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文化建设的背景集锦9篇

时间:2023-10-10 15:58:55

文化建设的背景

文化建设的背景范文1

关键词:网络文化背景;五年制高职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20-02

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各样的言论的传播,信息的交换,社会思潮及行为方式的变换,对如今的学校教育、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五年制高职校来说,如何才能更好的建设校园文化成为了教育家们关注的焦点。五年制高职校的学生,从年龄上来说,各方面都还在发育阶段,在如今网络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进行五年制高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变成了尤为突出的问题。

一、五年制高职校的特点及其学生特点

五年制高职校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在一起,课程设置把经济与社会需求作为导向,密切贴合社会的需要,所以其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就业的形势很好。但是,因为学生年龄较小的关系,五年制高职校的学生也会有一些特殊的心理特点,比如有比较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因为还在身心的发育阶段,会显现出很强的叛逆心理,同时自控能力也比较差,相对于其他类型学校的学生,高职校的学生感恩意识不强。对于这种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如果进行的好,就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反之,可能会对学生造成难以弥补的不良后果,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文化的背景下,更需要加强五年制高职校校园文化建设。

二、网络背景下五年制高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网络文化的背景可以促进五年制高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使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在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由于受到许多客观或者主观条件的限制,显得有些枯燥乏味,缺少生气活力。对于现实世界的动态感知不够明显,不仅是空间约束,更是时间上的滞后,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现实脱节。网络的出现正好弥补了传统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足,克服了时空的局限,使得更多的信息可以第一时间被学生们知晓。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知识进行个性化和自主性的学习,并对自己知识体系不足部分进行补充。对于五年制高职校的学生来说,能够和社会同步,获得最新最尖端的技术和知识,对于他们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帮助。这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而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促进。

(二)网络带来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方法

在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比较常见的开展校园文化的方式有开班会、办黑板报、知识竞赛、演讲、墙报、社会实践等,但是形式过于传统,且受客观条件如时间、空间的限制很大,灵活性不强。随着网络的发展,全新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应运而生。网络可以将声音、图像、视频有机地结合起来,生动直观地传递信息,学生在接收信息时各个方面都受到调动和刺激,使得接受效果大大提高。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载体,如论坛、电子信箱、网上讲座、热线服务等等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网络的普及,学生们如今更加习惯使用网络来接收信息、表达自己的看法。五年制高职校可以通过网络来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比如设立学校论坛、网络刊物等,在网站上进行活动或者是专业信息的,建立起一个学生们自由交流的平台。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实现学生与学校之间双向互动,使得学生的声音被听到,也使得学校的教育进一步贯彻。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背景会使得学生兴趣发生转移

在如今的网络文化背景下,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广泛性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群体,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网络娱乐或社交上,而对于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的参与度下降。当学校为学生所创造出来的简单、单纯的校园环境与网络复杂多变的环境相碰撞,使得学生们传统的文化观念受到了网络上许多自由言论的影响,从而打破了校园文化向学生传递信息的权威性,而网络上复杂的思想、言论、观点会模糊学生的观念,造成学生意识的混乱。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或是学生本身不能很好的分辨这些,就容易造成学生心智上面的缺陷

(二)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和谐的校园制度产生冲击

如今,因网络开放性、匿名性、隐蔽性的特点,其弊病不可避免,对学生来说,最突出的可能就是网络中出现的不良信息,像是“灰色”、“黄色”、“黑色”信息。对于涉世未深、辨别能力不强的高职学生来说,这些信息很容易被接受从而蛊惑学生们的心灵。学校和社会各方面还不能有效地控制这些信息传播,一旦这些信息被学生们所接受,就会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很直接的冲击。这就要求社会各界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并且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要对学生的判断力和自制力进行加强,鼓励学生们积极正确地使用网络,减少网络给学生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网络文化背景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环境更加复杂

和谐而健康的多元文化环境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在网络形成的多元化的现状中,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东西方文化的矛盾,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碰撞,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很可能由此发生错位,传统的伦理观念受到了挑战和侵蚀,这对于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四、网络背景下五年制高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法

(一)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网络的管理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信息时代使得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新形式、新碰撞。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碰撞,但我们也要趋利避害看到网络的好的方面,充分发挥网络在校园文化方面的新载体、新平台作用。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学校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通过科学技术、有力的防范措施,对于网络的危害在最大程度上进行防范,通过实时监测,设置防火墙,对不良信息、不良网站自动过滤。规范学生上网制度,对学生网络行为进行指引,进行相应的上网安全教育,让他们更好地利用网络。让学生主动抵御网络的不良危害,使学生健康地使用网络来丰富自己,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二)网络背景下不断萌发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观念

在现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信息高速的传播,多层次、多角度的信息都会在网络上被广为传播,校园文化建设此时作为一个单方面传递信息的工具则只会使之显得刻板和守旧。应该要加强学校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积极主动地对话,能动地接受、选择教育。第一,树立民主化的观念,正确地面对学生从多渠道获得信息的现状,亲切、平等地与学生对话,使得信息有效的被学生接受,从而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更加有成效。第二,要有开放式的教育观念。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要主动,积极面对出现的新问题,不能等问题来了之后被动应付。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更好的带领学生,从而积极地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无论什么形式的校园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学生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接收知识,磨练和提高自己。

(三)在网络文化背景下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职校通过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有效地使学生们感受到良好的风气,并且在良好文化环境的影响下更好的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增强自身抵御不良信息的免疫力,自觉地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需要更加注重整个校园的和谐之风,不断加强对于学生的精神文明教育,从各个方面努力,倡导和谐校园。一方面,学校要建立、健全校园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健身房等,使得校园文化的层次有显著的提高,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校园的魅力,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中来。另一个方面,开展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和讨论焦点吸引到校园生活中来,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提高学生自身分辨和抵制网络中不良信息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内在品质。

(四)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五年制高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五年制高职校中的学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情感方面较为敏感和叛逆,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如果忽视或者不重视学生的人文关怀、忽视学生的情感,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当学生在情感和学业上找到了归属感和正确的方向,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能很好地投入到校园中去。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来说,必须要思考和找准切入点,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使充满人文气息的网络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

总而言之,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认识网络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把握准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功能,积极探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J].中国高教研究,2007,(03).

[2]麻富游.基于职业特征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0,(01).

文化建设的背景范文2

【关键词】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的形成

康定中学自1939年自创办以来经历了1955年撤西康省、两度搬迁、2004年合校,成为集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和教师培训为一体的甘孜藏族自治州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学校,并且受到藏区文化和内地文化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精神。

(一)文化渊源

康定中学学校文化渊源于刘文辉将军和费孝通先生。刘文辉(1894-1976),爱国将领,民国四川省、西康省主席,主政西康时,大办实业、兴办教育,奠定了康巴地区现代教育的基础。1939年3月刘文辉创办了第一所高级中学――康定中学,刘文辉是实力经边的代表人物,作为康中的创立者,他的思想成为康中“实”文化的历史坐标与文脉渊源。

费孝通(1910-2005),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赴民族地区考察后突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理论,康定中学诞生于多民族地区聚居区,培养民族团结意识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成为康定中学“和”文化的历史坐标与文脉渊源。

(二)“实和”文化的解读

康定中学现任校长陈军校长在对康定中学的历史研读后,将校园文化提炼为“实和”二字,并提出“盛德实学,豪迈和美”的校训,形成“求实尚和”的办学宗旨。

(三)“实和”文化的影响

1.编入校本课程

康定中学《印象》文化丛书中详细编录了学校历史、学校文化,并且每个学生在班级“图书角”都能翻阅了解。

2.校园设施

在校园的渗水路面上显赫的印有“实和”,每栋的走廊,楼道旁都有相关宣传。成为学校文化有形的影响。

3.媒介宣传

康定中学设有“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师生都可以进行浏览关注,无形中了解学校建设和动态也成为师生的习惯。

4.活动实践

学校会定期开展以“实和”为主题的教育教学年会、文体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更好的实践“实和”精神。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是观念文化,主要指师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审美情趣,这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工程,是校园文化建设能否落实的关键之所在。而这,更多地依赖于班主任营造出具有浓郁氛围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它是一个无形的磁场,弥散于学生心中,指引着学生的前进方向。

三、班级文化的建设

(一)班级文化产生背景

初一新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班级认同感弱,集体意识不强,班级松散,缺乏凝聚力。笔者作为班主任老师,为创建一个团结、和谐、文明、积极的班集体,在研读了学校读本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和学生们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以“文理”为内核的班级文化。

(二)班级文化内涵的解读

1.文。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公序良俗;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是对天地万物信息的融会贯通;文本,需要通^解读才能理解的作品、艺术成果;文艺,是人们对生活的提炼,升华和表达为创造现实幸福生活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文即文明做人,文明处世,注重文化学习,积极参加文艺活动,陶冶情操。

2.理。理解, 顺着脉理或条理进行剖析,换位思考;理性,在审慎思考后,以推理方式,推导出结论;理想,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是世界观、人生观和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智,或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理即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知识,理解方法,学会学习。

3.文理就是要求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养成文明的习惯,学会理性思考问题,文而不弱,理而不私,成为文理兼备的优秀学生。

(三)具体操作

1.加强“硬”文化的建设

幽雅的班级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包括桌椅的摆放,墙面的布置,黑板的利用等,实际上就是一种静态文化。学生触景生情,因美生爱,提高班级凝聚力。建设健康高雅的班级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班级生活的兴趣,从而热爱生活、热爱文化学习,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

(1)布置好教室卫生角与图书角。要求:用具归类摆放,整齐,垃圾分类存放,贴环保标语;图书角提供校园读本、积极健康向上的书籍。

(2)用好 “张贴栏”,主要用于规范张贴学生操行统计表、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及班内各项工作安排表、制度等内容。

(3)清理学生课桌,尽量做到统一、整齐、整洁。可以在课桌右边统一张贴上“目标文化”,学生的书籍摆放要整齐,讲桌桌面及里面的清洁卫生。

(4)教室前黑板上方张贴班训“梦想在心,创造在手”。

(5)在靠后门的墙上贴上每位学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6)后门与窗户之间的墙壁可贴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或优秀的文章等,鼓励学生,也能增添班级文化气息。

2.加强“软”文化的渗透

(1)班训、班歌的设计

此三者是班级“软文化”环境建设起始点,像一场音乐会前的造势活动,令观众更加神往。在设计这些时,调动全班师生乃至家长人人参与,引起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设计了“梦想在心,创造在手”的班训、《没有什么不同》为班歌。

我重点抓住了学校举行的第一次集体活动――全校的广播操比赛,这是进入初中的第一个集体活动,所以我很用心的抓他们训练。学生从刚开始的稀稀拉拉状态到认真对待比赛,他们一出场气势就让人眼前一亮。比赛结果一出,我们班拿到了全校第一!这是同学们第一次争取回来的集体荣誉,那种胜利的喜悦感染了班里的每一个人。他们开始觉得能在这样的班级里学习和生活是一件自豪的事情。

这个“第一”是树立良好班风的一个转折点,整个班级的班风呈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状态。学生在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的集体中生活与学习,自然会有一种自豪感,同学们会为了维护集体荣誉,加强自我约束力,那些类似迟到等违纪行为在这样的氛围里就会逐渐没有了。

之后的参加的两次合唱比赛、集体舞《缘望》学生们也拿出“能拿第一,就不拿第二”的精神认真排练,均取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

总之,“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格”,文化育人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一种隐形的教育方式,现代教育需要用“文化”来支撑和引领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发展。

文化建设的背景范文3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覆盖面最广、渗透性最强、影响力最持久的发展态势。它改变社会历史的进程,更新人们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资本、技术和市场力量推动各个民族国家相互作用,其深度、广度和强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全球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整体性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社会活动跨越国界,实现超出以前特定范围的密切联系。全球性事件影响一国,而一国情况会引发全球性后果。全球化进程使得国际事务与国内事务的界限变得模糊,使得人类活动的空间日益缩小。全球化既不是单一状态,也不是线性过程。经济生活的日益同质,要求不同体制、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遵循共同的游戏规则和制度安排,从而导致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生活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改变。人们高度重视经济领域的全球化,同时更为关注非经济领域的全球化。

如果说,全球化把各个国家不可抗拒地纳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市场体系,那么,全球化也把政治文明送到每个国家。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作为动态的历史过程,政治文明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内涵。这些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均体现着以民主为核心的实践价值和运作机制。诸如,平等、自由、人权、民本的价值,权力制约、民主监督、公正选举的机制等。政治文明与全球化进程中市场经济的演变十分相似。市场经济的体制、政治文明的价值和机制最初产生于某一国度,但后来却超越了国界,成为整个人类的共同文明成果。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都有特定的经济基础,有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因而,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衡量其进步状态,相应地也就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社会文明在市场经济向全世界拓展的过程中,逐渐裂变为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且三者间相互联接、相互作用,构成了现代文明社会。民族的文明由此才能够成为世界的文明。全球化把各国文明吸纳、揉合在一起,把先进的、具有共性的文明成分和文明因素创新成人类的共同文明。

政治文明在人类社会的文明体系居于重要位置,发挥重要作用。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必然发生三方面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思维的关系,相应地形成社会的物质经济结构、政治法律结构、思想意识结构等三大结构和社会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精神生活领域等三大领域。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不仅表现为劳动产品的剩余和书写文字的应用,而且表现为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古希腊留下的文明遗产,不仅包括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也凸现出政治文明成果,如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责任,以及城邦制、共和制的理论和实践。近代资产阶级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异彩纷呈,既包含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更突出了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政治文明不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形成和存在,只能在开放、交换的条件下,不断地从人类文明的其他形式中吸收营养,丰富和完善自己,在人类社会文明体系的发展中演进。政治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政治现代化的过程。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不可分割。全球化把碰撞整合过的各种政治文明聚集起来,作为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加以推广。

人类文明的发端,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紧密相联。而政治文明最早萌发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阶级和国家。政治文明从萌发的那一天起就包含着悖论:在私有制条件下,政治文明表现为不同形式或不同艺术的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追求民主、实行平等始终是政治文明的根本要求。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市场经济这块沃土上,资产阶级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精巧又充满矛盾地揉合在一起。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远远超出了马克思当年的预估。生产力的大发展促进资本主义文明的大飞跃。包括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在内的制度创新,使资本主义社会获得新的生命力。“从宗教到科学是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完成的最为重大的制度创新。”[2-1]没有这个先导性的创新,就不会有随后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资本主义“用议会制取代君主制,用选举制否定世袭制,用任期制废除终身制,并实行两党或多党竞争机制”[2-2],使代议制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核心。资本向全世界扩张,也把具有历史进步性和时代局限性的文明输入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和每个层面。

在人类社会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资本主义面临着深刻危机。全球化给资本运动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突破了原有国家范围的局限,同时也减少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外部化成本。当今的全球化生产过剩所带来的全球性危机就是明证。全球化将经济、文化、政治统一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之中。“随着各种形式的个人主义把整个政治制度(特别是政党以及工会)销蚀成僵死之物,政治上的倒退趋势很有可能日益加剧,随即吞没新的局面。同时,……借助这种倒退行动赋予被蚀空的制度空壳以新的内容”[3]。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已经不仅是一种国家制度,而且还是一种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其内在矛盾可能导致政治上的倒退,或者以新的民主政治来替代。西方传统的民主制度发展到当代,暴露了许多固有的弊端,出现被西方学者称之的“民主的危机”。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现有的政府和政治机构已经过时了[4]。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尽管形式精致,但与生俱来的弊端决定它仍然是不合理、不公正的政治文明,总是表现着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关系。少数社会成员对于多数社会成员的权力控制是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实质。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更迭依次表现为更高层次的政治文明,但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性质,却没有因为在政治文明演进中发生量的积累而导致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不否定在西方政治形态中民主作为人的内在要求而存在,但全球化并没有改变人们现实的、具体的、阶级的属性。民主不仅是人的解放的要求,也是阶级的解放的要求。西方民主政治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基础是平等、自由和博爱。全球化使得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处与密切交往成为可能和现实,而民主政治本质上是一种倡导和平与平等的政治。因此,全球化与民主政治并不矛盾。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价值选择上,否定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政治理念,积极倡导社会公正、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统治的主体与客体关系上,第一次实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使人类政治文明真正达到国体与政体的统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发展趋势上,彻底批判旧的政治文明,大胆创造新的政治文明,鲜明地展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优越性。

中国传统政治模式和政治体制使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高度合一。整个政治建构以高度集权为特征,权力的运作走向呈现自上而下、单向发生的特点。

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遇到两极偏向的干扰。一种是将西方政治文明看成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全部,主张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政治的政治制度,也就是“全盘西化”;另一种是过于强调中国政治文明的个性特征和阶级属性,否定中国政治文明与人类政治文明的共性,使中国政治文明的建设远离人类政治文明而停滞不前或封闭进行。事实证明,上述情况有碍于中国政治文明的健康发展,会导致中国政治走向歧途。全盘西化的政治文明,把整个人类的政治文明归结于或等同于资产阶级政治文明,这实在有失公允。虽然资产阶级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确立和发展的主权原则、法治原则等,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政治文明的阶级性、复杂性、民族性,决定了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如果搞全盘西化,必定会脱离中国国情。任何一种政治文明都是一定社会生态的产物,必然受制于一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民族习俗、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过于强调一国特色或一种政治文明的优点而去否定政治文明的开放性和世界性,并不可取。政治文明中蕴涵着的共性,实际上体现了人类和人类社会对于政治法则、政治规范的认同和遵从。在现时代,背离人类政治文明的共性,会造成人类文明的中断甚至倒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政治文明,只能按照人类政治文明的普遍规律加以推进和拓展。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对人类历史上其他类型政治文明的扬弃和升华,是人类社会新型的政治文明。

从政治文明的主体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第一次将政治文明的主体拓展到社会大多数成员,真正实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体所包括的政治个体、政治组织、政治群体,都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都体现或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主体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5-1]。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中的政治核心地位,保证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先进性、广泛性、真实性。

从政治文明的要件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所涵盖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关系,体现着人类政治文明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主张科学的政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思想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以政治改革推进政治文明的发展,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政治体制和政治行为,是政治文明建设的经常形式。

从政治文明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能够科学配置、合理调整人们的利益及利益关系。协调的政治关系是衡量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尺度,是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关键。政治关系集中反映政治主体的利益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关系具有非对抗性、平等性、和谐性的特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无可例外地成为世界政治文明体系的组成部分。全球化以每个民族国家开放经济体系、文化体系、政治体系为前题。开放的政治体系应对全球化问题,要求中国的政治文明实现两方面特点:

(一)中国政治文明必须遵循人类政治文明的基本法则。全球化对于民族国家的政治价值,要求维护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标准,诸如民主、平等、和平、人权、法治、权力制约……。在全球化大家庭中,民族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文化形态、社会形态,都必须以这些共同价值为取向,将其体现在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关系之中。离开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规定,就会远离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的政治文明曾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上创造过辉煌篇章。治国之道在安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理国之道在于公平正直[6-1];为政之弊,苛政猛于虎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政事所以不理[6-2]。这些在当时都是比较先进的政治理念,对人类政治文明产生过积极影响。当代全球化把开放的中国纳入国际社会的发展轨道。中国的政治文明在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在制度安排、程序设计、行为规则等方面,吸收西方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体现人类政治文明的共性,做到以政治民主、政治稳定、人的全面发展为政治文明的主要价值取向。当然,全球化也会给中国政治文明带来负面效应,诸如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侵蚀、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多党政治等。对此,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

(二)中国政治文明必须根植于中国大地,带有中国特色。全球化是一个国际化与本土化并存的过程。西方国家企图借经济全球化之机,将自己的本土政治与文化价值推广成全球的普遍价值。这实际上是以自己的本土化来否定他国的本土化和真正的全球化。“全球化正在冲破传统的民族国家的壁垒,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国际性标准和国际规范为世界各国所共同接纳和遵守……但是,各国在接纳和遵守这些普遍的国际准则时,没有忘记本国的传统和本国的特征,而是将国际准则与本国传统结合起来,使国际准则本土化。”[7-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现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真实起点。社会主义作为取代资本主义的一种更高阶段的文明,创造出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新的文明成果。公有制使劳动者成为经济关系中的主人,进而提高劳动者的社会政治地位。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通过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关系来实现的。这一实现过程使得政治文明具有新质。全体劳动人民共享生产资料不同形式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并在此基础上管理国家的所有事务。这一政治制度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自然历史过程与自觉能动过程的统一。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封建社会历史悠久、旧体制惯性强大的国度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点。

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该充分考虑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以开放的姿态进行政治文明建设

人类政治文明沿着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轨迹发展,呈现渐进的积累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政治文明有了质的飞跃。这不仅表现在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而且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人们享有广泛的自由、民主权利。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政治财富。政治文明带有浓厚的统治阶级色彩,而这并不排斥和否定政治文明的历史继承性。政治文明的多样性、民族性,使不同政治文明之间的开放、借鉴、依存成为必要和可能。某些类型政治文明的具体规范、程序、形式、载体,可以给其他类型的政治文明提供借鉴。全球化为各国政治体系创造了开放的条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能脱离人类政治文明而孤立存在,应该也能够与其他类型的政治文明通过碰撞发展自己,显示自身的优越性,推进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全球化作为一种载体,大大推进了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开放。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层出不穷,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因此有了更多的参照系,以便吸收精华来丰富和发展自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努力探寻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政治体制,实行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理方略,民主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等等。取得上述进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以开放的姿态,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和智慧。

(二)注意全球化带给政治文明的负效应

全球化带来的收益与成本是不均衡的。发达国家收益多而发展中国家收益少甚至受损,是不争的事实。全球化与“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联系在一起。“自由的世界市场的预言家在全球的活动愈是成功(这意味着民族国家和领土国家的结构遭到侵蚀),受世界主义观念驱动的威胁就变得越大。西方的‘人道主义干预’将威胁越来越多的世界居民。人们在推行新自由主义的世界政策的过程中,鼓吹并创造一种弱国家世界体系。在这样的世界体系中,帝国主义滥用世界主义使命将不再有任何障碍。”[8]消除全球化带来的负效应,最重要的是根据本国国情,寻求适合自己的社会模式和发展道路。

对于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来说,一是要高度关注全球化对政府能力的影响。全球化经济组织的运行是以传统意义的主权让渡为条件的,中国也不能例外。随着影响公众的信息源日益丰富、特别是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政府对于组织、公民的影响力呈弱化态势,而国际规则、国际组织对政府的制约力量和约束作用明显增强。因此,通过行政改革应对全球化,才能够全面提升政府能力。二是要高度关注全球化对政治文化的影响。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借助渗透全球的媒介推行西方的政治价值、政治模式、政治思潮、生活方式。这无疑会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的政治理念,产生某种离散效应。“在这里,人们重视的并不是我们的全球化状况,而是其他人即我们的竞争对手或我们的合作伙伴的世界观的形成、改变或者贬值。”[7-2]

(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

政治文明是由政治与文明两个词复合而成的概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文明的一般、即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即社会主义方向与中国国情。中国政治文明是一般与特殊的结合。

江泽民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5-2]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制度文明,中国政治文明的关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核心和根本保证。它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能够根据各个利益主体与政治发展目标间的关系,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目标。

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属性。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的同意和授权,政权的运作功能是表达和实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立法和对行政、司法实行监督为主要职能。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要真正实现绝大多数人对社会的统治和管理。

依法治国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法制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的本质在于依法治权,内核是充分体现人民意志的、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最高权威的法律和法规。

上述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最终统一于共产党的领导。在全球化进程中,政党政治、民主政治、法治成为各国政治发展和建设政治文明的常项。以全球化为背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在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关系等要件上体现上述内涵。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2]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3[[-1]],76[[-2]].

[3][德]乌尔里希·贝克,[德]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M].路国林,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95.

[4][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潘琪,张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486.

[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82[[-1]],304[[-2]].

[6]姜以读,李容生.中国古代政府管理思想精粹[Z].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0.127[[-1]],721-722[[-2]].

文化建设的背景范文4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文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248-01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如何化解城乡文化冲突,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农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归宿感是目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

农村文化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城乡一体化建设对农村文化环境带来巨大的冲击,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现象和问题。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着来自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如何调和冲突,兼容并蓄,使文化由冲突走向和谐,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

(一)现代化商品经济理念冲击,造成农村核心价值观错位。农村文化是人们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知识、道德规范、习俗和价值观。但是城乡二元结构已经在城市和乡村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环境,一旦相互流通,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最开始显现的就是城市文化、价值观对农村核心价值观的冲击和破坏。这种破坏实质上是农村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与城市相互融合的过程。但是,当城市文化,尤其是现代化商品经济理念,对商品价值的攀比和追求,造成原有的农村传统文化模式不能有效地规范农民群体和个体行为时,就出现农村核心价值观的错位。世代流传的朴素的乡里伦理文化,例如睦邻、亲邻、乡党文化,抵挡不了城市文化的冲击,逐渐没落,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加深,信任减少。

(二)迅速暴富和城镇化,产生文化空挡。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工业化改造农村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使一部分人迅速富裕起来,农村贫富分化加剧。例如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或资本入股,实行红利分配,具有土地或资本优势的农民将获得更为丰厚的回报,加剧农村贫富差异。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城镇周边的农民脱离土地,改变了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生活方式。城镇一体化改变了农业收入分配,按劳分配的一般规律,提高了农民生产效率,出现了更多空闲时间。经济的迅速富裕,文化发展的相对落后,使一部分农民很迷茫,部分地区低俗文化、斗富占领乡村,由此可见,农村精神文化世界的空虚。

(三)网络文化迅速流入,淹没农村原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乡一体化将孤立的农村世界通过网络、贸易直接与世界连接在一起,农村文化同时受到城市文化、外来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农民逐渐脱离乡土文化的束缚,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农村文化、小农意识、封闭意识逐渐被淘汰,农村原生文化面临涅重生的考验。

二、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以家族制文化为核心的农村原生文化、以勤俭简朴为美德的优良传统、以顺应自然为规律的生活方式逐渐蜕变,亟须建立新农村文化体系,捍卫农村传统文化精神家园。本文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通过主流文化融合地方特色乡村文化,形成具有农村地域、传统、风俗及农业、农民特色的新文化。

(一)改造农村原生文化,扬弃农村文化中糟粕。文化来自实践。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新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正悄然影响农村文化的内核。由于机械化、社会化、精细化种植模式的发展,与此相关的重视合作、注重人际交往、包容意识、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也会逐步深化。在农村生产、生活实践中,提倡新文化、批评旧思想,改造农村原生文化,扬弃农村文化中糟粕,这是理清文化冲突的第一步。同时,我们要尊重文化差异和多样性,不搞简单划一的“”,要从文化的根本入手,遵循文化的历史延续性和传承性,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增添新元素,对农村文化进行改造和发展。

(二)以主流文化为引导,树立文化精神楷模。要化解农村文化存在的冲突,必须依靠主流文化的引导。当前,我们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符合我国发展的社会实践,也具有统筹城乡发展的积极意义。大量来自农村、基层一线的教师、医生、农民在助人为乐、爱岗敬业、孝敬长辈方面得到社会的认同,成为我们社会的精神楷模。通过树立文化典型,传播先进事迹,具体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

(三)将农村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发展特色文化。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汇进而引发冲突,这是不可避免的。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及农村文化自身的调整与创新,我们要发展新农村文化,在保持农村文化优秀特色的基础上,融合主流文化,发展各种文化形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文化。一是丰富文化的表现形式,发展地方文化艺术,通过戏曲、舞蹈、美术等多种方式促进新农村文化的发展。二是鼓励农村文化吸收新元素,形成新思想,并向城市逆输入。农村文化不是城市文化的复制品,有特色的农村文化要引入城市、走向世界,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文化建设的背景范文5

【关键词】公立医院; 改革背景; 医院文化建设

引言

公立医院在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不断的创造良好的医院关系,从而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这就需要医院提升文化建设,加强公立医院的文化建设可以提升整个医院文化环境,对整个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概况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及其相关配套文件陆续出台,新一轮的医改拉开大幕。而公立医院改革成为了此次医改的重点、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2010年2月23日,《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出台,标志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正式启动。由各省(区、市)分别选择1~2个城市或 城区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重点围绕完善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加 强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全国共有16个城市入选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的城市名单。

而为了对《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相关工作安排的进一步细化,2011年3月7日,《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发 布,明确提出了开展重大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在全国推行惠民便民措施、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推进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等五项改革重点任务。截至目前,公立医院试点改革已经时间过半,各试点城市对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探索,形成了各具本地特色的改革模式, 但改革还在深入进行下去。

二、新医改背景下文化建设对我国公立医院的重要性

(一)公立医院缺失公益性,市场化严重

在医院改革的大背景下,新改革对公立医院提出以公益性为主要的行为准则,要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医务人员要将病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提升服务质量,规范自身的医疗行为。作为公立医院要调配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要追求二者的平衡发展。但是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医疗市场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监制体质不健全,财政补贴不到位等,这些问题都将公立医院推向了极力追求经济利益的道路。

在新的医院改革的政策中要求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因此公立医院要提升对社会效益的重视程度,要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全心投入到为患者的服务当中。在日常的就医过程中,医生和患者之间往往是不对等的,在很多医务工作者观念中认为患者是让自己来看病的,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患者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发达的医疗环境下,在精密的医疗器械的辅助下,很多医务工作人员都只是单纯的依靠一些检测报告来进行病情的判断和开展治疗,在很多时候忽略了患者自身的感受,服务意识相对薄弱,对病人缺少一定的关怀。

(二)市场竞争中的粗放式管理方式

在新的医疗改革政策已经明确表明,要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要大力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要形成多元化的医疗市场环境。但是在现有的医疗市场下,公立医院还是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下,公立医院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占优势,然而非公立医院创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所以在新的医改下,公立医院可以借鉴非公立医院的管理方式,比如绩效考核、薪酬分配体制等。在这些管理体制下更好的实现市场的激励机制,从而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调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相应的作用。

三、对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的医院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医疗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要求有良好的医疗治病的环境和更安全的医疗技术和素质。整洁舒适的就 医环境,不仅能给患者带来身心的愉悦,也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先进的设备则有助于医院提供更全面和科学的诊疗服务。因此,在当前各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应 该抓住公立医院改革的时机,积极有效的利用政府投入,积极培养人才,改进医疗条件,优化服务环境,改善基础设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舒适、安全、完善的医 疗。

(二)重塑规章,进行制度文化创新

由于当前公立医院的趋利性倾向,使得医院的规章制度也产生了偏移,更加侧重于确保医院自身经济收入。这也是造成医患矛盾突出的原因之一。而 如前所述,此次公立医院改革在医院的运营与管理方面有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措施,医院可以在这些指导性的政策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大胆创新,以维护公益性为核 心来制订最适合本院的医疗、教育、科研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用这些规章制度规范医疗行为,有效激励员工,维护广大患者的利益,提高服务质量。

(三)明确公益性,创建和谐医院

公立医院在这次的改革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在公立医院的改革中将重心放在文化建设上,帮助医务工作人员进行思想上的改变,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转化成为广大患者全心全意的服务上面。在这个改变当中需要各方面的支持,比如政府补偿机制的变革、管理机制的转变。公立医院自身具有比较完善的物质条件,所以在一些政府相关的支持下,进一步进行精神文化方面的引导,要正确的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要把握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对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形成医院精神、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起到关键的作用,使医院步入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良性轨道。

(四)加强医院的内部管理,提升市场竞争力

现在的医疗行业中出现很多私人门诊,这样的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公立医院不能够一直采用传统的管理办法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探寻适合自己的管理体制。这就需要医院的管理人员和医务工作人员都拥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在这样的理念的支撑下才能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服务和危机意识,从而不断的提升服务质量,提升医院形象和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文化建设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势在必行。公立医院进行文化建设,提升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医院加强文化建设能够帮助医务人员将意识层面的精神转化成实际行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病人,提升医院的口碑。

参考文献:

文化建设的背景范文6

【关键词】岭南文化 技术创新 创新文化 建设

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哺育的一代代岭南人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改革开放以来,岭南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广东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对广东取得的巨大成就,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岭南文化的重要影响,但目前很少有关于区域文化与创新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挑战,如何向岭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构建更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创新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从岭南文化的特色入手,着重研究了岭南文化对广东技术创新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分析了创新文化与技术创新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对构建创新文化提出作者的观点。

一、创新文化与技术创新的内涵

对于技术创新理论界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总体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狭义的,即主要是从发明与创新的角度进行阐述的,而另一种是广义的技术创新,包括技术、市场、管理和组织等各种创新,本文对技术创新的理解也是基于广义的基础之上。

目前对创新文化的解释大多是从企业层面给出的,如:创新文化是组织内一种奖励创新和鼓励冒险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激励和奖赏杰出工作者,对于快速变化的环境,突然出现的危机和突况做出迅速反应。这种文化要求我们重新检查一切事情,它不像一个工程一样有一个具体的结尾,它要不停地继续再继续。作为一种文化,它必须渗透到组织的骨髓中去(Thornberry,2003)。水常青等认为:“创新文化就是指能够激发和促进企业内创新思想、创新行为和创新活动产生,有利于创新实施的一种组织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相统一的综合体,主要包括有利于创新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制度等。”可见,他们对创新文化的界定大多是指企业创新文化,本文所讲的创新文化是超越了企业范畴、内含于区域文化之中的更为宽泛的文化,即社会创新文化,主要指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创新思想、创新精神、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等的总和。

二、岭南文化与广东技术创新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她以土著越族文化为基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吸收、融合国内外文化的精华,形成当今绚丽多姿、独具一格的区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南国风采和地方特色,具体来讲岭南文化具有开放、兼容、务实、创新、善变、务实、重利等特点。广东社会政治的全面进步、经济的崛起与腾飞、技术创新日益活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岭南文化所具有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文化渊源和文化积累。

1、博采众长的开放兼容精神

岭南文化形成于先秦时期,在秦朝统一中国后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兼容了农业文化,唐朝以后,在海洋文化的不断催化之下,逐步走向成熟,在明代中叶外国基督教传教士进入岭南,西方文化也随之传入岭南,而岭南文化后始终以开放、兼容的广阔胸怀,吸纳海外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岭南文化日趋完善。岭南文化从其形成的过程中便始终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兼容性,而正是这种内在的秉性,使受岭南文化熏陶的岭南人具有了博采众长的开放兼容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岭南人博采众长的开放兼容精神使他们敢于和善于吸纳国内外文明的先进成果,及时更新思想观念,在推行改革开放之时,岭南人能够迅速深刻地理解中央精神,把握发展良机,充分利用优惠政策,使广东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岭南文化的开放兼容为广东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种兼容并蓄的宽松环境成为了外商投资和人才创业的天堂,强烈地吸引外资和人才向广东集聚,他们通过独资、合资等各种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通过引进、吸收和创新,不断推动广东技术进步。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核心资源,岭南人不排外,能包容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各种人,正是开放兼容的文化使外来人才能够迅速地适应和融入岭南文化,他们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获得了更大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创业机会,找到了用武之地,让他们能安居乐业,这些引进的人才是广东现在和未来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2、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

广东北接南岭山地,南临南海,襟山临海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岭南人强悍坚韧、勇于冒险、开拓进取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品质。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品质使岭南人想他人不敢想、做他人不敢做,从而总能先行一步,掌握主动。在别人还在对改革开放政策迟疑观望时,广东已经建立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率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源地和示范区。在别人沉浸于公有制经济之中时,广东的民营经济已蓬勃发展,其民营企业生产的各类商品已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国外。在别人还留念于传统的“铁饭碗”用人体制时,广东率先采用合同招聘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从全国各地招揽所需人才,并通过重奖科技人员等措施,鼓励技术创新和留住科技人才,解决了人才短缺和人才储备,也促进了广东技术进步。岭南人更是敢为天下先,大胆走出国门,如华为集团大胆开拓欧美市场,敢于和 “老师”竞争,并把自己的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建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时吸纳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和聘用国外高技术人才,为中国企业的技术研发创造了崭新的模式。

3、义利并重的务实精神

岭南自古就是我国东南部手工业、小工业的聚集地,这使得岭南文化充满商业色彩,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形成了重利务实的精神品质,而且,在中原文化重义思想的影响下,在商业经营中,形成了等价交换、诚信经营的理念和义利并重的特色。岭南人义利并重的务实精神不仅提高了其在商界的信誉和地位,更使其倾向于实在的内容和价值,对认准的事情就扎实去做,务实的办事作风是技术创新的条件之一。

4、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

广东地处江南,清山碧水养育了秀美、聪慧的岭南人,使岭南文化具有水的灵气的特点,秀外慧中的岭南人自古以来,以其聪明才智和敏锐的洞察力从广大的市场中发现商机,他们以卓越的商业才能和巨大的商业成就而享誉国内外。岭南人深受海洋文化的影响,浩渺的大海激发他们不断探询更加广阔的世界,使他们走出了国门,到了中南亚、欧洲及世界各地,吸纳各种文化精华,造就了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华为、中信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民营企业,凭者对创新的执着追求,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成为国内同行业的成功典型。

5、机敏灵活的善变精神

岭南文化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晶,呈现多元化特色,她灵活善变、不拘一格,这种善变精神使岭南人在市场竞争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们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战略,进行产品创新,广东的家用电器率先向美观、多功能、耐用、电子电脑化、安全节能方向发展,广东的塑料制品最早设计出多色、组合、复合、冷粘等新款式,广东的日用五金制品最早实现多功能化、配套系列化和工艺装饰化。“上得快,转得快,变得快”,是外省人对广货的评价,也是广货生产、经营的秘诀(欧人,2000);可见,机敏灵活的善变精神是岭南人创新的源泉。

三、新历史背景下广东创新文化的构建

1、永葆创新精神

开拓创新是岭南文化一大特点,广东创新文化应继续发扬光大,永葆创新精神,坚持创新观念。企业精神是一种人格化的企业员工群体的心理状态的外化,是企业基于自身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为使企业获得更大发展,经过长期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和确立起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它反映着企业对一系列问题的认识、观念以及所采取的态度等。企业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员工所共有的经营信条、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他们对企业的依赖意识、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等。企业创新精神渗透于企业创新发展的方方面面和每个环节,潜移默化地指导和制约着员工的心理和行为。树立企业创新精神,主要是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观念,树立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精神,树立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等。

2、营造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

技术创新需要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它涉及思想观念、创新精神、文化传统和教育体系等,需要社会、政府、教育系统和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创新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技等诸多方面,所以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大力推动政治、文化、科技等全面发展,以培育出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更新的创新思维、更好的创新方法。另外,在政府的引领下,文化机构应善于抓住成功的创新人物、艰苦感人的创新事迹和优秀的创新成果作为典型进行宣传,探索他们的成功足迹,弘扬其创新精神,为人们树立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激励人们去追求创新和成功。

3、继续发扬开放兼容的传统

岭南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开放兼容,也是技术创新和当今时代所要求的。广东技术虽然取得很大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没有长远开阔的视野,没有兼容四海的广阔胸襟,这种差距不是缩小,反而会拉大,所以,今天的岭南文化更需要开放兼容。发扬开放兼容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先进的文化思想、经营理念,还是技术设备、管理方法,只要能为我所用的,就应该大胆引进努力消化吸收,并不断地创新超越;尤其要继续从国内外引进高素质人才,他们的到来为广东的各项建设将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广东才能保持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4、改进创新激励机制

改进激励机制,使人们树立起创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为技术创新而拼搏的献身精神,形成对于技术创新发展的强烈使命感和持久驱动力,激励人们不断追求技术创新。首先,要推崇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让社会承认、崇拜技术创新的英雄,大力宣扬他们的创业事迹,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人们的尊重。其次,要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不以成败论英雄,鼓励冒险、容忍失败,使所有具备特殊能力、特殊技术的人都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最后,要提高创新人才的回报,充分认识到创新人才的价值,给予合理的工资报酬,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和后顾之忧,对其创新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物质奖励,尤其对有突出贡献的,应不惜重奖和高额回报。

5、尊重和保护创新成果

应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使大家真正认识到侵犯知识产权是违法和可耻的行为,从而树立产权意识,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增强人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引导和推动企事业单位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使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对自有知识产权及时取得产权保护。加强相关法制的建设,做到有法可依,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处罚力度,对侵权者给予重罚和严厉的打击,给知识产权所有者提供切实有效的保护,最终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保护创新成果的良好社会风气和社会制度。

【参考文献】

[1] 水常青:企业创新文化理论研究述评[J].企业管理,2005(3).

[2] 欧人:岭南文化与广东商人的商业精神[J].商业经济文荟,2000(3).

[3] 黄明同:岭南文化的三次大兼容与三个发展高峰[J].学术研究,2000(9).

文化建设的背景范文7

关键词:蓝色海洋校园文化大学生

蓝色是天空的颜色,是海洋的颜色。蓝色象征着青春、理想、笃定和未来。在人类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受海洋的影响而积累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蓝色文化[1],蓝色文化传承和延续了海洋文化,是对海洋文化的创新与扩展[2]。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海洋强国”战略,这对以海洋学科为特色的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学校在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的意见[3],而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里的一种氛围,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品质与修养,在蓝色背景下,高校尤其是海洋大学应该建设五个蓝色校园文化,来提升高校的软实力水平,提高学生的情商和智商,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力。

一、蓝色科技文化建设

科学技术永远是高校的核心,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利于充实国家的科研力量。建设蓝色科技文化,首先可以以科技比赛的形式,鼓励大学生发明创造、申请专利;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尤其是海洋科技创新;鼓励大学生文化创意,充分利用海洋元素,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意作品。其次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海洋、探索海洋,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增进对海洋的理解。再次要举办以海洋科技为主题的科技展览,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了解海洋科技的前沿。最后还要开设蓝色学科,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高知识水平。

二、蓝色论坛文化建设

论坛是交流学术和思想的平台,可以增添和渲染校园的学术氛围[4]。营造一种蓝色色调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可以从四个层面着手。每年海洋日,开展校长一课活动,由校长作主题报告,科普当下海洋文化与国家关于海洋发展的方向、政策;每学期开展一次蓝色宣讲活动,由优秀团干部和青年教师组成校园蓝色宣讲团,对各级学生干部进行蓝色宣讲和蓝色文化讨论,进而感染全体学生共同感受蓝色魅力;每月开展一期蓝色讲坛,聘请国内外知名人物为主讲人,畅谈蓝色文化;每月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以班级为单位,交流心得体会。四个层面交叉进行,奠定大学生蓝色校园文化底蕴。

三、蓝色文体文化建设

校园文体活动一直是校园文化最活跃的部分,将蓝色元素融入到校园文艺、体育活动,以文体活动的形式建设蓝色海洋文化,是最容易被接受的形式,也是最方便、最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之一。通过校园舞蹈、歌唱、摄影、演讲比赛及各种体育比赛来体现蓝色基调,使学生在快乐中陶冶蓝色情感。蓝色文体文化建设不仅贴近学生第二课堂生活,符合校园文化特点,更能将蓝色理念、蓝色精神潜移默化的融入大学生校园活动之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蓝色公益文化建设

积极开展校园公益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建设蓝色公益文化,不仅要定期开展宣传日活动,通过大力宣传海洋文化、蓝色内涵以及水的精神来感染学生的品性。还要鼓励学生走进基层,了解社会,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海上实习,使学生真正地融入海洋;动员学生向困难地区和群众奉献爱心,动员学生“三支一扶”、支援大西北、支援辽西北。更要教育学生珍惜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组织学生开展清洁海滩活动。让学生懂海、爱海,以海洋般的情怀看待社会,提升蓝色文化素养和蓝色文明境界。

五、蓝色起航文化建设

大学是通往社会的桥梁,针对高年级学生,要及时引导其端正的就业、择业态度,为海洋骄子的未来规划把关。要开设健康心理课程,负责专人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心理咨询,及时帮助毕业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鼓励学生深造,尽可能的为学生继续学习提供便利。要加大同企业合作的力度,开辟实习基地,及时举办专场招聘、大型招聘,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条件和选择。大力支持学生创业,创业前期应安排专职教师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寒窗苦读十余载,正是杨帆起航时,在学生即将步入社会为国建功之时,要把握机会,把蓝色的精髓授予学生,引领学生在未来的路上收获蓝色文化的启迪。

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工作者的长久课题,能否顺应时展、与时俱进建设校园文化,关乎祖国圆梦大业。蓝色背景下的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即是一种蓝色文化的建设。建好蓝色大学生校园文化,意义重大;实现从浅蓝到深蓝的质的跨越,任重道远;总而言之,蓝色背景下的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更多的人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为之探索。

参考文献:

[1]潘娜娜,杜成君,吕云飞.青岛的海洋文化遗产与蓝色文化建设[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4-50.

[2]王苧萱,王萍.蓝色经济背景下的蓝色文化与蓝色文化产业[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81-85.

文化建设的背景范文8

关键词:群众文化;新都;建设;思路与对策1新时期新都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群众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形态,制定科学措施促进群众文化发展和把握群众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具有重大的意义。

(1)文化馆站建设和惠民演出活动的开展。截止2013年末,新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开放的项目遍布13镇(街道)文化站(中心),开放内容按和开放时间达到了原定目标任务要求的标准。区政府、区文体广新局分别对“三馆一站”建设工作做出细致全面的安排部署。成立工作组,加强协调,督促、指导“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和国家文化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验收工作。并组织专业人员对设施设备进行安装调试。针对个性化群体开展个性化文化服务。对公共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青工影院和文体活动广场和设施设备进行配置;免费提供读书沙龙、数字娱乐体验、文艺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项目,组织图书馆、文化馆开展图书阅读,艺术培训,以及文化大讲堂、百姓故事会等活动服务,有效地丰富了广大青工朋友的业余文化生活。

(2)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系统建设,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网络体系并投入使用。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基础,成立“新都区公共文化数字服务与管理系统”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按程序对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管理系统进行招标采购,由区图书馆邀请市图书馆专业人员对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管理系统、硬件提档升级、图书管理软件进行安装,并对区、镇、村公共文化服务点位进行培训。

(3)深入开展以“民俗闹春、音乐消夏、欢歌庆秋、劲舞暖冬”为季度主题的成都文化四季风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全年举办“民俗闹春、音乐消夏、欢歌庆秋、劲舞暖冬”为季度的主题活动、开展“我们的节日”群众文化主题活动系列演出60场,“快乐周末.百姓舞台”文化品牌活动继续深化,影响得到全面提升。承载健康向上的社会审美教育功能,汇群众文化艺术的展示和赛事为一体,通过每周末的活动开展,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市民文化艺术素养,活跃生活、凝聚民心、和谐社会,推动我区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4)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并展开相关的培训。加强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好图书流转车、流动舞台车,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老百姓身边,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结合员工自身工作和特长组织专家对其进行培训;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以会代训开展培训;通过“快乐周末.百姓舞台”为平台对其工作人员开展活动策划、后勤管理、节目视频等培训,确保人员达到培训时间及培训效果。

(5)加强乡镇(街道)群众文化协会、团队或组织,队伍的建设以及运行管理。全区13个镇(街道)已建立群众文化协会45个,民政部门登记的有10个,各镇(街道)建有70支特色文化队伍。结合各镇(街道)实际,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文化队伍,如:香城俱乐部、马家龙灯队等特色文化队伍。

(6)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综合文化活动室的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好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提高阵地利用率。按要求,落实了村(社区)享受财政补贴的宣传文化辅导员,印发《新都区村社区宣传文化辅导员工作职责》,各宣传文化辅导员积极配合镇(街道)文化工作,充分发挥文化室的五大功能作用。按程序由村宣传文化辅导员提出申请,各村逐级推荐上报,经区人社局、区文体广新局对申报人员审核同意;二是由文化科牵头,组织区文化馆、图书馆对申报进员进行核实后区文化馆统一发放补贴费。三是制定工作目标责任书纳入年终目标考核。

2新都群众文化建设面临的不足

人类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中,社会的和谐统一体是由一些相对自主的社会的微观世界组成的,社会的微观世界就是客观关系的空间,是逻辑和必然性的场所,这一逻辑和必然性对于那些控制其他场域的东西来说是特殊的、不可简约的。”[1]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前提下,诸多文化形式呈现出竞争不对称,融合不完善的特点,群众文化活动越来越减弱,文化工作人员不断减少。群众文化在市场经济逐步深化,社会文化急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体现出来的竞争是非对称的,交融是欠缺的,内容方面呈现出的是一种离析现象。

新都拥有大量的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宝光寺,明代状元坟遗址等数百处。出土有青铜古籍、金银字画等数千件珍贵文物以及数不清的珍贵自然遗产风景,都是巴蜀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长河中发出了绚烂的光芒。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利用开发和缺乏有效的保护,许多的文化遗迹正在遭到破坏乃至消失。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整合新都分散的文化资源并进行市场化运作将会有巨大的文化市场价值。

另一方面,新都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地区比较落后,没有形成完善的服务系统和体系,缺乏活力。就新都文化事业单位而言,人员结构呈现逐步老化的现象,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区体育中心等单位在一些优势领域正出现人才断代和人才缺失的危机。当前新都的文化产业人才结构不完善。新都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财政,工商,土地等部门缺乏统一,各部门之间不能很好协调统一。政府缺乏可操作的、适用性强的发展政策和执行标准,以至于造成新都区部分文化产业没有形成规模,竞争力不强。

3社会重构背景下的群众文化建设思路与对策

新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遗产,立足于新都当前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以人为本,采取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即注重模式发展,又侧重内容形式的创新,努力构筑新都文化核心竞争力,同时紧抓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基本型事业的发展。

(1)进一步加强以政府层面的文化框架结构营建。文化产业发展往往受到资金不足的影响,更高层次的开放文化发展就要打破体制对文化资源的发展制约,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资金进入到文化发展的资金运用过程中,并充分利用民间文化发展资源进行政府层面的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和公益性质的文化建设。政府方面也应积极响应国家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性政策,在国家相关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多方面和途径的适当优惠,从政策层面的改革来吸引更多投资,做大做强新都文化市场。(2)以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为开发核心,打造新都“古蜀都邑”绿色旅游服务。新都“古蜀都邑”历史文化是绿色环保旅游的精髓。针对不同的文化消费主体和消费热点,按照市场化运作和政府引导的原则。建立新都特色的文化资源运营机制,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新都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和项目,并做好文化的运营保健机制。新都是具有千年历史王朝营建的都邑,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景观特色如挹锦城门楼,古蜀王妃墓葬地,战国木椁墓等。例如,可围绕营建相应古蜀文化圈和建设蜀国文化展厅,与殷商遗址相结合,以再现春秋战国万马奔腾景象。以长江宝光寺为核心的“四大丛林”文化带。宝光寺在佛教信众中享有盛誉,布局典型,并且具有悠远的历史文化典故,围绕其特殊历史地位可加强宝光寺精品馆,书院的建设,并做好文化传承。积极邀请佛法高僧和社会名流讲学诵经,把其打造成四川乃至中国的佛法圣地。

(3)以政府为引导,以群众为基础建立大众文化工作的普及型工程。群众文化是社会转型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重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方式,坚持总结和创新的文化建设精神实质;坚持主导文化建设的主流地位;不断加强主导文化的先进发展方向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艺术是对情感,习惯,语言,民族文化信仰的完美表达”,因此要坚持以民族文化特色为主题,尽情展现华夏儿女优秀的民族精神特质,同时吸收大众文化发展的长处“以我为本,优势互补”。坚持以“主导文化”建设为重点,“民族文化”建设为实体,不断实现群众文化建设的需求,改善和满足群众对于文化发展的多重需求。

群众性文化的工作开展首先要讲究科学合理,政府在进行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大公益性质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有计划组织的进行。努力加强改善相关事业单位基础性设施和组织的建设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以政府为主导,多种形式社会资金融入的形式,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其次,逐步完善文化事业人才的队伍建设和引进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引进新都文化人才加入。最重要的是要多加关照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休闲产业如娱乐,旅游,服务和体育等产业。积极挖掘区内文化名人,乡土艺术家以及高校,专业文化艺术团队等的资源,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搞好跨越城乡系统的文化共建工程。形成独具新都特色的文化亮点。

注重群众文化空间的重构,群众文化的空间主要包括以城区集镇文化服务体系为中心的文化馆站的馆舍,文化广场与村级文化活动室等这些显性的实体空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组织活动的隐性空间。群众的文化空间正处于新旧重构的阶段,可采取途径措施不断调试开拓新的文化建设空间和修补逐渐瓦解的文化发展空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群众文化创新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创新文化内容的过程中发挥主导文化的引领作用,利用民族民间文化的形式和载体,设法使主导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内容民族化和地域化,把主导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大众文化的特长融合进民族传统文化中去。而这种融合过程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的过程,没有民族民间文化的创新,这种整合是不可能实现的。

文化建设的背景范文9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文化古镇;保护;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作为发展动力,统筹兼顾城乡发展,从而不断推进城市生态化、集群化、一体化、高效化、科学化的发展。在过去传统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则主要围绕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对于乡村尤其是古村落和村镇的规划与发展重视不足,在今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则要更将重点工作放在城乡统筹,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一、文化古镇保护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对于我国过去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而言,所谓的新城镇化就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作为发展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将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城乡一体化进行全面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城镇化的建设的质量与水平,进一步保证城镇发展向科学、高效、集约、和谐、安定、完善的方向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新在于过去发展城镇化往往只关注城市的规模扩张、面积扩大。而现在的城镇化发展则更加重视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质量,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绿色、集约、智能,更加凸显出城镇的文化底蕴。

文化古镇的保护与建设工作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最为关键的原则就是坚持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进一步体现出文化古镇的保护与建设的工作。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全体人民的灵魂纽带。通过对于文化古镇的保护与建设,能够进一步提升文化对于人民群众的影响作用,也能够进一步弘扬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最为关键的功能。在文化古镇保护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增强对于自然生态、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以及历史文化古村镇、村落的保护与建设力度。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文化古镇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古镇的保护与建设是“文化城镇化”的充分体现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而如何充分体现质的变化,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则必须从提升城镇的文化软实力入手,文化古镇的保护与建设工作恰恰符合了这一点,这即充分体现了“文化城镇化”这一重要的发展主题,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避免“千城一面”现象的根本举措。在文化古镇保护与建设的工作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其中的各种历史文化价值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的发展趋势,是势不可挡的发展铁律,但不能因为城镇化的发展而让城镇,尤其是古镇、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丢失,否则得不偿失。

(二)文化古镇的保护与建设能够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文化古镇的保护与建设工作要求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实现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保证城乡统筹发展,使得生态文明始终贯穿于文化古镇的建设过程。根据新型城镇化背景的要求,进一步促进文化古镇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结构的全面优化,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的建设程度,推动城镇化朝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帮助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古镇的保护与建设能够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乡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文化古镇建设要求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主要的发展目标,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工作,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能够保证我国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乡镇服务行业的质量提升,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带动乡镇居民就业,从而提升乡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文化古镇保护与建设的一些看法

第一,在总体规划方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文化古镇的保护与建设必须要规划先行,当地政府要把古镇的保护与建设古镇重点纳入地区城镇化建设总规划当中,重点考虑古镇的保护与建设规划,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第二,在组织管理方面政府要主导,政府对于文化古镇的古建筑要进行积极的修缮与保护,针对古镇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要进行全面保护与深入挖掘。还要通过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和发挥好古镇的旅游和宜居功能。其次是强调群众参与,文化古镇的保护与建设工作离不开当地群众的支持与参与,要提高当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从而促进当地居民能够积极配合文化古镇的保护建设工作。通过保证居民公平性的原则来使得他们获得切实的利益,进一步认识到文化古镇保护动作的益处,通过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成为文化古镇的保护者与建设者。第三,还须强调的是文化古镇的保护与建设中的重要的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是文化古镇得以完整保存和延续的重要基础,尤其对自然资源,自然形成风景名胜等要加以重点保护。

城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古镇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不是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简单工作。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文化古镇保护与建设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的眼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切不可生搬硬套成功地区的保护与建设经验,各地区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发展实际,制定符合本地区文化古镇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成为千姿百态,独具风格,充满形式美与内容美文化古镇。

参考文献

[1]罗宏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N].湖南日报,2010-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