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健康互联网集锦9篇

时间:2023-09-25 11:38:33

大健康互联网

大健康互联网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4-156-2

0 引言

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以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不仅仅推进了产业的升级,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状态受到网络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加,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下面本文就从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影响出发, 对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方法和策略进行探讨和分析。

1 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积极影响

1.1 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局限于固定的空间中,其实现的主要途径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讲座或者是到心理咨询室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咨询,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过于的单一,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摆脱了空间的限制,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教师可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传播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健康和正能量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在多种途径中获取相关知识。

1.2 满足了教学相关信息的需要

在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数教育知识的来源均是书籍或者是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大学生在想获取特定的心理知识是相对较为困难的,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R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去查询自己所要了解的特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信息,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展示在学生面前,并实现一个有效的整合,在极大的范围内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内容,满足了教学过程中对更多信息的需要[1]。

1.3 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

在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对心理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很多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并不愿意与身边的同学分享,更不愿意与心理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导致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而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以及匿名性,在大学生倾诉和发泄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相关网站或者是空间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掌握,并及时给予正确的疏解,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2 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消极影响

2.1 影响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互联网+环境下各种信息和资源均涌现在大学生的面前,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这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大学生造成了思想和心理上的迷茫,很多大学生并不能在丰富和繁杂的信息资源中正确找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信息。同时网络具有一定的匿名性,大学生可以隐匿自己的性别、年龄、种族以及社会地位,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可以将自己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导致大学生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影响着法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2 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任务

互联网+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学生可以放肆的发泄自我,面对各种外来的新文化,而学生在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时并不具备良好的选择能力,因此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需要肩负更加繁重的教育任务,不仅仅需要让学生掌握教学的相关内容,同时也需要帮助学生正确的面对网络文化,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3 影响着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实施

互联网+丰富网络的信息资源,大学生的选择性再一次加强,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大学生自主的选择优质的网络心理课程,让学生在丰富的网络信息和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互联网+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有效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就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束缚,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避免不良的网络资源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3 构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3.1 构建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各个高校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监督机制,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信息氛围,同时高校也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设置一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也应该将网络上一些具有先进代表意义的资源进行整合,剔除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信息和资源,让学生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中更好地学习。

例如,教师在对“大学生情绪与调节”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情绪对大学生学习、健康以及生活、他人、人生发展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让大学生指导如何正确地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之后让学生进行相关网课的选择,让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网络课程,更加深入地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学习,并丰富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3.2 将网络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

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具有现实心理健康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更加深入,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持续和连贯性,教师可以及时地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掌握,并结合教学内容给予循序渐进的针对性指导。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将网络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在充分展示网络教学优势的前提下实现现实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与教师沟通和交流,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

例如,教师在对“气质”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应该将网络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融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运用显示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气质的相关定义、分类以及气质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之后通过网络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属于的气质类型,并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掌握气质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3.3 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机制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高效应该为大学生营造和创建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机制,以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高校应该组织具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团队,以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为基础,紧密结合互联网加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并建立一个可以有效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机制,通过大学生一系列的表现以及言行举止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准确的评估,以便及时的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

例如,教师在对“大学生挫折心理与调试”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的对创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评估机制进行运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以及心理防御机制,在课堂授课之后让学生登录网络心理评估机制,让学生通过评估机制中的相关问题来评估其心理状态,看大学生是否存在挫折心理,进而实现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环境下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造成的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影响,在互联网+环境中充分的对各种先进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运用,构建一个新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也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观念进行完善,全面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大健康互联网范文2

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进入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面对的信息日益多元化,不可避免地受到消极信息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但与此同时,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合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率,是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提供的契机

首先,互联网拓展了高校师生的视野。互联网特有的开放性特点,可以将全球范围内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行系统的归纳,这一方面能够有效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拓展高校师生的视野,心理健康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相关的教育知识,并观看国内外心理健康专家的讲座,进而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率。其次,有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互联网特有的虚拟性则可以帮助大学生消除疑虑和戒心,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案,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针对性。

二、互联网背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带来的挑战

首先,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出多样化现象。在互联网影响下,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多样,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一方面能够为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便利,但另一方面使大学生受到一些消极信息的侵蚀,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难度。其次,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冲击。互联网打破了原有的心理教育教学格局,大学生接触的信息更加丰富,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却甚少接触互联网信息,导致信息落后或闭塞,其权威地位自然受到挑战。除此之外,部分心理健康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能,但由于缺乏师生互动,导致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缺乏参与积极性。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

首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室开展互联网教学。教师可以运用高校的计算机教学设备,运用互联网进行辅助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QQ、微信等工具,创建心理健康交流群,通过网络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任务发送到群中,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并在课堂上进行拓展交流。当然,教师也可以运用这些新媒体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一方面有利于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强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教师还可以在这些网络平台上分享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完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

其次,教师应当运用网络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采用网络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并组建交流群,在群中上传和分享文字、视频与图片等资料,并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交流。遇到问题,教师要及时介入给予指导和帮助。这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时代性,促使大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心理健康知识。

最后,教师还可以采取因材施教教学法。大学生在生活阅历、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需求也各不相同,教师应当根据互联网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生活背景,进而开展针对性教学,例如,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消费心理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则可以侧重旅游心理学。这样才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龚素霞,李晶.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消

费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3):134.

大健康互联网范文3

近日,国务院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我国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到203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比2015年的76.34岁,再增加约3岁,达到79岁。

互联网保险+健康走向深度融合

《纲要》指出,要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

泰康在线副总裁方远近表示:“互联网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将是市场的大趋势。”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健康管理本就是保险业应有之义。20世纪60年代,美国保险业者发现,大部分健康人群仅用很少的医疗费用,而一小部分人却不合比例地用掉了大部分医疗费用,找到那些可能导致高费用的人并采取措施来减少他们的医疗费用,对保险业而言尤为重要。健康管理因此应运而生。

而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互联网企业在健康管理的便捷性上更有优势。此前,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就曾发出倡导,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健康”的优势,构建全民健康管理平台,努力推动个人有健康管理腕带、家庭有健康管理套装、社区有健康管理智慧屋、省市有健康管理中心的体系化建设,使健康管理从每人、每家、每天做起。

另外,川财证券分析师王传晓还预测,互联网大健康将引领健康险互联网化。互联网医疗得到政策支持、网络平台实现分级诊疗、大数据医疗信息化发展、医药分离、医药电商、多元化和个性化、跨界连接等因素,促使国内互联网健康公司大量涌现。同时,互联网保险市场发展迅猛,互联网大健康的发展将为互联网健康险的发展提供更大便利,发展潜力巨大。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互联网人身险累计实现规模保费1133.9亿元,是上年同期的2.5倍,而健康险仅占互联网人身险总保费的1.3%,虽较去年同期略有上升,但互联网健康险市场有待开发。

从产品入手探索慢病管理

尽管对于互联网保险公司而言,健康险并非其保费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在健康领域的布局,互联网保险公司却从未怠慢。

比如,泰康在线已与多家医院、医药企业、互联网医疗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互联网保险为核心,以投保人利益最大化为靶心的大健康生态圈。该公司此前透露,正在搭建一套“泰健康”会员体系,核心目标在于倡导未病先防,切实降低疾病风险。在刚刚举办的第十二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上,“全流程健康管理专家”成为泰康在线重要展现的业务板块,“老年防癌险”、“体检保”等众多的健康类产品显示了其对健康领域的热情。

众安保险也一直在进行新型健康险产品的创新。近日,众安保险推出的“糖小贝2.0”,即属于新型产品创新。据悉,“糖小贝2.0”是去年年末推出的智能控糖保障产品“糖小贝1.0”的升级产品。升级后,通过连接腾讯糖大夫智能血糖仪和丁香园的专业服务,将前端的智能血糖监测和后端的医疗跟踪管理服务整合成一体。同时,基于得到的血糖情况,给予相应的浮动保额激励,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血糖。未来,肝病、哮喘等慢性病也正在被纳入众安保险下一个攻坚目标。

互联网保险正在通过整合健康医疗服务,将传统健康险患病后应急补偿的功能,向前端进行了延展――从“被动抗病”转变成“主动防病”,让健康险真正起到预防疾病、健康管理的积极作用。

大健康互联网范文4

这是一个迷局,这是健康服务网站面临的困惑。这些困惑不必去采访某甲某乙,仅从这些网站提供的内容本身就可以看出来了。

现象一,鲜有喝彩的网站资讯

几乎所有的网站都是知识爆炸型的,由此可以看出,网站认为提供海量的健康以及医疗方面的咨询,是吸引公众眼球、提供全面服务、体现网站服务价值的核心。因此,实力较强的网站会以医疗健康门户的姿态出现。然而令笔者不解的是,这类资讯型内容占据了医疗健康服务网站的服务主体地位,不论遇到的困难有多少,网站依然义无反顾。此门户非彼门户,医疗健康涉及的领域之多、内容分类之细、知识难度之深,远远超越了其他的资讯及娱乐门户。于是一个艰难的问题摆在网站编辑面前,即深入了没人懂,浅出了无意义,内容如何既能深入又能浅出,这个难度恐怕很难把握精准。作为读者,这些半深不浅文字很难准确地满足个人的知识需要。

更加令人痛苦的是,作为读者,人们可以关注众多的娱乐及新闻内容,但每个人只会关心与自己病痛有关的信息。无论网站提供的病症知识多么丰富,人们只会浏览一到两个频道而已。同时,当病症和健康知识越来越丰富,分类越来越繁多时,读者个体的关注点就会埋没在网页内容中,“我不知道从哪去找,找到的内容又难以让我满意”。

同样,作为健康知识的受众,中老年人是关注的主体,但这一部分人群上网比例较低;作为互联网主力军的中青年,多数人只有在身体不适、家人生病等特殊情况发生时才会上网寻求更多的医疗健康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对健康知识网站的关注率,由此引发的网站活跃度、忠诚度问题,这是摆在网站面前的极大难题。

现象二,蜻蜓点水的网站服务

笔者关注到,已经有网站开始提供具体的服务,比如医院推荐点评、健康自诊、名医推荐等等。这些服务能否准确地、牢牢地把握住一个固定人群呢?那的确要因服务而异,即,公众对这类医疗服务的需求发生率是多少,网站真正能够提供有效服务的能力有多强?除非网站拥有实际的服务能力,并且其服务对象具有普遍性,否则目前的服务都将是蜻蜓点水而已。如果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那么我们只能认为,这些服务仅仅是网站死里求生的一种尝试,或者是上文所述的知识服务的一种延伸,而并非战略性的、策略性的商业结果。最终这些服务将与众多的知识频道一起,成为湮没读者注意力的干扰项。

现象三,照猫画虎的网站设计

除较大的一到两家网站之外,其他数十家与医疗健康有关的网站,很难看出专业性。普遍存在着页面呆板,功能平淡等问题。更有甚者,很多网站的定位都不清晰,既有行业资讯又有健康知识,网站自身也没有思考清楚受众究竟是谁。不客气的说,这些网站看不到互联网内行参与的痕迹。与其说是互联网健康服务,不如说是企业、社会机构的服务窗口,而远非拥有商业价值和社会服务价值的互联网模式。

迷局核心,思维需突破

我们很遗憾地看到,至少进入笔者观察视野的医疗健康服务网站,都在一条线路上做着类似工作,即“提供资讯—提供更多的资讯—想方设法展示资讯——在内容上搭载资讯——尝试web2.0的部分沟通模式。”他们在旧路上不断挖掘,希望能够通过内容的深化和丰富化走出困境。然而在笔者看来,这只能算作一个顽强的坚持,不论医疗健康门户网站的模式还是当前其他的模式,其基础——用户需求永远是不稳定的、是貌似宽阔实则狭窄的。这种需求特性对于大网站来说,也许能够支持当前的流量获取一些广告收入,但永远无法支撑一个自身健康的商业模式走向真正的财务自由。因此,这是一条越做越窄的路。只有从用户需求特性深入分析,摆脱资讯型网站的简单设计思维,也不要生吞硬套web2.0的模式,才能够走出困境。

医疗卫生及健康领域是个非常特殊的行业范畴,这是所有互联网人涉足此道时应该慎之又慎的,同时医学专业人士涉足互联网时更需要反复斟酌。互联网健康服务最大的难点在于医疗卫生领域的行业背景和知识背景,因此,互联网人士涉足医疗卫生领域时往往难关重重,反之医疗卫生领域的人士涉足互联网的困难却小得多。正是这一特点,使得目前互联网健康服务领域的探索者中,拥有医疗卫生领域背景的人士居多。同时,也许由于同样的原因,在模式进行初期设计规划时,缺少了互联网领域的经验及视野,使得商业模式在初期就并未得到真正的锤炼。也许,这正是当前互联网健康服务模式的设计思维难以突破的原因。

迷局的突破:服务是核心

任何互联网的模式所提供的都是服务,而医疗健康是关乎每个人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的大事,其相关服务的复杂程度远远大于金融证券等领域。同时,每个个体的服务过程极端复杂,几乎不可能总结出一定网络套路。凡是静态的资讯、知识、工具等单向性的服务均无法真正的体现服务价值,其结果不是太浅、就是不全面、或是难以获取。因此,真正医疗健康服务必须是人与人互动的,除非是那种静态的需求,例如电子商务、资料查阅,而静态的需求少之又少,无法形成受众集中的、效果有力的服务模式。由此,互联网健康服务的未来成功模式,一定会聚焦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服务上,将互动性服务与静态的服务相结合。以下是对未来的互联网健康服务的一些预测

线上服务与线下实体相结合,即,线下必须拥有服务实体的支撑。

线下的服务实体在通过互联网平台的组织,形成线下的服务网络。

网上服务不可能面向医疗问题,而应该是医疗辅助问题。

互联网解决的是沟通方式、服务模式和计费模式的的问题。

当前的互联网服务网站的模式肯定会消亡或被改造。

多个互联网服务模式之间的竞争,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公信力的竞争。

通用电子病历、网上挂号等整合医疗机构服务的模式不会很快成功,因为这些模式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太大。

大健康互联网范文5

正如校长所说,互联网有非常多的益处,当然,害处也不少。可是同学们,你们上网的时候是不是都只沉迷在互联网的游戏上了。假如我们上网学习知识,浏览一些健康又有知识性的网页,那么,互联网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宝库,而上网就等于去宝库里寻宝。可是,假如我们上网使劲打游戏,玩了七八个小时才肯停手;然后,又去浏览一些不健康的黄色网页,那么互联网就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恶魔,不停的吸收着你的身心健康,甚至,还会导致家庭不和,离家出走。所以,互联网就像是一个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假如用得好,它就会变成有益的东西;假如用得坏,它就会变成有害的东西。

校长又说了因沉迷于游戏而导致的悲剧的三件事,每一件都是惊心动魂,每一件都是毛骨悚然。听完校长所说的三件事后,我简直不敢相信,互联网中的害处,有这么大!

校长所说的那十大危害,不正好说明互联网的害处带来的危害有那么多吗?尤其是第一处:损害身心健康和第二处:导致亲情不和。损害身心健康,就等于损害了两样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损害了身体健康,就等于损害了学习,损害了自身体质;损害了心理健康,也就损害了人际交往能力。导致亲情不和,也是一个巨大的危害。亲情不和,学习能好吗?亲情不和,家人还会喜欢你吗?所以,沉迷于网络游戏带来的危害是巨大而严重又可怕的。

大健康互联网范文6

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

基于互联网医疗刚性需求的不断扩大,互联网医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据易观智库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在政策、技术、需求的推动下,中国互联网医疗总体市场以31.1%的复合增长率稳步发展,至2014年,互联网医疗总体市场规模达11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8%。预计未来两年仍然高速增长,2017年受在线医疗增速放缓的影响,互联网医疗整体增速放缓(见图1)。

2014年,我国网民规模为6.5亿,普及率达48%;手机网民为5.6亿,占比86%,因此,互联网医疗逐渐以移动医疗为主成为必然。从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构成数据来看,移动医疗占总体市场规模的比重从2011年的17.0%增长到2014年的26.4%,2011~2014年移动医疗以51.8%的发展速度远超在线医疗25.9%的发展速度。预计至2017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对医疗健康各个环节的逐渐渗透,移动医疗的占比将超过在线医疗,达到55.0%。因此,移动医疗将会是互联网医疗未来的重点方向。

从产业链来看,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产业已经整合了移动医疗服务商、医疗设备制造商、IT巨头、风险资本、移动运营商、应用开发商、数据公司和保险企业等众多参与者,形成了以在线医疗和可穿戴设备为主的产业格局。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产品开发的加快和企业经营实力与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互联网医疗产业链将向纵深方向发展。

从竞争来看,互联网医疗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商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前来“抢滩”,竞争十分激烈。近年来,苹果、谷歌、三星分别推出了各自的智能健康平台,百度、阿里、腾讯也通过投资或并购的形式入主国内知名在线医疗平台。但是整体来看,上述巨头的相关布局更多的属于战略卡位,而在底层数据的收集环节仍处于各自为战的探索阶段,互联网医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上。未来,随着市场参与者对数据资源的掌握和利用能力变化,竞争格局也会处于不断的动态调整过程中。

驱动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关键因素

随着国家不断出台互联网医疗相关利好政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传感器技术的进步、用户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以及巨额资本的不断涌入,互联网医疗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国家政策利好。在政策层面,国家今年以来频频出台医疗相关政策,推动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重塑。2015年1月12日,卫计委《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医师合理流动,放宽条件、简化注册审批程序,探索实行备案管理或区域注册,优化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环境。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5省区远程医疗政策试点,为推广应用远程医疗提供实践基础和经验借鉴。同月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确定了2015医疗改革的七个方面。3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规划要求,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5月7日国务院出台的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制定完善“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推动医药电商发展。8日国务院印发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意见,9日国务院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5年工作重点。在政策的刺激下,我国互联网行业与医疗行业的融合势在必行。从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政策中,可见多点执业、医药分开、网售处方药、加快发展商业保险等信号已经十分明确。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的春天就要来临。

技术相关因素的推动。4G和Wifi技术发展,使终端设备更加快速地连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迅速发展,使快速地从实时数据流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成为可能;网络和智能手机等硬件的普及,使得互联网医疗可覆盖人群大幅提升,同时加速保守的医生群体的观念转变;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可穿戴设备更加智能化;机器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也将为人类带来更加智能化的服务。这些因素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使得远程医疗、慢性病监测、在线医疗、移动医疗等成为可能,从而改变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

用户需求的推动。医疗资源不均衡导致看病难、挂号难问题凸显,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导火索;中国老龄化人口增多,慢性病患者越来越多,造成医疗资源出现严重短缺;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升高,个人健康管理意识大大增强,对冶未病有了明确需求;药品链条信息的不透明导致看病成本居高不下,以药养医的状况依然持续。

BAT等重量级选手参与及资本的推动:BAT、京东、360、小米等大体量公司凭借敏锐的嗅觉快速进军移动医疗领域,使得互联网医疗炙手可热,大量创业者涌入该领域;短短三个月之间,挂号网1亿美元、丁香园7000万美元、春雨医生5000万美元三起融资,引发了业内对互联网医疗的热切关注,互联网医疗领域热钱涌动,使得互联网医疗迎来爆发。

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

计算机世界研究院认为,未来互联网医疗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重度垂直将成为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趋势。重度垂直,是指企业通过自建,或整合某个细分疾病领域的一系列完整的医疗服务链条,从而达到消费者可以在一个企业的平台上获取一站式完整闭环医疗服务的商业模式。任何一个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都存在于两个维度所构成的四个方向之中,这两个维度,一是在病种类别上,是做大而全,还是做垂直细分;二是在整个服务链条上,是做独立环节,还是做重度整合。四个方向是:重度-大而全,重度-垂直,独立环节-大而全,独立环节-垂直。由于医疗服务需求的“纵向”衍生性存在,我们认为像网购电商那样大而全的模式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不成立。“重度垂直”将是大势所趋,但“独立环节-大而全”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将依然存在。我们认为最终互联网行业将发展为“一全多垂”的行业生态。结合到病种细分方向,我们认为具备七大要素的病种方向,更适合重度垂直,即:治不好(慢性)、必须治(致命、痛苦)、高单价、高频次、多环节、重时效、基数大。而具备这七大要素的病种有糖尿病、肝病、心脏病、肿瘤、尿毒症等,它们有可能最先实现重度垂直的互联网医疗模式。

“重问诊模式”产品将更有发展潜力。目前市面上,“轻问诊模式”的产品较多,但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对于患者而言,使用频率低,对医生无依赖,对软件的信任感低;对于医生而言,没有患者数据,学术价值低,且比较随意。“重问诊模式”的产品让就医问诊变得更垂直、高效,在预约挂号、导诊就诊、看数据等方面可一键解决。对于医院而言,“重问诊模式”有利于科学安排资源,减少运营压力;对于患者而言,可以减少就医时间与费用;对于医生而言,可以提升自我价值,减少医患矛盾。

个性化医疗将是未来健康的重要趋势。互联网医疗重视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通过建立每个人的健康档案,为他们提供更精准、更匹配的医疗服务,进而达到预防、预测的目标。精准医疗的核心是把人群细分,对病人个体化的行为和数据进行精准的解读,给出精准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大量的医疗数据。通过精准医疗,可提高治疗的有效性、进一步降低不必要的药物的副作用、节约医疗的费用。此外,大数据时代的医疗模式会有比较大的明显变化,即从简单诊疗发展到疾病的预测、疾病的预警,再到积极参与管理,最后到个体化治疗。未来每个人都有配套的终端,完全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对自己身体体征生命的相关信息进行筛查、收集,然后相关信息会传递到健康顾问家庭医生那里,可以进一步得到相关疾病回馈以及健康指导。未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基因测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人而医”时代将会来临。个性化医疗将在现在互联网医疗的基础上,由生理数据层面,深入到基因层面,实现真正的精准医疗。

健康管理将随时随地。随着移动医疗产业的成熟发展,随身健康管理将逐步兴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随身健康管理可使专家服务大量人群,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专业的内容服务。随身健康管理类似一个临床诊疗的过程,可以跟随个人,提高健康水平、降低意外风险和医疗支出,也能缓解医疗机构的压力。尤其是针对患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具有心脏病突发风险的高危人群,随时随地进行健康管理将更为重要。

可穿戴式医疗设备将更易用。包括脉搏血氧仪、葡萄糖监测、心电图、助听器、药物输送等类型的可穿戴式设备,作为新一代智能终端,将成为新的移动平台市场及生态圈。同时,随着穿戴式医疗仪器的传感器终端将朝着微型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而其载体也将朝着人们更容易接受、适合长期使用和不干扰日常生活的方向发展。如具有传感功能的T恤衫,采用传导性纱线和小型化柔性电极进行电连接,使医生能通过T恤衫来实现对穿着者心电信号的测量,预期可进一步实现身体活动情况、血氧饱和度和肌电信号等的监测。

大健康互联网范文7

移动医疗投资:颠覆还是补缺?

6月23日,健康微能量宣布,携手自有平台上2万名三甲医院医生,成立三甲医生集团。据悉,这是中国首个基于移动互联网且规模最大的三甲医院移动医生集团,覆盖北京、上海等全国顶尖的三甲医院的医生团队。

移动医疗是当下备受关注的一个产业投资热点:越来越多的传统医院开始跨界拥抱互联网,药企、保险公司、电商等相关行业也欲切分蛋糕,在移动医疗这片产业跨界新天地中抢占先机,一时间“互联网医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微信服务号“第一妇婴客服中心”,设立微信支付,成为上海首家“支付宝未来医院”和“微信智慧医院”;爱康国宾推出“导医通”APP,提供诊前预约服务;恒大健康成立中国首家互联网社区医院;此外,阿里巴巴推出“未来医院”计划,借助支付宝在大型城市推行挂号、医院导航、缴费等服务;小米以硬件入口为核心,2500万美元入股九安医疗。据数据预计,到2017年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达到125.3亿元,而目前国内的移动医疗APP已达2000多款。

移动医疗领域的投资者和创业者们希望成为医疗体系的颠覆者,但事实上,无论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深度,还是移动健康的技术创新支撑,当下的移动医疗更多的是一种“补缺者”角色――可以为医疗服务商减少开支、更迅速和更准确得出诊断结论、获得更好的病人管理工具等,也能让病人获得医生远程监测、视频探视、与护理者取得更好联系等,弥补传统医疗体系的某些痛点不足,提供更便利化的医疗服务路径。

消费者需求决定产业模式前景, 未来移动医疗发展的一大趋势是,企业要将线上APP应用与线下服务和产品进行更深层高效的软硬件对接,从而给用户带来更好的移动医疗体验。

健康服务预约:O2O模式下的健康新消费生态

当今社会,亚健康问题日渐突显,且呈现出高速增长趋势。有数据调查显示,中国目前的亚健康人群已经高达70%,主要以20―35岁的白领精英、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主。在此背景下,健身会所、养生馆、美容、理疗、SPA等传统健康服务行业,也积极践行互联网加法创新生存,打破行业惯有思维,开创“网络营销+智能硬件+线下专业资源”三者融合的新健康消费生态模式。

据报道,2014年,百度直达号的触角开始向体育健身领域延伸,与中体倍力合作,将云直播、360度看馆、线上测体质、线上健美操、在线商城等搬到手机上,力图打造移动端的私属健身房――网友只需在手机端的百度搜索框中搜索“中体倍力”,就能直接进入健身业的首个直达号,完成场地参观、入会、私教预定、线上健身等一系列计划。

还有最早开展O2O移动健康的点妙手,也耕耘在更为细分的移动健康领域,推出了全国第一家专业理疗师上门服务平台:用户通过官网、微信服务号预约理疗师上门服务,无论在家、办公室、公园还是酒店,都可以随时享受到比传统店铺更便利、更快捷的贴心服务。

健康产品穿戴:从头到脚的健康管理时尚

2015年,Apple Watch的市场推广引发了行业对智能穿戴和移动健康产品的新一轮关注热潮。

生命体征测量服、智能手环、睡眠传感监测带、动态心脏监控、智能血压计、远程无线胎儿监护仪、新生儿健康监测腕带,还有可替代内窥镜的微型摄像机器人、可服食电子药丸等等,移动健康产品层出不穷。消费者使用产品进行健康监测,即可对危险及时报警,提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智能化的移动健康产品,数字化的健康分析和体验,使移动互联网大潮下的中国健康行业,更具时代时尚性。

资料显示,可穿戴设备具有能解放双手、随时开启、环境感知、在线联系、方便提醒、开发平台等特征。让一切变得可连接,我们真正随时、随地处于互联网中,甚至自己也越来越像个终端。可穿戴设备按功能可以分为提示提醒、参数检测、运动健身、防丢防摔、便捷查询、信息查询等, 形式可以包括从头到脚。

大健康互联网范文8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在健康管理平台中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入手,分析移动健康管理的的需求,提出了一种移动健康管理平台建设的思路方案。

【关键词】移动 健康管理 大数据中心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how to use the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in health management platfor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In this paper,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we analyzes the needs of mobile health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scheme of a mobile health management platform construction.【Key words】Mobile, Health management, The large data center

【Author′s address】Qingyuan City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Guangdong 511500,PPC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0.064

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作节奏也快速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随之带来各种健康问题。因工作和生活压力大,传统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症状越来越年轻化,慢病占比越来越高,这也引起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相应也出现各种健康管理机构。这些健康管理机构在进行健康管理时,主要还是基于体检着手进行健康分析,都需要人员每年到机构进行体检,体检出问题再去医疗机构就诊,这带来一个明显问题就是间隔的时间较长,无法满足人们需要时刻关注个人健康,特别是慢病跟踪管理的需要[1]。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不断发展,医患沟通也已开始借助信息化技术而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正确的认识和使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而能达到较好的医疗效果 [2]。

而当前信息时代已经进行移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将信息技术带到我们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使我们的生活随时都可以传递快速的信息,这种技术特别适合健康管理的需求,可以随时随着地的让人们了解健康信息、跟踪自身的健康问题,实现对自身健康的快速关注。

如何将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健康管理需求进行紧密结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1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特点

移动技术和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通讯技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藉着高覆盖率的移动通讯网、高速无线网络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移动信息终端,移动技术的使用开辟了广阔的移动交互空间。近年来3G和智能手机的引入无疑为移动应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心剂,现在手机CPU的速度已经达到前几年台式机的水平。而手机和移动终端的可移动性是普通电脑所没有的巨大优势。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通话工具,而且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可以随身移动的信息处理平台。这些移动的计算平台与笔记本电脑构成了移动的“云”,因此应运而生的“云计算”概念正在不断地扩大它的影响力,必将带来一次新的技术的飞跃。因此移动应用将会越来越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包括移动医疗、移动办公、移动政务、移动商务、移动执法、移动旅游服务等等。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多可以找到和他所在位置相关的信息、处理的办公事务或私人事宜。现在有许多IT界的巨型企业加入进来,例如Google推出开源的Android移动平台,整合了他的Gmail、Google地图等资源,创建了一个庞大的移动应用产业链,并引入了各行业的巨头参与(手机制造,软件开发,移动运营)。移动应用正在发生一场新的变革[3]。

移动互联网有如下特点:

①高便携性:除了睡眠时间,移动设备一般都以远高于PC的使用时间伴随在其主人身边。这个特点决定了,使用移动设备上网,可以带来PC上网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即沟通与资讯的获取远比PC设备方便;

②隐私性:移动设备用户的隐私性远高于PC端用户的要求。不需要考虑通讯运营商与设备商在技术上如何实现它,高隐私性决定了移动互联网终端应用的特点——数据共享时即保障认证客户的有效性,也要保证信息的安全性。这就不同于互联网公开透明开放的特点。互联网下,PC端系统的用户信息是可以被搜集的;

③应用轻便,除了长篇大论,休闲沟通外,能够用语音通话的就用语音通话解决。移动设备通讯的基本功能代表了移动设备方便、快捷的特点。而延续这一特点及设备制造的特点,移动通讯用户不会接受在移动设备上采取复杂的类似PC输入端的操作。移动互联网的前提,抓住行业强势资源,相关节点进行有效的整合产业的资源。

2健康管理平台需求分析

健康管理平台是基于健康管理需求来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一般由医院体检中心或健康体检机构来负责建立,该管理平台主要依托健康管理专家为各种人群提供健康体检、体检评估、预防干预、临床干预和慢病跟踪等全健康管理过程[4],这些过程如图1所示,这些过程不仅需要使用健康管理平台的人群使用,而且全程需要各专业专家等共同参与健康服务。因此一个完整的健康管理平台有如下需求:

①全健康过程管理,我们从图1可以看到健康管理过程是保证人体健康、预防、治疗等整个完整的健康干预管理过程,整个流程是紧密相连的过程,现在的健康机构主要是预防干预过程,而医疗机构更重视临床干预过程,因此他们的健康过程管理还不完善;

②健康管理需要时刻关注健康状态的变化,健康管理过程是人体健康各种状态变化的管理过程, 各种状态的变化需要时刻关注,它的时效性很高,特别是一些疾病病灶出现的时候很可能就是某些疾病要出现的表象,而一般人是难以判断和提前干预的;

③健康管理过程需要多个专业专家的参与,健康管理从体验的基本指标开始需要体检的专家进行判断,如果只出现医学化验指示的异常,营养专家就需要用饮食进行调整,健身专家需要提供健身建议,而当出现疾病病灶时需要相应的专科专家进行判断并进行前期临床干预,只有这样才能使健康管理过程更专业和更安全。

3移动健康管理平台的建设

移动互联网技术带给我们实时快速沟通的互联能力,而健康管理平台的全过程专家参与和健康预防等也需要快速的服务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一个健康管理平台,将健康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在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上,要建立好一个完善的移动健康管理平台必须充分考虑以下问题:

①健康管理平台的大数据中心建设,健康管理平台包括健康的评估、营养管理、健身管理、疾病管理、疾病诊疗和疾病的病后跟踪等,这一系列数据都需要基于建立一个大数据中心,通过建立各个专业的资源库以支撑健康管理平台的信息建设;

②健康管理平台移动终端建设,为方便人群快速的使用健康管理平台,对自身健康进行快速的管理评估,就需要人群能快速的使用健康管理服务,而移动终端是实现这些服务最便利的设备,通过移动终端提供友好的界面方便专业化的管理和咨询,同时现在也可以通过IOS或Android等移动终端设备连接各种生化指标测试设备实现实时的生化指标数据的采集,以提供各专家的诊断;

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建设,要提供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就必须要健康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专家的参与,通过一个健康管理云平台[5]可以让各类专家随时提供相应的服务,而不只是局限于在一个健康管理机构或者是医疗机构,这样才能快速的提供专业的健康服务。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提出移动互联网健康管理平台的建设模型如下图所示:

近来提出的云计算正迅速地从概念和理论探讨走向实际应用。它是一种崭新的体系架构,是一种服务方式和运行模式,是合理组织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平台。[6]该模型通过建立一个健康管理云实现一个健康管理大数据中心,而各类专家和普通人群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7]随时接入该健康管理平台中,实现快速的健康管理使用、咨询和服务等功能,以实现各种专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快速集成,提高移动互联网的高效健康管理平台。

4结束语

通过分析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和健康管理的需求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健康云管理平台大数据中心的解决方案,为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健康管理平台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常盼盼.云计算在医疗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与思考[J].医疗论坛,2010,(9):2579-2580.

[2]李郝,程铭,王鹏,等.建立信息化平台加强医患沟通[J].现代医院,2006:93-94.

[3]刘军,马文丽,姚文娟,等.基于GPRS远程医疗系统的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27(3):9-12.

[4]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78-185.

[5]潘凤明,张烨.医疗卫生云计算化应用管理[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11,14(1):67-70.

大健康互联网范文9

【关键词】网络;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心理健康

众所周知,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在新的互联网时代背景和环境之中,新型的网络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显现出新的形态特征,它也显示出与人们在网络中的心理健康关系。大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以网络为结点,融入到网络环境之中,并生成了各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由此,我们关注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探讨互联网h境中的网络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影响。

一、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综述

在互联网迅猛冲击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学习的过程中,衍生出一种新型的网络人际交往形式,它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人际交往形态的拓展和延伸,具体展示出其如下内涵:

1、网络人际交往展现出人的社会性属性。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属性也即人的社会性本质,而在网络环境中的人际交往也同样具有人的社会性这种本质属性,它只是利用的媒介,发生不同的空间下的人际关系,并无法改变人的社会性的属性。

2、网络人际交往必须以互联网为依托而实现。在互联网环境之下,网络将处于不同空间的人相联系,以网络为中介和基础,实现间接性的交往,从而达到人际交往的目的。

3、网络人际交往归属于一种精神层面的交往。在网络环境中生成的人际交往主要是思想、意识、观念、情绪方面的内容,而这些都是精神生产的产品,注重人们之间的精神产品的传递和交换。

在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人际交往对象的宽泛化特征。网络人际交往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遍往,是一种交往对象极其宽泛的交往形式。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人际交往大多局限于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下的人际交往,而只有互联网才实现了最为宽泛的人际交往。

2、网络人际交往过程的隐匿性特征。在互联网环境之中,人们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交往,也即运用虚拟名或符号实现“身体不在场”式的人际交往,这种隐匿性的人际交往过程显示出与现实交往极大的差异性。

3、网络人际交往角色的虚拟性。在网络环境之中,交往的主体都是虚拟的角色,大家处于一种相对平等、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冲突的交往场景之中,有助于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

4、网络人际交往心态的平等性。这主要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征,取消了人们的现实身体、地位、文化背景、职业、权力等信息,而都被纯粹的数字所替代,因而不存在现实交往中的沟壑,网络人际交往中的心态都是平等的地位,互动关系无须受到任何现实关系的制约,形成了人际交往中的真正平等和自由。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的主要概念是指在社会环境之下,个人所具有的良好的心理效能与表现出来的行为状态,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可以进行个体内心心理的调整,从而达到自我人格的逐步完善。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个人情绪积极而稳定。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拥有积极、乐观、自信而稳定的情绪状态,能够在适当的场合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随着环境和对象的改变而产生相对应的情绪改变,更好地使自己融于环境之中。

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用宽容的、理解的心态,与他人进行交往,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3、良好的感知能力。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可以较为全面地评估自己,也可以对现实环境较好地解释,既不会过高评价自己所拥有的能力,也不会无谓贬低自己而逃避现实。

4、适度的紧张感。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适度的紧张感,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较好的筹划能力,可以较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适度紧张而又不过分焦虑,在遭遇困境时,能够镇静、理智地思考,寻求解决对策,而不会惶惶不安。

5、心理适应性较强。心理人健康的大学生可以拥有自主、独立的生活和学习能力,情感上和意志上独立性强,并可以寻求到自己精神上的充实点和兴趣点,不会轻易感觉到空虚、敌对、消极等不良情绪,他们可以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心理适应性较强。

三、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经过调查和分析,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水平明显高于现实人际关系水平。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大学生与异性之间的交往受限于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性别特性的不同,普遍存在人际交往困扰。而在网络人际交往之中,其匿名性、平等性的特征,可以使大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释放自己的本能和个性,并且可以恣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实现精神地位的平等。而在现实人际交往之中,却由于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而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遮掩自己真实的想法,这就难以使大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中袒露心胸,尤其是在与异性的交往之上,显现出较大的现实人际关系困扰,在同性面前可以暴露的缺点或弱项,却不愿意在异性面前显露,以保全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

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中,他们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比全国青年群体较差,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面临更多的价值文化的冲击,在面临人际关系、恋爱关系、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较大,致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较大程度的阻碍。网络人际交往与人的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紧密相联,并且与一些心理抑郁感和心理孤独感有相关关系,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间接的效应,并成为了网络交往动机和心理健康的中介。可以这样认为,运用网络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越多,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在网络人际交往空间逐渐增多的过程中,可以极大地拓展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渗透,并促使其健全人格的生成,向更为个性化、独立化、开放性的方向发展。

然而,对于少数病理型互联网使用主体来说,在他们的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效应之中,具体的影响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有:网络人际交往消极结果;网络人际交往自我暴露和情感体验;网络人际交往认识因素等。经测试得知,网络人际交往的消极结果越严重,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网络人际交往中自我暴露越多、情感体验越积极,则显露出越低的心理健康水平。网络人际交往越积极,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四、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提升路径分析

1、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教育,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互联网络的扩张和发展之下的网络人际交往,要最大化地减少其网络人际交往的负面作用,要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能力,督促大学生形成内在的、自觉的道德任意识,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增强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以更好地增强大学生的辨析能力,并且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引领学生,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正确地认识自己、感知网络,建构良好的网络人际交往关系,生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促进大学生与现实的联系,提升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能力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大学生不能过于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之中,而应当多多融入到现实社会之中,接触和感知社会中发生的具体事件和内容,防范迷失在网络之中,形成封闭的网络人格。为此,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适宜的活动,通过现实交往活动,使大学生掌握现实人际交往的规则和方式,产生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的心理健康素质,在与他人的现实交往中纾缓自己的情绪,并使自身的心理需求获得满足,在与他人现实交往和接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增强了与他人现实交际的能力,并进一步促进良好的、健康的网络人际关系。

3、更好地借助于网络实现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在网络环境之中,我们看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的优势特征,进行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要转变原有的权威性、强制性、灌输式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利用网络开放性的特征,使大学生呈现出更为完整、更为真实的自己,从而使教师更为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好地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如:师生QQ群、微信群、师生论坛等,从而更好地施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

4、净化网络人际交往空间,健全网络制度体系

网络环境不应当是污浊的虚拟环境,还应当保持网络的清洁性,因而,为了保持网络环境的净化和健康,需要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保障网络的净化空间,要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加以过滤和剔除,并注重加强网络立法制度和体系,使其规范化、有序化,更好地培育和健全大学生的网络法制观念,在遵循网络法制的条件下,更好地进行网络人际交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渗透和扩张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领域的过程中,大学生是互联网中的活跃主体,他们在网络中的人际交往动机和人际交往关系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我们认为,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为复杂,不可片面地加以分析,要正视网络的双向,网络可以拓宽学生的人际交往面,正确地运用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然而如果一味沉溺于网络,则不利于良好健康的网络人际关系的生成,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科学而理智地运用网络人际交往,需要加以积极的引导和教育,才能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生成。

参考文献:

[1] 林虹静.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J]. 科教导刊(下旬). 2015(12)

[2] 李萍. 摆脱心灵桎梏 体验多彩生活――大学新生环境适应不良问题的心理调节[J]. 科教导刊(下旬). 2015(12)

[3] 王丽.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6(01)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