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5:54:42
导语:在小学音乐课教学流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音乐欣赏;提高教学效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课题项目: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范式探索——以贵阳市实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为例。
我国现阶段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广泛开设音乐课程,其中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1] 。但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外界熏陶和情感积淀的过程。当前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所以探究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势在必行。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问题
(一)学生的基础薄弱
绝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音乐课正式开展之前对音乐的接触都是通过家庭教育或者网络电视传媒等,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也只是浅层的、低水平的,对音乐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音乐学识基础薄弱。
而且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够,理解能力不足。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作支撑,要想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较好的音乐欣赏能力难度很大。
(二)教学方式不当
当前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以教师在课堂上多放歌,学生多听歌为主,以学生学唱为辅。对大部分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并没有了解每首歌曲的创作背景,他们也没有学会如何欣赏音乐,他们学习的“听歌”“唱歌”没有真正意义上了解歌曲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实际是被灌输音乐,而不是被教师引导去欣赏音乐,因而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三)学生缺少真正的自我体验
在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通常是教师先给学生讲解音乐创作背景和歌曲表达的情感再欣赏音乐,学生不一定真的可以在听某首歌曲的时候感悟到作曲家要表达的情感。教师给的情感分析会起先入为主的作用,教师对歌曲的情感体验会代替学生原本会产生的强烈的自我体验。如果每次音乐教学活动教师都这样先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那学生自身的体验便会越来越少。
二、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逐步引入基础知识,激发音乐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必须让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和兴趣,其中音乐基本知识是必须知道的,至于理解表达能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必然会有所发展 [2] 。首先学生要先知道音乐的基本音调有哪些,要记住不同的音阶。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入门的时候可以通过播放《音乐之声》中的《Do Re Mi》开始,在歌曲中教学生最简单的几个音节。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感受音乐,力求快乐”为切入点,愉快地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探索音乐元素,学生在学唱《Do Re Mi》的同时,会觉得音乐很有趣,学音乐很快乐并开始喜欢上音乐课程,为教师后期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供良好的基础,也便于教师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中要传递的情感,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效率。
(二)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为教学目标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给学生讲解歌曲创作背景,然后再给学生播放歌曲,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一首歌曲的曲调间、歌词间所表达的情感,去思考,去联想。教师一节课也可以多介绍几首歌曲给学生,并且每首歌每堂课的学习模式要保持一致,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课堂开展模式和思考欣赏模式,音乐欣赏能力就能慢慢培养起来,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提高。例如,在欣赏《闪闪的红星》这首歌时,可以先告诉学生它的创作背景:1931年,潘冬子被柳溪的土豪胡汉三拷打逼问他父亲的下落,后来潘冬子被救下,他父亲跟随离开时给他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他的母亲为掩护而牺牲,教他更加坚强。后来潘冬子多次帮助最后他父亲亲手为他戴上了那颗闪闪红星,他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战士。创作背景介绍到这里就可以了,教师给学生播放歌曲,告诉学生“闪闪的红星”在歌词中指我们伟大的中国工农,接着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作词家在歌词中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从曲调中去感受作曲家演唱者的情感,再要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表达对这首歌的看法。而后,教师可以再寻找几首歌,以相似流程进行教学。
(三)给学生自我体验和表达的机会
教师在放完歌曲后不用急着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情感体验,而是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把课堂的体验主体交给学生,学生们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歌曲聆听感受,对教师介绍的歌曲创作背景发表感想。如欣赏《乃呦乃》这首少数名族土家族的民歌时,教师简单介绍创作的环境背景后,学生认真听完歌曲,教师要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这首民歌的看法,提问学生“喜不喜欢这首歌”“为什么(不)喜欢”“如果闭上眼睛,听这首歌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你对民歌有没有其他的了解”“有没有喜欢的民歌,会不会唱”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展示歌曲的体验看法,教师最后参与交流讨论。
三、结语
音乐教学不像语文、数学等科学类课程可以通过格式、公式来教授给学生,音乐的欣赏是非常个性化的,没有绝对的方向限制。
一首歌会给不同人不同的感受,不仅源于创作人的情感影响,还源于听者自己生活的联系,是更深的情感共鸣。为了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音乐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为己任,不仅仅要带领学生完成音乐知识的积累,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音乐本身去体验生活感悟世界,
参考文献
[1]郑海燕.关于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7(11):214-215.
【关键词】审美课堂显性美隐性美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并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同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也明确地指出了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地位,音乐教育为审美教育服务,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以审美为核心”是其最基本的理念。音乐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感,具有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音乐课堂怎么把这种美的能力让学生“带得走”,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实践。
行动策略一:展示音乐课堂的显性美
音乐课堂的显性美体现在音乐教室的环境布置美、音响资料美,教师形象美、体态美、语言美等方面,这些都会在不经意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对他们的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
学校首先要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给音乐教师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音乐教室,配备音乐教学必需的硬件:钢琴、五线谱黑板、音响等等。钢琴要做到半年调音一次,保证它的音准;五线谱黑板要正常使用;音响的功率要大一点,音质要好一点,低音要厚实、中音要清晰、高音要悦耳。有了这些外在的硬件美让学生享受到高品质的音乐是首要任务。
经验分享:苏少版第八册第六单元《忆江南》的学习时,我们首先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欣赏舞蹈《小城雨巷》,通过充满着形象直观、优美动人的舞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江南的美、江南的韵。接着用音质和音色都特别出众的音响设备听赏歌曲,采用背景音乐与江南水乡风景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视听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景色,在让他们熟悉了旋律的同时,为学唱歌曲做好了铺垫。接着再通过配乐诗朗诵,实现优美的音乐与江南水乡景的交融,再一次刺激了学生的视听觉神经,让他们在欣赏江南风光美的同时,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味和歌词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再由老师声情并茂的演唱,让学生直接形象地感受歌曲的旋律之美和意境之美,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江南音乐的特点――“委婉细腻”,自然导入学唱歌曲的步骤,此时要充分利用五线谱黑板的直观性,让学生能跟着音乐的旋律线走,更好地掌握音准,为快速而高效的学习歌曲打下基础。在学生学会歌曲之后,借助于多媒体的交互性,进行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采用不同形式的诗和歌的融合性表演,既摆脱了总是单纯唱歌的枯燥,又锻炼学生们的表现与合作能力。随后的拓展部分,我们欣赏了《欢乐歌》视频,通过大屏幕逐一展示了二胡、琵琶、扬琴等乐器实现了时间与空间的互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江南丝竹的演奏乐器和音色特征,丰富了他们的音乐知识积淀。最后引导学生对江南器乐曲、舞蹈、歌曲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其音乐艺术的风格特点进行提炼,拓宽了他们的音乐视野,进一步感受了江南水乡音乐文化之美。在教学时强调美的展示与互动,让学生拥有“带得走”的审美能力。
柏拉图说:“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是不是为这些理由?头一层,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
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还应该做到形象美、体态美、语言美,成为创造美的魔术师。外表是天生的,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形象和气质是可以改变,身为教师,仪表要整洁、大方,身为音乐教师,更要多一份自然亲切、纯朴清新,给以人一种美感,要能充分体现审美能力与艺术品位。
经验分享:公开课在即,如何着装,是成熟稳重的职业装还是活泼可爱的运动装,是热情似火的暖色系还是沉着冷静的冷色系,这得看课的内容和形式,优秀的音乐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考虑在内。清新自然的形象加上层次清晰的语言推进,再配合不夸张的体态语言,一节成功的音乐课就展开了优美的画卷。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精神的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对兴趣培养都具有极大的意义。教师的形象美、语言美和体态美无不对学生产生美的感受与想要模仿的冲动。在进行《山里的孩子心爱山》的教学时,笔者特意选择了一件中式、绿色的服饰配以布鞋,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相匹配的高度,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行动策略二:挖掘音乐课堂的隐性美
如果说音乐课堂教学中,显性美体现在硬件上,那么音乐课堂的隐性美则包含在教材的美、教师的歌声美、琴声美,学生的歌声美、动作美等方面。美无处不在,蕴含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学生时刻收获着美。比如,学生学习使用的教材是经过专家们精挑细选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与挖掘其内在的美,让他们喜爱音乐课,喜爱音乐。
经验分享:苏少版第二册第二单元《摇篮曲》一课教学时,在音乐教室,教师可创设一种夜晚的情境,拉上所有窗帘,关上门,和学生一起听赏多首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摇篮曲》,师生共同融入其中,或随着音乐轻轻摇摆,或跟着优美动听的范唱轻轻哼唱。不用太多的介绍,仔细聆听,这富有生活情趣的和谐气氛会使学生们感觉到安静、安全、亲切,真动情,记忆深。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悄悄走进音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为歌曲新授做好铺垫。同时,这样的教学也打破了以往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气氛,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把教学内容隐含在形象性美境之中,提高了学生审美主动性,还能将审美意识深化,促进了他们知识与技能掌握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真可谓:以境动情,美在其中。
音乐课堂的歌声应该是美的,这是最值得让学生拥有和“带得走”的最好礼物。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伊达说:“小提琴和钢琴对你算得了什么呢?你的喉咙就是一样‘乐器’,只要你愿意使用它,它的音乐比世界上任何小提琴的音乐都要美。”小学音乐课堂中实现美的教育的重要途径即是歌唱教学,它拥有学生最大参与度,并且是每个学生直接参与到的音乐实践活动之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音乐教育目标的重要领域。
一、作为施教者,应加强业务学习,完善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底蕴
由于我们绝大部分教师都是师范院校毕业,课程设置都是以西方音乐理论作为学习基础的,在学校里没有系统地学习民族音乐的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技巧,接触到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皮毛;而作为民族音乐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民族音乐知识,更要让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需具备三种素养,即基本素养、民族音乐素养和民族音乐教育素养。基本素养包括教师通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民族音乐素养主要指具备传统音乐,如民歌、曲艺、舞蹈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民族音乐教育素养主要是指音乐老师在实施民族音乐教育过程中的组织、策划和教学等能力。这三点是加强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基础,如果让民族音乐真正“走近学生”“走进学生”,这三种素养,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音乐教师首先要审视自己,然后再查漏补缺,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阅读、观摩、请教、学习、培训等手段,来提升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底蕴,只有这样在实施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二、从施教手段来说,我们应立足教材,发掘、梳理其中的民族性元素,从全局的高度把握教材、吃透教材
音乐教材是进行音乐教育的载体和保证,是音乐课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和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文本。因此,吃透教材和熟练地驾驭教材是音乐教师的基本职能。笔者对现行的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发现民族音乐方面不仅内容和形式都非常丰富,并具有以下特点:
1.民族音乐的多样性教材不仅介绍了汉民族音乐,如江苏、陕北、陕西、山东等民歌及丝竹、打击乐;还介绍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风格鲜明的歌曲、乐曲等。其中涉及到蒙古、哈萨克、藏族、维吾尔、苗族、傣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作品。教材在形式安排上也较为多样,有器乐曲,有声乐曲;有原生态的音乐,也有创作的乐曲;有年代久远的作品,也有新创作的优秀作品。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接触民族音乐,全方位地了解民族音乐的风采,感受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
2.民族音乐的经典性教材不但收集了《流水》《楚商》《秦王破破乐》《十面埋伏》《姑苏行》等经典的民族音乐作品,还介绍了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弹等经典的艺术形式与著名的唱段,如《锄美案(选段)》、《天仙配(选段)》《谁说女子享清闲》《重整山河待后生》等。学生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欣赏体验,对各民族的音乐风格和文化价值随之会产生更深一步的理解。
3.民族音乐与文化的关联性教材强调音乐学科的人文属性,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与民族性,通过对相关民族的历史、地理、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及器乐作品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宽广的艺术胸怀,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学习八下第二单元《梨园撷英》时,除了介绍京剧的西皮、二黄,还可涉及到脸谱、行当、表演手段等。把民族音乐的学习置身于民族文化背景中,拓展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文化素养。通过对教材以上的梳理、分析,使教师对教学和全面了解民族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从受教育者出发,以激趣为入手,革新学法,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微课;整合路径
音乐是美育的载体,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育学生的音乐素养。小学音乐教学以基础性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为核心,主要目标在于培育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用音乐抒感、表达情绪的方法,并体会音乐的价值与魅力。微课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大趋势,但就目前的融合实践来看,依然存在教师对微课认知有误,微课与音乐教学内容整合程度不足,微课切入时机不正确等问题,导致微课应用的实效性偏低。为此,小学音乐教师需要立足教材,把握好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微课的特点及功能,探寻其与音乐教学的契合点,充分发挥微课优势,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夯实学生的基础音乐知识与技能。
一、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的整合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推进,小学音、体、美三门学科的教学地位都得到了明显提升,这也对三门学科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工作者要优化教学形式,进一步提高音乐教育的有效性。近年来,伴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小学音乐教学可运用的教学媒介、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及教学软件愈加丰富,小学音乐教师也在积极思考并探索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路径。在长期的实践与不断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微课作为时长短、内容精练、知识集中的视频教学资源,可以显著扩大音乐课堂知识容量,激活课堂氛围并调动学生表达与演绎音乐的内在动力。在此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对微课应用的重要性、迫切性的认知程度明显提升,并积累了一定的微课应用经验,甚至,部分教师能够设计制作包含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在内的微课辅助音乐教学。但就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的整合效果来看,现状不容乐观[1]。首先,部分教师设计与选用的微课时间较长,内容过于复杂,导致学生在观看微课时不知道将注意力集中在哪些内容上,影响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深入学习,并弱化微课的应用价值;其次,部分教师通常将微课应用于课堂导入阶段,尝试通过直观、形象的微课视频吸引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入效果,但学生并未在微课中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微课成为除黑板、教材之外的知识呈现载体,未能发挥其总结、引导、启发的功能;最后,教师所采用的微课资源较少,且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微课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整合尚处于初级阶段,距离真正融入每一教学环节尚有很多工作要做,还需要不断创新与探索。
二、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的整合意义
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以知识灌输、教师范唱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加之音乐教学内容一成不变,课堂氛围压抑僵化,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应付、抵触、厌倦等不良心理,长此以往,便会降低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导致小学音乐教学逐渐边缘化。而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的有机整合,契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与兴趣特征。其一,微课可以将抽象笼统的乐理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鲜明立体的情境、案例、故事等,有效突破音乐教学重难点,降低学生学习音乐的难度,培育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的支撑下更加灵活自由地以音乐表达情感[2];其二,有助于丰富音乐教学资源。传统音乐教学以教材为核心,知识面狭窄,而基于微课的小学音乐教学可以将不同地区的民俗民风、特色文化、歌舞视频等引入到课堂,使学生理解音乐的本质,感受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的特色,这有利于培育学生的音乐文化观念,使其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以包容、接纳、取长补短的心态看待多元音乐文化;其三,可深化学生音乐情感体验。奥尔夫倡导“诉诸感性,回归本源”的音乐教育,鼓励教师采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诠释与表现音乐。微课能直观呈现音乐内容、音乐形象,以形象化方式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使其体会到音乐中自然流露的情感。
三、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的整合路径
基于对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整合现状及意义的分析,建议小学音乐教师采用以下策略将微课融入音乐教学。
(一)微课乐理教学,化抽象为形象
小学音乐乐理知识如人声、民歌类型、民族器乐类型、著名音乐作品、音符、各类记号、读谱识谱、基本节奏型等虽然基础性较强,但对于思维活跃、天性好动的小学生而言,乐理知识枯燥乏味、抽象难懂,沿用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很可能会诱发学生的畏难心理,弱化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并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若教师将乐理知识教学与微课结合为有机整体,化抽象的乐理知识为形象的图片、视频等,可以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活动的参与度。以音符知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播放“音符儿歌”微课视频,学生一边观看一边跟随视频内的音乐律动身体,自然而然地参与到音乐表现中并初步感知音乐世界中绚丽多彩的音符。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堂,借助微课呈现音符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音符的外形特点,并思考这些音符的形状“像什么”,如全音符像圆圆的鸡蛋,二分音符像空空的脑袋,四分音符像弯弯的勺子等。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将音符与实物建立关联,利用微课呈现音符知识顺口溜,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音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微课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音符知识,还能学会联想的音乐学习方法。
(二)微课歌唱教学,化静态为动态
在传统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作品聆听—教师范唱—学生跟唱—学生尝试独立歌唱的教学流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指出,表达情感与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而以音乐、舞蹈、歌唱等抒感则是人类固有的能力。上述歌唱教学流程违背了学生的天性,将学生局限在课桌之前,制约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的发展。为此,小学音乐教师需积极推进微课与歌唱教学的整合,以微课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体验、创造、感受的机会,从而化静态的歌唱教学活动为动态的音乐自主表现活动[3]。以《丰收之歌》歌唱教学与微课整合为例,这首充满丰收喜悦的丹麦民歌节奏欢快、旋律优美,体现出丹麦人民勤劳踏实、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描绘了丰收时节人们欢声笑语的场面。为使学生直观感受音乐内容,教师可以播放庆祝丰收的微课视频,为学生打造视听一体化的审美空间。接下来,播放歌曲微课音频,请学生闭上双眼,回忆自己刚才看到的视频或亲历过的丰收场面,感受歌曲旋律的自然流淌、节奏的疏密及强弱的变化,律动身体并拍手配合音乐。在微课的带领下,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配合着律动与打拍子把握歌曲的节奏特点。播放结束后,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应当带有何种情感演唱歌曲,并请学生尝试演唱,其余学生点评并补充。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微课帮助学生完成了歌唱技巧、情感的自主建构,相对于传统歌唱教学而言更为生动活泼。
(三)微课乐器教学,化笼统为具体
由于部分小学音乐方面的基础设施较差、教学资源不足,目前,小学乐器教学情况不容乐观,教师往往对乐器的形制、音色、演奏方法等一语带过,这不利于发展学生音乐特长,培育学生音乐兴趣爱好,并且,难以满足学生学习乐器的多元化需求。为此,建议教师将乐器教学与微课结合为有机整体,将笼统的乐器知识转化为具体直观的演示。以《新疆之春》为例,此部分教学内容涉及新疆手鼓知识,为体现新疆手鼓鲜明的地域特色及其在新疆音乐伴奏中的地位,教师可以设计并呈现新疆手鼓微课,以时长在5分钟以内的视频展现手鼓的形制,展示手鼓演奏时的手型、持柄姿势、拍击的位置,请学生体会与感受敲击鼓面不同部位发出声音的音色特点,体验手鼓演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展示结束后,教师请学生结合《新疆之春》的音乐风格、旋律等尝试自主演奏手鼓并进行配乐,不断调整拍击的位置使其音色逐渐向整体风格靠拢。微课与乐器演奏教学的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丰富的乐器演奏实践机会,深化学生对民族器乐的情感,并提高学生即兴音乐创造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四)微课节奏训练,化枯燥为有趣
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难点之一,部分学生的音乐基础较为薄弱,在节奏把握上困难较大,这会影响学生的歌唱与乐器学习成效。为此,建议教师将微课融入节奏训练,一方面增强节奏训练的趣味性,使学生感受到节奏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降低学生学习节奏的难度,帮助其掌握感知节奏的方法[4]。比如,在讲解《小鸟,小鸟》歌曲节奏时,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展示小鸟欢快跳跃的节奏:xx|x0xxx0xx|x0xxx0|,小鸟自由飞翔的节奏xx|xxxxxx|x.xx|x.|,引导学生跟随微课中的小鸟做动作,感受跳跃或者自然流畅的节奏。在学生演唱歌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示休止符的停顿、附点的时值等,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节奏,自然而然地把握歌曲的节奏特点。再如,讲解基本节奏型时,教师可以应用游戏型微课,如引入“擦窗”节奏游戏,教师运用柯达伊教学法做出节奏指令,如“tiritiri”等,学生在教师指令的引导下有节奏地做出上下左右擦窗的动作,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全身心参与到节奏学习及训练中,感受音乐魅力,并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五)微课游戏教学,提高课堂参与度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设计和导入环节十分重要,它关乎着一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在进行正式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让微课短小精悍且同时具备视听效果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使教学活动更好开展。例如,微课游戏教学就是很好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利用微课制作一些视频,设置合适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参与感。比如,在教学经典儿童歌曲《火车开啦》时,教师可以先用微课制作好一段火车开动的视频,然后把游戏规则详细展示给学生,学生们按照制定好的游戏规则站成一个数列,然后,后面同学的手搭到前面同学的肩膀上,接着,教师就可以大声告诉学生:“火车开啦!”学生们则要问“往哪开?”教师可以随即说一个地名:“北京”,然后,指引做火车头的同学往北京的方向移动。依此类推,每一个同学都要说一个地名。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制作的微课可以播放《火车开啦》作背景音乐,进而烘托课堂氛围,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六)活用微课,增加教学内容
有时,学生们在学习歌曲时,对待一个发音点,往往难以准确地把握发音的节奏和曲调,这个时候,如果用传统的方式,教师只能反复讲解,这一方法不仅费时费力,教学效果还很一般,但是,有了微课就不一样了,微课除了暂停、播放、前进、倒退外,还具备快放、慢放的功能,对于教学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进行倒放和慢放,让学生更加准确地发现教学难点中的节奏规律和发声规律,这十分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除了这个功能外,微课还可以进行舞蹈剧的教学。舞蹈剧是音乐教学中的难点,很多专业的动作,不经过专业的训练学生很难熟练掌握。但是,如果要练习,学生们又缺乏充足的时间。这时,教师就可以先自己录制好一段跳舞的视频,然后对动作要领进行讲解,再融合视频制作成微课,然后发给学生家长,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在练习中遇到不是很通顺的地方时,学生就可以拿出老师制作的视频来观摩和学习,这十分有利于学生们学习更多音乐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加授课内容,还能让学生们感受音乐教学的美学特点。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小学音乐教师逐步认识到微课与音乐教学整合的重要价值,但是,目前的微课与小学音乐教学融合过程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微课时间长且内容复杂,切入时机不正确,微课资源较少等。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的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音乐教学资源并深化学生情感体验,为此,小学音乐教师要积极探索微课与乐理知识教学、歌唱教学、乐器教学、节奏训练的契合点,发挥微课直观简洁、生动形象的优势,活跃课堂氛围,提升音乐教学质效,培育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莉.微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文理导航(下旬),2021,(10):11-12.
[2]张婧.微课在小学乐理知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教师博览,2021,(24):87-88.
[3]高琴.微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家长,2021,(24):139-140.
初中地理长期以来因为不是统考科目中的重点,分值权重低,和生物、体育等学科一样,在广大师生和家长心目中享受着“副课”待遇。截至2010年,为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相继有多个省市在中考中取消地理科目的考试。
地理在中考中取消了,然而七八年级地理课程依然存在,高考中的地理在文综科目中依然存在,绩效工资考核中、职称晋升及评模选优中,地理学科的老师因担任班主任的不多,学科系数不高,为学校做出的贡献不大而排位靠后的事实正在存在。2011年,陕西省安康市初级中学通过市人事局在全市范围内公开选调地理教师一名,相对其他学科而言一次门槛极低的招考却因符合报名条件的人数不足开考比例而被迫取消。一方面是地理学科和地理教师无法摆脱的“冷遇”,一方面是对优秀地理教师的刚性需求。
如此背景下,如何有效保证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不打折,如何留住地理学科的骨干教师,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正视现实,从“改”字入手
正视现实,就是要大胆地跟学生讲清楚,地理学科在中考中不再成为统考科目这个现实,要还学生的知情权。同时要讲清楚不考不意味着不学,如许多非统考科目一样,如果没有音乐课,兴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超女快男”的成功,没有体育课,姚明、刘翔就成为不了我们心目中的英雄。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地理学科已同语文、数学、英语、理化一样,是衡量国民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是确保我们有质量的生活的基础性工具。
从“改”字入手,核心就是要改进教学方法。一是要把更新观念落到实处,要主动务实地向那些名校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如江苏的洋思,山东的杜朗口,要相信他们的成功绝非炒作,成功之处必有过人之术。仔细对比这两套分属南北的教学模式,不难发现会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在课堂上大胆放权,褪去师道尊严,让自己成为一个配角。他们的做法证实了一句话,“没有学生的当家做主,就没有真正的有生命力的课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习名校固然是一条捷径,但校情、班情、学情各异,若没有教师自身的创新,也未必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基于学习借鉴基础上的自主创新才是取得成功的法宝,这里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说说自己的做法。
(一)指导思想:先学后教,娱乐至上
(二)教学流程:
1、导课(1—2分钟)以当日的天气,当前的节气,周边的热点事物应时应景切于第二环节。
2、印象系列(6分钟)一为印象3分钟(由学生轮转在讲台前作上节课教学内容陈述),一为印象60秒(由学生轮转在讲台前对本节教学内容作印象陈述)。
3、寻宝(15分钟),利用多媒体呈现本节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内容。
4、鉴宝(15分钟),学生汇报寻宝结果,师生进行鉴定。
(三)教学亮点:
1、印象系列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又涵盖了常规教学的温故和导新。
2、全员参与,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性无处不在。
3、学生的表现层次多,师评,生生互评的评价体系无处不在。
4、每节课都是一次舞台剧,娱乐性强,学生幸福感足。
二、化繁为简,探寻一个“趣”字
不论是小学、初中乃至大学,一个能将枯燥或烦琐的理论知识趣味十足地呈现给他的教育对象的老师,也一定会是一个能博得学生好感的老师,进而“亲其师而信其道”,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纪连海,于丹,抑或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不跪着教书的王栋生,翻看他们的成功史,无不浸透了把学问做成趣闻的生动史。
打开初中地理课本,只要留心,也是无趣不在。
1、有趣的数字
在大洲大洋的教学中,太平洋面积的记忆。太平洋面积18000万平方千米,让学生跟随自己在黑板上边书写太平洋边数太平洋三字的笔画,正好十八画,三个字补三个0,单位统一用大洲大洋的标准单位。再如世界上目前面积和人口均居第五位的国家是谁(巴西),通过数笔画法得出巴字四画,西字六画,缺五,巴西的巴也是巴掌的巴,不出意外的话,一巴掌五个指头啊。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可以用自然数序列来记忆,一个中国,两个特别行政区,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
2、有趣的现象
青藏地区因高而寒,但青藏地区却是我国太阳能最为丰富的地区。学生会因这样一对貌似悖论的问题而质疑,又因为知道了二者的相互关系而生趣,再比如:用学生熟知的词语讲我国南北地区的差异,南米北面,南腔北调,南船北马,南甜北咸,南拳北腿等。
3、有趣的教学设计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的教学,由标题生成问题,可以借鉴学生耳熟能详的电视剧《西游记》台词,“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往西天取经而去”这句话生成为:沟从何来,何以纵横?(自然和人为作用所致),特在哪里?土从何来,(风成说)去往哪里?因何而去?黄土高原,何去何从?
总之,要让有趣无处不在,让无趣妙趣横生,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启发和总结,与学生一道,相映成趣。
三、创新机制,落实一个“评”字。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分数的高低成为学校对学生评价的标尺,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明显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初衷,时至今日,该评价方法仍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中考取消地理之后,这恰是一个改革的拐点,分数的多少已不再是师生、家长追逐的焦点,正是制定一套合乎素质教育标准评价制度的大好时机。这套标准可以适当参考现行高中的学分制,用ABCD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淡化分数的差距,同时扩大评价的开放性,既除了教师对学生作出的评价之外,可以在课堂上就某同学的表现由学生进行民主鉴定,让评价随时随地,让榜样的力量和舆论的监督并驾齐驱。
评价机制的创新,不仅表现在对受教育人的身上,也表现在学校对施教者的评价。比如建立专门的非统考科目的科任教师评价机制,少一些学科歧视,考核中少一些“短斤少两”、“一个萝卜两头切”的做法,确保他们在关乎切身利益的事件中看到希望,不被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