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快速阅读培训课程集锦9篇

时间:2023-10-13 16:08:17

快速阅读培训课程

快速阅读培训课程范文1

21世纪所要求的阅读能力,一是会吸收信息,二是要吸收得准、快、多。为此,高中新课程语文阅读教材摒弃了传统教材不合时宜的东西,把培养学生快速判断、选择和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放在阅读训练的重要位置上。根据这一特点,在高中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试用了快速阅读法,效果十分明显。试验三年来,试验班的学生都具有了较优秀的阅读品质,班平均阅读效率由原来的220字/分钟提高到现在832字/分钟;在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中,班平均分为103.4字,及格率达100%,远远超过了非试验班。

在试验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快速阅读法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快速阅读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快速阅读法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按固定程式、高效率地读完指定的文章,然后完成相关的题目;老师只以仲裁者的姿态明确要求、公布时间、评价结果。这种训练方法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克服了过去那种读书漫不经心的现象,而且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培养了学生专注、勤奋、善思、上进的阅读品质。例如,在学习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一文时,我首先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各自记下所用时间,算出自己的阅读速度,然后要求学生在二十分钟内完成老师精心设计的10道疑解难题,各自算出自己的理解率和阅读效率,最后老师公布、分析、评价训练结果,表扬优秀,指明不足。为了强化训练结果,我又要求学生精读有关段落,每人至少提出一个质疑题,点名要求学生或老师回答。这样一来,学生思维十分活跃,提出不少颇具水平的问题。这种训练,拓宽了知识领域,充实了教学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大大压缩了授课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事实证明:快速阅读法从根本上克服了那种老师独霸课堂强塞硬灌的不良现象,扭转了那种老师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听得奄奄思睡的被动局面,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快速阅读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的人,快速阅读法,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它根据阅读规律的学生的阅读实际,指导学生按照七个基本点进行固定程序阅读,经历“定向(七向)阅读思考解难”四阶段,促使学生记忆力、感知力、想象力、思维力、语言操作能力快速发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这样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把阅读的方法交给学生,真正体现了叶圣陶老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同时从文章的标题、作者、文章出处及出版时间、文章的基本内容、文章所涉及的重要事实、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和有争议之处(包括自己的不同看法)、文中新思想及读后的启示等七个方面快速阅读、快速思考、快速解难。这样有了一个阅读的大致模式,以后学生阅读起来自然就轻车熟路、得心应手,效果自然也好得多。

三、快速阅读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快速阅读培训课程范文2

一、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提出

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面。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发和培育学生阅读的内动力(即广泛阅读需求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生才能不断地“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的“教学建议”是:“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学生自主审美体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自身个性化的阅读,而非教师的一叶遮百树的模式教学。而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已经成为现今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科学理念。

从语文教学的任务来看,中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发展语文的应用能力,而这种应用能力之一就是提高和发展阅读能力。

二、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途径

1.培养学生阅读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进行阅读训练不可缺少的智能因素,也是达到阅读目的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法。想象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而阅读中的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即读者按读物中的描述在脑子里构成的想象。这种再造想象体现着学生的知识能力、个人生活阅历和丰富的联想能力,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必要途径。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何等的重要。语文的阅读教学,可以从多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培养学生系统化认知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把零散的、无系统化的知识组织起来成为系统的知识结构。系统稳定的认知结构是顺利地吸收新知识、促进知识迁移的有利条件,因为新知识只有在与旧知识的联系与比较中,才便于接受和贮存,新知识的输入又补充、调整、更新着原有的认知结构。所有认知的系统化,是进行阅读能力训练与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

3.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1)分析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练习把整篇文章分解成为几个部分、几种因素,然后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分析的训练,例如分析段落结构、分析思想内容及文章特点等。分析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文章有具体、细致的了解。坚持有计划的训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

(2)综合训练与分析训练正相反,在分析训练的基础上,把文章的各部分、各个方面或各种因素联系起来,以获得整体的本质的认识,这就是综合。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在山的那边》,诗中分析了一节的内容:寻找海而失望、沮丧的心情;二节内容:妈妈用“信念凝成的海”鼓励着我战胜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综合起来学生便理解了妈妈用“海”这个理想给我设定了一个人生的理想,正是这种理想,鼓舞着我战胜人生中的各种挫折。分析与综合常常是结合起来进行的,人们通过分析与综合,对文章的理解会逐步加深,从而达到统摄全篇的目的。因此在阅读训练中我们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一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速度,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二是提高学生做阅读题的效率。现在的各种测试题布置了大篇幅的阅读题,如不提高阅读速度,学生极有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测试题内容。所以教给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阅读能力的好与否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掌握了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说,语文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文同 加强阅读教学,提高语文素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

快速阅读培训课程范文3

一、采用自上而下模式,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速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任务。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处于陌生状态的基础上。因此,在学生初次接触阅读课文时,应该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快速的阅读习惯、提高其快速阅读理解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是:

1.导入启动,认知预备。教师可以借助标题讨论、图片评说、文化背景介绍和生活体验等方法导入,激活学生相关的知识网络,使学生产生阅读欲望。

2.快速阅读。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组读法、查读法、略读法、跳读法等快速阅读方法。

3.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做笔记、填图表等检测形式。经过初读课文及完成表层信息捕捉问题后,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认识,阅读速度也得到训练。然而,阅读包含两个阶段:一是辨认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阶段;

二是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译码的理性认识阶段。因此,再读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采用交互作用模式,侧重培养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交互作用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综合能力起关键的作用。借助形式图式模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文体思路,了解各种不同体裁的课文的结构特点。综合利用修辞图式、内容图式、语言图式来指导二读课文,对提高学生阅读综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细读课文。可采用全文阅读、逐段阅读、合段阅读等阅读方式。

2.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讨论题、选择题等检测形式。

3.阅读析评。可采用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或师生一起讨论归纳等双边活动形式。

经过二读课文及完成一些深层阅读理解问题后,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吸收信息或利用所获得信息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阅读是为了吸收信息,吸收是为了表达。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应只停留在输入的层次上,应该使语言输入(听与读)和语言输出(说与写)之间产生一种平衡。

三、采用自下而上模式,侧重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自下而上模式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最小的单位——字母和单词(从底或下层)识别开始,逐步弄懂(在顶或上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在完成二读课文之后采用自下而上模式深化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必然要求。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归纳知识。可引导学生按语言单位来分类归纳;也可按段落顺序或情节内容来归纳排列。

2.深化知识。可介绍一词多义、词与词区别、长句分析和逻辑纽带等拓展性知识。

快速阅读培训课程范文4

关键词:学生;英语;快速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71

英语阅读能力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必备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英语教学中,快速阅读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学生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偏重于词汇和语法学习,习惯于慢读、精读,其结果是学生的阅读速度慢,阅读的书籍少,吸收的信息量小,知识面窄,不能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到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重要性。

一、学生阅读速度慢的原因

要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法,分析阅读速度慢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为快速阅读扫清障碍。

1. 逐词阅读,视幅小

根据阅读理论研究,阅读时,眼睛要跟着文字连续运动,它们必须不时地在某一字上短暂停顿,把看到的文字符号传入大脑,才能进行解码理解,这种停顿称作眼停。每次眼停时,眼睛所能看清的字数多少称为视幅,它决定着阅读速度的快慢。阅读时,眼停次数少,视幅宽,阅读速度就快。

2. 回视频繁

阅读时,眼光返回到已经读过但未读懂的词、句、段上面,称为回视。多次回视必然需要增加阅读时间,造成阅读速度慢。

3. 有声朗读和无声朗读

不少学生阅读时嘴唇嚅动,不自觉地小声朗读;有的人虽然嘴唇和声带没有活动,但在头脑中始终清晰地读出并听着每一个词的发音,这称为无声朗读或心读。

4. 词汇量小,边读边查

学生因阅读速度慢,阅读的书籍材料少,掌握的词汇量仅仅限于课堂中学到的,词汇量少,阅读时自然会遇到许多生词,一遇到生词,就停下来查字典,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都会大受影响。

5. 母语的干扰

学生阅读时,由于不能直接理解英文,习惯于借助母语帮助理解,往往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把句子逐句译成中文加以理解,阅读速度因此减慢了许多。

6. 文化背景知识差

阅读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将自己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与阅读材料中的文字符号联系起来重新进行编码的过程。许多学生缺乏英美国家各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阅读时不能很好地理解,不得不反复回视、细细思考,必然会减慢阅读速度。

二、解决阅读速度慢的基本途径

1. 使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必要性

随着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学习者的主观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要求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使之积极主动地思维。学生对快速阅读是否重视,学习态度是否端正,与教师是否主动配合,这些都直接影响快速阅读训练的效果。所以,在开始训练前和训练中,要反复向学生讲明快速阅读的重要性,介绍国外快速阅读受到普遍重视的情况,使他们认识到:读速慢就不能掌握丰富的知识,工作效率低,无法适应信息密集、激烈竞争的时代要求。学生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训练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2. 使学生明确阅读速度与理解的关系

理解是阅读的最终目的。它包括对文章的字面意思理解、推断性的理解、评价性的理解和欣赏的理解。要达到这几个层次的理解要求,阅读速度快了是否影响理解呢?长期以来,学生只是精读课文,总是习惯于慢读、精读,认为读得慢,才能对每一句正确理解,对全文的理解才深。但是快速阅读的教学实践证明:“速度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读速快的人,善于掌握和运用阅读技巧。视幅宽,按意群理解,容易抓住中心思想,答题准确率高,因而乐于多读书。而读速慢的人,读得少,词汇量小,知识面窄,在阅读时不能运用阅读技巧,理解困难,所以很少能在阅读中取得乐趣,不愿多读,形成恶性循环。在训练前,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这一辩证关系。

3. 教师的指导和训练

在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时,教师首先要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阅读材料,材料要偏易,生词量不可超过3%,同时应注意读物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其次,教师应制定合理的训练目标,有计划地传授各类快速阅读训练,使学生阅读速度和理解正确率逐步提高,并使学生从自己进步中受到鼓舞,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进行训练;此外,教师还应根据计划,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定期进行检查并给予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三、快速阅读的训练方法

1. 视读训练

首先是视读字母。视读时,眼睛注视每一行中间的字母,尽量能够多看到一些字母,但不要左右移动的目光,看清左右字母,然后目光直接移动到下一行的中间字母,以此类推,做完整个练习。每天可练习几分钟。其次是视读短语。让学生目光一次视读一个短语,理解其意思,接着迅速从许多短语中找出某个短语。最后是视读句子。教师先在段落的关键词上划线,让学生通过掠读,加快阅读速度,找出关键词,来理解句意。还可以在快速阅读中,让学生自己找出关键词。

2. 默读训练

默读是最基本的快速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在阅读时不发出声音,不受语音和朗读的约束,眼睛快速浏览文字,边读边思考,不断向自己提问,并从读物中找出答案。

略读是一种有效的快速阅读的方法。阅读时视线快速扫视文字,注意抓住关键词、主题句。迅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对其繁琐的细节描写、背景介绍等不重要的部分略去不看。略读能帮助读者快速从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积累资料,扩大各方面的知识积累,并且能节约大量时间。查阅也是一种快速阅读的方法。其方法是带着问题从阅读材料中寻找答案。如时间、地点、人名、地名、数据等。

4. 理解性阅读训练

理解是阅读的关键。有些阅读材料不仅需要了解大意,找出某些信息,还要理解主题思想和一些词、句、段的细节。进行快速理解性阅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了文章题目、插图、首尾句后,预测文章大意后再阅读。

5. 课外阅读训练

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仅仅靠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教师还应根据学生水平给他们布置适量的课外阅读任务。向他们推荐一些兴趣性和知识性强、内容广泛的阅读材料,并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加以指导。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阅读时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计划地传授快速阅读技巧与方法,配合训练,加以指导,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快速阅读培训课程范文5

关键词:方法导航;速度保量;思维保质

默读讲究的是既对又快,因此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我在对我校高段学生的默读能力,即对学生的默读方法、速度和思维能力,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就高段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我谈谈自己的反思。

一、默读――方法导航

默读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教给学生方法,要让学生明白如何默读。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并不是不想默读,只是不知道怎样去默读,缺少默读的方法。因此,导致他们不会默读。对学生的默读方法培养,我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学生知晓什么是默读。我给学生讲清什么是默读,并且默读要做到“三不”:不动唇、不发声和不指读。

第二步,心理学训练。学生默读方法的训练,光说还不行。我在实验班集体采用了“舒尔特表”对学生进行了训练。在训练时,我将数字改成汉字,将一句话中的文字打乱顺序,写在格子里,用幻灯闪现,在规定时间内,要学生写出来。

二、默读――速度保量

默读能力的培养,速度很重要,它是学生默读保证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高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训练好学生的默读速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的默读速度培养,我采用了分阶段进行,由易到难的方法。

首先,给文章出一定数量、难度不大的题,给孩子一定时间,看最快能回答多少问题。比如,在教学《将相和》这课时,我出示了“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这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在六分钟完成。通过观察,在三分钟的时候,班上有9个学生勾画出来了,正确的6个人;在六分钟的时候,有30个学生勾画出来了,正确的20个人。与没有训练之前相比,有一定的进步。在教学《梦想的力量》时,教师出示了“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的句子,这个问题有四分之三的学生在五分钟内找到了答案,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速度有了进步。通过不断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不断加快。

其次,进行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默读的质量。

我在进行训练时,将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作为一个重点训练项目。在上《一夜的工作》这课时,我出示要求:默读课文,画出点明中心的句子。大部分学生在两分钟就将句子找了出来。从这次的教学可以看出,默读能力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会有提高。默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很有帮助。

三、默读――思维保质

默读最重要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理解能力。我在训练中一步一步、由易到难地进行训练,学生在训练中默读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对学生的默读能力培养上,我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训练重点,在每一个阶段都有贯穿。第一阶段是对学生归纳自然段的训练,第二阶段是对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第三阶段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训练。在默读时,我们指导学生用浏览法、跳读法、勾画法和品味法,培养自己的默读思维能力。在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我出示了一个学习要求:默读课文,分别画出表现劳苦和简朴的重点语句。这里我运用了浏览法和勾画法,让学生找出反映品质的句子。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六分钟的时候将相关的句子勾画出来。从这次勾画中,我看出学生在边读边想上有了进步。学习《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时,我出示了一个学习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在这里,我运用了浏览法、跳读法和品味法。四分钟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将问题的答案勾画出来。从学生的默读可以看出,学生的默读思维能力有很大提高。

我在对高段学生的默读能力培养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我研究是指向学生的默读能力培养,我研究重在教给学生的默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默读速度和默读能力。但在研究中我发现,作为默读,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默读需要时间。我研究主阵地是课堂,而课堂的时间有限,使学困生在课堂上默读的时间不够,导致了他们默读的质量欠缺。

2.默读需要持之以恒。默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两三天的功夫,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从低段抓起,在课内和课文花费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

快速阅读培训课程范文6

【关键词】阅读问题 阅读速度 阅读策略 阅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33-01

阅读理解是英语语言的四大能力之一,与聆听一起,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在论述英语技能的主次关系时,有学者(宋德生,2006)甚至把外语阅读能力放在首位,认为应该通过阅读为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为其他技能的发展立“本”。高中阶段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高考英语分值,体现了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对于英语比较弱的理科生。本文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来探讨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一、快速阅读训练前的问题

所谓快速阅读就是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的方法训练,在较短的时间里阅读大量的书报资料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了解和观察,发现理科生在阅读方面存在问题:

偏科缺乏阅读兴趣 ;词汇量少影响阅读速度;不良陋习阻碍阅读速度,如默读、回视,音读、查找字典等;缺少快速阅读策略,沈钟钟(2003)指出,由于缺乏高质量的阅读实践和阅读技巧:找读、略读、视读等快速阅读方法,学生不善于抓住关键词和主题句,不善于猜词悟义,不注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难以完成阅读任务,导致学生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二、快速阅读训练的策略

培养理科生快速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有效方法。学生快速阅读的训练过程运用到的技能顺序:找读――略读――视读――精读,其中主要提速的方法为找读――略读――视读。

1.找读(Scanning)

找读指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信息,如时间、地点、数字、人物等,是课堂快速阅读训练有效方法。

运用技巧:

(1)读题干,圈重点词,确定题型,猜测答案。

(2)读文章首尾段首尾句,了解大意。

(3)带着题干重点词快速找读,当找到重点词所在的句子,定位,标出题号,并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推理,选择正确答案,找读的任务就完成了。

2.略读(Skimming)

略读指以快速的速度阅读大量的材料,寻找字面上的主要信息,跳过某个部分,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意。

运用技巧::

(1)通读文章的起始段和结尾段。文章首段常有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或者文章主题,让学生对大意有初步了解;尾段往往是故事的结局或者写作意图。如:2011广东卷阅读B,首段开头:Can dogs and cats live in perfect harmony in the sane home?从主题句知道了文章写的是狗和猫和谐地住在一起。尾段最后一句:If cats and dogs can learn to get along, surely people have a good chance.作者用狗和猫的例子说明人类也应当学相处的写作意图一目了然。

(2)浏览一些与主题句和结论句相关的信息词等。阅读时,利用信息词for instance、first等词确定主题句,利用:therefore、in brief、conclusion等找到结论句,猜测作者的写作意图。

3.视读

纳托尔(Nuttall,2005) 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必须训练学生视读,以意群为单位阅读,而不是逐词阅读。

视读是无声的阅读,以意群为单位进行成组视读。意群是指一组具有相同意义相对独立的短语或句子,它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有利于对句子的整体理解。阅读时从一个意群迅速跳到另一个意群,把扫描的重点落在意群的重点词上。

三、快速阅读教学训练法

学生掌握了找读、略读、视读等方法后,进行快速阅读训练:

1. 反复阅读:陈莉萍(2004)提出反复阅读已经学过的文本可以直接提高阅读速度,对阅读理解能力产生间接的积极作用。

2.限时阅读:是阅读提速的另一种方法。Anderson(1991)指出,参与实验组的学生通过限时阅读训练后,阅读速度由原来平均每分钟101个单词提高到每分钟225个单词,实验证明,通过限时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而不会影响其理解。

训练步骤:

1.高考阅读材料,提速反复训练

以广东高考阅读材料为主,300词左右,第一次阅读60wpm的速度,运用快速阅读策略进行反复训练。首先让学生用找读――略读――视读――精读的顺序带着任务完成阅读,5分钟看完,3分钟做题,共为8分钟;第二次阅读,给学生限定速度为100wps,3分钟看完,2分钟做题;第三次后阅读,要求学生以150wps的速度,2分钟看完,1分钟做题。在这种反复训练中,逐渐养成快速阅读的意识,不断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自信。

2.拼图式限时训练,提高理解准确度

拼图式限时训练是指将一套英语客观题拆成两次限时训练。时间为周一、三、五限时完型+语法+信息,24分钟;周二、四、六限时4篇阅读,32分钟。 对于高三理科生来说,如果能在第一学期坚持限时两天做一套客观题,第二学期一模后1天一套客观题,拆成早读24分钟和晚上32分钟,是提高英语阅读速度和能力的最佳方法。

3.培养阅读兴趣,课外泛读限时

学者(元鲁霞,1990)认为,阅读速度主要是由头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决定的,因此训练速度不可能一下子形成,而是一项长期任务。

学者(何广铿,2011)提到,按新课标的要求,中学阶段的阅读量累计达到30万词,但中学的课外泛读却容易被师生忽略。

阅读的提高离不开长期的大量阅读,更离不开学生课后的大量泛读。平时要多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例如:我班学生122位经过了1年《21世纪英语报刊阅读》课外泛读后,能更快更准找出文章大意,阅读的准确率提高了。2014揭阳一模,阅读满分40分,5位同学得满分。优秀率25%,及格率65%。课外阅读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阅读速度,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总之,只有改掉阅读的陋习,养成阅读好习惯,熟练地掌握正确的快速阅读策略,并进行强化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准确度,从而整体提高英语水平,提高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1]Celce-Murica, M.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Difficulti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6 (16).

快速阅读培训课程范文7

   一、First–reading 采用自上而下模式,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哥德曼(Goodman)1971年提出的阅读理论模式。这一理论反对把阅读看成是对一系列词句的知觉,认为阅读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他们在文章中挑选和选择足够的信息来作出预测,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去验证他们的预测。按这个模式,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结合自己的预测,在文章中找出有关的信息,来验证自己的预测。该模式有利有弊,弊在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利,容易造成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然而,由于强调整体篇章理解,在阅读时采取跳跃式搜索、猜测等方法,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速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目前,中学生阅读能力在速度上与可能达到的指标相比普遍要低几倍,甚至十几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急需尽快获取各种信息资料,成倍提高工作效率与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能力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处于陌生状态的基础上,因此,在学生初次接触阅读课文时,应该采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快速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理解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引入题材。可采用设疑悬念、直观导入、故事导入等引入方式。

2、进行快阅。可向学生介绍组读法、察读法、浏读法、略读法、跳读法等快速阅读方法。

3、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做笔记、填图表等检测形式。

附SEFC Book IA Lesson 26 & Lesson 27 阅读理解问答题:

1) Which was the USA's strongest earthquakes ?

2) 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and 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homes in the 1906 earthquake ?

3) 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in the 1989 earthquake?

4) When the 1906 earthquake happened, how many metres did the Pacific

plate jump to the north ?

5) How many measures(措施) can we take in order to deal with

earthquakes ?

6) What is " The Big One"?

    经过一读课文及完成表层信息捕捉问题后,学生对文章有了肤浅的认识,阅读速度也得到训练。然而,阅读包含两个阶段:一是辨认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阶段;二是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译码的理性认识阶段。因此,二读课文,加深文章的理解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Second–reading 采用交互作用模式,侧重培养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语言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读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以文字符号形式输入的外部代码,再结合大脑中的内部代码(即图式)进行编解码认知加工,从而理解并提取信息的过程。根据鲁姆哈特(D·Rumelhart)1977年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式,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即是读者大脑中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认知加工交互作用的过程。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也可称为图式理论模式(the schema theory model)。按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构成阅读材料的语言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所讨论的主题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的体裁的了解程度。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大脑中的这三种图式与文章的语言、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结果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交互作用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综合能力能起关键的作用。借助形式图式模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文体思路,了解各种不同体裁的课文的结构特点。例如教"Earthquakes" 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文体思路是accidents--- causes --- solutions---- prediction。借助文章体裁结构帮助理解文章实际上也是一种阅读策略,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下一阶段完成重建语篇的表达训练。借助内容图式,教师可启发学生寻找或利用文章上下文线索去激活自己大脑中相应的背景知识内容图式。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回忆“板块学说”(plate tectonics)相关内容,将文章内容与大脑中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态度、写作意图及文章的“弦外之音”。语言图式在阅读理解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没有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就发挥不了作用。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提高学生识别文章中词、短语和句子的能力。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理解“shook”、“jumped”、“stay up”等在文章中的意思。这样做,学生读懂文章的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下一阶段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才会有基础。总之,综合利用形式图式、内容图式、语言图式来指导二读课文,对提高学生阅读综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细读课文。可采用全文阅读,逐段阅读,合段阅读等阅读方式。

2、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讨论题、选择题等检测形式。

3、阅读析评。可采用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或师生一起讨论归纳等双边活动形式。

附SEFC Book 1A Lesson 26 & Lesson 27阅读理解问答题:

1) What do the first three paragraphs talk about ?

2) What does the writer try to explain in the last paragraph of Lesson 26 ?

3) What does the writer intend to do in the first paragraph of Lesson 27 ?

4) Why does the writer mention "The Big One" ?

5) If we compare the 1986 earthquake with the 1989 earthquake, what can we find ?

6) If the 1989 earthquake had happened in the centre of town,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7) Why can't we stop earthquakes ?

8) Do you think that San Francisco is now in danger ? Why ?

9) How does the writer make each paragraph of the two lessons coherent (连贯的) ?

10) 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lessons ?

    经过二读课文及完成一些深层阅读理解问题后,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吸收信息或利用所获得信息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阅读吸收信息, 吸收是为了表达。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应只停留在输入的层次上,应该使语言输入(听与读)和语言输出(说与写)之间产生一种平衡。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以及题材信息重建语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势在必行。

    三、Post–-reading 采用自下而上模式,侧重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自下而上模式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最小的单位——字母和单词(从底或下层)识别开始,逐步弄懂(在顶或上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

    由此看来,阅读课教学既是一门阅读课,也是一门语言课。随着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化,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阅读理解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语言方面的问题。所以,通过阅读,可以学习语言知识,通过学习语言知识,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与语言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密切关系;另外,中学英语大纲规定,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在完成二读课文之后采用自下而上模式深化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必然要求。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归纳知识。可引导学生按语言单位来分类归纳;也可按段落顺序或情节内容来归纳排列。

2、深化知识。可介绍一词多义、词与词区别、长句分析和逻辑纽带等拓展性知识。

3、运用知识。口头上可采用命题发言、口述大意、复述课文、话题讨论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笔头上可采用改写、缩写、书面表达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

附SEFC Book 1A Lesson 26 & Lesson 27 读后重建语篇训练题:

1) Why do you think San Francisco are easily shaken by earthquakes ?

2) Give a speech on what we should do in order to deal with earthquakes.

3) Write a passage to report the 1989 earthquake in San Francisco.

4) Write a short article on the 1999 earthquake in Taiwan.

实践证明,把阅读课教学活动分成三个阶段,不同阅读活动阶段采用不同阅读理论模式以实现阅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恰当的。这种做法有以下主要特点:

1、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训练。在认知能力方面,快速阅读理解训练促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高度集中;深层阅读理解训练使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得到发展。在语言能力方面,各个阶段中阅读理解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尤其是阅读理解能力更得到了充分发展。在交往能力方面,同学们在老师引导下,在交流与讨论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最后得出认识比较统一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相互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凝聚力自然也就得到了培养。另外,通过重建语篇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将得到培养。

2、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方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阅读理解练习能给不同程度的同学提供体验成功乐趣的机会,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素质教育的整体性方面,这种教学设计主张适应各类体裁的阅读课文,挖掘文章的内涵和主旨,使各种有用信息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全方位开发学生的潜能。在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方面,这种教学设计克服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弊病,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发现,学会表达,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

快速阅读培训课程范文8

【关键词】初中英语 有效阅读 教学策略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英语教学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而且阅读能力的提高能为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从英语阅读中认识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为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综观历年的考试题型,阅读理解都是重头戏,在各级各类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值。不难看出这是社会的发展的必然,也是新时代对中学生的提出的要求。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新教材的不断改进,英语教师应以新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我认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转变阅读教学观念注重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不是纯粹地利用阅读材料来传授新知识,不是一个单词或一句话的解释,不是以掌握阅读材料中出现的新语言知识为最终目的。阅读是一种技能、一种手段,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世界。初中生的外语阅读学习在他们一生的外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东西,如果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我们只是把阅读材料简单地的拆开、分解和解析。那么,学生便会把阅读看成是对印刷符号的解码,将词汇结构作为理解的唯一前提,无论读什么文章,均采取同一种模式―细嚼慢咽、字斟句酌,自上而下、从词到句,甚至导致学生对某些语言形式毫无必要的“钻牛角尖”。教师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准确识别、捕获和运用有效信息,解决阅读理解中的各类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保证阅读质量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先决条件。初中生的阅读速度普遍较慢,无法独立读懂阅读课教材的内容,教师不得不在课上花大量时间讲解,以求按规定的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必须尽快培养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并为其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读的方式有出声阅读、默读和看读等。应该说,读和看有着质的不同。读的程序是“词形一词音一词义”;看的程序是“词形一词义”:看的速度快于读的速度。阅读时,有的学生习惯于读出每个词的发音,这是声读现象之一。出声阅读的方式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语感。但是,如果阅读活动仅停留在声读阶段,又会严重影响阅读速度的提高。因此,教师要训练学生从声读过渡到看读,培养起直接理解书面意义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强化阅读策略

阅读速度快的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大意优于阅读速度慢的学生。初中生的阅读速度要达到每分钟50―70个单词。为了让学生达到和超过这一要求,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以下阅读技巧训练:首先,可以考虑略读技巧训练,略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文章主体大意,辨别文体,以便于掌握文章结构。其阅读技巧是要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然后根据其特点去了解文章的主体大意,弄清楚层次与段落,找出段落的主题句,尽快掌握文章的中心主旨和文章的基本结构。其次,培养寻读技巧训练,寻读的主要目的是寻找某些特定信息,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再次,培养学生按照意群来阅读,意群阅读法是指以意群而不是以单词为最小阅读单位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它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有利于句子的整体理解,避免逐词阅读逐词理解。

四、注重课外阅读指导延伸课堂教学

课外阅读应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与延伸,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而丰富的知识、经验又有利于更有效地阅读。由此循环往复,阅读水平将逐渐提高,知识经验也将Et益丰富。就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学生必须将阅读活动从课内延伸至课外。阅读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课内,学生的阅读实践则太有限。课外读得越多,词汇复现率越高,对单词和词组就越熟悉,阅读的速度就越快,理解能力就越强,进而形成课内外阅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课外阅读应以兴趣性阅读为主,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自由,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阅读材料。这时的阅读,才是更具有真实意义的主体自我发起、自我体验和评估、自我丰富和提高的阅读,才是更高层次的主体全面参与的阅读。而范围广的课外阅读也是扩大背景知识的重要手段。课外阅读指导,应该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划层次进行,通过开展适量的读说结合、读写结合、听读结合等多样的活动,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经久不衰。阅读内容力求丰富多样,阅读方式要依体裁而变。

外语心理学家认为:阅读是一个认知和语言交际的过程,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通过探索和尝试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英语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快速阅读培训课程范文9

高中英语阅读课文具有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语言知识丰富等特征,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然而,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模式常常是单一的自下而上模式,教学方式只是把课文作为单纯向学生传授语法及语言知识的载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传统的阅读理解提问方式也常常停留在对所阅读文章的表层理解层次上。那么,如何借助这些课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水平呢?经过教学实践和不断尝试,笔者发现:不同阅读活动阶段,必须采用不同阅读理解模式以求不同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下面以SEFC Book 1A Unit 7 "Earthquakes" 单元阅读课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析。

1 First–reading 采用自上而下模式,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哥德曼(Goodman)1971年提出的阅读理论模式。这一理论反对把阅读看成是对一系列词句的知觉,认为阅读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他们在文章中挑选和选择足够的信息来作出预测,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去验证他们的预测。按这个模式,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结合自己的预测,在文章中找出有关的信息,来验证自己的预测。该模式有利有弊,弊在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利,容易造成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然而,由于强调整体篇章理解,在阅读时采取跳跃式搜索、猜测等方法,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速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目前,中学生阅读能力在速度上与可能达到的指标相比普遍要低几倍,甚至十几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急需尽快获取各种信息资料,成倍提高工作效率与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能力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处于陌生状态的基础上,因此,在学生初次接触阅读课文时,应该采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快速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理解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1 引入题材。可采用设疑悬念、直观导入、故事导入等引入方式。

1.2 进行快阅。可向学生介绍组读法、察读法、浏读法、略读法、跳读法等快速阅读方法。

1.3 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做笔记、填图表等检测形式。

经过一读课文及完成表层信息捕捉问题后,学生对文章有了肤浅的认识,阅读速度也得到训练。然而,阅读包含两个阶段:一是辨认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阶段;二是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译码的理性认识阶段。因此,二读课文,加深文章的理解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2 Second–reading 采用交互作用模式,侧重培养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语言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读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以文字符号形式输入的外部代码,再结合大脑中的内部代码(即图式)进行编解码认知加工,从而理解并提取信息的过程。根据鲁姆哈特(D?Rumelhart)1977年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式,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即是读者大脑中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认知加工交互作用的过程。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也可称为图式理论模式(the schema theory model)。按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构成阅读材料的语言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所讨论的主题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的体裁的了解程度。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大脑中的这三种图式与文章的语言、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结果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交互作用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综合能力能起关键的作用。借助形式图式模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文体思路,了解各种不同体裁的课文的结构特点。例如教"Earthquakes" 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文体思路是accidents—— causes ——solutions—— prediction。借助文章体裁结构帮助理解文章实际上也是一种阅读策略,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下一阶段完成重建语篇的表达训练。借助内容图式,教师可启发学生寻找或利用文章上下文线索去激活自己大脑中相应的背景知识内容图式。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回忆“板块学说”(plate tectonics)相关内容,将文章内容与大脑中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态度、写作意图及文章的“弦外之音”。语言图式在阅读理解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没有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就发挥不了作用。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提高学生识别文章中词、短语和句子的能力。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理解“shook”、“jumped”、“stay up”等在文章中的意思。这样做,学生读懂文章的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下一阶段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才会有基础。总之,综合利用形式图式、内容图式、语言图式来指导二读课文,对提高学生阅读综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2.1 细读课文。可采用全文阅读,逐段阅读,合段阅读等阅读方式。

2.2 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讨论题、选择题等检测形式。

2.3 阅读析评。可采用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或师生一起讨论归纳等双边活动形式。

经过二读课文及完成一些深层阅读理解问题后,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吸收信息或利用所获得信息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阅读吸收信息, 吸收是为了表达。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应只停留在输入的层次上,应该使语言输入(听与读)和语言输出(说与写)之间产生一种平衡。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以及题材信息重建语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势在必行。

3 Post–-reading 采用自下而上模式,侧重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自下而上模式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最小的单位——字母和单词(从底或下层)识别开始,逐步弄懂(在顶或上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

由此看来,阅读课教学既是一门阅读课,也是一门语言课。随着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化,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阅读理解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语言方面的问题。所以,通过阅读,可以学习语言知识,通过学习语言知识,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与语言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密切关系;另外,中学英语大纲规定,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在完成二读课文之后采用自下而上模式深化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必然要求。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3.1 归纳知识。可引导学生按语言单位来分类归纳;也可按段落顺序或情节内容来归纳排列。

3.2 深化知识。可介绍一词多义、词与词区别、长句分析和逻辑纽带等拓展性知识。

3.3 运用知识。口头上可采用命题发言、口述大意、复述课文、话题讨论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笔头上可采用改写、缩写、书面表达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

实践证明,把阅读课教学活动分成三个阶段,不同阅读活动阶段采用不同阅读理论模式以实现阅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恰当的。这种做法有以下主要特点:

3.3.1 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训练。在认知能力方面,快速阅读理解训练促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高度集中;深层阅读理解训练使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得到发展。在语言能力方面,各个阶段中阅读理解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尤其是阅读理解能力更得到了充分发展。在交往能力方面,同学们在老师引导下,在交流与讨论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最后得出认识比较统一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相互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凝聚力自然也就得到了培养。另外,通过重建语篇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将得到培养。

3.3.2 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方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阅读理解练习能给不同程度的同学提供体验成功乐趣的机会,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素质教育的整体性方面,这种教学设计主张适应各类体裁的阅读课文,挖掘文章的内涵和主旨,使各种有用信息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全方位开发学生的潜能。在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方面,这种教学设计克服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弊病,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发现,学会表达,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