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电子新能源专业集锦9篇

时间:2023-09-24 10:56:40

电子新能源专业

电子新能源专业范文1

关键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李孝禄(1968-),男,湖北大悟人,中国计量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7)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科规划2013年度(高校)研究课题(课题编号:SCG05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44-02

摆在工科高等院校面前的紧迫任务之一是如何培养适应建设新型国家的创新人才。教育部开展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毕业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中就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的各种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计划的三个特点之一就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说,工程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受传统文化、社会环境、思维方式和个体差异等的影响,我国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低于人们的期望值。这就需要探索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法。

高等工程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强调实践和社会需要,需要从创新环境、创新认识、创新方法、创新活动流程等多方面介入。其中,必须改变对传统的高等教育专业培养中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对学生管理、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等进行改革。同时,还可以借鉴其他学科,如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工程技术等的方法和理论,嫁接到高等工程教育中,形成新的高等工程教育方法和理论。

笔者所在的专业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通过借鉴管理科学中的知识集成思想,将专业培养中的教师和学生看成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提出专业知识集成的设想。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专业知识集成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专业知识集成的含义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认识到一些先进技术及系统集成方法的使用和发展的关键都是以知识集成为核心。知识集成的目标是实现有效的知识利用,提高创新能力。知识集成是Grant在1996年正式提出的,随后国内外学者对于知识集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关于知识集成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从其概念的演变过程看,其内涵越来越深刻。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一般认为知识集成的内涵是:知识集成的对象包括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存在于组织内部各类人员、各协作单位以及不同组织之间;知识集成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的集成,也是个人知识、群体知识、组织知识和组织间知识的集成;知识集成活动包括识别、获取、共享、综合组织内外部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知识集成的本质是知识创新的动态过程,必须利用知识的集成成果进行自主创新,是螺旋上升的知识集成过程;知识集成是一个复杂的组织、技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集成主体必须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知识集成的目标就是打破知识壁垒,提高组织创新能力。知识集成的最终目的是构建组织核心竞争力。

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学、电子学、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核心是机电一体化,本质是机械自动化和智能化,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各行业应用广泛。因此机械电子工程的学科特点是该学科随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并且学科知识面广,交叉性强。这就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的基础知识、素质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创新能力有要求。目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同其他工程专业一样,一般通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和素质,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机械类、电子技术类、控制类和信息类课程;通过课内实验、课外科技活动、集中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金工和电子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提高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通过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参加文体活动和竞赛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少数几门课(如笔者所在专业开设了“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等课程)、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和申报专利等提高创新能力。

这种培养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由于学习环境、传统文化、教学管理、学生个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基础知识、素质和能力不尽如人意,最终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其转化。[1]特别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这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笔者所在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中就曾经存在一些问题,如: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源异质性强,学生对异质性强的知识理解和转换不畅;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知识源是相对封闭的,如机械学、电子学和控制技术的知识相对封闭,学生对知识源的沟通不畅;对学生学习而言,知识源存在时间差等问题;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知识源对教师而言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缺失、割裂和不畅等问题。

为提高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所在的专业借鉴知识集成的方法和原理,将专业建设中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看成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提出专业知识集成的概念,重新审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知识源,改变师生的知识源时空观,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专业知识集成的实践

1.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视为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通过分析组织的师生共同的愿景、个体差别、实现不断学习的方式,如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体学习等,构建扁平式组织结构的方法,保证师生沟通快捷和通畅,实现师生自主管理的途径。专业教师对学习型组织这些特性统一了认识,认为在专业建设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师和学生是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等。这些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2.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源的构成

专业组织教师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进行了分类和挖掘,总结了它们的特点,确定了知识源在组织中教师、学生间的流动和吸收的方式、途径,评估了它们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影响。

知识集成理论认为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编码型知识)和隐性知识(意会性知识)。由计算机处理的、可以度量的知识一般是显性知识,如“知道是什么”和“知道为什么”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头脑中属于经验、诀窍和灵感的那部分知识(隐含经验类知识),是难以编码和度量的,并且是在不断演变的。它可能以数据、信息的形式无序地存放在某些地方。在专业这个组织中,这些知识源异质性强,相对封闭,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分离等问题。

从学生层面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来源主要有:

(1)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教育课等,如机械类、电子技术类、控制类、信息类和专业类课程,如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基础、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自动控制理论、机电传动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课程。

(2)实践环节。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金工和电子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3)课外教育教学活动。包括科研实践、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和专业调研等。

(4)其他。如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同学和外界交流与意会的知识等。

从教师层面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除上述外还包括科研转化的知识等。

3.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的实现

针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组织特点和知识源构成,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了专业知识的集成:改变师生对知识源的时空观;通过制度规范、约束激励、沟通交流、资源分配等方面实现知识的集成。这里所说的知识源的时空是指按传统安排的知识源学习进程和地点,如课程学习的不同学期,理论学习和实践在不同地方进行。通过有效方法集成知识源并进行实施,可以利用创新思维方法,如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激发师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借鉴TRIZ理论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主要知识点汇编成册,按“自顶而下”的设计方法对复杂机电系统所涉知识源解构,改变师生对知识源的时空观。[2,3]

三、专业知识集成的效果和反思

1.专业知识集成的效果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自实现以来效果明显。

首先,改变了师生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的认识。教师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明确了所教课程的教学地位和所教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的相互渗透。大一上学期的“专业导论”课程就介绍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的内容,学生了解到专业所涉及的不同知识源,在毕业设计阶段就可以对毕业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其次,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入学时就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形成系统概念,对知识的掌握更快、更全面、理解更深。在进行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更开阔。如本专业已毕业的07机电2班37位同学中,获得省级以上课外科技活动奖项8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2项、发明专利4项。09机电2班35位同学,有11位同学考取了研究生。10机电1班共有38位同学,截至第6学期为止共获得12项省级以上课外科技活动奖,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3项、发明专利2项。

2.专业知识集成的反思

当然,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实现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建立合适的组织结构,建立更有柔性、灵活性以及敏捷性的专业集成组织形式,如虚拟学习团队和网络学习团队等,使师生有效地沟通、协调和共享知识。从管理层面要研究专业知识集成的有效措施,使组织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促进师生共享和交流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孝禄.大学新生学风调查及学风建设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S2):9-10.

电子新能源专业范文2

电子认知实习课程现阶段存在教学内容较陈旧、单一,对不同专业普适性较差,不能很好的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要从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就必须结合学校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专业实际,对电子认知实习教学的内容、环节、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将行业前沿技术开源硬件引入实践教学,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性实习项目的积极性,增强专业培养对社会的适应性,充分发挥我校电子信息技术优势,形成切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电子认知实习教学新模式。

1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我校设置针对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以机、电、光、算、控制一体化技术相结合,通过专业多学科基础知识与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具有一专多能,动手操作技能强,具备较强的创意性设计和技术改造能力[1]。电子认知实习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参加的第一门电子实践类课程,其在学生的电子技术兴趣培养的启蒙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操作中未做到因材施教,使用相同模式的批量重复式培养,严重制约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此外,实习过程还存在以下方面问题:实习教学内容陈旧单一,专业针对性不强,难以融合多个交叉学科实现创新能力提升;实验项目设备器材简单落后,未与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接轨,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受限。

因此,有机结合机械与电子专业知识,引入开源硬件平台进行实践教学,探索培养建立以机电一体化的教学应用模式,是实施电子认知实习教学改革的核心思想。本文以开源Arduino开发为例,探讨将开源硬件引入到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电子认知实习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柔性实践教学框架,作为专业教学的有效补充[2]。

2 开源硬件优势

开源硬件Arduino是一种基于开放原代码的电子平台,主要为非电子专业学生和业余爱好者使用而设计的。它作为新兴的开发平台,其开源、廉价、易上手、可扩展的特性尤其适合零基础的入门新手使用。其中,面向于机械电子工程?R档挠τ茫?Arduino优越性在于:

1)硬件成本低。Arduino实验平台可自制完成,即使是购买成品,其价格控制在几百元之内。

2)软件跨平台,简易的编程环境。初学者很容易能操作Arduino编程环境,开发语言基于过程语言开发,简易掌握,且能为一定基础的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高级应用。

3)软硬件开源且可扩展。Arduino无论硬件结构还是系统软件都完全开源,源码资源的开放共享使得学生可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开发当中,还可根据需要对硬件功能模块扩展和改进[3]。

4)外设丰富。Arduino官方提供的极为丰富的外设,如可与电机驱动、传感器、LED、点阵显示、触摸屏控制[3]等外设进行交互,迅速设计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创意作品。

3 开源硬件在电子实训中的应用实施

基于Arduino特性和优势,Arduino平台在电子认知实习课程中的教学方案分别从课堂资源开发、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来进行改革实施。整个教学过程采用演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铺结合,教学环节围绕以项目为载体,涉及电子装配工艺、元器件焊接、电路设计、程序编写、传感器应用等多项技能的培养。

面向课堂资源开发的改革上,需以Arduino UNO开源硬件为模板设计一款面向教学的开发板。此开发板一方面需从接口、功能兼容、器件采购等方面上择优选用适合初学者,另一方面需考虑能够使用实训环境中现有设备实现小批量生产。在面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电子认知实习课程中所使用的是自主优化设计的Arduino UNO开发板,核心微控制器选取支持ISP在线编程的AVR系列单片机,其在使用前在需在Flash中固化一段引导程序(bootloader)以完美兼容Arduino。

面向课程内容设计的改革上,整个实习过程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以下3个方面:

1)开发板功能演示。主要是让学生认知Arduino,了解Arduino的功能和应用场合,通过Arduino的样例作品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兴趣为导向进行教学。演示阶段的作品是基于Arduino、W5100网络扩展板、三维运动平台开发的,实现的功能是通过手机微信发送控制指令,远程控制三维运动平台运动,模拟智能加工,引导学生认识机电结合的应用场合,使学生更加充分了解专业定向,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2)元器件认知和装配工艺能力培养。以Arduino开发板为对象,介绍SMT生产工艺和TMT工艺流程,使学生了解焊锡膏机、普通自动贴片、回流焊等的使用,并进行生产实践,每个学生在基本掌握手工焊接技术的基础上,制作一块Arduino开发板。

3)Arduino开发实战。利用Arduino开源硬件形成课堂演示案例,如炫酷的光立方、雕刻机、平衡车等小项目演示,利用易上手的Arduino开源硬件,引导学生逐步熟悉各项模块功能,其中,项目选择具有层次化、模块化由易到难、由既定到拓展,要求学生基于Arduino平台完成以下实验项目:

(1)数字温度计。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实验所需硬件1602LCD液晶显示器、DS18B20单总线温度传感器、按键、电位器、杜邦线若干、面包板等。在介绍LCD驱动原理、1602引脚接口功能和控制指令、DS18B20引脚功能、上拉电阻作用等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完成实际电路搭建,讲解开发语言语法、库函数调用步骤和编译下载的方法,要求学生在课程上完成环境温度的实时采集及显示,实现数字温度计功能。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其他现有外设丰富数字温度计功能,实现创新型教学。

(2)电机控制。提供RB-412舵机若干个,跳线若干,学生以团队或个人方式进行组队完成任务。讲授电机结构原理,介绍直流电机、步进电机、舵机工作原理以及Arduino控制舵机的两种方法[4]。学生设计控制电路,以舵机为基础结合机械知识搭建控制平台,完成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加工设备或者过程的模拟,比如数控机床。

面向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上,采用整体过程和作品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完善评价体系,突出个体差异化。在对学生元(下转第53页)(上接第73页)器件识别,测试工具使用,参数测量,焊接工艺,程序优化,电路调试等各训练环节的考察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空间,将本实习提供的实践系统原型丰富拓展成为具有更多功能的电子控制系统,根据发挥结果综合评定成绩,由此反映出个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电子新能源专业范文3

关键词: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库;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150

1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建立教学资源库的意义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资源库建立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可以为该专业的学生提供本专业相关的学习资源和素材,拓宽学生的眼界,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二可使得在校生了解电商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帮助学生尽早确立学习目标;第三可以帮助电子商务专业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加快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推进。通过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也可以加强校企合作,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从而提高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质量。

2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现状分析

2.1 国内教学资源库现状

经过多年的建设,国内的高职教学资源库建设逐步发展完善,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国内的教学资源库也结合了多种教学模式,如嵌入微课、慕课教学,并建立了多种课程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帮助。但由于国内教学资源库建设速度较快,故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2.2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现状

目前国内现有部级电子商务教学库,由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主持,于2011年通过国家教育部验收,该资源库由“职业岗位标准库、综合实践项目库、课程库、素材库、学生联网创业平台(含大宗生产资料电子商务实践)、基于创业实践的网上互动教学交流平台与专业门户网站”等4个子库和3大平台系统构成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可以给高职院校的师生及企业人员提供自主学习与评测的平台。

3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问题研究

近五年来国内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取中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使用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及不足。

3.1 资源库建设内容简单化

各类素材是组成资源库的主体,各个知识点应由相应的素材有序的支撑而来,国内不少电子商务教学资源科的素材很难实际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库在建设中,为了使得资源库中资源丰富,将课程大纲、教案、课程PPT、相关案例、录像等全部添加进资源库,基本上这些资源都是课堂教学的翻版,这导致了学生浏览资源库时和课堂教学没有区别,对学生没有任何的提高作用。同时很多资料之间基本没有关联性,缺乏逻辑关系,仅仅是为了完成数量上的要求。并且很多资源自身的质量不高,如PPT课间基本是书本上的文字复制而成,许多视频文件像素很低,声音缺失,导致这些资源实际应用性很低,而且由于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速,资源库中的很多资源已经过时。更有甚者,部分资源由于是直接复制网络中的资源,未经过任何审核,这部分资源中出现了很多理论性错误,对教师及学生产生误导。这些问题造成了资源库虽然素材数量庞大,但内容却是简单无序的堆积而成,无法满足老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方面的需求。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目前大多数资源库只重视内容的数量,忽视了其质量,从而致使资源库建设的内容简单化。

3.2 资源库更新慢、使用率低

电子商务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但目前大部分资源库都存在着如实用性不强、体验性差等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库中存在大量死链,很多资源已经失效但链接还在,互动性不高对于资源的实用性没有评价体系,有些资源库甚至出现访问速度过慢,页面长时间无响等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以部级电子商务教学库为例,该资源库的大部分资源自2011年后基本未曾更新过,经统计日均访问量极低,缺乏更新动态,资源库的内容接近五年没有更新,目前高职院校一般都要求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而电商专业的教材更换的更为频繁,这导致资源库中的教学大纲、案例、人才培养方案均无法跟上时代。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大部分资源库建设的目的只是为了参赛或是各院校的任务,在建立伊始资源库创建者和各任课老师均有较大的主动性,积极上传各种资源,但资源库一旦建立完成通过验收后,往往因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较好的激励措施,导致管理者和教师的主动性丧失,致使资源库出现更新慢甚至停止更新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电子商务资源库在建设完毕后使用率不高。笔者对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各资源库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23份,其中每周访问资源库三次及以上的学生占6.2%,每周访问一次以上三次以下的占35.3%,每周基本不访问资源库的学生占58.5%,可见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对于资源库的使用率非常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目前大部分资源库的内容还是以将课程大纲、教案、课程PPT等为主,与课堂教学没有区别;其次大部分高职学生还习惯于被动的课堂听讲,缺乏一定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同时大部分教师在授课中也不会利用资源库中的素材,学生对于资源库了解也较少;最为重要的是电子商务是以实践为主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内容缺乏互动性,这造成学生对于教学资源库的兴趣不大,以上原因致使目前资源库出现了使用率较低的情况。

3.3 缺乏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与企业进行合作,举办冠名班等项目,但是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很少体现出校企合作的实际应用。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老师都是学校到学校的过程,缺乏实际企业的工作经验,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了解电商行业的发展动态,搭建起学校到企业的桥梁。但目前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库中很少有企业真实的应用场景,或是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资源库建设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内容和形式均无法完全满足日新月异的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从而致使教学资源库的实用性较低。

4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解决方案

4.1 丰富资源库内容

想要解决资源库建设内容简单化的问题,首先应明确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确定其主要就业岗位,依此来构建合理的教学资源库内容体系,资源库内容依据该体系进行有序的搭建从而解决各个资源间毫无逻辑关联的问题。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各课程的学习指导、教学视频、课程知识点案例、自学课件、练习题库等。同时在资源库内容的建设中还要重视实训课程内容的建设,包含如在线客服、网店运营、网站推广、微店设计营销、大数据分析等,这些实训课程内容可以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从而保证资源库内容的实用性。在选择相应的资源时,应当以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为前提,可以考虑引入专业团队与专业教师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各内容的建设和完善,如提高视频质量等,从而解决资源质量低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是资源库建设要以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引进资源内容,可以考虑与现有的众多电子商务类精品课程网站相结合,选择各精品网站中质量较高的素材内容作为资源库的基础,在内容的选择上加强管理,并进行逐一的审核,从而避免资源库建设中出现的只重视数量,不重视内容质量的问题。

4.2 明确目的,加强管理

各高职院校在建立资源库时应明确资源库建立的目的,在教W中应充分利用资源库的丰富内容,并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或引入相应专业团队进行规范管理,如规定每年资源库资源更新率不得低于30%等具体指标,以改善资源库更新慢的问题。在解决使用率低的问题上,首先在教学资源库建立的过程中,就应当以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及院校自身特色为基础。建设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库可以从网店运营、大数据分析两个主要就业岗位为基础,通过对目前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现状、中小企业及各天猫淘宝店铺的人才需求以及各院校区域电子商务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以合理的电商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技术先进适用、内容持续更新、载体动态稳定、知识呈现形式多样、多方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利用,并适当利用教学资源库中的各项资源如丰富的案例资源,进行课后练习,从而引导学生主动使用资源库。在技术层面上可以考虑与专业企业合作,优化资源库架构,增强数据检索功能从而方便教师学生搜索内容,同时考虑增加互动性环境提升趣味性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合理美化页面,增加论坛提高互动性,并且也可考虑增加微信端接口等方式等提高资源库的使用率。

4.3 工学结合完善资源库建设

高职院校在建设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库时,应当首先对该行业市场进行调研,并与企业进行深度的交流,从而了解目前整体市场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要求及需求量,从而准确制定资源库建设的标准。在资源库建设中可考虑应用模块化的资源体系,结合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对各个需求岗位的具体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形成“工学结合”的素材模块,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且在教学资源库中可考虑开设专门的企业专栏,邀请合作企业将实际的项目放入其中,从而打通学校到企业的通道,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企业的实际需求,帮助学生尽快掌握专业技能。

5 结束语

目前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猛,企业对于人才需求量提高的同时也对于人才的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库可以帮助各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库建设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内容简单化、资源库使用率低、缺乏校企合作等。各个高职院校需在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库内涵建设,提升利用率,加强校企合作,从而提高人才质量,满足社会对高技能电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沈凤池.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07):137-138.

[2]袁鑫.高职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湖南省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电子商务,2016,(01):93-94.

电子新能源专业范文4

关键词:中专电子专业 有效课堂 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121-01

中职学校电子专业课程旨在培养电类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传统的电子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正确、深刻地认识这些问题[1]。只有这样才能根据中专电子专业的特点,合理设计中专电子专业课程,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配备充足的师资,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电子类人才,推动社会电子行业的发展。

1 中专电子专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中专电子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专类院校的课程安排基本都遵循传统的模式,公共基础类科目的课程多,专业理论课程的课时少,而且专业理论课程占主导,实践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这种课程结构的安排使得学生全面得到发展,但缺乏专业性;理论体系很完备,但实践能力差,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造成严重的就业压力和教育资源的浪费,损坏了学生的利益,对社会的发展形成阻力。

1.2 中专院校“硬件”和“软件”配备不足

近几年,各大高校纷纷响应扩大招生的号召,降低分数,扩大招生的范围,使得中专类院校的生源不足,导致经费紧张,硬件设施配备不足,不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条件,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此外,当前中专类院校的师资配备明显不足,教师的学历不高,虽然教师的知识理论储备很丰富,但是缺乏专业的实践;还有的教师对电子专业的发展认识不足,前瞻性不强,使得中专电子专业的教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1.3 中专电子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差

受到中专电子专业“硬件”和“软件”的缺乏,已经严重影响到专业电子课程的教学工作,使得学生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能力差,就业困难。此外,中专类院校的课堂教学缺乏创新,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学习兴趣不高,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强,适应不了社会的要求,无法就业,对电子行业的发展不利。

1.4 中专电子专业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需求

目前,多数中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培养目标不明确,开设的专业存在跟风的现象,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如此以来,使得整个电子专业教学存在问题,对于电子专业市场缺乏深入的了解,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专业电子人才,不符合电子行业市场的需求,导致中专电子专业的发展堪忧。

2 提高中专电子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2.1 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地位

未来的社会,需要更多的专业电子类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中专类院校应该重新定位电子专业的发展方向,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向,增加电子专业课程的课时,不但重视电子专业的理论教学,更加重视电子专业的实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好地满足现代电子行业的需求,增加学生的就业。此外,电子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教学要双管齐下,重视电子专业的发展,培养适合社会电子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2.2 完善硬件设施,配备足够的师资

好的教学环境才能吸引学生前来就读,既能保证中专院校的生源,又能提高资金基础,因此,中专电子院系要从本专业的自身特点出发,根据电子行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加大经费的投入,配备齐全的电子专业的硬件设施,培养出优秀的专业电子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此外,中专电子院系对于教师的招聘工作,要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定期组织培训工作,组织新老教师的交流会,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能力。

2.3 增加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古话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对专业技能类人才培养的真切要求。因此,中专电子专业不仅要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而且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院校电子设计比赛、校外电子设计大赛、电子技能比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此外,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和电子设计项目,通过搜集资料和查阅文件,研究相关的电子类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4 引入校企联合办学的新思想

中专类院系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场所,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是要走向市场、走向各种工作岗位的,所以,中专院系的专业设置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因此,中专电子院系必须转变教学思想,全面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课程的安排,实现电子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电子专业技能。此外,中专电子院系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制定共同培养专业电子人才的目标,签订合作计划,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专业电子技术方面的人才,推动电子行业的向前发展。

3 结语

通过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构筑有效课堂是学校发展的主阵地,能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深化学校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3]。结合当代社会电子行业的发展需求,制定中专电子专业的教学活动,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的电子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电子新能源专业范文5

[关键词]电子信息专业类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JNO-4;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53-0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以大气科学为核心,以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为重点,以多学科协调发展为学科体系。我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现有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四个专业,通过十余年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明显的学科、行业和区域优势,毕业生已成为区域经济和气象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和气象行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分配相互独立,难以避免重复建设现象,造成资源浪费,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校所培养的人才不具有集成优势和个性特质,难以更好地适应气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了充分发挥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所积累的经验和成效,借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类为江苏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的契机,在建设过程中,以高素养、高技能和复合型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资源整合、优化与共享,以学生为本,按工程型、创新型、创业型进行分类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质;按气象特色发展,培养具有气象特色的电子信息专业类人才,以满足气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具有集成优势、个性特质人才的需求。

一、电子信息专业类协同建设构想

(一)确定核心专业,以核心专业建设为龙头,实现专业间融合互补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四个专业,按原专业目录同属电气信息类,按现行修订稿(201205)同属电子信息类。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类中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已成为江苏省品牌专业、中国气象局与我校共建品牌专业、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改革专业及我校国际化办学专业,具有明显的学科特色、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已具备重点专业建设的基础。因此,将其确定为核心专业,通过重点建设核心专业,带动其他三个专业的协同发展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从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类现有各专业方向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侧重培养电子工程与信息处理方面的人才,通信工程专业侧重培养无线通信与网络通信方面的人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侧重培养光电子技术及微电子技术方面的人才,信息工程专业侧重培养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方面的人才。这四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虽然宏观上满足了从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到应用各阶段的人才需求,但不同专业的人才知识结构融合性较差,培养的人才集成优势较弱,人才的个性特质没有得到提升。因此,在今后的建设中,我校需调整专业方向,实现专业方向间的融合与互补,通过重点建设核心专业,带动其他三个专业的协同发展。这一构想,如图1所示:

图1核心专业与其他专业间的关系

图1表明,核心专业设置智能信息系统、电路与系统、信息传输与处理三个专业方向,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与核心专业在电路与系统方向上融合,信息工程专业与核心专业在智能信息系统方向上融合,通信工程专业与核心专业在信息传输与处理方向上融合。这样,可通过核心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带动其他三个专业协同建设。

(二)电子信息专业类建设模式

根据气象行业和地方对电子信息专业类人才的需求及人才培养目标,我校以电子信息工程核心专业为龙头,通过四个专业协同建设,培养集成优势强、个性特质明显的人才。拟围绕核心专业,优化与其他三个专业的协同关系,构建两大体系(知识体系、实践体系)、三大实验平台(公共实验平台、专业实验与开放创新实践平台、气象特色实践平台)、四个教学团队(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团队、电路与系统教学团队、信息传输与处理教学团队、气象特色课程教学团队),形成“工程型、创新型、创业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分类培养模式。

二、电子信息专业类协同建设措施

(一) 优化核心专业与其他三个专业的协同关系,构建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

我校根据气象事业和电子信息行业对电子信息专业类人才的需求,结合图1所示的核心专业与其他三个专业间的关系,构建“宽口径、厚基层、重能力、强创新、显特色”,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提高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集成优势、个性特质为发展主线,构建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

在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教育部编)中的规定,设置公共基础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主干课程群、专业方向课程群、专业选修课程群、气象特色课程群。其中,四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中的课程完全相同;专业方向课程群中有部分课程相同,其余的不同课程均为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不同专业相融合的专业方向课程完全相同;在气象特色课程群中,列入与气象信息相关的气象课程,通过气象特色课程,实现专业类主线延伸;根据专业融合与互补,专业类在对应系统知识层面和与气象信息系统知识要求的对应关系确定专业类气象特色内容。这样既能合理地融入气象业务对电子信息专业类所期望的气象特色内容,又能与本专业类的知识体系有机融合,有利实现电子信息专业类气象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的教学安排上,相同课程名称相同、学分相同、教学大纲相同、开设学期相同、教学进度相同。

在培养方案中,以课程实验、独立实验、集中性实践环节构成实践体系。实践环节教学的教学形式多层次、教学方式个性化、实践时间全程化、实践内容综合化,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以自主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对不同实践类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考核办法灵活多样。

(二)整合与共享优势资源,构建三大实验平台体系

建立统一的专业类教学资源平台,根据专业类中核心专业与其他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现有电工电子、通信与信息技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中央与地方共建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心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高校“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优势学科、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三位一体”建设,构建公共实验平台、专业实验与开放创新实践平台、气象特色实践平台。经重组的三大实验平台,具有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应用等多重实验功能,能有效实现基础实验与应用实验相结合、指导性实验与自主实验相结合、实验与科研相结合,实行全天候开放。其中,公共实验平台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实验和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与开放创新实践平台能满足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科竞赛等的教学需要;气象特色实践平台主要是为简易气象电子仪器的设计与制作、常用气象电子仪器的使用与维护提供平台。利用这些平台,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展自主设计性实验活动和自主设计性实验竞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独立开展创新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使电子信息专业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三)加强师资建设,组建四个教学团队

坚持围绕“建重点学科、创品牌专业、升科研层次、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以师资队伍国际化为导向,以“引进、培养、使用、转岗”为抓手,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留学回国博士和博士后等高端人才,引进在国外极具影响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大师;加强师资队伍的工程化水平,引进生产、研究和开发第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和专门人才;加强专业类师资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形成以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为主导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团队、电路与系统教学团队、信息传输与处理教学团队、气象特色课程教学团队,每支教学团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学缘结构、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教学团队负责人的教学科研和协调能力强,能充分利用教学共享资源,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带动,能形成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

(四)实行人才分类培养

在优化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实行资源融合与共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突出深化基础、重视实践、强化工程创新的理念,引导学生向“工程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分流,实行人才分类培养。工程型人才应具有工程研究、设计、实施、管理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人可以根据需要和个人才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在不同方面有所侧重;创新型人才除了要具有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广博而扎实的知识、较高的专业水平、良好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之外,还要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身体素质、勇于攻坚克难的吃苦精神;创业型人才不仅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具有创业态度、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及市场管理能力。对这三类人才的分类培养,能更好地满足气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工程型人才培养: 按照“通识为基,工程为本”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以工程实践技能提高为重点,通过在课程群中增强工程技能型课程模块,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落实本科生参与工程实践活动,进项目、进开放工程实践实验室、进电子信息企业和气象业务单位锻炼, 在气象电子信息仪器与设备的使用、维护等方向对学生进行培训,培养出“踏实、肯干、会干”的工程人才。

创新型人才培养: 按照“通识为基,创新为本”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在课程群中增强工程创新能力课程模块,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紧跟电子信息学科发展前沿,落实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为学生配备专业教授担任指导教师,让学生融入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导师全程指导,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创业型人才培养:按照“通识为基,创业为本”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创业拓展课程,通过创业课程,提升学生自主创业素养、自主创业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落实本科生参与自主创业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创业实践平台,聘请自主创业成功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策划、自主创业尝试、自主创业经验积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五)完善保障机制,确保人才分类培养目标的实现

除了有学校政策、制度、队伍、条件等方面的支持,还需加强人才分类培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体制、学生管理与考核、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等研究与建设,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培养条件保障和质量监控机制,保证人才的培养水平和培养质量。为此,我校通过建立以电子信息专业类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核心的多专业协同管理模式,制定和完善与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相适应的一系列管理制度;通过海内外招聘和内部强化培养(教师博士化、教师双师化、教师国际化)等举措,加强团队建设;通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实现资源优化与共享,为人才分类培养提供实践创新平台。这些配套保障措施的建立,必将有利于人才分类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结束语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它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在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大背景下,从气象行业与电子信息行业对电子信息专业类人才的需要出发,我校提出以核心专业建设为龙头,实现专业间融合互补,带动电子信息专业类其他专业协同发展,实现人才分类培养,培养集成优势强、个性特质明显的气象特色电子信息专业类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并采取优化专业融合、建立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机制等措施,保证人才分类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一方案的实施必将对我校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气象特色多层次分类人才产生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张洪田,孟上九,秦进平,郭秀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2):86-88.

[3]曾尔雷.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1(6):26-29.

[4]周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41-143.

电子新能源专业范文6

在中职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强电子信息专业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对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进行改进,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当前很多中职电子信息课程的专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电子信息专业资源的整合能力不够,不能对图片、文字等电子信息专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各种电子教学资源的利用程度也不够高,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旧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进行学习,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2中职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策略探讨

2.1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中职的教育教学模式都比较传统老旧,数字化和信息化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传统教育理念。针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要及时改进,加强教师的思想观念的培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加强教师对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认识,了解到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过程中实现现代化和信息化教学的意义、为教学教育工作带来的便捷等,使得教师能够意识到电子信息专业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定期对教育教学人员进行相应的宣传,宣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知识和理念,对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的优势以及特点进行宣传,从而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促进教职人员思想逐渐实现转变,促进中职教职人员能够加强对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技术的应用,从而为现代化、信息化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加强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的经费投入

中职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育需要大量的经费,教学的投入水平是影响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随着中职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各种计算机设备、机械设备、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大,在教育过程中也应该要加大对这部分的经费投入。加强对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的投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需要提高学校领导者对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的重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促进学校拨出更多的经费用于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设备以及教学资源的配备,从而提高中职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第二,要根据教学需求加强各种教学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配置,促进中职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设备以及资源能够得到完善的配置,为中职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要加强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经费的管理,有的中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虽然为不同的专业进行了经费支持,但真正用于教学过程中经费仍然不够,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教学过程中的经费投入的管理,确保电子信息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经费投入、人力资源投入可以落到实处,从而有效地促进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基础保障可以得到满足。

2.3加强电子信息专业教育资源的整合

在中职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强电子信息专业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各种电子信息专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中职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管理中,应该要做好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比如对幻灯设备、学习资源等进行共享,对电子信息专业信息资源等进行处理,对计算机、投影仪等各种计算机设备和资源都应该加强整合,同时利用多种计算机设备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对中职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电子信息专业的资源丰富的特性,加强图片、文字、音乐等电子信息专业形式的应用,从而丰富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在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过程中应该根据课程以及教师的个体差异,比如对于电子信息专业这种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根据电子信息专业课程的特点,加强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资源的平衡。

3结语

电子新能源专业范文7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资源;电子商务;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3-0035-03

互联网、移动通讯的发展在不断挑战教育本身。新型媒介形式在传递信息方面呈现出不受空间、时间、地点限制的特点,同样也为网络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平等、交流、分享是网络学习的基本特征,在线学习者凸显在平等分享的基础上习得知识和技能,他们反对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群体大多为95后学生,他们在与互联网相融合的环境中成长,其网络应用能力较强,信息收集、知识加工与认知方式已发生了巨大转变,职业教育在与互联网应用紧密融合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当今职业教育,如何将互联网思维渗透到信息化教学应用中,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重新审视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实施路径,切实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一、“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1.电子商务适合互联网学习的专业特征

电子商务是伴随互联网共同成长的新兴产业,网络营销与商业运营模式对网络环境和平台服务有很强的依赖性。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社会化营销、O2O营销模式已成为推动粉丝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行业发展要求电商从业人员知识更新快速,能适应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营销模式变化,具备较强的网络学习能力。

互联网搜索引擎能帮助学习者快速找到需要的学习资源。无论百度百科、网易云课堂、淘宝大学网络学院、京东商学院在线公开课,还是基于淘宝平台的开放式卖家后台,都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提供了所需即所得的学习资源,内容丰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通过参与在线学习,不仅实现跨时空、跨地域的选择性学习,也可以在注册网站或论坛中,随时与业内人士进行交流互动,甚至应用移动端各类APP接受专业人士点对点的教授与辅导,互联网为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化资源环境。

2.中职电商专业学生网络学习中的问题

互联网学习资源丰富,开放式资源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在线学习也对学习者提出了较高要求。互联网在线学习因资源范围广,内容碎片化程度高,要求学习者要有较强的网络学习意愿和学习的自觉性;面对电商企业制作的网络公开课,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才能理解视频课程精髓;一线从业人员网络的微课质量良莠不均,许多课程是面向有一定经验的从业人员的学习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网络学习意识不足,大多从兴趣出发选择学习内容,且专业基础薄弱,运营经验匮乏,很难适应互联网泛资源的学习,在缺乏指导的条件下学习效率不高。

3.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造成各地电商教育质量悬殊

北、上、广特别是江浙地区电商环境好,本地电商教育拥有优质社会资源,院校师资力量雄厚,电商专业校企合作深入,人才培养质量较高;院校不断向企业输送新生力量,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电商经济发展;但我国中西部地区,电商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职业院校优秀师资短缺、课程建设和实训条件不足,急需引入优质教学资源支撑专业建设。

教育部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历经3年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建适合我国中职电商职业教育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发挥电商职教名师、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及媒体资源成果,在推广应用中逐步解决我国职业教育不公平问题。

二、共享中职电商专业优质教学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电商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在校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开展课程内容建设,发挥互联网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优势,开发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职业能力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1.数字化资源建设符合专业课程逻辑,递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建共享项目――电子商务专业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旨在汇聚国内优秀教育资源,协作开发服务于互联网信息化教学的专业教学资源。课题组在全国示范校电商专业中遴选优秀骨干教师参与建设,聘请业内职业教育专家、电商企业一线运营专家参与开发指导,组建全国电子商务专业联盟。开发团队依据《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分析专业核心课能力培养框架(参见图1核心课内容),借鉴教学标准开发过程中,收集的职业能力分析表和典型职业活动,确定每门课程开发内容、学习重难点、资源组织形式、实训项目内容,编制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参见图2),并在专家组中进行反复论证,确保大纲中规定的学习内容贴近岗位能力标准,课程逻辑符合职业能力递进成长规律。

2.数字资源可重组特性,为网络教学提供多种可能

电商行业发展体现在信息技术更新迭代快,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营销方法与营销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学习内容开发成为最具挑战的工作任务,课程内涵与外延界定是否合理,是适应中职阶段学习以及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关键。梯度式构建课程资源内容,可以为资源共享学校提供更多教学选择,实现分层教学目标。资源建设全部以任务引导方式组织学习内容,既要考虑内容的通用性,也要引入行业最新的实用技术进行学习补充,形成大于课程本身的“教学库”,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充分支撑。如《网络营销实务》课程建设中,开发了包括认识网络营销和推广、淘宝推广、网站推广、全网营销四个部分。其中认识网络营销和推广部分是网络营销实务的入门基础,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消费行为特点、网络营销推广基本原理、网络营销术语和网络营销推广工具的分类,网络营销推广方案的格式内容及网络营销策划步骤等,适用所有中职学校专业教学。而淘宝推广、网站推广、全网营销三部分内容一共介绍了26种常用网络营销推广工具的使用方法,包括最新的移动营销方法和组合技巧,这部分内容大于实际教学需求,形成了一个网络营销工具库,配套提供网络实战项目和工作任务,各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需求进行网络课程内容重组,利用远程教学平台拆解知识点,灵活构建本校自有的网络营销课程。资源开发以学生为中心、任务为引领,工作标准明确,提供各类营销工具的适用领域及案例分析,充分满足教师备课、学生网络学习需求。

3.互联网+数字资源服务专业教学,促进学习方法转变

互联网与职业教育的结合,着重体现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的变革,教师教学设计思路已发生根本转变,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将已有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与互联网公共资源灵活地相结合,穿插在信息化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不仅是课堂参与式学习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同时也是网络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服务者。

近年我国电子商务运营大赛涵盖了包括店铺装修、运营推广、客户服务等三项关键任务,对学生美工设计、营销推广、软文写作、销售技巧与客户服务等多方面进行考核。其背后显示了未来的电商人才需求更加强调跨领域、综合性的素质和技能;此外,员工的通用能力更为企业所看重,如个人学习能力、信息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工作责任意识等,这些能力培养都要有机融入到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善于组织团队开展网络学习,及时分享经验与成果;利用网络平台助学系统提供学习支持,鼓励学生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发挥网络资源学习中的随学随测功能优势,缩短知识学习周期,在完成资源库实训任务中逐步形成工作思路,积累工作经验,帮助学生获得职业自信与成就感;利用移动终端组织课外微课学习、建立本专业微信讨论群增强师生互动,教师在群中提前分享学习要点、视频资源,组织反转课堂,提高学习效率,发挥互联网助学优势,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习惯。

三、互联网+资源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的成效

1.电子商务专业联盟校,教学方法改革卓有成效

全国46所共享校在应用资源过程中,学校网络课程建设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普遍提升,多所学校教师在信息化委员会组织的信息化教学实录比赛、微课比赛中获奖。开发团队教师在与企业专家交流、学习、实践中,专业能力快速提升,逐步掌握利用资源灵活组织网络学习与分享的方法,通过应用通用主题素材中的教学案例、实训方案、微课和仿真实训项目等教学资源,大大降低了备课成本,提高了教学效率。

2.辐射带动东、西部电商职业教育发展

全国共享的电子商务数字化资源,融合了大量企业专家运营经验、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成果应用在电商相对落后的东、西部地区职业学校,提升了当地专业教学和信息化教学水平,缩短区域间职教差距。教育部“手拉手滇西扶贫项目”,我校与云南保山地区多所职业学校开展专业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师资资源,促进西部地区电商教育发展。

3.形成示范全国的教学成果

经过多年努力,电商专业联盟先后开发了《全国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编制了全部核心课教学大纲,在校企行三方联动机制保障下,完成了28G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任务,为深入开展中高本衔接的中职电商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2014年《中高本衔接框架下电子商务中职课程体系建设》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建设经验辐射全国。

参考文献:

[1]车明朝.互联网+: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2):37-45.

[2]周庆礼,刁爱军.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职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12):130-131.

电子新能源专业范文8

[论文摘要]基于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分布状况,了解油田图书馆所处的网络环境,针对油田图书馆科研读者的需求,设计知识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并阐释各功能模块的运行模式。

石油勘探开发是高科技、高风险、高投入的知识密集型行业。随着知识成为企业资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石油企业在战略中重视并研究自己的知识管理已成为必然。目前国际上许多油气公司都在积极探索,寻求实施知识管理的办法,试图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以提高勘探开发决策水平,减小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增强企业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江汉油田勘探开发业务的开展基于现有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搭建一个网络环境下开放的分布式知识共享平台,整合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构建知识资源的管理系统,促进相同区域和不同区域之间的知识交叉共享,引进外部的知识,对提高整个油田的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分布状态

油田图书馆现有的知识资源由两部分组成:即纸本文献资料和数字信息资源。

1.1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资料

截至2007年底,油田图书馆馆藏图书158,890册;各类期刊现、过刊53,000多册,以石油地质类图书和期刊为主馆藏。日常业务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II)运行。

ILASII系统不包含了传统的图书馆自动化业务,而且设计了征订订购系统、联机编目系统、专项服务系统、电子阅览室系统、预约/预借/闭架借书系统、联合目录管理系统、期刊目次管理系统、网上流通系统、我的图书馆等等,形成了一个大的系统家族。

1.2图书馆数字资源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让数字化文献在网络上传播、安全共享,对油田图书馆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主要数字资源包括自建电子期刊、自建数据库、引进数据库和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

1.2.1自建电子期刊

三新科技信息网于2001年9月25日正式开通。从2002年3月开始每周都有新信息上网。现已累计报道文献量达到900篇、330万字。其主要栏目有:①腾飞进军号:刊登有关领导的讲话和指示;②科技新视野:主要登载当今世界“三新”技术的最新动向和原始研究论文:③神州嘹望塔:主要登载国内油田、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及动向;④江汉科技城:报道江汉油田在勘探、开发和科研攻关等方面的进展情况;⑤网上读书城:登载《江汉石油科技》和《国外油气地质信息》的摘要供读者查阅;⑥创新金点子:选择性地刊登一些有关“三新”技术方面的读者来信或论文。

1.2.2自建数据库

《江汉油田科技成果数据库》是由研究院开发建没的二次文献型数据库,是江汉油田图书馆文献、技术档案等信息部门以及各二级厂处、科研单位了解我局科技成果、开展科研工作、成果查新、信息检索的必用工具。

《江汉油田科技成果数据库》收录了1973年至2005年江汉油田的科技成果,专业范围包括石油地质与勘探、石油物探、测井、钻井、油气田开发与开采、油气田建设工程、机械设备与自动化、油气田环保与综合利用等专业。约220万字。

该数据库的检索路径有分类检索:主要按石油地质、石油物探、钻井工程、测录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地面建设、计算机应用、油盐化工等类别;关键词检索、课题完成人姓名检索以及综合性检索等检索方式。

该数据库目前链接于江汉油田局域网可供8000多个用户直接查询。

1.2.3引进数据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引进了《中国石油文摘数据库》、《国外石油文献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12个数据库。

①中国知网

江汉油田图书馆购买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本行业的理工A、理工B两专辑。开通了镜像站,月访问量约15000次,下载5000篇,该网信息量大,资料更新快,资料比较齐全,给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现在已成为科研人员的主要文献资料获取方式。

②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引进的第一个镜像资源,该馆根据油田科研生产的实际需求引进了理学和工业技术分类中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及地球科学。它的引进,填补了油田在学位论文信息方面的空白,给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又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经过几年的运行,科研工作者对它的普遍反映是文章专业性、可参考能力强,由于它是作为一个镜像资源,所以它的访问速度也相当地快。访问量累计已达236030次,累计下载53600篇。

③《中外石油文献数据库》

该数据库包括《中国石油文献数据库》和《国外石油文献数据库》,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开发建设的综合性、二次文献型数据库。

两库分别收录了中文期刊256种,外文期刊近200种(包括,英、俄、日、法、德等语种)。此外,还收录了会议论文、科研成果报告、学位论文、考察报告、技术讲座总结、专利、技术标准和科技图书等多种类型的中、外文文献。两库收录石油文献的专业范围包括石油地质与勘探、石油物探、测井、钻井、油气田开发与开采、油气田建设工程、海上油气勘探与开发、油气加工、油气储运、机械设备与自动化、油气田环保与综合利用以及石油工业经济和企业管理等石油工业12个专业大类。

④《美国石油文摘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Tulsa(美国塔尔萨)大学编辑出版,是一个查找石油勘探开发有关文献和专利最权威的英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献包括: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钻井、油气开采、油藏工程和开采方法、管道及储运、生态学和污染、替代燃料和能源、辅助工艺和其他矿产品等。

⑤《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

该数据库始建于1986年,是国家科技部指定的新技术、新成果查新数据库。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各省、市、部委鉴定后上报国家科技部的科技成果及星火科技成果。其收录成果范围有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涉及化工、生物、医药、机械、电子、农林、能源、轻纺、建筑、交通、矿冶等十几个专业领域。《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数据的准确性、详实性已使其成为国内最具权威性的技术成果数据库。

1.2.4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

因特网上的公共数字资源可免费获取,根据油田科研生产需要,主要以专利文献数据库为主:

①《中国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记录了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的全部中国专利文献的全文,面向公众提供免费专利检索服务和全文提供服务。提供检索的内容包括中国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相关说明书、附图、权利要求书的摘要与全文。

②《美国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提供,可以检索并浏览美国专利全文。收录了1790年至今的美国专利,1790至1975年的专利只能通过专利号和现行美国专利分类号进行检索,1976年至今的专利可以通过多个检索人口进行检索。

③《欧洲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是由欧洲专利组织(EPO)及其成员国的专利局提供的,可以免费检索。在数据库中可以查到文摘、著录信息和说明书全文的国家有:欧洲专利组织(EPO)、法国、德国、瑞士、英国、美国、专利合作条约组织(EPO。可以查到文摘和著录信息的国家有:中国、日本。仅可以查到专利文献著录信息的国家有澳大利亚、俄罗斯、香港、印度、爱尔兰、奥地利、比利时、巴西、保加利亚、加拿大、古巴、丹麦、埃及、埃拉、非洲地区知识产权组织、欧亚专利局(EurasianPatentOffice)等。检索结果记录中可以得到的项目内容:发明名称、专利号、公开日期、发明人、申请人、申请号、优先权号、国际专利分类号、欧洲专利分类号、等同专利号、权力要求项、专利说明书全文、专利附图等。

从以上分析可知,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比较丰富。但各模块分别链接于江汉油田局域网,向油田读者提供初级服务,尚未构建统一的服务平台,知识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2江汉油田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

根据笔者对油田图书馆部分科研读者所作的调查表明:科研读者目前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途径以局域网下载资料为主。到馆借阅逐渐递减;现有的电子资源能满足大部分的科研工作基本需要,但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数宅资源还不能满足需要;大部分读者希望建立门户网站,提供简便检索方法,让读者自由使用电子资源。由此本文提出了江汉油田图书馆知识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案:

2.1门户网站系统

江汉油田图书馆门户网站是在网上访问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入口点。主要任务为:

信息。包括新闻公告、专题资源、新书推荐、专题服务、读者指南、下载浏览器、FAQ等。这些栏目具有动态更新的特点,属于图书馆日常业务工作范畴,需要进行授权管理,规范数据加工过程与数据格式,及时、及时更新。这些栏目的实现是通过图书馆网站的功能来完成的。

系统嵌入。如电子资源、馆藏检索、咨询台、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站内导航等,各栏目分别由一个个功能独立的应用系统支持,构成了图书馆数字服务平台。这些子系统的建设可以引进第三方成熟产品,也可以自主开发。在建设过程中,网站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实现对这些栏目的创建、修改、删除等管理操作,以便支持这些功能。

2.2电子图书库

江汉油田图书馆目前尚没有图书数据库。为了满足油田广大员工对电子图书的需求,目前急需建设一个能够与已建资源相互补充的电子图书库。由于之前的期刊、论文等资源相对比较专业,所以此项目需建设一个集石化、采矿、工业技术图书及综合社科类图书资源为一体的综合性图书数据库。

江汉油田电子图书数据库的读者定位为江汉油田的内部员工,所有江汉油田的员工将可以通过江汉油田内部局域网或互联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江汉油田的电子图书数据库。超级秘书网

为了能够使得电子图书数据库与传统纸书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带动的作用,江汉油田的电子图书数据库需要与现有的纸书管理自动化系统实现无缝连接。通过纸质书系统与电子书系统的互联和互检,读者将能够从纸书图书馆到电子图书馆进行自由的切换访问并获取相应的借阅、查询等服务。

电子图书库应该具备资源管理、系统管理、用户管理等主体功能,为了能够及时监控电子图书的借阅、流通和使用情况,电子图书库的管理平台需要提供相关统计功能,并能定期生产统计报告,以方便图书馆迅速了解图书借阅情况,并调整相应服务策略或进行相关决策。

用户管理方面需要实现两者管理方式,lP范围用户管理和非IP范围用户管理。资源管理方面可以设置相关的检索方式,读者可以通过系统检索电子图书,实现简单检索、模糊检索、全文检索、分类导航等多种检索方式,无论是从书号、书名、作者还是图书类别或图书内容等都可以实现查询。为了能够保证广大江汉油田员工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更多好书和新书,电子图书库的图书资源需能够定期更新,更新后的资源能迅速上架。

电子新能源专业范文9

1.1调查对象

在研究过程中,以上饶职业技术学院、鹰潭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院校在校电子专业大学生为对象,展开关于“高职院校电子专业学生应用微博学习情况的调查”,调查共涉及上述两所院校在校电子专业大学生共630名,调查对象涉及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6个电子专业。

1.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上门访谈法两种方式进行。调查中共发放问卷630份,回收618份,回收率为98.09%;在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600份,有效率为97.08%。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学生拥有微博情况

在600名有效受访对象中,有580名学生表示“自己拥有微博”,其中,腾讯微博拥有量人数为500人,占比86.20%;新浪微博拥有量人数为592人,占比98.67%;其他各种类型微博的拥有人数为72人,占比1.2%。由此可见,微博在大学生中的拥有量十分庞大。

2.2学生使用微博频率情况

调查显示,600名受访对象中,320名学生表示“自己每天都会使用9-10次微博”,200名学生表示“自己每天使用微博的次数为7-8次”,此外,也有60名学生表示“自己每天使用微博的次数低于2次”。上述调查结果表明:86.66%的受访学生每天应用微博的次数超过7次,因此,学生们使用微博的频率较高。

2.3学生应用微博学习情况

在“应用微博进行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中,57.34%的学生表示“从未应用微博进行学习”;31.24%的学生表示“体验过应用微博进行学习”;11.42%的学生表示“经常应用微博进行学习”。通过深入访谈,学生们大多表示:现有微博平台上的资源大多为娱乐类、新闻类,鲜少有学习类资源,而有关电子专业的学习类资源则更少,因此,他们难以找到合适的资源进行学习。

2.4学生对学院应用微博进行教改的支持情况

调查显示,89.34%的学生表示“十分支持学院利用微博进行专业教学”;7.23%的学生表示“不希望学院利用微博进行专业教学”。当问及相关原因时,45.23%的学生表示:“微博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交流工具,如果能将其引入专业课教学中,能够提升他们学习专业课的兴趣”;44.11%的学生表示:“利用微博进行教学,十分新颖,他们十分愿意体验”。一边倒的调查结果也充分反映出一个现实,即:学生希望学院改变现有的“课堂理论+实验室实训”的单一教学模式,将移动新媒体引入日常教学中,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第一,电子专业学生应用微博进行学习的现状并不乐观。由前文可知,目前,两所高职院校中电子专业学生应用微博进行学习的人数并不多,仅有42.66%的学生尝试过应用微博进行学习,大多数学生没有应用微博进行学习的经历。第二,微博网络学习资源较为稀缺。在后续的调查中,笔者对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国内知名微博的在线资源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超过70%的平台资源为娱乐类,超过20%的平台资源为新闻类,而学习类资源十分欠缺,仅有“51学习资源网”和“吾爱学习资源网”两家学习资源型网站建立了学习型微博平台,但平台上的资源也以宣传企业资讯为主,并没有太多的学习资源。因此,现有微博平台上学习资源稀缺的现状,也成为学生利用微博进行有效学习的桎梏。第三,电子专业学生渴望学院利用微博进行教改。由前文可知,两所高职院校电子专业学生对学院利用微博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的支持度十分高,这表明:利用微博进行教改,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促进学院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具有促进价值。

3.2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