示所在地的相关行业信息及前进方向、交通状况等信息,使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本地旅游资源的情况,实时确定所处位置,了解周边区域的地理信息,实现电子信息导航。

(二)旅游开发与规划中的应用。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创新包括规划技术方法的创新,因为新的内容、新的目标需要新的技术支持,萌发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GIS技术为景观界揭开了规划设计的新篇章。GIS技术有助于解决规划开发、设计建设有史以来悬而未决的三大基本难题:第一,对于规划设计现状环境,进行系统、量化、准确快速的数据信息表达;第二,对于规划设计现状环境及方案,实行理性化、定量化、系统化的分析评价;第三,在建设施工之前,模拟根据规划设计方案建成之后可能出现的情形进行评估预防。通过获取的旅游资源空间数据,应用GIS进行:

1、旅游资源空间分析。目前,GIS技术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较多集中于旅游资源空间分析方面的研究实践。通过建立旅游资源空间信息数据库,录入旅游地地理信息数据,设计资源评估模型,应用GIS软件在原有的地图编制上直观地对资源进行评估。如在蒋勇军的文章中有较详细的个案研究。

2、旅游地发展条件分析。旅游地发展条件分析首要的是可以应用GIS技术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它是景观规划及场地设计中一项重要的前提工组,主要是通过层次分析法选取影响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主要因素应用GIS软件进行定量的图形数据分析,然后叠加各种数据的图层,从而在了解当地情况、现有政策、经济现状、环境科学的合理性基础上,对土地适于不同开发利用方案进行评估。其次是旅游地旅游灾害类型和风险分析,主要通过构建旅游地灾害风险指标、效益损失测度指标以及旅游灾害预防体系,再结合监测到变化中的地理环境数据应用GIS软件分析、成图,直观地把各类威胁反映到管理部门,以求提早预防与改善旅游地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旅游客源市场分析。旅游规划过程中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预测是不可或缺的,旅游地很大一部分设计都是根据目标旅游者的爱好、兴趣、特征等因素来进行的,缺少了对目标旅游群体的研究,就会使规划险入迷茫,脱离实际。应用GIS进行市场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旅游地人口分布、吸引力影响因素及目标群体分布等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空间分析,考虑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的因素,分析出目标市场的地域范围,对分析出的不同目标市场进行客源属性分析,最终提供给规划管理者对于实现不同营销策略的参考方案。

4、旅游环境的空间分析。旅游环境的空间分析主要是旅游廊道的划分,环境廊道概念由美国景观规划大师提出,即将水体湿地、地形坡度、植被分布等环境决定因素分别绘制成图,然后叠加起来,划分出环境廊道,方法如下:(1)建立水体层。使用缓冲区分析功能建立环境廊道,比如可以产生一个距河流100m的缓冲区,以控制建筑项目保持水土、保护植被;(2)建立湿地层。使现有的数字化的湿地系统图与其他主题图层相吻合,包括投影方式、坐标系统、单位、精确度等;(3)建立陡坡层。建立该区域的地表模型,并将这一地表模型转化成光栅文件,然后计算出坡度,利用坡度图,可以建立新的栅格网络来表示具有某一坡度范围的区域;(4)建立环境廊道。将三个主题图层叠加到一起,重叠部分就构成了特征多样并且鲜明的线形环境廊道,利用这个环境廊道图,就可以规划优先保护地区。

5、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的静态与动态空间配置分析。应用GIS可以进行景观视线、视域分析,景观服务设施配置等的分析,景观视线、视域分析对地理空间信息的准确度要求较高,而GIS软件可以依据地图数据的采样精度同等准确地表达出景观区域的地理空间信息,对于各种要求的视域、视线设计分析能达到很高的精度,也同时方便于宏观与微观设计。对于服务设施配置问题的分析主要是根据游客游览时间与人的生理功能等特征来布置园林小品、洗手间、休息亭,在GIS上表现为较普遍的简单宏观布置问题。

旅游流量流向分析,GIS软件提供了很好的动态监测旅游地旅游流向的技术,用时空刻度表达出的旅游地流向流量问题直观体现出来,更易于管理者从宏观角度及时采取应对补救措施。主要通过各个监测点动态获取的数据表达在GIS地图上,提供给管理者直观的旅游流量流向管理问题,有益于景区的设施布置与分流,从而更人性化的管理与设计。

旅游业发展对旅游地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主要应用GIS软件对各影响因素在地理空间图层中的体现进行叠加,分析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积极与不利的方面在旅游地空间上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以便进行布局管理,优化发展战略的制定。

(三)旅游专题制图。自从数字地图在GIS技术支持下成为可能以后,较之传统的纸质地图有了相当大的突破,从传统的只能二维表达地理地图信息转变成可以从三维甚至四维来进行地表要素描述,地图的可视化与精度都比传统的纸质地图上了一个大台阶。不过数字地图同样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对比例尺的淡化,目前数据地图有过多的人工干预痕迹等。

在旅游规划中应用GIS软件制图正方兴未艾,因为GIS具有很强的图形和文本编辑功能,数据维护也非常便捷,可大大降低出图成本,避免传统制图的繁琐工序。G1S中图形数据库是分层存储的,它不仅可以为用户输出全要素图,而且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分层或叠加输出各种专题图。如将景点分布图、道路交通图、服务设施分布图和地形图叠加,可以为游客提供一幅详细的导游图。

四、GIS在旅游业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首先,根据目前关于GIS与旅游业应用问题的研究实践成果可以看出旅游业内人士并没大力推进旅游业中GIS的广泛应用。这种认识问题也是必须首先得到解决的。而另一项根据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对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现状作的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发展存在的普遍问题,反映经费不足的占39.2%、涉及体制方面原因的占17.6%,其他还有市场不规范的占17.1%、队伍不稳定的占12.1%和政策环境不健全的占11.6%等。这个排列也表明,地理空间的技术是一项高新技术,它所涉及的领域是一项技术密集性产业,无论是对硬件、软件设备的购置,还是对数据生产与更新的投入,都不是一个小数字,投入与产出反差很大,这是影响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其次,数据建设共享、数据的标准化一直是业内人士一致呼吁、且一直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数字地图是个庞大的系统,但对于基础数据源的建设是有很多共性的,解决某些基本数据的来源,从而降低整个规划设计的数据输入费用,对于大面积的用地范围而言,景观规划往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从规划开始就要考虑到数据的更新和维护,要有相应的机制,使数据采集工作逐步地变为日常性事务,这是持续运行的必备条件。

再次,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数据来源、输入与更新是最大的障碍。信息收集,整理输入是耗资最大、周期最长的任务。而GIS软件在处理地理空间信息时的逻辑判断、推理、演绎方面则较为欠缺,这就需要进一步开发出更好的GIS软件来支持规划中不断提出的更高要求。

五、GIS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展望

GIS技术必将成为信息化的主流,旅游业必须顺应信息化的潮流,积极探讨应用广泛3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或5S(前面3S加上数字摄影测量系统DPS、专家系统ES)的集成,使得测绘、遥感、制图、地理、管理和决策科学相互融合,成为快速而实时的旅游地空间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工具。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边馥苓.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

[2]严寒冰,刘迎春.基于GIS的旅游导游服务系统设计[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0.17.

[3]王永燕等.基于GIS的旅游景区信息系统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2002.16.

[4]王晓峰,马耀峰.GIS在生态旅游区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西北大学学报,2003.33.

[5]刘颂,许世远.GIS在旅游管理和开发中的应用[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0.26.

[6]蒋勇军等.基于GIS的重庆市旅游资源评价、分析与规划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

[7]宋力,王宏,余焕.GIS在国外环境及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2.6.

[8]周晓.GIS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咨询,2005.27.

[9]夏既胜,张静,谈树成.基于组件式GIS的云南省易门县旅游资源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

[10]陈小华,张利权.基于GIS的厦门市沿海岸线景观生态规划[J].海洋环境科学,2005.

[11]张红贤.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中的GIS应用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02.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范文9

【关键词】青海;生态旅游;思考

一、生态旅游及其特征

“生态旅游”一词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3年首次使用,并于1986年的墨西哥环境研讨会上得到正式承认。按照生态旅游学会1992年对生态旅游所作的定义,该术语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有特殊目的的旅游活动;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局限于区域的景观、景物(如山、水、生物资源等),也包括区域的人类遗产、人文景观等(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三是生态旅游是在传统的大众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重视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可以说生态旅游是人类先进的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精神享受的旅游。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31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41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以及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责任;51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旅游,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从中获取自然、人文知识;61生态旅游中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4左右。

二、青海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与问题

青海作为以地文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景观旅游资源集合区和以历史文化为脉络的文化旅游资源集合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潜力巨大。近年来,青海省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为先导,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着力构建绿色经济生态系统,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着力培育了一批旅游精品

一是打造观光旅游精品。形成了以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经典巨作———环青海湖风光和体育旅游圈;以清凉、健康、生态、人文、旅游为丰富内涵的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以青藏铁路为纽带,以大旅游的思路开发青藏高原独特的历史文化、雄浑的山河湖泊、丰富的高原生态、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等旅游精品———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以贵德为核心,以“清清黄河”为主线,加快开发了黄河沿岸的自然风光、撒拉族风情、温泉疗养、宗教文化等旅游产品,形成了黄河文化旅游带;同时,开发连接龙羊峡、拉西瓦、尼那、李家峡、公伯峡等梯级电站的黄河上游水电明珠工业旅游带。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积极推进了玉树嘛呢文化景观和“三江源”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二是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充分利用独特的高原风光、优良的植被、水和空气,突出生态特色和少数民族民居的优雅舒适风格,建立了以青海湖、贵德、金银滩、互助、循化、海西等为重点的一批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实现了由过去传统的“点”向片区发展转变,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会议、度假、休闲游相结合转变。

三是打造城市旅游精品。按照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现代文化三者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要求,精心组织城市建设,实施了格尔木、西宁等城市总体风貌改造、绿色通道和节点建设工程,配套城市服务功能,增点留客,使之成为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是打造运动休闲旅游精品。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推进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运动型、体验型旅游转变,高起点策划、高质量推出了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等旅游项目,增加了参与性、娱乐性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精品内容。

(二)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强化

近五年来,青海省投入巨资,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7715亿元。公路通车里程达513万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发展到215公里,“两横三纵三条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基本建成。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兰青铁路复线电气化工程即将竣工,柴木铁路、西格段复线及电气化工程和玉树三江源机场开工建设,西宁和格尔木机场改造工程完成。公伯峡、尼那、拉西瓦、积石峡等大中型水电站、大通华电火电、格尔木燃气电站和官亭至兰州750千伏、乌兰至格尔木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和玉树州电源电网建设等重点电力工程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基本实现大电网覆盖下的户户通电。建成黑泉水库和盘道水库,开工建设“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固定电话突破100万户、移动通信用户突破200万户,实现了乡镇和行政村全部通电话。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一批道路、防洪、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煤改气等城镇设施建成使用,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旅游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推进

成立了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管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执法、统一营销,在景区制定并严格执行了旅游经营资格准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同时,按照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的思路,于2007年对老爷山风景区实施了旅游开发权转让。并着手制定州县乡镇的旅游发展规划,精心对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着力探索旅游开发“国有民营”的新路子。

(四)旅游业与农业实现了合理“嫁接”

坚持旅游业与农业的合理“嫁接”,以发展农家生态休闲旅游、无公害农产品、旅游商品等为重点,实施了海东农业生态示范观光带,不断规范临近旅游景区的农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接待点。开发了以冬虫夏草、大黄茶为主的中药材,以沙棘、高原猕猴桃为代表的优质水果,以郁金香等优质花卉苗木等为特色的旅游商品。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西宁生物园区的投资建设。

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作为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青海省的生态旅游也亟待解决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对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认识问题。“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比较流行,因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当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2、系统的生态旅游专业规划问题。高起点、高水平的规划,是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打造旅游精品的基础。然而,在开发中,许多地方重视旅游本身及相关产业的布局规划,而忽视生态建设规划。在景观设计上,没有充分体现人性化和生态化设计理念,以致许多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气氛不协调

3、科学的管理机制问题。目前,许多景区所有权、规划权、开发权、经营权集于一体,其对资源保护与开发仅仅依靠财政的投入和经营收入,无法对资源实施最有效的保护和长远的开发,旅游经营管理主体缺乏活力与生机,出现了有的资源因无序开发而耗费巨资进行整治、有的资源则长期闲置等诸多问题。41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投入作保证,但由于资金短缺,导致旅游景点景观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特别是交通、排污等设施较为落后,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51生态旅游专业人才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的要求,涉及旅游学、生态学、环境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技术较为复杂。但目前既懂生态学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三、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建议

(一)高点定位,精心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观,视人为自然生态的有机成分,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在具体规划上,要增进环境优化与人文关怀的互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对全省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在对各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按照生态旅游的规划模式,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和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实现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统一。

在具体项目上,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各景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于景区内人工景物,包括一些功能服务设施的规划,要纵览全局,取舍得当。对一些生活设施,除了必要的休息座椅、小桥、公厕之外,则尽量减少人工构筑物,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在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和改造创新上,要抓住青海省旅游资源殊的自然属性,找准旅游资源中不同的文化特性,包装渲染其稀奇独特的品质,使旅游产品既美丽多姿又富有神韵,既统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气质。在艺术形式和手法上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旅游规划建设上的生态理念、环保意识及建造艺术,以规划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精心打造生态旅游板块;以青海湖、鸟岛、塔尔寺、江河源、昆仑山、宝隆滩、可可西里、原子城、柴达木万丈盐桥、巴隆国际狩猎场等优势资源为基础,发挥资源的垄断性作用,突出一个“特”字,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以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为主线,依据产品的关联度,增加产品组合的深度和宽度,增加生态旅游产品的内涵。

(二)创新机制,提高旅游资源配置和运作水平

实行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三权分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各类景区的性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模式,对坎布拉、盐湖城资源等级较高、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对尚需大量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三江源、环青海湖等旅游资源,则按照保护旅游资源及其特色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在经营权转让中,坚持采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者进行遴选,使信誉好、实力强、理念新的企业取得经营权,确保开发档次,并以契约形式明晰责权,防止出现新的政企不分现象。同时,加强对经营者的投资与经营行为的有效监控和帮助,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依托优良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强势品牌

具体讲,可以借助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和中国夏都的品牌,同时结合青海湖、塔尔寺等著名景区(点)的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媒体,包装宣传青海省的生态旅游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打造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并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态旅游热点。一是建设“中国夏都”精品旅游区。有效利用景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将其建成中国避暑胜地、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艺术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宁市旅游后花园的重要载体。综合开发并展示昆仑文化、柳湾文化、卡约文化。加快黄河上游河道整治与利用,建设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建成集水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二是建设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生态游览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区。整合沿途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全力打造以体验沿途宗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探险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三是建设“三江源”生态精品旅游区。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四)增加投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探索市场化的旅游投入机制,在发挥好政府投资先导作用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渠道筹资、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经营”的旅游投入体制,吸引中外投资者和民间资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加强交通、环保、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实施旅游畅通工程。加快三江源机场建设步伐,缩短到三江源的空间距离;建成兰青铁路复线、西格铁路复线;争取建成格敦铁路、西宁机场二期扩建、花土沟机场,形成完善、稳定、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能源支撑体系和信息化网络体系;进一步改善城市中心区交通状况。二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构建中国西部高原生态旅游屏障和度假名省的要求,加大会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游乐场、步行街等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区域内交通、通信、宾馆、饭店、公园等设施档次。进一步加快通信网络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实现所有旅游景区的有线、移动通信无缝隙覆盖。三是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继续实施城镇风貌改造工程,形成具有当地民族风格的城镇建筑特色。大力实施城镇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城镇亮点。同时,加强对城区、景区及沿线周边镇、村的整治、改造与建设,承担为景区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减轻景区内资源承载的压力,逐步构建“景内游、景外住”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充分利用青海省生态环境优势和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国际黄河极限挑战赛等优势品牌,坚持用大旅游理念发展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着力打造“一乡一色、一村一品”农家乐精品,促进农业与旅游互动、城市与乡村互动,形成生态旅游新格局。

(五)营造环境,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11加强生态教育。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教育中增设生态保护和建设教育内容,同时,以标语宣传、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全社会生态环境教育,以明确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重视并加强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游客行为的引导和约束。

2、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不懈地抓好旅游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解决涉旅安全、市场秩序、卫生防疫、“三废”排放等突出问题。搞好城市和景区垃圾、污水的无公害化处理,在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和城镇居民中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烟尘和噪声排放,保护好青海省优质空气和水源。同时,加强对《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和实施。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可以开发,哪些部分严禁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关于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制度、舆论监督等制度,保护并优化环青海旅游生态环境。

3、防止盲目开发,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一方面,在开发初期就应通过技术手段使景区设施建设符合环保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科学界定旅游环境质量、容量或承载力状况的发展趋势,控制旅游人数,避免环境污染,防止盲目开发,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保证资源及环境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要以生态经济学和生态美学原则为指导进行限游模式开发。限游模式的规模要根据环境承载力来确定。由于承载力随着季节而变化,而且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旅游者行为模式、设施的设计与管理、环境的动态特点、目的地社区的态度变化等。所以每开发一个旅游景区,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其独特的环境特点,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以最终决定其承载力的恰当类型和水平,然后以环境保护为基础进行规划,加强可持续管理,使旅游者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同时,在同一生态旅游地内根据环境需要定期调整旅游线路,使旅游区内的资源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延长资源的衰退周期。

4、建设高素质的生态旅游人才队伍。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他们对于提升生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地形象、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有着重要作用。应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办法培养一大批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生态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为青海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此同时,还应尽快建立专业化生态旅游旅行社。旅行社是联系旅游者与旅游产品的纽带。由于生态旅游的特殊性,为生态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导游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旅游服务机构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态旅游经营组合经验,以及相关的硬件设施,这都对传统旅行社大而全的业务功能提出了挑战。在生态旅游个性需求日益明显的时代,组建专门从事生态旅游的旅行社进行营销与管理势在必行。

(六)加快发展产业生态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化

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生态产业,繁荣循环经济,并与创建生态省密切结合起来。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生态旅游必须逐步大众化,必须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密切结合,科学地拓展其内涵,以便于实现产业化。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关键是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是实现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结合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态势,青海省大力发展产业生态旅游是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因为对于旅游目的地地区而言,它实现了生态产业、生态科技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旅游价值,获得了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了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客源地区来说,有利于学习先进地区的生态产业、生态技术和生态管理模式,加强区际文化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客源地生态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生态产业乃至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对策发展产业生态旅游:加大宣传力度,推进产业生态旅游发展,进而促进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开展产业生态旅游的系统化科学理论研究,为产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设产业生态旅游认证制度,实施试点示范工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实现生态旅游综合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等.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15.

[2]刘家明,杨新军.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规划初探[J].自然资源学报,1998,(14).

[3]刘薇.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游客管理对策分析[C].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2003:155—159.

[4]黄继华.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研究进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

[5]张朝枝.生态旅游的绿色营销特点及策略[J].社会科学家,2000,(4).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