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集锦9篇

时间:2023-09-21 17:59:52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范文1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不全;中西医结合;方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R69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4-0808-03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hronic Renal Failure Treatment Protocols Research

YAO Yuan-zhang,XIE Shong-fang,DING Jie

(Department of Nephrology,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Integrated TCM WM,Nanjing 210028,Jiangsu,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Meta-analysi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Integrative Medicine treatment programs of 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in nearly a decade,we set down the program to treat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in decompensated stage and early failure stage.? According to a randomized, open and parallel controlled principle,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53 cases for 3 months conclud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curative effect of Integrated treatment of 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in reducing proteinuria, lower serum creatinine and blood urea nitrogen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combining Chinese and Western treatment of 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has its own clinical advantages, but until now there are no representative programs. So the next research focus on: ①Perfect the Instructive Integrative Theory②Combining the current stages of chronic renal failure to confirm the main treatment indicators in different stages is the key to develop effective treatment programs of Integrative Medicine③Effective selecting and research of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 in Integrated Treatment of 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Key words:chronic renal failureintegrated TCM and WMtreatment protocols research

收稿日期:2010-11-10

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厅资助项目(MB2006713)

作者简介:姚源璋(1956-),男,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研究方向:医学临床和科研。

慢性肾功能不全(CRF)的综合治疗是目前临床医生取得的共识,要点集中于低蛋白饮食、降压、纠正贫血以及尽可能地祛除原发病因素,但一直未能得到令医生和患者满意的结果。在这一难题破解之中,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临床疗效,并具有一定临床优势,却又存在着很多需要深入研究之处,尤其是不同类型治疗方法有诸多可讨论之处。鉴于此,我们对慢性肾功能不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从理论和临床上进行了相关研究。

1 慢性肾功能不全诊断与治疗概况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指任何疾病使肾单位发生进行性破坏,在数月、数年、或更长的时间后,残存的肾单位不能充分排出机体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稳定,因而使体内逐渐出现代谢产物的潴留和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传统上慢性肾功能不全分为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尿毒症期四期,由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是由多种肾脏疾病发展而来,为了更准确和及时的描述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演变阶段,国际肾脏病学界目前多采用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FK)肾脏病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K-DOQI)标准和近年的KDIGO标准,两者均把慢性肾脏病分为五期,二者在表述肾小球滤过率(GFR)为标准的肾脏损害程度方面是一致的,在肾脏损害相关术语描述上有一定区别。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治疗西医学以一体化治疗为共识,保守治疗阶段主要以改变生活方式,低蛋白饮食、给予必需氨基酸或α酮酸,控制高血压、减少蛋白尿,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高脂血症、改善脂质代谢异常,抗凝和改善微循环【sup】[1]【/sup】作为治疗方法。中医学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目前仍以辨证论治为主,辨证方法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2年颁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up】[2]【/sup】的本虚标实方法为蓝本,立足于扶正与排毒,作者曾于1999年、2006年两次综述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思路方法和药物【sup】[3]【/sup】,辨证论治方法一直是治疗主流,但存在着各种辨证方法差异大,用药分散度大,临床难以重复等缺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方法目前无明确界定,大多采用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中药疗法,钟宏琳【sup】[4]【/sup】综述近年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方法,其西医方法为:①优质低蛋白、低盐、低磷的饮食并足够的能量供给方法;②针对引起CRF原因的病因治疗,如治疗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③对症治疗,如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调,改善贫血、治疗心力衰竭、改善消化道症状、降血压、抗感染等;④控制可逆因素,如控制疾病复发、纠正电解质紊乱、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等引起CRF急性加重因素。中医治疗包括了中药内服、外用、中药内外合用、中药灌肠、中药制剂静脉用药、针灸疗法。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方案理论研究

本研究确定慢性肾功能不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

(1)探讨中西医结合理论。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的原创性医学,尽管历经50年的系统临床实践,但迄今对中西医结合医学概念尚未有明确的共识或权威性描述。我们在前人的认识和临床实践基础上认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用中医学规律和方法研究西医学、或用西医学规律和方法研究中医学而产生的不同于中、西医学的,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技术、方法和理论的医学科学;其外延应包括整个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

(2)明确西医学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立足点。西医学一体化治疗方法实质上是预防、对症治疗、替代治疗三部分内容。替代治疗是终末期肾衰的治疗方法,对于处于失代偿期和衰竭期的患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可以阻止肾功能下降的方法。降压、降脂、治疗原发病会不断造成患者所服药物的增加,不能从实质上阻止肾功能的丢失;严格的低蛋白饮食是在牺牲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换取暂时的减轻肾脏的代谢压力,最终衰竭的肾脏还是要进入终末期。因此可以认为,一体化治疗是一个过渡阶段的治疗方法。

(3)确定中医学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优势。中医学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有两大特色,一是充分利用机体现有功能排除毒素,以使机体进入良性循环;二是最大可能的恢复受损组织器官的功能。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和临床经验的特殊性不能使已获取疗效的方法得到良好临床重复,但长期的临床疗效已得到患者和临床医生的认可,不断地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将会不断给出阶段性答案。本研究荟萃分析近十年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方法,即试图寻找中医学集中治疗点,以利于本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4)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结合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进展原因是肾脏结构的不断破坏,其结果是肾功能的不断丢失,其微观表现是各种尿毒症毒素的堆积、各种炎症因子的不断变化、肾脏纤维化进程不断加重、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变化。阻止和减缓各种微观损害,是保护肾脏结构免遭进一步破坏的主要环节。中西医学多年的临床实践证实其在上述方面的医疗效果各有优势,因此从中西医学理论和实践分析,慢性肾功能不全中西医结合治疗点可选择为改善肾脏血流、排除毒素、抗纤维化、减少炎性介质四个方面。

3 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方案临床研究

课题组依据临床回顾性研究结果和文献分析结果得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治疗方案,并按照随机、开放、平行对照原则进行临床观察。选择年龄为18~70岁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及衰竭期早期患者,性别不限,无感染等高代谢状态可逆因素,无不稳定性心脏、肝脏等疾病,CCr20~50mL/min或Scr186~442μmol/L(2.1~5mg/dL),设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一体化治疗对照组共53例,其中治疗组38例,对照组15例,两组治疗前基本资料见表1。

表1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资料比较(±s)

注:统计过程中性别男性定义为1,女性定义为2;血压单位为mmHg;血肌酐单位为μmol/L;血尿素氮单位mmol/L;尿蛋白定义为每一个“+”为1;24h尿蛋白定量单位为mg/L;内生肌酐清除率单位为mL/min。

上述基本资料分析,各组P值均大于0.05,两组治疗前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

治疗组对照组基础治疗:病因及其他基础基础疾病控制,如糖尿病、钙磷代谢、酸碱平衡,避免肾毒药物。

治疗组方案:①低脂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0.7g・d【sup】-1・【/sup】kg【sup】-1【/sup】);②血压指标(DM:125/75mmHg;非DM:130/85 mmHg);③纠正贫血药物(<95g/L,用促红素、叶酸、铁制剂,≥95g/L,不再用纠正贫血药物)。④ ACER制剂(SCr≤300μmol/L)⑤补肾健脾活血解毒煎剂(血脂明显增高合用水蛭制剂)。

对照组方案:①低脂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0.7g・d【sup】-1・【/sup】kg【sup】-1【/sup】);②血压指标(DM:125/75 mmHg非DM:130/85 mmHg);③纠正贫血药物(<95g/L,用促红素、叶酸、铁制剂,≥95g/L,不再用纠正贫血药物)。④ ACER制剂(SCr≤300μmol/L)。⑤调脂药物(血脂紊乱者)。

入组患者均连续观察3个月,重点观察治疗前后血肌酐、血尿素氮、蛋白尿、甲状旁腺激素、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变化和患者饮食、体能变化、舌质舌苔变化。相关结果见表2~3。

表2 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结果比较(±s)

以上治疗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有阶段性临床疗效,中西医结合组内比较,治疗3个月后血尿素氮、血肌酐及尿蛋白降低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血肌酐、血尿素氮降低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3个月后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升高及其他指标的下降两组没有统计学意义。

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方案评价

本研究尝试在探讨中西医结合理论内涵和外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西医学和中医学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方案,进行了小样本短时间的临床验证,对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方案有如下认识。

(1)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特点:包括本研究在内,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方案基本是在西医学对因、对症治疗基础上,结合使用中医治疗方法而成。本方案特点是荟萃分析了近10年中医学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方案和药物,结合作者临床实践所获得的治疗方案。但作者分析认为,目前各种可称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尚未能够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因而均不能成为中西医结合理论指导性方案。

(2)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优势:尽管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方案尚不完善,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优势是确定的,这是因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是一种复杂的疾病综合征,疾病过程中可有多器官、多系统损害,且因果互为影响,中西医治疗学目前均没有成熟方法获得理想治疗效果,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多环节、多靶点控制和相对明确的治疗目标,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单纯西医治疗的药物过多、副作用过大难点和单纯中医学治疗的阶段性靶点不清,仅限于症状描述问题。

(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方案的不同阶段变化:如上认识,慢性肾功能不全有不同的临床发展阶段,因而应有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案,如何准确的掌握不同阶段的疾病本质,从而制定合理的不同阶段治疗方案,中西医学都有很多工作要做。

5 讨 论

(1)完善的有指导意义的中西医结合理论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所必需的。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有效的指导实践活动。中西医结合系统临床实践已经进行了五十余年,具有了较丰富的实践积累,应该有系统理论的产生。慢性肾功能不全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中西医临床治疗方法的累加未能达到中西医学取长补短、创造新疗法的目的,原则上不是中西医结合,若要获得理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方案,完善的有指导意义的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临床各种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所需要的。

(2)结合目前慢性肾衰分期标准,明确不同分期慢性肾衰的主要治疗指标是制定有效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关键。

慢性肾功能不全不同阶段的关键指标是肾功能丢失的程度不同,界定标准是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大小,这是目前各种分期的依据。但依据GFR的分期方法不能准确提供病变肾脏的炎症状态、纤维化程度、免役紊乱机制乃至于机体内环境紊乱状态,因此会使各种治疗方法处于粗放型状态。若结合目前的分期研究,明确不同阶段的治疗指标,可能更有效的阻止肾功能的不断丢失。

(3)有效中药的筛选和研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分析结果,目前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药物可分为泻浊解毒类、活血化瘀类、补益类等,每一类药物众多,可重复性差,且单味中药提取物常常临床疗效可疑。如何依据中西医理论筛选出依据明确、可重复性强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治疗方药,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黎磊石,刘志红.中国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38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163.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范文2

【关键词】 恶性肿瘤;中医治疗;疗效评价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应用次数越来越多,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也较为显著,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生存周期的延长及生活质量的提升。由于中医药的独特性,其在改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方面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但其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评价却有较大的缺陷,从而难以准确评估中医药的治疗效果[1]。现在对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疗效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完善疗效评价体系的对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当前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的疗效评价体系。

1.2 方法

1.2.1 研究现状 当前,对于中医治疗恶性肿瘤尚未形成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但大多数的临床评价指标均包括肿瘤大小变化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提高情况、生存周期改变情况等,以此作为评价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标准。但此种评价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医治疗对于肿瘤细胞生长情况的遏制,这与现代医学肿瘤疗效评价的要求仍有差距。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疾病中的效果越来越显著,其凭借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的特点赢得了广大恶性肿瘤患者的青睐,但对于其疗效评价标准却难以真正反映出治疗效果,对此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2]。

1.2.2 完善措施 在中医学中认为,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局部集中性反映,主要是通过辨证治疗的方法对患者内在环境进行平衡调节,以对患者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中医与西医的治疗方法是由很大区别的,如中医中用证候来表示患者治疗情况,主要是指在对患者实行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变化情况,主要采用症状分级方法进行衡量,如将体征和症状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并对此进行评分,从而得出疗效,但当前中医治疗肿瘤的症状分级量化标准尚未形成统一,对此应当统一症状量化标准,并将其加入到疗效评价当中,以更好的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医临床研究开始将生存质量应用到中医肿的疗效评价当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更加客观的反应了中医治疗的特点,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当前应用的疗效评定量表主要是由国外引进,并不能够确切反应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但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特色就在于体现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因此应当加生存质量纳入到疗效评价当中[3]。

卫生经济学评价主要是指从经济学角度对治疗方案进行评价,以确保治疗方案的经济性,这对于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很多恶性肿瘤患者在确诊病情时已经处于中晚期了,因此需要选择放化疗方法进行治疗,此种治疗方法的费用非常昂贵,而且对于患者的有效率较低,难以充分发挥其对患者病情改善的促进作用。但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效果较为确切,而且经济费用应用较少,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因此,应当将经济学评价纳入到疗效标准当中。

2 讨 论

医学发展是多元化的、多样化的,无论是中医治疗还是西医治疗,都应当有自己的理论及治疗体系,因此应当建立明确的疗效标准评价体系,以明确各种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对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将证候、生存质量、卫生经济学等指标纳入到疗效评价标准当中,以更好的凸显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特色,从而更好的分析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以积极开发关于中医的各项新治疗技术及药物,更好的满足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疾病治疗并延长生命周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国红Yang Guohong,张然Zhang Ran,李合国LiHeguo.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胃黏膜细胞凋亡、环氧合酶-2 表达的意义[J].中医学报同,2012,47(11):102-103.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范文3

关键词:胰腺癌;中西医结合;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57-01

中医称胰腺为脾积[1],胰腺黄疸、胃痛都是由脾虚引起的。中医在早期诊断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中医对胰腺癌晚期治疗已得到临床证实,成为胰腺癌晚期治疗的主要治疗方式,目前,临床多不采用单一方法治疗晚期胰腺癌,多采用综合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控制肿瘤的发展过程,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生命。胰腺癌晚期治疗也是如此。

现代医学并无在胰腺癌晚期治疗上的有效手段[2]。2009年以来,研究表明,中医药在胰腺癌晚期治疗上显示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胰腺癌最初6个月中西医综合治疗和其后的中医药长期巩固治疗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值得关注。中医药主要用于胰腺癌晚期治疗和转移性胰腺癌治疗,多与小剂量化疗和放疗结合。

1 中医药联合化疗对胰腺癌晚期治疗

本次采用中药配合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16例,并与单纯化疗16例相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RR)为43.75%,中位生存期8.6个月,1年生存率为25%;对照组总有效率(RR)为12.5%,中位生存期6.4个月,1年生存率为18.75%。从而认为中药配合化疗疗效好于单纯化疗组。对于中晚期胰腺癌,中医药配合化疗虽无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临床获益率,减轻化疗不良反应,改善生存质量和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2 中西医药联合手术对胰腺癌晚期治疗

胰腺癌对现有抗癌药敏感性不高,有效率超过20%的抗癌药,常用的仅有氟脲嘧啶(28%)、丝裂霉素 (27%)、链脲霉素 (36%)及表阿霉素(20%~27%)。笔者在临床上常选中药与手术的配合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及远期生存率。对晚期胰腺癌术后中医辨证立法,在治疗上以扶正固本为主,代表方剂为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同时给予化疗药物5-FU、呋喃氟尿嘧啶。结果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例死亡,分别存活11个月和12个月;其余病例平均存活时间已超过11个月。

3 中医饮食调理胰腺癌

人类80%-90%的癌症与环境相关,其中约35%与饮食有关,在胰腺癌晚期治疗过程中,饮食调理亦非常重要,其目的是合理安排饮食,保证充分的营养,提高身体免疫功能,巩固治疗效果,防止癌症复发。研究显示,多吃蔬果(如卷心菜)可减低患胰腺癌的机会。而中医食疗则提倡健脾益气,和胃通腑、清肝消痞。

4 内分泌治疗

研究证实胰腺癌细胞的泡液可与雌二醇结合,有人对晚期胰腺癌采用三苯氧胺治疗,每次10mg,每日2次,其中位生存期延长,有一定疗效。另有实验[3]显示胰腺癌细胞株对类固醇是敏感的,胰头癌黄疸病人在每日给予5mg地塞米松后黄疸消除明显,并可增进食欲,提高对化疗的耐受性。

中医治疗肿瘤模式为辨病与辨证,辨病即选择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抗癌或抑癌活性的清热、解毒、利湿、理气、化瘀 单味药、中药注射液、口服成药以治疗。辨证是指根据疾病不同阶段包括围手术期,围化疗期、 围放疗期在内的证型变化特点,辨证施治。尽管中医毒副作用较小,但在临床上具体应用抗癌药物时恐伤正气,故在围手期,围化疗期、围放疗期,因手术、化疗、放疗属于中医祛邪治法,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气亦有损伤。因此,中医治疗不再辨病以祛邪,而是以辨证为主;而在手术、化放疗后的中医维持治疗,因恐病复而治以扶正抗癌,以辨病结合辨证治疗。

综合治疗也成了当前肿瘤治疗的规范和趋向[4,5],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综合治疗肿瘤。以中医药为主的综合治疗,就是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和肿瘤的局部情况,在使用中医药控制肿瘤、调整机体的健康功能状态和纠正病人体内出现的异常病理生理过程等的基础上,合理配合使用低强度化疗、放疗、生物学治疗、激光、冷冻和射频治疗等[6]。针对晚期患者身体虚弱的症状,同时加强中医食疗营养支持。

参考文献

[1] 郑市,洪瑞乔,王逸茹.中医药治疗胰腺癌辨证用药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6(9):458-459

[2] 吴红娟,陈雪峰,张美英.胰腺癌中西医结合疗法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0,30(11):73-75

[3] 刘丽华,魏全珍,张惠珍,等.探讨胰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31(3):38-39

[4] 张宝杭,缪金透,刘璐庆.中医药治疗胰腺癌辨证用药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6(4):458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范文4

关键词:肿瘤;中医药疗法;疗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3-0525-03

Thinking About the Assessent on Tumor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ANG Feng,advisor:YE Yong-an

(Dongzhime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700,China)

Abstract:To apply the effective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on tumor more widespread,it is need to mirror modernistic research methods to assessment on therapeutic effect. Based on system evaluation of routine standard of assessment on therapeutic effect,and follow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clinical practice of TCM,to establish an integration index system assessment on tumor of the treatment of TCM,which is including of therapeutic effect of disease in modern medicine,therapeutic effect of syndrome in TCM,quality of life (QOL),and medical economics,so as to reflect the genuine efficacy of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TCM more scientifically and exactly,it is also benefit to be accepted of the efficacy of TCM on tumor in international medical field.

Keywords:tumor;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ssessment on therapeutic effect

长期以来,中医药治疗肿瘤到底算不算有疗效及如何评价这些以患者主观症状改善为特点的疗效,始终缺乏一个统一标准。中医药治疗肿瘤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传统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侧重于症状的改善、消失,多停留在个案报道及病例的临床治疗总结,且“辨证论治”、“因证施治”等个体化治疗导致干预措施变异性大、疗效重复性差,加大了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难度。要将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有效方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就需要借鉴现代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临床疗效的研究和评价。而目前通用的以病灶及生存期为主要内容的实体瘤疗效评价体系,已不能全面而准确地评价以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为主要特点的的中医肿瘤临床疗效,故亟需建立能充分反映中医临床疗效特点,并为国内外医学界认可的疗效评价体系。

1 现状与问题

现行的肿瘤疗效评价体系仍以瘤体的改变及生存期为主要评价指标。临床上一直将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79年提出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作为疗效评判的金指标。1998年,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及加拿大国立癌症研究所召开专题研讨会,确定了新的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1]。目前RECIST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药物治疗实体瘤疗效评价的新标准,但其仍存在较明显的局限性。

肿瘤细胞完全杀灭是现代医学治疗肿瘤的理想目标,但迄今为止,恶性肿瘤的治疗仍以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为主,其疗效尚未有突破性进展,难以达到肿瘤的完全杀灭、“无瘤生存”。临床实践表明,由于追求“无瘤生存”,可能导致“瘤去人亡”的后果;而有些癌症患者没有采取所谓的“积极治疗”,只应用中医药等“保守治疗”,虽然未能消除或缩小病灶,但患者仍长期生存。在目前人类对于许多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又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的情况下,能够让癌症病人带瘤延年在临床上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新的肿瘤疗效评价体系应充分重视并客观反映这种长期“带瘤生存”的现象。

目前,求助于中医治疗的肿瘤病人大致可分为3类:一是为了防治手术、放化疗毒副反应及并发症者;二是手术或放化疗后寻求改善症状,防止复发转移者;三是中晚期病人,已失去或不愿意接受手术、放化疗机会者。无论是哪类病人,尤其对于大多数的晚期病例,完全消除癌肿已不可能,中医药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因此也就决定了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特点,是通过稳定瘤体、改善症状来达到“带瘤生存”的目的。但中医药的这些独特疗效,是无法用现代医学的肿瘤疗效评定标准来衡量。有人曾用Meta分析法的随机效应模型,对国内7年来单纯采用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文献进行定量合并以单纯化疗做对照,结果表明中医药疗效稳定率高、有效率低,而化疗效果则相反;化疗有效率虽然高于中医药治疗,但并没有提高远期生存率,说明化疗重在近期疗效而中医药长于远期疗效[2]。

2 思路与方法

长期以来,缺乏科学合理的疗效评价标准始终制约着中医肿瘤学的发展。制定一个既涵盖西医疗效标准,又能体现中医治疗特点,并得到广泛认可的中医肿瘤疗效标准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目前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正在逐步由以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为核心的传统评价标准向新的综合疗效评价标准转化,开始从注重瘤体的大小这一硬指标转向更加注重生存质量等软指标,尤其是对于中晚期肿瘤患者,其效果评价重点转向了生存质量等软指标方面,而不是过分追求生命的简单延长。近年来,国内有人提出“实体瘤的中医疗效评定标准(草案)”,并在临床研究中同时采用实体瘤的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及RECIST标准进行评价,提示实体瘤中医疗效评价系统比单纯瘤体缓解率的评价更能反映出中医的疗效,相关分析还表明两种评价方法之间具有相关性[3]。

肿瘤治疗已经开始从过去单纯追求生存率转变到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并重,其疗效评价的主要结局指标正在为生存期及生存质量所代替,而实体瘤的大小是次要结局指标。根据瘤体大小、临床症状、生存期以及生存质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疗效已经取得广泛的共识。从中医肿瘤的临床实践特点考虑,疗效标准应反映中医药“整体治疗”的特点,将辨证论治纳入评价体系,借鉴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在对常规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系统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包括对疾病疗效的评价、构成证候的指标变化的评价研究、生存质量评价、卫生经济学评价及安全性评价等内容的多维疗效评价体系。

2.1 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美国替代医学办公室早在1995年就指出,“替代医学疗法的有效性评价是一个关键和核心的问题”。有效性是一种干预措施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其疗效必须用人们认可的终点指标来加以证实。临床疗效评价结论的真实性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效应指标的选择和确定。

选择评价指标应首先考虑指标的临床重要性,其次应遵循客观、真实(敏感)、可靠、方便等原则。在肿瘤治疗中,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是疗效判定的终点指标,肿瘤大小则属于替代指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价终点应是患者如何获得最大的益处,即在满意的生命质量和较长的生存时间基础上取得最大限度的肿瘤缓解。强调前两者是主要的,不能牺牲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来换取肿瘤的缓解率,而这正是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特点。

重要临床症状、若干症状的组合、病人的主观感觉、对于治疗的总体满意度和生存质量等,比单一生物学指标具有更明确的临床意义。在传统的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并将其作为判断临床疗效和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当选用主要终点指标有困难时,有针对性地、合理地选择这些中间指标,将有助于客观评价中医药干预措施的效能。然而,中间指标实际上也是替代指标,也存在不确定性。症状、症状组合、生存质量等都属于软指标,它们的测量具有更大的模糊性;由软指标综合而来的复合指标在量化方法上也显得十分复杂,需要按照一定的科学方法和程序,对指标进行筛选、赋予不同指标合理的权重,最后还要根据其作为评价工具所必须具有的效度、信度、灵敏度等多方面进行考察,才能真正形成一个科学的综合指标体系。

首先,必须包括软标准和硬标准。软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生存质量两要素;硬指标在沿用疾病进展时间(TTP)、中位生存期(MS)、无进展生存期(PFS)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加入某些肿瘤相关抗原或可能对疗效影响较大的生化、免疫指标,以全面地评价疗效。其次,应包括近期和远期疗效。近期疗效评价判定指标主要包括局部瘤体变化、临床症状、体力状况、体重、生存期等,远期疗效主要评价生存期、生存质量两要素。

2.2证候疗效评价方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主要干预措施,其评价受到以临床流行病学为核心的现代评价体系对个体化、复杂干预以及患者自觉症状量化等缺陷的影响。证候评价作为能反映中医诊疗特点评价方法和指标,既要体现中医证候发展、转归的特点,又要客观和便于统计。常用的方法是根据主次症状的消失或减轻进行加权积分,参照制订的疗效评价标准,将治疗后的临床病例分别归入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4个等级,再进行统计学处理。但该法在加权积分时容易受到操作人员主观意识的影响,可采取盲法和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弥补。

由于中医诊治重视个体化治疗和患者的主观感受,着眼疾病治疗的远期疗效和生存质量,通过量表法来评价临床疗效更能适合体现以证候表现等软指标为主要证据的中医诊疗过程。但目前的研究还缺少经过严格评价的最佳证据,需要在临床研究中按照循证医学原则来产生最佳证据,才能为疗效评价标准方法研究所用。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借鉴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方法,研究确立适应于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的标准。逐步达到宏观辨证和微观指标相结合,使其“证候”能够定位、定性以及定量或半定量,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2.3生存质量及其评价方法 生存质量评定重在患者的自我感觉,其主要评定内容涵盖了患者的自觉症状、体能水平、心理状态、与周围人群的关系及社会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和患者完成日常活动的情况等方面,中医治疗所改善的方面也主要集中于机体的功能状态和症状等主观感觉指标上。由于生存质量评定的内容与中医疗效的特点方向基本一致,因此能够较准确地评价中医疗效、体现中医药治疗特点。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越来越得到重视,将生存质量的评价纳入肿瘤疗效评价体系已为多数人所接受。

生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生活质量量表作为测量工具。WHO在2000年公布的《传统医学研究与评价的一般指导原则》明确指出,将生命质量研究纳入传统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中,关键是其所推荐的生命质量评价量表经过科学论证并被认可。生活质量量表可分为普适性量表及疾病特异性量表,将普适性量表和疾病特异性量表联合起来应用,可以更好地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已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量表,如WHO QOL-100、WHO QOL-BREF、Euro-QOL、SF-36等,但尚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癌症患者生存质量量表。因此,可在某些较为成熟的量表的基础上,加入中医特色的内容,并对量表的信度、效度、灵敏度进行再评价,研制出能较准确而全面地反映中医治疗肿瘤临床疗效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系列量表,为中医肿瘤疗效评价体系的最终建立打下基础。

由国际药物经济与疗效研究协会、欧洲生存质量评估协调处、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与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工作组和国际生存质量研究协会共同组成的统筹委员会提出,临床疗效评估应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临床(医务)人员报告资料(Clinician-reported Outcomes,CROs)、生理(实验室指标)报告资料(Laboratory-reported Outcomes,LROs)、护理人员报告资料(Nurse-reported Outcomes,NROs)和患者报告资料(Patient-reported Outcomes,PROs)。以往在医学研究中一直非常重视前三者在疗效评估中的作用,但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开始注重患者的自我感受PRO在临床中的重要性。

PRO包括患者描述的功能状况、症状和与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OL),现已成为国际上临床疗效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医依靠望、闻、问、切的手段全面收集患者的状态信息,尤其关注患者自身的感受和体验。经常通过问诊获取有关诸如饮食、睡眠、二便、痛苦与不适等情况,即属PRO的内容。但中医对PRO的考察和测评多是停留在传统的医生口头询问和病人的口头回答等方式上,由于这些简单的询问因为没有量化、标准化,经验性太强,治疗前后或患者间的可比性差,所以很难将其作为现代临床判断结局的重要指标。鉴于中医药疗法在改善肿瘤患者整体功能状况和与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方面的良好效果,制定中医特色的肿瘤PRO专业量表,符合中国国情和肿瘤综合治疗研究的发展趋势。

2.4卫生经济学评价 在目前肿瘤治疗转变为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大趋势下,如何合理地应用现有的各种有效治疗手段,以最适当的经济费用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成为当前倍受关注的问题。卫生经济学评价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方案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主要目的是考察治疗方案的经济学价值,为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决策辅助。卫生经济学评价着眼于从经济学角度对方案进行评价,即考察方案的经济价值;而临床疗效评价则是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来评价方案的优劣,即考察方案的临床价值。两种评价体系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临床疗效评价的疗效结果是卫生经济学评价的基础,只有在通过临床疗效评价证明有效的干预方案才有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的价值。通过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不仅可以更客观、全面地体现中医的“简、便、廉、验”的特点,而且有助于挖掘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潜力和优势。

3 结 语

对中医药干预措施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必须从中医药理论与临床治疗的基本特点和优势出发。根据中医肿瘤的临床实践特点,将辨证论治纳入评价体系,借鉴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在对常规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系统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包括现代医学疾病疗效评价指标和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指标、生存质量评价、卫生经济学评价及安全性评价等在内的,具有较高效度与信度的中医肿瘤疗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其能更科学、更准确地反映中医药防治疾病所具有的真正效能,并有利于中医药防治肿瘤的效果为国际医学界所接受。此外,我们必须明确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问题,即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主要不是用什么标准或方法评出来的,而是通过研究实实在在提高上去的,是医患都能看得见、体会得到的。如果本来疗效平平,即使用一种指标或方法评价为优,也改变不了疗效平平的事实,并且这样一种偏离客观事实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最终也是站不住脚的。

参考文献

[1] Therasse P,Arbuck SG,Eisenhauer EA,et al. New guidelines 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to treatment in solid tumors [J]. JNCI,2000,92:205-216.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范文5

关键词:冠心病 中医 心元胶囊 丹参葛根汤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77-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之一,其中冠心病即为临床上的常见的一种慢性病[1]。目前,临床上对冠心病的传统治疗方法还是停留在西药治疗方法,即使用硝酸甘油等药物进行治疗,虽然可以取的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西药的不良反应多,久服易耐受等缺点会影响对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鉴于此,笔者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中药对慢性病的治疗优势进行了临床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6月至2009年8月来我院接受冠心病治疗的患者47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出现阵发性心绞痛和闷痛、呼吸急促、心悸、头晕、恶心等症状,符合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将47名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其中中医组患者24名,西医组患者23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西医组:患者在病情急性发作时给予硝酸甘油进行舌下含服治疗[2],在患者病情的缓和时期,给予心元胶囊进行治疗,每日服药3次,每次3-4粒。中医组:中医组以本院自拟“丹参葛根汤”进行治疗。处方:丹参15g、葛根12g、延胡索10g,甘草8g,以上诸药,用水煎服,每日服用2次,每次1剂。两组患者均连续给药20天,20天后,对每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

1.2.2 临床评价指标。分别以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评价指标。临床疗效评价:治愈:患者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消失,心电图一直维持在正常水平。好转:患者的临床表现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冠心病的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每次发作时患者的疼痛状况也有所减轻、发作持续的时间有所减短;患者的心电图检测基本正常。无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病情没有明显的好转,部分患者甚至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

1.2.3 统计方法。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见表1。

2.2 不良反应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结果见表2。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仪器及技术运用于疾病的临床治疗中,为许多的疑难杂症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但是回顾近些年来现代医学发展,很难找到一种完全治愈或控制病情发展、演变的治疗手段,更不用说对于癌症、AIDS等疾病的治疗[3]。分析其原因可知,目前临床对于疾病的诊疗模式往往还是采用“对症治疗”的模式,虽能对疾病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难以完全治愈疾病。中医治疗理念为“整体治疗”,即对患者的身体进行全面的调养[4],一方面使用药物对患者证候进行“对证治疗”,另一方面通过对患者的机体进行全面的调养,从而达到疾病完全治愈的效果。本人采用自拟的“丹参葛根汤”进行冠心病治疗。方中以丹参为君药,行活血、祛瘀、止痛之功;葛根、延胡索为臣药,共同发挥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甘草作为使药,用以调和药性。全方各药合理配伍,对冠心病进行有效的治疗。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中医组和西医组的临床疗效基本相同,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而说明了中医药对于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性;其次,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可知,中医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西医组,从而进一步显示出中药具有不良反应少、患者不易耐受等优点。中医治疗法方法可以对冠心病进行有效的临床治疗。

总之,中医药对于慢性病治疗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中医整体治疗的理念对于目前的医学诊疗模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孙立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50例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05):92~93

[2]张春义,刁谦平.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79例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09):1748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范文6

【中图分类号】13919.4;r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2—0083—02

近几年来个体行医引发的医疗纠纷有所增加,笔者搜集了

有关这方面的临床法医学鉴定9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案例资料

、被鉴定人一般情况

9例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从5岁至51岁不等;骨折

治疗2例,臀部注射3例,皮下注射1例,痔疮切除、烫伤、关节炎

治疗各1例,均为伤病后首次就医。

二、个体行医者一般情况

被告均系自然人,案由均为人身损害赔偿,未涉及非法行医

刑事诉讼问题。被告人中退休医生2人,个体从医人员7人。

取得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执业许可证的2人,无执业

许可证7人。

三、鉴定情况

不良后果中死亡1例,余为程度不等的功能障碍。与医疗

行为有关的6例,伤残程度评定为八至十级不等,医疗参与度

25%~100%。与医疗行为无关的3例,医疗参与度定为0%。

有关情况详见表1。

表1 9例个体行医医疗纠纷鉴定情况一览表

讨论

、个体行医的特点

个体行医往往散落于民间,采用的多是偏方、秘方,医疗专

业水平不高,有的甚至未接受专业培训就开业接诊。诊所规章

制度不健全,医技操作不规范,医疗记录文件缺乏,受利益驱使,

多置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之外,因此非法行医的比率很

高。本组中有7例为非法行医,均无原始医疗记录文件,医疗专

业水平最高大专,有1例未曾接受过医学专业培训。就诊人多

为周围普通群众,看病图方便、省钱,轻信虚假宣传,自我保护意

识不强,对医疗期望值不高,这也是个体行医包括非法行医存在

和发展的原因。所以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力度,加大卫生行政部

门对非法行医的打击力度,规范个体行医秩序,是预防个体行医

医疗纠纷的根本措施。

二、个体行医的临床法医学鉴定

(一)对个体行医医学依据的认识

个体行医往往采用独特的医疗方法,引讼时经常成为

争议的首要目标。某种治疗方法是否可行,有无医学依据,此时

成为有无医疗缺陷的前提。笔者认为,只要治疗方法有理论出

处,或不违反医疗常规,就不能认为医疗方法上存在缺陷。如例

7用碘酒治疗疣体的案例,个体医生提供了《中外医方集锦》中收

录的《新中医》中的方剂:即用2.5%的碘酒0.3~0.6 ml在疣体

根部注射治疗扁平疣。如果采用西医的观点碘酒为消毒防腐

药,属于外用药类,不能升级进行注射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药典》中亦未记载有注射使用的方法。在这里如果一味强调治

疗方法上没有依据是片面的,后经查,新出版的《中西医临床注

射疗法》中确有此方记载。所以分析其医疗缺陷在于应用别人

总结出来的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因具体注射的部位、深度、剂

量、消毒措施不到位,而不能很好地实施。再如例9采用的鸡皮

接骨(用鲜鸡肉捣烂后外敷于骨折处)方法,从现代医学的观点

来看,也不具有科学性,但其以此从事个体行医多年,外敷疗法

不违反医疗常规,故不宜在行医依据上完全加以否定。因此鉴

定不宜在这个问题上过多讨论。

· 84 ·

但是很多案例引发不良后果,更多的应该考虑行医人在其

医疗行为过程中,没有有效治疗、改变患者的疾病状况,从而达

不到治疗的目的和效果,从这个角度看,医疗行为是有缺陷的。

(二)个体行医法医学鉴定判断标准问题

个体行医以弘扬传统医学为幌子,打的是祖传秘方的牌子,

往往借口中西医的区别,强调不能用西医的观点来评价中医的

治疗行为。这是片面的、不负责任的托词。诚然,全部用西医的

观点看待中医的治疗行为也有失偏颇,如上文提到的行医依据

问题。但中西医发展到目前的阶段,已经在很多方面互相有所

渗透,中医的某些治疗原则也日益与西医接轨,中医现代化步伐

正在加快。如防治感染,骨折病人的牢固固定、功能位固定等,

已经成为中西医共有的治疗原则。如例8小针刀治疗关节炎的

病例,病人术后5天出现关节发炎、红肿,检查见浮髌试验(+),

穿刺抽出混浊黄色液体,后经冲洗及关节腔内用药治愈。此处

小针刀治疗与关节内感染具有因果关系,系感染不可抗辩的理

由。

(三)个体行医医疗纠纷法医学鉴定步骤

1.首先确定不良后果。不良后果是引发诉讼的原因,一般

不难确定。不良后果也是评定伤残的依据,分为解剖结构与功

能两个方面,确定时间从争议事件发生之日后3—6个月为宜。

2.详细了解就医治疗经过。了解就诊经过有助于责任的判

断。因何伤病就诊,病情发展过程,医疗措施有无跟上,不良后

果出现的时间,有无转到正规医院治疗,临床诊断是什么,不良

后果前后有无变化等对判断医疗行为有无缺陷起到关键性作

用。如例4,个体诊所治疗4天后即转院行手术治疗,所遗有的

· 医疗纠纷与诉讼·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1卷(第2期)

骨折断端成角畸形主要与手术内固定不当有关。

3.医疗缺陷的判定。从不良后果人手,结合诊治经过,运用

临床医学和法医学鉴定理论,结合诊治过程和不良后果的转归,

可以确定有无医疗缺陷的存在。

4.确定医疗缺陷在不良后果中的参与度。医疗参与度是法

医学鉴定中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审判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照损伤参与度的一般原理,在此引入医疗参与度概念并分为

五个级别:与医疗无关,参与度0;与医疗有部分关系,参与度

25% ;医疗因素与原有伤病共存,不能确定主次关系,参与度

50% ;以医疗因素为主,参与度75%;系医疗行为所致,参与度

100% 。评定参与度要充分了解病史,如例8,病人此次就诊前一

年就有双侧关节酸痛史,经了解此后又有该关节内骨折史,鉴定

时经阅片虽骨折复位良好,但考虑到原病史和骨折史对关节活

动的影响,与小针刀术后感染对关节功能的影响不能区分轻重,

故参与度定为50%。此外,详细查阅临床治疗资料和专家会诊

亦有利于判断。如例5住院病历记载除左下肢感觉运动下降

外,左侧上肢肌力下降,颈4以下痛觉减退,经对症及暗示治疗

后好转。出院后半月又出现左下肢运动障碍,不能用注射损伤

解释,癔病性瘫痪诊断有据,参与度定为0。例6三个月手术证

实为梨状肌压迫坐骨神经,专家会诊认为梨状肌因外伤、先天异

常或炎症而增生肥厚粘连,均可在肌收缩过程中刺激或压迫神

经而出现症状,本例注射后5小时出现症状可能系药物弥散刺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范文7

【摘要】

长期以来,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疗效评价指标较简单,中医药治疗SLE疗效优势仍缺乏科学的量化评价指标,缺乏一整套完整的疗效评价体系和严谨的思路方法,通过引入国内外公认的SLEDAI系统、FSS、SF-36量表等有关SLE疗效评价指标,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可建立较完善的SLE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并利于推广应用。从多角度实现变量筛选和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凸现中医干预治疗的优势和疗效。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疗效评价; 中医药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治疗颇为困难。众所周知,寻找有效的药物与治疗方法,彻底攻克SLE,一直是世界医学界努力的目标。发扬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在SLE防治领域的特点,SLE中西医结合临床及实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令人鼓舞,在增强疗效、有效地撤减激素用量和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但在规范化治疗及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局限和不足,特别是对于中医药治疗SLE疗效优势仍缺乏科学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极大地制约了SLE中医药临床疗效衡量、确定和推广。笔者就如何进一步完善SLE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思路和方法探讨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1 SLE中医药治疗的特色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SLE是较为常见的疑难病,近年来SLE发病率有增长趋势,受到国际上普遍重视。根据我国流行病学的初步统计,此病的患病率为70/10万~100/10万,如果以12亿人口计算,我国的SLE患者已达84万~120万例[1],目前虽然一些干扰免疫应答的生物制剂及细胞因子调节剂,基因疗法与干细胞移植等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但西医仍主要用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配合血浆置换等治疗,毒副作用明显,停药后易产生反跳,易引起各种并发症,患者生存质量及行为状态均较差。因SLE的治疗和病人劳动能力丧失等而导致的经济损失也非常巨大。在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等国治疗SLE已逐步使用新型非类固醇免疫抑制剂,但由于其价格昂贵,大多数患者经济上无法承受,使其应用受限。寻求临床疗效确切、改善复发、安全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一直为各国临床医师所广泛关注。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古籍中对本病的认识分属于“红蝴蝶斑”“蝴蝶丹”“日晒疮”“鬼脸疮”“马缨丹”等,在临床上依据卫气营血辨证,有“热毒发斑”“阴虚发斑”“血热发斑”之称,其症状还散见于 “流皮漏”“水气”“心悸”“痰饮”“血证”“淤证”“虚损”等多种疾病和病证。长期以来,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在SLE中医药治疗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纵观文献报道,目前中医治疗SLE临床报道分单纯中药治疗和中西结合治疗两方面,单纯中药治疗多是稳定型或轻型活动性SLE,且大多是个案报道,鲜有中、重型活动性及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就目前临床实际情况而言,中药不可能完全取代激素,尤其是中、重度活动期SLE,激素的应用仍是必要的[2]。大部分学者均认可中西医结合是治疗SLE最佳和有效的方法,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SLE的优点在于:①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延长疾病的稳定期和缓解期。②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③减少激素用量和维持量,减少激素副作用和并发症,顺利递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减少其反跳的机会[3]。虽然许多研究成果令人鼓舞,但诸多方面仍有待正确评估,目前SLE中医药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对中医药干预治疗的优势和作用环节的研究中,缺乏对中医药干预治疗与减少激素用量和维持量的深入研究,缺乏合理的统计对比分析。②由于SLE自身的病理特点、累及多系统多脏器而复杂繁多的临床症状以及长期以来历史的原因,SLE证的分型种类繁多,临床研究方面仍缺乏一些客观、微观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虽然中医治疗SLE的方法、手段以及各种药物众多,但自成体系,较为混乱;即使是名老中医、临床专家的宝贵经验,也缺乏系统归纳与优化。科研设计不严谨,缺乏随机、对照、双盲方法,影响中医药治疗药物及方案的可重复性,导致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无法在临床实际中广泛运用。③中医药治疗SLE疗效优势仍缺乏科学的量化评价指标,缺乏一整套完整的疗效评价体系和严谨的思路方法,也没有系统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评价疗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特别是中医药疗效评价未采用国际公认的临床疗效评价“金标准”指标,影响研究的可信度。目前临床观察指标以炎症、生化指标(ESR、尿蛋白等)为主,由于短时间内血沉、自身抗体等都不会有较大的变化,因而也就无法判断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难以全面客观地观察到中医药治疗SLE的疗效,也远不能反应出中医治疗SLE的优势。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SLE中医药疗效提高的瓶颈,特别是由于缺乏较全面科学、客观地评价中医药治疗SLE的疗效评价方法和体系,使研究成果得不到国内外医药学界的广泛认可,严重影响着中医药治疗SLE疗效优势的发挥和治疗方案的推广,因此构建较完善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SLE疗效评价体系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2 完善SLE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转变,医学界普遍认识到使用传统的生物学指标来评价慢性病的临床疗效,难以全面反映健康内涵。生存质量这一代表个体躯体、心理、社会功能状态的指标逐渐被作为评估临床疗效、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许多SLE患者长期以来遭受着皮肤、关节、肌肉损害、药物副作用等所致的疼痛、残疾、工作丧失、经济负担、心理压力的折磨,这些毫无疑问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实际上目前在SLE治疗中人们已不满足于单纯地控制病情,而是越来越重视如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使患者能象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中医药治疗SLE的疗效评价,以往多依据中医症状改善,或测定抗体、血沉等实验室指标。由于传统的中医术语缺乏精确的量值指标,缺少客观化和标准化,对有关情绪和心理状态的描述欠充分;缺少对患者社会性及相关因素的反映,难以用现代统计学方法进行科学分析,对患者各种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的评价内容实际上比较局限,也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医药治疗SLE的效果。中医药治疗SLE的优势恰恰在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药物副作用等方面,笔者认为深入探讨中医学治疗特点与生存质量之间的关系,对于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医药的治疗价值,对提高中医药学在SLE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完善目前的SLE中医药疗效评定标准具有积极意义[4]。

临床应用的生存质量量表按使用对象分三大类:普适性、疾病特异性和症状特异性量表。目前国际上已有多个成熟和广泛被大家接受的生活质量量表在临床上应用[5~7],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WHO QOL-l00和WHO QOL-BREF、欧洲生活质量协会制定的Euro-QOL等;在SLE的临床研究中引入以上量表作为通用量表,能为研究者提供比较不同人群生存质量的资料,便于与文献相对比,有利于更全面、客观地评定药物疗效和治疗方案。但其弊端就在于特异性相对较差,很难识别一些SLE患者特定的症状(如皮肤关节损害、激素毒副反应,治疗时性生活影响、患者对疾病进展和复发的恐惧感等)。目前对SLE患者生存质量评估常用有以下几类量表:①美国医学结局研究组(medical outcomes study,MOS)开发的普适性量表SF-36,由8项领域共36个条款组成,即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机体疼痛、总的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和心理健康。在SLE患者生存质量临床研究中确定为核心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8]。②疲劳程度量表 (The 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是症状特异性量表,有9个条款附加一个视觉功能量表(VAS)组成,主要用于SLE患者以及健康人(NHA)疲劳表现的研究,可对SLE患者心理健康进行评估。在美国FDA申请上市的由Genelabs Technologies公司研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药Prasteron(又名GL701)便使用了该量表。目前尚缺乏 SLE疾病特异性量表。SLE的疾病活动性和脏器损伤程度是判断SLE病情、选择治疗方案、评价临床疗效和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目前已有一些客观而标准的评价SLE活动性的方法,如英国狼疮病协作组BILAG系统、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SLAM系统和美加SLE中心的SLEDAI(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系统等,而SLEDAI系统被认为是评价SLE活动性的金标准,美国FDA将SLEDAI作为SLE新药疗效评价的必备指标[9,10]。我们可以充分的借鉴使用。

笔者认为全面、系统地引入国际上较成熟的疗效评价指标是SLE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采用多维模式,通过对中医证候相关症征的疗效指标的选择,如SLEDAI系统、SF-36和FSS量表等不同指标在不同时点应用的敏感性分析,凸现中医干预疾病后的疗效反应点,初步形成SLE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综合信息,建立较完善的SLE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并利于推广应用。

3 结语

积极地发掘和研究中医药干预治疗优势,使之在SLE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可能解决目前尚不能解决的医学难题,弥补当前治疗SLE的不足,众多学者也一直期待在中医药治疗方面对该病的研究能寻求出实质性的突破,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及国际化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相信在文献分析、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引入目前国际有关SLE较成熟和公认的疗效评价指标如SLEDAI系统,国际公认的疲劳程度量表、SF-36等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综合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等多维指标,通过开展多中心协作,随机对照的临床实验研究,综合利用多种指标完善评估效果,有利于凸现中医干预治疗的优势和疗效,可构建一个较完整的反映SLE中医药治疗优势和特色的临床疗效评估体系,以及建立国际公认的中医药防治SLE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方法。笔者认为,要在统一认识的前提下,集思广益,制定疗效评估的标准及其相关的细则,先有一个初步的方案,然后投入临床试用,在广泛实践,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完善和精炼。

参考文献

[1]蒋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1):55.

[2]陈达灿,禤国维.中医临床诊治全书皮肤性病科专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05.

[3]吴元胜,禤国维,范瑞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12(8):889.

[4]吴元胜,陈达灿,禤国维.SLE中医药疗效评价与生存质量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23(9):1596.

[5]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 2000, 4(8):1123.

[6]方积乾, 万崇华, 史明丽,等.生存质量研究概况与测定量表[J].现代康复, 2000, 4 (8):1126.

[7]L Li, H M Wang, Y Shen.Chinese SF-36 Health Survey: translation, cultural adaptation, validation, and normalization[J].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2003,57:259.

[8]刘静,舒强,王洁贞.用SF-36量表评价红斑狼疮患者生存质量[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1):1383.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范文8

关键词:中医;补益法;大肠癌

中图分类号:R5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1-0147-03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nify Therapeutic Method Synergy Chemotherapy Treating the Colorectal Cancer

RUAN Shanming,SHEN Minhe, LIN Shengyou

(Zhejiang TCM Hospital,Hangzhou 310006,Zhejiang,China)

Abstract:This text expla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the colorectal cancer,TCM rationale of the TCM tonify therapeutic method synergy chemotherapy treating colorectal cancer, the empirical study and 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TCM tonify therapeutic method treating the colorectal cancer,these explain the optimistic application of the TCM tonify therapeutic method synergy chemotherapy treating colorectal cancer in the future.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nify therapeutic method; colorectal cancer

大肠癌在美国最常见的肿瘤中排在第3位。2008年估计将有148,850例新发大肠癌。同年,估计将有49,960例患者死于大肠癌[1]。2007年第十届全国临床肿瘤大会公布,2006年中国男、女性恶性肿瘤发病前10位中,大肠癌分布为第5位和第4位。而目前肿瘤人群数量急剧增加,到2020年预计增加55%[2]。目前,中医中药以补充与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形式出现在国际大舞台,据报道,在美国,补充与替代医学已穿插运用于疾病的治疗已达人口的34%~42%,而在肿瘤的治疗运用中,有些报道更是多达83%[3]。故而在大肠癌治疗的某些阶段,适当运用中医中药的调摄,能够提高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1 中医药在治疗大肠癌的现状及展望

祖国医学从先秦时期就开始积累对大肠癌治疗的探究,中医文献中有不少“积聚”、“肠风”、“脏毒”、“瘕”、“肠覃”、“下痢”、“锁肛痔”等类似结大肠癌的记载。中医学认为大肠癌的发病与体质、饮食、情志等关系密切,加之饮食不节,或姿食肥甘厚腻,或正气不足,或忧思抑郁,以致脾虚、气滞、血瘀、痰凝、热毒等证候要素的出现、诸邪久聚,相互交结于肠道而生肿瘤。

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大肠癌的治疗逐渐形成以手术、化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生物治疗和中医中药有机结合的模式,通过长期临床试验和回顾性总结,中医中药在大肠癌的诊治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对化疗增敏减毒[4],治疗大肠癌并发症[5-6]、控制症状[7]、延长疾病进展时间、生活质量[8]等方面均有显著疗效。化疗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患者常常因有骨髓抑制、消化道症状而导致进一步治疗难以开展,然而辅助治疗阶段在提高总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占据重要的地位,这使得在探索大肠癌的辅助治疗阶段的优化模式的研究方向中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和社会价值。对中医大肠癌诊治的研究,目前主要从中医证候着手,从其演变规律中挖掘中医优势干预的阶段并加以优化。

2 中医补益法协同化疗在治疗大肠癌研究的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补益法是介于虚证出现的情况下,大肠癌术后、放化疗期间、大肠癌晚期都会出现虚证,“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目前对于大肠癌的中医病机主要有内虚、热毒、湿聚、气滞血瘀等[9],纵使证候类型众多,然其治法主要扶正祛邪相结合的思维模式,虚证中主要以脾虚或脾肾两虚为主[10]。

中医补益法是中医学的精髓,是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的最重要手段,首届国医大师何任教授曾这样评价,“补法是中医对世界人民健康的一大贡献,其他民族在补法的研究都没有中医学这么系统完备”。现代医学的手术、化疗、放疗都是祛邪的手段,中医补益法的协同介入,完善扶正祛邪的这一治则。

3 中医补益法治疗大肠癌的实验研究

目前,对于中医补益法协同化疗治疗大肠癌的实验机制研究尚缺乏,中医补益法治疗大肠癌的实验研究也尚处于初始阶段。唐广义等[11]以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由人参、黄芪、沙参、麦冬、白术、茯苓、半枝莲等组成的以补益为主的中药肠积宁主要通过抑制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发挥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张丽红等[12]采用血清药理学观察补益法介入的益肠泰(薏苡仁、黄芪、白花蛇舌草、莪术等组成)抑制人大肠癌细胞株增殖的作用,降低Mg-ATP酶、G-6-P酶的活性是益肠泰抑制大肠癌细胞增殖的重要抗癌机制之一。王文萍等[13]报道,中药复方肠安泰胶囊荷瘤治疗组与荷瘤对照组相比,不仅能降低Co26Lu小鼠肺转移的数量,而且使肠管淋巴组织的CD+4、CD8+及NK阳性细胞增加,肠管绒毛黏膜固有层的T细胞及NK细胞亦有增高趋势(P

4中医补益法协同化疗治疗大肠癌的临床研究

相对于中医补益法协同化疗治疗大肠癌基础研究的匮乏,其众多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补益法在协同化疗治疗大肠癌的价值,其地位也会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开展而得到确立。黄智芬等[15]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30例,2组均采用5-Fu + CF方案化疗,治疗组加用八珍汤加味治疗。结果示两组治疗后总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证候疗效总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雒琳等[17]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101例大肠癌根治术及常规化疗放疗后Ⅱ、Ⅲ期患者,进行同期队列对照,其中治疗组53例,应用扶正胶囊及祛邪胶囊治疗,对照组48例,不加特殊干预,只定期随访,观察两组1、2、3年复发转移率及复发转移时间。结果治疗组1、2、3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0、2.7%、14.8% ,对照组为6.2%、24.2%、30.8% ,两组比较2年复发转移率差异有显著性(χ2 = 5.428,P 0.05);治疗组出现复发转移的平均时间为(26.2±4.5)个月,而对照组为(14.2±4.2)个月,差异有显著性( P

张福忠等[18]用健脾化生汤(党参30g,黄芪30g,白术20g,云茯苓20g,陈皮10g,姜半夏10g,当归15g,阿胶烊化15g,1剂/天,煎汤300mL,分2次温服。具有健脾益气,补血活血的功效,适用于大肠癌术后患者)配合化疗治疗106例大肠癌患者。结果生存≥3年83例,3年生存率82.2%;生存≥5年59例,5年生存率58.4%,与同期术后单纯化疗64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另外观察47例后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患者在化疗时联用本方治疗,结果对照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有下降,而观察组免疫功能不仅没有降低,且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刘静安等[19]用脾肾方(黄芪、党参、白术、云茯苓、陈皮、女贞子、枸杞子、补骨脂、菟丝子等水煎服,1剂/天,分2次温服)配合化疗治疗大肠癌术后96例,单纯化疗组相比,从完成化疗疗程、全身反应、消化道反应、血象变化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该方具有健脾补肾,扶正固本的功效,适用于大肠癌术后患者。

汪英等[20]将69 例大肠癌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用温阳益肾汤加减联合FOLFOX4 方案治疗,对照组单独用FOLFOX4 方案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体力状况、中位生存时间、生存率、毒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治疗后免疫功能改善情况等均优于对照组( P

李毅俊等[21]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老年进展期大肠癌20 例, 有效率达45%, 高于单纯化疗组18例的38.9%。虽统计学无明显差异, 但可提高生活质量, 减少化疗后的副反应, 抑制肿瘤生长, 与化疗有协同或相同作用。统计学显示, 中药联合化疗组的生活质量比单用化疗组有明显提高, 毒副反应也较单用化疗组小, 为老年大肠癌患者有效低毒的治疗方法。

5 结 语

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技术及组学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药抗癌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屡有报道,为中药抗癌提供了科学佐证。但目前对中药抗肿瘤机制的分子水平研究方式比较简单,中药单体的研究较多,这些尚不能体现中药整体观、中医辨证观,及中医复方及治则治法的优势;复方研究药物的活性成分不能明确,效靶部位宽泛,特异性不强,其实验结果鲜有重复。在临床试验中,目前尚缺乏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对“证-法”的对应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

故今后的中医药研究中,采用先进的研究手段,加强中医补益法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的联系,加强协同化疗体内与体外实验的联系,筛选更为有效的补益类中药及复方制剂。随着中医药抗肿瘤领域研究的广泛应用和深入,中医药补益法协同化疗治疗大肠癌一定拥有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Jemal A, Siegel R, Ward E, et al. Cancer statistics[J]. CA Cancer J Clin,2008,58:71-96.

[2] Warren JL, Mariotto AB, Meekins A,et al. Current and future utilization of services from medical oncologists[J]. J Clin Oncol, 2008,26(19):3242-3247.

[3] Fay J. Hlubocky, Mark J. Ratain, Ming Wen,et 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Among Advanced Cancer Patients Enrolled on Phase I Trials:A Study of Prognosis, Quality of Life, and Preferences for Decision Making[J]. J Clin Oncol,2007,25(10):548-554.

[4] 毛喜莲, 黄梅. 健脾益气方药减轻肠癌术后化疗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2):128-129.

[5] 陈黎. 复方扶芳藤合剂抗大肠癌术后化疗白细胞减少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1,24(5):49-50.

[6] 李华山, 李华宏, 唐宗江,等. 肠癌康复汤对大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8):580-582.

[7] 杨静. 健脾导滞法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肠癌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8):30-31.

[8] 潘永福, 韩力, 周彩琴. 健脾法对不同病理分期的老年肠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老年医学与保健,2006,12(3):169-171,176.

[9] 赵文硕,张青,王笑民.大肠癌的中医诊疗现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1):103-105.

[10] 刘静,张军,朱琦,等.中医药治疗大肠癌辨证用药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9):1166-1167.

[11] 唐广义,殷东风.肠积宁方促进大肠癌细胞株HT-29凋亡及干预相关基因bcl-2及bax表达的实验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07,15 (4):491-493.

[12] 张丽红,陈晓琳,王旭,等.益肠泰对人大肠癌细胞株CCL229细胞增殖和酶活性的抑制作用[J].解剖科学进展,2007,13 (2):155-157.

[13] 王文萍,姜良铎,王垂杰,等.中药复方肠安泰胶囊对大肠癌肺转移模型小鼠肠黏膜T细胞及NK细胞的诱导[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 (4): 34-36.

[14] 方艺晓,姚良权,聂陆安.中药与肝郁脾虚因素刺激对大肠癌大鼠免疫功能变化的探讨[J]. 江西医药,2006,41(7) :451-453.

[15] 黄智芬,施智严,黎汉忠,等.八珍汤加味配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31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8,30(12):1283-1285.

[16] 李华山,李华宏,唐宗江,等. 肠癌康复汤对大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20(8) :580-582.

[17] 雒琳,杨宇飞,李培红,等. 中药扶正胶囊和祛邪胶囊减少Ⅱ、Ⅲ期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队列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8):677-680.

[18] 张福忠,于庆生.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癌106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7,3(4):253.

[19] 刘静安,张悦红.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癌术后154例临床观察[J].中草药杂志,2000,31(5):367.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范文9

【关键词】 蒙医;传统疗术;现代医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56-01

1 理论体系

蒙医药学是在蒙古民族传统的长期的医疗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长期的临床经验,借鉴了古印度医学、藏医学的部分基础医学理论及汉方医学的哲学思想,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及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为指导,逐渐形成的相对独立的蒙民族医学。蒙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重视从宏观层面上动态地来研究人体的各种内在联系。该医学的特色是阴阳五元学说,三根、七素理论,蒙医学以病因依据把疾病总结成六基症,分析疾病的本质把疾病分为寒热症,按照入侵部位归纳为脏腑、五官、黑脉、白脉等疾病。蒙医学认为,人体发病时因为三根七素(正)在与外因(邪)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失去了相对平衡而导致。在治疗上坚持“平衡三根”、“扶正祛邪”的原则。蒙医传统疗术是蒙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蒙医发展的现代化,蒙医传统疗术的基础及临床发展也渐趋完善,形成了一门特色的相对独立的临床学科[1]。

2 蒙医传统疗术的特色[2]

2.1 民族特色比较鲜明 蒙古民族的生活方式主要以游牧、狩猎为主,主要的饮食为乳汁品、肉类、奶茶、马奶酒等。蒙医疗术就和上述的生活习惯及饮食联系在一起,还与蒙民族居住区环境、自然环境等密切相关,不断地实践发展和完善直到到现在。蒙医传统疗术至所以能在游牧民族当中广为流传取决于以下几个特点:器具简陋,易于掌握;应用范围广;治疗效果快;安全系数大,副作用小。

2.2 独特的治疗原则

2.2.1 平调寒热原则 矛盾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规律,蒙医传统疗术中就有寒热相搏这一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这种观点在其认识自然界、研究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探索生活规律及疾病治疗等各个领域均有所体现,蒙医传统疗术中始终把“平调寒热”作为重要的治病指导原则来坚持。

2.2.2 引病外除原则 在蒙医临床上,始终坚持着引病外除的原则,以此为指导,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灵活使用拔罐、发汗、放血贴敷、缠、蒸、涂抹等传统疗法,以将病毒直接引出。其中拔罐疗法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能够直接引出病毒,使疾病得到快速治愈。在蒙医近代临床上相互配合使用拔罐、放血等疗法,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引病外除原则指导下的烙法在消除恶血和风湿病毒方面应用非常广泛,疗效确切。

3 蒙医传统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其作用[3]

3.1 蒙医放血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作用 蒙医放血疗法是应用特定的器具刺破沿人体表浅静脉特定的穴位,通过直接放血,使气血循环得到调整,进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该疗法包括术前近行与远行准备及结扎、穴位选择、具体操作、观察血量、血色等内容。术前远行准备,是指服用三籽汤等“分离汤”,使正血和病血分离。放血疗法主要适用于血和希拉引起的热症疾病,如疫热、伤热扩散、疮疡、疖肿、黄水病等。该疗法的禁忌症主要是孕妇、产妇、浮肿、胃阳衰退等体弱寒症。蒙医认为放血疗法可以把病气和病血同时排除体外,具有泻下病血、引病出外、去腐生新、消肿止痛、干涸黄水、根治脓液等功效。

3.2 蒙医针刺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作用 蒙医针刺疗法是使用特定的针具,刺入人体特定的体表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疗法的刺激性较强,还能具有一定的创伤性,还被称为火针疗法或穿刺疗法。蒙医常用的传统针具主要是金针、银针,所用穴位有110个,现代蒙医在临床用穴上也有中医的一部分穴位。蒙医针刺疗法多用于治疗赫依性疾病、不消症、巴达干性寒症、黄水症。功能抑制赫依、疏导气血运行、调理寒热、增强胃火、散积消聚破痞、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排除脓液、消肿止痛、干涸黄水、平衡阴阳、调理机体。

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讲,针刺疗法具有针灸麻醉、消炎镇痛、提高局部体表温度、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神经传导、修复神经损伤、通过调节神经传导负反馈的作用促进脑细胞的结构重组等作用。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及面肌痉挛;还能用于治疗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退行性膝关节病、中风、失语症、面神经麻痹、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劳损、末梢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多种疾病。总之,骨科、神经科、风湿免疫系统疾病通过针刺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3.3 蒙医灸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蒙医灸疗法是用艾草炷烧灼、熏熨体表的特定穴位来防治疾病一种疗法,该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对皮肤具有较强的刺激性。灸疗所用的穴位据古书记载有224个,部分穴位和针刺用穴相同。该疗法的主要适应症为痞症、不消症。其禁忌症为男女生育脉道疾病、一切希拉性热症、血症、及五官疾病。蒙医灸疗法的功能有守护脏腑之门、防护脉道要隘,抑制赫依、消除黄水、增强胃火,还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4 蒙医传统疗术的未来发展及展望

蒙医传统疗术主要是指蒙医中的五疗法,这是蒙医治疗学中的主体部分,也是蒙医学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该疗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拔罐、放血及人工药浴等,这些都属于外部疗法。这种疗法一般不用太长的疗程,且起效较快,费用比较低,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简单易学,对特殊的疾病还有其独到的疗效,因此,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的肯定。

今后要想使蒙医学得到长足的发展,需要进行多种学科的交叉研究,找出蒙医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并进行综合研究。现在,蒙医传统疗术在理论和临床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有突出的不足,就是其所用的器具比较落后,这严重影响了蒙医传统疗术的发展。要推广研究蒙医传统疗术,需要重新应用现代的医学理论、方法对传统疗术中的指导理论及临床诊疗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使其更加科学、规范,其中有些落后或错误的理论或诊疗方法一定要予以摒弃,还要应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来研究更新提高传统疗术中所用的各种器具,使之适应现代医疗市场的形势,不断地更新换代,这样传统的疗术才能取得持久的发展,才能在医学界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白清云.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分册汉文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8.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