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林业经济形势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10-08 10:25:25

林业经济形势分析

林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1

1研究内容

1.1现代林业建设城市林业作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设施,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环境质量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学者利用SWOT分析法对一些城市林业的发展进行战略性规划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姚能昌利用SWOT分析法对昆明现代林业产业、生态及文化这三大体系其内部的优势、劣势及外部的机会、威胁进行分析,发现昆明现代林业发展内部优势明显,外部机会大于威胁。为此应采取积极增长性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以及外部的机会,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发展的步伐。马燕娥根据神农架林区的实际情况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及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并提出相应科学全面的战略对策,意在为神农架现代林业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吴后建等对荆门现代林业建设进行了SWOT分析,通过对各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决策,指出构建完善的生态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使产业建设生态化同时生态建设产业化,为荆门现代林业建设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1.2现代林业产业化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是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涉及国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复合产业群体。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及生态和社会效益,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经济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张智光利用SWOT法对江苏省林业产业发展的内部优势及外部机遇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总结出江苏省林业产业发展的优势主要在于森林资源培育、林产化工、木材加工、花卉及森林旅游等方面,同时退耕还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为江苏省林业产业带来了不少的机遇。黄坤基于SWOT方法分析了菏泽市内部优劣势及外部机会,并建立了各因素的矩阵,进一步从行业引导、产业发展及品牌营造等方面提出了菏泽市林业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对策。由佳等利用SWOT法系统地分析了山东省林业产业发展进程中所具有的内部优势、劣势及外部面临的威胁、机遇,研究结果表明,林业产业的发展机会大于威胁,应采取增长性的发展对策,充分利用自身突出的内部优势及外部众多的机会,加大投资、进一步加快发展。

1.3林业生态旅游我国自然条件复杂、生物各类丰富、生物群落类型繁多,自20世纪80年代起以森林公园建设为主体的林业生态旅游业开起兴起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的森林公园在地理位置上跨越了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及热带5个气候带,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类型的森林景观资源,为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李晓东[运用SWOT方法对长春净月潭森林公园经营状况的内部优劣势及外部的机遇、威胁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为该地区森林公园的开发规划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黄宇等运用SWOT法针对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的发展现状,对其自身优势、劣势及外部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尖峰岭森林公园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具有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地开发对策,主要包括加强区域性合作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的信息库及有效的反馈机制等有效措施。杨阿莉利用SWOT方法系统地分析了甘肃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在全面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甘肃省森林生态旅游进一步发展的有效策略,主要有实施可持续的林业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策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可持续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管理意识、全面筹集发展资金及加大生态产品促销力度等许多科学有效地方略。李小双等采用SWOT分析法对昆明轿子山旅游开发区及倘甸产业园区林业生态建设的内部优劣势、外部机遇与威胁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区”林业生态建设的战略决策。王丽丽对崇礼县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发展策略,为崇礼县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2前景与展望

林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2

[关键词]林业产业;SWOT分析;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180-01

1 内部环境分析

1.1 优势(Strength)

一是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吉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全省林业用地面积929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51.9%,森林面积789.6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6.1%,排全国第六位。森林覆盖率43.4%,全省活立木总蓄积9.1亿立方米,森林资源优势突出(中国林业产业与林产品年鉴,2007)。东部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海”之称,主要分布有红松、水曲柳、黄菠萝等80余种树种,是全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2008年全年木材、锯材和木片产量595.28万立方米。

二是林下资源丰富。独特的森林资源孕育了吉林省丰富的林下经营品种,山野菜、红松子、食用菌、林蛙等特产资源开发迅速,市场需求旺盛,供不应求。形成了种、养、采集业多业全面发展的局面。

三是政府重视林业发展。吉林省政府作出了以林业强省的战略部署,多次召开全省林业产业大会和林业经济现场会,制定出台了加快林业经济强省指导性文件。在林业经济现场会上作出了2012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2020年突破2000亿元的战略目标。

1.2 劣势(Weakness)

一是木材加工制造业发展滞后。与自身资源优势相比,木材加工制造业发展缓慢,无论是总体规模,还是质量效益,问题都非常明显,资源优势没有转变成经济优势。森林资源优势强于山东、浙江、江苏等省,而其他省份的产值却是吉林省的2~3倍。产业投入和资本增幅低,市场拓展能力差,所有制结构调整滞后等因素制约着林业产业的发展。

二是区位劣势。与东部沿海省市相比,吉林省林业产业在交通、区域经济实力等方面具有明显劣势。浙江、江苏、福建和山东等省份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收入水平高,木制品需求量大,对木制品行业拉动作用大。海上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林业产品进出口提出了有利条件。而吉林省基本上是内陆省份,地区经济发展居全国后列。

2 外部环境分析

2.1 机会(Opportunity)

目前,我国已将林业发展推到了国家战略层面。2009年,党中央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林业工作会议,掀起了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新热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了加快集体林权改革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两大任务。国家林业局也制定了《林业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2)》,为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确保林业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2.2 威胁(Threaten)

一是林业产业资源支撑薄弱。木材市场需求大于供应能力,到2020年预计木材供应缺口将保持1亿~1.5亿立方米,而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缓慢,质量不高,人造板原料基地的保障程度不到30%(林业发展规划,2009)。

二是林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品牌意识差,国际竞争弱,林业产业的增长方式粗放。

三是轮伐期长及自然灾害难控制。一般木材的轮伐期在120年左右,造成了投资回收期太长,成本高。并且自然灾害(包括火灾、虫害、病死等)很难控制,加大了林业经营的风险。

林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3

1引言 从动态系统的视角看,社会系统寄生在生态系统之上,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是社会系统持续的必要前提。林业不仅是生态建设的主体,而且是生态安全的保障和生态文明的标志。近年来,我国先后启动了六大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基本形成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新格局,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作为投资最大、造林面积最多、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如何形成有效的生态建设驱动机制,促使生态建设良性循环发展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话题。目前的退耕还林驱动力分析一是根据经济学的理论和假设为基础,强调基于“经济绩效”的(efficiencybased)的驱动作用。这种观点认为,退耕还林是根据相关的(或感知到的)成本/风险与收益进行比较分析而做出的理性选择,按照这个逻辑,参与生态建设是因为其经济净收益为正。例如刘璠从公共政策选择的角度,运用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理论,分析退耕还林的行为动因,通过成本-收益分析的方法寻找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农民行为的经济动因;二是依据组织社会学的制度理论(institutionaltheory),侧重“非效率”的(non-efficiencybased)视角,认为生态建设未必是理性的经济分析。这种观点认为,除了在经济利益上的细致计算,政府偏好、执政能力和社会期望等制度因素对退耕行为的影响作用十分重要。例如王迎从生态和经济方面分析了退耕还林的动因,认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增长是退耕还林的动力因素。本文拟在对林业生态工程的驱动力要素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淮南市退耕还林的案例分析,判断各种影响要素的本质属性,探索当前退耕还林工程后续发展动力。 2驱动力要素分析 2.1趋势驱动力 即生态安全问题而导致的生态安全动力。近二三百年来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富裕和繁荣,但同时自然环境也遭到了破坏,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威胁。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已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中央政府为促使农民逐渐转出那些被认为是相对“不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的种植业,而转入被认为有利于“环境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畜牧业,通过"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驱动引起土地覆盖的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2.2多元主体驱动力 即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各级主体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产生的驱动力。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出现粮食结构性过剩,退耕还林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粮食总产量和国家粮食库存量的下降。各级地方政府虽然具有各地区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但都存在着加强小流域生态治理的生态文化驱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经济驱动和应用农业科技,壮大优势产业科技驱动。作为直接实施者的农户,中央提出的“三补两减两落实”的基本政策让农户有了退耕从事第二三产业,增加收入,获得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驱动。正是这种多元主体利益的共同驱动,使得退耕还林规模得以实施并迅速扩张。 2.3反哺共生力 即退耕还林工程其巩固和发展依赖于效益的产生,反哺共生力就是这种效益生成作用的体现。反哺共生力和制度引力、经济引力、生态文化引力和技术引力都有一定的关系。例如政策开始实施时,退耕地块的退耕机会成本大多低于国家补贴标准,经济引力使得退耕还林工程在试点开始后就很快超标。而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不同的制度安排,不同的技术措施也导致退耕收益不同,此外如果不能有效提高生态意识,解决对土地的依赖,政策性补贴停止之日就是山林砍伐复垦之时,财政负担长期化,政策也就陷入被动。 3退耕还林驱动力机制模型 这三种驱动力及其要素在对退耕还林工程产生作用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由日益增强的生态安全需求和粮食结构调整的趋势动力F1构成退耕还林工程的推力系统,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迅速扩张起着主导推动作用。由经济引力、生态引力、制度引力和科技引力产生的反哺共生力F3形成退耕还林的引力系统,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间,各级政府和农户作为多元利益主体的代表,它们通过政策具体实施,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实现,起着催化作用(F2)(图1)。从驱动力的作用而言,退耕还林工程由于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强制的意义,所以趋势动力对退耕还林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趋势动力的推动下,即使没有多元主体动力的推动,退耕还林工程也会缓慢推进。也就是说,多元主体推动不能改变退耕还林的本质属性,因此,多元主体动力只起着催化剂的作用。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也是效益溢出的过程,只有当效益足够高形成足够的反哺共生力,才可以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巩固和发展,也就是说反哺共生力是退耕还林工程生存和成长力(图2)。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退耕还林工程也就是效益决定的动态平衡,在趋势动力推动和多元主体动力的催化下,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占同期全国6大林业重点工程造林总面积的52%,占国土面积82%的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3个多百分点,但建设成果能否巩固关键在于效益Q的属性,也即反哺共生力是否存在。为进一步分析,有必要进行实证的思考。 4退耕还林工程驱动力的实证思考 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地貌兼有平原和丘陵的特点,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为153.6亿t,占安徽省的63%,华东地区的32%,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据1999年统计,因矿产资源开发破坏土地面积621hm2,煤矿开采造成采煤塌陷区面积7262.1hm2,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仅在2002年、2003这头两年里,淮南市坡耕地造林总数相当于过去15年以上的造林总量,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4.1案例概况#p#分页标题#e# 项目区1:大同区上窑镇马岗村退耕还林地0.26hm2(4亩),原水稻田抛荒,2003年起退耕还生态林,种植杨树,株行距2m×3m,稻田土,耕作层薄,种植过于密集,林木长势差,基本属于小径材。农户外地打工,对土地无依赖,无返耕意愿。项目区2:毛集区淮河行洪区退耕还林地2.3hm2(35亩),沙化地,2003年起退耕还生态林,种植杨树,株行距4m×4m,基本属于中径材,外地老板承包,林下养鸡,退耕收益低于农田收益,返耕意愿强。项目区3:凤台县民族乡退耕还林地1333.3hm2(2万亩),坡耕地,土壤贫瘠,2002年退耕还经济林,种植石榴,株行距3m×4m,由于品种不耐运输,病虫害多,经济效益不明显,2008年后大户承包,合作社管理,年净收入48000元/hm2,无返耕意愿。项目区4:潘集区退耕还林地20hm2(300亩),洼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2007年利用退耕调整指标退耕还经济林,种植中山杉,15000株/hm2,公司承包经营,承包费用9000元/hm2,农户自己管护,另外获得劳动收入,暂无返耕意愿。 4.2驱动力对比分析 通过访谈、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将4个项目区的驱动力归纳如表1、表2和表3。 4.3效益变化与演变趋势 通过访谈和其它相关资料,可以对4个项目区的效益变化做出判断。退耕还林初期,在趋势动力和多元化主体动力的作用下,退耕还林达到了较高的初始效益。但在退耕还林进一步实施的过程中,效益在逐渐的降低。从趋势动力角度而言,1997年的黄河断流和1998年的长江洪水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使生态安全成为紧迫性需求,退耕还林工程因此出台,但在粮食产量及耕地面积减少的双重影响下,国家和民众浓厚的粮食情结使得粮食安全需求代替生态安全需求,成为第一需求。从多元主体动力角度而言,退耕还林是在中央政府批准和地方政府推动下迅速大规模扩张,退耕还林为国家消化了大量的粮食库存,但在粮食减产、库存减少等因素的作用下2003年粮食价格的强劲反弹,2004年国家因此大幅削减了退耕指标(从计划400万hm2降为66.7万hm2(1000万亩),中央政府利用退耕还林调整土地种植结构的动力减弱。地方政府利用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经济的动力前提是中央政府全额买单,国家计划削减后,退耕还林不再是“免费午餐”,地方政府动力也因此减弱。此外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业补贴的实现,农户利用退耕还林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的动力也逐渐减弱。从反哺共生力角度而言,效益的减弱使得退耕还林工程面临着返耕的压力,对土地的依赖性越强,经济引力越强,返耕的可能性越大。受文化素质和现有经济状况的制约,文化引力对效益影响较弱,而科技引力和制度引力有助于提高效益,降低返耕的可能性,但科技引力主要表现在直接效益。 5结论与讨论 在趋势动力、多元主体驱动力、反哺共生力共同作用下,退耕还林工程通过效益决定机制,形成一种动态平衡。趋势动力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关键因子,反哺共生力决定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两个力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内生动力,在退耕还林工程的不同时间段分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多元主体驱动力起着催化剂的作用,通过多元利益主体的能量注入,能够加速退耕还林的过程,是一种外生动力。由3种驱动力能量叠加形成的效益是退耕还林工程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当其始终高于返耕效益时,退耕还林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对4个案例的实证分析,证明了退耕还林中,经济引力和对土地的依赖性决定退耕还林的成败。同时制度和科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效益,将成为退耕还林后续发展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本文仅从定性的角度对退耕还林的驱动力进行了理论推演和实证分析。这3个驱动力如何更好地量化生成量化模型,有待进一步研究。制度和科技在退耕还林作用方式和作用效果的量化分析,也将是后续研究的新方向。

林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4

关键词: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07

1 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党加强对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的人力、财力多方面的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是农村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做好现代农业的引导,提高农村经济收益。将现代先进农业耕种技术,提高农业种植产量,增加r业经济收益比重,实现农民经济增收;农村农业种植中结合可持续发挥的生态农业种植理论,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种植规划,并逐步引导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形成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循环式发展。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地处东北松嫩平原,地势资源优越,充分结合我国当地的地理优势,促进当地农村经济收益增长,实施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洮南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对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以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为例,洮南市地处东北松嫩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四季分明,在农业经济发展上具有地域优势。随着我国对农业种植经济的投入比重不断增加,洮南市的农业基本特征,实现农业种植逐步实现科技化、专业化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效,但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对当地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影响。主要归结为:当地农民的可持续农业意识较低,农村农业种植循环性低;农业种植绘画缺乏科学性,农业种植总综合利用率;当地农业发展的产销水平结构体系不完善,农业经济发展的循环性较差。从洮南市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持续可循环发展依旧任重道远[1]。

3 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

3.1 提高农民农业种植可持续发展意识

实现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循环发展,农民农业种植生态可持续发展意识。当政府做好农业种植科学规划,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农业发展规划,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种植;提高农民可持续农业经济意识的引导。例如: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干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宣传,将大面积秸秆焚烧转变为秸秆能源利用,秸秆发酵产生气体作为农民生活能量供给来源,结合农业生活实例,提高农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利用意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洮南市农业经济实现持续循环综合发展。

3.2 加强农业种植生产的现代技术措施的应用

现代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加强农业种植生产的现代技术措施的应用,结合农业种植科学规划,将现代农业种植发展技术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农业种植技术的质量和种植速率,降低农村农业种植中的人力应用,缩小农民农业种植的经济成本。例如:洮南市政府积极引导当地农民实现科学种植,大量引进先进的农业种植生产设备,当地农民种植中,做好对农村农业发展种植监督管理,聘请农业设备应用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技术设别指导,不仅大大提高了洮南市农业种植的速率,同时也促进当地把农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促进洮南市农村进行增长。

3.3 合理应用当地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综合发展

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合理应用当地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综合发展。以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为例,洮南市地处东北松嫩平原,地势辽阔,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结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充分应用平原地势开展农业规划种植,科学规划农业种植次数,提高农业产量;总额应用吉林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展林下经济,实现农业种植综合开发应用,东北地区资源综合应用,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循环发展。

3.4 逐步形成完善的农业发展产业链

现代农业发展也应当充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提高农村信息畅通度。形成农村农业种植产销平衡的生产模式。以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为例,当地农民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农业销售市场探索,做好市场产销信息调查,农业资源综合应用,逐步形成产销配合一条龙的销售模式,实现当地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2]。

4 结论

加强新农村建设,积极做好农业开发综合应用,促进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健康可持续发展措施,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严力蛟.中国生态农业[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

林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5

关键词:杉木;中径材;木材;价格;趋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5-13-04

森林的经济成熟龄是指林分在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达到了最大经济效益时的年龄[1]。人们在经营森林资源时,总是期望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用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而木材市场价格的变化始终会影响到经营者对森林培育目标的决策,森林何时采伐收获才能取得最大的利润,是经营者追求的目标。杉木是我国南方主要速生用材树种之一,而闽西属于杉木一般产区,探讨杉木人工林的培育目标,对提高杉木人工林的集约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其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以福建省漳平五一国有林场为例,在以该林场自2009年以来的价格变动来验证木材市场变动趋势的基础上,计算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木材保本价格,应用不同经营周期、不同收益率条件下的保本价格来分析其价格变动对经营者预测收益的影响,为经营者提供经营决策参考。

1 漳平五一国有林场杉木价格变动趋势分析

福建省漳平五一国有林场位于福建省漳平市南部,为杉木一般产区,已培育26a主伐中径材山场,出材可达10m3/667m2以上,按历年出材比例可知规格材∶非规格材达4.5∶5.5。现经营区面积约4 200hm2,是国家林业局示范经营林场。自2009年以来,该场杉木各材种的主要销售价格见表1,价格走势如图1所示。

结合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政策与市场变化分析,该场木材价格变化趋势与市场总体变化趋势保持一致,2002年以来,福建漳州地区细木工板加工迅猛发展,使小径材出现旺销,其价格继续上升,而中径材因作为细木工板的加工原料成本偏高,其直接需求量反而略有下降,导致其价格与小径材相持平。特别是4~6cm的木材销售价从2003年开始一路飚升[3],而30cm大径材因数量少造成价格略有回升,形成有价无市的局面。从表1及图1可知,小径材价格上涨幅度明显大于规格材价格上涨幅度,当原木口径在16~20cm以上时,由于其价格较高,使之用于建筑及装修材料的原材料加工成本过高,社会需求不稳定,因此价格起伏较大。

2 木材产量各口径分布

漳平五一林场木材均采用货场销售,所有伐区木材主伐后均流向各货场,由货场按口径分堆进行销售。以厚福货场为例,2009-2013年共销售的主伐杉木达66 726.23m3。年销售量在1万m木材,其4m长杉木各口径分布比例见表2,口径10~18cm比例木材占65.5%。表明26a主伐的杉木多为中径材,符合一般产区的林分生长情况。各年度口径分布走趋见图2。

4 木材市场价格变动影响分析

由表4分析可知,对于一般杉木中径材生长收获而言,随着林分年龄的增长,营(护)林成本的逐年增加,其林分的保本价格逐步升高,其预期收益率高于现有林分的生长率,从而使林分蓄积增长所带来的收益低于其资金成本的增长。五一林场森林资源丰富,在近成过熟林中杉木比例较大,而中幼林中马尾松占很大比例,近年来所采伐的杉木是成过熟林,即主伐杉木林分年龄均在25a生以上。表1与表2、表3、表4分析表明,即使在现行林业税费和生产条件下,2009年该林场经营的预期收益率低于5%,但随着2010年以后木材价格的回升及稳定,其20、25、30a度预期收益率达到15%以上,表明稳定的市场价格对于经营者的预期收益有着明显的影响。

漳平五一林场木材销售多往漳州市场,由表3可知,林场目前所生产杉木口径4~20cm占96.7%,而口径在11~16cm各档次均占8.5%以上,表明林场地类符合培育的中小木材的立地,而中小径材杉木主要用于细木工板中的原料。因此,在现行市场价格与生产条件下,经营短轮伐期林分可获得较高预期收益率。同时营造速生丰产林与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可有效提高林地利用率,增加木材产量,减少进口。而目前杉木3代种子园的建设,使林木更加速生丰产。五一林场地处九龙江源头、鹰厦铁路、永漳高速公路边,70%以上的山场预计将列入生态保护区,其采伐面积将逐年缩小,如何提高林地利用率来实现高产出,是林场今后的工作重点。根据林场13km工区杉木小班一览表分析可知,在17a生杉木蓄积就达300m3/hm2以上,是一般林分2.3倍。而在25、30a生时杉木成熟林蓄积达250~400m3/hm2,因此在森林资源资产经营过程中,如果经营者能够通过集约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不仅可缩短经营周期从而获得预期收益,也可因此提高森林资源资产经营的市场抗风险能力,也符合林场的实际。

5 小结与讨论

以现行市场条件的保本价格来计算对于经营者从事森林资源资产经营的最低限度,可确保经营者的投资效益。通过不同年龄不同预期收益率的保本价格计算与分析表明:从2010年开始随着木材市场价格的上扬和稳定,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收益后均可达15%以上,而15a生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的预期收益率更可达到15%以上,如果有效的集约经营其收益可能会更高。

根据本次杉木木材销售动态分析,在杉木一般产区选择好的立地经营商品性杉木小径材是大有可为的,虽然分析按一般经营就可实现保本经营,根据五一林场的林木生长状况,其良种造林均应达到或超过一般经营水平。根据分析结果,我国木材市场价格整体走势稳定呈上升趋势,木材市场价格的变化使森林资源资产经营者无论是预期收益率的提高或缩短经营周期都呈现出有利的趋势,目前国家逐步加大林业的扶持政策,必将促进森林资源资产经营的发展。

本研究以福建省漳平五一国有林场经营杉木为研究对象,由于杉木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毕竟是以土地为基础,受地力条件、林木良种影响较大,结论将适合漳平等周围地区。但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经营对木材销售价格变动有较为敏感,随着经营周期的延长,其敏感性则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其生产条件与未来收获则会因不同地类、地利条件、经营管理水平等而发生变化。且木材价格还须综合考虑各项成本费用的变化,而且木材价格的变动还可能受未来其他不确定性因素(如国际形势)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则生.杉木人工林经济成熟龄的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0,30(1):22-26.

[2]蒋敏元.李继军,李龙成.森林资源经济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58-107.

[3]刘祖军.杉木小径材木材价格趋势分析预测[J].林业调查规划 2007,30(6):33-35.

林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6

关键词:普安县;优势产业;发展

收稿日期:2011-10-24

作者简介:熊翠琳(1986―),女,贵州盘县人,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1-0011-03

1引言

普安县作为西部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分,经济发展落后,农业的发展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者的素质偏低,规模效益低下等。农业是普安的基础产业,是未来新经济增长点,其他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的支撑,因此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在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还要开发和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仅要发展粮食生产,还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山区特色农业,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业[1]。所谓优势产业是指那些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业效率高,在一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行业[2]。普安县只有找出其农业优势产业部门,了解其发展现状,找到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和对象,很好地解决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使普安县蕴藏的农业优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经济优势得到恰当地发挥,以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协调、持续发展。

2农业优势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及方法

2.1农业优势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的确立

优势产业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有较高的产业增长率。优势产业符合的产业评价基准是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基准、资源有效配置基准。本文结合普安县的基本条件和特色,其优势产业还应该符合就业弹性基准、一定的技术进步基准。根据上述因素,结合优势产业的评价原则,设置普安县农业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表1)。

2.2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原有变量的少数几个线性组合来解释原有变量所体现的变差[3]。使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主要步骤为加权后样本数据标准化;计算相关矩阵R,并计算R的特征值;算特征值的累积方差贡献率-提取主成分,得出初始因子载荷矩阵;根据主成分综合模型即可计算综合主成分值,并对其按综合主成分值进行排序,即可对各行业进行综合评价比较。

2.3区位商的基本思路

区位商是建立在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的,是对一个区域的产业进行比较分析,进而识别出这一地区的优势产业。它通常被用来衡量产业的聚集程度、专业化程度,从而对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评价和政策建议。区位商是指:一个区域内某种产业产值在该区域所有产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所有区域该产业产值占所有区域所有产业该指标的比重之比[4]。区位商大于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该产业较强的竞争力;区位商等于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均势,该产业的优势并不明显;区位商小于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比较劣势,竞争力较弱。

3普安县农业优势产业选择

本文对普安县优势产业的选择分为2个层面,第1层面为全县总体;第2层面为14个乡镇,通过这2个层次的考察,可以对普安县农业优势产业部门从“整体-乡镇”进行定位。按照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普安县经济发展状况,各指标数据来自于2006年、2007年《普安统计年鉴》及政府工作报告,选择了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4个行业部门进行分析,在实证分析中对农业优势产业进行选择。

3.1农业优势产业部门选择

通过选取产值比重、产值增加值比重、需求收入弹性、产业增加率、市场占有率和区位商6个指标,运用主成分法对普安县农业优势产业部门进行选择。根据农业中各产业按主成分得分排序,普安县现阶段的优势产业应选择排序前几位的产业。

在表2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种植业、牧业和林业,可将牧业、种植业和林业作为待选的农业优势产业部门。优势产业的选择不仅要有科学定量的选择依据,还要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环境、资源条件等。普安县是自然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耕地、草场和森林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牧业和林业正是充分利用该地区具有优势的资源,获得了较低生产成本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对普安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确定种植业、林业和牧业是带动普安县经济发展的农业优势产业部门。

3.2乡镇农业优势产业部门选择

由于普安县各乡镇资源状况不同,不同地区都有着区别于其它地区的自身特征,不能将选择出的农业优势产业部门认为就一定是各乡镇的优势产业部门。因此,需对全县内部14个乡镇的农业优势产业部门分别进行选择,考察每个地区优势产业部门的相同与差异所在。考虑到渔业不是该县农业中的优势产业部门,并且大部分地区渔业数据的缺失,因此在14个乡镇农业优势产业部门的选择中,将渔业剔出,仅对种植业、林业和牧业进行考察。为此,采用区位商的方法,通过考察2007年普安县14个乡镇的种植业、林业和牧业产值的专业化程度,对各乡镇的现阶段的农业优势产业部门进行选择(表3)。从各乡镇的优势产业分布可以看出,在龙吟镇、江西坡镇、地瓜镇、青山镇、楼下镇、白沙乡、罗汉乡等一些农业乡镇或牧业乡镇,均存在牧业、农业、林业间的混合经济,同一个居民组团常常根据季节规律而轮番从事这些职业,只是各地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因而相对来说可划分为半牧业乡镇。

由于区位商大于等于1表示该产业部门在背景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根据普安县14个乡镇的种植业、林业和牧业产值的区位商值及排序,可见。种植业为罐子窑镇、江西坡镇、高棉乡、罗汉乡、新店乡、雪浦乡6个乡镇的优势产业部门;林业。为龙吟镇、地瓜镇、白沙乡3个乡镇的优势产业部门;牧业。为盘水镇、三板桥镇、窝沿乡、青山镇、楼下镇5个乡镇的优势产业部门。

雪浦乡农业1.027 50.636 110.970 9

3.3结果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普安县农业逐步形成了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为主的增长格局,但目前普安发展农业优势产业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自然条件差,人均占有耕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经营形式和产业管理手段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劳动者素质偏低,农业技术指导服务不到位[5]等问题。普安农业的发展要依托现有基础,逐步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点状发展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产业带集聚;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并重发展;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组织类型演进;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6]。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主攻方向,重点培育优质茶、茶叶、蔬菜、烤烟、畜牧等特色产业,逐步培育出一批具有普安地方特色的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品牌性农产品,建成一批较大规模的、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基地。

4农业发展方向分析

(1)北部立体农业综合开发区。以龙吟镇为中心,包括石古、丫口等乡,这一地带农业基础相对薄弱,尚有大片光、热、水资源丰富的宜林荒山未开发。应以农业综合立体开发为主,大力营造薪炭林,利用山区立体气候明显,光、热、水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柑桔、油桐、核桃等经济林木。同时利用本区牧草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改良草场,抓好牲畜品种改良,大力发展畜牧业。

(2)东部低中山水稻、茶叶优势农业产业区。包括江西坡、高棉乡等乡镇,这些地区海拔低,地形开阔,光、热、水资源丰富,有利于水稻、茶叶的生长。应在稳定现有的粮食种植面积同时,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利用农业科技,提高粮食产量,建成普安县水稻生产基地。同时该区为全县主要茶叶产区,茶叶生产加工优势明显,目前关键在于推广优良品种,研制特色品种,规范生产过程,提高产品的档次,尽早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

2011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

(3)中部城郊型特色农业产业区。这一地带以盘水镇、三板桥镇为中心,现已形成较有影响的蔬菜生产基地和销售中心,应坚定不移地主打蔬菜的生产加工辅以粮食、畜禽等生产加工。利用城市的辐射功能和近郊的区位优势,依托城市消费需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适合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蔬果农业,加强特色水果品质提升,性能稳定,保鲜贮运的研究,推行特色水果的特别生产规范,尽早形成有竞争力的特有优势。优化猪牛品种规范生产过程,提高肉奶品质,提升畜产品深加工的能力。

(4)南部烤烟畜牧粮油优势农业产业区。包括地瓜、青山、雪蒲等乡镇,本区地势开阔,雨量充沛,光照条件好,对水稻、油菜、烤烟生长极为有利,是全县烤烟和油菜的重点产区。此外宜牧面积较大,畜牧业有一定基础,发展潜力较大。应以结构调整为手段,全面提升烤烟、畜牧、粮油等传统优势产业。当前,该地带须加快畜禽品种的改良和高标准规范养殖的推广,尤其应重视畜禽加工龙头企业的打造,使畜牧业加速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形成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雏形。烤烟则应向优质、专用、特供的方向发展,既要在扩大规模上下功夫,又要在品种、品质的研究开发上下功夫,力争做到烟田与水源、烤房、交通、科学技术、社会条件5个方面的配套。

参考文献:

[1] 吴志勇.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中国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

[2] 姚晓芳,赵恒志.区域优势产业选择的方法及实证研究[J].科学研究,2006(24):463~466.

[3] 胡克镘,曾志坚.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股票流动性的度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7):48~49.

[4] 孙畅,吴立力.“区位商”分析法在地方优势产业选择中的运用[J].经济论坛,2006(21):127~128.

林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7

关键词:园林绿化;景气分析;城市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5-0115-02

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结果,既包括人口的聚集,也包括产业的聚集,还包括自然环境与人造景观的聚合,形成了缤纷的城市世界。随着建设园林城市和花园式城市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爱护家园,保护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大规模的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像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一夜之间上百座城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包头,这座城市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突然崛起的新型园林城市,正如江总书记说的那样,包头变的美啦!包头变的洋气起来啦!然而,我们是否想过,包头市的未来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增加经济亮点?包头市的城市绿化事业是否已经到了饱和阶段?笔者就这一问题,利用景气分析这一统计实物,浅谈一下园林绿化在包头市的发展前景。

一、包头市园林绿化的渊源及景气分析的产生背景

包头市地处黄河上游下段,北纬40°14′36″至42°43′49″,东经109°10′12″至110°26′25″,地形由北向南由高原、山地和平原组成。自然气候属温带大陆气候,干旱多风,昼夜温差大,总面积27691平方公里,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内蒙古治区西部。解放前夕,在东河区南门街只有63株行道树和转龙帐街百余株树。为了防沙治沙建设包头、美化包头,开展了大搞城市绿化建设,提出了普遍绿化,集中栽成片林,造一片绿一片的方针,上下齐动员开展绿化工作,园林绿化从此拉开了序幕。经过五十年的不懈努力,包头市的绿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市容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见表1:

从统计表不难看出,园林绿化事业在逐年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各类广场孕育而生。人与自然,人与环境成为人类追求文明,崇尚文明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需求,出现了绿色染包头,鲜花满钢城的人文景观。为了珍惜现有成果,推测园林绿化未来发展,笔者认为景气分析必将成为园林绿化的重要统计指标,其历史背景主要体现在下面五个方面:(1)经济背景。城市绿化一定程度上促进生态平衡,要不断地从社会中取得物质资料和劳动力,而给社会提供的生产物一般却不通过售卖阶段,得不到价值补偿,因而它的作用和价值是不能简单地以货币的形式直接表现的,但它却有着间接的、潜在的经济效益进行考核,主要看它为城市提供的公益效能的数量和质量。(2)统计背景。传统的统计通常是对发生过的现象做出描述。如何对现在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现象进行描述,既是市场经济对统计的要求,也是园林统计发展的自身要求。正是从这种要求出发,才产生了描述宏观经济运行现状和预期走势,描述园林生产、经营现状和预期发展的景气分析。(3)决策背景。广泛而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学者对宏观形势运行态势的判断和预期、对园林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和预期,以综合对宏观经济形势及走势进行总体判断并指导园林生产,既是宏观决策的需要,又是园林规划决策的需要。(4)环境背景。园林绿化建设以改善城市环境健全城市生态,给城市居民创造自然环境,提供休息和锻炼的场所。大量的广场、行道树、小游园及部分拆墙透绿的公园,只有投资建设,而无法收回投资,人们享受它的环境效益并不付出代价,只是创造一种环境,提供人们欣赏享受,因而也就产生了环境背景。(5)社会背景。园林绿化是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事业,它要产生大量的难以估量的综合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是人们公共使用、公共享受的文化事业,它属于社会公共事业或是社会公益事业性质,起到了美化市容、增加城市色彩和生机的作用,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二、利用景气分析的意义和目的

园林绿化是利用绿色植物,城市中创造自然环境,健全城市生态的一项重要的环境建设事业,是其他非生物设施所替代不了的,有利于当代和造福子孙的城市设施。它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建设现代化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整个城市以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相应的推动作用。其意义是:(1)园林事业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是属于非物质生产的部门,它不以生产和销售产品为主要目的,社会需要它所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和事业。(2)城市园林绿化的主要任务在于美化城市,改善环境,减轻城市污染,健全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提供游览、休息和锻炼的场所,并为国内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为城市创造防护功能和公益效能。因此,评价园林事业的发展要从三方面进行,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只有从这三方面进行评价,才能正确反映园林绿化实际效益。

众所周知,景气分析是对企业景气调查中的企业家关于景气变动状况定性判断的定量描述,用以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所处的状态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是进行判断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景气分析同样能全面地反映园林绿化发展状态和预测其发展趋势,它的意义体现在综合评价,采用一种用以综合反映调查总体所处的状态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景气指数,包括:(1)宏观景气指数是学者对园林发展的信心指数,它是根据学者对当前宏观园林状况进行态势的判断和对未来发展变化的预期(通常是指对“乐观”、“一般”、“不乐观”的选择)而编制的景气指数,用以综合反映学者对宏观园林状况的看法和信心。(2)园林综合状况景气指数,它是根据学者和游客对当前园林绿化状况以做出的判断和对未来发展变化的预期(通常是指对“良好”、“一般”、“不佳”的选择)而编制的景气指数,用以综合反映园林现状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园林事业的发展全过程,才能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抓好园林工作,才能造福于人民。

三、利用景气分析预测包头市城市绿化的发展前景

爱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建设美好家园,加强城市绿化美化工作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包头市园林绿化事业日新月异,这样的变化不仅美化城市,而且也给包头市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商机,经营城市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位决策者脑中,市民整体文明水平大幅度提高,体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观,从绿化角度来看,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刮目相看,笔者将近五年的城市绿化状况进行统计,统计指标见表2:

从上述统计表中不难看出,包头市的绿化水平呈上升趋势,绿化业务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从社会效益来看, 2007年在广场、公园开展了一次社会调查,游客呈现出逐年增加,特别是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并对1045名游客进行跟踪服务调查,调查结果见表3:

从社会对游客的调查情况来看,游人量增加,呈现出游客对公园广场的评价良好,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看好的态势。2000年在包头市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园林风景学会上调查的结果看:对参加会议的74名学者进行了包头市绿化美化成就及未来发展的调查,98%的学者对包头市的绿化美化给予肯定,对未来发展表示乐观,4%的学者对包头绿化美化,提出了政府在资金上投入力度不够,对未来发展表示一般,1%的学者认为由于包头市近几年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城市绿化出现近乎饱和的状况,未来发展不容乐观。从市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来看,2002年1~8月,来包头旅游人数13913万人次,同比增长速度54%,旅游收入达7.85亿元,预计全年旅游收入可达12.3亿元,同比增长50%左右,占GDP比重达4.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推动第三主业增加值上升1个百分点左右。通过上述景气分析不难看出,园林绿化的发展必将成为包头市新得经济增长点,成为发展旅游事业新亮点。

综上所述,园林绿化发展正呈现出勃勃生机态势,发展前景良好,这就需要决策者大胆构筑,以创新的精神,推进包头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戚少成.企业景气调查概述[J].中国统计,2000,(9).

[2]戚少成.景气指数的概念、种类和数值表示方法[J].中国统计,2000,(11).

林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8

尽管我省县域经济近年来总量不断提高,增速逐年加快,但和相邻的吉林、辽宁两个省份相比,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从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看,2012年,黑龙江省为43.2%。吉林为59.4%,比我省高出16.2个百分点。辽宁为47.1%,比我省高出3.9个百分点。从县域平均规模看,2012年,黑龙江省县域平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2.3亿元。而吉林省县域平均地区生产总值是177.4亿元,是我省平均水平的1.9倍。辽宁省县域平均地区生产总值是265.8亿元,是我省平均水平的2.9倍。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看,2012年,黑龙江省县域的三次产业比重是31.0:35.8:33.2,而吉林省是18.5:45.2:36.8,辽宁省是16.1:54.8:29.1。相比较而言,我省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大,比吉林省高出12.5个百分点,比辽宁省高出14.9个百分点;我省县域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低,比吉林省低9.4个百分点,比辽宁省低19.0个百分点。

二、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内部差异分析

在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省内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也明显表现出来。

1、十强县与十弱县的差异分析根据2010—2012年三年综合评价,黑龙江省统计局公布了2012年县域排名。从经济总量看,十强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311.3亿元,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比重达39.1%。十强县的平均规模为231.1亿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5倍。十弱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为390.7亿元,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比重为6.6%,占十强县经济总量的比重为16.90%。从财政收入看,十强县的财政总收入是154.5亿元,占全省县域总量的38.4%,是全省县域平均规模的2.5倍。十弱县的财政总收入25.7亿元,只有十强县的16.63%。从产业结构看,十强县的产业结构为22.0:39.4:38.6,而十弱县为49.6:26.5:23.9,十弱县的第一产业比重相对十强县高出27.6个百分点,说明农业比重相对较大,制约弱县域的发展。

2、最强县与最弱县的差异分析全省最强县与最弱县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如表1所示。

三、缩小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战略选择

1、内生性发展道路克服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不仅表现在省际间,表现在省内强弱县之间,还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均衡,例如哈尔滨市、牡丹江市所辖县(市)位居十强县的较多,齐齐哈尔市所辖县(市)排在后面较多。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缩小差距,增加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内生性发展道路是要依托县域优势,弥补县域经济发展不足,增强县域竞争优势,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县域经济是差异性较大的经济,正因为差异性,县域经济才会被关注。因此应该更加客观地分析差异性产生的县情、主客观原因和影响因素,实现县域经济的内生性发展。

2、工业发展拉动县域经济通过黑龙江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对比分析,2012年,我省县域第二产业比重比吉林省低9.4个百分点,比辽宁省低19个百分点,表明工业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通过黑龙江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的对比分析,2012年,我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为2030个,占全省总量的51.9%。我省全省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为3911个,只有吉林省的74.0%,辽宁省的22.5%,说明我省整体工业水平相对较低,阻碍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集中体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必然是其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题中之意。我国百强县的三次产业构成中,非农产业的比重超过90%。现代工业经济追求利润的本性要求资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一定地域的集聚,这必然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从县域经济发展实践看,凡是经济发达的县域,像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也是全国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3、特色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县域经济起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寻求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多样化,随着发展阶段的演进,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则由多样化转向特色化。特色经济是指从本地区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出发,根据本地区在某一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即经济中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在某一产业或产品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主导产业,提高县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采掘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县域而言,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相对短缺,不能过分强调资源禀赋条件,否则就没有东部县域的快速发展。例如,浙江省义乌市就是通过大力发展小商品市场,成为中国重要的小商品集散地。由此可见,县域要参与国内国际的区域分工,必须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依据县域的区位优势、文化优势、产业优势等,科学定位,重点开发,培育县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不仅比较容易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而且更能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潜力。如浙江永康小五金、嵊州领带、大唐袜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4、产业集聚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从全国百强县经济发展实践看,产业集聚是工业发展的共性模式。促进产业集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培育具有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6]。产业集聚通过生产要素的聚集,延长产业链条,增强企业配套,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加速县域经济规模化发展。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实现需要依靠产业支撑,产业集聚则能够吸纳农村劳动力,发动农民就地创办小企业,甚至小作坊与家庭手工业,促使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员工[7]。总结百强县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许多县域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在区域内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凸显产业集聚效应,开拓了特色鲜明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6]。

四、结语

林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9

1.1旧的思想和习惯制约了乡镇林业生态产业的发展

由于宁蒗社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大部分林农仍保留旧的心态和悠闲松散的习惯,传统林业的生产规模小。受旧观念的束缚,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建设起步晚、发展慢、规模小。

1.2建设者整体素质低,科技水平落后

(1)林业生态产业建设者大都属“种田型”,艰苦守业,文化水平低,缺乏现代科技、管理、市场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虽然他们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对林业生态产业建设比较熟悉,但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2)大部分乡镇林产企业的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人才技术缺乏,管理粗放,劳动生产力水平低,据调查,全县1056名乡镇林产企业职工中,大专占2.05%,高中占11.34%,初中以下的占86.61%,具有初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5.8%。全县绝大部分林产企业是微型企业;全县林产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133万元,每个企业仅有61.7万元,从比例看,企业数量不少,但都是规模小、竞争力弱、后劲不足的,缺乏抗风险的能力。全县乡镇林产企业大多粗加工,大路货多,高科技产品少,而且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管理不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更弱。

1.3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筹和银行贷款。由于“贷款难”和“怕贷款”的矛盾,使林产业建设资金短缺。另一方面由于林产业效益不佳,更使企业投入不足,资金短缺。宁蒗虽然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但因缺资金而无力兴办林产业,只好靠卖森林资源过日子。3.4资源利用率低,环保形势不容忽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习惯于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重开发,轻保护;重使用,轻补偿,没有环保意识,只注重开发,不注意环境保护,不少林产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造成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结果生态失衡,山体滑坡,洪水泛滥,人财物损失严重。

2对策与措施

根据对以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要实现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大发展,总的思路是: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依托林业资源优势,采取措施,大力建设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实现林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具体思路如下。

2.1解放思想要有针对性,因地制宜重发展

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建设最大的实际就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地面对差距,面对机遇和挑战,用新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加快乡镇林业生态产业的发展。(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2)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不能“走过场”,也不能搞“花架子”装饰门面,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和科学发展理念。能做到辩证地认识和解决林业生态产业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实事求是地正视差距,用差距激发创业意识、发展意识。(3)进行市场经济教育。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竞争作为林产业内在的动力,不前进必然被淘汰,在发展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中,要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建设,首先,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建设,要坚持把发展放在首位不动摇。宁蒗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县份,贫困面较大,至今还有14万人未解决温饱问题,经济发展滞后,因此,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以发展为主题;抓住发展不放松,不断扩大全县乡镇林产业的经济总量。尤其是要对贫困乡、少数民族乡实行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推动这些乡的林产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宁蒗的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实现发展。

2.2走发展具有宁蒗特色的乡镇林业生态产业之路

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建设近几年发展虽然很快,但总量不足,发展滞后;科技落后,产品附加值低,效益差;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低,竞争能力弱;资金短缺,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发展的条件尚未形成。但宁蒗有丰富的林业自然资源,这是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发展极为重要的条件。只有立足本县资源优势,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使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实现发展。因此,走发展具有宁蒗特点的乡镇林业生态产业之路,是宁蒗林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要走好这条路,关键要在发展特色经济上下功夫,即在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特色产品这“三特”上作文章,出成效。(1)树立只有依托宁蒗的特色森林资源,发展乡镇林产业,才能使乡镇林业生态产业有长足发展的思路。(2)结合全县15个乡镇的实际,以市场为导向,选准发展的突破口,不能脱离实际、脱离市场需求地“一哄而起”,盲目办厂,搞内耗,自起自落。(3)在培植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后劲足、经济效益高、生态和社会效益好的群体优势产业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在发展特色林产品上下功夫,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叫得响、打得出”的优势产品结构。(4)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建设应走公司加基地加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路子,扎扎实实地培植天然药物开发、林产品开发、无公害蔬菜开发、食用菌开发、林果产品开发、林下资源开发等特色优势产业,实行规模生产、集约化经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5)大力发展以森林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森林旅游经济是乡镇林业生态产业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要根据宁蒗县委、政府关于把旅游业建成全县支柱产业的要求,大力加强乡镇企业旅游景点、旅游设施和旅游队伍的建设,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使森林旅游业成为乡镇林业生态产业的一大支柱产业。(6)大力发展林业外向型经济。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资金、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致力于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2.3切实转变传统方式,全面推行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