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前景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09-24 15:55:05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前景分析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前景分析范文1

不同学校本科课程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专业选修课程及其他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特点开设一些相应的选修课程,并培养学生在相应方向上的研究探索实践能力。这是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点。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发源于著名工科院校的信息技术类专业和力学专业,进而逐渐形成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后来,一些医学院校在医学物理和医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相继开展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于是在我国基本上形成了这样两种类型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上述两类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发展模式各具侧重,遵循了共同的学科基础,在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应用层面上有显著特点。相对来说,工科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培养模式注重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功能拓展,医科院校则注重医学与工程结合、工程技术在医学中的综合应用。

1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思路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种交叉学科,交叉的学科基础及其融合的紧密程度决定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水平,交叉的学科发展推动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并且使得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究领域变得十分广泛,而且处在不断发展之中。

1、1学科发展轨迹在中国,基于电子信息工程发展而来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主要包括生物医学仪器、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生物医学信息计算分析、生物医学成像及图像处理分析、生物医学系统建模与仿真、临床治疗与康复的工程优化方法、手术规划图像仿真以及图像导引手术及放疗优化等;有基于力学发展而来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主要包括生物流体力学、生物固体力学、运动生物力学、计算生物力学和微观尺度的细胞生物力学等;基于化学材料工程发展而来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主要包括生物材料学、组织工程与人工器官、物理因子的生物化学效应等。

1、2学科发展特点作为交叉学科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其发展的关键在于交叉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构建一种良好的交叉结构,对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这样的交叉学科的描述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交叉学科如同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起连接桥梁,如果在河两岸没有坚实的基础,桥是无法建立好的,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这样一座建立在两个不同学科之间的桥来说,它的发展要求具有坚实的交叉学科基础和交叉学科紧密融合深度。那么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构建良好的交叉结构,需要选取具有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撑的主干学科进行交叉,凝练学科方向,不能大而全,过于宽泛。目前,医学仪器和医学成像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应该成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医学仪器和医学成像设备能有力推动医疗产业的发展。医疗仪器和医学成像设备是现代医疗器械产业中的主流产品,在产业发展中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其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经济技术实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产业化驱动也是学科发展的一种动力,也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需求和生命科学发展的大趋势,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应大力促进医学仪器和医学成像方法的学科建设,从而提升整个学科的发展水平。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一流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的应用。一流的学术研究不但能提升学科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开拓学科纵深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增强学科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将确保学科建设的发展动力和趋势以及学科发展的活力。交叉学科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可替代性。可替代性程度越高,交叉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就越小。如何减小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可替代性的程度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是需要提升学科的特异性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学术研究主要包括应用理论研究和理论应用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主要涉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所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开展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理论应用研究主要涉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所需要解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借助理工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应用理论研究是理论驱动型的学术研究,理论应用研究是应用驱动型的学术研究。理论驱动型和应用驱动型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学术研究的两种主要模式。理工科大学具有良好的理论创新基础和强大的交叉的学科背景,开展理论驱动型研究具有自身优势。医学院校具有丰富的医学资源,面临着大量需要应用理工知识解决的医学问题,开展应用驱动型研究,将很好地实现与医学的应用融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力推进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各自的学术优势将有利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色发展,从而增强其不可替代的程度,实现学科可持续创新发展。

1、3学科体系作为一级学科的生物医学工程,包含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且该体系离不开所交叉的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的支撑,此外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既要有学科自身的特色,又要具有可持续发展和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替代性,这样学科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要面向医疗卫生、生物科学所涉及的重大、重要技术理论问题及基础应用开展学术研究。实现良好的学术研究定位,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2大数据时代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

守正创新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类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所谓大数据(bigdata),或称海量数据,是指由于数据容量太庞大和数据来源过于复杂,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工具软件对其内容进行获取、管理、存储、检索、共享、传输、挖掘和分析处理的数据集。大数据具有“4V”特征:①数据容量(volume)大;②数据种类(variety)多,常常具有不同的数据类型和数据来源;③动态变化(velocity)快,如各种动态数据,非平稳数据,时效性要求高;④科学价值(value)大,尽管目前利用率低,却常常蕴藏着新知识和重要特征价值或具有重要预测价值。大数据是需要新的分析处理模式才能挖掘分析出其蕴藏的重要特征信息[6]。人体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涌现的生物医学大数据发生源,这种源源不断的生物医学大数据的检测、处理与分析,将给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的发展将带动大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

生物医学大数据广泛涉及人类医疗卫生健康相关的各个领域:临床医疗、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医药研发、临床工程、心里、行为与情绪、人类遗传学与组学、基因和蛋白质组学、远程医疗、健康网络信息等,可谓包罗万象,纷繁复杂。生物医学大数据中蕴藏了种种有科学价值的信息,研究有效的大数据挖掘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对生物医学大数据进行关联和融合计算分析,充分挖掘生物医学大数据中的信息关联和特征关联和数据空间映射关联,既能为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康复提供系统化的全新的认识,有利于深入疾病机理研究分析,开展个性化诊疗。还可以通过整合系统生物学与临床数据,更准确地预测个体患病风险和预后,有针对性地实施预防和治疗。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所面临的生物医学大数据主要包括多模态医学影像数据、多种类医学信号数据以及基因和蛋白质组学的生物信息数据。生物医学大数据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领域内有着广泛深远的应用前景,从三个方面应用将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1)开展多模态影像大数据计算分析。医学影像学科的发展从早期看得到,到看得清,目前的看得准,未来的趋势是看得早。只有看得准和看得早才有利于临床早期干预,提高治疗预期。医学影像大数据计算分析在影像诊断、手术计划、图像导引、远程医疗和病程跟踪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建立新的医学影像大数据计算分析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挖掘多模态影像数据的特征数据和特征关联,将会提供强有力的影像诊断分析手段,极大地推动影像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2)开展多种类医学信号大数据计算分析。医学信号大多直接产生于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信号,能在不同层面上表达生理和病理相关机制特征。融合多种医学信号的大数据计算分析,能对生理病理过程进行更好更全面的阐释,不仅能深入了解生理病理的状态特征和过程特征,而且能实现个体健康监测和管理。可以很好地开展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推进系统化的医学应用研究。实现强大的多种医学信号数据的特征挖掘及特征关联计算分析。大数据挖掘能够增加准确度和发现弱关联的能力,能更好地认识生理病理现象和本质。

(3)开展基因和蛋白质组学的生物信息大数据计算分析。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的不断发展涌现了海量的需要计算分析的生物信息数据,已进入计算系统生物学的时代。开展生物信息大数据计算分析,可以拓展组学研究及不同组学间的关联研究。从环境交互、个体生活方式、心里行为等暴露组学,至细胞分子水平上的基因组学、表观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基因蛋白质调控网络,再到人类健康和疾病状态的表型组学等不同层面不同方向上实现大规模的关联计算分析,可以全面阐述生命过程机制,挖掘生命过程特征及关联特征。

3结论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前景分析范文2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影像技术学;教学体系;实践教学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门现代医学和医学工程技术相互结合的学科,主要在理工科院校开展,作为一所以医学教育为主的高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中,注意与医学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侧重医疗器械实践培养。该校生物工程专业前身为医学影像学(工程方向),自1999年开办至今,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培养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工程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为培养目标。

1该校发展历程

牡丹江医学院自1958年创立以来,目前已经拥有近60年的教学历史,1997年6月,学院通过了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评价,成为全国首批本科教学评价合格院校。从最初的名不见经传到现如今的发展壮大,牡丹江医学院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及科研投入上均下足了功夫。尤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科研、实习和就业方面均走在了同级别院校的前列。

2生物工程及影像技术的发展背景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是结合物理、化学、数学和计算机与工程学原理,从事生物学、医学、行为学或卫生学的研究;提出基本概念,产生从分子水平到器官水平的知识,开发创新的生物学制品、材料、加工方法、植入物、器械和信息学方法,用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患者康复,改善卫生状况等目的[1]。近几年来,我国的医疗体制变革正处在快速时期,理工类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尤其是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对于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就更加急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点大力项目[2],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一项重要措施,该政策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专业其中一门[3]。我国在2006年时出台了改革政策,将医学影像学专业区分为两种学制不同的专业进行教育,此教育模式早在上世纪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出现,并取得了较好的教育结果。4年制医学影像技术是专门从事影像技术与操作方面的工作的一类高精尖技术人才,在仪器操作及治疗剂量控制方面的能力水平要明显优于五年制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4]。

3该校学科建设情况

该校拥有较高规格的影像实践基地,该基地初建于2003年,现拥有6个实验区,47间实验室,建筑面积达3000㎡;配备X线机(常规X线机、程控X线机、高频X线机)、CT(螺旋CT、往复式CT)、MRI(超导MRI、小型MRI教学仪)、ECT、DSA、超声(彩超、黑白超、数字超声教学仪)、直线加速器、模拟定位机、麻醉剂、体外碎石机、血液透析机、激光相机、洗片机、高压注射器等50余台设备,总价值达1000余万元。可满足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的实验课、实验室开放等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动手机会。亦可带领学生参与医院大型设备的拆卸、搬运、安装、维修等工作,让学生得到“实战”的机会。该校于2013年在医学影像学院增设4年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与原医学影像学专业(工程方向)(5年制)不同,《医学影像设备学》作为重要的专业课之一,教学大纲亦作调整。根据医学生物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理论课删减部分陈旧设备相关知识,如压缩常规X射线机结构、功能、工作原理及电路分析的讲解,由学生课余时间自行学习讨论。在实验课改革方面,删减部分陈旧实验项目,让学生多多地参与实验课教学互动中,增加学生实践动手机会,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医学生物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每学期均进行实验室开放,由老师指导学生进行DSA设备的安装,X射线机设备的局部改进设计等。积极组织指导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大学生科研立项,近几年该教研室共指导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牡丹江医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共6项,例如:“常规X线机灯丝加热电路改进”。该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2016年1月,医学影像学院经实地考察,与北京威格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8家医疗器械公司达成合作。2016年7月,首届2013级医学生物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进入公司进行生产实习。2017年7月,经调查反馈,一年来各家医疗器械公司均能按学校要求培养学生,实习效果非常理想,多位学生实习表现优秀,被实习公司正式录用。校企合作模式将继续开展。医学影像学院于2013—2014年编写的高等学校改革创新教材、医学影像专业特色系列教材中,影像设备教研室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编写了《医学影像设备学实验指导》《医用常规检验仪器》《医用传感器》《临床设备学》4本理论及实验教材,并已投入使用。该校现已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已提上日程。

4未来学科发展模式

4.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只要目的,在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设施基础的同时,坚持理论教学为基础的主要宗旨[5],让学生在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后,运用先进的实践教学来不断地提升、完善自己的综合技能[6]。使学生在此教学模式下,可以将专业发展为: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形成独特的专业特色的优秀学科[7]。

4.2确立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无论在学科建设中进行怎样的改革,其宗旨都是培养优秀的毕业生能被社会所用[8]。因此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9]。因此让学生提早进入医院及工厂进行实习,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使其在即将进入工作岗位前掌握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早上手,从容地应对工作中的一系列问题。在教学中主动聆听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不同呼声对于教学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尽最大可能地覆盖尽量多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效果[10]。

4.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及教学水平,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高,逐步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教学效果明显的优秀教师队伍[11]。

4.4建立教学评估及监控体系

完善的一套教学评价及质量监控系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12]。建立一套过硬的实践教学基础、完善的实践教学过程、科学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于加强对整个实践教学工作的宏观调控、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落实、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3]。

[参考文献]

[1]李树祥,刘晓勤.医学影像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4,8(1):5-7.

[2]王能河,但汉久,张志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工程)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19(2):70-74.

[3]宁旭,金贵,许佳,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2,27(22):3512-3513.

[4]陈月明,孟雪.基于工程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设置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87-91.

[5]吴凯,吴效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医疗卫生装备,2016,28(9):80-81.

[6]王岫鑫,庞宇,冉鹏,等.“三位一体化”创新型数字医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134-135.

[7]钟娟,郑旋.基于创新型应用人才背景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科学与财富,2014(10):151.

[8]张岁霞,杜守洪.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工程方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7(9):147-150.

[9]王洪凯,刘惠,邱天爽.《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132-133.

[10]陈瑛,龚著琳,苏懿,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6):79-80.

[11]李鑫,王爱英,闫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导向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6(26):357-359.

[12]王境生,袁力,袁聿德,等.国内影像医学(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21(9):987-990.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前景分析范文3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校院结合 工学交替 实施方案

医学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卫生事业服务、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于一体的职业教育,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具有实践性很强的行业特点。而影像技术专业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且该课程涉及理、工、医等领域,课程技术种类多,学习内容抽象难懂,不易理解,因此,此项学科的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医学影像学具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是理、工、医结合的产物。现在培养医学影像复合型人才的问题,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教育理论界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越来越密切的关注。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数据存储与处理的硬件环境有了质的飞跃;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和数据库等学科的发展,又为数据处理提供了有力的软支持。因此,借助于已有的各种计算方法,更加充分、高效和客观地提取出医学图像中的有用信息,提高医生的诊断效率己势在必行。计算机辅助医学图像分析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产生的一门充满活力的交叉学科。

为了缩短教学与临床的距离,以更好地适应临床实践的需要,我们对周口市市、县、乡各级医院医学影像科室进行了调查,确定临床对中职影像人才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我们为使“校院结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顺利进行,以更好地与临床影像工作对接,特制定了符合中职教学特点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定位为各级医疗机构X线、CT等医学影像技术岗位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课程围绕医学影像技术岗位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学及医学影像设备学进行设置,课程改革基于影像技术岗位工作过程,突出“教、学、做”一体化,最终形成“校院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第一年的基础课程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在校内进行;第二年的专业课教学在我校医学影像实训基地和临床教学医院(周口市中心医院)交替进行,且学生利用周六、周日时间,分批次进入教学医院完成专业课技能见习,强化训练临床基本技能。医院临床指导教师一对一地对学生开展真实病例教学,学生直接接触患者进行临床实践,这使见习效果明显得到增强,既缩短了学生进入医院实习的适应期,又为其临床顶岗实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且通过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课堂教学改为临床真实教学环境,利用先进齐全的仪器、设备,加上医学影像技术人员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充足的临床病例资源,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和临床实践,以增强教学效果。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在实习医院进行,由实习医院实训指导老师带教,按照实习的教学大纲,明确实习操作项目,强化学生对专业技术的实践,指导学生把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并接受医院和学校的双向考核。实习结束以后,由各科带教教师按照项目操作给出各科成绩,医院根据学生的操行表现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等级。实习返校后参加毕业综合考试,这样培养的学生能适应医学影像岗位的工作。

同时注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理论教学应为临床实践服务,学好该课程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为临床诊断奠定基础。教学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是医学教育的总趋势和最终目标,应将目前医院检验科常规应用的检验技术与开展的检验项目作为检验岗位需求的技能标准,做到教学内容与临床岗位需求的接轨,使理论教学更好地适应当代临床的发展。

医学影像领域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教学课程的设置应遵循连续性和系统性。例如,应先让学生掌握信号分析基础理论知识,然后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在硬件方面,完成各种电子技术知识的学习之后,重点掌握医学成像设备的特点与成像原理;软件方面,完成计算机应用和基本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后,结合医学图像处理技术重点培养医学图像分析技能。因此,要合理安排以上相关课程的顺序,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较为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达到在具有较广知识面的同时具备一定专业深度的水平。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学借助各种不同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使医生能观察到肉眼不及的人体内部器官结构,并了解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活体标本,达到活体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目的。因此,基础专业理论和临床相关学科知识及专业本身各内容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和突出重点至关重要。以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临床相结合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其获取的丰富影像资料、体现计算机强大后处理和图像重建能力都是传统放射学无法比拟的。多媒体影视资料可以更直观地显示设备的检查过程,部分甚至可代替现场实习,缓解教学实习与临床工作的矛盾,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了真正做到“校院结合、工学交替”,我校特指定了本学年的实施方案,我们将组织2011级学生进行阶段培养,通过理论教授,实验室练习,到实习医院实地操作演示及练习,医院实地操作考试等途径,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理论知识易于理解。

总体框架如下:

第一步:2012年9月~2012年10月15日

进行理论教授与实验室实践练习

第二步:2012年10月15日~11月15日

到周口市中心医院进行现场教授与独立操作

第三步:2012年11月15日~12月15日

到周口市中心医院进行现场操作考试

第四步:2012年12月15日~2013年1月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前景分析范文4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关系

1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特性

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处于饱和状态,但在影像诊断人员十分稀少,一方面由于医学院中影像诊断人才较少,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对于影像急速以及诊断的培养目标发生改变,多数院校注重于影像技术的掌握,对于影像诊断的培养实践性不足,因此比较符合医疗结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需求,导致影像诊断人员出现断层现象。熟悉医学影像技术以及医学影响诊断的专业人才处于缺失状态,能够在临床中具备生物医学工程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社会急需人才。因此在医疗改革背景下,医学院校应该强化对影响诊断以及影像技术人才的综合性培养,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实现改革与发展,针对各级医疗机构的需求实现人才与医疗设备的共同发展,从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关联性入手,实现综合性课程的设定,通过医院实践以及案例分析等等,提高医学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医学影像诊断以及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根本,也是联系两者和谐共进的必要条件。专业独立性是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人才培养特点,由于涉及到多个学科内容,因此人才培养中,既需要从电子学,临床医学以及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入手,提高对医学影响诊断技术以及临床影像诊断知识的了解,从X线影像技术,超声、SPECT、ECT、PET、MRI等设备以及技术掌握入手,强化基础理论与操作技巧的提升,实现医学影像学的各个分支理论知识与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影像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其对疾病诊断以及医疗设备使用的准确性,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以及提高患者治疗的针对性。这是目前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医学影像人才的培养。

2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2.1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实践工作整体性

在医疗机构中医学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工作是紧密连接的整体,患者通过影像技术的医疗设备进行影响诊断疾病,然后反馈给医生进行治疗,这是医院医疗过程中常见的流程。实际工作中影像诊断工作的开展需要影像技术的支持,患者以及医院对高水平影像诊断的需求,反馈到影像技术的拓展与发展中,伴随着影像技术的创新,影像诊断标准亦会逐渐上升,如此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之间构成良性循环,互为整体,虽然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双方共同制约以及促进对方的发展。实际工作中纵使成像原理存在本质差异,但是影像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专业性都会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现,无论是超声、SPECT、ECT、PET、MRI还是计算机X线技术,都具有自身的特性以及整体的共性,所以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实惠、方便以及影响最小原则进行选取,以影像金叉信息的客观性和互补性进行综合利用,确保现代医疗技术促进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融合,满足医疗体制改革下临床治疗融合整体的形成,提提高治疗效果以及诊断效率,实现医疗诊断技术整体的共同发展。

2.2医学影像诊断中常见的影像技术临床应用

临床诊断中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实现医疗质量提升的关键,在影像诊断中需要减少对人体的辐射与损伤,软组织鉴别中需要优化工作机制,利用影像技术的先进行以及患者诊断的需求,针对性影像技术的使用。(1)CT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于骨骼肌肉或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效率,例如重视系统以及寄生虫等等疾病而言,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故而常用鼻窦疾病、鼻咽早期肿瘤疾病。(2)CR技术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多数临床诊断中都会采用这类工具,因为鉴别能力较高,及时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却可以有效发现软组织中的疾病,所以常用与骨骼或是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断。(3)磁共振技术,对直肠的检查效果高于CT,但肺部的检查低于CT与CR,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看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多用于人体创伤情况、炎症情况、肿瘤情况、子宫情况,肝脏与胰腺检查中不推荐使用。

3展望

总体而言在影响技术临床诊断应用中,需要根据各技术的使用优势,合理分配技术的应用范围以及区域,才能够实现高校的综合性影像技术应用,不仅全面提高了诊断范围以及诊断内容,其诊断效果以及诊断技术得到改善,提高临床对患者身体生态指标的掌握,有利于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开展提高影像诊断效果与准确率,便于现代化医疗体制改革下医疗治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03):171-172.

[2]杨东奇.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6):155-156.

[3]谈彩琴.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8):5921+5924.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前景分析范文5

[关键词] 基层医院;网络远程医疗;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 R197.3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19-95-02

Applications of Network Remote Consultation in Primary Hospitals

CHENG Yiro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Yuqian People's Hospital of Lin'an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Lin'an 3113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utilization of remote network diagnosi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remote network diagnosis in primary hospitals. Methods We consulted with experts on a total of 139 cases. Results The misdiagnosis and lack of experience of cases greatly reduced through remote consultation. The diagnosis accuracy was as high as 95%. Conclusion Remote medical consultation system enables the local doctors to share the achievements of experts from big hospitals, and also makes it possible for patients to be treated by experts from big hospitals. Thus primary hospitals are sure to make progress in diagnosis.

[Key words] Primary hospital; Network diagnosis; Multimedia technology

网络远程会诊是指利用电子邮件、网站、信件、电话、传真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和通讯技术传递医学信息,将文字信息和动态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传送到远处医院的医疗会诊系统,供医学专家会诊参考,医学专家通过视频终端与远地的医生和患者面对面地开展会诊。目前,远程医疗技术已经从最初的电视监护、电话远程诊断发展到利用高速网络进行数字、图像、语音的综合传输,并且实现了实时的语音和高清晰图像的交流,为现代医学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外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已有4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远程医疗的探索研究[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放射科利用完善的电脑网络技术,使用西门子SPRIT双排螺旋CT和佳能DR,开通了远程读片会诊系统。该系统利用电脑网络平台,将患者CT、CR片传输上网,与相关专家共同探讨,以利诊断。我院于2008年1月开通远程会诊系统,至2010年6月,医院新投入100余万元的DR系统已经正式投入使用,配合远程读片会诊系统,使得图像生成更快捷、清晰,影像诊断更果断、准确。作为远程会诊系统申请端,共申请会诊139例,其中患者年龄最大75岁,最小3岁,疾病种类涉及10多个专科。远程会诊的总正确率达到95%以上。

1.2 方法

我院启用远程读片会诊系统,经患者、家属同意,利用互联网,由主管医生通过向网上发帖的形式,向医影在线会诊中心提出会诊申请,医院可以利用远程读片会诊系统,将患者的CT片传输上网,通过电脑网络平台,请各地的专家一起读片,共同探讨确诊。本组139例患者均按程序进行了全面的会诊。

2结果

门诊患者73例,占远程会诊总数的52.5%;住院患者52例,占远程会诊总数的37.4%;外院联系会诊14例,占10.1%。远程会诊的总正确率达到95%以上。其中普通远程会诊125例,占89.9%;急诊远程会诊6例,占4.3%;影像远程会诊3例,占2.2%;病理远程会诊2例,占1.4%;远程专科门诊3例,占2.2%。在目前条件下,基层医院影像及实验室检查项目基本能够满足远程会诊专家的诊断需求。见表1。

3讨论

远程会诊不但提高了诊疗技术水平,又提高医院收治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缩短与大城市大医院时空距离,促进了医院全面发展,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远程医疗会诊可以让患者在不离开本地区医院的情况下就能获得专家的诊治,不仅可以让患者节省就诊时间和节省费用,还可以避免当地医院因医疗水平过低而导致的误诊。远程医疗会诊已经显示出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远程医疗会诊包括了影像诊断、咨询、教育、医学信息服务等所有的医学活动。从广义上讲,是使用各种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医学信息和服务,从狭义上讲,包括远程影像、远程诊断及会诊、远程护理等医疗活动[2-4]。远程医疗会诊是一项新型的业务技术,无论是对医务人员,还是患者对远程医疗会诊的目的、形势及应用特点、优越性都很陌生,因此要做好宣传工作,以吸引更多的医生和患者利用远程医疗服务,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

远程医疗技术对现行的医疗体制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在现行医疗体制下的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出现一些诸如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等等问题,而应用远程医疗技术就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些缺陷[5]。在基层医院开展远程医疗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使用远程医疗在恰当的场所和家庭医疗保健中可以极大地降低运送患者的时间和成本;可以良好地管理和分配偏远地区的紧急医疗服务,这可以通过将照片传送到关键的医务中心来实现;可以使医生突破地理范围的限制,共享患者的病历和诊断照片,从而有利于临床研究的发展;可以为偏远地区的医务人员提供更好的医学教育[6]。一般来说,巨大的正在扩展的远程医疗应用可以极大地减少患者接受医疗的障碍,因为地理上的隔绝不再是医疗上不可克服的障碍了。

基层医院开展远程医疗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目前使用互联网开展远程医疗会诊,具有带宽太窄、传输速度慢、语音延时长、连接不稳定、图像小且不清晰等致命弱点[7],严重影响了远程会诊工作的质量和医生、患者的积极性。要保证远程会诊的稳定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远程医疗会诊双方应尽量采用同一品牌的调制解调器,主动采用卫星通讯通信技术,使远程会诊能够达到最佳水平。(2)尽量采用同一标准的会诊软件,避免各自为政,重复投资,也便于与医院各系统接轨,这将有利于远程医学事业的深入发展。(3)医院各级主管部门应考虑远程会诊专业人员的编制问题,需要配备一名既有计算机网络通信知识又有一定医学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来从事远程医学的工作,学习和研究远程会诊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成为远程医学方面的专家,这样也有利于远程医学的推广和应用。(4)在每次会诊后能对病历进行登记整理和分类归档,对于会诊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分析总结,以避免今后发生类似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曾民. 卫星远程医学系统在我院的应用[J]. 医疗设备信息,2006,21(3):14,17.

[2] 周丽君,徐旭东,刘安滨. 卫星远程医学教育的应用与展望[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19(5):460-461.

[3] 葛铁强,王福义. 远程医学信息网的应用和体会[J]. 医学信息,2007,20(3):367-368.

[4] 潘丽娟. 远程医学会诊系统分析[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4):240-242.

[5] 谭海珠,杨棉华,陈丹芸,等. 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中的发展与应用[J]. 医学教育探索,2005,4(6):410-412.

[6] 朱士俊. 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现状、难点和对策分析[J]. 中国信息界,2006,(4):60-63.

[7] 李亚军. 远程医疗在国内的应用和发展[J]. 医学信息,2006,19(1):39-40.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前景分析范文6

医学成像原理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介绍典型医学成像设备的基本原理、构造、临床应用、最新技术动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X线、CT、MRI和核医学成像的原理和图像重建方法,熟悉各种类型医学图像特点,[1]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科研技能,为今后从事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领域相关工作奠定基础。然而,该课程在理工科院校开展效果一般,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多学科交叉、理论性强,课时相对较少

医学成像原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课程,涉及物理、机械、医学、电子、计算机技术等,专业性很强。[2]理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医学基础薄弱,使教学难度加大。同时没有足够的课时安排,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很多环节无法深入讲解,致使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停留在表面。

2.偏重理论讲解,忽略实验教学

目前工科学校由于缺少医学仪器设备,针对各类成像技术大多是理论讲解,基本不开设实验教学,学生很难进行相关成像技术的实验操作。[3]而且对于学生机械结构分析、光路设计和电子学设计与调试、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的培养不够,针对成像设备的操作训练较少,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训练。

3.教学方法单一、呆板、不够灵活

课堂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授课,比较直观且信息量丰富。但就课程特点而言,仅仅多媒体教学是不够的。单纯的多媒体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偷懒情绪,不记笔记,幻灯片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1.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教学内容

笔者在实际调研和参考其他院校教学方法基础上,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根据理工科背景下学生对医学成像原理的实际需求,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在遵守原有教学大纲基础上进行了适当删减。比如在讲解DR成像原理时,由于前面章节已讲述了X线机的具体原理,而DR是数字化的X线机,所以在机械构造上讲述的内容较少,但是对DR探测器的内容增加了授课内容,其一将原来的4学时教学内容减少到2学时,其二有部分学生毕业进入DR设备公司从事探测器的电路设计工作,便于学生与将来的工作接轨。

2.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

笔者在多媒体课件中尽量多地采用动画和图片,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增强内容的丰富程度和可观赏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同时在缺乏实际设备学生无法亲身感受设备运行和操作的条件下,笔者尽可能地增加读片视频教学环节。另外,笔者会布置对每一种成像设备研究进展的综述类题目作业,引导学生利用和整合网络资源,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3.充分发挥实习实践教学环节作用

由于工科院校条件有限,大多院校没有开设实验室,这对教学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5]笔者将长春市前卫医院作为学生认识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医院科室参观影像设备,由各科室技术人员向学生讲解各种设备的操作方法,个别科室还设置了实验环节,使学生能够对医疗设备进行一些基本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改革成果

对长春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连续两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到11级学生有效问卷52份,12级学生有效问卷51份,问卷调查内容和结果如表所示。从调查表中可看出,11级学生对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的满意度较高。总体上看,12级学生满意度较11级高,说明随着改革的不断完善与深入,学生对本课程讲授方法和内容是满意和认可的。

参考文献:

[1][3]梁高峰,景爱华,宋卫东,等. 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4):76―78.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前景分析范文7

这些从前仅存在于科幻世界的梦想,如今正被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推向现实:医疗领域中的医用机器人,已经在运送物品、移动病人、临床诊疗和手术、康复护理和医用教学等方面一显身手,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日趋智能化、精准化

近年来,医用机器人已经发展成为先进机器人领域的前沿性学术方向,大大促进医疗,尤其是外科手术的微创化和智能化发展。医疗机器人北京市工程实验室主任张送根博士介绍说:“智能型手术及医疗机器人,有广泛的感觉系统、智能和模拟装置,涉及医学成像、图像分析、机器人、运动分析及虚拟现实等多个学科的最新成果,能够全面扩展人类能力极限,提高医生的手术及诊疗技能,辅助医生进行手术规划、仿真、操作等过程。”例如,可减少手术差错率,提高微创手术精准度,避免病人感染,降低辐射危害,增强抗疲劳能力等。医用机器人既提高手术及诊疗质量,又减轻患者痛苦,缩短康复周期,降低医疗成本,成为未来医疗领域的研发必然趋势。

医生受制于人体生理结构,在操作精度、稳定性、抗疲劳能力和抗辐射能力等方面有很大局限,而这些正是机器人的优势所在。与其他机器人相比,医疗机器人还具有独特优势:在医院、街道、家庭等多种环境下工作,决定了医疗机器人具有移动性与导航、识别与规避能力,还有智能化的人机交互界面,并在需要人工控制的情况下,具备远程控制能力;医疗机器人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都以易消毒和灭菌为前提,安全可靠且无辐射;以人作为操作对象的医疗机器人,要具有对状况变化的适应性,对作业的柔软性以及对人体和精神的适应性等;医疗机器人之间及医疗机器人和医疗器械之间具有或预留通用的对接接口,如人机交互接口等。

伴随科技进一步发展,医疗机器人还会更加智能化和精准化。有科学家甚至大胆预测,“到2100年,日常生活中将充满各种智能机器人,我们将同机器人紧密联系”。这让人振奋,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受制造费用昂贵等限制,机器人的智能化之路还很漫长。

治疗领域越发广泛

自从20多年前首台医疗机器人问世,如今,几乎在医学各个领域,都能看到医疗机器人的活跃身影。功能各异的医疗机器人正在改变传统医疗模式,迅速提升病人的生命质量。

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陈安民教授介绍,医疗机器人从功能上可分为5种类型:一是辅助内窥镜操作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能够按照医生的控制指令,操作内窥镜的移动和定位。二是辅助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它一般具有先进的成像设备、一个控制台和多只电子机械手,手术医生只要坐在控制台前,观察高清晰度的三维图像,操纵仪器的手柄,机器人就会实时完成手术。三是远程操作外科手术机器人:由于配备了专门的通信网络传输数据收发系统,这种机器人可以完成远程手术。四是虚拟手术机器人:这一机器人将扫描的图像资料进行三维分析后,在电脑上重建为人体或人体器官,医生便可以在虚拟图像上进行手术训练。制定手术计划。五是微型机器人:主要包括智能药丸、智能影像胶囊和纳米机器人。智能药丸机器人能够按照预定程序释放药物并反馈信息;智能影像胶囊能辅助内窥镜或影像检查;正在研制开发的纳米微型机器人,还可以钻入人体,甚至在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里,完成靶向治疗任务。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当属外科手术机器人和智能影像胶囊。“外科手术机器人动作精细、失误率低,可以避免医生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大大减少患者感染危险,并能够大幅降低放射线对患者和医生的双重影响。”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杨国忠介绍说。智能影像胶囊同样声誉广泛。这项于上世纪90年代就获得通过的专利技术,具有检查方便、无创伤、无痛苦、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等多重优点。患者只需服下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就能接受消化道系统检查,甚至接受机器人体内定点给药,可以作为消化道疾病诊疗的首选方法。

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医疗机器人显著推动了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令人期待。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瑞士、以色列、韩国以及新加坡等国的学术机构和公司,均设立了与医疗机器人相关的研究机构,开发出多种系统原型,部分已经形成商业化产品。

首部商业化手术机器人于1994年在美国推出。目前,由医生操纵台、机械手和内镜装置三大部分组成的美国“达·芬奇外科手术系统”最为畅销,截至2011年初,全球共计售出1700多台。此类手术机器人不仅能够完成普外科,还能完成脑神经外科、心脏修复、人工关节置换和整形外科等多领域手术,但上千万元的设备价格,仍是医疗机器人产业亟待突破的瓶颈之一。

我国的手术与医疗机器人研究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却很快。据张送根介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1997年至2007年先后自主开发了5代脑外科机器人系统。2002年,又研发出国内第一台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并于2011年获得医疗机器人注册许可证”。该产品目前已经成功进入市场。生产商也成为全球第五家获得医疗机器人注册许可证的公司,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性价比高、发展前景广阔。

2003年,南开大学研制出面向生物医学工程的微操作机器人系统,可实现克隆研究中的转基因注射、染色体切割、细胞融合与分离等操作。2005年,天津大学研制出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能实现显微镜下1毫米动脉血管的吻合手术操作。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前景分析范文8

这大概是无数苦于发论文而不能的临床医生的梦想了。这个场景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写不出论文,而是缺乏数据或者整理数据的时间。在国外,一线专家会有专门的科研助理团队负责整理数据和完成患者随访,在中国,基本只有最顶尖的专家才会有这样的助理;而且中国的医生工作负荷大,大多数时间都在手g室、病房或门诊,没时间去整理数据。”

零氪科技(LinkDoc)的CTO罗立刚告诉记者,由于结构复杂、专业性强,将医疗行业的数据大规模转化为机器可识别分析的数据,即结构化,一直是行业的难题。据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统计,美国也仅有不到3%肿瘤患者的数据被结构化用于研究,剩下97%的数据都闲置在医院信息系统(HIS)里或者病历病案室中。作为一家专注于肿瘤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的科技公司,通过承诺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报告和产品,零氪和诸多医院、科室合作,帮助他们处理脱敏后的病历数据,使电子病历信息转化为科研级数据,并研发人工智能工具,实现了肿瘤大数据一站式解决方案的搭建。

从“人工”到人工智能

将HIS系统中的患者数据,人工录入整理到数据库软件的标准化模板里,生成标准数据文件,再用SPSS、SAS等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这是临床医生做科研的传统套路。其中生成标准数据文件的过程(也就是数据“人工结构化”),罗立刚算了笔账:在美国,一位肿瘤患者,治疗全过程数据的平均结构化成本是5000美元;在中国,差不多也要5000元人民币。

“结构化是最关键的,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罗立刚说。一开始,零氪用传统方式收集数据,但很快就发现难以为继。“人工录入一份电子病历平均要花2个小时来整理,正确率还只有40%左右。”而要让录入人员看懂平均50多页的患者病历,也需要投入大量的培训成本。

之后,零氪对录入的流程进行了“流水线式”的改进。“比如说一份病历中有五六页是手术记录的信息,那就分成一个独立的部分,让一个录入员专门做手术记录的数据结构化。这样培训的成本低,工作效率也高。”通过分工,并引入了录入规范智能提示、参考病历自动推送、自动化质检系统等辅助技术,病历的录入时间从2小时降到了17分钟。

但人工录入终归“人力有时尽”,零氪又开始探索新的方式。 “第二代其实没有用到很复杂的技术,主要是一个系统工程,但这为第三代系统积累了经验。”

在数据采集上,零氪的大数据平台开始直接接入医院的HIS系统,减少中间环节。中国医疗机构的HIS系统厂家众多,没有统一标准,零氪的IT团队就只能一个个机构去实施解决方案,但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事情。“我们现在70%的情况下都是这样的,30%的在逐步实施。虽然过程中还会有一些问题,但我相信将来肯定都会打通。”

数据进入系统后,继续分工的思路,从简单的部分开始,数据结构化的工作逐渐由“机器辅助人工”变成了“机器取代人工”。我国医疗术语缺乏标准化和医疗信息的复杂性,是机器取代人工的障碍。但前期大量人工录入的经验积累,让零氪的团队熟悉了临床医生习惯的表述,明确了结构化点位基于的标准,形成了标准化的术语集,并开发了Fellow-X智能结构化系统。

“人工智能,有一大部分是通过机器学习完成了,给医疗数据处理带来了很大的帮助。”罗立刚介绍,数据被导入系统后,电子信息会自动解析、标准化录入并进行质量校验;纸本信息会被扫描成图片格式然后由图片识别技术(OCR)识别成文本信息。在引入了深度学习技术后,计算机在复杂场景下也能快速适配。“比如说化疗药紫杉醇,醇字识别错了,系统就会自动更正。目前我们95%的数据都能自动结构化,只剩下5%比较难的还需要人工。”人力劳动被解放,让数据处理能力大幅提升,一份病历的录入时间缩短到只需要5分钟。现在,零氪的肿瘤大数据平台已有超过100万的患者数据。

“IT的人做传统行业,要对行业有敬畏感,不要总说要颠覆什么,而要多去走访,多交流。” 零氪的大数据技术平台是完全基于阿里云的SaaS云服务,合作医疗机构的原始数据保存在内网中,清洗、脱敏、结构化后传输到云上,医生可以通过PC端或App进行访问。一开始,零氪在三家合作的医院试用新的系统,在不断交流反馈后,罗立刚发现,IT概念上的数据库和医疗行业的数据库有很大的区别。“我们IT的人说数据库,是说Oracle、mysql,而医疗行业的人说的数据库,是指从后台的存储到前台的可视化分析的整个解决方案。”

现实的需求促进了许多系统新功能的产生。临床医生不擅长统计分析,平台上便提供了描述性统计、组间比较、生存分析等可视化且便捷易用的适合肿瘤医生的功能,并可以用App随访自己的病人,统计分析结果均使用开源的R实现,“让大约80%的科研工作能在平台上实现。”

罗立刚感慨: “人工智能和处理后的医疗大数据结合,会产生许多新的帮助。”可以为医院和科室的管理决策提供数据,也可以辅助医生的临床治疗。“患者来了,了解情况后,系统可以将过往类似患者的情况做一个归纳呈现给医生,辅助医生做诊断。”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前景分析范文9

【关键词】 图像 创新 技术处理

一、产品介绍

核心产品便携式人体表层静脉显示仪,采用对人体无损伤的特殊红外光作为照射光源,照射难以用肉眼裸视直接看见脚背、手背、手臂、头皮静脉的患者或群体的相关静脉部位,从而帮助医护人员准确的查找静脉血管。

目前该产品已申请国家专利2项,采用红外线照射成像的阴影投影图像处理方法,准确定位表层静脉,实现精准注射。本产品操作便携、定位精准的特性,弥补了目前市场同类产品,体积庞大,操作不便,成像不清晰的缺陷,产品技术优势突出。

二、技术简介

图像增强处理是便携式人体静脉显示仪的关键技术,血管图像具有特殊性,因此采用一般的增强算子如平滑算法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产品采用微分直方图法二值化,微分直方图法是一种经典的二值化方法,其阈值的选择考虑到了有关静脉血管图像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对于目标较为突出,背景单一的情况下匹配效果较理想。微分直方图法的原理是设想图像中的目标和背景之间的灰度值急剧变化,利用灰度的变化率(微分值)来决定阈值。实际过程中,先将处理的图形分为若干个区域,根据每个区域内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阈值。为了使区间之间有良好的连续性,使用了逐点分区判断的方法,即综合每点附近100×100 区域内的像素情况来判断该点的最后的二值化取值。

三、技术处理过程

选择阈值步骤:

(1)用3×3的Laplacian算子处理输入图像并统计其直方图。程序中所用的3×3的Laplacian算子为:

(2) 用p-参数法选出阈值t。通常p- 参数可选为90%― 100%,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定义p= 灰度值大于t的像素数之和/全体像素数来计算P 的值,由此可得一个阈值t。微分直方图法二值化后结果,基本完好地提取出了特征纹线。

通过初期处理的图像,周围充满毛刺,这将会对接下来的处理产生很多干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中值滤波的方法来消除毛刺,使界限光滑,中值滤波会将会展现更清晰的图像处理效果。

细化是经过上述处理后的关键环节,具体实现是将二值化图像逐层剥去轮廓边缘上的点,变成只有一个像素点的骨架图像。细化通过确定图像的轮廓像素,移去所有不是骨架像素的轮廓像素,从而使处理后的骨架图线保留原图形的拓扑结构。拓扑结构的轨迹和人体血管的走向是非常一致的,细化后的图像既可以展现在人的手臂上也可以展现在显示屏上,通过两方面的保证,可以实现精准扎针的效果。

四、技术发展前景

通过分析便携式静脉显示仪的图形处理的技术部分,发现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不久的未来,将会更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学工程、工农业生产、航空航天、军事、工业检测、文化艺术等,应经发展成为一门前景远大的新型学科。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航天航空技术方面的应用将会更加多元化,除了简单的处理宇宙星球的照片外,可以在飞机遥感和卫星遥感方面发挥作用。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生物医学工程的应用,尤其是微型产物的照片的处理将会加快生物医学的研究速度和发展。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公安破案方面主要用于不完整图片的复原、指纹识别以及交通监控、事故分析等。除此之外,也可以对军事上导弹的精确制导,各种侦察照片的判读,具有图像传输、存储和显示的军事自动化指挥系统和模拟训练系统等需要缜密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其它方面的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已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如目前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立体地图,便是利用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教育领域的辅助教学领域和流媒体技术领域等等也会有更多的利用。

参考文献

[1] (法)麦特尔,《现代数字图像处理》,电子工业出版社;,第1版 (2006年7月1日),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