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美术教师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8-22 13:29:33

小学美术教师论文

小学美术教师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发展

高师美术教育是以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目标,并为整个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服务的一门独立学科。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快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高师美术教育受到极大挑战,其水平和现实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高师美术教育

德国于19世纪最先出现“美术教育”一词,是指“根据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递美术文化,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成员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美术学科基于教育学理论而衍生出的一门专业教育。在我国,美术教育分为三类:一是以培养纯美术家为目标的专业院校美术教育;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非专业美术教育,即普通美术教育;三是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师资培养类美术教育师范类美术教育,高师美术教育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目前我国语文、数学等学科都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而美术教育却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高师美术教育不受重视,专业教学体系与实际脱节,表现在:把美术教育当作一种技能训练,以美术基础技能课程的训练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忽视了“师范性”;通识课程设置较少,长期以“老三门”为主,即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而对于其他如人文、艺术类课程开课量比重不足,缺乏多元化,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造成了阻碍;教师技能培训不足,如仅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4~8周的时间上教师技能培训的教材教法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在毕业后仍不熟悉中小学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和学生素质,长期处于茫然和不适应状态,不能迅速就业或适应岗位,在教学中深感无力。

2高师美术教育《课标》改革与发展

高师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决定其具有很强的职业性,体现在对艺术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功能。教育是一种途经,而这种传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新课程改革自1999年起,到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又颁布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使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新课改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人文性质和理念――“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2.1强调“专业性”与“师范性”并存

以往的美术教育由于生源、就业等需要,在课程设计和安排中过于偏重美术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对于其“师范性”,即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较为轻视。例如:南阳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师范类)的美术史、艺术概论、技法理论、素描、色彩、油画、国画等专业类课程占总学时的55.5%,政治理论、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程占36.1%,而美术教材教法、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类课程只占8.4%,明显偏少。这种专业课程与教育类课程设置的不均衡导致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被边缘化,学生对自身师范类的学科性质认识不足,所以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较快适应岗位需求。

2.2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教育体系存在很大不足,其中之一就是高校学生综合能力较弱,学习内容无法适应实际需要。新课改则主要对此有所调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美术学习活动划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为五个内容系列,即“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可见,综合能力培养在新的课程设计中有了明确要求,这就需要高效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高素质”的美术教师。现阶段,速写、简笔画、水彩、基础图案、美术字、美术欣赏、计算机美术等由于容易上手和操作,具有由浅入深、手法便捷、理论贯通等特点,因而往往受到中小学的欢迎;相比而言,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等备受学校重视的课程则实用性不大。所以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强化美术基础课程,增强学生的基本功,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

2.3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理念是新课改重点强调的内容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也是目前的美术教育中所缺乏的。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所以高师美术教育要突破传统观念,将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人文课程和文化建设,丰富哲学、心理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并将之与美术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4促进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是全球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众多领域的发展区域。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学科,更应当广纳博引,兼收并蓄,不断丰富自身内容。首先,高师美术教育要结合学校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区域性、地域性特点,设计教学课程,注重理论课程和技能训练;其次,要借鉴和吸收外国经验和模式,扩大信息流通和经验交流,增加多学科,丰富美术教育的内容。“社会需要的美术师范型人才应当是时代的、赋有传承、保护和创新能力的,具备着多元的知识、人文性的教育及管教学的创新意识及承担起课改和科研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3结语

高师美术教育是国家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促进艺术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高师美术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便会直接地影响未来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成长”,所以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进行改革,调整培养目标要求、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增强实践,使高师美术教育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要求和改革发展的需要,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剑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针对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2] 姜珊.谈当代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D].云南艺术学院,2010.

[3] 化铉.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相衔接应是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2).

小学美术教师论文范文2

关 键 词:师范性 美术性 教育体系 测评体系和标准

高等师范类美术教育专业在我国的规模和数量都相当庞大,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中小学美术师资的水平,而中小学美术教师则担负着培养全民族的审美艺术和审美情操的重任。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重点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加强高师类美术教育专业的现代转型正体现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特点。

传统高师类美术教育专业中的培养模式和课程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相对滞后。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国家教委制订了中学美术新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美术是基础文化课,是美育的主要途径,改变以技能教学为主线的中学美术教学模式,并提出以科学美术学为基础的,立足于素质教育,强调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通贯整个教材的指导思想,以审美教育为重点的课程体系。这给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师美术教育还很难和中学美术教学的实际相结合,中学美术课还只是教画画,老师的精力集中在考前班的辅导上,有些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还难以胜任美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对当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进行剖析,进行教育方向的现代转型刻不容缓。

一、“师范性”与“美术性”认识的混同与现代转型的轨道

高师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等学校美术教师,属于专业美术教育,即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高师美术教育基本按照美术学院的模式教学,对自身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学以培养绘画技能为主,专业课的针对性过于集中,以培养美术专家的方法培养美术教师,偏离了办学方向。由于突出了绘画功能而忽视教育功能,教学的过程只停留在技法知识系统的总结上,缺乏对整个美术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探讨,学科理论的完整性和严密性不足。而事实上,因为教学重心集中在绘画上,学生专业水平(包括创作)的高低,成为学生成绩乃至教学水平的体现,学生大都把精力放在所感兴趣的课程上,一进校就考虑以后选修课,造成偏科严重,实际上等于接受了纯艺术教育,而无心于今后的美术教学。结果是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全面、不扎实,其根源正是对“美术性”“师范性”认识的模糊。

高师美术教育和专业美院的定位,从理论上讲是完全不同的,高师培养美术教育人才,美院则培养美术创作、美术研究的专业人才。高等师范教育的目的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然而,一些高师美术教育的目的却模糊不清,究其原因,是对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中学美术教师的职业特征模糊不清。结果导致在实际的教学中忽略了这一定位,造成一些误区。首先是课程结构失衡,不合理,绘画课过于膨胀,美术理论课、艺术鉴赏、教学理论等课程的比重偏少,学生对文化基础课不够重视。而且有些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尚未开设美学、手工课,加上教学的重点在绘画上,技能训练只注重表现,轻视分析,对于各课程的美术原理、美学特征、艺术特色等缺乏必要的研究和探讨。学科之间没有互通,理论上处于隔阂状态,美术的概念和范畴变得狭小。重“技”轻“道”,使学生只会笔头的功夫,而自身的艺术修养,欣赏能力不高,综合素质比较差,很难适应中学美术教学工作的实际和需要。

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现代转型当务之急应在课程设置上转轨。首先是把“专业型”的培养改变为“复合型”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从课程设置的内容上由单一性趋向多元性,在教学中针对基本事实,突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对某些专业课程作适当压缩,增设选修课程,选修课安排在一年级至四年级,分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两种。限定性选修课的课时相对较多,为多能一专的“专”服务,如油画、中国画等。任意性选修课程内容比较丰富,如版画、雕塑、电脑美术、手工设计与制作、美术鉴赏与评论、卡通与插图、摄影、陶艺、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环艺设计等,任意选修课由学生自己选择完成规定学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选修课对培养中学美术师资很有用处:每门任意选修课的课时安排并不多,但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画路,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对推进某一专业的深度或广度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同时在任意选修课中加强学生绘画的创作辅导,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学美术教学任务。

二、高师美术教学模式的缺陷与现代转型的方向

美术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单一。国家教育部尚未出台高师美术教学大纲,无法从宏观上理顺、规范教学的重点和内容,笔者认为总体上还处在迷惘和困惑状态。另外,对高师美术教育的出路和发展相对缺乏理论研究、探讨。各省市之间、校际乃至与国外的交流较少,信息相对封闭,加上学科协作尚未完全建立,又没有统一的教材,各校之间教学就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影响了美术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更主要的原因是美术教育理论薄弱,对美术教育的作用构成和美术教学体系的教学构造缺乏规划和建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相当的功利思想,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方面传授自身实践的经验、方法,缺乏整个文化教育关系上的观照和融合。

由于对高师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造成培养人才上出现误区,即将专业教学误认为仅仅是技能,强调技能方面的精确性和熟练性。培养的目标,主要让学生掌握某一画种后,再兼顾其他技能知识的学习,要么是面面俱到地培养“万金油”式的人才。从现在中学美术教育的途径看,无论哪种培养方式都是不完备的。中学美术课实质是传授审美文化的基础课,从这个意义上说,关键还在于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对审美文化领域范围内的各专业都要了解一点,能看、能评。如果我们只强调某一绘画技法,或是什么都接触而缺乏主线,这样就违背了师范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可以探索学分制的模式,将开设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美术理论课确定成相应的学分数,在完成了所规定的学分后,才能让学生按需选修,这样就能使学生平衡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专多能”。

作为高师美术教育体系的探索,就要摆正技能和美术综合知识的关系。美术技能训练只是对美术基础的了解和掌握,在注重基础训练的同时,要增加精神文化素质方面的教育,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中学美术教学体系的研究和探讨。教学工作要围绕着“美术教育”的大方向,使学生能够把所掌握的美术技能、知识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正确地发挥和运用。所以,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把“技”“艺”“道”贯穿和结合起来。“技”是“艺”的基础,没有“技”无以谈“艺”,“技”为“艺”而存在;对“艺”的追求,有赖于“技”,又激发“技”的提高,最终升华到“道”的范畴。通过技能造型的学习训练,递进到对艺术原理的思维和理解,然后懂得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自如地运用于教学之中。简言之,就是专业教学不光要传“技”“艺”,更要注重传“道”,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重点、要点,乃至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步骤,让学生能画、会教。

另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美术设计”的观念和练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高师美术教育就应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绘画的门类。一些实用设计课如电脑艺术、环境艺术要尽快进入课堂。同时要推广多媒体教学,进一步充实完善艺术资料(图片、音像),教学活动不能只依靠课堂(画室),对于一些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服装、摄影、手工制作等可以通过讲座、观摩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三、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水平测评体系的缺失与现代转型的建立

不同专业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测评标准。理工科重实验,成果为论文;文科的科研以论文、论著衡量水平;体育成绩采用比赛形式;音乐成绩评定则多倾向于汇演形式。

美术及美术教育也应有各自的水平测评体系。不同的美术形式有不同的特点,纯艺术的适合展览形式,设计艺术采用设计大赛,服装设计用模特展示,大量的民间美术、民间工艺也应采取相应的形式。西方现代艺术有的只注重过程,不要结果,行为结束后,作品用照片的形式保留。全国美展不应只局限在国、油、版、雕上,可分为纯艺术与非纯艺术两大板块分别进行。当今美术的内涵应当拓宽,评估形式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各自的评估体系。美术教育的水平以对美术教育的思路、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手段的研究成果为主,建立全国性与地区性的测评体系与权威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美术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美术教育家,才能使高师美术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才能在未来美术教育中紧跟社会,与时代同步。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在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进行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而艺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已成迫切要求。因此,对高等师范类美术教育专业现代转型的探讨,其意义是广泛的、长期的,是实现“多能一专”复合型高师美术教育事业的有力保证,和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高师美术教育事业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勇.美术教育学[C].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8.

[2]王伟.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4.

[3]钱初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小学美术教师论文范文3

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法理论研究的滞后,影响和制约了中小学美术教育有序和健康的发展。在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与美术教学大纲新旧交替之际,中小学美术教师中多数人除美术旧课本外,几乎没有教学参考资料,缺乏教学法理论指导。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凭经验、凭直觉、凭兴趣组织教学,普遍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要求,这是一种非审美性趋向。另一方面,各地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而新编美术教材已处于实验阶段,尽管中小学美术教材的问题可望近期解决。但是,与之相适应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理论建设基本上仍然是空白。原先供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使用的教学法教材,由于出版时间较早,其中不少美术教育观念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系列文献的精神不符,与此后一系列改进学校美术教育工作的精神相悖。

急用先学,随着学习、思考的深入,笔者仅就教学法中诸如美术教育的目的和目标,美术技能、技法与美术学知识、审美文化的选择,美术教学原则的重新认识和调整,美术教学中心的偏移等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摆脱美术教育的“三个中心”,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论构成

在把握教与学这一对矛盾关系时,若依照传统的教学法理论观念,则一般都是站在教者立场和授方本位上阐述和思考问题。美术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美术课的教材与内容、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美术课的授课与考核、美术课的评价与标准体系等,无不是着眼于教师的角度和立场。教学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教学方法论几乎成为教法经验谈。在这样的教学法思想作用下,教师的教学活动一般都停留在对传统教材的分析理解、对传统教法的拼装套用、对教学构成的分解组合、对技法因素的熟练运用等层面,也就是说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一直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来展开;相应的美术教学法也是以此为本位,为理论诉求对象,形成了传统的经验型美术教学方法论框架。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无视学生的存在,势必造成教育价值取向的偏颇,这是美术教育的非审美性趋向,是教学法理论导向的误区。当今人们常说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认为教学其实是一种文化、知识、技能的“转化”,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促进这种转化的理论技巧就是“教学法”。而设计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充分了解学生,正视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这一客观事实。在美术教学法理论阐述中,学生是主角、是决定性因素。如何调度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重心,这应该是教学法研究的任务。这种“学生主体”观与经验型美术教学思想有根本性的差异。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教育教学影响只有在得到学生主体意识选择、支持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起作用”①,教学中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的独立性、对教育影响的选择性、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等诸多层面。研究教学主体,我们还必须看到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和个体差异性特点。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教学要照顾到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美术教学中我们还须看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的潜在能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表现在感知、思维、想象、创造、兴趣、情感、美术表现力诸方面的显著差别。

关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哪里,在美术教学矛盾组合中应该以谁为中心的问题,根据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要求我们应该得出自己的判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在世界各国美术教育中风行的“儿童中心论”认为:美术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儿童自我表现的机会,以发展他们的个性、智力和创造力,教师只不过是材料供应者和鼓励者。甚至还认为:“教”会伤害儿童创造力或将成人标准强加于儿童,认为绝不可以“品评”和“等第”或以成人之见去评价儿童的表现结果……不难看出,这样的认识过分强调了少年儿童的创造性和学生的自我表现,压制和瓦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后果是从总体上削弱和否定了美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显然,完全的儿童中心论的教学定位和教学法思考是难以操作的,是不符合时代需求的。70年代,国外教育者们开始正视这一理论偏颇,逐渐接纳优秀教育理论,看重课程结构,肯定和重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他们将强调创造性和自我表现的“儿童中心论”美术教育思想与“以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DBAE)(注:DBAE是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的缩写,国际美术教育界的代表人物w.迪文·古力(w.Dwaine.Greer)和E.w.艾斯纳(Elliot.W.eisnev)提出“以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主张以严谨的美术课程实现美术自身的价值。)趋于融合,“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逻辑与学科知识逻辑已被视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②

总之,应该明确:美术教学就是以美术课程为中介的教师的“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教”与“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二者彼此依存、相辅相成,“中心”的偏移不利于美术教学的发展。我们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将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二、中小学美术教学原则应该体现审美教育特征

现有的美术教学原则含糊不清,指向不明,没有体现学科的特征。国家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的手段,途径主要是艺术教育”。③有不少学者已经充分论证,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审美教育,而不是德育、智育或者其他。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中小学美术教育能不能保持其审美教育本质特征,这不仅要处理好美术学和审美文化与美术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还取决于我们的教学是否把握艺术审美规律。“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特别需要有具体的教学原则作指导。”④

曾有教育工作者为中小学美术教学制订过一些教学原则。如:《普通中小学美术课教材教法》的作者认为:中小学美术课教学应遵循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精讲善练原则和以点带面的原则;《中学美术教学法》的作者也提出:审美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精讲善练原则、眼脑手协调并用的原则、创造性原则、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等。“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制定,也是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正确贯彻教学原则,是实现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⑤我理解:教学原则反映教学规律,用来指导某一学科教学实际工作的教学原则,首先必须符合该学科既定的教学目的,其次它必须反映该学科教学过程规律。那些既不符合学科具体的教学目的,又不能充分反映具体教学过程规律的提法,是不宜被称为该学科的教学原则的。

前面所列举的教学原则摘自当前我们用于培养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教材,比照以上观点,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提法并没有突出学科特点,不能反映教学要求,不能体现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其中虽然有指向美术教学的,但基本上没有抓住学科本质特点和体现内在的教学需求。而大多数美术教学原则,实际上只是各个学科教学都必需遵循的教学基本原则。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学基本原则直接地当成了美术教学原则,实际上是抹煞了以审美教育为根本追求的艺术学科的特殊性。事实上,统率各学科的教学基本原则是不能取代或等同于某一学科特有的教学原则的。

那么,怎样的教学原则才能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需要呢?学术界有人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学者郭声健博士提出了“艺术融合原则、艺术参与原则和艺术愉悦原则”,并对相关的启动程序和规则展开了较为详实的论述,颇有说服力。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中小学美术教材将会陆续出台,面对新的教学局面,到底应该如何论证和建树中小学美术教学原则,我想这应是美术教学法今后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美术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混淆,造成教学指导思想的混乱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法阐述中时常混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定义,二者转换混用。如:“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德、智、体、美、劳五方虽有各自的特定的任务,……它们从各个方面共同保证着教育目标的实现。”⑥不难看出,这是同样性质的阐述,上述“教育目标”的意思等同于“教育目的”,如果说这种转换也许有修辞方面的原因或者是由于疏忽所致的话,那么,在传统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教学目的、单元教学目的、课时教学目的”安排,不能不说是理论认识上的欠缺。目的、目标不分,暴露了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理论研究的滞后。又譬如:有学者一方面认为“中学学校美术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但同时又认为“教学目的,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目的……”⑦在这里“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成为同义或近义词,产生了混用的效果。

在教育学理论中曾对“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有过界定,“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总的要求和共同的质量标准”,“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或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学校教育所要达到的总的目的或共同质量标准,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则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⑧

为避免因概念混淆而导致教育、教学的偏差,目前国外教育界也有人在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并努力将“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进行明确区分。在英语中,教育目的(Educational Aims)含有“方向”的意味,表现普遍的、总体的和终极的价值,具有相对宏观的指导意义;教育目标(EducationalGoals)或(Educational Objectives)含有“里程”的意义,表现个别的、阶段的、具体的价值,只指导具体的、特定的教学活动,前者规定了后者的性质和任务,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具体化。。因此,学术界认为:教育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时展的要求,具有指令性和强制性,是相对稳定的时代要求;而教学目标是一种为实现教学目的而设置的教学策略,是可根据需要加以调整、变动的。在教学设计时,教育目的的表述,必须具体化为教学目标──一个系统的、可操作的、量化的标准,这个标准应包含要求达成的具体内容的明确规格;能用规范的术语描述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明细规格。

在传统教学法中,编写教案采用的是“目的”教学,“目的”教学侧重于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表达的是教师与教育学愿望相统一的、作用于学生心理变化的授课要求。在这里教学目的只是对复杂的教学活动作出笼统的、模糊的、原则性的规定,这显然是非常不充分的,同时,教学结果也是不易测量和评价的。课堂效果因没有具体的目标规格作界定标准,使得教学的好坏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和课堂机智。

总之,“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是两个不同的学术概念,实践中的随意混淆只能说明美术教学法研究的不足,其结果导致的是教学目的的背离和教学评价系统的模糊和软弱。明确美术教育目的,建立新的、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美术教学目标系统,以及相应的目标管理机制,是我们迫切的任务。

四、“异化倾向”是对审美教育要求的背离

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偏重技法技能训练的倾向,而其中绘画的技能技巧训练又首当其冲。美术课几乎等同于“图画课”、“手工课”,与之相应被利用的是精讲多练的教学法原则,教学中重视技术轻视理论、忽视人文精神教育的情况是有代表性的。有不少中小学美术教师反映:“长期以来,我们把美术课学习的‘双基’要求作为主要任务,对学生要求以技能学习掌握,画得像不像、做得像不像为标准”,“一味死抱素描,要不就钻在中国传统国画的套子里,在技法中磨来磨去”,“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美术教学蜕变为技能教学,教材变成了技法书”。还有教师指出:“历来把美术与绘画等同,于是形成了以绘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绘画技能训练,而把美术的众多门类排斥在外”,“美术课常常被绘画临摹教学所取代”,“学生们机械地临摹大师们的名作,‘依样画葫芦’,画虾必学齐白石,画竹必像郑板桥,连下笔顺序都安排好了”。⑨上述种种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美术知识技能教学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片面地受到重视、有的甚至把美术课等同于美术技能训练,掌握美术知识技能成为了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2.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没有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主要采用简单模仿、重复操练、注重形似、强调准确的方式。3.绘画成绩成为了衡量教学的主要标准,成人化的绘画要求扼杀了儿童的审美兴趣。

显然,美术教学的“重技轻理”倾向,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不符,与审美教育的要求相违背。那么,在教学实践中,为什么还会产生这种普遍现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涉及到学科教育的历史原因,催发和滋长这一问题的教育大环境和社会大背景,值得深入探究。

我认为,在探究引发重技轻理的原因时,目前存在于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异化倾向”值得关注。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美术教育的非美术化”和“普通教育的专业化”。

其一,主要表现在中小学美术学科没有审美教育特点,而被等同为德育或智育的教学,使得美术教学与其他教学没有多大区别,学科教学评价也套用其他学科标准,将“技”与“能”这类智育上的传统追求来取代和掩盖教学上的审美的把握。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本应是普通和普及的艺术教育,而不是专业和职业的艺术教育。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中小学美术教育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向专业艺术教育看齐,老师有时甚至将高校技能要求的那一套几乎全部照搬。我认为,由于有借用现成的教学套路,诱使美术教师陈陈相因,处于一种被动的惰性选择状态。而要突出审美特性的教学,是鼓励教师的参与融合,教与学成为一种双边的艺术创造活动,要求教师本身不但要具有美术技能基本功,还要具有美术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相关学科方面的广博知识和修养……二者相比较,不难看出:突出审美教育的美术教学比纯粹的知识技能教学要难得多,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高得多,这恐怕就是产生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重“技”轻“理”倾向的一方面原因吧。

其二,是普通教育的专业化,还表现在美术高等师范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上。有学者为21世纪称职的艺术教师提出了几条标准:1.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而是艺术教育工作者;2.不是简单的裁判员,而是热情的欣赏者;3.不是单项型,而是全能型。我认为,这也是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而我们现在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诸多方面,并没有与培养画家、工艺美术家的专业美术教育拉开距离,不能体现出师范教育的专业特点。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们的专业思想不明确,知识构成也显得单薄,他们尤其不喜欢美术学理论,重“技”而轻“理”……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理”,是指美术学内涵、审美文化修养和人文学科知识基础。然而,从多年高等师范艺术教育的实践来看,大量的师范生不会上美术欣赏和常识课,上课时只有技法的搬弄,而无思想的交流,根本谈不上开展创造性的审美教育。高等师范的专业美术教育存在着的不足和定位偏颇,应引起教学法研究的密切关注。

必须看到的是,在国家新颁发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已扬弃了旧教学方法论和重技轻理的非审美趋向,建立了新的课程目标、学习领域和实施建议,并提示了新的教学法思路,我们应该充分学习与领会。目前,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发展思维、情感、创造性和培养全球意识的人才的重要学科。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美术教育一直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较薄弱环节,这一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理论的研究和建设也几乎还是空白。本文对教学法非审美性趋向的几点追问与建议,作为学习心得,希望能对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的建设有点帮助。

注释:

①②《美术教学论》,王大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哲学大辞典·美学卷》,蒋孔阳,上海辞书出版社。

④《艺术教育论》,郭声健,上海教育出版社。

⑤《教育学(修订版)》,邵宗杰、裴文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⑥《普通中学美术课教材教法》,吴东梁、樊学川,高等教育出版社。

⑦《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法》,蒋荪生,江苏教育出版社。

小学美术教师论文范文4

关键词:目标;现状;整合;探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2-0023-03

一、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规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1] 湖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参照此规定并结合学校彰显“医、师、核”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路,确定(2010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美术教育专门人才,培养具备美术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能适应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改革需要,具备从事中、小学校美术教学、研究及科学管理能力,也能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美术应用型人才。”

现时的目标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理想,理想和现实总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达到这个理想,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摸清中小学美术教学所需和湖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简称我校,下文同)美术学专业培养人才的现状。

二、培养现状

为厘清现状,我们做了三个方面的调查:一是2010级美术学专业学生求职心理与意向调查;二是我校美术学部分毕业生、实习生在中小学的工作实际调查及他校美术学毕业生情况;三是我院2011级国培班学员及所在学校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查。调查方式和时间:

1.问卷与访谈结果分析。

(1)从国培班学员看小学美术教育所需。在所调查的19名学员中,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方面依次是:美术专业技能技巧17人,美术史及美学理论5人次,审美素养和美术教育理论都是3人次;学员所了解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最欠缺的方面依次是:美术专业基本功12人次,创造能力7人次,教育能力1人次;19名学员中,有16名学员已经属于资历较老的教师,从教6年以上,但从教美术6年以上的仅1人;培训前有10名学员没有教过美术,9名学员是兼职美术教师;学员中有10名毕业于中师,6名毕业于文科非美术类专业,1名来自理科专业,仅有2名来自美术教育专业。 学员们认为中小学美术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不重视,缺乏美术专业教师,教学设备缺乏;对培训的建议主要是:培训时多注重基础,增加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应尽量贴近小学美术教材,加开美术教学法课程,提供图书馆电子阅览服务,支持学员上机操作等。

在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农村中小学美术课几乎成了“摆设”,一方面每个老师带其他两三门课程,兼任美术课,根本没有精力钻研美术教材和备课,大多数是被语文、数学等课占用,即使偶尔有老师上美术课,也是让学生自己随意画,学生处于美术中的“放任自流”状态。

另一方面,一旦上级有人来检查美术课的实施情况,就会先有人“通风报信”,领导来了应该怎么“应付”检查和“汇报”自然不是问题,查也查不出真的问题。因此,学员们提议:上级领导要真的想发现问题,就应该“微服私访”,这样的检查才可能有效。不过,学员们也普遍反映:一般的县级实验中小学都很重视美术教育,基本不存在这些情况。

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学还处于异常艰难的时期。中小学美术教学对高校师资培养的主要需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美术专职老师,尤其是缺乏具有扎实专业基本功和富有创造力的专职美术老师;二是呼吁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对美术教学实施有效督查;三是针对职后培训这一块,培训内容上应多针对美术教材需要的内容,培训时间也应再充足一些。

(2)从美术学专业毕业生看部分高校培养美术师资的问题。调查中通过QQ、电话和2006级美术学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交流。他们是山东淄博某小学吴老师、北京零一零美术培训中心的成老师、山东曹县某小学的晁老师。主要了解到三方面情况:①他们所在的学校对美术都很重视,美术在学校属于“香饽饽”,他们仍然十分热爱美术教学;②设计类的课程知识、美术史知识和美术教学法在教学实践和教师资格考试中都很有用;③小学美术教学班额大,组织教学和管理学生比较难。

利用QQ的访谈方式,我们也和正在实习的2008级的宋同学进行了沟通交流,她所反映出的主要情况是:①一个班学生多,组织教学难;②实习单位缺乏美术教学资源的基本配置;③学校不重视美术教学;④学生非常喜爱美术课。另外还对一名毕业于同级别的兄弟院校毕业生进行了访谈,他是美术学专业毕业,通过教师编制考试以后,又考了国家公务员,最终离开了美术教师的岗位。从他那里得知:①在农村教美术太清闲,年轻人呆不住,本身对教师职业也不感兴趣;②考教师编制必备的知识是美术史、教育学、专业技能等等。

从以上五名美术学专业毕业生(包括一个实习生)的情况来看,现在高校美术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组织教学和管理能力欠缺;二是对设计制作、美术史、美术教学法等课程还重视不够。不过,湖北科技学院美术学毕业生都热爱美术教学,对教学充满了热情,这是最值得我们欣慰的。

(3)从2010级美术学专业学生看学生的求职倾向与心理。在2010级美术学专业的求职意向调查中,146人参加,83人首选教师,29人选择设计师,20人选择画家,14人选择其他。

146名学生规划职业时间为:

职业取向为教师的83人中规划职业时间为:

83人选择教师职业的理由:

从上表看出:①我院2010级美术学专业学生对自己职业进行规划的时间比较早,在一、二年级能对自己未来职业进行规划的占82.2%。②过半数的学生有当老师的意愿,这为我院2010级美术学专业的教师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现状结论归纳: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制作,我们不难归纳出艺术学院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已有基础和现实问题:

(1)已有基础:美术学专业学生能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尽早规划,这为我院教师教育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我院修过美术教学法课程的学生对教师职业十分热爱,这更坚定了我们大力实施美术教师教育的信心。

(2)现实问题:美术学专业学生的组织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欠缺;美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亟待改进,一是基础性不够,二是与中小学美术教材内容相去太远。

三、培养模式探究

1.抓住学生已有的求职心理基础,狠抓三段式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教师职业倾向,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这里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程见习、课程技能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

(1)课程见习是指在部分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中给出一定的课时,安排学生到中小学教学一线去观摩、学习与美术教学有直接联系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活动。它适合在学生即将开始学习专业课程时安排。具体操作时可利用机动周时间参照下表进行。

(2)课程技能实践是指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中加大学生实践的力度,让学生在学习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参加美术教学实践(包括听课、讲课、评课、说课等等),不仅能深化他们对理论的认识,而且能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融合起来,并强化他们的教师职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3)继续抓好毕业教育实习。在现有教务处带队的基础上,安排艺术学院相关专业老师不定时去实习点检查与督导,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和相关协调与组织工作。

2.有机整合美术学课程的设置,让高师美术课程真正地与中小学美术教学接轨。整合美术学课程的设置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课程内容要体现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学习模块;二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有助于美术教师和学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对师生产生积极的终身影响;三是各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安排应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知识与技能的把握更加深刻。

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具体方式很多,如组建美术培训基地、举行多媒体美术课件大赛或模拟课堂教学大赛、针对当前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热点问题请专家讲座交流、积极参与中小学美术教学听(评)课、微格教学、教学现状调查、美术馆或博物馆担任义务导游、增设相关的活动课程(如儿童美术心理学、美术教育史),等等。

4.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标中强调教学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实施好这个建议,未来的美术教师必须首先尝到课程资源开发的甜头。在美术学专业的活动课程中,可以加入服务地方的民间美术资源,根据湖北科技学院生源的实际(如咸宁、湖南、山东等地的学生比较多),就可以在活动课程中彰显各地民间资源的利用。如咸宁本地的石雕、竹编等,其他生源地的学生可以自己搜集并整理家乡的民间美术素材后再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综上所述,艺术学院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应以课程的有机整合为核心思路,兼顾地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三段式的实践环节为突破点,以美术第二课堂的活动课程为助推器,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正确领导下,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美术教育专门人才为目标,使美术学专业学生成为具备美术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能适应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具备从事中、小学校美术教学、研究及科学管理的能力,也能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美术应用型人才。”

小学美术教师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时代诉求未来发展

一、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境况和时代诉求

回溯历史,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正是在师范美术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06年,南京两江师范学堂设立图画手工科,标志着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起步,随即保定北洋师范学堂和杭州师范学堂等也实施了以西洋美术教育内容和方法为主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手段。随后,苏州美专、北京美专、杭州美专等私立美术学校和国立美术系科相继建立,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完整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为现代规模化教学所取代;美术教育不再仅仅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需要,更在于职业化的训练和社会普遍的美育功能。教学的内容也不仅仅是个人经验的传授,而是成为系统化、学科化和规范化的普遍教学;美术的培育对象也由少数文化精英转向社会大众,强化美育在大众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现实让我们感到,能够承担和实践这一使命和责任的教育者还不够多,美术教育的主导性还不够强。具体体现为,首先,许多美术教育者对民族美术教育无从着手,简单地以传统的教学和创作状态来应对当今多变的美术教育形式。同时,自身的师德修养理论研究及学术思想、创作能力都很匮乏。同时,只热衷于西方美术观念、思维方式,完全用西方的色彩、素描技能来建构自己的美术形态,对民族传统美术的价值缺乏深入理解,使外来文化占据了美术教材、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主导地位。西方美术内容与艺术观点往往成为美术教育的主体与核心,出现了对西方美术教育的理念、课程、教学体系的模仿、照搬,以至于当代美术教育务虚多、求实少,急功近利多、长远思考少。所以,高校美术教育肩负着中国美术人才培养和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振兴的任务,是民族美术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础、教育理念和方法,这决定了美术教育的抉择与走向。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代美术教育的时代诉求下,高师美术教育的民族性教育理念与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和充满启示性意义。高师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学院的不同之处,应该是把研究学术、搞艺术创作和为人师表结合起来,这是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师资建设的关键。为师、为学、为艺,应该是从事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艺术家、教育家共同追寻和坚持的理想。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为学者,慎思、笃行、问道;为艺者,敏悟、游心、抒怀。三种不同的文化使命与生活状态,都聚集在当代高师美术教育者的身上。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美术师资。优秀的教师不一定画得最好,但一定要教得最好,其着眼点应该放在美术教育上,因此,美术教师首先是为师,应该是美术教育家而不是单纯的创作家,为师比为艺更为重要,“师范性”是根本。另外,对为师者来说,还必须在美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中有较高建树,这是根本,所以,明确教学、科研和创作三者的关系后,确立教育性、研究性、学术性是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纵观当前高师美术教育现状,在各方面都存在明显问题,长期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越来越高的师资需求不协调;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凸显出了滞后的现状,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教育思想、教育能力等方面都远达不到要求,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偏离师范教育特点,使很多从事师范美术教育的管理者、师生,对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使高师美术教育的“师范性”无从体现。二是缺乏完整的、科学的高师美术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受专业美术院校的影响严重。课程体系偏离师范要求,缺乏针对中小学美术师资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合理课程结构;美术技法与理论不符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要求,专业化倾向明显,教育知识中的教育学、心理学也缺乏美术教育的特点。三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中小学教育要求不适应。高师毕业生专业知识综合性差,教育知识和教育实践能力薄弱;师德素质和修养程度不足;缺乏中小学教学所需的广博的人文学养和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多面性的专业知识,缺乏艺术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另外,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美术教育跟进吃力,甚至无所适从。在教学管理上存在形式主义严重的问题,教学实践活动目的不明,学生审美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严重制约着基础美术教育的质量,也阻碍着美术教育的步伐。四是在高师美术教育的方式上,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缺乏师范性,偏离师范的要求。教学上,长期沿用专业美术教学模式,以培养专业美术创作人员或设计人员的方式进行教学,尤其技能教学与教师教育脱节,孤立的知识没有结合教学法,没有针对中小学的教学需求设立相应的师范美术教学的规范课程体系,以至于不能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需要。五是我国高师美术教育的师资没有严格根据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需求而设立,师资结构长期来源于专业院校,以至于有些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远离中小学美术教育。

三、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发展之道

小学美术教师论文范文6

“态度决定一切。(Attitudeiseverything.)”不仅是生活的规律,还是教育的规律。美术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美术教学,而非美术创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的教学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以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过程。教学态度实际上反映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一般有以下几个维度:一是教学的热情与投入。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这种敬业精神所散发的工作热情不是一时间的心血来潮,而是要变为生活需要,是自己终生倾注的事业。一个人能否认真地对待教育工作,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处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爱岗敬业,提高效率,不断地追求卓越,这是是否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的体现。一个对教学工作热心的教师,“能发现最不起眼的学生身上微不足道的萌芽状态因素,而机智肯定之,鼓励之,预防之,或消除之既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机智,又能补过某些教育上的失误”[1]。教师的教学工作说到底是凭教师的责任感来完成的。教学工作是一种精神的奉献。一个教师只要有了甘于奉献的精神,就会有无私的投入。事实上,那种不愿意花时间备课、画范画、做课件、做教具的美术教师只是在应付教学,这种态度是对学生极不负责的表现。二是教学的严谨与治学。美术教师对教学内容应该达到精通、能讲、善画、会做,并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具有严谨的治学作风,对教材不能似是而非,对知识不能一知半解,讲授知识更不能出错。在学生心目中,教师讲的一切知识都是对的或是真理,所以教师一旦出错,就将危害学生终身。教师若发现自己讲错,就要勇敢地向学生说明或更正,这并不会影响教师的威信和尊严,反而会让学生更加尊敬你。

因此,教师不仅要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更要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时刻爱护学生,尤其是在面对来自校内外的貌似“科学”或“先进”的种种诱惑和“胁迫”时,要牢记自己的教育良知。只有具备了这种追求完美教育的态度,教师才能以高尚的教育道德精神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二、美术教师应该具有拓展科研的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不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情,美术教师也应该具备初步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这对于现代社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美术教育科研并非是画出几幅好作品入选高层次展览就可以替代的,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教的问题,只有懂得如何教,才能会教;只有懂得科研,才能研究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的发展[2],也才能真正促进美术教育的进步。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收集与利用教学资料与信息的能力,开展教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能力,承担美术教学研究课题的能力,美术创作的能力和编写教材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一)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所以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3],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二)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美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就必须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他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三、美术教师应该做到呼唤教育生活的和谐

人类之所以伟大,在于只有人类能够组成社群,这使人超越了自然性而形成了社会性的本质。具备这一本质后,人已经无法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自然性的衰退使个人简直无法孤独。尤其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使人一方面发展了独具个性的才能,另一方面对他人的依赖性日益增加,以至于人类社会强大到足以改造自然,而作为个体的人却在生存的高压中显得无比渺小。因此,绝对的自私如今简直是不可能的,当今以合作为基础的教育生活亦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善待学生、善待家长、善待同事和善待领导。在这些方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代教师角色的重大改变。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理解、宽容、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只有教师力行和谐教育生活的准则,学生才不会是可有可无的工具,而是被善待的顾客;家长是消费者,他们的权利应该获得充分的尊重和满足;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再紧张,而是让教育生活更富有理性。否则,个体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必然会产生冲突,从而痛楚一生。

总之,现代美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变换[4],不仅要具备完美的教学态度,而且要有拓展科研的能力及和谐的教育生活关系,并能利用现代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使美术教育在完善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性等方面有所作为。

角色内涵要求美术教师在以后的教师职场中索问一生,让自己有绝活并成为学校的“稀缺资源”。教师不能把教育当作一种职业,而要当作一种事业。为此,可以概括地说,教师应该做好三件事情:首先是认识自己,这是一生的任务;其次是了解别人,别人在变,你也得变;再次是把握时空,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教育领域里的唯一。

参考文献:

[1]王幼芳.未成曲调先有情——谈教师爱生.山东教育,1983,(1).

[2]朱洁贞.教师伦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17.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29.

[4]程明太.美术教育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93.

小学美术教师论文范文7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2-0089-02

小学课堂的基调是轻松而活泼的,而语文教学的艺术美也唯有在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自由时才能得到完美展现。让学生在学习上体会和享受语文学科的情感美、语言美、节奏美等,才能不断开拓小学语文教学审美的深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个人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美的内涵

时代的变革,让教学逐渐上升成为了一门艺术。在这个时代,教学绝不仅仅只是教师立于讲台前单方面地灌输知识,更多的是师生间思想、心灵的碰撞,教者会将教学当作一种美好而崇高的境界去追求与创新,也引领学生追寻美好而别有趣味的美丽语文新世界。现代教学艺术美的综合体现,即现代学习科学和现代美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机融合,其核心就在于教与学的统一,并富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审美性。小学语文教学由于其教学内容十分活跃、教学对象天真纯洁以及教学手段的多姿多彩,所以其更能够体现其教学艺术美。如此来看,开拓语文教学艺术美是可行而又必要的,它对增强语文课堂吸引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又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美的基本表现

小学语文教学是多姿多彩的,其教学艺术美详细可分为以下几类:

1. 语言美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学生的学习效率很多时候取决于教师语言的优美程度。若是教师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学生在感知文本时便会如临其境、深切感知,使得语文教学跳出单薄的纸张、冰冷的文字,让学生在丰富、有趣、多味的语言交流中得到情与意的享受。

2. 节奏美

教学中恰当的节奏是让学生放松、舒缓的良药,具体表现在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安排上富有变化,即课堂教学节奏起伏稳定、张弛有度。在这样的节奏中,学生的身心会随着教师节奏的指引,如同聆听或明朗、舒缓或低沉、急促的乐章般走进文本,体味、感悟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3. 情感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若是评价与反思一堂课,教者必定会回顾:这堂课中是否有情感互相碰撞而四溢的火花?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为情感。一位教师在熟悉了教材与学生之后,被课本中众多美好的形象激起心中的热情,就这样灵感产生了,课堂气氛也被激活了。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被教师丰富、高尚的情感所激发,从而产生师生间情感的交缠――共鸣,这样的语文课堂真乃气象万千,令人感慨万端。

4. 板书艺术美

板书是教师在备课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教师的微型教案,而要写一份充满艺术美的板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书写美――文字书写得端正、整齐、美观,对学生来说是最直观的审美享受。

(2)内容美――遣词造句精炼、准确;从整体上看,线索分明,重点突出。

(3)形式美――板书形式布局合理、排列有序、条理清楚,在内容精炼的基础之上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

5. 课堂气氛美

舒适、优雅的课堂气氛会令学生如沐春风,这样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氛围应具备以下要素:

(1)猜想――通过活跃的思维,学生会在头脑中以猜想的方式形成一种揣测探问的心理欲求。

(2)疑问――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出问题情境,用疑问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惊讶――课堂上善于揭开学生的疑问困惑,用精妙的方式点拨后让学生恍然大悟,并在解惑后收获惊喜之情。

(4)趣味――死板、单调的课堂无法从内心深处真正打动学生,教师的课堂讲述要生动有趣,幽默诙谐,能让学生发出会心的笑声。

(5)沉思――在课堂关键问题上,教师要会“留白”,让学生自行沉思探索。

(6)争议――学生大胆地质疑,各抒己见,问题摸索明白,才算是真正地进入课堂。

(7)联想――教师切勿把课讲彻底,要留下空白,让学生去展开联想,在有限中延伸至无限。

……

且不论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它的定义是什么,若是一堂课包含了以上这些要素,它必然是充实、丰富、科学有道的,它符合语文教育教学的工具性,更体现了语文课堂的人文性、艺术性、审美性。

三、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美的措施

打动人心的课堂,总是能做到:把自由还给学生。

1. 还给学生表达的自由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带有太多传统课堂的特点,除了少部分学生在课上说出与教师期待的内容相似的回答,更多的则是做没有反应的听众,或是偶尔唯唯连声表示赞同。课堂将学生的表达自由剥夺,留下教师一人自说自话,这样的教学的确是很难让人感受到真正的“美”。因此,学生表达的自由极其重要。我们必须把自由还给学生,认真创设自主、融洽、人文的课堂环境,不断开拓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美的深度。

(1)允许插话。学生在课堂上“不由自主”地插话正是其思维、灵感火花闪现的体现,当其出现时,教师不应一味地去阻止、否定,而是要立即去引导、补充,使之清楚明了,否则它会很快从学生的头脑中消失。对学生不经意插话的重视与把握,很多时候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惊喜与成就,从而不断提升其探究能力。

(2)鼓励争论。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争论,再适时地指点他们的议论观点,就会让他们的分析理解、语言表达、求新求异等能力在丰富有趣的语言交锋中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2. 还给学生思维的自由

语文教学在现代教学提倡的“思维无”的大环境下,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自由,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不同方向想。教师要勇敢地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打开思维,自主探索世界,发现自己思维的闪光之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逆向思维等求异思维会让学生的求知之心走得更远。

(2)尽情地想。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师要恰当地运用教材中语言文字的空白、插图,乃至合适的音乐、动画等,引起学生强烈的震撼与共鸣,并让他们的思维自由地迈进。

3. 还给学生活动的自由

小学语文尤其是中高年级语文教科书中通篇的文字,会让教师与学生认为语文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其实不然,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堂要想变得活跃,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全面“动起来”。

(1)给学生怎样的活动自由。教师应以突出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指导学生广泛阅读,积极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均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很好方式。

(2)提供怎样交流的环境。除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活动外,教师还需特别注重设计一些丰富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督促学生手脑并用,将知识融进现实生活中,并从中获得新知识、新经验。

为了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美,为人师者不妨动动脑筋,广学博思,注重人文,唯有如此,课堂才是新课堂,学生才是在审美教育下的新学生,我们的教学、教育才有新希望。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教师论文范文8

【关键词】“讨论墙” 幼儿园 美术教学 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88-01

美术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方面,作为提升幼儿素质,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很多幼儿园老师对此作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提出了许多有效方法。但是现今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仍是以注重培养幼儿绘画技能、关注幼儿创作过程为主的呆板美术教育模式,并未让幼儿真正做 到“多听、多讲、多动”。从而导致,美术教学中仍存在幼儿自主合作性不强,教师隐性指导不充分,师幼互动指导单一性,幼儿欣赏评价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笔者经过多年教研及实践研究,创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方法。本文从“讨论墙”四个功能区:“讨论区”、“提示区”、“互动区”、“赏评区”介绍美术教学新方法――“讨论墙”。

一、“讨论区”――用图示讨论方法,提升幼儿自主合作

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选择忽略幼儿小组合作,因为在实际教学中,幼儿合作创作,尤其当美术活动以小组合作形式出现、开展都是较困难。幼儿能力差异大,用语言沟通分工、想法等不够具体,容易在活动中产生分工不明的争执,从而导致美术教育中幼儿自主合作性不强。而“讨论墙”中――“讨论记录区”正好弥补幼儿自主合作交流障碍,“讨论记录区”是让幼儿用图示记录方法,记录并讨论幼儿整个活动过程,包括分工、讨论、设计等。在“讨论墙”讨论区内,幼儿用“图示”表达自己的交流,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提供不同的材料辅助,如在美术活动前,幼儿可以在“讨论墙”上提前自由选择要合作的伙伴,小班用动物贴表示,中班幼儿自己画号数表示,大班幼儿用写自己名字进行记录。在幼儿进行合作美术创作时,中大班幼儿请组长用绘画图示记录在“讨论墙”的讨论记录区内上,帮助能力弱的幼儿理解分工,协作完成美工作品的同时让幼儿养成有计划创作前有思考,心里有底。而小班幼儿则可以由教师,幼儿说,教师记录。当幼儿在活动时忘记前期的讨论和分工时,还可以到“讨论墙”寻找讨论内容,进行回顾,幼儿创作中也可以根据创作的过程随时调整讨论内容,让活动更有序、有计划进行。

二、“提示区”――用图片、标志提示方法,突出教师隐性指导

现行美术教育中,教师为了让幼儿的具有创作预期,往往以显性指导为主,通常以示范、范图展示,这样的指导过于直接,不利于幼儿内化学习,这时,教师的隐形式的启发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讨论墙中的“提示区”将突出教师隐性指导――教师用图片、标志提示方法展示出教学中的艺术美,让幼儿发掘艺术美。教师在活动前,将活动中需要丰富幼儿了解的经验以图画形式展示,教师配上提示性的指标、图示,引导幼儿根据图标提示观察中自觉发现细节,让幼儿在活动前充分地看,并用笔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特别喜欢的地方,有利于帮助幼儿细心观察、全面了解美术创作的对象、加深感受、丰富感性经验。同时打破了教师只能利用活动时间引入教学的时间限制,这里教师可以提前一周甚至一整个学期设定主题,让幼儿去观察艺术美。同时还可以用做美术环境创设渗透,墙面展示泥工、手工、撕剪纸张,还可以利用作对进行的美术主题活动进行说明。也可以在进行一节活动前,将所学内容在“讨论墙”――“提示区”内悬挂、粘贴。让孩子做有准备的人,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幼儿内化。

三、“互动区”――用记录问题方法,丰富互动指导多样性

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仅仅依靠师幼互动这一单一形式指导幼儿,尤其当幼儿在美术活动中陷入困境,非常急需要教师的帮助时,教师会因为需要指导的人多而忙不过来,拒绝幼儿的需求,这样容易影响幼儿互动积极性。讨论墙中的“活动区”,让幼儿用记录问题方法,寻求教师或同伴的互动指导。可协助教师指导,将互动指导由师幼单一性提升到“师幼活动”“幼幼互动”,丰富了互动指导的多样性。当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时,不用马上举手呼叫教师帮忙,而是自己到“讨论墙”上的“互动区”专栏,将不懂的问题用简易的求助信号画出来(小班幼儿直接找求助标志黏贴,并贴上自己的头像),然后坐在位置上安静等待。当有幼儿提前完成作品,而教师还无法指导时有问题的幼儿时,提前画好的幼儿可以到“互动区”前,帮助有疑问的幼儿解决困惑。 同时在活动时,教师可以将美术活动中的难点问题以“工作纸”“提示卡”“制作步骤图”等黏贴于“讨论墙”,用提示标志代替教师指导,幼儿不懂时直接到“互动区”上找寻答案。

四、“赏评区”――用科学技术展示方法,提升幼儿欣赏评价能力

对于美术活动,幼儿在活动中渴望表达自己想法,但是当他们讨论或者与他人交流时,容易打扰其他还在创作的幼儿。以往教师为了活动常规,通常采取直接制止的方法,容易挫伤他们活动的积极性,干扰他们的交流。这就需要讨论墙中的“赏评区”――让教师专设空间,用科技技术展示方法,让幼儿互相欣赏,给幼儿相互欣赏的互动空间,提升幼儿欣赏评价能力。 教师可在该区设置了科技设备支持,教师投放相机、IPAD等科技设备,给孩子适当保留语言空白,解放幼儿的嘴巴,为幼儿提供语言交流的机会。画完或者想交流的幼儿,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拍摄,放到“讨论墙”――“欣赏评价区”上,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大胆放心地说。相应的教师提供一定数量的奖励贴纸,幼儿可以为自己或者他人的作品进行打分,点赞。同时还能在该区的“大家一起说”的留白处,用图示画代替文字,画出对别人或自己作品的想法,在这里,幼儿是宽松,无拘束的环境,他们能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情感,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讨论墙”――“欣赏评价区”的设置,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让整个活动中,先完成幼儿先交流,避免了幼儿不必要的等待,同时完成的幼儿留下了交流的图示、想法等,方便于所有人都完成后,教师与幼儿的欣赏讲评。

“讨论墙”是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应运而生的新教学方法,给幼儿留出合作创造空间,充分拓展幼儿的思路,提高创作能力。因为是新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如何扩展运用到其他领域,如何更好促进幼儿与墙的互动等,需要我们在接下来的实践中继续改进,不断完善,力求成为更完善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黄露.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常见误区及解决策略[J]. 才智. 2016(11)

小学美术教师论文范文9

【关键词】美术教学;小学;问题对策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提高美术教学的课堂效率成为备受美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的课程教学,对于小学学术教学而言,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而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要求相对较低。但是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小学美术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从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研究,依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1.对小学美术教学不够重视

虽然小学美术课程成为小学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的学科,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学校和学生家长把重要的精力放在语文、数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比较看重孩子的语数外等学科的成绩,对于美术教学的重要性缺少应有的认识。其实美术能够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这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效果必须首先彻底转变不正确的思想观念。

2.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着美术课的教学质量。目前小学美术课的教材主要有“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究”四个方面。很多美术教学反映教材内容偏杂、偏难,小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小学美术教材上,每一课都只有几张插图,其他的内容都比较少,有些经验欠缺的教师就照本宣科,没有主动拓展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方面。小学美术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游戏法、演示法,等等。笔者对我市小学美术教师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80%的教师都主要采用讲授法,只有10%的教师并用讲授法与讨论法,还有10%左右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中国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一课,有的教师讲述了作者、作品内容、艺术特色,然后让学生讨论这幅厕,小学生既听不明白。也不知道如何切题讨论。

(3)教学手段方面。新课标强调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小学美术课需要的教学手段包括教学挂图、电视机、投影仪,以及多媒体设备等。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小学美术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率并不高,一方面是因为不能熟练驾驭未能发挥其优势,另一方面是前期准备工作复杂,很多教师嫌麻烦而不愿意使用。

3.小学美术教学没有贴近现实生活

众所周知,艺术源于生活。而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更离不开生活。只有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才有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从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现状来看,美术教学与现实生活偏离太远。有的美术教师错误的认为给学生介绍些世界级的美术作品能够提升学生审美意识,其实,帮助学生发掘生活经验,在现实生活大讲堂中去感受美、体会美,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充分运用多种教育工具和手段增强美术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断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1.美术教师要不断培养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自制能力不强,好奇心很重,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游戏教学、郊外写生等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色彩的和谐”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带领学生们做游戏:准备多支试管,然后选用三个基色――红、绿、蓝,进行现场的颜色调配,学生们通过观看这三者的不同组合呈现的不同美丽色彩,就会产生好奇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制自己喜欢的颜色,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能够加深对于色彩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欣赏罗斯科的《红黄橙》,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色块的调配。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了色彩的调制,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2.教师要增强美术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要想讲好一堂课,就需要教师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美术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应该深入的研究教学大纲,明确美术教学的课程要求,然后结合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制定教学内容。美术课程的知识点较为分散、凌乱,这需要教师阅读和查阅相关资料,对于知识点进行拓展,并且做好知识点的衔接。做好充足准备之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好积极引导,发掘学生潜在的艺术细胞,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例如,在讲述“鸟语花香”课程时,教师要搜集各种美丽的自然景物图片和绘画作品,播放优美的、具有意境的音乐,使学生头脑中构设出美好图景,然后教师通过艺术作品,给予学生讲述作者是采用何种手段勾勒出如此美丽的画卷的,这样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美术的艺术气息。

3.进行美术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与优化

新课改自从实施以来,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然而,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有限,而教师不能够真切感受到孩子眼中的世界,师生间缺少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教师眼中的艺术品不能够真正熏陶和感染学生,这就需要调整教学方式,教师要变换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欣赏周围的世界。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的艺术欣赏和剖析,使学生的艺术情感得以激发。

4.采用综合有效的教学评价模式

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模式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引用综合的教学评价模式,实行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等模式。在进行学生作品展示的时候,要尽可能进行全面的展示,不能只展示某些学生的作品,这样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全体学生的进步。学生的作品通常是学生思维的展示,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作品,并且通过不同的评价模式对于作品进行合理评价,学生也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通过相互间的交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审美能力。

总之,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要积极了解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深入地思考,聚精会神致力于提高小学美术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芳.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1,(11):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