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青少年网络安全提案集锦9篇

时间:2023-10-12 09:45:46

青少年网络安全提案

青少年网络安全提案范文1

xx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少年庭,该庭管辖着鼓楼、建邺、xx三个区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及民事维权案件的审理,该庭法官忧虑地告诉记者,在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中,由网络诱发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占有较高的比例,一些犯罪手段令人触目惊心,足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案例1)十七岁的姜明、刘洋两人迷上了网络游戏,根本没有心思上学。一次,姜明在玩游戏中与不是自己一伙的男孩小浩产生矛盾,认为小浩“偷”了自己网络游戏上的“武器”,于是两人在网络上对骂,结下仇怨。去年2月9日晚11时许,姜明得知小浩在一家网吧上网,当即纠集刘洋及另两名男孩,各持一把砍刀直奔该网吧,找到小浩后二话没说上去就是一阵乱砍,见小浩不能动弹后才逃离现场。经法医鉴定,小浩构成轻伤。姜明、刘洋后于去年10月13日投案自首。法院依据查明的事实,近日判处姜明有期徒刑1年2个月,缓刑2年;刘洋有期徒刑9个月,缓刑1年6个月。(案例2)少年吴丹曾犯下寻衅滋事罪被判刑8个月;王兵因缺钱上网抢劫,被判过缓刑。去年11月25日,吴丹和王兵及另一名男孩(另案处理)经预谋,将某中学一名中学生劫持到一个小区健身场,劫得30元钱后就去网吧上网。钱花光后,他们又拦截两名中学生,劫得手机两部。销赃后,他们用赃款继续上网吧玩游戏。去年12月4日,他们在网吧被公安机关抓获。法院经审理认定吴丹、王兵构成抢劫罪,两人因刑满释放后接着又重新犯罪,应依法从重处罚,近日判决吴丹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王兵有期徒刑2年,并处罚金。(案例3)去年底,鼓楼区法院少年庭就一起性质恶劣的案作出判决,7名青少年一名14岁少女,分别被判处5年至7年不等的有期徒刑。他们平时均痴迷网络,不仅上网玩游戏,还迷上了网络色情内容及各种网络暴力,由于经常上,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谈论色情下流的东西,并萌生跃跃欲试的念头。在案件审理中,一名未成年被告人供述:“其实我并不懂那些,是跟在他们一起上网学坏了,是网络色情及黄色光碟害了我,现在我好后悔”……近年来,有关中小学生沉湎网络,荒废学业,甚至因此而引发恶性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去年六月中旬北京“蓝极速网络”网吧里25条生命被烈火浓烟吞噬;苏州昆山一名16岁的中学生因为母亲阻止他上网而将自己的右手五指断掉。虽然经医院的的紧急抢救,他的手已经终身残废;今年的三月份,在重庆沙区回龙坝镇,3名学生通宵上网后在铁轨上打瞌睡,其中两名学生被火车轧死;xx市有几名未成年人的学生沉湎于网吧,数日不回家,晚上就栖息在居民楼项的水箱之中,家人和学校四处寻找……这些恶性事件足以表明,网络的“毒害”已经对青少年的身心和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由此可见,不良的网络文化和环境已给青少年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引导青少年趋利避害,接受健康的网络文化,保证在良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所以全社会应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共同来构筑网络文化防范体系。

一是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加大执法力度。公安、政法、文化、工商以及行业协会等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加大整治力度。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落实在网吧终端设备上安装封堵色情等不健康内容的过滤软件,净化网络空间,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绿色网络环境,减少并防止有害信息对青少年身心的侵蚀。要对“黑网吧”进行全面整顿,取缔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设立监督电话,聘请社会监督员,对群众举报问题严重的网吧,严加治理。新闻媒体要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宣传,把网络道德纳入到社会道德体系中,并将职能部门管理和执法情况向社会报道,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教育部门、团委等与青少年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要大力开展“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的创建活动,使网吧业走上更加规范的道路。

二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法制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网吧经营者的素质。要规范营业性网吧的经营行为,保障青少年安全、健康地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和知识,就必须不断提高网吧经营者的自身素质。一方面,网吧管理的各职能部门要加大对网吧经营者的培训和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经营者在网吧经营中学会知法、守法和用法。另一方面,要通过舆论监督来加强经营者的素质。对违规经营的上网服务场所,要进行严厉查处,并给予曝光,迫使其遵纪守法、正当经营。

三是建立一流的青少年网站,占领网络阵地。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上环境,还需要从互联网站本身入手。网络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型媒介,如果任由商业网站来传播他们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必将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良影响。在加大对不健康网站的治理整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用先进的文化去占领网络阵地,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努力在网上营造主流文化氛围。各相关的职能部门、社会各界要在“政府上网工程”的基础上,加大青少年网站的建设力度,从软件、硬件两方面给予更多投入;有条件的校园和社区,应组织建设一批非营业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为未成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

四是重视学校教育,为青少年提供网络文化教育的良好环境。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作用。当前,将青少年与网络隔绝不可能也不明智。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要按照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单位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内容,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形成青少年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提高网络“防腐”能力。首先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政治理想教育,使青少年在思想上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通过介绍和推荐适合青少年浏览的健康网站、现身说法等形式,让青少年深刻了解沉溺网络和在不健康网吧上网的危害,帮助青少年增强自律意识,不浏览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不文明语言聊天,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其次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普及网络知识上下功夫,要加大信息技术硬件投入,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力度,普及计算机和网络教育课程,条件好的学校,可以自己创建校园网,让校园网成为传播知识的窗口,教育学生的阵地,发挥才能的舞台。同时要大力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网络负面作用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教育的滞后,因此,除了教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以外,在信息时代,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要主动了解网络,学习网络知识,运用互联网的各项优势,将思想教育渗透在富有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开展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法制宣传教育,用先进的思想去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

青少年网络安全提案范文2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特征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18-02

“青少年网络犯罪”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学、犯罪学概念,特指年龄在10~25周岁的青少年,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侵害对象或利用计算机网络为工具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青少年网络犯罪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侵害对象非法入侵、控制、破坏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行为,如以黑客手段侵犯公共信息安全,或制造、传播网络病毒等。二是利用网络为工具实施的犯罪行为,如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网络色情、网络、网络传销、利用网络进行人身攻击和诽谤等。青少年网络犯罪不同于一般的犯罪行为,既与青少年自身特点密切相关,又具有网络属性,本文将就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控有所帮助。

一、犯罪主体的低龄化趋势

2009年9月~11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组织人员到18个省、直辖市的未成年犯管教所、女子监狱,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未成年犯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显示:在1793名未成年犯中,16~18岁的占61.1%,16岁以下的占38.9%,未成年人犯罪以16~18岁为主,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1]根据2010年《广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对未成年犯文化程度的调查中发现,以小学学历与初中学历两种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分别占总人数的40%和56%,而高中学历的人数只占4%。[2]当前,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并深刻地改变着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由于青少年正处在特殊的生理心理时期,抵制网络诱惑的能力比较弱,网络游戏中更是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和色情内容,他们一旦陷入其中便不能自拔,以网络为诱因而引发的盗窃、抢劫、杀人等恶性案件已屡见不鲜。世界各地的犯罪研究表明:“初次犯罪的年龄越小,再次犯罪的可能性越大;再次犯罪的次数越多,终止犯罪的可能性越小。”

二、“网上邀约”成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新动向

2009年9月上海检察院调查发现,一个名为“上海尊龙名社”的网络社团于2008年6月在某知名网站注册成立,招募未成年人及不满20周岁的青年加入,到2009年1月,该社团注册成员达169人,其中骨干成员18人。检察机关已经查出的尊龙名社成员在全市范围内的涉案共8件,有12名社团成员进入刑事诉讼程序。据卢湾区检察院未检科的赵从萍科长介绍,本案中涉案的人员年龄都很小,大多是“90后”,有的刚刚成年,有的尚未成年,心智都非常不成熟。赵从萍表示,网上勾结,网下行动,可以称为“90后”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新特点。上海市检察院侦监处专家、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针对此案分析:“未成年人网络社团组织文化已渐成雏形,网上结社很可能会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新动向。”和传统的团伙作案不同,“尊龙名社”在每次社团活动前都通过网络进行组织,属于典型的以“虚实结合”的方式纠集团伙实施共同犯罪,导致整个涉恶力量不断增长。检察机关称,除了“上海尊龙名社”,网上还活跃一批如“战堂”、“洪门”、“吴泾”、“大行”、“中兴”等网络社团,会员总数不下两三百名。目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倾向于网上聊天、网络交友,网络身份的匿名性、网络时空的超越性、网络言论的自由开放性和对后果的不负责任性,使得网络交友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成为青少年网民普遍的交友方式。但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大多具有冲动性、冒险性和模仿性,使得他们更容易结伙犯罪、情境犯罪。不良社团不断引诱未成年人加入,从传统的小范围纠集发展到在网络上的一呼百应,实现了“网上吸纳扩展,网下深化联络;网上交流思想,网下共同行动”的虚实结合,社团的行动力和行为效应被快速的“放大”。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网上邀约”共同实施犯罪行为正成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新动向,从预防和控制犯罪的角度讲,这方面的管理和监控还是比较困难的。

三、犯罪动机的两极化趋势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犯罪动机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趋势。一种犯罪动机是受非经济利益的驱动,有的青少年是为了“哥儿们义气”、“江湖情意”;有的是出于好奇心或是为了追求刺激而猎奇探密;有的是搞恶作剧或是因无聊而突发奇想;有的是为了炫耀实力满足虚荣心;有的是为了摆脱现实生活中的挫败感等。他们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动机单纯幼稚,不一定有明确的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实施犯罪具有很强的偶发性,与其年龄特征相符。根据未成年犯调查报告显示,在对1793名未成年犯犯罪原因的统计中发现,“一时冲动而犯罪”的占33.52%,由于“好奇心”和“为了朋友义气”而犯罪的分别占13.44%和18.66%。[1]另一种犯罪动机则有很强的趋利性。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由于缺乏经济来源无力支付高额游戏费用,一旦经济上出现问题,就容易产生违法犯罪的念头,为达目的而实施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等,甚至是利用网络实施犯罪活动攫取巨额经济利益。2005年1月4日,我国第一大案“九九论坛”案告破,警方一举抓获12名涉案犯罪嫌疑人,其幕后的操纵者是年仅19岁的王勇。王勇将该网站的服务器设置在美国,利用网络遥控指挥,与我国境内10多个省市区的不法人员相互勾结,共同从事网络色情活动,主要通过会员注册、广告、网络空间出租等方式牟利暴利。因此,带有明显趋利性犯罪动机的犯罪行为应当成为当前打击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点。

四、高智能性

青少年网络犯罪是一种高智能的犯罪,尽管犯罪嫌疑人有可能是在校的学生,甚至是失学青少年,但由于青年人接受新事物速度快、学习能力强,在掌握了相当的计算机知识和实用操作技术后,能够洞悉网络的缺陷漏洞,运用丰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借助四通八达的网络,对网络系统及各种电子数据、资料等信息进行破坏。近年来出现的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网络和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犯罪等高智能犯罪不断增加,应引起学界和司法界的高度关注。比如被称为我国第一起非法入侵公众多媒体网络案的主犯吕薛文,就是年仅24岁、只有高中文化的无业青年。1998年2月2日,吕薛文利用手提电脑多次入侵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广州主机,非法获得网络系统管理的最高权限,对该主机系统部分文件进行修改、增加、删除等一系列非法操作,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五、隐蔽性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不确定性和超越时空性等特点,使得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极高的隐蔽性,不易发现、不易识别、不易侦破。在网络犯罪中,犯罪嫌疑人一般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作案,作案时间长则几分钟短则几秒钟,对犯罪结果发生的时间也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可以在任何地点作案,跨省甚至跨国作案;可以单独行动;也可以多人甚至是不同地域不同国别的犯罪嫌疑人共同作案。网络犯罪甚至只需要向计算机输入指令就可以实施,犯罪不留痕迹,即使有作案痕迹也可轻易销毁。这类犯罪有目击者的可能性很少,证据难以固定,侦破难度很大。上文提到的“九九论坛”案就是我国审理的第一例境内外相互勾结利用境外建立服务器作案的典型案件。据公诉机关指控,该网站由19岁的福建人王勇创建,主服务器设在境外,被提起公诉的被告人共有12名,分别来自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等九个省市,这些情况给案件的侦破带来很大的困难。

六、社会危害性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任何有意或无意的网络攻击行为都有可能造成上千万台计算机瘫痪,甚至对全球的网络造成破坏。我国警方破获的首例计算机病毒大案是熊猫烧香病毒案。2006年底,25岁的李俊编写了熊猫烧香病毒,该病毒通过多种方式在互联网上传播,短短两个月内使100多万台计算机受到感染,上百万个人、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受严重破坏。特别是在网络中实施涉及经济利益的犯罪,非法获利很大。据中国反钓鱼网站联盟公布报告,2010年1月~11月,累计认定并处理钓鱼网站20570个,较上一年同期增长136%,这意味着每一天就要处理超过60个钓鱼网站。来自金山网络安全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10个月,平均每天新增的网购钓鱼网站有1500个。在超过4300亿元的网购产业中,有1亿用户曾遇到过钓鱼陷阱,直接经济损失达150亿元,特别是国防、金融、航运等国家重要部门一旦遭到侵入和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另一方面,网络犯罪的虚幻性使其披上了一层文雅的面纱,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错误判断,反而对它投以“崇敬”的目光。网络犯罪一般不具有暴力性,通常情况下不直接针对公众,其社会危害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屏蔽。尤其是黑客犯罪,不仅让青少年看不清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相反的是对黑客犯罪非常崇拜。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精神层面的危害更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参考文献:

青少年网络安全提案范文3

【摘 要 题】青少年成长与社会发展

【关 键 词】网络/青少年/教育

【正 文】

一、青少年用网及“网络疾病”的表现

互联网发展还不到20年,但其发展势头之迅猛,变化之巨大,实在让人赞叹。因特网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对人类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第四媒体”。中国首次联入因特网是在1994年。与美国相比,中国发展因特网的历史很短暂,但中国网络用户增加的速度惊人。据国家信息产业调查资料表明,1996年因特网用户不足30万,1997年10月31日中国因特网用户为62万,到1998年6月31日,我国网上用户已达117.5万。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2000年7月27日在北京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到1999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人数达到890万,网站也从1500个发展到15000个。而到了2001年6月,国内上网用户人数已经超过了2000万。在日益增加发展的网民中,青少年是其中的主体。1998年6月至7月,一项关于CHINANET用户的抽样调查表明,网吧上网的用户中,近五成为大、中学生。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统计数字(1999年7月14日)以及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权威报告(2000年1月18日)显示,我国上网者中,39.9%为25岁以下青年,高中(中专)以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网民为14%,其中位居第一位的是学生网民,占到21%。据最新的调查,中国网民中,85%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

以上诸多的调查和数据说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与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青少年的网络活动及其网络文化构筑起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认识、情感、思想和心理。应该说,网络带给青少年的好处是明显的。青少年通过网络了解新知,开拓视野,学到了许多的新知识,掌握了更多的有用信息。网络带给青少年与权威部门互动的强大平台。网络媒体为青少年参政议政、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最大可能。网络还给青少年提供了传递亲情、爱情、友情的全新方式。QQ、MSN等网络聊天工具备受青睐,E-MAIL成了他们沟通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带给青少年休闲娱乐的空间。网上可以调出各种网页和图片,可以播放流行歌曲和电影,网络文学在年轻人当中成为时尚,网络娱乐内容丰富,收费低廉。……但互联网在为青少年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网络疾病”乘虚而入。由于网络虚拟世界的无规则和无人监管,少数青少年上网无度放纵,沉湎于游戏刺激,涉足不良网站和色情聊天,个别青少年走火入魔,不能自拔,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和自诀不归的道路。下面是几个由于“网络疾病”导致的恶性案件。

案例1:2005年3月31日,重庆沙坪坝区回龙坝镇。14岁的罗华、王东、熊海连续48小时在网络游戏《传奇》营造的虚拟暴力社会中渡过。当三个人迷迷糊糊地沿着铁路线往熊海家走时,又累又饿,就在铁轨边睡着了。突然间罗华感觉到火车冲了过来,他本能地滚下了铁轨,而另外两个同学却被火车轧过了。事发前,三人在网吧通宵玩网络游戏,其中熊海连续沉湎网络游戏长达三个通宵。罗华说:“如果不是在网吧玩昏了头,我的同学一定会被惊醒,他们就绝不会死。”

案例2:2004年9月13日,上海市。17岁的章华有一位网友,他向章华借了网络游戏《奇迹》里的魔法师装备,答应练完级后当天就还。可过了一个多星期也没见动静。章华一打听,原来那个网友把装备骗到手后立即转手卖了1000多元。章华上门讨债,交涉未果,就拔出事前准备的刀子捅了对方6刀,导致对方当场死亡。而当心碎的母亲抵达事发现场时,深陷“网瘾”的章华不但没有为杀人而后悔,反而向母亲哭诉道:“妈妈,那是我的心血,练了整整两个多月《奇迹》才拿到的最新武器装备啊。没了它,我就是废人一个!”章华已经完全分不清虚拟与现实了。(本案是上海市未成年人犯罪中首例因网络游戏而引发的典型刑事案件。)

案例3:2005年3月30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曙光地区曙光街派出所在掌握了大量的证据之后,对一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网络游戏集团“黑衣社团”的主要成员展开抓捕,吴龙、唐云雷、苏天刚等12名涉案人员先后落网。这个“黑衣社团”从1月份开始,有分有合地制造了数起伤害案件,砍伤7人。在铁锋区、建华区频频作案,抢劫7起、盗窃6起,强奸9起。最初他们是聚集在网吧中,以“黑衣主席”为中心,通过网络发号施令,后来,他们购买了镐、刀等凶器,藏在网吧内,随时准备开战。网络游戏中虚拟社团的许多打劫行为,被这样一群少年照搬到了现实社会当中,严重危害了当地的社会治安。以上这组触目惊心的案件就是发生在我们生活当中的真实的事情,也是近年来因网络问题引发的众多案件当中有代表性的几个。

第一个案例是由于长时间上网打游戏导致的过度疲劳出现的死伤事故。反映了青少年对待网络时自控能力较弱。第二个案例是因为网络游戏当中的“装备”被人倒卖而产生的命案。反映了青少年在虚拟世界的活跃与对现实世界的冷漠无情。第三个案例讲述的是青少年受不良网站的影响,把网络上的暴力游戏迁移到现实社会当中,以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揭示了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网络疾病”的具体表现。

所谓“网络疾病”是指长期地、依赖地、病态地使用网络,对网络的热情取代了其它一切的兴趣,久而久之,造成抑郁症、社交障碍、自闭症、妄想症等严重的心理疾病。出现“网络疾病”之后,可能导致两种情况,一种是把网上问题引发到网下,因为感到无法解决网络问题而产生极度仇恨进而采取报复性行为。目前,由“网络疾病”导致的“网络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问题。还有一种是自我消沉,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出现逃避、厌世的心理,直至自杀。

对于青少年中的“网络疾病”,我们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让悲剧不再重演。除了要进行学校、家庭、社会联手防范,以及使用国家强制力,建立网络游戏规则等外部强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从内部加强防范,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转贴于

二、建造防火墙,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媒介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他们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中心指出:媒体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

目前不少国家都开展了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针对家长、教师、学生等进行形式多样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设计不同的课程,通过媒体素养教育体系对青少年科学使用电子媒介产生积极作用。英国在70年代形成了一场“媒体素养教育运动”,到80年代后期,媒体素养教育已陆续进入英国部分地区小学必修课程。截止2000年,全英国的中学都开设媒体教育课程,并成为英国GCSE考试科目。从此,所有的英国学生都必须接受如何分析、解读媒体信息的教育。美国于1989年成立了“媒体素养研究中心”,该机构是全美媒体素养研究的领头羊。如今,在美国大部分地区,媒体素养已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堂。90年代以来,日本、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也结合自身的国情,开始推广和普及媒体素养教育。总括各国媒介素养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教育源于研究。国外的学者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及其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挑战,很早就对网络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计划,使其成为一个成体系、有规划、有评估的专门学科,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二是发达国家政府推行的媒介素养教育受重视程度高,普及范围广。有的国家,如加拿大在小学到大学的课程改革当中,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其中,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而且每年举办媒体素养学科学术交流和研讨会。这样在全社会就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青少年自然十分注意这方面的训练。三是非常重视在家长、教师当中进行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发起和组织机构不仅是教育部门,也有各类非政府组织、公益机构和基金会。这些机构更多的是直接面对家长,向家长提供青少年使用媒介的相关信息,帮助他们采取有效措施,与他们共同协商对策,还定期举办一些教育交流和实践活动。

相对于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我国在这一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落后现状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大多数人对媒介的理性认识有所欠缺;二是受众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三是媒介素养教育滞后。但是媒介素养教育对全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青少年更具有必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根据2002年上海团市委组织的对上海社区青少年状况的调查显示,相当部分的青少年对社会持怀疑态度,对外界有较强的不信任感,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接触的媒体信息,来源于大众传媒、网络游戏在其脑海中形成的社会图景,这对青少年认知社会、融入和服务社会以及自身的社会化是极其不利的。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关注和引导网络等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影响。因为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广大青少年正是受教育的适龄阶段,正处于身心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弱。因此,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使青少年成为媒体信息的主动接受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自觉建立网络道德防火墙,积极有效抵御“网络疾病”势在必行。

三、加强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几点建议

有关专家建议,我们应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实际,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青少年达到以下四个目标:一是了解媒体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体;二是学习判断媒体信息的意义和价值;三是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和知识和技巧;四是了解如何建设性地利用媒体来发展自我。笔者认为,从提高青少年认识和利用媒体的角度,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设计不同的媒介素养课程,注重阶梯化养成训练。正如“网络疾病”的形成不是一次上网就会产生的一样,对媒体建立科学的态度也不是一次劝导就有效果。由于网络的普及,我们需要建立阶段式推进计划。阶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因人施教,有的放矢。需要针对低中高年级青少年的不同特点设立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对低年级的学生,重点是帮助他们理解媒体内容不等于现实内容,比如卡通形象是人类艺术化创作出来的东西,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不同于卡通形象的真实的世界,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驱除他们的恐惧感。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自我认同的困惑,害怕被同龄人孤立,因此要针对他们面临自我认同的困惑,重点帮助他们直接辨识、评价媒体的有关内容,帮助他们抵制媒体可能带来的侵害,引导他们往健康的方向成长。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渴望展示自我,思考和交流的能力强,改造世界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此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要引导他们运用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网络信息,并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维护网络安全。

青少年网络安全提案范文4

“互联网+”首先要“安全+”

“互联网+”战略落地后,互联网信息安全再成风口,信息安全作为互联网行业中的基本要求,除了业内每个参与者不懈努力外,同时也要以“安全+”的战略积极布局。投资了京东、58同城、大众点评等平台及企业后,腾讯公司于日前在国家网络安全周上宣布了投资知道创宇并与启明星辰(002439,股吧)达成企业级安全战略合作。

据了解,国家“互联网+”战略提速,网络信息安全被认为是保障“互联网+”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此次腾讯在互联网安全领域的一系列动作,或与其正在全国推进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不无关系。启明星辰、知道创宇分别属于企业安全、国家安全领域的领军企业,腾讯通过战略合作或投资方式进行布局,符合腾讯公司的一贯路径。腾讯副总裁马斌表示,“新时期的互联网安全形势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单一企业级防护产品已经无法抵御“心脏出血”等新兴病毒威胁,这就需要产业链参与者打破行业壁垒、优势互补,针对企业内网终端用户容易遇到的各类问题,提供一整套的完整终端管控安全解决方案”。马斌认为,“互联网+时代,国家给了企业自主经营的土壤,企业安全一定要服务于国家安全;国内企业只有彼此开放合作才能形成竞争力,更好的服务国家战略。”

数据安全受到挑战

就在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前,中国几家大的互联网企业却接连出现网络安全问题。继支付宝因光纤被挖短暂失灵后,携程网也遭到了因员工操作失误导致的网络瘫痪,互联网安全事故接连发生,数据安全问题引起公众关注。在线商旅管理专家HRS亚太区副总裁姜君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目前我们正在经历互联网+的时代,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日益加深,从个人服务到企业合作,都在向在线化转变。携程和支付宝的遭遇对公众来说是一个提醒。在互联网+时代,数据安全管理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有着深厚互联网基因的公司来说,其数据安全管理将对其公众信任和公司的行业竞争力产生深远的影响。”姜君指出,互联网+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数据高效传输和运用的便捷性,同时也提出了数据安全管理的挑战。

据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随着企业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互联网安全企业也开始在企业安全层面乏力。日前瑞星方面就了互联网企业信息安全服务产品—瑞星“安全+”。据瑞星安全专家介绍,瑞星“安全+”产品的推出是为了帮助广大互联网企业保护网站安全,避免因系统漏洞、产品漏洞、黑客入侵及员工违规操作等问题遭受损失,提升用户安全体验,将安全做到家。瑞星安全专家表示,由于近期信息安全泄密事件呈爆发式增长,瑞星已为不同规模的互联网企业定制了快速、标准化的服务,广大企业管理者应尽快为企业定制一套专属的解决方案。

个人信息安全不分“大小”

与企业的信息安全相比,广大网友的个人信息安全同样举足轻重,而且随着不法分子的伎俩越来越多样化,普通网友也可能因为信息泄露等的原因导致重大的损失。广州市公安局日前就宣布,在手机管家的协助下,成功破获近期猖獗的冒充“10086”积分诈骗案,罕见比较完整地抓捕了整个积分诈骗黑色产业链上的木马开发,包马,洗钱等所有环节的27名嫌疑人,还缴获了大批嫌疑人用于作案的伪基站设备、作案用车、电脑、手机等大量涉案物资。

青少年网络安全提案范文5

关键词:网络;色情;青少年;性道德

进入21世纪,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习惯。网络不断地把最新的信息和知识带给人们,同时也把网络文化的副产品——垃圾和黄毒塞给人们。特别是“网络色情”无孔不入,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它不断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冲击和摧残青少年的心灵,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遏止色情网络文化的蔓延。

一、网络色情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忽视

根据第1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已达1.23亿,其中青少年网民超过8 000万。在两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的数量达到3 000万人。在我国3 600万高中生中,上网人数超过1 800万[1]。另据统计,目前互联网的色情网页已经超过3.7亿个,每天约有两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2]。青少年网民正在遭受色情网站上不良信息的侵蚀。此外,我们可以通过另外一组数字了解网络色情的蔓延态势:2007年,公安部、文化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依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的专项行动。其间,全国各地共破获网络淫秽色情等刑事案件524起,刑事拘留868人,查处网上治安案件1 609起,治安处罚1 911人;关闭、清理境内淫秽色情网站、网页4.4万个,删除网上淫秽色情信息44万余条;依法查处违规经营的互联网服务单位8 788家,备案网站19.9万个,对1.4万个未经备案、审批许可的网站停止了网络接入服务[3]。这些数字从另一侧面反映网络色情的泛滥,值得人们警醒。网络色情成为青少年顺利成长的“杀手”,不断诱惑未成年的孩子,使得他们把注意力过于集中于性方面,产生性冲动和性幻想,造成性堕落或性侵害,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006年,公安部查处全国最大的色情网站“情色六月天”,经过调查取证,检查官发现截至2005年10月,这个网站和衍生的网站共吸纳注册会员619 611名,淫秽和色情图片44 812张,色情和淫秽电影125部,网站点击率高达1 164万次。9名主要犯罪分子中有8人均为20岁的年轻人,最小的仅19岁。注册的60万会员主要是青少年。这个数字令人震惊和深思。

二、网络色情的界定和表现形式

要打击网络色情的泛滥,我们首先要对网络色情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明白网络色情的表现形式。对于什么是色情,中国公安部的认定是:整体上不是淫秽的,但其中一部分有淫秽的内容,对普通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毒害,缺乏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内容。在美国,对色情的界定如下:一般人,运用当代社区标准,认为某作品的目的从整体来看,是要激起人们的淫欲;作品以极伤大雅的公开描绘由州法具体定义的性行为;从整体来看,该作品缺乏严肃的文学、艺术、政治或科学价值[4]。所谓网络色情,严谨的定义就是:凡是网络上以性或人体裸露为主要诉求的讯息,其目的在于挑逗引发使用者的性欲,表现方式可以是透过文字、声音、影像、图片、漫画等[5]。只要接触互联网,就会很容易地受到色情网站的骚扰,这是很多网民的切身体会。具体地说,网络色情通过因特网的快速延伸已经遍布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目前,网络色情的表现形式主要如下:(1)色情小说:这是网络色情最普遍的方式,在一些黄色网站、博客、链接、BBS粘贴板都有体现,有的网站以“性知识”、“性教育”为掩护,通过对性细节的赤裸裸描写吸引读者的眼球,或者通过露骨的性感受描绘性爱过程,为了进一步渲染气氛,有的甚至宣扬多性伴淫乱。(2)超级链接:在一些网站的显著位置有时会出现一些广告链接,在这些链接中,很多通过一些暧昧字眼刺激读者,如“乱伦”、“通奸”等等。(3)淫秽色情图片:通过性器官的特写传播色情,或者通过某些姿态显示色情信息,或者通过所谓“人体艺术”、“裸体美体”的名义搞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网站悬挂这些图片一般有两个目的:增加人气或诱惑浏览者注册为会员。(4)色情电影:一般采取注册会员制,要么交纳一定的费用,要么通过用户上传取得资格,这些电影大多为三级片或者A片,即通常所说的“毛片”。(5)网络色情交易平台:有些网站隐讳或露骨提供一些色情信息,如“买春”、“卖处”、“一夜情”、“换妻游戏”,有的甚至非常露骨宣称自己可以为顾客定制所谓的“色情服务”。在这些肉体交易中,绑架、抢劫、诈骗事件时有发生。(6)网络视频:网络视频聊天是一种实时发送文本、图像、声音等信息的即时通讯手段,这种聊天方式开始于2003年,只需要一个摄像头加上聊天软件就可以面对面交流,由于生动、直观倍受网民青睐。但是,目前网络色情同样盯上这个方式,一种叫做“裸聊”的色情表演已经开始在网上蔓延。所谓“裸聊”,就是聊天者的裸体全部展现在摄像下,通过网络视频将图像传给对方,一些不法分子雇佣女性从事色情表演获取暴利。这种色情传播非常隐蔽,参与者大多在家里或隐蔽场所深夜进行,危害极大。

三、网络色情文化对青少年性道德的影响

性道德是调节两性关系及性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其核心是解决什么样的性行为是正确的、是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它提倡一切性行为都必须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用于他人身体的性行为必须建立在爱情基础上,性伴侣应该具有稳定性和专一性。网络色情不断颠覆传统的性道德与性伦理,把人性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荒诞、兽性的部分显现出来,瓦解传统的性道德,导致青少年性道德认识弱化、性道德选择混乱、性道德情感淡漠。

1.性责任淡化,性道德迷失

现实生活中的性行为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责任基础上,网络色情的传播可以产生“去责任化”的效应,使得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性本能得到随心所欲“发泄”。以鼓吹“一夜情”、“多性伴”、 “乱伦”、“同性恋”、“性虐待”为口号的网络色情忽视性爱责任,强调肉欲至上、质疑天长地久和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导致偏差的性观念四处传播。

网络色情中的非法信息、有害信息、垃圾信息肆意泛滥,青少年一旦进入其中,就如同进入了迷宫,很容易迷失方向。性信息泛滥的后果,使识别能力较弱的青少年无力鉴别真伪,导致在“性与爱”、 “性欲与社会规范”、“性行为与社会角色”等价值取向上出现迷惘,进而弱化性道德意识。

2.忽视爱情体验,过分追求性快感

人类的性行为超越了动物本能,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网络色情”这种渲染混乱的性爱模式忽视心灵、情感的满足。沉迷于“网络色情”的青少年在网络中通过不断寻求性刺激获得快感和满足,这种对性快感的过度追求使他们忽视情感健康,逐渐沦为毫无情感的做爱机器,导致性情感的彻底迷失。

网络色情为青少年提供了“性追求”及“性体验”的平台,有意外的“邂逅”,有放荡的“聊天”,有虚幻的“爱”,有刺激的“性”等,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尝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性体验”,不会受到良知、道德的谴责,长此以往可能导致青少年放荡不羁,过分追求性刺激,导致性行为失控甚至产生性犯罪。有调查表明,青少年各种犯罪中,性犯罪率高居第二位,仅次于盗窃。一项心理调查显示,接触过网络色情信息的青年学生中,80%以上有性犯罪念头。青少年对性抱有好奇感,具有较强的性冲动,在网络强大的声色刺激下,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很容易被瓦解,“网络色情”让他们体验刺激的同时,产生了一种脱离现实的不满足感,为了获得现实生活中的性快感不惜铤而走险。

三、网络色情文化对青少年性道德的影响

“网络色情”的泛滥对青少年性道德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我们无视他们的生理特点与成长特点,过分依赖高压手段、行政手段强行阻止他们上网、浏览色情网站显然是行不通的,有效的干预应该变“禁、堵”为“疏、导”。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技术保障,通过不同阶段的性健康教育增强他们性道德的自律性。不断加强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增强抵御黄色信息的免疫力。

1.完善不同阶段的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体系。当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他们性的发育开始成熟,性意识逐渐增强,充满对“性”的好奇、幻想和冲动。在这个阶段,他们愿意探讨一些性的问题,开始关注异性,同时也迫切想了解性关系到底是什么。但遗憾的是,社会、家庭、学校对性教育认识很不充分,孩子们获取性知识的渠道不很通畅,对性问题的辨别和认识能力不够,这促使他们通过网络获得相关信息。目前,国内中小学生性教育课程局限于生理卫生课,书中涉及的仅仅是性生殖器官的介绍、不同的生长发育特点等简单知识,对性道德、性文明等重要知识则“轻描淡写”。有些授课老师在上生理卫生课时直接跳过了“性知识”章节,如此作为更容易让学生对“性”产生好奇心和神秘感,以至尝试发生性行为甚至走向性犯罪。我们知道,完善的性教育体系除了性生理健康教育之外,还需要通过咨询、道德教育、个别访谈、调查等多种手段实现。可惜的是,我国目前在“性”教育体系上没有统一的认识,性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比较陈旧。而国外成功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和吸收。例如,在美国学校性教育从小学就已经开始,教育跨度从5岁到18岁,整个教育大纲把美国中小学教育分四个阶段: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在学校性教育体系中首先明确学校性教育的目的,给学生提供完整准确的与性有关的信息。其次,对青少年进行人生态度、价值和分辩能力教育,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适合于他个体、家庭、社会的与性有关的价值观、分辨能力等态度和模式。第三,传授人际关系、社交技巧,指导儿童和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包括性的人际关系。第四,强调青少年的责任和义务教育。了解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如何在社会发展中树立自己的责任感。懂得什么是性行为,如何避孕,怎么预防性侵犯等知识,重点帮助青少年认识意外怀孕和艾滋病的危害。性是一种文化、一门知识,性教育的核心其实就是交流,是心与心的碰撞。通过互动教育这个平台,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属于自己可以沟通、交流的渠道。总的来说,在我国父母、长辈、学校灌输的性知识几乎为零,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青春期性教育应当以性道德教育为核心,以性生理和性心理为基础,帮助青少年判断什么是性道德、如何避免过早发生性行为、如何防止性侵犯,同时开展性病、艾滋病的预防和教育。同时进行性生理、性心理咨询,加强性的自我保护。如果我们不尽快建立完善而系统的性教育体系,让青少年通过“黄色小说”、“黄色录像、“网络色情”获得性知识,这将是国家和社会的悲哀。如果我们能够积极、有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性教育,就会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和掌握性知识,形成健康的性道德意识。家长和老师应该在不同年龄阶段给予孩子不同的性知识教育,打破羞于言“性”的落伍观念,主动讲述课本没有涉及的“性交”概念和话题。只有理解青春期有性要求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才能对孩子进行劝导和教育,避免过早产生性接触。2004年,国内某城市中学公布调查结果显示,高二、高三年级187名受调查学生中,148人认为,只要双方相爱或以后结婚,无婚姻关系性行为可以接受。另一项调查则显示,我国中学生发生性行为的比例占6%~10%,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性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6]。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获得性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书报杂志(61.35%)、DVD(38.61)、网络(31.58%),学校和家庭没有成为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渠道[5],这是我们教育制度的悲哀。因此,我们应该将性教育尽快纳入青少年课程体系,提供科学严肃的性生理知识,使青少年深入地了解性生理知识、生育知识、性病及艾滋病。提供有效的性心理疏导模式,帮助青少年了解恋爱心理、有效控制性行为,了解婚姻、家庭的意义,了解个人对婚姻、家庭的责任,了解生育的意义、父母角色期待及对孩子的责任。同时,开展“性心理辅导”,帮助青少年了解性心理冲突的来源与控制方法,学会自我调节,从“他律”走向“自律”。对青少年普遍存在的性心理问题,如恋爱心理、色情性描写、网恋等进行针对性团体辅导,对有性心理困扰的青少年提供个别辅导,帮助其形成良好的性心理,克服性行为偏差。

2.加大打击网络不良文化执法,从源头遏制网络色情传播。健全的法律规范是建设和管理网络、积极防御和遏止网络不良文化的关键。国外有专门法案保护青少年免受网络有害信息的影响,我国目前专项法律还不完备,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制定保护青少年的相应法规。对“网络色情”等不健康内容进行有效管制和监督。要充分考虑:网络色情文化的分级制度,明确“网络色情”传播的犯罪构成,明确法律术语,确定“网络色情”的法律认定。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和完善文化执法力度,打击“色情”网站,切断网络色情的传播途径,对违法者进行处罚。加快制定青少年网络道德基本规范,借鉴和吸收国外比较成熟的规范。加大《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宣传力度,要求青少年要“善于网络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增强自护意识,要维护网络安全。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3.加速网络拦截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借助网络技术传播的“网络色情”,可以网络技术手段的管理和监督加以阻止。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措施对“色情信息”实施阻断,具体方法如下:第一,软件监控。国际环球网络联合会曾在伦敦公布了互联网络监控软件的监控标准,利用这种软件可剔除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限制调节阅读互联网上的不健康内容。第二,网络分级。我国色情网站的最大弊端在于没有建立网络信息分级制,青少年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不同级别的色情网站。第三,建立身份认证制度。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环境下,杜绝一切网络色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可以通过身份认证制度,帮助他们可以获得正确的性知识、接受性道德教育。同时,大力研发过滤设备,完善防火墙技术,有效剔除色情信息。

总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网络色情”对青少年的社会危害,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的性教育体系,同时利用技术手段净化网络空间,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干净、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山.网络色情黑手怎样伤害无知少年[N].中国青年报,2006-09-01.

[2]李松涛.色情网站威胁青少年成长[N].中国青年报,2007-05-25.

[3]张景勇.十三部委部署整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N].中国青年报,2008-01-23.

[4]孙玉庆.世界各国“严打”网络色情[N].中国青年报,2004-07-30.

[5]何春中.色情的魔道之战[N].中国青年报,2007-06-05.

[6]陈庆贵.跛足性教育必然孕育怪胎[EB/OL].http://www.jyb.com.cn,2008-11-10.

[7]张莉.青年性道德存在的问题与教育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12).

[8]魏宁.网络色情信息对青少年的挑战及对策[J].当代青少年研究,2004,(2).

青少年网络安全提案范文6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网络时代已悄悄地向人类走来,它正以立方级的速度逐渐渗透到人类生存的每一个角落。而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弄潮儿,正因为如此,随之出现的青少年网络问题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无规范性的特点,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青少年将面临非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渗透和潜在影响的威胁,患“网络心理障碍”和高科技犯罪的危险程度增大。如网络黑客、网络婚恋、网络诱骗的网络伦理问题日益突出,这些网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公害。目前,青少年的网络伦理非常淡薄,据《扬子晚报》报道,最近一项在上海部分中学做的调查显示,四成多学生崇拜黑客,三成学生有当黑客的念头。而据《北京青年报》日前报道,新疆乌鲁木齐警方日前侦破一起电脑黑客非法侵入攻击政府网站案件,犯罪嫌疑人竟是一名年仅17岁的在校学生。青少年问题研究者呼吁家长和学校,更是呼吁社会,关注青少年网络伦理,加强网德教育刻不容缓。

网络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相当自由的空间,能尽情地翱翔于网络天地成为众多上网冲浪者登陆理由。我们应该发现,人在互联网上交流方式繁多,有OICQ聊天、E-MAIL交流、BBS版面活动以及网络游戏等。人在互联网上的交流确实很特别,有文字记载以来,甚至自史前时期人们所积累下来的人际交往规则,在这里很多已不能适应,比如说在网上说:“你是王小二吗?”回答者曰:“Y”。那个“Y”是E文的同意、首肯,还是骂人的方言,我们不得而知。还有诸如像表示再见的“886”,表达爱情的“521”,在加上许多网络上新定义的情绪符号代码。因为网络语言是易歧意的,电脑上的语言是数字、符号、文字的溶合体,所以需要你有如求证哥德巴赫猜想还难以求出正解的耐心,去领会其中ID猜想正解。所有这些,无非是满足人的与生俱来的好奇-这是人性中最难以说清它是优是劣的特征。

网络交流中的这种语义不确定性,便产生另一相关弊端,即交流主体的不明确,就很容易产生网络伦理问题。因为青少年有着很强的猎奇心理,他们渴望接触更多的人,体验各种新奇的感觉,而在有规律的家庭生活中,在制度化的学校里很难有机会来满足这样的心理需求。而在这虚拟的网络空间里,青少年的自主选择性达到了最大化。网络创造了虚拟的时空,它让主体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环境,它利用计算机的高速处理数据能力,及时地跟踪处理在主体感觉器官上的输入与输出的信息,网络中感觉性的互动性方式打开人们认识他人的新视窗。

但是,网络交往中由于交流信息的部分缺失,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可识别身份的“社会情景暗示”,人们只能从计算机屏幕上闪现的文本去判断他人,因为缺少了必要的交流信息,人与人相互所留下的印象也是不完整、不真实的。缺少这种非语言行为暗示,信息的发出者很难通过信息表达某种情绪,交流者享受更多的自由却较少得知对方准确的个性定位。有这样一个事例,一名刚刚过十六岁的女中学生,在网上结识了他自称20岁的一名网上情人,在现实中见面,才发现此“情人”是已过40岁的中年妇女。

网络上的交往确实有积极的一面,网络的博大扩展了青少年人际交流范围,加速了信息的滚动式传播,但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和虚拟性,加之青少年好奇心强和自我辨识控制能力不强的自身特点,很容易走向消极的负面。随之产生了交往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如当前社会出现的网络婚恋问题,这种网络的虚拟婚姻正对青少年的家庭模式传统观念造成冲击,正像著名心理学者黄剑在《“网络婚恋”的是与非》一文中指出:网络婚恋是一种通过互联网传递电子信号来交流双方感情的婚恋方式,这种与传统婚恋观念完全不同的新问题,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后果和法律问题,足以引起人们对此的理性思考。

青少年容易产生网络伦理问题,这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青少年认知能力和自我统一能力还不强,主观自控能力较为薄弱,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加之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和学习压力增大,然而许多青少年当遇到个人心理问题,不愿同亲朋好友倾诉,更不愿与陌生人面对面谈。那么,网络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便利场所,正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在网络当中,能使人对自己的知觉结果产生新的认识,对自己很容易产生新的价值观定位,从而有的人会把匿藏在内心深处,在现实中不敢显露的,如偷窥探隐欲、凶残好斗、喜恶作剧等不良嗜好表露在无人监督的网络里。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给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一块很好的“作案场所”,也因此随之产生了大量有悖于网络道德的案件。

网络交往的巨大魅力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不再受繁琐的条条框框限制,不再担心是被动地接受者,不再担心自己的观点孤立,他们可以畅所欲言,最佳化地表现自己。但网络交往毕竟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如果陷入其中,就会产生负面效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金伯利。杨格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网络心理的主要特征为:开始先感受上网的无穷乐趣,通过上网逃避现实,下网后烦躁不安,为享受上网的乐趣而不惜支付巨额的上网费用。有的宁可荒废学业,也要与网络为伍。他们安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几乎没有克制与约束,处于失控状态。这种心理迁移到现实中来会带来他们对现实生活的适应不良。

网络上有着各不相同的虚拟情境,当这些情境与现实发生重叠时,青少年会感到无所适从。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认为,12—20岁的青少年面临的冲突是“同一性(Identity)与角色混乱(Role Confusion)”的矛盾。当网络屏蔽了青少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时,他们会以为“网络之镜”中的他们就是真实的生活,从而迷失了方向,造成了青少年角色认同的混乱,不能理性地行使现实生活中的角色。

大体上网络心理障碍往往分为两种:互联网成瘾综合症和网络双重人格。具体表现为上网时间失控,沉湎于游戏,依赖虚拟现实并由此忽视了现实的存在,或是对现实生活不再满足,常常导致离开了网络以后,现实生活中的身份丧失,出现角色混乱,反社会人格等偏差。他们在网络中的表现与其现实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反差,甚至判若两人。几年前的超级电脑病毒CIH,曾导致了几十万架电脑即时瘫痪,给电脑用户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制造这种可怕病毒的竟是一名平时表现良好、文质彬彬的台湾大学生。众多心理学者认为:网络在缩小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的同时,无情地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并引发了许多心理危机。

网络确实是一个非常自由的空间,人类的文明在这个空间里不断地向前推进。然而,伴随而来的一个副产品,就是网络的无序性,网络伦理问题也日益突出。网络犯罪的危险性和破坏性在增大,网络的负面影响还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道德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尽管我们面临了种种困难,面对网络时代出现的伦理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彷徨失措,更不能坐以待毙,我们所要做的是采用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去关注青少年在网络犯罪,去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我觉得目前可以从以下五点去做:第一、加强青少年网络建设,办好主流网站,占领网上思想的教育阵地,在网络上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第二、转变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适应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现代教学模式要和网络接轨,比如开办网络学校,开设网络课堂等,虽然目前也出现了这种模式教育,但无论是从规模和数量,还是质量上看我们都还有很长地路要走;第三、开展青少年“网德”教育,建立网络诚信体系,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以及规范的网络伦理,加强青少年组织建设,消除虚拟组织对现实组织的消极冲击;第四、我认为最关键的一步,还是要推动网络立法工作,规范网络秩序,对青少年进入网络社会进行法律保护和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有学者还提出建立青少年心理在线咨询,通过网络上的BBS、IRC、Netmeeting、Outtlook Express E-mail等系统对客户实时或准时实地地提供心理指导、支持,进而达到增进用户心理健康、促进用户心理发展的过程。目前,在线心理咨询已在知识普及、情感疏导、职业发展、心理测量、青年成长、危机干预、学习指导等方面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国内外社会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法国政府去年出台“校园网络规范”,规定学生如果以电子邮件散布诽谤、猥亵、骚扰、病毒等讯息,将会被取消使用帐号及校规处分,甚至可能要走上法庭。美国政府已成立了网络警察,并成功地破获了多宗网上案件,有效地打击了网络黑客的嚣张气焰;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我们国家出台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宣传活动已正式启动。该公约促使青少年与家长建立协议,其中包括每天上网时间,不浏览不良信息,不随意约会网友,不沉溺虚拟时空等,家长主动为青少年安装防火墙软件让年轻一代健康上网。

只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及时地开展新时期下面临的新生网络伦理问题研究,寻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并且勇于把理伦探讨后的成果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只有这样才可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网络环境。

青少年网络安全提案范文7

一、发生在网吧及其周边刑事案件的特点

二、网吧及其周边刑事案件频发的原因

网吧及其周边刑事案件频发的原因是深层次的,涉及家庭、学校、网吧、社会等诸多方面。

(一)网吧违规经营现象严重。网吧作为营利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虽然国家对其营业时间和营业对象有着严格规定,但是为数不少的网吧经营者受经济利益驱使,违规延长营业时间,使得许多网吧24小时都对外营业。加之存在无证经营的黑网吧,违法违规现象就更为突出。同时,网吧不按规定查明上网者身份,违规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上网,实名制形同虚设,导致网吧内实际出入人员除部分学生外,大多是社会闲散青少年。而一些长期在网吧上网的社会闲散人员,利用其熟悉网吧及其周边环境和出入人员情况,常将出入网吧的人员作为犯罪对象。

(二)职能管理存在盲区。目前对网吧的监管是九龙治水,相关部门各自为政,无疑为违规经营的网吧和无证经营的黑网吧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如文化部门负责管理有合法手续的正规网吧及网吧超时经营、接纳未成年人等问题;工商部门负责查处没有任何手续或手续不齐的黑网吧;而网吧的安全问题则由公安、消防部门负责。但就是没有一个专门对网吧的各种违规行为进行监督处理的综合执法部门,从而出现了管理脱节现象,客观上滋生了网吧违规空间,进而导致网吧及其周边违法犯罪活动增多。

(三)网络的不良诱惑太多。据有关资料显示,90%的青少年进入网吧是为了玩网络游戏,其余的是聊天或浏览不健康网站。如今多数网络游戏充斥着暴力、欺诈、色情等内容,易使青少年沉迷而不能自拔,染上网瘾。而且一些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淡薄,自制能力差,抵挡不住游戏诱惑,通宵达旦在网吧上网、玩游戏。一旦没有经济来源,极易铤而走险,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如该院5月提起公诉的叶某抢劫案中,叶某等人在一起上网时就共谋行劫,将在中江县凯江镇三力网吧上网的被害人带至朝阳中路采血站的一间空屋内实施抢劫。

(四)教育环节存在缺失。这些案件中的涉案人员身份多为农民和无业人员,大部分是未成年人,并且辍学在家,学校教育无从谈起。而且许多涉案人员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与子女缺少交流沟通,更谈不上教育,家庭教育也存在缺失。这些人在家庭、学校等重要教育环节都存在缺失的情况下,文化程度偏低,法治观念淡薄、是非鉴别能力差。加之这些人没有正当职业,平时无事可做,只有混迹网吧中通过上网、玩游戏来打发时间,极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好逸恶劳、不劳而获思想由然而生,在没有正常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往往铤而走险,以身试法,付出难以挽回的沉重代价。

三、预防和减少网吧及其周边刑事案件发生的对策建议

预防和减少网吧及其周边刑事案件的发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多方面协作,加强社会管理新力度,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多措并举,标本兼治。

(一)加强对网吧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公安、文化、工商等职能部门要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综合治理,加强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超时营业等违法行为。建议将其他部门所负有的对网吧的日常监管职能转移至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可以发挥其在城市管理方面的职能优势,从而避免九龙治水多头管理的弊端。

(二)加强对网吧及其周边的治安巡查力度。公安机关应充分发挥现有联防巡逻机制的优势,加强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内和周边地区的治安巡查力度,特别是晚上及周末期间应着重加强一些地处偏僻的网吧的巡视,通过巡查检查网吧是否超时营业、是否接纳未成年人上网,减少网吧违规经营现象,同时也可以震慑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对发案较多的网吧建议配备专职保安,加强网吧内的安全保卫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活动。

(三)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力度。家庭、学校、社区应加强互动联系,充分发挥其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监管作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网络,使他们了解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严重后果及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在其思想上架起预防犯罪的警戒线。在农村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等农村基层组织教育引导新生代农民的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他们健康上网。比如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使他们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他们的影响。

(四)加强对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挽救帮教力度。痴迷网络游戏,上网成瘾等现象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11月,由总后勤部卫生部组织,北京军区总医院牵头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我国已经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病的诊断范畴。对于痴迷上网而导致犯罪的青少年,建议民政、司法等相关部门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心理辅导和救治,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心理健康,戒除网瘾,使他们恢复对生活的信心,重新投入正常生活。

四、在社会管理创新中进一步发挥检察职能

就如何更好打击和预防涉及网吧的刑事犯罪而言,目前检察机关发挥的作用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表现为对参与社会管理工作意识不够、能力不强,因此必须以强化法律业务能力建设为要求来推动各项检察业务工作,使检察机关在打击网吧及其周边的犯罪活动、维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一)认真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检察机关在依法打击发生在网吧及其周边的犯罪活动的同时,更要关注该类犯罪的特殊性,特别是犯罪主体的特殊心理及其犯罪背景,尤其是这些案件的涉案人员多为未成年人,对一些有从轻或减轻处罚情节的犯罪行为要认真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努力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对于人民法院判处缓刑的未成年人,我们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做好跟踪帮教工作,协助相关部门为其提供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重新走上社会,过上正常生活。

青少年网络安全提案范文8

一、肯定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网络拓宽了青少年获取知识的途径。青少年可以在网上以最快的速度查找与学习有关的资料,这给青少年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将自己的精品课程放在网上供大家参考学习,超时空性使青少年在网上可以直接接受名师的指导,还可以通过网络反复学习所学知识,做到随时随地地查阅听课,及时查漏补缺,网上学习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网络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面,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网络环境打破了时空限制,给人们提供了新的社交平台,网络营造了一个相对平等的环境,真正体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景,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面。互联网是一个汇集各种知识与信息的大平台,青少年能通过网络了解一定的卫生医学和强身健体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使得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及时排解,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还可以通过在网上观看与安全教育有关的视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强化自身辨别危险的能力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二、重点关注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使得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目前,网络犯罪日益呈现低龄化的势。从相关资料获悉,在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中,犯罪年龄在18-40岁之间青少年占到80%左右,平均年龄在23岁。网络道德低下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作为网络的主力军,由于自身辨别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网络暴力游戏和暴力信息的错误引导,因而容易致使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其次,长期沉迷于网络,易引发青少年的网络性心理障碍。网络事物更新较快,这对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的青少年来说具有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使得青少年容易迷恋网络,长期沉迷于网络,网瘾形成,会导致青少年产生一部分的心理问题,上网兴奋,下网情绪低落。

最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和超时空性导致青少年道德问题产生。现实生活中残酷的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使青少年很难获得满足感,而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青少年摆脱了现实生活的束缚,内心被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

三、克服网络对青少年成长消极影响的对策分析

首先,建立健全网络法规,加强网络监控管理。因为网络社会的松散性,网络社会往往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青少年进入网络社会就像脱离了法律的保护,所以人身安全、信息安全等受到威胁,甚至心理健康也会受到误导。所以应该加快网络立法活动,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其次,建立适合青少年自己的网站,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网络快速发展,其网站建设也在逐渐增多,鱼龙混杂,我们应该建立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网站,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建立专门为青少年服务的网站,这类网站要内容丰富,适合不同年龄,知识水平的青少年,迎合青少年的口味,贴近青少年的特点,重点是突出娱乐性,参与性和实用性。

青少年网络安全提案范文9

为了进一步加快互联网的普及,引导青少年正确应用网络,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健康、纯净、和谐的网络环境,提高青少年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决定从5月份起至年底在全市青少年中开展文明健康上网活动。现就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理论为指导,以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为目标,以绿色上网和开展网络远程教育为主要途径,引导青少年正确运用网络,培养探索网络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使网络成为青少年掌握知识、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加快我市信息网络文明进程,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目标任务

1、实施"青少年文明健康上网工程",到年底,全市青少年绿色上网接入数量达到2万户,使青少年直接感受到网络带来的便利、快捷和文明。

2、在全市中小学开展计算机和网络技能培训,使广大青少年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应用网络。

3、开展网上冲浪、网上学习等活动,让青少年充分利用网络获取知识。

4、开展"绿色上网活动",遏制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在网络中的传播,创造纯净的网络空间,维护网络信息文明。

5、开发多样化的网络远程教育,为青少年群众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发挥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涵盖广泛的优势。

三、任务分解

1、面向青少年开展多种形式的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能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校开设计算机和网络技能培训课程,对青少年进行计算机和网络技能培训。各网络运营公司要密切配合,做好培训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市县各宣传网络媒体要开办文明健康上网专栏、专题节目,普及宣传青少年健康上网知识。

2、实施"绿色教育宽带"入户工程。各网络运营公司要进一步完善网络平台,提供有害网络过滤技术,整合网络资源,开发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网络教育内容,年年底全市青少年绿色上网接入数量达到2万户。

3、开展"信息化教学基地"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各中小学校内部网络和学生家庭网络平台的作用,形成以互联网为纽带的"学校-家庭-教育网站"的新型教学模式,依据各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水平、学生的互联网应用水平、日常教学工作应用互联网的程度等方面的标准,全市共评选出15个学校为"信息化教学基地"示范校园,颁发"信息化教学基地"牌匾,并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4、围绕"文明上网拒绝网毒-让信息技术惠及下一代"活动主题,开展青少年文明上网宣传周、"互联网不良信息大扫除"、家庭文明健康上网培训和绿色网吧"健康上网月"等5项活动。在全社会倡导"净化网络、健康上网"理念,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少年正确认识和使用互联网。依法打击制售、传播网络、暴力等不健康信息,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信息文明。

四、工作步骤

活动从年5月开始到年底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1、宣传启动阶段。从5月中旬到6月上旬。制定青少年文明健康上网活动方案,举行全市青少年文明健康上网活动启动仪式,开展文明上网、拒绝网毒,让信息技术惠及下一代签名、宣誓活动,对活动进行部署和动员。

2、培训与应用阶段。从6月中旬到10月。开展各类主题活动,促进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全方位推进青少年文明健康上网工程建设。

3、总结推广阶段。从11月到年底。总结青少年文明健康上网活动开展情况,交流推广活动经验。

五、组织领导

全市青少年文明健康上网活动由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实施。为了指导、组织和协调各项活动,市上建立开展青少年文明健康上网活动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副秘书长担任召集人,市信息办、市教育局、团市委、市文化局、市公安局、市电信公司等负责同志为成员,指导协调全市活动的开展。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信息办,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

六、活动要求

1、要高度重视。开展青少年文明健康上网活动,是今年全市信息化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全市十万家庭上网的一项重点任务。组织开展好这项活动,对于推广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广大青少年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营造健康文明的信息网络环境,加快全市信息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县市区、各部门一定要从坚持构建和谐社会,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开展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动员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活动。

2、要精心组织。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按照市上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研究,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开展特色鲜明、主题突出、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确保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