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集锦9篇

时间:2022-11-23 18:07:11

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

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

在这个被大家喻为“魔鬼训练营”里,我度过了使自己刻骨铭心而又终生受益的74天。本期培训班主要内容有SQL server 20__、审计软件、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网络、VB、ACCESS等共八门课程,看着厚厚的一摞书,感觉“魔鬼训练营”真是名不虚传,在短短的74天中要掌握八门课程真的很难,自己丝毫不敢放松,学习的过程是很辛苦的,与之对应收获也是巨大的。

审计署计算机中级培训班可用两个字来概括其突出特点——“紧张”!此次培训班更是将这种紧张节奏演绎到了极致。不论是基础较好的年轻人,还来年龄稍大的老审计,每个人都不敢懈怠。记得开学典礼审计署的一位领导说过,来这个班不是来放松来享受的,而是来吃苦的,说是魔鬼训练营一点不为过。中级培训班每星期安排六天的课,每天在教室的时间至少十一个小时,当看到一位四十多岁“老审计”学习的认真态度更是让人感动,他每一门课都认真作学习笔记,课!后还加以整理,上课时更是目不转睛,每天上午学的中午练,下午学的晚上练,而且还要不断复习学过的知识,预习下一节的新知识,甚至连吃饭的时间也不想浪费,这使我深受感动。大家互励互勉,及时沟通、讨论不懂的问题,脑子里想的,嘴里说的,手上练的,甚至梦中梦见的都是数据库、SQL语句等知识内容,晚上熬到十一、二点是常事,每天宿舍—食堂—教室,但是走在这三点一线的路上也感到是一种享受,心里是充实的。

刚开始学习生活时,学习压力也不是很大,觉得只要上课时认真听讲,课后好好复习,应该不会又太大的问题。但是随着课程的逐步推进,难度的逐渐加大,内容也越来越多,我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加大。由于时间紧,学习内容多,每一周学习下来,疲惫不堪,顿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是通过和班上的同学交流,大家都有一样的感受,关键在于如何找到好的学习方法,劳逸结合,有好的休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成人;计算机培训;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134-01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到各行各业,面向社会人士开展的成人计算机培训更是学无常态、教无定法,笔者多年来从事成人计算机培训工作,深切体会到成人计算机教学已从“扫盲式”教育向“提高式”教育转变,培训中找准起点、上好首课、演练结合、注重实践是提高成人计算机培训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一、认识成人计算机培训的特点

成人计算机培训学员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年龄跨度大,学习接受能力差异大,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和操作应用能力的差异也很大,不少成人都有这样的感觉:理解能力较强,记忆力较差,即记得快忘得也快。由于学员的学习目的、知识背景、个体环境等诸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成人计算机培训既有成人教育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点,成人计算机教育具有需求上的宽广度和操作上的难度,又具有培训的时间要短、要分散,培训的内容要实、要有针对性,教学方法要新颖、注重引导,教学手段要多样、注重实效等特点。

二、提高成人计算机培训教学效果的方法

1、找准起点,选对教材

成人计算机培训面向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工作性质、文化水平与计算机基础知识都参差不齐,因此,为培训课程选取合适的起点尤为重要。成人计算机培训以短期培训为主,没有固定教材,也不能采用大专院校的计算机教材,在教学中,为提高计算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技能性, 教师为学员选取的教材要根据培训目标选用可操作性强,能和日常工作生活结合,带有实践操作项目的计算机实用教材,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上好首课,激发兴趣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开篇第一课讲得过深过难,学员听不懂,往往会产生畏惧、厌学的心理,失去进一步学习的信心。教师在备课、讲课之前,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培训班学员的年龄、工作情况和文化程度,这些能反映学员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了解学员接触、使用计算机的情况,这些能反映学员的计算机基础如何,应用能力如何。在具体授课时要从实际操作入手,避免一开始就把学员引人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中。第一堂课尽可能展示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其次要精心挑选一两个操作简单的辅助教学软件,教给他们操作方法,让他们看到计算机并不神秘,在自己的手指下也能乖乖听话。

3、演练结合,授人以渔

计算机教学既要借鉴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充分发挥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学员自身特点、结合计算机硬件配置的情况,从大多数学员的实际水平出发,在集体教学中兼顾个别学员,既要考虑到社会环境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又尽量满足部分学员对理论和操作能力的进一步深造提高的要求,从而整体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讲解时不能采用填鸭式、满堂灌,而是要培养学员的理解能力,让学员做到活学活用,培养学员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掌握学习计算机的方法。

4、注重实践,因人施教

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校本培训 教师 专业化发展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推动了我校计算机校本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引领我校计算机校本培训走向新的发展阶段。近几年来,我校在这项工作中,坚持常抓不懈、不断推进,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形成我校“全员参与,全员应用”的一大特色。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开展计算机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我校教师计算机现有水平分析

为了了解我校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及熟练程度,使之有效服务于教学,我们课题组举行了教师课件制作比赛活动,在活动中暴露出以下问题:

1.不能突出课件的主要作用和使用性,大部分课件出现了“书本或黑板”搬家现象。

2.技术上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色彩搭配不当,文字与背景颜色搭配不合理。(2)选择图片质量太差。(3)素材处理不到位,突出表现为下载的素材未经处理。(4)没能运用PVF自身的丰富的功能。(5)动画设计不合理。

3.课件设计的艺术性较差,整体设计显得杂乱无章,目的性不突出。

4.原创内容较少,整体抄袭现象比较突出。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部分中、老年教师计算机基础较差,有的甚至连打字、制表等简单文本操作都不会;真正做出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作品不多。因此,为提高教师整体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计算机校本培训势在必行。

二、培训思路与目标

1.教师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且能够利用技术来开拓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

2.全员培训。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必须涉及所有的人员,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及教辅人员,以切实提高全校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

3.结合网络教研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师生需要为重心。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应该与教师所教的课程结合起来,也应该与学生所要学习的技能结合起来。即教师学会信息技术来教学,学生学会信息技术用来解决问题和达到学习目标。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学会使用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自制投影教具、录音资料等,要求每位教师初步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

二、培训具体实施过程

1.转变观念,强化教师主体地位

为了激发教师参培的内驱力,我们不失时机地对教师进行参加培训学习重要性的再认识、再提高,营造一种主动自觉、紧张而有序的学习氛围,经常组织教师观摩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优质课录像、优质课教案和课件。使他们明确作为一名教师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意识的同时,自觉地提高必备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整合,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的学习、快乐的学习。要求每位教师具有与时代相通的教育理念,具有丰富扎实的知识底蕴,具有独特的教育风格和追求,用新的理念作指导,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这样,引发教师明确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新型人才的如何培养,教师应该怎么办,从而强化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换,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努力构建适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

2.分类培训,分层提高

我们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师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并坚持基础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在近几年内对现有教师进行分类培训,分层提高,通过培训,使新教师迅速成长,使骨干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目标确定后,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计算机校本培训计划和考核方案,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在计划中突出确定学校培训的内容和操作的具体方法以及培训时间。培训的具体内容围绕着教育观念的更新,以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专题讲座、交流研讨、优质课课件展示、自主学习为主要培训形式。培训I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2011.3-2011.10)

信息技术方面:(1)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输入、中文处理、PowerPoint等内容进行培训。(2)网络应用的培训。邀请有关计算机专家来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内容有网络基础知识、操作技能以及网络教室的正确使用,使教师对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有一个总体了解。

专业知识方面:

(1)利用“网络教研”,对教师进行分学科的专业知识培训(第一阶段内容)。(2)将课题内容渗透到教研当中,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己教育理论水平。

第二阶段(2011.11~2012.6)信息技术:

(1)课件制作的高级培训。陆续选送一些教师到校外专业计算机培训中心学习。经费采用学校补助与个人自理相结合的办法,参加Authorware、Flash5.0、FrontPage,网页制作等软件使用的系统学习。(2)利用以点代面的方法,用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FrontPage或其它网页制作软件。

专业知识方面:(1)利用“网络教研”,对教师进行分学科的专业知识培训(第二阶段内容)。(2)以“课”的形式具体讨论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科研型教师。

第三阶段(2012.7--2012.9)

信息技术方面:

(1)网络知识培训。这次培训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学会下载课件,要能实现利用网络交流各自的教学思路,传送课件以及一些网络安全知识。(2)计算机简单故障排除。如果在上课过程中计算机出现故障,教师能根据情况解决简单问题,让课堂在最快的时间内回到学生身边。

专业知识方面:

(1)利用“网络教研”,对教师进行分学科的专业知识培训(第三阶段内容)。(2)邀请专家或利用本校已有教师资源,指导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安排理论知识强的教师利用电子邮件方式指导修改论文。提高骨干教师的指导能力,培养专家。

三、培训效果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校计算机校本培训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所有的教师都会上网浏览网页、使用搜索引擎、发电子邮件、查资料备课、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备课教学等,100%的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30%教师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涌现出了许多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

实践证明,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开展计算机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助推器,使现代信息技术在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卫东,教师专业发展探新――若干理论的阐释与辨析,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2]郑文勉,雷晓云,途中之思――教师专业发展个案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3]卢正芝,校长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4

为了使这次计算机全员培训取得实效,真正确保全体干警的计算机水平有全面的提高,院党组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从组织到学习,从学习到考核,从考核到奖惩,四位一体,充分考虑到了可能遇到的难题,将工作落到实处。具体措施如下:版权所有!

一、成立领导小组

为了加强对培训的领导,确保培训计划的正确实施,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经研究决定,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次培训活动。由检察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副检察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不仅如此,为了加强对培训的督导,确保培训任务的完满完成,院成立活动督导小组,具体督促检查培训过程和效果。这体现了院党组对此次活动的高度重视,以工作落到实处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培训内容

(一)历时长

此次计算机全员培训历时3个月,这就从时间上保证了全体干警有充分的时间能够掌握、(消化培训内容,并且逐渐将其应用于工作当中,这为培训的圆满完成奠定了时间上的基础。

(二)结构好

为了便于集中和分散学习的组织协调,实行了三级递进的培训体系,首先,党组成员和院领导带头学习,先由技术科的培训人员对党组成员进行培训,这体现了此次培训的“全员”性质;第二层,以科、室、处、局为单位,成立培训学习小组,科、室、处、局领导为学,二级网管员为副组长。将各个小组的网管员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这解决了全体干警培训针对性不强的弊端;第三层,由网管员具体组织、督促、检查本部门人员的学习,他们在掌握计算机相关技能后对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培训。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省了时间。网管员对本小组内的情况比较了解,能够根据培训的要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一举多得。

(三)奖罚明

为了激励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培训效果,鼓励、督促练习和应用,设立以下奖惩办法:

1、奖励:在培训结束后,举行计算机知识竞赛,评出一等奖一名,奖励1000元和优盘一个;二等奖两名,各奖励200元和优盘一个;三等奖三名,各奖励100元和优盘一个。同时,通过这次培训竞版权所有!赛活动,选出“十佳电子检务应用能手”,纳入信息化人才库,各奖励优盘一个。

2、惩罚:培训后考核不合格的,离开岗位再集中培训10天,并且学习小组组长作出书面检查。考核仍不合格的,继续待岗培训20天,并取消全年目标奖和一切评先资格。待岗培训20天结束后,考核仍不合格的,下岗。

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5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习并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现代教育理论更为注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转变教学理论和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对于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计算机网络已经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探析

 

第一,计算机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中屈指可数,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计算机网络在发展的过程中探索了诸多先进的培训模式。例如案件教育培养模式、行动效果研究管理教学模式、英特尔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不同模式的研究内容都有很多借鉴和参考价值。在整体的培训模式流程中,支撑、引领、组织机构都是为了主体性的培养结构做最基本的保障。在这些保障中,远程化的教育培养模式和教育培训中心在资金、技术、资源保证、实践评价以及具体实践中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教学主从领导培训案例、培训模式、技术资金保障以及其他社会保障资金等方面都能够从微观上具体结合广州市政府的具体情况开展网络教育的培训模式的分析。第一,计算机网络教育模式主要利用从上而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管理模式,培训的主要工作层级分为经理、专业化学者和工作人员等几个不同等级,每个不同等级的组织建设机构和实际管理机构,都应该有步骤地、有秩序地进行培训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演变。

 

第二,现阶段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主要采用的是动态开放的人才培养方式,创立培训的工作内容,利用远程化的培训管理方式实现真实的考场,主要依靠 “教育网络”以及“e时代”的网络教育平台,实现社会上教育资源的平等共享,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化和公开化,并且尝试利用个性化的培训培养模式,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强教育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的创新途径。课程中利用现阶段大量生动的案例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具体结合起来。计算机培训主要利用专业化的数据,让教学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轻易地实现分享,同时网络教学还能够快速地领悟学习重点和难点,了解学习进程。培训模式坚持实现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课程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路线,以实际任务为主要的框架模式,将每个学习模块整合在一起,让老师能够在理论教学中更好地融会贯通实践案例,并且可以在专业化的专家指导下实现知识的领悟。培训时间的安排也应该按照“总体计划,分步实施,注意实际效果,学以致用”的原则,让受教育学生能够在50节课程的训练中接受教育,实现提升。广州市计算机教学网络学校能够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信息化管理程度,采取不同的信息培养模式,组织学校学生共同上课。广州市区的教学中学建立了学校的教学网络信息中心以及“教育e时代”信息管理工程,教育信息部门、学校、学生家长立体化的宽带使用率促进网络教学的开展。在乡镇农村等机构则建立了中小学教学培训基地,主要提供了网络设施和多媒体设备,不定期地组织乡镇的中小学老师到基地对同学进行计算机网络的培训。在广州市的网络教学培训中心,远程化的网络教学和网络任务是普及程度最广泛的教学方式。不同培训模式的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地发展,实验区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良好的发展,保持着很好的发展势头。最后,构建良好的资金技术支持和信息支持,保障计算机网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构建高素质的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专家的指导下,建立一支素质高、团队意识强的管理队伍。

 

2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的发展

 

网络环境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不再是传统教学理念中的主导作用,更多的是一种辅助作用。新兴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的出现,对传统以讲授模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影响。换句话说,网络的出现要求教师不能再依靠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必须要结合网络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努力为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整体上的管理教学网络平台。网络平台实现了省、市、区的综合化管理,管理人员经过这个平台具体地信息,管理通知、课程安排以及查找学员成绩。管理员通过自己身份的登录实现了相对性的权限的管理。这样的操作模式不仅仅为市区的学校学生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也对学校下属的管理成员进行地更加具体化的管理,能够实现更高地判断和决策。第二,网络教学的监督平台的主要职能就是对整个网络教学进行监管,监督管理员对老师和学生进行监督管理,并且评估管理主要的教学工作进程和教学内容,不定期抽查学员的相关学习情况。利用网络教学的监督平台,有效地保障培训管理过程中的教学质量,监督老师和学生更好地交流和学习。第三,主讲教学平台的构建。该平台在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各种类型学员进行统一学习管理和信息管理,对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与评价。主讲教学平台在统计过全体学员的基本信息之后,能够根据学员与平台之间的交流,来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对学员的学习过程加以引导,这对于学员而言具有事倍功半的效果。一个学习周期结束之后,平台能够给学员一个整体性评价,对后期学员的学习过程给出指导性意见。学员学习平台是其开展具体学习活动关键,学习平台的构建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给学员提供模块化学习方案,是否能够带领学员学到真正的知识,是否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是资金保障。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着重于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让全区的基础设施,包括软件和硬件设施都能得到大幅度地改善。建立专门化的经费使用,保障全体人员参加,重点扶植信息化水平较弱的地区和经济水平落后的乡镇农村地区,为农村地区的学生提供专业化的信息网络教学活动和培训课程,免费提供教学信息支持。在实施的过程中,高质量、高标准的网络教学中心必须要重点研究的内容。计算机网络教学教育中心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机制上存在的优势,结合社会和国家教育部门给予的强有力支持,深入开展技术研发,重点分析网络运营、资源建设、学习管理等方面各个细节,不断完善整个计算机网络平台。首先,对网络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和管理组织,同样网络教育资源的选择也要有非常系统的研究,网络课程必须能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必须是该学术领域中具有绝对权威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对不同层级啊人员的严格化要求,保证了计算机网络教学质量的严格标准。其次是构建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该机制可以有全面化的信息网络监督、计算机网络课堂主要讲师以及计算机远程化的信息管理机构。整体网络督导的主要职责就是对不同网络教学专区加以监督,通过分析观察结果来具体指导不同网络教学专区未来发展方向,制定下一步分培训计划或者培训方案,这样就能够实现引领的作用,能够明显提高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效果。计算机网络教学同样要注意教学效率,网络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学员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对学员进行及时指导,一方面对他们进行统筹管理,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效果。

 

3结语

 

计算机网络教学网络培训有利于对教学培训的完成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用低成本取得良好的教育、社会效益。本文在对计算机网络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该模式具有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高效组织管理特点,是一种在资金和技术支持基础上,开展的具有动态效果的教育教学活动。网络教育培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运行了一种新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培训,使学习模块的设置循序渐进;很多教学内容的设计、指导以及教学方法的实现均有参考课件作为模板,在当前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下,这种教育教学模式能够让每一个有学习需求的人,更方便的享受到海量学习资源,单单是这一点传统课堂教学就无法实现。所以分析并研究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推行全民教育全民阅读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

【摘要】本文从实践出发,运用心理学基础原理,创新性提出了构建会计核算能力素质模型、建设培训会计核算人员新模式,以提高会计核算人员从业水平和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的思想,具体介绍了建设模型的目的、原理、内容、初步运用和成效。

【关键词】会计 能力 模型 研究

一、引言

“ 会计人才是国家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会计人才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会计人才培养工作一直是各企事业单位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然而随着时代进步、环境和用人单位需求变化,对会计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也愈加高,简单雷同的传统上课考试培训模式,己不能适应现代会计培养与发展的要求。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在寻求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会计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笔者目前服务于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心的职能是负责一个特大型央企的全省会计核算服务、风险防控和价值创造,中心全部是会计核算人员,相对普通的财务机构,对会计人员的核算素养、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要求高得多。因此,笔者在实践中提出了构建新型会计核算能力素质模型的理念和建设新型的会计人员培训模式,并构建完成运用于实际中,以提升会计核算人员综合素质能力,对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现将该模型构建有关情况进行梳理提炼,为进一步完善打好基础,并提供研究参考。

根据会计核算岗位工作职责,针对性提炼核算会计适配岗位的能力或素质要求,并按级分层归类形成模型,据此评估从事此项工作人员实际水平,按“缺什么、补什么”针对性开展培训,提升会计核算人员适岗能力与素质,实现会计核算人员“核算高效率、质量高标准、服务高水平”的目标。

二、会计核算能力素质模型构建理论基础与思路对企业而言,提供培训是为了激励会计人员提高业绩。本文通过运用心理学动机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本知识,梳理日常与会计核算人员的大量交流研究激励个体提高绩效的关键因素或指标,并通过实践归纳梳理得出主要指标以构建模型。

(一)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1. 运用动机理论发现:制定适合的标准、设定适合的目标值和掌握会计人员归因心理是模型建设的基础,构建模型对于培养会计核算人员有必要性。由动机理论的目标设定论发现,假设过去的绩效和能力是个体选择目标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则个体是希望具有目标、选择目标以及有动机去实现目标的, 并通过以下四点影响其动机,一是选择能够激起努力的目标,二是选择能够指引注意力和努力方向的目标,三是选择能够增强持久性的目标,四是选择能够间接影响行动的目标。而在实际与会计核算人员的日常接触与访谈中发现,基本每个会计人员都希望在工作中有激发工作热情的适合自己的目标,有符合自身条件的并能够通过一定努力获得成绩的工作标准,有种机制能测试自己的基础潜质和标准的符合度。

动机理论的期望理论则认为,个体选择有意图的行动、努力水平和职业,以最大化其预期愉悦、最小化其预期痛苦,因此个体的动力模型是其期望(如业绩)、功用性(如能力)和效价(对成果的追求)的函数,需要运用期望值来决定最大化动力的备选方案。建设一个基于职业标准、专业能力和道德素养的模型来满足会计人员提升自我的期望是必要的。

动机理论的归因理论是将所关注的人的行为归属为一定的原因,对于所关注的人的某一行为应归为内因(能力、努力)或外因(任务难度、运气)。被观察者倾向于将其行为更多地归为外因,而其他人倾向于将相同的行为更多地归为内因。这一偏差也提供了解释和预测个体如何主观理解实际业绩和目标业绩差异的基础。所以为让会计人员更客观的认知自己的业绩水平和激励提高业绩,需要更侧重于设立内因指标和评价标准,激发主观能动性,让会计人员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素质能力。

2. 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发现:满足会计人员自我评价、自我强化、自我改进的心理需求是构建模型是否适用的关键。

社会比较理论告诉我们,个体有正确的自我评价、自我强化和对能力、选择、业绩、情感及成就自我改进的需求;个体会将自身与客观信息进行比较或与他人进行比较;如果人们寻求自我强化的评价,则会将自己与较低水平的对象进行比较,如果寻求自我改进的评价,则将自己与较高水平的对象比较;人们日常更倾向于将自己与相同情境或有类似任务的人(如同事)进行比较。在日常与会计人员的交流中也发现,绝大多数人都希望有一种评价标准和机制,能让他们正确评价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通过一定标准的对比,发现优势与劣势,期待单位能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帮助他们获得进步与更好的业绩。所以在构建模型时,满足这些心理需求对模型成功与否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构建会计核算能力素质模型有着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能满足会计核算人员的实际心理需要。构建模型需要从设立适合的指标体系和标准入手,通过心理学相关手段能对会计核算人员进行测试和评价,并基于评价指标范畴指出会计个体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优势与劣势,帮助会计核算个体提升自己。

(二)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是调查归纳,提炼模型指标体系,形成模型基础。二是研究探讨,制定所有指标的定义规范、分级标准,形成模型框架。三是试点测试,征求有关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会计核算骨干人员意见,调整优化和修正模型。四是宣传和培训模型,让全体会计核算人员学习和认可模型,并不断征求意见和修正模型,并最终定稿。五是依模型设计会计核算知识题库和心理测试题库,心理测试题库请人力资源专业咨询公司依分级标准设计完成,专业题库聘请会计专家设计完成。六是择机对全体会计核算人员按模型进行心理评估和专业测试,为每位会计核算人员提供评估报告,为企业出具整体报告。七是针对评估报告得出结论,主要是评估发现的能力素质缺陷,根据需要提升的能力种类划分会计人员培训类别,制定针对性培训方案,称之为行动力学习方案。八是开展针对性培训。九是培训完成后的再评估,评估培训效果和模型适用性。十是持续优化。

三、会计核算能力素质模型构建

构建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数据调研分析阶段、模型校验阶段以及成果汇编阶段。如图(1)所示。

(一)数据调研阶段

数据调研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影响会计核算岗业绩最关键的若干业务模块,提炼完成任务所需的关键能力标准以及支撑关键行为的性格品质。在该阶段,分别用了战略演绎法、资料分析法、标杆人员BEI 访谈法以及问卷调研法等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1. 战略演绎环节。就是运用战略演绎方法,收集公司对核算岗未来的职能定位,从组织战略发展的要求,梳理出新的要求。

2. 资料分析环节。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及研读,在收集公司会计核算岗职位说明书、所属部门职责、岗位涉及的业务流程等资料的基础上,研读提炼出了会计核算岗位关键业务模块。

3.BEI 访谈环节。运用BEI 访谈等方法对会计核算岗标杆人员进行调研访谈。在BEI 访谈的过程中,首先与典型员工本人、典型直属领导、典型身边人进行面对面座谈,收集典型员工的行为事件,以及他们对典型员工在事件中行为的认识和理解,并编码记录典型行为;然后,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删除不具备操作的描述性语言,转录原始访谈记录中的行为描述,将具体的描述转录成员工具体的能力素质,并分别统计典型素质元素的提出频次,将概念相同或相近的元素,整合到共性素质中,筛选出关键的能力素质指标,进一步明确核算岗位关键业务模块以及完成任务所需的关键能力标准。

(二)模型校验阶段

基于以上一系列的调研、分析工作,撰写出了核算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和具体分级标准的初稿,即模型初步建成。

当会计核算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基本成型之后,进行专门校验。首先,对初稿进行一次内部研讨;第二步是通过沟通会等方式,由具体工作项目组、会计核算岗位相关人员对模型及其标准提出意见或建议。最后再根据相关意见和建议对初稿进行修改,并形成会计核算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及标准修订稿。

(三)成果汇编阶段

构建的最后一个阶段便是成果汇编阶段。基于会计核算岗能力素质模型及标准修订稿,对成果文件进行汇编,最终完成《SSC 会计核算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手册》。

四、会计核算能力素质模型内容

(一)模型的框架结构

图中所示即此次构建的“SSC”模型结构图,SSC 是职业化(Specialization)、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客户化(Customization)的英文缩写,模型以这三个维度形成稳固的三角支撑模式,三个维度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针对职业化,提炼出专业能力、责任意识、诚信正直、抗压能力等四个具体能力素质指标。针对标准化,提炼出严谨细致、高效执行、勤思好学等三个具体能力素质指标。

针对客户化,提炼出团队合作、全局意识、开放沟通等三个具体能力素质指标。

上述三个维度模型指标共计十个,在构建过程中提炼总结了这些指标的具体内容,均包括:指标名称、指标定义、指标等级、等级关键词以及等级行为模式(等级典型行为)等。

(二)模型指标的含义

1. 四个职业化维度指标,代表了会计核算能力内涵。

(1)专业能力:专业领域相关知识扎实,对待专业问题能够提出令人信服的专业性处理意见;准确辨别问题之间潜在的多重因果关系,擅于进行推理分析,并能将复杂问题进行逐层分解;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

(2)责任意识: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并积极主动承担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行为及其结果负责,敢于承担责任并设法解决问题;能够很好平衡工作内与工作外的关系。(3)诚信正直: 严格遵守会计准则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业务处理不受个人利益、好恶的影响,遇到利益诱惑时能坚持原则,不凭借职位之便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工作中能够言行一致,做事客观公正,信守承诺并保守公司秘密。

(4)抗压能力:能够适应长期的重复性繁琐工作,对严格的“时效、质量”等考核体制环境能够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状态,控制负面情绪和消极行为,很好完成工作。

2.三个标准化维度指标,代表了会计核算业务标准素养。

(1)严谨细致:保持客观严谨的工作态度,尊重事实,关注细节,控制风险,重视工作质量,通过对过程的控制,追求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2)高效执行:理解自身任务目标,服从领导决议,快速响应领导工作任务,严格遵守公司的保密流程和制度,有力推动个人与其它相关方积极开展行动,以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3)勤思好学: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问题,尽最大能力提出解决建议;加强各方面的自我学习,并在工作中不断应用,提高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能够根据业务的变化,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灵活处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3.三个客户化维度指标,代表了会计核算服务素质要求。

(1)团队合作:富于合作精神,重视团队的整体价值和利益,在团队中主动分享并积极配合,追求团队整体目标的达成。

(2)全局意识:跳出本位,始终以大局为重,全面、系统地考虑自身的工作对部门和组织整体的影响。

(3)开放沟通:保持开放的心态,充分表达并努力了解他人的观点与立场,以促进彼此的相互理解与信息的无障碍交流。

(三)指标分级评价内涵

上述每个指标都根据测算结果,分成四级,即等级1 至等级4,逐级提高,以此作为评估的标准。以“开放沟通”指标为例,其分级及每级内容如下表所示。

五、结论

本模型已在笔者服务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实例运用,即根据标准组织测试评估,提供评估报告和针对性培训,目前培训仍在进行中。具体为:一是根据模型开展的会计核算人员评估工作。请中介机构专门设计了评估流程和软件,请财会专家和会计骨干设计了专业能力测试题,包括专门设计的500 多题的心理测试题、360 度评价和专业能力测试等。组织了专题考试和测试。二是向每一位参加评估的会计核算人员出具了评估报告。每份报告都有三个维度每项指标的量化结论和十项指标雷达图,得出了具体参考意见和改善建议。三是向公司提出了整体总结性报告,对公司整体会计核算人员基于模型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量化分析的详实报告,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意见。四是根据评估结论提出整体培训计划,行动力培训计划。运用前后比较,参加测试和培训会计人员的年度绩效成绩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50%,差错率下降70%,可以说基本达到目的。

首先,该模型提炼的成果SSC( 职业化、标准化、客户化),与公司会计职能内涵、业务依托以及会计服务宗旨非常吻合,内容方面基本涵盖了个人成长、团队合作及工作要求,能够准确反映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对会计核算岗人员能力素质要求的一个标准。

其次,该模型是促进员工持续完善的基础。公司可以建立基于会计核算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的评估机制,该评估机制对目标的完成、绩效的提高和能力的评估,可以帮助员工完成目标,完善自我,以及了解自身事业发展机会。而基于这一模型的评估机制也可以让公司了解到众多关键性信息,包括:员工的管理能力和素质的长处与短板;员工潜在的能力和发展趋势;员工真正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和经验方能满足既任岗位所明确的能力素质要求;要采取怎样的培训,才可以有效地弥补员工经验和能力的不足。依据这些关键性的信息,公司便可以引导员工制定出绩效与能力的发展目标以及具体的行动策略,从而促进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的行为,进而取得公司期望的绩效成果。

最后,模型是员工有效培训提升的基础。在会计核算能力素质模型与评估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设计,一方面能够让公司了解核算不同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包括个性、价值观、能力以及知识等;另一方面可以让公司明确现有的核算岗位员工在素质能力特点、知识水平等方面还有哪些不足与短板,尚无法满足未来岗位的需要。这样便可以确保整个培训能够有的放矢,从而有效提升不同岗位员工的能力和素质,进而提高会计人员的核算质量、工作效率、服务水平。

会计核算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及初步运用阶段已告一段落,阶段性成果基本令人满意,下一步可以持续针对性培训并开展第二次评估。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7

1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探析

第一,计算机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中屈指可数,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计算机网络在发展的过程中探索了诸多先进的培训模式。例如案件教育培养模式、行动效果研究管理教学模式、英特尔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不同模式的研究内容都有很多借鉴和参考价值。在整体的培训模式流程中,支撑、引领、组织机构都是为了主体性的培养结构做最基本的保障。在这些保障中,远程化的教育培养模式和教育培训中心在资金、技术、资源保证、实践评价以及具体实践中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教学主从领导培训案例、培训模式、技术资金保障以及其他社会保障资金等方面都能够从微观上具体结合广州市政府的具体情况开展网络教育的培训模式的分析。第一,计算机网络教育模式主要利用从上而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管理模式,培训的主要工作层级分为经理、专业化学者和工作人员等几个不同等级,每个不同等级的组织建设机构和实际管理机构,都应该有步骤地、有秩序地进行培训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演变。第二,现阶段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主要采用的是动态开放的人才培养方式,创立培训的工作内容,利用远程化的培训管理方式实现真实的考场,主要依靠“教育网络”以及“e时代”的网络教育平台,实现社会上教育资源的平等共享,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化和公开化,并且尝试利用个性化的培训培养模式,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强教育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的创新途径。课程中利用现阶段大量生动的案例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具体结合起来。计算机培训主要利用专业化的数据,让教学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轻易地实现分享,同时网络教学还能够快速地领悟学习重点和难点,了解学习进程。

培训模式坚持实现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课程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路线,以实际任务为主要的框架模式,将每个学习模块整合在一起,让老师能够在理论教学中更好地融会贯通实践案例,并且可以在专业化的专家指导下实现知识的领悟。培训时间的安排也应该按照“总体计划,分步实施,注意实际效果,学以致用”的原则,让受教育学生能够在50节课程的训练中接受教育,实现提升。广州市计算机教学网络学校能够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信息化管理程度,采取不同的信息培养模式,组织学校学生共同上课。广州市区的教学中学建立了学校的教学网络信息中心以及“教育e时代”信息管理工程,教育信息部门、学校、学生家长立体化的宽带使用率促进网络教学的开展。在乡镇农村等机构则建立了中小学教学培训基地,主要提供了网络设施和多媒体设备,不定期地组织乡镇的中小学老师到基地对同学进行计算机网络的培训。在广州市的网络教学培训中心,远程化的网络教学和网络任务是普及程度最广泛的教学方式。不同培训模式的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地发展,实验区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良好的发展,保持着很好的发展势头。最后,构建良好的资金技术支持和信息支持,保障计算机网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构建高素质的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专家的指导下,建立一支素质高、团队意识强的管理队伍。

2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的发展

网络环境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不再是传统教学理念中的主导作用,更多的是一种辅助作用。新兴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的出现,对传统以讲授模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影响。换句话说,网络的出现要求教师不能再依靠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必须要结合网络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努力为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整体上的管理教学网络平台。网络平台实现了省、市、区的综合化管理,管理人员经过这个平台具体地信息,管理通知、课程安排以及查找学员成绩。管理员通过自己身份的登录实现了相对性的权限的管理。这样的操作模式不仅仅为市区的学校学生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也对学校下属的管理成员进行地更加具体化的管理,能够实现更高地判断和决策。第二,网络教学的监督平台的主要职能就是对整个网络教学进行监管,监督管理员对老师和学生进行监督管理,并且评估管理主要的教学工作进程和教学内容,不定期抽查学员的相关学习情况。利用网络教学的监督平台,有效地保障培训管理过程中的教学质量,监督老师和学生更好地交流和学习。第三,主讲教学平台的构建。该平台在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各种类型学员进行

统一学习管理和信息管理,对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与评价。 主讲教学平台在统计过全体学员的基本信息之后,能够根据学员与平台之间的交流,来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对学员的学习过程加以引导,这对于学员而言具有事倍功半的效果。一个学习周期结束之后,平台能够给学员一个整体性评价,对后期学员的学习过程给出指导性意见。学员学习平台是其开展具体学习活动关键,学习平台的构建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给学员提供模块化学习方案,是否能够带领学员学到真正的知识,是否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是资金保障。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着重于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让全区的基础设施,包括软件和硬件设施都能得到大幅度地改善。建立专门化的经费使用,保障全体人员参加,重点扶植信息化水平较弱的地区和经济水平落后的乡镇农村地区,为农村地区的学生提供专业化的信息网络教学活动和培训课程,免费提供教学信息支持。在实施的过程中,高质量、高标准的网络教学中心必须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计算机网络教学教育中心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机制上存在的优势,结合社会和国家教育部门给予的强有力支持,深入开展技术研发,重点分析网络运营、资源建设、学习管理等方面各个细节,不断完善整个计算机网络平台。首先,对网络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和管理组织,同样网络教育资源的选择也要有非常系统的研究,网络课程必须能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必须是该学术领域中具有绝对权威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对不同层级啊人员的严格化要求,保证了计算机网络教学质量的严格标准。其次是构建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该机制可以有全面化的信息网络监督、计算机网络课堂主要讲师以及计算机远程化的信息管理机构。整体网络督导的主要职责就是对不同网络教学专区加以监督,通过分析观察结果来具体指导不同网络教学专区未来发展方向,制定下一步分培训计划或者培训方案,这样就能够实现引领的作用,能够明显提高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效果。计算机网络教学同样要注意教学效率,网络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学员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对学员进行及时指导,一方面对他们进行统筹管理,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效果。

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8

1课程体系更新――知识所需

随着未来日益增长的计算需求,处理器的性能提升已不能再寄希望于主频的提高,因为那将会使功耗、成本上升,但是性能提升幅度却较有限。因此处理器从提升主频改向到向着多内核发展,双核及多核已经成为当今计算技术的发展趋势。

国内外很多研究和产品都已经逐渐转向了多核处理器。在研究方面,各大芯片厂商尤其是IBM早已就多核技术展开研究,提出了各自的多核处理器体系框架。IBM推出了CELL异构多核处理器体系框架,并且已经在PS 3中得到了应用。这是一种典型的异构多核系统,一个主核加上8个辅核,能提供高速的运算能力。SUN公司推出的OpenSPARC T1开源多核多线程平台,是一个8核,每核提供4线程的处理器。通用PC处理器方面,Intel率先推出了Pentium D同构双核处理器,随后,AMD的双核处理器、Intel的酷睿2、Intel的四核也相继推出。以X86为基础的多核桌面处理器以多个完全一致的处理器核集成在CPU内,区别在于L2 Cache是否共享。

由于多核已经推进到桌面与服务器,单核处理器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基于多核处理器平台上的软件体系研究也正在进行。但是至今没有合适的多核程序设计语言与设计方法,主要是沿用SMP上的软件设计方法进行程序设计,这也使得以往不被重视的并行程序设计与多线程程序设计成为重要的软件设计手段。

多核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计算机的教育面临新的问题:在多核技术的影响下,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编译技术和应用软件的编程模型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计算机的教学需要做出针对性的变化。国外的高校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乔治亚理工学院等已经开始设置多核课程,通过新增课程或修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多核计算技术带来的变化。

为了适应多核计算技术的发展,开展多核教学需要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均做出相应的变化。此前教育部联合英特尔公司推出了“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支持了一系列与多核课程相关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推动了我国高校引入多核内容进行课程建设。另外,教育部还开设了“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计划,能有效地对高校教师进行多核技术培训,从而促进国内多核教学的发展,推动国内多核技术的进步。

2教育培训补充――社会所需

由于计算机科学属于更新快速的一门学科,并且仍在不断在快速发展中,因此计算机行业的从业者普遍面临着知识结构更新的挑战。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得计算机专业的知识覆盖面更广、更新,速度更快。计算机技术的培训应运而生,其目的是解决大学的师资培训,以及企业员工再培训。

目前,国内的计算机培训主要面向认证考试和技能培训。认证与资格考试主要包括了由国家推广的认证考试与各大型的IT企业推广的认证考试。技能培训则是由培训机构主办的为了提高受训者计算机技能、增加就业能力的培训。目前,主要的计算机培训有:

国家推广的认证考试

①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教育部考试中心(原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于1994年推出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用来测试应试者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

② 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由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共同负责,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标准、统一证书的考试办法。

IT企业的认证考试

① 微软认证专家考试。这是微软公司推出的计算机高级技术人员认证考试,内容科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分别针对微软各个不同阶段的不同产品。

② IBM认证。IBM全球专业认证项目自1996年正式引入中国高校至今已有11年之久。11年来,IBM已资助了86000多人次的学生参加了IBM全球专业认证,60000多人次的学生获得了IBM DB2, WebSphere, Lotus Domino, E-business及IBM eServer系列的全球专业认证证书。

③ 思科认证。由思科公司推出的网络相关的认证,主要针对的是思科公司生产的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认证。

④ Adobe认证。由Adobe公司授权,面向Adobe系列软件进行培训、考试和认证。

⑤ Intel培训认证。由Intel公司授权,主要是基于Intel处理器的软件等的培训认证。同时,Intel还提供了相关培训教师的培训服务。

⑥ 其他的IT企业认证还包括了Autodesk, Oracle和中兴等公司的培训认证。

技能培训

① 此类的培训机构很多,主要面向两类人群。一是在岗人员的计算机应用培训;一是准备从事计算机行业人员的技能培训。

从前述的各种培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现有培训都是以技能培训、认证考试为中心,面向的是成熟的计算机技术。尽管这些培训为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大学的计算机教学来说,作用却非常有限。

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特点是应用性与研究性的兼顾。对于本科教育,以应用为主兼顾计算机前沿技术的了解,而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则是立足研究,有所创新。这就要求大学教师不但要具备一般的计算机技术,还要了解与掌握计算机前沿技术,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大学计算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因此,教育部推出了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3高层人才计划――教育所需

计算机学科也是目前大学课程体系中学科发展最快的方向之一。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的素质。大学教师的学术能力、教学能力是决定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依靠大学与教师之外,有组织的全国范围的教师培训与研修能够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教师培训与研修,能够促进高校教师交流,推动新技术的发展。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教育部开展了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目的就是对大学教师继续培训。其培训形式有以下八种:1、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3、骨干教师进修班;4、国内访问学者;5、岗前培训;6、高级研讨班;7、短期研讨班、讲习班;8、单科(课程)进修。

这些培训进修其中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教师基础上岗培训,一般由学校组织进行;第二类是教学类培训,包括1、3、8,针对教师对教学方面进行培训;第三类是科研讨论,包括2、4、6、7,主要是教师进修,面向科研进行讨论。

在第二类培训中,“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是教学培训中面向骨干教师的培训,由教育部主办,能够充分调动全国范围内的优质教学资源,把高校教师组织起来进行培训。

“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是唯一教学类颁发证书的培训进修。培训进修中,一共有两种类型的进修能发放证书,即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与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为了推动大学教师参与“骨干”教师培训进修,该培训有资格发证书,且证书由教育部高教司与人事司颁发,具有较高的公信力。

“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每期研修班均要求至少招收100位骨干教师学员,周期至少为7天,有很大的影响,能很深入地介绍技术发展,使得教师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交流和学习。因此,教育部开设的“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一定程度上是国内高校在师资培训上的导向。

4 “骨干”“多核”联袂――教学所需

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多核教学的高校之一。从2006年开始,浙江大学根据多核技术发展的特点,结合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情况,开设了本科与研究生的多核课程,并获得了2007年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支持,同时组织了多次多核师资相关培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浙江大学组织编写了国内中文多核教材《多核程序设计》,此书结合了国内五所高校在多核技术与多核教学方面的经验,反映了目前多核程序设计方面的发展状况。全书配备完整的教案、实验代码与实验环境,能够为参与此次研究班的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多核计算是一门动手能力和理论要求都很强的课程,需要在课程建设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对原有的一些相关实验室进行了整合,专门成立了多核实验室。并且通过英特尔捐赠和自己购买这两种渠道,建立了两个多核机房,分别有80台与50台多核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的实验平台,为培训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

多核计算课程教学离不开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课程小组的任课教师都在多核计算科研第一线从事科研活动,掌握多核计算领域的最新技术,并位于研究前沿。同时,浙江大学多核课程教学组还十分注重同业界同行的交流。通过与国外高校相关课程教师的研讨和与英特尔资深技术人员的深入交流,浙江大学具备了为此次培训提供高素质多核培训讲师的能力。

与此同时,浙江大学还非常注重网站建设,目前开通了与.cn两个网站,并利用课程小组所依托的强大教学与科研力量,不断地对网站内容进行补充与更新,力求做到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专业性强。网站也正在专门为课程开发在线考试系统和题库,培训人员可以通过网站的在线考试系统,实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这将为此次培训提供良好的网络技术支持,同时也将更便于在培训结束后各高校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此后多核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

浙江大学于2007年提交了“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申请书,认识到目前在理工类课程中开设多核课程的紧迫性。不仅仅需要在计算机、软件以及其他与高性能计算有关的专业开设多核课程,还需要面对所有使用计算机的专业,培训各个专业的计算机教师。这些教师不但能使用多核计算机,还能够充分发挥多核计算机的能力。因此,多核技术的骨干教师培训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以教学为主的骨干教师培训,一个是以产学研结合的骨干教师培训。以上两个项目均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的评审,编号为2007-25与2007-65。

多核技术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由教育部主办,浙江大学承办,目标在于推动国内多核技术教育的发展,传布多核知识。第一次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多核技术将于2007年11月19日到26日开设,产学研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多核技术,将于2008年初举办。

目前,教育部理工处支持的两个创新性实验、一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考试、一个精品课程建设中教育技术应用、一个信息安全、一个SAP供应链、一个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一个网络测试技术、一个高分子化学、一个普适计算理论、一个多相流参数测量新方法,以及浙江大学的两个多核技术,无一不是当前理工方向的热点领域。教育部理工处通过设置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一定能带动这些技术领域的师资培训。

浙江大学举办的多核研修班,将与英特尔公司合作,在教学过程中邀请设计多核硬件的工程师授课,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实际的多核x86处理器的硬件与软件知识。研修班为了推动教师们回校能继续学习多核知识,还将为每个教师提供完整的多核软件开发环境。为推动各大学与企业合作牵线搭桥,培训期间英特尔公司将与各培训教师们讨论在各个高校建设联合多核实验室的事宜。英特尔公司若能与各高校成立多核联合实验室,将会挂牌,捐赠多核硬件、多核编程软件、调优软件、教材资料等,并在未来几年进行多核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持。

5团结携手共进――时代所需

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为高校教师培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依托这一平台,浙江大学将结合自身在多核教学上的优势,举办多核技术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希望为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在多核技术上的变化提供经验。多核计算技术方兴未艾,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需要适应多核计算机的发展与变化,高校教师更应在多核技术方面不断地加强交流,才能使未来的多核课程设计不断推陈出新。希望大家能踊跃地加入此计划,为中国的多核教学、多核技术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我们团结携手共进,必然会创造一个更为强大的多核时代!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学校教师网,

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9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徐辉(1965‐),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

0引言

近年来,IT技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行业高速发展,“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1],并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由此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人才供不应求现象日趋明显。我国高校每年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但是由于教学改革落后于技术发展,过于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只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实践能力训练不足,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导致企业“用人难”与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我校作为地方财经院校,如何把计算机专业办出特色,满足社会的需要,是我们优先考虑的关键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以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懂经济管理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研究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和实践。

1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我校是在2007年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并当年招生。相对于其他院校,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学较晚,由于该专业是新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1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突出交叉学科特色

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地方财经高校,会计学、金融学、管理学、财政学等经管类专业是主流专业,这些专业师资雄厚,教学资源丰富,有突出的优势。作为财经院校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理工科院校的雷同,毕业生将缺乏就业竞争力,多数用人单位选择理工院校的计算机毕业生,而不选择财经院校的计算机毕业生。另外,在财经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要建立完善的各个专业实验室也不现实,利用率不高。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我们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软件开发能力为核心,实践能力训练为重,兼备财经管理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即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设计能力为核心,四年持续不断的专业实践项目训练为重点,让学生在校期间学会软件项目设计流程、规范等工程实践技能。同时计算机专业学生可以选修具有财经特色的主要课程,或者辅修会计、金融或者市场营销等财经类专业[2]。这样,学生具备开发财经业务管理软件的专业领域知识,或者具备经济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懂财经管理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其就业领域更加广泛。

1.2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就业方向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每年只有少数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绝大部分学生是直接出去就业工作的。根据人才市场的招聘职位和对珠三角地区计算机相关企业的调研和分析,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条件,我们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

(1)基于互联网应用的软件开发岗位。这类岗位以开发互联网应用软件为主业,包括网页设计、Web前端开发、Web后台应用开发、网站维护管理、网站技术支持人员等。

(2)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软件开发岗位。近年来,由于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许多传统应用和互联网应用业务都迁移和扩展到移动互联网中,移动互联网应用行业急需大量的软件开发人员,如IOS软件开发人员、Android软件开发人员等。

(3)财经领域中懂财经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职业岗位。在银行、保险、财政、税务等行业中,计算机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行业对既懂计算机,又懂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是很旺盛的,复合型人才在工作中与业务人员沟通方便,又能够解决技术问题。

1.3提出了“1+2+3”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调研和分析,明确了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提出了“1+2+3”人才培养模式,即1个核心——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2条软件开发主线——“CC#网站设计”和“CJavaJavaEE高级技术Android技术”,3个能力训练途径——课程实验实践、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基地实习。

2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

2.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要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关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根据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制定教学计划时以“理论够用,重在实践”为原则,根据技术的发展和职业岗位的要求,更新和调整课程体系,新增社会上热门的技术课程,加强专业实践训练的课程,同时开设一些财经类主要课程。我们将课程体系设置为6个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实践教学模块。公共基础课是全校所有专业都开设的课程,培养学生的通识认知和基本素质。主要包括大学英语、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数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等。其中,与就业关系不大的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等理论课程减少课时和学分。专业核心课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了专业核心课后,可以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主要有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计算机组网技术、软件工程等核心课。专业限选课主要是为学生就业拓展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网页设计、JavaEE企业开发技术、C#.NET开发技术、网站开发、软件测试等课程。专业任选课分为软件方向、财经管理方向任选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而选择两个方向之一的课程来学习。软件方向任选课主要是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包括Oracle数据库、Linux操作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Android手机应用开发、信息安全等,财经管理方向任选课包括会计学、金融学、网络营销、Excel经济管理应用等。实践教学模块是独立开设的实践课程,旨在通过接近实际的项目,训练学生综合应用多门课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包括网页设计实践、数据结构算法实践、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JavaEE应用系统设计、C/S应用系统设计、B/S应用系统设计、手机应用系统设计、毕业设计等。

调整后的课程体系体现了以下特点:

(1)课程体系紧跟技术发展潮流。当前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教学计划中及时引入新技术课程,保证教学的先进性。

(2)减少理论课程的课时数,以够用为原则,增加技术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课时数,满足学生专业应用技能的教学。

(3)实践能力训练在大学4年持续不断,从课内同步实验、课程综合实践、独立实践课,到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每个学期都有1门以上编程相关的实践课程,保证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逐步提升,锻炼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团队协作。

(4)与财经类主要课程交叉融合,让有不同需求的学生自由选课,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2.2实践课程的整合和优化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和独立实践课程两个部分。课内实验是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对于计算机技术课和操作类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方式教学,在课堂上边讲边上机练习。独立实践课是单独开设的一系列实践课程,包括课程设计、综合项目实战、毕业设计等,独立实践课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面向学生未来的就业。因此,在构建独立实践课程时,将若干门课程知识融合在一起,设置综合性的独立实践课。例如,网页设计实践课综合应用了静态网页设计、JavaScript、jQuery前端开发语言等课程知识;数据结构算法实践综合应用了C语言、数据结构两门课程知识;C/S应用系统设计实践课综合应用了C#.NET、数据库、网络技术等课程知识;B/S应用系统设计实践课综合应用了网页设计、JSP(或)、数据库、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等课程知识;手机应用系统设计实践课综合应用了Android开发技术、数据库、网页设计、网络技术、Java、多媒体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这一系列实践课程的训练,学生在实训中不断提高其编程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3与实践基地合作,选派学生到实践基地实习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专业实践需要,我们与广西区内外的多家IT企业合作,联合建立了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假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的研发,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

社会上用人单位招聘计算机毕业生,往往看重学生是否有项目实战经验。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必须加强编程和软件开发能力的训练[3]。因此,除了通过教学计划的一系列实践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外,还需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活动。在大一第一学期规划个人职业目标后,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逐步引导有能力和兴趣的学生参与各种科研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例如,引导学生参加老师主持的科研项目,申报省级、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软件设计竞赛等各项活动,全方位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4结语

近几年来,通过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和教学实践,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中一部分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也有一部分从事会计信息化、银行业务岗位工作,就业率逐年稳步提高,达到96%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李峰泉,苏培华.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探索研究[J].电子测试,2015(23):87-88

[2]蔡咏梅,赵玉章,郭文强等.以就业为导向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8):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