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工业经济发展集锦9篇

时间:2023-10-08 15:43:56

工业经济发展

工业经济发展范文1

1、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工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建国以来工业经济发展的道路一直处于探索的状态,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工业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就微观来看,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式没有转变,长期处于粗放型发展模式,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破坏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工业经济发展创新严重不足,主要依赖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发展,但是近几年来我国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逐渐丧失,创新驱动后劲不足,我国工业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的危险之中。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目前世界经济整体低迷、2008年经济危机、经济发展的投资不足、中国人民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等,使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此外如何通过工业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摆脱中等收入国家陷阱、顺利实现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过渡成为当代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工业经济从整体上看,体现出严重的地域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工业经济规模总量分布不均衡;二是工业的税收和税负不平衡;三是工业企业区域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平衡。首先我国工业经济规模总量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我国东部经济总量占全国总量的68%,而中部和西部分别占比20%和12%,而且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工业经济总量分别占比26%、26%和12%;四是工业的税负和税收也存在着不平衡,仅仅就增值税来看,东部地区的应交增值税占全部应交增值税的60%,中部占比24%,西部占比16%,但是东部地区应交增值税占销售总量的3.07%,中部和西部分别占比4.5%和4.8%,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部和西部的税负要大于东部地区,过于沉重的税负会影响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2、我国常见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

(1)集中发展模式。集中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发展园区经济,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为过于分散,导致的发展弊端。园区内部各种资源集聚,实现了资源共享,园区内部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公共网络等都十分完善。集中发展模式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2)集群发展模式。集群发展模式主要指的是同一产业链的工厂和厂家,利用当地廉价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等优势条件,在当地开设工厂,发展制造业,之后把生产的产品运往世界各地。我国的产业集群模式可以分为广东模式、温州模式、苏南模式这几种类型,这些地区都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引进外资、技术和人才,实现区域内产业的集聚和人才的集聚,实现了区域工业经济的发展。

(3)延伸发展模式。顾名思义延伸发展模式就是指工业企业不断延伸自身的产品链、产业链,通过已有的产品增加产品品种,实现产业规模的扩大,形成一种高效的产业链经济。

(4)规模发展模式。规模发展模式主要针对利润相对较低的工业产业,因为在原材料、能源等行业,产品的社会需求量比较大,市场空间比较广阔,这时如果实现产业规模发展模式的话,会促进产业规模的集聚和优势的发挥。

(5)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原理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工业生产的物质不断实现循环利用,在生产和消费的整个过程实现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使消费不产生废物或产生很少的废物。这样既可以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再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自然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制约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

1、市场化进程的差异

我国工业经济建国后相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后实现的。我国市场改革从东向西逐步推进,而且在推进的过程中,因为中西部地区地域之间的差别导致市场化实现的程度不同。东部地区首先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受到市场经济影响,市场化程度比较高,而且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和经济规律发生的作用,大量的生产要素也在向东部地区转移,这加剧了东部和中西部市场进程之间的差距。我国的东部地区出现了乡镇企业、外资企业、三资企业等所有制企业,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市场体系比较完善,但是并没有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的效应。因为我国西部经济一直都是国有经济作为主导,国企改革步伐缓慢,也没有效果,在市场机制面前反应相对迟钝,整体发展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最后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向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导致中西部地区发展缺少必要的资源,进一步扩大了中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差距。

2、缺少有效的互动和联系

总的来说,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工业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优于中西部地区,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在东部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给予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使我国的经济活动逐渐向东部地区转移。按照理论来说,先富起来的地区应该带动后富的地区,但是就目前来看,中部地区的发展并没有有效带动中西部地区的进步,主要是因为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缺少有效的互动和联系,在工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尚未找到一个很好的方法和途径实现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无法实现工业生产资源的有效转移和交流。再加上近几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发展的优势逐渐丧失,产业高度集聚,东部沿海地区能源、电力供给严重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成本变高、人口红利逐渐丧失等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使我国东部地区的工业经济面临着转型和经济停滞的局面。目前我国仍然在探索中,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西部经济和东部经济可以有效互动和联系的途径,但是要想实现我国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就要增加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促进全国工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3、行政区域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制约

我国经济目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主要是由于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之间密切的经济合作和联系,使工业经济呈现出集群和区域发展的特点。区域经济体一体化的主要构成就是一个个企业,而政府仅仅是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节者和监督者,但是就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到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影响,很多地方政府开始干预该区域内经济的发展,盲目追求GDP,忽视经济发展的规律,过分追求经济总量,忽视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我国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的措施

1、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急于求成和贪多求快成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部分政府领导在指导工业经济的发展时,没有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容易对我国的工业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规律,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改变经济发展“左”的激进思想,防止国民经济出现波动;充分发挥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发挥宏观调控对工业经济的完善。

2、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模式

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粗放式工业经济发展模式,面对资源逐渐枯竭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事实,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弊端,提升我国工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即使人口红利消失,企业也可以凭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与世界其他国家竞争,提高我国工业经济的核心实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这一点值得我国学习;与此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该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经济的发展总是需要一些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3、经济效益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

我国工业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经济效益是工业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工业经济应该是把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的,因为工业的发达程度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我国工业经济所创造的财富对我国国际地位的高低有重要的影响;然后工业的发展情况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情况,工业经济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它的社会效益和精神效益。工业经济所创造的经济总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所以工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我国文化和政治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四、结语

工业经济发展范文2

[关键词]国防工业,西部大开发,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缩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当前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工业在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前,国防工业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应该继续发挥更加积极和主动的作用。

一、国防工业在推进新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旧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一是不平衡,二是东部发达,中西部地区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工业几次大规模的重新布局和调整,使我国落后地区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科技和工业基础,国防工业成为推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1.“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建设,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中国近代国防工业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从1889年张之洞在武汉创建我国第一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60年里,由于统治阶级政府的腐败无能,加上外国列强的侵略和破坏,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不仅规模很小,速度很慢,而且布局很不合理,多数集中在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国防工业的这一布局不仅使其国防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其应当发挥的经济功能,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功能受到严重的制约。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如何尽快地建立起自己强大的国防工业,是摆在我们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项迫切而艰巨任务。新中国国防工业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并集中体现在156项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上。“一五”计划时期,由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不仅安排了大量的国防工业建设项目,而且在地区分布上进行了比较合理的布局。

“一五”计划时期,由苏联援建的实际施工项目工程为150个,军工企业占了44个,包括航空工业12个、电子工业10个、兵器工业16个、航天工业2个,船舶工业4个。[1](P297)其它施工项目工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国防工业相配套的基础工业,如钢铁、机械设备制造等。“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布局,是按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备战的需要来进行的。指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问的。”[2](P723-724)从工业布局的实际情况看,国防工业的新建项目主要安排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其比重远高于被安排的中西部的民用项目。如,由苏联援建的106个民用项目中,被安排在中西部地区的只有32个;而在苏联援建的44个国防企业中,安排在中西部地区的却有35个。国防工业是先进工业的重要体现,国防工业新建项目集中安排在中西部地区,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一五”计划完成后,内地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29.2%上升到1957年的32.1%。[1](P298-299)

2.20世纪60年代展开的三线建设,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一五”计划完成后,尽管我国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现象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观,但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先进的工业基础仍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山区的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到1964年,由于国际安全形势的恶化,全国的经济工作重点开始转向战备的轨道,并在三线地区(西南、西北内陆省份)进行了大规模的以国防工业为主体的战略后方建设。三线建设初期的国防工业工程项目主要有: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以成都为中心的航空工业基地,以重庆至万县为中心的造船工业基地,陕西的航空工业、兵器工业基地,甘肃的航空工业基地,云南交界的攀枝花钢铁基地及酒泉钢铁厂等。[3](P2866)1969年,由于中苏边境冲突和周边安全形势的紧张,再度掀起了三线建设的高潮,要求把国防工业、科研重点项目迅速抢上去。在1970年拟定的“四五”计划中,用于三线建设的投资和建设项目占全国计划的一半以上。

从1965年到1980年,我国在13个省、自治区开展的三线建设,历经三个五年计划,共投资2050余亿元资金,几百万人力,安排几千个建设项目,建立了雄厚的军工生产基础和尖端国防科研试验基地。三线建设的开展,初步改变了我国内地基础工业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的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初步建立起具有相当规模、门类齐全、科研和生产结合的战略大后方工业交通体系。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内地共形成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400亿元,约占当时全国的1/3。[3](P2869)尽管三线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但它促进了内地省区的经济繁荣和科技文化的进步,给内地建设带来了发展机遇,为我国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一些过去人烟稀少的荒山僻野现成了著名的新型工业城市,如攀枝花、十堰等,一些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不少中小工业城市,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各种差距有一定程度的缩小,人民生活水平有一定程度提高。

3.改革开放后国防工业的调整改革,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并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与此同时,对国防工业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国防工业的调整和改革主要表现为三线建设的调整和搬迁,以及以“民”为重点的改革。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从1979年到1983年,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三线建设进行三个方面的调整:一是缩短基本建设战线,调整投资方向,停建、缓建一批基建工程;二是一些生产任务严重不足的企业转向民品生产;三是对少数选址不当,难以维持生产,或者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的工厂和科研院所,实行关、停、并、转。1983年底,国务院成立专门机构,对三线建设进行全面调整改造,一是调整企业布局,二是调整产品结构,三是技术改造。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三线建设的调整和搬迁,以及转入以“民”为中心的调整改革,是发挥效益的再创业阶段。它为内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改革开放后的调整和改革使国防工业实现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再造,许多企业通过转型已经成为驰名中外的民用集团,如湖北十堰的第二汽车制造厂转制为主要生产系列民用车辆的“东风”汽车集团、重庆兵器工业基地变成占世界产量第一的“嘉陵”摩托车集团。不少三线基地还走出国门,面向国际市场拓展业务,如西昌导弹基地用长征系列火箭为世界多个国家发射了卫星,并成为世界知名的卫星城。通过军民结合的产品改造,到1990年,军工企业的民品产值已经达到155亿,占当年军工企业产值的75%,比1985年增长了1.93倍。[3](P2873)经过调整和改造,中西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已初期规模,在一些具有相对优势领域初步构建起高技术产业群,如光电子产业、软件产业、新型电子元器件,智能仪器仪表、航空产业、卫星应用产业、生物医药等,形成了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高技术产业。改革开放后的国防工业的调整和改革,使国防工业成为催生西部开发、实现西部崛起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国防工业与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的是以发展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虽然我国总体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区域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传统上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依然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且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一些过去经济相对比较好的地区出现了明显的衰退现象,如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改变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和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我国国防工业多数地处中西部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国防工业对国家西部大开发、东北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成功实施具有积极的作用。

1.发挥国防工业的优势,可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加上自然环境等诸因素的制约,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品加工层次浅,耗能高、污染重,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十分突出。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技术老化现象严重,技术层次比较低,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促进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不仅是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所面临的共同任务,而且是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重点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特色产业的发展;二是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三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防工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标志,发挥国防工业在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可促进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

西部地区在能源、矿业、机械、旅游、特色农业、中药材加工等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优势产业主要是钢铁、机械、石油、石化、医药等基础产业和原材料工业。因此,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发展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则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国防工业的技术优势,有助于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比如,利用军工遥感卫星等先进技术调查土地、林业、水利资源,监测生态环境、洪涝干旱、森林火灾等,能有效地促进特色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另外,发挥国防工业的技术优势,还有助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通过向民用传统产业转移先进技术,可加快民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进程;而军工高新技术的商业化开发和产业化发展,则可直接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直接利用民成果,可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国防工业在调整、改造和市场化转型过程中,普遍进行了民,涌现了一大批民企业和民技术成果。国防工业的民成果,已经或正在成为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比如,陕西目前已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电子城、航天城、飞机城等高技术密集区域;四川的军工涉及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机械冶金、化工医药、新型材料等多个领域,国防工业的民有力地促进民用航天、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汽车和零部件等领域的发展,其中绵阳被誉为“中国西部电子城”;重庆经过民的发展,以“嘉陵”、“长安”为代表的摩托车、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新兴基地。一些民成果的产业化已经获得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如云南军工通过产业延伸发展的望远镜产业,已占世界望远镜的一半;由军工和烟草行业联手开发的烟草机械加工设备,已占全国市场的70%。[4]而东北老工业基地依靠国防工业的民,在民用飞机、船舶、燃气轮机、汽车、精细化工等高技术产品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从我国国防工业民的总体情况看,地处我国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国防工业的民成果,在成为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经济增长点上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防工业的民力度不够,一些能用于民用生产的技术、人才、设备等还未得到充分利用,甚至处于闲置状态;二是民成果的产业化程度较低,民成果主要以个别技术或产品形式存在,不仅规模小,而且未形成系列化,更没有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三是民成果的市场开拓不够,有的成果还未形成能够用于市场交易的商业化成果。有些进行商业化开发的民成果,由于不能满足市场的有效需求,其自身的价值难于实现;有的成果没有充分发挥军工的技术优势,由于民成果同其它民用部门产品雷同,不仅缺乏市场竞争优势,而且造成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进一步发挥国防工业民的技术优势,使之不断成为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重点抓住以下几点:一是进一步扩大国防工业的民力度;二是进一步扩大民技术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开发力度;三是进一步扩大民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力度。通过将民技术和成果进行深层次开发,可逐步培育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3.依靠产业链拉动效应,可带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国防工业是由一连串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企业构成的产业链,并由此形成横向产业链和纵向产业链。在纵向产业链中,只有最后部分生产成品,直接面对消费者,其它部分则隐蔽在生产者之间,并通过市场交易发生联系。横向产业链,则是整个产业链都直接面对消费市场,一起组装一件“产品”。传统军民分离体制下的国防工业,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型国防产业链,处在国防工业产业链上的科研生产部门,共同服务于军品生产目的,很难对民用部门和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起到拉动作用。随着我国国防工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特别是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国防工业体制改革发展方向的确立,国防工业正逐步由封闭的产业链向开放的产业链转变。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依靠国防产业链的拉动效应,不仅有助于国防产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可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全面振兴和发展。

国防工业作为一个开放的产业链,它对其它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是通过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延伸来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民用部门广泛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延伸民用部门的产业链,起到扩展民用部门发展空间和提高社会经济资源利用效率作用;二是通过国防工业部门参与民用产品的科研生产,使之不断向民用产业延伸,起到提高军工资源利用效率和提升民用产业层次及民用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作用。在我国西部和东北等老工业,市场的供求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由于居民购买力有限,民用品市场内需不足,不少资源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资源的利用效率比较低;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较差,本地产品不仅难于走出去开拓外部市场,而且满足不了本地市场对某些特定产品的需求。通过发挥国防工业产业链的拉动效应,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有助于当地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不仅能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在投资乘数效应的进一步拉动下,可促进地方经济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如通过扩大就业,可增加居民收入,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企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另外,国防工业科研和生产部门还可主动投身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依靠自身的实力和能力广泛地参与国家在西部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等一系列经济建设活动,如西部的“西气东送”、“西电东送”等重大能源和交通基础建设。

三、发挥国防工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功能需把握的关键点

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点。为了充分发挥国防工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功能,有几个关键因素需要重点把握。

1.坚持观念更新和体制创新,不断激发国防工业的发展活力

国防工业能否在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和主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防工业自身的实力和发展活力。如果国防工业力量薄弱、缺乏必要的活力,甚至自身难保,那么它就很难在振兴地方经济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有更大的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并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然而,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国防工业体制和机制的变革与创新严重滞后于其它领域,效率低下和活力不足成为当前军工企事业单位的一个比较突出问题,国防工业总体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军事变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国防工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将严重制约国防工业在振兴地方经济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从目前我国国防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观念陈旧、体制僵化是导致国防工业发展活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为了激发国防工业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自身的发展实力和潜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从而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能够扮演更加积极和主动角色,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自身发展特点更新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破除面向政府“等、靠、要”观念,牢固树立忧患意识,积极面向市场自谋出路、自主创新、自我发展;二是破除自成体系、自我封闭、自我服务的观念,牢固树立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平等合作的开放意识;三是破除只重视社会效益而淡化经济效益的观念,牢固树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意识;四是破除单纯军品任务牵引的“尾随型”被动发展观念,牢固树立任务牵引与技术推进相结合的“超前型”主动发展意识。观念的更新是国防工业发展充满活力的前提,而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则是使国防工业发展保持活力的重要保证。国防工业的体制和机制创新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开放的、协调的国防工业管理体制,将国防科研生产纳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基础中,使国防工业的资源配置不断趋于优化;二是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和国防发展的自身规律,建立一个高效而廉洁的国防采办体制,为军品的科研生产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和有序的市场秩序;三是建立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军工现代企业制度,使国防工业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特点和变化规律。

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今我国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其中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则更低。推进中西部等落后地区工业化发展步伐,是缩小我国地区之间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上,我们党在认真总结工业化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方向。也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子。”[5]我国中西部等经济落后地区,科技发展水平低、自然环境十分脆弱、资源瓶颈日益突出。在中西部等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只有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落后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战略的确立,为国防工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一方面我们必须依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来发展国防工业,以便更好地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国防工业必须更好地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以便更好地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国防工业应当发挥自身优势,探索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如2004年颁布的《国务院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要“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优势,推进应用信息技术,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一条适合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此,需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利用国防工业的信息技术优势,加强信息技术基础建设、促进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帮助民用部门进行信息化改造,努力促进地方的信息化水平;二是要通过民技术与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和产业延伸,对地方有关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努力降低资源消耗量和严格控制排污量,并大力发展低能耗和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三是要发挥国防工业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并可通过创办或依托地方的“科技园”、“工业园”或“产业园”等高新园区,使之成为吸纳和扩散科技成果及工业性项目的重要基地,从而不断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3.坚持军民结合和军民互动,力求确保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

国防工业是为军队提供武器装备等物质技术手段的战略性产业部门。国防工业在支持和服务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不能忘掉自身履行的主要职能——国防职能,要始终把自己承担的国防职能放在首位。国防工业要考虑如何在提高国防科研生产效率,认真履行国防职能的前提下,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事业,并力求确保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对于国防工业部门来讲,既要履行好自己承担的国防职能,同时又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进而在缩小地区之间差距,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和主动的作用,应当贯彻军民结合和军民互动的原则。

军民结合,就是在军品生产上打破军民分割的格局,不仅国防工业必须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而且民用部门也可以承担一定的军品科研生产任务;不仅民用部门承担民品科研生产任务,而且国防工业也应当承担一定民品生产任务。也就是说,国防工业要打破单一军品科研生产的格局,做到“亦军亦民”;民用部门要打破单一民品格局,做到“亦民亦军”。对国防工业来讲,军民结合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在产品的构成上,做到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相结合;在生产环节上,做到军品生产与民品生产相结合;在资源分配使用上,做到军用生产资源与民用生产资源相结合;在管理体制上,做到军工生产管理与民用生产管理相结合;等等。通过军民结合,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克服资源重复配置现象,缓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争夺有限资源的矛盾;通过军民结合,可提高军品和民品的生产效率,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当然,在军民结合的层次和具体方式上,可因行业、产品的性质,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军民互动,就是要在国防工业部门与民用部门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也就是说,既要发挥国防工业优势,通过“民”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同时又要发挥民用部门的技术、资金、人才等优势,通过“民转军”,促进国防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历史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2]《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武力:《中国经济发展史》(5),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工业经济发展范文3

第一个,检验工业强区,首先要看领导是否真重视。只有领导真正重视工业经济,我们的工业经济发展才有良好的、扎实的基础。前段时间,跑了一些镇乡街道,大部分的党政主要领导抓工业经济有思路、有办法、有举措,但个别镇乡对怎样抓工业、要不要抓工业还有一些犹豫,还有一些短板,真正的举措并不多。区里实施的大项目很多,抽调人员也很多,西溪湿地抽调了人员,南湖项目抽调了人员,地铁项目也抽调了人员。接下来,城市化建设、西大门整治等一大批项目都要加紧推进。这些项目都是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工业摆在什么位置?我认为,工业是镇乡街道党政主要领导重中之重要抓的工作。余杭经济要强,关键是工业要强,工业上不强,余杭就不是一个经济强区,我们一定要弹响钢琴,弹出工业最强音。

第二个,检验工业强区,要看“块头”是不是真正大。余杭的工业经济总量在全省、全市是什么样一个位子?如果余杭工业的经济总量与增量在杭州的排名是三位以后,就不是一个工业强区。在全省十四个强县市里,是不是属于第一方阵,这也是评价、检验余杭是不是工业强区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三个,检验工业强区,要看结构是不是真优化。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比例是不是朝着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的,如果仅仅依靠传统行业来支撑,那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工业强区。

第四个,检验工业强区,要看利税是不是真贡献。发展工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就业,另一方面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税收,来改善民生,来加强城市建设。如果产值很大、总量很大,但税收,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贡献不大,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工业强区。

第五个,检验工业强区,要看投入是不是真持续。有没有稳定、持续的工业投入,也是判断余杭是不是工业强区的一个标准、一个重要指标。

余杭是不是一个工业强区,我们必须要用这5个方面的标准来判断、来检验、来总结。下面,我再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一季度工业经济的评价

刚才,区经发局施成华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业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一季度,全区工业经济总量增长平稳,规模工业产值增长24.1%,排在全省十四强县市之首;工业投入增长23%;工业结构逐步优化,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首次突破60%;工业能耗快速下降,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4.5%。这是值得肯定、值得可喜的方面。但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应该看到,我区工业投入的增长是建立在去年同期大幅度下降的基础上的,限额以上工业投资总量并不高,只完成了全年计划的12.9%,只完成了时间进度要求的一半,差距很大,且增幅低于全市平均1.1个百分点。上个星期,杭州市召开工业兴市大会,作为杭州市的工业大区之一,我对两个方面感触很深。

第一个方面,杭州市对十三个县市区的工业经济进行了综合评价,余杭排在第三梯队。第一梯队,对全市工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是萧山区、上城区和富阳市,第二梯队,对全市工业作出显著贡献的是高新区、西湖区和临安市,余杭只列入到了第三梯队。评价体系主要看总量、看增幅、看投入、看高新技术产业。临安等市区都超过了余杭,值得我们很好地反思。这说明余杭工业经济质量,特别是技术改造投入有待于提高,要努力提高余杭在杭州市的综合排名。第二个方面,余杭的镇乡没有一个列入杭州市工业强镇行列。公布的10个工业强镇中,萧山区占5席,富阳占2席,江干、临安、桐庐各1席。一样的考核体系,萧山无论是综合排名,还是工业强镇,都是属于杭州市第一方阵,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目前,我们工业发展遇到的很多问题,例如土地供应减少、银根紧缩、人民币升值等等,这些问题余杭有,萧山有,富阳有,西湖有,大家多有,这些都是大环境,是共性问题。而且我们更应该看到,今年区里安排土地指标时,一半以上的用地指标都用于工业发展,临安、富阳在土地指标上并不比余杭多;再说资金问题,余杭是最好的金融环境区县市之一,贷款增长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应该深刻认识,余杭工业在杭州市未列入第一方阵,关键不在于土地紧张、资金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也不是我们今天要分析的重点。

二、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

今天会议是一个现场推进会、现场交流会。我们的镇乡街道在抓工业经济发展中,有很多好的办法、很多好的举措,刚才8个单位作了经验介绍,值得其它镇乡街道认真学习、借鉴。经我梳理了一下,主要有5个方面。

一是要有一种抢抓机遇发展工业的氛围。许多镇乡党政正职抢抓机遇发展工业的氛围非常浓厚。大家可以看看今年安排的工业用地指标,区里安排用地,是经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估、进入项目储备库后,再根据评分的高低来安排用地的,但塘栖的项目很多。塘栖镇是运河古镇,按理说深受“运河文化”等影响,“小富即安”的思想会更严重一些,但塘栖镇上上下下抢抓机遇发展工业的氛围非常浓厚,通过表彰企业,带企业家到外地考察学习,点燃了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这把火。像宝鼎等一些企业都在想方设法抢抓机遇,也有强烈的想发展、加快发展的意识。我认为,一个地方发展工业的氛围浓不浓,关键是看党政领导的意识强不强。如果企业家想发展、谋发展,就是一个良好的氛围,余杭镇的有些企业遇到了土地瓶颈制约,自己想办法收购企业、兼并企业,甚至以高价收购,拓展企业发展空间。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二是要有一双熟悉经济、识别项目的慧眼。全区要安排用地的项目很多,关键是各镇乡街道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要有识别项目好与坏、优与劣的慧眼。余杭引进了一批好项目,但教训也很多,有些项目以高新技术产业名义圈地,甚至几年不动。去年我们为什么会排出167个盘活存量项目,就是说明了项目存在质量问题。好的项目对土地资源都是精打细算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很高。能否有一双识别项目的慧眼,关键是要熟悉经济,要看项目的成长性与前景。余杭引进好项目的例子有很多,例如运河镇的西湖汽车零部件项目、余杭镇的钱江压缩机项目、瓶窑镇的益利素勒项目、鼎胜铝业项目等等。

三是要有一些齐心协力、克难攻坚的举措。项目要落地,无论是征地拆迁,还是盘活存量,都需要有坚强的决心,要有有力的举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天参观的鼎盛铝业项目,当时没有足够的土地供给这个项目,需要把原有的11个小项目、200多亩土地整合出来,才能使项目落地,该镇党委、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在短时间内清理好“旧帐”、安置好企业,确保了该项目的有序推进。崇贤、仁和等镇乡,在征地拆迁、盘活存量等难点工作上,也都有一些克难攻坚的举措。

四是要有一颗集约用地、盘活存量的决心。今年一季度工业经济开局平稳,与我们去年抓项目推进工作、盘活存量工作紧密相关,镇乡街道在项目推进、盘活存量过程中抓集约利用土地上有很多经验、很多办法。仁和镇每个月对项目进行一次督查,对项目进行录像,给投资业主看,然后重新签订项目推进承诺书,起到了很好效果。有一个项目,通过督查了解后,原有的100多亩土地用不完,沟通协调后,仁和镇又划出一部分土地,安排了项目,土地利用效率大大提高。闲林镇实施的零土地招商、零土地技改,也是集约利用土地的一种有效方法。

五是要有一套腾笼换鸟、科学发展的思路。余杭工业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需要好的发展思路。去年,崇贤关停了30家企业,今年还要关停22家,这就需要想办法加快腾笼换鸟。崇贤在实施腾笼换鸟的过程中,新引进项目也缴纳了保证金,实行倒逼机制,倒逼企业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加快产出,然后根据项目建成投产后的效益,返还保证金,确保项目投产达效,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三、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1.一些特定镇乡街道是否需要发展工业?在这个问题上,部分镇乡街道还有疑虑。良渚的定位是商贸大镇,是否需要发展工业?南苑、星桥等街道是否需要发展工业?我认为,在近期内,这些镇乡街道都应该有限度地发展工业,良渚的工业布局虽然“小、散、乱”,但工业解决了良渚3万多人的就业,如果在良渚100多平方公里之内,不再发展工业,就有问题,只要不是在遗址保护区内,3、5年内良渚肯定还要发展工业。街道也难以一下子抛弃工业的发展,如星桥、南苑也需有限度地发展工业(包括乔司)。南苑、乔司应该发展都市型工业,培育发展好服装等特色产业。今后西部四镇工业向瓶窑集中是一个大方向。镇乡街道要不要发展工业,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余杭工业发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期?杭州市把目前工业经济发展定位在“平台期”和“调整期”,这对余杭并不一定适用。我认为,目前余杭工业经济发展处在“三个期”上。一是机遇期。杭州市整个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的定位是“一城七中心”,余杭属于先进制造业中心之一。余杭的区位优势明显,距离主城区最近,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首选地段。主城区企业搬迁,余杭也是首当其冲。二是加速期。前几年的工业投入,将在这几年逐步产出,现在余杭还处在工业加速发展的时期。三是转型期。余杭工业要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3.今后余杭工业到底要引进什么样的项目?余杭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是不是就不需要传统优势产业项目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引进的项目应该三者都有,但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要占多数。

4.余杭工业与萧山有哪些不同的方面?余杭的工业与萧山的工业有很多不同之处。一是余杭以中小企业为主,余杭的大企业屈指可数。二是余杭工业以环境友好为主。余杭的环境,不允许发展高能耗、高污染的化工产业,但萧山的环境容量较大。三是余杭以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为主。四是余杭空间布局是“三区多特”为主。工业发展空间主要依托余杭经济开发区、仁和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余杭组团创新基地“三个区”,并建设多个特色工业功能区。

四、下一步工业经济工作的要求

1.抓龙头。余杭经济开发区、重点镇乡、大企业要加快发展,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为实现“三高三倍增”多作贡献。

2.抓提升。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重点是要尽快推进仁和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余杭组团创新基地的建设。

3.抓存量。今年,有124个已供未动项目,涉及用地3185亩土地列入到各镇乡街道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各镇乡街道要继续抓好盘活存量工作,确保抓出成效。对投入产出强度不高、贡献率小的企业,要想方设法,加快腾笼换鸟。

工业经济发展范文4

总的来看,20**年全县工业经济的发展形势较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经过近几年,特别是一年来的大力调整,全县工业经济区域布局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逐渐趋于优化,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工业经济体系。行业发展潜力逐步显现,全县工业企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工业企业上缴税金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迅速

年初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对全县10多家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重点倾斜扶持。通过抓大扶小,形成了大小并举的良好局面,整体推动了全县工业经济发展。规模以上企业骨干拉动作用明显。仅兴达集团、酒业公司、北方燃料和茂顺沥青四家重点企业全年上缴税金就突破6500万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兴达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98亿元,上缴税金1650万元,同比增长59.3%;酒业公司销售收入3000万元,上缴税金达1000万元,均实现了翻番;北方燃料原油加工量突破1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2351万元,同比增长46%,上缴税金突破1500万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强力拉动下,20**年的财政收入目标顺利完成,全年财政收入达到1.16亿元。

(三)工业项目进展顺利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围绕资源储项目,围绕市场要项目,培育了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年新上项目103个,其中投资超500万元的75个、超千万元的11个,完成投资4.86亿元。兴达沥青易地改造、大禹防水扩建、锦鹤门业二期工程、天源药业、恒兴化工等29个项目建成投产;汽车改装、石蜡溶剂、汽化型煤等63个项目在建续建;延迟焦化、苇浆造纸、盐化工等11个项目积极推进之中。

(四)园区建设推进较快

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重点抓了县经济开发区和吴家精细化工园区。县经济开发区一区已经基本摆满,共进驻企业15家,已经达产的有6家。正在编制二区规划,计划开发面积1000亩。吴家精细化工园计划占地1000亩,一期占地500亩,现已完成园区规划设计、征地工作。太平、高升等乡镇的园区建设均有新的发展,形成了新的亮点。

(五)环境建设显著增强

进一步加大了对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是打造诚信政府,营造亲商便商的社会环境。积极实行窗口式办事、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阳光下作业,推行零成本、零距离的全方位服务。二是加大执法执纪力度,营造安商留商的法制环境。重点抓了行政部门依法行政,从严治理吃拿卡要等行业不正之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大硬件建设力度,营造了利商扶商的投资环境。加快了县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工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项目建设发展不均衡。部分重点项目建设受征地、拆迁、建设资金特别是资本金难到位的影响,导致项目进展缓慢。新的龙头企业的支撑能力差,特别是缺少附加值高、牵动力强、辐射力广的高、新科技项目。二是各项资金严重短缺。主要是部分企业缺乏信贷支持,生产流动资金短缺,致使企业在生产营销、厂房建设、扩大规模等方面上难以展开手脚。三是生产要素供应不足。由于油价持续上扬,致使原油、天然气等工业原料供应不足,使我县原油加工企业受到较大影响,运行质量和效益不突出。全县涉油企业91家,年加工能力200万吨,计划内原油指标只有20万吨,现大部分因油源不足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四是项目策划水平和工作质量不高。向上争取资金的力度不够,方法不多,能够挤进国家、省计划盘子的项目较少,争取国家投资的项目更少。五是工业支柱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主要是占我县工业主体的石化产业对石油、天然气资源过分依赖,造成主要经济指标受市场变动的影响较大。

三、关于加快我县今后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要早日实现工业强县,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就必须站高望远,结合实际,具体分析**当前的优势和问题,今后全县工业经济工作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把握自身的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要因地制宜的大力培育和发展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继续大力发展我县的传统石油化工产业,在石油资源精深加工上做文章。重点是抓好昂由沥青的技术改造,力争早日投产见效。抓好华锦集团投资15亿元的氮氨酸项目在我县落户投产。

(二)抓好重点工业项目

项目建设是加速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增加财税收入有效手段,下一步要力争在项目投资上、开工数量上、建成投产上实现新的突破,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项目支撑和后续保障。重点推进确保金碧汽车、泰弗龙油等一批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全力做好江达石化、苇纸一体化、

盐化工、延迟焦化等一批重大项目的推进工作,争取尽快启动实施。确保在建项目早开工,新建项目早启动,竣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产达效。

(三)强化产业集聚效应

要根据园区的不同功能与特色,突出重点,科学规划,提升园区品位。重点是加快推进县经济开发区、吴家精细化工园区等各类特色园区和乡镇工业园区的建设。要全部编制完成县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园区规划;县财政每年列支200万元,乡镇列支30万元用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县级工业园区要达到“六通一平”,乡镇级工业园区要达到“三通一平”;要合理布局,县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塑料加工、印刷包装、汽车零配件等产业,吴家精细化工园区立足发展采油助剂、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甜水盐化工业园区重点以溴素、工业用盐为主,东郭镇以芦苇、造纸为主,太平镇以机械加工、汽车配件为主,高升镇以化工、建材为主,沙岭镇以大米加工、冶金为主。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要抓好有市场、有产品、有效益、有发展潜力的重点企业,积极支持支柱产业的培育壮大,大力进行协作配套。同时要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为企业提供管理、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要引导和扶持他们积极做好生产要素准备,围绕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确保企业拉满弓、开满车,满负荷高效运转。县级财政应设立工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重点项目的贷款贴息,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规模。

(五)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招商引资是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最有效、最直接、最快捷的途径。要立足资源特点和区域优势,全力推进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要整合招商资源,打造专业化的招商引资队伍,围绕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做好项目的筛选和包装,形成项目库,扩大项目储备。要突出重点领域,境外以日韩、港澳台地区为主,国内以厦门、晋江、温州、上海、大连等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为主,建立招商办事处,实现定点招商。要组织实施好夏季招商战役,5月份到温州、台州招商,6月份到江浙及东北开放地区学习考察,7月份到日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招商,9月份在晋江召开一次项目推介会。

工业经济发展范文5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完成全县工业发展三年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形势,全面铺开“1766”工程,力避企业经营风险,确保企业资金链不断、重点项目不停、市场不丢、人员不减、企业不倒,在困境中实现大项目建设突破,在逆势中推进企业突起,实现年度增幅跨越的奋斗目标。

二、奋斗目标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6%以上;

2、培育省级和省级以上品牌4个;

3、安全生产好于上年;

4、万元GDP能耗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

三、主要增长点

今年将有部分新项目产生效益,成为新的增长点,仅县本级部分企业的22个重点项目新增收入即在31亿元以上。(1)兆宇石油管两条生产线全部达产,新增收入8亿元;(2)瑞星集团100万吨尿素平衡改造项目完工,增加尿素产量20万吨,新增收入4亿元;(3)中顺集团新增高档生活纸生产线两条,收入增加3亿元;(4)九州钢业两条冷轧线全部形成产能,新增收入3亿元;(5)新东岳集团1000万条电动车真空胎、1000万条丁基内胎项目部分建成投产,新增收入2亿元;(6)光大集团30万吨有机肥项目全部形成生产能力,加上植物油市场拓展,新增收入2亿元;(7)八里香食品新上两条国内先进的卤制品生产线,新增收入1亿元;(8)洲际泰亚麻新上亚麻服装加工项目,实现亚麻纱、布市场扩容,新增收入1亿元;(9)洽洽食品新上一条香瓜子生产线,新增收入1亿元;(10)金马帘子布新上民用丝项目达产,新增收入1亿元;(11)九鑫日化进一步开拓市场,新增收入1亿元;(12)润声印务新增收入6000万元;(13)星光塑料新上塑胶制品项目,新增收入5000万元;(14)博达光电新上24台反应釜,新增收入5000万元;(15)金元亚麻进一步拓宽市场,新增收入3000万元;(16)力创科技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新增收入3000万元;(17)鸿福饲料公司新增收入3000万元;(18)农化公司新上复混肥生产线,新增收入3000万元;(19)开元机械新上颚式破碎机和反击式破碎机,新增收入3000万元;(20)宏达矿业加工铁矿石20万吨,生产铁精粉5万吨,实现收入5000万元;(21)建龙矿业加工铁矿石20万吨,生产铁精粉5万吨,实现收入5000万元;(22)金牛矿业扩大规模,新增3万吨铁精粉,增加收入3000万元。

四、工作重点

围绕应对当前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确保实现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从今年开始大力实施“1766”工程,并将根据今后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将这项工程增高拉长、拓展延伸,不断增添和赋予新的建设与发展内涵,持续不断地抓下去,成为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全局的一项核心工程、决定性工程。“1766”工程的内容是:“1”就是把矿产资源开发作为第一位的产业来培植和打造;“7”就是全面铺开和强力推进7个园中园的建设;“6”就是在企业主体培育上实现6个提升;第二个“6”就是在工业全局发展上实现6个突破。“1766”工程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加快矿产资源型项目开发建设,把矿业打造成第一大主导型产业。明确矿产资源开发在全县工业经济全局中优先发展的角色定位,将其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突出重点,作为财政增收最现实、最快捷的增长点,尽快发挥其引领和带动工业发展全局的重要作用。突出三项工作重点:一是抓紧完成全县矿产资源的总体规划编制,确定今后矿产资源开发和发展的重点。二是加大对现勘和即勘资源的勘探力度,力争探明更多的矿体,尽快形成新的开发项目。三是集中全力加快在建项目的进度,在早投产、快达产上下功夫。①储量3.6亿吨的彭集矿段要加快对上争取力度,力争尽快开工建设;②宏达矿业上半年要完成两条选矿生产线的土建,确保一条试生产;③建龙铁矿全部完成建井工作,并正式投产;④百成矿业加快进度,力争完成竖井建设;⑤润辰矿业有限公司力争年底投产;⑥山东大成矿业有限公司要搞好各项准备工作,力争下半年动工建设;⑦庆达矿业有限公司下半年动工建设;⑧彭集大高庄矿段普查已完成,今年要完成详查;⑨旧县铁矿段加快勘探进度,今年完成勘探任务;⑩泰安美景建材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吨水泥熟料项目,要科学调度,合理安排,确保尽早投产。

(二)切实加大推进力度,努力加快7个园中园建设。把园中园建设作为用产业理念谋划企业发展的新尝试,作为推动工业园区快速突起的新模式,作为最大限度地配置和发挥各种生产要素作用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基地,精心规划布局,加快项目建设,注重链条衔接,突出产业特色,形成园中有园、一园一业的发展格局。今年要切实大力度抓好正在铺开的7个园中园建设。①瑞星工业园。全面完成100万吨尿素平衡改造项目;8月份开始实施“3052”(即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工程项目,年内完成投资2亿元以上。②中顺工业园。新上日本BF—10EX高档纸生产线2条,纸尿裤生产线1条,擦湿巾生产线1条,完成新厂区两栋厂房和办公楼建设,形成部分生产能力。③新东岳工业园。1000万条电动车真空胎项目部分设备一季度试生产,1000万条丁基内胎6月份试生产,密炼胶项目一期9月份试生产;2009年下半年展开二期工业园建设,新上1500万套仿生子午摩托车胎、万吨还原再生胶等项目。④九州工业园。新增一条冷轧生产线,年底前试生产。⑤兆宇工业园。完成3条石油专用管生产线建设,确保全部投产,并增上热处理生产线。⑥光大工业园。开工建设生物有机肥项目二期工程,新上15000吨/年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项目,年底前建成投产。⑦哈博工业园。2月份开工建设太阳能电池项目,年底前一期工程正式投产。在搞好7个园中园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其他3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建设:一是山东万贯旋压技术有限公司车用电磁离合器项目,力争7月份试生产;二是山东高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饲用生物酶项目,2月份开工建设,力争10月试生产;三是莱钢集团威海公司钠盐电池项目,年底前安装调试。

(三)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努力实现6个提升。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生命体,都在成长发育,都需要扶持培育,只有把企业这个主体快速地做大做强,全县工业经济才有了希望。当前企业这个主体的培育有6个层面必须进行重点提升。一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要明确三点:第一,只有通过强化管理,降低成本,消化亏损,提高效益,才能使企业继续撑下去。第二,要保主业,停辅业。主业当中要保主导产品、拳头产品、赚钱的产品。第三,要先保生产,再保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不能挤正常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保生产、保运行这个刀刃上。二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来抓,力争从今年开始每年都有新突破。企业要充分发挥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搞好与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的合作,不断引进、吸收新技术、新成果。积极创建国家和省市级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瑞星集团、新东岳集团今年要争创省级技术中心,国信实业、泽生生物等企业要创建市级技术中心。抓住增值税转型和当前钢铁建材等原材料价格较低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家鼓励进口的有利条件,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淘汰落后技术和生产工艺,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装备。今年企业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要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36%以上。要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力争今年新增4个省级及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三是提升企业融资能力。企业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金融平台建设,确保企业“血液”需求。要办好五件事:第一,要把财务账目弄清楚,把财务报表搞得合乎银行信贷部门的要求,并把贷款需要的资产信用证照手续事先准备齐全。第二,要高度关注银行信息,及时准确地搞好评级授信,并争取在尽量多的金融部门都有授信,特别是要做好工作,争取授信额度更多更大。第三,要在保证现有贷款规模不减的情况下,根据需要尽量多融资,起码要保证正常生产资金链不断。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搞好贷款手续的展期,要重诚信、重形象,做到早还快展。第四,要善于运用多种融资方式。要学会使用多种融资工具和利用多种金融产品,比如保理业务、信用证融资等等。第五,要扩大对外开放,搞好企业间的横向联手。一些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也可以组建新的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金融贷款和担保机构;还可以利用私募资金,有条件的企业要力争上市。四是提升企业节能减排水平。抓好32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能耗监控,引导企业加快高耗能设备、工艺的淘汰步伐,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促进企业能耗指标不断下降,万元GDP能耗比去年下降5.2%。有条件的企业要重视重大节能减排项目的报批争取,力争有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进入国家节能减排项目盘子。五是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全面落实“责任落实年”和“双基建设年”的部署要求,引导督促企业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严密、完整、有序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各项规章制度。要落实各项安全政策,加大安全投入,深入开展安全标准化创建活动,努力提升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六是提升企业干部队伍素质。围绕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切实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定期聘请高层次专家举办企业发展论坛,重点加强对企业家经营管理、发展战略、开拓创新等方面的培训。定期组织企业家外出考察,使他们开拓视野、提升境界。鼓励企业家积极参加MBA、EMBA等培训班的学习,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充电。注重企业家后备人才的培养,定期选拔一批骨干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到知名企业跟班锻炼、到高等院校参加相关培训,形成企业家后备队伍的梯次培养结构。围绕提高创新能力和操作技能,着力加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利用职业中专、技术学校等技能培训资源,科学制订培训计划,开展大规模的技能型人才培训。

(四)全面谋划工业经济发展,努力实现6个突破。抓工业发展,在重视个体和局部的同时,更重要的还是要从工业发展全局和战略上来研究问题、确定重点、实现突破。当前有6个方面应当成为牵动全县工业发展全局的重点,需要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第一,要在招商引资数量上实现新突破。目前看,我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少、群体小,难以支撑工业发展的大局,要加快工业发展,当前首要的还是要借助外力招商引资,特别是围绕确定的7大主导产业,新上一批重点项目。今年全县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招商引资任务62.5亿元,其中乡镇23.5亿元,部门和企业25亿元,工业园区10亿元,县级领导干部4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0家。第二,要在招商引资的质量上实现新的突破。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突起速度快的成长型项目;要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发展领域新、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要引进一批境外资金和项目,提高引资的外向度和国际化;要敢于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及国际、国内知名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县投资。第三,要在招商引资方式上实现新突破。要突出企业主体招商,围绕拉长各自的产业链条,引进配套厂家、推进技术、资金、项目合资合作等方面进行推动,确保达到预期目的。要强化资源招商,特别是围绕工业现有资源、农产品、水产品等精深加工进行招商。二是在工业园区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第一,抓住全省开发区土地规划修编的机遇,搞好新一轮的规划控制,储备更多的土地用于开发区发展。第二,继续打造好投资“洼地”,引进一批过亿元的大项目。第三,适时启动羊山口西区开发,搞好开发定位,严把规划设计,提高进区项目标准,提升西区承载能力和产业层次,建设一流西区。第四,创建科学发展示范园区,进一步提高工业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效益,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为“经济高速增长区、高新技术聚集区、集约高效样板区、科学发展示范区”,争创全省开发区科学发展示范区。三是在大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对今年计划实施的20个投资过亿元的重点工业项目,要科学安排,合理调度,加快进度,确保按期完成。在此基础上,搞好项目的策划论证,下大气力引进增上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四是在块状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鼓励乡镇在抓好大项目建设的同时,按照“小产品、大市场、大产业”的思路,引导各类人员兴办各类专业加工实体,形成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链条,培植更多的专业村、专业镇。今年力争有3-5个乡镇培育起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五是在上市资源培育上实现新突破。今年要抢抓国家上市政策环境较过去明显宽松的机遇,全面加快上市步伐。今年重点培育瑞星、洲际泰、光大、中顺、新东岳等企业,力争今年有1家企业材料上会。同时,各企业要按照上市公司要求,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优化企业内部管理,逐步建立起符合上市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企业上市打下基础。六是在企业税收贡献力上实现新突破。政府创造优良环境,全社会支持企业发展,企业自身也要勇于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税收贡献上,要年年有增长,力争大突破,争当财源贡献的标兵。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落实。县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要加强对全县工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研究制定和协调解决工业发展和运行中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把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每一个月份,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责任人,切实落实好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包保项目责任制,确保分解的目标任务按时完成或超额完成。县工业园区管委、经贸局和乡镇作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的牵头单位要加强指导,靠上服务,在具体抓、抓具体上下功夫,在工作环环项项都到位上求落实,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工业经济发展范文6

刚才,炎志副书记、庆才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对“*”时期全省牧业经济发展进行了全面总结,对20*年乃至“*”时期全省牧业经济发展进行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就200*年完成的主要工作和20*年要落实的重点任务,讲三点意见。

一、200*年全省牧业工作成效显著

200*年,全省牧业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努力拼搏、团结奋斗,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任务。

(一)“粮变肉”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全面实施“粮变肉”工程的基础上,实行了重点突破战略,以粮牧大县、大型龙头加工企业为载体,有力地拉动了“粮变肉”工程的深入实施。

一是超额完成了预期目标。全省生猪发展到30*0万头、牛900万头、羊76*万只、禽6.7亿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0.91%、4.6*%、4.79%、*.3*%。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10万吨、100万吨和3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7.64%、*.26%和1*.38%。全省牧业总产值达到4*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的4*%。全省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9*0元,比上年增长100元,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9.87%。

二是饲养规模和水平明显提高。全省牧业小区发展到3000多个,新建投资在*0万元以上的中小饲养场168个,规模饲养户达到63.*万户。规模饲养量达到*亿头(只),占全省饲养总量的69.81%。在牧业小区和中小饲养场建设中,一些县市的牧业部门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在牧业用地、资金和用水用电等方面,创造性开展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值得各地借鉴和学习。全省各地以科技入户活动为载体,推广和普及牧业实用技术23项,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2%,普及率达到80%以上。

三是畜产品加工量和新产品开发大幅增长。德大、皓月、华正、金锣等一批龙头加工企业,加工量大幅上升。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屠宰加工肉牛*0万头、生猪200万头、肉羊*0万只、禽1.2亿只,创历史新高。产品开发逐步系列化,鸡产品已达到491个品种,牛产品已达到1**个品种,猪产品已达到220个品种。在熟食制品开发中,肉鸡已经开发了7个系列340个品种,牛已经开发了8个系列410个品种,猪已经开发了14个系列10*个品种,羊已经开发了1*个系列60个品种,鹅已经开发了3个系列46个品种。

四是国际市场开发有了新起色。主要表现为四个增长:第一,出口总量增长。200*年1-10月,全省肉类出口21734吨,比上年同期增长74.*%。第二,出口国数量增长。牛羊肉及熟食制品出口由上年的8个国家和地区,增加到16个国家和地区。第三,熟食出口数量及品种增长。200*年全省出口鸡肉制品总计1.6*万吨,比上年增长44.7%。除此之外,对牛肉熟食制品的需求量也有所增长,金昌集团生产的牛排汤、牛尾汤、牛小肠汤,在韩国市场非常受欢迎。第四,出口创汇额增长。200*年1-10月份,全省畜产品出口创汇*10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3.*%。

(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成功防控了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去年年初以来,邻国及国内一些省份相继发生亚洲I型口蹄疫、H7亚型和H*N1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等疫病,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按照国家要求普遍落实防控措施的同时,有效地开展了四大阻击战。第一,阻击朝鲜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组织与朝鲜相邻的3个市州10个边境县,采取各种措施实施紧急防控,有效地把住了国门;第二,阻击亚洲I型口蹄疫。新疆发生首例亚洲I型口蹄疫后,在全省紧急进行了布控,对奶牛场、种牛场、规模饲养场、牲畜集散地等重点场所,普遍开展了免疫和消毒。第三,阻击猪链球菌病。四川等地发生猪链球菌病疫情后,全省加大了市场监督检查力度,严防未经检疫、来历不明、病死(毒死)和染疫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入市场,有效防止了猪链球菌病的传入。第四,阻击H*N1高致病性禽流感。进入10月份以来,针对我国一些省份相继发生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采取了“九个强化”措施进行紧急防控,到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没有疫情发生。

二是应急防控能力大大提高。按照国家和省里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要求,从三个方面着手,强化了应急防控能力。第一,加强了防控指挥系统建设。调整充实了各级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扩大了防控层面,加强了防控力量,为全省防控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第二,修订完善了应急处理预案。依据《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吉林省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吉林省猪链球菌病防治应急预案》,修订了《吉林省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处理预案》。第三,建立了防控物资、资金储备长效机制。各级政府通过建立防控基金,使防控物资储备经常化、制度化。

三是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一年来,通过素质培训、技能鉴定和实战演练等形式,大力加强了基层防控队伍建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去年的疫情形势复杂,防控任务艰巨,在这种条件下我省没有发生大的疫情,充分表明我们这支队伍是有战斗力的,能够经受住考验。在农村税费改革中,经过与省税费改革领导小组的协调,明确了乡镇畜牧站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渠道,目前各地正在落实。进展比较快的九台市、双阳区和江源县等,已经实现了机构、人员和经费三落实,极大地激发了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村级防疫队伍建设上,把解决防疫员工资问题作为重点进行研究,经过多次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汇报,多次与有关部门衔接,省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由财政每年给每个村级防疫员解决*00元补贴。

(三)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

一是抓生产环节的管理。重点推广标准化生产。全年推出9项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分别在33个县的10个养殖加工企业和19万个农户进行推广。省里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继续开展了9项地方标准的制订工作。组织有关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实施了标准化生产。全年共有3家龙头企业通过了国际认证,21家兽药生产企业通过了农业部GMP认证。

二是抓流通环节的监管。进一步强化了证章标识管理。通过检疫证明回收管理、检查评比、查处违规行为等措施,完善了证章标识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的管理。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有效地防止了“三乱”现象的发生。在铁路机构改革期间,及时协调铁路运输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监督工作,保证了正常的工作秩序。严厉查处了违法乱纪行为,落实了办理查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全年共受理动物防疫案件1090起,都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了有效处理,结案率达到100%。200*年8月,根据群众举报,省和四平、长春等地联合行动,一举查获了收购加工贩卖死猪肉的案件,缴获病害肉12.*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对责任人进行了严肃追究,社会反响很好。

三是抓投入品的监管。加强了兽药、饲料的检测,全省抽检兽药产品6*0个批次,抽检饲料产品470个批次。饲料标签专项检查了340个批次。加大了畜产品残留监控,对德大公司、金锣集团、华正公司的鸡肉、猪肉产品,进行了198个批次的监控。进一步规范了投入品市场的管理。组织各级种畜禽、兽药、饲料等执法人员,开展了专项检查,严厉查处假劣、违禁药品和饲料及添加剂,查处了200余起非法生产、经营行为,吊销了27家生产企业93个品种的批准文号。引导生产经营者合法生产、守法经营。同时,各地普遍建立了有报即查制度,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和处理。

(四)草原管理和粗饲料开发有新进展。

草原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省各地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贯彻《草原法》,设立了草原违法案件举报电话,规范了草原案件查处的执法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全省各级草原监理部门全年共接待草原纠纷和开垦草原举报、6*7件,立案查处*40起,得到了及时公正处理。依法推进草原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全省草原承包面积达2468万亩,占可利用草原的76.6%。西部有关县(市)还依法合理利用草原资源,以政府令或通告的形式,定期草原禁牧令、休牧令,明确了禁牧、休牧具体时间和范围。去年,全省禁牧面积880多万亩,休牧面积1226.7万亩。

草原保护建设工作日益加强。各地积极发挥人工种草、草原围栏、鼠虫害防治、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等项目的带动功能,全省草原保护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草原“三化”得到有效遏制,新增种草面积81.*万亩,草原围栏面积达到101.42万亩,鼠害防治面积*86万亩,集中灭虫面积92.2万亩。加强了草原防火隔离带建设和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的管理,全年无重大草原火灾发生。

秸秆利用量和种植专用饲料面积不断扩大。以秸秆养畜项目和“百乡万户”工程为载体,不断推进粗饲料综合开发利用,逐渐形成了集中连片、区域开发和向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农民选择适宜的饲料作物,落实种植面积和种植地块,提供及时信息服务,推广新型粗饲料加工利用技术。邀请农业部和中国农业大学有关专家到我省举办养畜户技术培训班,推动了我省粗饲料开发利用向纵深发展。全省专用饲料种植面积达476万亩,其中青贮玉米316.*万亩,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任务。全年共加工秸秆饲料2074万吨。以省农科院吉农草业公司和一些牧业大县为代表,粗饲料综合开发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产业链条。省农科院吉农草业公司,采取提供草种、技术包保直到机械收割、打捆收购的一条龙订单形式,带动了中部公主岭市和西部大安市等县(市)300多个农户,发展以粗饲料种植加工为主的草业经济,去年共实现产值*00多万元。

(五)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加快了职能转变。按照省政府政务公开和扩权强县的要求,认真梳理了工作职责,对重点的审批、收费项目实行透明化管理,积极向县(市)下放权力,两轮下放了20项管理权限,两次组织了对接培训,行政审批工作实现了顺利转换。省局在省政务大厅窗口集中办理的行政审批件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高,窗口形象越来越好,受到了有关领导的好评。

二是强化了项目管理。大力培训项目管理人员。按照农业部《农业基本建设管理办法》、《农业建设项目监督检查规定》等规范性文件要求,对全省各市县牧业部门的项目管理干部和在建项目的法人,进行了一次全面培训,提高了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了管好项目的自觉性。开展了重点项目稽查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和项目管理人员对1*个在建项目,进行了重点抽查,针对存在的问题,落实了整改措施。完善了项目建设动态监测机制,省局正在建设项目监测信息平台,对在建项目的进度进行定期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三是加强行风建设。按照省软环境办公室的要求,在《吉林日报》上就政行风和软环境建设进行了公开承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通过热线电话等形式,接受群众投诉,解答群众疑问,仅省局就接听政行风群众热线电话17个,对重点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跟踪处理,在全省开展的万户企业测评政府活动中,省局总体满意率达98.8%,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群众认可。

总的看,全省牧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是,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还存在脱节的问题,利益联接机制还不完善;牧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工作开展的不平衡;乡镇畜牧站的改革进展缓慢;有的地方动物防疫措施落的不实,存在死角。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突出工作重点,在抓落实上狠下功夫

20*年,全省牧业发展面临着十分有利的机遇,国家的产业政策、国内的产业转移、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对我省牧业经济加快发展十分有利。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牧业经济发展,在“*”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畜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到2010年牧业产值比重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要达到*0%以上,实现粮食大省向牧业强省的跨越。刚才,炎志副书记、庆才副省长,就进一步提升我省牧业的产业地位、大力发展精品牧业、外向型牧业、现代牧业,建设牧业经济强省作了深刻的阐述,对“*”期间,特别是今年的全省牧业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全省牧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预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以及推进措施都非常具体、十分明确。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推进牧业经济强省建设。

今年,全省牧业经济发展指导性目标是:全省猪、牛、羊、禽分别发展到33*0万头、9*0万头、800万只和6.8*亿只,分别比上年增长9.84%、*.*6%、4.*8%和2.24%。肉、蛋、奶的产量达到330万吨、10*万吨、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4*%、*%和16.67%。牧业产值达到*00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6%,农民人均牧业收入10*0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30.88%。

为实现上述目标,20*年,全省要突出抓好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动物防疫工作重点加强无疫区建设和提高畜禽重大疫病免疫率。

经过多年建设,我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防疫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资金保障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善,防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此基础上,要继续加强无疫区基础设施和规章制度建设,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完善各项基础性工作为重点,认真做好迎接国家对无疫区进行评估的准备工作,积极推进国际认证,巩固和扩大无疫区建设成果。已经列入国家无疫区建设的县(市),从现在开始按无疫区建设的要求进行自检自查,自查的内容包括基础设施、软件管理等。今年要把提高畜禽重大疫病免疫率作为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确保禽流感和口蹄疫的免疫达到“三个百分之百”即:100%免疫,100%使用国家规定的疫苗,100%有效。一是通过强化行政手段提高免疫率。动物防疫工作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各级牧业部门要主动向政府领导汇报,真正把畜禽免疫工作纳入政府的工作日程,通过责任书等形式落实到乡镇村屯,落实到人头,明确奖罚。以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推动免疫工作,解决免疫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二是通过完善技术措施提高免疫率。可以说,我们这几年在技术措施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但与现实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要进一步探索完善免疫的技术措施,尤其是在免疫档案、免疫标识、免疫程序和防疫员管理等环节,都要规范化、制度化,准确地把握免疫动态,这样有问题才能便于追溯。省局已编印《禽流感和口蹄疫防控指南》,请各地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提高防控工作水平。三是通过强化执法提高免疫率。对不按要求进行免疫的养殖户,要通过宣传《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对拒不执行的要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依法对未经免疫的畜禽产品上市进行限制,应该免疫而没免疫发生疫情的畜禽,扑杀时不给补贴。总之,要通过科学的防控,扎实工作,千方百计确保不发生疫情。

(二)产业化工作重点抓龙头企业。

推动牧业经济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就是要加快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要把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化工作的重点。一是抓好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国家和省确定的重点龙头企业,是现阶段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骨干,所在地的各级牧业部门一定要积极为企业生产、建设创造宽松的环境,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企业对全省牧业经济的牵动作用。二是加快发展一批中小龙头加工企业。要因地制宜,在抓好大的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谋划中小龙头加工企业项目,争取作为重点项目列入当地的“*”规划。按着“全营养、全链条、全利用”的要求,大力推进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别是在深加工上做文章。三是加强对龙头加工企业生产建设的动态管理。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龙头企业生产建设情况,对于我们分析新形势、研究解决新问题至关重要。要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的生产建设情况的调度机制,把其列入牧业统计的主要指标,每个县都要摸清本地龙头企业的底数,按要求定期上报。

(三)饲养基地建设重点抓集群发展。

集群化发展,有利于区域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与龙头加工企业的产业链衔接,有利于现代牧业技术的推广普及。今年乃至“*”期间,要把区域集群化发展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推动饲养基地的整体升级。基本思路是,中部产粮区重点发展生猪、肉鸡、蛋鸡、育肥牛等食粮型畜禽;西部草原区重点发展牛、羊、鹅等食草型畜禽;东部长白山区重点发展延边黄牛、野猪、梅花鹿、獭兔、蜜蜂等特色养殖。要努力实施畜禽“**11**”发展规划,就是要发展超*000万只的禽业大县、超*00万头的养猪大县、超100万只的养羊大县、超10万只的鹿业大县、超*0万头的肉牛大县、超*万头的奶牛大县,形成不同品种、不同特色的2*个集群发展区。各县市都要搞好规划、设计好项目,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今年,要继续抓好牧业强县、强乡、大户和牧业小区、科技园区以及规模饲养场的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要求,各地要指导畜禽养殖场和牧业小区建立养殖档案,养殖档案要记载畜禽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检疫、免疫、消毒情况,畜禽发病、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以及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它内容。要进一步调查研究,完善建设的技术方案,协调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引导和推动饲养基地朝着科学合理可持续方向发展。

(四)畜产品安全工作重点抓投入品监管。

畜产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必须从源头入手,抓好投入品监管。一是抓好兽药监管。加大兽药市场监督力度,每季度组织一次市场打假活动,对市场上销售的伪劣兽药、兽用生物制品进行严厉打击,净化兽药市场。对全省兽药生产、经营等单位,进行经常性地样品抽检,对农业部通报的重点企业产品要进行认真地跟踪抽检。扶持已通过GMP改造的兽药生产企业的发展,加快建设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做大做强兽药产业。二是抓好饲料监管。加强对饲料生产、经营企业的规范管理,多渠道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一批骨干饲料企业,把全省的饲料工业做大做强。积极开展违禁药品的监测,重点对盐酸克伦特罗、安定、呋喃唑酮、喹乙醇等违禁药物的监测。根据条件逐步扩大监测范围,对西部草原地区反刍动物饲料中牛羊源性成分进行监测。三是抓好畜产品药物残留监测。按照国家的标准和进口国的标准,加强对重点龙头企业畜禽产品的残留监测,并积极利用监测结果指导企业科学用料用药,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畜禽产品质量。有条件的市县可以逐步扩大监测领域。同时,要加强对病死畜禽的管理,坚决禁止病害肉流入市场。

(五)技术普及工作重点抓科技入户工程。

今年的入户工程,重点推广肉牛、肉羊和生猪育肥技术、奶牛饲养技术、种植专用饲料和秸秆开发利用技术、家畜繁育改良、畜禽主要疫病防治*个方面2*项实用技术,要结合实际分门别类地把这些技术进行组装集合,“傻瓜式”配套,使农民易于接受。加大畜禽良种推广力度,努力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面。以科技示范园区和科技示范户为载体,带动技术的普及。重点抓好*0个科技示范园区和3000个科技示范户。通过举办科技大集、科技人员包点、印发科技资料、科技讲座等形式,大力组织科技下乡活动。依托农业部跨越计划和科技部的科技振兴项目,积极推广高新技术、前沿技术。组织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生产结合,积极研究符合吉林牧业特点的实用技术,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全省今年要培训12万人,争取10%的受训农民获得“绿证”。

(六)草原建设重点抓保护和科学利用。

草原是我省宝贵的牧业资源,也是牧业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草原监管,严禁私开滥垦草原,严厉查处违法案件。巩固草原承包责任制的成果,继续实行“草畜分离”的生产方式,通过禁牧、休牧等措施,提高草原的生产力水平,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发展。鼓励和倡导人工种草,积极推进草业经济的产业化经营,草原面积比较大的县市要扶持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带动草原建设和牧草种植,开发粗饲料品种,提高草产品效益。引导农民种植专用饲料养畜,今年专用饲料种植面积要达到4*0万亩,每个县都要抓一个种植专用饲料养畜的典型,各级草原站要在专用饲料种子、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等方面提早做好技术服务。

(七)市场开发重点抓品牌。

品牌是企业开拓市场的重要名片,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需要靠品牌去开发。近年来,我省自主品牌开发有了一定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畜产品已有2个品牌获得中国名牌称号,有4个获部以上名牌称号,有2个获全国三绿工程畅销名牌称号,省级名牌29个。但是,与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还远远不够。各地都要把开发品牌作为牧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组织协调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就全省来说,要培育三类品牌。一是培育标准化品牌,重点抓好几家大型龙头企业,按照进口国的要求和国家以及地方标准组织生产,争取更多的进口国认证和大城市的准入。二是培育特色品牌,把我省传统的牧业资源优势转换为品牌优势。把延边黄牛、草原红牛、新吉细毛羊、松辽黑猪、吉林白鹅、长白山梅花鹿和蜜蜂、野猪等传统畜禽品种进行选育提高,推进规模化和产业化,并且叫响这些品牌。各地都要积极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三是培育无公害品牌。我省西部有广阔的平原草原,东部有茂盛的林下草地,发展绿色、有机畜禽及其产品得天独厚。积极开展无公害食品原产地认定工作,各县市都要按照国家绿色、有机食品原产地的标准,抓1-2个绿色、有机畜禽饲养基地,以点带面,加快发展。

(八)体系建设重点抓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改革总的要求是加强兽医工作,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各地要提早做好准备,深刻理解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待我省的方案国家批复后,认真组织实施。当务之急是抓好乡镇畜牧站的改革。乡镇畜牧站的改革,省委、省政府在税费改革中已有明确的要求,现在就是要加快推进。一是各县市牧业部门的主要领导,一定要主动汇报,积极协调,争取党委、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推动改革尽快到位。二是要学习九台市的做法,九台市在乡镇畜牧站改革中,领导高度重视,措施具体有力,机构、编制、经费落实的非常好,值得各县市学习借鉴。三是省局将把乡镇畜牧站改革列入今年的重大督查项目,协调省政府督查室进行督查。

三、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努力提高牧业工作水平

今年是“*”规划的开局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始年,同时也是我省提出建设牧业经济强省的第一年。在新的形势下,全省牧业系统的各级干部,要树立新理念,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局面。

(一)转变牧业经济发展观念。

“*”是我省牧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发展现代牧业,建设牧业经济强省的重要时期。要进一步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用工业化理念来谋划牧业发展,在制定发展规划、实施经济管理和促进产品流通等方面,充分体现工业化理念和市场经济理念。对畜产品生产加工、质量监管、市场开发及生产组织形式等领域进行全面系统的建设,促进农民分工分业,促进企业分工分化,促进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深入研究牧业产业化经营,把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抓,改变以往就养殖抓养殖的传统工作方法,推动牧业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牧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提高贯彻执行能力。

要认真学习国家和省关于促进牧业经济加快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纲要》精神,充分认识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处的位置和职责,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贯彻落实,要强化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意识,把各项重点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并定期进行督查,解决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牧业行业承担着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草原防火、畜产品安全等重要任务,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是我们队伍的基本功,要从基础工作抓起,建立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加强应急队伍演练,提高实战本领,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和火灾,能够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要深入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牧业系统涉及的法律法规较多,这是开展工作的基本依据,各级干部特别是广大执法人员,要学法、知法、懂法,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深化行业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管理牧业经济的能力。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是促进、引导、保护和规范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法律,各级牧业部门要组织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广泛宣传。省局决定3月份为《畜牧法》宣传月,各地要精心组织,及早安排,利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在全省掀起学法用法高潮。

(三)提高开拓创新能力。

各级干部一定要树立“新、快、闯”的精神。在发展思路要新,就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培育适合本地发展的典型,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新路子。在发展步伐上要快,就是要抓住重点,带动全面,加快发展。在发展措施上要闯,就是要敢想敢干,大胆实践,推动牧业经济不断跃上新台阶。

(四)提升牧业队伍整体素质。

要重点加强五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加强行政管理队伍建设。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提高素质,完善决策、执行、监督和落实等环节的工作机制,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驾驭和指导牧业经济发展的能力。二是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培养畜产品精深加工、畜产品安全监控、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治等方面的骨干技术人员,完善技术推广管理机制,激发广大推广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努力造就新型的技术服务支撑体系。三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切实开展执法培训活动,在牧业系统行政执法队伍中,形成学法懂法和文明执法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执法水平。四是加强养殖人员队伍建设。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组织大的养殖场户的饲养人员开展学习交流,培养养殖“明白人”,传授标准化养殖技术,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五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今年省里要聘请有关知名专家,举办高级培训班和研讨会,对大中型龙头企业负责人进行系统培训,培养、造就新型企业家队伍,带动牧业经济发展。

(五)强化政风行风建设。

工业经济发展范文7

一、基本情况

1、*经济开发区建设情况

*经济开发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已顺利完成起步区的开发建设。目前正在按照扩大对外开放的总体要求,以适应产业发展和行业布局的需要,积极拓展新的领域,规划建设4个园区,总规划面积达5.83平方公里。

(1)开发区起步区:初期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经过几年的滚动发展已初具规模,入区企业有国际知名的韩国大宇集团等140余家,来自*等国家和地区,生产产品涉及电子、机电、纺织、建材、机械等行业。起步区已累计完成总产值70.89亿元,增加值9.17亿元,出口创汇8.64亿美元,上缴税金1.22亿元,20*年完成总产值13.44亿元,增加值1.90亿元,出口创汇1.32亿美元,上缴税金2823万元。

(2)开发区高科技园区:规划建设面积2平方公里。已入区的天津威林科技园,计划建设3个项目:一是水泥基瓷砖粘结剂产业化项目,预计年产值6400万元,年上交税金2300万元;二是水泥基修补材料产业化项目,预计年产值6300万元,年上交税金520万元;三是干混水泥装饰砂浆生产项目,预计年产值6400万元,年上交税金600万元。

天津中加澳克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防水砂浆产业化项目,预计年产值11000万元,年上交税金1200万元。

(3)开发区软件园区:规划建设面积0.*平方公里,以经天纬业公司为龙头,采取BOT方式运作,吸引10--20家高科技企业。

(4)开发区自行车园区:规划建设1.8平方公里,现有3家企业,其中天津科林自行车有限公司和天津古林制管有限公司的年产值均达到1亿元,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2、镇街工业小区建设情况。

*区镇街工业小区建设始于1997年,目前三镇两街已初步形成了7个工业小区的雏形。分别是*镇科技工业小区、*镇工业小区、*集团工业小区、*村北工业小区、*村*工业小区、*镇工业小区和*街工业小区。

*镇科技工业小区:占地约0.27平方公里,总投资75万元。园区内目前有企业6家,其中建筑建材企业2家,金属制品加工企业2家,化工企业2家。目前有一家金属颜料厂准备搬迁到园区,总投资40万元,现土建工程已完工。

*镇工业小区:占地约0.67平方公里,现有企业7家,分别是*宏图电焊网厂、远洋制药厂、化工厂、民乐食品厂、金刚食品厂等企业,该工业小区以现有企业为基础沿徐太公路向北发展,争取在今后1-3年内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水、电、路问题。另外,*镇*集团工业小区占地0.05平方公里,现有企业4家:*飞龙制管厂、永兴福利造纸厂、天昊实业有限公司、*漆布厂。该工业园区固定资产原值达8660万元,净值6800万元,从业人数1258人,重点发展方向是制管和造纸两大产品。预计2002年小区实现总产值8亿元,销售收入7亿元,利税3000万元,增加值6500万元。

*镇工业小区:共分2个小区。一是镇中工业小区,占地0.13平方公里,现有工业企业7家。计划今后进一步对该小区进行合理规划,将新建企业安排在区内,形成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的镇中工业小区;二是徐庄子地段徐太公路小苏庄村南工业小区,占地计划可利用土地约0.27平方公里,现有6家企业。

古林街工业小区:共分两个小区。其中*村北工业园区占地约0.42平方公里,园区内有各类乡镇企业24家,其中工业企业15家,主要生产自行车配件、自行车包装纸箱、塑料门窗、塑料编织、电子器材、管道及化工等产品。发展方向是在满足园区内现有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下,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发展无污染、无噪音、无异味的环保型高新技术产品。*村*工业园区坐落在*村,占地2.3平方公里,西至津岐公路,东至板桥排河,南至油田油建公司地界,北至*村地界,

*街工业小区:占

地10平方公里。园区建立后,将有效地解决油田范围内工业布局分散、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解决油田区域内2万名求职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同时也将成为*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工业小区已进行了几年的建设,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种种原因的影响,目前工业小区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相应的资金扶植,特别是前期启动资金不能如期到位,致使工业小区建设不能按计划正常开展。二是由于企业在初建时已形成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现状,除在规划内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坐落在规划小区以外,搬迁难度很大。三是缺乏足够的建设经验,工业小区建设进展缓慢。

二、下一步工作

最近,我区召开了中共*区委四届十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在农村实施楼房化建设,同时把加快工业小区建设摆上了重要的议事议程,要求每个中心镇街居住区预留2平方公里,每个中心生活区预留1平方公里,用于工业小区的建设。同时要求工业小区与中心镇(街)、中心生活区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建设,实现一年打基础,二年抓完善,三年见成效的目标。

一是与中心镇区、中心生活区建设相配套,充分考虑天津工业战略东移和扩大开放的实际,加快建设步伐,使工业园区尽快成为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镇街、村的能动作用,在新建企业享受*开发区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政策限制,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吸引一批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尽快形成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

三是加快老企业搬迁步伐,对原有企业在土地使用费和基础设施配套收费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加快向园区集中,尽快改变布局分散、粗放经营的现状,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是立即着手制定镇街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明确每一个园区的管理模式、发展规模、产业重点,力争在年底之前所有园区都能引进一批项目,为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为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市第八次党代会和区委四届十五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乡镇企业布局调整“十五”规划纲要》,从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出发,进一步加强对工业园区建设的认识,大力推动企业布局调整,促进资源合理集聚。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快企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搞好工业小区建设,有利于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科学配置,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和投资效益,有利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加快街镇工业园区建设,有利于集中治理企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更有利于建立健全企业管理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加强领导,健全组织。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组织,自上而下地建立起各级组织机构。尽快建立健全区、镇街工业小区领导组织机构,强化对全区、各镇街工业园区建设的指导和协调。确定专门工作人员,明确具体职责任务,层层下达指标,把搞好我区工业小区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认真抓好抓实。同时成立各中心街镇、中心居住区工业小区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对每一工业小区的规划、管理、监督、协调和服务。

工业经济发展范文8

今天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总结本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研究我县加快工业提速升位的有效措施,分析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明年我县工业生产做好准备。

一、*年工业工作

从今年以来全县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看,总体形势不错,一直保持着较大的增长比例。但是,对当前全县的工业经济形势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可盲目乐观,特别是当前我县工业经济运行中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第一,正确认识当前发展形势,充分肯定取得的成绩。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发展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工业生产增速加快

今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对GDP的贡献率达到*%;外贸出口额*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倍;工业技术改造投入*亿元。*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增长*%。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

(二)重点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

纳入市上考核的重点骨干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而*、*、*户重点优质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超过了去年近*个百分点,这种局面可喜亦忧。喜的是重点骨干企业始终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和增速,忧的是其他企业发展缓慢,折射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不强。

(三)产业结构调整效应逐渐显现

一、三产业的比量逐渐倾向第二产业。在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逐渐倾向于新型工业、高技术产业,化工工业的比重逐年提升,已由原建材、轻工领军逐步向化工、医药、电子工业转化。

(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国有经济平稳增长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个体企业均保持了不同程度的增长。特别是民营经济增加较快,增幅达*以上。亏损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有所减少,扭亏脱困工作有新的进展。从我县“工业*亿工程”的重点企业来看,已呈现出在行业、产品、所有制结构和布局上较往年更为合理的发展格局。

(五)化工企业效益良好,建材行业呈下滑趋势

*等化工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比去年同期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等水泥生产企业的经济指标比去年同期有所降低,建材行业呈现亏损的态势。

第二,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工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发展速度也不算太快,与许多兄弟县一样都存在着思想理念不新、体制较重、结构性矛盾突出、外向度不高、资源整合力度不大、产业链条不长、整体竞争力不强等共同的问题,为此,我们首先要结合全县实际,针对*工业发展自身特点和状况,找出当前工业发展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经济结构仍不合理。传统工业所占比重仍然偏大,发展缓慢,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现代工业特征不多,企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二)能源、原材料供应偏紧,特别是煤炭、矿石、电力供应十分紧张。*年我县煤炭用量缺口达到*万吨以上,用电量缺口日平均为*万千瓦左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加之新的交通法规出台后,对企业运输形成冲击。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销售价格多数不升反降,个别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

(三)有效供给不足,企业发展滞后。我县大多数企业缺乏原始积累,加之货款回收难度大,融资渠道狭窄,企业普遍感到资金短缺无力进行技术大幅度的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加之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后,银行的贷款额度收缩,企业贷款难度进一步加大,企业陷入了缺资金—发展慢—更缺资金的恶性循环。

二、进一步强化措施,确保明年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同志们,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资源约束的不断强化、生态环境压力的急剧加大,面对加快工业化进程的艰巨任务,面对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责任,我们必须树立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创新思路,探索驾驶和推动我县工业发展新的途径和举措。明年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全力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着力实施工业“*亿”工程。按照省、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发展”的战略部署,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落实第一要务的头等大事,坚持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强技术改造,盘活资产存量;坚持招商引资,狠抓新上项目,努力扩大增量,制定和落实加快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力支持工业企业发展。

继续坚持“工业强县”的方针,着力实施工业“*亿”工程,即力争在*年发展*户产值过5亿,*户产值过2亿,*户规模以上企业,使工业规模迅速扩张,产业链条迅速延伸,产品结构迅速改善,对财政的贡献迅速增加。

第二,工业抓两手,推进工业发展新突破。一手抓做强做大现有骨干企业,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支持*等*户企业进行扩张,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奖励企业技术改造(对10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实行贷款贴息),对新增规模企业进行奖励;另一手,要围绕加工业、区域特色与状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企业搞开发,想办法做出一批项目,引进一批企业,打造特色工业聚集区,加快中小企业发展。

第三,发挥后发优势,在高起点上奋力,推动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型,实现产业升级和工业经济超常发展。用现代新型工业的视野审视工业现状,进一步增强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的紧迫意识。要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要求,坚持用内涵、外延两种模式发展工业,不断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以*等骨干企业为重点,充分利用优势资本和先进技术,狠抓现有工业各个产业层次项目的技术改造。改进工艺,提高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促进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立足于高起点,与现行工业布局和特色相衔接,从产业的上游和下游两个方面入手,引进化工、纸业、电子、医药等先进项目,聚集资本,扩大工业规模,形成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实现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型,实现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实现工业经济总量的突破性扩张。

第四,以“核心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模式为重点,巩固基础,整合资源,形成竞争力强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构建更加适应市场竞争的崭新的县域工业布局。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分工、大发展的要求,思考和调整工业布局。以做大做强核心企业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发展中小企业,形成核心企业、中小企业共荣的产业集群。要以*三大骨干企业为依托,构建以铬盐系列产品、浆纸一体化系列产品、磷化工系列产品为主导的轻化工产业集群;以*为依托,引进电子、医药等新型工业项目,打造新型工业集群。加快壮大轻化工、建材、食品、制药、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加快壮大*等一批大企业,加快*等一批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加快发展一批中小企业,全面优化工业布局。

第五,抓好对工业的预测和分析。认真分析研究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落实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希望工业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进一步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超前性,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全面准确地把握工业经济运行的态势,特别是要把带有苗头性、倾向性和趋势性的情况和问题找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第六,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制定完善的引资奖励措施,坚持全民招商的原则,特别是各个工业主管部门要抓好各自领域的招商引资工作。同时,要特别抓好今年以来已签约重点工业项目的落实工作,认真研究解决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尽最大努力把这些项目特别是重大工业项目落到实处。

第七,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一是政府带头,为建立好的银企关系搭建平台。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增进银企双方的隐妥与合作。二是进一步推动金融生态模范城建设。重点是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培植扶持一批诚信企业,促进投融资环境的根本改善。三是金融机构要尽最大努力增加信贷投放。*,*银政企融资项目洽谈会的召开,农行*支行和*公司等*对合作单位法定代表分别签订了《项目合作意向书》,达成双方合作协议,工业企业一定要抓好、用好这一难得的机遇。

第八,加强督查促检查,进一步加大对工业经济的支持力度。县委和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奖励方面的政策措施,对这些政策措施,我们要认真执行。县委、政府要组成督查组,对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落实缓慢和执行不力的,进行通报批评。

第九,创造良好的工业发展环境。这里主要是指软环境,各部门都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大力转变工作作风,促进政务风气的根本好转。主要领导要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投入到抓发展中去。每年我们的书记、县长都要深入到企业进行现场办公,办公会定板的事情,有些部门落实起来缓慢,没有跟上县委、政府的步子,使县委、政府对企业的服务和承诺在某种程度停留在口头上。这里,请监察部门牵头,对于那些工作不在状态,甚至对企业的事情拖着不办,“吃、拿、卡、要”的,进行严肃查处。按照*的要求,县上专门成立了工业经济协调领导小组,*书记任组长,*任副组长。以后企业遇到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来找我们协调小组,涉及到资金问题,我们一起找银行;涉及到电的问题,我们找电力部门;涉及到气、水,我们找相关部门协调;涉及到办事和服务环境的问题,该打谁的板子就打谁的板子,决不姑媳养奸。就是要通过强有力的监督保障措施,为*的工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十,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越是加快发展,越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今后的安全生产形势总体比较稳定,但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些重点领域的隐患较多,我们要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加大监管监察行政执法力度,指导督促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健全责任制,落实各项安全措施。

工业经济发展范文9

从乌兰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看,一是矿产资源特别是非金属资源丰富,为发展原材料供应和综合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已探明的大中小型矿床17处,矿点、矿化点44处,矿种33种,有17种金属矿和16种非金属矿。其中,池盐、芒硝、长石、硅石、白云岩达大型规模,云母矿达中型规模,池盐储量10.55亿吨、长石5631万吨、铁矿445.39万吨,开发潜力较大,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条件。二是区位优势。乌兰县位于柴达木盆地东端,处于在西宁、德令哈中间地段,幅射效果好并且青藏铁路、109国道、315国道三大交通动脉横贯境内,交通十分便利。三是电力资源丰富。龙羊峡一格尔术330KW输变电线路在乌兰县变压进行分流,湟源-乌兰-格尔木300KV输电线路正在建设中,为我县全面启动工业化进程、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强大的电力资源。四是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发展特色农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全县共有耕地面积5500.39公顷,草原面积784257.46公顷,林地面积113292.18公顷,有利于特色农畜产品及加工业的发展。五是经过长期的开发建设,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有了实质性的发展,投资的软、硬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配套条件。

综台分析乌兰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根据乌兰地区工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实际,按照现有的资源条件和工业发展基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工业园区化、园区工业化”的思路,我们将积极构建和延伸工业产业链,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不断提高资源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和产品附加值,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加快柯柯盐化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构建盐化工产业链。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开发”的原则,大力开发盐化工产品,努力扩大盐湖资源开发领域和规模,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成制盐、工业用盐和食用盐生产基地。在积极发展工业用盐、氯碱三项、金属钠、融雪剂、氯酸盐等系列产品的基础上,发展农用化工产品复合肥的生产。利用茶卡、柯柯盐湖卤水资源开发氢氧化镁、工业氯化钾及农用钾肥,实施好茶卡、柯柯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开发项目。近期盐化工产业链以目前银湖公司生产原盐为起点,加快钠盐生产过程中废弃资源的利用,利用盐湖“老卤”发展硫酸钾、氯化钾、氢氧化钾、有机硅,建设年产8万吨烧碱、10万吨聚氯乙稀、16万吨电石项目,基本形成以盐化工基础产业构架,以氯碱的深加工为发展方向,以无机精细化工为技术支撑的上下游一体化、多种系列并重的优势产业格局。远景规划目标是完成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升级,主要规划布局过氧化氢、氯酸盐系列、纯碱、水合肼、合成氨、农用复合肥、新型湿法水泥等项目,积极推进盐化工业向综合化、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到2020年建成全省盐碱化工的主要生产基地,烧碱进入国内大型生产企业行列,实现乌兰盐化工产业跨越式发展目标。

充分利用周边煤炭资源,加快发展煤化工产业链。紧紧抓住柴达木盆地煤炭建设和焦煤资源开发的重要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利用热回收新工艺,大力发展煤化工业。建设300万吨焦化、30万吨焦炉煤气合成甲醇、1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等项目,同时回收和加工硫膏、硫铵、粗苯等下游产品,积极推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构建“煤炭开发-焦炭及焦油”等综合利用的煤焦化一体化产业链,力争在“十一五”末建成全省重要的焦碳生产基地,使之成为推动全县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实现县域经济腾飞的支柱产业。积极开发热力发电等下游产品,构建和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并以此带动全县其他产业的发展。通过多联产技术,进行煤化工与盐化工的结合,实现污染物低排放或无排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有效利用。炼焦中抓住“三废”综合利用这个关节点建立新产业,由此可建立独特的环保产业链,通过废渣的利用可建立“焦化―盐化―建材”产业链,即焦化项目副产品煤泥和三级冶金焦为盐化工提供燃料,用废渣生产水泥;通过废气的利用建立“炼焦一发电一生产”产业链,焦炉气用于循环发电,实现煤电联营。焦化项目生产的焦炭与当地丰富的石灰石为原料生产电石,通过乙炔装置与金属钠项目、烧碱项目、纯碱项目、氧酸钠项目副产的氯气、氢气通过氯化氢装置合成生产PVC,实现煤化工与盐化工的联营。同时为加快推进焦炭资源的循环利用,依托格尔木铁矿资源,在格尔木冶金工业园区建设200万吨还原炼铁、100万吨还原煤气制甲醇、50万吨甲醇制油和8万吨液化石油气等项目,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充分利用多金属矿产资源,大力发展多金属加工产业链。按照市场化方式整合各类矿产资源,依靠科技优化结构,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加快推进矿产品的规模开发,提高整体开发效益。鼓励铁选厂在处理好现有尾矿的前提下,扩建原矿选矿生产线,提高选矿工艺水平,力争“十一五”末铁矿采选能力达到10万吨。依托境内丰富的石灰石和盐湖、电力等资源,建设氯碱三项工程。采取项目融资、风险勘探、争取国债投资、引进民营经济开发等多种方式,做好水资源、铁矿资源、铅锌矿、煤矿、岩金资源等的勘探,重点对多金属成矿带进行普查和全县水资源配置进行详查,进一步摸清境内矿产及水资源储量及分布,为资源开发和工业发展提供详实资料,储备后继工业项目,为推进工业化进程奠定基础。加强节水设施建设和节水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发展节水灌溉,加大耗水企业的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

用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加强贫矿和共生矿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展尾矿废料利用,实现对煤泥、煤气、焦油、废水、炼焦余热的综合回收利用,通过集约化建设形成经济而高附加值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