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集锦9篇

时间:2023-09-18 17:40:26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范文1

生态文明既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一项亟需推进的工作。贵州省实施的“TOP50”旅游小镇被认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具体实践,将为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提供源源动力。

“TOP50”旅游小镇是贵州旅游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对外招商的形象标识,是指“十二五”期间在全省范围规划开发50个“旅游小镇”;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产业支撑、富有地域特色、人居环境良好的旅游城市和风景、风情旅游小镇,提升贵州旅游品质,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这不仅符合十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能使贵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得到有机整合,有效推进贵州旅游产业升级。

“TOP50”旅游小镇既是贵州的小城镇建设,同时也是多彩贵州旅游文化的创新建设,是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小城镇建设有机融合的重要载体。

按照“规划国际化、建设特色化、开发市场化、资本多元化、产城一体化”的要求,贵州旅游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探索“要素经营”新路子,将政策优势与资源优势进行有效整合,引入全新的资源利用模式,提出“资源有偿让渡”,打破以往制约和阻碍旅游发展的瓶颈,有效地让政府的意志、资本的意图、民众的意愿、专家的意识充分融入到“TOP50”旅游小镇建设的各个环节,使资源和资本得到高效利用。

贵州多彩的旅游资源,逐渐成为吸引社会各类资金的“磁场”,而“TOP50”旅游小镇建设为稀缺的资源与分散的资金搭建了有效的融合平台,为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优势、引入社会资金和引进经营理念创造了条件。

在实施“TOP50”旅游小镇建设中,规划显得尤为重要,科学规划是前提,创新开发是重要手段,做出特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根据各地的自然景观、乡风民俗、经济发展特点、历史人文背景、区位特征等地方“个性”,重点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度假型小城镇;在充分掌握本地资源优势的情况下,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创建方案,确定不同地区建设的内容和重点,突出本地资源禀赋,形成各具特色的创建模式。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范文2

关键词:旅游城镇化;琼粤;思考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由于未来的城镇竞争不是简单的个体竞争,而是城镇群、城镇圈和城镇带之间的竞争,因此旅游城镇必须根据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关系进行整合经营,各归其位,调整自身的发展定位,尤其是产业定位,找到自己在城镇群落中的恰当位置。

一、以旅游为依托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在学术界,对于“城镇化”和“城市化”的争议一直存在,很多学者认为它们都源自英语的同一个词“urbanization”,含义是一样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比城市化更为贴切,更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最早提出“旅游城镇化”-“tourism urbanization”概念的是 Mullins(1991),他认为“旅游城镇化”是一种建立在享乐的销售与消费基础上的新的城镇化模式Mullins 的旅游城市化观点在国内外研究旅游城市和城市旅游的文献中常被引用。在美国一些大都市区域发展中,存在着严重依赖旅游业的现象。旅游城镇化是指旅游区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城镇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的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旅游城镇化是旅游作为推动城镇化的一种动力,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从消费的角度看,旅游城镇化是指为满足人们由传统的日用型消费向现代享乐型消费转移,提升城市功能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比重和地位逐步提高,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推动人口集聚和配套服务业发展不仅能够有效地实现人口集聚,带动城镇化进程,同时较之于工业驱动的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是推动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世界上有很多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而闻名于世的城市,拉斯维加斯、摩洛哥、埃及等等。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乡镇都在不断挖掘自身的旅游业资源,使其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极。旅游驱动的新型城镇近年来发展迅速,旅游城镇是指在周围环境和条件都不同于该地的区域内,由于拥有着某种或某些丰富而特殊的自然资源,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一直未被人类发现和利用而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随着人类逐渐发现,在政府相关政策支持下,通过对该地区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形成较大吸引力和扩散力的推进型产业,进而形成的区域性的特色城镇。新型城镇化,其支柱型产业经济即旅游经济,旅游资源是推动城镇化发展根本动力,最终而成为国家或世界著名的旅游城镇或旅游胜地。由于新型型城镇的特殊性,这种旅游经济只能在城镇区域内成为主流经济或者说支柱经济,这种旅游经济导致旅游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或者重要产业。

二、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是琼粤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呈现先慢后快的特征。194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10.6%,1978年增长到17.9%,近30年只提高7.3个百分点,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改革开放后,城镇化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特别是1995年之后,我国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率从1995年的29.0%增长到2005年的43.0%,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2009年达到46.59%,2012年已经达到了52.57%,比2011年提高了1.3个百分比,增加了2103万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是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中最主要的物理特征和社会形态向高层发展的客观表现形式。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具体体现。城镇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先进文化的集聚地,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明显地起着主导作用和决定性的影响。旅游城镇也不例外,特别是通过旅游扶贫发展起来的旅游城镇面临着持续发展和系统竞争力的提升。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和其他城镇化不一样。区别之前的工业化引导的城镇化,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是一种消费产业带动即内需型产业带动的城镇化。

广东省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中心城市发展日趋成熟,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广东全省城镇面貌得到较大改善,节约集约用地水平逐步提高,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城镇服务功能逐步完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大量农村人口转变就业渠道并向城镇聚集,带来旺盛的城镇建设投资和消费需求,工业化与城镇化形成良性互动。广东已逐步形成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发展、东西两翼稳步发展、粤北地区加快发展的区域格局,以及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城镇化进程的区域差异明显。不同区域的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继续稳居全国前列。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化发展,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全省区域协调进一步加强;城镇化空间格局全面优化,形成以城镇群为发展主体、城镇各具特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根据中央的精神要求并结合实际,海南省委省政府已将推进城镇化作为海南省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重点工作之一。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计显示,海南城镇化水平由1988年建省时的16.99%上升到2011年的50.5%,23年提高了33.51%,年均增速1.45%,这一增速低于同期国家城镇化率。如按户籍人口计算,海南城镇化水平为38.12%,若再扣除农垦因素,海南实际城市化水平仅为32%。旅游是中国城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动力之一。旅游强大的动力价值及区域综合发展协调能力,决定了其将在这一进程中,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特别是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海南的旅游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海南旅游机制体制创新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海南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城市是旅游产业的载体,是游客的聚散地,也是旅游的目的地。把海南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不仅要建好景区,而且要建好各个城市。风景美丽,城市漂亮,才是真正的旅游胜地。目前,海南各个城市建设与景区建设不协调,城市发展与旅游发展要求也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城市功能不配套,城市环境有待改善,城市经济活力不强,岛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严重阻碍着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增长方式转型。推进城镇化,加快城市发展,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旅游发展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给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旅游发展可与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旅游业导向下的泛旅游产业聚合的区域经济与城镇化综合开发,形成了城镇向田园城市发展的方向,形成了新型的、更加完善的城镇化体系。与国内外旅游城镇化的研究相比,海南省旅游城镇化的理论体系尚处于构建之中,研究领域较分散,研究内容不够丰富,尚未凝练成明确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在未来的旅游城镇化研究中,在实践案例的基础上构建旅游城镇化的理论体系研究尤为重要,并且需要探索城市在旅游城镇化过程中更为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建设和完善以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体系。

三、加强琼粤旅游城镇化合作的对策建议

中央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使城镇化工作成为我国现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内需促增长的重要抓手。海南加强与广东在城镇化方面的合作,既是落实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地位的重大举措,也是海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关系到完善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海南应以建设新型城镇化为目标,坚持以旅游推动城镇化发展,共同探索建立粤琼区域开放合作的新模式。

一是加强粤琼区域联合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考虑设立“旅游城镇管理化合作实验区”。建立粤琼地区旅游城镇的联盟和集群发展,需要在区域合作上有实质的发展,以整体形象进行宣传和营销,有针对性和特色化的策划旅游线路,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旅游项目重复推出,实现旅游产品规模化生产,保证市场价值的最大化,从而提高整个区域旅游城镇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一整套系统、规范而又便于操作的城镇管理法规制度体系,依法依规实施城镇各项管理活动,为城镇管理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执法部门要敢于执法,善于执法,提高执法水平。推进人性化管理,城镇管理对象是人,服务对象也是人。广泛开展城市社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造活动,启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建文明城,育文明人。既要通过提高居民的文明程度,促进城镇管理水平的提高,也要通过城镇管理和发展的成果来感染人、塑造人和提高人,形成城镇发展与人的发展良性互动。

二是在粤琼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中,纳入的旅游元素。坚持规划先行,尽快研究制定粤琼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在规划体系中要纳入旅游元素,是进一步提高对旅游元素在城乡规划体系中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在视觉美感、整体协调和服务理念等方面进行深度阐述,做到规划能够完全展现景观的、休闲的、服务的旅游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宜游水平,增强区域的特色和品位。可考虑在规划编制专家中增添旅游和营销专家,在总体规划中融入旅游元素并征求旅游部门意见,在各分项规划中增设旅游专项规划,以便在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宜学、宜游水平的同时,增强营销运行城市的功能设计。

三是在粤琼区域内,要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海南岛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人口少,陆地面积小,易于把全岛作为一个整体,科学规划城镇化建设。广东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战略,以增强城镇群和中心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等为重点,在提升城镇化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城镇化发展整体态势良好。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城镇发展布局规划,以旅游为导向,合理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模、速度、节奏,优化结构和布局。建立以旅游为导向城市化战略格局既要考虑布局和形态的优化,还要根据不同区域和城市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城镇化。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的规模、速度、节奏上,要充分体现结构化要求。城镇化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能搞式的城镇化,这样既不能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也不可能有效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同样城市化率也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相适应,不顾客观条件,过于追求提高城市化率,既会降低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也会带来新的经济社会问题。

四是重点发展特色旅游村镇使农村就地变城,打造独具特色的风情小镇群。海南和广东农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的资源特色鲜明,极具开发价值。这既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基础,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海南现有城镇社区质量需要提升,要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为突破口,着力破除海南特色的城乡四元结构(城市、乡村、农垦、旅游区)带来的城镇的发展障碍。在建设过程中,要把旅游发展的理念和城市建设的理念有机融合,优势互补,就能建起各具特色的村镇。比如利用温泉资源建设温泉小镇;利用民族地区建设民族风情小镇;利用优势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小镇;利用古村落建设文化特色小镇等。这样的发展模式,农村可以就地变城,农民可以就地变工,产业可以就地转型,能够有效地实现产城结合,旅游特色鲜明,城市个性明显,这才是低成本低碳化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最好能结合实际,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海南省在“风情小镇”建设中,并不是简单地筹集资金建住宅、酒店和景区,而是根据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实行差异化的规划建设,以改造为先、直接建设为辅,以产业集约为主、旅游地产配套为辅。要进一步通过筹措资金为城镇实行免费的房屋修缮与基础设施改造,使服务条件及公共设施水平大幅提升。对于旅游资源禀赋较高的乡村可以与本地特色结合起来,按照国家A 级景区的标准,采取“一村一品、一镇一色”的方式,统一规划建设具有独特乡土气息的新型农村社区,打造成深受游客欢迎的风情游小镇,设置风情巴士,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使当地农民从传统农耕中解放出来,转变成从事旅游业的新型岛民,有效地拉动了城镇经济,直接惠及乡镇居民。

五是要坚持粤琼共创共享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投入建立覆盖粤琼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建立社会不同群体利益协调机制和共创共享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都在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并设置了专项资金。随着两省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将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进一步加大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投入,以建立覆盖两省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互动发展。现阶段需要建设和完善的不仅要重视针对广大游客旅游安全防范与警示、旅游救援、旅游信息指引、旅游投诉处理、旅游环境与秩序的改进等公共服务的提供,而且也要重视针对旅游经营者的旅游公共营销、金融保险、投资指引、市场维护、诚信体系建设等企业经营与发展所需公共服务的提供。做到新型城镇化建设到哪里,旅游公共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并将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就包装成旅游产品,切实使广大居民享受到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广州市人民政府,佛山市人民政府.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09-2020)[Z].2009.

[2]杨遥.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活力试验区[J].中华建设,2011,(9).

[3]尚传斌.对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2011,(5).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范文3

一、特色旅游小镇的含义

旅游小镇是是指依附于某类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并以其为开发或旅游服务为主的小城镇,就是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小镇。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说明发展小镇旅游业是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前国内外旅游小镇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资源主导型小镇,(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即自身拥有旅游资源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小城镇。以古镇为主,本身就是旅游吸引力,有特色建筑、风水情调、民俗文化等,典型是浙江乌镇。

(二)旅游接待型小镇是为前往景区旅游的游客提供住、行,食、购、娱等相关服务。虽不是景区内,但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同时作为旅游集散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如黄山汤口镇。

(三)行业依托型小镇,顾名思义,是依靠某种特殊行业,发展形成的旅游宜居小镇。以会议旅游小镇(瑞士达沃斯、中国博鳌)为代表。

(四)生态人居型,这类小镇一般处于中大型城市周边,距离城区较近,本身生态环境优美,且以生态人居为发展特色,主要接待城市休闲居民。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为例。

二、发展特色旅游小镇的意义

在我国,旅游小镇是近年来才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但旅游小镇在国外旅游发展实践中,却极具特色与旅游吸引力。发展旅游小镇对于旅游资源的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带领农民致富,丰富我国城镇化发展内涵,对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都有重大意义。发展小镇旅游,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运用市场化手段,将旅游发展与小镇建设结合起来,是城镇化建设一条创新转型之路。

三、我国目前旅游小镇的发展现状

(一)定位不明确,主题不突出,同质化情况严重,文化底蕴不深厚。旅游小镇最早在国外兴起,不少小镇名声在外,现在国内很多地方在建设旅游小镇的时候,难以改变模仿的痕迹,幻想着把达沃斯小镇搬过来,或者幻想着把普罗旺斯小镇搬过来,结果最后不伦不类。模仿不是特色,特色旅游小镇最大的特色应该是文化。

(二)城镇配套设施建设薄弱,成为小镇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短板。

(三)开发过度,商业味过浓,破坏严重旅游地产是旅游发展的产物,但是如果过度开发,旅游发展也会变味,地产商霸占公共资源、围湖圈地、开山毁林等现象在不少旅游开发过程中会出现。

(四)功能单一,吸引力不足。例如作为承载九寨沟和黄龙两大龙头景区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之地,漳扎镇和川主寺镇尽管经过多年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休闲娱乐产品不足,且依旧存在旺季人满为患、接待能力不足,淡季关门歇业、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闲置等问题。反观国外一些知名景区周边的旅游小镇,却是一年从头火到尾:比如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依云镇,就以其驰名世界的依云矿泉水让游客慕名前往,而遍布的温泉疗养中心让不钟爱登山的游客也愿意驻足休息。

(五)旅游接待重硬件,轻软件。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旅游产品在消费的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人与人交往的场景,普及发展理念、提升居民素质,应当与特色旅游小镇同步进行,而这一软实力的提升,更需要一个长远的过程。

(六)旅游附加产品开发不足。在德国旅游,很多游客都会特意前往参观奔驰汽车公司所在的小镇:穿上工作服,拧上几颗螺丝钉,到工人的食堂里吃顿午饭,体验“奔驰人”的生活,最后购买些印有奔驰商标的钥匙圈、丝巾、手表等纪念品。而我们还停留在“走马观花”的观光式旅游这一初级阶段。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四、旅游业品牌塑造的意义

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步入新的世纪以来,广大受众收入水平、 文化水平的日益提升,导致消费水平的大发展,日渐趋于个性化与品牌化,旅游业这一特殊的产业也毫不例外,旅游业在经历了资源驱动、产品驱动之后进入形象驱动阶段。旅游品牌也就应运而生。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是影响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旅游产业如没有品牌,就没有了核心竞争力,就没办法可持续性发展,品牌化又是名牌化的必经之路。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的良好塑造与有效传播,有助于旅游者更好地认知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必须建立认知度极高的品牌,才能在竞争中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

五、旅游小镇如何进行品牌塑造与传播(以河口镇为例)

(一)河口镇概况。河口镇,隶属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历史上曾与景德镇、樟树镇、吴城镇并称为江西四大名镇。如今,这四大名镇中,只有河口镇还保存着较完整的明清古街,被省、市文物专家称为江西第一古街。2013年6月,河口镇明清古街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4年3月,河口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历史上民间有“买不尽的河口,装不完的汉口”之说。商界则称之为八省码头”。河口明清商贸古镇是珍贵的历史遗产,文化厚重,是构建上饶“大旅游”格局一个潜力巨大的资源。

(二)河口镇品牌塑造传播策略。

1、‘特色小镇”,做好“特”字的文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旅游目的地争夺客源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河口镇应找准定位,贴好标签。如凤凰古城的“湘西风情”,笔者建议用“千年古镇百年古街”作为河口镇旅游宣传语,主打文化牌。

2、广告传播策略。“酒香也怕巷子深”。利用网络、杂志、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进行广告宣传,提高知名度。包括电子视频系统、车座套上的空白空间、车身上的可利用位置以及旅行社为旅游者提供的杂志书籍、旅游景区周边城市的户外广告牌等等。也可以考虑跟宾馆饭店合作,在各种平面和多媒体媒介上传播与旅游景区品牌相关的信息,包括电梯门口的视频媒体、房间里的杂志报刊书籍、饭桌上精美的菜单等等。

3、导入完整的旅游形象识别系统(CIS)。一套优秀的CIS设计能成功的将旅游景区与其他景区区分开来。选取符合古镇气质的形象代言人,向社会征集或请专业的设计公司设计河口镇旅游形象标识,以及河口镇标准字体、标准色,及辅助色等,同时将其标准化、统一化再对内对外传播。特别是着重向当地群众宣传设计后的CIS系统,增强当地居民对古镇文化的自豪感从而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对古镇的保护和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工作中来,获得当地居民的支持。

4、公关策略。乔家大院景点因成为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陈建斌蒋勤勤主演的电视剧《乔家大院》的拍摄取景点而认知度飙升。黄磊、刘若英主演的《似水年华》在浙江乌镇为主要取景点。河口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迹,可以与一些会议、电影电视剧剧组开展合作营销实现双赢,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参加国内外旅交会举办大型宣传活动和节事活动如民俗文化节、仿古贸易节等提高旅游吸引力。

5、网络传播策略。随着英特网的发展我国网民人数的剧增,网络已经成为了新兴媒体。河口镇应在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带领下建立景区官方旅游网站 在国内门户网站和各大旅游专业网站、热点旅游论坛上景区信息,重视搜索引擎查询逐步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和网上预定以及微博微信营销。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范文4

关键词:小城镇形象;识别系统;规划设计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great changes of society and tourism in national of booming development, promote a batch of small towns unprecedented growth, emerging tourist small towns, and tourism, traditional small towns small towns such as the protec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was in full sw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also ushered in the new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Some towns use their uniqu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buil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towns living alone tourism cultur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tourism image planning design of small towns, into the city image recognition system, from concept system, behavior system, visual system on three aspects of tourism image planning in the small towns of solutions should focus on the problem.

Keywords: small towns image; The recognition system;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旅游业为主的旅游型小城镇,同时掀起了旅游型小城镇建设的高潮。那么,怎样合理地保护、利用和开发旅游型小城镇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使其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主力军,就成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1.旅游型小城镇与形象规划

1.1旅游型小城镇概念及分类

旅游型小城镇,一般也称旅游小城镇,是多样化小城镇的类型之一,就是城镇职能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其重要的人文历史景观是该镇主要的旅游资源,也是该城镇发展旅游业的依托。

依据小城镇发展旅游业的类型,旅游型小城镇又可细分为三类:(1)资源主导型旅游小城镇,即小城镇自身有一定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继承了特有的文化艺术传统和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从而对旅游者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例如,湖南省湘西的凤凰古城;(2)旅游接待型旅游小城镇,是指小城镇通常为远离旅游中心城市的著名风景区重要门户和游客主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小城镇依托地理优势,开展旅游接待工作;(3)生态观光型旅游小城镇,是指自有旅游资源的价值有限,但具有著名风景区重要门户和游客主要通道的区位优势,以接待城市休闲居民,开展农业观光为主的小城镇,

2旅游型小城镇形象规划

现象学来看,小城镇形象是小城镇内在属性的表现状态。这是本质与现象、内涵与外延、相互制约、互为存在的矛盾统一体。其内容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包括城镇形态、城镇建筑、城镇道路广场、园林绿化和环境卫生等,软件部分包括城镇人的行为、城镇文明、群体活动和城镇政府形象等。在这个统一体中,建筑视觉形象是其主体,其中还包含了小城镇的地域形象、民族民俗形象、乡土文化形象和其他人文历史形象。因此,小城镇形象是对小城镇中的一切事物总的描述。小城镇形象规划便是抓住小城镇的地域特点、人文历史、社会经济条件等内在属性,运用艺术设计等手段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设计,从而以完美的外在形态表现出来。要成功将小城镇的形象进行规划设计需要由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移植而来的城市识别系统CIS(CityIdentitySystem),从理念系统MI(MindIdentity)、行为系统BI(BehaviorIdentity)、视觉系统VI(VisualIdentity)三个方面进行立体地、系统地、完整地设计。

旅游型小城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本身就具有很好的视觉景观要素。任何类型的小城镇都有其可塑造的内在属性,也包含有旅游型,旅游型小城镇其最主要的内在属性便是旅游型。因此在进行旅游型小城镇形象规划的时候,更需要挖掘这个镇的本质、个性、特色,展现形象的地方性及民族、民俗特性,MI、BI、VI三个方面立体地考虑,还要在表现其他属性的同时将旅游性完美的体现出来。在旅游城镇景观设计中,要有意识地保存和强调其独特性和典型性,突出其环境与特征,从旅游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看待小城镇景观的构建,达到唯我独有,唯我独佳。

2. 旅游型小城镇形象的规划设计重点和内容

2.1小城镇形象的规划设计重点

小城镇形象规划设计内容的庞杂性决定了小城镇形象塑造要把握重点,以一、两个或多个特色景观来代表、突出小城镇的形象。一般来讲旅游型小城镇形象规划设计,应该从宏观景观、中观景观和微观景观三个层面来分别把握重点,宏观层面在于小城镇整体形象的塑造,中观层面在于小城镇中重要地段的局部形象塑造,微观层面在于建、构筑物和小品设施特色创造。在各个层次景观的规划设计中,都要结合旅游,从居民和游人的双重角度来突出旅游型小城镇景观的特色。并从始至终都密切结合小城镇的旅游特色,以成功有效地塑造旅游型小城镇的鲜明形象。

2.2小城镇形象的规划设计内容

小城镇形象规划设计是以整个城镇作为背景,从区域整体的、综合的角度入手,以小城镇中的物象形态和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把有形物的形状、体积、色彩、质感、节奏、韵律及其相互关系合理地组织并加以运用,从而艺术地发现与表现。

小城镇形象规划设计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以环境为衬托的景观规划设计和创造环境的设计。凡在小城镇规划与建设中涉及到城镇形象设计,诸如镇区形象设计、居住区形象设计、某标志性形象设计、某建筑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某企业形象设计、某工业产品设计,以及美化环境的设计,诸如城镇道路、广场、节点、公共设施、灯光、色彩、装饰艺术及绿化设计都属于小城镇形象设计的内容。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范文5

才能撑起中国经济转型?

特色小镇的概念最近很热。特色小镇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载体,也应该成为中国新时期产业升级的主要载体之一。

有些人不太认可这个结论,认为把特色小镇的定位抬得太高。因为一想到特色小镇,大部分还是想到的欧陆风情或者江南水乡。但特色景观只是特色小镇“特”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次要方面,真正重要的还是产业。

发达国家,他们的很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就是聚集在小镇而不是中心城市的。比如美国,大家都知道,它最有竞争力的产业主要是两个:一是金融,二是高科技。

金融方面,有格林尼治的对冲基金小镇,一个镇上就聚集了五百多家对冲基金,对冲基金规模就占了全美国的差不多三分之一;

加州的门罗帕克小镇,这个镇是美国风险投资基金聚集地,纳斯达克一半以上的高科技公司都是这个镇上的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的。

加州门罗帕克小镇

至于高科技方面,美国的硅谷,其实就是一连串小镇聚集而成的。斯坦福大学附近的帕罗奥图,除去大学校区也就几个平方公里,是硅谷的孵化中心;苹果公司所在的库比蒂诺人口五万多;英特尔总部所在的山景城也就七万多人口。

库比蒂诺小镇

在欧洲,英国的剑桥大学就在剑桥镇,距离伦敦80公里,人口不到十万,我骑车十五分钟即可横穿主镇区,这里是英国教育和科技创新中心。英国目前最先进的产业是它的航空发动机制造,世界著名的航空发动机公司罗伊斯·罗尔斯总部就在距离德比市中心大约四公里的Sinfin小镇上。而德比市也不过是一个总人口二十来万的小城,距离伦敦180公里。下面这张图的就是罗伊斯·罗尔斯总部所在的Sinfin小镇,中间是办公和核心工厂,周边是绿地和低密度住宅区。这地方看起来很普通,却能生产出我们举国之力研发数十年都还未能生产的高端航空发动机。

Sinfin小镇

德国的汽车制造业领先全球,著名的高端汽车品牌——奥迪的全球总部和欧洲工厂都集中在一个叫英戈尔斯塔特的小镇,距离慕尼黑60公里,这个小镇也因此被叫做“奥迪之城”。该地区总人口也不过十二万,其中奥迪总部所在的英戈尔斯塔特的传统镇区(见下图)人口则只有两三万人。

英戈尔斯塔特小镇

目前来看,中国的高级人才和高端产业主要都集中在大中城市,鲜有集中到小镇的。但这种情况一定会很快改变。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高端产业并不一定要集中在大城市,高端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也并不是全都喜欢居住在大城市。人才对居住环境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他们有的喜欢居住在繁华的大都市,有的则喜欢安逸宁静、风光宜人同时生活也足够便利的小镇。这是经济水平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结果。

以前高端产业和高级人才都往中心城市聚集,是因为小城镇交通条件和服务配套不够好。经过几十年发展,小城镇的生活设施和交通便利程度有了极大改善,特别是网络通讯和购物体系的完善,使得居住在小城镇完全可以享受到跟大城市差不多的生活便利性;而中心城市经过集聚发展,房价高企、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大城市病”日渐突出,原本优越的公共品质量大打折扣。

小城镇的生活确实还有一些劣势,诸如参加一些大型活动诸如演唱会、学术研讨等不如中心城市方便等等,但它的优势同样显而易见,包括房价便宜、环境舒适、空气宜人等。这个优劣势的偏好是因人而异的,值得权衡选择,不像以前那样如果不住在中心城市就很难谋求自身的发展,没得选。

总之,高端产业在大中城市和特色小镇共同发展,是一个成熟大国的必然选择。这种城镇化与产业的多元结合方式,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模式,也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选择方案。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特色小镇一定会成为高端产业发展、高级人才聚集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与大中城市形成协作互补的产业链关系,这里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会。

在当前特色小镇的研究热潮之下,有一些研究者总结了诸如“欧洲十大特色小镇”之类的材料,选择的都是以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或者葡萄酒庄等农副食品加工为特色的旅游小镇。这样的小镇其实中国已经有很多了,再多建一百个两百个,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不会太大。但是,如果我们搞出来一百个类似于英国的剑桥、Sinfin、美国的帕罗奥图、门罗帕克、德国的英戈尔斯塔特这样的特色小镇,那中国的经济竞争力和产业结构,就一定会有一个巨大的飞跃。

我们认为,特色小镇建设的主流方向,不应该是旅游小镇,而应该是产业小镇,而且是高端产业小镇,在高等教育、科研、金融、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都要有所布局。中国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一定要去占领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不能按照城镇体系的分工,就给中心城市做配套,承接中心城区淘汰出来的落后产能。如果这样做,那特色小镇建设就失去了意义。

特色小镇一定需要

“旅游和产业双轮驱动”吗?

现在特色小镇建设在旅游方面做的比较多,而对产业的关注则明显不足。有一些名义上叫产业的,本质上还是旅游。比如健康养生、会议培训、婚纱摄影、手工艺品生产和体验之类的,从产业分类的角度来看,都属于大旅游产业或者叫“旅游+”产业的范围,属于旅游业的衍生或配套服务。

广义的讲,旅游以及与之相关的健康养生、会议培训、民俗工艺品等也都是一种产业,但它们主要是“富民产业”,老百姓、开发商、乡镇政府可以从中赚到钱,对国家的经济竞争力贡献不大,与金融、制造、物流、科教等不可同日而语。

产业和旅游真正融合发展得比较好的案例,国外也有,比如丹麦的比隆镇,这里是世界第五大玩具厂商乐高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它的主导产业本来是玩具设计和制造,但后来政府和乐高公司联合开发了乐高乐园项目,建了乐高微缩景观和游乐园,很受游客欢迎,现在已经成为欧洲著名的游乐目的地。这算是产业和旅游双轮驱动了。但这种案例并不多,乐高公司的产品——玩具跟旅游休闲还算是相关性很高的,所以才能成功。

丹麦比隆镇

在大多数情况下,旅游和产业发展更多的是存在冲突而不是融合。比如,美国的格林尼治对冲基金小镇。这里聚集了数百家掌握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的基金,咖啡馆里喝咖啡的大都是年薪百万美元以上基金交易员。小镇的设施主要就是办公楼和住宅,以及一些高端生活配套,没有什么可旅游的。高收入的小镇居民对安全的要求非常苛刻,警察和摄像头都很多,物价水平比大城市还要贵很多,因此这个小镇既不欢迎游客,游客也不会有兴趣跑到格林尼治去住宿消费。

格林尼治对冲基金小镇

愿意离开大城市到小镇工作居住的金融、科技、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一般都不会喜欢小镇变得闹哄哄的,更不会喜欢每天来一群陌生人对着自己家房子拍照。像Sinfin这种地方,一台Trent900航空发动机就要卖3000万美元,而且这个产业还涉及到技术秘密和安全生产,小镇的管理方当然不会再去想如何从旅游上赚点钱,而是希望陌生游客越少越好。

大多数认为特色小镇要产业和旅游双轮驱动的人,实际上的混淆了两对概念。第一对是“大旅游”和产业的概念。这一点前面已经区分过了。发展旅游的同时搞点健康养生、民俗工艺品制作、会议培训只能算旅游业的深化或者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不能算“旅游和产业双轮驱动”。

第二对容易被混淆的就是旅游休闲和宜居宜业的概念。适合旅游的地方不一定宜居,宜居的地方不一定适合旅游。旅游是“游”,是外来游客的流动,从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再到会议养生等“大旅游”,可以延长游客在某一景区的停留时间,但总体而言都还是短期停留。统计意义上一般把在一个地区停留六个月以内的叫流动人口,超过六个月的才叫常住人口,没有什么旅游项目能让游客在一个地区停留这么长的时间。

旅游的核心是消费,尽可能的吸引有“财”的人来流动消费,花完钱就走人;产业发展的核心的生产,是尽可能的吸引有“才”的人来创业就业,长期定居。二者发展路径截然不同,所需要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盈利模式也都差异巨大。比如,同样是居住功能,要发展旅游就应该多建酒店、民宿或度假别墅;要发展产业,就应该多建人才公寓。旅游目的地对医疗教育设施几乎没有要求,即使是发展“旅游+健康”也是以康复疗养设施为主;而产业聚集区要促进人才聚集,则需要配套幼儿园、小学,以及功能相对齐全的医院。而且,就开发模式来讲,旅游景区修建配套设施是为了赚钱,通过住宿、餐饮和各种服务收费把投资在景点建设的钱挣回来;而产业聚集区的配套设施投资则不应该赚钱,而是通过配套设施吸引人才和企业,再通过产业税收把建配套的钱挣回来,这是两个正好相反的投资收益模式。

浙江在特色小镇建设标准里面,要求旅游小镇按照5A级景区的标准建设,产业小镇按照3A级景区的标准建设。还有好多省也据此办理。依我看,这样的标准恐怕有失偏颇。旅游小镇按照5A级建设当然没有问题,但产业小镇按照3A级景区建设恐怕要有所选择。比如3A级景区标准里面要求必须在交通要道上设立游客服务中心,还要配备合格的服务人员和导游,要有较多珍稀物种或者景观奇特,而且每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产业小镇需要去追求这些东西吗?我看不见得。

我理解政策制定者的意图,是要把产业小镇也建设的漂漂亮亮、舒适宜居,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生态环境相互融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借用一些3A景区的标准。这样的出发点当然是对的。但3A级景区标准是为了旅游而设立的,除了多出来一些产业小镇不必要的标准(如上一段所列举)以外,还少了很多应该有的宜居的标准。前面讲了,产业小镇要吸引高级人才,一定要舒适宜居,宜居和宜游的标准差别很多。宜游主要是景观和短期体验,宜居则要求医疗、子女教育、社区文体设施、交际空间等立足于长期生活的的设施,这些东西,在3A级景区标准里面又是找不到的。所以,为了促进产业小镇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硬拉一个3A景区标准来对标,我认为存在着目标和手段的错位。

如果真的要找一个产业小镇的建设标准,我认为比价合适的是2007年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出台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这里面就没有要求建设游客接待中心,但是在行政效率、政务公开、民主监督、社区治理、贫富差距、刑事案件发案率、噪音水平、人均绿地、垃圾无害化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古今建筑风格协调、建筑与环境协调、停车位比例、人均商业设施面积、500米内拥有小学的社区比例、1000米内拥有体育场馆设施的社区比例、人均住房面积、社区医疗覆盖率、防震减灾预案等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评价标准。如果产业小镇真的需要一套普遍性的建设标准,我认为这个“宜居城市”的建设标准,远远比“3A景区”的建设标准,更加合适,更有利于小镇的长远发展,有利于产业升级和人才聚集。

下面这张表是我们梳理的旅游特色小镇与产业特色小镇差异的简单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的诸多重大差异,要把这些差异揉到一起搞“旅游和产业双轮驱动”,难度是很大的。现在很多地方在搞特色小镇的时候普遍感到很难办,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被“旅游和产业双轮驱动”搞晕了头脑,做产业服务和招商的被逼着去研究如何发展旅游、招揽游客,做旅游策划的被逼着加入产业内容,研究如何招商引资。我觉得这并无必要,也不符合国家提出特色小镇发展的初衷和世界发达国家特色小镇发展的经验。搞产业的应该继续努力搞产业,只是说不能纯粹的就产业谈产业,要为产业所需的人才提供足够好的宜居环境;搞旅游的还是要继续搞好旅游,只是说不能继续在门票经济、观光旅游里面打转,要科学延伸旅游产业链,以旅游为主线带动健康养生、会议会展、民俗工艺品、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就足够了。一个特色小镇就3个平方公里,建设面积1个平方公里,1500亩地,还要一边搞生产制造研发金融,一边建旅游设施迎来送往,这样的做法不符合产业升级的基本规律,最后可能是优势资源过分分散,两头不讨好。

旅游特色小镇与产业特色小镇差异

产业特色小镇建设的三条路径

大的思路我讲完了,下面讲个案例。

华夏幸福在香河做的机器人特色小镇。我在华夏做过产业规划总监,后来才去的中兴大城,当时策划的时候不叫机器人小镇,叫机器人产业园,那个时候也没有特色小镇的提法。当时我们提了三个发展阶段:机器人产业园、机器人社区和机器人新城。基本思路是先做产业,然后逐步融入城市功能,吸引高级人才在此就业和居住。当时之所以确定了要做机器人产业,有两个层面的考虑:一个层面是基于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那一年总书记刚参观考察了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一个讲话,提出要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我们做了很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研究,认为这个发展方向很清楚;另一个层面是基于区域发展趋势的判断,就是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的趋势,北京的制造业往外转移,周边地区要承接这个产业转移。当时能落实的开发面积是八百亩,做大规模的制造很难形成产业聚集,而且香河距离北京很近,应该承接高端产业,最后就确定了做机器人。

香河机器人特色小镇

刚开始的时候很困难,因为香河当时的机器人产业基础几乎为零。大概有一年多的时间,几乎招不到像样的企业。有一次相关招商负责人很高兴的跟我们说,招到了一个做“机器人视觉识别系统”的企业,大家都觉得很高端,后来搞清楚了,原来是做电脑摄像头的,很低端那种。后来我们考虑,这样的企业还是不要。差不多过了两年,招商的情况才好起来,但一旦形成一定规模的聚集,园区发展就很容易了,因为这个细分产业的“圈子”很小,来了七八家,相关公共服务平台也就自然起来了,上下游互相认识介绍的就都跟着来了,这就是区域经济学上讲的聚集效应。现在已经聚集德国尼玛克、伊贝格、汇天威、柏惠维康、星和机器人等各类领军企业近40家,成为河北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基地。

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开始策划机器人社区,后来特色小镇的政策出台,就改叫机器人小镇了,其实内涵是一样的。都是从传统产业园的形态,向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形态转变,具体叫社区还是叫小镇是无所谓的事情。

产业特色小镇发展的三个路径:

第一个路径,是从产业园区到特色小镇。传统产业集聚园区主要进行生产上的分工协作,开发模式相对比较单一,主要由政府征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后引入产业,存在规划设计粗放,缺乏系统的功能分区等问题,特别是生活配套和生态空间严重缺乏,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以,再往上升级就很困难,人才都不愿意来。而特色小镇是产业、生活、生态一体化的空间经济平台,不仅具备产业园区的集聚生产功能,并且强调生活空间、生态环境一体协调。既符合产业发展要求,又能够满足人居需求,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传统产业园区应该利用特色小镇建设的机会,对园区产业进行梳理,明晰产业发展思路,清退一批低端、散乱、不符合园区定位的企业。有的园区如果比较大,可以划出来一块1平方公里左右的空间来,仿照现在产业特色小镇的开发模式进行集中规划建设,将园区生态予以重建,对园区生活配套加以完善,实现从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的转变。

第二个路径,是从重点镇到特色小镇。以前很多地方都会把乡镇划分为重点镇和非重点镇。重点镇一般都负有产业发展的职能,非重点镇就主要定位为为农村地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最多搞点休闲旅游,不负有其它产业发展职能。非重点镇一般经济发展条件不太好,不是太偏就是地形限制,一般都会选择做旅游类特色小镇。而重点镇则位于交通区位比较好的地方,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这些重点镇,就应该抓住特色小镇的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成为产业特色小镇。

镇这一级的产业发展,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统筹规划,基本上是自发形成的产业聚集,有些地方还非常强大,特别是在广东浙江一带,那些专业镇的产业竞争力都是世界级的。但是在宜居性方面,则往往问题突出。由于大部分产业聚集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小老板加上低端的产业工人,对生活条件并不讲究,老板发了财也去大城市买房子。这样的状况对产业升级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中国八九十年代曾经兴起过一波乡镇企业的浪潮,后来大部分经济资源都被中心城市吸走了,那一拨乡镇企业也就大部分倒闭、小部分进城,能够在小城镇发展好的很少很少。这些专业镇要防止重蹈覆辙,学习发达国家,认真打造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就业生活环境是很重要的一步。这方面,我前面介绍的硅谷的那些小镇、英国的Sinfin、德国的奥迪小镇等等,其发展经验都是值得借鉴的。

第三个路径,是从城市综合体到特色小镇。城市中综合体跟产业园和重点相反,不缺生活配套,关键是缺乏产业支撑。一些城市边缘地区的城市综合体建设,陷入了“卧城”的发展陷阱,就业都在中心城区,白天见不到人。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范文6

关键词: 旅游小镇;策划;规划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一、美丽中国背景下旅游小镇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首次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富有诗意的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意味着人民生活要美丽、环境要美丽,旅游业是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新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限制大城市人口规模,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发展旅游业是小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特色旅游小镇的开发有别于一般小镇,需认清旅游小镇的特点,创新规划策略和技术。

二、旅游小镇的特点

旅游小镇是小城镇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指依附于某类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并以为其开发或旅游服务为主的小城镇。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旅游小镇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化民俗保留较好,具有发展旅游业的本底条件。

旅游小镇最本质特征是以旅游业为支撑, 旅游产业是小镇的支柱产业乃至主导产业。旅游小镇必须具备三大要素,首先拥有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特色鲜明;其次区位条件满足旅游开发的要求,如大城市或景区周边或紧临主要的交通干线或交通站点等,具有旅游市场客源及其便捷到达的前提条件;第三是当地政府及民众具有旅游开发的意愿,并能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外部的技术及资金支持。

2、旅游小镇现状经济基础弱,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建设落后。

由于工业等其他污染产业发展较少,旅游小镇得以保持生态景观环境,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基础,同时小镇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现状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欠缺,与旅游开发的高标准设施配置要求距离较远。

3、旅游小镇设施开发建设标准高,旅游开发对外来投资依赖大。

旅游的服务对象是来自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人们对旅游服务设施的便捷、舒适性和文化体验性的要求甚至高于城市,旅游行业是对服务设施高敏感的行业,高标准的配置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是旅游小镇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标准必然高投入,旅游小镇完全靠自身实现旅游开发的难度大,同时从外部环境来看,旅游业需要有超前的眼光和丰富的行业相关性,因此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外部资金和外来投资者都会对小镇的开发产生深刻影响。

三、旅游小镇的策划

1、找魂――充分立足自身条件,找准旅游小镇特色定位。

旅游小镇的开发作为一个项目,要围绕“5W1H”的线索,回答在哪里开发(where),什么时候开发(when),为什么开发(why),为谁开发(who),开发什么(what),怎样开发(how)的问题。围绕这样的思考线索,立足自身条件,但不拘泥于周边,从宏观的角度寻求旅游小镇的总体定位、市场定位和形象定位。

确定旅游小镇的总体定位要“站得高、能落地”。深入分析小镇的自然、生态、文化、景观、民俗等资源,尤其是文化和民俗方面需深入挖掘,找到旅游小镇不同于其他项目的特质,以此为切入点,尽量避免与周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质化竞争。

2、布点――策划小镇旅游产品体系,引爆旅游市场。

根据旅游小镇的总体定位,层次化确定旅游产品的结构,如哪些是面向高端客群,哪些是面向大众客群;确定核心旅游产品、引爆性的旅游产品、盈利性的旅游产品、配套性的旅游产品等。

旅游产品体系是对总体定位的落实和校正,旅游产品是否能支撑总体定位,反过来总体定位是否有条件能够实实在在的落在旅游产品上,这是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一环,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后续规划、设计、建设等工作取得预期的结果。

3、运营――制定实施策略,保证小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小镇的运营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有三个问题需要重点解决。首要一点是民生问题,旅游小镇开发的主体涉及政府、开发商、居民,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收入提高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在旅游开发中三者存在利益博弈关系,居民在各方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政府需要将民生问题作为旅游开发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城市发展与旅游发展之间建立良性关系,多方共赢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次是季节问题,季节性是大多数旅游地的典型特征,旺季欣欣向荣,淡季门可罗雀,旅游产品的设置和后期运营尽量延长旅游旺季,并设置可行的四季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第三是开发时序问题,旅游小镇的开发有别于旅游城市的“大而全”,追求“小而精”,前期开发可以了解旅游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指导后续开发,同时精雕细琢、原汁原味的品质更是凸显旅游小镇魅力的灵魂所在。

四、旅游小镇的规划

1、规划体系――城市与旅游规划体系有机结合。

旅游小镇为的规划需要将城镇规划体系和旅游规划体系有机结合。城市规划师在旅游策划方面的欠缺,导致只见建筑不见灵魂,对市场和产品的缺乏考虑,会造成项目的整体失败;旅游策划师对城市规划体系缺乏了解,响亮的定位,炫目的产品得不到空间落实,也无法实现初衷,因此旅游小镇的开发需策划先行,规划跟进,立得了意,落得了地。

2、景观风貌――文化筑魂,设计遵循文化。

旅游小镇的规划设计一定要避免千城一面,盲目国际化。对旅游地来说,游客的兴趣点在于发现环境、文化的差异,旅游小镇要吸引游客,文化特色是关键。空间氛围的营造给游客很强的代入感,建筑语汇、景观小品、室内装饰中的文化要素,是旅游规划设计中需要重点研究和挖掘的创作素材。

3、设施配置――设施超前,服务共享。

基于旅游服务对“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旅游小镇配套设施无论是从种类还是数量,都高于普通小城镇的标准,因此服务设施指标的选取不能完全按照《镇规划标准》确定,要综合考虑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包括旅游人口及因旅游发展吸纳的外来就业人口等),进行科学的计算。旅游小镇生态为基,小镇旅游人口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到小镇的生态承载能力,旅游设施的配置科学合理,适当留有余量,杜绝浪费。

五、结论与建议

旅游小镇的工作框架与技术路线框图

旅游小镇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不能直接套用小城镇的规划编制方法和建设标准,需要策划先行,找准小镇的定位和灵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旅游小镇的产品体系和实施策略,规划设计才有的放矢,具有落地性和可实施性。旅游小镇的市场引爆和品牌效应,必将带动旅游小镇实现真正意义的跨越式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编.小城镇规划标准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89.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范文7

近日,《支点》记者从湖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以下简称“湖北省住建厅”)获悉,湖北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城)镇申报工作已经启动,计划今年在全省范围内规划建设20个特色小镇。

这标志着,湖北省的特色小镇建设又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去年10月14日,在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湖北省有5个小镇入围,分别是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襄阳市枣阳市吴店镇、荆门市东宝区漳河镇、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和随州市随县长岗镇。

同年年底,湖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在3-5年时间内,规划建设50个国家及省级特色小镇。

什么样的特色小镇更易申报成功?湖北省的特色小镇发展情况如何?呈现出了哪些特色?

入围者的启示:擦亮“千古帝乡”名片

从枣阳火车站向南出发,一路上景观带绿意盎然,宽阔的双向六车道畅通无阻。驾车不过十多分钟,便进入了入围首批中国特色小镇的吴店镇。镇区入口处,“千古帝乡”四个大字赫然悬挂在列。

吴店镇党委书记张少卿告诉《支点》记者,吴店镇之所以能入围首批部级特色小镇,正是因为擦亮了“千古帝乡”这张名片。

去年8月,在接到住建部启动申报第一批部级特色小镇的通知后,张少卿等人便着手梳理吴店镇的特色。

思来想去,张少卿认为,“千古帝乡”或许是个突破口。

这是因为,堑暾蚴侵泄历史上“十大明君”之一――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光武帝)故里、“光武中兴”的发祥地,同时也是九连墩战国古墓群、郭家庙曾国楚墓群所在地,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建制史的历史文化古镇,素有“古帝乡”之称。

不仅如此,在申报特色小镇之前,吴店镇就有以刘秀为元素建立的白水寺和无量台2个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

镇区往南行驶约五分钟,便是白水寺风景区。白水寺原名白水禅林,刘秀初期起兵时曾避难于此。从入口处的365个石阶沿路而上,依次有光武帝祠、光武大殿、大雄宝殿、娘娘殿、白水井等多处古建筑物,记载了刘秀在舂陵(吴店镇)起兵以及称帝后治世的故事。

从镇区往北行驶十多分钟,便是无量台风景区。无量台始建于东汉,是后人为纪念刘秀功德而建,这里也是刘秀当年起兵时的点将台和祭天台。2010年,吴店镇投资开发重建无量台风景区,恢复建设了无量台、关公殿、光武殿、祖师殿、观音殿、财神殿等18处建筑景点,记载了以刘秀为代表的东汉儒家文化。

“刘秀是吴店镇独一无二的优势,而且以刘秀品牌为舵手,以帝乡文化为抓手,以名胜古迹建设为推手,我们在文化旅游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何不试试呢?”张少卿说,“决定申报后,我们就继续走擦亮 ‘千古帝乡’名片这条路。”

让张少卿没有想到的是,当年10月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吴店镇竟入围了。

“我们能入围,一方面是找到了吴店镇的特色,也就是以‘千古帝乡’的名义来打造文化旅游。”张少卿重申道,“另一方面是我们已经有了基础,不是为了申报而申报,不是凭空去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

数据体现了成效。2016年,吴店镇以白水寺风景区、无量台风景区为旅游核心载体,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益3亿多元。

不过,张少卿坦言,“千古帝乡”这张名片还有待进一步擦亮。比如,以刘秀为元素的文化创意产业还要推进;九连墩战国古墓群和郭家庙曾国楚墓群景点建设还在开发中……

“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张少卿说,“绝不是仅仅入围部级特色小镇就够了。”

申报者的应对:玩转“桃花古驿”经济

阳春三月,有片地方一眼望去,连绵数十里桃花盛开,宛若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场景。

这片桃林位于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它是杨店镇与武汉卓尔文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尔文旅”)联合打造的特色小镇――卓尔小镇・桃花驿的组成部分之一。

卓尔文旅旗下卓尔发展(孝感)有限公司策划总监任启方告诉《支点》记者,卓尔小镇・桃花驿已积极开展湖北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城)镇申报工作。

“早在2013年,我们就启动了这个项目,占地面积3万多亩。特色小镇正式提出以后,我们的思路更清晰了。”任启方说,“主要以桃花古驿文化、孝文化为载体,将卓尔小镇・桃花驿打造成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国际亲养农旅小镇。”

之所以选择这个定位,与杨店镇以万亩桃花古驿闻名不无关系。杨店镇古名斗山铺,建于唐代。桃树栽培也于此开始,形成十里桃林盛景,并以驿站蜚声荆楚。《孝感县志・斗山驿馆》记载:“通往南北之咽喉,军队换防、外交使节往来,以及粮草运输飞马舟车皆无宁日。”因此,斗山铺得名桃花驿。

如今的杨店镇,是中国四大早蜜桃基地之一,整个镇内绵延着约2万亩桃林,而且品种繁多,有天仙红、满天红、南国红、七仙红等20余种桃树。

此外,杨店镇隶属的孝感市――是我国唯一一个以“孝”命名的地级城市,有“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等孝文化故事,孝文化历史深厚。

“驿站留下来的就是住宿文化,孝文化传承下来则讲究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亲子教育和健康养老是具体表现。”任启方解释说,“我们将把卓尔小镇・桃花驿做成人们休闲度假的一个好去处。”

卓尔小镇・桃花驿确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就在刚刚过去不久的“桃花节”上,有近十万人来这里游玩。

《支点》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有一望无际的桃林可供观赏,附近的亲养农乐园正在施工建设,今年6月游客便可体验植树、种菜、摘果、野炊,玩沙滩车和卡丁车等亲养项目。围绕卓尔小镇・桃花驿、长9.7公里的循环道路两旁,还有品茶、书法、钓鱼等不同主题的各类庄园。

“未来,卓尔小镇・桃花驿将是一个集赏花旅游、亲子教育、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特色小镇。”任启方说,“争取3-5年内,成为部级特色小镇。”

两百相争“特色”:因地制宜就好

无论是已经入围部级特色小镇的吴店镇,还是正在积极申报湖北省级特色小镇的卓尔小镇・桃花驿,均是湖北省建设特色小镇的一个缩影。

湖北省住建厅村镇处副处长刘铁军告诉《支点》记者,湖北省各个县市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情极高,目前已有近200个项目申报省级特色小镇。

“目前已初步选定60多个项目作为特色小镇的创建单位,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和考核后,从里面最终选定20个项目作为第一批湖北省级特色小镇。”刘铁军说,“如果一些项目达不到考核标准,还有可能从考虑名单中剔除。”

毫无疑问,湖北省的特色小镇建设将迎来一场严格的“淘汰赛”。

特色小镇究竟有无特色,则成了这一大赛能否取胜的一个重要标准。

反观已经入围部级特色小镇的吴店镇,是以“千古帝乡”为名片,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特色小镇的卓尔小镇・桃花驿,是以“桃花古驿”玩转休闲度假特色小镇。

尽管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特色,却不难发现从本质上来说,他们都在打“文旅牌”。

刘铁军向《支点》记者透露,近200个申报名单中,有100多个项目以旅游建设为主。

何以出现这样的情况?

张少卿表示,不光是湖北省,中西部很多地区,乃至江浙一带不发达的地方,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这些地方缺乏产业支撑,只有旅游资源,且能做出差异化。”他说,“就算想做别的也做不了。”

在任启方看来,选择以旅游为切入口,还在于旅游能带动人气。当将旅游做出一定成效后,可以顺势而为带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他举例说,农业观光采摘能带动当地以桃为代表的农业发展。工业方面,还能延伸桃产品产业链,开发出桃酒、桃花饼、桃胶等产品,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做出特色。

这样的想法也体现在吴店镇打造特色小镇的思路上:以蔬菜、茶叶、花卉为代表的农业观光游已经启动;以葡萄、草莓等为代表的休闲食品也在加速开发中……

尽管如此,这并非意味着湖北省的特色小镇建设,就没有以其他产业为招牌的特色小镇。

同样是入围第一批部级特色小镇,被称为“飞行小镇”的荆门市东宝区漳河镇,从上世纪60年代起,逐步建成了中国最大的特种飞行器设计、生产和试飞基地,并拥有能够满足波音737以下通用机型起降需求的漳河通用机场。

近年来,荆门更是加大力度建设飞行器和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基地,吸引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等11家航空企业落户。目前已形成航空研发制造、航空运营和服务,以及通航培训和航空旅游四大板块,通用航空全产业链初具雏形。

还有更多正在积极建设的――以茶产业为主体的卓尔小镇・羊楼洞,以汽车工业为主体的十堰市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以知识产权创业孵化链为主体的武汉岱家山知识产权特色小镇……

“以旅游为主体的特色小镇也好,以工业为主体的特色小镇也好,能与当地资源相匹配就是最好的建设路径。”中国地质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教授邓宏兵对《支点》记者说,“特色小的类型原本就应该多种多样,建设也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建设仍在路上:政企合作共赢

眼下,对特色小镇的建设者来说,资金是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

以吴店镇为例,不论是继续深度开发刘秀品牌,还是开发其他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需要的资金都不是小数目。

更何况,特色小镇的建设还涉及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建设,投资大且周期长。

“政府财力有限,建设特色小镇需要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张少卿说,“大家达成的共识是政府起搭平台和引导作用,为企业做好建设中的各项服务。投资主体则以企业为主,发挥市场作用。”

在这样的思路下,吴店镇已与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就深挖刘秀品牌等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与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就基础设施建设达成20亿元的初步融资协议。

卓尔小镇・桃花驿也采取了类似做法,杨店镇采取和卓尔文旅合作共赢的方式,吸引后者计划投资50亿元。

不过,刘铁军也向《支点》记者坦言,并非所有的特色小镇建设者都找到了投资。因此,他目前的主要工作之一便是架起特色小镇与社会资本的沟通桥梁。

在这样的背景下,5月19日,湖北省住建厅邀请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等十几家金融机构,以及联投集团、鄂旅投等几十家大型企业,做了一场政银企对接会。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范文8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像乌镇这样以地域历史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小镇不在少数。而在今年五一,记者又去了位于北京密云的古北水镇,这座以“北方乌镇”闻名的小镇同样主打起了文化牌,在水乡旖旎的基础上,添加司马台雄伟长城的霸气元素,摸着长城的一砖一瓦,再望着古镇星星点点的万家灯火,让记者感受到这亦柔亦刚的北方味道。

从乌镇和古北水镇不难看出,文化对于一座城市和一个地区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凝聚力,也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未来特色小镇发展应该如何融入更好的文化元素?

特色小镇的“新基因”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特色小镇建设推进办公室主任T纪武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谈文旅小镇建设,首先要明确文旅小镇和特色小镇的关系。文旅小镇是指核心产业是文旅产业的小镇,是特色小镇的类型之一。特色小镇是建立在特色产业基础上的小镇,特色产业可能是旅游、文创,也可能是丝绸、茶叶,还可能是环保、健康。在国民经济众多的产业门类中,都可能因产业集聚、消费集聚、人才集聚而产生特色小镇。

记者了解到,国外以文化闻名于世的小镇众多,像瑞士达沃斯小镇以论坛著称,新西兰的玛塔玛塔小镇因《魔戒》实景拍摄地而闻名,苏格兰文创类“爱之小镇”又是文化创作者的大本营,有“亚洲艺术中心”之称的日本仓敷古镇和英美以品牌大学为依托的教育类特色小镇也常常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标杆。

冯纪武则认为,对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小镇来说,如果文旅资源开发得好,就能形成游客集聚和消费集聚,最终形成旅游产业集聚或文化产业集聚。比如浙江乌镇,每年能吸引700多万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小镇需要的是特色,而不仅仅是旅游特色。”

住建部日前新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限制大城市人口规模,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其中,发展旅游业是小城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文旅小镇”的建设和“特色小镇”的发展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孔蓉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无论中外,那些闻名遐迩的文旅小镇,除去形态和类别的差异,都有一些共同的核心要素:有足够支撑品牌的精神价值,有体现主题特色系列的文化元素,有体现本土文化空间高度、信仰象征的精神和政治地标,有教化民众和凝聚民族精神的教育传承体验空间,有依托历史资源或特色企业及仪式节庆、展会赛事等孵化出来的产业经济等。

孔蓉表示,特色小镇泛热的背后,不再是新一轮房地产主导的城镇化建设,也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园区再造,特色小镇应该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由一种新的基因繁育成长为一种新的生命形态,而这个基因就是文化。

文化如何从“软”变“硬”

文旅小镇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就《经济》记者了解,很多历史文化发展薄弱的地区往往出现两个极端。第一,虚假伪造历史文化根源,生搬硬套找历史遗址和名人原型;第二,否定文化在特色小镇中的作用,打着“产业为上”的口号打造看似与文化无关的产业小镇。

针对此种情况,孔蓉承认目前在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确实有两个方面制约小镇创建,一要明确文化的整体价值定位,二要提升文化附加值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和地位。当我们再用新的视角和新的逻辑关系去审视“文化”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处于何种地位和作用,也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目前,多主体利益诉求始终在分割特色小镇的建设成果,所以在运行过程中无法保障小镇建设是一个具有系统、完整、科学的有机体系。规划只管画图纸,纸上谈兵居多,投资方可能不懂市场需求、业态配置与运营,而运营商因为左右不了规划与资本方意志,空间建设可能与后期商业运营服务不匹配,还有可能在资源配置范围和配置能力上存在短板,导致业态配置不合理、营销渠道不畅通、目标消费者不精准、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

但是文化作为一种纽带,无论在小镇发展还是经济效益上,都会发挥巨大作用,所以文化创新作为小镇建设的共同发力点,就成了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协同创新’模式,是为发挥各自优势,为实现重大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将要承担的是在产业融合实践中探索跨界聚合、要素聚合的责任,从而推动市场主体以新的经营方式、经营技术、经营手段来运作传统或创新的文化内容,实现以文化元素体验为核心的文化创意驱动下的技术嫁接、产业金融化与金融证券化。”孔蓉说,这也是文化新经济一个发展方向。

文旅小镇发展新模式

特色小镇目前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据统计,2016年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特色小镇的名单中,四分之三的小镇主打旅游观光产业,可见以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现象从建设初就是建设者一直保留的底牌,那么对于一些文化底蕴不是很雄厚的地区来说,如何利用好文化元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了解,文化部在建设特色小镇上有着独特的评判标准。孔蓉告诉《经济》记者,文化部在2017年正式立项承担《中国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创建模式及评估标准体系构建》的课题框架讨论,他们初步将特色小镇建设目标定义为:构建文化、生态、生活、产业和谐融合的空间体系,使之成为具有历史记忆、文化传统、现代时尚、充满活力、面向未来的生命体。

“文化的价值在品牌的构造中是有形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文化就是最强的广告。”孔蓉这么理解。她认为,这样描述是为了让文化不再是人们口中无法带来经济效益的“空气”,而是具象到可操作的产品形态以及产业业态,建设者就可以像列菜单一样告诉别人:文化到底可以做什么,怎么做?文化就是从品牌定位到运营,从产品再生设计到产品价值提升,从小镇整体环境营造再到社区整体运营与生态体系营销的点金石。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范文9

【关键词】发展 民族文化旅游 思考

数日来,通过参加清大“旅游小城镇建设研修班”的学习,特别是学习了其他旅游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后,启示颇多,受益匪浅。由此,对如何建设西双版纳勐仑旅游度假区有了新的感悟。以下是本人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为抓手的角度,对勐仑旅游小镇建设路径的新思考。具体如下:

一、基本情况暨主要优势

勐仑旅游度假区于2012年5月由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批准设立,总规划面积55.6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城子、曼边、大卡三个村委会和西双版纳植物园等区域,功能定位为集民族、文化、影视、科普、休闲为一体的度假区,努力打造西双版纳“大学城”、“科普城”、“创意城”、“文化城”和北方人避寒过冬,东南亚傣民族寻根问源,国内外游客回归自然、享受天然氧吧、追求生态健康的好地方。

勐仑旅游度假区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东与易武古镇相连,南与澜沧江畔关累镇接壤,西与景洪市勐罕镇、基诺乡毗邻,北与象明乡交界,距县城勐腊69公里,距州府景洪54公里,小磨高速和泛亚铁路也将于“十二五”期间由西至南全线贯通,是名副其实的“镇中之镇”和陆路交通要道。

勐仑旅游小镇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辖区内自然保护区8.6万亩,集体林地3万多亩,森林覆盖率高达64%,热带动植物和山石洞等热带雨林景观在此应有尽有。

勐仑旅游小镇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特有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世居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各自的民族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温柔似水的傣乡魅力和粗犷如山的哈尼风情相互包容,彰显了各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博大内涵。

勐仑旅游小镇旅游产业迅速兴起。2006年被列入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60个旅游小镇建设项目之一,也因此由州委州政府批准设立了勐仑旅游度假区及其党委和管委会。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国家森林公园雨林谷为中心线两翼,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俗民情为重要支撑的自然、人文旅游胜地,现驻有国际连锁安纳塔拉度假酒店,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和云南财经大学等高等学府也在全面建设中。

二、近年来的开发建设发展状况

一是规划编制工作成果显著。勐仑旅游小镇坚持高标准修编和完成规划工作,2013年来,委托上海同济大学相继完成了勐仑旅游小镇总体规划、旧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云南省特色旅游小镇规划、风景名胜区勐仑景区详细规划等编制工作并获得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曼俄片区建筑构想与场地规划已编制完成实施方案,罗梭江河道整治规划方案已报勐腊县人民政府审查。

二是项目建设和征地工作实效明显。安纳塔拉度假酒店累计完成投资5.4亿元,自2013年春节开业以来营业状况良好;绿石林景区一期改造项目完成投入1900万元,已于去年6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营业;宝莲华勐仑胶厂迁建项目完成投资1.1亿元,于去年4月投入使用;勐仑小I型水库总投资8000万元,已于今年1月验收并投入试运行;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计划投资10亿元,已完成7.61万O学生公寓和9个单体工程主体建筑,300余套教职工公租房正在全面建设中,累计已投入9000多万元;“景勐仑”项目总占地面积170亩,计划投资2.4亿元,经完成各项前期工作,“景勐仑.悦城”已开工建设,目前投入6000多万元;集镇供水工程已完成选址、征地可研批复、管线测量、地质勘查、初设、环评等工作,计划投资2737万元,目前投入200万元,将于近期全面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已完成选址工作,项目可研报告已送勐腊县住建局审查,测量工作也已完成,正在开展项目环评、地质勘查、水保、矿压等前期工作,“两污”计划投资5215万元,目前投入50万元,将于2014年12月31日前同步完成报规报建手续等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勐仑展示中心70亩土地、普洱茶陈化交易中心等项目140亩土地、云财大585亩等征地补偿方案已由勐腊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珍贵用材林科技产业园5000亩用地已完成实地调查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勐仑民族文化旅游尚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形式单一,“农家乐”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和受文化价值理解力的制约,仍有不少当地百姓对旅游业的组织经营等专业知识和技能非常陌生,不了解游客对民族文化内涵的需求和兴趣,不会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多数处于搭棚式、卫生差、环境差等低层次服务状态。

二是受交通条件制约,影响了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展示。小磨公路虽然道穿镇而过,为勐仑旅游和各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农村交通道路等级低、路况差,旅游的通达性、时效性不足问题仍然突出。

三是一部分旅游开发或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仍然不过硬,缺乏对当地傣族文化、哈尼文化的真正认知,影响了勐仑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和发展。

四、对勐仑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

一是抓紧落实《勐仑镇总体规划》、《旧城区控规》、《云南省特色旅游小镇规划》、《风景名胜区勐仑景区详细规划》等方案,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设显现勐仑旅游度假区现实框架和基本轮廓,夯实勐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坚固基础。

二是做好协调和依托工作,注重充分依托旅游服务水平较为成熟的植物园、雨林谷、安娜塔拉度假酒店等单位积极做好周边规划,大力发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产业。

三是按美丽乡村民族特色示范村标准,以民族文化旅游服务产业为导向目标,着力抓好曼边、曼哈伞、曼安、大卡老寨等村小组示范村建设,积极打造“农家傣味”、“阿卡风味”等示范店。

四是遵循“民族的是世界的”大文化理念,注重突出民族特色文化概念,分类实施挖掘保护传承工作。开展民族特色房屋保护,做好原生态民族生活、民族歌舞、民族习俗、民族历史的挖掘和展示工作,打好民族牌,唱好民族戏。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