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急诊医学科和急诊科的区别集锦9篇

时间:2023-09-18 17:40:11

急诊医学科和急诊科的区别

急诊医学科和急诊科的区别范文1

1.1一般资料某院急诊部依据功能区域划分为:①急诊病房:下设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三个病区;②急诊监护室;③急诊门诊:设预检分诊区、抢救区,留观输液室。某院急诊部共有护士82名,其中男性2名,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26岁,其中科护士长1名,各功能区域分设5名副护士长,部级急诊专科护士4名。

1.2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为2010—2011年取得护士资格证书,经医院岗前培训合格分入急诊部的20名护士,男性1名,女性19名,年龄20~23岁,学历:大专7人,本科13人。传统组为2008—2009年新入科的17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9~24岁,学历:大专8人,本科9人。两组护士在年龄、性别、学历及入院考试成绩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培训方法传统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方法,即由高年资护士带教年轻护士。年轻护士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后,即给予相应班次工作。新培训模式组即采用对急诊专科护士建立科学的分区域、分阶段专业培训体系。根据工作年限及掌握专业技术能力要求,按急诊病区、急诊监护室、急诊门诊三个区域,分岗前护士培训、急诊病区护士培训、急诊监护室护士培训、急诊门诊护士培训四个阶段。护理部建立系统的专科培训、准入制度,科室成立培训小组,由科护士长任组长,其成员由副护士长、部级急诊专科护士(科室每年选派1~2名护士参加部级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组成。采用集中授课和操作演示,保证培训统一规范。科室制定培训计划、目标,组织实施,对急诊护士进行系统化、有目标、有计划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特殊护理单元:急诊监护室、急诊门诊还需接受准入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后方能独立上岗。考核中理论考试成绩80分以上,操作考试成绩90分以上及格,不及格者延迟3个月进入下一阶段的培训,离岗(病假、产假、哺乳假等)3个月以上者,需经科室对其从制度、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等方面考核合格后方可返回工作岗位。各阶段的培训、考试考核成绩记入本人护理技术档案。

1.3.1第一阶段:新职工的岗前培训。新职工上岗前由医院人力资源部和护理部对其进行集中岗前培训,经医院考试合格后进入急诊部。到急诊部后,先分至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病区。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由科室培训小组成员按照分工进行培训。要求知晓急诊各项核心制度,科室规章制度、各班职责、急诊患者入院出院流程、护理文书书写、急诊科的感染知识以及掌握基本技能操作。培养良好的医德,强调工作中的“慎独”精神。3个月后进行相关理论、操作考试,合格后方可在急诊病区独立值班。

1.3.2第二阶段:在急诊病区护士的培训。新上岗护士分别在急诊内科病房轮转一年、急诊神经内科病房、急诊外科病房各轮转半年,并通过科室的考试考核,熟练掌握病房常用仪器如:除颤仪、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的使用及维护保养知识,具备基本急救技能和一定的病情观察能力、常用药物知识。掌握急诊疾病护理知识,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做好急诊住院病人的健康宣教、出院指导,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1.3.3第三阶段:在急诊监护室护士的培训。急诊护士经过在急诊病房2年的轮转,进入急诊监护室,首先进行3个月的岗前培训,根据医院监护室护士准入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学习急诊监护室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流程,危重病人护理常规及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培训各种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术、心电除颤术、监护技术、呼吸机操作技术、血液灌流与滤过技术、各类管道的护理技术,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流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流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与处置流程等,边培训边实践,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及操作实践训练,并且考核合格,并由科室对其综合能力评价合格,经护理部批准后进入急诊监护室独立值班。

1.3.4第四阶段: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在急诊监护室工作1年后,经过1个月的岗前培训进入急诊门诊工作。根据医院急诊专科护士准入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学习急诊门诊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流程,预检分诊流程、分诊技巧、洗胃技术,急诊绿色通道、急诊重点病种及常见急症的护理与急救配合,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急诊患者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突发传染病的隔离与处置等。在培训中,结合临床设置模拟病例现场演练,如:猝死、过敏性休克、小儿高热惊厥、群体伤、群体食物中毒等病例的急救流程,使护士更容易接受,也更注重实用性,使其进一步熟悉抢救流程,提高抢救技能。同时将理论性知识编成应知应会小册子,人手一册,方便随时学习。经过1个月的培训,经理论、操作考试考核合格,并由科室对其综合能力评价合格后,经护理部批准进入急诊门诊独立值班。

2结果

经过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对急诊专科护士的分区域、分阶段培训,护士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预检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病人满意度等方面,新模式与传统模式培训相比较有明显提高。急诊护士适应工作能力、沟通能力相比以前也都有了明显提升,基本具备了协调能力、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独立的抢救能力,能与医生密切合作,并根据病情分级分区救治,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急诊专科护士

3讨论

急诊专科护士实行分区域、分阶段的培训体系,使护士感到自己的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培训的同时,定期和不定期的专科理论知识、护理技术操作和急救技能的考核,激发了护士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了责任感,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加速了急救护理人才的成长,使医院逐步形成一支充满活力、富有经验的护理队伍。

3.1应急能力增强,抢救成功率高急诊科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科室,就诊患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且复杂的特点,急诊专业涵盖了所有临床专科的急症处理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要求急诊护士具备全面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急诊专科护士通过在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病区三个病区2年,急诊监护室1年,共计3年的轮转,涉及专业面较广,由浅入深,系统学习了急救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在抢救急危重病人时,训练有素,有条不紊,具备相应的应急应变能力,积极配合医生的抢救。根据Whelan对护士在执业过程中面临心脏停搏这种危重病人,给予医护人员抢救的时间较短,而在这样较短时间内完成较多复杂的抢救措施,需要理论知识与抢救技能比较扎实的护士积极配合,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急诊医学科和急诊科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医护配合;预防;口腔急诊;医疗风险;作用探讨

随着我国医疗就诊模式的转型,各医院急诊科不仅是急、危、重症疾病的抢救中心,还成为社会-医疗供需矛盾的缓冲区和矛盾突显区,对急诊科的医疗安全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口腔专科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与综合医院一样承受着医疗和社会两大执业风险的压力。由于口腔医学专业和布局的限制,以及口腔疾病人群的广泛性和就诊的不及时性,使得非门诊时段的急诊就诊安全管理成为科室管理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非门诊时段的行政管理是薄弱的,因此医护之间的密切配合成为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1]。作者近3年来将医护配合作为急诊科的安全管理手段应用于临床工作,在预防口腔急诊医疗和护理的风险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研究统计2013年10月1日-2016年10月1日共接诊的急诊病例153452人次。其中2013年度接诊46756人次;2014年度接诊51786人次;2015年度接诊54910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8.39%。3年接诊病例中,颌面创伤病例14578例,占本组病例的9.50%;急性牙痛69053例,占45.00%;颌面部急性炎症43488例,占28.34%;急性口腔内出血3836例,占2.50%;非急症病例22497例,占14.66%。3年期间治疗急诊患者中,存在医疗安全风险病例132例,占本组病例的0.086%。

1.2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近3年期间在口腔急诊患者治疗中存在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风险的132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和总结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应用医护配合方法降低医疗风险的效果和体会。

2结果

2.1医疗风险隐患的原因分布

本组132例医疗风险隐患中,技术质量隐患84例(医疗66例,占78.57%;护理18例,占21.43%);医疗服务48例(医生32例,占66.67%;护理16例,占33.33%),具体分布见表1。

2.2医护配合避免医疗风险隐患的效果

本组132例中,通过医护配合成功避免医疗风险126例,占95.45%;发生医疗安全事件6例,发生医疗风险6例,占4.55%(其中医疗技术纠纷3例,科内解决2例,院内解决1例;医患服务纠纷3例,全部在科内解决)。多年来通过医护配合的医疗安全管理方法不仅有效的降低了急诊科的医疗风险,而且使得急诊科成为我院连续8届的优质服务先进集体。

3讨论

3.1口腔医院急诊科的工作特点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学科的细化,口腔专科医院的独立建院使得口腔医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由于口腔疾病人群的广泛性和就诊的不及时性,使得非门诊时段的口腔急诊就诊流程压力逐年提高。然而口腔医院不同于综合医院由多学科共同参与急诊值班,遇到急、危、重症可以互相支援,辅助科室齐全。口腔专科医院非门诊时段科室医护人员的单一性和行政管理的薄弱,医护人员工作中遇到的风险和安全隐患需要独立面对,他们既是工作者又是管理者[2]。

3.2口腔急诊医疗的执业风险分析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型,近年来医患信任危机严重地影响着医学的发展,特别是急诊科已成为医患纠纷和伤医事件的“重灾区”。由于夜间就诊患者疾病的突发性和疾病转归的不可预知性,使得医疗风险的发生率明显提高。特别是颌面创伤病因的不同,以及对日间门诊治疗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对救治要求的不客观也加重了医护人员的社会风险,一旦处理不妥将会发生医患纠纷甚至伤医事件[3]。由于口腔急症在病种、症状、诊断及处理方面均具有与口腔常见病不同的特殊性,并且口腔急症的转归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因此要求医护人员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随时根据病情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另外夜间突发医疗事件多,个别时段出现医疗高峰,需要医生既要有高超的医疗技术,又要具备敏捷、灵活的服务技巧。由于夜间是人体生理状态较差的阶段,对于这种高风险状态下的医疗工作特别需要医生和护士间的密切配合,否则很难完成医疗任务,甚至会发生医疗安全事件。

3.3医护配合在防范医疗风险的作用及培训

3.3.1医护配合在防范医疗风险中的作用在口腔急诊医疗中,绝大部分的治疗项目是由单个医师独立操作完成的,术中需要护士的协助和配合。由于口腔急诊患者病情的复杂性和病程的不可预知性,夜间医护人员的单一性,使得医疗中的鉴诊分诊、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颌面创伤的清创缝合中呼吸道的监护,急性牙痛的牙位和麻药的核对,口腔急症的输液观察,重症患者的转诊都需要医护之间的配合完成,如出现配合失误就会发生医疗差错和医患纠纷。近年来临床上医护配合的各种模式报道较多,特别是四手操作和六手操作在口腔医疗中的应用,不仅减轻了医生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有效的降低了医疗风险的发生。由于急诊科不能停号,使得夜间医护人员生理状况的严重透支,加之当前医患关系的信任危机,使得医护之间的配合、支持、帮助更为重要。加强非急诊患者的鉴诊和急诊患者的流程管理,以方便医生提高治疗速度和质量,有效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将护理工作中的“三查八对”制度引入口腔急诊医疗中,有效的提高了急诊科的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

3.3.2医护配合能力的培训由于专业的限制,口腔专业的医护人员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更多的局限于口腔医学领域,而对多发伤和严重的颌面部感染而涉及的多学科医学知识和技能,特别是生命急救的能力明显不足,例如: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技能;急救药品适应证的掌握;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等急救设备的使用都应成为培训的重点[3]。每月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急、危、重症病例的讨论,每年度开展科内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实战演练,以检阅医护之间的急救配合能力。另外对医护人员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夜间医疗高峰期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可有效地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躁情绪,培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遇事不慌的职业素质。护士要熟知疾病的诊疗流程和治疗方案,医生要懂得口腔急症的护理常规,医护之间的配合默契必须建立在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上。

3.4医护配合的方法

3.4.1颌面创伤救治中的医护配合伴有严重出血和骨折移位的颌面创伤,护士应及时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护。对出现生命危象的患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和氧气吸入,配合医生控制出血和将移位的骨折断进行复位。在急救中对呼吸道进行严密的监护[4]。对于老年外伤患者做好心电监护下协助医生进行清创缝合,对低龄的外伤患儿术前做好心理干预,使患儿配合医生完成手术。

3.4.2急性牙痛治疗中的医护配合急性牙痛是常见的口腔急症之一,由于口腔的解剖特点,牙痛的鉴别诊断尤为重要,特别是患牙牙位的正确诊断和术前核对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另外,物的选择及核对非常重要,特别是心血管病患者麻药选择和注射不当会发生严重的医疗风险;护理工作中的“三查八对”制度有效的规避了医疗风险。

3.4.3输液观察患者的医护配合口腔专科医院的患者输液工作是由急诊科的护士承担的,由于输液患者均是口腔重症,因此输液过程中的病情观察必须由医生协助完成。对于输液中的不良反应的急救也需要医护之间的配合[5]。

3.4.4危重患者转诊的医护配合急诊科对于口腔急、危、重症患者及时处理后往往需要转科或转院,在转诊前的对生命体征的检查和记录需要医护配合共同完成,并与相关科室或“120”医护人员进行交接,在转运途中做好患者的监护,并将病情向家属进行交代[6]。

3.4.5医患沟通和健康宣教中的医护配合在口腔急症治疗后的健康宣教对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由于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和治疗的心理恐惧,往往对护士的单一宣教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过后遗忘,因此对病情严重或是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医护人员应相互配合进行健康宣教,已达到患者和家属理解和重视,必要时通过随访进行健康指导[7]。

4小结

近年来,将医护配合方法应用于口腔急诊医疗风险的预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8•12滨海新区爆炸伤救援中这种医护配合的效果得到了有效的验证。作者体会到:医护的配合首先要从科主任与护士长之间的默契管理配合开始,这是科室预防医疗风险的基础。在这种密切交叉、互补的管理下,形成医护配合的科室文化和氛围,对医护人员的关心、培养、支持、帮助成为医护配合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锐,李金源,任运辉,等.牙科诊疗操作医护配合模式的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3,30(3):242-244.

[2]任建强.急诊急救工作中医护配合问卷调查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9):839-842.

[3]侯晓文,冯秀芝.医护配合不当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及对策[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5):741-742.

[4]刘家文,刘光碧,张洪敬,等.医护配合培训在提高护士急救能力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41-42.

[5]邝蕾,黎雪娟,吴伟.流程管理在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555-1557.

[6]裘文娟,陈肖敏,俞永美.安全转运程序管理在院内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1):58-61.

急诊医学科和急诊科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 儿科门诊; 预检分诊; 二次分诊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5.069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是三甲专科医院(含儿童院区、珠江新城院区、妇婴院区),其中门诊儿科专业分类和诊室设置十分精细。对于来院就诊的患者,大多数儿科病属不清楚应该就诊什么专科,更不了解门诊诊室的分布。对于挂号、交费、取药、输液、办理住院等程序,患者既不了解其先后顺序,也不知道具置。这时,护士就被动充当了导医的角色。有些患者求医心切,对病情总想弄个明白,问了一遍又一遍,护士和医生就要不厌其烦地被咨询答疑。急危重患者可能在这些繁琐的就医环节中错失了最佳治疗时间。因此,建立规范有效的儿科门诊预检分诊、二次分诊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预检分诊-Triage,是对所有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在到达医院时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并按照分诊标准,对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进行分级,然后决定各个级别患者的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候诊时间的过程[1]。预检分诊的目的主要在于分辨出病情最危重的患者,使他们能够得到最快的救治[1]。此外,儿科急诊面对不同紧急程度的患者,预检分诊也有助于急诊科的医疗服务资源能得到有效分配。而且,预检分诊与公共卫生也有密切的关系,通过专业的预检和分诊,往往能安抚家长紧张的情绪。

笔者所在中心自2011年12月开展门诊儿科预检分诊项目以来,通过各方的努力,现已经达到儿科分诊率100%,控制错漏分诊率在90%。患者的满意度由73.63%提高到80.77%,平均等候时间由原来的40 min缩短到现在的

25 min。妇儿中心三个院区门诊基本达到同质化、标准化的服务。现把经验总结如下。

1 建立门诊预检分诊工作流程

1.1 标准 紧急性(urgency),是急诊医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含了及时性,它与严重性(severity)和复杂性(complexity)是不等同的。紧急的情况未必是严重的(如关节脱位),而严重的疾病(如晚期恶性肿瘤)则不一定是紧急的。临床和环境的因素都决定着某个特定患者病情的紧急性[2]。临床因素包括疾病或损伤的自然进程和机制,与之相关的症状和严重程度,疾病的可治性,还有及时治疗对于预后的潜在影响。因此,脱位的膝关节如果压迫了血管,导致循环障碍,病情就是紧急的,患者需要镇痛,需要马上处理以改善预后。而对于晚期肿瘤的患者,所需要的是安抚,尊严和隐私,临床治疗对于改变其预后的效果是很小的。紧急性也受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所处的环境,家庭环境,和治疗疾病可用的资源。因此,比如说,如果一个小孩和一个成人,有同样程度的疼痛,小孩的紧急性可能会高于成人,因为小孩有潜在损伤的可能性以及在评估时的难度都高于成人,因此会导致高一级别的紧急性分级。笔者所在医院根据卫生部《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指导原则》以及国际分类标准的基础上,使用4级的预检分诊标准[3]。护士在分诊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进行评估并按照评分系统,分给患者一个级别,病情越紧急,越需要得到医务人员的优先处理[4]。尤其分级为一级、二级的患者按绿色通道由分诊护士直接送患者到急诊科就诊。紧急程度分级标准情况详细见表1。

1.2 儿科预检分诊需要考虑的问题

1.2.1 生长发育的问题 (1)不同年龄段小儿在心理发育,解剖结构和生理发育中的差异,增加了医护人员与患儿沟通的难度,也增加了评估患儿和鉴别严重疾病和损伤的难度。(2)当患儿还不会沟通的时候,护士的预检分诊要更多的依赖于评估的技巧和病史信息。(3)患儿是否合作也会影响体格检查。(4)增加患儿配合度的一些小儿技巧:对于各年龄段的孩子,都要慢慢接近;安抚家长的情绪同时安抚孩子的情绪;接近孩子的时候要坐下来,和孩子的眼睛还处于同一水平,并允许家长抱着孩子;在接触孩子之前,先观察好孩子的一般情况;观察孩子的时候要解开衣物;检查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技巧;不管孩子处于何年龄段,都要注意保护隐私。

1.2.2 解剖和生理的差异 儿童不是“小大人”。各年龄段不同的气道,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特点在《儿科学》以及其他专业书上(如PALS)都有详细的描述。这些是作为分诊护士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5]。

1.2.3 与家长的沟通 (1)家长需要向分诊护士讲述患儿的症状和体征。(2)为了获得家长的信任,护士需要向家长提供预检分诊程序方面的信息;包括预检中的发现,预检以后该做什么。(3)家长对急诊护士的满意度与他们是否获得足够的信息和心理上的安全感密切相关。(4)家属需要知道在急诊的候诊时间。研究表明,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候诊时间和为什么要等。(5)要记得,家长带孩子来看急诊的原因,通常是因为他们担忧孩子。(6)表2有助于分诊护士与家长的良好沟通,以提高家长对预检分诊效率的满意度[6]。

1.2.4 有特殊需要的孩子 (1)有慢性疾病的患儿,合并常见的儿科疾病或者原发病的并发症。(2)常见的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包括,脑室-腹腔引流管阻塞,肿瘤/血液化疗的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容易感染并且需要住院。记得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比任何人都熟悉,他们往往能察觉哪怕是轻微的病情变化。(3)对这类孩子的预检分诊流程应按照规范的流程,即,先是PAT然后是ABCD等。(4)对于有相同主诉的患儿,有慢性疾病史的患儿比既往健康的患儿可能需要高的分诊级别,在分诊中应该注意[7]。

1.3 儿科患者的预检分诊评估具体内容

1.3.1 儿科患者的预检-评估-分诊的过程分为四部分 (1)儿科评估三角(The Pediatric Assessment Triangle,PAT):Appearance(外观),Work of breathing(呼吸情况),Circulation(循环情况)。(2)初步体检。(3)病史。(4)决定分诊级别。

1.3.2 儿科评估三角(PAT) (1)由分诊护士一边问主诉/病史,一边通过眼睛观察患者而快速完成评估。(2)由PAT常常能得出对疾病的紧急程度的最初印象和最佳线索。(3)患者在前往候诊室候诊之前,护士必须先对其完成PAT评估。(4)如果患儿是躺在家长的怀里,或者用被服包着,记得要打开被服,或者凑近看患儿的脸。(5)临床中有些简单的指征可以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参考,包括活动水平,清醒度,皮肤温度,喂养情况和尿量。常见的提示婴幼儿病情严重的一些临床表现有:进食减少(24 h内比正常喂养量

1.3.3 PAT包括以下内容 (1)外观(Appearance):肢体活动情况,神志,情绪,眼神,哭声。(2)呼吸情况(Work of breathing):鼻翼煽动,三凹征,异常呼吸音,维持呼吸的,呼吸频率。(3)循环情况(Circulation):皮肤的颜色苍白,大理石纹,紫绀。(4)在进行以上观察的同时,问家长:孩子的活动水平如常吗?家长你觉得孩子的肤色有变化吗?家长你觉得现在孩子的呼吸情况如何?家长你觉得最令你担心的是孩子的什么方面?

1.4 预检分诊流程 患者进入医院门诊后先到门诊预检分诊台报到,由预检分诊护士对患者病情进行首次评估与分诊 (1)对于确诊或拟似传染病患者,指引患者按传染病路线到隔离门诊就诊,进行“一站式服务”。确诊或拟似手足口患者、发热并伴有流行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症状的患者给予派发一次性口包。(2)无传染病症状患者,初步评估患者疾病程度,按轻、重、缓、急分诊并指导就诊[8]。(3)急、危重症患者,直接送急诊科即时救治;亚急诊患者和非急诊者,指引患者挂号及到相对应的专科就诊。

2 建立门诊各小儿专科护士二次分诊流程

2.1 二次分诊流程 患者挂号后手持挂号单及病历到护士站给护士进行分诊前,分诊护士首先请患者家属完整填写门诊病历首页,遇到有手抱婴儿者要求其家属打开包裹并打开暴露患者头脸部,然后护士给患者测体温、体重,有心脏病、慢性肾病病史的患者给予测血压,并对患者病情做进一步的评估,并交代候诊诊室及预期候诊时间[9]。

2.2 护士评估病情后评分为一级、二级患者给予立即就地抢救,病情稳定后,直接带患者到急诊留观室留观。

2.3 护士对患者病情评估后,直接把内容录入门诊护士工作站。

2.4 护士根据不同的疾病并作相对应的健康教育,交代候诊诊室、候诊时间并提醒患者保护自己个人隐私,保证“一室一患”[10]。

3 以JCI(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The Joint Commission)的标准采取措施,保证患者能在医院内得到优质化、标准化、同质化服务

3.1 建立分诊护士准入制度,定期循环进行急诊分诊知识培训,做好患者疾病分诊指引,提高分诊的准确率。

3.2 医院客服中心、门诊各护士站均附有门诊医生出诊时间表,患者可以查询到医生出诊以及预约信息。

3.3 为了减少患者来回跑动次数和排队时间,在门诊大堂、预检分诊护士站、门诊护士站均设立自助挂号机,一卡通缴费机以方便患者自助操作。

3.4 对于挂错号的患者,由各门诊分诊护士负责转诊到相应专科进行二次分诊,并通知该专科的医生给予就诊。

3.5 对于门诊需要跨专科会诊的患者,笔者所在医院设立门诊会诊中心。根据笔者所在医院医务部制定的会诊制度,由首诊医生提出,护士协助首诊医生给予患者转诊。接诊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与患者预约会诊时间由护士负责通知并进行门诊跨专科会诊[11]。

3.6 需要院区间转诊的患者,医院门诊护士站提供院区间穿梭中巴开放时间表并由护士做好指引。

3.7 为了减少患者停留在医院的时间,医院逐步推行专科医生和普通高年资医生预约挂号流程。

4 小结

笔者所在医院儿科门诊通过开展护士预检分诊、二次分诊项目,建立规范有效的儿科门诊分诊制度。现儿科患者达到100%分诊,控制错漏分诊在90%。患者满意度由73.63%上升到80.77%,平均等候时间由40 min缩短到25 min。达到三院区的优质化、标准化、同质化服务。门诊分诊为患者创造了舒适、安静的候诊环境,简化了患者就诊流程,消除了就诊时的混乱、拥挤的现象,更好地保护患者安全和保护了患者的隐私,增加了病患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使医院的品牌得到很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何敏,唐丽华.分诊护士做好儿科门诊发热患儿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1,9(20):1823.

[2]黄雪芹,刘倩如.人性化服务在儿科分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4):1672-9676.

[3]代志红,崔育梅.儿科门诊分诊护士沟通的技巧[J].天津护理,2012,20(4):274-275.

[4]庞淑敏.提高儿科门诊分诊质量的做法与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8):80-81.

[5]仇艳,封蕾.儿科门诊分诊的风险及有效对策[J].医学信息,2011,24(23):626-627.

[6]邹盛渝.县级医院儿科门诊分诊护士的重要性研究[J].吉林医学,2010,31(33):6111-6112.

[7]王风英,拓晶晶,刘素卿.儿童医院门诊预检分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5):62-63.

[8]辛志翼.健康教育在门诊分诊服务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2):23-25.

[9]吴慧颖,郝佳.专家门诊分诊环节的护患沟通技巧[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1,9(5):78-79.

[10]仇艳,封蕾.儿科门诊分诊的风险及有效对策[J].医学信息,2011,12(24):33-35.

急诊医学科和急诊科的区别范文4

1研究急诊医学教学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急诊医学科作为医院窗口科室,直接关乎现代化城市的形象以及所在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人们对急诊的需求量逐渐放大,对急诊诊疗水平的要求愈来愈高,培养一支未来可能从事急诊医学的卫生人员队伍已是社会需要。鉴于急诊医学是多学科交叉专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精神异常、创伤和中毒以及感染性疾病等复杂性问题,正日益困扰从事急诊医学医、教、研者[2],迫切要求急诊医学教学顺应形势,与时俱进。教学医院理应主动成为急诊医学常态化教学培训机制的排头兵,只有建立这样的机制,才能在所属医院形成一支平急结合、反应迅速的卫生应急队伍,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急诊医学是一个有确定功能定位的临床科室,有确定的生命支持、急病诊治、医患沟通、医学伦理等学科理论,有进行各种脏器功能支持和监护的急诊专科操作。执行着从病人来诊到专科治疗之间的病情判断、疾病分诊、危重抢救、病情观察、确定诊断和初步治疗等系列医疗活动。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凸显对病情判断、危重抢救和病情观察、初步治疗的中心内容。要求教学对象具备鉴别和处理各种疾病和创伤的能力,具有应对大型灾害事件的能力,还要有应对突发传染病的能力。

2对急诊医学教学独特性的思考

2.1急诊医学诊治对象独特急诊医学科作为独立学科,其诸多特点决定了教学有别于传统临床教学。独特性之一是它的整体性。现代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但人毕竟是一个整体。不同的专科以解剖学脏器为划分基础,它们的研究对象是单一的“树木”,而急诊面对的则是“森林”。众多树种和树木聚集在一起时,就发生了超越单种树木自身规律特点以外的新规律和新特点。也即传统专科诊治疾病从脏器深入到器官、组织,再深入到到细胞乃至基因水平,急诊医学则是针对众多脏器和功能的聚集体,需要探索当多种脏器功能聚集体异常时所发生的新现象及规律。

2.2急诊医学的临床切入点独特传统专科通常以解剖学的脏器为基础,侧重病理解剖学,如肿瘤、炎症及栓塞等,治疗因而也相应是切除、引流、抗生素、血管再通。急诊医学是将人的整体活力分解为若干功能组成部分,这些功能部分既可能与解剖学脏器相关,也可能超越解剖学。因为单纯的解剖异常并不直接致命,只有功能衰竭才死人。基于对功能的研究,急诊医学拓展了一系列临床新理论,如大血管内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理论、大血管内循环与微循环关联的理论、氧输送与组织氧消耗的理论等。

2.3急诊医学的诊治思维独特传统专科临床遇到患者是通常思考有无疾病,发生疾病的可能部位以及性质,至于何种性质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危及生命,恰好是急诊医学思考问题的顺序。急诊医学只有采用这样的逆向思维,面对急症病人就诊时所表现出千变万化的面貌,能够迅速识别其中真正危及生命的部分,立即加以干预及抢救。

2.4急诊医学诊治过程紧迫性由于是急危重病,变化快,如能早期控制病情,可能取得较好预后。因此在实践中,急诊医学引入了“时间窗”、以及在时间窗内实行目标治疗的概念。争取在机体发挥代偿的短时间内实施对最不稳定因素的迅速纠正,实现保全生命的目标,为后续专科治疗搭建平台。

3对急诊医学教学现状的思考

3.1急诊科的教学对象目前教学医院急诊医学科教学对象主要为轮转的专科医师、受训的住院医师、各级实习医师以及进修医师。他们教育背景、既往工作或实习的环境不同,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技能水平均参差不齐,实习医师和部分研究生虽完成医学基础课,并经历临床见习课程,求新欲望强,动手热情高,自信心强,但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训练;与之相反,全科医师和部分研究生具备一定的医学实践经验,但不规范的陋习、对所学医学知识更新的相对滞后,导致在临床工作中往往力不从心。要达到良好的均齐化效果,需设立专职带教老师,并且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也十分重要。

3.2急诊医学教学的阻力就诊患者轻重缓急不同,临床表现各异,诊断鉴别诊断困难,有时甚至需要先行抢救,再酌情设法明确诊断,所谓先“射击”,后“瞄准”。不仅要求带教老师学科相关理论基础好,而且临床诊治及综合判断能力强。

3.3急诊医学的教学及人文关怀急诊患者大多由于罹患病症的痛苦而表现出恐惧、紧张、焦虑甚至精神明显异常,陪同的亲友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急躁甚至言行失控,对待这样的特殊教学氛围,如何既做好教学,又充分将人文关怀不着痕迹地渗透至教学当中,是培养合格的从业人员重要环节。将重视急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之中尤为重要[4]。

3.4急诊科的床边教学利用教学医院病源丰富,病种复杂的教学优势,让学员调动自己的眼、耳、手、鼻,通过视、触、闻亲身感受有意义的临床表现,获得书本以外的亲历经验。教师教学过程重视床边教学,不只是引导学员看,还要引导他们亲自操作,言传身教。

3.5急诊科的“反馈”教学由于经急诊医学科初步鉴诊和稳定性处理,不少患者随即被收入专科予进一步目标性诊治,如何印证初步诊断及处理的正确性,同时加强教学效果,需要引导学员到所收治的专科随访病人,不断勘误,加深印象。

3.6模型以及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急救技能培训是急诊医学教学的重轴戏。理论及技能教学相结合,二者不可偏废,但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的难题日益突显:一是急救技能多为救命技术,无法在患者身体上实施的;二是由于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病例一般多为急危重症患者,在临床中没有时间和机会应用于教学;三是急诊病人具有特殊性,在最短时间内需要进行抢救生命的处理。近年来我院逐步使用了急诊医学临床技能模拟训练装置,如模拟气道管理技术训练、急救技术训练、创伤学技能训练、血管穿刺技术训练等功能单位。更好地对各层次学员进行相关训练,尤其夯实对抢救生命的心肺复苏技能及相关技能的教学。

4教学医院急诊医学教学实践

4.1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教学急诊医学跨学科的专业特点,决定了需要及时准确并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专业要求则将更为突出。提倡向学生灌输换一个视角;换一种思维,具体体现为:诊疗活动围绕急危重症,以临床表现为切入点,以病理生理为主线,以胸痛这一急诊常见症状为例,冠心病、肺栓塞、胃食管反流病、肋骨骨折和惊恐发作都可能造成胸痛,却分属心脏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胸外科和心理医学五个专科,如不引导教学对象从病史,尤其是症状和体征着手,则不但浪费医疗资源,增加患者负担,更可能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面对急症患者,常要求采用独特的反向思维,即该患者目前有提示危及生命的变化吗?可能的病因有哪些?可能的病灶等等。概括起来即是快速鉴别诊断,快速评估伤(病)情,快速干预,快速支持,为后续治疗成功赢得时机。

4.2强化技能操作讲解及实地练习对急诊医学临床技能培训的目的在于强化他们的诊疗技术和操作的规范性,熟练程度和应变能力。做到理论及技能教学相结合,两者不可偏废,我们主要应用三种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一是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的人员,担任专项操作的指导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主要教学对象为完成阶段培训医师以及轮转住院医师;二是跟随教学秘书及科室住院总医师,随时得到一对一的操作指导,主要针对实习医师;三是依据培训大纲要求,培训或轮转医师对自己所管辖的患者、手术、技术操作的数量做好相应记录和登记,最后交医院教学主管部门进行量化审核。这三种模式使不同层次医师均能得到最直观、最简便、最快速的技能培养。

4.3建全教学保障与考量体系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考试、考核来度量教学对象的临床理论和技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取有区分的考量方式,对于我院对无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用标准化多站式考试,对有资证的医师则直接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考试。建立健全保障体系是急诊医学教学和培训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5],为此近年来医院制定了一系列以培养住院医师临床能力为核心的制度,如:《住院医师“三基”培训及考核方法》、《住院医师轮转培养方案》、《住院医师晋升、任聘有关规定》等,力求以制度确保急诊医学专科培训、教学工作保质保量的可持续发展。

急诊医学科和急诊科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急诊病情分级;急诊医疗;服务质量

由于人们生活质量及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逐渐增加,对医疗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急诊室的患者数量持续增加,医院内急诊室的医疗资源和空间相对有限,给急诊室的医疗工作带来很大影响,不仅延误了有效的治疗,还恶化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增加医疗纠纷[1]。同时,这对急诊室管理模式的改革至关重要。医院急救科是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组成因素较为复杂,主要负责24h对求救患者进行抢救和医治。随着急救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事前诊断和分级工作成为了急救医疗的关键部分。急诊病情分级是在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中一种热门流行的应急分类管理模式。急诊室可分为红黄绿三个领域,然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配,从而提高应急分类的效率和质量[2]。本文将随机选取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医院急诊科接受过治疗的200例患者,通过观察和对照来重点研究分析急诊病情分级在急诊医疗服务质量中的应用价值及作用,通过对部分患者使用了急诊病情分级管理,并与没有使用该管理模式的华患者进行对比,从而证明了急诊病情分级提高了急诊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随机选取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医院急诊科接受过治疗的200例患者,然后将他们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的患者在医院急诊科治疗中使用常规的管理方法。观察组的患者在常规管理方法的基础上使用急诊病情分级。观察组男50例,女50例;年龄21~71岁。对照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22~72岁。两组的临床资料的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的管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管理方法的基础上使用急诊病情分级,具体如下。(1)急诊分诊。在急救科门口设立分级提示,护理人员是分类护士,由具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负责分级任务,对患者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别送到对红色、黄色、绿色区域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第一级和第二级患者正处于危险之中,应立即实施红色标识的分级评估,并将其送入红色区域,以实行迅速救助。黄色区域的急救程度低于红色区域,主要接治出现了较大的生命力征兆或者是在一些紧急情况下需要优先治疗的患者[3]。绿色区域的急救程度最低,主要医治一些患有常见疾病的患者。(2)设置急诊的红黄绿三级就诊区[4]。红色区域将被设定为重症患者室,主要用于救治有生命危险的患者。红色区域专用多功能构造台、心肺复苏术(CPR)、人工呼吸机、胃洗涤器、监视器、痰吸入及心电图等必要的医疗装置,以能够有效地救助处于各种危急状态下的患者。这个区域的患者不需要挂号就可救助。而在黄色区域上,急诊患者需先由于护理人员进行病情分级,也可迅速与医生联系并接受治疗,多数检查可由患者在床边完成。为了保护患者的私生活,每张病床之间都隔着一块幕帘[5]。黄色区域紧挨红色区域,在患者出现异常变化时,由医生和护士迅速配合将患者送往红色区域,加以治疗。绿色区域主要是负责急诊患者的门诊,这一区域的患者的病情较轻。待护理人员评估病情后,患者可前往所规定的区域,等待治疗。

1.3观察指标

(1)两组医疗服务质量达标率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分诊准确率比较。两组救治危重患者的及时率比较。(2)患者满意度及医疗服务质量达标率调查。在2020年5月~2020年6月通过问卷法来对患者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这旨在于通过调查问卷来搜集患者满意度,以此反映出急诊病情分级在急诊医疗服务质量中的应用价值及作用。(3)患者分诊准确率及救治危重患者的及时率调查。对两组的患者分诊准确率及救治危重患者的及时率进行比较,并根据两组患者分诊准确率及救治危重患者的及时率的反馈来进行改善其不足之处。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这款统计软件来处理本研究所搜集得到的数据,并对本次研究的两组的医疗服务质量达标率、患者满意度、患者分诊准确率及救治危重患者的及时率的比较进行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疗服务质量达标率比较

观察组从管理人员工作、患者病情评估、消毒隔离、病区管理、分级管理、三基考核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的患者分诊准确率比较

观察组的患者分诊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两组的救治危重患者的及时率比较

观察组的救治危重患者的及时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急诊医学科和急诊科的区别范文6

1急诊医学的概念

急诊医学(Emergencymedicine)从概念上来说,是医疗学中一门新兴的学科,从属类上,应该是跨各临床专业的,而又有自身一套理论体系的。急诊医学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息息相关,在国际上,从1979年,其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医学学科,从此后在世界各国迅速被认可和发展。可以这样认为,急诊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和医学科学进步的必然趋势。

2国外急诊医学的发展与现状

在美国,急诊医师实行全科医师制,对急诊医疗技师(EmergencMedicalTechnicans,EMT)进行国家登记和考试,井与急救中心保持密切联系和合作。在德国凡志愿参与急救医疗的人员,可获得与为国家服兵役相等的待遇,可见全社会对急救医疗的重视程度。英国的医疗服务是免费的,急诊医学及EMSS发展迅速,全国有140多个处理急诊的专门机构,皇家医学院校设置专门课程,建立急诊医师培训基地。法国还专门建立了儿科急救中心,配备现代化的监护设备、专职儿科急救医师和救护设备齐全的急救运输工具。在降低危重患儿病死率方面,急救中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3国内急诊医学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的急诊医学发展,可以说有悠久的历史,公元400年前,华陀就曾经用类似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等方法抢救过心脏病患者。到抗日战争时期,对伤员进行战地初级救护和快速转移,也是近代院前急救的雏形体现。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急诊医学发展相对缓慢。我国现代急诊医学的重大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0年10月卫生部颁发了(80)卫医字34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1984年6月颁布了(84)卫医司字36号文件《关于(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推动了我国大中城市急诊医疗体系以及综合医院急诊科(室)的建立和发展。卫生部、邮电部共同确定全国统一急救电话号码为“120”。21世纪后,中国发生的比较重大的地震等事件,使我国的急诊医学有了更深的实战经验和更进一步的专业训练。

4国内外急诊医学的对比与现状

在国外,急诊医学己趋于系统化,建立了专业、专科急救网,配备了先进的通讯、抢救设备和有经验的医务人员。总之,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急诊医学,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加强急危重症的监护,降低急危重症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在国外,很多国家对急诊医学已经相当成熟并分类较细,如日本除建立了急救中心以及由固定的医院或医疗单位负责的急救网络外,还建立了各种其他类型的急救网。例如:夜间急救网、脑神经外科急救网等。日本的急救中心通过电脑网络和无线电通讯与警察部门,消防局,二、三级医疗机构和中心血库进行密切联系,可随时了解急症病人应诊的科别,是否需要急诊手术及急救医院空床情况,以便使急症病人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最合适的医院科室获得治疗。

与外国相比,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80年代后发展也很迅速,如全国性的中华急诊医学学会成立于1987年5月(杭州),同时,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也批推急诊医学硕士生研究点(协和医大、北医大、华西医大、浙医大、沈阳中国医大、兰州医学院等设立急诊医学硕士点,招收急诊医学领土生)。部分医科大学相继成立了急诊医学教研室(西部地区西安医大、兰州医学院均在90年代成立了急诊医学教研室并自编大学急诊医学教材),将急诊医学列入医学本科、大专、护理学专业的课程。全国性的专业期刊有《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及《中国急救医学》等。但是,急诊医学在我国还属不够专业和系统的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系统化成熟化。

急诊医学科和急诊科的区别范文7

【关键词】急诊科;技术特征;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79-02

急诊医学已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急救模式的改变对急诊医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大多数急诊医学工作者仍被一些问题所困惑,而较为重要的是急诊医学学科的建设。关键可能在于我们仍为对这个新兴专业的技术特征和发展不甚明确,个别领导及职能部位对急诊工作认识不足,重临床轻急诊,重院内轻院外,急诊工作风险大、待遇低、工作累、无政策倾斜,这也是造成急诊队伍中部分医护人员专业思想不牢固,优秀人才不愿进、留不住人的根本原因。因此有必要认真地对这个问题加以思考和讨论。

1 急诊科的技术特征:

1.1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对急诊医学的定义决定了急诊科医生的专业特色。急诊医学的内涵包括院前急救、复苏、灾害医学、创伤、中毒、危重病、急诊医学管理七个方面。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其专业特色也会更明显,更不能代替。

1.2 急诊科的功能定位:近年来,大家对急诊功能的定位逐步达成了以下共识:(1)生命和脏器功能急症的紧急抢救;(2)鉴别、分流,以最快速度完成急症的鉴别诊断,主动向各专科输送病人;(3)一般急症的诊断和治疗;(4)危重症的监护治疗;(5)灾难事件的急救。

1.3 必须充分认识急诊医学的内涵 1994年美国急救医学会将急救医学定义为:对于非预期的创伤或疾病即刻评估、处理、治疗和预防的专门学科。即以“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准备转出”为工作核心。

1.4 急诊医学已成为临床二级学科 急诊科已作为独立的临床学科在运作,但它有别于传统的临床专科,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危重程度来界定,针对患者而言更加注重患者的整体性和救治的时效性。这说明急救医学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涉及的疾病谱广,急症发生的随时性和急救技术面对的复杂多样性。

1.5 急诊医学贯彻“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 有的学者提出急诊医学是以“时间维度”为标准(急与缓)的一种医学体系。所以,急诊医学不但涉及危重病,还涵盖包括慢性病和疑难病等其他方面的所有急诊问题。

1.6 我院急诊科根据急诊工作的特点,在建科过程中纠正了急诊科只是“转运站”的做法,设置专职科主任,固定内、外科医师。现在急诊科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30%,配有专职麻醉师和固定的护士。我院初步形成了能独立完成诊断、治疗、抢救任务,与专科只有会、协作关系的自主型急诊科。

2 急诊科的技术要求及特点:

2.1 急诊科的工作流程:急诊医学的技术范畴应重点放在对急诊危重病的紧急救治方面,因而建立一个处理流程是至关重要的。我院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实施院前溶栓治疗,对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做了一些探索。我院急诊科于2005年6月专门组成院前溶栓小组,固定设置溶栓救治出诊箱,出诊人员有值班医师、护士和司机,一经接到病情报告即开往发病现场。在完善院急救体系中,我们还有计划地指导和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加强其AMI早期诊断专业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心电图的识别,使基层人员具有院前早期溶栓治疗的意识,并及时与其进行诊治意见的交流、至今我院急诊科对所属医疗单位和附近社区431例AMI病人实施了院前溶栓治疗,从发病至开始溶栓的平均时间280分钟明显缩短(P<0.01)。所有接受院前溶栓病人无1例死亡,经与院内溶栓病人比较,血管再通率和30日预后良好率均有所提高。

2.2 急诊医师要掌握什么样的危重症技术?首先要有相应的设备支持,一是急诊学科带头人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想的多,做的少,不愿意付出过多的劳动。二是缺乏整体发展计划,当遇到病情需要某种技术时,就想试着用,但往往因事先准备不足,多有失败。三是闯劲儿小,瞻前顾后,犹豫不定,失去机会。解决这些问题,首先的是要树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思想,做出年度调整计划,二要文献先行,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广泛调研,咨询或学习,充分了解该项技术的特点,内容,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并写出完整的综述。三是逐步实践,主要熟悉程序方法,不力求效果,待熟练后再选合适病例。

3 急诊科的技术发展:

加强急救医疗队伍建设,应从突发卫生灾难事故医疗保障着眼,从满足平时社会急救医疗要求着手,从急救医学是由多学科组成的专业体系特点出发,发挥多学科技术优势,培养一批现代复合型急诊人才。

3.1 首先应突出抓好学科带头人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协调,管理工作能力。具有宽广精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丰富和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担任学科带头人,正确认识高学历,高职称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关系和差别,从根本上抓好医院的急诊医疗人才培养的工作。

3.2 其次是抓好队伍建设。急诊医学涉及多学科跨系统专业知识,不是简单的预诊、分诊工作。我院拟从院前急救、创伤外科、复苏、中毒、急危重病医学为切入点,针对性地加强学习与培养提高,并不断补充年轻医师到这个队伍中,形成急诊医师人才梯队,满足临床需要。

3.3 发展急诊专业,必须赢得其他专业学科的认可。因为从专业角度讲,急诊医师这方面知识全面牢固,技术操作熟练。参加现场抢救很容易成为核心指挥员,对树立急诊专业形象非常重要。

3.4 急诊科的专业技术发展,需要有一个大的急诊模式作为支持,这方面讨论很多,如院前急救---急诊室---ICU---一体化模式是目前认为较为理想的模式,如果没有和则急诊队伍不能巩固,科室业务水平难以提高,急诊科名存实忘或有名无实。

3.5 提高急诊科管理水平,促进急诊医学发展

我院急诊科2009年2月在急诊计算机单机管理基础上开始进入医院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其功能包括:急诊病人登记;急诊病人查询;工作量、病种等统计。急诊病人登记系统的运行为急诊管理提供了重要数据资料,有利于提高急诊服务质量,有利于急诊工作正规化管理,有利于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通过网上交流可加强急诊专业人才的培训,进行急诊病例远程会诊、病例计论、交流经验、查阅中毒资料库,使更多的医务人员了解急诊医学的进展。

3.6 加强急诊工作的协调:急诊患者出口不够畅是多数急诊科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某大型综合医院急诊科1年共接诊患者73 865例,其中25 652例留观,1 334例进入抢救室,两者共占急诊就诊人数的37%。同期仅有1 032人被收住院,仅占留观与抢救室病人的3.8%。80%的急诊患者留观超过10天,而国外急诊病人留观时间不超过24小时。此外,在遇到多发复合外伤、涉及多系统危重病人紧急抢救时,各科室相互推诿、延误患者救治也是急诊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急诊疑难复杂病例的住院和多发复合外伤的抢救是医院有关部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7 确定地位、完善功能、规范行为:虽然,近年急诊的地位有所提高,但仍与当前及今后的发展不相适应。急诊作为急危重症患者的主要入口,是医院医、教、研无法离开的。现阶段急诊功能的完善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3.7.1 决定性治疗前移:急诊危重伤病员病谱广泛、病情多甚重、凶险。存活与死亡间的时间狭小,稍一耽搁就会失去抢救生命的时机。因此,在积极实施复苏措施的同时,把决定性抢救治疗前伸到急诊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7.2 加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的一体化建设: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的一体化建设要视当地急救体系的模式和各医院的具体情况而定。至于急诊科是否需拥有自己的EICU或与全院综合ICU合并成为一体,则应根据医院情况而定。

3.7.3 加强急诊外科的建设:近年来,急诊病种中创伤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我国每年死于创伤者在70万例左右,在人口死因中占第4位。另外,急诊工作的流程还不尽合理,很多抢救工作没有形成规范,随意性较强。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规范的工作制度、简单易行的诊治常规是急诊工作的当务之急。

3.8 结合临床实践开展科研,突出急诊医学特色

急诊科不仅有大量的临床工作和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应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的研究工作。结合国内外急诊医学的发展方向和医院的现状,冠状动脉闭塞早期的溶栓治疗和及时PCI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再灌注治疗;在中毒方面的研究集中于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研究;对急诊多发伤的研究,重点为创伤早期的治疗及多脏器衰竭的诊治。

参考文献:

[1] 王佩燕,我国急诊/急救医疗的现状及对未来改进的思考兼论“大急诊”、济南 ;第二届现代急诊医疗管理发展论坛资料汇编:105-108.

[2] 邵孝鉷 蒋朱明,急诊医学、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3.

[3] 吕传柱,中国院前急救近十年的发展及未来展望,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5(20):1487-1488.

[4] 梁子敬等,急诊医师专业特色的新思考,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2(6)1015-1018.

[5] 吕学苏,胡大一 . 急诊医疗的组织管理浅议[J].中国医药导刊,2005,7(2):103.

[6] 王佩燕. 培养急诊医学专业医师促进急诊医学发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3):173-174.

急诊医学科和急诊科的区别范文8

关键词 急诊 流程重组 方法研究

The method study on emergency care process reengineering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ant urban medical reform,the competition among the hospitals will become more intense.The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service functions as a window to community,and work quality appears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hole competitive power of a hospital.To adapt the medical insurance reform and medical system reform in the hospital,it is essential to seek a suitable mode for establishment of emergency departˉment,and make rational,feasible and advanced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s as well as methods.Enterprise 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is a new measure to the structure and system reform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which appears to be useful for us to investigate the administration of emergency procedures in the hospital.On the basis of advanced BPR,we can well manage the emergency procedure,promote the real-time control of emergency process,and improve emergency medical quality.

Key words emergency care process reengineering method study

急诊流程重组是以获取急诊诊疗实时信息为基础,综合急诊诊疗过程的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及反馈控制为一体的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管理模式。它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主要对实现医院急诊流程重组的方法、步骤以及关键环节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索。首先采用过程方法、持续质量改进理论、控制论等,对急诊流程现况进行了充分认识。其次,通过现况分析,明确急诊流程的关键环节、关键质控点和影响急诊医疗质量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之上,制订急诊流程重组的基本框架和实施方案,明确急诊流程重组的总体目标。制订流程重组方案,必须本着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的根本目的,以多学科、多专业人员协作精神、循证医学思想以及过程管理思想为指导。其中,利用计算机自动统计系统对急诊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对方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 策划急诊诊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对医院急诊流程进行过程分析,应围绕与病人就诊相关的整个流程、保证诊疗质量的内部控制措施和职责不清、容易发生缺陷或既往曾经发生缺陷的重点、薄弱环节及“接口”部位三条主线进行分解 [3~5] 。通过病人就诊相关的整个流程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各科室在诊疗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担负的任务、涉及的人员和岗位;诊疗工作中可能影响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完成整个诊疗工作所需要进行协作和配合的相关学科以及整个流程可以进一步优化、重组的环节及其实施的可能性等基础信息 [6~9] 。在掌握上述信息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制定强化内部质量控制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容易发生问题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明确科室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合理调配科室人力、物力资源;在建立科室内部封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措施的前提下,与质量管理部门和协作科室协商明确“接口”部位的职责与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证整个诊疗过程中不存在“真空”地带,不出现隐患环节。系统地识别这些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进行医院急诊流程重组的依据,也是进行急诊诊疗质量实时控制的基础[10~12] 。坚持持续质量改进的原则,预防医疗缺陷,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加病人和社会的信任。

2 急诊流程重组方案制订

作为临床科室,进行过程分析应围绕病人来院后初步诊断—修正诊断—明确诊断—及时合理处置这条线索进行(图1)。(1)值班护士接待和办理挂号手续。(2)急诊医师首次参与接诊,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病人一般情况、发病经过、病程进展和既往史、家族史情况,进行体格检查(物理诊断),结合既往门急诊病历记载、检查检验结果以及病人提供的其他医学资料,做出本次就诊的初步诊断;根 据对疾病和病情急、危、重程度的初步判断,对病人做必要的急诊处理;对病情较为复杂的急症、危重病例,以及具有明确专科特点的急诊病例,应按要求申请专科会诊;从进一步验证或明确诊断、有助于实施治疗的角度,确定拟进行的检查、检验项目并开据相应申请单。在急诊病历手册中作必要的记录。(3)在每次进行检查、处置之前,急诊收费处人员按医生开据的各项申请单据完成急诊收费,并在单据上盖章。 (4)辅诊科室值班人员按申请要求完成辅助检查及化验检查,并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检查报告。(5)急诊医生再次接诊,根据对回报的各项检查报告单进行分析的结果,做出必要的修正诊断。(6)对于诊断尚不明确的疑难病例,在上级医师及专科会诊医师的分析指导下,完成必要的检查、检验项目,修正或明确诊断,确定处置方案。(7)组织实施处置方案。根据病人病情,急诊处置方案可有三种:带药回家治疗,必要时复诊;急诊留观;收入专科住院治疗。

图1 急诊工作流程(略)

3 急诊流程中关键环节与重点部位

3.1 明确关键环节 (1)急诊医师准入:重点是按照“三严”标准,强化“三基”培训,搞好岗前培训和考核验收,把好年轻医师临床工作准入关。(2)会诊:重点是会诊申请质量把关、应诊时限和应诊人员的资质标准要求和会诊的效果。(3)病人知情同意:重点是诊断、处置方案、医疗费用、预后等内容的全面、准确、通俗告知和签字手续的履行。(4)标本处置:重点是标本采集准确性,标本标识的唯一性和标本交接过程的可追溯性。(5)值班、听班、交接班:重点是技术力量配置合理,值班人员资质符合要求,值班人员在岗在位情况,病情交接班突出重点,重要病情交接仔细,内容全面,有的放矢。

3.2 注重“接口”部位 所谓“接口”部位,就是一件工作涉及到多个不同隶属关系的单位或隶属关系相同但涉及不同工种的工作 [6~9] 。衔接接口部位的前提,就是首先作好自己管辖内的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协商一致或行政指令明确接口部位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划分,完善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消除扯皮和推诿现象。围绕病人诊疗过程这条线索,存在的较为重要的“接口”部位包括:(1)医护之间在医嘱下达和执行中的“接口”。(2)急诊和医技、辅诊科室在检查申请、预约、特殊准备和结果回报方面的“接口”。(3)急诊与医技科室之间标本交接中的“接口”。(4)急诊与其他临床科室在工作职责和任务划分中的“接口”。

3.3 选择关键质控点 通过过程分析,从工作性质和流程以及加强管理的角度,可以把病人在急诊接受诊疗的完整过程人为地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区段。通过对各区段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通过紧密衔接各区段之间的接口部位,切实保证并不断改进各环节的医疗质量。

3.3.1 诊断质量 以“诊断”为轴线展开,是病人诊疗过程 中的重要基础环节。其基本线索是:根据综合分析发病情况、病程进展、体格检查结果、既往史、家族史和已有医学资料得出初步诊断—通过常规检查、会诊和特殊检查检验结果作出修正诊断或进一步明确诊断 [13~18] 。该过程的质控点包括物理诊断、全面了解病情、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工作的指导、把关和纠偏,及时、有针对性、高质量的会诊,及时、准确、有针对性、有价值的辅助检查。

3.3.2 辅助检查质量 包括常规和特殊辅助检查。其基本线索是:检查项目的确定—提出申请—预约检查时间—检查前特殊准备—检查实施—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回报 [19~22] 。该路径的关键质控点包括检查项目确定的合理性、知情同意、大型仪器检查项目的诊断阳性率、预约时间、检查标本的管理、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回报的及时性。

4 医院急诊流程重组方案实施

针对 流程分析和原因分析,对医院急诊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影响急诊医疗质量的主要因素作必要的干预和调整。

4.1 加强人员培训和合理调配 重点在于把好急诊医生、护士的准入关,按照“三严”标准,强化“三基”培训,搞好岗前培训和考核验收;明确急诊会诊的应诊时限和应诊人员的资质标准要求,并对会诊的效果进行量化考评;在急诊科现有人员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人员调配。急诊病人在就诊时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时段性,因此,在护士排班时,可以改变以往平均分配的模式,对病人相对集中的班次进行加强。在同一班次里,也可以根据病人就诊的需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各组次的人员配备,但挂号护士要相对固定,保证24h有人。相应的人员调整措施和实施方案体现在急诊抢救预案中。

4.2 调整专科服务模式 设立有关专科的“急诊-病房”一条龙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专科优势,使专科服务在医院急诊流程中前移。在医院急诊流程中,专科会诊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由于专业设置的原因,各专科一般都处于急诊服务的第二线。等待会诊以及重复会诊的时间,影响了急诊效率的提高。将专科服务前移到急诊第一线,可以使急诊病人直接得到专科诊治,病人检查项目相对规范、固定,重复性检查或无意义检查相对减少;将专科急诊医疗收入与住院收入统一核算,与出急诊的专科医生的奖金收入不直接相关,有利于医疗行为的规范和提高 [9] 。

4.3 完善规章制度,管理制度化 系统规范急诊各类人员职责;制定急诊各类人员行为规范;建立急诊人员定期业务培训制度;细化医院急诊流程各环节分工,健全急诊会诊制度,明确责任,归口管理;调整急诊奖金分配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急诊抢救预案;建立健全急诊医疗质量讲评制度,作为质量控制的一种手段。

4.4 操作自动化 增加个别环节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工操作可能导致的人为误差。充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开通“门诊医生工作站”子系统,最大限度实现信息共享,减少病人在交费、检查过程中的信息重复录入;急诊挂号处是病人在急诊就诊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是获取病人基本信息、观测生命体征、录入病人信息的第一站,也是手工操作最多的地方。其中测血压一项要求测量人员手、耳、心并用,在测血压的同时不能兼顾其他事项,影响了病人通过速度。在急诊护士站配备电子血压仪,可以有效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加速分诊。

5 医院急诊流程重组的实现

医院急诊流程重组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医院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机关管理的力度。特别是各项制度和措施落实情况。其次,在医院急诊流程重组实施前,必须经过慎密的策划。对医院急诊流程现况作充分的研究,有足够的认识,找准影响医院急诊流程的关键节点。要想从根本上改善作业的质量与效率,就必须以顾客为导向,根据“令顾客满意”的原则对作业流程进行重组。在制定重组方案时,通过专家咨询,确定新指标时,一定要符合本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标准要有科学性。在医院急诊流程重组的过程中,评价和反馈非常重要。通过及时评价和反馈,可以使参与者了解流程重组的结果以及需要改进的环节,有的放矢,参与者会更加努力,而这种努力正是保证流程重组持续进行的重要因素。

6 结论

医院急诊流程重组是以获取急诊诊疗实时信息为基础,综合急诊诊疗过程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及反馈控制为一体的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管理模式。它是医院质量管理重要组成部分。急诊诊疗质量实时控制必须在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和控制论的指导下,以标准的建立和完善为前提,并通过计算机自动分析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建立而实现,利用计 算机自动分析系统对急诊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对方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和应用流程重组方法是必要的,它可以提高环节质量实时控制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这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医院流程重组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晓伟.实现医院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中国医院管理,1996,16(8):14-15.

2 Davenport TH,Short JE.The New Industrial Engineering: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Process Redesign.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0,1-10.

3 Hammer M,Champy J.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Harper Collins Pub,1993,1-30.

4 任真年.国外急诊急救医学发展现况与趋势.前卫医药杂志,1999,16(2):121-123.

5 曾淑勤.急救医学的若干进展.中华护理杂志,1994,29(6):369-371.

6 李宗浩.中国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8,14(6):379-381.

7 王今达.我国危重症急救医学发展的历程与展望.中华医学杂志,1996,76(1):803-804.

8 王思明,马小驹.从法国院前急救现况谈我国院前急救医学的发展.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8,(6):335.

9 樊寻梅,李春盛,王佩燕.我国急诊医学的现况与发展对策.急诊科学,2000,9(6):364-366.

10 Soumitra Dutta,Jean-Francois Manzoni.过程再造、组织变革与绩效改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12.

11 张鹭鹭.医疗质量评价的发展.医院管理杂志,1997,4(4):391-393.

12 郭琪,张鹭鹭,范思昌,等.顾客原理在持续性医疗质量提高中的应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9):556-558.

13 闫冠华,马谢民.普通外科常见病种住院流程重组类实验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12):728-731.

14 李菲菲,马谢民.慢性胆囊炎伴胆石症腹腔镜切除术的住院流程重组.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10):607-608.

15 张丹.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住院流程分析与重组.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10):605-606.

16 马谢民.常见手术病种住院流程重组与缩短平均住院日的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10):603-604.

17邵孝?,王一镗,戴行锷.“急诊医学”与“急救医学”.急诊医学,1997,6(3):131.

18 王平.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标准规范与医院实施2000版ISO9000族标准振作实务手册.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3,245-261.

19 董军.临床路临的特点与应用.中国医院管理,2003,23(6):11-12.

20 陆龙.医疗服务本质的再认识.医院管理杂志,1999,6(6):401-403.

急诊医学科和急诊科的区别范文9

关键词 急诊 住院 患者 综合分析

急救医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许多文献对急诊内外科疾病综合分类进行报道[1,2],但对急诊住院病例病种综合分析报道较少。为探讨伊犁地区急诊住院患者病种分布情况,对收治患者病种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旨在了解本地区急诊住院疾病的多发病种、季节、年龄、性别及收住科室,为提高急诊医疗质量及医护人员配备指明方向,为政府决策部门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伊宁市农四师医院急诊科2010年1月14日~2011年1月14日收住院病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不包括小儿科和妇产科)。

研究方法:疾病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ICD-9的分类原则。按病因、性别、年龄、科别、季节分布情况分析急诊病例,应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各有关数据变化规律并得出结果。

结 果

病因、性别分布情况:前十位疾病914例,占总病例的54.8%,其中男596例(59.0%),女318例(57.1%),男女之比1.87:1。第1位外伤433例,男333例,女100例。第2位冠心病80例,男41例,女28例。第3位脑梗死71例,男43例,女28例。第4位高血压67例,男33例,女34例。第5位阑尾炎64例,男31例,女33例。第6位脑出血44例,男30例,女14例。第7位上消化道出血43例,男28例,女15例。第8位心律失常39例,男17例,女22例。第9位肺炎37例,男21例,女16例。第10位腹痛36例,男19例,女17例。

年龄分布情况:位于第1位的外伤患者中,中青年(20~40岁)190例,中老年(40~60岁)124例。心脑血管病中,60~80岁的老年人168例。

科室、季节分布及收住科室情况:内科847例,外科735例,妇科59例,五官科19例,儿科8例。季节发病情况:秋季495例,春季43例,夏季417例,冬季320例。

性别分布:男1011例,女657例。

讨 论

我院为综合性医院,患者来源分布接近常规人群分布,急诊科24小时全天候服务,较能代表急诊就诊患者一般情况,现就上述结果讨论如下。

从季节分布来看,我院急诊科住院病例数以秋季最多,其次是春季,冬季最少,与文献报道夏季病例数最多不一致[3]。病种以外伤、心脑血管病及呼吸道疾病为主。心脑血管疾病以秋冬季好发,这与西部秋冬季节气候变化快,昼夜温差大,人们户外活动少,局部血流缓慢有关。上呼吸道感染好发于秋冬季,与天冷气候干燥有关。春、夏季外伤、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炎症较突出。故医院应针对不同季节急诊发病特点,在人员配备、药物、器材的准备等因时制宜,做到有备无患。

从疾病谱分析看,1668例住院病例中,前10位疾病,男性发病总数明显高于女性。第1位是外伤,男性高于女性。冠心病,男女差别不大。脑梗死,男性高于女性。高血压,男女差别不大。阑尾炎,男女差别不大。脑出血,男性高于女性。上消化道出血,男性高于女性。心律失常,女性稍高于男性。肺炎,男性稍高于女性。腹痛,男女差别不大。外伤排在第1位,其中以交通事故发生车祸最多,多与司机饮酒驾车、车速过快、路人随意穿行马路、冬季下雪路滑等有关。另外,青壮年劳动工作在生产第1线,是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的高危人群[4]。心脑血管病排在第2、3、4位,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元凶,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5],故应加强心脑血管病预防宣传,提高健康教育水平,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从性别分布分析,男性几乎是女性患者的1倍,其原因有三点:其一,男性对疾病易感,其二,其对疾病耐受性较差,其三,其社会行为、生活及卫生习惯均较女性差,故应加强卫生宣教工作,约束自身行为,加强锻炼以防各种疾病发生。

从年龄分布分析,位于第1位的外伤患者中,以中青年最多,可能原因:其一、该年龄段的青年人卫生习惯较差,生活无规律,自我约束差,导致外伤多,感染率高。其二、中青年工作压力大,学习紧张。其三、青壮年劳动工作在生产第一线,是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的高危人群。因此,建议中青年加强体育锻炼,增强预防意识,多参加健康娱乐活动,陶冶情操,使工作、学习、休息和娱乐张弛有度,企业应加强劳动安全保护。其次是40~60岁的中老年患者,以碰伤,摔伤、骨折多见,这与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行动迟缓,极易受伤有关。心脑血管病中,60~80岁的老年人发病率最高,由于患者相对老年化,今后随着老龄人口增多,这一比例还会逐渐上升,故应加强对老年人的自我保护知识宣传。

从科室分布分析,我院主要以内科收住为主,其次是外科。因为儿、妇科有单独急诊室,五官科大多是外伤患者,符合住院条件的不多,故住院病例数较少。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由于区域地理、气候变化、民族分布、生活习俗的差异,有其独特的发病特性。分析急诊接诊的一般规律,培养综合型的急诊医生,可有效提高急诊救护效能,推动西部医疗事业发展,促进国家西部第2个10年大开发。

参考文献

1 于启林,朱士俊,梁爱萍,等.82598例急诊患者疾病分类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10):599-601.

2 李继光,朱玉森,万建华,等.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40):219-222.

3 戴国兴,郭莉,盛慧秋.3922例急诊观察病例统计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00,1(3):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