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集锦9篇

时间:2023-10-12 09:45:48

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范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2102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生态旅游

从生态旅游概念被提出,距今已经有31年了,就目前其概念界定还是模糊。国际生态旅游学会提出生态旅游是游客有意识的到目的地旅游,实现了解当地文化、自然等知识,这种旅游活动除了尽可能维持当地生态系统、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对当地自然游憩环境负有责任之外,还肩负着使当地经济繁荣、使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同时尊重并维护当地居民群体的传统文化使其保持完整性。这个定义在传统定义上增加了居民收益内容,而当地居民是旅游规划中不可或缺的考虑对象,本文也采取此定义。

1.2 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规划作为旅游规划的分支之一,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运用旅游规划的原理和方法,它要求从整体出发对生态旅游活动空间进行合理布局,是生态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依据,是生态旅游区社会、经济、环境效应和谐的指挥官。

2 国内研究进展

相比较国外,我国的生态旅游规规划起步较晚,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于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紧接着1995年与1996年分别在云南西双版纳和湖北武汉召开了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后又有1999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这时生态旅游正式成为了被广泛倡导的一种旅游形式。

2.1 生态旅游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生态旅游规划具有协调性,即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决定了生态旅游规划必须以生态原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为指导思想,而规划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保护,影响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规划是否合理,决定了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刘玉安(2006)以典型生态旅游区石河子为研究对象,认为实现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突出旅游特色、营造良好的交通等服务环境、旅游宣传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保护游客利益。

2.2 生态旅游规划原则、理论与方法研究

旅游规划中要遵循市场导向、资源依托、法律监督、宏微观相结合等原则,生态旅游规划除了要遵守这些一般原则外,还要充分考虑生态旅游本身的特点,遵循保护先行与适度开发原则、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原则、各方利益共享原则、环境教育原则。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规划原则的研究大体差不多。康宏成(2010)对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也进行了总结,认为要遵循适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性原则、自然与文化的原汁原味原则、各方参与原则、服务设施生态化原则、环境教育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生态旅游规划除了一般旅游规划基本理论外还有众多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理论来指导,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生态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是最为重要的。申利(2004)阐明景观生态学是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理论之一,分析了在景观生态学指导下旅游规划的过程,肯定了规划结合自然环境的旅游规划的景观生态学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科学技术方法被运用到生态旅游规划中,典型的如GIS(地理信息系统)因具有强大的图形数据采集、空间数据可视化和空间分析功能,为生态旅游规划中提高工作效率与其科学性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受到广泛的应用。刘芳(2009)认为GIS的应用必将给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旅游市场分析、开发空间规划以及当地环境保护监测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薛达元(2014)采用GIS对黔西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分析黔西南州旅游资源特征,规划该州生态旅游发展方向和特色。

2.3 生态旅游规划实证研究

生态旅游规划的实证研究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对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地区、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区的规划研究方面。刘佳静(2008)以福建莱溪岩风景名胜区为例,将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贯彻到风景游赏规划的实践中。王志臣(2012)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面临的管理体制不顺、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布局不平衡、缺少规划等问题,并就宏观层面国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对单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建设规划的编制进行了探讨。张念萍(2014)概述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几个基本类型,并分析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乡村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内容和发展战略。刘晓明等(2013)对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对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原则作了归纳和总结,同时讨论了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要点。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学者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旅游规划进行了研究,李吉来(2013)认为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生态环境的建设很重要,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做到既尊重当地生态环境,又提高城市与乡村生活品质。魏文波从文化与生态结合的视角出发,以生态学旅游理念为基础,以民俗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吴妍(2008)认为民族旅游规划要充分体现民族性和现代性,要以保护为前提,在此前提下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同时注重民族旅游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

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范文2

第一条为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提高旅游规划水平,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编制和实施旅游发展规划,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编制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应当服从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应当符合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

第四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导向的原则,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合理利用,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第五条国家旅游局负责全国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工作;地方各级旅游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旅游发展规划的范围

第六条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第七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确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拟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速度,指导和协调旅游业健康发展。

第八条旅游发展规划一般为期限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

第九条旅游发展规划按照范围划分为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地方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条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并遵循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

第三章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

第十一条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与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相适应。

第十二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关区域规划相协调,应当遵守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化宗教场所、文物保护单位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第十四条国家旅游局负责组织编制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线路、旅游区的发展规划;地方旅游局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五条国家旅游局对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单位进行资质认定,并予以公告。

第十六条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市场前景、资源条件、环境因素进行深入调查,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从市场需求出发,注意生态环境和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延续,积极采用先进的规划方法与技术手段。

第十七条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内容、方法和程序,应当遵守国家关于旅游规划技术标准的要求。

第十八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一)综合评价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基础条件;

(二)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科学测定市场规模,合理确定旅游业发展目标;

(三)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明确旅游区域与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布局;

(四)综合平衡旅游产业要素结构的功能组合,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的关系;

(五)确定环境保护的原则,提出科学保护利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措施;

(六)根据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市场开发力度,确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七)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九条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表和附件。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第四章旅游发展规划的审批和实施

第二十条旅游发展规划实行分级制定和审批。

全国旅游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制定。

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组织有关地方旅游局编制,征求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意见后,由国家旅游局审批。

地方旅游发展规划由地方各级旅游局编制,在征求上一级旅游局意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第二十一条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征求国家旅游局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意见后,由当地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线路、旅游区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征求地方旅游局意见后批复实施。

第二十二条旅游发展规划上报审批前应进行经济、社会、环境可行性论证,由各级旅游局组织专家评审,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第二十三条地方各级旅游局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旅游规划进行调整,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旅游局备案,但涉及旅游产业地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产品格局的重大变更,须报原批复单位审批。

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范文3

1 城市旅游规划的必要性

1.1 完善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所处的环境会让城市居民产生一种自豪感,并且也会使人们自觉树立责任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城市的建设与维护中。而且,进行城市旅游规划可以增强城市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的文明发展,全面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从而为城市营造出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1.2 促进区域旅游业的进步

城市发展的关键方向属于某个区域发展的核心,科学的制定城市旅游的方案,这与区域的进步有很大的联系。因此,科学的制定城市规划的方案,分析城市规划的内容,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旅游行业的影响力与作用。同时也会直接推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全面进步。在确保城市旅游业进步的前提下,创造出有利于区域旅游发展的条件,进一步推动区域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2 城市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规划水平不高

旅游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关于旅游规划可供借鉴的成功规划案例并不多,再加上旅游规划本身具有地域,文化差异,使得我国大多数旅游规划编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免不了存在与环境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规划水平有待提高。

2.2 旅游规划中科学性匮乏

我国大部分旅游规划仍属于感性规划。具体表现为:原则多,实质内容少。旅游规划停留于理论层面上分析,缺少具体的发展思路和策略,规划项目雷同类似,缺少地方特色,出现各地旅游区同一化现象;定性多,定量少。规划缺少有效的技术方法,以主观经验为主,缺乏可信度,可靠性;缺少一套独立的技术手段。在实际操作中,对不同层次旅游规划的内容、重点、技术过程和方法没有统一与弹性的界定,缺乏可比性。

2.3 旅游规划执行不力

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规划市场供不应求。旅游规划的执行需要国土、交通、环保、建设、服务业、商业、宗教、教育等相关部门及各社团的共同参与,涉及面广,部门间无隶属关系,长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支持、各行其是,协调困难;旅游规划发展较晚,法律地位和被重视程度远不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在与二者执行发生冲突时,旅游规划的实施难免受到制约;旅游规划的执行需要大量资金作保证,但出钱的是政府和企业,与规划者无关,目前的规划大都是规划单位承包给企、事业单位或各院校编制的,在编制过程中这些单位的着眼点是规划成果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数据的分析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较少考虑规划在经济上的可操作性,规划即使编制得面面具到,高屋建瓴,但却会因资金庞大,筹集不足而搁浅。

3 城市旅游规划的有效方法

3.1 旅游部门间应该协调合作

城市旅游规划并非单纯的依赖组织的工作来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布置的。由于城市旅游规划工作具备较强的复杂性,因此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共同促进落实。因此,旅游部门之间应该注重合作,以此推动城市旅游规划工作,同时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等。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它属于一个针对整个城市的不同方面来科学规划的项目。现阶段城市规划涉及到的内容在不断增加,因此旅游规划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保证旅游规划工作可以推动城市化的进步。反过来说,人们应该重视城市规划工作,以此推动城市旅游的规划。因此,旅游部门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促进两种规划工作的协调性与一致性。在协调方式方面,城市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可以有两种分类,一种是主动协调,另一种是被动协调。主动协调指的是,在编制时期两种规划之间需要达到协调进步,同时发展。被动协调指的是,当两种规划产生矛盾时,需要作出一定的妥协。两种协调的方式实际上有较大的差异性。

3.2 形成健全的规划工作机构

在城市旅游规划工作中,不仅需要具备法律方面的保证,还需要形成有效的机构来维护法律保护的对象。因此,应该形成健全的城市旅游规划工作机构,以此提高城市旅游规划的水平,同时提升规划工作的效率,推动城市旅游规划工作的进步。在监理城市旅游规划工作机构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逐渐规定有关部门的工作内容与职责范围。例如,应该建立比较高级的旅游管理部门,明确城市旅游管理的各项制度等等,这样可以改善当前旅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落实旅游规划工作的过程中,管理机构属于一个重要的组织。因此在制定城市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合理的运用城市中具有的旅游资源,还可以借助有关的历史知识、文化背景等。可以在合理安排城市旅游场所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合理的运用不同机构与行业中的的资源,提升旅游行业的服务标准,促进旅游规格工作工作的形成,这样也可以确保城市旅游规划顺利进行。

3.3 规划旅游区文化生态系统工程

通常来说,不同类型的旅游规划,虽然在规划范围、规划任务、规划要求、规划侧重点等方面均有差别,但就规划涉及的内容而言,大体均包括:规划区旅游业发展历史与现状、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客源场分析与定位;提出规划区旅游发展战略和主题形象,制定旅游业发展目标;明确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特与主要内容;提出旅游发展重点项目,并对其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与保障体系以及开发时序做出安排等。

3.4 重视配套设施建设

城市规划根据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确定的现状游者人数、规划期内预测人数以及旅游者对有关设施的平均使用频次,调整城市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基础设施的规划标准和布局,尤其是宾馆酒店、会议展览设施和交通、供水、供电、排污设施在选址上应方便游客的使用和旅游开发的配套。同时,旅游规划中也应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的承载量对游客的容量进行调整,并且参照城市规划的基本区划进行旅游设施和服务的配套。

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范文4

2016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为了推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壮腰发展战略实施,根据市政协xxxx4年工作安排, 8月下旬至9月底,市政协正副主席、秘书长,分别带领由市政协研究室、经济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市民革、民盟、民进、农工党等单位组成的1个综合调研组和6个专题调研组,围绕加快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走访了100多家市直和县市区相关单位、企业,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形成了7个调查报告。现将主要情况简要综合汇报如下:

一、xxxx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做法与成绩

近年来,xxxx着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全市重要经济增长点,积极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一批旅游景区项目逐步建成开放,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54家,44家星级宾馆,47家旅行社;65个对游客开放的景区(点),其中13个A级景区,包括4个4A级景区,9个3A级景区;4个全国红色经典旅游景区,2家省级卫生示范旅游景区,3家省级文明旅游景区, 8个省级旅游名村,429家农家乐。

(一)规划体系逐步完善。xxxx市坚持以规划为先导,开展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一是编制了总体规划。《xxxx市城市总体规划xxxx1-2020》xxxx1年5月获国务院批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xxxx市发展总体规划》及旅游、生态、交通三个专项规划获省相关部门评审通过,与鄂西圈战略实现了有效对接。《xxxx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暨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实施被纳入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二是编制了专项规划。编制《xxxx古城保护与利用概念规划》、《xxxx市三义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楚纪南故城遗址区保护总体规划》、《xxxx市区旅游发展规划》、《xxxx古城环城旅游景区规划》等一系列区域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成为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引领。

(二)重大项目建设平稳推进。策划了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入库重大项目37个,总投资290亿元。注资1000万元成立xxxx市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推动鄂西圈投与xxxx组建洪湖湿地生态城旅游公司、湖北洈水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投资公司,启动一批景区景点建设。目前,鄂西圈投公司已投入3.5亿元对洈水景区进行提档升级;关公文化园项目已完成投资3550万元,关公雕像将于年内落成;公安县三袁景区项目建设即将启动;洪湖悦兮半岛旅游区二期工程已完成征地及规划编制;金湾大酒店已进入装修阶段;监利县以周老嘴镇为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建成风情一条街。以xxxx古城为核心、洪湖湿地生态和红色旅游、松滋洈水自然风景区等为支撑的旅游格局正在形成。

(三)文化旅游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通过财政投资、招商引资、民间集资等方式,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汉宜铁路通车,北煤南运大通道、洪监高速、江南高速、引江济汉通航工程开工建设,5条高速公路在6个县市同时建设,基本建成三横五纵城市道路框架体系。二是加强了城市绿地建设。以承办省运会为契机,加快城市生态保护和美丽xxxx建设步伐,实施园林绿化提档升级,着力打造城市精品靓点,城市绿地率达35.14%,绿化覆盖率达39.78%,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

(四)文化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从财税扶持、费收支持、旅游招商、项目用地、奖励措施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政策覆盖全市旅游管理部门、企业、饭店、景区和旅游团体及个人。本级财政加大扶持力度,近三年投入资金282.9万元支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兑现奖励经费182.8万元落实旅游促销奖励。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用地优先,土地使用权依法续期,建设用地预审、土地征收等相关工作全面改进。旅游专项人才引进突破编制限制,博物馆、文保中心等单位三类人才招聘绿色通道畅通。

二、xxxx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问题与原因

xxxx文化旅游业近年来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整体上仍然规模不大、占比不高、增加值不强,竞争实力不强,开发和运营水平低,尚处于夯实基础、完善要素、树立品牌、培育市场的阶段,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重视程度不够。思想上还没有树立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文化壮腰虽列为五大壮腰战略之一,但没有像抓工业壮腰那样重视,会议研究的多落到实处的少,研究文化的多研究旅游的少,规划制定的多认真执行的少,项目前期重视的多后续配套重视的少。比如说襄阳诸葛亮文化产业园比关公文化产业园起步迟却已开园营业,博物馆文保大楼动工两年却还只见框架、国家资金到帐两年却不能用。二是认识有偏差。片面地将旅游等同景区(点)、将景区(点)等同文物,用文物的理念来主导旅游;过多纠结文化寻根,认为根不清枝不茂,总在争论城市打什么牌定什么位;将文化与旅游割裂,认为文化是文化部门的事,旅游是旅游部门的事,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观念还未形成共识。

(二)体制机制不畅通。从领导层面看,全市还没有一个统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机构和协调部门,文旅局分工具体负责抓旅游的人员不多,大量工作靠临时会议和领导批示督办推进。从部门层面看,全市涉及文化旅游产业工作的机构有市或区文化、建设、文物、宗教、林业、鄂旅投、文旅投等,都可管理导致都不管理,实际上仍是旅游部门一家抓旅游,文化、旅游二个部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其它部门不管不问、各行其事、逐利避害,尚未形成各级领导齐抓共管、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整体合力。如市长亲自督办一年半才完成电瓶车的整治。从经营层面看,景区(点)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导致景区(点)低、散、小、弱,难以形成旅游品牌,不具备持久的吸引力和整体带动力。目前游客看的多是xxxx古城墙、博物馆等一些标志性老景区,走马观花游玩,带动不了吃、住、行、游刚性需求,更谈不上购物、娱乐弹性消费,难以实现驻地游、目的游。

(三)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突出地表现在旅游市场机制僵化和文化旅游企业素质偏低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旅游资源管理方式条块分割,管理手段相对垄断,管理权限交叉严重,管理职能各有局限,相互之间难以协调,导致政府行政管理而非市场机制主宰xxxx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最终造成对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本能排斥和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对资源转化和产业升级的消极懈怠、对行业调控管理的自然抵触,使本应属于市场的文化旅游产品难以参与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进程。xxxx文化旅游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壮大面临着体制、政策和发展空间上的障碍,如古城内景区(点)的整合,阻力重重,四年才完成。另一方面,xxxx目前尚无一家以资本为纽带的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的大型旅游集团,曲江集团才刚刚起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经济效益不高,缺乏主导xxxx旅游发展的市场主体,所以市场规则制定、行业标准推广、区域旅游合作、市场秩序维护、旅游品牌重塑等只能靠政府来推动,而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很难落实的。

(四)发展环境不理想。一是政策兑现难。xxxx0年制定的《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的优惠政策兑现程度低,企业用地指标较紧,一些需占用大量土地的新型文化旅游项目只得等米下锅,最后一公里的配套设施建设久被搁置。二是资金投入少。旅游专项发展资金投入明显低于周边城市,且还不是专款专用,影响了旅游产品的宣传造势和旅游商品的开发。三是配套设施缺乏。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发展不平衡。交通网络滞后,重要景区还未完全实现快速公路通达,功能健全、换乘快捷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尚未形成。没有旅游集散接待中心和旅游购物中心,没有大型旅游车辆集中停靠场所,部分县市的一些经典景区由于规模酒店、餐饮娱乐等未被开发,游客只得在参观之后即刻返回。四是专业人才紧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策划和服务队伍紧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五是社会氛围不浓。还未形成人人都关心、支持、参与文化旅游发展的社会氛围。同时,缺乏保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对旅游景区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等方面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状态,让好的规划难落实,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多年,古城人口越迁越多,高层建筑越建越多。

三、加快xxxx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就业、增收入,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改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为进一步加快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认识

1.深刻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机遇。今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旅游业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让广大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湖北省委省政府把xxxx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成员之一,并于今年6月,将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发展纳入省级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按照世界遗产、中国品牌、湖北代表、xxxx实施的发展目标,予以支持发展。市委市政府按照实施壮腰工程,加快xxxx振兴,打造湖北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战略目标,把文化壮腰作为五大壮腰的重要内容。这些都为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2.深刻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有利条件。xxxx区位优势明显,已成为北上南下、东进西出的重要节点城市。xxxx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以二广高速和沪渝高速为骨架,以318、207国道和汉沙线、沙渔线、荆三线为主干的公路网;拥有盐卡集装箱港区、李埠港区等xxxx组合港重点港区;汉宜铁路通车,蒙华铁路xxxx段开工建设;沙市机场迁建工作展开。三是xxxx可供开发的文化资源丰富。xxxx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在xxxx定都长达411年,历经20代楚王,成就了春秋争霸、战国称雄的雄伟霸业。xxxx是三国文化的中心,闻听三国事,每欲到xxxx。xxxx具有独特的名人文化,孕育出屈原、宋玉、关羽、岑文本、张居正等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xxxx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广、水网密度高,形成水文化。xxxx具有鲜明的红色文化,任弼时、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xxxx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巨型民俗文化宝库,闻名遐迩的楚辞歌赋,享誉中外的楚剧楚舞,匠心独具的髹漆楚绣,名扬天下的八宝美食以及龙舟竞渡等。这些都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深刻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严峻挑战。一是国家宏观政策制约。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xxxx古城人口疏散计划,我市原计划将xxxx古城内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率先迁出,由于受到国家5年内禁止停止党政机关新建楼堂馆所规定的影响,这一外迁方案必须调整。二是金融资本制约。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国家没有专项资本投入,地方财力有限,社会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影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是文化旅游人才制约。人才要素市场不健全,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领衔主演、导演、编剧、音乐创作、舞台艺术等文艺人才以及旅游文化项目策划、经营管理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本土人才的合理使用和外来人才的有效引进机制不够顺畅等,已成为制约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四是周边城市竞争的制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的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均超过了xxxx,尤其是襄阳旅游综合排名超越xxxx,xxxx在全省旅游综合排名由过去的第6位降至第9位,到xxxx来的游客相对减少,给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来较大压力。因此,全市上下要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加快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二)科学制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1.高端定位。按照华夏楚都,三国名城,文化xxxx的形象定位,重点打造好文化牌和生态牌,争取通过5-10年的努力,形成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xxxx古城为核心,以县市协调发展为支撑,以历史文化旅游为重点,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为补充的一主多元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通过整合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文化旅游环境,实行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由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变,由一般观光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由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加快实现旅游产业现代化、旅游城市品牌化、旅游市场国际化,把xxxx打造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2.规划引领。一是科学编制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树立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理念,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相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文化旅游产业规划相结合,中心城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与县市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的要求,编制好xxxx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二是科学编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要求,认真做好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把文化旅游产业与工业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力争到2020年,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三要科学编制项目建设规划。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编制好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规划。规划好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旅游公路、火车站、汽车站旅游码头,旅客集散中心等,使城市市政建设项目与文化旅游项目有机融合,相互配套;规划好文化旅游景区建设项目,按照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优化布局;综合配套,提高游客承载能力。坚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强化规划的执行力。

3.科学布局。按照 一大核心、 四大板块、四大特色的架构,搭建多层次、全方位、复合式的文化感受,生态体验,休闲娱乐的现代旅游构架。突出一大核心即:以xxxx古城为核心,重点打造四区两带,建成xxxx古城核心游览区,纪南生态文化游览区、熊家冢车马坑游览区、八岭山风景区、滨江景观带、内河景观带。四大板块即:中心城区文化旅游板块,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板块,石首天鹅洲湿地生态旅游板块,松滋洈水自然风景区旅游板块。体现四大特色即:历史文化旅游特色,重点打造xxxx城、楚纪南城、八岭山森林公园及熊家冢楚墓遗址博物馆等景区,建成以传统历史文化、现代都市观光、娱乐购物为主的旅游区域;水生态文化旅游特色,重点打造长江荆江大堤及分洪工程景区,长湖、海子湖休闲度假区,洈水风景区、天鹅洲长江故道湿地保护区、洪湖湿地生态保护区,建成以水文化为载体的生态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区域;红色文化旅游特色,重点打造洪湖瞿家湾、监利周老嘴、石首桃花山、江陵沙岗等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建成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旅游区域;荆楚民俗文化旅游特色,以荆楚民俗文化展示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景区。按照上述构架,设计精品旅游线路,串珠成线,联线成片,实现在xxxx全境内的一日游、二日游和多日游。

(三)着力打造优质文化旅游品牌

1.加快xxxx古城保护开发。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倾力打造高品质5A级古城文化旅游品牌。一是加强xxxx古城保护。做好古城墙申遗工作,对古城历史街区进行保护维修,恢复建设两汉古建筑,突出三国名城特色,古城内现有建筑和设施依据旅游功能进行逐街、逐巷、逐屋包装改造,使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与古城文化相一致。加快古城人口搬迁计划,继续通过政协提案将古城保护上升到国家层面,争取全国和省政协支持xxxx古城保护建设,先期外迁学校、医院等单位以及文物重点保护所在地的居民,力争在2020年前,疏散人口6.2万人。加快实施护城河整治工程,进行城垣保护、河道疏浚、驳岸护坡,景点建设、游步配套。二是加强重点景区建设。以环城四门为中心,复建城垣楼阁,建设四大特色旅游区域,形成独具特色的三国名城游。以东门为中心,形成古城墙游览区;以南门为中心,形成关公文化祭祀区;以西门为中心,形成文博实物观赏区;以北门为中心,形成三国风俗展示区。三是优化古城景点建设。高水平建设一批纪念馆、名人故居和文化广场。逐步在古城内原址上复建xxxx将军府、承天寺、三管筆、相爷府、江陵县衙等。统筹协调xxxx古城的保护与开发。把开发夜间文化旅游摆上议事日程,拓展护城河水上游魅力,筹划演艺项目,培植夜餐、夜购等夜市功能,展示人文底蕴和旅游特色。

2.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布局、产业集聚区和产品体系建设,重点推动一批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一是打造楚文化品牌。建设高标准的楚墓遗址博物馆,加快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加快八岭山森林公园建设及古墓群保护。二是打造名人文化品牌。以屈原塑像为中心,建设以屈原祠、江渎宫、屈原广场等为主要内容的屈原文化园;以关公义园为重点,建设关公雕像、关公纪念馆、朝拜中心、体验中心、修行中心等为主要内容的关公文化产业园;以相爷府为中心,建设张居正故居、相爷府、张居正文化一条街等为主要内容的张居正文化园;建设孙叔敖、岑门相府、公安三袁文化园。三是打造宗教文化品牌。以章华寺为主体,打造4A级景区;恢复建设太晖观、开元观、玄妙观,实行联合经营。四要打造水文化品牌。以滨江景观带、内河景观带为主体,建设好荆江大堤沿江景观带和引江济汉运河沿岸生态旅游景观带,沿河多点布景、纵深绿化,让游客感受亲水文化。五是打造创意文化品牌。加快实景打造和动漫制作研发,比如打造刘备迎亲,草船借箭等实景剧,展示三国故事,楚国入城式实景,展示楚文化,让游客参与其中,让静态文化旅游资源动起来。

3.加快推动县市统筹发展。按照区域合作、错位发展、协调推进的原则,加快县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到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发展。各县市应根据资源特点,确定发展重点:江陵县重点打造南星洲长江文化园,建设高尔夫球场、旅游度假区、人水和谐体验区;松滋市重点打造洈水风景区,建设山、水、岛、洞、泉等景点;公安县重点打造北闸风景区、黄山头风景名胜区,建设分洪文化博物馆、生态园、南闸纪念馆等景点;石首市重点打造天鹅洲长江故道湿地保护区、桃花山自然风景区,建设麋鹿科普博物馆、白鳍豚标本陈列馆;监利县重点打造洪湖西岸梦里水乡景区;洪湖市重点打造洪湖岸边是家乡景区,建设蓝田生态园、明清一条街、瞿家湾红色生态旅游度假区和乌林温泉国际度假村。

(四)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1.加快文化旅游交通建设。按照文化旅游交通设施无障碍全覆盖的要求,加快铁路、公路、水运、港航、城市公交等交通设施建设,使公路、铁路、港口对接,形成完善的城市交通网络,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完善的交通服务。一是构建xxxx对外联内的快速通道。加快城际间高速公路建设,实现xxxx到周边大中城市的高速快捷通达。加快建设江南、江北高速公路通道,实现xxxx中心城区与县市之间通达高速公路。加快环城高速公路建设,打通城市出口通道。加快旅游景区标准化公路建设,实现旅游景区与干线路网连接,形成全市境内主要景区(点)一小时旅游圈。二是构建江汉平原航道网。依托中心城区重要港口,建设xxxx长江国际旅游码头,把xxxx建成三峡之旅(武汉-xxxx-宜昌)精华游的节点。三是要加快铁路建设。推进蒙西华中铁路尽快建成通车,与沪蓉高铁互联互通。同时加快xxxx机场规划建设,形成文化旅游发展的区域空港。

2. 加快文化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游客为本的服务理念,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优质提供中转、购物、咨询、本地游等一站式系列服务,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服务支撑。做好游客接待服务,建立xxxx市游客集散中心,在xxxx火车站、xxxx客运站、xxxx旅游港等分别建立游客接待中心,各旅游景区建立游客服务中心,形成多级接待服务网络。做好导游服务,实施旅游人才战略,加强旅游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提高导游队伍的素质。做好游客交通服务,游客接待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应成立游客代步车队,为游客提供交通方便。做好购物服务,抓好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建设特色商业街区、休闲街区、美食街区、娱乐街区、楚风民俗一条街、xxxx古玩一条街、xxxx美食一条街,建设并完善重点旅游景区游客集中购物场所,形成旅游购物一体化。

3.加快文化旅游市场体系建设。一是发展和完善文化旅游产业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各类旅游企业积极进入市内资本、产权、土地、林权、人才等要素市场,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企业产权交易和资源要素重组。二是完善旅游文化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建立健全旅行社经营、旅游购物、旅游专业运输企业申报准入制度和旅游文化企业的评级、运营挂牌制度,规范旅游文化市场行为。实行部门联合监管,推进无障碍旅游。三是加快旅游文化行业协会的改革发展。强化行业指导与自律功能,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和企业诚信经营,整合文化旅游相关科研院所,建立健全决策咨询论证机制,建立旅游文化产业专家咨询库,为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服务。四是加强市场诚信建设,加快完善旅游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记录,加强旅游文化产品消费投诉机制建设,依法严厉打击黑导游和诱导、欺骗、强迫游客消费等不法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五)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政策

1.完善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用地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整理平台,合理利用土地的管理制度,推进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一是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文化旅游产业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用地供应。二争取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积极向省政府争取生态文化用地专项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争取部、省将我市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城市,三是合理利用存量土地,加强对已开发文化旅游用地和新文化旅游用地的复合利用,向存量要空间。新建重点旅游项目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从地方基金预算列支,用于该旅游项目配套设施建设。

2.完善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深化旅游投融资改革,探索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对部分旅游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实行政府主导规划、企业投资开发、市场模式运作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社会资金投入旅游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投资者采用BOT、TOT、ABS、PPP等融资方式,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文化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旅游文化项目投资环境,切实解决文化旅游产业建设资金瓶颈问题。

3.完善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大财政税收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运用财政投入、财政补贴、贴息贷款、减免税收等多种手段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性作用,支持重点旅游文化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加大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财政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把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的投融资纳入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年度计划。逐年增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客源市场开发、城市形象宣传、旅游项目招商、旅游产品包装和对团队旅游奖励等。二是实行税费优惠。对旅游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可按税法规定在税前扣除;旅游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就业的,可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对旅游饭店严格执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三是整顿、清理旅游企业行政性收费项目。减免有关规费,降低旅游企业经营成本。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生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凡涉及收费的,一律按下限收取。

4.完善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政策。一是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和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师、一批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一批素质高业务精的旅游文化服务人才,吸引一批国内外高层次旅游文化专门人才。二是制定旅游文化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文化人才资源开发机制,重视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使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能满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积极推进旅游文化教育培训改革与发展,在大专院校专门开设旅游文化课程,培养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四是加大文化旅游人才引进力度。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文化经纪人、文化企业家、文化创意人才来荆创业。同时,完善公平竞争和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设立市级荣誉奖励制度,重奖贡献突出的旅游文化工作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六)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1.创新行政管理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xx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等组织领导机构。领导和协调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文化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和指导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实施和有关项目的建设。二是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统一调配的管理和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密切配合开展工作,形成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合力。 三是加强目标考核。建立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将文化旅游发展指标纳入目标管理,加强对目标责任、工作进度的跟踪检查和阶段性问责问效。四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理顺发改委、旅游、文化、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职能的关系,强化对重点投资项目的便捷服务,减少行政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范文5

【关键词】太行山;无障碍旅游;和顺县

1、研究背景

旅游业区域化合作发展已成为新型旅游发展思路,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03年《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的签署拉开了我国首个跨省市无障碍旅游区工作的帷幕。

无障碍旅游的发展基于旅游区域化合作,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可促进各地在旅游开发、经营等方面取长补短,发挥整体优势,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保证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实现旅游交通、服务、投诉等的无障碍以及资源、市场、基础设施及品牌和信息的共享。

2、当代太行旅游新格局

2.1国家层面

2011年8月,北京、河北、河南、山西等省市共同出席了首届“上党国际旅游夏季论坛”,围绕“十二五”期间“国家太行山旅游区”建设的深入和拓展合作达成共识:

①建立与“国家太行山旅游区”合作开发相适应的权威综合协调机制;

②建立共促“国家太行山旅游区”建设的制度性合作机制;

③共同编制区域发展规划;

④共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⑤景区整合提升。

2.2省域层面

北京市在市域内推动“一核一轴、两带十二板块”的网络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其中“两带”中的永定河生态休闲带和长城文化旅游带,“十二板块”中的海淀西山、西部山区两大板块共同引领太行北端旅游发展。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河北省构建“一极、两城、两带、十二区”的产业空间格局中依托太行山重点构建邢台太行山旅游区。

山西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一核、三级服务体系,六大旅游板块,八条精品线路,休闲度假旅游区域,十核心景区”的大旅游格局。其中太行山水旅游线路以建成国内一流的山水观光与避暑休闲度假旅游区为目标,已成长为山西省的八条精品游线之一,更是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增长地区。

河南省重点抓住南太行的文化优势,形成品牌效应,通过规划在各地布局太行山区域游客服务中心,并与山西强化协作,构成南太行旅游网络系统。

3、山西省和顺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和顺县居于大太行山脉中段,背依山西高原,面临华北大平原,战略区位显赫,资源禀赋丰厚,旅游发展势强,故而进行全程深度旅游规划,以期培育成为大太行山的旅游新明星,晋中旅游的新增长极。从而为国务院批复的新型改革试验区探讨一条发展新路,和顺以其独特的优势和锐意进取而进行先行探索。

规划范围为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所辖5镇5乡,总面积2251km2,总人口14万。

3.1背景分析

近年来和顺县周边县市十分重视旅游业发展,太行山特色景区逐步开发,各方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形成竞争态势。因此,应通过对和顺周边各地区旅游进行竞合分析,以期减少同质化竞争,打破行政壁垒,加深合作,谋求和顺县旅游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表1)。

表1 和顺县与周边县市旅游发展竞合分析

县市 定位 与和顺的竞合分析

和顺 牛郎织女文化之乡,消夏避暑之都

晋中 晋商文化 互补发展

晋中是晋商文化的中心,与和顺的自然风光景区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晋中旅游的蓬勃发展为和顺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高层次的平台,为和顺带来丰富的客源。

长治 山水太行、天脊上党 联合发展

资源相似度高,竞争激烈,但和顺的资源丰度和文化深度较长治更具优势。长治山水旅游的高速发展能为和顺提供宝贵的借鉴,和顺近阶段可借力长治,加强区域合作。

邢台 太行山地度假基地,邢襄文化休闲名城 联动发展

邢台具有先发优势,和顺县应该借助自身非物质文化认证地的优势,加强与邢台的合作,实现山上、山下联动发展。

太原 千年晋阳古城,区域旅游中心 借力发展

太原旅游的蓬勃发展能够为和顺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推动作用,能够为和顺带来丰富的客源。

3.2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

3.2.1总体定位

太行山岳生态文化避暑休闲度假养生胜地

山岳生态是本底优势资源,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是特色,休闲度假养生是发展主体。夏秋季舒适的气候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是和顺旅游的发展根基,以避暑休闲度假、夏秋健身养生产品为主导,兼顾太行观光、山地运动产品,打造深度生态旅游目的地。同时,在晋冀层面,将和顺县定位为“大太行无障碍旅游线路重要节点,晋冀无障碍旅游新通道”。突出和顺在太行山旅游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强调太行无障碍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3.2.2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抓住发展机遇,培育深度体验型生态与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不同主题的深度休闲体验组团,构建集约型、高效型深度旅游产业体系,使旅游业成为促进县域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在大力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同时,构造深度体验型山岳生态文化避暑度假养生目的地,将和顺建成知名的山岳生态文化旅游名县。

2.经济目标

促进一产、融合二产、激活三产,使旅游业成为和顺现代服务业的驱动产业,带动特色畜牧业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深加工销售,进而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3.社会目标

促进和顺“山水城镇、文化城镇、园林城镇、生态城镇、宜居城镇”的构建,提升和顺乃至晋中的城市形象,提高居民休闲养生水平、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幸福指数增长。

4.环境目标

强化保护资源和环境,引入低碳旅游、生态旅游理念和技术,以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建设,营造新的旅游生产力。

5.文化目标

深入挖掘和顺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融入旅游发展的产业要素中,传承和发扬本土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和顺文化的品牌和知名度。

3.3空间结构

和顺旅游规划形成“一核两心两轴三片区”的开放式空间格局,即一个旅游核心、两个旅游集散亚中心、两条旅游发展轴线、三大旅游片区(表2,图1)。

表2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结构表

一个旅游核心 以和顺县山水宜居城为旅游辐射核心和中心服务枢纽

两个旅游集散亚中心 以松烟镇为东部旅游集散亚中心

以横岭乡为西部旅游集散亚中心

两条旅游发展联动轴 利用交通主干线突破旅游交通瓶颈,连接重要景区,吸引游客

一条发展纵轴:以纵贯和顺南北的207国道为纵轴,北通昔阳,南达左权

一条发展横轴:以横穿和顺东西的S318省道董榆线为横轴,西通晋中、太原,东连邢台、邯郸

三大旅游片区 东部太行山岳奇异景观旅游片区

中部多功能山水和顺枢纽旅游片区

西部山林生态红色文化旅游片区

规划特别重视晋冀京津地区,尤其是省级中心城市对和顺旅游的辐射、拉动作用及互补效应。建设以旅游核心和发展轴线为空间布局骨架、以三大片区为重点优化项目布局以及以两个亚中心城镇为配套的和顺旅游支撑体系的基本架构系统。

图1 和顺县旅游发展空间结构图

3.4产品体系及旅游线路设计

规划提出了“相去千年·来和顺寻你——牛郎织女文化情恋产品”、“养生太行·和颜悦色——休闲度假健身养生长寿产品”等8大旅游产品体系和牛郎织女文化景区、阳曲山生态旅游景区等12个重点项目。

规划将形成:国家太行山中段游线、自驾一日游、七日度假养生游、红色旅游主题游线、山地农家乐主题游线、晋冀无障碍游线等旅游线路。

其中无障碍游线的设计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和顺受制于经济发展,占据太行山中段巅峰,却无太行山旅游之实,而邢台一直走在和顺前列。打造晋冀无障碍游线,目的是打破行政壁垒,盘活太行旅游体系,太行山周边旅游城市联动发展。因此和顺至邢台的旅游将首先成一体化合作发展,为游客实现无障碍旅游。

石家庄为河北省会,拥有华北大平原、京广通道的地理优势和交通优势,实现区域协作,分流石家庄客流,打造和顺至石家庄的无障碍旅游对于带动和顺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3.5规划实施策略

从经济效益上看,区域内旅游合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旅游资源空间禀赋上的互补、旅游活动空间上的连续性与便捷性、区域文化内涵上的相对一致性与相互吸引性,是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前提。

和顺的旅游发展可以同太原、石家庄、长治、阳泉、邢台、邯郸以及晋中其他县区开展无障碍区域合作,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联动开发、合作机构组织、区域整体规划、线路产品组合、整体形象打造、联合宣传促销、信息平台构建、企业资产重组、旅游危机处理、保障体系建设、企业跨区域经营及人才开发、利益共享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优化区域资源组合,共享区域旅游资源、游客、信息、经验、利益等多方面的内容,提升区域旅游品牌吸引力、影响力,推动和顺旅游事业的健康、快速、长效发展。

同邢台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太行断裂带,以期优势互补、共享客源,争取让两地的合作成为营造晋冀无障碍旅游区的经典。

沟通与晋中其他区县、太原周边景区游线;沟通与长治、邢台等太行山的旅游线路,筑造太行山无障碍旅游区。

4、总结

旅游业是开放性程度极高的产业,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的形势下,我国旅游业面临的是全球化的竞争,无障碍旅游的推行,是全面提高我国旅游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是符合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新形势和世界旅游业运作规律的重大举措,是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方向。

旅游业又是地域性极强的产业。从空间分布而言,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就太行山旅游发展而言,首先,从地域范围来看,太行山纵卧京、冀、晋、豫一市三省,非一家独有,任何一家对太行山的单独开发都无法形成统一的太行山旅游品牌形象,也难以实现规模效应,而空间整合则是开发太行山旅游的前提;其次,从时间上分清主次缓急,抓好重点景区建设,使景区更具开发潜力和竞争力。只有把太行山放在大地域背景下,形成省际范围的合作关系,才能更好的突出太行山旅游主题,凸显太行精神,在太行山的规划中实现多赢。

《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则顺应国家太行山旅游发展战略的影响,提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经典红色游线”的发展目标,以及突破区域间行政壁垒,实现晋冀合作申报“太行断裂带嶂石岩地貌”为“世界地质公园”;在太行山文化挖掘、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景区建设与经营等方面能够形成区域间合作,使得和顺县乃至国家层面太行山旅游向着更加科学、健康的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琼兰.对无障碍旅游的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4).

[2]李晋宏. 对太行山旅游主题的整合性研究——以“山西太行山”旅游分析为例.[J].山西大学学报,2004(1).

[3]郭来喜,方文雄等.《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5)》.

[4]上党国际旅游夏季论坛.《国家太行山旅游区合作开发长治宣言》,2011.

作者简介:

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范文6

(北京建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 安图县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其支柱型产业,但作为中小城市的安图县长期以来对于旅游业规划意识淡薄,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鲜有提及,严重弱化了旅游业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阐述安图县旅游业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制定了安图县旅游业规划策略,对安图县的总体规划设计、旅游业规划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http://

关键词 : 安图县;总体规划;旅游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252-03

基金项目:本研究由北京建筑大学城乡建设与管理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资助,项目编号:31062014001。

作者简介:许鹏(1990-),男,吉林延边人,北京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

0 引言

由于近年来长白山风景区及县域民族特色旅游的风靡,旅游业为安图县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已逐渐成长为县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然而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距今时间较长,尤其是对旅游业的规划已无法满足现有的发展需求,因此文章采用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选择和制定了安图县旅游业的规划策略。该策略若能切实有效地结合到下一轮的县域总体规划设计中,使之与安图县迅猛发展的旅游经济相适应,将对安图县今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1 安图县旅游业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的关系

安图县的城市发展已离不开旅游业的繁荣,反之旅游业的发展同样依赖于安图县的规划建设,旅游业的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如图1所示。首先,安图县所特有的众多旅游资源将使安图县必然地承担起东北亚地区的旅游职能,而旅游经济将加快安图县的产业结构调整,二者对安图县的城市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再者由于相对集中的旅游季节、旺季爆发式的游客数量,安图县已无法参照常住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进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旅游业发展所需的配套建设深刻影响着安图县的用地结构规划;同时为了适应和满足大量游客的差异化需求,安图县的空间布局从发展方向、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等方面亦将收到旅游业规划的影响[1]。

2 安图县旅游业重点规划策略

通过以上描述可知,旅游业规划是县域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总体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旅游业应与其他相关产业统筹统规,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策略。

2.1 规划目标

安图县旅游业的发展要以长白山旅游开发为主,辅以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生态风光旅游、历史古迹旅游、边境旅游、冰雪漂流娱乐项目等人文和自然相结合的模式[2],确立旅游业在安图县域总体规划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旅游业软硬件建设,实现旅游市场规范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服务质量标准化、旅游合作国际化、旅游产品多样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通过实现这“五化一体”来使安图县成为新兴的旅游强县,让旅游业成为全县经济起飞的全新动力。

2.2 旅游业布局规划策略

2.2.1 空间布局规划

安图县旅游业的总体格局是“两镇两村”、“两湖两园”、“一线一岸”为主线,沿线8个重要旅游景区、23个重要景点构成的四个各具特色的旅游。一起构成了安图县旅游业“一线四区23景”的叶脉状布局结构,如表1所示。

将上述重要的布局节点平铺开共有23景,分别是:长白山、虎林园、美人松园、园池、古洞河浪漫漂流、长白山药园、长白山文化博览城、宝马古城、泰安寺、“安图人”遗址、刘建封县衙、森林狩猎场、森林小火车、药水泉、浮石林、二龙山公园、五峰山森林公园、明月湖风景区、龙顺雪山飞湖旅游景区、福满生态沟、红旗朝鲜族民俗村、海沟“黄金城”、双目峰口岸。

2.2.2 交通布局规划

加快各级公路网的建设,以S203省道为县域旅游的交通主干线,构建县城明月镇-长白山旅游风景区的S型主干线和叶脉状辅线的公路、铁路交通路网络,如表2所示。

2.2.3 旅游服务中心布局规划

根据各景区的重要性,将安图县旅游布局的各重要节点规划为五个级别的旅游服务中心,如表3所示。

2.3 旅游路线规划策略 安图县域旅游的一般行程普遍是从明月镇出发终到二道镇长白山旅游风景区、沿途经过各景点的“传统路线”。为了充分开发淡季旅游资源,突破安图县传统旅游的固有模式,应依托于长白山的特点强化冬季旅游项目的建设,根据季节特点进行旅游路线规划,如表4所示。

为了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根据安图县内各处旅游景区的特点规划出相应的特色旅游路线,以S203省道为主线呈叶脉状的空间布局,如表5所示。

为了满足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游客对于时间成本和旅游日程的要求,根据各景区之间的空间位置关联和交通状况,以日为单位规划出多层次的日程旅游路线,如表6所示。

2.4 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规划策略 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因素,根据安图县现有情况合理强化交通路网、能源、水电、通讯、环卫、餐饮、住宿、商业、娱乐休闲、医疗卫生、安全防灾等等一系列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重点是加强各景区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缩短旅客在途时间[3]、提高景区周边便利性,对于长白山北坡以外的其他旅游景点,应加强景区排污和垃圾处理、完善景区引导标识、公厕及停车位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中心建设[4]。各主要景区周边的城镇要加强绿化建设、游客步行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城镇特色景观建设[5],加快与旅游相关各行业的升级转型,尤其是随着游客数量层次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应在中低档餐饮住宿设施为主的基础上,增加高档旅游餐饮住宿设施的建设,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使安图县内旅游产业链上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有机结合,互促互进。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安图县新一轮总体规划即将开展之际,旅游业的规划已刻不容缓。本文通过介绍安图县总体规划与旅游业规划之间的关系,制定了涵盖旅游业布局、县域旅游路线、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规划策略,为安图县的总体规化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提高其他旅游型中小城市的对于旅游业规划的认识,发挥起旅游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支柱作用。

http://

参考文献:

[1]刘波.旅游业对小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37-38.

[2]苏阳.凸显地域自然特色的小城镇规划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6-39(3):251-254.

[3]赵秀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16(18).

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范文7

[关键词]规划;旅游发展战略;“一般过程”;“四步工作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4-0130-04

[作者简介]黄建男,上饶师范学院史地系助教,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规划;(江西上饶334001)

黄细嘉,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江西南昌330031)

一、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需要,旅游发展战略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和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旅游发展战略涉及旅游全局性和长远性发展的根本问题。制定科学、明确的旅游发展战略,就可以把握旅游发展的主动权,从而促进区域旅游业实现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要求区域旅游发展具有更宽广的视野,而旅游要发展,规划须先行。发展战略又是规划的重中之重。新的历史条件和经济环境下影响旅游发展的因素日益复杂,客观上要求战略的制定工作有更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这就使得对规划中的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进行理论剖析显得十分必要。如果再能够从中总结出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对于今后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无疑是具有指导性意义的。

二、战略和旅游发展战略

“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的“Stuatege”,原义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将“战略”应用到军事研究之外的时间并不长。巴纳德(c.I.Bemad)为说明企业组织决策机制,创造性地在企业发展研究中加以应用,并总结进西方经营名著《经理的职能》中。自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安索夫(H.I.Ansoff)著《企业战略论》一书问世后,战略问题才在企业经营中得以广泛应用,并延伸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等领域。战略定义至今尚未统一和规范,归纳一下前人对战略的认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战略的基本性质的界定,认为战略就是决策,是为达到产业长远发展目标所制定的管理方针及对产业资源的分配等战略决策;另一种是对战略的基本内容的界定,认为战略就是战略规划,包括规划产业发展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所必需的资源取得、使用及处理方针。

我国自古就有“战略”一词,最早是指对战争全局的筹划。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将“战略”一词引入经济学。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发起定期举办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座谈会,并邀请一批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在京举行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论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正式使用了“战略”一词,并明确提出我国到20世纪末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和一系列战略措施。80年代以来,全国掀起一股战略热,各大中型企业也都在研究和制定自己的经营发展战略。这种研究热潮后来延伸到区域产业问题的研究之中,并得到产业经济学家的普遍认同。

战略研究在经济领域的广泛运用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潮流,而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是在1986年旅游经济纳入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计划后提出的。归纳前面人们对战略的认识,结合我国旅游产业的具体情况,本文认为旅游发展战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产业内外环境及可取得资源的情况,为求得产业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对产业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它是产业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又是制定产业规划和计划的基础。

国家旅游局在2000年颁布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第十八条中将旅游发展规划的内容拟订为7个方面,其中第三方面就是“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明确旅游区域与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布局。”旅游发展战略在旅游规划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旅游规划的灵魂,是规划思想的集中体现,贯穿了整个旅游规划的始末。那么在现实当中,这个灵魂式的东西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呢?

三、规划中战略制定的两种思路

现实中,许多旅游规划中的发展战略制定是“按需规划”,它的出现是地方政府因为迫切的发展需要而开展的。因此,规划战略的制定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从目前的情况看,可以把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思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为解决当前问题,一类是为实现预定目标。我们把它归纳为问题导向型与目标导向型,由此引出旅游规划中战略制定的两种思路。

1 以问题为导向的制定思路

有些地方编制旅游规划是要解决旅游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路如图1所示:

这种研究思路的出发点是问题诊断,采用的方法有踏勘现场、查阅资料、市场调查、座谈访谈、征询意见等,主要从背景环境分析和发展历史研究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即从背景环境分析中发现自身的劣势与面临的威胁、从旅游地发展历史研究中发现自身问题,问题可能涉及到各个方面,如市场定位、功能定位、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形象塑造、旅游支撑系统等。它关注的焦点在于针对旅游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找到突破口,在此基础上确定核心策略,形成旅游发展战略,解决旅游区后续发展问题,达到促进旅游地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2004年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中心为赣州市旅游局编写的赣州城市旅游概念规划中就使用了这么一种研究思路来制定赣州城市旅游发展战略。该中心在问题诊断中通过对赣州城市背景环境的分析和旅游业的发展历史分析认为:赣州市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建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宋城文化,赣州市也早在1994年就被评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赣州市依托宋城文化资源,旅游业开始起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尽管近年来外部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赣州市旅游仍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起飞,这与众多当地领导、专家学者对赣州旅游抱有的厚望相去甚远。”

接着,问题便接踵而来。问题一:以宋城文化为主导的赣州城市旅游为何难以支撑起赣州旅游的大发展?问题二:宋城文化究竟能否支撑起城市旅游发展?前景如何?

分析认为,形成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缺乏世界级及部级的一流资源,旅游资源吸引力不足;城市的经济功能相对薄弱,对旅游支撑程度不足;内生型增长的旅游发展模式本身发展较慢。

分析同样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主要有三点:城市性质功能的提高,购物旅游、会议旅游、商务旅游、休闲旅游、节庆旅游的同步发展;政府对城市旅游发展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新项目的开发建设。

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规划组制定了赣州市城市旅游发展

战略。

战略思想:找准重点,求异出新,科学分析,高水平策划,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努力寻找旅游发展突破点,把赣州市建设成为以宋城文化为特色,客家文化为基底的,以休闲度假功能为主的,集观光、寻根、商务、会议、购物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

战略目标:规划期末入选“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不断提升旅游业在城市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和城市经济体系,有效发挥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和经济优势,带动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强化旅游业在挖掘历史文化,展示城市个性,提高居民素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的作用,在旅游业的推动下把赣州市建设成为弘扬宋城历史文化,展示赣南客家新风尚的窗口;通过旅游发展有效地保护和优化赣州市的自然资源和城市环境,促进赣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战略重点:赣州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和大型度假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

战略阶段:近期(2005-2007年)、中期(2008-2010年)、远期(2011-2015年)。

战略措施(核心战略):

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原有形象不突出,应在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中加入休闲度假因素,新的旅游形象应围绕“古城新韵”展开,在旧有的宋城历史文化旅游的基础上用观光游憩、商业和会议节庆等进一步丰富赣州市的旅游形象。

重点项目拉动战略:确定峰山旅游度假区作为近期启动的主要项目进行规划建设,项目建设要坚持“高起点、大手笔、精策划”的原则,有关部门应对项目投资及规划建设进行严格管理,力求将其建成赣州市区旅游发展的新兴龙头产品。

“三带三区”空间战略:在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上形成“三带三区”,其中“三带”是古城墙休闲观光带、滨江城市游憩观光带和环城游憩带,“三区”是文清路游憩商业区、濂溪路一中山路游憩商业区和南市街文化旅游区。

客源市场需求导向战略:把珠三角作为最重要的客源市场,围绕以休闲度假为主要诉求的中近程出游需求的特殊性,开展针对性的城市旅游形象宣传、产品设计,以及开展相关的目标市场营销活动。

2 以目标为导向的制定思路

以目标为导向的制定思路使规划区域领导和规划编制小组意识到,要提高区域的旅游综合竞争力,需要合理新颖的战略思路。以目标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战略制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规划区域的发展目标已基本明了,战略制定任务是将其进一步具体化,然后集中研究为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对策和措施。

如九江市的旅游发展目标就相对比较明确,那就是要打好庐山牌,把九江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山水文化旅游城市。在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为九江市旅游局编制的《九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2020)》中则进一步对这一目标进行了具体化,把旅游业定位为: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依托优美的自然山水,悠久的历史文化,特殊的生态环境,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和完善的接待服务设施,把九江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山水文化旅游城市。把战略总目标定为: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提高旅游产业效益,培育出大型的旅游企业集团,建立起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旅游品牌,形成发达、完善的旅游产品系列。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功能,带动九江市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使旅游产业成为九江市的重要支柱产业。规划期内,把九江建成旅游强市,并力争在全国旅游重点城市的排名中上一个档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总体发展目标中还把目标细化为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在把发展目标明确和具体化之后,规划组针对发展目标,制定了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一系列对策和措施。包括品牌战略、产品开发战略、政府主导战略、精品名牌战略、特色旅游战略、旅游市场开发和促销战略、大旅游发展战略、区域网络化发展战略、全面创新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另一种情况是规划区域的旅游发展目标还很模糊,战略制定要从区域目前的背景环境和发展基础来确定新一轮的旅游发展目标,然后提出对策和措施。如2001年江西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编制的《江西省青原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2-2020)》就属于这种情况。江西省青原区旅游业在规划之初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形象尚未建立,发展目标十分模糊。经过规划组对青原区旅游业发展的背景环境和资源基础条件进行分析研究之后,把发展目标确定为:以历史文化积淀和生态环境相结合,打出庐陵文化牌,塑造“佛禅祖关,天祥故里,宗祠王国,香樟之乡”品牌,打造“井冈山下庐陵文化游”的青原区旅游主题形象。到2020年,让青原区成为赣中旅游集散地和南昌――井冈山――赣州――瑞金省级旅游黄金线中地位重要、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成为青原区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了实现这个发展目标,规划组把发展指导思想概括为:建立网络,突出形象,政府引导,滚动发展。并制定了包括可持续发展、市场主导、精品开发、产业联动、突出重点和搭船出海在内的六条旅游发展战略。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以目标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思路是以宏观目标为切入点,进行调查分析,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战略,进而推出实施策略和支持措施。以目标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战略制定思路如图2所示。它关注的焦点在于目标的确立:根据规划区域背景环境的分析和旅游发展基础分析,合理确定旅游发展目标,这实质上就确定了旅游发展的方向和要达到的水平。战略的确定:根据旅游发展目标基础和条件,瞄准确立的目标,制定为实现旅游发展目标需要采取的战略,最终形成规划区域的旅游发展战略。

四、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一般过程”

那么,以上两种思路能不能进行有机整合,从中找寻出一个所有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制定普遍适用的一个“一般过程”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知道,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是根据区域旅游竞争力条件和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对区域旅游发展所做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最高宗旨在于为区域旅游确定最佳的发展目标,并引导其进入最佳的发展程序,通过强调区域旅游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分析,达到把握机遇,发挥优势,转化劣势,逃避威胁的目的,实现区域旅游持续稳定发展的最终目的。所以,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才是制定整个旅游发展战略的重心,其他工作要么是为了找到它,要么是为了实现它。

这就使得我们把上述两种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制定思路进行整合成为可能,而整合的关键就在于发展目标或称其为战略目标。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一般过程”的具体框架结构可用下图表示:

图中发展战略制定第一步“基础研究”不是对规划地旅游发展现状的描述和现实问题的简单罗列,它包括系统研究和针对研究两部分。在系统研究中,重点分析的是区域旅游的综合发展能力,这种综合发展能力确切地说就是对旅游竞

争能力的评价和对未来发展环境的评估。在旅游竞争能力评价中可以包括对资源基础、区位基础、市场基础、社会经济基础等等基础条件的评价,而未来发展环境评估则包括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竞争环境等内容。而进行系统研究,因为在市场化背景下区域旅游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区域旅游的竞争优势逐渐取代比较优势而成为决定区域旅游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竞争能力的保持和提升已成为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有效途径,而未来发展环境评估也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所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在针对研究中,主要是针对区域旅游发展中有重大意义或能体现当地特点的专题进行专门研究,如旅游主题形象研究、旅游特色资源开发研究、旅游客源市场研究,等等。

战略制定的第二步是“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基础研究与确定目标之间的联系桥梁,包括系统问题诊断和系统目标辨识。通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分析和其他分析,即基础研究这个步骤找出区域旅游发展的现实优劣势、潜在优劣势和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机遇与挑战;明确制约区域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探询问题的根源,为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系统分析是一个探寻问题的实质、突破的关键。后面发展战略制定的好坏与这一步骤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一步中可以用到的方法主要有SWOT分析法、系统研究法,等等。

第三步“确定目标”可以看作是问题导向研究思路与目标导向研究思路的结合。它是对规划区域未来旅游事业发展程度和水平的设想。提出一个总体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有战略意义的目标是这个步骤的头等大事。通过系统分析中的问题诊断和目标辨识两个子环节,区域旅游发展可以建立一个系统性总目标。总目标提出的是规划期末规划希望实现的综合地位,在总目标下面还应设立若干个分目标将总目标具体化。分目标主要目的是分别就旅游活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影响因素提出需要实现的蓝图,并按阶段建立分期目标,以便于日后目标的逐步落实和动态调整。

“制定策略”是整个过程的最后一步,有了前三步做铺垫,到了这里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具体来说,就是依据基础研究、系统分析所得出的结果确定目标之后,为落实这个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在内容上包括制定适合本区域旅游事业发展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措施和对策,有时还有战略背景、战略依据、战略布局等构成要素。

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范文8

规划;旅游发展战略;“一般过程”;“四步工作法”

一、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需要,旅游发展战略题目已成为各级政府和众多学者关注的热门题目。旅游发展战略涉及旅游全局性和长远性发展的根本题目。制定科学、明确的旅游发展战略,就可以把握旅游发展的主动权,从而促进区域旅游业实现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进WTO要求区域旅游发展具有更宽广的视野,而旅游要发展,规划须先行。发展战略又是规划的重中之重。新的历史条件和经济环境下影响旅游发展的因素日益复杂,客观上要求战略的制定工作有更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这就使得对规划中的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进行理论剖析显得十分必要。假如再能够从中总结出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对于今后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无疑是具有指导性意义的。

二、战略和旅游发展战略

“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的“Stuatege”,原义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将“战略”应用到军事研究之外的时间并不长。巴纳德(c.I.Bemad)为说明企业组织决策机制,创造性地在企业发展研究中加以应用,并总结进西方经营名著《经理的职能》中。自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安索夫(H.I.Ansoff)著《企业战略论》一书问世后,战略题目才在企业经营中得以广泛应用,并延伸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等领域。战略定义至今尚未同一和规范,回纳一下前人对战略的熟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战略的基本性质的界定,以为战略就是决策,是为达到产业长远发展目标所制定的治理方针及对产业资源的分配等战略决策;另一种是对战略的基本内容的界定,以为战略就是战略规划,包括规划产业发展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所必须的资源取得、使用及处理方针。

我国自古就有“战略”一词,最早是指对战争全局的筹划。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将“战略”一词引进经济学。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发起定期举办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题目座谈会,并邀请一批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在京举行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论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正式使用了“战略”一词,并明确提出我国到20世纪末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和一系列战略措施。80年代以来,全国掀起一股战略热,各大中型企业也都在研究和制定自己的经营发展战略。这种研究***后来延伸到区域产业题目的研究之中,并得到产业经济学家的普遍认同。

战略研究在经济领域的广泛运用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潮流,而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是在1986年旅游经济纳进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计划后提出的。回纳前面人们对战略的熟悉,结合我国旅游产业的具体情况,本文以为旅游发展战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产业内外环境及可取得资源的情况,为求得产业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对产业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它是产业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又是制定产业规划和计划的基础。

国家旅游局在2000年颁布的《旅游发展规划治理办法》第十八条中将旅游发展规划的内容拟订为7个方面,其中第三方面就是“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明确旅游区域与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布局。”旅游发展战略在旅游规划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旅游规划的灵魂,是规划思想的集中体现,贯串了整个旅游规划的始末。那么在现实当中,这个灵魂式的东西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呢?

三、规划中战略制定的两种思路

现实中,很多旅游规划中的发展战略制定是“按需规划”,它的出现是地方政府由于迫切的发展需要而开展的。因此,规划战略的制定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从目前的情况看,可以把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思路回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为解决当前题目,一类是为实现预定目标。我们把它回纳为题目导向型与目标导向型,由此引出旅游规划中战略制定的两种思路。

1以题目为导向的制定思路

有些地方编制旅游规划是要解决旅游事业发展中碰到的某些题目。以题目为导向的思路如图1所示:

这种研究思路的出发点是题目诊断,采用的方法有踏勘现场、查阅资料、市场调查、座谈访谈、征询意见等,主要从背景环境分析和发展历史研究中寻找题目,发现题目,即从背景环境分析中发现自身的劣势与面临的威胁、从旅游地发展历史研究中发现自身题目,题目可能涉及到各个方面,如市场定位、功能定位、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形象塑造、旅游支撑系统等。它关注的焦点在于针对旅游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题目进行分析,找到突破口,在此基础上确定核心策略,形成旅游发展战略,解决旅游区后续发展题目,达到促进旅游地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2004年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中心为赣州市旅游局编写的赣州城市旅游概念规划中就使用了这么一种研究思路来制定赣州城市旅游发展战略。该中心在题目诊断中通过对赣州城市背景环境的分析和旅游业的发展历史分析以为:赣州市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建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宋城文化,赣州市也早在1994年就被评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赣州市依托宋城文化资源,旅游业开始起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尽管近年来外部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赣州市旅游仍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腾飞,这与众多当地领导、专家学者对赣州旅游抱有的厚看相往甚远。”

接着,题目便相继而来。题目一:以宋城文化为主导的赣州城市旅游为何难以支撑起赣州旅游的大发展?题目二:宋城文化究竟能否支撑起城市旅游发展?远景如何?

分析以为,形成题目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缺乏世界级及部级的一流资源,旅游资源吸引力不足;城市的经济功能相对薄弱,对旅游支撑程度不足;内生型增长的旅游发展模式本身发展较慢。

分析同样以为,解决题目的办法也主要有三点:城市性质功能的进步,购物旅游、会议旅游、商务旅游、休闲旅游、节庆旅游的同步发展;政府对城市旅游发展熟悉水平的不断进步;新项目的开发建设。

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规划组制定了赣州市城市旅游发展战略。

战略思想:找准重点,求异出新,科学分析,高水平策划,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努力寻找旅游发展突破点,把赣州市建设成为以宋城文化为特色,客家文化为基底的,以休闲度假功能为主的,集观光、寻根、商务、会议、购物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

战略目标:规划期末进选“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不断提升旅游业在城市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和城市经济体系,有效发挥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和经济上风,带动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强化旅游业在挖掘历史文化,展示城市个性

,进步居民素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的作用,在旅游业的推动下把赣州市建设成为弘扬宋城历史文化,展示赣南客家新风尚的窗口;通过旅游发展有效地保护和优化赣州市的自然资源和城市环境,促进赣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战略重点:赣州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和大型度假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

战略阶段:近期(2005-2007年)、中期(2008-2010年)、远期(2011-2015年)。

战略措施(核心战略):

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原有形象不突出,应在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中加进休闲度假因素,新的旅游形象应围绕“古城新韵”展开,在旧有的宋城历史文化旅游的基础上用观光游憩、贸易和会议节庆等进一步丰富赣州市的旅游形象。

重点项目拉动战略:确定峰山旅游度假区作为近期启动的主要项目进行规划建设,项目建设要坚持“高出发点、大手笔、精策划”的原则,有关部分应对项目投资及规划建设进行严格治理,力求将其建成赣州市区旅游发展的新兴龙头产品。

“三带三区”空间战略:在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上形成“三带三区”,其中“三带”是古城墙休闲观光带、滨江城市游憩观光带和环城游憩带,“三区”是文清路游憩贸易区、濂溪路一中山路游憩贸易区和南市街文化旅游区。

客源市场需求导向战略:把珠三角作为最重要的客源市场,围绕以休闲度假为主要诉求的中近程出游需求的特殊性,开展针对性的城市旅游形象宣传、产品设计,以及开展相关的目标市场营销活动。

2以目标为导向的制定思路

以目标为导向的制定思路使规划区域领导和规划编制小组意识到,要进步区域的旅游综合竞争力,需要公道新奇的战略思路。以目标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战略制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规划区域的发展目标已基本明了,战略制定任务是将其进一步具体化,然后集中研究为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对策和措施。

如九江市的旅游发展目标就相对比较明确,那就是要打好庐山牌,把九江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山水文化旅游城市。在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为九江市旅游局编制的《九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2020)》中则进一步对这一目标进行了具体化,把旅游业定位为: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依托优美的自然山水,悠久的历史文化,特殊的生态环境,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和完善的接待服务设施,把九江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山水文化旅游城市。把战略总目标定为: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扩大旅游产业规模,进步旅游产业效益,培育出大型的旅游企业团体,建立起全国乃至世界着名的旅游品牌,形成发达、完善的旅游产品系列。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功能,带动九江市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使旅游产业成为九江市的重要支柱产业。规划期内,把九江建成旅游强市,并力争在全国旅游重点城市的排名中上一个档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总体发展目标中还把目标细化为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在把发展目标明确和具体化之后,规划组针对发展目标,制定了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一系列对策和措施。包括品牌战略、产品开发战略、政府主导战略、精品名牌战略、特色旅游战略、旅游市场开发和促销战略、大旅游发展战略、区域网络化发展战略、全面创新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另一种情况是规划区域的旅游发展目标还很模糊,战略制定要从区域目前的背景环境和发展基础来确定新一轮的旅游发展目标,然后提出对策和措施。如2001年江西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编制的《江西省青原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2-2020)》就属于这种情况。江西省青原区旅游业在规划之初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形象尚未建立,发展目标十分模糊。经过规划组对青原区旅游业发展的背景环境和资源基础条件进行分析研究之后,把发展目标确定为:以历史文化积淀和生态环境相结合,打出庐陵文化牌,塑造“佛禅祖关,天祥故里,宗祠王国,香樟之乡”品牌,打造“井冈山下庐陵文化游”的青原区旅游主题形象。到2020年,让青原区成为赣中旅游集散地和南昌——井冈山——赣州——瑞金省级旅游黄金线中地位重要、全国着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成为青原区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了实现这个发展目标,规划组把发展指导思想概括为:建立网络,突出形象,政府引导,转动发展。并制定了包括可持续发展、市场主导、精品开发、产业联动、突出重点和搭船出海在内的六条旅游发展战略。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以目标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思路是以宏观目标为切进点,进行调查分析,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战略,进而推出实施策略和支持措施。以目标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战略制定思路如图2所示。它关注的焦点在于目标的确立:根据规划区域背景环境的分析和旅游发展基础分析,公道确定旅游发展目标,这实质上就确定了旅游发展的方向和要达到的水平。战略的确定:根据旅游发展目标基础和条件,瞄正确立的目标,制定为实现旅游发展目标需要采取的战略,终极形成规划区域的旅游发展战略。

四、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一般过程”

那么,以上两种思路能不能进行有机整合,从中找寻出一个所有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制定普遍适用的一个“一般过程”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知道,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是根据区域旅游竞争力条件和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对区域旅游发展所做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最高宗旨在于为区域旅游确定最佳的发展目标,并引导其进进最佳的发展程序,通过夸大区域旅游发展中的上风、劣势、机遇和威胁分析,达到把握机遇,发挥上风,转化劣势,逃避威胁的目的,实现区域旅游持续稳定发展的终极目的。所以,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才是制定整个旅游发展战略的重心,其他工作要么是为了找到它,要么是为了实现它。

这就使得我们把上述两种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制定思路进行整合成为可能,而整合的关键就在于发展目标或称其为战略目标。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一般过程”的具体框架结构可用下图表示:

图中发展战略制定第一步“基础研究”不是对规划地旅游发展现状的描述和现实题目的简单罗列,它包括系统研究和针对研究两部分。在系统研究中,重点分析的是区域旅游的综合发展能力,这种综合发展能力确切地说就是对旅游竞争能力的评价和对未来发展环境的评估。在旅游竞争能力评价中可以包括对资源基础、区位基础、市场基础、社会经济基础等等基础条件的评价,而未来发展环境评估则包括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竞争环境等内容。而进行系统研究,由于在市场化背景下区域旅游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区域旅游的竞争上风逐渐取代比较上风而成为决定区域旅游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竞争能力的保持和提升已成为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有效途径,而未来发展环境评估也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所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在针对研究中,主要是针对区域旅游发展中有重大意义或能体现当地特点的专题进行专门研究,如旅游主题形象研究、旅游特色资源开发研究、旅游客源市场研究,等等。

战略制定的第二步是“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基础研究与确定目标之间的联系桥梁,包括系统题目诊断和系统目标辨识。通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分析和其他分析,即基础研究这个步

骤找出区域旅游发展的现实优劣势、潜伏优劣势和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机遇与挑战;明确制约区域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探询题目的根源,为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系统分析是一个探寻题目的实质、突破的关键。后面发展战略制定的好坏与这一步骤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一步中可以用到的方法主要有SWOT分析法、系统研究法,等等。

第三步“确定目标”可以看作是题目导向研究思路与目标导向研究思路的结合。它是对规划区域未来旅游事业发展程度和水平的设想。提出一个总体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有战略意义的目标是这个步骤的头等大事。通过系统分析中的题目诊断和目标辨识两个子环节,区域旅游发展可以建立一个系统性总目标。总目标提出的是规划期末规划希看实现的综合地位,在总目标下面还应设立若干个分目标将总目标具体化。分目标主要目的是分别就旅游活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影响因素提出需要实现的蓝图,并按阶段建立分期目标,以便于日后目标的逐步落实和动态调整。

“制定策略”是整个过程的最后一步,有了前三步做展垫,到了这里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具体来说,就是依据基础研究、系统分析所得出的结果确定目标之后,为落实这个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在内容上包括制定适合本区域旅游事业发展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措施和对策,有时还有战略背景、战略依据、战略布局等构成要素。

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范文9

【关键词】PESTEL分析;旅游规划;统筹规划;动态规划;可持续规划;风险分析

旅游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所有的旅游行为都是在一个大的宏观环境中进行的,宏观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既可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也可能制约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和法律等方面。宏观环境分析是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应加以重视。

本文基于PESTEL分析模型,对当前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并探讨在旅游规划中如何考虑这些宏观环境因素。

1 PESTEL分析方法

1.1PESTEL分析的含义

PESTEL分析是在PEST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PEST分析是用来帮助企业分析其外部宏观环境的一种方法。宏观环境是指影响企业或行业的各种宏观力量,一般包括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4个方面,简称为PEST分析。PESTEL分析是在PEST分析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Environmental)和法律(Legal)形成的。

1.2旅游业PESTEL分析的主要内容

PESTEL是分析宏观环境的有效工具,包括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环境和法律6个方面,每个方面与旅游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

(1)政治因素:包括对旅游业具有实际或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如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局势及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等。

(2)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布局,以及居民收入水平、消费结构等。

(3)社会因素:是指人口、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

(4)技术因素:与旅游业相关的技术要素包括交通运输状况、旅游科技、信息与网络技术等。

(5)环境因素: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自然资源环境及社会服务环境。

(6)法律因素:与旅游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状况和公民法律意识等。

2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2.1政治因素(Political)

和平稳定的政治局势是旅游业发展的首要条件。长期以来我国政局稳定,与周边以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旅游业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行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外,旅游业发展也作为重要方面纳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等国家战略。

在国家实施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战略中,旅游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一翼,旅游业将成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的重点和新的增长点。

2.2经济因素(Economic)

经济因素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旅游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至5000美元,将进入旅游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据统计,2009年中国人均GDP已达3711美元,当前我国经济正在走出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旅游业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盛期。

总体来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经济环境,但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需要理性加以看待。一方面,虽然我国GDP持续增长,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贫富差距也在拉大,也即意味着平均收入的增长其实并不平均,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收入增长未达到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近年来水、电、粮食等生活性消费品价格持续上涨,居民生活成本增加,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负面影响。

2.3社会因素(Social)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之中。近些年来,城镇化速度加快,人口流动性加大,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人口又在城市间流动。人口流动性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另外,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形成的积极反响,也会有利于中国旅游业的振兴与发展。

但是,在对社会因素作相对积极乐观的估计的同时,也要看到,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时有发生。如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爆发,局部地区潜藏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可能会对旅游经济运行造成关键影响。

2.4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

技术因素是旅游业发展演进的重要推动力量。科技进步为旅游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和手段,加快了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更新,改善了旅游服务的质量,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

近些年我国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近年来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2.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良好的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尽管我们国家很重视环境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改善环境的措施,制定了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法律法规。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环境因素日益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环境的恶化可能会造成一些旅游资源的消亡,如气温变暖引起雪山融化,干旱使河水断流,工业污水排放使旅游区水体遭受污染等,对旅游业发展将构成重要威胁。

旅游活动同样会对资源环境造成破坏,旅游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旅游应当是“环境友好型”的产业。近些年来,为了保持环境和生态质量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等渐渐为人们所推崇,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2.6法律因素(Legal)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新《旅行社条例》,加强了对旅行社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监管力度,规范了旅游市场。2009年,国家旅游局印发了《全国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2009-2015)》,成为推动旅游标准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国旅游业首次制定的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2010年,旅游发展的基本法《旅游法》已进入立法程序。

3宏观环境对旅游规划的要求及应对

3.1统筹规划

宏观环境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它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制约。旅游规划应从系统全局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其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进行统筹规划。另外,旅游业也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活动,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因而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要与当地的社会承载能力相适应。旅游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应做好与土地利用、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文物与环境保护、经济与社会发展等相关规划的统筹衔接。

因此,对旅游资源的统筹规划应该做到:

(1)统筹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法律诸要素对旅游业的影响;

(2)在旅游规划中要强调体现地方特色,重视社会文化方面的资源利用;

(3)旅游规划要与相关规划统筹衔接。

3.2动态规划

宏观环境也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旅游规划需要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实践中进行能动地调整,从而获得发展的动力和途径,因而要改革传统的静态规划为动态规划。动态规划的核心是强调旅游区的生长及对变化的适应能力。

动态规划的过程包括:

(1)基于当前宏观环境及资源的自身禀赋,制定旅游规划;

(2)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监测环境量的发展变化,获得反馈信息;

(3)根据反馈信息对原有规划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

3.3可持续规划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当前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所构成的矛盾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旅游业面对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的唯一正确的选择。

在旅游规划中应提倡发展生态旅游,注重保持文化的完整性、生物的多样性、生态进程的稳定性,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观指导下的旅游规划方法以保护生态为目的,生态效益重于经济效益,并力求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旅游可持续规划的基本要求包括:

(1)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相一致,避免资源开发的建设性破坏;

(2)提倡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3)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3.险分析

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敏感性,旅游业的发展不可避免要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其中部分宏观环境因素又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由于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旅游规划的实施效果与规划目标就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因而旅游规划蕴含风险。

因此,在旅游规划中应加强风险分析工作,以提高旅游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减小风险因素的不利影响。

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

(1)风险识别:辨识规划中潜在的风险因素;

(2)风险评估:评价、估计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造成的影响;

(3)风险控制:为防止或减小风险因素发生的不利影响,制定风险管理方案。

4结论

(1)旅游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宏观环境的影响,结合旅游资源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克服不利因素,统筹规划,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2)宏观环境是动态变化的,旅游规划应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能动调整,实行动态规划,以适应环境的发展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