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老人住房设计集锦9篇

时间:2023-10-12 16:11:23

老人住房设计

老人住房设计范文1

关键词:无障碍;农村;住宅设计;适老性

1 研究方面

1.1 研究背景

2015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55万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1.2 研究的目的及现实意义

农村适老性无障碍住宅是以老年人这一相对弱势的群体为对象,以营造人性化环境为目的,为弱势群体建立一个适宜居住生存的特殊环境。通过设计创新等方式完善居住空间无障碍设施研究,让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完美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营造适宜的特殊环境添砖加瓦。

2 莱西市农村住宅概述

2.1 莱西市农村住宅环境特征

莱西是农村地区受农民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历史风俗的影响,房屋多为坡屋顶,其排水与隔热效果最佳。每户一个单体,多户东西联排的样式居多。住宅多为前院后屋,其房屋划分以“间”为单位,每一住宅有正屋四到六间等不同样式。正屋主要格局为东西两个卧室中间为厨房。平房、卫生间、储物室、车库等建在院落中。

2.2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习性

对莱西市多个农村家庭的调研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农村老年人在炊、餐、客、寝四个日常生活行为中,除了炊在厨房以外其他三个行为活动多数时间是在火炕上完成的。因为其既有取暖的作用亦有理疗之功效所以老年人对之青睐有加。老年人一天在炕上的时间累计长达10~15小时。所以,有人称这种生活方式为炕上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在户外晒阳光也是老年人的一大喜好,所以在老年人住宅门口常见一块大石头用于休息。

3 莱西市住宅环境设计

3.1 住宅环境室外设计原则

农村院落是连接室内外的过渡空间,这一富有特色的空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它不仅仅具有交通的作用更有存储,家畜养殖等生产功能,因此农村院落空间也是极具重要性的。在调查过程中有80%的老年住宅存在地面硬化问题。农村老年住宅院落多为泥土地面,每逢雨雪天气院落中泥泞不堪特别容易滑倒。现阶段,农村住宅门套属于老式的木门居多,老式木门有一特点就是高门槛。高门槛不仅对老年人走路是一个障碍,而且在打扫卫生的时候也尤为麻烦。平房是农村用于晒粮食的地方。其主要问题在于上下平房的楼梯没有扶手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针对农村院落无障碍设计原则主要有:第一,为了方便老年人休憩――晒太阳门口两侧放两个石墩。第二,摒弃有门槛的老式大门改为无门槛大门。第三,门口宽度=农用车宽度+通行宽度+富余=1600mm+1000mm+400mm=3000mm。第四,平房内用于存储杂物,平房上用于粮食晾晒。通往平房上的楼梯两侧设防护栏。第五,院落地面材质硬化且注意防滑处理。第六,室外旱厕去掉台阶做无高差处理,设置U型扶手,高度在650mm~700mm,宽度700mm,地面做防滑处理。第七,将厨房从正间搬到卧室相邻的平房。第八,院落与各个空间之间减少落差,即便有落差可以以坡道的形式过渡,坡度在1/14~1/16为宜。

3.2 住宅环境室内设计原则

正方是农村老年人活动的主要空间,也正因如此室内设计也显得尤为重要。因农村住宅为火炕,所以厨房与卧室紧靠在一起,也正是如此厨房多设在正屋中间那间称之为“正间”。正间多设有1~2个灶台,如此一来正间就会比较拥挤。老年人如需轮椅通行于正间之时则会十分不便。另外,厨房跟卧室紧靠在一起由一门相通联,卧室时常会因为厨房烧火取暖做饭而弄得满是油烟。老年人上了岁数的多因视力衰退而具有一定程度的视觉残疾,所以在照明问题上一定要注意足够明亮。在所有调查用户中,一间房均只有一个照明点,如果这一照明点过亮就容易产生眩光,过暗就会影响照明效果。卧室调查发现主要问题就是炕的高度。调查显示炕的高度平均在750mm,然而老年人年龄增长,身高下降身体各项功能下降,上炕就会比较吃力。炕的硬度也是此次调查中的一个问题,莱西市老年人有盘腿炕上聊天、打牌、做手工活的习惯,一天在炕上的时间累计长达10~15个小时,所以炕的硬度过高就容易造成血脉不通麻痹等现象。

针对农村室内无障碍设计原则主要有:第一,炕宽1800mm~2000mm,高650mm~700mm,炕洞600*400mm。第二,炕席下铺设毛毡等软性材料,将炕进行软化处理。第三,炕上设置用于存储被褥与放置物品的炕柜800*700mm,柜门平开或者外拉。第四,老年人晚上易起夜,在炕沿下设置起夜灯。第五,正间厨房外移,正间可改设衣柜跟穿衣镜。第六,将卧室窗户安置双层以达到保温的效果。第七,将厨房独立出去防止油烟弥漫到卧室。第八,厨房灶台高600mm~650mm。灶具左右应至少保证有300mm以上的空间。(注:灶台高度一定低于炕的高度)第九,橱柜地柜高度800mm左右,调整脚高度100mm,台面高度40mm,柜体高度650mm,橱柜高度=调整脚+柜体+台面。第十,橱柜地柜深度(含台面)一般在600mm左右,地柜深度为560mm,吊柜深度为32mm。第十一,吊柜油烟机与地柜高差应设置在520mm~620mm之间。第十二,地面使用防滑材质保证遇湿时也不会打滑。第十三,老年人握力臂力下降,门把手多采用杆式。

4 结论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住宅改造建设也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农村老年人居住问题的研究也日益提上日程,基本的设施空间的无障碍、适老性的设计则为其中主要问题所在。运用人体工程学加强各类施工原则规范性,解决农村老年群体住宅居住环境的各类问题,营造人性化居住环境,保障和改善生活水平,使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同奔幸福小康。

参考文献:

[1] 牛静.农村住宅空间和生活方式变化的研究――以辽南地区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2010.

[2] 王洪羿,周博,陆伟.无障碍适老性住宅设计初探――以北方地区农村家庭养老为例[J].时代建筑,2012(6):37-41.

作者简介:张鑫,男,天津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学生,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市级项目主持人,获得天津市第六届青年美术节“设计・梦想”环境艺术设计优秀奖。

老人住房设计范文2

关键词:老龄社会;养老模式;家庭养老+社区服务;社会、家庭和个人养老相结合;房地产瓶颈;房地产开发模式;两代同居;规划设计;软体服务

Abstract:We focus on two hot point: aging society and real-estate development. We intend to use a new way to accommodate different 2 generations in the same community in order to ease the youngsters' burden and to make more profit from the developing mode on condition of realizing the severe aging issue. Integrating principals of two areas,we wish to solve the phenomenom more efficiently.

Key words:Aging society;provide for aged mode; connection of the society support, family support and self-supported mode;real estate bottle-neck; exploitation of real-estate; cohabitation for 2 generations; community service

1点击老年化社会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总人口和老年人①口最多的国家:(见图1)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在整个21世纪都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在未来50年内,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2005~2010年为加速发展阶段,2010~2020年为高速发展阶段;到205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达到30%以上,也就是说每10个人中就有3个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住宅设计应如何适应如此迅速形成的老龄社会,如何满足老年人的住房要求,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2纵观主流养老模式

2.1社会养老

社会养老曾被认为是发达国家高福利政策的象征,是社会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养老院、老年人疗养院以及老年日托中心大多由政府出资,独立管理和经营,与具体的居住模式有机配合,为老年人提供长期的食宿和医疗服务,形成完善的老年人居住服务体系。

这种养老模式使其子女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许多老年公寓只考虑了周边的自然环境,而忽视了社区人文环境——忽视了老人与社会的交流和社区活动的参与意识,容易使老人在精神上产生被社会抛弃的想法,不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

许多老年人住进养老院并非主观愿望,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们十分渴望能与社会有更多的交流,与子女、亲友能有更多的团聚,渴望能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属于自己所有的环境中。

2.2家庭养老

在我国,养老、敬老、尊老、爱老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幼相依、互敬互爱、安度晚年这种模式深入人心。它同样延续了亚洲人两代以至多代同堂的文化传统。日本提倡“两代居”,设计适合于老少多代共居的大型居住单元,对厨、厕、门厅和居室分隔功能都做了相应考虑,对多代人生活方式和生活规律上的差异在室内空间上做了相应处理。新加坡实行以强制储蓄模式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多代同居或父母与已婚子女近邻居住。开发出多种类型的“多代同堂组屋”,其空间关系基本相同,分为主体房和单房公寓,以起居室连通,两户既分又合,适应两代和谐共处。

但近年来中国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新一代很难同时满足父母双方同住的负担;生产方式的改变也促成大家庭的解体;中国经济、文化上的飞速发展使得两代间的代沟加剧,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的差异也导致了核心家庭的必然趋势。

2.3家庭养老+社区服务

采用社会养老的方式既不理想,政府所需投入也十分庞大。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社会服务”机构:由机构负责安排专业人员为退休在家的老人提供各种服务,如饮食、交通、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等。这种服务方式不仅让老年人能继续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减少因环境改变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老年人生活自理的能力,延缓衰老的过程。年轻人也愿意付费请服务机构为其父母定期提供打扫卫生、沐浴更衣、安排聚会、就医等服务。这种社会服务事实上是对家庭养老方式的补充,为家庭养老创造条件;也可以视其为一种新型的有别于纯粹的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新型养老模式。

3社会保障模式剖析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全体社会公民基本生活需要和维持劳动力再生产而建立的一种制度。在如此迅速的老龄化趋势面前,老年社会保障将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牵动着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传统风俗和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同,各种养老模式分别以结合或者独立的方式出现在不同的地区。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达,福利政策成熟,多为政府、雇主和受保人共同负担养老保障模式:60~74岁的活力期和自理期老人大多有独立的住宅,75~85岁间的衰退期老人被各种养老机构收容,享受较好的福利。很少有家庭承担养老的情况。

西方社会由于老年人口数量少,老龄化程度不高,经济基础比较雄厚,以社会养老为主的形式有很大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全球性的生育率下降,人口平均寿命的提高,发展中地区人口也在不断老龄化,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老年社会福利设施不足,人文关怀不够,社会养老模式显露出明显弱点。

经济发展迅速的中国也面临相同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然而自从80年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由子女单方面承担抚养任务的传统模式使得新一代的年轻人不堪重负。双重的压力使得我们不得不探索社会、家庭和个人养老相结合的路子, “从社会帮助转为自助”以此减缓各方的压力,更有效地解决日益急迫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4链接社会相关问题

4.1从宏观的角度看国家经济与房地产行业

经济的惊人增长使中国已经成长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全球性力量,房地产市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走出通货紧缩的低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98年全面取消福利分房,建立商品房市场,使房地产对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虽然房价连续上涨吸附了大量的短期资金涌进一个供给相对有限的市场,造成房价虚高和经济泡沫,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更重要的是,随着房价的增长,房地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被破坏作用所代替。房价的增长超过大多数居民的购买能力,大部分消费性需求逐渐让位于投资性需求,房地产市场渐趋成为少数有钱人的投资工具。普通居民根本无力承担房价,尤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例如下岗工人、退休老人等。

因此我们看出,我们所关注的老年人群体是其中买不起房却十分值得关注的对象。但是他们有潜在的消费力——尤其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老年人的儿女和后代。

4.2房地产开发模式遭遇瓶颈

回顾房地产业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房地产相关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市场自身的成熟,开发商的城市建设意识在逐步增强,房地产开发模式也发生着巨大变化。

“联合开发”曾是我国房地产开发的一大特色,几家单位合资开发同一个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段时间相对供应不足的矛盾,一些企业也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和资金,得以迅速发展。但是,联合开发门槛较低,这使这类项目的产品水准普遍不高;项目公司通常追求的是开发利润的最大化和快速实现,不可避免地会采取一些短平快的手法。

后来居上的小而全的多项目开发模式,通常四面开花,扩大企业在不同客户层面的影响力。从城市建设的意义上说,这种开发模式不仅无法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容易造成城市建设功能的紊乱,使城市建设无法在城市规划部门的统一指导下进行,因为同样出于企业切身短期收益的需要,开发商不可能从某种战略和长远的角度思考自己的开发行为。

精耕细作的成片开发模式大多为实力强劲的大规模房地产公司运作,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和规模实现产品最优化设计;使企业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和持续品牌建设;相对于前两种模式,成片住宅开发无疑更具活力,也更加符合城市经济发展和扩张对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

房地产行业历经了革命性变化,但它们的服务群体大多单一,经营和销售模式也未有改进:我们前文所述,都是有钱人的游戏。作为商人角色的房地产商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如果考虑引入不同的消费群——困难人群、老龄群体,将在探索新型开发模式的同时也能一定程度缓解老龄人口的居住问题,还能胜任房地产商作为城市建设者的角色。

这样一种新的思路,是否可以让我们把房地产开发和老龄人口问题结合起来看呢?

5新型社区开发模式的探讨

亦如我们所了解的,房地产开发商面临着开发模式单一的瓶颈,他们需要一些新鲜的思路,比如说吸引不同特性但息息相关的人群共同入住——为老年人提供一定空间的定位——引起蝴蝶效应以刺激房地产的变革。

这种引入老年人入住的新概念有利于房地产商吸引更多有老人但是工作繁忙,没有精力照顾老人的年轻人组成的核心家庭。他们可以在购买小区住房时,还为自己的长辈在小区内另购一套房屋,这种一石二鸟的营销策略相信能为房产商带来惊喜。

但不是仅仅留空间出来给老年人就能吸引消费者的。如何在政府的引导下,房地产公司执行开发下,引入什么模式将成为我们即将继续关注的焦点。这种新型的小区规划,不但要求开发商在开发初期对小区有良好的定位;对小区整体功能的布局;以异于常态的思路对小区进行规划和景观设计;考虑物业管理的维度——不但从硬件的建筑设施而且从软体服务的层面关怀老年人,同时还要求开发商据人口结构变化的需要设计可持续性的住宅,以及为老年人和青年人提供人性化建筑设计以及配套设施让两代人更融洽地生活在一片天地下。

5.1功能、景观及规划设计

在居住区中大力推广“两代居”房型。鼓励儿女成家后与父母就近居住,既可在生活上相互照应,又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使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受影响。日本在70年代推出的“高龄者 同居户 入居 优待办法”对两代近居予以奖励,因为这种做法既有利于老年人养老、又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具有很好的社会意义。

社区中混合住宅的应用:在小区中心位置布置老年人住宅,使之被全包围或半包围在一般住户之间。这种类型较好地解决了老年住户与一般住户之间混住的位置关系问题,避免产生“孤立化”。

该种功能分布为其提供了安全的活动空间,避免了学校、游乐场、商业空间以及交通干线的打扰,也可以不让老人穿越城市干道就享受到小区的公园、购物中心等公共资源。当然,公园和购物中心自然就可以被规划在小区的周边地区,以起到屏障作用,二来提高其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道路设计也可以列入特别考虑的范畴。人车分流和降低噪音仅是满足居民的一般需求,更需要进一步的人性化设计来满足年迈力衰的老年人的需求。

5.2社区服务

前面我们已经探过社区的开发不但需要硬件设施作为小区品质的保障,软体的服务同样不可或缺。被动式的如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如就医、购物、健身等提供便利,主动式如可入宅提供饭食、洗澡、打扫、购物和保健、医疗服务都是小区的物业管理力所能及的。

小区可以尝试联合开发文化活动中心和图书馆等文化活动场地满足老年人的心里健康需要、工作学习需要以及和睦交往的需要。周边的超市、洗衣店、修理店、服装店、饮食店、药房、银行和邮局都为老年人的便利生活和独立能力提供了物质基础。

5.3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的动态设计

先让我们来看一组人口老龄化速度的数据。以下图标为不同国家人口老龄化的时间对比:(本表格数据摘自《老龄社会住宅设计》)

大多数人都不愿频繁地搬家,而更愿意在自己从青年时就拥有的家里渡过晚年,这里还包含有心理寄托的需要。老龄人口的日益增多,相当一部分住宅必须考虑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于是一种通用住宅就应运而生。在这种住宅中,从设计和建造时就将老年人的需要考虑进去,设计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在长时期内适应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人口结构的小区。这样一种社区定位和宣传方式,有利于吸引一群即将步入老年的中年人消费群。据日本相关机构研究,社区建设初期就应全部考虑这些要求,所增费用不会超过房屋造价的10%,如在开始时只考虑基本变化的要求,则所增费用不会超过房屋造价的1%。

5.4建筑的人性化设计

随着养老机构规模的扩大,建筑物和空间尺度的扩大,使他们丧失了安全感,私密性也得不到保障,人们之间的亲合力减弱,人际关系变得更加淡漠、复杂。如何设计人性化且具有亲和力的老龄住宅并使其与一般住宅想匹配,成为建筑师亟待解决的课题。

私密性、社会交往、可选择性、清楚的方向性和明确的标志系统、安全感和安全性、可达性(无障碍)和易操作、适度刺激性和挑战性、适度的声光环境、环境的熟悉性和连续性和尺度适宜的细部都是我们在老年人住宅设计时应积极秉承的原则。

当然,用于老年人关怀的特殊设备如供暖系统、特型洁具的应用,特殊构造做法的设计以及适应老年人听力视力降低的各种特殊服务设施都是应予考虑的。

综上所述,把房地产新型开发模式与养老问题结合考虑,并应用于商业发展的这种策略兴许能为房地产的开发及营销设计开拓新的思路,为开发商带来意外的收获,也同时为我们前述的社会、家庭和个人混合养老的模式提供试验场地。这种两代同居一个小区的模式既有利于老年人养老、又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具有良好的社会意义,这也是房地产商实行社会价值,达到社会、受保老年人和房地产商三盈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高宝真,黄南翼.老龄社会住宅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羌苑,袁逸倩,王家蓝.国外老年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老人住房设计范文3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为做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提高对做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养老服务设施是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对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六个老有”的工作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方面,各地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养老服务类型和方式不断出现,养老服务设施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急需提高。各地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民政、老龄办等主管部门应对此高度重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切实做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

合理确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要求,结合老年人口规模、养老服务需求,明确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并将有关内容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加强区域养老服务设施统筹协调,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要按照一定规划期城镇老年人口构成、规模等因素,合理确定养老服务设施类型、布局和规模,实现养老服务设施的均衡配置。

在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时,要按照城市、镇总体规划要求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布局、配套建设要求,因地制宜地确定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和规模;编制养老设施规划应与城市人口布局规划、建设用地规划、居住区或社区规划、医疗卫生规划等相关配套设施规划进行协调和衔接,积极推进相关设施的集中布局、功能互补和集约建设,充分发挥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并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和规模。

严格执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

工程建设标准和土地使用标准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活动的技术依据,严格执行上述标准是保障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实现工程设施功能和性能、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前提条件。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宣贯培训,从2014年起,将有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培训纳入执业注册师继续教育培训要求,使从业人员全面掌握、正确执行标准规定,提高从业人员技术能力。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咨询机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建设项目土地供应、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工程设计文件审查、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程项目竣工备案等职能部门和机构,应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的规定把好审查关、监督关。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民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和工作需要,开展有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地方标准编制工作,进一步补充和细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强化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审查和建设监管

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查过程中,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严格贯彻落实《意见》所提出的人均用地不低于0.1m2的标准,依据规划要求,确定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对于单体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应当将其所使用的土地单独划宗、单独办理供地手续并设置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凡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必须按照《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设计、施工、验收、备案等环节的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新建居住(小)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应与住宅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对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进行检查核验,并提出检查核验意见。

开展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监督检查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监督检查,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检查。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监督检查主要内容包括:新建城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新建居住(小)区养老服务设施实际配套情况、工程建设标准执行情况等。监督检查报告于当年11月底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中,应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评估,对养老服务设施规划滞后或总量不足的,应在城市、镇总体规划修编、修改时予以完善。

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土资源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等部门,将对各地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适时进行专项督查。

建立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协作机制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资源、民政和老龄办等部门,应按本通知要求做好沟通协调,建立协作机制,制定年度计划,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单位,共同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实现《意见》规定的发展目标,使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全国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40张。

各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按照住房开发与养老服务设施同步建设的要求,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依法及时办理供地和用地手续。

各地民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养老服务业务指导,对养老服务设施选址和布局提出建议。各地老龄办应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对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提供支持并给予指导。

做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宣传工作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取得的成果,积极参与民政、老龄办等部门组织的涉老、为老、养老宣传活动,扩大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影响,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监督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良好氛围。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统计,工作进展情况于每年3月、6月、9月和12月的15日前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全年工作总结于每年12月15日前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请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确定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负责处室及联系人,并填写《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联系表》(见附件),于2014年2月28日前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老人住房设计范文4

关键词:适老性;住宅设计;策略分析

适老性住宅设计主要是考虑老年人生活习惯和生活模式。由于大部分老年人都没有儿女陪在身边,所以老年人独居很容易在家中出现磕碰或者摔倒等安全事故问题。又因为家中没有相应的应急设备,很容易对老年人造成严重伤害。因此,适当研究适老性住宅设计的策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以及住房需要。通过研究和分析适老性住宅设计策略,有利于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指导和支持作用。

1适老性住宅设计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尝试城乡试点发展,农村居民的城市化转移明显。这也进一步导致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居民中老年人口的增加,整体的老年人生活环境适老性需求正在不断提高。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大部分认为老年人应该居家养老。老年人因为身体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所以在进行老年人住宅设计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适老性住宅设计原则。老年人不再工作,居家时间明显延长,进行住宅设计需要考虑好该原则。应该综合考虑和分析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住宅的实际需要,无论是功能性、经济性和文化性都应该在老年人住宅设计中有所体现,解决好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问题。我国现阶段专门老年人的住宅设计刚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需要通过不断的尝试来丰富和充实适老性住宅设计内容,为养老居住等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还应该充分实现老年人的自由居住方式选择和要求的满足。

2适老性住宅设计策略

适老性住宅设计需要住宅环境条件较好、空气自然清新,住宅周边的休闲、锻炼和娱乐等配备设施齐全,此外还需要住宅区周边交通便利,社区远离市区,相对舒适和安静。

2.1坚持社会共居性设计原则

社会共居性主要是指住宅的居住空间与居住环境都可以保障好老年人与晚辈的共同生活需要。大多数老年人都希望生活在儿女身边,并不喜欢生活在专门为老年设计的养老院,所以大部分老年人都喜欢以社区以及家庭为生活居住的基础。适老性住宅设计需要在兼顾老年人隐私的基础上确保一定的开放性原则。应该积极鼓励老年人参加社区街道互动活动,丰富和充实老年人的社交娱乐生活,让老年人充分融入到社会当中[1]。

2.2以老年人为核心的设计思想

适老性住宅设计需要充分关注和重视住宅的使用者特点,树立起住宅设计的老年人服务核心和设计原则。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与心理状态在时间的退一下出现变化,例如很多老年人可能会出现行动迟缓、反应迟缓等问题。通常情况下,老年人可以综合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别:①与社会角色相脱离,该类型的老年人大部分都是退休在家后就完全脱离了自己原来的社会职业和社会角色。退休后赋闲在家;②积极寻求自身社会角色的转换。该类型的老年人虽然退休赋闲在家后脱离了原来的职业角色,但是依然可以积极寻找新的社会角色,进一步充实自己的老年生活[2];③坚持自己的社会角色。给类型的老年人在进入到老年后会依然坚持自己原来的社会认知方式和社会角色。应该以上述三种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状态的老年人为住宅设计依据,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个人习惯、生活爱好以及心理变化等因素,结合实际的住宅设计方案,为老年人设计出更加健康、安全、便捷和舒适的住宅环境。还可以积极鼓励和培育老年人发挥自己的才能,完善各类型基础设施。

2.3突出住宅的适应性与可变性

当前我国的住宅建筑多数是小套型住宅,所以应该多开发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新形式住宅区,以满足不同类型家庭模式的需要,为多代人共同居住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合适的居住空间。所以需要适老性住宅设计人员开发思路,设计出有一定的限制性但是又不完全固定的住宅,突出住宅区域的可变性。应该综合配备疗养用房、医疗区域、餐饮服务区域等。疗养用房可以划分为老年人的休闲客房和医护专用房间,护理用房中可以包含急诊室、监护室、治疗室等。医疗用房中应该以功能性诊疗为主,配合理疗。帮助老年人解决好日常生活中的小病痛诊断治疗以及日常生活保健需要。在附属用房中,还可以配置仓库、花园、澡堂和小超市等,方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休闲和购物需要[3]。在空间设计当中,应该重视建筑室内的细节部分设计,保证老年人建筑的室内采光通风良好;室外视野开阔,景色优美;室内外的隔音效果良好,保证室内的环境安静。老年人大部分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所以建筑的室内布置应该更加宽阔明亮,色彩搭配活跃,充满生活气息。

2.4建筑设计形象和谐自然

在适老性住宅设计的建筑形象设计当中,应该采用较为严谨的建筑设计和布局方式。采用现代的环保建筑材料,融合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元素,例如灰色的砖墙,古色古香亭子,古朴的长廊,以现代简约的设计规划增加整体的建筑协调性。还可以凸显出适老性建筑设计的典雅大方和朴素简洁。在适老性建筑设计和整体建筑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对整体进行细致规划,对局部地方的零散空间应该进行灵活布置,以求创造出更加灵活自然地建筑空间和良好的生活氛围。整体的建筑在考虑好建筑造型的基础上,还应该坚持经济型原则,主体建筑应该大部分采用灰砖墙,增加少量的石材,起到整体的建筑风格特色突出作用,真正实现适老性建筑的经济、实用和美观性突出。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结合我国目前的社会人口老龄化需要研究适老性住宅设计的策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以及住房需要。通过研究和分析适老性住宅设计策略,有利于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双,吴茵.在宅养老模式下集合住宅适老设计研究[J].南方建筑,2011,(5):75-77.

[2]胡惠琴,畅流.北京市既有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适老性问题及改造策略初探[J].住区,2014,(4):136-141.

老人住房设计范文5

关键词:养老地产;需求偏好;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58 -02

一、引言

一个地区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11年南京市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9.2%,而养老院床位一直严重短缺,截至2015年底每千位老人仅拥有40张床位。为了解决老年人住房紧张及日常护理问题,养老地产实现了从住房设计到医疗、护理、文娱活动、餐饮、日常起居呵护的一站式服务。

养老地产是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和服务业的结合体,主要产品形态包括:1.养老机构,如养老院,分为普通型养老院和医护型养老院。通过收取月租费运营,多为社会福利性质。2.开发商投资建设的养老住宅,分为老年公寓和老年社区。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建造,为市场运作下的商品住宅,有四种盈利模式:全部售卖、只租不售、销售+持有、会员制模式。

国外养老地产学说发展较完善,Rebecca L.H.Chiu通过对老年人的退休前工资、住宅需求等因素分析建模,指出老年住宅应通过出租营利。Jacobs通过AHS模型进行倒按揭产品的需求分析,指出四分之一的老人可以通过房产置换进行脱贫。国内研究方面,康琪雪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杭州居民的养老地产购买意愿,指出城市户籍对购买意愿影响最大。彭后生通过SWOT-AHP定量分析影响养老地产发展的因素,指出发展养老地产应以机会型战略为主。

国内对南京市地区养老地产需求偏好的研究尚处于空白,南京地区养老机构租住率低,老年公寓和老年社区“叫好不叫卖”。本文旨在探寻老年人对养老地产的偏好因素,进而从产品形态、配套服务、价格策略和国家政策等方面提出养老地产的未来发展策略。

二、南京市养老地产需求偏好调研

(一)问卷设计步骤

1.调查目的:分析南京地区中老年人群对养老地产的需求。

2.调查形式:问卷法为主,访谈法为辅,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同时发放。

3.问卷题目:界定相关概念,调查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及对不同类型养老模式的偏好。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共发放问卷242份,有效回收222份,回收率达91.74%。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男52.7%,女47.3%;小于50岁占38.3%,50~59岁占20.2%,60~65岁占17.1%,66~76岁占14.9%,大于76岁占9.5%;小学及小学以下占18.9%,初中或中专占29.4%,高中占20.2%,大专占16.6%,本科及本科以上占14.9%;城区70.3%,郊区21.6%,农村8.1%;子女数为0个占9.5%,为1个的占56.3%,为2个占22.1%,为3个及3个以上的占12.1%;目前独居在家的占31.1%,和子女居住在一起的占51.4%,居住在养老院的占4.1%,其他形式占13.5%。

据调查显示,70.3%拥有房产的人选择把房产留给子女,5.4%选择售卖房产获得养老金,13.5%愿意出租贴补家用。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近70%是将房产留给子女,并且该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南京市的主流房产处理方式仍是将房产留给后代。

在“最理想的养老方式”调查项目中,家庭养老占比63%,社区居家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分别占比18%、15%,南京当前最理想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安排合适的护理人员进入老年家庭,照顾其日常生活。能接受的人(79.7%)的原因为:设施完善(20.3%)、能和子女相处(62.7%)、尝试新型生活方式(17.0%)。

另外,约35%的人不能接受机构养老,51%的人认为在养老机构能获得专业日常护理,8%的老年人日常生活无人照料,迫于无奈只能进入养老院,6%的人认为养老院的价格比租住普通商品住房低,可缓解经济压力。

“以房养老”的主要形式有:①租出大房再租入小房或住老年公寓;②售后返租;③售出大房,换购小房;④倒按揭。12.6%的人能接受以房养老,其中约9.4%的人愿意通过倒按揭的方式进行养老,12.9%的人希望以大换小赚取差价,9.4%的人采用售后返租,16.2%的人愿意租出大房再租入小房或住进养老机构。

约35.14%的人最看重医疗设施,37.84%的人关注生活设施,14.86%的人关注服务价格,12.16%的人关注娱乐活动。在养老机构或养老社区的租金上,28.38%的人表示能接受的最高租金为1500元/月,37.84%的人能接受到3000元/月,24.32%能接受到5000元/月,9.46%的人能接受到5000元/月以上。

社区居家养老实现了让老人在家庭中获得专业的医疗及生活服务。可以以老年公寓或老年社区的形式呈现,部分可建设为“两代居”或大平层户型。

子女数超过2个的老人倾向于购买老年公寓独居,户型可设计为45~65 的中低户型。37.8%的人认为居家养老公寓价格太高,可通过出租形式降低入住门槛。据调查有相当比例的人群能接受较高的服务价格,养老机构可分为低、中、高档分别定位。

以房养老也可通过养老机构或老年公寓来实现。12.9%的人愿意租出大房再租入小房或入住老年公寓;16.2%的人愿意售出大房,Q购小房。对于前者,可以通过建设“持有型”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来满足需求。对于后者,可以建设45~65m2的小户型吸引入住。房产的安全、房价的波动都会影响人们采取“以大换小”的选择,从而影响养老地产的发展。

三、养老地产的发展策略

(一)明确产品形态,分户型分档次设计

据调查,南京地区老年人对养老地产的接受形式租售比为6.7:1,建议采用“销售+持有”的模式。普通住宅用于销售,部分设计为两代居户型,老年公寓嵌入其中,且持有比例为50%~60%。具体公寓分类如图1所示(用于养老的地产已用“*”标出)。“两代居”设计面积为120~150m2,分为两室一厅一卫与一室一厅一卫两个分区。用于养老住房销售的别墅设计为大平层结构,面积在150m2以上,在一层内解决家庭生活的所有功能。用于销售的老年公寓可设计为80~100m2的普通户型,供出租用的住宅可设计为45~65m2的小户型。

社会机构养老采取“出租”的盈利模式,通过向老年人收取月租费来提供住房和医疗设施、生活保障等服务。在普通型养老院和医护型养老院又分别分为低、中、高档三类,分模式提供服务及收取费用。

(二) 建立完善服务和运营体系,增强社会影响力

建立“医护养休”一体的社区服务,拟定定制化身心发展方案。建立O2O养老服务平台,为小区老人提供上门医疗及生活服务,如上门管理、日托康复等。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建立“退而不休”活动中心。鼓励“抱团养老”,组织老年人一起旅游、一起进餐、一起参加活动。改进物业服务,如开设公共食堂供老人报名用膳,营造归属感。养老院均要设置生活设施,如:休憩区、休闲广场等,注重对餐厅的营养安全管理,保障膳食安全。在社区内建立介护服务中心,根据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分级,分别配置所需的介护服务,费用规则为:国家30%,地方政府20%,个人50%,通过国家、地方政府、个人三重保险保障退休生活。

提高工作人T薪酬,定期表彰优秀员工。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行的方法激励相关从业人员,加大养老护理专业的宣传,提高专业人员的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地位。

(三)合理制定价格策略

对于财力雄厚且养老社区定位于高端住宅的地产,可采用撇脂策略,财力雄厚的开发商具有传统的市场影响力,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助于快速打开市场,高定价可以吸引高端客户,创造优质、高端的产品形象,迅速回收融资,降低投资风险。新兴房地产商和财力有限的开发商应当采用渗透策略,以获得最大的市场占有率。通过有竞争力的价格吸引市场关注,刺激购买欲望,以销量促进早期资金回流,树立物美价廉的印象后,再逐渐拉升价位。

养老机构分为普通和高端两类。普通养老院的服务价格控制在3000元/月及以下时接受度最高。高端养老院定位为高端服务,价格要根据住房质量和提供服务进行定位。

四、结语

南京地区的养老地产问题也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的养老地产发展问题。养老地产的发展不仅受制于老年人自身情况,也受到了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影响。政府应加大宣传,逐渐将人们“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向“居家养老”“机构养老”转变,通过细分市场,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养老地产模式,明确产品形态,完善服务制度,合理定价,引进民间资本,建立监督部门,促进全国养老地产发展。可建立养老地产试点项目,根据试点的区域发展情况设计住房和服务设施,形成一定规模后,逐渐向全国推广,实现养老地产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姜睿,苏舟. 中国养老地产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2012,(10):38-42.

[2]黄田田. 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15.

[3]郜凯英. 郑州市实行“以房养老”的可行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3.

[4]康琪雪,张恒铭. 居民购买养老地产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 财经问题研究,2013,(12):41-45.

[5]彭后生,张建坤,李灵芝.老龄化背景下房企发展养老地产的对策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2014,(12):7-11+18.

作者简介:

老人住房设计范文6

关键词:住宅设计家庭装修

1.厨房中油烟污染严重

由于中国传统烹饪方式中炒、炸等操作产生大量的油烟,对厨房以其他房间都形成一定程度的油烟污染,以前的厨房设计对此基本未作特殊考虑。而很多居民自发采取的一种对策是,将厨房阳台封闭改建为热炒间,部分住宅将原厨房加入餐桌改为餐厅。在我们进行的全国入户调研中表明,中国的住户把厨房阳台封闭后改成热炒间的比例很高,如大连地区甚至达到90%.

由于厨房阳台在设计中并没有考虑上下水、煤气管线等问题,给住户改造带来极大困难。并且由于厨房阳台空间狭窄,难以组织合理的操作动线,造成使用不便。北方地区还因阳台没有足够的保温和采暖措施使烹饪作业条件很差。此外摈弃原烟道将抽油烟机直接对窗外排烟的方式,虽有排烟效率高的优点,却产生倒灌,影响立面、污染上层住户。

2.厨卫管线布置缺乏协调

目前国家在厨卫管线布局接口等方面没有严格的统一标准,造成各工种各自为政,各种管道的配置任意性过大,各专业过分强调本身的特点,而不是服从使用功能,考虑放置设备及装修的要求。特别是煤气管任意穿行厨房,造成厨房布置橱柜困难。

3.小面积住宅卫生间比例偏大

目前中国的卫生间设计中存在着盲目追求增加卫生间个数的倾向,如两室两厅的户型中,就有2卫(主卧卫和共用卫)甚至3卫(主卧卫、共用卫、工人间卫生间),特别是北京这类的设计很多。而在我们入户调研中感到住户更需要的是储藏间。

4.卫生间干湿不分,设计不细

目前中国大部分住宅的卫生间中便器和淋浴器共处一室,造成淋浴后便器及地面全被打湿,带来很多不便。而随着住区集中管道供热水及热水器的普及,每天洗澡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使这一问题更具有普遍性。

5.没有考虑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中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针对这种趋势,需要住宅设计积极加以应对,使住宅更加能够适合老年人的使用要求,而厨房和卫生间则是首当其冲的关键部位。但就现状而言,住宅的设计还很少考虑老年人的需要,特别是厨卫空间从老年人使用的角度看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1、地面存在高差,不利于老年人安全行走和轮椅进出;2、地面材料过于光滑;3、厨房的设备和布局不能适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4、卫生间中缺少必要的扶手;5、洗浴设备不能满足老年人安全使用的需要等等。

那么中国住宅厨卫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

1.双厨将成为主流

在近一两年的新项目中,双厨的设计开始出现,发展商及建筑师将住户改造的意愿纳入设计中,一些项目将此称为中西厨房。中厨即为油烟大的热炒间,可用门隔开并对外有窗,西厨则是制作冷餐,使用微波炉、电饭煲操作的场所。

2.卫生间需要干湿分离和弹性分隔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入浴行为的日常化,将浴室作为湿空间单独分离出来将变得十分必要,卫生间干湿分离、小间化将是一个必然趋势。

另一种可能的趋势是,卫生间以轻质材料分隔使卫生空间的重新划分和弹性增加成为可能。如将紧邻卫生间的部分空间在必要时方便地改为卫生间。此外,空间的弹性分隔也是为新功能的增加预作准备的需要。

3.厨卫的整合设计将受到重视

住宅厨卫是住宅中科技含量最高、涉及面广、需要各工种配合、综合设计的部位,所谓整合设计就是从整体出、全面考虑,注重长久的综合效益。

因此,厨卫设计中各种管线必须进行统一设计,统一协调,统一施工,不得以各自的特殊性破坏整体布局。管线应集中、隐蔽,设立集中管井、管道夹墙或管道间,使压力管线尽可能集中布局,并且方便检修、更换、计量。

暖气布置应考虑不妨碍厨具和洁具的布置为主,此外在厨房中应注意避免切断流线,在卫生间中应尽量放在不妨碍行动的位置以避免造成烫伤。

便器的排水口距墙的距离必须标准化,以提高产品的互换性、适应性,方便设计、施工及住户选用。

4.设置设备层以适应厨卫的更新和灵活布置

今后住宅建筑的结构体系将越来越坚固,而内部户型隔墙划分和设备更新越来越频繁。占建筑费用1/3以上的结构部分如因不能适应改变而被摧毁将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5.重视厨卫的通用设计

这里所说的通用设计,指的是在考虑适合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别人群使用的同时,也适合或不妨碍正常人群的使用。住宅中的厨房和卫生间是典型的需要通用设计的空间。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消除厨卫与相邻地面的高差。

②设置必要的安全装置。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下降,感知危险和自我保护的能力相应降低。对此,需要通过设置必要的安全装置来加以弥补。

③橱柜布局应兼顾坐轮椅者的使用。

④卫生间中应设置扶手。卫生洁具旁均应根据受力的关系在合适的位置设置扶手,并应特别注意使可扶物之间具有连贯性,以免老人在途中因无处扶靠而发生危险。在暂无设置扶手必要的住宅中也应在墙内安装预埋件,以便在需要设置时可以方便地安装。

⑤浴盆的外侧边应加宽,便于老人以坐姿进入浴盆。在浴盆外设置淋浴空间及坐凳,以避免在浴盆内滑倒。

6.追求人性化设计

①注重舒适性,使设备和器具的设计更加符合人体工效学的要求。

②注重健康性,使采光、照明、通风、换气和采暖等条件得到改善。

③注重安全性,使用绿色环保材料,注意防滑防燃,设置必要的安全警报系统。

④注重方便性,如厨房和卫生间的储藏会分类更细,设置的位置更便于人使用。

老人住房设计范文7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养老地产;老年宜居房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137

随着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特大城市正经历由地域性中心城市向移民城市转型的过程,城市的发展面临诸多新问题。老年人生活质量保障已成为社会公共保障领域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老年人所居住宅都是按照中青年健康人群需要设计建造,未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起居的特别要求,因此,在超大城市,如何有效推动开发建造针对老年人居住需求的老年宜居房及设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1超大城市老年人口规模和空间分布

11超大城市总人口规模和变动趋势

我国超大城市指市区的非农业人口(常住人口)总数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首批成为超大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等六市。首批超大城市当前都存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地方政府希望控制人口总量,但是比较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6大城市常住人口增长率远高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和上海最为典型。2010年北京全市常住人口19612万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了6043万人。2000―2020年北京市总体规划期望,将2020年的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但是,2014年北京市统计公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已达21516万人。上海2010全市常住人口为230191万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了6281万人。2000―2020年上海市总体规划拟将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然而,到2014年年末,统计公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总数已达242568万人。各市的统计数据清晰显示我国人口分布仍处在向超大城市集聚阶段,超大城市对人口的引力还将持续相当时间。纵观全球,以大城市为核心形成大都市区的地域空间模式是发达国家城镇化的主流模式。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的纽约、芝加哥,韩国的首尔、日本东京、英国伦敦等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普遍形成了大都市区。[1]

12我国超大城市老年人口规模和变化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以上的人群;我国实行健康档案以来对老人的定义是65岁以上的老人。我国超大城市老年人口基数大,2000年以来,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户籍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更大。以广州为例,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237783人;占常住人口的974%;65岁及以上人口为840870人,占常住人口的662%;同2000年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6%。截至2013年年底,广州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33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598%;市民政局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广州市老龄人口还将以每年04%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老龄人口将达17507万人,人口老龄化比例将达1878%。

13超大城市老年人空间分布特点

谢波,周婕 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例研究大城市老年人的空间分布模式显示:各城市的老年人空间分布呈典型圈层特征,中心城区老年人口密集,老龄化程度高[2]。广州市老年人分布集中区域和密度分析结果(见下表)显示:广州市60岁及以上人口主要分布在海珠、越秀、白云、番禺、荔湾等五区;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等中心城区老年人口密度均超过1000人/平方公里,其中越秀区老年人口密度更高达535027人/平方公里。

2超大城市老年人自理能力和养老模式分析

21老年人自理能力强

年老是绝大多数人要经历的人生过程,家有老人也是大多数家庭要面对的现实。老年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按年龄划分通常分为青年老年期(60-69岁)、中年老年期(70-79岁)、老年期(80-89岁)和长寿老年期(90岁以上)等四个阶段。我国超大城市现处于青年老年期和中年老年期这两个阶段的老年人口比例大,老年人生活自理率高,大多数老人在相当长时间内能享受基本健康、自助为主的生活。以北京为例,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2344033人,其中60~64岁714676人,占老年人口比例为3049%;65~69岁490801人,占比为2098%;70~74岁480818人,占比为2051%;75~79岁368963人,占比为1574%;80岁以上288775人,占老年人口比例仅为1232%。2010年老年人健康和自理能力抽查238360人:其中,健康人口95855人,占比为4021 %;基本健康102345人,占比为 4294%;不健康、能自理29728人,占比为1247 %;不能自理11432人,占比仅为48 %。

22我国超大城市养老模式确定的过程

为应对老年人口基数大,经济实力有限、家庭小型化、空巢化、老人自理能力等基本市情,2009年,北京市下发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率先提出了9064养老模式:规划到2020年,北京实现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逐步建立起集中照料服务与社区居家服务互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老年福利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其他超大城市的老龄化特点及经济条件与北京市趋同度高,因此,9064养老模式迅速得到了各市的广泛认同,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已成为全国各超大城市养老模式的共同选择。

3老年人居住现状和养老地产的发展

31老年人居住建筑的研究成果和老年人所居住房的现实

老年人,由于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中或在社区活动,对住房的依赖和功能的要求与年轻人大为不同,房屋的空间布局和设备设施安装只有经过特定的设计和施工,才能建成适合老年人居住需求的老年宜居房。我国老年人相关建筑的设计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1999年出台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2003年出台了《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2004年出台了《老年人居住建筑图集》;但是这些成果只在新建养老院时得到了应用,直到今天,绝大多数老人还住在按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为对象设计的住宅中,室内外通道、垂直交通、厨卫浴空间、照明、安全报警等都不能满足老人的生活需要。

32老年人现居住房适老化改造的现状

由于财力、生活习惯、医疗、自理能力等多种原因,绝大多数老年人愿意在现居住房中养老,为了满足老年期居住安全、便利和舒适的需要,对老年人居家养老的住房进行适度、适时的改造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当前全社会对住房适老化改造重要性认识不够,适老化改造项目启动艰难:以广州加装电梯为例,20 世纪 80~90 年代广州市兴建了大量7~10 层住宅,约五万套高层建筑没有安装电梯,随着住户年龄和财富的增长,加装电梯的呼声高涨,2012年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试行办法》,但是,加装电梯实施起来仍困难重重,广州市社科院调研数据显示,至2014年年底,已实现加装电梯的住宅仅约千套。

33养老地产开发现状

当前不少房地产开发机构和险资开始涉足养老地产,截至2014年全国已有80多家房企进入养老地产领域。但是,现阶段养老地产开发理念上存在产品和产业之争,开发实践仍停留在起步阶段,市场上的养老地产项目产品种类少、目标客户窄,与老年人的现实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市场上的养老地产项目主要分两类:一是建设养老社区或养老公寓;二是在大型居住区中开发养老组团;客户群均为中高端富裕老人,项目选址在远离城市中心的新区。新建小区配套建设的附属养老设施2014年起才在北京市开始试点;市面上大量改善型户型建筑面积虽能满足三代同堂的需求,但室内平面、立体交通设计没有考虑老人的日常起居需求;既有社区周边插建老年人服务设施,全国尚未见成功案例。

4养老设施需求和供给分析

41老年人集体活动需求大,制度安排不足

我国各城市都出台了老龄事业规划,提出了老龄事业的发展相关指标,为老年人参与文体、娱乐、学习、互助等集体活动做出了制度安排,以广州市“十二五” 老龄事业规划提出的发展指标为例:“十二五”期间广州市参与文体活动的老年人比例达到60%以上;每个社区建立和健全一支老年人志愿者服务队伍,老年志愿者数量达到老年人口的10%。到2015年,建成市、区、街、社区四级网络全覆盖老年大学,老年人入学率达到10%以上。分析广州市的发展指标,老年人参与文体活动比例不够高,老年人志愿服务队在老年人中影响力弱,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惠及的老人还很少。

42养老专业服务需求大,供给严重不足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退化,需要一些专业养老服务才能帮助老人正常生活。专业的养老服务主要包括:便利、快捷的生活照料、卫生清洁、送餐服务、文娱活动、日间托老、医疗护理、心理疏导、康复保健、信息支援、紧急救助等。2010年广州开始试点建设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和日间托老机构,在街、社区建设星光老年之家,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平安通”紧急呼援服务系统。但由于融资、用地、人员三大难题,养老服务设施的数量严重不足,布点与服务人口分布匹配度不高,全市只有少量特定老人才能受惠。

43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用房不足的原因

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用房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社会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处在起步阶段,2011年年底国务院下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社区养老层面重点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新建小区要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建配套实施方案。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各地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各地已有将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的意识,但是人均用地指标是否科学够用、用地指标落实到养老服务设施的设置标准还有待各地深入研究论证。2014年1月,广州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修订)出台,广州市规划局认为“拔高”了社区公共服务设置配套标准,自评领先于全国其他城市水平。但是街道级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明确提及老年人使用的服务设施仅有三处,分别是每35~10万人设老年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300~500平方米;每35-10万人设文化站,建筑面积2000~2500平方米,其中应专门设置老年人、青少年、儿童活动场地;每3~5万人设老年人福利院,建筑面积2700~4400平方米,按千人25个床位控制规模。对照广州市人口老龄化比例和发展趋势,该设置标准考量过于保守,指标明显偏低。

5超大城市老年宜居房及设施可持续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1)当前超大城市老年人的居住条件和养老服务水平远不能满足需求;老年宜居房及设施的持续开发必须调整新建项目、改建项目比例结构,加大中心城区旧住宅适老化改造的力度,提高中心城区的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水平;落实新建小区老年宜居房及设施的配建指标。随着时间的流逝,现时新的小区会变旧变老,区内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来源结构和居住意愿也会发生变化,老年人所居住宅及社区养老设施的改建必然是持续和艰巨的任务。

(2)中心城区在医疗、交通、生活氛围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必然吸引老年人群集聚,老年人、准老年人相对集中居住的小区适老化改造应结合老城区产业升级和城区更新,为老年人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和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适老化改造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而且还能刺激消费、培育银发经济、促进城市经济的多元发展。

(3)适老化改造成功的关键是有法可依,建议各地出台建筑适老化改造的法规政策,明确地方适老化改造的管理机构、责任主体、资金来源,确保改造工程质量和公开相关信息。养老服务业用房还可考虑利用区内闲置的商业地产和旧厂房;既有社区周边插建老年设施须出台专门的优惠政策;老年人住宅改造资金不足可探索向非营利机构转让部分产权的方式。

(4)地方主管城市规划、建设的部门应认真做好新建小区养老住宅配建比例、养老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用房规模设置标准的论证工作;新建项目审批时严格落实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标、用房指标;养老建筑及设施竣工验收时应对照老年居住建筑及设施技术规范严格把关。

(5)养老地产开发宜针对不同的客户群对选址、户型、档次、规模等多因素进行精细化设计,不断丰富产品线。养老地产项目投入使用后物业保值、升值关键在于养老专业服务的运营和管理水平。

6结论

我国超大城市经济和人口集聚效应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超大城市老年人口的来源结构将日趋复杂、老年人的居住和活动意愿正处在剧烈变动中,推动老年宜居房及设施可持续开发,提升老年人的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是养老服务的主要目标。建成“老年友好型城市”、老年宜居社区的关键是对老住宅、老居民区进行适老化改造,老年宜居房及设施可持续开发需要前瞻的顶层设计、可行的政策指引和不断地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老人住房设计范文8

关键词:老年住宅便利可达性宜居空间安全性修身养性

我国目前正在逐渐步入老龄化国家,老年人人口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每个家庭都有需要赡养的老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中把60岁以上的老年称之为老年人,按个人身体情况老年人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生活行为完全自理,不依赖他人帮助的自理老人;生活行为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设施等帮助的介助老人;以及生活行为依赖他人护理的介护老人。根据调查研究,不管是那种类型的老年人都愿意选择在属于自己的家里养老,而不愿意去养老院、托老所等场所去养老。因此,我们要尽量设计出一个舒适的、安全的、易于修身养性的居住场所。

1. 老年住宅交通的便利可达性

老年人的活动范围一般是以家为行为活动核心的,但是也会有一些社交与活动,而且会是好多老年人聚在一起的活动。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将老年人的基本交往活动圈的半径设定为180~220m,以便符合5分钟的老年人出行距离,但是就目前出现的老年居住小区而言,要适当的扩大邻里交往圈,控制其半径不大于450m,以适于老年人10分钟的疲劳极限距离。

老年人的身体比较脆弱,会突发一些疾病,因此老年住宅所在的小区附近应该有便捷的道路系统,以便突况发生时,能及时的将老人送到医院。

2. 老年住宅的宜居空间

老年人的住宅应该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特征以及生活习惯以及生理、心理的需要设计安排,其空间布置要简洁大方,并且要实用。因此,老年住宅中的起居室,卧室,厕所以及厨房的空间布置都要给予充分的思考、设计。

2.1老年住宅的起居室

由于老年人身体的不方便,起居室是他们经常活动的地方,因此老年住宅中的起居室设计的要稍微大一些,以供老年人在起居室中做做简单的运动,还可以在子女回来的时候,子女儿孙可以在这里相聚,享受子孙满堂,其乐融融的时刻。老年住宅中起居室的朝向直接影响居住者的健康,应力争保证良好朝向,即朝南布置。

2.2老年住宅的卧室

老年人的卧室要能够得到足够多的阳光,充足的日照有助于对居室进行阳光消毒,强化室内空气质量,满足卧室内卫生保健需要。有了充足的日照,适宜的大小也是卧室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老年人的卧室大小要适宜,为老年人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休息场所,一旦老年人生病了,也有足够的护理空间。

2.3老年住宅的卫生间

卫生间主要包括盥洗、便溺、洗浴三种功能,卫生间可以说是老年人在室内使用的频率最高的地方。卫生间的位置安排要考虑是否从卧室可以方便的到达,由于老年人多数有“夜起”的习惯,厕所离卧室太远的话不利于老年人的使用,因此,卧室与卫生间要有短而直接的路线,以缩短老年人的行走距离。

老年住宅中的卫生间要有足够大的尺度,要充分的考虑到老年人可能会需要照顾人保护或帮助,设计时预留出这些行为动作的空间。可能有的住宅设计中为了防止卫生间中的水溢出,而在卫生间内外做一个高差,这种做法在老年住宅中是不可取的。为了解决溢水排水的问题,可以采用有溢流排水的卫生洁具,比如说浴盆边设线形排水地漏。

卫生间内应设有扶手的座便器,门应做外开式或侧面推拉式,以保证内部空间便于轮椅进入;厕所的门应该可以内外双锁,以便有紧急情况发生时,他人在外面可以进去施救;浴室、厕所或寝室等都要安装通向外面的安全电铃,遇紧急情况时可从外面打开门。

2.4老年住宅的厨房

厨房在老年住宅中的设计不能被忽视,标准的厨房操作设备常常给老人带来麻烦,不利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做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老年人的人体工程学。厨房内的储藏空间的位置要合适,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便于老年人的日常使用。厨房内的采光要充足,足够的采光可以使老人在厨房中做饭时不那么吃力。厨房中最好有能朝阳的窗户,而且窗户的形式和高低都要考虑老年人的使用方便。

老年人的厨房还要考虑视线通畅,这样能给做饭时的老人以心理的安慰,要是有什么突发事件,也能够及时发现,以便加以抢救。老年住宅中的厨房与餐厅直接也要有短且直接的路线,甚至可以考虑就老人两个人就餐时,直接在厨房就可以了。这样的设计大大方便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3. 老年住宅的安全性

老年住宅内总会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需要加以注意。

3.1老年住宅中的装饰材料

选用的室内装饰材料应该没有太大的刺激性气味、防污染、防火阻燃、对人体危害性不大的环保材料。硬质光滑材料,如磨光石材,不宜用于老年通行的铺地面料。在厨房,卫生间等容易滑倒的房间中应布置防滑条或是采用防滑材料铺设。

3.2老年住宅的“倒角”处理

老年人活动不是很灵敏,容易撞到或是摔倒,为了避免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被撞伤,老年住宅中的墙角应该导成圆角或是在能与人体经常接触的高度上换成软质的材料。同理,老年人住宅中所选用的家具以及其他陈设物件均不能选择棱角分明的,而是要选择倒有圆角的,以保证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安全。

3.3老年住宅的防火安全

防火安全是老年人住宅中应该重视的问题,尤其是预防电火灾的发生。电源的安装以老年人能接触到为主,不宜过高或过低,避免因不小心或反应迟钝触电而发生危险。室内的其他开关要选择带有显示功能的开关,便于老年人夜间使用方便,不会发生触电的危险。

4. 老年住宅应利于老人的修身养性

人活到老,操劳了一生,奉献了一生,到年老的时候应该去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因此,在建筑设计时除了要考虑老年住宅的空间安排合理、实用安全,还要充分的考虑老年住宅中室内布置是否适合老年人的生活。

4.1老年住宅要满足其心理需要

老年人住宅中的室内应该选择白色或是淡米黄色为主色调,而不宜选用黑色调,黑色不仅是淹没色,藏污纳垢,难辨脏洁,而且黑色与黑暗相联,是一种失去希望丧失信心的色彩,对老年人不利。老年住宅中,应该有大面积的玻璃窗,使房间内拥有大量的阳光,而且利于自然通风,透过窗户远眺,让老人能够很好的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尤其是在北方的冬季,阳光透过大面积的玻璃窗,可以提高室内温度,让老人觉得更加舒适。

4.2老年住宅要满足其性情需要

老年住宅应该有一个书房或是一个花房,一个阳台,这样的空间是老人喜爱的活动场所,也是老人的精神寄托的场所。这种空间需要设计的大小合适,每天都有充足的光照,并且有着良好的自然通风系统。在这个空间中,老人能够很愉悦的消遣每一寸光阴。

5. 总结

俗语讲得好:“老小孩,小小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老年人和小孩子是需要同等的关爱与呵护的。但是就当今我国的情况来看,对儿童的关爱比对老年人的关爱要多许多。好在我国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远在古代,书法家朱熹写的一个“孝“字很经典,上部酷似一个仰面作揖的老人,后脑象猴头,意寓不孝之人是畜生。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尊敬老人善待老人的人受人尊敬,而虐待老人的人遭人唾弃。发扬我们祖先的优良传统,重视老年人的生活,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赡养老人的一些琐事,作为一个设计者而言,应该更倾心于探讨老年人住宅的设计是否得体。

参考文献

[1]陈从周《园林清议》[M]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12

[2] 张亚卓 《老年住宅室内空间设计》[M] 科技博览289-290

[3] 李金春 《老年人居室空间设计》[J] 《室内设计》二00七年第二期35-38

[4] 胡敏《创造安全舒适的洗浴空间——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者考虑》[J]《室内设计》二00三年第四期29-32

[5]李鸿烈《老年人居室环境设计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1.11.1

老人住房设计范文9

关键词:居家养老、老年住宅、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TU24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0. 前言

2014年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预计2020年将达到2.43亿,其中近一半老年人处于“空巢”状态。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以居家养老为主。那么居家养老模式是不是适合我国呢?老年人最希望的养老模式是什么呢?住宅怎么样进行设计更适合老年人居住呢?我们需要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1. 老龄化社会的养老居住模式

1.1 发达国家的养老居住模式

19世纪发达国家就已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对于养老居住模式也是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在养老居住的建设方向上,也经历了从“医院养老”到“设施养老”再到“住宅养老”的转变过程[1]。

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之初,人们普遍认为养老最大的问题在于“生病―治疗―护理”,于是政府大量的建造了一些医院。但是,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重,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医院床位紧缺,政府用于这方面的支出太高。养老模式从“医院养老”转为了“设施养老”,但随之发现,老年人长期居住在养老机构内,每天接触的都是同龄人,缺乏与不同年龄层人的沟通与交流,生活缺乏激情与生气,他们更愿意居住在社区内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在社区内部有会所、图书馆、超市、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老年人可以自主选择,参与社会活动,更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发达国家养老模式从“医院养老”到“设施养老”再到“住宅养老”的过程表明,对于老年人来说,养老问题不单单是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他们的精神需求。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老龄化社会是指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数的比例大于10%,或者65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数的比例大于7%。据统计2014年,我国老年人数量占总人口的14.9%,早已超过我国人口的10%,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将加快,老年人的数量将继续增长。

1.3 我国的养老居住政策

当前,我国政府确定的养老模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首先,是经济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的主要任务是促进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医疗机构用于养老是不切实际的;如果让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进行养老,那么老年人的家庭需要向养老机构缴纳一定的费用,这对中国现在的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也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

其次,和我国的老龄化现状有关。我国老龄化的速度快,人口数量多。国家在短时间内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大量养老居住场所也存在一定困难,为了解决养老问题,利用住宅进行居家养老是比较可行的。

2. 现有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独生子女面临的挑战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很大一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如今这些独生子女就面临着养老的问题。2个年轻人面临着要照顾4个老人和1个小孩的任务,他们很难亲力亲为的照顾好4个老人,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4+2+1”模式的家庭结构所带来的养老问题。此外还有一部分老年人的子女在外地求学或者工作,常年不在父母身边,空巢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些空巢老人很难得到子女的照料。他们身体健康的时候还能自我照料,当他们生病年纪逐渐变大,他们的养老怎么解决?

2.2住房条件亟待改善

从住房条件来看,现在大多数老人还是居住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房子里面,这些房子大多为多层或底层住宅,比较破旧。由于是多层住宅,设计的时候都没有设计电梯,如果老人居住在3层以上的话,上下楼会不方便,特别是对于一些腿脚不是很便利的老人来说,上下楼便成了一大难题,所以更多情况下就选择不下楼。

其次这些老房子户型面积偏小,房间布置也不是十分合理,大多忽视了餐厅的设计。如果老人和子女同住的话房间就会显得非常拥挤;如果是老人单独居住的话,现有的户型面积是较为合适的。

此外,以前建设的小区绿化都不是很好,缺乏公共绿地,没有给老年人提供日常健身的场所。小区应该增加绿地面积,同时新建一些服务老年人的公共服务设施,像老年活动室、医疗保健站等。

3. 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住宅设计要求

3.1 安全性要求

老年住宅设计要从老人的安全、舒适、方便出发[2]。老年人随着年纪变大,腿脚变得不灵活,所以地面应选用防滑性能好的材料,尤其是厨房和卫生间;而且住宅内应尽可能减少地面高差,防止老年人摔倒。同时老年人神经系统退化,记忆力减弱,为了保证老年人的安全,是老年人在遇到危险情况下及时呼救,应该在室内安装煤气报警装置、漏电保护装置和紧急呼叫装置等。

3.2 功能性要求

老年住宅在设计的时候要要合理把握空间尺度,尺度过大,导致老年人的行走路线变长,增加滑到的风险;尺度过小,空间变得局促,老人行动不便,增加了磕碰的风险。此外,不论是起居室还是卧室、卫生间都要要充分考虑老年人身体健康正常步行时所需的空间和生病坐轮椅时轮椅的回转空间。同时老年住宅摆放家具时要考虑到老年人的使用方便要求,家具要简单实用,避免摆放过多家具产生空间拥挤。

3.3 健康性要求

老年住宅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卫生、隔音、采光通风等方面的要求,给老年人营造一个健康的居住空间。卫生方面,主要是指住宅在设计的时候要避免产生一些卫生死角,要确保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被打扫干净,尤其是卫生间和厨房,干净的居住环境是身体健康的一个前提条件。隔音方面,主要是指墙体应使用一些隔音性能较好的材料,给老人提供一个安静的休息空间,避免受外界吵闹声的干扰。采光和通风方面,主要指卧室和起居室要有好的朝向,因为老年人在卧室和起居室待的时间最长,所以必须要有好的朝向,这样才能保证采光要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养老是一个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养老模式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借鉴国外的养老经验及结合我国国情,我们国家已经提出了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建立舒适的居住环境是当务之急。老年住宅的建设对实现居家养老至关重要,为了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住宅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住宅的安全性、功能性、健康性、隐私性等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