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集锦9篇

时间:2023-10-12 16:11:23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范文1

一、我国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中认知偏差的体现

在我国,大量钢铁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停留于单点应用的阶段,对整个物流过程实行信息化整合管理与应用的企业很少,究其原因是对物流信息化软件建设方面存在认知偏差,从而导致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难以深入与完善。

1. 对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本身的认知偏差

我国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存在的最大认知偏差就是对信息化建设本身的认知偏差。有些企业认为建立了专业网站、能在网上信息和网上交易等就是信息化,其实这只是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完善的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包括基础环境建设、钢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内部信息系统建设3个主要方面,在这3个方面之下又包括很多细的方向。具体而言,钢铁物流信息化主要包括钢铁商情、物流状况的信息化以及物流业务流程、物流管理流程、物流供应链、物流成本核算和交易核算等的信息化。可见,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并不是简单地建立一个钢铁物流网站,简单地挂上一些长时间不更新的物流信息,或开发一些单点的应用系统就是实现了钢铁物流信息化。

2. 对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在人才需求上的认知偏差

“物流”这一概念进入中国较晚,且国人的惯常看法认为其就是货物流通,不需要高层次的人才,这一认知偏差导致物流企业缺乏对人才的重视与渴求。这种认知偏差同样存在于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中,很多企业认为只要懂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就可以从事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这是一个极大的认知误区。因为“物流的信息化建设首先是一个管理工程,其次才是一个计算机工程。”对于钢铁物流信息化,至少需要3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钢铁物流专业知识、钢铁企业或钢铁物流企业管理知识与管理能力、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这实际上对钢铁物流信息化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 对钢铁物流信息化合作意识方面的认知偏差

我国钢铁物流行业在信息化合作上的偏差主要体现在横纵两个方面。从横向来看,我国钢铁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合作意识方面存在偏差。造成合作意识不强的原因:一是长期存在的“同行是冤家”这一观点左右着企业的商业行为,认为既然是同行就必然存在激烈的竞争,那么在信息化合作中就不能坦诚相处,从而导致企业间信息传递不全面及时,甚至会为了竞争人为地传输一些错误信息;二是信息不透明不公开是我国的历史传统,在经济上也是如此,特别是企业的经济数据以及经济决策等都被认为是商业机密,企业对公布这方面的信息有排斥心理。这些因素造成我国钢铁物流企业以及钢铁企业之间缺乏信息合作意识。而建立科学完善的钢铁物流信息化则需要众多物流企业参与,只有各个参与者最大限度地满足物流在信息化上的需求,才可能保障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从纵向来看,我国钢铁原料(燃料)来源企业、钢铁企业、钢铁物流企业以及供应链下游的相关企业(如建筑行业、汽车造船工业、家电行业等)之间缺乏信息合作意识。

二、认知偏差对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影响

在我国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3个认知偏差中,对本身的认知偏差动摇了整个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对人才认知的偏差则失去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关键条件,缺乏合作意识则没有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保障。因而这3个认知偏差给我国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巨大阻碍。

1. 从宏观来看,我国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难以摆脱低水平状态

目前,我国有多达25万家从事钢铁物流的企业,整体现状还存在小、散、乱、差的特点,表现在管理和经营模式较传统、效率低下、信用缺失、人才素质不平衡、标准化工作滞后等方面。因为对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中的认知偏差,直接导致了信息化建设的动力缺失与建设的表层性,从而难以使信息化建设深入到整个钢铁物流的管理层面和物流供应链的协同层面上。具体而言:一是造成原料(燃料)供应商、钢铁企业、下游企业之间因信息化程度不高且衔接系统不到位造成物流成本大、周期长,不必要消耗大。据官方统计,我国已经实施和部分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只有21%,全面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仅为10%。二是在整个行业供应链中,我国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基本无法实现共享,导致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物流企业之间难以建立真正可以资源共享和信息整合的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企业内部业务信息之间也缺乏合作与衔接,各自为政,并且难以根据现有信息进行有效的物流管理与决策;物流信息化方面的高端人才匮乏,从而丧失了信息化建设的决定性条件。由于我国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得不到重视,在钢铁物流的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平台方面难以取得突破性发展,造成了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和发达国家相比,一直居高不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约在10%左右,而我国已接近20%。因此,如果这些认知偏差得不到纠正,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也就难以改变我国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中的低水平状态。

2. 从微观来看,难以建立真正的钢铁物流信息化巨头企业

要诞生钢铁物流信息化企业巨头需要企业自身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努力练好内功,也需要具备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二者缺一不可。但上述认知偏差使我国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内外环境均不理想,从而使我国难以出现钢铁物流信息化企业巨头。从外部环境来看,因为在上述认知偏差的影响下,我国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注重的是实物物流的信息化,而对相关的钢铁物流法律、法规、制度、标准、规范方面则重视不够。这就容易造成钢铁物流过程中人为的动辄得咎和网络对接处理上的麻烦,例如,由于缺乏信息的基础标准,不同信息系统的接口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物流企业在处理订单时,有时数据交换要面向七八种不同的模式。此外,信息合作上的认知误区造成不能及时、完整、有效地提供信息,从而使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难以达到物流信息化的要求。因此,外在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既制约着钢铁物流企业与公共信息平台的信息交流,也制约着其与公共信息平台在物流业务上的互通。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缺乏,也使企业物流信息系统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化举步维艰。而这样的外部环境暂时难以改变。从内部环境来看,很多钢铁公司或钢铁物流企业在物流信息化建设中缺乏长远眼光,不注重物流信息化方面的研发,不注重建立物流供应链信息平台和企业间建立合作的公共信息平台,也不注重物流人才的培养,这也使物流软件开发行业难以兴盛,这样其信息化建设自然无法摆脱低水平的状态。虽然有少数大型钢铁物流企业有专业程度较高的信息平台,如中钢、中储等大型钢铁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但是由于外环境的不利,从而最终阻碍这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钢铁物流企业向巨头的转变。

三、解决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中认知偏差的策略消除上述认知偏差以及由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 树立正确的信息化建设观念

在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中,要改变普遍存在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建立自己的专业网站、能网上信息和网上交易的认知误区。要实现真正的钢铁物流信息化,就要花大力气建立自己的网站并随时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更新,建立好钢铁物流企业内部的业务应用平台和企业之间的公共信息平台,建立相关的钢铁物流标准,并要进行相关物流软件的开发并能对软件系统进行顺势而变的完善,等等。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是对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全面理解,也才能建立真正的钢铁物流信息化。

2. 重塑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人才观

在信息化建设中,首先对领导要进行有关网络知识的培训,作为领导如果不懂必要的网络技术,事事靠员工的汇报来决策,一是时效性存在问题,二是员工受其战略眼光以及全面思维能力差异的影响,使其在选择性汇报及对信息进行解释时会有失准确,从而影响领导的决策。其次,要矫正对这方面人才的认知误区并重视物流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因为没有重视人才的理念就没有重视人才的实际行动。在培养策略上,可以采用高校与钢铁物流公司相结合的方式,前者主要提供计算机技术教育与理论教育,后者主要提供钢铁物流方面的实践知识,在此基础上培养人才并进行物流信息平台等的开发。

3. 逐步纠正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中合作意识不强的问题

在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中,前两个问题相对容易解决,而合作意识不强的问题则需要花大气力来解决,因为观念的改变最难。在改变这一认知误区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让企业认识到信息合作对其经济利益的影响。作为一个企业在信息合作考虑肯定是趋利避害的,这就需要钢铁物流行业的协会组织、同盟组织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要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使企业的领导能认识到信息合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制定严格的制度来约束企业间在信息合作上的权力与义务。总之,如果企业间信息合作不充分不坦诚,钢铁物流信息化建设将永远只是一个空壳。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 工作过程 高职物流 物流基础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Work Process-oriented Vocational Logistics Base Curriculum Design

MIAO Huachang

(Suzhou TOP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unshan, Jiangsu 215311)

Abstract The basic idea of the work process-orien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sensus on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has a positive meaning.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needs of the logistics professional courses,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s "logistics base" for example, in terms of curriculum design ideas, goals, and the specific teaching situation, such as th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Key words work process; 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 logistics base; course design

高职物流专业应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使学生获得与物流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按照实际工作任务、过程和情境组织课程教学,应用物流技能开展整体物流运作,夯实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基础;让学生能以系统化的观点认识物流企业的岗位需要和物流业务能力,以适应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路

1.1 课程设计定位

作为一门专业导入课程,学生能了解物流系统、物流产业发展方向和态势,掌握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等主要物流功能,熟悉物流环节运作和具体业务的基本流程。同时,课程将引导学生认识和熟悉物流行业,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提升专业职业素养,并直接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应从物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出发,着眼于职业岗位实际应用,理论教学紧密联系案例分析,并注重结合物流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把物流的现代技术理念与管理模式带入到课堂环节。

1.2 课程设计思路

针对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的设计应充分依托苏州地区乃至长三角区域相关物流企业,引入物流行业标准,根据物流操作一线工作要求,全面分析课程应培养的职业能力,重点关注现场一线物流员工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全方位地划分典型工作任务。从物流实际工作角度来设计课程,更能体现出专业教学的针对性、技能教学的实践性、工学交替的开放性以及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等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让学生真正达到与将来毕业所从事的物流职业岗位需求相匹配的培养目标。

2 工作过程导向的具体组织与实施

2.1 课程设计目标

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线设计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目标是培养学生既掌握物流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方法,又能运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目前企业物流业务运作管理中客观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同时,还需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除利用校内实训室进行第三方物流运作等模拟实训外,还要充分利用工学交替的平台,引导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增强对工作岗位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熟悉物流业务流程,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实际工作。

此外,物流基础课程教学围绕物流职业岗位技能这个核心,依据岗位职业能力所包括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立足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角度,对物流职业岗位所应知应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充分分析,以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企业输送大量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2 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教学过程实际方案的设计,也就是一种在学习领域框架范围构成的具有特定主题的学习单元。物流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境要紧密围绕经过分解的物流项目、物流任务、典型物流案例等载体,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实际应用环境充分融合。依托学校现有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资源,按照物流作业活动的基本运作规律,可将物流基础课程的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分为8个相关的难度不等的典型学习情境。具体如下:

学习情境1:物流管理专业导入。重在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入门,要求学生达到把握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熟悉物流管理专业整体情况和培养计划,了解物流行业就业前景,指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目的。

学习情境2:建伟物流公司企业物流的基本情况。通过实际合作企业背景,要求学生达到对企业物流的工作环境、工作岗位、工作流程和岗位技能有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的目的。

学习情境3:苏州地区现代运输业的现状。重点阐述物流管理中运输这一核心功能,通过从事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及管道等不同运输方式的代表企业让学生掌握五大运输方式运用的范围及装卸搬运设备和特点,为后续学习专业核心课程运输实务打下基础。

学习情境4:昆山纬创公司现代仓储管理与仓储技术。通过对合作企业的参观、考察等环节,要求学生能看懂不同货物所对应的仓储类型、设备类型和仓储技术,对库存管理的岗位、仓库设施设备、货位管理、工作流程和仓储环境有感性认识,为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仓储管理实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习情境5:物流的包装和流通加工功能。对不同包装材料的特点及应用范围、现代包装技术和包装机械进行了解,对不同流通加工形式进行了解,并能根据实际物流需要采用不同的流通加工方式,实现流通加工的合理化。

学习情境6:苏州地区配送中心运作管理的现状。通过参观相关企业的专业配送中心等活动能区分配送中心的类型及特点;充分认识配送中心的岗位设置、具体功能规划、作业区域划分、作业流程和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习配送管理、快递管理实务等课程做知识预备。

学习情境7:苏州地区第三方物流的现状。通过相关公司的案例,让学生对第三方物流的类型、特点、优势及现状有感性认识,同时对物流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在物流企业的运用情况进行了解。

学习情境8:物流企业专家专题讲座。邀请物流企业高管在课堂进行专业讲座,让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前沿发展动态进行了解;同时结合物流行业知名企业家的创业历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使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合理的定位,从而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

2.3 课程的教学设计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项目进程安排方面完全有别于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实施更加注重灵活机动地安排教学进程,以工作任务作为教学模块,每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其可以根据需要做前后教学顺序的微调。每一个教学单元的课时安排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将每一个完整的岗位工作过程的所需完成所承载的知识内容作为课时的划分依据。对于最终的综合模拟实训工作过程的教学甚至可能是在期末需要以一定的集中学习时间来完成,或者完全安排在工学交替的环节中来具体实施和体现。

3 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的课程内容涵盖了物流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与知识体系,以任务为引领,课程项目任务驱动,在理论课程教学与物流实际岗位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种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对于增强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课堂参与性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并有力地推动着学生对物流职业岗位的适应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较弱的高职学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德发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实施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0(2).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范文3

一、物流企业的用人标准

从对物流企业的走访和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单据制作、仓库理货、客户服务等基层工作。对于大多数物流企业而言,工作态度比什么都重要。其一,员工态度积极主动,有很强的责任感,工作便会认真。其二,细心,很多企业的领导认为:认真,只能把事情做完;而细心,则能把事情做好。其三,对于很多物流企业而言,工作的时间是24小时,员工轮班上阵,加上工作的环境不像在商场这么光鲜亮丽、冬暖夏凉,所以需要员工能吃苦耐劳,并能安定在工作岗位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其四,员工的物流业务水平也是企业看重的,对物流岗位业务知识与技能的熟练程度,关系到员工个人今后的发展和上升空间。其五,能做不能说也不行,在物流工作中,员工需要与同事、客户打交道,所以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如果善于表达,工作能力强的人,往往提升快。

二、在培养中职物流专业学生中渗透物流企业用人标准的必要性

现在的中职生,大多数是从初中毕业直接踏入职校校园,没有接触过社会工作,所以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清楚。同时,多数学生在初中时,比较贪玩,学习不够努力;甚至有些学生厌学,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无论是在学习还是活动中,大多数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和集体意识;不太会换位思考,比较自我;生活上,多数是由父母包办代替一切,所以很多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让他们明确企业的用人标准,并结合用人标准对照自己,从而找出不足,学会改进,这对于今后他们进入社会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中职学校都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实用人才”“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等类似的办学理念。作为职业学校,办学必须紧密联系市场,才有可能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学生。学生在最初选择物流专业时,应该对今后从事物流工作是有所期待的。不管学生最终是否从事物流工作,如果能以企业的用人标准来培养学生,既体现了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要求,同时能帮助他们改变思想和行为,进而促使他们符合社会的要求。可见,在物流专业学生培养中渗透物流企业的用人标准是很有必要的。

三、物流企业用人标准在中职物流专业学生培养中有效渗透的策略

(一)从思想上提高学生的认识。1.开展新生专业教育,明确自己的定位。《礼记》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生刚入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几乎是很陌生的,同时对学校的要求也不清楚,所以通过开展新生教育工作,可以让他们了解物流专业培养的目标、学习的课程、学习方法和要求等,并明确学校的管理措施及各项要求。作为中职的物流专业学生,首先应该结合物流行业的工作,明确自己的定位,这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去认识。从客观方面讲,学生的条件还远远达不到管理者的层次,所以中职生定位应该在基层员工这个层次。借助物流企业的用人标准,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同时告知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课程学习、学校和班级活动、企业实践活动等方面来培养和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从而达到目标。2.邀请企业人员为学生作讲座。据调查,现在很多中职学校普遍存在同一个问题,就是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大学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缺乏企业经验,对企业用人标准的了解是通过企业调研所获得的相关信息,所以讲授起来不够生动。如果能邀请企业的人员来到学校作讲座,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启发学生,估计效果会更好。所以在学生两年的校园学习中,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讲座,从思想上来启迪学生。邀请的企业人员可以是物流企业的基层员工、管理者,还可以邀请本校毕业后从事物流行业的优秀毕业生。(二)从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符合用人标准。1.按照物流企业用人标准来进行课程设置。中职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如果与市场需求脱轨必然会严重影响物流专业办学的效果。因此,充分地考虑企业用人需求来进行课程设置尤为重要。在合理进行课程设置的同时,还需要结合物流企业用人标准,来完善各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将用人标准纳入教学目标,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指导学生学习,并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下面,从文化课和专业课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文化课方面:中职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敢当众发言,有些学生的普通话不标准,带有很浓的地方口音,针对这一情况,根据企业对员工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除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体育和计算机基础、录入、礼仪课程以外,还可以开设普通话、沟通能力训练等课程。借助文化课,还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做事细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如在文化课的学习中开展分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及与人合作的意识;语文课布置作业书写时,强调仔细检查句子的语病及错别字来培养学生细心做事;体育课开展一些拓展训练项目,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等。文化课的教学必须体现职业学校的特点,那么物流专业的文化课应该服务于物流专业课。文化课教师在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上,应及时与专业课教师沟通,将专业课程的学习目标、物流企业的用人要求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合理安排适合中职物流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内容。如物流行业中经常涉及物流业务的合同,那么合同的格式学习可以在语文的课堂体现;运输费用的计算过程可以在数学课程中充分地学习;英语课中可以教授国际物流业务单证处理中涉及的一些专业英语等。(2)专业课方面:物流企业用人标准中对员工岗位业务水平的要求,可以在物流专业课程学习中有效渗透。专业课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如《现代物流基础》《货物学》《物流客户服务》《物流信息技术》等,这些课程对于学生来说,不管今后从事哪类物流企业的工作,都是通用的基础知识。而专业核心课主要是根据该专业办学的方向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比如面向电商物流方向,可以结合某个电商物流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研究,通过了解其员工在物流业务岗位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开设适合的课程,如《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仓储作业实务》《配送作业实务》等。现在,市面上很多的专业课教材偏理论,与地方企业的实际物流业务存在一些偏离,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学会结合物流企业的岗位业务要求来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同时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理念,可以采用任务引导、项目教学等方法,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感受知识的学习过程,从而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如在学习处理客户投诉的知识时,可以模拟真实的物流企业,创设虚拟的工作情境,设置处理客户投诉的任务,让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学习客户投诉的原因、处理客户投诉的流程及技巧、针对不同的客户投诉情况的处理办法。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能将企业的用人标准与知识学习、技能操作相结合,渗透学生物流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2.开展短期见习和毕业实习,使物流企业用人标准更有渗透性。单纯只是在学校开展学习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到真实的物流企业岗位中进行锻炼,才能使企业的用人标准更进一步渗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对其深刻领悟。教师在征求学校的同意下,联系好物流企业,带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或参与短期的岗位见习工作。短期见习时间可以是两周或一个月,在两年的在校学习中可以安排1到2次,安排在第二和第三学期较为合适。因为第一学期,学生刚入学,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操作处在一个初步接触的阶段,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而第四个学期,学生可以结合前三个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总结,并做好毕业实习的规划以面对即将迎来的第三年的毕业实习阶段。毕业实习是教育部规定的,中职学校在校办学两年,第三年参加毕业实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过企业实践经历,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因为只有自己亲自参与到物流企业岗位的工作,受到企业严格要求的管束,他们才能真切感受到纪律意识的重要性,才能对企业的用人标准有深刻的认知。对于参加短期见习的学生,当再次返回校园时,他们无论是在学习主动性、上课纪律、责任感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进步。3.物流企业的用人标准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班主任主要进行的是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感恩意识和责任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当然,学校工作既有德育工作,还有教学工作,它们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所以除了教学中可以渗透物流企业用人标准的培养,班主任工作也可以与该标准相结合,共同配合培养学生符合企业的要求。班主任可以制订和实施班规,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意识;有计划地开展“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等一系列主题班会,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提高主动性、积极性及集体责任感;针对班级的问题,采取全班或小范围的共同分析,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与人沟通和表达的能力等,这一系列德育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综上所述,中职物流专业的办学需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可以从物流企业的用人标准来培养学生。通过开展新生专业教育、企业人员讲座使学生在思想上对物流企业用人标准有所认识和提高;结合物流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安排、开展短期见习和毕业实习及与班主任德育工作相渗透,从而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成为物流企业乃至社会需要的人。

作者:冯露 单位: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张跃.引企入校,是工学结合和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J].现代职业教育,2017(5)

[2]胡友强.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现代职业教育,2017(5)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范文4

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发展,IE专业必将迎来较大发展。同时作为一门应用学科,IE在世界上的最新发展,往往要结合最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因此授课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眼界,强调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具体到物流工程课程中就是要及时补充物流业的最新发展情况,及加入一些较新的科技发展情况及应用展望情况,比如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概念的提出,并且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这些未来的发展对物流的影响。

2明确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工科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不在于继续传授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4]。因此物流工程课程在授课理念上强调学生正确思维习惯及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同时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实际,需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实际学习能力情况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因此同一门课,面对二本和三本学生,授课的过程、内容都会有所区别。

3教学内容

对于作为工业工程专业主干课之一的物流工程,授课时需要考虑学生未来的工作内容和应用需求。中国计量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主要面向机械制造类企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进去机械行业,少数同学进行研究生学习或者是其他行业。根据调查,多数学生在毕业后刚开始工作内容都是较为简单的操作类型工作或者一些简单的控制层工作。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物流工程就根据学生进入企业后可能的工作内容及工作岗位对相关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教学重点。企业内从事物流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主要有系统分析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和控制管理能力,结合这三方面内容,对物流课程主要授课内容进行设计,见表1。

4教学方法

4.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强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基本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吃透,在学生在企业中碰到类似问题时,他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因此应多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或者课下小组作业的形式进行学习,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整理思路进行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相应方法技术产生的背景、应用范围有明确的认识,特别适用于以应用性工程性为特点的课程。但是这种方法要求老师对授课内容相当熟悉,对课本理解比较深入,通过对课程的设计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4.2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要求老师在备课时下比较大的功夫,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工作。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现有知识,及怎样让他们根据现有知识迅速理解所要讲解的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能力、接收能力不同,三本学生的学习内容就要适当浅显,否则效果不好。以物流工程第一堂课为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物流、物流系统的概念,物流系统完成的七大功能及物流的发展阶段、现状。面对第一次接触到物流概念的学生,为了加深他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讲课时可以遵循人类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从感性-理性的认识来设计教学内容。授课的流程设计则采用社会话题-重点词汇-发散式讨论的方法。为了引起学生对要探讨的内容的兴趣,课堂开始以网络购物的话题引入,讨论网络购物发展的必须条件,则学生很自然的就会提到快递公司,这时集体讨论快递爆仓这个在物流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情况下的特有名词,学生就会对我国的社会物流现状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再放一些先进国家的物流录像,学生自然会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物流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做基础,再接着讲解物流、物流系统概念、物流功能构成和物流的发展阶段,则学生就很容易理解。

4.3掌握课堂节奏,主动调节课堂气氛

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教师需要主动把握课堂节奏。一般一节课讲一个到两个重点,围绕这个重点发散式讲解,并可以进行课堂讨论、练习。重点名词一定要讲深讲透。例如当量物流量的概念,对于没有实际经验的学生来说,理解这个概念比较费解,不知道其具体用途。在讲解时,可以举一些简单易懂的实例。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就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的情况进行讲解,例如讲企业物流的纵向结构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的工作问题来讲。

4.4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开拓学生思路

物流是一门应用技术,所以要时刻关注新的科学技术、新思维方法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比如,讲到仓库中的配送,语音拣货系统是一种新的应用;另外新型的可包装异形物品材料的发明设计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拓宽学生的思路。

4.5合理安排自学内容、课后练习与课外实践

物流工程课程内容较易理解,部分内容可以交给学生自学。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布置各类课后习题。例如在讲到设施布置评价原则这一部分内容时,单纯对评价原则进行讲解就不如让学生分组对某一类设施的布置情况进行调研,并进行评价效果好。这样学生自然就能理解这些评价原则的用途。

5结语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范文5

(一)加深对所学专业课程的理解,增强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潜力。

1。对物流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2。对物流企业组织机构与职能,以及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政府主管部门和用户等方面的关系有进一步了解;

3。对物流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有一完整的掌握;

(二)熟悉专业工作的资料,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1、透过参加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实践,对企业的投资决策、前期工作、仓储、配送、报关等环节有一个全面了解。个性应重点掌握其中前期工作和业务流程等重点资料

2、使学生对物流人才素质的要求有深刻的认识。

二、实习时光和方式

1、实习时光:第三学年下学期初,第1~20周,共计20周。

2、实习方式:

学生实习采取分散实习方式。由学生根据实际状况自行联系实习单位。

3、可供选取的实习单位有:

仓储配送类企业;运输类企业;国际货代与报关企业等。

4、实习初期,学生应与实习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一道共同协商制定实习计划和实习资料,实习期间应与实习单位员工一样,参与所在单位的正常业务工作。

5、实习期间,重点熟悉所在实习单位业务工作。

三、实习资料及要求

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应以提高自身综合技能为主,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是大学期间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也是学生最终走向社会之前的一次检验。学生主要实习任务如下:

(一)基本要求

1、顶岗实习是学生完成全部专业课程学习后,走上实际工作岗位之前接触社会,检验自身专业素质的良好机会。学生应利用这次机会充分了解行业背景,认识今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的性质、特点和要求。透过实习,学生应充分认识实际工作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要求,找准差距,确定需要补充和完善的资料。

2、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应注重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对所学各种专业知识加以融会贯通,锻炼和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

3、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还应注重提高自身协调、沟通的潜力,团队合作的潜力,组织管理潜力等,以尽快适应未来实际工作的要求。

(二)专业要求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习应做到了解物流企业行业的基本特点和制

度,了解物流企业管理部门职能和工作程序,了解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了解物流相关专业机构的设置和职能,了解物流各专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潜力和业务素质要求。

四、实习规定

1、在实习期间务必遵守学校和实习单位有关纪律规定,按时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一般不准请假,特殊状况须向实习单位或带队指导教师请假。

2、遵守保密制度。在实习期问,因实习需要,征得指导教师的同意,可查阅有关内部资料,应注意保密。尤其与外商、外资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员接触时,不得泄露国家政治、经济技术和实习单位的商业机密。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范文6

一、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认真领会和把握会议的主要精神

我们的这次全市物流工作会议,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十一五”规划开始之际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马洪银同志在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流程驱动成本控制科学管理提升水平努力实现卷烟配送向现代物流转变的奋斗目标》,认真总结了2005年和物流中心成立三年来的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挑战和机遇,明确了“十一五”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安排部署了2006年的工作任务。这个报告对于进一步推动物流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习领会报告精神,要正确认识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物流的灵魂在于系统,物流的关键在于管理,物流的成败在于体制,物流的水平在于科技”,物流中心自2003年10月份组建以来,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物流效率不断提高,物流成本持续降低,客户服务不断深化,特别是2005年的“三集中”工作后,物流中心通过资源整合、流程再造、半自动分拣线的引入、工作质量标准的制定,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应看到,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压力和挑战。工作效率与同行业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物流成本还有下降空间,内部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还不够,物流员工全员参与管理的思想还未树立,创新意识、责任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因此,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又要看到不利因素;既要看到发展基础,又要看到严峻挑战;既要增强发展信心,又要防止盲目乐观,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持续发展。

学习领会报告精神,要全面把握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物流改革与发展的总要求。马主任在工作报告中非常明确的提出了物流中心今后一个时期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就是建立“资源整合,成本控制,精细管理,量化考核”的管理机制,逐步构建四大物流管理体系。一是要加强资源整合,整体思考配送线路,构建“直配为主,对接为辅,携手邮政,资源共享”的物流配送体系;二是要推行“四定”管理,延伸服务内容,构建“效率逐步提高,成本持续降低,服务不断深化”的物流质量管理体系;三是要建立以“一件烟、一辆车、一条线路、一个岗位”为标准的“四个一”成本数据库,构建按成本定额标准支付费用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四是加强过程控制和数据分析,量化考核标准,构建“过程时时监控,数据严格测量,绩效定期分析,考核全面量化”的物流绩效考评体系。全体干部职工要紧紧围绕这一思路,认真学习领会,加深理解认识,增添工作措施,确保体系在今年初步建立。

二、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的关键首先在于我们的中层管理人员,对此,我提出以下三点要求:

(一)切实统一思想认识。这次会议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市局(公司)2月10日的会议精神,推进物流中心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持续平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主任的工作报告内涵丰富,任务艰巨,要达到目标任务需付出艰辛的努力,这也是对我们全体物流员工,特别是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执行能力的一次最为实际的检验。

(二)要认真思考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的具体措施。这次会议精神,涉及各岗位、各环节的各个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深化管理理念,强化质量管理意识。管理的精髓在于加强过程控制。因此各部门对各个管理过程要有准确详实的记录。要建立详细的质量管理数据库。使管理考核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必依,确保效率逐步提高,成本持续降低和服务不断深化,向现代物流的奋斗目标努力推进。

(三)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积极做好工作。今年是省局(公司)的“深化管理年”,全省对岗位设定都有统一标准,我们的岗位还需进一步整合,同时要全面推进岗位轮换,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干部职工都要从物流的长远发展考虑,切实站在“两个维护”的高度,正确认识和看待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看待改革中的岗位变动和利益调整等问题,要增强改革的适应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改革,努力作好各项工作,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抛弃各种私心杂念,努力学习,提高素质,低调做人,踏实做事,为保证物流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提高警惕,加强防范,确保安全生产零事故。

各部门、各中转站点要切实树立安全生产责任意识,管生产就必须管安全。要结合物流工作的新特点和员工的思想状况,创新安全管理思路,找准本部门的安全薄弱环节,对安全意识的培养要淅淅沥沥,润物无声;对安全措施的落实要铁面无私,不留颜面。对安全工作要学会见缝插针,充分发挥针之作用,虽细小却尖锐,直插关键部位,直插安全死角,把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为物流的稳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范文7

关键词:无机工业流程题;特点;价值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6C0082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有专家将化学工业流程题表述为:根据化学课程与教学评价的要求,将化学工业实际流程、方法、技术和设备等要素,根据所要评价的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其认识发展阶段水平进行简化处理,形成简洁明确且符合学生阅读理解基本能力的流程图,并根据该化学工业流程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设计出与化学课程及其评价目标相关的化学问题进行设问[1]。其实,化学工业流程题就是模拟、简化真实工业流程形成简洁的流程图形式,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的系列化学问题的一类试题。笔者对这类试题进行考察研究与思考,形成了以下基本认识。

1 化学工业流程题的溯源

工业流程题主要涉及无机物制备较多,因而也被称作“无机工业流程题”。现在的工业流程题是在无机框图推断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995年以前的高考,无机框图推断题作为必考试题,它着重考查学生元素化合物相互转化和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说,这种试题对提升学生的分析、推理、知识建构等有一定作用。但是由于这类试题“人为编造”痕迹较重,出现了一些不符合真实生产原理的转化,一度为大家所诟病。

寻根溯源,化学工业流程试题在1996年首次出现在上海高考化学卷中,是关于“AgNO3的工业制备”。从2007年开始,工业流程题出现在广东卷和山东卷中;到2010年,全国有9套高考卷中使用工业流程题:京、粤、鲁、闽、皖、川、沪、苏、琼等;到2016年,理综高考或者慰聘呖季碇屑负醵际褂昧苏庵痔庑汀

笔者以两个单科卷地区:上海和江苏为例(如表1、表2),分析这两个地区使用工业流程题的情况。

20多年来,上海高考中工业流程题得到了绝大多数命题专家的肯定,从表1中显示仅有3年没有出现工业流程题,其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是以无机物合成制备、提纯等为载体的情境占据90.5%(18次考试的21个试题中,无机情境占19题);二是经典工业制备占据主要地位,甚至重复出现,如纯碱制备、胆矾制备、合成氨原料气制备等;三是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重要生产资料成为主要情境载体,如净水剂、钾肥、自来水生产等。当然,可能由于命题组成员的变化,2003年、2012年和2015年工业流程题被其他相关题型取代。

表2显示了近11年江苏高考共考查20题,其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每年工业流程题的题量较稳定,一般在1~3题左右,以2题为主,没有明显规律;二是从2006年开始涉及工业流程题,还是有机背景,2008年开始明确成为必考题型,作为过渡年份,还是保留了1条框图题,直到2012年不再出现框图这种形式;三是流程形式有所创新,2014年开始将流程表达成“环形图”形式;四是工业“三废”处理成为考查的重要载体,废气――硝酸工业尾气、废液――含碘废液、废渣――钡泥池和粉煤灰等,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思想;五是与元素化合物的核心知识联系紧密,重要金属――铁、铜、镁、铝等均有涉及,重要非金属――氯、硫、氮等均有考查。由表中也不难看出,阅读容量、情境来源、呈现形式也制约着命题的进一步创新。

2 工业流程题的特点

2.1 工业流程题的结构特点

工业流程题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题头、流程、问题。题头部分由两个部分组成:原料背景和流程目标。在原料背景部分常常隐含原料的组成介绍,可利用物质、待分离或者除去的杂质等,流程目标中主要介绍所制备的目标产物的组成等。流程部分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如图1):原料的预处理、通过核心反应进行产物制备、物质的分离及提纯获得目标产物。在预处理环节中一般涉及基本预处理反应(酸浸、盐溶液浸取等)、初步分离(去除滤渣等);在核心反应制备环节一般涉及核心转化反应、二次去除滤渣等;在物质分离及提纯环节一般涉及具体操作等。问题部分一般按照流程的逻辑顺序进行设问,设问内容主要是信息反应方程式书写、反应原理分析、提纯及分离的操作选择等。

2.2 工业流程题的命题内容与立意特点

从知识点涉及的内容来看,主要有8个方面内容的运用:(1)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理论的运用。涉及反应速率、原料的利用率、物质的稳定性等。(2)化学反应原理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复杂的复分解反应书写等。(3)实验条件控制的运用。如利用控制pH进行分离除杂,涉及溶度积常数的数据应用等。(4)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运用。如反应中的热效应、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等。(5)实验基本操作的运用。如除杂、分离、检验,蒸发、浓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等实验手段的选择。(6)物质转化和循环的运用。如资源的回收和利用、循环物质的确定等。(7)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评价。如滤渣的处理等。(8)部分定量问题。如结合给定数据或图像,进行简单计算或判断,如反应物或生成物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等。

从试题整体立意看,主要有4个方面:(1)真情境。命题者以真实的化学工业生产为背景,通过对该工业流程背景的简化,再进行简约表述,编制成适合学生阅读的化学问题。充分体现了化学知识的应用性,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充分认识“化学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化学也正以其特有的价值影响或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环境”。(2)新信息。为体现化学工业流程题的应用性,题干中一般介绍该工业产品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用途,或者最新的生产工艺,或者是新老工艺的优缺点比较等。在流程中,会经常出现一些化工术语,例如煅烧、粉碎、酸浸等。有时还会根据学生理解该工业流程或者答题需要,给出部分理化数据,例如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数据,金属阳离子沉淀的pH范围,不同温度或酸碱性下的物质性质表现等。(3)大融合。流程题就像是一个“大拼盘”,将高中化学主干知识有机融合,内容遍布高中化学教材的各模块,尤其突出的优点是能够考查学生“对某一个化学背景或流程进行多角度认识的能力”,能有效考查考生对物质性质、结构、转化原理及应用四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如图2),问题设计有效融合了化学基本概念与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内容。(4)高效度。试题中涉及的化学工业情境部分来自于教材的加工,或者是最新工业合成或制备工艺,对任何考生均有陌生感,它比传统的无机推断题阅读量更大,对考生在短时间内综合运用四种能力解决问题的考查,有很高的效度。这四种能力是:阅读理解信息能力,筛选有价值信息能力,迅速进行知识关联能力,运用化学语言解答设问的能力。这种题型对指导一线教学,提升学生更高的化学素养有很强的导向性。

2.3 工业流程题的解题特点

研究题型解题策略者从解题流程角度提出了“泛读、精读、标注、解答”的四流程法(如图3)。也有学者采用“物质线-实验线-生产线”的解题思路[2]。

在泛读试题时,题头部分介绍该生产线的原料以及生产目的,设问中常常隐含一些有价值的解题信息。因此,在解答题目前,要明确生产目的,要圈点有用信息(如原料的成分、杂质的组成、某些物质的特殊性质等),要整体浏览工业流程,要在重要环节进行适当转化和标注。

在精读流程时,要逐问解决,一般不要跳跃解题,因为试题设问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一是精读原料的预处理环节。题中所涉及的原料,主要是矿石、工业“三废”等。常见的预处理的方法有两种,方法一是高温煅烧、灼烧、焙烧,即在一定的温度下,在空气或者惰性气氛中,对样品进行热处理。其作用主要有:物质分解或被氧气氧化,原料物之间发生高温下的反应等。方法二是将原料中的某些组分转化成溶液中的离子。常设计的工艺有:水浸-让可溶物溶解,酸浸-让可溶于酸的物质溶解,碱浸-除去原料表面的油污,或者让可溶于碱的物质溶解,某些盐浸,如使用FeCl3溶液提供强氧化性的离子等。

二是精读核心化学反应以及产物的制备环节。认真解读主化学反应所涉及的反应物及生成物,由于所考查的化学方程式陌生度很高,但又在考纲规定和学生能力的范围内,考生根据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利用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复分解反应原理、基本酸碱理论等),由反应物推导出生成物,并结合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和元素守恒规则,运用基本的配平原则与技巧,在正_表达化学式的前提下,即可正确写出陌生的化学方程式。陌生情境的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一般步骤为(如图4):物质分类联想确认反应类型依据规律判断生成物依据守恒进行配平补充完整相关介质写清反应条件和添加必要符号依据原理检查合理性。

五是绿色化学问题。化工生产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很多,如原料的选取便捷性、设备的腐蚀和损耗、成本的核算等。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如原料来源的广泛性、可再生性、生产条件对设备的要求等;从生产过程中副产物的产生考虑,包括废弃物的排放处理,通常涉及到“绿色化学”的思想,如副产物的循环利用、有毒物质的处理与排放等。

3 工业流程题的价值思考

工业流程题有很好的价值导向,真实性化学工艺流程试题能将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效整合,使选拔考试渗透人文教育,在发现问题和问题解决中感受愉悦,感悟真实化学问题及其解决之美,使解题的过程价值得以提升[3],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但是,有3个问题必须关注:一是流程简约处理中的科学合理性问题;二是与中学既有知识与能力的匹配问题;三是流程题的表现形式问题。

因此,作为一种有存在价值的试题,除了要解决好上述三个问题外,也应反思此类试题的消极因素,如增加了考生的阅读负担(减少了化学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增加了教师平时训练中的试题命制负担(教师也模仿命题者的思路进行原创),增加了课外随意拓展的风险(有些教师引导更多学生进行文献阅读),增加了命题者遴选有效情境的难度等。基于此,笔者以为,立足教材情境,立足经典工业制备,立足中学生基本化学能力是未来此类试题必须坚持的命题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剑淳.高中生解答化学工业流程题的错因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4~15.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范文8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物理仪器的使用和说明都是以陈述的方式进行介绍,对一个仪器的使用方法、使用原理、操作技能、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通过讲解陈述的方式进行教学过程开展,没有学生自己去摸索使用方式.在这样的教学体制下,初中物理仪器的存在对于教学过程来说不是一项完成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的工具,而是一个知识点,教师将仪器使用的有关知识进行了讲解,学生对物理仪器的认识就是作为一个知识点加以记忆和掌握的.但是物理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的加以探索,在实践和实验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这样才能够学好初中物理.因此要想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和感受学习过程,能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自己去摸索该物理仪器存在的价值,如何使用,学生自己按照说明书介绍来完成仪器认识和物理实验操作,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的动脑进行思考,同时也是一个实践操作的过程,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按照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标准和教学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认识对物理仪器说明书有一个认识和理解,再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从而能够严格的按照说明书完成实验操作,加深了对于物理仪器以及所学知识的记忆,不断地吸引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潜在的能力.通过说明书引导,学生能够自己发挥聪明才智去摸索和实践,在摸索和实践过程中,学生自行提出假设和猜想,然后自己设置实验操作步骤去完成验证.比如在学习电学这一章内容时,涉及到的物理仪器有直流电压表、直流电流表等,电流和电压表在使用过程中,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学生就需要选择适合的电流和电压测量范围,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对于某一个电路的电压和电流测定教师直接告诉其使用多大范围的电压表和电流表,学生就会直接使用进行测量,根本不会思考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测量范围的电压表和电流表,对于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也都是在教师的介绍下完成使用,根本不会提出任何疑问,对于电学学习内容也就缺乏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电路来选择适合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量程范围,这样学生就会先对自己的设计电路进行认真分析,然后通过大致计算来计算出所测量的电压和电流范围,然后就可以依据计算出的电压值和电流值选择适合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量程,使得计算出的电压和电流结果更加准确,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对于电学知识和仪器使用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发其不断创新和探索的学习过程,在物理仪器使用过程中懂得取舍.

2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物理仪器使用说明书教学过程,教师扮演好引导角色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针对物理课程的复杂和枯燥的特点,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需要从简单知识的积累到复杂知识的探索中不断进步,比如在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让学生按照说明书进行认识和完成操作,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完成学习过程.比如学习距离测量或者是物体长度、宽度测量过程中,初中物理课本上最先讲述了演示直尺的使用方法、测量的单位、刻度、量程等基本使用方法和基本操作知识,之后才学习了木直尺、游标卡尺等比较复杂的测量工具,这样设置仪器学习进度和说明书认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实现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实现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比如在基础测量工具的学习和认识基础上,就能够学习游标卡尺等复杂的测量工具,这样学生也能够依据自己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再加上自身的认识能力不断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识到游标卡尺由主尺和副尺组成,然后游标卡尺是利用主尺刻度间距与副尺刻度间距读数的,由主尺和副尺读取的数据之和可以得到所测量的长度大小.学生在探索认识和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仪器说明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比如在使用游标卡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读数的精确度,同时在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过程中,在开始测量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量程,并且对基准测量点进行归零处理,学生通过对仪器说明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按照新课标要求展开学习过程,同样教师也可以按照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完成课程教学,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教学引导,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物理,从物理中学会生活.

3将学生按照仪器说明书操作的能力纳入到探究实验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过程中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范文9

[关键词]交通运输;实验室;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方案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88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2

1 引 言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高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设置,旨在培养具备现代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知识及相关开发能力的人才,以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于交通运输决策、规划、建设、组织、指挥、运作、维护及管理的需求。

与一般工程专业一样,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包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而鉴于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具有很高的实践性,其中的实验教学过程对于培养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建设一个与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实验室,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管理,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科研服务能力。

高校教学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应包括:建立一个科学、先进的实验平台,层次结构分明,系统功能合理,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管理与运作,方便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能以焕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实际需求及发展方向。

2 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层次

交通运输工程的涵盖面很广,包括了多种运输方式和多个组成部分,现代交通运输工程还涵盖了智能交通系统(ITS),交通运输工程与物流工程也在交叉融合中迅速发展。

鉴于交通运输工程的广泛性,每个高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点各有不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目标及研究重点,策划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避免人才的一般化或同质化。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既要和具体的专业课程紧密配合,又要满足系统化的要求,使学生通过实验教学过程的实战训练,更加深入地理解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潜力。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2.1 基础认知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一阶段,即通过一系列演示性实验,结合专业认识实习,使学生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有全面的认识理解,初步了解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2 理论验证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二阶段,即结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课程的专业理论,通过验证性实验,增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操作应用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三阶段,即在理论验证的基础上,引入成套的、系统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软硬件,运用真实的作业流程和数据,开设操作型和应用性的实验项目,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各组流程及作业方法。

2.4 设计研究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四阶段,在学生掌握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及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入设计型项目和研究性课题,引导他们运用科学方法提出或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进行验证,从而提高其科研水平及创新能力。

3 交通运输实验室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验项目的设计

构建一个完整的交通运输实验教学体系及其涵盖的实验教学项目,应以已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为依据;同时根据本高校的专业重点,系统策划实验内容,以编制规范化、标准化的实验教学方案。以东南大学为例,我校交通运输专业采用“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旅客运输与货物运输工程为重点、物流工程为延伸、汽车运用工程为补充,以培育具备客货运输与物流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知识及相关开发能力,能从事客货运输系统的规划、组织、指挥、决策以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为目标,其交通运输专业实验项目的名称及类型见表1。其中,旅客运输的培养重点是道路运输体系,货物运输则结合物流学和国际贸易,侧重于道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系统为主的综合运输体系。围绕上述目标,面对若干具体专业课程,本实验教学体系的结构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3.1 客运管理模拟实验

该类实验项目的开展以道路运输体系为主,内容包括城际道路客运和城市公交客运,通过eBus客运管理系统和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运用,认识和体会城际公路客运站和城市公交调度系统平台的系统功能、运营计划、调度、报表管理、数据分析、终端远程管理、票务管理、车队管理、结算管理、参数配置等环节。

3.2 货物运输管理模拟实验

运用本实验室配套的货物运输管理实验教学平台,构建多方位的实验项目,内容包括:集装箱码头管理、堆场管理、货物海运业务、船代业务、电子口岸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环节。通过该平台,模拟国际货运系统的各项作业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本实验室还具备SQL SERVER、ACCESS等开发平台,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货运及物流系统的功能定位、设计,并最终完成所需的软件开发项目。

3.3 物流和供应链实验

现代物流工程是货物运输业务的延伸。鉴于我国经济发展对于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东南大学努力培养物流工程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展本科生的就业面,本实验室设立了适应于相关专业的物流和供应链的一系列实验项目,包括认识实验演示、系统流程分析、物流理论验证、物流系统设计等环节。应用Arena、AutoMod、LOGWARE、CAD、MatLab软件,学生可进行物流系统的分析、验证和设计。

3.4 载运工具运用类实验

本校交通运输专业,载运工具的运用以汽车教学实验为主。实验室配备有实验车辆、模拟驾驶仪、侧滑台、灯光仪、尾气分析仪、震动与噪声检测系统等设施,可进行相关课程实验、SRTP实验和本科生学科竞赛等实验项目。

表1 交通运输专业实验项目名称及其类型

实验项目分类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项目类型

客运管理模拟 城际客运组织管理操作实验 操作应用型

智能公交调度系统操作实验 操作应用型

城际客运运营线路设计及调度 设计研究型

公交运营组织策略实验 设计研究型

公交多线路间资源优化策略实验 设计研究型

货物运输管理模拟

集装箱堆场管理系统操作 操作应用型

集装箱运输管理系统操作 操作应用型

集装箱码头管理系统操作 操作应用型

货物海运出口系统操作 操作应用型

进出口贸易中报关软件的使用 操作应用型

仓储管理系统操作 操作应用型

船代管理软件的使用 操作应用型

口岸物流仿真模拟实验 基础认知型

物流和供应链

库存策略实验 理论验证型

分拣(运输)策略实验 理论验证型

选址策略实验 理论验证型

牛鞭效应仿真实验 基础认知型

汽车生产线物流仿真实验 设计研究型

供应链可视化仿真实验 基础认知型

物流中心虚拟规划设计实验 设计研究型

自动化立体仓库分拣仿真实验 设计研究型

配送中心分拣策略仿真实验 设计研究型

载运工具运用 汽车一般参数测定 基础认知型

汽车制动性能实验 理论验证型

汽车动力性能实验 理论验证型

汽车燃料经济性实验 理论验证型

4 交通运输实验室建设方案

研究型大学的交通运输实验室,既应围绕现有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和实验教学体系而构建,又要具备高层次、多样化、开放性和创新性,使实验室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同时,能为学生的课外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项目提供条件,为师生提供有利于知识沟通和学术交流的优良环境。实验室建设的工作重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 围绕目标,服务教学

实验室的规划和布局要紧紧围绕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要紧密结合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项目,布局清晰合理,主导方向明确。例如,以载运工具运用和汽车构造为主导方向的实验室布局,重点建设汽车实验教学平台,如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检测诊断、汽车运用等;以铁路运输系统为主导方向的实验室布局,则以铁路机车设备、信号设备和铁路运输组织为重点。

4.2 实验系统软硬件配置均衡,设施功能适宜

交通运输专业的实验系统既需要配备合理的硬件设施,进行相关的演示、操作、研究、功能设计等项目,也需要构建配套的软件系统,以及相对应的局域网络,便于进行流程仿真、系统分析、软件开发等实验环节。

4.3 确保实验室设施的维护保养

交通运输实验室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因此,必须在注重建设的同时,注重设备、设施及其软件的维护保养。应对现有的实验设施,建立合理的使用、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地操作,制定并实施维护保养计划。实验室每年应能得到一定的经费,用于设备的维护、保养。

4.4 实验室设施的定期升级

结合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和更新,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应定期升级,以便能跟上科技及经济的日益发展,与时俱进,持续为学生提供紧密结合当前科技发展需求的实验教学条件,实现实验室的高层次、创新性进步。

4.5 建设开放性的实验室

现代的实验室,应实践开放化管理,“服务于教学、科研,教学、科研提供实验室的实力”,通过实验室的高效管理与运作,打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为培养一流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东南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实验室构建工作,根据本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层次和结构,近几年来,陆续建设了客运管理模拟实验室、货物运输管理模拟实验室、汽车运行性能检测实验室、模拟驾驶实验室、汽车构造实验室(共建),且日臻完善。同时,本实验室又配置了认识实验演示区,包括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模型、综合物流园区模型、立体仓库和堆垛设备、自动化分拣线(共建)等。学生在参观认识实验演示区后,对交通运输系统的原理、操作、使用,可增强感性认识,深化理性认识。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实验室结构和功能见表2。

目前,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教学实验条件还相对薄弱,实验设施有待进一步建设,为此,需要结合学科“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实验室建设,增添必要的仪器设备,以充实实验教学体系,以更好地开展设计研究性实验,进一步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

5 结 语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环节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所探讨的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实验室的结构和具体功能及实验室建设的构想。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