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灾害防御措施集锦9篇

时间:2023-10-29 09:52:30

灾害防御措施

灾害防御措施范文1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气象为农服务;气象灾害防御

数据调查显示,若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到了气象灾害的影响,那么这部分农作物的产量较正常气象环境下的农作物产量将降低10%~20%。现阶段,为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建设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为现代化农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概述

1.1农业气象灾害主要特点

通过对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气象灾害信息分析可知,气象灾害有着明显的季节性、一定的区域性,且大部分气象灾害会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具体来说,一是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常见的气象灾害有着较为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二是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部分气象变化情况与当地的地形地貌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使得气象灾害存在着一定的区域性。三是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部分气象灾害的出现并不是单独的,某些气象灾害可能会导致连锁反应,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不利影响[1]。

1.2工作意义

农业经济作为我国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性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质量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现阶段,为更好地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改造利用自然的现代化农业正在逐渐取代顺应天时的传统农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现代化农业生产活动的推进过程中,为实现自然环境的有效利用,降低各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建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为自然气象灾害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成为一项极为必要的工作。

1.3工作流程

1)明确工作内容。在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建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时,应当将农业生产作为工作核心,借助卫星系统监控气象信息,并利用合适的技术设备分析气象信息变化情况,然后以分析结果为依据,为气象服务后续工作规划的制定提供参照。同时,为保证气象服务工作的质量能够切实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在构建气象服务体系时,要调查分析当地的农业生产及发展状况,以便为后续气象灾害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2]。2)明确服务举措。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为实现气象信息与种植户之间的有效衔接,在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建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也就是说,可以将气象信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在指出一段时间内当地气象变化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观测结果,为当地种植户的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恰当的意见,以便达到提升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可靠性的目的。

2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重点

2.1气象为农服务的重点

1)强化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气象部门方面为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为种植户提供气象为农服务,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为种植户的种植、收获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以我国的秋收气象服务专报为例,自2018年以来,气象部门正式启动秋收、秋种气象服务工作,在为专报的连年提供信息支持的基础上,保证各地种植户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年的气候变化情况,更为清楚地了解到后续种植、收获活动的具体时机,为农业生产活动效益的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3]。2)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为提升对极端天气的预警能力,气象部门应不断提升对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度,并且通过及时向当地种植户提供气象信息的方式,在满足当地农业健康发展工作需要的同时,为当地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提供保障。举例来说,2018年7月,重庆市某村镇24h内的降雨量超过了150mm,在这种强降雨环境下,不仅无法正常进行农作物抢收工作,若当地居民无法顺利转移,其人身财产安全也会遭到威胁。面对这种情况,当地气象部门迅速启动了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在将时间信息公布到预警平台上的基础上,当地气象部门通过对当地居民进行挨家挨户电话联系的方式,保证全体居民都能及时接到转移通知,为当地居民的人身安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4]。3)提高气象服务的辅助能力。气象部门在构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时,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资源环境,并且通过对当地日照强度、风速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分析的方式,在为农业活动的开展提供数据信息支持的同时,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帮助。气象部门在辅助当地农作物种植活动时,可以将气候资源、农业资源与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联合开发,即通过在当地打造特色农业旅游区的方式,在满足当地农业种植活动需要的同时,优化当地经济结构,为当地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的支持[5]。

2.2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重点

1)建立长效应对机制。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为切实提升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气象部门需要在明确气象灾害发生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查询、现场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地气候变化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气候灾害应对机制,在保证当地农业生产安全的同时,为当地整体环境的优化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比方说,某地区水资源有限,长期处于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的情况下,那么当地气象部门在构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时,需要将抗旱、防蝗灾当作工作的重点,通过引导当地种植户建立引水渠、种植抗旱品种、提升对病虫害防治工作重视度等方式,为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助力[6]。2)制定灾害应急预案。在当前气象灾害预防体系构建过程中,气象部门不仅需要明确当地较为常见的气象灾害,通过提升气象灾害预测准确性的方式,保证现代化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还需要明确各类突发性气候灾害对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的不良影响,并通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理预案的方式,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破坏,避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遭受严重的损失。举例来说,某地区为避免农作物在种植过程受强降雨情况的影响,导致作物产量的降低,通过外设塑料大棚的方式,隔绝降雨,但受气温突然降低的影响,强降雨期间伴随着冰雹,这些冰雹不仅会导致大棚受损,还可能会导致作物冻伤、大棚内积水等问题。现阶段,为降低上述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一方面,气象部门应加强对当地气候环境的监控,在发现可能出现冰雹问题时,及时通知当地种植户对其进行预防;另一方面,气象部门通过对冰雹大小、持续时间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的方式,预估冰雹导致农作物的损伤情况,并通过指导当地种植户对冰雹肆虐后农田处理的方式,尽量降低冰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7]。3)帮助恢复农业生产。尽管当前社会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微调气候,但相对于自然的威力,人们的能力相对微小,比如面对极端干旱、强降雨等情况,科技能够发挥的作用就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效益的下降成为必然。现阶段,为了避免对种植户的种植积极性造成严重的打击,气象部门方面可以预估当地气候灾害情况,制定可靠的补偿措施,以便在气象灾害发生后能够第一时间帮助种植户解决问题,恢复生产,为当地农业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

3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实例

3.1区域概况

A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为1345.6mm左右,年均气温约为17.2℃,日照时长1368.4h,无霜期约272天。近年来,A区政府为进一步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大力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创建绿色农产品品牌的方式,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受当地气候、植被、地势等情况的影响,A地区气候复杂多变,干旱、洪涝、雷电、冰雹、山体滑坡等灾害及衍生灾害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并且暴雨洪涝、高温干旱、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对当地农业生产与群众人身安全造成的威胁最为严重[8]。

3.2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方法

A区域气象部门在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过程中,将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筹兼顾、科学防治作为工作的基本原则,并且通过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交流、增加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作资金投入、健全当地信息队伍并且加大气象灾害防治工作重要性宣传力度等方式,加深当地群众对气象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以期在气象灾害发生时,能够在保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上,尽量降低灾害对农业生产、当地社会发展等方面造成的破坏[9]。1)强化政府主导。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为保证气象灾害防治工作的效果能够达到人们的预期目标,气象部门在建设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时,需要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保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为当地社会、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A地区气象部门建设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时,通过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交流,并且由政府部门下发相应文件,主动参与到气象灾害防治工作中的方式,使得当地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2)加大资金投入。尽管当前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并且会主动增大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资金投入,但对资金投入情况调查分析后发现,大部分气象资金投入为一次性投入,气象部门气象建设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工作缺乏稳定、长效的资金投入渠道,这使得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质量无法切实满足人们的预期需要。现阶段,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A地区的气象部门在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交流沟通后,由当地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切实将气象防御工作纳入当地政府公共财务管理体系当中。气象部门在构建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时,通过在其中添加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模块、乡镇气象站升级改造模块、气象信息智能化观测模块等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模块的方式,为当地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有效的支持[10]。3)健全信息队伍。在当前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过程中,健全气象信息人才队伍,已经成为保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顺利推进的重点内容之一。A区域气象站为扩大当地气象信息管理工作的覆盖范围,为后续防灾抗灾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组建了县、乡、村三级气象服务网络体系,并且通过保证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气象信息人员,在将当地气象信息及时上传的同时,为后续抗灾救灾、气象灾害信息传递等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4)加大宣传力度。为切实提升当地种植户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A地区气象部门在通过建设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及时借助网络系统向当地群众传递气象灾害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电视、网站、手机软件、宣传栏等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活动,加深当地群众对气象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为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自身安全的有效保障,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4结论

总而言之,植物的生长状况与自然环境、天气变化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为切实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提升对气象环境变化情况的关注度,强化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农业朝着现代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参考文献:

[1]任长铎.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11):136.

[2]张艳艳.浅析农业气象服务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J].南方农业,2021,15(15):188-189.

[3]靳巧芝,董晨洁,张庆广.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分析[J].南方农机,2018,49(16):188.

[4]曹任重.张家界市永定区气象灾害防御与为农服务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1(16):191-193.

[5]于宛男,张明.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农村百事通,2021(24):178-179.

[6]陈小燕.新时期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农业灾害研究,2021,11(1):128-129.

[7]梁丽珍.浅析大同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气象服务措施[J].南方农机,2020,51(5):227.

[8]田野.现代农业发展中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灾害防御措施[J].河北农机,2021(12):153-155.

[9]杨如勇,张子明.五峰气象科普为农服务现状与对策分析[J].南方农机,2020,51(17):101-102.

灾害防御措施范文2

 

防御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

1、警惕台风动向,注意收听、收看有关媒体的报道或通过“121”气象咨询电话、温州新闻网、气象网站等了解台风的最新情况。

2、在台风来临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转移的途径,转移所需的食物、净水、药品以及有关的生活必需品等。

3、台风来临的时候,要根据各种媒体及时了解台风的动态,检查自己的准备措施是否完善,以及居住区域是否安全,要听从当地部门的安排,不要在危险范围内活动。如果被通知撤离,要立即执行,以确保人身的安全。

4、水利部门要对山塘、水库、堤围等水利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巡查,针对存在问题,采取应急措施,确保安全运行。高水位运行的水库,应按讯控水位严格控制调度。低洼易涝地区,要做好预排准备。

5、海洋、海事水产、航运等部门要通知出海船只回港或就近避风。

6、农业部门要组织力量抢收成熟的水稻、瓜果等农作物,对易倒作物要进行保护。

7、建设、市政、房管部门和街道(镇)、村要组织力量做好在建工程脚手架、户外广告、高空设施以及各类危房加固,并提前做好危房居民转移安置的准备工作。

8、电信、供电部门要加强路线维护和检修,保证线路畅通。

9、棚架、招牌、霓虹灯、吊机等悬空、高空设施要进行加固,并将露于阳台、窗外的花盆等物品移入室内。

10、居民群众应把门窗捆紧栓牢,特别应对铝合金门窗采取防护。确保安全。

11、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可自行决定临时停课。

12、危房住户应迅速转移;要切断霓虹灯广告牌的室外电源。

13、居民切勿随意外出,并远离迎风门窗;停止高空及户外危险作业;停止各种露天集体活动和室内大型集会。

14、牲畜及重要物资要保证得到安全保护和转移。

15、各有关部门要千方百计地通知非加强值班人员随意上街;当台风中心经过本市、本地时,风力会减到最少或静止一段时间,切记大风将会转风向并突然重新吹袭,要继续留在安全处避风。 16、全市各行各业要加强值班,直到解除警报为止。

17、要维护社会治安,防止坏人趁机打劫;医院要准备救护车和增加医护人员值班;供电、交通、电信部门要立即组织突击队,做到能随时出动抢修。

18、当台风信号解除以后,要在撤离地区被宣布为安全以后才可以返回,并要遵守规定,不要涉足危险和未知的区域,在尚未得知是否安全时,不要随意使用煤气、自来水、电线线路等,并随时准备在危险发生时向有关部门急救。

19、各地干群应全力以赴投入救灾复产的工作,争取尽快排除内涝积水,并组织力量尽快修复被破坏的电讯、供电线路、公路、桥梁和民房等。

20、卫生、民政部门应抓紧抢救伤员,做好检疫和预防疫病流行以及慰问重灾区、重灾户的工作。

21、农业部门应加强灾后田间管理;水利部门应抓紧做好修复水毁工程的工作。

台风形成后要发生移动

移动路径基本上沿副热带高压外缘,自东向西移动。但受众多因素影响,移动路径又很复杂。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台风移动路径为例,其路径分为三条:

①西移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在我国海南岛或越南一带登陆。

②西北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琉球群岛,在我国江浙或浙闽一带登陆。

③转向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然后转向东北方向移去,路径呈抛物线状。

台风的形成

台风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条件:

1)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

2)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

3)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

灾害防御措施范文3

关键词:山洪灾害、特征、防御、预警、洪江市

中图分类号:TV1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洪江市位于湖南省西部,沅水上游,云贵高原东部边缘的雪峰山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2'-110°31',北纬26°59'-27°29'。国土总面积2174km2,辖25个乡镇、316个行政村,人口43.16万人。市内水系发达,共有大小溪河327条,其中长5公里以上一级支流29条,5公里以上二级支流24条,平均河网密度0.49公里/km2。形成沅水的四大支流清、渠、巫、舞汇聚于我市境内。

1 洪灾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⑴超强度的降雨。我市由于受雪峰山天然屏障的影响,形成雪峰山暴雨中心,导致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在时间上,全市主汛期6-9月降雨占全年降雨的69.5%;在空间上,雪峰山暴雨中心年均降雨1855.8毫米,中部安江年均降雨1378.7毫米,西部岩垅年均降雨1212.1毫米;在强度上,从1959年至2003年,全市共出现≥50毫米降水日162次;出现≥100毫米降水日18次;出现≥150毫米降水日3次。因强降雨引发的局部山洪灾害每年都有发生。

⑵复杂的地质结构。洪江市处于湘中、湘南加里东-印支褶皱带的过渡区,通道-洪江-安江-溆浦-安化为轴的湘桂大断裂带从我市穿过,构成我市复杂的地质结构。我市地质主要由岩浆岩、灰岩、变质岩组合而成,其中岩浆岩主要是花岗岩、含砾砂岩等,主要分布于安江、洗马、湾溪、大崇、铁山;灰岩主要分布于黔城、沅河、红岩、双溪、岩垅;其他乡镇则是以变质岩为主。这些岩质易于风化,水的渗透力强,岩理结构差,加之山坡陡峻,容易导致整体滑坡和泥石流。

⑶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全市生态系统经历了“柴草炼钢”、“以粮为纲”、“要想富,先砍树”等一系列的以牺牲环境求发展的劫难,已千疮百孔,不堪重负,森林覆盖率由1957年的73%下降到了1990年的42%,使森林的蓄水保水能力急剧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其次是人水争道,导致河床毁坏,阻水建筑物增多,河床抬高,河道行洪能力下降。

2 暴雨山洪防御措施

2.1 建立了防御山洪灾害预警系统。

在省、怀化市防指的关心、指导下,我市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纳入全国第二批即2011年度建设计划。2011年底我市启动了该项目建设,2012年4月份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中央投入330万元,自筹配套227万元。主要完成了:遥测雨量监测站18处、水位雨量遥测一体站4处、预警广播站116处、河道高清视频监控站2处、简易雨量站258处、人工水位观测站37处、县级监测预警信息平台中心1处等。并完成了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主要有:一是建立健全了市、乡(镇)、村三级山洪灾害防御体系。明确了指挥机构、责任人员,编制并落实了防御预案,共完成了1个市级、25个乡镇、316个行政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二是完成山洪灾害普查和危险区划定工作。全市25个乡镇均建立了灾害隐患普查台账,对受威胁的住户发放“避灾防灾明白卡”6890份;三是开展了宣传培训和防洪演练活动。全市从市级到25个乡镇到各重点防守部位,都按照市防指的宣传培训和防洪演练活动方案要求开展了相应的活动。6月,由市级领导带队,分4个组对全市活动开展情况等防汛工作进行了全面督查。25个乡(镇)都制作了大型宣传专栏《防汛抗旱工作信息栏》,有防汛任务的重点村、组建立了宣传牌72个,警示标志98个,转移路线标志109个。编印了1000本《洪江市防汛抗灾实用手册》和100本培训教材,印发了2000套《防汛抗旱值班记录本》、《水库巡查记录本》,购买并发放了2500套防御山洪灾害宣传挂图、500本《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巡查知识手册》、200本《小型水库管理员工作手册》和1200份山洪地质灾害科普资料。在政府新闻网站建立防汛信息专栏,与电视台合作,制作并播放了防汛专题片。四是重点建设了乡镇级信息平台。动员25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基于手机的防汛信息平台;发放25个乡镇电脑、传真一体机和数码照相机各1台。

2.2 山洪灾害防御工程措施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作为山洪灾害的防治重点,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在灌溉、供水、发电和防洪方面的效能,实现为人民群众减灾造福的目标。

(1)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各种类型水利工程,能通过对天然的地面水在时间上、空间上的调节和重新分配,起到灌溉、供水、发电的功效,也具有调峰防洪作用。我市十分重视多渠道投入,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到现在为止,完成“四水治理”中黔城、江市防洪堤建设,6条重点小流域治理项目,从2010年开始到2013年5月止实施山塘清淤共529口,2011年小农水重点县龙田、太平项目区建设等,即将实施的项目有2012年中央财政追加小农水重点县双溪项目区建设以及2013-2015年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以及2013年山洪沟治理项目等。这些水利设施的建设为我市农业稳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有效地预防了山洪灾害的发生。

(2)加强病险水库的治理。水库的安全运行状况和山洪灾害的形成密切相关,水库带病运行,不仅不能正常蓄水,而且严重威胁水库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市现有水库、山塘大多地处高山峡谷之中,地势高、覆盖面广,且呈居高临下、一泻千里之势。这些水库大部分建成于上世纪50、60年代,受当时建设标准和建筑材料的限制,工程质量标准偏低,加之长年运行自然老化严重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隐患不断暴露,病险情日益严重。从2009年至今,我市已完成病险水库加固中型1座,小一型21座,小二型41座;并在2015年底前完成余下小二型病险水库的加固。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我们坚持以创建生态示范市为契机,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近3年中共实施退耕还林9.82万亩,完成楠竹基地建设3.5万亩,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20万亩,建成城市景观林地1500亩,推广农村沼气池950多口,使我市更显青山绿水。结合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大总面积为11026公顷的雪峰山省级森林公园和八面山自然保护区开发与建设的力度,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降低了山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 结论

山洪灾害的危害性已成为我国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种,加强小流域山洪的防御已成为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洪江市在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立足洪江市情,高度重视山洪灾害的防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积极开展山洪灾害的预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解决山洪灾害问题。

参考文献:

1、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湖南省山洪灾害防御探索与实践》 2008年

灾害防御措施范文4

关键词:冬小麦;灾害;防御

中图分类号:S16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23-0029-03

在小麦生育期间由于温度、水分、风等异常气象因素影响,使小麦生育严重受抑或死亡,从而降低产量和品质。陇东麦区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旱害、冻害和干热风害等。

1 冬小麦的主要气象灾害

1.1 旱害

冬小麦一生耗水450~600 mm,春小麦375~450 mm。不同产量水平麦田的耗水量不同,在适宜范围内,小麦产量随供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陇东地区在小麦需水高峰期的3月至5月份,降水量更少,春旱十分严重,有“十年九旱”之说。在小麦生育过程中如果水分不足,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抑制,严重缺水时还会造成死苗、青枯或影响结实,从而降低产量甚至绝收。麦播期间干旱影响出苗,或虽能出苗但幼苗细弱,根系发育差,分蘖少。北方冬麦区的伏秋旱还会加重冻害。小麦的拔节至孕穗期是需水临界期,也是小麦一生需水高峰期,此期干旱会使成穗率和结实率降低,对产量影响最大。抽穗至成熟,特别是乳熟期,小麦的需水量也较大,此时干旱会影响籽粒灌浆,造成千粒重下降。搞好农田基本建设,积蓄雨季降水,扩大旱涝保收田面积,推广抗旱和节水栽培技术,是小麦高产栽培的关键。

1.2 干热风害

干热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大气干旱现象,是小麦乳熟期的主要气象灾害,群众称之为“火风”、“旱风”和“热风”等。干热风的指标一般用“三三制”表示,即日最高气温≥30 ℃,日最小相对湿度≤30 %,风速≥3 m/s。在5月至6月份常出现干热风天气,此时正值小麦乳熟期,气温高、湿度小、蒸发量大、小麦叶片含水量减少、根系活力降低,导致植株水分失调,细胞膜透性被破坏,光合作用受阻,往往短时间内就会成灾。受害植株的茎秆和麦穗枯黄,颖壳灰白,芒炸开,籽粒干瘪,千粒重下降,轻则减产10 %左右,重则减产30 %以上。农谚有“麦怕四月(农历)风,风过一场空”的说法,足见干热风危害之重。采取改革种植制度,营造防护林,选用早熟抗干热风品种,增施磷钾肥,灌浆时浇麦黄水,以及喷施磷酸二氢钾、石油助长剂和草木灰水等措施,对减轻干热风危害都有一定效果。

1.3 冻害

一般分越冬期冻害和春季冻害。冬小麦越冬期间生长缓慢或基本停止生长,抗寒力较强,但即使是抗寒力强的冬性品种,如冬季极端最低温度降到-20 ℃以下也会遭受冻害;弱冬性品种一般在-16 ℃以下就会受害。此外,若播种过早,冬前生长过旺,或晚播弱苗,或播种过浅分蘖节离地面过近时,都会使冻害加重。春季小麦返青后,特别是拔节后,植株的抗寒力下降。如拔节后1~7 d内遇-9 ℃低温,7~14 d遇-6~-7 ℃的低温,14~20 d遇-2~-3 ℃的低温,20 d以后遇-1 ℃的低温,都会受冻,轻则结实率降低,重则造成死苗。这种冻害通常叫晚霜冻害。合理区划种植,选用抗寒性强的小麦品种、适期播种、播深适宜、培育冬前壮苗,是防止小麦冻害的主要途径。晚霜冻来临之前,采用灌水、镇压等栽培措施,均可预防或减轻霜冻危害。

1.4 湿害

麦田因雨水过多,地下水位高,土壤质地粘重而排水不良,使土壤水分较长时间处于饱和状态(田间持水量80 %以上),土壤中缺氧;或因连绵阴雨,土壤和空气湿度大,加上日照少,都会使小麦遭受湿害。播种时如遇湿害,将无法进行播种作业;苗期若遇湿害,土壤中缺氧,幼苗生长不良,严重时会烂根死苗;拔节以后如遇湿害,会使根系早衰,茎叶早枯;抽穗开花期连绵阴雨,有利于赤霉病、叶枯病等发生蔓延,危害更为严重;收获时雨水过多,还会引起穗发芽。有些低洼下湿麦田,如遇多雨年份,也常形成湿害。减轻湿害的根本措施是搞好排水设施,降低地下水位。如果3至5月降水量大于400 mm的地区,不宜种麦。

此外,小麦开花期间还会遇到低温冷害,即气温降到10 ℃以下,常引起花粉发育不良,甚至影响正常开花而不孕。靠近山区的麦地,小麦灌浆至成熟期间还有冰雹危害。

2 灾害的预防措施

2.1 旱害的预防

冬小麦种子用磷硼拌种能促使小麦早出苗,出壮苗对增强小麦抗旱性、提高产量有较好的效果,增产小麦315~540 kg/hm2。方法如下。

2.1.1 适宜浓度 常用的溶液配方是6 %过磷酸钙和0.1 %的硼肥的配合液。

2.1.2 配制方法 选质量较好的过磷酸钙6 kg,粉碎结块,显于容器中,加水100 kg,充分搅拌,促其有效成分溶解,然后静放,待粗渣沉下后,将上面的清水液倾倒于另一容器,再按此液量加入硼肥0.10 kg(即100 kg过磷酸钙加入硼肥0.10 kg),如用硼砂则加入0.20 kg。

2.1.3 拌种方法 磷硼液和种子的比例为1∶10,按拌种子数量称好肥液,先用一半洒于种子上,边喷边拌,使每粒种子均匀地沾上肥液,然后堆放1~2 h,当种皮干燥时,使白粒种子均匀地沾上肥液,然后堆放1~2 h,当种皮干燥时,再将其余的肥液,先拌于种子上,分两次拌,可以避免溶液流失,拌种后3~4 h,种子粒散时即可播种。

2.1.4 大力推广旱作地膜穴播技术。

2.2 冻害的防御

2.2.1 浇水防冻 防御早春冻害最有效措施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注意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天气预报,在降温之前灌水。因为水的热量容量比空气和土壤大,早春寒流到来之前浇水能使近地层空气中水汽增多,在发生凝结时,放出潜热,以减少地面温度的变化。同时,灌水后土壤水分增加,土壤导热能力增强,使土壤温度增高。因此,有浇灌条件的地区,在寒潮来前浇水,可以调节地调节地面层小气候,对防御早春冻害有很好的效果。据调查,霜冻前灌水可提高麦田近地温度2~4 ℃,具有减轻霜冻的作用。因此,防御冻害可根据天气预报在初霜冻和到来之前1~2 d突击浇灌。应先浇低洼地,再浇砂地、高岗地,土壤墒情好的可以不浇。但在霜冻到来时,切勿浇水,以免加剧冻害。

2.2.2 麦田覆盖 在预报寒流到来前,麦田用麦糠3 750 kg/hm2,或腐熟有机肥2 500~3 000 kg,均匀撒于小麦根际周围覆盖。据调查,覆盖比不覆盖的5 cm地温度提高0.5 ℃,含水量高1.2 %,分蘖增加0.7个,次生根增加2.1条,冻叶率下降30 %以上。

2.3 干热风的预防

干热风是冬麦区小麦生育后期的主要灾害,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发生。近年来随着旱情的持续发展和晚熟小麦品种面积不断扩大,干热风的发生危害呈逐年加至趋势。由于入春持续干旱,大风天多,麦田失商严重,如不及时预防干热风,一般可造成小麦减产1~2成,甚至可造成3成以上,应及时采取下列技术措施,控制或减轻危害。

2.3.1 适期浇水 适期浇好灌浆水和麦黄水,不但可降低田间湿度。增加土壤和小麦株间温度,有效调节田间小气候,是控制或减轻干热风的关键,而且还为麦田套种和麦后夏播创造条件,灌浆水宜在初花期浇,麦黄水要在乳熟期至蜡熟期进行,水量以湿透耕层为宜,浇水的基础上进行,否则易引起烂根减产。

2.3.2 喷施叶面肥 适时喷施下列叶面肥有良好效果。

2.3.2.1 万家宝 中科院研制成功的一种集抗旱、抗病、助长、增收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叶肥,用清水稀释500~600倍,每次喷稀释液675~9 000倍/hm2,每次喷稀释液675~750 kg/hm2,孕穗期和灌浆期各喷一次,一般可增产10 %以上。

2.3.2.2 喷施宝 在小麦孕穗杨花和灌浆期各喷一次,兑水1 000倍,在晴天下午四时后喷施,每次喷稀释液900 kg/hm2。

2.3.2.3 磷酸二氢钾 在小麦孕穗至开花期,用浓度0.3 %~0.4 %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叶面喷施两次,每次喷溶液50~60 kg,可增产12.9 %。

2.3.2.4 草木灰 在小麦拔节至孕穗期间喷施草木灰水溶液2~3次,对预防小麦倒伏,预防小麦干热风效果良好,还有专治麦蚜的作用,可增产10 %以上,按每次用优质干草木灰75 kg加清水750 kg的比例,浸泡一昼夜后澄清去渣后喷施。

2.3.3 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2.3.3.1 三十烷醇 是一种型植物调节剂,在小麦孕穗至始花期喷施百分之一浓度(即10 mL乳剂兑水100 kg)液两次,有促进植物新陈代谢、增强对水分与养分吸收,提高叶尿素含量,降低系数,减轻干热风危害等作用,一般可增产5 %以上。

2.3.3.2 环烷酸钠 又称石油助长剂,对人畜无害。在小麦开花至灌浆期,用40 %的水剂,兑水2 500~3 000倍,各喷一次,每次喷稀释液1 050 kg/hm2,可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强度,增强抗干热风能力,增加千粒重,增产10 %左右。

2.4 冻害预防

越冬期冻害是冬小麦生产的灾害之一,尤其在干旱低温干旱年份、冻害更严重,使小麦产量受到很大影响。预防小麦越冬期间冻害,除选用抗寒性强的品种之外,还有以下几项技术措施。

2.4.1 适量追肥 对于播种前施肥不足的麦田,越冬之前追肥,能巩固小麦的有效分蘖,提高分蘖节糖分含量,增强植株自身的抗寒能力有显著效果。因此,要特别注意增施磷肥,切忌偏施氮肥,以免引起徒长,使植株茎秆组织过于柔嫩降低抗寒力。

灾害防御措施范文5

【关键词】园林;植物;温度灾害;防御措施

1 寒潮

1.1 寒潮的为害

寒潮是指大规模冷空气(在气压场上为冷高压)所经过的地区出现剧烈降温、大风、霜冻、雨雪等灾害性天气的过程。北方冷空气入侵,造成24h内降温10℃,并且过程中最低气温达5℃以下。寒潮天气急剧降温会使植物遭受严重冻害。尤其是晚春时节,天气逐渐转暖,万物苏醒,植物开始萌芽和生长,一旦有强大的寒潮暴发南下,就会使幼嫩的植物遭受霜冻为害。

1.2 寒潮的防御

在寒潮到来之前,可采用加覆盖物、设风障、搭拱棚等方法保护育苗地,对越冬园林植物要选择优良品种,并提高抗冻能力;加强冬前管理,如采取增施磷钾肥、镇压等措施提高植株的抗冻能力;改善小气候生态条件,如苗圃地越冬期间可采用冬灌、镇压、覆粪或覆土等措施改善小气候生态环境,以达到防御寒潮的目的。

2 霜冻

2.1 霜冻的为害

霜冻一般发生在平均温度为0℃以上的温暖季节里,霜冻对园林植物的为害主要体现在使植物组织细胞中的水分结冰,从而导致生理干旱而使其受到损伤或死亡,给园林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当霜冻不严重时,植物可在温度回升后通过缓慢的解冻而恢复生命力,但是,如果霜冻后太阳辐射强烈、气温急剧上升,会使细胞间的冰晶迅速融化成水,而这些水分在还未被细胞逐渐吸收前就已大量蒸发,这样就会造成植物枯萎,甚至引起死亡。

2.2 霜冻的防御

2.2.1 生产技术措施

(1)合理安排播种期和移栽期,对不同品种的苗木合理布局。如采取霜前播种、霜后出苗等技术措施,尽量避开霜冻的危害。

(2)选择合适的地段,适地适树。如三面环山、开口朝南的地形,在山坡中部和靠近水边的地方霜害较轻,可种植抗寒能力较弱的苗木;从南方引种到北方的苗木应尽量栽植在山坡中段,以避开霜冻为害,提高引种的成功率;在南坡或北面有挡风障碍物等地形的地方可种植抗寒能力弱的树种。

(3)混合施肥。特别是在冬前要增施磷钾肥,以提高园林植物的抗寒能力。

2.2.2 物理抗霜措施

(1)熏烟法。即用能够产生大量烟雾的柴草、牛粪、锯木、废机油、赤磷或其他尘烟物质,在霜冻来临前0.5h或1h点燃。这些烟雾能够阻挡地面热量的散失,它的增温效应在于燃烧烟堆形成烟雾可以阻挡地面辐射,从而增加大气逆辐射,使地面有效辐射减弱,使得地面温度不致降得很低;同时,在形成烟雾的过程中会因燃烧而产牛大量热量,使近地面的空气温度升高;烟雾中有许多吸湿性烟粒,可以充当凝结核吸收空气中的水汽,促进水汽凝结并放出大量潜热,这样也能提高近地面的空气温度。据试验,一般熏烟能提高温度1~2℃左右。但这种方法要具备一定的天气条件,一般只适用于无风或微风的天气情况,风太大时熏烟效果很差,且成本较高、污染大气,不适于普遍推广,只适于短时霜冻的防止和在名贵林木及其苗圃中使用。

(2)灌溉法。在霜冻来临前的l~2d灌水,通常灌水后可使温度升高2~3℃,持续时间为2~3d。对于小面积的园林植物,还可以采用喷水法,即在霜冻来临前1h利用喷灌设备对植物不断喷水。

(3)覆盖法。将塑料薄膜、芦苇、秸秆、草木灰、稻草、土杂肥等覆盖物覆盖在植物表面,使被保护植物与外界隔离,减少了地面辐射,使温度降低较少,从而达到防御霜冻的目的。对于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可用稻草包裹树干,根部堆草或培土10~15cm也可防御霜冻。有些矮秆苗木植物还可用土埋的办法使其不致遭到冻害。

(4)施肥法。在寒潮来临前早施有机肥,特别是用半腐熟的有机肥做基肥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其吸热保暖的性能。也可利用半腐熟的有机肥在继续腐熟的过程中散发热量来提高土温。也可在入冬后用暖性肥料壅培林木植物,有明显的防冻效果,暖性肥料常用的有厩肥、堆肥和草木灰等,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要掌握好本地的气候规律,应在霜冻来临前3~4d施用。入冬后,可用石灰水将树木、果树的树干刷白,以减少散热。

3 冻害

3.1 冻害的为害

(1)细胞间隙结冰伤害:当环境温度缓慢降低使植物组织内温度降到冰点以下时,细胞间隙的水开始结冰,即胞间结冰。

(2)细胞内结冰伤害:当环境温度骤然降低时,不仅细胞间隙结冰,细胞内也会同时结冰。细胞内冰晶体积小、数量多,它们的形成会对生物膜、细胞器和基质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机械伤害。

3.2 冻害的防御

(1)可根据当地温度条件选用抗寒品种,并确定不同作物的种植北界和海拔上限。

(2)栽培措施:越冬作物播种适时、播种深度适宜、北界附近实施沟播和适时浇灌冻水,果树夏季适时摘心、秋季控制灌水、冬前修剪等。

(3)农业技术措施:如培育壮苗、增施磷钾肥、浇冻水、地面覆盖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植物的抗寒性。

4 热害

4.1 热害的为害

高温胁迫引起的植物伤害被称为热害。植物受高温为害后,因体内蛋白质变性、代谢性饥饿、有毒物质积累以及生理活性物质缺乏等,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伤害,导致出现各种热害病症:叶片出现明显的水渍状烫伤斑点,随后变褐并坏死,叶绿素被严重破坏,叶色变为褐黄;木本植物的树干(尤其是向阳部分)干燥、裂开,出现雄性不育、花序或子房脱落等异常现象。

4.2 热害的防御

(1)培育抗热品种;

(2)高温锻炼:一般是将萌动的种子在适当高温下锻炼一定时间再播种;

灾害防御措施范文6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御;对策

农业气象灾害泛指恶劣的气候对农民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些自然灾害有大风、冰雹、霜害、干旱和洪涝等。我国近些年来频繁受到自然灾害的干扰,农业发展受到影响,气象灾害作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恶劣的气象灾害会影响到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导致产量大幅度骤减。

1近年来气象灾害的现状

我国自实行自改革开放和三大改造政策以来,国民生产力空前提高、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已基本进入小康社会。随着一系列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大规模的科技政策逐步实施以来,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也伴随着剧烈的环境污染。社会迅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等进程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再加上顺应时代的潮流迎接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加上自然资源被过度的开采,由此导致了恶劣的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据报道,我国近些年来的农作物每年平均受气象灾害的影响,减产几千万公顷,直接受灾粮食高达几十亿公斤。例如,干旱给我国的农作物生产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通过以下表格数据,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干旱条件和农作物生产的关系。如今我国仍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仍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伴随着一系列的社会进程,如果不对气象灾害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农业生产仍旧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由此,我们一定要制定出与之抗衡的防御措施,尽可能的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保障农作物的产量。

2具体有效的防御措施

2.1分析不同农作物的抵抗力,寻求农作物健康生长的环境

自古以来防患于未然都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气象灾害来临之前做好一定的防御措施才能尽可能的保护好农作物。在气象灾害到来之前准备好科学且合理的防御措施,良好应对自然灾害,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农作物在适当的生长环境下能达到最高产量,保证农民的生产力。由此,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也尤为重要。积极有效的改进农作物生产的环境,也是一项应对气象灾害的根本途径。为了避免气象灾害的发生,尽最大的努力,加强防御措施。当真正的发生自然灾害时起到保护农作物,保障农民经济财产安全的作用。在保护农业生产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和了解一些农业气象相关的知识,做到积极有效的应对气象灾害。

2.2提高农作物种植技术

在加强气象预测和防御措施的同时,为了能及时且有效的减轻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农业的栽培技术也不容忽视。为了能大大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气象灾害发生之前对农作物进行专业的栽培措施。我们可以尽力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惯,对农作物实行适当的人工种植措施,积极有效的保证农作物的产量,所以提高农作物种植技术也是抵抗气象灾害的有效措施。

2.3气象灾害的长期预防

为了长期的有效预防气象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可以实行一些必要的措施来保护农作物。但是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不同的农作物来实现不同的气象灾害预防。结合以上几种农作物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大棚技术来预防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例如我们常见的大棚蔬菜,在寒冬时节为了抵御严寒,防止农作物被冻死冻伤,农民们会在秋季搭建大棚抵御冬天的冷风和暴雪。这种方法多为专业种植蔬菜的农民所常用,大棚除了能在冬天保护蔬菜不受冻害还能利用其特殊的环境种植出不属于这个季节的蔬菜水果。类似大棚技术的还有温室培育技术,人们为了保障农作物的产量还会进行温室的搭建,在温室对农作物进行特定环境的栽培,做到长期性对抗气象灾害。我们应该多采用这些长期性的防御措施,尽可能长久的保护农作物避免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

2.4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

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要积极地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自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尽最大努力保护好我们生存和农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也可以有效的避免气象灾害的发生。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措施有坡地梯田化,兴修水利,积极防旱防涝,退耕还林等等,这些措施都是保护自然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效措施。能积极地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有效的减少气象灾害的发生。

3发生气象灾害后的对策

尽管我们已经尽最大的努力去阻止气象灾害的发生,但是有些特殊情况还是无法避免。我们除了有相对应的防御措施,长期预防气象灾害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等对策来抵抗气象灾害还应该准备好对策,当气象灾害发生了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将损失降到最低。努力让农作物尽早恢复生机,下面有两个方面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3.1气象灾害发生后如何处理

为了保证农作物的产量,保护好农民的经济财产安全,当气象灾害发生后尽快作出相对应的挽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将损失降到最低,尽快的让农作物恢复生长,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2努力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生活的地球是经过几亿年的演化才变成如今我们所生活的样子。在浩瀚的宇宙中,只有地球才是最适宜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星球。在庞大的地球上孕育着无穷无尽的生命,无论是我们人类还是花花草草皆是地球上的生命体。地球提供了人们如此一个美丽多彩的生长环境,我们应该珍惜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星球,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我们才能向地源源不断的获取食物和适宜生存的环境。结束语气象灾害是一个全球性事件,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遭到人们的滥用和破坏,导致了严峻的气象灾害频频发生。例如过度开发土地,造成土地资源匮乏,过度开采森林资源导致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一系列自然灾害。滥用水资源导致地下水极速骤减和地面下沉等问题,威胁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水资源的污染也导致了一些湖水中鱼虾等动植物大量死亡。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积极有效地实行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和对策,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韩铁军,韩立军,于璐.农业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5,(09):152-153.

[2]徐进华,袁晋琰,简海燕,郭水连,李鹰,聂春平.江西省宜春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与防御对策[J].农业灾害研究,2013,(01):37-40.

[3]黄国荣,陈家豪,宋兰芬,林燕金,吴仁烨,汤珺琳.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运行[J].福建农业学报,2007,(01):63-67.

灾害防御措施范文7

为进一步增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苏政办发〔*〕103号)要求,结合*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全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

我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天气气候复杂,气象灾害频繁。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影响较大。我市人口稠密、城镇密集、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一旦遭受重大气象灾害,将会造成很大损失。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对防止和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定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基础,增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努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各地要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国家与地方综合气象监测网络,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网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气象部门要组织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做好重点区域和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工作。加快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与气象有关的大气、水文、生态环境等监测数据的信息共享。

(二)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能力。建立和完善市、县二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加强对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强台风、暴雨、大雾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三)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各地要加快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拓展气象预报信息系统功能,增加信息内容,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接收子系统。进一步完善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扩充城乡电子显示屏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在学校、医院、社区、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或利用现有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警报器等具备及时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功能的设施,努力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加强对敏感行业,尤其是面向农村的气象信息服务。

三、切实增强气象灾害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一)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各地要按照国家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统筹考虑当地自然灾害特点,组织气象及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情况,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区域灾害分析评估,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

(二)抓紧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有关法律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任务、措施、推进机制和部门职责,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要根据《*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制定相应的灾害应急预案。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的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三)加强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建设和完善水库、防风林、城市排水设施、避风港口、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完善建筑物、设施和场所防雷装置,并加强定期检测。针对台风、风暴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科学制定防御工程建设标准,切实提高综合防御能力。认真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特别要加强对学校、医院、敬老院、监狱及其他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针对薄弱环节,制订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四)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市县气象部门要依法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对气象灾害作出风险评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执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五)加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应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确保及时准确地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队伍,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对相关人员要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应急人员和队伍的整体素质。

(六)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各地要根据防灾减灾需要,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和作业体系,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及时开展人工增雨、消雹、降温节能、改善生态环境、森林灭火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市县气象部门要根据地方需求,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及科学技术研究,努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防灾减灾效果。

(七)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在气象部门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后,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分析预警灾害对本地区、本领域的影响,按规定适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采取科学、有效的防御措施,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具备实时传播能力的新闻媒体和信息服务单位,在接到重大或突发性天气气候警报后,要即时增播或插播,确保受影响群体及时知晓。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全力做好气象灾害的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加快气象灾害保险和再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气象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气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对重、特大气象灾害做出评估,确定气象灾害等级、性质及发展趋势,为组织减灾救灾提供决策依据。

四、不断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保障体系建设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责任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灾害信息共享互通机制,加强灾害应对工作的协调联动,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气象、农林、水利、林牧与渔业、建设、交通、安全生产监督、公安、民政、卫生、广电、环保、国土资源、民航、旅游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有关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资金投入机制。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不断增强全市重大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各级政府要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根据气象防灾减灾的需要和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

(三)增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多渠道的气象科技投入机制,加强对灾害性天气气候发生机理、预报及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加强适合*地方特点的精细化数值模式、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技术、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及防御应急服务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加强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气象灾害防御科技领域的作用,不断增强我市防御气象灾害能力。

灾害防御措施范文8

近年来,我县气象灾害发生频率逐渐加大,极端气候灾害明显增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显现。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20*〕49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办发〔20*〕1号)精神,经县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是预防和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有效避免和减少灾害损失,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由气象部门牵头,结合气象、水利、农业、林业、国土资源、交通等防灾减灾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逐步在县城、中心集镇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煤矿主产区、烟叶主产区、风景旅游区、县内主要河流流经区域、主要干线公路沿线等地建设区域气象观测站,加强长江航道能见度观测站和土壤墒情监测点建设,形成综合气象观测网。完善气象卫星应用业务系统建设,建设丰都人工影响天气专用雷达和新一代天气雷达终端,建立移动气象监测服务系统,提高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规划部门要建立相应审批制度,严格依法保护气象观测环境,确保气象观测的可靠性。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由气象部门负责,组织建设分灾种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努力实现预警预报的定时、定点和定量,提高灾害性、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的预警预报能力。重点加雨、寒潮、大雾等灾害性或影响天气的精细化预报和冰雹、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

(三)强化气象灾害信息的与传播。由气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和单位参与,建设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和针对不同群体的接收子系统。一是完善和扩充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建立气象灾害警报接收系统。乡(镇)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要确保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并及时传播到所辖单位和区域。二是县新闻社、电视台、党政信息网、公众信息门户网站等社会公共媒体和有关部门及通信运营企业要及时配合干旱、暴雨(雪)、冰雹、寒潮、大风、大雾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三是要在学校、医院、车站、码头、重要公众场所、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或利用现有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电视、警报器等设施,接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四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输示范工程建设,提高偏远地区预警信息传播能力。五是进一步丰富气象影视信息,提高气象影视节目的制作水平,加快中国气象频道落地和本地气象信息的插播。

三、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机制。由县救灾办牵头,完善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规范主要气象灾种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形成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机制。各相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本行业实际,完善与气象灾害应急相适应的应急预案。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区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预案演练。

(二)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体系。由县气象部门负责,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服务体系,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建设,继续提高作业装备水平,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的作用,积极开展抗旱、防雹、森林灭火、应对突发环境污染等应急性作业。积极开展增加河流流量、水库蓄水、降低森林火险等级等资源性作业。

(三)建设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由县救灾办牵头,县气象部门负责,各乡(镇)、部门、企事业单位配合,组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立应急气象服务系统,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组建学校、医院、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管理单位气象灾害应急联络队伍,负责接收、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组建乡(镇)、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和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队伍,负责及时传递监测和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办法,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气象部门要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气象志愿者队伍应对气象灾害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要通过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提高队伍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培训和演练等多种方式提高队伍素质,通过提升装备水平提高队伍的防范应对能力,充分发挥4支队伍的作用,确保气象灾害信息的有效收集和传播,确保社会公众有组织地防灾避险和有序开展灾后重建。

(四)增强对气象灾害的抗灾救灾能力。各乡(镇)、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和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做到思想到位、职责到位、指挥到位、措施到位。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分析对本地区、本行业的影响,并根据具体情况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全力做好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尤其要做好干旱、暴雨、城市内涝以及由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组织、安排、实施好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保险机构要依法做好灾区有关保险理赔和兑付,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四、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一)开展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由县气象局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内历史上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以及可能诱发的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及致灾因素等,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发生区域、主要致灾因素等,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

各乡(镇)及行业主管部门,要做好气象灾害隐患的排查工作。深入查找防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抢险队伍存在的薄弱环节,特别要加强对水库、学校、医院、敬老院、旅游景区及其他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二)强化气象灾害基础建设。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强化防御高温、干旱、暴雨、冰雹、雷电、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御能力。重点建设和完善江河堤坝、水库、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切实抓好病险水库、堤防重要险段的除险加固。

由气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单位配合,切实抓好建(构)筑物、设施和场所的防雷装置建设管理工作。落实好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制度,监督相关部门和建设单位维护好重点行业、公共场所、易燃易爆场所和人群密集场所防雷设施,执行定期巡查检测制度,有效发挥工程设施的防灾抗灾作用,避免或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城乡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农业综合开发、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项目立项中,要征求气象部门意见,必要时要实施气象风险论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四)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由气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结合气象灾害特点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区域、流域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旅游等发展规划时,应统筹考虑防御气象灾害的需求。明确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五)加强防御气象灾害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科技部门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气象预测预报水平为核心,支持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测预报和防御技术等科技项目攻关,不断增强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技支撑能力。积极组织开展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的研究、灾害防御技术研究,为防御气象灾害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建立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制。各乡(镇)、行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成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机构,办事机构,落实工作经费,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工作的新格局。

(二)加强各部门协调联动。建立健全自然灾害趋势会商联防制度。建立和完善气象、农业、水利、林业、国土资源、环保、民政、卫生、教育、交通、建设、旅游、安全监管等部门的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应急信息共享平台,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

灾害防御措施范文9

沈阳市防御雷电灾害条例最新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雷电监测、雷电灾害预警和防御、防雷装置检测、雷击风险评估以及对雷电灾害研究、调查、鉴定和应急救援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防御雷电灾害的工作。

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管理本市行政区域内防御雷电灾害工作。

各区、县(市)气象主管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防御雷电灾害工作。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防御雷电灾害的有关工作。

第四条 防御雷电灾害工作,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防御雷电灾害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防御雷电灾害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防御雷电灾害经费的投入,提高雷电灾害监测预警和防御能力。

第六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防御雷电灾害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的防御雷电灾害技术,宣传普及防御雷电灾害的科学知识,增强全社会防御雷电灾害意识。

第二章 雷电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

第七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雷电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组织编制本地区雷电灾害应急预案。

第八条 市和区、县(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雷电监测、预报,及时向社会雷电灾害预警信息。

第九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毁坏或者擅自移动雷电监测和预警设施,不得危害雷电监测的探测环境。

第十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对下列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项目进行雷击风险评估:

(一)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场所;

(二)体育场馆、影剧院、大型商场、宾馆、医院,学校、车站、机场等人员密集场所;

(三)供水、供气、供电、供热工程;

(四)高层建筑、各类发射塔、高耸观光塔、通讯枢纽工程;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的工程项目。

第十一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自收到雷击风险评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

雷击风险评估报告应当包含下列内容:

(一)项目所在地雷电活动规律和地理、地质、土壤、环境等状况;

(二)雷电灾害可能造成危害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三)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建议、对策和措施;

(四)雷击风险评估结论。

第三章 防雷工程和防雷产品

第十二条 下列场所或者设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安装防雷装置:

(一)易燃易爆等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场所或者设施;

(二)重要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电力、广播电视、通信设施,以及易遭受雷击的其他重要公共设施;

(三)国家《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构筑物。

第十三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安装防雷装置,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防雷装置的建设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第十四条 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的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并在资质等级范围内进行专业设计或者施工。

防雷装置的设计、施工应当符合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禁止将防雷工程转包或者违法分包。

第十五条 安装防雷装置使用的防雷产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

(二)通过正式鉴定,并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授权的检验机构测试合格;

(三)经省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第四章 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

第十六条 防雷装置实行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审核制度。防雷装置设计未经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不得施工;防雷装置未经竣工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七条 申请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应当提交下列资料:

(一)《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申请书》;

(二)防雷工程设计单位资质证;

(三)防雷装置设计、施工图;

(四)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认可的防雷专业技术机构出具的有关技术评价意见。

本条例第十条所列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雷击风险评估报告。

第十八条 气象主管机构受理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申请,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工作。对审核合格的,颁发《防雷装置设计核准书》;对审核不合格的,出具《防雷装置设计修改意见书》。

经审核不合格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修改后,按照原程序重新申请审核。

第十九条 防雷工程的施工应当按照气象主管机构核准的设计方案进行,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和修改设计的,应当重新履行审核手续。

第二十条 申请防雷装置竣工验收,应当提交下列资料:

(一)《防雷装置竣工验收申请书》;

(二)《防雷装置设计核准书》;

(三)防雷工程施工单位资质证;

(四)防雷工程竣工图;

(五)《防雷装置检测报告》。

第二十一条 气象主管机构受理防雷装置竣工验收申请,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验收工作。对验收合格的,颁发《防雷装置验收合格证》;对验收不合格的,出具《防雷装置整改意见书》。

经验收不合格的,整改完成后,按照原程序重新申请验收。

第五章 防雷装置检测

第二十二条 对已投入使用的防雷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防雷装置检测应当每年进行一次;对爆炸危险环境场所的防雷装置检测应当每半年进行一次。

第二十三条 防雷装置检测,必须由具有相应防雷装置检测资质的专门机构进行。

第二十四条 防雷装置检测,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进行,并按规定出具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应当真实、准确、公正。

第二十五条 防雷装置的产权人或者使用人应当做好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防雷装置存在隐患或者发生故障,应当及时修复,并向具有防雷检测资质的机构申请重新检测。

第二十六条 对防雷装置检测不合格的,气象主管机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章 雷电灾害应急救援

第二十七条 发现雷电灾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气象主管机构报告。

有关单位和人员对雷电灾害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第二十八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接到雷电灾害报告后,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启动雷电灾害应急救援预案,组织有关单位展开应急救援。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雷电灾害救援工作,为实施救援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第二十九条 雷电灾害发生后,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对灾害发生的情况迅速展开调查,对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情况进行登记、鉴定,查明灾害的性质和责任,提出整改措施,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的责任。

受灾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调查工作,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三十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上报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雷电灾情和年度雷电灾害情况。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占、毁坏或者擅自移动雷电监测和预警设施的,由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应当安装防雷装置而拒不安装的;

(二)不具备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擅自从事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的;

(三)超出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等级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活动的;

(四)防雷装置设计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擅自施工的;

(五)防雷装置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的;

(六)拒绝进行防雷装置检测或者经检测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

(七)对重大雷电灾害事故隐瞒不报的。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导致雷击造成火灾、爆炸、人员伤亡以及国家财产重大损失的,由主管部门给予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防雷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导致重大雷电灾害事故的,由所在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到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气象主管机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所称防雷装置,是指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线、接地体以及其他接连导体构成的具有防御直击雷性能的专业系统,或者由电磁屏蔽、电涌保护器、等电位连接、共用接地网以及其他连接导体构成的具有防御雷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性能的专业系统。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20xx年11月1日起施行。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类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主要分为项目预评估、方案评估、现状评估三种。

1、项目预评估是根据建设项目初步规划的建筑物参数、选址、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分布,结合当地的雷电资料、现场的勘察情况,对雷电灾害的风险量进行计算分析,给出选址、功能布局、重要设备的布设、防雷类别及措施、风险管理、应急方案等建议,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立项、核准、总平规划等提供防雷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