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习婴幼儿护理集锦9篇

时间:2023-10-09 11:02:28

学习婴幼儿护理

学习婴幼儿护理范文1

【关键词】 婴幼儿;保健门诊;健康教育;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1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14-02

儿童保健门诊(Infant and child health clinics)是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为健康儿童保健[1],咨询所开设的,针对婴幼儿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常见疾病给予咨询指导和防治的机构。对保障婴幼儿的健康发育和成长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我院在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360例婴幼儿家长分别予以常规指导和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现,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我院婴幼儿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咨询和治疗的婴幼儿共为1757例,随机选择360例婴幼儿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调查对象。本次研究课题的研究内容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在取得患者家属同意的情况下,采用抽签的方式将本组的36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婴幼儿均180例。据统计,本组的360例婴幼儿当中,共有男215例、女145例;年龄3个月至8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为(4.2±2.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针对本组的360例患者,均行常规指导,针对观察组的180例患者和患者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2.1 广泛宣传 首先,保健人员需要将婴幼儿保健知识通过健康专栏向患者家属进行传播,并且定期对健康专栏中的婴幼儿的保健知识进行更换和创新,让婴幼儿家属切实认识到科学地掌握和运用婴幼儿保健知识对保证婴幼儿健康发育和成长的重要性,从而争取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婴幼儿家长的保健意识。

1.2.2 电话咨询 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家属无法及时地获取婴幼儿保健方面的知识,为此,我院婴幼儿保健门诊特设置了咨询电话,为婴幼儿家属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从而有效地拉近婴幼儿家属与婴幼儿保健门诊之间的距离,取得婴幼儿家属的信任,建立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同时为我院儿童保健门诊的发展和优化提供更多真实、可靠的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保健人员还可以向婴幼儿家属发放婴儿操光盘[2]、健康处方等包含育儿、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的光盘或宣传小册。

1.2.3 早期优育指导 新生儿期向婴幼儿家属选择新生儿的保暖方法,脐部及皮肤护理的方法,以及母乳喂养的正确方式,开展疾病预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3]。耐心、详细地向婴幼儿家长讲解和介绍婴幼儿常见疾病防治知识,指导家长按时进行计划免疫,从而培养婴幼儿家长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同时,在婴幼儿发育和成长阶段,婴幼儿家长应该注意帮助小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保障婴幼儿膳食的全面性和合理性。

1.3 效果判定标准 婴幼儿家长在接受健康教育后,采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对婴幼儿家属对婴幼儿营养、心理、喂养等方面的知识能够明确掌握并熟练运用程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活动所得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 果

据统计,两组婴幼儿家长在接受婴幼儿保健门诊服务和指导后,对婴幼儿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其中,观察组婴幼儿家长对疾病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婴幼儿家长,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 结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应用于儿童保健门诊中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有效地提高了婴幼儿家长的保健意识,深化了婴幼儿家长对保健知识的认识,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新生儿和婴幼儿疾病的发生,保障了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育,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儿童保健门诊医疗水平和护理质量的关键因素,值得更大范围地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琴,万娟,周静.小儿泌尿外科专科护士在专科门诊行健康教育的初步实践[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西安:西安财经电子大学,2009:372-373.

学习婴幼儿护理范文2

【关键词】婴幼儿;辅食添加;生长发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16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92-02

婴幼儿身体的发展状况为今后的健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婴幼儿时期掌握婴儿身体发展所需要的营养。在婴儿时期我们营养的主要来源是母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营养就慢慢跟不上了,此时我们就要考虑通过增加一些食品来增加孩子的营养素,但是这个过程不可着急,营养的摄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还需要对食品进行甄别,因为不是所有的营养食品都是适合婴幼儿的,进行营养的摄入,要讲究平衡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会导致孩子身体的不适,为孩子将来身体的健康的发展埋下祸根。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婴幼儿喂养全球战略》及我国的《婴幼儿喂养策略》提到每年5岁以下儿童中1090万死亡的60%直接或间接地由营养不良造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家长缺乏科学喂养知识,因此科学喂养是保证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降低营养不良率的关键要素。笔者对辅食添加的时间、原则等对婴幼儿饮食结构有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旨在对临床护理人员及看护人科学合理地添加辅食提供参考和建议。

1婴幼儿及辅食的相关定义

婴儿:指所有小于12个月的儿童;幼儿:1-3岁的儿童。

辅食:辅食添加(或者断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除母乳外任何一种含有营养素,并且可以为孩子提供营养的物质。具有营养价值的无论是固态或者液态的都可以作为婴幼儿的辅食营养品,在进行辅食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食物的渐变性,主要是考虑到孩子的吸收问题,一步一步来,完成过度再进行食物的跟进。

2辅食添加时间对婴幼儿饮食结构影响

婴儿生长发育迅速,消化系统也逐渐成熟,胃容量随之增加,4-6个月起乳牙开始萌出,口腔有咬切、咀嚼、吞吐非液体食物的能力,神经肌肉协调不断发育;这个阶段是婴幼儿味觉的重要时期,此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孩子练习吞咽,此时培养孩子的吞咽相当的重要。如果我们此时对婴儿提供了各种味觉的食物,我们就可以慢慢培养他完善的味觉系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我们就要靠一些营养素来补充了,依据个人情况而定。

使婴幼儿的饮食结构发生改变,以母乳喂养为主,改变为以辅食为主。经过长期的调查发现,在3、4个月对婴儿进行辅食的使用,婴儿的身体素质和正常的人员相比素质会下降,发生腹泻的概率也是高于食物母乳的概率,这种是因为母乳是天然的,无污染的,有着丰富的营养,并且有抗菌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给孩子进行辅食,切不可偷懒过早地对孩子使用这个物质。

而在6月后添加辅食的婴幼儿,由于嗅觉、味觉和咀嚼功能的发育锻炼受到影响,可发现随其年龄的增长,幼儿可出现各种各样的挑食厌食,只喜好某些食物,对其余的食物产生厌恶,甚至恶心。在我院儿保门诊中有35%幼儿对主食(谷类、淀粉类、禽肉类、蔬菜类等)不敏感,只喜好乳制品类食物,尤其对乳制品饮料感兴趣。每日乳制品摄入量可达到800-1200ml。这类幼儿虽其每日蛋白摄入量达标,但由于其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性,反而加重了幼儿胃肠道负担,消化不良、积食、吸收等问题接踵而来。而有30%幼儿对食物的软硬度表现出一定的喜好,由于婴幼儿期添加辅食过晚或者食物软硬度过渡性不好,在幼儿期出现了对成人食物的拒绝,只喜欢流质及半流质类食物。这类幼儿往往在家中身体情况表现的很好,可一旦进入幼儿机构后就出现某些消化系统类疾病。因此从4-6个月龄时合理有序地添加乳类、淀粉类、水果和蛋类等辅助食品对儿童饮食结构及生长发育都非常有利[5]。需要注意的是婴儿在尝试进食固体食物的时间早晚要根据婴儿的消化能力、食欲好坏而定,每个婴儿个体差异也很大,不宜机械地硬性规定。

3辅食添加原则对婴幼儿饮食结构影响

给婴儿选择的食物应易于吸收、能满足生长需要、又不易产生过敏。因4-6个月龄的婴儿体内储存铁消耗已尽,选择食物还应给婴儿补充铁。首先添加的是淀粉类主食,特别是含强化铁的米粉。其次引入的食物是根块茎蔬菜、水果,可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营养。随之逐渐引入动物性食物和豆制品等。不论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的婴儿乳类仍为婴儿基础食物。6-8个月婴儿每日乳类供能不应低于总能量的2/3(约250kJ/kg),10-12个月婴儿每日乳类供能仍不应低于总能量的1/2(188-209kJ/kg)。婴儿接受食物有一习惯过程,应由少到多,从l勺、2勺、多勺到一餐,一种到多种。如蔬菜添加,即适应第1种蔬菜后几天后再引人第2种蔬菜,每种3-7d。这样既可发现婴儿过敏的食物,又可刺激味觉发育,使婴儿有尝试,习惯不同食物味道的机会。在辅食添加中,喂养人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婴幼儿常常表现出对熟悉事物(乳类)的偏爱,对新口味、新口感恐惧拒绝,即使进食后,部分小儿会出现恶心甚至呕吐。对某一新食物拒绝2-3次后,喂养人误认为婴儿是“不爱吃”、“不能吃”、“不会吃”,从而停止辅食添加。这样就剥夺婴儿吃这种辅食的权利,婴儿也失去了学习进食新鲜食物的机会[3]。研究表明:90%的婴儿能很快接受新的食物,而另外10%的婴儿经过先舔、勉强接受、吐出,再经反复多次(10-15次)的喂养,最终也接受每一种新食物。因此喂养人应正确对待婴儿“厌新”问题,耐心反复多次地喂养,就会改变婴儿恐惧新食物的心理。同时食物的添加应注意由细到粗的过渡,即泥、茸状(半固体食物)、碎沫、成人食品(固体食物);6个月的婴儿出现将固体食物向后送达咽部的功能,且婴儿开始出牙,消化系统能分泌较多消化酶,肾功能逐渐成熟,此时,应适时给予婴儿固体食物,这是人类吞咽固体食物功能发展的关键期。如果6个月迟迟不喂固体食物,这一能力在关键期得不到发展,婴儿吞咽固体食物的功能会下降。因此7-8月龄后应将食物做成“指状”或“条状”,便于婴儿抓、握到口中,促进婴儿咀嚼吞咽功能发育,也有利于牙齿发育。防止日后挑食、偏食、拒食等不良进食行为的发生,为1岁后正确进食、均衡膳食打下基础[6]。若在此期的辅食添加过程中辅食品种单一化、流质化、重口味化,对幼儿口腔发育及饮食结构产生影响。由于口腔发育不良,小儿表现为咬—嚼一吞咽的不协调,进而拒绝进食固体和半固体食物,或进食这类食物很困难。使得幼儿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成为儿童厌食的主要影响因素。到12个月左右,幼儿口腔的下颌运动产生了食物在口腔内的转动,这对磨咬纤维性食物和感觉食物十分重要。因此,在婴幼儿期尤其是出生后12个月,应根据他们的发育状况,逐步改变食物性状和摄食方式。切勿操之过急,否则会加重婴幼儿身体的负担,造成婴幼儿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的迟缓,对其健康产生近期和远期的影响。

4改善辅食添加的建议

目前母乳喂养已有广泛的知晓度,对于婴幼儿辅食喂养虽然能从一定层面上得到推广,由于认识不到位常出现辅食添加时间过早或过晚,且种类少、质量差、添加顺序及性状过渡等问题,使得婴幼儿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及时合理添加辅食是保证婴儿良好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作为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饮食指导应起着积极的作用。建议定期对婴幼儿喂养及看护人员进行知识宣讲,指导婴幼儿喂养和辅食添加,提高看护人员的营养知识,进而提高婴幼儿的喂养能力,通过喂养及看护人员与儿科医务人员进行不断反馈与调整,以使婴幼儿的辅食品种更加丰富,添加时间趋于合理,婴幼儿摄取的营养更均衡。从而有效改善我国婴幼儿饮食结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

参考文献

[1]王晓莉,王燕婴幼儿喂养习惯研究现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3):189-190

[2]汪罡传,洪黛玲儿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63

[3]诸福堂实用儿科学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姜桅,冉隆容,等成都市婴儿辅食添加知识及喂养行为状况调查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5(3):321

学习婴幼儿护理范文3

那么,面对似乎懵懂无知,又无法用言语沟通的婴幼儿,家长该如何进行良好的心理养护呢?

对孩子来说,亲情是天然的和谐剂、营养素和定心丸,母爱更是能促进婴幼儿健康地生长。孩子自出生后,就不断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刺激,形成条件反射,这标志着其心理活动的萌芽和发展。此时,婴幼儿迫切需要感情上的亲近和身体上的,母亲应多给孩子必要的和情感依托,如皮肤、身体接触、抚摸等,这对婴幼儿心理发育有很大帮助。婴幼儿长久地处在自己熟知的母亲身边,就能避免产生害怕的情绪,继而避免出现易哭闹等情绪障碍。

家长要多给孩子动作、行为发育的帮助和训练,促使孩子逐步适应环境和外界刺激。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刚出生时,和成人离家一样有恋巢心理。因此,要在一定时期内延续子宫时代的环境和习惯,如抱孩子时将他的头搁在妈妈心脏处,让他能听到妈妈熟悉的心跳。为了锻炼孩子承受外界刺激的能力,还可以帮他做些轻柔的运动,缓解肌肉紧张,如抬头、翻身、站立、四肢伸展等。这些是为了避免孩子因环境的突然改变而产生心理不适应。当然,这些训练应逐步加强,而不是给予“突袭”。

为培养婴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家长在护理期间多逗孩子,说说话,唱唱儿歌,传达自己轻松愉快的心情,既能增进孩子听力,又可培养其乐观情绪。

另外,家长还要有意识地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智力开发,这有利于辅助孩子心理成长。一位母亲说,在她的孩子6个月左右时,她每天都定时翻看色彩鲜艳的儿童读物,在她讲述书中内容时,孩了听得很专注。有一次,她翻书略作停顿,孩子竟表现出烦躁、欲哭等情绪,直到她重新开始翻阅,孩子才安定下来,结果这个孩子长大后不仅爱看书,学习也颇自觉。这说明孩子小时候的习惯对未来的学习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在婴幼儿逐渐对周围世界有所认识后,家庭气氛也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带来一些影响。因此,保持亲情间和谐、愉悦、轻松,对孩子先天禀赋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习婴幼儿护理范文4

一、家庭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重视不足

不少家长对“现代的三维健康观”理解偏颇,将幼儿健康简单局限为生理健康,尤其看重幼儿体重和身高的增长、幼儿园的膳食搭配是否合理等,没有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摆在应有的位置。部分家长和教师比较偏重幼儿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较少考虑幼儿的兴趣和心理承受能力,对幼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等更是关注不足。

(二)忽略家庭中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从主观上将幼儿的教育责任完全推向幼儿园,忽视家庭作为第一环境的教育与影响作用。有的幼儿园只关注园内的教育,如何将教育延伸至家庭、社区,如何整合多种教育资源,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未得到广泛的重视。

(三)缺乏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

调查发现,家长普遍缺乏基本的幼儿心理健康知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也很落后,甚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师或者专业心理医生的职责。相当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被简单地用社会教育、德育工作代替了,把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片面地归为思想品德问题等,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缺乏一定的教育实践指导,家长对提到的常见心理卫生问题普遍感到一筹莫展。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生活中的渗透策略

家庭是婴幼儿来到人世间的第一生活环境,也是伴随他们终生成长的特殊环境。因此,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渗透、融合于家庭教育中,父母在促进婴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与养育行为,适度调整并构建科学的亲子关系。通过多方努力使婴幼儿保持积极情绪,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最终实现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一)环境渗透———提供适合婴幼儿需要的物质条件

2001年5月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须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提到家庭中的环境条件,首先装修要适当,避免“成人化”和“贵族化”。一方面,应考虑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防止“成人化”。要求运用鲜艳的色彩、生动形象的造型等,营造遐想、天真、烂漫的氛围,以激发婴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引起轻松愉悦的感受。要给他们提供拼、插、撕、搭等自作和探索的材料,便于自主选择游戏,不能画地为牢地限制婴幼儿的活动。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家庭条件,防止片面追求“贵族化”。豪华的装饰并不一定能激发孩子的兴趣。相反,虽然家庭居住条件有限、生活简朴,但父母能够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成长需要,因陋就简“挤出”一点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留出一个墙角或是腾出一个抽屉,让孩子把自己喜爱的物品好好珍藏、仔细保管,甚至在客厅或阳台划出一角,作为孩子展示自己作品的“展览区”。这对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发婴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家长考虑到婴幼儿身体各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完善,独立生活能力还很有限,注重为婴幼儿的生活自理创设一定的便利条件,布置合理、简洁大方、清洁卫生。这样不仅有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而且能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环境布置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以锻炼幼儿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其体验到“劳动”的喜悦和“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主人翁意识。为幼儿选购玩具时,除了要符合安全卫生的基本要求外,还要注意对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应有良好的作用。玩具在外形和功能上要能够吸引幼儿,引起幼儿良好的感知觉和情绪情感,能激发幼儿想玩、爱玩的兴趣和愿望。那些带有恐怖色彩、易引起感知觉不适以及具有迷信、色情意味的玩具,不宜给婴幼儿使用。

(二)营造氛围———创设宽松、愉悦的家庭精神环境

与相对显性的物质环境相比,家庭的精神氛围对婴幼儿的成长影响更加深刻而长远。一般来说,亲子关系是否和谐融洽,父母是否理解、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能否与孩子推心置腹地沟通交流,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要满足婴幼儿成长的特殊心理需要。依恋是人类最初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情感,是婴幼儿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心理营养素”,是几乎一切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它通常在出生后5个月~6个月至9个月~10个月明显表现出来,在1.5岁~2.5岁时达到高峰。对这一阶段的婴幼儿来讲,特别需要父母给予充分的和照顾,多抱孩子、多陪孩子,为其提供足够的安全感,避免孩子恐惧和焦虑情绪状态的出现。要为婴幼儿成长提供良好的模仿榜样。父母作为婴幼儿的重要模仿对象,自身的言行对他们的情绪、性格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要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特别是在面对婴幼儿时应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将烦恼和忧虑等消极情绪置于一边,饱含激情地生活,努力以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感染孩子。同时,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形成一种乐观活泼、积极向上、宽松愉悦的良好氛围。在这样的精神环境中,婴幼儿逐步学会宽容别人、悦纳自己,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这些恰好是婴幼儿必须具备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养成教育———坚持科学的教养观念

要尊重、理解、关爱幼儿。长期以来,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独断专制型———“严”得过头,父母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子女被认为无独立人格、不存在个人意志,父母在遇到问题时处理方法简单粗暴。另一极端则是溺爱迁就型———“爱”得过分,把子女当“小祖宗”、“小皇帝”,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这两种关系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当我们把无私的爱赋予孩子时,一定要提出适度的要求,否则这种关爱就成了溺爱和放纵。要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教师,“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1〕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特殊环境,从小培养婴幼儿良好的睡眠、盥洗、进餐、排泄等生活习惯,这是孩子适应将来生活的必修课。要运用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幼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及能力大小。婴幼儿是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要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既要为他们的现实发展负责,又要有助于拓展经验和视野,更要为孩子们的可持续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定基础。此外,由于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婴幼儿的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例如出牙时间的早晚、动作能力的发展、自理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可能不完全一致。要学会欣赏幼儿。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关键在于父母能否及时发现。合格的父母应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不必过多采取物质奖励,有时一个微笑、一个拥抱甚至一个赞许的眼神同样具有重要教育作用。

(四)引领成长———给予婴幼儿共同指导与引领

父母要努力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引路人。家庭教育要走出“提前传授书本知识”、“只看重考试成绩”的狭隘境地。现代父母应该把家庭当作培养孩子情感、意志、兴趣、习惯和能力的主阵地,为孩子的童年幸福和终生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父母要和孩子共同学习。在提倡“终生学习”、“终身教育”的时代,父母注重自我发展、勇于进取,不断从书本中汲取营养、从实践中接受锻炼,这会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特别是全家人的共同进步和发展,能够为幼儿创造积极进取的精神氛围。父母要多和孩子一起游戏。家庭中要有意识为孩子创设亲子游戏的环境和条件,主动转变角色,成为孩子共玩同乐的亲密伙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尤其是父亲更应该认识到自身的性别优势和个性特点,成为孩子最好的玩伴。父子或父女游戏更有助于孩子果敢独立、自信坚强的良好品质的培养以及创造力和想象力等的发展。

(五)同伴学习———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和条件

学习婴幼儿护理范文5

关键词:婴幼儿服装;功能性设计;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84-01

婴幼儿服装是指年龄在36个月以内或身高在104cm及以下的婴幼儿使用的服装。中国是人口大国,近几年随着新一轮人口出生潮的来临,中国婴幼儿服装需求逐年上升,全国每年童装销售量在6-8亿件,并在近几年内每年保持8%的速度增加。婴幼儿服装成为继女装之后新的服装消费热点。

如何使生产出来的婴幼儿服装不仅美观,而且能够承担相应的功能性作用,在进行婴幼儿服装设计时,就不仅应该注重服装的外在美观性,还应该加入婴幼儿服装的功能性设计。

一、婴幼儿服装功能性的内容

(一)服装的气候调节功能

婴幼儿的皮肤相对成年人来讲,皮肤壁更薄,不像成年人那么汗腺发达,因此不能主动排汗,免疫力差,抵抗力弱。婴幼儿的服装要求在能够调节人体体温,在穿着时针对环境的冷热条件,不仅能够保温保暖,还要透气吸汗,排湿。在这一点上,就比成年人对服装的要求更加高。

(二)服装对皮肤的保护功能

婴幼儿的皮肤相对成年人来说,更加细嫩,更容易受到外界细菌及有害物质的侵害。服装的pH值在微酸和中性区域有利于人体保护,如果服装酸碱不当,将导致皮肤表层的天然屏障遭到破坏,刺激皮肤,滋生细菌,引起疾病。婴幼儿用品(A类产品)和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B类产品)的pH值要求为4.0~7.5。甲醛、重金属残留、可分解芳香胺等有害物质会损害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在婴幼儿服装也被禁止使用。

(三)服装的安全防护功能

婴幼儿服装本身应该柔软亲肤,防止过硬的面料划伤婴幼儿的肌肤。同时,婴幼儿的服装设计应考虑小孩子多动、好玩的特性,经常会练习爬行,以及身体扭动,婴幼儿服装的造型设计应该为孩子的成长、活动留出空间。

二、婴幼儿服装功能性设计

(一)针对气候调节的设计

婴幼儿服装保温保暖功能要求尽可能采用天然纤维面料,而不使用化纤面料。天然纤维包括棉、麻、羊毛、蚕丝等纤维,化学纤维包括涤纶、腈纶、醋酯纤维等。棉纤维具有吸湿性强、透气性好的特点,可以作为婴幼儿贴身服装生产采用的面料。婴幼儿的头顶、手心、后背都爱出汗,专为婴幼儿设计的帽子、手套等服饰配件可以起到保暖吸汗的作用,还可以防止婴幼儿不小心抓伤自己。

(二)针对皮肤保护的设计

在婴幼儿服装的生产与消费上,更应该注重安全因素。在《婴幼儿服装标准》中就明确规定了服装中砷、铜、甲醛等物质含量的具体标准,就是为了保护婴幼儿的皮肤不会受到外界物质的侵害。许多童装企业表示,婴幼儿服装面料的选用要严格参照《婴幼儿服装标准》执行,尽量避免金属配件、吊饰、亮片小珠子的使用,尽量不用印花工艺而采用绣花工艺替代。对于婴幼儿面料的选用,也会与上游纺织面料行业沟通,在婴幼儿服装的面料中禁用可分解芳香胺染料,pH值夜必须限定在4.0至7.5之间。尽量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生产绿色环保的婴幼儿服装产品。贴身服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减少衣片数量,缝份放在服装外侧,洗涤说明、商标、号型标志可以缝在服装外侧或者粘贴的服装上。

(三)针对安全防护的设计

0~1岁(婴儿期)的体型特征是胸、腰、臀围度差异不大,下肢占总的身长比例较短,身体前凸后凹。为了减轻婴幼儿腹部压力,保护内脏器官发育,应该多采用“背带式”或“睡袋式”结构,设计时注重服装腹部保暖性能,保证小孩不会着凉。1~3岁(幼儿期)的体型特征是小孩的运动机能开始明显发育,凸肚状态逐渐消失,腹部逐渐平坦,腰身逐渐形成,四肢的增长也比以前快,臀围略大于胸围。婴幼儿的头较大、手脚段、骨骼柔软,应该穿着袖子宽大的衣服,领、肩部多采用无领设计,避免穿脱时候摩擦颈部皮肤,减少或尽量不采用系绳的设计,避免抽拉时用力过猛造成婴幼儿肢体的损伤。小孩子多喜欢用嘴咬衣服的袖口、领口周围,因此要保证婴幼儿服装面料的无毒、环保、安全。同时,服装上尽量不要使用金属配件和坚硬的装饰小物件。

三、婴幼儿服装功能性设计发展前景

婴幼儿服装作为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服装门类,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这样的现状首先与我国建国以来第四次婴儿潮的到来有关,其次更主要的是现在的家长们健康环保意识的提高,对婴幼儿服装的安全性能更加重视。这就要求婴幼儿服装的生产和设计者们要了解和研究婴幼儿的生理特征和行为特性,找出婴幼儿服装功能性的需求所在,满足日益提升的婴幼儿服装功能性需求。

学习婴幼儿护理范文6

为贯彻落实国家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政策,提高我县农村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能力,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根据国家和省相关文件的精神,按照县

委、县政府、人社局及相关部门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调动各部门和社会群众团体的积极性,以技能培训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全面提高我县农民的技能和整体素质,以便促进我县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地方经济服务。 

本年度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坚持按需培训、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引导性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培训与配套服务及转移相结合等原则,充分利用现代职业教育培训的有效资源,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培训质量。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使参训人员增强纪律观念和公民道德意识,掌握一技之长,树立新的观念和艰苦创业、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意识,力求进步和发展;通过就业转移,使家庭增收,摆脱贫困,实现致富。 

三、培训实施 

(一)培训对象 

女性年龄18周岁以上、50周岁以下,准备育婴工作的中国公民,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热爱小孩,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

(二)培训要求 

通过育婴员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使学员了解营养素的基本知识,婴幼儿母乳喂养、补充食物的重要性及喂养方法;了解不同年龄婴幼儿的基本生活规律生活卫生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够记录婴幼儿生长监测图,对预防接种反应及时处理,还可以对常见疾病处理,预防意外伤害,并对婴幼儿进行动作技能训练,智力开发,社会行为及人格培养。

(三)培训时间及课时 

每期培训22天,总课时为176课时。

培训方式由理论教学和实操两部分组成,理论培训时间占40%,实操为60%。

(四)培训课时分配表

序 号

模  块

课  时

合计

理论

实操

1

育婴师的职业道德

7

7

2

育婴师基础知识

9

3

6

3

饮食

9

3

6

4

饮水

9

3

6

5

睡眠、二便与三浴

9

3

6

6

卫生(居室、个人、四具)

9

3

6

7

生长监测

9

3

6

8

预防接种

9

3

6

9

常见疾病护理

17

7

10

10

预防铅中毒

6

3

3

11

预防意外伤害

9

3

6

12

动作技能训练

28

6

22

13

智力开发

28

6

22

14

社会行为及人格培养

9

3

6

15

实施个别化教学计划

9

3

6

总课时

176

59

117

(五)培训方式

1、学校面授  组织相关人员到学校对培训人员进行集体面授。

2、实地训练与考察  培训期间,组织受训人员进行现场技能训练,加强受训人员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认识、理解与掌握。

3、理论教学与情景模拟教学相结合。

4、理论教学与穿插案例相结合。

(六)课程开设与考核方式

1、培训方式由理论教学和实操两部分组成,理论培训时间占40%,实操为60%。

2、参与培训的学员,如无其他特殊原因,都应参与对每一项目的学习与考试考核,对学习合格的学员颁发技能等级证书及对口安排就业。

3、在培训的最后一日,对学员实行育婴员理论测试与实操职业技能测试。

4、通过考试的学员,将会由培训学校颁发结业证,如通过国家育婴员职业技能测试,则可领取育婴员资格证。

四、组织管理 

(一)领导小组 

为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质保量地完成培训任务,成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如下: 

组 长:白光军 白成林

副组长:岳国良 刘继文 刘宗国

下设办公室

主  任:刘宗国 刘继文

成 员:许福军 刘彦丰 吴雪峰 郭雅婧  张立红 曹永军 高向光      

(二)宣传发动 

抓好培训学员的组织,通过传单、广告、宣传媒体等形式,大力宣传培训政策,并通过乡镇、村委会等相关单位协助组织学员。 

(三)制定方案 

制定相应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实施方案,做到先组织发动,然后根据报名资料编班、拟定授课计划、安排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和内容,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才申请开班授课。

五、有关要求

1、加强对培训政策的组织学习,要求每位实施人员都要认真领会,吃透文件精神。 

2、抓好对培训教师和学员的管理,要求教师认真备课,组织教学,上好每一堂课,要求学员必须按时上课,不准随便缺勤,确保培训质量。  

3、学员要服从领导,听从安排,按要求提供相关证件复印件。

六、育婴师培训课程表

时间

上午(8:30-12:00)

下午(2:00-5:30)

第一天

育婴师的职业介绍

育婴师的职业道德道德规范和工作常规

第二天

指导母乳喂养及包裹、穿脱衣服和抱孩子

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

第三天

添加泥状食品

泥糊状食物的制作

第四天

喂水的原则

喂水的方法

第五天

睡眠、尿布的使用和控制婴幼儿二便

婴幼儿的三浴训练

第六天

居室卫生、个人卫生

四具消毒

第七天

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为婴幼儿测量体温、数脉搏

第八天

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

预防接种注意事项及程序

第九天

常见疾病护理的基本原则

带婴幼儿就医

第十天

患病婴幼儿的基本照料

新生儿常见疾病护理

第十一天

环境中的铅是造成儿童铅中毒的基本原因

铅进入体内的途径

第十二天

意外伤害概述

婴幼儿常见意外伤害的原因及预防

第十三天

粗大运动发育规律、影响因素及异常发育

粗大运动发育评定指标

第十四天

精细运动发育规律、影响因素及异常发育

精细运动发育评定指标

第十五天

主动操训练

被动操训练

第十六天

感觉统合

运动综合训练游戏

第十七天

婴幼儿语言能力概述

婴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观察与评价

第十八天

婴幼儿感知能力概述

婴幼儿感知能力发展的观察与评价

第十九天

婴幼儿认知能力概述

婴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观察与评价

第二十天

婴幼儿自理能力和良好情绪行为的培养

婴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规律、特点与培养方法

第二十一天

个别化教学计划的类型、原则与方法

正确使用测评结果的要求

第二十二天

考试

考试

学习婴幼儿护理范文7

【关键词】依恋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

依恋是儿童早期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广义上的依恋是指婴幼儿与养护者在感情上的纽带关系以及行为上的亲密寻求的结合[1]。最初对依恋进行研究的是鲍尔比,在其经典的三部曲《依恋与失落》中,提出了依恋的生物学理论,阐明了亲密关系的焦虑缓冲功能和身体保护功能以及人际交往经验作为个体一生中情绪调节源泉的重要意义[2]。在鲍尔比理论的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艾斯沃斯总结了依恋风格的研究界定了并验证了三种依恋关系的类型:安全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根据他们的研究,当婴儿能够获得依恋人物时,安全依恋型的个体能体验到亲密感、情绪和身体的安全型,能够与主要照顾者建立更加积极的互动关系,在母亲离开时焦虑表现较少。安全依恋促进个体形成整体的自我价值观和归属感,进一步促进儿童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而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和矛盾型)会妨碍个体自我的发展,伤害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给个体带来长期的消极心理后果[3][4]。

1 依恋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的影响

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或机制管理和改变自己情绪的过程。它是个体早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常态和病态心理发展的关键机制。在艾斯沃斯的类型说之后,人们开始从多方面来研究依恋,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依恋关系和情绪调节的关系,他们指出,依恋策略是个体情绪调节的指标,个体采取何种情绪调节策略受其依恋关系的影响。在安全依恋感区域内的个体,策划年高位安全风格,个体焦虑和回避低,对亲密和相互依赖感到舒服;安全依恋的个体认为自己的情绪反应会得到重要他人的积极反响,从而在压力面前会采取寻求他人支持的情绪调节策略或其他有建设意义的策略。我国的学者从亲子依恋对新入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方面做出结论,在亲子依恋适中的家庭中,新入幼儿园的孩子情绪方面的焦虑情绪较低,并且随着入园时间的增加焦虑反应越来越低趋近消失[5],这说明依恋关系的确从某些方面影响到幼儿的情绪调节。

1.1 依恋对象是儿童情绪的“外部组织者”

由于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限制,他们的情绪调节过程经常需要来自看护者的外部支持,依恋对象由此像是儿童情绪的“外部组织者”。年幼儿童父母的首要任务是用多种策略,包括直接干预、榜样、选择性强化、控制环境和言语说明等管理和指导他们孩子的情绪经验。婴幼儿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经常在相对自然、非结构化的情境中进行,依恋对象的帮助幼儿调节情绪时就决定了儿童的自我调节方式。

1.2 儿童在与依恋对象交互作用中学会情绪调节

对婴幼儿来说,抚养着的分别或者离开与他们的失望和焦虑紧密相关,抚养者的出现也会带来安全和快乐。养护者帮助婴幼儿发展重要的情绪调节机能来应对不同类型的情境。首先,观察学习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学龄前儿童在与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中通过观察成人控制自己感情的过程,逐渐形成自己的调节情绪的策略。其次,成人—儿童之间的交谈为儿童情绪调节提供了技巧。在儿童与父母的交谈中,父母经常地要求孩子描述自己的愿望和遇到的困难,表达自己遇到的消极情绪,父母也相对应的给孩子传授解决相关问题的策略方法,有利于儿童逐渐掌握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

1.3 依恋对象能提供身体和情感的安全依赖

依恋对象与儿童积极的情感交流时儿童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依恋对象的存在时情感调节策略变脸的重要来源。依恋对象是亲密维持的目标,任何年龄的人在需要时都倾向依恋对象寻求亲近,并且在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焦虑。依恋对象提供身体和情绪的安全“天堂”,婴幼儿在产生消极情绪时可以寻求依恋对象身体的呵护,获得身体的舒适和心理的支持。依恋对象提供安全基地,婴幼儿可以利用它探索和学习这个世界,并且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人格。

2 依恋影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1 依恋影响儿童的入园的焦虑水平

我国已有研究表明,已建立“亲子依恋”的小儿对探究周围环境有较高的兴趣,三岁时主动性,自我控制的发展都较好,能友好的与同伴交往,对哈尔滨新入园的89名儿童进行调查显示,哈师大幼儿园两个小班53名幼儿中新入园是表现出“焦虑反应”的有26名,占49%,哈尔滨市南岗区蓓蕾幼儿园36命中有19名,占52%。入园过一个月以后仍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各占18%和20%,三个月后仍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幼儿各占4%和6%。据了解,一到幼儿园就没有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幼儿以及一个月以后能够适应幼儿园环境的幼儿与后来还不能适应幼儿环境的幼儿相比,是“亲子依恋”的程度以及形成的根源不同,前一种群体“亲子依恋”较适中,后一种群体是“亲子依恋”过重所造成的,他们大多生活在核心家庭,在家的生活起居完全靠父母或父亲。家长的保护意识太强,生怕自己的孩子脱离了父母的照顾无法生存,这种心理意识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可见适中的亲子依恋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过重的亲子依恋或过轻的亲子依恋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2.2 依恋对儿童人际关系的影响

婴儿期的人际交往对象首先是父母或接近的成人,1岁以后出现与同伴的交往,而早期依恋对儿童的人际关系具有预后的作用。就有依恋安全感的儿童,对父母有信赖感,这样,父母就可以树立自己的威信。父母与他人的交往行为就自然成为儿童的榜样,儿童在与父母的交往中也可以学到许多行为规则和交往的技巧。同时,儿童也乐意接受来自父母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积累成功的交往经验和掌握交往技巧。另外,大量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的相关较为一致。总之,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不良人格特征和行为预示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的困难,而安全一脸儿童由于其具有的亲社会行为、合作、友善、自信、信任他人等健全的人格特征更可能受别人的喜爱而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婴幼儿的早前建立的亲自依恋的良好与否严重的影响了婴幼儿未来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这就要求年轻的家长努力地去与孩子建立良好的适当的依恋关系,促进孩子的发展,当幼儿走入幼儿园之后,幼儿园的老师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幼儿把已建立的在抚育人身上的依恋情感转移到幼儿园的教师身上来,促进新入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丽珠.董光恒依恋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儿童发展与教育,2006,4.

[2] bowlby.j.attachment and loss:vol.1.attachment (2nd ed.) [j].new york:basic books,1969.

[3] 董会芹.情绪调节与个体依恋策略的形成机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2卷第1期

学习婴幼儿护理范文8

二胎政策的正式实施,许多家庭开始计划孕育二孩,随之出现住宅空间紧张,婴幼儿的身心健康等问题,尤其是对婴幼儿居住生活空间的安防保护等人性化设计更是必不可少。

婴幼儿生理心理特点

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不仅仅是生理,心理也发生着很多变化,我们需要了解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特点。

根据保加利亚心理学家培里奥夫教授的建议,人为地将童年分为五个时期:

婴儿期(出生到两岁)

乳儿期(2个月到14个月)

托儿期(14个月到3岁)

幼儿期(3到6)

生理方面的特点:身体发育不完善,骨骼软,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多,皮肤粘膜、淋巴等组织的屏障作用不足。

心理方面的特点:触觉和嗅觉灵敏、喜欢探索、有一定模仿能力及思维能力。

婴幼儿人性化设计

1.设计要点

从婴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得出,他们的发育迅速,所以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和尝试就会比成人多,畏惧感相对较弱。最熟悉的地方是家,最先接触和了解活动的地方也是家,所以针对婴幼儿的人性化设计体现在以下几点:

2.安防设计

攀爬后从高处跌落而导致的伤害是最大的。针对这一问题,例举几个在实际案例中的设计:

①防攀爬跌落设计

对室内楼梯这个危险易发垂直交通做了一个特别的部品(图1、2),这个部品的第一台阶的高度超过他们可攀爬范围,起到有效阻拦的效果,又不影响成人行走,在需要搬家具时,可以移开。

婴幼儿爬上餐桌椅后也是很危险的事情,所以餐桌椅统一做了特别设计,使用时可以移出,用完可以合并成一个整体,高度既适合成人用餐也阻挡了婴幼儿攀爬(图3)。

②防护栏杆

楼梯平台处,结合周边空间,分别设计了一个可折叠式护栏,作用是防止婴幼儿在空间活动时不慎跌落;在不需要时可将它折叠起来靠墙放置,不占用通道空间(图4)(图5)。

(2)触电保护设计

插座是室内环境中比较危险的,即使现在的插座都带有漏电保护功能,但插孔本身存在一定的隐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个盖板,等于增加了一道防护板,也可以与周围装饰相呼应,不影响美观(图7、8)。

如(图9)所示,桌面、台面或家具上的插座,可选此类安全型面板(面板左移才能插入孔中),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安全性。

另外,台灯和电器要安装漏电保护器,最好选用有安全变压的电器。

2.固定陈设设计

①避免使用大面积玻璃和镜子,比如玻璃隔段和低矮的玻璃门,防止玻璃被孩子碰碎而受伤,小块的注意严格固定。

②家具的边角和把手应不留棱角和锐边,桌椅角要尽量制成圆滑的钝角,以防被孩子撞上,已有的家具转角处要安上保护套。

③玩具架、书架不易太高,应以孩子能自由取放为好,且要放稳。衣柜等其他高柜类注意采取固定措施,以防孩子攀爬后柜子翻倒砸伤。

④房间窗口、落地窗要安装安全栅栏,

般高层建筑的房屋都有护栏,在装修中不要轻易拆除,如果更换一定要满足规范要求。

⑤注意家中窗户边不要设置儿童的床具和桌子,孩子可攀爬的家具不要设计在窗口。

3.防噪音设计

声污染是常见的,任何的噪音,对婴幼儿来说都是一种伤害,所造成的伤害也不小。在婴幼儿阶段,是宝宝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中枢神经系统还处于一个发育尚未完整的状态,若受到噪音的刺激,这也相对的对大脑发育造成影响,比如他们的听力、食欲、睡眠,也问接地阻碍了宝宝的智力、语言、反应、判断等一些用大脑控制的行为发育,后果相当可怕了。

隔音效果差的门窗,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更换为双层中空玻璃窗,或在室内加设一扇。进户门和室内房门可安装包覆式密封条,效果能达到35分贝左右,基本听不见噪音。家具的抽屉、门扇可以在铰链处安装阻尼,有效防止噪音的产生。

4.室内色彩人性化设计

家是婴幼儿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住宅的室内色彩设计应以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要做到既丰富又协调、繁而不烦、艳而不厌。儿童房的墙壁、天花板的颜色应选用温和的中性色涂料,且预留一面墙(或部分墙面)进行不同装饰,例如根据季节、节日的主题等进行色调的变换,配以幼儿手工、绘画作品等内容组成各种画面,获得完美的效果。

结论

现代社会的室内环境设计早就不仅仅满足使用,它必须同时满足多重需求,不但要有技术的、理性的、环保的层面,而且应该包涵更多艺术的、感性的因素。在文中,笔者将人性化与婴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相结合,考虑他们的承受力和需求变化,力图建立一个符合婴幼儿健康发展的室内空间环境。

学习婴幼儿护理范文9

__年,我市妇幼卫生工作将坚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母婴保健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等上级政策规定,紧紧围绕妇女、儿童两个发展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不断加大对全市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力度,努力提高全市妇幼保健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思想政治工作

新的一年,党支部工作将继续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十七大会议精神,认真履行职责,继续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及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抓好了党务、党员点评、共青团、工会、计划生育及综合治理等工作,使各项工作都能再上新台阶。

(一)加强党性教育,积极开展“两好一满意”、“创先争优”活动,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医德医风建设。党支部要积极开展民主生活会,把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加强政治学习、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积极开展“两好一满意”、“创先争优”活动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全体干部职工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等,同时广泛开展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培养全院干部职工识别和抵制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还要通过看录像进行正反方面的典型教育,警示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自觉性。开展医德医风、职业道德、文明服务、反商业贿赂、“两好一满意”、“创先争优”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继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确保《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学习计划》、《学习制度》等文件要求得到有效的实施,着重注意两个问题:

1、把握好学习时间,每周二、四下午为固定集中学习日,另外工作之余加强自学,认真仔细地做好学习笔记,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

2、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关键在于取得成效。要坚持边工作、边学习、边整改,让人民群众从一开始就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气象和领导干部展现的新形象,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积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及工会、共青团、老干部、知识分子、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安全生产以及宣教系统计划生育已婚育龄妇女查体等工作。

二、群体保健

(一)继续加强产科建设,巩固和完善两个系统管理,努力降低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切实加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产科建设,不断提高基层产科服务水平和急救能力。严格按照《山东省助产机构管理办法》的规定,切实加强产科、儿科建设,提高助产机构整体实力,完善妇幼保健工作管理制度和技术服务规范,加强医院产科儿科的基础建设和技术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危重症孕产妇监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的服务功能建设,提高急救能力。同时,严格按照《山东省高危妊娠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高危妊娠评分标准,积极做好高危妊娠的筛查和管理工作,有效降低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儿童系统管理工作。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市有效减低两个死亡率的高低。进一步加大两个系统化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监督力度,针对目前我市两个系统化管理存在的工作开展不平衡的问题,加大对全市妇幼保健工作人员两个系统化管理的系统培训,规范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做到领导重视、人员到位、基础设施健全,年内确保孕产妇保健管理率保持在90%以上,儿童保健建档率达到90%以上,服务实现规范化、程序化,扎实促进全市孕产妇和儿童保健服务工作的开展,保障妇女儿童身心健康。

3、加强爱婴 医院管理,促进母乳喂养。

严格按照“爱婴医院”、“爱婴卫生院”标准要求,积极促进母乳喂养工作,以各种形式宣传母乳喂养知识,提高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

(二)进一步严格《出生医学证明》的规范管理。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省“母婴三证”科学管理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堵塞管理漏洞,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做好《出生医学证明》的管理和发放;全市一级医疗保健机构《出生医学证明》的打印统一由我院负责,由各一级单位加盖出生医学证明专用章后再发放给新生儿父母。二级及二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要严格《出生医学证明》的报批、领取和管理程序。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市《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制度,做到专人领取、专人保管,证、章分开,网络化管理,严格执行省卫生厅有关收费标准,严禁出现搭车收费等现象,保证《出生医学证明》使用和管理工作依法顺利开展。

(三)扎实开展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和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

把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孕妇增补叶酸项目及“两癌”筛查工作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健全领导机制的基础上,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做到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举办项目培训班,以提高农村妇女免费增补叶酸目标人群覆盖率,确保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和增补叶酸项目工作的顺利完成。

(四)继续做好全市婚前保健工作,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在巩固__年我市婚前保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20__年一是进一步加大婚前保健工作力度,改善服务环境,严格服务规范,创新婚检服务模式,做好以人为本的婚前保健服务,强化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继续保持全市婚前健康检查工作全覆盖。二是努力扩大产前筛查覆盖面。严格按照《产前筛查技术管理办法》、《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等要求,完善筛查网络,规范技术服务,提高诊断水平,扩大筛查覆盖面。同时做好阳性病例的追踪、随访和治疗。使全市出生缺陷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五)加强妇幼卫生队伍建设,不断巩固和壮大妇幼保健网络。

实现“一法两纲”目标,加强妇幼卫生人才队伍特别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是开展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各乡镇卫生院及市直医疗单位要配备充实好妇幼保健人员,注重加强相关人员的妇幼卫生知识与技能培训,鼓励妇幼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术活动和继续教育,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岗位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适应工作开展。今年上半年将举办“全市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培训班”,下半年将举办“全市妇幼卫生信息及三项监测培训班”和“全市妇幼保健村级人员培训班”。同时乡镇卫生院要加强妇幼保健人员的自身培训和对村级妇幼人员的配备和培训工作,巩固和健全全市妇幼保健网络。

(六)积极开展妇女常见病防治和托幼机构管理,提高全市妇女儿童保健水平。

针对妇女儿童不同时期生理特点,开展系统卫生保健服务。在现有妇女保健、儿童保健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全市托幼机构的管理,积极开展托儿所幼儿园及托幼教师的查体工作,做好儿童眼保健、耳保健、口腔保健。加强常见妇科病的普查普治工作,积极开展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老年妇女保健,做好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宫颈癌、乳腺病的普查普治。

(七)加强妇幼卫生信息管理,不断提高信息工作质量。

建立健全妇幼卫生信息系统,开展以人为本的健康管理。加强质量控制和部门协调,不断提高工作质量,确保数据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准确率。我市作为孕产妇、5岁以下儿童死亡和出生缺陷部级“三项监测点”,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妇幼卫生信息网络,建立妇女儿童健康信息库,为科学评价妇幼卫生事业、制定妇幼卫生政策提供依据,制定干预措施。上半年辖区二级及二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要按要求完成全省《出生医学证明》的联网工作。

(八)进一步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依法加强妇幼卫生监督管理。

严格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条件和标准,坚持依法准入。对《母婴保健法》、《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山东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的规定》、《山东省助产技术管理办法》、《高危妊娠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检查。认真履行计划生育部门职责,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定期向计划生育部门反馈婴儿出生、婴儿死亡、引流产手术、出生缺陷等相关信息。与计划生育、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密切配合,依法加强B超监管,加强对实施终止妊娠手术人员的监督,杜绝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现象的发生。

(九)加强培训指导,进一步做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按照《全国艾滋病防治示范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方案》和《新泰市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做好卫生技术人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培训、孕妇免费咨询监测和母婴阻断工作,促进全市妇幼卫生工作更好开展。

三、院内工作

从提高服务质量、医技、医护水平入手,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巩固和加强“一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和“爱婴医院”的成果。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山东省一级妇幼保健院评审细则》的要求,强化医院管理,不断提高医护质量。要求各科室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医、技、护质量的管理,提高业务水平。积极开展妇产科各种手术,大力宣传母婴同室、母乳喂养的好处,使母乳喂养率达到99%以上。强化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安全意识,加强“三基”、“三严”训练,不断增加服务项目,拓宽服务渠道,推广适宜的技术,提高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药房工作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争创“放心药房”,做到明码标价,服务至上,并定期检查考核。加强对毒麻药品、精神类药品、效期药品的管理,药品放置实行定点、定位、专柜管理,做到“三查”、“五对”、双签字达100%。

四、教学科研工作

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一是随时安排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学习班;二是提倡员工通过自学、函授等方式开阔知识面,提高知识水平;三是大力提倡和鼓励开展科研及撰写医学 论文,使我院医疗、保健、科研水平得到同步提高。

五、总务后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