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灾害防控集锦9篇

时间:2023-09-24 10:56:38

灾害防控

灾害防控范文1

关键词:林业 有害生物 灾害 进行防控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245-01

1 建立组织指挥体系

林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指挥部总指挥为林业局局长,副总指挥为林业局主管局长,成员为林业局计划科、财务科、营林生产处、资源林政科、安全设备科、纪委、办公室、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森防站等部门负责人。防控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计划财务科、防控组,办公室设在林业局森防站。

2 指挥体系的职责

指挥部:研究决定重大生物灾害处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解决减灾控灾过程中资金及时到位等重大事项。计划财务组:根据指挥部意见和处理需要,协调上级财政部门及时筹措和拨付救灾资金。办公室:负责重大生物灾害应急处理的日常工作,协调指挥部各成员单位。防控组:负责防控措施的具体落实。

3 建立预警机制

(1)建立应急指挥系统。根据林区森林资源分布情况,结合气象、地理位置、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在林业局建立健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和应急指挥信息系统。

(2)报告内容。上报的主要内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发生地点、发生时间、级别、危害程度、发生区域,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相关图片、录像材料等内容。

(3)监测预报职能。林业局森防站是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具体实施单位,每年必须定期进行线路踏查和标准地调查,综合分析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发展趋势,提出防治方案,及时上报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防治进展。在对上报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分析的同时,林管局森防站应派技术人员进行现地核查,在核查确属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时,及时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报告等形式向国家林业局汇报。并向邻近林管局及其他相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4)鉴定。对不能鉴定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由林业局报送林管局组织鉴定,仍无法鉴定的,立即报送国家林业局鉴定中心进行鉴定。

4 建立预防机制

(1)加强林业有害生物基础预防系统建设,包括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和防治减灾体系等建设,做好有关资金、技术和物资的储备,提高防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能力和水平。

(2)加强预测预报工作,突出预测预报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中心地位,以部级中心测报点建设为基础,林管局级测报点和林业局级测报点为补充的监测预报机制,提高应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能力。

(3)组织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救灾人员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应急处置技能。

(4)不断加强国际间和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及时掌握有害物种的信息,听取专家意见,提出防治措施。

(5)定期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加强检疫管理,一旦疫情发生,通过木材检查站,严密封锁,防止疫情扩散传播。

(6)加强群众监测,建立有奖举报制度。

(7)组织重大生物灾害应急救灾实战演练,提高灾害应急意识,加强应急能力。

5 应急响应

(1)林业局的响应。

林业局林业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部署灾害发生地的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统一指挥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处置行动。并将灾害情况和应急处置响应情况逐级上报至林管局。超出林业局处置能力的,由林业局报请林管局在技术、物资等方面提供支持。林管局视情况给予必要的支援。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和操作规程积极组织实施,启动应急预案,对发生区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调查、分析和检验,实施跟踪监测。对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要建立检疫检查站,严格隔离现场,封锁疫区,严禁寄主植物运出,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及时向林管局上报灾情除治情况,并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争取公众的支持跟理解。

(2)信息共享和处理。

(3)报告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报告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及其隐患,也有权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响应的责任部门、单位及个人。

林业局森防站及林场测报网点是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责任报告单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业技术人员是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责任报告人。

有关单位及个人发现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或疑似情况时,应立即向有关单位和部门汇报。所在地林业局森防站核实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报告林业局主管领导并按事权划分逐级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

(4)通迅。

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保持电话及网络的通畅。

(5)结束应急。

应急预案启动后,通过采取全面有效的控制、扑灭措施,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区及周边没有发现新的灾情,经专家组对灾情和防治效果的评估论证,及时向国家林业局指挥部提交评估报告,提出继续实施,终结实施或转为非重大生物灾害事件实施防治的意见。根据专家组的意见,由国家林业局对外公布下一阶段的工作部署或应急结束。

6 保障措施

(1)经费保障。

根据《重大灾害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要求,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建立紧急预案拨款和用款的“绿色通道”,处置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所需财政负担的防治经费,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处置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事件所需财政经费,在年度预算内专项安排。

(2)通讯保障。

林业局应建立和完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指挥系统,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和卫星通讯器材,确保工作人员保持通畅的联络。

(3)物资储备。

林业局应当紧密配合物资储备建设工作的实施。因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需要的,经报请国家林业局同意后,实施救灾物资的紧急调运。

灾害防控范文2

1 冰雹灾害的防控技术

1.1 区划种植、避雹建园

冰雹形成于具备一定气象条件的积雨云中。形成冰雹的积雨云比较狭窄,并常沿山脉、河谷移动,一般宽度几千米或更窄,长则可达几千米至几十千米,甚至更长,具有明显路径,即“雹打一条线”。冰雹的发生还与地形地貌有关,一般表现为山区多平原少、秃山多林地少、迎风坡多背风坡少、内陆多沿海少。因此,各地在发展苹果生产时,应在对冰雹发生特点、当地地形地貌和冰雹路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栽培区划,避开冰雹易发地带建园。

1.2 人工防雹

1.2.1 爆炸法 近年来,我县雹区各地普遍推广了空炸炮和土迫击炮,可发射至300~1000米高度,也有些地区制造了各种类型的火箭,使用高射炮发射到几千米高空,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能影响冰雹云的气流,使冰雹云改变移动方向,也使过冷的水滴冻结,从而抑制冰粒增长,使小冰雹融化为雨。

1.2.2 化学催化法 利用火箭或高射炮把带有催化剂(碘化银)的弹头射入冰雹云的过冷却区,药物的微粒起了冰核作用,过多的冰核分食过冷水而不让雹粒长大或拖延冰雹的增长时间。

1.3 果实套袋

果实套袋是优质果品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减轻雹灾损失的有效方法。据调查,在雹灾严重到好果率为零的情况下,套袋与不套袋相比,残果率低9.9个百分点,仍有5%好果,明显减轻了损失。

1.4 使用防雹网

防雹网指在果园上方架设专用的尼龙网或铅丝网,阻挡冰雹冲击从而起到保护果树的作用。

1.5 植树造林

苹果产区应于建果园的同时在果园四周植树营造防护林,降低风速,防止或减轻冰雹危害。

2 灾害后补救措施

2.1 果园管理

2.1.1 清理果园,减少病源 及时清理果园内沉积的冰雹、残枝落叶及落果等;对于雹灾过后有淤泥积水的果园,应及时排出积水,清除淤泥,露出果树枝干。此外,每隔10~15天喷1次杀菌剂(如菌毒清、杀菌王、菌必清、多菌灵等),连喷2次,以减少病源,预防病菌侵入。

2.1.2 疏松土壤,养根壮树 雹灾发生后应连续翻刨土2~3次,不仅可散发土壤中过多的水分,改善土壤的通透性,还可恢复和促进根系的生理活性,从而达到养根壮树的目的。

2.1.3 追肥补养,恢复树势 首先是叶面喷肥,每隔10天喷1次0.3%磷酸二氢钾,连喷2~3次,可及时解决树体营养不足的问题;其次是地下追施氮磷钾复合肥,每株0.5~1千克。在果树恢复生机后,施肥以农家肥为主,并配合适量化肥。干旱时,结合施肥进行灌水。

2.2 树体管理,伤口保护

对于果树主干、主枝和一些较大侧枝的皮层被冰雹打伤后,应及时剪除翘起的烂皮,涂抹843康复剂或治腐灵、二代果康宝等药剂,提高伤口的愈合能力;对一些较大的主枝,雹伤面积在1平方厘米以上的疤痕,在涂抹药剂的同时,用塑料布包扎伤口,以加速伤口的愈合。

2.3 花果管理

2.3.1 疏果 灾后及时疏除雹伤严重的残次果,以节省养分,尽快恢复树势。

灾害防控范文3

【关键词】地质灾害;施工监测;分段施工;施工进度;控制

1、前言

在工程建设中,工程的施工进度是体现工程项目机构能否控制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一个合理的可实施性施工进度可以很好的反映出该次工程管理、质量、安全等项目投入力度以及衔接情况,从而衡量一个工程的施工能力以及综合效率。施工进度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中犹为显得重要。本篇文章就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施工经验,主要介绍下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施工进度对工程产生的作用、影响以及特点和要素作一些简单阐述。

2、施工前的准备

不同的工程类型必然有很多不同之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已一样有着独自的特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地点多属于现状工程,且工作面狭窄,工程所在区域大部分为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如: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复杂不易施工。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因工作面狭窄细长,所以涉及的区域就比较广泛。施工前准备工作工作量很大,尤其涉及到村民的房屋征用、征地等较多,这期间任何一个环节的出错都能影响到工程的顺利进行,更甚着导致工程直接停工,若在工程已经开始施工过程中,因征地等问题使施工现场遭到村门阻挠无法正常进行,既影响了进度,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成本投入。所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尤其是征地工作,已经成为工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施工场地的安排、布局也非常重要。该类型工程地貌特点多为成狭长地段,地质灾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高,地质条件也多不稳定,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要比一般工程高出很多,这也是地质灾害类工程明显不同于其他工程的地方。所以,在施工现场的布置中,因充分考虑工程对施工现场的利用程度、施工中能够发挥的最大效率、工程项目组织机构对工程的管理控制、工程安全防护等。如果在施工现场布置中考虑不到位,就会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人员、设备的损失也会加大,不利于工程的正常开展。同时,还应合理安排工程用水、用电等设施的布置,才能使工程顺利进行。

3、施工中人员、设备、工作面的安排

好无疑问,任何一个工程的施工主体都是人员,在施工中若能合理的对各种工种进行调配和安排,让施工人员长久保持最好的工作状态,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不造成人员浪费、闲置,也是保证工程施工进度的关键所在。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因施工单个工作面通常狭窄,涉及区域广泛,人员的合理安排更加显得重要。同一个工作面施工人员过少,则难以保证工程任务的完成以及进度目标的实现,若施工人员过多,则容易造成人员拥挤,不利于发挥施工人员的最高效率,造成人员浪费,还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不能达到工程的预期目标和进度要求。在各种类型的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人力消耗最大的工程。施工中的每一道工序都依靠大量的人力来完成,在犹豫地灾工程地貌的特点为狭长的特点,许多重大机械很难进入施工现场,无法使工程机械化。所以,人员投入就显得非常重要,若投入人力过少,施工中的很多工序就不能正常进行,直接影响了工程进度。因此,根据施工场所合理的安排人员是保证工程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另外,在施工人员安排中还应充分考虑到管理资源、设备资源的利用。根据现有条件,提高这些宝贵资源的利用率,对工程进度目标的实现,工程质量的控制都很有帮助。反之,若是无视这些资源的利用,将会大大增加工程的投入成本,也不利用工程的顺利进行。

4、施工的安全和监测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中,施工安全是重点考虑和注意的方面,此类工程的普遍地形都显得非常复杂,并且都比较稳定。一旦在疏忽了安全问题,势必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常常需要在施工的地段进行必要的监测工作,根据这些监测数据形成的资料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合理准确的判断,以便提前或及时做好应对方案和措施。从而保证工程能够顺利进行,保证工程进度目标的实现。

在地质灾害纺织工程的安全保证工作中,施工监测作为一个有效的措施得以在工程中广泛应用。施工监测的手段通常有仪器监测和人工监测两种。在施工地段比较危险或地质复杂不稳定的地段适合用仪器监测法,一般做法是在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安置观测点,将控制点设在比较稳定的地方,采用全站仪等精密测量仪器进行观测,观测频率可为几天一次,详细记录其地段变化的幅度和变化的速度,从而准确的判断该部位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概率。施工常用的有效的监测手段多是仪器监测。

5、工程的质量保证

工程中,质量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重中之重,一个不能保证质量的工程,其他一切都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工程进度更是无根之说。地质灾害工程的质量产生的影响更加严重,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将对国家以及人民的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直接危害到生命,后果非常严重。所以,工程质量能够保证才是工程其他任务的前提,也是加快工程进度的前提。工程进度和工程工程质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随着国家的工程建设越来越规范,有了业主、监理以及质检部门的重点监督,工程的每一道工序完成后都需要有关部门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如果质量上不能达到标准,则会增加返工、窝工、误工的次数,即增加了工程的成本,也严重耽误了工期,影响了进度。与其忽视质量返工误工,倒不如一开始就在质量上严格把关,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要求施工,保证满足工程质量要求,这样才能使工程按照制定的工程进度顺利进行。同时也就不会存在忙于进度忽视质量的问题了。两者相辅相成,即保证了工程质量,也保障了工程进度,这样工程才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唐辉明.长江三峡工程水库塌岸与工程治理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3 : 23(6)

灾害防控范文4

【关键词】太阳能;热水工程;质量管控;冰雹灾害防护

Union of tube solar hot water project quality control and the hail disaster protection research

Li Yan-hua,Chen Guo-chang,Yin Tao,Sun Ye-ke

(Unit 96531LuoyangHenan471031)

【Abstract】Solar hot water system because of its simple structure technology is single-minded, details easily neglected, seriously affecting the use effect of the user an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olar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and research of hail disaster protection in order to share with colleagues.

【Key words】Solar energy;Hot water engineering;Quality control;The hail disaster protection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对热水的需求量亦与日俱增,加之不可再生能源储量有限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太阳能作为新兴清洁能源更加得到人类的重视和青睐。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分类方式很多,仅以其集热部分的材料与结构不同大致可分为户(单元)式系统、板联式系统和联集管式系统等三大类,目前工程中又以联集管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最为常见。

1. 基本结构组成

联集管式太阳能热水系统主要由玻璃管集热模块组合、储热水箱、循环泵组、集中控制系统、支架及阀门管道连接而成(见图1太阳能热水系统结构及运行)。

2. 工作原理

安装在支架上的真空管集热模块组合以太阳辐射为主要能源,在冷水正常供应的条件下,通过一定强度和一定时间的日照,集热模块组合可以产生一定温度的热水,当集热模块的最低点和最高点的水温达到设定温差时,循环泵组在控制系统的作用下开始运行,直至温差消失,同时集热模块组合进入下一个加热循环。由此整个系统便能在集热模块组合持续加热和循环泵组根据温差间歇运行的共同作用下,达到使储热水箱内水温逐步提升的目的和效果。根据理论计算和工程实测证明:在环境温度达到15℃以上,日均太阳辐照量达到20MJ/m2以上(北方阳光资源较好的地区,夏季晴好天气),入口冷水温度15℃时,每平米产生45℃~50℃热水约60~80Kg;当环境温度在0℃左右时,日均太阳辐照量18MJ/m2(北方阳光资源较好地区,冬季晴好天气),同样入口冷水15℃,每平米产生45℃左右热水约40~60Kg。

3. 工程案例

3.1案例情况简介。

某小区位于河南中西部北临黄河,规划16层住宅楼数栋,顶层檐口高度49.5M。设计热水系统为:冬季利用市政高温热水自备换热机组不间断供水,各单元底部设单元循环泵一组,供水方式为上供减压模式;其他季节为屋面联集管太阳能集中供水,管道与冬季系统连接(见图2单元系统示意图)。项目划分三个标段由三个品牌的供应商供货并负责安装调试。

3.2存在质量问题。

经调试和初期使用证明三个品牌系统在安装质量及运行可靠性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经过两个年度的运行和维护,发现不少问题需要研究探索。

(1)整体布局不合理,系统边缘距女儿墙距离和系统底缘距屋面高度都太小,严重影响工程收尾施工和后期维护(见图3距女儿墙距离太小、图4距屋面距离太小)。

(2)基础支敦未座在结构层上而直接座在屋面面层上,会导致保温层局部受压收缩和防水层受损。基础支敦未用砼浇注而用砖或其他材料砌筑强度和寿命不能满足要求(见图5支敦直接座在屋面面层上、图6砖砌支敦材料强度不满足要求)。

(3)储热水箱形状结构选择不合理,安装高度不当,导致顶层供水压力不足;水箱管路接口位置设置不当,影响有效储水量;水箱内、外未设置人梯影响检修维护安全。

(4)支架不牢防风能力差导致真空管损坏;管路保温层厚度不足,保护层质量低劣,法兰及活接未作标示;管路坡度不合理,不能满足放空及排污要求。

(5)系统控制系统制作安装粗糙质量低劣,电磁阀、电动阀、循环泵选型与系统要求不匹配,导致温度过高噪声过大;防雷接地可靠性不够,未与建筑避雷网可靠连接。

(6)系统设计未考虑反冲洗和除垢功能,管路冲洗困难、结垢严重。

4. 质量管控与运行维护措施

为避免和有效减少质量问题的出现,保证太阳能系统的运行效果和使用年限,需在工程各阶段严格质量管控。

4.1招投标阶段。

(1)对竞标单位资质、企业信誉度及施工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避免不良企业参与竞标。

(2)标段划分不宜太多,否则会给施工监管带来麻烦,同时增加运行维护的难度。

(3)招标文件的技术要求须详细具体全面,如水箱的结构、尺寸、材质规格,管道的材质,阀门、开关、仪表等部件的品牌等级,支架用料的材质型号及连接方式等均须明确。

4.2深化设计阶段。

4.2.1严格研究审查中标单位提供的深化设计方案及施工组织设计,通过仔细审阅平面图、立面图、系统图、效果图,确定设备管线的位置标高和相互关系,考察系统与建筑主体外观的协调性等。

4.2.2严格循环泵、储热水箱及重要阀部件等主要设备材料的选型定型:

(1)循环泵的品牌型号选择非常关键,功率过小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功率过大不仅造成投资成本运行费用增加,而且调试困难严重影响设备使用寿命。

(2)储热水箱应在现场条件允许时优先选择圆柱形。圆柱形水箱具有结构简单、用料经济、焊缝少、宜保温、好清理、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根据底面积大小应在底部适当位置设集垢坑便于排垢维护。水箱顶部宜做成锥形,以防积水浸入保温层影响保温效果。水箱内、外部亦须设置人梯以便于维护时使用。

(3)电控元件及缆线不得选择低劣品牌产品,缆线保护及安装必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所有电控阀门应优先选择电动阀而不宜选择电磁阀。

4.3施工阶段。

(1)现场质量监控人员必须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及标准规范,掌握施工程序和关键技术,认真组织工厂预制件的出厂验收和设备材料进场验收并注意现场成品保护。

(2)太阳能系统安装人员要积极做好与建筑施工的穿插配合,认真组织系统基础的定位与施工,应在屋面保温及防水施工前完成基础施工。放线定位时要结合现场情况全面考虑、合理布局,为下步施工作业及系统维护预留足够操作空间。

(3)支架安装前应检验基础的平整度,支架连接固定宜选择螺栓连接,若选择焊接时须做好焊缝防腐处理,所有交接点必须牢固可靠。

(4)管道及其阀门部件的安装必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和使用需求,其重量不应由联集箱承负。各管道安装时应保持一定坡度,确保系统检修和维护时管内积水可彻底排空。

(5)集热模块上连管上方应加装避雷网并与建筑避雷网可靠连接。真空管极易破碎,应在系统管道全部安装完毕后安装,然后再进行系统试水,真空管安装时应保证管尾端高于其插口端3MM,形成坡度以便于排垢。

(6)循环泵的安装位置应选在便于操作维护且不影响通行的地方,同时还应加装防雨棚并采取相应的减振措施(见图7循环泵防雨棚及减震)。水箱的安装高度也有一定要求,其顶部应低于集热模块的上连接管,底部应高于集热模块的下连接管(见图1)。

(7)在每组(串)联集箱的底部须顺联集箱安装外通阀,以备系统放空排污和反冲洗使用。反冲洗管可由水箱进(补)水管引出与集热模块上连管相连并用阀门断开,通过调节冲洗管及水箱补水管上两处阀门的启闭,来实现系统反冲洗与水箱补水两项功能的转换(见图1)。

4.4运行维护。

(1)运管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系统结构原理,掌握各管路、阀门部件的位置、走向、功能及操控要领。

(2)管道保温层表面应设置水流方向标识,在阀门、法兰和活接等部位应单独保温并设明显标示以便检修。

(3)根据当地水质和使用频率等实际情况,定期检查维护,确保系统运行正常。整个系统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反冲洗排垢维护,有条件时还可在系统中安装永磁除垢器以缓解结垢现象。

5. 冰雹灾害防护

5.1冰雹灾害案例。

集热管的机械强度与集热管的原料、生产工艺、厚度、外径等内在因素有关,有的品牌承诺可抗击2.5CM的冰雹打击。2015年5月6日当地遭遇大风冰雹强对流天气,冰雹直径达3.5CM,有轿车天窗受损报道,该工程太阳能集热管受损260只,占总数的2.5%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并影响工程使用。

5.2受损情况分析。

太阳能集热管竖置状态(家用式)比横置状态(联集管)的抗垂直打击能力强50%,但因其积污严重排污困难不适合家用以外的工程体系。通过理论分析,47是58集热管抗垂直打击能力的1.5倍,另外,集热管抗垂直打击能力与集热模块的设计安装角度有关(如图8集热管安装角度与受受冰雹打击面关系及护措施图)。

5.3预防措施。

(1)招标采购时优先选择直径47集热管。

灾害防控范文5

一、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工作

(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管理工作。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二)严格农村建房选址审批。农村建房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农村居民宅基地选址,可以按乡镇为单位分批分次,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有资质单位技术人员及有关部门人员进行简单评估,从源头上预防新的潜在地质安全隐患点的产生。

二、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

(一)加强巡查监测。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应加强巡查监测,落实防灾工作责任制。村(居)“两委”组织受威胁村(居)民开展巡查监测,居住在受地质灾害或潜在地质安全隐患点威胁的住户是该点的具体防灾责任人,负责该点的巡查监测;受地质灾害或潜在地质安全隐患点威胁的水库、公路、桥梁、矿山、学校、卫生院、工厂、临时工棚、施工工地、旅游景区等,其管理者或所有者是该点的具体防灾责任人,负责该点的巡查监测。

(二)做好汛期安全转移。各乡镇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险制宜,及时做好受地质灾害或潜在地质安全隐患威胁群众的转移避让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灾明白卡”,明确隐患点的类型、规模、地点、受威胁对象、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员及转移方案。受地质灾害或潜在地质安全隐患威胁的群众可采取投亲靠友等方式来落实避险场所,投靠亲友确实有困难的由所在乡镇、村帮助解决。在持续强降水或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期间,乡镇、村居可以采取腾出位于安全地带的村部、学校、厂房等较大建筑物,集中安置转移的群众。

(三)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达标所建设。我县已建成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达标所4个,有关乡镇应巩固这些达标所建设成果,充分发挥这些达标所在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三、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排险加固工作

各乡镇应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地质安全隐患点的排险加固工作,分期分批逐点消除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排险加固工程在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等部门和乡镇政府的指导下,以住户为主按照“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开展治理;公路、桥梁、矿山、学校、卫生院、工厂等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管理者或所有者应采取工程措施,对潜在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险加固治理。

四、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灾害防控范文6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机制,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确保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植物检疫条例》、《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四川省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达州市自然灾害救灾总体应急预案(试行)》、《达州市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的防控、处置,其中:Ⅰ、Ⅱ级重大生物灾害的处置,省政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本预案的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包括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稻瘟病、蝗虫、稻飞虱、农田鼠害、突发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以及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四川省补充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国家明令禁止入境的危险性有害生物、或新传入的高风险性的外来有害生物)。

1.4工作原则

1.4.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立足预防,抓早抓实,争取主动,防范于未然。加大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力度。重点防治区实行统防统治,一般防治区实行专群结合,科学防治。

1.4.2依法行政,果断处置。发生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时,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本着快速反应、部门协调、科学引导的防控原则,积极做好防治、处置等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损失,尽快恢复农业正常生产和农村生活秩序。

1.4.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辖区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有效地开展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的防治、处置。

2、组织机构

2.1县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指挥部

县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指挥部(以下简称县农业生物灾害防指)指挥长由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县府办联系农业副主任、县农业局局长担任。

主要职责:负责组织领导我县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的应急防控工作;负责我县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防控重大事项的决策以及部署应急防控工作;负责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处置的协调;负责相关的新闻信息;对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防控工作进行督察和指导;完成县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

2.2县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指挥部成员单位及职责

成员单位:县农业局、县发改委、县防灾救灾减灾办、县财政局、县公安局、县交通局、县科技局、县卫生局、县工商局、县气象局、县广播电视局、保险公司等单位组成。

主要职责:

县农业局:做好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灾情的调查、监测、预报和报告,及时提出灾害预警建议;制定灾害防控技术方案;检查、指导防控工作开展;依法查处违规违法经营有疫情的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植物产品及其他相关商品的行为,指导应急防控物资的使用;协助当地做好技术培训和周边群众的宣传;协助当地政府组织力量销毁染疫农作物和农产品。

县发改委:按照有关规划的要求,积极支持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预警与防控体系建设。

县防灾救灾减灾办:做好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的核查、上报和救灾资金争取工作。

县财政局:负责安排落实所需财政负担的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监测及防治经费,监督防控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县公安局:搞好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地区的治安管理工作,维护灾害发生地区的社会治安稳定。根据特殊需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发生区的封锁。

县交通局:负责协调交通运输企业保障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治所需物资的运输。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运输监管,防止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进入我县或在本辖区内流动。

县科技局:负责组织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科技攻关。

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各级卫生部门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具体按照《达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执行。

县工商局:负责农资市场监督管理,依法打击流通领域违规违法经营农业生产资料(农药、化肥、种子、农膜、农业机械器具及零配件)以及依法严厉打击经营假冒伪劣农资商品和疫情疫苗商品的行为,依法查扣和查封不合格和假冒伪劣农资商品并协助相关部门处理。

县气象局:负责病虫发生气象条件的监测、预报,及时提供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发生区域的气象变化实况预测信息;组织气象台(站)参与病虫趋势的会商并提供气象信息。

县广播电视局:统筹新闻和对外报道工作,配合做好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工作和相关防治知识、技术的宣传普及。

县保险公司:负责对加入农业保险的对象及时做好保险理赔工作。

2.3县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指挥部办公室

县农业生物灾害防指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局,由县农业局分管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县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科技推广股股长和植保植检站站长任办公室副主任。

主要职责:承办县农业生物灾害防指的日常工作;负责贯彻县农业生物灾害防指的各项决策,组织实施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防控工作;负责相关新闻信息,公布各地减灾救灾及工作开展情况,调查、评估、总结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发生的原因控制效果和灾害损失等。

2.4县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指挥部专家组

由教学、科研及推广部门的有关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是开展农业生物灾害的调查、分析和评估,提供技术咨询,提出防控、处置建议,必要时参与现场处置。

2.5乡(镇)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指挥部

按照辖区管理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各乡(镇)人民政府在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后,设立相应的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指挥部。在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农业生物灾害防指的领导下,组织领导本地区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的应急防控工作。

3、监测与预警

3.1监测

县植保植检站为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监测的实施单位,负责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的监测、预报。植保植检站实行专业测报和群众测报相结合,对辖区内农业重大有害生物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调查和监测,及时分析预测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发展趋势。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由县植保植检站或上级植物检疫机构按有关的技术规程确认。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3.2报告

各乡(镇)农技站和县农业局负责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紧急情况的报告和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发现农作物病、虫、草、鼠大面积暴发流行、非本地常见植物迅速蔓延扩大,以及不明原因发生农作物大面积受害等异常情况时,立即向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有关机构做出诊断后3小时内将结果报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实发生程度后报同级政府,并在20小时内逐级报告至市农业局,特殊情况时可越级报告。严禁误报、瞒报和漏报,对拖延不报的要追究责任。在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关键季节,要严格实行值班报告制度,做到三天一查,七天一报,紧急情况随时上报。

3.3预警级别

依据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发生量、疫情传播速度、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和对社会、生态危害、威胁程度等,将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ⅠV级)四级。预警级别依照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级别相应分为特别严重(Ⅰ级)、严重(Ⅱ级)、较重(Ⅲ级)、和一般(ⅠV级)四级,颜色依次为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

特殊情况需要划为Ⅲ级灾情(疫情)的对本县为新发生的,或现已有分布,疫情涉及1个乡(镇)(含1个)以上,并且扩散迅速、经济损失损失严重、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的重大疫情。

特殊情况需要划为IV级灾情(疫情)的

3.4预警响应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信息后,要及时组织专家进行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核实和风险评估。对可能发生的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要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发出预警信号并作好启动预案的准备。对可能引发严重以上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的预警信息,务必在2小时内报上一级政府。

3.5预警支持系统

农业植保植检部门是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监测、预警、防治、处置的具体技术支撑单位。以中国、四川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农业植物检疫网络化管理工作平台、省植保信息服务网络等为依托,*植保植检信息服务网络是*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6预警

根据国家规定,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报由植保部门。农业重大有害生物预警信息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同级预案中确定的预警级别提出预警级别建议,经同级政府决定后。特别严重、严重预警信息由省政府、调整和解除;较重预警信息由市(州)政府、调整和解除;一般预警信息由县(市、区)政府、调整和解除。

发生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Ⅰ、Ⅱ级疫情,由市农业局上报省农业厅,省农业厅上报农业部,由农业部组织相关专家确认,经国务院授权后,由农业部向社会和公众。发生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Ⅲ、IV级疫情,由市农业局上报省农业厅和市政府,省厅组织相关专家确认并上报省政府,经授权后,向公众并上报农业部备案。地方各级政府、各有关单位和个人都无权以任何形式向社会相关信息。

4、应急响应

4.1信息报告

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发生时,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信息责任报告单位,植保植检专业技术人员是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信息责任报告人。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信息由农业部门及时通报有关乡(镇)。

4.2先期处置

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处置,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事发地有关乡(镇)农业生物灾害防指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靠前指挥,实施先期处置,并迅速将灾情和先期处置情况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4.3分级响应

4.3.1Ⅰ、Ⅱ级响应

发生Ⅰ级、Ⅱ级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县农业局向县政府提出启动本预案的建议,经同意后启动本预案,成立县农业生物灾害防指,研究部署应急防控工作。派出工作组、专家组赴一线加强防控指导,定期灾害监控信息,发出督导通报。组织、协调相关乡(镇)人民政府和指挥部开展防控工作并将情况上报县人民政府及市农业局。超出县政府处置能力的,由县政府报请市政府及市农业局,请求给予支援。县农业生物灾害防指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作好有关工作。县农业生物灾害防指办公室密切监视灾害情况,做好灾情的预测预报工作,为灾区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

县、乡(镇)农业生物灾害防指要明确值班人员和电话,加强值守。县乡(镇)农业生物灾害防指指挥长要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会商,动员部署应急防控工作。县农业生物灾害防指要及时将工作情况上报县人民政府和市农业生物灾害防指。相关乡(镇)农业生物灾害防指成员单位全力配合做好灾害的应急防控工作。

4.3.2Ⅲ级响应

发生Ⅲ级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县农业局向县政府提出启动本预案的建议,经同意后启动本预案,成立县农业生物灾害防指,研究部署应急防控工作。派出工作组、专家组赴一线加强防控指导,定期灾害监控信息,组织、协调相关乡(镇)人民政府和指挥部开展防控工作并将情况上报县人民政府及市级有关部门。

4.3.3IV级响应

发生IV级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时,县农业局要及时启动本预案,研究部署应急防控工作;快速派出工作组、专家组赴一线加强技术指导,密切监视灾害情况,灾害监控信息,及时督导通报;加强防控工作指导,组织、协调相关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并将情况上报县人民政府及市农业局。县农业生物灾害防指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作好有关工作。

4.4扩大应急

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后,仍不能有效控制灾害发生,应及时向上级政府报告,请求增援,扩大应急,全力控制灾害的进一步扩大。

4.5指挥协调

县农业生物灾害防指统一指挥我县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建立以属地政府为主导、部门配合、职责明确的指挥、协调工作机制。在县农业生物灾害防指统一组织指挥下,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同,上下联动,形成应对灾害的强大合力。根据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规模启动相应预案并严格执行灾情监测、预警、报告、防治和处置制度。应急状态下,特事特办,急事先办。根据需要,各地政府可紧急协调、调动、落实应急防控所需的人员、物质及资金,紧急落实各项应急措施。必要时,可按相关规定,请求军队、武警予以支援,充分发挥军队、武警在应急处置中的骨干作用。

4.6应急结束

按照管理权限,各级农业生物灾害防指办公室负责组织专家对灾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建议本级农业生物灾害防指终结应急状态并上报县农业生物灾害防指,经县农业生物灾害防指确认批准后,终止应急状态。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在开展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时,对人民群众合法财产造成的损失及劳务、物资征用等,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评估,并报同级人民政府申请给予补助,同时积极做好现场清理工作和灾后生产的技术指导。

5.2社会救助

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情发生后,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实行社会救助。

5.3保险

对加入农业保险的对象,保险机构及时做好灾后的保险理赔工作。

5.4评估和总结

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防控工作结束后,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灾害发生的原因、应急防治行动开展情况、控制效果、灾害损失等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和总结,建立相应的档案。调查评估结果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县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6、信息

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的信息与新闻报道,按照管理级别,在同级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防治指挥部的领导下进行,具体按照新闻的相关规定组织实施。

7、应急保障

7.1信息保障

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指定应急响应的联络人和联系电话。应急响应启动后,及时向同级农业生物灾害防指和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上报灾情及防控情况。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信息的传输,要选择可靠的通讯联系方式,确保信息安全、快速、准确到达。

7.2队伍保障

县级相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的监测、预警、防治、处置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应对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乡(镇)一级政府要有专人,负责灾情、疫情监测和农业重大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指导。

7.3物资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和紧急调拨、采购和运输制度,组织相关部门签订应急防控物质紧急购销协议,保证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

7.4经费保障

需财政负担的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应急处置专项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纳入预算。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严格执行相关的管理、监督和审查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应急响应时,财政部门根据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所需财政负担的经费预算及使用计划,核实后划拨,保证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必要时向上级直至中央财政部门申请紧急援助。

7.5技术保障

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全县各地开展辖区内灾、疫情发生区的勘查,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的调查、监测、预警分析和预报。制定本县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防治技术方案。组织各地进行防治技术指导,指导防治专业队伍建设。组织全县各地进行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农药(械)筛选、防治技术研究、试验示范以及综合防治技术集成。

7.6宣传培训

县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指挥部办公室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对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防控重要性和防控技术的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电视预报,提高社会各界对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防范意识。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参与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人员的防护知识教育。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植保植检机构要制定培训计划,寻求多方支持,加强对植保植检技术人员、防治专业队伍的专业知识、防治技术和操作技能等的培训;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发生基本知识与防治技术的培训。加强预案演练,不断提高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的处置能力。

8、附则

8.1预案管理

本预案的修订与完善,由县农业局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修改,经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8.2奖励与责任追究

各级农业生物灾害防指要对应急处置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对农业重大生物灾害应急防控工作中造成损失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责任,并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3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县农业局负责解释。

灾害防控范文7

(一)确认

当年发生程度为5级(大发生)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5%以上的病虫害和占生态面积5%鼠害;当年发生程度为4级(偏重发生)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15%病虫害和占生态面积10%鼠害应确认为重大病虫害。根据近5年的历史资料可以初步确定可能成为重大病虫害的种类有: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曲病、棉花棉铃虫、红蜘蛛、柑桔黑刺粉虱、蔬菜菜青虫、小菜蛾、农田鼠害及其它突发性病虫害。

(二)灾情分为三级

1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省级灾情:

①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曲病、棉花棉铃虫、红蜘蛛、柑桔黑刺粉虱、蔬菜菜青虫、小菜蛾以及其它突发性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为5级。

②鼠密度超过10%百夹捕获率)发生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或鼠密度超过5%百夹捕获率)发生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发生区域在3个以上市(州)

③特殊情况需要划为省级灾情的

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市(州)级灾情:

①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曲病、棉花棉铃虫、红蜘蛛、柑桔黑刺粉虱、蔬菜菜青虫、小菜蛾以及其它突发性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为5级。

②鼠密度超过10%百夹捕获率)发生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发生区域在1个市(州)内2个以上县(市、区)

③特殊情况需要划为市(州)级灾情的

3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县(市)级灾情:

①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曲病、棉花棉铃虫、红蜘蛛、柑桔黑刺粉虱、蔬菜菜青虫、小菜蛾以及其它突发性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为5级。

②鼠密度超过10%百夹捕获率)发生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发生区域在1个县(市、区)内;

③特殊情况需要划为县(市)级灾情的

二、灾情的监测与报告

要及时报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同级政府和发生地的干部群众。一般性病虫鼠害7天报1次;病虫鼠害发生的主要季节每3天报告1次;重大病虫鼠害灾情1天报1次,各级植物保护部门负责按照国家、省级测报规范在辖区内开展农作物病虫鼠害的监测工作。监测出的结果。直至被完全控制。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农作物病虫鼠害暴发流行、发生面积大、危害损失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农业植物保护机构报告,接到报告后,植保部门要立即派人到现场核实,按核实的灾情级别逐级上报。省级灾情报省主管部门确认;市级灾情报市主管部门确认;县级灾情由县市、区)主管部门确认。

三、应急防治的启动、指挥和分工

(一)应急防治的启动

同时启动市级和县级预案。当出现省级灾情时应报省主管部门启动省级应急预案。

当出现市级灾情时启动市级预案和县级应急预案。

当出现县级灾情时启动县级应急预案。

(二)应急防治指挥系统

成员由农业、发改、财政、广电、公安、交通、科技、气象、工商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必要时,应急防治指挥部由各级人民政府主管领导任总指挥。其它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同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负责日常工作。

(三)部门分工

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的应急防治工作由各级政府组织。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灾情的调查、监测和报告;制订灾情防治方案;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检查督促措施的落实。

发改、财政、科技、交通、广电、公安、气象、卫生、工商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应急防治所需物资、交通、人工经费的落实及宣传、技术攻关、人员抢救和维护抗灾秩序等工作。

四、灾情控制

(一)划定灾情的发生区域

根据灾情的发生范围、程度和流行特点划出:

1重点防治区:就是灾情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区域、灾情的发源地和蔓延区。

2一般防治区:就是依引起灾情的重大病虫鼠害的发生特点及条件分析后。

3监控防治区:就是灾情已波及到但不很严重的区域和偶发区。

4非防治区:就是不会出现灾情的区域。

(二)灾情控制的目标和灾情控制原则

1灾情控制目标:最短时间内将灾情控制到允许水平并确保不再蔓延。

2灾情控制原则:

1灾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2按灾情发生区域划分。分类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控灾方案。

3灾情防控实行组织、指挥、技术、测报、行动、验收“六统一”

4具体防控措施要确保环境、人身和农产品安全。

确保措施落实。5加强督导检查。

(三)控灾情况的报告及灾后调查研究

灾情发生地政府和主管部门要每天向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报告1次防控行动情况和灾情的实际程度。防控灾工作完成后,灾情的防控过程中。各相关技术部门要组成专家组对灾情的发生原因、防控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和总结,为今后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五、应急防治保障措施

(一)物资保障

储备相对充足的应急防治物资。储备库设立在交通便利,建立市、县级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应急防治物资储备制度。储运条件好、安全保险的区域。各级农业植物保护机构负责全市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应急防治物资储备管理工作,重点储备用于病虫鼠害应急防治所需农药、杀虫灯、大型喷雾设备、机动喷雾器、手动喷雾器、鼠夹、防护服和手套等农药和药械物资。

(二)资金保障

同时建设和完善应急防治和药械物资储备库。实施应急防治的地区,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应急防治所需物资、交通和人工的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各地要给予一定的补贴,强制防治的费用由地方政府解决,同时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

(三)技术保障

负责对农作物病虫鼠害检验检测、市级病虫鼠害预警、防治技术指导、调查数据汇总处理、防治预案制定、研究无害化防治技术方案和防治技术培训。各县(市、区)级植保站负责辖区内农作物病虫鼠害检验检测、灾情的监测和预警、制定防控方案和技术指导。市植保站在上级主管部门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

(四)人员保障

1设立市级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指导委员会。由农业行政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科研、教学等单位组成,委员会负责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名单的确定和灾情的认定,提出应急防治技术方案。

2各级政府要配备足够的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加强县建立完整的农作物病虫鼠害监测与应急防治技术保障体系,

乡(镇)要确定专人负责。市、区)级植保(植检)站专业技术力量。

六、附则

灾害防控范文8

一、灾害前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策略

(一)切实加强领导,建立高效、统一的组织保障系统。

1、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市卫生局成立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对卫生防汛救灾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为市防汛指挥部提供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建议;协调、指导全市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组织和协调全市卫生人力资源,对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紧急支援。

2、县区、乡镇两级医疗卫生单位都应成立相应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当地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统筹安排当地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当地汛情预测以及当地人口分布、卫生资源等实际情况,参照本预案,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预案,做到组织、人员和措施三落实。

(二)建立健全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保障体系。

1、制定xx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医疗和卫生防病专家,根据本市可能发生的汛情级别和造成的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情况的预测,全面评估本市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反应能力,制定本市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

2、完善市卫生系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伍,成员以xx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卫生救治队和“三网”建设意外伤害医疗组为主。我市乡镇以上医疗机构,要分别组建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要以创伤外科为主,适当配备其它相关专业的临床医护人员。负责全市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伤员的分级救治和转运。

3、完善市卫生系统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联合组建市级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各乡镇卫生院成立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小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由从事流行病、免疫接种、消杀和环境、饮水、食品以及职业卫生等工作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相关的检验、药械供应工作等人员组成,负责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4、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要配备必需的现场医疗救护设备和药品,消杀灭药械、预防用生物制品,检验设备、试剂及必备的个人防护物品和生活物资,保持通讯畅通,以保障应急任务的执行。

5、开展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活动。为了提高医疗救护队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市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技能和个人防护知识的专业培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不同规模的模拟演练,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人员。

(三)收集灾害医学信息资料。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卫生防汛救灾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应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灾害及其灾害发生后,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的信息资料收集,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以加强对防汛救灾防病指导工作。

灾害医学信息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人口分布和生命统计资料; 2、卫生资源配置、疾病动态、传染病监测资料; 3、重点传染病的动物宿主和病媒生物的分布资料;4、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药械的储备资料; 5、其它相关资料。

(四)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的经费、药械、血源、物资的筹集、储备和管理。

各级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要根据预测灾情波及的范围,提出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经费的测算,药械和物资的储备方案,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安排落实。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防治药品、设备和消杀灭药械等物资的筹集储备,保障应急供应。市中心血站要组织应急献血队伍,建立安全的血源储备。

(五)完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加强防汛抗灾能力。

努力提高医疗机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的防汛抗灾能力,保障防汛工作的正常运转。

(六)开展医学自救、互救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科普知识教育活动。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对公众进行有针对性的灾害发生时医学自救、互救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心理应激承受能力。

二、灾害发生时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措施

(一)启动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组织系统和保障体系。

1、发生灾情后,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紧急启动所设立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病领导小组,根据所制定的预案,组织安排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工作。并根据灾情的需要组织协调相应的卫生资源对灾区进行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援助。

2、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人民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 (1)对灾害进行快速医学评估,确定灾害所引发的重点卫生问题,调配相应的专业救援队伍。 (2)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3)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并接受社会各界为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捐助的资金、防治药品器械等,为灾区提供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紧急救援。

(二)灾区的医疗救护。

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指挥领导下,医疗救护力量相互配合,划分抢救区域,重点抢救重伤员,突击救治中、轻伤员,对灾区伤员进行分级医疗救护。

1、现场抢救。到达现场的医疗救护人员要及时将伤员疏散转送出危险区,在脱险的同时进行检伤分类,标以伤病卡,并按照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对伤员进行紧急抢救。 现场抢救的主要措施是止血、包扎、固定和合理搬运,准备转运至适宜的医院。

2、早期救治。医院对接收的伤员进行早期处理,包括纠正包扎、固定,清创、止血、抗休克、抗感染,对有生命危险的伤员实施紧急处理。同时医院要做好救治伤员的统计汇总工作,及时上报。

3、伤员转送。超出医院救治能力的伤员,医院要写好病历,在统一安排下,及时将其转往指定的医院,并妥善安排转运途中的医疗监护。

(三)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实施卫生防疫措施。

1、加强灾后疾病监测工作,组织开展灾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防治措施。

2、加强疫情报告,实行灾区疫情专报制度。在灾区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按要求向指定的卫生机构报告疫情,对重点传染病和急性中毒事故等实行日报和零报告制度,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便及时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处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3、加强饮水卫生监督管理。及时确定可供饮用的水源,定期开展饮用水源的卫生状况监测。对分散式供水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等进行消毒。

4、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对灾区的食品要进行抽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食品,消除食物中毒的隐患,预防食物中毒和其它食源性疾患。

5、指导开展环境的卫生清理。加强灾民聚集地的厕所及垃圾场的设置和管理。对患传染病死亡的尸体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加强对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监测,安全合理使用杀虫、灭鼠药物,采用多种措施,及时有效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7、认真做好对参加救灾防病医疗卫生人员的自身防护。

(四)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灾区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最大限度地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高群众自身防护、自我保健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

三、灾害后期的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开展灾后医疗卫生机构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1、派往灾区的医疗救护队在完成医疗救护任务撤离灾区前,须做好与灾区医疗机构的交接工作,确保灾区伤病员医疗工作延续。

2、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与设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纳入地方政府灾后重建整体计划,统一规划,优先安排,确保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灾后伤病伤残人员的治疗与康复。

1、继续做好灾区留治伤病员的治疗工作。可以采取门诊、巡回医疗、家庭病床等多种形式,对伤病员进行检查、治疗,同时还要对发现的漏诊伤病员及时治疗。

2、对于转院的伤病员,进行系统检查,优化治疗措施。根据恢复情况,医院可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将基本痊愈的伤员转送回当地,并与当地医疗机构做好衔接工作。

3、当地医疗卫生人员须对伤愈出院的伤病员进行回访、复查,对有功能障碍的伤员指导他们科学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三)灾后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做好卫生防病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1、完善疾病监测系统。

(1)加强对传染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各个环节的督导检查,落实各项防病措施。(2)继续加强灾区重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 (3)加强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及时评价和反馈监测信息。报告内容包括法定报告传染病、人口的暂时居住和流动情况、主要疾病的流行动态等。

2、广泛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按照“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整治居住区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清运垃圾污物,做好人畜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消灭蚊、蝇孳生地,开展居住地及其周围的灭鼠工作,努力消除传染病可能发生或传播的条件。

3、加强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监督管理。

(1)强化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和经销卫生监督管理以及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 (2)加强饮用水源和临时供水设施的卫生监督管理,定期监测水质,保障供水安全。

4、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及时发现传染病人,采取措施,防止疫病的播散。

灾害防控范文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国家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多年来一直重视将基础研究与国家经济建设整体目标的紧密结合,并积极促进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先后在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多个层次上资助了土木基础设施减灾领域的基础研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果。同时,随着国家“科教兴国”重大战略的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将会有更大的投入用于土木基础设施减灾学科前沿的研究。

 

土木基础设施减灾基础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土木基础设施减灾基础研究的资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与工程减灾基础理论及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城市与工程减灾前沿领域持续地资助了大量的基础研究课题,“八五”期间由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胡聿贤和谢礼立两位院士主持收稿日期:200∞9—的重大项目“城市与工程减灾基础研究”,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我国这一领域基础研究的进展。全国近2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五座示范或典型城市的100多位专家学者投入了历时4年的研究,在以下研究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1.1 灾害的危险性分析与损伤评估理论研究地震、风、洪水、海潮、洪涝、滑坡、泥石流、火、燃爆、岩溶、塌陷、地基变形等各种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的成灾环境,成灾模式,灾害性荷载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并建立了相应的危险性评估理论和方法,探讨了灾害形成机制和传播规律,以及它们对工程结构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具体内容为:(1)建立了确定城市极值风速的两种危险性评估方法一组合概率法和风场函数法。(2)提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人工智能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理论,建造了地震构造信息系统(SⅡS),从而使现有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和地震区划分法无论从精度上还是效率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通过实践和理论分析,对建筑物的火灾和烟气形成机理以及燃气爆炸规律进行了研究,编制了建筑物烟气控制系统的计算机程序和燃爆灾害预测模型。

 

.1.2城市与工程的灾害特征及抗灾分析理论研究城市与工程体系的灾害特征和抗灾分析理论,具体有:(1)研究了地下管网等生命线系统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分析方法,提出了考虑地震动场空间相关特性和局部场地条件影响的生命线系统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以及管网破损状态的概率分析理论,对地上生命线系统进行了供水系统的地震损失分析研究。

 

研究并提出了城市多种灾害损失的评估模型。

 

在调查分析抗震结构造价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重要性建筑抗震设防的最佳标准。(4)研究了城市中地震触发滑坡、岩溶塌陷、采空区塌陷以及地震火灾和渗万方数据 水引发滑坡等灾害链现象,并提出了相应评估方法。

 

研究并提出包括斜拉桥等大跨度桥梁结构的抗震分析和隔震控制方法。

 

.1.3灾害荷载作用下工程结构可靠度与优化设计理论研究多种灾害作用下工程结构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包括:(1)研究了抗灾结构优化设计的特点与抗灾结构最优化设防水平,进行了抗灾结构最优化设防荷载与最优化设防可靠度的对比分析。(2)研究并对比了高层建筑在风和地震作用下的可靠度分析结果。

 

研究并提出了结构灾害荷载可以近似为无限粗糙荷载的设想,并给出了相应荷载下的结构体系可靠度计算的近似方法。(4)根据水工结构特点,研究了坝址空间随机地震动场模型,地震动合成方法以及在平稳和强度非平稳空间随机地震动场假定下建立了计算相应的结构反应和抗震可靠度方法。(5)对铁路工程提出了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灾害的工程预报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路段可靠度分析方法。

 

.1.4典型城市与重大工程综合防灾示范研究选择汕头、镇江、鞍山、唐山四座具有不同特色的中等城市作为防御多种灾害的典型,选择广州作为大城市综合防洪典型,选择多种自然灾害多发区的成昆线乌斯河一普雄段作为防御多种灾害的典型重大工程,综合运用并集成了各种工程防灾的科技成果,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仿真系统、危险性分析系统、损失评估、应急反应和决策系统、人工智能系统等各种先进的工程防灾技术,建立了相应的城市与重大工程的防灾减灾决策系统。充分发挥了高新技术在工程减灾领域中的优势,使我国大城市和重大工程防灾减灾的理论和实践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2结构抗震抗风振动控制研究由于本研究的前沿性和基础性,我国结构抗震抗风振动控制最近十多年的研究进展许多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取得的,先后有近40个面上项目和若干重点项目或重大项目的子课题与此研究密切相关,研究涉及被动控制、主动控制、混合控制和半主动控制、以及智能控制的各个方面。在其它有关部门的共同支持下,我国已形成了一支阵容强大的研究队伍,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和Et本之后,又一个对结构控制有着深入和广泛研究的国家。

 

.2.1结构被动控制结构被动控制(包括更早开始研究的基础隔震)由于不需要提供外部能源、经济和易于工程应用的特点,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一定程度的应用。控制装置涉及金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粘滞流体阻尼器、TMD、TLD、摆式质量阻尼器等各种耗能减振器。目前不少学者正致力于结构控制设计方法的研究,以期为我国减振结构的抗震抗风设计规范的制订提供依据。经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一些耗能减振装置已开始应用于实际工程,如上海建成的两栋带竖缝的剪力墙结构、粘滞阻尼器应用于北京火车站和北京饭店等建筑的抗震加固、以及摩擦耗能器应用于沈阳市政府大楼的抗震加固等都是成功的工程实例。

 

我国基础隔震的研究开展较早,已经取得了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的丰硕成果。隔震技术主要采用橡胶垫、金属涂料滑块以及精选的细砂、石墨涂层和四氟乙烯板等。目前我国已建成的基础隔震房屋有数十栋,隔震与耗能减振技术已被写入新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2.2结构的主动控制虽然结梅的主动控制较之被动控制效果更加明显,但由于主动控制需要输入较多的外部能源,再加上系统的可靠性问题、以及更复杂和昂贵的硬件设备等原因,在我国主动控制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主动控制算法、效果仿真分析和控制装置的试验研究等方面。

 

研究的控制算法主要有最优控制算法、瞬时最优控制算法、智能控制算法(如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极点配置算法、自适应控制算法等。对主动控制装置研究较多的是主动控制调谐质量控制系统、主动锚索控制系统、主动支撑系统等,其中哈尔滨建筑大学成功进行的结构主动控制试验的整套系统的设计、生产和调试均是自行完成的。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共同资助中美合作项目“南京电视塔风振控制”的研究,是由中方东南大学等单位和美方数所高校单位合作进行的。他们采用AMD系统对南京电视塔的风振实施主动控制。它的完成不仅使南京电视塔成为国内第一个实施主动控制的建筑,在国内乃至国际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将为结构控制的研究提供合适的试验场所,目前南京电视塔风振控制工程正处于紧张的现场调试阶段。

 

我国在混合控制方面进行了有特色的研究,提出的混合控制系统有AMD和rILD组合的混合控制系统、AND和HDS组成的混合控制系统等,并对混合控制系统的性能及对结构的抗风抗震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

 

由于半主动控制所具有的经济、有效、可靠等特点,其研究受到国内学者的极大关注。已从事的工作包括半主动控制的变刚度、变阻尼的系统装置、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等。

 

.2.3结构振动的智能控制结构振动的智能控制是国际振动控制研究的前沿领域。由智能材料制成的智能可调阻尼器和智能材料驱动器构造简单、调节驱动容易、能耗小、反应迅速、几乎无时滞,在结构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被动控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适合于土木工程振动控制的智能材料有电流变液、磁液变液、压电材料、磁致伸缩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等。

 

我国结构振动智能控制的研究也已起步,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研究的时间并不长。目前在此方面做的工作有:研制出了出力30kN的磁流变阻尼器,提出了压电陶瓷智能摩擦阻尼器支撑及其对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半主动控制方法,分析了压电陶瓷智能力矩控制器对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主动控制效果;制作出了两相电(磁)流变阻尼器,并研究了对高耸塔架结构风振反应的半主动控制的方法;制作了形状记忆合金耗能阻尼器,进行了对结构振动反应控制的试验,等等。

 

.3大型复杂结构体系的抗震抗风及设计理论研究随着我国超高层建筑、超大跨度桥梁和大跨空间结构等大型复杂结构的大量兴建,结构设计呈现出更高、更长、更柔的发展趋势,许多情况下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已成为结构设计的控制因素。因此,大型复杂结构体系抗震抗风相关的科学问题及新的设计理论的研究得到我国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九五”期间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国家建设部、国家地震局和中国海洋石油渤海公司联合资助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复杂结构体系的关键科学问题及设计理论研究”,由同济大学项海帆院士和哈尔滨建筑大学王光远院士共同主持,研究内容包括:

 

.3。1设计地震动及灾害性风荷载的作用机理地震波的多维多点输入,近场强震和地震波的长周期分量对结构的作用,城市边界层中风特性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建筑风洞模拟实验的基本问题和关键模拟技术,土木工程结构的数值风洞。

 

。3.2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抗震与抗风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及相关力学问题,抗震设计理论,复杂单体及群体建筑的风振理论,超高层建筑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3.3特大跨度桥梁的结构体系及抗风抗震特大跨度桥梁体系、特殊结构形式及空间非线性力学问题,气动参数识别、风振及控制理论,考虑桩一土相互作用的高桥墩和塔墩抗震分析理论。

 

.3.4大跨空间结构新体系及关键理论新型预应力张拉结构体系及其形态分析理论,大型柔性屋盖结构的风振反应及抗风设计,大跨网壳结构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能。

 

.3.5大型复杂结构体系的现代设计理论基于可靠度的多目标复杂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结构选型及工程结构形态全面优化的实用方法,结构振动控制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标准与设计理论另外,项目还包括了复杂环境下海洋平台结构系统相关内容的研究,有海洋环境随机载荷及其组合,海洋平台结构可靠度与寿命评估,结构冰致振动机理及控制,结构系统的优化设计。

 

土木基础设施减灾基础研究的发展趋势为了推动学科交叉和遴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优先资助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年底召开了“重大工程灾害与防治”为主题的前沿科学研讨会。来自土木、水利、矿业、材料、力学、地球科学、信息、管理等学科的60多位专家学者,从科学发展和国家需求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重大工程灾害与防治”这一主题的如下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研讨和论证,并建议在“十五”期间给予优先资助。这些科学问题基本体现了土木基础设施减灾基础研究的发展前沿,也是有关专家学者结合中国国情对这一领域科学研究发展趋势的展望。

 

.1 大型结构和生命线工程灾害响应与控制针对灾害作用的空间分布性和动力作用特性,研究大型结构和生命线工程及其周边介质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时空灾害响应,研究其性态设计、控制和优化的理论和方法。

 

.1.1灾害场及其动力作用研究地震和风灾等危险性分析、空间分布场、衰减规律及对结构和工程系统的动力作用,为复杂的灾害响应分析提供合理的灾害作用模型。

 

.1.2大型结构非线性灾害响应进行建筑、桥梁、水工、海工等大型结构材料、构件和体系的灾害模拟试验,揭示其极端条件下的动力失效、破坏和倒塌机理;研究大型结构及与周边介质相互作用的材料、几何及其耦合非线性灾害响应分析和计算理论;研究新型高性能的抗灾结构体系。

 

.1.3结构灾害性态设计与控制研究结构多级灾害设防水准、性态水准和性态目标,建立结构灾害响应与性态的关系、以及结构灾害性态设计和控制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新型减振控制装置以及高性能、大出力、低能耗的智能驱动减振装万方数据 置;研究大型结构灾害响应控制的有效措施和技术、以及智能控制集成系统。

 

.1.4生命线工程空间灾害响应与性态优化生命线工程是维系城市与区域经济功能的基础工程设施系统(如城市供水、供气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区域电力系统等),其灾害破坏可导致城市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功能的瘫痪。此领域重点研究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的空间地震响应分析;大规模工程网络抗震可靠性的高效分析方法;区域电力工程系统的风灾易损性分析;城市生命线工程和大型工程网络的灾害性态优化与设计。

 

.2岩土工程灾害与环境损伤防治针对岩土体介质的多相、非均质、各向异性的复杂环境特点以及大规模地下开挖工程和今后大规模地下空间利用的诱变灾害和环境损伤,重点研究工程与灾害的相互作用、灾变行为以及防灾减灾方法和新技术。

 

.2.1 囫-气一液多相介质耦合作用与灾变动力学研究天然岩(土)体孔隙裂隙介质中液气多相流的耦合作用下,稳定与非稳定变形、破坏与状态变化及转化机理、条件与规律;固一液一气耦合作用及致灾的突变动力学数学模型,为工程灾害的控制提供有效路径与方法。

 

.2.2高应力深部地下工程的诱变灾害与防治高应力大采深条件下开挖岩体动力学特征及与围岩变形破坏、顶板灾害、瓦斯突出、岩爆的关系;采动岩体结构与地下承压水运移关系及深部开采的突水机理。

 

.2.3大型地下工程的环境损伤与控制重点研究大型地下开挖工程和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所引起的地表沉陷和控制,地下含水层和地表水的破坏机理及保护措施。

 

.2.4重大工程的边坡灾害防治与预警结合重大工程研究水位大幅度变化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灾变机理、风险评估与防治决策支持体系,基于3S技术的边坡灾害预报系统及综合防治技术。

 

.2.5重大工程地基失效与防治针对岩、土等天然材料的特点,研究岩体和原位土的静、动力学性能;土体的液化和液化后大变形;建立岩体构造面的连续~非连续介质数值模拟模型,研究地基在地震等灾害作用下的失稳、残余变形及其与结构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种地基加固措施的机理与加固效果的定量评价。

 

.3重大工程灾变行为与健康诊断针对复杂灾变因素的耦合作用,研究重大工程的损伤积累和灾变行为的演化规律及其检测、监测与防治的先讲技术。

 

.3.1 重大工程损伤积累与灾变行为考虑疲劳效应、环境腐蚀和材料老化等灾变因素的耦合作用。研究重大工程损伤积累与灾变行为的演化规律及其与抗灾能力衰减的关系,受损结构随机建模与分析及灾变预测。

 

.3.2重大工程检测与健康诊断研究重大工程检测与探测的先进技术及损伤评定与健康诊断方法;大型结构动力模态指纹分析;复杂结构系统动力复合反演理论;非线性损伤变量及其识别;损伤尺度谱与损伤定位;受损结构的健康诊断与性态分析。

 

。3.3重大工程的智能监测研究大型结构、生命线工程与岩土灾变体系的智能传感元件优化设置及粘贴与埋设技术,信号转换接口、海量数据的远距离传输技术和智能处理方法,研究在线损伤识另叭模型修正、健康诊断、安全评定与预警系统。

 

.3.4重大工程的安全评定与灾变防治研究重大工程安全评定的灾害风险分析、确定性的体系安全评定方法和体系可靠度评定方法及其目标水平,研究重大工程灾变控制的方法与技术以及抗灾加固的先进材料、装置与技术。

 

.4数字减灾工程与系统针对城市和重大工程灾害的复杂性和大规模分布性,利用现代的数字模拟和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再现灾害过程、破坏特征、灾害分布和虚拟减灾策略与减灾效果的数字减灾系统。

 

.4.1 灾害基础数据与管理系统科学划分灾害种类和级别,系统收集和整理重大灾害成因、传播和破坏特征的历史资料,开发多媒体的灾害空间数据管理系统。

 

。4.2数字减灾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复杂结构灾害破坏和城市灾害数字建模、数字灾害试验过程模拟、仿真和虚拟现实系统的集成技术,为数字减灾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提供基础。

 

.4.3重大工程的数字灾害仿真系统基于重大工程灾害分析的精细模型和方法,研究模拟灾害工程、再现灾害破坏的数字试验装备,重点研究数字风灾试验和数字地震灾害试验的装备,研究数字灾害试验再现灾害过程和分布的方法、技术和示范系统。

 

.4.4城市数字减灾系统基于城市灾害评价的宏观模型,研究城市数字灾害过程、灾害分布、减灾效果的模拟试验装备,针对典型城市的历史灾害,建立城市数字减灾示范系统。

 

结语当今世界已进入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不同领域的相互渗透是现代基础科学研究的显著特征之一。土木基础设施减灾是一个跨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不仅涉及土木与防灾等工程学科以及材料、信息、地学等自然科学的众多学科,还涉及社会科学、经济学的多个方面。特别是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土木基础设施减灾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不断开拓出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课题。

 

我国在减灾研究方面有长期的工作积累和一支颇有实力的研究队伍。今后的研究应注重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加强减灾基础研究与重大工程的结合,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共同支持下,使土木工程减灾基础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在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