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信息工程管理专业集锦9篇

时间:2023-10-09 16:14:55

信息工程管理专业

信息工程管理专业范文1

【关键词】医学类院校卓越工程师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49-02

一、培养目标的探索

医学类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医院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复合型创新人才。以广东医学院为研究对象,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探索,目前仅限于本科阶段,培养目标为可以具体细化为:1.具有较为扎实的医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了解国内外医学信息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2.具有从事医院信息化、医疗信息处理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扎实的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拥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操作技能;3.掌握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具有软件开发、项目实施等工程项目的设计、实施和管理经验;4.具有较强的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终生学习和创新的基本能力;5.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质量、环境、安全和服务意识[1]。

二、培养模式的探索

广东医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拟采用校企联合培养和“3+1”培养模式,将工程师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其中前3学年在校内学习、第4学年在企业学习。企业学习阶段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成败的关键。在本阶段中,应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教育资源优势,包括教师资源、先进设备与技术、实验环境、研究开发条件等,与本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实行优势互补,共同设计与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尤其是注重开发那些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的课程和教材,使得开发出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2]。

2.1校内培养阶段

以培养医疗信息产业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每年从广东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新生中,根据学生入学成绩,按照学生志愿,择优选拔学生编入“信管卓越班”,实行单独管理。每位学生均配有指导导师,并且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跟随导师结合工程项目和课题进行科研训练。

2.2 企业培养阶段

广东医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先后与金蝶医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用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广州惠侨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健迅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灏瀚科技有限公司、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且与其中6家行业巨头共同建立了广东医学院信息工程实习基地。

根据卓越工程师试点企业的要求,经过多次洽谈和认真筛选,我们选择了金蝶医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惠侨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和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作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企业合作方。入选企业均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与积极的合作态度,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具有足够的积极性,并且具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所要求的条件。

根据企业需求以及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确定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在企业培养过程中,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与实践,并由双方导师共同为学生确定研发方向或课题,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建立校企合作联盟,探索校企间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多方位的共赢合作模式。吸收企业及行业专家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指导专业发展规划、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企业或行业专家不少于50%,从企业聘任部分资深专家作为学校师资参与专业技能教学,将企业待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项目设计、研发等)转化为综合设计题目,企业接收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基本技能培训的学生顶岗实习等等。

三、学生来源和规模的探索

3.1 学生来源和规模

广东医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对象是从广东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新生中,按照入学成绩,根据学生志愿,择优选拔,每年选拔30人,进入广东医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3.2 选拔机制

选拔学生的面向对象:面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年级新生。选拔时间:与新生报到入学同步进行。选拔程序:根据学生志愿和入学成绩,由信息工程学院确定具体的录取程序。选拔条件:择优录取,侧重考虑入学时的英语和数学成绩。选拔原则:综合素质优秀、具有工程实践潜力。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过程中,将培养目标、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师资队伍、实践条件(校内外)、课外学习资源等有机的融为一体,引导学生逐渐向前推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程学习、实习与毕业设计环境。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和工程设计的全过程,掌握项目开发、工程设计基本模式与流程,了解企业文化,逐步熟悉国内外医疗信息产业市场,培养学生综合工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信息工程管理专业范文2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双语教学 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35-01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全国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办学项目)已达900余个。中外合作办学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有相对较高及特殊的要求,强调学生完成基础课程外,要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除了强化外语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另一特色就是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本文聚焦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工业工程专业双语课《管理信息系统》,探讨该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

一、本科中外合作办学工业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教育部政策的引导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指用两种语言教授非外语类课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两种语言为工具,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1]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为了应对激烈的世界竞争,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有益尝试,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2]从2001年起,教育部就先后提出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 “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

(二)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要求

对于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用双语进行专业课的讲授不但响应教育部的政策号召,更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要求。

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工程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应用工业工程的知识对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管理、评价和创新,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应用型、国际型高级经济和工程管理人才。为了实现“应用型和国际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二、《管理信息系统》双语教学的探索

(一)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被列为很多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比如计算机类、经济管理类以及工程类专业。但是不同的专业对于《管理系新系统》课程的需求是不同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非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如何应用信息系统的各项技术。比如,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侧重于应用信息系统影响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则更多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变传统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工业工程专业来说,《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旨在研究企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和系统实现企业目标。学生不需要开发系统,只要认识到信息系统是帮助企业实现卓越的运营、开发新产品和服务、提升决策制定和实现竞争优势的主要工具之一,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遇到了生产经营中的问题能够应用适当的管理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或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由于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课堂讲授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所以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点在于思维模式的构建和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体系的构建。

采用双语教学的另一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世界最先进的信息技术都以英文呈现,以双语形式开展《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为今后学习和掌握先进的信息基础奠定语言基础。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考核形式都应该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二)多样化课堂活动

正如前文所述,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任何教材所涵盖的内容都会成为“历史”,对于未来的实际应用并没有太多价值。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讲解教材内容将会导致课堂枯燥无味,学生仅靠被动灌输也很难理解信息技术如何帮助企业实现卓越的运营。相对于传统的单向教学,互动式教学更适合《管理信息系统》。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案例”的形式,通过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产经营问题的案例介绍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要素的作用,再让学生查找相似的案例,掌握相关要素的最新技术。遵循这一教学模式,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Presentation等多种教学活动,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习惯,还能提升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

(三) 多样化考核形式

鉴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考核可以采用组合式考核方式取代传统的考核方式。出勤情况、课堂参与、语言表述、知识应用这些都应该列入考核的范畴,以月考的形式考核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报告考核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以案例分析和小组展示考核学生信息收集、知识点整理、逻辑思维以及语言表述能力。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与教学进程保持一致,认真揣摩每一个知识点,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

三、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双语课程的实践需要任课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既要不断提升专业知识能力和外语语言能力,还要积极探索双语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寻找更适合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的教学模式,推动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双语教学的质量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信息工程管理专业范文3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医药院校 课程体系 专业建设

一、引言

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学和林业信息系统等5个专业整合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简称信管专业)。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科研单位、金融系统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各领域各行业对信息系统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整合并设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顺应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培养适合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宽领域、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多年来,各类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作为来源较为复杂的一个新兴专业,由于其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不同类型的院校对信管专业的内涵、培养目标和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等问题的认识各有不同,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下面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对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二、医学院校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意义及特点

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医药学基础知识、信息管理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医学信息管理、医药信息处理与医疗决策支持系统设计思想和方法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

许多医学类院校为此也相继开设了医学类或医药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我院于2004年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其设置的主干学科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学,主要课程有医学概论、计算机原理、管理学基础、管理系统工程、信息管理概论、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与数据挖掘、医学信息学、信息经济学、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内蒙古医学院将本专业定为管理学类别,采取四年制学制,学生毕业时获得管理学学士。

内蒙古医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是掌握信息管理专业必需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扎实的技术基础理论及必要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创新思维能力、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分析研究和开发能力。对本专业的培养计划和目标是采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既具有现代信息理论基础,又具有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求实和创新精神的信息管理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去向为:在卫生行政部门、大型医院从事信息管理工作;在高等院校、研究部门从事教学、研究以及信息管理咨询工作。在IT行业从事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和信息系统集成工作等。

内蒙古医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定向是十分明确的,代表了大多数已开设此专业的医学院校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从意义上讲,医学院校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当前现代医学和医院管理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大中型医院已相继实施了医院信息系统(HIS)的使用,在临床医学方面和医院现代化信息管理方面正在逐步实现医疗信息化。因此,培养既懂医学基础知识、又掌握现代管理学知识同时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型交叉学科人才,对建设具有高科技、高标准的大中型医院及更先进的医疗信息管理机制,能够更好地为广大民众及患者服务,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开设医学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突出体现医学、医学信息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多门学科交叉的特点,既有与其他高等院校本专业的课程相近内容,同时又要有区别的课程内容,主要区别在医学院校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医药学基础知识,管理学知识方面要侧重于医学信息管理、医药信息处理,而在计算机科学方面更注重与医学有关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如医疗决策支持系统设计和应用、计算机对医学影像的处理、医学资源数据库的开发与管理等,这样设置课程可以让学生就业时能够在医疗卫生领域学以致用,较快地适应现代医学信息发展趋势,或在IT行业从事医学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和信息系统集成工作,为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景。

三、目前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探讨

经过几年的学科建设,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专业办学管理经验,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逐渐显露出当前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某些课程设置的不够合理、核心课程比重不足、课程名称与实际教学内容不符等。这些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时就业方向的选择以及继续深造学业时究竟考取哪一类学科研究生的抉择等方面。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课程体系结构存在问题

课程体系结构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生就业方向的抉择。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范围的理解存在差异,或者受学校师资力量的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在该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结构上的不合理。例如,很多医学院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只是把基础医学课程、计算机技术课程以及管理专业课程进行简单结合,形成三种学科的简单叠加方式,并没有做到有效地融合,而且没有体现出该专业的医学领域方面应用特色。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和调研,发现这种专业课程简单组合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内容方面形成博而不精,广而不深的现象,因而直接影响到学生择业取向,同时也给学生选择考取哪一类研究生带来了难度,有些高等院校在医学、管理类研究生招收方面甚至不愿招收信管专业的学生,原因是认为此专业的学生这两种学科的学习内容都不够全面,即深度不够,不如单科学生基础扎实全面。

2.课程名称和内容设置存在名不符实的现象或者缺乏前瞻性

以我校为例,信管专业中有一门专业课程叫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本应是计算机学科两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但由于学时设置及其他原因,这门课程实际讲授的是Visual FoxPro数据库管理系统,明显与该课程的名称存在较大差距;还有多媒体技术这门课程避开原理直接讲授Authorware应用软件,主要原因是学生很难听懂原理,这样就把计算机的几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都改为注重应用的课程,明显降低了信管专业学生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学习深度,对学生将来如果从事医院系统开发与维护的技术工作带来了不利因素。另外,课程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课程名称应便于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更新,而目前信管专业的有些课程名称过于具体、缺乏弹性,难于适应当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能及时将教学内容调整更新,导致学生在上学期间所学内容还未应用于工作中就已经过时甚至被淘汰,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3.必修、选修课程比例存在问题,培养实践能力环节较弱

必修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的课程,是培养该专业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知识点,而选修课则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及有意识侧重研究学科某方面的课程。由于该专业跨度几个学科,学习负担较重,因而医学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必修课比例重,选修课比例轻,而且在选修课中,专业限选课较多,公共选修课较少,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学生的个性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制约了学生的专业发展。同时,理论课程安排过多,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缺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在就业时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适应和胜任工作需要。

四、对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我们应当意识到,医学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也与其他管理专业有所不同,它并不是计算机与管理专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医学信息管理的理论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高效信息处理的学科,它是多种学科有效结合的交叉学科,培养的人才是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人才,主要在医疗卫生领域进行医学信息处理与医学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工作,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建设一种突出表现医学类应用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涉及了多种学科,而在学生四年的本科培养时间里要把几种学科的本科主要课程全部修完是不大可能的。因此,在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该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能够学以致用,毕业后工作时能较快适应相关工作,满足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此外,还应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合理调整信管专业的必修课比例,多开设一些专业选修课程,以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有利于学生就业或进一步深造时能明确工作或研究的方向。要重视实践教学,坚持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医药企业实践、社会调研、认证实务、专家讲座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体现个性,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设立顺应了当前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国外在较早时期就已经注重此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并做过很细致深入的研究。在国内虽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起步较晚,但各类高等院校都积极响应,先后设立该专业,并已培养出多批相关人才走向社会,很好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而医学类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对医学领域医疗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人才需求还会不断增长,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目前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经过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探索,努力完善专业课程结构的建设,就会逐步解决相关问题,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得更具特色,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高级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叶明全,吴少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医学信息学杂志[J].2007,(5).

[3]张英.医药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法制与社会[J].2008,(7).

信息工程管理专业范文4

[关键词] 信息应用; 财经专业; 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3- 0088- 02

1 引 言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应用早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信息化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了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经济增长。当今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当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已步入快车道,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三网融合、光纤到户建设的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加强,但信息化应用水平还较低,社会各行各业迫切需要大量既懂专业知识又懂信息化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点在财经专业显得尤为突出。财务工作贯穿了企业运营的所有环节,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财务工作质量的高低,还关系到整个企业的运营与发展。当前大部分企业财务信息化应用还停留作业层,主要是采用一些电算化系统提高会计记账的效率,并未达到用信息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目的,以应对信息时代的市场竞争。面对信息化的大环境,管理信息系统(MIS)作为一门综合了计算机科学、 管理科学、系统工程等方面知识的课程,从 1998 年就被教育部确定为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目前被很多高校确立为财经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成为培养基于信息应用的财经专业管理人才的主干课程。

2 财经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全校财经类专业都将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学生大二学年开设,教材、学时、教学计划统一,共计54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MIS 的教学内容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①具体介绍MIS的概念与原理,包括信息、系统和 MIS 的概念以及 MIS 的结构、分类、发展过程等;②MIS开发的技术准备,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等;③MIS开发的管理工作,包括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等;④MIS开发的过程,从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介绍 MIS 的开发过程,包括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维护等过程;⑤典型的MIS系统、扩展、未来的展望,包括ERP系统、CRM系统、SCM系统等。由于前期已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及数据库应用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教学重点放在其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第二、第三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第五部分仅作介绍。理论教学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与开发过程作为主要内容来讲解,实验也以开发为主。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教学目标不明确。长期以来,财经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重点放在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开发方法的讲解上,相对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技术是财经专业学生的弱项,如果将信息系统的开发作为重点来讲解,一方面学生学起来困难,另一方面,学生觉得与以后的专业关系不大,毕竟将来不需要他们去开发信息系统,所以没有学习的动力。对于财经专业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不是开发而应该是应用,即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MIS的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学生从信息管理的视角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未考虑专业背景、行业差异。长期以来,财经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不分专业、不考虑行业背景,相同的教学内容教遍所有专业。无论是金融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会计专业,都是介绍相同的ERP系统。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为例,其会计知识比较弱,如果还是介绍ERP系统中的财务模块,学生很难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地方财经大学,没有将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与学校的办学服务宗旨结合,没有考虑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财经专业人才的需求,选取的一些案例不能结合当地特色产业,没能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相结合。

(3) 专业化师资队伍不足。目前财经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这类占大多数,这类教师具有较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但缺乏管理学、财经类专业知识,在课程讲解上注重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现,缺乏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与管理及相关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的能力,无法从学生熟悉的财经专业视角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类是工商管理背景的教师,这类教师有较深厚的管理学、财经类专业知识,但缺乏工程实践背景,没有从事过系统开发工作,对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没有感性认识,无法从深层次的技术角度上来分析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应注意的问题等。

(4) 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单一。目前财经专业管理系统的教学主要还是以校内教学、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没有在MIS系统的实际应用场所接触并操作过这些系统,缺乏认知学习,很难建立信息技术的思维能力;同时,目前的管理信息系统考核主要采用闭卷考核,考核也以基本概念为主,结果往往是那些善于死记硬背的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无法全面考核学生是否具备了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打击了那些善于思考、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不利用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

3 财经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 根据学生的专业、行业,有针对性地选取不同案例。在进行系统介绍时,可根据学生不同专业和将来就业的主要行业,有针对性地选取行业专业信息系统软件,在选取时可考虑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相结合。以云南为例,有色冶金行业、生物产业、烟草都是云南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也是学生以后就业的主要行业。在介绍ERP系统时,可考虑选择某一烟草企业的ERP系统,对于会计专业,可以选择ERP软件中的总账子系统与报表子系统,在讲解的过程中从会计核算程序、核算方法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信息系统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完善会计稽核,进而启发学生将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系统现有功能、信息技术相结合,分析现有系统如何通过其功能完成管理工作,找出其中的不足,进而考虑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改善。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对系统的实际操作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系统应用能力,便于学生日后就业。

(2) 丰富教学手段,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调研,培养信息技术分析能力。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室教学的同时,可考虑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习调研,在具体环境中学会分析问题,建立用信息思维的视角解决问题。也可将此作业布置在学生专业短期实习中,将专业实习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建立起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管理问题的能力。只有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与学生的专业结合在一起,学生才会对这门课有兴趣,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才有生命力。

(3) 改革考核方式,避免一卷定输赢。管理信息系统的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工作的能力,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根本无法全面考察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MIS课程的考核应从多方面、全过程进行综合考核,即从课程学习情况、管理信息系统操作技能、课堂案例讨论的参与完成情况、企业实习报告总结、管理创新活动、期末考试及学生对项目的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了课堂上的知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程之外的知识,还能把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纳入到课程成绩中。

(4)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提高综合素质。由于信管专业是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因此,专业教师既要具备较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用多学科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目前复合型师资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各高校首先可以考虑引进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组成学科小组,相互交流学习,做到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其次,各高校应鼓励教师到一些专业的管理软件公司挂职或培训,如用友公司、金蝶公司、SAP公司等,参与企业的软件开发、管理等工作,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信息工程技术能力,只能这样,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才能得到根本的提高,推动师资队伍转型。

4 结 语

MIS是财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涉及管理学、信息科学、系统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财经专业的MIS课程教学目标应始终围绕着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应时刻与专业、行业相结合。同时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日新月异,要引导学生主动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沿,考虑将最新的信息技术用于解决现实的管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信息思维能力,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才有其生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晨,高学贤. 应用型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信息技术,2011(3):26-28.

[2] 李海军.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研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5):62-63.

[3] 赵乃东,王峰. 中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9):91-92.

信息工程管理专业范文5

【关键词】高校校园网;软件工程;信息资源管理;教学模式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创新,我国各大高校开始建立校园网模式教学,尤其是软件工程专业,其教学信息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了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日常教学的基础[1-2]。软件工程专业信息资源管理教学通过校园网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创新,高校学生对软件工程这门学科越来越喜爱,这不仅改善了以前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还使老师们的观念也因此被改变。怎样才能使软件工程专业信息资源管理教学通过校园网充分的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这是所有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都在探讨的问题。所谓的软件工程专业信息资源管理教学既不属于计算机教学,也不属于管理教学,更不是计算机教学与管理教学结合的混乱教学。软件工程专业信息资源管理教学是以现代的信息资源管理为基础,通过高科技网络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信息教学的模式。其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比较广泛,包括信息资源技术、计算机技术、管理技术[3-4]。软件工程是一门信息资源管理的分析的学科,它也被称为信息管理的主干,在信息资源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高校校园网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信息资源管理教学特点

软件工程专业信息资源管理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为目的,既不属于计算机教学,也不属于管理教学,更不是计算机教学与管理教学结合的混乱科目。软件工程专业信息资源管理教学是以现代的信息资源管理为基础,通过高科技网络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信息教学的模式。在具体的软件工程专业信息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经常会使用三点式教学方法,第一点就是软件工程专业信息资源管理课程内容与实践相比就更加的抽象化;第二点就是软件工程专业信息资源管理所涉及的科目较多,但是设置的课程较少,不能将知识完全的消化;第三点就是软件工程专业信息资源管理教学的实践性比较强。高校校园网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信息资源管理的教学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通过校园网网络资源的不断更新使学生能够及时的接触到最新的知识,这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好的。

二、高校校园网信息资源管理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创新

1.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合理安排

软件工程专业信息资源管理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合理的安排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是有必要的。(1)理论课程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对软件工程的具体介绍,包括理论、概念、内容等都要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互结合,但是主要还是以校园网网络教学为主,传统教学模式为辅,合理的安排课程,在新的软件工程技术中多安排课程将知识完美的传授给高校生。(2)技术课程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包括具体的软件管理科目和软件配置科目,以制作软件工程为主,通过网络教学传授软件质量知识的内容。(3)实践课程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校园网让学生自主的对软件工程课程内容进行理解,创新研发相对的软件工程设计,并实际的参与到软件研发工程当中去,以小组的形式来模拟,以改进软件功能为主题,通过校园网实时的直播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来。

2.结合多种教学模式

结合多种教学模式,提高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使更多的学生对学习软件开发感兴趣。(1)校园网结合双语教学是提高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的方法之一。因为软件工程的开发经常会接触一些英语,而且大部分参考文献也是跟英语有关的,因此,教师在做课件的时候要采用英语作为教学的工具之一,并与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互动。(2)校园网结合实践教学是提高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的方法之一。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基地,按照学生的思维方式结合实际的理论、技术、环境进行团队式的合作,提高学生在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综合素质,使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融入到企业当中。

三、结束语

目前许多高校都设立了软件工程专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科目,但是对于校园网教学模式的建立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改善高校校园网络,频繁的更新网络教学资源,通过校园网资源的共享对软件工程专业信息资源管理进行教学,使高校能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软件人才。总之,对软件工程专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教学必须保证实践性强、专业知识丰富的特点才能更好的把知识传授给高校生。设立合理的软件课程、制定完美的教学制度、将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对于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侧重培养、渲染良好的课堂氛围,这为我国未来的软件技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社会的需求提供了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志平,张毅,童华,李烈彪.软件工程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12(6).

[2]孙红梅,贾瑞生.基于网络的软件工程案例教学资源平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48~51.

[3]孙为军,傅秀芬.软件工程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S1):180~182.

信息工程管理专业范文6

关键词:信息管理;专业;学位;方案

作者简介:刘吉成(1963-),男,宁夏中卫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王钇(1972-),男,河北定州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49-02

在信息经济时代,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大量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我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结合华北电力大学工学学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方案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和建设方案。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基本情况介绍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2000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截至2012年7月已经毕业9届学生近400人。

华北电力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培养既懂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结合电力行业的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知识,有较强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较强的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本专业重基础、宽口径、讲实用,重视外语、数学等基础课的学习,将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并重,教学过程中强调运用计算机进行定量分析、辅助决策与优化管理,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毕业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单位领导分析所处环境、确定目标并对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改进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能在电力系统、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和国家各级管理部门从事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维护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从近几年的学生就业和考研情况看,每年就业率基本维持在89%左右,考研率在30%左右,而且考研率近年有上升的趋势。

目前,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该专业学生培养的需求,拟申请从2013年起将华北电力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学位由过去授予的管理学学位改为工学学位。

二、学位变更的必要性

1.对学位点建设具有支持作用

华北电力大学目前已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信息管理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在上述一级和二级学科点下有相应的硕士专业或方向,并且该硕士点可以授予工学硕士学位。因此,为突出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特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如果能够授予工学学位,对上述学位点的建设将发挥更有力的支持作用。

2.对学生就业及发展有帮助

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日益深入,面向发电、输电和配电等一体化的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正开始应用并逐步完善。许多企业正在推广和实施全企业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在如此迅猛发展的信息化过程中,需要大量掌握信息管理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工学学科人才。当前,由于本科毕业生的增多,使得用人单位更多地是把大学生作为一种具备特定技能的普通劳动者看待,拥有特定的技能是大学毕业生能够找到一个较好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

在此背景下,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如果能够授予工学学位,将明确体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学科技术背景,更容易取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在实际工作中,某些技术岗位职称评定也要求有工学学位,取得工学学位有利于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获得相应的职称和岗位。

3.有助于学生考研及海外深造

国外一些著名高校在招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时也特别要求应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如取得工学学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选择国外知名大学读研的机会将会更多。

4.向国内部分高校看齐

专门设置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院校很多,其中工科院校偏重对计算机应用的学习,文理院校偏重在管理上的研究。适应信息经济时展的需要,当今国内部分高校纷纷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位由管理学向工学方向发展。如已经确认该专业授予工学学位的部分大学有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电子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系)、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管理工程系)等高校。

三、学位变更的可行性

1.符合国家相关文件规定

按照国家教委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等相关文件规定:12010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目前国内基本上985、211高校都逐步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专业基础建设比较扎实,专业教学培养方案基本合理

秉承华北电力大学“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团队协作精神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发展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系统开发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强化学生信息应用能力及创造力为出发点,科学设置专业培养体系,重视专业知识更新,强化专业教材建设,把“夯实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贯彻到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不断摸索专业培养思路,总结办学经验,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补充、完善,使其具有特殊性,也更趋于科学、合理和规范。

四、专业建设与发展目标

将从多个方面改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教学,以适应学位类型的转换。华北电力大学工学学士学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改进与发展规划的目标是:追逐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发展的国际潮流,紧密结合电力行业的特色,面向社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既懂管理理论又精通信息技术(IT)的电力及其他行业的复合型工学专门人才;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拓宽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以适应学位类型的转化;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具有计算机和信息管理背景的专业教师,壮大师资队伍,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

五、应对学位变更的专业建设策略

为了实现学位转型后的培养目标,在课程建设上拟定了三个主线:即复合型课程主线、技能型课程主线和电力特色主线。按照这些主线,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1.突出课程建设特色

(1)拓宽基础课程。一般说来,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在整个经济与管理学科的专业课基础之上。按照整体的要求,计划将和信息管理关系较为密切的课程,如技术经济、电子商务、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管理运筹学、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并按照其重要的程度将其划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

(2)类C语言的应用贯穿于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的自始至终。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设计上突出培养技能型人才这条主线。按照社会的需求,在技术上以网络技术和编程语言为主线,贯穿了类C语言系列课程以及系统开发、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使得学生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到课程之间的相互呼应和逻辑关系。主干专业课程中的技术类课程规划如图2所示。

(3)突出电力特色课程。设立电力特色的课程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与华北电力大学的电力学科优势相结合,旨在让学生学习电力市场中信息理论的最新发展应用。它体现了电力系统中信息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专业特色。设立电力特色课程不仅可以推动教学,也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在电力系统中的就业。

(4)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在技术类课程和大部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将安排学生动手实践的学时,这些课时一般占总课时的1/3左右,以保证学生可以获得实际的动手能力。另外,在毕业论文阶段,规定其论文必须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展现,在设计中必须体现计算机在经济管理当中的应用。这一措施有力地保证学生能够利用毕业设计的阶段综合运用专业课程学习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方法,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2.强化教学特色

(1)不断探索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如何更好地培养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学校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本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生至今,在办学实践中大家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存在共性,作为个体,又千差万别,存在特殊性(个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又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在信息经济时代,探索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要继续倡导“重实践、重设计、积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理念,继续保持并加强课内实践教学,提倡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较早地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生产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华北电力大学信息系统开发研究所、管理工程网络实验室硬件条件一流,实验室安装了Delphi、SQL Server2000、Visual Foxro、java、.net、VB、Microsoft Project2003、P3等应用软件,安排专门课程学时,组织学生上机操作,使学生能学习软件应用技术,由此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专业将强化过程管理,建立教研室、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的三级管理体系,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努力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软件开发和综合应用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采取毕业设计,要求在毕业前的14周时间内完成,主要工作包括毕业设计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软件开发、撰写毕业论文等方面的工作。与毕业论文不同的是加大和突出了软件开发的工作,旨在培养学生信息

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的技能。通过毕业设计能将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学生助研”,以科研带动教学。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积极支持和参与,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学校老师应该吸纳优秀学生参加科研课题,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和追踪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并解决在科技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4)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魅力。由于专业特点,本专业应全面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课程教师积极学习、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每个学期学校组织对教师进行前沿的多媒体教学培训,将灵活多样的教学技术引入课堂,及时更新教学课件等电子教学材料,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5)实践教学平台开发与运用。近年来,无线移动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且互联网、校园网络也日益成熟和稳定,如何利用这些最新的技术和相关的网络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容许学生参与的网络教学平台是至关重要的。实践教学平台的开发与运用是贯彻复合型专业的办学理念和“T”型知识结构培养的重要举措。

(6)专题讲座与报告。将定期邀请校内外信息管理行业的专家学者为学生举办专题学术讲座和热点问题讨论会,研讨信息管理方向前沿理论和学术动态,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工作。

信息工程管理专业范文7

关键词:信管专业;岗位需求;计算机类;课程群

0.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在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中颁布的,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可见,设置信管专业的初衷是培养既有管理能力又有计算机开发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正是这种培养目标带来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课程建设重点不统一。是将管理类课程作为建设的重点还是将计算机类课程作为建设的重点?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信管专业既可授予管理学学位,又可授予工学学位,因此有些学校将信管专业设置在管理类学院以侧重管理类课程,有些学校将信管专业设置在计算机类学院以侧重计算机类课程。

(2)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就业情况相背离。大连工业大学将信管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虽然招收的都是理科生,但是这些理科生中的“文科生”更愿意学习管理类的课程。但从就业来看,大连市软件产业比较发达,因此,近5年,大连工业大学信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中有70%以上是与计算机相关的开发、维护和管理等工作。

(3)计算机类课程特点不鲜明。学习管理类课程会导致计算机类课程的课时总量减少,且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是“广而浅”,计算机类专业该有的课程基本都有,但是深度却不够,而且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在就业时,学生所就职的岗位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岗位相同,但竞争力却大大不及后者。

因此,如何结合地区和专业的就业特点和岗位需求状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计算机类课程群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竞争力,对于信息专业的建设和满足地区人才需求都有重要的意义。

1.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

根据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及课程群的构建是信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培养大量的信息技术创新人才,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高等院校新时代的新任务。根据调查,针对不同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同要求,社会对信管专业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主要分为3个层次。

第1个层次:以计算机作为工作的辅助工具。本层次主要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及网络的使用。由于信息化的普及,当今社会中医生、教师、会计师、企业管理人员、收银员等各行各业都涉及信息系统的使用,因此具有对信息系统等计算机相关软件及网络的基本应用能力是每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第2个层次:从事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包括数据库的管理及维护。本层次主要要求学生不但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相关软件,更要掌握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管理与评价,掌握数据库的安装、更新、备份、恢复等技能。这部分职业需求主要在银行、大中型企业、电信等单位的专门信息化管理部门,这些单位具有独立的数据库服务器和企业内部的大型管理信息系统或ERP,需要专门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或数据库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管理与维护,因此对从事这部分工作的学生的计算机相关能力要求相对要高一些。

第3个层次:直接到IT企业从事IT相关的软件设计、开发、测试等工作。本层次对学生的计算机相关的能力要求较高。例如,至少要具备1门高级语言程序编写能力、掌握1种以上数据库的应用能力、掌握面向对象思想的分析与设计能力、掌握软件测试及项目管理与沟通的能力等。到IT企业从事软件开发的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软件基础,同时对计算机硬件知识也要有相应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学好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是一门集信息系统应用能力与管理能力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性专业。因此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面向领域、面向岗位需求,体现交叉学科的知识优势和专业特色。

2.基于岗位需求的信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体系构建

2.1计算机类课程群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及作用

信管专业全称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顾名思义,本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应该具备信息管理的能力外,还应具备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等专业能力,具备素质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素质能力是指个人素质及职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是指在社会、企业环境下具备对信息系统管理及信息系统开发全过程的工程能力。以上3个能力层面:专业能力、素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可以说是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目标。因此,围绕信管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及实践项目等。计算机类课程在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既有属于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范畴,又有属于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范畴。因此计算机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在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共同起到支撑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对信管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有所改变,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因此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随着岗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计算机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是否与其他课程相辅相成,是否面向社会的岗位需求,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达到3个能力层面的培养。

2.2计算机类课程群的构建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普及,社会对计算机相关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因此面向岗位需求的信管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群的构建尤显重要。我们应围绕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设计4年不断线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4大模块:计算机类课程模块、管理类课程模块、信息管理类课程模块、数学类课程模块。计算机类课程模块中分为第1阶段的基础课程、第2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第3阶段的专业岗位应用技能课程和第4阶段的专业技能拓展课程。

第1阶段的基础课程主要是计算机导论、Office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用于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及c语言编程;第2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Java语言程序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计算机相关基础课程及选修课程网络数据库基础,开设在大学二年级,主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网络有所了解,让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第3阶段的专业岗位应用技能课程主要有信息系统开发工具、Oracle、Web开发技术、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资源管理等专业应用课程及软件测试、.Net系统架构与实现等选修课程,开设在大学三年级。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管理师及信息系统开发工程师所具备的高级技术能力和推理能力,让学生掌握Oracle数据库的开发与管理,掌握面向对象思想的软件开发技术,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等技能;第4阶段的专业技能拓展课程,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信息系统管理师项目实战和信息系统开发工程师项目实战,还包括选修课程、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门实战课程即可。这一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对实际项目的解决能力,模仿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管理或信息系统开发的实际环境进行项目实战训练,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计算机类课程群的设置与专业能力及就业岗位对应关系见图1。

3.计算机类课程群一体化教学资源建设

3.1制订面向岗位的培养计划

根据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改变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实践为理论服务的思想,按市场需求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面向岗位需求的一体化、层次化的教学大纲,充分体现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其中计算机类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各学年的实践课程周、各课程的课程设计为基础,4年不断线地进行实践,各级实践项目循序渐进、相辅相成。

在面向岗位需求的培养计划中贯穿着3条培养主线:课内1条主线,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课外2条辅线,第1条是贯穿始终的课外实践环节,第2条是针对专业能力的党建学团工作。

3.2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为导向。改革教学内容

在教学改革中,对信管专业的岗位需求进行广泛调研,认真分析信息系统管理师、信息系统开发工程师工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设计面向就业岗位的、与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相对应的、结构合理的教学内容。规范教学环节,注重教学质量,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为导向,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要素,课程内容的设置紧随岗位对信管专业的专业技能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体会工作过程,以项目驱动和“做中学”为手段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3优化教学模式与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聆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负责引导。多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即将5-6名学生分为一组,在课堂讨论、项目实施及答辩等环节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开展,既增强了课堂的活跃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教学方法上,结合Web教学法、案例驱动教学法及情景教学法等,多给学生机会进行主动学习,让学生课上思考、讨论,课下广泛查阅资料,撰写论文、报告等。对考核方式进行灵活设置,不仅局限于期末试卷考试,还可以增设日常考核,包括书写实习报告、、参加竞赛、参加项目等。通过这些考核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结合专业课程教学,配套实施素质教育,组织学生成立各种与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相关的社团及兴趣小组,定期举办讲座、软件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和创业大赛等。组织学生讲师团,由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介绍学习、参加活动和比赛的经验等。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并指导学生完成具体的信息系统开发任务,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4建立多层次、一体化教学配套体系

面向岗位需求,除了建立相应的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和手段外,还需要建立一套配套的、立体的教学资源,包括一系列教材及实验项目指导书,面向岗位需求的、以项目为导学的电子课件和教案,实现教考分离的试题库、项目库、案例库,全程教学视频,组织学生社团,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等一系列供学生课内、课外使用的教学资源。

特别是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建立,更好地为学生了解专业岗位需求提供了实践场所,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实践项目,建立信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规模化、企业化、系统化实践能力训练的途径,让信管专业学生能够规模化地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

信息工程管理专业范文8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课程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交叉的专业[1]。由于其具有涉及学科领域广、发展变化快的特点,决定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具有动态性。在该专业中计算机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和技能、支撑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其在课程设置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构建适时、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由于不同学校该专业的办学背景不同,教学侧重点差别大,导致课程体系不尽相同,因此给出一个该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统一”体系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本文旨在根据自身教学实际,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该专业在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的一种思路,让更多的人关注,并加入到相关的研究的队伍中来。

1计算机类课程的重要地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特征,即以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科学为支持,管理与技术并重,培养以应用为目标,管理、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技术型管理人才。这一方向和目标要求在教学中以计算机作为工具,注重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树立“技术进步促进管理理念的发展,管理理念通过技术实现”的思想[2],让学生获得信息化管理与决策的专业技能。

课程是教学的根本,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人才培养的方向决定了课程体系的结构[3]。虽然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主要有工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技术导向3种模式[1],课程体系方面有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院校,课程重点在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院校,课程重点在于情报学、信息学等基础课程;以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为代表的财经类院校,课程重点在于经济管理知识,侧重企业中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方面的教育三大类[4]。这些模式虽各有自身特点和优势,但无论何种模式与课程体系其共同特点都是计算机类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计算机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分界明显,不能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与及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特色需要。地方本科院校不能照搬任何一种模式,必须结合当地社会需要,结合实际提出一种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思想,构建一套符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

2计算机类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与要求

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要以科学性、专业性与广博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稳定性和动态性为原则[5],课程设置坚持“基础为先,重在主干,突出特色”的导向。从该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在充分考虑教学规律、学生知识结构、学生成长和能力提高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本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是:(1)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2)体现本专业的特点和特色;(3)体现信息化时代教育的风貌和要求;(4)充分考虑到学生未来发的知识基础。

信息技术的时代性决定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无论何时,教学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培养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系统,在数据建模的基础上完成信息分析、服务于管理决策、实现管理创新的中坚力量[6]。围绕这一目标,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是社会人才需求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教学要求,教学要求推导知识模块,在由知识模块决定开设课程,构建一个面向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3计算机类课程体系的设计

3.1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计算机类课程体系可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软件、硬件知识、系统工程知识、系统开发、设计知识、系统集成、应用和维护知识和信息化管理知识七大模块,分类于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底层是上一层的基础,上一层是对底层知识的应用。

(1) 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具有熟练利用计算机从事文档、办公及通讯工作的能力。

(2) 计算机软件、硬件知识模块。使学生理解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掌握计算机的硬件体系基本结构和发展趋势,能自主学习常用软件的使用,会对计算机硬件进行组装和维护,具有对实用软件和硬件维护的实际操作能力。

(3) 系统工程知识模块。理解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懂得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用此引导学生加深对信息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4) 系统开发、设计知识模块。这一知识模块是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系统开发的基本流程和数据处理基本方法,至少会用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进行小型系统的开发设计,并将所学管理融合到系统开发与设计过程中。

(5) 系统集成、应用和维护知识模块。在对信息系统有全面认识和开发设计经验的基础上,能将小型系统集成起来,并加以应用,同时能系统进行整体的维护。

(6) 信息化管理知识模块。掌握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会借助计算机或相关工具对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并能把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动向和发展趋势。

3.2专业方向设置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要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社会的竞争能力,仅有知识面广是不够的,必须培养学生在具备广博知识面的同时还能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使学生具备某一方向的专业能力。为此,在第4学年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分专业方向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将本专业的学生分为信息管理方向和信息系统方向来进行培养,开设不同侧重的课程。前者注重信息化管理能力的培养,后者重在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社会需求。专业方向的设置使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3知识模块与课程设置

根据课程设置思路和原则,将课程分为计算机基础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计算机技能类课程、技术与管理融合类课程、信息管理类课程五大类型。知识模块所对应的课程群,课程所属类型和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

3.4课程开设建议

第1学年: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结构和基础知识,具有能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管理工作的能力。针对这一目标,可在本学年第1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系统概论课程。第2学期开设常用工具软件使用和一门程序设计语言。

第2学年: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与存储、信息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本学年可在第1学期开设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第2学期开设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信息存储与检索。

第3学年: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具有简单信息系统开发、设计、调试与维护的能力。本学年可在第1学期开设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第2学期开设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案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综合型实验课)。

第4学年: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两个方向的发展趋势和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能有效进行信息组织与管理,并能解决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和使用中常见问题的能力。本学年主要以选修课为主,分两个方向(信息管理方向、信息系统方向)进行选修。信息系统方向可开设计算机应用新技术、IT项目管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Web 数据库开发技术、软件系统开发实践等;信息管理方向可开设信息分析与预测、决策支持系统、知识管理原理与技术、电子商务应用案例等。

4结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的需求,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计算机技术由于其发展变化快,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能只进行简单的知识累加和课程增加,而应该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并准确把握专业的特点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实时构建面向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类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信息化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学颖,黄淑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3):378-381.

[2] 张基温.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与设计[J]. 计算机教育,2005(8):48-52.

[3] 查先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探索:基于科技信息专业背景的实证分析[J]. 情报学报, 2003,4(22):507-512.

[4] 翟丹妮,黄卫东.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6(10):41-43.

[5] 张劲松.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 情报杂志,2008(11):102-106.

[6] 蔡淑琴,张子刚,张金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25-29.

The Design on Computer Class Curriculum System for the Specialty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LV Yong-lin,SHI Wei

(Department of Econom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675000, China)

信息工程管理专业范文9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ERP;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036-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与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社会在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工业经济时代以后,又跨入了新一轮的信息时代,而此时的企业所处商业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为了顺应社会的需求,这个世纪初,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但对于该专业怎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信息管理方面的应用人才,多年来一直是高校及高校教师想解决的难题,其中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构建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每次学校开展教学评估或者讨论专业定位方案的时候。经常会被严厉地质疑,如“某些课程学了没有用”、“课程内容落后”、“这些不符合现在的工作要求”,等等。归根究底,这些意见实质都反映了“培养什么样的信息管理人才及怎样培养”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难题,学院教学部门以及专业教师不断地去探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在信息化时代,企业如何面对环境的“湍流”,运用信息化战略在经济全球化、虚拟化的环境中实现组织与管理的变革、塑造核心竞争优势已成为企业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而此时企业资源计划(Etip)应运而生,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与优化配置。从而建立面向市场的、高度集成的、快速高效的管理体系,实现管理模式与管理手段的彻底变革,是当代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的重要工具。因此,根据社会信息化的需求和高校信管专业发展的需要,急需找到一套符合各方面要求的课程体系――基于ERP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一、ERP基本业务板块及岗位工作过程

1 什么是ERP?ERP即企业资源计划。企业资源包括人、财、物和信息,ERP就是对企业所有资源进行全面集成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实际上ERP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需要从管理思想、软件产品和管理系统三个层次来理解。首先,ERP是美国著名IT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提出的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MRPⅡ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管理思想:其次,ERP是综合应用了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关系数据库结构、面向对象技术、网络通信等信息产业成果,以ERP管理思想为核心的软件产品;再次,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以实现对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体化管理。

2 ERP基本业务板块及岗位工作过程。以下是金蝶K/3ERP基本业务管理板块的展示图形。

从图1可以看出,在ERP的整个运行过程中一共要经历10个模块,逐一划分可形成5大工作过程:文秘、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商务。

二、基于ERP工作过程的高职信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与策略

1 基于ERP的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管理人才。因此,基于ERP的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与ERP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即基于ERP工作过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与办公自动化文秘、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商务等工作过程相联系。首先,通过调研确定文秘、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五大岗位群;其次,进行相应模块的行动领域分析,即具体工作过程的分析;再次,根据行动领域确定相应模块的学习领域;最后,进行实践操作也就是实物和软件模拟ERP的工作过程(包括ERP的沙盘模拟和ERP软件模拟)。任何事物都不能处于静止状态而不变化,因而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要根据行业的实时需求进行动态的调整,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每年要聘请企业专家和专业精英教师进行课程体系的评估,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适应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特征。

(1)开发主体多元化。从“教育专家主导”转变为“社会需求主导”,开发主体由企业专家、学校教师、课程专家组成。

(2)课程结构模块化。其一,课程开发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课程内容均来自工作任务模块的转换,建立的是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其二,课程内容以具体化的工作项目或任务为载体,每个项目或任务都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是相对完整的一个系统;其三,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项目”或“任务”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保留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兼顾学生的职业发展。

(3)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实现“综合”的关键是课程载体的具体化。课程载体是来自于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如零件、产品、设备、工艺、案例等。这样做的优点,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无物的东西,实践教学也不是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而是理论支持下的职业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脱离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实际过程,而是企业的典型工作项目或任务,实现学习内容与企业实际运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同步,学习与就业的同步。

3 基于ERP工作过程的高职信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与策略。

(1)行业人才需求分析。在信息社会中企业只有利用各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高度集成,提高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发展信息经济,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而ERP正是提供这种能力的思想和工具。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减员增效,是大多数国有企业面临的课题。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理顺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机制,强化管理,以便快捷地获取各种市场信息,作出灵敏、及时、正确的响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企业不但要与国内企业竞争,还要与国外企业竞争。与国际接轨,参与全球化的竞争,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今信息瞬息万变,竞争日趋激

烈,单靠人力很难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因而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建立先进的管理机制,改善企业的运营管理。在这种社会环境条件的要求下,ERP管理思想和软件在我国悄然兴起并迅速传播是改革的必然结果。因此,ERP方面的人才是急缺的,而优秀的ERP人才更是企业争抢的对象,但这些都是以学校能真正培养出行业需求的人才为前提的。我院通过收集与分析社会和行业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需求,构建出行业需求岗位群,对专业进行模块的分解,对课程作动态的调整,从而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时,根据行业制定的培养目标和行业岗位工作流程确定课程内容和专业课程体系。

(2)依托行业工作过程,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基于ERP工作过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要按照ERP工作岗位教学模块的顺序进行课程内容的确定,也要按实际岗位的工作情境和教、学、做一体化的岗位形势来模拟教学情境,分析、归纳、整合课程体系,使课程的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形成相辅相成,体现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教学情境与实际岗位工作情境的融合,职业技能与职业责任、态度和情感的综合。以下是ERP职业岗位能力与课程体系的分析。

(3)突出实践,强化岗位工作能力和工作过程。随着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考虑到内部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对实习学生的接纳程度逐渐降低,企业实习收效甚微。面对教学实践活动带来的困难,我院不断思考和探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及创新能力,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第一,ERP沙盘模拟。ERP沙盘模拟课程将企业生产经营流程比如原材料采购、上线生产、销售、市场分析、广告、产品研发、投资、资金周转提炼为实物模型,让学生在直观的企业实物模型中扮演不同的经营角色,面对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各种典型问题,进而深刻的理解企业决策形成的过程,企业决策应考虑的因素,优劣决策之间的差异,理解市场定位,分析竞争对手,控制投资规模,合理运用资金,体验企业生存发展的管理理念。这种教学方式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近企业实战,短短几天中会遇到企业经营中经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学生们必须共同去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制定决策,组织实施。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力,挖掘学习的潜能。

第二,ERP软件模拟。ERP软件模拟实验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了解ERP软件总体运作流程基础上,掌握ERP软件核心模块的业务处理技能,对现实ERP软件的工作流程有明确的认识,并能够独立进行相应模块业务处理。

实验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加强学生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树立风险意识和进取意识,使学生对企业、管理、就业等有深刻的体验。

多年来,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通过每年一次专业改革的讨论,力图促进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手段的不断提高,形成自己的特色。近年来,为了实现0缝隙就业,学校致力于围绕职业岗位群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但在具体实施中仍会存在一些问题。怎样保持课程体系与岗位群的建设相协调,课程体系的确定是否符合市场的发展,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分析与研究。今后将继续努力,将我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成为部级高职高专教育教革试点专业。

参考文献:

[1]佟喜彦,张瑾,关于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6)

[2]陈顺立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高职专论,2009,(1)

[3]都丽杰,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认识[J],科技信息,2009,(17)

[4]刘剑英,谈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