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集团一体化管理集锦9篇

时间:2023-10-07 09:02:30

集团一体化管理

集团一体化管理范文1

摘 要 在国有资产一体化的进程中,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正经历着重要的变化,如何应对市场提出并建构全面系统的财务管理的模式,在市场经济下对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和市场运行机制进行探究和分析愈来愈关系到企业改革的健康和稳定。本文总体叙述了当前财务管理模式的状况以及对财务管理发展革新策略的建议。

关键词 资产一体化 企业集团 财务管理 研究

近几年来,企业集团随着资产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深化,正在向着国际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合作与竞争大趋势正在持续强化。财务管理模式的合理有效,不仅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同时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国有企业集团现有财务管理模式状况

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的规模在日益扩大的状况下,组织结构必然越来越复杂。企业在资产规模、资本链条、管理跨度、地域分布等方面越来越体现出优势。同时,市场明显向好的大环境也给企业自身带来了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然而,规模的迅速扩张却使得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变得日趋艰难。现今我国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水平亟待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予以解决。

二、合理构建国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新模式

(一)正确合理规划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目标可以概述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有效的市场中,通过对财务活动进行组织规划以及对财务关系进行协调处理所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财务目标的存在依存于企业集团的目标,同时依赖着一定的经济制度模式。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中所涉及到的资本利润、每股盈余、企业价值、利润、以及相关股东的价值的最大化是现代财务管理的基本目的与要求。其中受到社会中多数企业认同的还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论观点,被公认为最能代表企业集团公司价值的根据。企业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同时扮演着很多角色。上市公司不仅要对相关投资者的利益相联系,同时还与社会中的其他主体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比如社会公共利益、社会总体发展效应,以及企业内部的职工、管理层以及和企业相关联企业的利益。企业既然是社会中主体的一部分,当然发展要顾及到社会中所有主题的利益平衡。企业的发展的均衡效果应该是使得企业集团自身利益最大化和社会总效益最大化这两方面同时兼具。企业在进行生产并获取利润的同时,还应重视与周边相关的各种因素相协调,包括其他公司,自然与社会环境、职工与投资者。现代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应该以这一基础根据进行构建,以得到企业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二)资产一体化下围绕财务管理构建的集团财务模式

(1)确定合理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

当前企业集团中财务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财务管理机构需要对整个企业集团的筹资、投资及资本运营等任务负责,同时作为集团的管理控制核心、战略决策中心以及利润核心进行着重要的决策。因此,要使得企业集团做出的决策能保持科学性、合理性,就必须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部门并赋予其相应的职权,同时财务管理部门的主管人员也应当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最高决策的商讨与确定。

(2)确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部门在投资项目财务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财务管理是企业集团的管理核心,在财务的预测、诊断、参与决策中应当充分发挥作用。对当前宏观经济作出合理的评估,根据经济状况客观分析政府即将采取的宏观经济措施;判断自身行业的运行状况以及本企业集团才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并以此确定研究及投资的大致方向;在合理科学的预测下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在投资项目选择问题上,要重视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核对及研究,重视企业当前及未来贴现现金流量,合理估计企业的内在价值、商誉等无形资产,充分认识到针对的投资项目存在的风险;作出的规划还要根据市场经济的改变和经济政策调动的方向作出相应的调整;对自身企业集团所存在的资金流通作实时监控并对出现的问题给与合理的建议,引导相关企业正确地使用流动资产,从而使企业集团的资产经营水平处于健康状态。

(3)在企业集团内部建立一致的资金管理运作体系。

账目中的资产,尤其是流动资产是企业集团的核心资本,企业集团各部门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应被有效地安排,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以满足公司各组织对资金的不同需要。优化自己笨配置,确保自己正常供给,形成良好的资金运作循环体系。

(三)完善优化国内企业集团具体财务管理模式

(1)转变模式观念,让以财务为导向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起主导作用。我国依然有很多企业集团在生产经营中轻视财务管理,没有深刻体会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一旦资金流通出现问题,已来不及进行挽救。在企业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财务管理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往往比其他部门更为重要。所以,优化国内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引导企业重视对财务管理机制的组织,是企业做强做大的重要保证。

(2)把“权变”理论落实到新型财务管理模式中来。分权给财务部门,同时应使企业集团在财务政策方面具有一致的意见,关系到集团重大利益的投资项目都应该有集团总部进行最后的决议,避免盲目投资而造成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以便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结语

财务管理已经日益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战略的布局和规划方面的成败日益取决于财务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不断加大对现代财务管理机制的探析,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企业集团才能在当代市场经济中获得巨大的规模效应并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王丽凤.企业集团财务管理问题研究.经济纵横.2012(8):93-95.

集团一体化管理范文2

摘 要 报业集团实行宣传经营两分离后,采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实现有效的财务控制,以保证集团经营目标的实现。本文就报业集团如何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强化财务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 体制改革 财务管理 营运活动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报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效益化改革是时展的必然选择,作为报业集团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集团发展目标的财务管理活动,其管理模式只有紧跟集团体制改革的新步伐,才能充分发挥其对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才能更好地规范报业集团所属媒体、公司的经营活动,才能实现最终强化和提升财务在集团化运作中的功能,以适应报业集团经济产业化、市场化、集团化的快速发展的需要,结合报业集团宣传经营“两分离”改革目标及实际情况,本文就报业集团体制改革中财务管理遇到的新情况及如何改进财务管理模式加以探讨。

一、报业集团体制改革中财务管理模式的新特点

1.集团财务由事业型向企业型转变,逐步向集团财务公司方向发展

改变了原先事业单位核算方式,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与《新闻出版会计核算办法》准确核算各项收入、成本与费用,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并按照集团化管理要求,强化资金控制与管理,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逐步向集团财务公司转型。

2.由离散型向集中型转变,统一预算控制

撤消所属各媒体、各单位财务部门,归并整合,成立财务部负责集团财务核算、人员、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并要求通过统一预算管理方式强化财务控制。

3.新闻媒体财务管理呈现新样式

集团所属各媒体实行预算管理、目标考核的财务管理模式。根据媒体的实际运营状态及成本预测,集团每年下达人员、采编、办公费用等预算,每月财务部根据预算进度与目标考核进度,划拨媒体费用额度,且专设媒体财务处具体负责媒体的成本核算,媒体在额度范围内使用。年终财务部根据目标考核结果决算各媒体可使用额度。

4.报业发展公司财务管理主导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报业发展公司是集团新闻与经营两分离的主角,实行传统新闻产业与文化产业、多元产业区分,相对封闭经营运作:一是传统新闻产业为一线,包含各媒体新闻的采编及相关广告、发行、印务、纸张等经营公司,二是文化多元产业为一线,独立拓展文化产业及多元产业。对于新闻产业,广告、发行、印务、纸张等分公司按集团预算及所确定费率保证运转和发展外,收入由集团统一调配,保障媒体与集团基本运作;对于文化产业、多元产业相对独立运作,报业发展公司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二、报业集团改进创新财务管理的主要措施

1.改进集团财务组织结构并明确职责

集团财务部是对集团整体财务管理及传统新闻产业服务的职能部门,在集团党委领导下,设集团本部、媒体财务处、报业发展公司财务部。作为集团财务管理的责任部门,财务部按传统新闻产业模式开展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监督以及资本经营。其职能为:一是负责集团财务制度建设。二是预、决算管理。三是会计核算管理。四是投、融资管理。五是内部控制与监督。

加强财务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集团财务部按集团管理层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在岗位、分配、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和定期岗位交流,并按确定岗位定岗定酬,原工资档案保留,实行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岗位工资按岗位确定,绩效工资经考核后兑现。

2.加强财务控制和现金流管理与控制

实行以成本为中心的预算控制:(1)对集团管理层各部门实行部门预算控制。(2)对集团后勤保障部门实行虚拟服务外包方式总控费用,待条件成熟实现服务完全外包。(3)对各媒体由集团下达人员及经费预算,并结合考核进行控制。以传统新闻产业为中心的目标考核与预算控制:传统新闻产业经营的广告、发行、印刷、纸张分公司以集团下达的各项经营指标为目标,以确定的费率为限度,以经营预算为指导,进行财务总控。以文化产业、多元产业投资为中心的利润与目标控制:(1)报业发展公司文化产业、多元产业的投入与发展完全按照市场规则,实行企业化运作,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应以资本投入产出率为主要控制指标。(2)财务部对具体项目投入产出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及时掌握投入项目运作情况,对具体项目进行评估,发现经营风险或异常情况及时向集团党委报告。

集团现金流管理与控制。对于现代企业集团来说,现金流是比利润更重要的指标,加强现金流管理,是提高财务运行能力和保障集团正常运作的重要手段。(1)由集团财务部总控现金流。(2)各媒体经费按进度及考核划拨费用额度,每月在额度内报资金使用计划,集团按资金使用计划支付现金。

3.强化内部审计制度

为加强集团内部管理和审计监督,促进廉政建设,维护集团合法权益,保障经营活动健康发展,保证国有资产增值保值,集团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派专人专职对集团本部、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分公司、各媒体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审查财务活动是否合法合规,财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经济合同履行是否规范,对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三、集团财务管理技术革新实现“四统一”

1.统一财务核算体系

主要以用友软件和财务框架构建集团化的核算体系,统一科目与权限设置,共用服务器在同一平台操作。

2.统一现金流控制体系

建立集团资金管理系统,对资金计划、资金结算、账户管理、票据管理、投融资、内部存贷、利息计算、资金监控等进行一体化管理。

3.统一经营管理运行体系

引进和提升与管理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及经营相关的广告、发行、印刷等专业管理软件,与财务软件相衔接,将管理、经营与财务管理实现即时沟通。

4.统一管理平台体系

在以上各项基础上搭建集团经营管理综合平台,以财务管理、广告管理、发行管理、印务ERP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系统为支撑,通过数据接口,将需要的数据集中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通过整合应用系统,实时监控,全面掌握经营信息。

体制改革促使集团财务管理从事业化管理转变为现代企业集团化管理,管理手段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了现代化,使财务数据能实时共享,将财务管理前移至事中监督管理。财务人员的素质与技能得到了提高,优化了人员结构,为报业集团发展提供更有力财务支持,更好地促进了报业集团化、企业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集团一体化管理范文3

[关键词] 集团化企业;管理控制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 F2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9-0039-03

[作者简介] 朱美光,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旅游经济、经济地理、项目管理。

(河南 郑州 450001)

目前,我国企业集团发展十分迅速。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统计,我国经省级政府及以上级别批准的企业集团达到2764家,企业集团2004年末资产总额达到19.47万亿元,全年营业收入达到12.64万亿元,与2000年末资产总额10.70万亿元,全年营业收入5.33万亿元相比较,增长了1倍左右。虽然我国企业集团的整体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运营质量显著提升,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但我国企业集团已进入重大战略调整期,企业集团管理与控制体系也将进入调整期。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企业集团管理与控制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集团管理与控制体系,将是我国企业集团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一、我国集团化企业的主要管理控制模式

根据西方学者威廉姆森・钱德勒对母子公司的管理控制模式的实证研究,将集团公司的内部管理的组织体制分为U型结构(Unitary Structure)、H型结构(Holding Structure)和M型结构(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三种基本类型(见表1)。

其中,U型结构是一种高度集权的职能性组织结构,适用于产业比较单一的中小型企业;H型结构是一种多角化经营的控股公司结构,其下属公司彼此业务互不相干,产品结构属无关产品型,在经营上有较大独立性;M型结构是U型与H型两种结构发展和演变的产物,它是分权与集权的结合,更强调整体效应的大型公司结构,其集权程度较高,但突出整体协调功能。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集团化企业母子管理控制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从集权和分权的程度来看,集团总部对下属业务单元的管理控制主要是三种模式:即高度集权的管理控制模式、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控制模式、高度分权的管理控制模式。

与西方管理控制模式结合来看,则U型管理控制模式与集权管理模式相似,可称之为经营管理控制模式;M型管理控制模式与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控制模式相似,可称之为战略管理控制模式;H型管理控制模式与高度分权的管理控制模式相似,可称之为财务管理控制模式。

二、集团化企业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管理控制模式

通过调查研究,国内大多数的集团化企业一直处于寻找合适的管理控制尺度和方式中徘徊。管得太紧于是放权;管得太松,又在绞尽脑汁想办法削藩。由此,集团化企业尽快选择合理、有效的管理控制模式,成为大型集团化企业急需解决难题。

影响企业集团管理控制模式选择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三大因素是产业战略、产权关系和集团总部定位。企业集团无论选择何种管理控制模式,都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总部与下属业务单元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效应,都应保证集团总部和下属业务单元之间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和各自利益的平衡。

1.产业战略。产业战略是集团化企业管理控制体系建立的基础,是企业集团选择管理控制模式首要考虑的因素。对于处于快速成长期的集团化企业而言,主要是从产业战略角度来判断管理控制模式的选择。

产业集中战略:企业集团实行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核心业务通过直接投资或并购主营业务的上游和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运输、服务等行业企业。这种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扩张是比较明显的产业集中战略。这类企业随着产业纵向一体化发展,为集团总部控制下属业务单元增加了难度,上游和下游企业的业务已部分(或全部)脱离了原有主业,所以需要采用适度放权,同时,如果集团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要发挥资源共享、协同效应,则需要通过相对的集权来实现。一般而言,纵向一体化集团化企业比较适合战略管理控制模式或经营管理控制模式。

产业聚焦战略:企业的产业发展实行横向一体化发展,是比较清晰的产业聚焦战略。企业通过直接投资或并购那些生产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而形成集团,从而产生规模效应和专业化优势。集团化企业横向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资源相对集中,对下属业务单元的管理和控制较为深入,采用经营管理控制模式或战略管理控制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的啤酒业中如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以及彩电业中如海信和TCL等企业集团,都是依靠横向一体化,联合兼并大批同行业企业而发展起来的。

非相关多元化战略:非相关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战略主要是指大企业以兼并、重组的方式向不相关的行业扩张,最终形成企业集团。集团总部要控制非相关的多元业务单元非常困难。一方面,难以找到同时精通几个不相关行业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各行业之间差别巨大,非相关多元化企业之间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效应。这就迫使集团总部对下属业务单元的管理控制不得不采取放权的方式进行。而且,从下属业务单元的长期发展来看,拥有相对独立的业务权限,才能实现良性发展。由此,综合来说,对于采用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企业集团,比较适合采用战略管理控制模式或财务管理控制模式。

2.产权关系。企业的产权关系以及由产权关系派生出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集团管理控制模式选择必须考虑的重要环节。集团总部以参股或控股形式对企业或组织形成产权控制关系,根据其投资目的、意图和出发点的不同,对所参股或控股企业进行管理控制。

集团化企业与下属业务单元的关系,按照控股、参股和协作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即集团总部作为核心层,与子公司之间关系依次为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三种产权和业务关系。

A.紧密层――绝对控股公司、全资子(分)公司和相对控股公司

在产权关系清晰的情况下,集团一般会全面介入到绝对控股公司或全资子(分)公司,通过法人治理结构对其进行管理与控制。总体来看,集团对绝对控股公司或全资子(分)公司的管理控制会根据产业战略、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进行选择,一般集团会选择财务管理控制、战略管理控制与经营管理控制三种模式中的一种。

B.半紧密层――参股公司

如果仅是从一般投资角度对某一企业进行参股或相对控股,然后派出高管人员,企业集团通过正常的法人治理渠道来完成对参股或相对控股企业的管理控制。这种情况的管理控制重点是投资回报,如果要选择管理控制模式的话,最可能的是选择财务管理控制模式。集团如果从战略投资角度对某一企业进行参股或相对控股,即使只是参股或相对控股的产权关系,集团也可以在财务管理控制模式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介入到所投资的企业,企业集团亦有可能选择由财务管理控制模型向战略管理控制模式或经营管理控制模式转变。

C.松散层――契约协作关系公司

对于这种集团化企业的产权与组织结构形式,没有具体的管理控制模式,主要是根据契约约定,对松散层业务单元进行相应的管理。

3.集团总部定位。集团总部定位与管理控制模式密不可分,从价值角度来看,可以把集团总部划分为六大价值定位,从责任角度则可分为六大责任定位。集团总部的不同定位组合,对应着不同的管理控制模式。

A.集团总部的管理责任和价值分析

集团总部对下属业务单元的价值贡献主要体现在资源整合、协同支持、风险控制、引导方向、管理输出、运营管理等六方面。

集团总部要实现以上六方面价值,适宜采用经营管理控制模式;集团总部要实现前五个方面的价值,则采用战略管理控制模式较为合适;集团总部主要实现风险控制、资源整合、协同支持等部分价值,则采用财务管理控制模式比较合适。

B.集团总部六大责任中心

集团总部价值定位与总部的六大责任中心相互对应,即战略管理中心、资本运营中心、财务管理中心、运营监控中心、资源管理中心、生产运营中心。

其中:战略管理中心主要责任包括集团战略规划、集团战略实施与监控、集团战略质询、科技管理、下属业务单元的业绩考核等责任;财务管理中心主要责任包括预算控制、资金计划与融资、财务分析;资源管理中心主要责任包括高管人员配置、信息系统管理、企业文化建设、集团品牌管理;运营监控中心主要责任包括审计监察、运营协调与监控;资本运营中心主要责任包括重大投资管理、债权、股权管理、资产/债务重组、企业并购;生产运营中心主要责任包括对市场、销售、生产、采购、质量等方面的综合运营管理。

从集团总部承担责任角度来看,如果总部同时要实现以上六大责任中心,则采用经营管理控制模式更适合;如果不干涉下属业务单元具体经营活动,保留除生产经营中心外的五个责任中心,则采用战略管理控制模式比较适宜。如果只需要资本运营中心、财务管理中心、运营监控中心等三个责任中心,则选择财务管理控制模式比较合适。

三、集团化企业管理控制模式选择时应考虑的其他因素

企业集团管理控制模式的影响因素众多,我国集团化企业在选择适合自身管理控制模式过程中,除了应考虑企业自身的产业战略、产权关系以及集团总部定位方面因素外,还应该考虑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及经营模式、企业发展阶段、集团多层母子结构、领导素质和企业文化、企业信息化水平和企业发展趋势等方面因素。

1.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及经营模式。集团母子公司管理模式选择经常受到集团所从事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或者是行业法律监管的影响。由此,根据不同行业特点,确定符合行业特点的管理控制模式非常重要。譬如:汽车行业为了防止下属业务单元内部相互削价,整个行业都选择了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控制模式。而金融或准金融行业,因为风险程度高,行业对此有各类金融法律法规监管,所以金融行业的集团化企业在选择管理控制模式时,风险控制方面考虑比较多。

当集团以产业经营为主,集权的经营管理控制模式比较多地被采用;以产业经营为主,资本经营为辅的集团倾向于选择战略管理控制模式;以资本经营为主的集团则倾向于财务管理控制模式。

2.企业发展阶段与企业成熟度。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企业成熟度不同的集团化企业,在选择集团管理控制模式时有所区别。一般而言,对于创业期的集团化企业,更适合采用集权度高的经营管理控制模式;对于成长期的集团化企业,更适合采用集权与分权程度适中的战略管理控制模式;对于成熟期的集团化企业而言,可根据领导层管理素质选择战略管理控制模式或财务管理控制模式。

3.多层母子管理控制结构。集团化企业是一种复杂的组织体,很多企业集团都具有多层母子结构,从母公司开始,往下延伸到子公司,子公司再往下延伸到孙公司,这样就形成了集团总部――子公司,子公司―孙公司两级管理控制体系。

在这种多层母子管理控制结构中,集团总部一般以统一的管理控制模式对子公司进行管理控制,而在子公司层面,各子公司对下属业务单元的管理控制模式可能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集团总部――子公司,子公司――孙公司两个层面的管理控制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判断。

4.领导素质及企业文化。对于集团总部的领导层专业技能较高的企业集团,比较适合采用经营管理控制模式;而领导层专业联合化程度中等的企业集团,则比较适合采用战略管理控制模式;领导层专业化程度很低,则比较适合采用财务管理控制模式,但必须有良好的信息系统等相关管理系统做支撑。

集团化企业管理控制模式选择还与企业文化紧密相关,企业集团的领导风格将对集团管理控制模式产生较大影响。一般而言,集团内部高度集权的文化,选择经营管理控制模式较为有利;高度分权、民主的企业文化,选择财务管理控制模式能获得较强的支持。

5.企业信息化水平。企业信息化水平在一定程度制约着集团管理控制模式的选择,相对经营管理控制和战略管理控制这两种模式而言,财务管理控制模式对集团化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要求程度较高。

6.集团化企业母子管理控制的发展趋势。战略管理控制模式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跨国集团采用的集团管理控制模式,集团总部既能避免财权分散风险,又能保持下属业务单元经营的灵活性,但该模式对集团管理者的管理素质要求较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集团化企业在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控制模式时,必须深入分析企业的产业战略、产权关系和集团总部定位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及经营模式、企业发展阶段、集团多层母子结构、领导素质和企业文化、企业信息化水平和企业发展趋势等方面因素,充分研究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状况,确定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管理控制模式,以不断提升企业集团的自身管理水平和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 Chapman,C.S., Reflections on a contingent view of accounting ,Accounting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 22. 1997. pp. 189~205.

集团一体化管理范文4

【关键词】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我国企业通过重组、联合、并购等资本运作形式组建企业集团的行为不断增多,现已初步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大型或特大型企业集团,涉及各种行业和经济类型,发挥了企业集团的资源优势、整合效应及规模效益。然而,与此同时,在这些集团公司中,却普遍存在着诸如规模效益不佳、重复投资、资金运营效率低等问题。而一个大型的企业集团要想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有一个积极有效的财务管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集团公司的定义

集团公司亦称集团企业,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股份经济日趋普遍的条件下逐步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由若干个企业组成的多功能经营联合体,是企业联合的高级形态。

二、集团公司财物管理的特点

显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集团公司的财务战略必须统一于其既定的经营战略。随着多元化经营道路的发展,企业规模急速扩大,集团化管理成为必然。集团公司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集团公司的整合。没有整合的集团公司难于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充其量是一个大拼盘,各个属下各自为政,集团内部难于协调运作,必然导致财务失控。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也就不同于单一企业的财务管理,而且它区别于其它一般的企业单位和部门,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双重性

集团公司既是股东授权的经营者,要最大限度地创造和实现“集团总体价值的最大化”,同时集团公司又是其子公司的投资者,还要指导和监督子公司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关系复杂化

企业集团通常采用产权经营组织。它不同于一般直接从事商品生产的企业,也不是简单的产品协作关系或企业间的合作关系,而主要是通过控股形式,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企业集团,而且不同的企业集团可以采取不同的持股方式,既有垂直持股方式,也有环状的相互持股(或交换股份)方式,还有环状持股与垂直式持股混合的方式。由此致使企业集团内部的产权关系十分复杂。

(三)职能两分化

在一个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企业集团中,集团公司(母公司)作为整个集团发展目标的制定与实施的组织者、指挥者,其职能不再仅仅局限于其自身简单的商品经营,它更为重要的职能在于通过控股等多种方式,以股权关系为基础从事企业的资本经营和管理,推动其属下各子公司的商品经营,使整个企业集团能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有效地协调运营并迅速扩张,实现集团总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四)财务管理内容决策化

从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财务指标、审计监督以及人事管理等方面去影响和控制各成员单位的生产经营和资产经营;使集团公司在制定发展战略、调整结构、协调利益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成为集团公司投资、筹资等重大事项的决策中心。

(五)管理活动层次化、体系化

集团公司财务部门与集团公司下属各单位财务部门分别处于不同的管理层次,拥有不同的管理权限。同时,又存在上级财务管理部门对下级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控制,在垂直权利结构下, 自上而下层层监控,自下而上层层反映汇报,形成体系化的财务管理格局。

(六)领域多元化

企业集团可凭借其财力雄厚的主观条件,普遍采用多元化投资经营战略,注重产品的系列化和产业的多元化,通过进入市场经济的多种领域,在增强其竞争发展能力的同时,提高了抵御不同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可以加速整个集团的资本扩张与资产增值速度。

三、我国集团公司管理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集团公司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团的管理,而财务管理又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目前,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水平不容乐观。

(一)我国目前集团公司的管理缺陷

1.我国集团公司阵容庞大,其内部企业纷纷在不同银行开立帐户,有的企业还多头开户,使整个集团的资金流动象大河流水一样,分散流淌难以收拢。使总体资金,此盈彼失,难以调控,不能发挥资金的总体效益,甚至造成损失浪费。

2.财务控制中集权过度与分权过度并存,集权过度的主要风险在于会使子公司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丧失活力;而分权过度的主要风险又在于会使集团财力分散、管理失控,削弱集团的整体实力。

3.经营战略上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协调历来都是管理需要首先确定的重要问题,不同取向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与方式都大不一样。而我国目前集团公司存在着盲目实行企业经营多元化的趋向,导致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混乱。

(二)造成目前这些状况的原因

1. 观念落后,缺乏科学性。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企业财务通则》颁布实施后,集团公司面临着一个全新(下转第7页)(上接第17页)的财务管理环境。目前,我国还有很多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局限于“并账并表”和“统一结算”的“一套账”工作。

2. 各自为政,资金管理松散,缺乏一体性。在国内,一些对子公司没有股权控制关系或股权结构比较复杂的企业集团,在财务体制和财务组织机构等方面,往往就因为定位不清、权力结构不明,企业集团对子公司或成员企业的财务活动缺乏有力的监测、督导与控制,难以从集团的战略高度来统一安排投资和融资活动,对成员企业驾驭就显得力不从心。

3. 不讲配合,缺乏全面性。在旧体制下,人们形成了财务管理无足轻重的观念,集团财务人员往往是孤军作战,且人轻言微;同时,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也知之甚少,甚至漠不关心,难以与财务人员配合默契,这就导致了全面的财务管理难以进行。

4. 内容不足,预算管理困难,缺乏动态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上缺乏全面的预算管理。部分集团虽然能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全年度的生产经营计划,提供给子公司作为指导性大纲,但子公司在执行过程中会片面地追求局部利润,满足各自需求,放弃执行集团公司的经营计划,导致预算执行困难。

5. 监管不利,缺乏力度和时效性。从当前集团公司的管理控制模式来看远远超出了“会计”的含义,但在会计的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中,监督职能并没有在集团公司中真正发挥作用。一些集团在资产监督管理、控制资金流向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性,资金管理有章无序,存在体外循环现象;事中缺乏实时监控,事后审计监督走过场。

6. 集团公司财务信息不准确,经营风险无法有效控制。由于各种原因,集团管理者通过某些方式对会计报表进行合法和非合法的操作,从而使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受到影响,经营风险难以有效控制。

集团一体化管理范文5

关键词:企业集团;集团管控;财务管控;战略管控型

企业集团是指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布署,组建的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资产、产品、技术等为纽带,通过投资及经营协作等多种方式,由众多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企业法人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

随着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如何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集团管控运行框架,已成为各大企业集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挥集团总部的职能,对下属企业进行有效管理,协调、高效运营内外部资源,从而实现企业集团的战略规划,是集团管控建设的核心目标。

虽然对集团管控的模式存在多种不同观点,但“集团管控三分法”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战价值。集团管控三分法按集团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将集团管控模式分为 “运营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三种。

而在上述三种管控模式中,“战略管控型”是统分结合型的集团管控模式,一方面,它要求下属企业遵从集团的整体发展战略,并从人力资源、财务管理、资金资产等方面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对于符合集团发展战略的具体运营不作过多控制。“战略管控型”在集团管控模式中具备代表性意义。

一、集团财务管控的内容与重大意义

在“战略管控型”集团管控模式下,财务管控是实现集团管控最主要的手段,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制度与流程建设、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投融资管理、财务风险管理等内容。

建立高效的集团财务管控体系,对企业集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战略管控型”集团管控模式下,由于采用该管控模式的企业集团,一般在业务的多元化和经营管理的专业化方面程度较高,集团总部较难对下属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而主要通过战略、人力资源、财务等职能部门的管理,来支撑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此时,集团财务管控更加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财务管控,建立对下属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动态的监督管理体系,确保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信息、成果以及风险的掌握,避免下属企业成为集团中经营管理的盲区,打破集团内部可能存在的“暗箱”操作,为集团统一管理提供了基础,有利于集团的规范经营。

2.可以深入了解下属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集团总部掌握下属企业的业务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提供了基础,确保下属企业的发展战略符合集团总体的发展战略,避免下属企业的发展战略失控。

3.动态掌握下属企业的资源配置和利用程度,可以灵活调剂集团内部的各种资源,发挥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了内部资源的利用率。

4.可以进一步掌握下属企业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因素,有利于集团整体的风险管理,提高集团应对风险的反应速度,控制经营风险,提升集团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5.可以建立起下属企业的各类经营信息的数据库,为集团内部的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岗位责任评价等等提供了基础。

总之,建立集团财务管控体系,有利于强化集团的竞争能力,有利于集团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采取更加灵活、高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

二、集团财务管控体系的建立

如何建立起符合自身经营管理需要的财务管控体系,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认为,在“战略管控型”管控模式下,集团财务管控体系应该围绕财务管控的具体内容来建设,如此,既能够保证整体管控框架明确、条理清晰,也可以避免陷入到集团财务管理纷繁复杂的具体工作中去,同时也便于理解和掌握,有利于财务管控体系在管理实践中的推行、实施。因此,我们将从六个方面阐述如何构建集团的财务管控体系。

1.财务制度与流程建设

集团财务制度与流程建设的核心,就是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操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会计信息报告制度,梳理财务管理的操作流程、审批流程。

通过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使会计核算工作业务内容完整、科目使用规范、核算口径一致,为管理层提供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会计信息,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质量与效率;会计操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各类会计活动的操作规范化,有利于防错查弊、规范管理;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给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提供了制度依据,有利于做好各项财务管理工作;而财务管理流程的建立和优化,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厘清岗位职责,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严密的流程设置,进一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2.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加强集团财务管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预算管理的关键是将企业战略、预算管理与年度经营计划结合起来。

实行预算管理,不仅可以提高集团经营管理活动的计划性,提升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而且有利于明确集团总部与下属企业各自的责权利,有利于企业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

3.资金管理

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重点,在于实行集团内部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企业集团对资金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运用较多的有“统收统支、拨付备用金、结算中心、内部银行、财务公司”等几种。

在“战略管控型”集团管控模式下,“内部银行”的资金管理模式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具体来说,就是将集团内部的资金结算、下属企业超过限额的资金支付、下属企业的银行开户、下属企业的资金收入以及下属企业间的资金调剂等事项由集团总部统一办理和审批。

下属企业主要负责资金日常管理、制定资金内部管理制度、制订资金收支计划、组织资金收支平衡、开展资金收支业务的核算工作等;同时,为保证下属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和零星开支的需要,集团总部应该给予下属企业一定限额以内的资金支付权。

4.资产管理

企业集团资产管理的核心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应制订重大资产的购置、处置管理制度和审批流程,明确集团总部和下属企业重大资产的购置、处置的审批权限。

(2)应统一制订明确的资产管理制度,建立资产管理原则,健全资产管理责任制,规范资产管理的要求,明确资产的购置、保管、使用、处置等环节的管理职责,建立资产出入库、盘点、授权审批、账龄分析等内控制度,加强资产的保管和维护,实现资产运行的安全、高效。

(3)落实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对盘点中出现的差异应进行调查,对盘亏资产应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相关制度。

(4)应强化财产保险意识,落实相关资产的投保工作。

5.投融资管理

企业集团的投融资管理分为投资管理和融资管理,而融资管理又可分为日常经营融资管理和项目融资管理。

在“战略管控型”集团管控模式下,集团总部在投资管理与项目融资管理方面,应采取集权模式,即投资决策权、项目融资决策权由集团总部拥有,下属企业在上述两方面不拥有决策权力。而集团财务部门在上述两方面工作中,应主要承担财务专业方面的管控职责,协助集团总部的投资管理部门落实相关工作。

而日常经营融资方面,应由集团总部制订统一的管理制度和审批流程,由下属企业财务部门根据相关制度和流程,经集团总部审批后,具体负责本企业的日常融资工作。

6.财务风险管理

企业集团由于经营规模、业务的复杂性均超出一般的单体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集团财务管控的重要内容之一。

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的重点,在于集团上下均树立风险意识,进行深入的风险点分析,针对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企业集团需要重点关注的财务风险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信用风险、合同风险、汇率风险等。

三、集团财务管控实施的环境因素

在企业集团内部建立集团财务管控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企业的影响巨大,如果企业集团不具备一定的实施环境,很难成功建立起集团化的财务管控体系。管控体系的实施,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财务部门有一批具备较高专业能力的财务人员,同时要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让集团财务管控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贯彻到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去。

2.企业集团要拥有较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在集团总部与下属企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集团总部可以有效实现对下属企业的信息控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实行财务的集中管理,从而为集团财务管控的实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3.企业集团财务部门应建立有科学、合理、高效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人力资源管理上为集团财务管控的实施提供保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演进,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企业集团作为全球化经济环境下的市场竞争主体,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从企业集团的管理实践来看,我国企业集团的集团化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加强集团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1]史习民:《全面预算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4年1月.

[2]王晓东:《略论企业内控制度设计原则、理念与思路》[J].中国管整理理信息化(综合版),2005(11).

集团一体化管理范文6

(一)财务管控是企业集团整体管控的核心

在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由于企业集团产权结构的多元化,造成了财务控制管理非常复杂,确保企业集团整体的运转,必须通过母公司的统一管控,尤其是通过财务管理方面的统一管控,规范企业集团子公司的经营管理,降低企业集团的整体经营风险,将企业集团所有子公司及母公司形成合力,进而提高企业集团的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框架

具有多层次性现代化的企业集团大多是由产权关系复杂的多个独立经济体所组成的,集团总公司、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以及参股子公司,甚至是孙公司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框架也是多层次的,在企业集团的整体财务管理上要以总公司作为财务控制主体,实行整体统一的平衡管理。

(三)财务管理手段多元化

企业集团一般除了自身主产业之外,通常还会涉足其他产业经营,因此在集团企业的业务方面具有明显的多产业、多区域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在集团企业的财务控制管理上,也必须结合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财务控制管理手段,保障企业集团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确保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四)对于财务内控标准要求更高企业集团由于整合了企业内外的财务、人力、品牌、市场以及信息资源等,因而可以产生规模效应提升企业集团的市场竞争力。但是与此同时这也造成了企业经营风险的整合与扩大,要求企业集团必须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强化对于企业集团的风险防范应对。

二、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我国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工作上存在着定位模糊的问题,尤其是没有清晰地财务管理框架层次与实施方案,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部门仍然处于传统的业务核算部门以及资金管理部门的定位,这对于企业集团的扩大发展十分不利。其次,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分权不当,甚至在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上出现了各自为政的局面,难以按照企业集团整体发展战略进行统一的安排,这就造成了企业应该具有的规模效应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第三,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落后,尤其是未能积极的采用资金集中化管理,资金得不到合理的调度使用,资金整体利用价值不高。

三、我国集团企业财务控制管理创新途径

(一)优化企业的治理结构,强化企业的财务管控能力

企业集团的实质就是由若干资本联结关系的企业所组成的联合体,因此提高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能力,必须以企业集团董事会作为财务管控的核心,同时在企业集团董事会中设置全面的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财务管理分支机构,强化企业集团对总公司以及子公司的财务有效控制,确保企业集团的各项财务管理决策能够按照企业集团的整体战略发展要求制定。此外,还应该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由监事会按照企业集团的财务战略以及财务控制管理目标,对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尤其是对财务活动的合规性、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发挥监督作用,确保集团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能够规范有序的开展。

(二)对集团企业的财务决策机制进行优化

首先,在企业集团内部应该合理的划分总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决策权限,合理的对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权进行划分。对于涉及到企业集团发展战略、资金运作以及投融资管理的决策应该由企业集团财务总部统一管理以规避风险。对于子公司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程序化决策,则应该由子公司决策为主、集团公司指导为辅的财务管理决策方式。其次,应该结合企业集团的管理层次特点,按照董事会、总公司管理层、子公司董事会以及子公司管理层等多个层面,分别完善财务管理决策机制,通过这种多层次决策的方式避免企业集团决策权的混乱或者是出现过度集权的问题,提高企业集团的决策效率。

(三)将资金管理作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核心

资金是企业集团经营运转的基础保障,确保企业集团的正常生产经营必须强化资金的控制管理。对于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可以采取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严格对公司、分公司的账户设立与注销进行控制,以免出现资金帐外循环的问题。充分发挥企业集团资金蓄水池的作用,优化现金资源的配置,提高现金流动性的同时降低企业集团的经营风险。同时,应该强化企业集团的预算管理,将预算管理作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重要手段,依靠资金预算计划指导企业集团的资金营运管理,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来指导企业集团的生产经营。

(四)完善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与核心,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部门应当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进行革新完善,逐步建立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首先,应当建立全面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对企业集团整体、总公司以及子公司所潜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预测,明确企业集团经营所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其次,应当按照企业集团的经营战略以及风险策略,对内部控制方案进行优化,尤其是对企业集团重大风险所涉及到的业务流程,重新制定全面的风险管控措施。

四、结语

集团一体化管理范文7

关键词:投融资平台;集团;管控体系

随着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应运而生,并经历了多次重组与变革,业务体系不断拓展,组织形式呈现出集团化的特征,加强集团管控,实现集团子公司的协调效应,降低运行成本,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是平台类集团公司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从政府投融资平台产生的根源与现状、发展的一般路径特点,分析平台类集团公司的管控模式选择和管控体系,并以南京市交通集团公司为例做实证分析。

一、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产生根源与现状

政府投融资平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各地方政府设立,名称有所差别,包括“国有投资公司”、“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交通投资控股公司”、“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市发展投资公司”等,在此统称为城市投融资平台,促使地方政府成立该类平台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家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中央与地方政府分税制改革、国家金融体制变革以及地方政府考核体系中对地方GDP增长的追逐等。

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第四季度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达到3800多个,如果按照国发[2010]19号文1细则定性的宽口径计算,投融资平台的数量恐怕至少达到8000以上,其中地级市以上的平台资产规模多数达到百亿元以上,呈现多行业、多层次法人组合的集团特征。

二、投融资平台的一般发展路径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自身的发展规律,投融资平台从其诞生并在全国范围内成长发展起来也概莫能外,根据对东、中、西各地投融资平台的考察与研究,笔者认为平台公司从成立之初到转型为良性循环的真正市场化企业是有一定规律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路径:

第一阶段,“以政府信用为基石,举债建设”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平台公司只是政府为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而成立的一个平台,是政府融资的窗口。在政府信用和有限财力支持下,平台在一个较短的历史阶段内,集中地方政府资源,负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融资工作,使城市化有了一个发展的基础。

第二阶段,“盘活存量、城市经营”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随着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入,按照城市资源统一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和提高资金运作效率的思路,政府对平台公司的支持力度加大,向平台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出台支持性政策。平台公司利用政府给予的优质资产和出台的支持性政策进行城市资源整合,对基础设施存量资产进行变现,开发地产业务等,这些措施既筹措了城建资金,又改善了城市形象。

第三阶段,“资本运作、良性循环”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在政府的支持下,平台公司市场化程度加深,因此更多的利用市场化手段融资,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分散了筹资风险,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模式,同时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可见,政府投融资平台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伴随着资产、资源和产权的重组,从而导致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化,经营范围逐步多元化,涉及业务领域的市场化竞争也日趋激烈。

三、平台类集团公司的管控模式分析

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当其发展到集团公司规模的时候,如何选择适合的管控模式,对下属企业进行有效的管控就成为平台发展的重要议题,这也是目前许多经历大规模重组后快速成长的投融资平台类公司所面临的普遍问题。2010年,全国的投融资平台正在经历着来自财政系统和金融系统的清理规范,“十一五”期末,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面临调控转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正在改变平台类公司的生存状态,平台类公司必须苦练内功,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尤其是集团化管理水平,以对主业以及其他多元化投资单元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从实务操作看,笔者通过对国内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不同发展阶段的管控案例分析,发现平台类集团公司管控模式大致可以分为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操作管控型和过渡管控型四种模式,选择不同的模式将导致集团总部功能定位的差异和集分权程度不同。个人认为,选择何种管控模式需综合考虑,反复权衡,应主要考虑战略重要性、管理成熟度、资源整合模式以及业务主导度等重要因素,兼顾考虑公司战略、行业特点、管理者风格等其它因素。

1.财务管控模式

采用财务管控模式的投融资平台,集团作为投资决策中心,以追求资本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管理方式以财务指标考核、控制为主,一般资本型企业集团采取这种管控模式。在该管控模式下,集团总部对成员企业实行以资产经营为核心。以各自企业自己编报的预算、计划与集团外同行企业的经营效果比较为主要考核内容,评价经营业绩的财务表现。集团总部规模非常小,不向子公司提供共享服务,在特殊情况下才进行干预,确保经营目标的完成。

2.战略管控模式

采用战略管控模式的投融资平台,集团总部作为战略决策和投资决策中心,以追求集团公司总体战略控制和协同效应的培育为目标,管理方式通过战略规划和业务计划体系进行管理,一般混合型的企业集团采取这种管控模式。在该管控模式下。集团总部对子公司干涉较强,但是子公司有一定的自,可以理解为“有控制的分权”。集团总部制定涵盖大多数活动的职能政策,并检验主要建议的合理性,修改或批准有关下属企业发展的主要决策,而日常的经营管理事务则由各事业部承担。集团总部是主要业务流程的监控者,检验集团战略在技术上和操作上的合理性,当可获得协调作用或取得协同收益时,集团公司会与各子公司(或事业部)共享信息和资源,对整个集团的资源进行配置。集团的各子公司有较大的自,要对自身的业务负责。

有的平台公司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便于管控,将“战略管控型”进一步细划为“战略实施型”和“战略指导型”,前者偏重于集权而后者偏重于分权。

3.经营管控模式

采用经营管控模式的企业集团,其总部作为经营决策中心和生产指标管理中心。以对企业资源的集中控制和管理,追求企业经营活动的统一和优化为目标,直接管理集团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具体业务)。采取该管控类型企业集团往往都从事大规模产品生产或网络性自然垄断业务,如电力、电信、铁路、公路、煤炭等。

4.过渡管控型

这是区别于一般集团公司管控模式的特殊类型,也是投融资平台类公司特有的模式,是一种被动的管控选择模式。该模式产生的背景是政府主导的报表式重组的产物,为了减轻重组的阻力,平台类集团对划拨的子公司仅享有法定产权,划拨下属单位的管理体制维持现状,集团公司一般对下属总公司实行产权层面的管理,集团对子公司的战略、经营、财

务及人事不进行任何形式的管控。大多数平台类公司在重大资产重组的阶段都采用过这种管控模式,是一种基于现实的过渡性选择,一般在过渡期后会转化为前述三种模式中的一种模式,或者重新剥离或划转给新的主体。

总体上讲,不论集团采取何种管理控制模式,最终目的是达到整体的和谐发展,但不同的管理控制模式,有具有各自的控制特点,详见下表。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对管控模式的分类主要是为了理解上的方便,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并不存在一个“标准”或“万能”的模式,也没有“最佳”的模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模式,管控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投融资平台的整体战略转型而进行动态调整。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平台类集团公司的管控模式实际上往往是以一种混合的形式存在的。

四、集团管控体系的主要内容

集团管控是为解决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而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管控上承治理结构,解决治理结构分权制衡但低效的问题,为治理提供切入点,下启微观管理,为管理提供合法性依据。通过以上对平台类集团四类管控模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不同模式体现了不同的管控深度和集分权程度差异,但下述各项管理多被列为集团总部管理的主要内容。

1.战略管理

集团战略决策和管理是集团总部的主要职能,属于总部高度集权的管理,即企业集团整体战略管理权都集中在总部统一管理,如集团整体战略方案制定、子公司战略方案决议、监督与评估等。

2.投资管理

投资管理是集团公司总部的一项集权管理内容,集团总部控制投资权一般都很严格,要求投资方向符合集团战略和发展规划,投资项目决策要经过慎重研究,并按规定程序经过总部审批,并对投资项目进行过程监督和后评估。

3.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确保实现总部基本功能的重要管理,处于集团内部管理的核心地位,目标是动态优化企业资产的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主要包括预算管理、融资管理、资金管理和风险预警管理等。

4.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是实现集团总部主要职能的一项管理,不论采用何种管理方式,总部都将人事管理作为出资人到位和实施监控的重要标志,集团总部管理子公司的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并对执行层实行不同程度的管理。另外,人事管理除了对子公司管理人员的任免外,还建立相关的制度对他们进行监控,如经营考核制度等。

5.信息系统管理

信息系统管理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的认同,总部作为集团的信息中心,承担集团信息化的责任,集团一般根据管理模式和基础管理情况不同,对总部和分子公司进行差异化的信息系统权力配置。

五、南京交通集团的管控模式选择与创新

在创建集团化运作模式过程中,笔者体会到集团化运作确实具有很多优势,不断创新管控模式、建立一个适合集团长远发展利益的管控体系,是实现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措施。下面以南京市交通集团不同阶段的管控模式为例,从实证角度分析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与创新。

1.企业概况

南京市交通集团成立于2002年11月,隶属于南京市委、市政府,是南京市政府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主体,受市政府委托肩负南京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投资、建设和管理任务,代表市国资委对授权范围内的全资、控股、参股企业行使国有资产出资者权力,是南京市四大国有投融资平台之一。

“十一五”期末,南京市交通集团投资企业达20家,其中,全资子公司9家、控股子公司4家、参股子公司7家,形成以高速公路、过江通道、高速铁路、城市轨道及综合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为主,以汽车贸易、物流、市场、金融、建材、广告传媒、房地产开发及运营等其他产业投资运作为辅的“一主多辅”产业格局。

2.管控模式选择

与大多数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历程类似,南京市交通集团也是通过政府授权划拨资产重组设立的集团公司,部分子公司先于集团公司成立,部分子公司是近年政府新增授权经营资产,集团对不同业务板块的主导度差异较大,因此先后针对不同的子公司采用不同的模式实施管控。从实证角度看,南京市交通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是由集团直属主辅业企业的战略重要度、管理成熟度、资源整合模式以及业务主导度决定的。

(1)从战略重要度看,战略地位越高,集团的管控强度越大,集团的路桥板块、铁路投资及综合枢纽开发是集团的主业,也是集团作为投融资平台存在的主要理由,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倍受各级领导关注,战略重要度高;房地产和商贸物流业务是集团主要的利润来源,也是集团未来要发展的营利性业务,战略重要度不言而喻;资产经营涉及集团的风险调控能力,是集团未来要着重发展的一大主营业务;对外投资管理涉及企业改制、资产重组和新业务的拓展,战略重要度也较高,对于这些战略重要度较高的产业,集团主要采用了“经营管控型”和“战略管控型”的管理模式。

(2)从管理成熟度看,南京物资集团是2007年南京市政府划拨并授权集团经营的老国企,其所属的商贸、建材和汽车服务业务也是集团从未涉足的领域,而物资集团现任领导班子具有长期的管理经验,具有一定的管理基础,因此“十一五”期间集团对物资板块主要实行“财务管控型”模式。

(3)从资源整合的方式来看,集团授权的二桥、三桥公司是特许经营的项目公司,二桥公司成立的时间是1999年,二桥公司与二桥管理局以“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形式共同负责二桥的建设、运营与管理。南京交通集团成立后,伴随二桥管理局的改制和二桥公司的资产划转,交通集团采用了“过渡管控型”模式实施对桥梁公司的管理,并借助市场化运作手段整合社会资源,管控模式逐步演变为“财务管控型”模式。

(4)从业务主导度来看,主导度越高,集团的管控强度越大,政府划拨的城市轨道板块,资产规模较高,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导致集团的业务主导度不高,因此“十一五”期间集团更多采用了“过渡管控型”模式。

3.管控模式创新

“十一五”期末,南京市交通集团根据新的发展环境规划了集团“十二五”战略目标,明确集团将从单兵作战型的投融资平台向组团作战型的企业集团转型,集团定位为集“投融资、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等多种职能为一体的复合式、综合性国有投资控股集团;各二级单位根据各自的业态特点和发展方向,围绕核心竞争力调整战略定位,按照组团式、差别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成为产业明晰、各有特色的专业化产业经营平台。

基于新时期各业务板块的战略重要度和管理成熟度的变化,南京市交通集团将在既有的混合管控模式的基础上,适度调整管控强度、创新管控模式,如建立路桥收费管理中心、建设资金实行集控管理、优化对子公司经营层绩效考核体系等,决策选择以战略管理型为主导的管控模式,并结合成员企业差异化的战略,实施管控强度不一的战略操作型管控模式。

六、结 语

从较单一的路桥收费管理到创新集团化管控体系,是一个质的飞跃。作为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南京市交通集团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创新永远是企业发展不竭的核动力。相信在创新集团化管控体系战略指导下,南京市交通集团一定能从预定目标出发,发展成为“多元化、区域性、立体式”为主要特征的“一主多辅”的投资控股集团,并发挥其在推进南京市大交通格局的完善和大交通产业提升中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璞等:《母子公司管理》,中信出版社,2003年

[2]盛华仁主编:工商管理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集团一体化管理范文8

一、制度审计的主要问题

(一)少数领导制度意识淡薄

有些单位主管和财经主管对财经法规制度,特别是一些基础性法规了解甚少,对一些涉及财经方面的问题该不该办、该怎么办不清楚。随意干、盲目蛮干,出了问题才知道法规制度不允许:有些领导干部虽然对财经法规制度有所了解,但思想不重视、作风不实在,明知财经制度不允许,也敢批敢干;有些则为了个人利益无视财经法规,铤而走险,采取不正当手段贪占部队资金财产,以致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一些财经制度不够完备

这主要是一些原有的工程管理、财经管理制度不够严谨细致。有的管理制度不全,如工程招标、施工招标有明确制度规定,但设计和设备采购招标制度缺失:有的制度概念不够清楚,如培训、接待、会议经费区分不明显,实际开支中经常互相“变性”:有的制度无所不包“万能费”,开支既乱又杂;有的制度脱离实际,一些经费标准过低。甚至缺少一些必需的经费项目,例如接待费没有开支项目,但在实际中又不可能不开支:还有一些制度缺少“禁止性规定”和违规处理条款,特别是预算外经费、银行账户、资金、房地产租赁管理规定缺乏禁止性条款,针对性、操作性不强。

(三)制度不能有效落实

有的领导干部把个人的意志凌驾于财经法规制度之上,违规办事,所属职能部门管理权、监督权受到领导权力的制约,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明知领导决策不符合财经法规规定,却不敢制止或不能制止,有的甚至为取悦领导,做假账集体违规,致使一些财经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

(四)违反制度的手段更加隐蔽

审计发现,有的领导干部利用手中财权违反制度运作时,参与人数少。知情范围小,手段更具隐蔽性。有的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公开,但透明度不高;有的精心策划,编制假账,补全所需的各种手续:有的采用填写虚假发票的方法入账,违规操作的隐蔽性越来越强。

二、加强财经制度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领导决策制度

建立科学论证制度。严格决策程序,重大经费开支要坚持科学论证,保证决策信息的准确、全面、客观,不断提高决策的技术含量,由经验型决策转变为科学化决策,减少决策风险,防止决策失误。

严格党委集体理财制度。对年内经费预算、大项经费开支、基本建设立项等重大经济活动,必须充分发扬民主,特别要征求有关职能部门和专业人员的意见,经党委集体研究决定,防止和杜绝个人专断和少数人说了算。

建立决策责任制。按照“谁决策,谁负责,准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决策负责制。凡因责任心不强、决策不当、盲目决策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按渎职行为追究决策者的责任。

(二)建立健全内部牵制制度

一是建立预警公示制度。按照单位建设任务、经费总量和经费性质。制定各类经费的预警指标,对临近警戒线的经费,财务部门要及时向单位领导报告,防止花过头钱。二是建立财经工作报告制度。一要建立下级党委向上级党委的报告制度。二要建立分管领导向党委常委报告制度。三要建立内部监督制度。

(三)修订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财务标准制度。要对目前普遍认为标准较低的经费加强科学论证,进行定性。如确属标准过低。则应适当增加:如果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规范:对一些部门必须开支的经费项目,可考虑适当开口子。或单列经费科目,妥善解决。要进一步完善预算外经费收支两条线管理、银行账户管理、资金管理、房地产管理,资产(包括贵重物品)管理及处置等规定。

完善财务审批制度。应考虑对“一支笔”审批制度进行完善。强化财权运行的约束机制。这样做既加强了内部牵制,增加了经费活动透明度;又能够避免由于经费审批权力带来的各种矛盾。防止出现违法违纪问题。

(四)建立健全外部监控制度

建立领导干部财权运行审计制度,公安部门要求各级审计部门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支队以上主管财权运行的审计监督。但从目前来看,还缺少配套的法规制度。审计结果的运用还需要司、政、后联合下发相应文件作为设计工作的审计。

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审计部门与干部、纪检/财务部门的协调配合,以任现职时间长、群众反映大的符合2年以上审计条件的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大人气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对将要调整使用和提拔的领导干部。应提前通知审计部门实施离任审计,及时为干部管理使用提供依据。

建立不落实审计意见的处罚制度。对不落实审计意见的一些单位和个人,由审计部门依据问题性质作出警告、罚款、限期整改等强制性处理处罚措施,如果仍不执行,则由审计部门报经上级党委批准。由干部、纪检和审计部门联合处罚。新公司新体制框架下中平能化集团产权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高翔宇

一、中平能化集团产权结构优化调整的背景

(一)中平能化集团吸收合并原平煤集团、神马集团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关于加快企业战略重组,培育“航母型”企业集团,加快推进区域产业发展,打造国内一流能源化工集团的会议精神,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神马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平煤集团、神马集团)实施强强联合,进行战略重组,组建成立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平能化集团)。中平能化集团成立后,河南省委省政府要求中平能化集团要“明确发展目标、加快深度融合、发挥整体效能、确保和谐稳定”。为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中平能化集团制定了“理顺产权关系,完善产业体系,优化组织机构”的实施方案。原平煤集团是一家50多年历史的老国有企业,而原神马集团也是国有大型控股公司,中平能化集团只有对产权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全面理顺产权关系,才能确保新公司新体制框架下实现深度融合和可持续发展。

(二)新公司、新体制框架下的管理体制改革

中平能化集团吸收合并平煤集团、神马集团后,企业规模快速扩张,产业链条逐步延长,经营空间不断拓展。为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确保企业发展战略目标顺利实现,中平能化集团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集团总部按照战略决策中心、资本运营中心、人力资源中心和监督考核中心进行定位,对人事管理、战略规划、财务管理、资源配置、市场布局、技术研发等6项重要业务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根据集团总部的功能定位,总部设置了8部1室9个职能部室,并建立了以子分公司、事业部制为主,专业化与区域化管理相结合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了煤、盐、电、焦、化、建多业并举,协调发展的“4+5”产业新格局,构建了充满活力的内生资源配置新机制和相互支持、相互补充、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因此,新公司、新体制框架下对产权结

构进行调整优化,是适应管理体制改革,完善“5+4”产业格局,最终形成集团一专业化公司、事业部一经营单位的三级公司组织管理架构的必然选择。

(三)原平煤集团、神马集团产权结构基本状况

中平能化集团没有吸收合并平煤集团、神马集团前,平煤集团是一家由河南省煤炭局、中国华融公司等7家股东出资设立的公司,神马集团是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东方资产公司、建设银行出资设立的公司。两家集团下属各级各类企业(产权层级)共计450多家。其中:二级企业110多家(分公司、子公司、非公司法人),三级及三级以下企业330多家。中平能化集团吸收合并平煤集团、神马集团就是在这样复杂的产权结构、产权关系、产权层级以及繁多的下属企业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只有依照法定程序,全面理顺产权关系,调整优化产权结构,才能实现中平能化集团吸收合并平煤集团、神马集团,将两个集团所属企业从产权关系上转变成为中平能化集团隶属的企业。只有进一步调整优化产权结构,梳理清楚产权关系,才能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母子公司运营体制,实现中平能化集团的规范运作,

二、中平能化集团产权结构优化调整可以解决的有关问题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产权和法律关系,规范母子公司运行体制

中平能化集团设立时,是省国资委以持有平煤集团、神马集团的股权作为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控股平煤集团和神马集团,是平煤集团、神马集团的母公司。中平能化集团组建后,要按法定程序,调整股权结构,理顺产权和法律关系,完成对平煤集团、神马集团的吸收合并,并使两集团的子公司转化成为中平能化集团的直属公司,最终注销平煤集团和神马集团。因此,平煤集团、神马集团及其所属的子公司要根据法律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对资产进行评估,对股权结构和产权关系进行调整优化。也就是说,将原平煤集团和神马集团的股东股权调整转移至中平能化集团,两集团所属子公司对应所属的股权调整转移到中平能化集团后,中平能化集团才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理顺产权和法律关系,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规范母子公司运营体制,才能全面实现中平能化集团的规范运作。

(二)理清管理层级,优化企业管理体系,形成三级管理架构

新公司、新体制框架下,中平能化集团对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总部设置了8部1室,构建了多业并举、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4+5”产业体系。根据中平能化集团组建方案设计,新公司将管理层次调整到三级以内,建立实质运作、有效管控、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因此,新公司、新体制框架下,只有进一步调整优化产权结构,体制改革才能顺利实施,管理层级才能梳理清晰,管理体系才能规范完善,最终形成集团一专业化公司、事业部一经营单位的三级企业管理架构。

(三)梳理产业格局,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完备的产业体系

中平能化集团成立后,根据平煤集团、神马集团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及关联度,充分发挥原平煤集团的资金、煤炭资源、电和相关产业基础优势以及原神马集团尼龙化工和氖碱化工技术和品牌优势,着力构建了煤炭采选、煤化工、盐化工、尼龙化工4大支柱产业群和煤电、现代物流、高新技术、建工建材、机电装备5个辅助产业群为基础的“4+5”产业体系。因此,只有优化调整产权结构,才能理顺产业布局,完善产业结构,才能把集团框架下的子公司、分公司及其所属的三级。甚至三级以下的企业,按照产业关联度和上下游业务关系,一并纳入中平能化集团产业体系当中,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

另外。新公司、新体制框架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产权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产权管理制度,有助于推进集团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维护生产经营秩序,降低经营系统性风险,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中平能化集团优化调整产权结构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结构为重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为目标,组建以产权为纽带,母子公司规范运作的大型企业集团。

通过产权结构优化调整,一是要实现人事管理、战略规划、财务管理、资源配置、市场布局、技术研发的“六统一”。二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三是要根据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及关联度梳理产业板块。优化产业结构。四是要按照法定程序和产业板块调整理顺产权关系,使平煤集团、神马集团的全资和控股子公司逐步过渡为中平能化集团的直属子公司,将管理层次调整到到三级以内,避免“两张皮”现象,建立实质运作、有效管控、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

四、中平能化集团吸收合并平煤集团、神马集团。优化调整产权结构,规范产权关系

集团一体化管理范文9

对于集团企业而言,财务管理信息化项目是集团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子系统,其投资大,技术复杂且涉及面广,如果不事先进行认真规划和充分准备而匆忙实施,有可能无法支持集团企业的业务与经营活动,甚至对集团企业实现未来的信息化战略产生严重制约。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 整体规划原则。集团企业信息规划的整体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集团企业信息化的内容覆盖了集团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信息处理;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孤立地搞单项计算机应用,在选用技术时应有全盘考虑,力求信息集成与过程集成,以获得综合效益;在全球化市场中必须同需方和供方密切相连,供货商和用户的信息要纳入集团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范畴。

2 阶段性与扩展性结合原则。应分阶段选择实施财务信息系统的不同子系统,认真分析集团企业的战略与信息技术支撑之间的影响度,合理预测环境变化可能给集团企业战略带来的偏移。此外,在做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时要留有余地,做务实的牵引,不能追求大而全,要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适应集团企业管理与业务模式的不断变化为目标。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不应成为集团企业信息化的桎梏,要能根据变化进行调整和完善。

3 客观性需求原则。在规划时一定要从集团企业的实际出发,结合集团企业现有的流程处理和业务需要,制定出适合集团企业发展的信息化规划,不能一味追求先进技术和最新版本。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的内容

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大体分为三个层面:战略层面,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

从战略层面上来说,规划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明确集团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明确集团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在集团企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现状,能力和竞争环境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战略,包括明确信息化的内涵和信息化在集团企业总体战略中的角色定位。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规划涉及评估公司的信息化能力现状,包括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人员的能力;评估集团企业的信息化技术架构,包括平台,网络、应用软件、流程,数据和架构;按照集团企业未来发展对信息化能力的需求,确定信息化能力差距和信息化能力发展蓝图。

从管理层面上来说,规划涉及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汇报体系,岗位设置,技能分类和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信息化管控模式,如相关信息化制度,标准和规范,信息化投资决策程序,风险管理,安全管理和项目管理,信息化变革管理和培训。

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的内容要充分体现信息化的内涵,特别要注意以下问题:

1 集团企业现状分析。首先,通过对集团企业战略的分析,明确集团企业的发展目标,需求以及各个关键部门需要做的工作。其次,研究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信息技术与信息产品的发展趋势,了解竞争对手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包括具体技术,实现功能,应用范围、实施手段以及成果和教训等。最后,分析集团企业当前的信息化状况,包括基础设施,应用规模,应用层次和人员素质等。

2 财务管理信息化战略的制定。制定战略是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制定信息化的指导纲领,力争以适当的规模,成本做最合适的信息化建设。首先,根据集团企业的战略规划,确定信息化的远景和使命,定义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财务管理的动态螺旋式递进,明确信息化在实现集团企业战略过程中应起的作用。其次,起草财务管理信息化指导纲领,作为管理和实施工作中要遵循的条例。最后,制定信息化目标,即集团企业在未来几年为了实现远景和使命而要完成的各项任务。

3 财务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在制定财务管理信息化战略的基础上,集团企业需要进一步设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总体架构。一般地,集团企业财务信息系统架构应包括财务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开发架构,技术架构和操作架构等基本内容。

4 拟定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标准。为了有效规避,减少风险,在严格遵照国家、行业相关规定的基础上,集团企业必须拟定财务信息系统建设中采用的各项标准,如数据标准,编码标准和流程标准等。标准的选择应按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顺序依次执行,使建设的财务信息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用性,兼容性,扩展性,协调性和一致性。

5 确定实施的财务子系统。根据财务管理信息化战略和总体架构,统筹兼顾,评定财务管理信息化任务的优先顺序,确定具体实施子系统。明确每一个子系统的责任、要求、原则、标准、预算、范围、程度、时间、协调和配合。确定对每一个项目进行监控和管理的原则、过程和方法。

在做好规划后,还要注意规划与实施之间的平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规划与实施必须要与内外环境相适应,并不断进行动态调整。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掌控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核心需求。集团企业的需求是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需求是多方面的,不论是由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简单的会计核算处理,还是进行集团财务资金集中管理的需求,都应从集团企业的核心业务需求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