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城乡一体化规划集锦9篇

时间:2023-10-08 10:26:24

城乡一体化规划

城乡一体化规划范文1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规划、措施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our country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it for our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has the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In the rapid urbanization and the cour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main challenge facing the government is, how in uncertainty growing environment plann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planning in China on the concrete measures.

Key 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planning, the measures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我国整体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是城乡现代化的交汇融合,是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不同阶段的一组相互承接的发展目标。为确保全国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共同发展,必须具有战略思维的头脑,必须投入充足的资源去制定与遵守能够促进城乡要素整合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与运作规则。

一、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具体措施

(一)理清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思路

发展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是加快结构调整的“推进器”,是城镇辐射农村的“连接点”。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摆在突出位置,强化工作措施,精心组织实施。推进城乡一体化总的思路是建设城镇、提升村庄、城乡互融、协调发展,最终消灭城乡差别。具体实施中,要坚持四个结合:一是坚持繁荣农村与发展城镇相结合。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农民才能进城,才能缩小城乡差别。二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不能一哄而起,盲目发展。要在有效利用现有城镇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已经形成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城镇优先发展,特别是加强中心镇、口子镇和边贸镇建设。三是坚持凝聚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既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地的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特色发展之路;又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打破各种不利于城镇发展的体制束缚,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增强城镇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四是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发展小城镇,不能以牺牲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代价,应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完善政策,营造良好环境

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是农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农民进城与否,归根到底是一种利益选择,无利可图或者得不偿失,农民必然不会进城。因此,要完善有关政策,为农民进城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完善户籍管理政策。放开农民进镇落户的限制,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彻底消除户籍制度的“等级烙印”,使其转变为一个单纯的人口登记制度的工具,最终实现城镇户籍管理一体化。对长期在小城镇工作、有稳定的职业收入和住所的农民,允许转为城镇户口;对不具备转为城镇户口、但在小城镇居住时间较长的,可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对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可将户口迁入所在企业统一管理。二是完善土地使用政策。对小城镇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划拨、统一管理,并建立严格的耕地审批和考核指标体系。以稳定农村现行土地政策为前提,妥善处理农民离土进镇与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关系,解决好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问题。三是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与城镇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逐步建立健全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镇落户农民及相关人员的后顾之忧。

(四)统筹发展

从实际出发,制定较为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切合实际的政策措施,不断地拓展思路、整合资源,采取有效的发展措施,在统一规划指导下,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积极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构建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开创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在统一规划中,要明确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有效整合城乡资源,立足现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城乡发展基础,把广大农村纳入城市规划范围,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延伸到农村、社会服务设施配套到农村

(五)以城镇建设为着力点,优化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

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抓好城镇建设,增强城镇对人口的吸纳力。一是科学化规划,以规划扬特色。要根据区位优势、自然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城镇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对乡镇企业和工矿企业发达的着力建设工业主导型城镇,对矿产资源和土特产品丰富的着力建设资源开发型城镇,对沿交通干线、区位优势明显的着力建设商业贸易型城镇,对人文色彩突出和山水风光独特的着力建设旅游服务型城镇,形成设施齐全、品位高雅、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城镇体系。二是坚持优质化建设,以建设创精品。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权威性,树立精品意识,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严把施工资质关、材料质量关、竣工验收关,确保建设高标准高质量。三是坚持规范化管理,以管理树形象。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快社区建设,整治脏乱差现象,切实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环境优美化。四是坚持市场化运作,以经营养城镇。树立经营理念,把城镇可盘活存量资产推向市场,实行资本营运,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滚动发展之路。

二、总结

规划的有效性决定于规划的内容,而规划的内容却源自于对规划的认识。因此,如何解读新时期的城乡一体化规划是进行规划内容探索的第一步。作为一种非法定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有很大的探索和创新空间,各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实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大量展开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编制是促进规划理论创新的基础,也是深化对城乡关系发展基本规律和深层次问题认识和理解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城乡一体化规划范文2

关键词:城乡规划;规划环评;一体化实施机制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109

在城乡建设和发展中,城乡规划作为总体纲要,能够在空间上对城乡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协调和统筹。指导城乡各项建设有序进行是编制和实施规划的主要目的,从而确保在复杂环境下实现城乡的健康与持续发展。在进行下一阶段规划方案进行编制时,对评价城乡规划实施的结果是基本要求,但是难以保证所评价实施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需要相关单位对此加强重视,并不断深入研究,探索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城乡规划环评体系。

1 城乡一体化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1)对各级城乡统筹发展和方针政策进行落实是城乡一体化规划的主要作用,从而使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通过城乡统筹的角度得以体现。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整合、反馈和调整现有的各级各类规划;二是对城乡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以及人口用地等要素进行统筹协调,使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得到有效解决;三是编制区域性专项发展和城市总体发展等规划内容。

(2)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将中心城市规划作为编制重点,市域城镇体系划作为侧重点,两部分同步实施。目前,我国的规划体制被称为“三规”,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是城市总体规划,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很多学者不断探索和研究于“三规合一”的规划编制方法。但受国情限制,一般在政府事权范围内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时进行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规划,很少有人重视全境城乡一体化统筹规划。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加强对城乡一体化规划先进,明确规划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意义重大。

2 城乡规划环评现状

(1)滞后的介入时机。现如今,大多时候是在确定规划方案以后才开展城乡规划环评,没有严格落实早期介入原则。因为较晚的介入时间,导致在规划过程中评价技术人员很少参与,具有较为短暂的接触规划时间,没有深刻理解规划内容,评价结果具有片面性。同时,规划方案的优化和形成使评价技术人员很难参与其中,评价技术人员对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及调整建议未能够在规划方案基础上提出,一旦规划形成,基本不可能在调整方案,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规划环评的有效性。

(2)单一的编制主体。现如今,我国规划环评的机构基本上由环境保护部推荐,在缺乏成熟规划环评技术和经验的情况下,规划环评的实施通过上述方式得到较大的推动。不过,因为城乡规划人才在大部分环评机构极其缺乏,没有充分城乡规划体系和内容要点。另外,环评技术机构不太适合对较大不确定性和较高保密性要求的规划进行评价,其会大幅增加沟通环节所花费的成本,而且会使工作脱节问题频频出现。而环评技术机构在评价相对简单的专项规划时其作用又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规划中很难融入规划环评结果,很难保障时效性和效果。

(3)成果应用得不到保障。部门和领导意志在很多规划中得到体现,但走形式的情况比较严重,很难保障规划的实施落实。另外,淡薄的环境保护观念存在于规划编制审批部门,很多部门因为过于重视部门利益而忽视了规划环评工作成果的重要性,只是把规划环评作为一道手续,从而导致环评工作中不良环境影响的跟踪监测方法和削减措施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3 城乡规划与规划环评一体化实施的方法

为了使规划部门在城乡规划环评工作中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需要在城乡规划生态化中充分发挥规划环评的作用,从而使城乡规划与规划环评一体化实施工作的推进进一步加快。

(1)推行一体化的城乡规划环评工作程序。城乡规划编制过程充分融合规划环评过程所形成的一体化的城乡规划环评工作程序,实质上是推进早期介入环评工作,并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将规划环评工作全面贯穿。在进行规划编制时,要确保规划人员与评价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严格把关规划的每个方案的环境可行性和每一个进程,另外要将其他技术方法作为参考,使整个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得到保障,使生态原则得到促进。在进行规划环评成果表达时,环评文件不应该独立于规划之外,需要在规划编制中对环境要素综合考虑,确保在规划内容中有效融入环境保护的内容。

(2)将一体化的城乡规划环评组织机制建立起来。所谓的一体化城乡规划环评组织机制,主要是在委托规划编制工作时要求城乡规划的组织单位将规划环评工作结合里面,同时成立规划环评和规划编制两个小组。在具体操作上,对于具备条件的规划编制单位可以鼓励采用自我评价模式,从而确保一体化实施规划编制与规划环评。

(3)开展多层次城乡规划与规划评一体化实施试点。乡村规划、城镇规划以及城市规划均属于我国城乡规划。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总体规划,另一方面是详细规划。其中,详细规划又分为两部分,一是修建性详细规划,二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体系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环评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通过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规划环评与城乡规划的一体化实施。通过试点,对城乡规划环评体系不断完善,另外通过规划部门的相关政策使城乡规划与规划环评的一体化实施得到进一步推进,确保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全面有序开展城市规划环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与规划环评的一体化实施,不但可以使目前城乡规划环评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而且能够使城乡规划生态化得到促进,使城乡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不断提高,从而给规划和管理和实施提供便利。相关部门要不断探索管理制度,加强工作程序实践力度,最终建立科学完善的一体化实施机制。

城乡一体化规划范文3

近一、二十年来,我国规划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以重视,在自身行业的发展中已日益形成了庞大的独特体系。而且,随着发展的需求,规划系统不断地补充与完善,业已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体系。

据现阶段规划体系来看,即有宏观,又有微观,两者之间又存在中观的系统。既有综合性,又有专业性;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规划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综观规划层次体系,(见表1)可以看出,还有一定地域范围内规划没有纳入进去。或者说是没有明确地纳入进去,这便是实践中可以看到的突出性矛盾问题较多的城乡结合部地域(地带)。广义上看,我国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聚落,2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镇)聚落。而城市(城镇)与乡村的交融地带便客观上产生了一种特定涵义上的“城乡结合部”,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

实现国家的城市化(或城镇化)的快速增长必须重视城乡结合地带的有序控制和科学规划,变无序的混乱、自发状态为有序的合理组织状态。

笔者在近十余年规划实践中,参加了区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规划以及各类课题的研究,深感城乡结合部是最具有活力、但矛盾又比较突出,亟需作为一项专题性、独立性的规划类型给以确定。本文试就城乡结合部规划的一些重要的原则性问题进行探索,希同仁位给以斧正。

二、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与外延是刻画概念的两个方面。内涵是本质,外延是范围。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结合部,即城乡交融或城乡连接的地带。这是一个带有较为模糊性的地域范围,它是冲破行政界限而因城与乡内在的联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带)。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确定的,确定的是内部关联度较强的分野。因此,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因为郊区规划是被动式的辅规划;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因为乡村规划面对的对象是乡村内部地域。按照区域规划的某些理论,也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如人口布局,劳动力布局,流动人口管理,产业布局,交通设施,仓储设施等方面。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因各种流动的不断加强,承担这些流动的载体建设客观上要求科学预测与规划。

我们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概念拟定为:对城乡结合部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各种物质与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称之为城乡一体化规划。

这是基于以下的认识所给出的

(一)城乡结合部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城乡结合部是一种可以用空间来刻画的地域范围。

(三)城乡结合部是打破行政界限,并因城市与乡村的本质性内在联系而形成的。因此,地域范围是一种模糊性的。

(四)城乡结合部不是城市部分与乡村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空间范围。

(五)城乡结合部既可以是一定地域,又可以是一个地带,也可以是其它形态,这要看反映城乡结合的关联度依据是如何界定的。

(六)城乡结合部既然是一种空间范围,相应也便有了各种物质载体,也有一些诸如文化等领域的精神载体。因此,同样需要用系统学的原理与方法作为理论指导。

(七)城乡一体化归根结底是一种较为独特的规划形式。它与其它各类规划应该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应纳入规划法律体系之中。

三、过去处理城乡结合部问题的途径与弊端的总结

反思过去种种规划类型,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认识。

(一)认识之一

一般而言,区域规划是对一定地区范围内进行科技、经济、资源、社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对城乡结合部地区(或地带)进行专题研究。如果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纳入进去就会对区域规划的内容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

(二)认识之二

对各级城镇体系规划而言,如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是依照行政区划的体制而划定地域范围,也未针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地带)作以明确性的展开研究。

(三)认识之三

既然过去的规划序列层次缺乏这一现实及长远来看都非常重要的规划类型。那么给予城乡一体化规划明确的地位便是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时候了。

(四)认识之四

如果不将城乡一体化规划成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则不利于规划的完整与系统性的建立。造成实践中的规划空白点产生及矛盾的解决滞后等问题会更加突出。

上述四点认识在笔者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感受最深。

九十年代初期我们在黑龙江省讷河市、甘南县、延寿县、五常市等地参编市县域城镇体系和总体规划过程中,即感受到城乡结合部的一些矛盾无法用城镇体系规划或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来解决。

一般而言,传统及现实规划中城镇体系规划是针对市县域内各种聚落群体的空间组织部署。但实际应用上仅侧重在对市县域集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为一体的市区(或县城)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的宏观论证与规划。而对近郊卫星镇并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再如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只是以服务于市区(或县域)为主要任务的,而没有以“融合”、“一体”的角度刻画城乡结合部的深刻内涵与外延。对于绝大多数的城乡结合部,都存在着诸如:人口流动与管理,产业布局确定,发展方向定位性的预测,基础设施的需求量等诸多的问题,而且与传统行政意义上的区域规划,其更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在规划的宏观安排上及战略的选择上具有极大的变化特点。为此,如不进行总体上的科学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产生滞后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产生阻碍城区的进一步发展或影响市区(县城)的发展。同时,对农村地域的推动也将不利。

可以预见,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类型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强大的活力而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及时的并有效地给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四、城乡一体化规划在规划序列中地位的认识

城乡一体化规划由于其规划的对象与一般的规划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它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项规划是明确的。但共性的存在又使其必须在规划序列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首先,它的规划对象是一种区域(地域)。这就决定了它属于一种区域规划的类型。但又由于规划对象的范围确定性差,而模糊性强的特点。在界定规划对象(即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时,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界定规划对象的范围,这需要引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做前导性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行政意义上的省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区域规划,也不等同于因自然因素所制定的某些江河流域专题规划。因此,也决定了该项规划的先决条件是划定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因此,与传统规划程序有别。

其次,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各种物质与精神因素与广义上的区域规划总体上一致,但由于该区域的要素流动性较强,是一个各项要素均活跃的区域,因此,它应该在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方面有自身的需求。这可以进一步地探索与研究。

再次,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认识,可以设想,城乡一体化规划应该说是一种区域规划的变种。因此,它便应属于区域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的确立都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后盾,才能不断地发展与应用。本文仅就城乡一体化规划前述的内容根据长期实践的认识加以理论框架的建构,以期对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正确发展能有所遵循与指导。

(一)根基性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概念的确立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理论走向二十一世纪时提出的,相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又再次赋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内涵。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便是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根基性理论。

(二)基础性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区域规划的一个变种,因此,区域规划理论的某些原理与方法便是它所应遵循的。

(三)方法学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对象是一个有特色的开放的地域系统,因此,系统学理论必须引入,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对城乡结合部区域的总体部署,是唯一解决地域上存在各种问题的一把钥匙。

(四)技术学理论:因为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是冲破现行的行政体制界限的。所以,在进行各种要素的配置上须综观城市与乡村两大地域的特征,一定意义上,肩负双重的协调性的任务。它应该着重发展意义上的规划、在布局规划上更应注重与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步调一致。

(五)相关性理论:由于城乡结合部的位置处在城乡交叉地带,是同一种地带或向城市,或向农村过渡的两个方向性的战略研究。因此,诸如,边缘学理论,交叉学理论、门槛理论,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技术学理论都应该成为指导规划实践的理论。

六、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和方法的初步探讨

(一)规划内容:规划范围的界定、规划的依据、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期限、规划所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简介、城乡结合部的现状调查及研究、城乡结合的宏观区域环境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总体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居民点体系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职能分工结构规划、空间地域结构规划)、措施的操作建议、可行性的分析与研究)。

城乡结合部的宏观区位分析图、城乡结合部的规划范围界定图、城乡结合部区域现状评价图、城乡结合部发展方向方案图、城乡一体化规划总图、城乡一体化规划专项规划图、(经济(产业)发展与布局图、人口和劳动力发展与布局图、环境评价及控制图、资源可持续利用意向图、居民点(聚落)体系规划图、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布局图)。

(二)规划方法:在系统分析总原则下采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位分析、定时分析。

参考文献:

1、《经济地理》1997年第17卷第4期

2、《城市规划》1998年第1期

3、《城市规划》1997年第4期

4、《城市规划管理概况》刘鲲

城乡一体化规划范文4

关键词:新形势;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中的问题

1、耕地浪费现象十分恶劣

因为农村土地资源规划混乱,农业用地大部分用在种植农作物方面,土地利用率低过二、三产业。为了让有限的土地获取短期的经济效益,大部分政府基层由于利益的趋势,逐步扩大城市建设规划的用地面积,大大降低了农业的用地面积,使得农村大批耕地被城市建设规划占有,而且在土地占有的过程里,具有占地补助和耕地利益的严重失衡问题,令土地资源产生十分恶劣的浪费问题。在这样的状况下,我国的耕地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步减少。

2、城乡规划管理杂乱且不科学

由于在农村建设方面欠缺相应的管理及规划,所以在长时间的发展当中,我国农村大多具有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公共安全及防灾能力欠佳、生活环境较弱、建筑密度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健全的状况。农村的规划相对混乱,建设占地也没有依照规划采取适当的安排,比如对于公路建设而言,将公路设置在村镇当中,具有功能性布局不合理的情况,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的状况,并且,也对百姓的人身安全产生较大的威胁。可是农村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又欠缺相关的公共活动中心,园林绿化等设施,欠缺相应的综合治理制度,令村镇生活环境里的牲畜粪便以及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无人处理,厕所建设位置不适当,农作物同玉米杆等存在可燃性物质任意堆放现象,并且农村居住相对分散,道路相对过窄、颠簸,如果出现火灾等事故,会对居民的疏散十分不利,为救灾工作带来阻碍。

3、城乡规划欠缺良好的稳定性

政府在采取城乡规划时,欠缺良好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因为政府统一的规划建设方针的改变,给市场开发规划建设方法、投资主体等方面迈向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形成政府及投资主体相互间推脱的现象,经常在规划建设初期,将声势弄得人人知晓,可是慢慢地由于资金问题而被停止,令城乡规划建设欠缺较好的稳定性;其次,因为地方政府规划过于混乱,规划内容同修改程序不严谨,时常由于地方领导人的意志而转变规划内容,令城乡规划十分不稳定。

4、规划实施不严肃

城乡规划实施应遵循的原则不够,对规划确定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一些较大功能性(大众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公共停车场等)的配套项目建设实施不配套,项目建设与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周边地块规划关系考虑不周全;在规划实施中对规划的绿地、公共设施等强制性内容调整变动时有发生,对无障碍设计与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公厕、垃圾池等)、社区服务设施(老年活动空间、城乡社区管理用房等)、学校与幼儿园等建设实施不到位,建筑实施形体发生变化、建筑细部处理(防盗设置、管线铺设、空调位置、热水器位、组织排水等)不到位;视觉通廊把控不科学,天际轮廓形态不突出,在建设项目的规划方案和项目实施建设上地面退让不足,建筑围合空间过于封闭、空间高低错落无序比较突出,休闲绿道考虑不周全;道路建设缺少综合性考虑,道路变更时常发生,周边关系不协调、不配套,在标高、坡度、交通组织、管线布置等方面都留下不少隐患和遗憾,且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

二、完成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方法及手段

如果转变当前城乡分隔的规划管理体系,创建一体化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则要转变过去的规划理念,融合当前的各种规划,扩大原本规划的区域,深化不同规划的规划内容,加快不同规划的有效结合,强化县级以及镇级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有效运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强化城乡规划体系的审核及管理,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并逐渐完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布局。总的来讲,应当将以下几点工作做好:

1、综合当前规划体系,创建覆盖城乡地域的规划体系

本着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原则,将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将城乡规划编制的办法进行改革,通过规划把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相结合进行统筹考量。转变当前规划中只重视城市建设的习惯,以及规划的不足,有效执行制度创新,尽量快速创建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体制,而且通过城市政府进行统一化执行管理权,统筹规划安排所有行政地区,完成城乡规划管理的一体化。

2、勇于创新,令城乡土地制度顺应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要求

由于土地利用过于混乱,使得土地浪费的现象尤为恶劣。所以,应当对城乡土地制度采取适当的变革,农村土地使用权一定要规划到政府进行统一式管理,通过政府以及规划管理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农村土地的开发运用一定要顺应城乡统筹规划的需求,逐渐规范农村的土地运用,执行城乡土地的统一规划管理。

3、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强化城乡规划管理建设的动态监测

我国当前尚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规模较大,对土地的需求非常强烈。并且,大部分乡村地区的规划管理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农用地随意圈地、占地的现象较为恶劣,土地利用相对混乱。城乡规划管理部门运用、处理的细腻大多数同空间地理位置有关,不论是城乡规划、城市建设,还是动态管理、服务社会,乃至现状分析、规划决策,都无法脱离空间信息。所以,应当不断引进各类先进的科技方法,比如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网络共享技术等等,强化城乡规划管理的动态监测,并及时遏制各类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完成城乡规划管理的智能化动态监察。

4、培训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持续提升规划管理能力

对现阶段而言,规划管理人员大多处在大、中城市,而小城市以及小城镇的专业规划管理人数较少,素质较低,并不能较好的担当目前规划管理的工作。首先,要积极强化当前城乡规划管理部门所有人员的培训工作,让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提升能力,尽快把握现代城乡规划的需求、相应的技术、管理标准以及管理政策,可以较快把握现代城乡规划管理的需求;其次,应当供应优惠政策及条件,有效引进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人才在县级以及镇级规划管理部门,作为新鲜元素,加快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步伐。

5、强化城乡规划基础保障

一是大力发展经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增加,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生活、居住环境质量需求和人文精神的追求才高,这样才能对规划制定更严谨、实施更严肃、管理更严格。二是重视人才应用。由于城乡规划专业性强,不仅要求具体从事城乡规划工作的人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广集各方专业人士的智慧,集思广益,只有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诚心尊重和应用人才,才能让其认真负责地为城乡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把关,为城乡规划事业建言献策。三是抓好宣传培训。加强城乡规划法律法规普及、宣传、教育和规划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训,切实增强城乡居民的法律意识及城乡规划的知晓度,着力提高规划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提高,城市不断影响着周边地区。为了处理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处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加快经济的不断上升,规避重复建设,节省耕地,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一定要贯彻中央提出的关于城乡统筹规划的问题。城乡之间经济的联系越发密切,城乡之间互动也持续加大,所以,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变成了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开泳,李曼,张弘.新时期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05:51-55.

[2]廖建昌.新形势下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分析[J].江西建材,2014,22:20.

城乡一体化规划范文5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建设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F2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乡一体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与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城乡一体化概念

城乡一体化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长期发展的动态过程,而并不是一个静态概念。随着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不断发挥作用,一体化的水平会逐步提高。

城乡一体化要求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布局和有序流通。这就要求将城乡看作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此市场中,实现劳动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既突出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距中彼此补充、彼此融合。

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是逐步缩小社会成员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差别,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但需要指出的是,城乡一体化并不要求彻底消灭城乡差别。

城乡一体化特征

1、政府服务均等。根据国际惯例,公共服务通常是由政府、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共同承担,其中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是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最好诠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重要的社会改革主张。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城乡功能协调。即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就是要促进城乡既在各地域内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又要把城乡两方面的优势充分调动起来,相互结合,扬长避短,合理分工,形成优势叠加,提高效益,加速缩小城乡差别的进程。城乡功能协调发展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使城乡之间人均国民收入差距保持在适度范围内,缩小实际生活水平的区域差距,使城乡的比较优势都得到有效发挥,促进城乡间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三、城市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小城镇,乡村工程建设中有很大一部分建筑未经专业人员规划设计和地质勘测,凭施工人员经验建设,施工人员经验和技术水平也有限。所建设的建筑物功能单一,新建的建筑不符合节能标准要求,采暖以家庭小锅炉为主,环境污染严重;很大一部分新建建筑不符合抗震要求,存在着质量和安全隐患,已成为危房和垃圾建筑,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相关领导思想观念认识问题。经济发展压力大,城乡一体化意识单薄、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工作缺乏合力,“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核心战略中没有其应有的地位,不知道发展经济与推进城乡一体化之间是辩证的互相促进的关系。

3、不按规划设计建设。建设者还处于无序建设,个人自建,多占乱圈耕地,有很多农民已迁走,但仍然占用着宅地,闲置不交,也不让他人使用,年久破烂不修,影响整个村庄容貌;大部分建设物挤压街道面积,使街道狭窄,拐弯曲折,交通不通畅,一旦有火灾,消防车无法进入,造成消防隐患。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商业以个人零星分散为主,商品也不齐全,卫生环境极差,有的甚至销售伪劣产品;文体活动场所简陋或者没有活动场所;医疗,卫生,保健院还是以个人家庭为主等现象繁多。

4、土地制度有待改革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现行农村的土地扭转还不够规范,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过小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土地征迁过程中也还存在农民利益受损的现象。更加现实的问题是:在严格执行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现有土地存量如何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用地需要。这些问题都关乎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影响城乡一体化建设。未来几年内,逐步有效完善土地制度,使之适应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是必须妥善解决的一个难题。

规划设计的相关措施

提高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认识,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通过各种培训班和参观学习吸收先进城乡建设经验,培养一批专业骨干队伍,进一步提升城乡建设的科技含量。同时加大宣传的力度,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工具,宣传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意义和目标。充分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人人关心,人人参与,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是一劳永逸的好事。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事情就好办了。

3、多种方式综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l) 强化城市建设地区的建设与改造,以城市化推进一体化进程城市化建设实施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和运用城乡统筹的原则,综合利用财政、规划、土地等政策和手段,创新思路、着眼实施,推动规划城市建设区的城市化建设,同时要为村庄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做好引导和服务,重点做好转居、社会保障及再就业等综合保障工作,以健康的城市化推进城乡一体化。(2)稳步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推进一体化进程积极稳步推进广大农村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将成为城乡一体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归根到底都是农村社区的更新改造,这种改造借助于政府的扶持和资金支持,不容易受商业开发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实现村民和集体的共同利益,实现政府的原本诉求和城市的综合发展要求。

4、合理规划城镇,乡村设置布置方案,城市重点以县城为基础,在规划旧城区建设的同时,考虑到大量农村人口的进城,城市人口逐渐增长的要求,要规划好新城区的发展规划,同时要考虑未来的发展空间,乡镇设置布置上,随着农村人口的转移。有的小乡村取消,逐步合并到较大的乡镇,这样就形成了新的乡镇建设。在乡镇规划设置上:(1)要考虑行政区域的划分及便于管理;(2)城乡村之间交通方便;(3)选择宜人生存环境地理位置;(4)便于农业发展。要做到公共资源互补共享,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5、由于城乡一体化建设除了新农村建设之外, 无一例外都会增加城市的容量, 这将导致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进一步加剧, 而且有很多村庄位于禁建区, 所以城乡一体化无论是采用哪种实践类型, 都应该维护城市的基本生态格局, 保障城乡建设用地的合理使用, 这其实也是城乡建设的根本底线。

在城乡一体化规划中要以以系统规划的理念为统领,对城乡总体发展战略、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进行系统部署,同时强调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住房保障建设以及政府入口引导下的项目策划和市场出口导向下的投融资规划,真正引领区域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葛慧玲.滇西中心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2(07)

[2]孙涛.环境绿化投资综合效益度量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03)

[3]李颖明,宋建新,黄宝荣,王海燕.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的研究路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01)

城乡一体化规划范文6

一、科学规划,综合调控,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通过规划的编制研究、千百工程的深入启动,以及对基础测绘的投入,进一步加强了规划的战略性、统筹性,完善了城乡规划体系。一年来,共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09个275.3公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04个122.44万m2,核发选址意见书121份,出具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67个。一是加强规划编制工作。20*年,是我局规划编制力度最大、投入最多、涉及面最广的一年。按照总规确定的“北接、南跨、东扩、西延”的城市发展方向,编制完成塘下分区规划、*片区分区规划和旧城区、瑞祥新区控规,着手*上望*片控制性详细规划,使我市目前规划建成区内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70%。编制完成了城市总体设计,加强了城市空间资源的管理;编制完成城市交通规划、公墓布点规划、市域给排水规划等专项规划,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城镇的承载力。二是深入实施“千百工程”。总体来看,我市“千百工程”建设与往年相比主要呈现整治数量多、完成质量好、成片推进的趋势,全年共启动120个整治村建设,78个村通过*市级“村庄整治合格村”验收,创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6个、温州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1个。同时,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旧村改造。三是逐步推进基础测绘工作。去年,我局加大了对基础测绘的投入,改变了测绘管理滞后的局面。引进了专业人才,向财政争取了200万资金用于基础测绘,编制基础测绘“*”规划文本。制订了全市统一的控制网和水准网,建立了统一的全市平面坐标系统。制定了《*市测绘管理暂行办法(草案)》,出台了《关于加强基础测绘管理的通知》,严格控制地形图审查工作,改变了过去农村规划无1:500地形图而出现偏离实际的现象,提高了我市1:500地形图的覆盖率。同时,积极为城市建设提供优质的测绘服务,一年来,为6210军用工程、温福铁路、凤山水厂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提供地形图约计25km2,完成城乡测绘任务345件,*测区和*孙桥测区顺利通过省专家组的验收。此外,我局积极开展规划研究,力求用战略的、发展的眼光为城市发展谋篇布局。研究旧村改造、返回地建设政策及当下紧张的停车矛盾等问题,撰写了《引导村镇模式向城市模式转变推进城镇群健康发展》、《*市塘下镇旧村改造的几点思考》、《我市返回地建设的问题和对策》、《浅析*市村级规模调整》、《*城市停车空间发展及管理策略》等多篇调研文章,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出切实合理的建议。

二、规范秩序,强化质安,建设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以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为重点,通过对建筑市场秩序的整顿、建设科技的推广,建设行业获得较快较好发展。

一是建设行业经济稳步发展。20*年,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76亿元,部分企业施工业务拓展到全国各地市场,完成外地施工产值0.23亿元。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8.6亿元,同比增长29%,商品房施工面积336.1万m2,房开企业大力开拓外地市场,异地开发投资7.1亿元,施工面积94.0万平方米。通过结构调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质逐步提高,新批房开企业7家,共有3家施工企业资质从三级晋升为二级,1家房开企业从三级晋升到二级,3家监理企业资质从丙级晋升为乙级,1家设计企业资质从丙级晋升为乙级,大大提高了我市建筑业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建设市场秩序日趋规范。加强有形市场的管理,积极参与市招投标统一平台建设,全年共完成建设工程招标103项,中标价78069.4万元,总建筑面积65.2万平方米,应公开招标率100%。严格项目直接发包审查工作,对限额以下公建项目、私人投资工业用房、小规模的多层旧村改造等项目的直接发包进行严格审查,共直接发包72项工程。加强外来企业的管理,严格审查外来企业及执业人员的资格,对外来企业进瑞实行一年一次的企业备案和一项目一登记制度。并强化对外地进瑞分包单位的备案登记、分包合同的管理。全年,外地企业在瑞承接施工项目50个,监理项目35个,勘察项目140个,设计项目123个。推行不良行为公示制度,严格按照《*市施工、房地产、勘察设计、监理、造价咨询、招投标企业建筑市场不良行为管理规定》,加大对市场行为的监管和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20*年,共有2家施工单位因管理混乱被立案查处,1家施工单位因安全管理问题被停止招投标3个月,12家施工、监理企业被记不良行为1次。三是安全生产逐步深化。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把监理单位全面纳入年度考核,与59家施工企业和26家监理企业签订20*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认真把好“三关”,即开工前把好备案审查关,开工后把好工程项目安全生产评价关,平时把好巡查执法关的措施,全年共组织了6次建筑施工安全大检查,检查工地227个,出具安全整改指令书343份,提出书面整改意风4352份,11个工地被责令停工整改。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出台《20*年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重点整治的通知》和《深基坑若干规定》,对专项方案编审与管理、高处坠落预防与控制、坍塌事故的预防和控制三方面内容进行专项整治,强制淘汰毛竹脚手架,并出台了《安全应急救援方案》。抓紧抓好安全教育,提高企业文明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全年共创省级标化工地2个,温州市级7个。四是工程质量管理进一步强化。认真开展质保体系监督,日常巡查工作围绕责任主体、有关机构履行质量责任的行为、有关工程实体质量、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涉及安全与使用功能的关键部位、进场主要材料质量及检测报告展开,重点加强对建设工程基坑支护的检查,同时强化对旧村改造建设工程的监管。20*年,全市建设工程受监项目113个221.02万平方米,工程总造价174284.67万元。通过严格管理和鼓励创优,企业的精品意识和创优意识有所增强,工程质量逐年提高,去年,全市共创省“钱江杯”优质工程2个,“瓯江杯”优质工程3个,创优工作走在温州各县市区前列。五是建设科技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推广建筑节能和新墙材,对新建的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全面执行节能设计规范,落实了华锋专家楼作为建筑节能试点工程。新墙材产品不断涌现,其使用量已占全市墙材总量的79.02%。同时,认真抓好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上岗培训、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和再教育,建设系统干部职工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全年进行工程类技术人员培训730多人次,组织初、中级职称评审,通过工程师评定员共87人、初级职务共496人。

三、多管齐下,综合整治,违法建设得到进一步遏制

我局把违法建设整治作为全局工作的一大重点来抓,在坚持以拆为主作法的同时,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制止违法建设。20*年共出动拆违30032人次,拆除各类违法建筑37.73万m2,是去年同期的122%。

一是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建成本。依法大幅度提高违法建设罚款额度,在罚款的同时,再加收城市配套设施费,扭转过去先违建后处罚还合算的不正常现象,并启动了“没收”处罚方式,大大增加违建成本,使违建者无利可图。二是采取综合治理手段。强化对建设主体的监管,施工、设计、监理单位凡承建违法建设工程项目,或未经审批、许可,擅自改变建设内容的,依法予以严厉处罚。联合房管部门执法,凡是有部分违章的建筑物,整幢产权证不予办理,迫使其拆除违章部分后才予以确权。对未取得合法产权或合法手续的生产、经营场所,以及违法建设的工地,工商、环保、卫生、公安等部门不予颁发相关证照,电业、水务等部门不予供电、供水,使违法建筑无处可用。三是加强部门分工协作。提请市政府出台《关于违法建设整治工作部门职责和分工的通知》,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市政园林、水利、路政等部门,根据不同违法情况分别依法作为执法主体进行查处,通过部门之间加强协作,壮大执法声势和执法力量。四是强化内部责任。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建设工程规划批后监管的通知》,明确科室、基层所的职责和任务,细化具体的监管方法,并通过制定责任制实行与目标考核相挂钩,切实落实管理人员的责任,加大了巡查和拆除力度。五是开展以塘下镇为重点的现行违建控制工作。研究出台《关于塘下镇民房建设的有关意见》,在依法处理已建项目,申请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同时,加强对危房改建工作和新建民房工程施工合同以及民房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的监管,对塘下现行和已建成的违建项目下死决心进行管理和控制。此外,从办案法定程序和实体两个方面严格把关,提高行政处罚案件质量,全年共查处规划建设案件328件,没发生一件因案件质量不过关而行政败诉的案件。

四、完善自身,优化服务,行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乡一体化规划范文7

关键字:城乡一体化 村庄整治 布局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成为了影响与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与城市偏向发展的战略是引发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根源之一。在这制度与战略下,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乡村人口涌入到城市之中,导致城乡人口萎缩,其人力资源逐渐薄弱,进一步限制了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进行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通过整治与规划,将乡村规模较小、人口较为分散的村庄向中心村或重点村进行整合,从而集中乡村人口,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区域协调。

一、新形势下乡村人口迁移的特征

(一)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对乡村人口迁移的影响

在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过程中,乡村人口的迁移主要包括整合与集聚两种状态。其中整合指的是以政府为主体,在国家政策与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乡村人口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整,其主要方式是将乡村分散居民点与偏远地区的人口通过调整与合并,实现乡村人口的集中。集聚指的是为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与质量,推动处于乡村偏远地区的居民,逐渐向环境较好、设施较为完善的城镇或居民点进行集中。以城镇及居民点为核心,进行乡村人口的聚合,可以节约社会资本并发挥规模效益,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能否顺利进行,与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规划、区域人口发展及居民意愿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关系。

通过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对乡村人口迁移的方向与规模进行引导,推动规模较小、较为分散的居民点,向环境较好、服务设施较为完善的居民点进行迁移,最终将乡村人口进行聚合,从而形成大中型居民点,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目标。

(二)新形势下乡村人口迁移的空间特征

从整体来看,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依然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随着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大量乡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之中,而城市向农村流动的人口较少,这就导致了城市人口问题,激化了城市人口与土地矛盾,同时,由于大量人口离开乡村,导致乡村出现空壳化现象,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城乡一体化实施可以有效解决区域内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通过一系列措施,引导并调整乡村人口流动方向与规模,实现区域人口有机分散与有序集中。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形势下,人口迁移的方向出现变化,向城市方向流动的乡村人口减少,向乡村内部流动的人口逐渐增加;在地域的角度来观察,可以发现,乡村人口逐渐向乡镇或大型居民点迁移,形成了乡村辅助城市发展,城市支持乡村建设的局面,实现了区域内人口的有机分散与有序集中。

(三)新形势下乡村人口迁移的渠道

为有效落实城乡一体化战略,需要通过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引导乡村人口迁移。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为乡村人口迁移提供了较多的渠道,如:确定区域内重点村与中心居民点,完善基础设施引导乡村人口迁移;建立区域基础设施,调整乡镇体系的等级与规模,引导乡村人口迁移;加强现有村庄的整治与改造,整合发展条件较差的村庄,推动村庄集约式发展等。

二、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

村庄规模较小,村庄分布较为分散,制约了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共享,进行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集中乡村人口,是共享公共服务设施与缩小城镇差距的必然要求。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整治乡村居民点,通过布局规划,引导规模较小、较为分散的村庄向重点乡镇或大型居民点进行集中。结合新形势下乡村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并按照区域人口调整有机分散与有序结合的宗旨,对村庄的规模体系与空间分布进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综合考虑规模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尊重居民迁移意愿;比较优势原则;量力而行原则。

进行村庄布局规划,引导与控制乡村村镇体系,推动乡村集约式发展,建立乡村聚落体系,并与区域城乡发展相协调。在进行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时,需要做好总体安排,做好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设施、环境保护措施、产业结构等的规划与安排,明确乡村聚落体系的规模等级与空间组合,在此基础上,编制村庄搬迁、合并等的总体方案与具体措施。

在进行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工作时,需要充分考虑地域特殊性,因地制宜地进行整治与布局规划工作。实现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的技术线路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的技术线路示意图

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需要制定出针对不同发展区域的措施,确保分区整治,杜绝盲目建设与发展;在配置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时,需要结合近郊、远郊、郊区等实际情况,重点改善人居环境;居民点建设,需要体现出城乡一体化独特的景观风貌,打造出地域特色。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到城市之中,在引起城市人口问题的同时,导致乡村人力资源逐渐薄弱,严重制约了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实施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的战略,引导乡村区域人口迁移,实现乡村区域人口的有机分散与有序结合,走乡村集约式发展道路,可以有效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乡村人口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石培基,李得发,李巍,王录仓. 城乡一体化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4:147-152.

[2] 张素红,李志,吕金嵘. 浅谈基于城乡统筹的村庄整治规划[J]. 价值工程,2011,24:71-72.

城乡一体化规划范文8

关键词 集中与分散;城乡一体化;村庄布局;乡村发展;区域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4-0147-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4.024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和城市偏向发展战略是导致我国城乡差距拉大的根源之一。在长期的城市偏向制度下,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始终滞后不前,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使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导致城市人口膨胀及其人地矛盾激化,同时也使乡村人口萎缩及其人力资源薄弱成为制约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从而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出现恶性循环的现象[1-3]。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乡村人口从分散和偏远的地区向城镇和居民点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集聚与整合[4-6],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城乡差距拉大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这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前国内有关乡村发展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时期村庄整治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对村庄的整治和乡村的发展都予以密切关注,但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总体而言,研究农村空心化的问题与对策、农村土地整理的方法与模式的文献居多[7-8],而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乡村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村庄布局规划的技术要求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基于适度集中与相对分散的视角对新时期乡村人口迁移特征和村庄布局规划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实证研究。

1 新时期乡村人口迁移的时代特征

1.1 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乡村人口迁移的影响

城乡一体化规划范文9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策略

长期以来,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集中在城市,乡村建设长期受到忽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建设差距持续扩大,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之下,进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策略研究,对于提高乡村建设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具有现实意义。

1白水县概况

白水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处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过渡地带,因境内白水河而得名。境内沟壑纵横,地形破碎。

截止2009年10月全县总人口29.3万,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4.9%。2002年撤乡并镇以来,最终在全县形成了七镇七乡的城镇体系格局。

2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发展现状分析

2.1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

2.1.1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

沿河分布:在大型河谷和狭长的沟壑地带,居民点成带型分布;在小型河谷密集区,居民点随河谷呈现树枝状分布。

沿路分布:沿着乡级以上主要道路交通线成带型分布;在乡级道路和村级道路密集区成树枝状分布。

自由分布:这种分布特征显见于受地形地貌条件影响不大,地势平坦且开阔的地区。

2.1.2乡村居民点空间集聚特征

白水县乡村居民点平均密度为0.49个/km2,密度较低。由于县域内部自然条件的空间差异,乡村居民点集聚也存在着空间差异。县域北部地形破碎严重,居民点分布密度较中部和南部地区小。

总体上,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呈现出整体分散,相对集中的特征。

2.1.3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影响白水县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条件决定了白水县乡村居民点整体分散,相对集中的布局特征。除了自然因素外,规划因素和经济因素也是影响白水县乡村居民点分布的重要因素。可以讲,白水县乡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经济因素和规划因素等则主要是影响乡村居民点的空间扩张方向。

2.2乡村居民点规模

白水县域共计194个行政村,平均人口规模为405,400人以下的行政村15个,占县域行政村总数的8.11%;400―1000人口以及1000―2000人口的行政村总数分别为56个和98个,分别占县域行政村总数的30.27%和52.97%,2000人口以上的行政村16个,占总数的8.65%。以行政村为单位来看,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人口规模主要集中在400―2000人的区间内,低于400人口和高于2000人口的行政村数量相当。而相同规模组内的居民点规模相差不大。

2.3乡村建设

对于白水来说,居民点建设水平低,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规模小、层次低且分布不均衡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近年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乡村道路建设,但是总量仍旧不足,一些自然村和偏远山区依旧进出困难。同时,大部分道路存在建设技术等级低,道路硬化率低,路况差,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3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体系发展现状评价

3.1发展阶段判断

20世纪70年代,普朗特(Platter)把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发展过程划分为没有中心、中心不固定和中心固定三个阶段。张京祥等从整体角度将包括乡村聚落在内的区域空间演化分为农业社会阶段、过渡性阶段、工业化阶段以及技术工业和高消费四个阶段。普朗特(Platter)和张京祥等人的研究表明乡村居民点体系的演变呈现出以下规律:中心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结构从低级平衡到不平衡再到高级平衡;演变阶段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正相关的规律。

对白水县乡村居民点的现状分析表明白水县乡村居民点体系空间集聚不平衡,呈明显的单中心结构、首位型分布,根据乡村居民点体系演进规律,白水县乡村居民点体系处于空间结构不稳定的过渡阶段,为了平衡布局、稳定结构,首先需要实现由单核向多核的转变。

3.2发展现状评价

简单地讲,乡村居民点体系包含三大结构要素,即点(主要指乡中心区和村庄等最基本的地理上完全独立的居民点),线(居民点之间的联系通道,本文主要指道路交通线),以及面(由若干相邻、相近居民点组成的特定区域)。根据对白水县乡村居民点发展现状的分析,白水县乡村居民点体系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点的带动

白水县乡村居民点总体发展均衡,差异程度小,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空间增长点。而根据乡村居民点演进规律,空间增长极的出现是打破乡村居民点均衡发展,迈向高水平发展阶段的必经阶段。

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均衡发展,造成居民点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而对于白水这样一个贫困县,更应该集中有限的资源,培育空间增长点,通过增长点的涓滴效应,带动区域发展。

(2)缺乏线上的联系

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构成体系的必要条件。居民点之间的联系体现为各种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输入和输出,而道路交通是各种流输入和输出的重要载体,即道路是乡村居民点与外界相互联系的重要通道。但是目前,白水县乡村道路建设规模小、层次低,乡村居民点与外界联系不畅,长久处于孤立发展的境地。

(3)缺乏面上的集聚

土地集约利用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保护耕地的重要举措。而白水县乡村居民点规模小,布局分散,土地利用粗放。一方面浪费了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增加了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成本。同时,小规模分散布局将农田切割的支离破碎,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4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策略

4.1乡村居民点体系总体规划策略

根据对白水县乡村居民点体系发展现状的评价确定白水县乡村居民点体系总体规划策略为“中心带动,集聚发展”。通过乡村居民点中心体系建设,打破乡村地区低水平均衡发展状态,以最经济的方式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城乡发展对接;通过中心居民点的带动作用促使乡村地区从低水平均衡发展向高水平均衡发展迈进;通过乡村居民点空间整合适当减少乡村居民点的数量,扩大乡村居民点的规模,促进乡村居民点集聚发展。

4.2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策略

依据上述总体规划策略,从解决白水县乡村居民点体系现状问题出发,确定白水县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培育点

主要是培育乡村居民点中心。即在白水县乡村地区,依据一定的条件和原则,选择若干具有发展潜力的居民点作为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居民点中心。“亚太经济社会组织早在1976 年《农村中心规划指南》中就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乡村发展的失败至少可以部分归结于缺少一个把乡村地区与高等中心地联系起来的分级恰当的空间结构,由于缺乏乡村中心系统,所以在财富的增长和较为公平合理的财富分配方面约束了乡村的加速发展。因此应重点发展乡村的中心系统。”

乡村居民点中心不是片面的地理中心,而是综合了地理、经济、人口、文化、政治、资源、环境等条件为一体的中心。

(2)完善线

主要是完善白水县乡村地区道路交通网络,优化路网结构,提高道路建设等级。道路不仅是居民点与外界的联系通道,也是居民点空间拓展的依据。据点开发,沿轴发展是居民点迈向高等级网络化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新建居民点沿线发展,不仅有利于乡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优化,同时有利于降低“村村通”道路的建设成本。

(3)重构面

即将白水县域内的乡村居民点按照一定的条件和原则进行重组,形成若干以乡村居民点中心为核心的发展区域。通俗地讲就是以中心村为核心对村庄进行撤并整合,探讨空间整合模式以及各种整合模式下的村庄发展策略。

5结语

城乡一体化导向要求在制定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策略时必须将乡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不能撇开城市孤立的研究乡村系统,而应该将乡村居民点置入整个城乡居民点系统之中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