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集锦9篇

时间:2023-10-10 15:58:47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范文1

1.非智力因素对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影响

1.1非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

学习过程是学生以全部生命参与的活动,其中既要有智力因素参与,也要有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的顺利高效完成不仅要求青少年学生具有良好的认知状态,还要求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作为其心理条件来支持其智力活动的开展,否则,学习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1.2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影响

在认知发展的各个水平上,非智力因素都将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对智力发展良好的青少年来讲,完善的非智力发展可以使他的学习锦上添花,而非智力因素的严重缺陷则可以使他步入困境;对智力发展平平的青少年来讲,良好的非智力系统可以弥补其智力方面的不足,而同样糟糕的非智力系统则势必对他雪上加霜。

1.3发展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构成现代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

创新不仅是一种智力因素支持下的能力,更是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优化组合而成的人格品质,没有前者,正常的智力活动将无法开展,更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后者,正常的智力活动将失去强大而持久的支撑力和推动力,也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因此,教育要冶炼出两者的“合金”,培养智力超群、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

2.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内容

目前,对非智力因素还没有明确界定,这里只列举几个大家比较公认的与智力活动关系密切的因素。

2.1情感

情绪稳定、情感健康,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强,具有发展较好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一切对青少年智力活动的开展都有着积极的正能量支持作用。

2.2意志

意志坚强的青少年,往往可以排除干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可以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保持高昂的斗志。而意志薄弱的青少年学生往往易受暗示,忽冷忽热,从而影响智力活动的持续稳定开展。

2.3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牵着她的手可以顺利的到达成功的彼岸。兴趣广泛而稳定的青少年学生,往往能专注于学习,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从中体会到收获知识、增长才干的巨大精神享受。而没有兴趣支持的学习则往往动力不足,收效甚微。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一方面要靠各科教师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同时,学校也要通过多种方式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强化。

2.4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青少年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有人认为学习动力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核心因素,它在青少年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和智能的发展中起着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它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指引方向、集中注意力和增加活力。有人形象地把动机比喻为汽车的方向盘和发动机,足以说明它在促进青少年学生学习方面的重要意义。

2.5理想

理想,也可以称作志向,是指一个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持有的较稳定的抱负和期望。青少年学生的志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学习的积极性。志向水平高的会对自己提出较高的学习目标,并努力付诸实施。而志向水平低的则往往满足现状,缺乏追求更高目标的强大动力。

2.6性格

性格反映着一个人的社会实质,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它被认为是一个人最具核心意义的个性因素。良好的性格表现在对社会和集体的态度方面,表现在从事各项活动的理智特征和情感。良好的性格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学业和未来事业都有着积极的支持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非智力因素虽然并不直接参与智力活动,但它足以决定一个人智力水平的发挥程度,对青少年学生智力发展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3.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开发

3.1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

学校应针对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工厂、农村、高等院校、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以扩大和加深青少年学生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其对学习意义的认识,进而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其学习积极性、自觉性的提高。另外、课外活动的形式比课堂教学更灵活化和多样化,而且课外活动不具有强制性,允许青少年学生自由选择,因而容易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逐步培养其对某个领域、某种活动的兴趣,进而将其迁移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在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由参与体验到产生浓厚兴趣和强烈动机,由初步了解到获得巨大成绩,从而受到鼓舞和激励,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又会进一步强化学习的动机,使青少年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3.2适时地开展竞技性活动

竞技性活动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适当开展竞技性活动是激发青少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由于学生在竞争过程中,获得成绩和胜利的动机表现得尤为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活动课上,可以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学习竞赛有多种方式,如个人之间的竞赛、团体竞赛、自我竞赛等。不同的竞赛方式对学习动机都有或多或少的激励作用。但是,由于很多竞赛的结果往往是少数人取胜,多数人失败,获胜者受到鼓励,失败者会忍受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竞赛组织不当,负效应会较大。过多的运用竞赛,甚至滥用竞赛,会使竞赛效果适得其反。

3.3以名人成长经历,增强成就动机,帮助青少年成功

名人的成功是令人羡慕的,名人的成长经历往往也是奇特的。利用班会、专题讨论会、以名人成长经历为题的演讲会等形式介绍名人的传奇经历,可以给青少年学生提供一个以人为鉴,矫正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机会,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抱负水平。青少年学生取得成功,可以得到家长、老师的肯定、赞许,在集体中赢得较高的地位,提高自信心。青少年的成就动机,与他过去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有关。成功经验能增强成就动机;而过多的失败,则会大大削弱学生的成就动机。因此,应创造机会,帮助青少年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失败时,不要训斥,而应给予鼓励。在青少年学生个人的经历中,他们往往对曾经获得成功的事情产生兴趣。如对成绩好、受过表扬、有成功感的学科容易产生兴趣。而对成绩差的科目,不易感兴趣。平时各学科教师要多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全面动向,发现积极向上的因素。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工作的方便之处和权威性,对青少年学生的每一次努力做出及时的正反馈。可以每天做一日一结式的表扬,也可以在每周一次的班会上给予正式的表扬。此外,还应在学生取得进步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使他的努力不仅得到老师、同学的承认和赞许,也同时能够使父母为之欣喜。

3.4进行挫折教育,做好个别学生的转化工作

经历就是财富,当代青少年学生长在和平环境中,人生经历简单而平和,这当然是他们的幸运,但同时也会使他们因缺乏生活的磨练而意志薄弱,情感脆弱。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条件恶劣、困难多的情境,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接受锻炼和磨砺,以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情感品质。对存在某些反面的明显缺陷的个别青少年学生,就需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而且要求耐心细致,循循善诱。

3.5 优化教学情境培养与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但并非所有的情景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动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境,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所为问题情境,是指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学生的努力,又是可以掌握的。教师抓住学生已知与未知问题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出发,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的大脑兴奋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同时学生在课堂上的情趣状态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这是因为;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是有机的整体。积极的情感交流对认知活动起着启动和激发、激励的作用,可以提高青少年智力活动的效率。求知欲只有经过积极情感的放大才具有动机作用,青少年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才会受到激活而兴奋起来。

3.6指导学生归因,提高青少年成就动机

认知归因理论是有关人们对于他人或自己的工作、学习或其他行为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论的理论。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关于行为结果的因果知觉,会影响到他们随后的情感、期望和行为。通过这种因果归因,可以认识、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后的行为。人们也常常以稳定因素与非稳定因素归因。稳定因素是指导致行为与事件相对不易变化的因素;非稳定因素是指导致行为与事件想的相对容易变化的因素。总之,任何行为可以归结为多种可能的因素,但都可以把它们归入内在——外在和稳定——非稳定两唯构成的四个范畴之中。教学实验表明,指导学生运用认知归因理论分析学习的成败,能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范文2

【关键词】:青少年;品质道德;培养;中学体育课教学

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一特点促使我们努力培养青少年艰苦奋斗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精神,培养青少年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更好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培养青少年树立坚定信念、学会做人、学会艰苦奋斗和在竞争中合作的精神状态。在学校的教育中,每位教师都有育人的义务。德育工作的本质是育德,而实现目标必须依靠教育的载体,中学体育课自然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对青少年品质道德的培养,有着很好的作用。

一、中学体育课的特点

中学体育课与中学教育中的其他学科相比,有如下特点:

(一)体育课程的内容和范围比较广

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较多,包含的面较广,有室内体育理论课,有室外实践教学课,各种教学的内容里面都蕴含非常丰富的品质道德教育资源。如球类活动中具有的竞争性、群体性、对抗性、规则性和协作性。所以含有拼搏竞争的精神,群体协作的精神,包含胜不骄、败不妥的精神品质,这些都是品质道德教育的重要因素。

(二)体育课的教学过程是参与性教学

实践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进行众多的身体动作,身体参与性的教学。青少年承受运动的负荷,还承受心理的负荷,使个性素质和心理都得到发展,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发展青少年得智力,实现知觉和运动合一和身心统一。

(三)体育课的教学有人际互动的性质

中学体育课大部分在运动场,个体在移动和协作的过程中,完成动作。这种教学活动过程,参加者根据体育课中需要担任的体育角色,履行职责和义务,使个体间、小组间、师生间发生关系与联系。这是较明显的人际的互动和社会化的发展过程。

(四)体育课的教学赋予竞争合作的机制

体育课教学的单位是小组,小组竞争产生的基础是小组内的各个成员间精诚合作,能够很快的默认共同的意见,并努力共同的执行。这可以演变为集体生活的演练过程。

二、中学体育课教学用于德育教育的基础

无论是教学课,还是活动课,无论是提升热情,还是营造氛围,竞赛性的教学形式,是最有优势的。中学体育课品质道德教育的重要支点,就是“竞赛性教学”。因为竞赛性运动竞争激烈,强度大,讲究战术运用和整体配合。

实践育人,比其它活动的内涵更深刻、更丰富,能具体、全面地影响,能从人的本质促进人完善、全面发展;因为竞赛性活动过程所发生的心理学的依据,就是从受教育者的个体进行合作与归属的行为判断,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进行创造发展和超越发展。竞合,是中学体育课教学中进行品质道德教育的现实基础。这一基础,是中学体育课教学具备个体社会化教育的基础,又可演化成青少年集体生活的演练。

人际间的归属感、责任感、社会性,都是渗透于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之中,中学体育教学中竞争与合作的活动,使教学的体育活动内化为青少年的内心品质道德认知。竞争与合作,是中学体育教学进行德育功能的坚实基础,品质道德的种子,播散在一个积极的人际关系中,融入互动和友善的环境,融入集体生活的沃土,就会有一个丰收的美好期望。

三、中学体育课对青少年品质道德培养的主要方向

体育教学培养青少年品质道德的优势是教学训练,我们注意青少年品质道德的培养,对造就优秀人才有好处,体育教学能使更多青少年有更好的锻炼身体、强健的体质,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健康生活。

(一)培养责任感

体育课是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培养责任感的手段。通过比赛,体育游戏培养青少年行为的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组织纪律性。青少年在活动中认识个人作为集体一员具有的尊严,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触发青少年学习的欲望和锻炼自身的热情。

如乒乓球教学中的双打、团体赛,可以让青少年养成永不放弃的团队习惯和集体主义精神,要青少年时时想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进行比赛,个人的态度对集体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无论水平如何,每个青少年都能为集体积极的投入比赛。这种气氛进行教学,可收到好的教学效果,锻炼身体,提高技能水平,培养青少年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

(二)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品质

人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可能历尽坎坷。要不畏吃苦,努力克服困难,努力发挥聪明才智,努力解决问题寻找办法。人才培养不能缺少对意志品质的培养,体育教育的形式直接形象,手段丰富多样,青少年不知不觉就得到了锻炼。

(三)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修养

让青少年树立正确思想道德的良好观念,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情感和执行良好道德行为,首先靠教育,其次还要靠实践。道德教育的实践属于教育中的养成教育,是追求知行统一的一个过程。教学中,只有到道德实践中去亲身的体验和感悟,才会真正体会到道德的力量,才能提高青少年对道德力量的认知,从而更好的支配青少年的道德行为。而中学体育课教学,就要用教学中的一点一滴,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项目来引导青少年的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品质道德水平。

总之,体育教学所具备的特有优势,使青少年在开发智力的同时,品质道德也得到发展,培养出青少年热烈的情感、坚强意志、独立性格、从而能够不怕吃苦,能够不畏艰难困苦、能够勇于拼搏,更会具有强烈事业心。这样,能够保证青少年走出校门之后,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要,更好的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军等.试论学校体育追求的最高目标[J].体育与科学.2000(5).

[2]陈天石.从教育实习体育系教学改革的思路[J].福建体育科技.2008(8).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范文3

80后的李智华是内蒙古大草原上的孩子,幼年时,一场大火夺去了她的双手。因为没有手臂,李智华不能入学,她便悄悄地站在窗外听课;没有课本,她便死记硬背黑板上的每一个字,并且渐渐学会了用脚趾夹着铅笔写字。刚开始时,铅笔头怎么也夹不紧,她就用绳子把铅笔和脚趾捆在一起。绳子松了,她就使劲勒。为了能写好一个简单的“0”,整整练了一天,脚被磨得又红又肿。由于不能穿袜子,她的双脚在冬天生了冻疮,但她从不吭一声。最终,李智华凭借顽强的毅力,学会了用脚写字,用脚吃饭,用脚做家务,更是不可想象地走完了小学、初中、中专、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漫长求学历程。

在成长的道路上,李智华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尊重、爱护和帮助,这在李智华的心底种下了爱的种子。李智华第一次帮助别人是在2000年。当时,李智华在包头市轻工业学校就读,同学申怀宝因为家贫而面临辍学。李智华的家也不宽裕,但为了帮助同学,李智华省吃俭用,每个月节省20元钱,用匿名的方式寄给申怀宝,帮助他顺利完成了学业。直到毕业,申怀宝才得知恩人竟然是没有双臂的李智华。那一刻,他禁不住泪流满面。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受过帮助的李智华愿意用更多的爱心回报他人。2006年7月,李智华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被一家单位聘用,每月1000元的工资。参加工作后,李智华得知一个13岁的女孩身患白血病。可是,因为治疗费问题,女孩面临生命危险。李智华心里非常着急。当她拿到第一个月工资后,就将这笔钱全部打入女孩的住院账户。李智华看到一些农民工子女喜欢画画,就办起了书画辅导班,免费为农民工子女做课外辅导。

李智华慢慢发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青少年的成长不是钱的问题,更多的则是心理问题。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可以自立自强,战胜任何困难。于是,已经大学毕业的李智华决定学习心理学,做一位心理咨询师,帮助更多的青少年矫正心理,树立自立自强的人生观。李智华克服了重重困难,特别是克服了英语短板,顺利考入中科院心理咨询专业。在复试的时候,老师问:“你为什么报考心理学研究生?”“我觉得每个人都要有健康的心理,特别是像我这样的人,要想生存下来,一定要有健康的内心。”李智华的回答博得了老师的赞同。李智华拿到硕士学位后,来到西安刘瑶心理咨询工作室。自此,李智华开始了另外一种爱心事业。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范文4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我们可以把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形成和表现的德性,看做是教师的美德。教师的美德是教师的一种优秀品格,或者说卓越的人格品质,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品格,这一种是理性的,不是通过道德评价来衡量的,另外一种是教师追求教育的伦理理想和道德价值而获得的道德性的人格品质。这两种品质都是好教师之为好教师的核心,它们都是在教师的专业工作中形成的,也就是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的专业品质包括:教育机智、教育热忱、敏锐、教育幽默、简明清晰、深刻、创造等等。教师的伦理德性包括:仁慈、温和、耐性、通达乐观、明智、公正、节制、希望、正派、诚实、信赖、友谊、智慧、真诚、宽容、理解、信任、欣赏等。如果说教育培养的公民不是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的工作机器,而是一个有理性精神、有德性和有个性的社会发展的领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那么,公民整体的人格品质的发展就是教育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根本就不是狭隘地教给人以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不是程式化的、固定的知识传授过程,教师的工作也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教学或专业能力实践的过程,而是一种整体的伦理实践。其中,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出色地承担自己的伦理义务,如何在教育中实现学生的人格品质的提升是他的专业工作的核心。教师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是针对教师的道德教育,应把教师的伦理道德品格的培育、教师的教育目的感和价值感、教师的伦理实践智慧等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因为,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专业伦理是构成教师之优秀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的教育行动实现教育价值的基础。我们的教师发展需要一场真正的转型,从技能和专业为中心的教师发展转向以完整的道德品质发展中心的教师教育。这是一场非常重要而且亟须的教师教育的变革。

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我们应该在全社会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家庭教育的必备内容,只有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感激之情,然后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这种情感扩展到身边的人,直至整个社会。感恩教育应该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

三、找到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针对目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 我认为做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应该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入手, 形成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网络。当今青少年的知识结构复杂,他们个性突出,具有独立性。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全球化和网络化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他们渴求自由和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这就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增加了难度。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增设课程、增加课时,而在于如何改革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使之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道德教育不只是思想品德课的责任,而是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都应承担的责任, 同时也是家庭、社会这两种隐性教育的共同责任。

四、完善网络管理机制

当前,网络已融入现实社会,并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青少年作为社会上最为活跃的整体,已成为接触网络最早,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一族。的确,网络汇集的科技、文化、艺术等信息及成果,有助于青少年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但网络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大量不健康的东西,有的甚至语言粗俗、格调低下,如不善加引导,这将给青少年的精神和道德世界带来消极影响。有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疏堵并举的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健全网上教育阵地,充实适合青少年浏览的内容,开设青少年网吧,大力倡导“网络文明公约”,组织开展“健康网上行、网络视频课堂、网页设计大赛”等健康有益的活动,把青少年吸引到传播先进文化的网站,使他们健康上网。

五、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范文5

“容”校园―容纳・蓝色・六元

为了使学生们目之所及,身之所处都能受到海逸“容”文化的熏陶,学校已通过“海纳百川、逸群高远”的门厅文化,海洋地理、海洋人文的旋转文化,开放多元的角馆文化,特色鲜明的教室文化,蓝色主题的景苑文化等文化设计,全方位立体地打造了一个蓝色校园,使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个地方都成为彰显海洋课程的教育基地。随后,学校将继续加大海逸“容”校园的建设,使学校成为以人为本的教育园、气氛浓厚的书香园、链接社区的开放园、底蕴丰厚的文化园、和谐恬静的交际园、陶冶情操的生活园。

“容”管理―融合・扁平・自主

学校不断地更新观念,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不断进行优化组合,构建以融合・扁平・自主为关键词的海逸“容”管理体系:一是融合,鼓励教师开展自主式互动交流平台,在共同分享中融合,增强凝聚力;二是扁平,将管理重心下移,实现教研组、年级组负责制;三是自主,重大工作立项,由教师自主报名,形成项目团队,由项目组全权负责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容”课程―开放・多元・整合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合理的课程设置,成熟的课程体系是实施专业教学的根本保证。学校在广泛调查学生们的家庭情况、调研周边社区的所在单位、了解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在“生本、多元、整合、创意”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将海洋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模块分割,全员参与,建构起海洋基础型子课程、发展型子课程、引桥型子课程的三维主轴式课程框架。但学校学生来源参差不齐,他们的个性特点、潜能指向各不相同,生活经验、学科经验和文化经验也多有差异,学校通过大力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与现代性来促进以“高素质、强潜能”为内核的课程开发,形成开放・多元・整合的海逸“容”课程。

“容”课堂―荣光・生本・智慧

“荣光”就是让学生们在课堂有当家做主的荣誉感,这其中,智慧是导向、生本是基础、荣光是结果;“生本”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训练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智慧”是发展智力培养全人,让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荣光・生本・智慧构架起的是海逸“容”课堂。以学校教师的共同发展为本,激励教师持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专业素养,在实践中学,在带教中学,在研究中学,在反思中学,逐渐地掌握跨学科、跨教材、跨年级的教学技能。以科学发展引领整体科研,以“十二五”课题和“草根”课题为抓手,让教师切实成为实践中的研究者,提高研究能力,推广科研成果。

“容”评价―峥嵘・全纳・智能

学校不断完善德育课程开发实施的方案,梳理构建了“我是一个兵”的军训课程、“童眼看世界”的游学课程、“志愿海逸”的志愿课程、“牵手海逸”的社区课程以及节日课程、演讲课程、礼仪课程、校史课程、主题活动课程等,构建起了完善、多维的德育课程体系。德育课程的开设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们的不同潜质得以开发:个性张扬的课堂、和谐的乐音、优雅的舞蹈、妙趣横生的科技、富有想象力的绘画、多彩的体育运动……都在诉说着学生们的成功与喜悦。学校不断修正、补充德育课程,使之成为在学校已有8+2智能评价、星级评价、志愿达人等多元评价基础上,对学生们进行评价的有效载体,从而建立峥嵘・全纳・智能的海逸“容”评价体系,培养逸群高远的学生。

学校在几年的办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干部教师人才资源优势和小港湾地域发展优势,在传承、巩固好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以青岛市海洋文化积淀和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为指导,着手开展蓝色海洋教育实验,探索适应蓝色经济区建设需要的蓝色海洋教育特色,打造教育新品牌。已建构起海洋基础型子课程、发展型子课程、引桥型子课程的三维主轴式课程框架。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少年军校示范校、青岛市规范化学校、青岛市海洋特色学校、青岛市足球特色学校、市北区校园文化特色奖、市北区特色少先队等称号。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范文6

关键词:教师发展;网络教研;区域研修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2-0020-05

在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一种新型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基于网络的教师研修共同体应运而生,它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主流学习方式,为教师进行知识建构、促进专业发展创建了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为了给区域内所有青年地理教师构建一个良好的专业成长环境,让他们在团体学习中主动地、稳步地发展,一个集学习和研讨于一体的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溧阳青年教师E团队应运而生。

一、团体学习的思考

(一)时展的召唤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时展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学历水平上,而且还体现在教师的专业修养的内涵上。她把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归结为:专业精神、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智慧五个方面。[1]这五个方面的要求,不是教师仅凭单个力量就能达成的,需要一批有共同追求的教师相互激励、智慧协作,才能达成共赢。

(二)教师发展的现状

2009年5月,我们对我市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作了一个关于专业发展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3.7%的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不强;66.5%的青年教师教育阅读量很少,其中15.8%的青年教师教育阅读量几乎为零;85.5%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技能只是基本掌握或比较欠缺;70.8%的青年教师近三年撰写的论文少于3篇,其中14.8%的青年教师写作量为零……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迫在眉睫。

(三)团体学习的意义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认为:团体的集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团体拥有整体搭配的行动能力。当团体真正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团体整体能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快。[2]青年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与合作伙伴、优秀教师、专家教师进行互动和交流,那么不同的教师因为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就能从多角度去发现和认识问题,形成更丰富、更趋近教育本质的见解,激发持续不断的教学热情。

(四)教研方式的变革需要

传统的区域教研一般是通过教育局教研室利用行政职能进行管理和组织,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传统的教研活动不能满足教师们成长的需要,缺少共同研修的氛围,往往会将研究和学习人为地分离开来,难以达到有效研修的效果。基于此现状,我们尝试以地理学科为例,利用教研部门具有专业指导和组织能力的有效条件,构建民主合作的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促进青年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二、团队研修的策略

(一)在研修内容上,层层推进

1.教育阅读——丰富内在的思维力量

特级教师闫学认为,阅读是一种本源性研修。[3]为了给青年教师营造教育阅读的氛围,我们开展了网络读书活动。该活动定于每周工作日的星期二,活动的主持由各校轮流进行。读书日当天,每个成员围绕话题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并要求与队友互动发言,当天活动结束后由主持人统计发言情况。我们的网络读书活动经历了自发式的读书分享、管理机制下的话题交流、虚拟和现场结合的主题沙龙三个阶段。读书活动开展四年来,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转变了,对待学生越来越充满爱心和智慧了,课堂教学越来越神采飞扬了,文章写得越来越有看头了……

2.集体备课——提升课堂的思维碰撞

当网络读书活动步入正轨后,我们增加了网络集体备课活动,由每周的读书活动改为单周读书、双周备课。备课分初中、高一、高二、高三四个组分天进行。主备人提前一周将教案、学案或课件等资料上传至群信箱,组员提前思考,再约定时间讨论。讨论主要解决几个问题: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怎么整合教材、怎样把握学情、怎么处理重难点、怎样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等等。在集体备课过程中,组员相互提出困惑、相互提出见解,你的发言往往会给同伴带来灵感和启示,自己也会有更丰富、更深刻的认识。在组员共同的打磨下,每个有主动意识的成员,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策略,提升自己课堂教学的品质。

3.微课研究——聚焦问题的精彩片断

微课研究,是对某个重点或难点知识进行教学的研究,包括微设计、微课堂两种类型。微课研究,聚焦某个小问题,层层剖析,力求用最经济的时间使效果最大化。微课研究,与课例研究一样要求结构完整,包括如何导入、知识如何讲解、问题如何设计、选取什么素材、如何迁移运用等环节。在日常教研中,我们经常就某个青年教师提供的教学微设计方案,组织讨论,寻找最优对策。我们也搭建基本功竞赛平台,让青年教师在竞争与学习中提高微课堂的教学水平。

4.课堂观察——品味独特的教学智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提升课堂品质,让课堂观察成为教师发现问题、完善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我们每月开展一两次大型的观课活动。观课的系列主题有:如何利用课堂有效生成资源、如何使课堂提问更有效、如何有效地观课、如何制定一节课的关键属性、如何优化地理作业的设计与评价、如何体现主体教学等。观课活动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老教师开设示范课,青年教师围绕研讨主题观课议课,活动结束后写出观课感;第二阶段,两位青年教师开设同题异构课,其他教师带着观课视角独立观课议课,然后写出观课小结;第三阶段,优秀青年教师开设主题研究课,开课教师和观课教师都要写出自己的收获。目前,我们的观课活动,主题由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拟,独立或合作设计观课工具,记录一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的教学片断,得出结论。课堂观察,品味他人独特的教学见解和智慧,取长补短,拓展自己的教学经验。

5.合作评课——追求幸福的专业旅行

每逢大型公开教研活动,我们青年教师就会自觉形成四到六人的合作学习小组,主动带着本组的观课视角协作观课,然后组内先行评课,再推选小组代表进行互动交流。组内合作评课时,青年教师和资深教师、新手教师和优秀教师就某一个教学内容、某一个教学环节或某一个教学问题展开深入的交流和对话。这样的小组合作评课,给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优秀教师、感受多样化的思维碰撞的机会,并给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敢说”、“有内容可说”的交流平台,大大地提升了青年教师对专业评课、专业上课的认识,并点燃了专业发展的热情。合作评课,提升专业认识,充满无限乐趣,不得不说是一次次追求职业幸福的专业旅行。

6.故事沙龙——分享智慧的美丽历程

每到学期末,我们就会开展一次深受青年教师喜爱的故事沙龙活动,主题是“教育教学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人)”。活动中每位青年教师自由地、公平地分享一学期中最值得珍藏的故事。这些故事沉淀着教师职业的责任,积聚着教师对学生的爱,诠释着教育教学的智慧,见证着教师的阶段成长与转变。分享故事,是自身对教育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并带给同伴深深的启发,这是一段分享智慧的美丽历程。

7.命题竞赛——team的合作与竞争

命题,能反映出地理教师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试题的命制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它关系到日常教学评价的准确度,关系到对学生作业的布置是否有效、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是否得当。一份科学、有效的试题不仅体现教师对课标、教材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也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深度、对学生学习的了解程度。从2012年10月开始,我们以命题研究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现场的命题竞赛。竞赛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每个青年教师收集五个有地理味的最新新闻材料;第二阶段,教研员对青年教师上交的作业进行筛选和加工,准备好命题竞赛的材料;第三阶段,青年教师现场独立命题和小组学习评价;第四阶段,将出色的试题录入试题库,供大家共享。

8.漂流瓶——传递思考的絮语

在网络教研中,有些老师由于当天工作繁忙不能准时上线,或者上线也只是寥寥数语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现场教研中,同样由于时间和人数所限,很多老师常常会觉得意犹未尽。于是,我们采用漂流瓶的形式让老师们把未尽的话语记录下来,以漂流瓶的形式,以校为单位进行传递。

9.野外考察——游学结合的享受

我们家乡地处宜溧山地,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走遍家乡的山山水水,在山水之间陶冶情操,在山水之间加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我们登石坝、拜禅寺、寻化石、游湿地、吃鱼头、观竹海……团队的生活让我们学会了包容、关怀与欣赏,团队的凝聚力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强。

(二)在研修方式上,形成互补

1.“专家引领”与“同伴互助”相结合

长期以来,青年教师只凭借自身努力,难免囿于认知,重复工作。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侧重于纵向的引领和横向的支援,在精神层面、理论和操作层面,都给青年教师强有力的启发与帮助。

专家引领,是指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校教师、教研员、特级教师等对青年教师进行协助、带领与点拨。主要特点是就某个具体问题,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指导,主要形式有专家听评课、专家答疑、专家现场指导等。近年来,我们聘请了多位专家和本市的优秀地理骨干教师作为我们青年教师团队的长期指导专家。

同伴互助,是指与教研组同事或课题组伙伴在教学研究活动中长期合作、对话。主要特点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某个任务进行智慧分享与协作。主要形式有分组网络备课、分组课例研讨、分组命题活动等。经过长期实践,目前我们形成了十个相对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

2.“业务培训”与“平台搭建”相结合

传统的教师培训,将业务培训与平台搭建割裂,导致青年教师难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业务培训,从理论层面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广阔的思维视角和思考空间,为进一步的行动研究指明方向。平台搭建,从操作层面给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有利于青年教师不断提升实践智慧。

如何让每一次培训成为教师们的期待,这需要精心设计培训的主题,而这些主题也必须是老师们真正的困惑、亟待解决的问题。2009年9月以来,我们陆续开展了“如何使课堂提问更有效”“如何有效地观课”“如何优化地理作业的设计与评价”“如何制定一节课的关键属性”“如何体现主体教学”等不同主题的活动。每次活动力争引起青年教师的探究兴趣和学以致用的想法。以“如何制定一节课的关键属性”主题活动为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全体学员利用QQ平台共同学习理论,理清“关键属性”;第二环节,全体就“区域农业发展”第一课时,写出自己对这节课“关键属性”及其如何突破的理解;第三环节,观摩严晓兰的研究课,小组研讨和大会交流;第四环节,专家点评与讲座。实践证明,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主题活动,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推动最为有力。

3.“全员学习”与“全程参与”相结合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他认为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善于不断学习就是强调四个学习,即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体学习。[4]

E团队成立以来,我们的学习活动非常注重全员学习、全程参与和团体学习。强调“全员学习”,是因为团体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学习之上。强调“全程参与”,是期望学习个体变被动为主动,并不断练习与队友合作学习的技巧和默契。以网络读书活动为例,我们每逢双周的周二,如约在QQ群里进行主题沙龙。每个成员为了能与队友顺利展开交流,必须提前就话题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学习他人的经验。倘若一些成员不学习,那么互动交流就不会生动甚至遭遇冷场;倘若个别成员两三次不参加我们的读书沙龙活动,其认知水平就会跟不上团队学习的需要。

4.“交流合作”与“自我反思”相结合

交流合作是一种“团体学习”,团体学习的优越性在于团体所有成员之间的“深度汇谈”。E团队成立以来,我们开展了读书活动、故事沙龙、课例研讨、命题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团体合作交流活动。几乎每次活动结束,都要求写活动后的反思,教学反思、观课反思、命题反思等。交流合作,拓展思维、提升认识;自我反思,厘清头绪、磨砺思维。特级教师闫学说,当我们学会了把教育生活中的各种场景纳入自己的眼睛,融入自己的思考,并忠实地记录下来,就找到了一条专业发展的道路。[5]

三、团队发展的反思与展望

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成立四年以来,由开始的被动加入到今天的积极参与,由最初的观望到今天的创建讨论组进行主题研讨,从开始的初步尝试到逐步做精做优,从最初的自主学习到现在的主题阅读、专题讨论,在参与人数、组织建设和学习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成果

1.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

通过主题教育阅读,共同体成员在享受读书乐趣的同时,唤醒了自身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逐步转变了教育观念,深入钻研教育理论,夯实文化底蕴,提升教学内涵,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

2.构建了一个良好的专业研修环境,改善了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

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成立为教师开展协作学习、发展集体智慧和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区域教研体系由线到网发生了转变,教研工作更具有了人文性和针对性。在共同体中教师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任务,而是主动地迎接挑战,工作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工作态度的转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使得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3.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随着教师研修共同体的不断发展和成熟,通过集体备课、主题研讨、专题研修等系列研修活动的开展,共同体成员对于自己面临的挑战不再孤立应战,而是向更多的人吸取经验,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面对他人的建议,也能以更加温和的态度,认真地反思,这样一来对学生抱怨少了、方法多了,课堂教学变得游刃有余、神采飞扬了,文章写得越来越有看点了,共同体成员的教育教学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4.构建了良好的区域学习共同体文化

文化是教师研修共同体最值得品味的东西,是推动学习共同体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在频繁的网络活动和现场活动过程中,青年教师相互学习、相互碰撞、相互影响,正逐渐形成一种富有热情、包容向善、智慧协作、追求卓越的团队文化。在最近两年的活动中,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能自发进行合作学习,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已经体验到了“某某还挺好的,以前怎么没发现呢”“咱们多像一家人啊”……这种文化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习型教师团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二)反思

四年来,我们的教师和团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然而教师的内部差异、团队文化的建立、制度的完善与执行、角色的承担与分工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进一步加强学习

教师要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职业生活习惯,只有善于学习,才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才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

2.进一步加强多方协作

目前来看,研修共同体中专家引领的渠道不够畅通。大学研究与中学实践之间断裂的现象十分明显,中学教师很少有机会与大学专业研究者之间就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共同探究,大学专业研究人员对小学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持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教研员面对的往往是几十个教师的共同研究,在时间、精力、条件等方面客观上也存在一定困难。

3.进一步加强共同体成员的合作

由于教师习惯于个性化的工作方式,对教师之间的合作和共同体形成意识不强,自说自话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共同研究、寻找对策”是共同体成员追求的工作目标。

4.进一步提升E技术的运用水平

网络研修信息量大,可以同时参与的人多,多元化的思想可以进行交流并且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对硬件设备、后台软件和人员支持等有较高的要求,目前来说,本区域共同体使用的网络工具主要是QQ群,这一平台已越来越不能满足需要,这就要求共同体成员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提升自己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使E时代背景下的研修共同体学习方式走向多元。

四年来我们的研修,用“痛苦并快乐着”形容最为贴切。痛,是因为过程很艰辛,需要相互的坚持与付出;乐,是因为大多数青年教师确实成长起来了。在研究中,我们认识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今后我们将尝试营造一个健康第一、游学结合、多方协作(即诗意生活、智慧工作)的生态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范文7

1.1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法制教育隶属于德育,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自然也缺乏独立性,也是德育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中小学校的教学大纲虽然已将法制教育课程纳入其中,确保了该课程的授课时间,但是并未对法制教育的教材做出明确规定。现在我国的小学生德育课程是依据《公民》一书,主要普及一些道德常识,教育小学生们要恪守校纪校规,要遵守交通规则等等。“思想品德”一课则是初中生德育的主要课程。到了高中阶段,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等课程组成了德育的课程。在这些教材中,均没有涉及到有关法律方面知识的教学。进入大学之后,除了法律专业的学生专业学习法律知识之外,其余专业的学生都局限于公共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学习法律知识。从课程设置来看,法制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其应有的独立性和重视度,只是单一的从属于公共政治理论课程。在2006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方案落实之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课合二为一设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的课时较原先有所减少,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也仅仅占到新编教材的三分之一。

1.2青少年法制教育考评体系落后

学校片面追求智育,只重分数看轻德育,教师大多认为学生只要成绩好即可“一俊遮百丑”,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法制教育便成了单纯的知识了解课,基本上处于应付状态。只要学生明白是什么即完成任务,却不管学生是否这样做,直接导致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法律意识淡薄。如今日益增长的青少年犯罪率足以证明现行法制教育的疏漏。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无论什么学科,一贯以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由于现行中小学的教学大纲根本没有直接将法律知识纳入到中考和高考的考试范围,所以法律知识不像其他的学科那样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因此,为了检验中小学法制教育效果,也为了凸显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将法律知识也作为考察要点列入中考和高考的范围中去。

1.3家长教育观念的问题

我国的家长历来只重结果不问过程,过度追求孩子成绩,重智轻法,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德行发展。他们往往紧盯排名,却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视而不见,直至孩子走上犯罪歧途才追悔莫及。在法治社会中,光有好成绩没有好的德行和正确的法制观念是无法立足的。

2针对以上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我将根据当前青少年违法

犯罪的现状特点及成因,提出自己对于如何加强青少年法制观建设的一些看法和措施。

2.1学校应开设法律课程

要让青少年,知法、懂法从而遵守法律规定。以实际案例为载体,用事实说话,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法律宣传咨询、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的意识,不断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队伍建设和基地建设。

2.2从青少年的犯罪案例分析

大多数犯罪的发生都起因于一些生活中的小摩擦,因此,加强青少年处理生活小摩擦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对于帮助青少年增强解决生活矛盾,学校无疑是最重要的阵地,学校应定期以专题教育讲座的形式开展教育,并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发放宣传手册的方式巩固教育的成果。

2.3对于有条件的地区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监狱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去体会,并可邀请监狱的执法人员对学生就各种典型案例进行教育,使学生从中真正理解犯罪的社会危害。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继续推动制定完善涉及青少年利益的法律法规、推进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落实。有针对性的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加强青少年权益保护、预防和减少青年违法犯罪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2.4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教育能力

转变家长传统理念,提高家庭法制教育能力。没有人是生而优秀的家庭教育者,所以家长一定要转变重分数轻德育的传统观念,本着对孩子、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摆正德育、智育还有法制教育的关系,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孩子德行的培养上。通过积极地家庭法制教育,把子女培养成为知法、懂法、护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5加强社会治理力度,优化学校周边社会环境

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是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学校和家长要付出努力,社会也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因为社会环境的好坏是除了学校和家庭之外,也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它切实影响到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开展、落实的情况。首先要在学校内按区设立治安岗亭,安排保全人员24小时轮守,做到时时有人来强化治安管理。其次,当地的政府要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取缔学校四周不符合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的餐饮店,关闭不按照法律规定经营的娱乐场所和提供未成年人上网的网吧。

2.6加强社区法制教育建设

第一,加强社区的法制文化建设如开办法制教育活动,设立社区图书馆收录法制教育的书籍报刊和杂志,提供学习的场所等等。第二,组织青少年学生和家长一起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法律实践活动,让他们对法律的感情得到升华。第三,社区在制定规章制度、设立工作机构时把维护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考虑进去,充分整合社区法制教育资源,整治社区环境,清除不良社会现象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3、结语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范文8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教育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梁启超曾精辟地阐述过青年和国家的关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青少年也正处在个人价值观形成及稳定的关键时期,如何在社会物质化、思想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要求转化为青少年的个人内在信念,从而引导青少年树立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信念,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和力量,既是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中国梦”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和最终目标

(一)培育顶层国家追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物质经济富强,政治建设民主,精神思想文明,人际秩序和谐,是我们建设国家的最高目标。要努力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高层次的国家建设终极追求。这是青少年树立爱国主义精神的理想支撑,也是追求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只有真正让国家价值观入心入脑,才能转化为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培养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智强少年。

(二)树立美好社会向往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精确凝练和生动表述。自由是指人的意志、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要努力引导青少年树立对美好社会的正确认知和向往,培养健康积极的社会意识和集体观念,从小树立我为人人,奉献社会的服务理念。

(三)完善个人品德养成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它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古人讲:人无德不成,无信不立。要努力引导青少年从小完善品德养成,要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教育和濡染,让个人价值观成为青少年的自身意识和自觉行为。

二、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和必要途径

(一)优化校园环境,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校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作用。校园是青少年塑造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第一环境。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的各个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教风、学风、校风。

1.通过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过程中,要有机地将语文、政治、思想品德等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引导青少年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与行为准则。核心价值观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艺术,拓展丰富教学形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播放影像资料,历史资料,带领学生们重温革命的每一个阶段,让同学们在声图像的深刻感染下了解革命和改革的艰辛。通过对先圣贤达和经史子集的学习,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用演讲方式进行学习考核等新式教学法进行课堂讲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价值观教育要尽力避免生硬枯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形象、直接地传授给学生。

2.通过教师行为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校园教育的主体。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性断乳期,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他们开始特别关注价值观问题。偶像表现出榜样的作用在青年的模仿心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校园当中,教师发挥了天然的偶像作用,对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具有天然的优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必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为人师表,身体力行,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来促进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广州市海珠区少先队举办的中小学联谊活动中,通过发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活动,教师率先垂范,通过自己的宣言,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引起学生争相效仿,使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当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通过校园氛围有效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文化成果的积淀,通过校园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使价值观教育可感可知,可亲可近。要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各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对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进行凝练概括,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可以通过漫画、标语等形式展现出来。也可以结合校园的行为规范、校训、校风等多方面内容,在课堂、在操场、在食堂等多种场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面立体地展现出来。同时,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件和先进人物进行深入挖掘广泛报道,通过演讲、趣味比赛、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净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积聚正能合力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着重要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离不开社会环境。只有在良好正面的社会气氛围中,才能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当前,面临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困惑,面临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能力和宣传教育能力与社会发展需要不平衡带来的冲击。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发展,多元思想更是泛滥无度。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熏陶中,尽管青少年认知能力迅速发展,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认识水平还处于感性思维阶段,缺乏辨别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的理论素养和能力素质。在这种情况下,全社会要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关心支持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工作。宣传、

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领域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尤其是网络媒体,要坚持弘扬正能量,党和政府要切实承担其自身的社会责任,大力弘扬主旋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社会环境,积极树立模范典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和接受。

(三)注重知行合一,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展空间

学而能用是真学,知而能行是真知。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首先,学校要开展相关实践课程,通过实践来深入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生活、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来强化核心价值观。其次,社会各界要积极支持青少年开展多样化社会实践活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场所,要对青少年免费开放,各类文化教育场所要加大对青少年的优惠扶持力度。通过现实立体的有力展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要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社会的公益活动、社区劳动和志愿服务。例如通过走访孤寡老人、慰问敬老院、为地震灾区捐款、到大型展会做志愿者等现实性较强的社会实践,让青少年融入到社会大环境的价值观实践活动中,通过现实的有力论证,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精神和生命力。

立德修身,如逆水行舟,诚为不易,少年心性,尤显艰难。但唯其不易,才更显坚毅,唯其艰难,才弥足珍贵。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是永不竣工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以百年树人的决心和毅力,持之以恒,不懈前行。点亮一盏明灯,照亮一片黑暗;栽下一颗树木,赢得一片森林;铺下一路道德基石,共铸青春笃行正道。

pt;mL ? i e 迷 ??? ule:exactly; layout-grid-mode:char'>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梁启超曾精辟地阐述过青年和国家的关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青少年也正处在个人价值观形成及稳定的关键时期,如何在社会物质化、思想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要求转化为青少年的个人内在信念,从而引导青少年树立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信念,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和力量,既是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中国梦”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和最终目标

(一)培育顶层国家追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物质经济富强,政治建设民主,精神思想文明,人际秩序和谐,是我们建设国家的最高目标。要努力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高层次的国家建设终极追求。这是青少年树立爱国主义精神的理想支撑,也是追求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只有真正让国家价值观入心入脑,才能转化为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培养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智强少年。

(二)树立美好社会向往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精确凝练和生动表述。自由是指人的意志、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要努力引导青少年树立对美好社会的正确认知和向往,培养健康积极的社会意识和集体观念,从小树立我为人人,奉献社会的服务理念。

(三)完善个人品德养成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它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古人讲:人无德不成,无信不立。要努力引导青少年从小完善品德养成,要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教育和濡染,让个人价值观成为青少年的自身意识和自觉行为。

二、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和必要途径

(一)优化校园环境,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校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作用。校园是青少年塑造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第一环境。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的各个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教风、学风、校风。

1.通过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过程中,要有机地将语文、政治、思想品德等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引导青少年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与行为准则。核心价值观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艺术,拓展丰富教学形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播放影像资料,历史资料,带领学生们重温革命的每一个阶段,让同学们在声图像的深刻感染下了解革命和改革的艰辛。通过对先圣贤达和经史子集的学习,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用演讲方式进行学习考核等新式教学法进行课堂讲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价值观教育要尽力避免生硬枯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形象、直接地传授给学生。

2.通过教师行为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校园教育的主体。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性断乳期,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他们开始特别关注价值观问题。偶像表现出榜样的作用在青年的模仿心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校园当中,教师发挥了天然的偶像作用,对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具有天然的优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必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为人师表,身体力行,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来促进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广州市海珠区少先队举办的中小学联谊活动中,通过发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活动,教师率先垂范,通过自己的宣言,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引起学生争相效仿,使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当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通过校园氛围有效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文化成果的积淀,通过校园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使价值观教育可感可知,可亲可近。要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各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对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进行凝练概括,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可以通过漫画、标语等形式展现出来。也可以结合校园的行为规范、校训、校风等多方面内容,在课堂、在操场、在食堂等多种场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面立体地展现出来。同时,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件和先进人物进行深入挖掘广泛报道,通过演讲、趣味比赛、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净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积聚正能合力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着重要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离不开社会环境。只有在良好正面的社会气氛围中,才能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当前,面临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困惑,面临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能力和宣传教育能力与社会发展需要不平衡带来的冲击。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发展,多元思想更是泛滥无度。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熏陶中,尽管青少年认知能力迅速发展,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认识水平还处于感性思维阶段,缺乏辨别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的理论素养和能力素质。在这种情况下,全社会要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关心支持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工作。宣传、

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领域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尤其是网络媒体,要坚持弘扬正能量,党和政府要切实承担其自身的社会责任,大力弘扬主旋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社会环境,积极树立模范典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和接受。

(三)注重知行合一,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展空间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范文9

【关键词】中学体育;素质教育;现状;地位;作用

“二十一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是人才”。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旺取决于人才的素质。而培养人才靠的是教育。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发展需要的新型教育体制。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使人得到全方位的综合发展。青少年充满活力、意气风发,是民族生命力的体现,是国家发展的坚实基础。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健康问题,也十分关注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工作。然而,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营养过剩引起的肥胖,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等等因素导致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对于这一现状,胡总书记在2007年作出重要指示“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茁壮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大事,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在有关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7号文件中提出,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秉着对国家、民族负责的精神,以增强体育教育为突破口,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切实的落实到教育工作中。

一、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和主要任务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存在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在变革旧的教育体制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并展开实践。素质教育要求中小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方向转变,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个性发展,首先,从发展的基本内容而言是个体的发展,第二,通过个性的充分发挥而综合发展,第三,全面发展由个体发展而组成,脱离了个体,发展无从谈起。这就表明,人的发展即自由发展。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在开展教育工作时不能一味的追求严格管理、盲目的填鸭式教学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耽误了学生特长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能够使参与社会劳动的人们所必备的各种素质均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使劳动者能普遍接受全面的素质教育。换言之,素质教育即是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潜在能力,最终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对综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中学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强健的体魄。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为迎接各种挑战打下坚实基础。所以,人们的健康状况已然成为各国纷纷关注的焦点。

体育课程是学生在受教育期间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为学生打造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体育课程的功能和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决定了学校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早在1917就提出了“体育之道,配智育与德育,无体即无德智也”的先进思想。1950年又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这一指示:“我们的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得到智育、德育、体育的全面发展。”由领导人高度重视程度可见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通过体育锻炼,强健了学生们的身体,培养了身体的协调性;在群体合作的体育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们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同时思想品格、德育审美方面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学体育和品德教育、智力开发、美劳教育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忽略了其中任何一部分都无法达到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

三、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策略

深入分析探讨了中学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之后,联系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以促进中学体育教育的长足进步。

(一)转变观念 引起重视

在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体育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培养顽强不屈、坚韧勇敢的体育精神,达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互结合的教育目的。特别是要在学生的思想中树立体育锻炼是人生必修课的观念,正确认识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二)组建新型教师队伍

中学体育教师担负着体育教育基础环节的重任,应当不断自觉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并且要具备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突发问题的能力。必须高度重视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强化理论学习,利用现代化新理论、新技能来武装中学体育教育人员。

(三)结合实际改进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要求要减少学生课业负担。体育教育作为“应试”向“非应试”转变的着重点理应率先发力,摒弃落后的教育方式。具体来说:首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回味思考,形成“意犹未尽”的教学境界。其次,教师应在恰当时刻刻意给学生造成小小的挫败感,以此激发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调动潜在学习能力。将体育教育从完成任务变成学生的内在渴求。

(四)开展课外活动 发展学生特长

中学体育教育不能局限在课堂中,还要开展课外活动。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是学生发展兴趣特长、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的重要平台。体育教师可以选择性的开展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校园篮球赛、拔河比赛,或者组建体育社团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有体育特长的同学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使他们在比赛中有成就感,为日后投身祖国体育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中学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人才的主要因素。中学体育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还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来向学生们进行德育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坚强的品格,陶冶情操。中学体育教育不只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总而言之,中学体育在落实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李旺峰.中学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J].发展.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