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健康人才培养集锦9篇

时间:2023-08-09 17:25:29

大健康人才培养

大健康人才培养范文1

论文摘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不仅是人类健康的要求,而且可使大学生具有索高的忍想境界,这个问题,小可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发展,大可关系到民族的素质、祖国的建设,影响到社会主义精神丈明的建设。

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高达20.23%。某地的16所大学调查结果表明,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其中某所学院的统计表明,该校因精神病、神经病和其它心理障碍而休学的人数在总休学人数中的比率高达40.3%,这就给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他们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

一、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障碍

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来看,存在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自傲心理、自卑心理、懈怠心理、孤独心理及变态心理等。

自傲心理。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仍是精英教育,能够跨人大学校园的毕竟是少部分,而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因其在中学阶段成绩优异而倍受家长、教师及社会的关心、爱护,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唯我独尊、事事以“我”为中心的自傲心理,其主要表现是目空一切,骄傲自大,集体合作意识差。

自卑心理。与自傲心理相反的则是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在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和家庭困难的学生中较为突出。其表现是性格孤独,缺乏自信,参与性差。

懈怠心理。其特征是事事不思进取,无上进心,办事不积极、不认真。

孤独心理。一些大学生在进人大学前,受到家长、学校的严格管理与监督,自主性很小,更有甚者,长期生活在父母身边,自理能力极差,事事不能摆脱家长的“拐杖”,一遇到挫折,便六神无主,内心异常焦虑;也有的学生不能转变旧有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而感到学习吃力,压力加大;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造成人际关系紧张,陷人孤独境地。其特征是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周围人进行交流。

变态心理。自傲、自卑及孤独心理发展到极端,就会演变成心理的变态。这种心理在极个别学生中存在。其主要特征是自尊心畸形发展,唯我独尊;有的异想天开十分荒诞;有的嫉妒心极强,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就非常痛苦,有事没事找茬;有的常常毫无根据地猜测和怀疑别人,错误地认为周围的人都是不可信的,因而敌视、仇视一切。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心理障碍问题涉及到社会、生理、心理诸因素,它是这些因素作用于个体的结果。就社会因素而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特别是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导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的汹涌而至、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日趋复杂。这些无不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影响,构成心理平衡的失调。在学校环境里,如学习生活比较紧张、业余生活单调、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教学方针贯彻的片面性等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就个体因素而言,学生的心理特点、身体状态等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特别是大学生处于17一22岁之间,有其独特的心理变化特点:认同的危机、性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冲突、情绪不稳定、缺乏耐冲击性。在这人生中苦恼、烦扰最多,体验最为深刻的时期,内心既敏感又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是心理问题最易发生的时期。当然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说,社会因素对于个体发展问题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要转变为现实性,最后还是要通过主体自身而起作用。

中学阶段教育的不良习惯的影响。中学对高考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使升学的竞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显然对学生学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确实给中学生带来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学校分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班又分重点班和普通班。教师常常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长时间向学生灌输、拼命地加班加点;学生则长期地处于高度紧张和焦虑状态,犬脑过度疲劳,处于超负荷运转,从而导致了心理机能降低,如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思维刻板,想象力贫乏等。这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所以大学新生中也就有不少患有神经衰弱和失眠症等,处于一种百米冲刺后的状态。可见,高中阶段教育方针、教育目的贯彻的片面性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学习、生活环境所带来的不适应。高中毕业考人大学后,学习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新生人学时就会碰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人学之前,大部分学生都居住家里或寄读校内,从小学到高中,都有一些熟悉的同学、朋友和老师,周末又可和家人在一起,相同的语言,共同的习惯,互相了解的个性,故有一种同化感和安全感。到了大学之后,周围同学来自全国各地,素昧平生,从原来依赖性的家庭生活变为独立性的集体生活。生活要独立自理,精神倍感孤独。同时,在学习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中学阶段习惯于教师详细讲解和具体辅导,自学经验少,学习依赖性强;进人大学后则有很大不同,教师的督促、辅导少了,考试和侧验也少了,到了期末就易手忙脚乱、抓不住重点,许多平时不用功的学生更是倍加紧张。一些学生原来在高中时是“尖子生”,现成绩平平,甚至不及格,精神压力很大,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变很容易给学生带来心理方面的问题。此外,还有些学生所学专业与个人志愿不符。不愿当教师的却偏被录取到了师范院校,专业思想不巩固,没有学习动力和兴趣,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常处于矛盾、焦虑和烦闷之中。结果造成心理失调,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生活中的挫折。青年人富于理想是他们的一大优点。但把一切事物都理想化,过分追求完美也会给心理上增添许多困惑。他们追求理想的社会生活,不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复杂矛盾,缺少艰苦生活的磨炼,容易造成对现实的不满。人学前对大学生活的浪漫想象与实际学习生活的反差,会引起心理上的失落。在这段青年期当中,每个青年都向往美好的爱情,在头脑中编织着美的图景。有因没有“朋友”而难耐孤独的,有的和异性同学谈话感到心慌意乱,有单相思的,有想中断恋爱关系的,也有因评优通不过而痛不欲生的,加之这时期学生个性不成熟,常难以应对这各种各样的挫折,承受其精神上的打击,易产生心理障碍。

就业的压力。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就业已成为在校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就像有的学生在问卷中写到的:就业就像一片乌云,始终笼罩在我的头上。的确,寒窗苦读,有谁不想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呢?但事实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还不高,学生择业的压力很大,由此使没有工作经验和社会锻炼的大学生形成思想上的压力。

上网带来的影响。网络是高科技的产物,大学生上网可以开阔视野,查寻资料,增长知识,但是,上网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中有许多对免疫力不强的学生产生姆坏影响的东西,经常上网可以使这些学生产生不关心现实,性格孤独,心理空虚。

三、对策

由于大学生中的一些人存在着以上种种心理’障碍,就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产生压抑、焦虑、自卑、孤独、空虚、恐怖等不良体验,甚至厌世和轻生,直至危害他人及社会。我们高校工作者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必要引导,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避免各种不良心理问题的发生。

齐抓共管,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完善我国目前的思想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班主任、政治辅导员要做,而且系领导,任课老师,学校员工都要做,要协同作战,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且要注意改变形式主义、空洞的政治说教、不考虑大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需要的浮于表层的做法,要深人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掌握学生的心理需要,以“爱”为出发点,和学生谈心,和学生交友,以父母之心,兄弟、姐妹之情,朋友之谊对待他们,生活上关心体贴,学习上热情帮助,使他们感受到学校、集体的亲情与温暖。

以社会实践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江泽民同志说过:“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创造社会财富的,不培养劳动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的确,让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引导他们加人到各种活动中,有利于淡化大学生头脑中既有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色彩,重新调整自我,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合理位置,而不至于夜郎自大、高傲自负,同时在实践活动中也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断进取的韧性。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奋斗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帮助学生确立适应自己的恰当的奋斗目标,使之能通过艰苦努力,最终实现这一奋斗目标。

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作为高校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相信学生,这将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积极营造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帮助他们建立师生间、同学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教育他们只有首先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传给他们交际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克服人际认知的偏差,教育他们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这样,才能从孤独、自卑中解脱出来。

大健康人才培养范文2

1.1社会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最早于1993年在天津体育学院创办。作为开办时间较久的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培养了大量相关专业的人才。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比如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就业岗位不对口等。2012年教育部在原社会体育专业的基础上设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力求使该专业更贴近市场实际需求。各高校随后纷纷开办新设立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1.2社会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该文在重点调查研究了我国40多所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等综合信息基础上,在查阅收集和统计分析有关数据基础上,着重从培养目标、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等专业建设总体状况,进行归纳与综合比较。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1.2.1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突出

绝大多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依然按照传统的项目进行培养,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等,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雷同,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突出。

1.2.2人才培养“低端化”

由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大多集中在传统的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等,没有面向较高层次的项目,导致学生就业一般在低端就业市场。

1.2.3毕业生就业难

由于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突出,人才培养“低端化”等问题的困扰,导致该专业无法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使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在2014年的我国十大就业困难专业中,社会体育专业名列其中。

2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现状

健康管理产业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对于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对于健康管理的定义有很多,较为普遍的定义为:“健康管理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针对个体及群体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危险因素,通过系统的检测、评估、干预等手段持续加以改善的过程和方法”。健康管理是大有可为的朝阳产业。2012年杭州师范大学建立国内首个健康管理学院,并开始招收第一届健康管理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

2.2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存在的问题

健康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健康管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目前我国健康管理人才极度短缺。特别是与健康管理产业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比,健康管理人才缺口更显巨大。2013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要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扩大供给、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消费能力,促进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协调发展。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推算,这么巨大的健康服务业市场需要的健康管理相关人才在百万人左右,而目前我国拥有的健康管理相关人才不足十万人,这说明我国健康管理人才需求是非常巨大的。

3开设健康管理方向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完善

首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避免出现以前社会体育专业出现的问题,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上找不到对口就业的岗位,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学校又没有进行培养。因此,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可以更好地与社会需求衔接,避免出现社会体育专业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其次,各个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地理与文化区域特征,以及学校的师资条件等,将那些市场发展前景好的专业方向设置到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健康管理作为新兴的事物,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不能满足国民的健康需求等原因,将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将为健康管理服务在中国逐步形成一个产业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基础。最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有助于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因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健康管理方向的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必要的健康管理与运动干预、促进健康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就可以改变医疗机构的体检中心或专业体检机构那种只能满足疾病的筛查,而对于身体机能状态的测试评估以及后续的运动干预指导等跟踪服务极为缺乏的传统体检模式,能够极大地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同时也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完善。

4结论

(1)健康管理是大有可为的朝阳产业,健康管理人才需求量巨大。通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是成为合格健康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

(2)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错位,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完善,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更具有差异性,更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大健康人才培养范文3

关键词:健康管理;专业人才;课程

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健康管理最早诞生于美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条件改善,如何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生活日益受到大众关注,因此,健康管理逐渐形成一个产业,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体检中心、保险公司、健康产品厂商等都需要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在高职院校开设健康管理专业,开展健康管理研究,培养更多的健康管理专业人才,服务于健康产业,有重要的意义。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的学者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导向”职业教育思想,即学习领域课程理论,所谓学习领域,是指“建立在教学论基础上、由职业学校实施的学习行动领域,包括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通过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本文将尝试通过利用学习领域课程理论,调研健康管理专业的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从而设计或确定职业导向的课程。

一、健康及健康产业概述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一种躯体、精神、社会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该定义清晰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精神状态、社会适应能力和体格健壮等。而健康产业,是与人们健康相关的产业,范围广,如医疗卫生产业、制药产业、保健产业、养生服务业等。从健康消费需求和服务提供模式角度出发,健康产业可分为医疗性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类,并形成四大基本产业群体,即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医疗耗材产销为主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的传统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障促进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医疗产业、医药产业对于消费者而言多是被动消费,偏重于治疗;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则是主动消费,偏重于预防;保健品产业介于二者之间。

二、健康管理专业定位

随着健康产业的发展,国内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逐渐增多,如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商贸职业学院、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江苏建康职业学院等。基本都是全日制三年大专教育,培养能开展健康管理相关资料的收集、健康风险评估与分析、健康指导及健康干预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面向主要是医疗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体检中心、健康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药店、养生会所、养老机构等。根据健康及健康产业的定义,并参考各院校健康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我们可归纳总结健康管理专业应区别于临床医学、药学等专业,立足于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为健康或亚健康人群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治未病,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可以定位于培养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健康经营管理等领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的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而非科研型人才。

三、人才能力建设流程

健康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是以职业为导向,根据专业定位,调研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再依据工作任务明确专业人才能力要求,从而确定学习领域,制定相应的职业导向课程。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只探讨专业技能,对于人文素质等方面不做探讨。

四、专业人才能力建设

为确定健康管理专业的人才能力要求和课程体系,我们到部分健康管理企业进行了调研,同时通过智能招聘等网站调查了解企业招聘健康管理工作人员所需要的技能,主要目的是根据所需要的职责和任务,分析所要求的职业素养与职能能力。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对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岗位主要有健康顾问、健康管理师、健康专员、健康咨询员、健康管理业务主管、健康教育经理、健康市场专员、健康维护师、保险人等等,岗位职责主要是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健康医学解答、提供健康管理咨询服务、提供健康监测的提醒服务以及满意度回访工作、做好医生与用户桥梁沟通工作、为会员制定个性化健康评估和指导方案、健康档案的管理、健康产品的销售、健康中心的管理等等。整理企业对健康管理从业人员的岗位和能力需求后,我们发现可以将健康管理服务业中的职业岗位分为四类: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和经营管理。然后在这四类岗位中,再根据企业的需求,列出岗位工作任务及对应的专业能力要求,再确定学习领域,从而可指出对应的课程或设计相关课程.

五、人才能力建设的对策

1.专业应定位于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健康管理专业属于非医学类专业,而且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以技术技能为主,在专业深度上与本科院校学生差别,因此,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应定位于非医疗产业中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以经营、服务为主,从目前企业对健康管理岗位的职责需求来看也是以经营或管理服务为主。培养的学生会使用简单的体检仪器,检测结果会做初步的解读即可,更重要的了能够胜任健康产品、机构等的经营、管理。2.课程设置应以职业为导向。目前,高职院校的教材大多按学科门类进行编写,因此,健康管理专业的课程多是先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然后学一些技能课程,如了解体检仪器的使用,这种课程的划分或安排,有其优点,但不利于技能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特别是理论教学部分。因此,健康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职业为导向,在目前的学科课程基础上,开发职业导向课程,将理论的教学、技能的培养贯穿于相应的职业课程中。如表1中健康经营管理职业岗位,根据就业岗位,可以设计开发健康产品营销、健康机构管理、健康推广等职业课程,将管理学、营销学等理论融入到这几门职业课程中,以实际的技能需求或案例来教学。

六、结语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根据企业需求分析健康管理专业人才能力,从而设计职业课程,满足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群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5.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41-142.

[3]匿名.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记录[C].日内瓦:WHO,1946:100.

大健康人才培养范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据通过对我院高职、高专在校生1698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豆芽菜”体形得到了改善;速度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常见病发病率有所下降,城市学生保健水平有所提高。但学生体质健康方面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有所下降趋势;肥胖儿童及超重儿童比例增长较快;近视率居,高不下;农村地区学生口腔保健水平有待提高,此外,我国学生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弱点:如挫折能力、意志力、竞争意识、危机及协作精神等比较薄弱。存在上述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体力劳动减少,体育锻炼不够,营养知识缺乏。其主要社会原因是家庭、学校放松了对独生子女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一些地方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好与不好的唯一标准,致使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健康教育却未受到重视,营养科学知识普及落后。

2结果

所以,未来医务人员的职能转变为如何指导病人去防治疾病,保健养生,而不再是单纯的治疗病人,21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素质和专门人才的竞争。所谓高素质人才,就是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如果一个人身体很弱,或者心理素质太差,即使知识渊博、本事很大、品德高尚、仍然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人的身体不健康,就很难淡得上生活愉快,也难以全身心的工作和学习。因此,学校要树立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教育现状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所面临形势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深人到教育思想观念,学校医学模式和人才健康成长环境的内核,全面审视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为,努力为人才的聚焦和人才的健康成长创造必要的观念、手段与环境条件。把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卫生工作最重要的研究内容。

3讨论

3.1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卫生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深刻阐明了学校卫生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同时也对高等职业学校健康卫生教育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健康教育的突出作用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影响和改变人的健康行为,引导其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以增强自我保护、自我调节的能力,进而达到不生病,少生病的最佳健康状态。学校健康教育以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传播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为依据,对学生实施健康教育,其目的在于传播系统的健康知识,培养正确的健康态度,形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高等职业学校医学健康教育要满足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是当务之急。为此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进一步加大对高等职业学校健康卫生工作的宣传力度,切实摆正健康卫生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位置。②牢固树立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全体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心理。③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坚强毅力。④加大对学校卫生健康教育工作的投人,积极改善医学教育条件,树立重视营造良好健康卫生环境的教育观念,尤其重要的是要密切教育观念与具体实践的结合,要使全体师生都成为有理想,有头脑,身心健康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

大健康人才培养范文5

一、交通职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依据我国的国情,培养交通行业高技能人才,关键在交通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培养既适合我国国情又能适应国际激烈竞争的交通行业高技能人才,我们不仅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德智体得到健康发展,以适应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如今,关心学生的健康更多的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人没有心理疾病或心理变态,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均能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交通行业的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我们交通职业学校要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到一个高度,为我国交通行业培养优秀的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二、交通职业学生的心理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意见》明确指出:“应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加强德育就必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成效地实施心里健康教育,我们必须分析职业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年龄大多处于18-22岁之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对职业竞争日益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知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2]他们有些人由于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学习成绩欠佳,产生了自卑错误的自我评价标准。他们对自己前途的预测或对环境的期望值与他们所处的实际情况不符合,使得他们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导致行为和观念上的不知所措;他们缺乏客观公允的评价标准,用有色眼镜看人,用理想主义去要求别人,不能客观的去评价自己和要求自己。朦胧的性意识有时使得他们迷茫,大中专学生正处于异性相吸的阶段,对性问题很敏感也很模糊。他们渴望与异往,表现他们的风度和才华。但他们在考虑问题时往往过于简单,感情也很容易冲动,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异往,早早地坠入爱河,影响学习,甚至影响身心发展。[3]大中专学生有着强烈的交往需求,渴望得到更多人理解自己、亲近自己成为自己的好朋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例如害羞、自卑或是缺乏交际的能力与技巧等等,使得他们害怕与别人交往,害怕与别人沟通,从而产生自闭症,把自己内心的世界封锁起来,伪装起来。有的学生对别人有很强的戒备心理,导致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使得他们产生交往恐惧症。

三、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基地,也是学生成才和健康成长的摇篮。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首先,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专业的心理指导老师,结合我们职业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目的地辅导和教育。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课堂和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办公室,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观和不怕失败和挫折的奋勇精神。另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要求老师更新观念,在对学生实施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中,不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育,这就要求老师有专业的授课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对教师素质的培养和对教师教与技能的培训,为我们交通职业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4]。

大健康人才培养范文6

创新型国家的构建核心为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培养,能够在现展中为其提供支撑。大学生承担创新的主要责任,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教育工作中的主要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创新能力有必然的联系,基于对创新型人才心理构成的分析,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并研究其存在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引言

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在高职院校中,需要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基础,促进心理素质与生活质量的提升,还需要将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做为主体,利用各个手段有计划的对大学生进行培养,保证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形成。

二、创新型的心理构成

第一,创新意识较强,因为动机与兴趣是人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主要因素,也是人们创新工作中的主要思想。所以,在现代化社会中,为了促进生产方式的积极利用,需要增强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第二,创新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思维是观点、方法来对问题进行思考与观察的,需要为其提出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同时,对现有知识进行重新安排,促进创造性思维的获取,能够使人的主体创造性思维有效形成。该思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一种创新性的整体思维活动。其二,为灵活性的思维。其三,解决问题的唯一性。将创造性思维作为核心,能够为社会的创新性发展提供基础条件。第三,创新人格的稳定性。创新型人格,是动态个体心理活动的主要表现,也能对自我意识进行控制,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第一,创新思维的启发功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实现心理辅导工作,利用技能培训方式来执行,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充分融合,保证学生创新思维得以进步和发展。其中,人才培养理念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备的思维启发功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克服群体的思维束缚,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对大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改变从众心理,保证能够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实际情况,开放自身思维,学会批判并创造性的思考问题。其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在活动中对大学生的发散思维、直觉思维进行启发,促进其主动性与自主性的充分发挥,保证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能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其三,思维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实事求是基础上开展的相关活动,其发挥的功能是针对某个社会问题,在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以保证大学生形成统一认识,促进思维的展现[2]。第二,创新动机的激励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的创新动机激励功能也表现在三个方向上,其一,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所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也十分重要。其二,能够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创新需要,在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基础上,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强大的创新动力。其三,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理念,心理健康教育是利用理论教育、游戏引导方式,激发大学生对事物的探究欲望,保证大学生创新兴趣的形成,使大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创新活动中[3]。第三,创新人格的塑造功能。个性化的创新素质对大学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塑造其人格,其发挥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其一,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对大学生的情绪心理进行培养,因为社会与学习等各个活动中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还能控制学生的情绪。同时,学生常常会保持健康、乐观的态度,促进创新能力的有效形成。其二,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对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稳定心态进行培养,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大学生面对的心理压力得到释放,减少了内心存在的冲突,缓解层次化心理危机,使大学生在逐渐发展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促进学生品格的有效形成。其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还能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处理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提升。同时,大学生在社会和谐相处下,还能使自身思想、行为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4]。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第一,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的完善。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需要不断积累知识,利用外部知识实现内化。在大学校园中,课堂教学发挥关键作用。在实践教育工作中,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针对传统课堂教育模式进行分析,能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工作的实效性与有效性。针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在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工作中,可以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人生规划等进行指导,基于大学生毕业、实习设计实现职业指导工作,在该学习模式下,不仅能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还能使学生了解到具体的择业内容,促进自我体验与自我教育工作的完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与新生专业进行结合,分析专业的发展前景、存在的优势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所以说,实现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在大学校园中为主要的关键环节,在该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质,还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从而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形成[5]。第二,学生自我尊重的引导。在创新型人才理念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培养,需要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尊重,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发挥。被人尊重是每个人的需求,也能促进个体基础发展,为其中的强大心理资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执行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课程等,都能传授学生的自我尊重、自我调节的能力。不仅如此,高校还需要开设多个组织,促进各个活动开展的多样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含有更多内涵,保证创新性精神培养下,为其营造良好氛围。并且,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知名教授、专家学者,组织讲座、论坛,通过这些成功人士的讲解,与学生进一步沟通,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我发展需求,进而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能力[6]。第三,危机干预机制的引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要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还需要对一些心理危机实施干预。基于该现象,需要为其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这样才能使其发挥重要意义。利用危机干预机制,能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消极情绪进行干预,尤其是对于一些心理比较严重的学生,需要给予干预和帮助,减少一些不利要素的存在。加强大学生群体心理档案管理体系,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如:在某大学心理研究中心,可以定期对大学生的心理测试结果进行复测,并在宏观上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促进干预危机方案的执行,这样才能降低一些意外事件的产生。在创新性人才发展理念下,还需要为其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预警系统以及快速反应系统。期间,可以针对学生在目前面对的严重心理问题,呼唤社会对其进行关注,还能在较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面对的伤害,保证在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实现科学干预工作,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还能为其提供优质化服务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型人才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动力,不仅能促进人的全面进步,还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需要利用心理学知识,促进学生主观认识,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创新人格,保证为现代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丽,刘惠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3(6):47-50.

[2]冯刚.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深入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4):4-7.

大健康人才培养范文7

当然,也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与不足,如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方法效果不太理想等等。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任务的定位更值得商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健康的意识,优化积极的心理品质,提升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和社会适应的能力,预防和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发展与锻炼成才、人际交往与恋爱情感、求职就业与创业创新、情绪调节与人格健全,及社会适应等方而的困惑,促进德、智、体、关等全而发展。通过分析纲要发现,2002年的纲要没有把潜能开发这个目标纳入其中。有学者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适应环境、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全而发展,还应该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促进潜能的开发潜能开发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核心的目标之一。可喜的是,教育部于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已经把潜能开发纳入其中,并确定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尽管大学生的《纲要》暂未公布修订稿,但把潜能开发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已经成为趋势。

潜能和潜能开发的定义、内涵等还没有得到统一的界定,通常认为潜能是指个体存在的潜在的能量或能力。托尼巴赞在著作《大脑第一》中说,我们当中隐藏着达芬奇式的人物,通过训练,有人会具有达芬奇那样的聪明才智。他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创造潜能、社会潜能、艺术潜能等九个方而的潜能。潜能开发,是指通过训练把这些潜在的能量或能力变成显性的能量或能力的活动,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潜能开发是大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有哲学家说,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带有自己特殊的使命来到我们这个世界。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发现并找到自己的天赋属性,充分发展自身特有的潜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是我们每个人发展的终极目标。教育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和目的,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而发展为基本特征。教育要唤醒每个人潜在的各种能量,让人的天赋能够自由发展。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大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各种天赋和潜在的能力,并提供各种锻炼与发展的平台,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发现自己的潜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特长、完善自己的人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些常规教育措施,不仅要正常开展,更应该发挥其潜能开发的功能。比如,个别心理咨询不仅仅只是解决部分学生的一些心理困扰,团体心理辅导也不仅仅只是让部分参加的学生感受活动的乐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更不是仅仅对大学生进行一些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通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制与平台,让每个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发展潜能,并通过锻炼来开发这些潜能。同时,使其不仅得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发展,也在社会能力、创造能力,及具有天赋方而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能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使人生意义和价值都能得到更好的彰显。开发大学生的潜能,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更是大学教育的核心目标。

大学具备开发学生身心潜能的各种条件。开发每个人的潜能,原本就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遗憾的是,当下无论是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没有能很好地发挥这种作用。甚至有人说,从小学学习开始到大学毕业结束,都没有能很好地发现自己真正的天赋,直到离开学校很多年后才从成功的事业中发现了自己的才能。中小学教育没能很好地开发学生潜能,甚至遏制了学生的潜能,是因现有的中考、高考政策和学生评价体系所致,且这些政策和体系也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彻底改变的。尽管教育行政机构正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但是这些改革的推进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问题。因此,期望中小学教育通过快速的改革来更好地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是不太现实的,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相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大学在学生培养方而存在较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教育培养的需要来设置和调整学生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评价方式,及搭建各种学生锻炼发展的平台,为开发学生发展潜能创设良好的条件。因此,大学教育具备学生潜能开发的各种有利条件。

大学生的发展现状对潜能开发提出了要求。近年来,各大学和教育行政机关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但随着所谓最难就业季现象的出现,不少大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不够扎实、社会交往能力不足等能力素质的欠缺问题暴露无遗。大学生不仅就业能力不足,创新创业能力更是欠缺。部分学生自上大学之后,没把学习和发展当回事。在中国,能考上本科层次高校的大学生其智商毋庸置疑,为什么还会出现上述现象呢?这些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学生自身不够努力有关,更多的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的教育管理理念等密切相关。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有些模式和理念确实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甚至阻抑学生的发展。比如,有些课程内容不能及时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差强人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特点,学生课堂学习的投入水平较低;实践育人的理念没能很充分的执行,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等等。所有的这些现象,严重阻抑了大学生潜能的挖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影响因素。所幸的是,这些现象已经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及许多教育人士的关注和重视,正在想方设法地进行改革。因此,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也是大学生的发展现状所要求的。

充分认识大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性,积极思考并探寻有效开发大学生发展潜能的思路与策略,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也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的成效。同时,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功能,促进大学教育质量的提升,促使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为了有效实施对大学生的潜能开发,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而入手。

澄清功能认识,准确定位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各级行政领导、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以及从业教师应澄清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功能的认识,明确意识到潜能开发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一些专家和从业者的呼吁下,教育部已经修订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并把潜能开发纳入了新的纲要之中。从教育行政机构的角度,相关机构应尽快组织修订大学生的指导纲要,把潜能开发目标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中,并引导各高校认真研究如何在现有的工作机制中有效开发大学生发展潜能。当然,开展此项工作也需要一定的时日和程序。从各个学校的角度来说,应该把潜能开发立即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并尽快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

整合各种师资力量,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功效。近年来,由于充分重视和快速发展,许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而取得丰硕成果,包括实践工作的,也包括理论研究或经验总结的。从专家的视角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繁荣的背后,存在实效性的欠缺,大量的宣传讲座、普及性的心理健康课程等并不能让学生满意,没有能达到期待的功效。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学背景的专业教师非常欠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担任。尽管辅导员也接受过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掌握了一定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但事实上离称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有一定的距离。无论是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他们还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工作成效。因此,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队,引进更多的、具有深厚理论背景和实践能力的心理学专业硕士、博士进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心理学专家团队的建设和充实,可以为深入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有效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当然,要实现有效开发大学生潜能的目标,还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这两个方而的工作还没有充分结合,基本上还属两个系统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学工系统的辅导员等完成,而辅导员对大学生的专业教育与发展不一定熟悉;专业发展教育一般由专业教师开展,而专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一定了解。因此,各高校应整合教育师资力量,形成一支综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应由心理学专家团队、各个专业的专业教师团队、辅导员等共同组成。心理学专家团队统领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由各个专业学科的专业教师团队和辅导员共同做好学生的发展教育与潜能开发的具体工作。当然,要对专业教师团队和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操作技能的培训,让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与特点、充分运用心理学原理的情况下,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有效认知自己与专业特点、了解本专业发展的途径与学习方法,以便更有效的学习、锻炼和发展。

大健康人才培养范文8

关键词:德育教育 健康人格 学生 对策

健康的人格对于个人成才成功,意义重大。广大中学生正处在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但是学校德育教育中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且存在教育误区,这对广大中学生的成长将相当不利。学校应该提起重视,家庭和社会也不能置身事外,应该共同努力,使广大中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

一、健康人格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提及人格,首先给人的是一种距离感和生疏感,感觉这个词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其实不然,它就在我们生活当中,真实地反应我们的精神层面。人格是一个人心理品质的核心,对人们的情感以及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就像我们照镜子时,镜面对我们的个人外表形象有个成像。如果有一面神奇的镜子,对我们的人格进行成像,形成一张人格量表,我们每个人的人格特征是内向型的还是外向型的,是保守型还是创新型都会表露无遗。

对于人格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内外两方面进行定义。一方面,对人的内在因素进行解释,包括“交往策略”和“内在气质”;另一方面,表现人的外部行为特征,特别是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方面所表现的为他人所认知的特征。人格,从内在来讲,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每个人什么样的人格,特别是指气质方面,是与生俱来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人的行为基调和心境,很大程度上是由气质所决定,交往策略是人在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行为方式。而人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因素是互为表里的。外在表现,可以说是人的内在因素所驱动的社会行为。内在因素决定外在行为,外在行为表现并反映人格特征。人格可以分为:个人道德品质,个人外部特征和道德情感三个部分。

定义健康人格,应该包括两种最基本的成分或特质,即对己独立自尊和对他人感恩奉献。只有懂得把对自己的关注和对他人的关注融为一体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二、中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在中学教育全面发展的形势下,专注于学生学业,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这种做法的弊端已经逐渐暴露出来。近年来,中学生跳楼轻生,厌学辍学现象频发,一遍又一遍地给中学教育敲响警钟。重视学校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就显得尤为紧迫,且意义重大。

1.健康的人格可以提高人的抗挫折能力,使人增强自信心,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独立自尊是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人要关注自我,但不可逾越应有之度,那样会迷失自我。一个人具备了健康的人格,就会以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为重,宠辱不惊,理智地看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对自己的能力和才智能够清醒的驾驭。

2.健康的人格能够使人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虽然青年学生的活动范围主要是校园,但是也需要处理好和老师同学以及家长的关系。当面对来自师长的批评和部分淘气同学的欺负时,遇到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时,具备健康人格的学生就可以淡然处之,以乐观的情绪去赢得成功的机遇和希望,做一个不仅关注自己,也关注他人的优秀之人。

3.健康的人格可以促进中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除了要有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外,还要有健全人格的支持。培养积极、和谐、健全的人格,对于中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健康的自我意识关系到中学生将来一生的发展,只有在健康人格的指引下,学生才能收获到完美的明天。现如今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面临着各种需要处理的矛盾,一个人若缺失健康的自我意识,必然会迷失在茫茫人海,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对于一名中学生,虽然在学校里还没有面临太多的困难和抉择,但是若没有这种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以后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自身也会因为缺乏健康的自我意识误入歧途。所以,学生应该具备健康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从而收获健康完美的人生前景。

4.健康的人格可以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迎接竞争和挑战。适应一个新的环境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会产生心理矛盾。我们的中学生也不例外。例如,在中学阶段,考试是家常便饭,但对于考试的结果学生普遍比较重视。那些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很容易摆出一副胜利者的姿态,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但是一旦到了新的环境中,天外有天,面对更多的学习优秀者和出现的新问题,这时候学生就会产生处处不如人的自卑感。另外一个需要面对的矛盾就是独立的人格和交往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当今社会,竞争是愈演愈烈,在优胜略汰的法则中求生,健康人格更是必备之要件。既关注自我,保持独自和自尊,又关注他人,谋求合作,只有这样才会使你走向成功。

三、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对整个中学教育意义深远

(一)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书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将来有功于社会,有益于民族。一个掌握先进知识,但品质低略之人,不仅无益,甚至会危害一方。因此,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才是教育之根本目标。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具备健康的人格,是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将教育的重心向德育倾斜,更加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中学生精神和心理世界的迫切需要。青少年阶段,是人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和人身观的关键时期;他们人格的内在决定因素还很不稳定,产生了一定的人格问题。因而,对作为祖国未来,民族希望的青少年,加强其健康人格的培养,使他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二十一世界的现代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四、中学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存在的误区

(一)轻视人格教育,教育向着功利化方向发展

长期以来,整个中学教育,都是围着升学、考试转,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提升学校升学率为根本目标,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大行其道。在人才选拔、教学评估中,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教条化的教学,学生机械化的记忆,使整个中学教育系统缺乏应有的升级和活力。其结果,只能是培养出一批只知道记忆、模仿,一心只为应付考试的“书呆子”。当前的中学生,出现大批的追星族,他们追的基本上都是那些歌星、影星、球星,很少有人把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当做偶像。而健康人格的基本标志就是主动关注自我,关注他人,既不过分迷恋自我,也不盲目追捧他人。另外,虽然现如今国家有关部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是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还没有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跳出来,普遍地教育孩子以考试为导向,忽视课外知识的学习,这种轻视德育,重视智育的教育方式,是发展素质教育的绊脚石,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养成。这种功利化教育轻视德育,对于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存在严重的误区,将对广大中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重大的消极影响。

(二)人格培育低层次,教育模式趋于单一化

当今的中学教育中,“标准化”“工业化”现象盛行。培养学生,也开始仿效工业上的流水线作业,标准化生产。教学的内容是统一的,教学的程序是统一的,甚至评价学生的标准也是统一的。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追求最优化设计,完全排斥中学生在人格发展中的、符合成长规律的各种错误尝试,对于人性的发展是一种抑制,对于中学生的人格完善和主体性提高会产生不利影响。除此之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标准内容,以学校规章为强制性规范,这样和人格培养的平等性和尊严性背道而驰。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自尊和独立。没有平等,何来自尊,又怎会养成健康的人格。另外,过分追逐考试高分也使人格培养误入歧途。在一些学校的德育过程中,对学生运用强制力,为学生制定严格的量化标准,迫使中学生依规行事。这样,学生因为害怕强力而外在表现出对于学校标准的服从,而实际上是伪装,并非主动和自觉地遵从。教育模式如此的单一化,使中学生的人格培养处于较低层次。

(三)人格培育慢速低效,教育模式具有封闭性

中学德育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长期以来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封闭性的教育模式对人格的忽视。如今的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以及和谐相处。所以教学模式应该促使教师把爱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间,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学会做人的大道理,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作风,以期将来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

可是,如今的中学教育中,“封闭性”“军事化”教学备受推崇,尤其是在县乡中学中。学生开学之后,严禁无故走出校园,学习和生活囿于小小的校园之中。这就意味着和社会的隔离。与世界上大多数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人格教育忽视中学生对于家乡和先辈的劳动感情的培养,隔绝了学生接触社区现实的通道,不利于学生参与社会、思考社会问题,学生普遍缺乏对国家的关心和对社会的认同,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意识。这样,中学生人格培养的速度低,且效率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模式封闭性造成的。

五、在中学德育教育中,正确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学校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主阵地

中学阶段是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应该是校园,所以学校必须也必然成为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主阵地。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作为教书育人、传道解惑的专门机构,在培育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中,应该起带头作用。

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受周围的人和事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起到关键作用。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教师要更加注重自身人格塑造,用他的思想、品行、修养、风度,去影响学生。学生也容易模仿教师,受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教师们也应该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思路,并且深入到学生中去,尝试做学生的朋友,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去帮助学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说,班主任健康人格的完善过程便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

此外,作为教育工作者,还需要转换一些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提起高度重视。首先,要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观念。国内外的教育专家们都曾经做过大量的实验,其结果都证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的智力水平并不成正比,其中非智力因素、教师教育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环境都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其次,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中学生正处在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是相当敏感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学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学生的各种人格情感得到充分尊重,才能更好地发挥潜能,发展智力。最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推行“拇指式”教育。只有多对学生竖起拇指,对其每个闪光点给予足够的肯定,她们才会追求下一个成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判断是非曲直,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家庭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环节

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应该是家庭,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一出生,能否感受到应有的父母之爱,决定了能否为孩子的最初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础。家庭和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尤其是对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养成。

首先,父母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父母都有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但是,现在的父母也曾深受应试教育的毒害,对于孩子的培养还是墨守成规,以考试为导向。这样不利于孩子主动性的养成和独立人格的培养。父母应该开阔思路,注重发展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其次,家庭生活应该具有丰富的生活内涵。孩子的发展应该以科学的家庭教育为基础。孩子要接触到外面的大千世界和丰富多彩的外部事物,多半是通过家长,因而,家庭生活要丰富,作为父母也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孩子欣赏能力的养成多半也是在丰富的家庭生活中逐步养成的。这些多半不是靠家长的刻意追求来实现的,而是靠家长的高尚情操,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具有丰富内涵的家庭生活,是孩子形成博而杂的知识储备,这是孩子潜在的创造源泉,具有启迪孩子心智的作用。

再次,注重反哺教育。有些家长真是“高瞻远瞩”,不仅为孩子的现在做打算,甚至为孩子的一生都做了详细的规划,为孩子设计好了人生轨迹。自以为是爱孩子的表现,其实不然,这样做对孩子利大于弊,会使孩子失去自立自强的能力,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和失败。对孩子进行反哺教育是他们的必经之路,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家庭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前站,孩子如果养成习惯性索取的习惯,就会扭曲了家庭教育,使孩子失去在社会中求生的技能。孩子能否孝敬父母,就从侧面上反映了将来能否报效祖国。让孩子懂得感恩他人,尤其是父母,奉献社会,是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社区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加固性措施

孩子虽然生活主要活动区域是学校,但是要想养成健康的人格,还要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他们首先接触到的社会,就是所生活的社区。这样,社区环境在学生人格养成的过程中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学校、家庭和社区要在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中,互相协调,相互配合。学校、家庭在人格培养方面发挥长效作用,而社区环境也必须与其保持一致,否则难以受到好的效果。在社区问题上,学校应该相信自己有责任也有能力,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不能持消极态度。其实,只要开动脑筋,对于社区问题,还是可以扬长避短,得到妥善解决的。如校园外的小商小贩,向学生出售不卫生的食物,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完全可以联合相关部门,如居委会、城管办等,对校园周边的环境进行整顿和治理。像网吧、游戏厅、黄色书刊光盘出租行等,这些有害学生健康成长和健康人格养成的场所,进行取缔,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惩处。学校领导和家长作为学生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应该参加到社区管理中去,给他们献计献策,对社区中存在的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因素,进行彻底的清理,营造和谐舒适,文明向上的新社区,为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养成保驾护航。同时,社区作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学校还应该组织人员深入到社区中去,进行普法教育宣传,为建设文明社区做贡献,从而真正实现开辟社区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的良好局面。为广大中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养成,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完善社区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上的这道加固性措施。

六、小结

近年来,在中学教育中,普遍推行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是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那更是重中之重。但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对于健康人格素质的认识却陷入误区,我们应该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从误区中跳出来,发挥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之力,为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卫异,左柱瑛.青少年人格塑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杨眉.健康人格心理学.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

[3] 聂绪军.建构中学生的健康人格.教师之友,2004(11).

[4] 韦吉锋,韦继光,陆家海.网络德育管理模式探讨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大健康人才培养范文9

    关键词:航海院校    课程改革    探索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中国是一个海岸线漫长的国家,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一倍多,国家对开发海洋极为重视,航海类院校是培养开发海洋人才的基地,航海类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是否符合开发海洋人才培养目标关系到开发海洋人才的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开发航海人才的身体素质是否强健,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海洋开发经济建设。因此,航海类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应符合开发海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航海”特色,具有时代感。本文拟从航海类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体育与健康》教材精神为依据,对航海类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提出几点浅见。

    1 航海类院校承担开发海洋人才培养的任务与重要性

    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海洋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海洋已被称为“未来的财富,人类共同继承的遗产”。

    我们知道:开发海洋要具备高科技,而高科技的开发则需要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没有高规格、高要求、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人才,开发海洋,就无从谈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海洋资源开发是否成功,关键看开发海洋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专业人才的培养任务则由高等院校来承担特别是海洋类院校。因此,我们说海洋类院校人才培养的任务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那么作为航海类院校如何培养具有高规格、高水平的开发海洋的专业人才呢?我们认为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应培养学生强身健体的方法与终身锻炼的习惯,只有有了健壮的体质与健康的身体才能从事开发海洋的工作,而学生强身健体的方法与终身锻炼的习惯培养,关键在于海洋类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2 围绕航海院校培养目标改革体育课程设置

    航海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拥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具有高素质的体格强健的专门人材。航海类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必须围绕此目标进行。

    2.1体育课程改革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2.1.1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搞改革不是对过去的所有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一概否定,而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过去哪些课程的设置,保留精华突出特色,反映时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改革更新课程的依据,才能使改革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既是新颖的,又是科学的、发展的。

    2.1.2处理好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的关系

    航海专业培养目标规定了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专业方向,学术知识层次及相应的服务范围,一句话,就是人才的具体规格。而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以专业的课程结构为基础的。课程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目标决定课程,课程体现目标;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的特点,充分体现海洋专业培养人才规格。

    2.1.3处理好培养目标与教学大纲的关系

    教学大纲是圆满地完成培养目标赋予体育教学所不可缺少的计划文件,是教师制定课时计划,教学管理机构进行教学评估的依据。因此,制定好教学大纲,要从培养目标出发,要切合所培养对象的质量要求。

    2.2体育课程设置改革要符合开发海洋的需要

    在深化教学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航海类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必须符合开发海洋的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坚持 “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对课程类型、教材选编、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作了相对灵活的规定,各高等院校可根据本校、本地区、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既要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一本多纲的要求,又要充分反映出本校的特色。使之符合开发海洋的需要。

    2.2.1学制、学时的改革

    前面我们已提到开发海洋需要高规格、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高素质中当然包括身体素质。要获得强健的身体素质,就必须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方法则通过体育教学得以掌握和发展,体育锻炼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而体育教学的任务则是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掌握锻炼方法,获取科学锻炼的知识,建立 “健康第一”的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拥有一个强壮健康的身体是“生活和工作”的本钱,而没有健康的身体作保证,则其它的一切一切就免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 “健康”是第一位的。有了健康,才能工作,才能生活,才能为国家健康工作五十年,才能使其所拥有的知识、金钱、权力等增值。

    健康来源于平时的锻炼,只有一生中坚持不懈地锻炼,才拥有健康身体,因此,体育锻炼应是终生的。体育教学不能像其它专业课那样可以集中安排1-2学期学完,而体育教学的特点在于不停地坚持与延续,在高等院校正在大力压缩学时数的今天,唯有体育课的学时不但不能压,而且还应增加。从近几年学生健康体质逐年下降的现实来,高年级学生开设体育课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建议大学体育课学制、学时应同学生的专业学制相配套。大学的体育课应贯穿于学生学习全过程,至少应开设选修课。(每学年至少30学时)

    2.2.2教材内容的改革

    航海类院校体育教材的选择应结合海洋类专业的特点,考虑到航海专业体育的特殊性,选择一些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特色教材。因为航海专业院校学生将来要与海洋打交道,因此必须选择一些航海特色的体育教材,如:游泳、潜水、水上求护、水球、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教材,有条件的院校还可开设海模、划船、帆板等介绍项目,同时,还应选择一些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有利于学生海上、船上操作活动的教材;如:浪木、转体、千秋、爬杆、爬梯、爬绳等。总之,教材的选择应充分体现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本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思想有目的地选择。

    2.2.3课的形式与结构改革

    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的开设置形式大都为一年级普修课二年级为专项课,这种形式限制了学生主动选教师选教材的自由。特别是普修课更是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掌握2-3项终身锻炼技能不符。因此,我们认为改革现有的体育课程结构是很有必要的,本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思想,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建立终身体育观念。为此,我们建议航海类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应以一、二年级主、副项制体育课为主,高年级开设提高班和学分制选修课。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运动场地器械与师资力量)推出学生喜爱的感兴趣的具有时代性的体育运动项目。

    3 课程改革与目标培养应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航海院校的体育教学不仅仅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实现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与任务。同时,首先应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室外教学环境)和多样性(群体动态过程),加强对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训练,主动迎合开发海洋振兴海洋经济的需要。其次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3.1开发海洋对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要求与能力培养

    加强航海专业人才基本“职业技能”素质的教育,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是注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个性全面发展教育,这给我们海洋类院校体育课程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航海院校培养的人才  有专长又有多种能力,要“头脑复杂”又是“四肢发达”,以适应开发海洋、全民健身之需要。

    为使学生掌握开发海洋的多种技能,符合STOW《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所规定的要求与标准。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水上活动能力,如:游泳、跳水、潜水、水上救生等能力,同时作为航海院校应将开展水上项目特别是游泳项目列为体育课程的重点教材;第二,培养学生具有抗晕船的特殊本领,掌握适应开发海洋需要的科学健身方法,提高海上、船上的工作岗位操作能力,选用教材有浪木、转体、千秋、爬杆、爬梯、爬绳等;第三,培养学生较强的适应能力,(海洋性气候)顽强的意志品质,(与风浪搏斗)良好的心理素质,(耐得住寂寞,航海、捕捞海上作业一般一航次多则一年半载少则一月10天);第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力量、耐力、灵敏及平衡与安全的基本知识与能力。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