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集锦9篇

时间:2023-10-13 16:08:42

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

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当前,各个高等院校在进行经济学讲解中,都采用了把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分开讲解的方式,微观多置于宏观之前,这主要是沿袭了凯恩斯以后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流派的做法。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更多地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化解社会中不同利益的矛盾冲突,实现社会稳定,主要关注资源利用问题。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很多方面都有较大区别,但是又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下将从不同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述。

1 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差异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同属于经济学科,很多教材甚至把他们编著在同一本书里,但是两者却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差异。

首先,两者的基本假定具有较大差异,微观经济学的几个假设分别是:完全理性、市场出清和完全信息,总体是承认市场的完善性,反对政府干预;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机制不完善和政府具有调节经济的能力。

其次,研究的内容看,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围绕两个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和两个主体(企业和消费者)来进行论述的,主要研究的是最为基本的单位,居民、厂商、市场等个体对象。宏观经济学主要的研究内容立足于经济体整体,把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规律。两者的研究对象的差异,导致了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的方法,考察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宏观经济学由于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

最后,两者解决的问题不同,核心理论差异很大。微观经济学主要解决的是资源的配置问题,研究市场经济如何使得资源配置优化,进而增加社会福利,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为价格理论,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其它内容都是围绕价格理论展开的,微观经济学体系认为市场是有效的,主张政府不要对经济进行过多干预。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解决的是资源的利用问题,研究使现有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较好地保持经济稳定和增长,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其它内容也是围绕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这一核心理论展开,并指出市场不能完善地解决经济问题,必须进行政府的有效干预。

2 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相互联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有很多不同,但是也存在着极其紧密的联系,两者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学分析体系。

首先,两者研究的目的都是探究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从而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使得整个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和有效利用,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其次,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在内容上存在相互联系和补充,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假定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如何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主要是研究资源是如何被充分利用的,因此两者的研究内容缺一不可,缺失一个那么整个研究就会不完整,单一方面的研究也就无法进行下去。

最后,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微观经济学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很多研究方法和思想,而宏观的很多内容必须依赖于对微观的研究成果才能得到,同时,微观和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经济学,不进行价值判断,只是对经济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和描述。

3 教学中如何利用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问题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着很多差异,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双方总的来说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科学和教学体系中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两者的关系。

在教学中,我们要在讲解其中一门课的时候,有意识地涉及另外一门课的相关内容,比如我们在讲解微观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时候,应该提及到宏观经济学中研究经济增长时要应用此函数。同样,我们在讲解宏观经济学时,也应该对相关的微观内容进行引用和比较,对两者内在的逻辑性给予必要的阐释。

由于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很多地方具有统一性,因此很多微观创立的思想在宏观经济学方面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均衡的思想,是贯穿经济学的一个主要思想,它是由微观经济学所创立的,但是在宏观的很多内容研究上都得到了使用,尤其是在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上,均衡思想被大量应用,这样在讲解时,最好能够把均衡思想在微观经济学的使用和在宏观经济的使用对比,联系起来讲解。

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在很多方面有联系,在很多方面也有区别,因此教师有必要对两者之间比较大的区别详细进行阐述,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建立起比较清晰的分析框架。比如,微观经济学先是提出了几条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对整个经济学问题进行分析,他本身具有更为浓厚的演绎方法;而宏观经济学在研究时,是对已发生的经济现象进行总结,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经济规律,更偏向于归纳性的思考体系,这两种分析问题的差异在学习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分析,非常有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深入学习和掌握。

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范文2

1、论文份数:一式三份。一律要求打印。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纸张型号:a4纸。a4210×297毫米。页边距: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统一使用汉语:小五号宋体。分割线为3磅双线。

2、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3、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0)附录: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1)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参考范文:

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分析

摘要:《微观经济学》是独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经管类学生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以及独立本科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影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依据教学经验和课程特点论述独立本科院校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课程设置、教材匹配性、课程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时间分配以及课程考核方式五大常见问题现状,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7.094

《微观经济学》是我国普通高校(包括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增强分析经济现象和提升理解市场经济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学习国际贸易原理、货币银行学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坚实基础。但是,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的一些特点,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利用了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工具来分析问题,许多经济变量之间具有相当强的逻辑关系,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于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都有很大的困难。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也浮于表面,很难深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等问题,使得微观经济学失去了本来的教学目的,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探讨该课程的有效教学经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塑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该课程学校效果,对独立本科学院学生专业发展有着明显意义。

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特点

(1)理论抽象性强。微观经济学中包含有很多对经济活动以及消费心理本质现象的归纳,理论概念分布广泛,需要思考理解,常见的就有:供求平衡、消费者行为表现、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及市场失灵等,即便是64个课时讲授也安排较为紧张,而独立本科院校往往分配48个课时,受时间限制,教师讲授启发学生理解消化的难度比较大。

(2)图表分析复杂繁多。微觀经济学中几乎全部章节都存在图表分析,图形关联度和相似度高,如成本曲线就有十条多图形分析,习惯文字定性描述的低年级大学生对图表进行抽象演绎归纳往往欠缺方法论素养,无法合理有效进行分析。

(3)数学模型多。微观经济学中存在大量的数据建模分析,需要归纳变量因果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采用数据加以验证,需要一定的量化理性思维和数学修养,在校园中感性思维较为明显数学逻辑思维不足的学生学习该课程存在较大困难。

2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太符合独立本科学院学生整体学习层次。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学生整体高中学习水平较公立院校为弱,数学基础更为薄弱,独立本科学院经济学大纲往往是借鉴或者照搬公立院校的已有模板,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要点等方面与校本部区别不大、没有针对学生层次进行合理化差别变动,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大幅降低。

(2)缺乏针对独立学院层次的应用教学型教材。民办独立本科学院作为一个新兴的高等教育组织发展时间并不长,因此经济学教材选择上基本沿用母体公立院校教材,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该教材对学生的经济理论、分析思维培养都有着广泛认可的良好效果,但对于应用讲授型的三本院校的学生来说,教材内容理论深入、内容繁杂、逻辑严密,体系丰富反而成为学习的客观困难,同时个体学习能力差异也导致教师讲授时存在困扰,近年来针对高职、应用本科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开始增多,但是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国外教材适合理解但不适合理论基础欠缺的一般大学生。缺乏针对性的教材是一个明显问题。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独立本科学院学生普遍习惯“灌输记忆式”的学习来应对考试,短期难以掌握需要理解归纳演绎结合图表分析的微观经济学有效学习方式,已经固化为习惯的记忆背诵式学习习以为常;另一方面高等数学的学习难度使大多数学生难以掌握有效的量化分析技术,从而增大心里畏难感降低学习积极性;教师缺乏企业实际经验也导致难以联系实际趣味吸引性不足,难以有效调动学习热情。

(4)教师授课精力难以保证。在课酬相对较高的广东独立学院教师周授课时一般在20节左右,每学期普遍同时讲授三门课程,仅教学任务就比较繁重,加之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为了职称评聘必然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甚至以挤占教学时间和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进行科研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对需要精心准备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很容易产生不利影响。

(5)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末考核比重较大导致学生习惯期末突击记忆复习,期末考试一般采取笔试的形式,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计算题。考试内容单一,许多题目都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真正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极少。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和应试心理,考试前死记硬背,没有真正地将课本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同时独立本科学院高学费导致学生容易出现花多钱应该容易拿到毕业证的交易投机心理,出现抄袭舞弊行为,同时教师为避免过于严格引发教学矛盾也存在平时分过于宽松导致学生平时上课缺乏认真投入,使分数不能有效反应学习效果。

3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建议

3.1优化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来开设该课程,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在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学时等方面应有所侧重,细化课程设置层次,并与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吻合,设置适合学生层次、侧重理解应用的重点学习内容,适当设置更高层次的理论思考型作为补充,重点在于理解运用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

3.2编写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材

自编教材可以以现在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为蓝本,精简一些对于三本院校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内容。例如,可以保留从供求入手,弹性的分析,效用论、生产论和成本论,市场结构理论和要素理论。而对于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等相关内容可以合并成一章,简要介绍,只要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即可。每章结束后,添加一两个案例或相关的事件,引导学生用本章学过的内容来解决这些问题。每一章的内容中,大部分知识点应配有相应的简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增加趣味启发性。

3.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精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有助于认知活动的教学环境。独立学院学生虽然基础相对薄弱,但思维活跃程度整体良好。改变微观经济学传统授课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可以在讲解一个知识点之后,适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适当给予点评,多肯定学生讨论的结果,也要指出学生答案的不足并及时予以纠正。再次,老师应多引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经济学理论。教师要及时更新教案,列举的案例要与时俱进,数据要跟得上经济的发展,让学生接受最新的资讯,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本节课相关的小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巩固知识,改变学生认为该课程枯燥、乏味的观念,克服学生厌学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乐趣,从而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3.4提升教学地位重要性

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明确教学和科研的各自作用和地位,要让教师明确教学不合格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失败,将教学作为办学的质量生命线,微观经济学这样的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作为教学督察的重点内容,促进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倡导以教学为中心、科研服务于教学的理念,并在工作绩效上予以体现,学校在安排教学任务的时候,也应该尽量把每位老师每学期讲授的课程数目限制在一至两门,使教师能够合理分配教学和科研实践精力,并且有充分时间来进行授课准备。

3.5豐富课程考核方式

针对微观经济学这门学科特点,可以采取多种考核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最终得到的分数可以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及期末成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上课的态度给予一定的平时分,期末考试的内容应加大材料分析的比重,全面考察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尽量将考试内容设计为考查学生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点,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回答问题。通过将这三个部分的考核情况相结合,给出一个最终成绩,提升学生经济学的认知、理解、分析和推断综合学科素养。

4结论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本科独立学院的经济学授课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本文针对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特点,描述了微观经济学课程特征,归纳了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存在课程设置不太匹配、教材缺乏针对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教师教学精力难以保证以及考核方式单一的五个常见问题,然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2.

[2]王锁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8,(4):117118.

[3]曾贵.教学型高校教师过度科研的动因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6):35.

[4]孙亚军.关于改进民办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2013,(10):151153.

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204-02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普遍开设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这一课程本身内容覆盖面较广,涉及知识点较多,一些概念和理论分析过于抽象且难于理解和消化,因而,对于本科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又由于这一课程普遍是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对于刚刚入学的大学生难度就更大。因此,有必要改革、改进目前的教学方法、手段,着重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激发其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潜能;同时,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重点难点讲授和训练;注重理论分析和现实问题分析紧密结合,学以致用,提高经济学理论的现实分析力和解释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一、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为此,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多角度强化知识的传授和讲解,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笔者根据日常教学实践,建议综合使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大量运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教学的优点在于将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要尽量多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说明和阐述微观经济学中的抽象概念和抽象理论。通过案例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思辨能力,提高实际问题分析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如微观经济学研究微观个体即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规律和特征,在实际生活中这方面的案例很多,因此,教师平时就要经常收集整理相关教学案例,在教学活动中尽量用案例形式展开分析和讲解。每次在讲授新课过程中也可要求学生准备案例并阐述其经济意义,教师可通过总结和点评让学生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加强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应当注意到,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要更多地激发学生的思考主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便于理解经济学知识,因而,教师不能仅仅利用理论解释所列举的案例,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发散思考、深入思考,然后给予解答。在案例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2.善于启发教学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因此,要充分引导和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所学的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多种问题或疑问,以吸引学生思考和回答。在上新课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提前观察若干与即将学习理论相关的现象;其次是要求学生在观察现象后提出问题,即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总结其中所表现出的经济理论、规律;再次,要求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能力来说明或证明其从观察中所得到的结论,即锻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推导归纳其结论,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用规范的经济学语言表述,少用生活化语言,训练其表达能力;最后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探究出来的结论进一步解释已有的现象或对其未来发展做出预测,使学生们体会到经济理论的重要性,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3.重视讨论式教学

这一教学方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提倡学生多多思考和多多发问,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甚至于否定经济学中的部分观点和思想,发表和阐述自己的不同见解,以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来思考现有理论的优点与不足,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宽容的态度,要努力保护和鼓励发表不同意见的同学积极性,借此来启发和调动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积极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们的主动思考习惯就会养成。

4.积极开展慕课教学

慕课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新型在线课程教学模式,它是将过去那种零散的各种学习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式课程教学模式。在微观经济学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把一部分或全部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讲义、教案等等全部共享到网络上,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评测,教师则通过在线辅导或答疑检查督促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同时,利用年轻人求知愿望强烈的特点,教师也可定期组织开展与经济学理论紧密相关的研讨话题和同学们平时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在研讨课、讨论课活动中,教师给出一些具体题目,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则要求学生提出解决对策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通过经常性的教学研讨和师生对话,就可以帮助解决学生的各种学习困惑,加深对微观经济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5.加强社会实践教学

经济学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于理论联系现实,更在于实际中的学以应用。因此,需要将课堂所学理论用以指导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课堂教学效果,增加课程吸引力。如通过到企事业单位学习参观、邀请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举办专题讲座、利用假期参加社会生产实践等形式来体验经济学理论的现实解释力,领悟经济理论的独特魅力。结合目前高校普遍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可指导同学通过申请创业课题、社会实践课题、参与课题研究等等形式加强社会实践教学。

二、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加强重点难点知识讲授

微观经济学内容涵盖面较广,涉及知识点较多,加之教学时数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取舍,因此,要重新优化教学内容、教学结构,突出和强化重点难点知识讲授,突出和强化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传授、训练。

1.微观经济学教学应该主次分明、突出重点

根据微观经济学主要内容体系和结构安排,在教学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上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重点讲解如均衡价格理论及应用、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等基础知识,要做到精讲并讲透。其他内容可以做简单扼要介绍,或者以课外作业形式要求同学自己阅读,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经济学相关的财经类文献,并进行简单分析,从而加深对经济学的了解。通过讲授内容调整和优化,力求培养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侧重基本理论内容讲授,淡化数学内容讲授

尽管现有教材中有很多数学知识运用于日常教学,如图表、公式等,用以推导、证明经济学中基本理论、原理,但数学只是辅助用于说明经济学理论,因此不能过多讲授数学。对于初次学习这门课程的新生而言,重要的是学习理解基本理论和原理,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讲授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淡化数学方面讲授,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只是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经济学不是数学,学习重点在于掌握基础理论,而不是单纯的数学计算或公式化推理。

三、创新微观经济学课程作业设计与学业成绩考核方式

课程作业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完成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的过程,也是检验其学习效果、学习水平的过程;而学业考试考核更加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它既是测评学生的成绩,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和参考,因而也相当重要。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也需要加强课程作业设计与考评,创新作业方式和考试方式,改变以往单纯笔试的考试方法,采用多种考核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1.创新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形式

要学好微观经济学,一定量的习题必不可少,通过大量思维能力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程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将作业完成情况及时通报学生,既督促学生的学习活动,也能增加师生双方的教学互动。通常,教师可以小论文、案例分析或者专题报告、调研报告形式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查阅相关资料与文献资料撰写专题报告,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所学经济理论的认识和应用,使课程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总之,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组织展开、实施及其效果,更要加强课后作业和练习环节的规划设计,通过多种形式、体裁多样的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2.创新学业成绩考核方式

学业考试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目的在于评估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察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往的考试考核方式大多以闭卷笔答为主,方式比较单一、单调,考试题型缺乏新意,死记硬背题型居多,且大多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对于学生如何根据所学理论分析现实、解释现实问题,对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的题目较少,因而现有的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还不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想创新能力。因而要创新学业成绩考核方式,运用多种形式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考虑将课外作业与课堂练习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并给出正确评价。总之,教师可通过考试方式的实践摸索,逐步由过去一次性的闭卷考试转变为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来考察确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建立与完善符合微观经济学特色的学业评估原则和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1]罗知.本科生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12(9):88-89.

[2]王尉东.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5):20-21.

[3]叶满城.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2009(2):48-52.

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范文4

 

微观经济学是商学院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基础课程。就目前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来看,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对策显得非常重要。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高校为了顺应社会的需求,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作为商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由于微观经济学有其独有的特点,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第一,微观经济学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微积分、统计学、计量学的基础知识,而微观经济学授课对象通常都是低年级的大学生,对于这部分础知识,学生掌握得往往不够扎实,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难以很好地结合,对模型和概念不能做到完全理解。

 

第二,微观经济学的许多理论为了讨论简便,常常都会进行假设。不同的假设会推断出不同的结果,理论性较强。由于缺乏逻辑思维,部分学生没办法很好地理解。

 

第三,微观经济学的案例多取自国外,不贴近学生生活,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很难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难以接受课本抽象的理论。

 

二、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陈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微观经济学的授课形式常常是“填鸭式”的,也就是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地听课。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体系庞大、抽象化概念较多的课程。一个学期64课时,因为课时有限,教师很难将每个问题都讲细致、讲深入,没办法详细分析案例。同时,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图像的推导,学生只有对绘图过程清有晰地理解,才能对最终推导出来的结论深刻体会。但是,这种以教师为主角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一知半解的情况非常常见。由于缺乏互动和提问,枯燥的课堂难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陈旧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理论不能充分掌握,更谈不上实际运用,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培养的要求。

 

2.教材内容过时,缺乏贴近现实的案例

 

首先,微观经济学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学科,我国高校使用的教材多是参考西方书籍编写,或是直接采用相应的译本。这种做法虽然保持了微观经济学原理的原汁原味,但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某些问题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因为课本里的案例多来自国外,与我国的国情、经济发展情况、规章制度以及国民的生活习惯等都是有一定差异,这对学生把握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对我国现存经济问题的分析都是不利的。其次,微观经济学的许多推论都是基于一定的假设作前提的,而有些假设脱离当前的现实状况,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学生无法联系实际去吸收知识。再次,经济学这门学科对数据的分析要求相对较高,但是我国高校采用的教材对数据的更新比较慢,不能跟上经济的发展。

 

3.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发挥创新性

 

大部分学校的微观经济学的考核方式,多以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为主,期末考试一般都采取笔试的形式。笔试常常是由任科教师命题,题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计算题。考试内容单一,许多题目答案都是标准化的,真正需要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的极少。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和应试心理,考试前死记硬背,没有真正地将课本知识联系到实际中。这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非常不利,使学生缺乏分析能力,盲目地应付考试,最终失去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1.注重师生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要改变传统微观经济学“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模式,就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

 

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可以在讲解一个知识点之后,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还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避免出现无人参与的现象。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讨论的内容是否出现离题的现象,如果出现要及时加以引导。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适当给予点评,多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也要指出不足之处。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回顾教学知识点,让学生在讨论中巩固理论知识,合理运用知识。再次,可以开展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让学生有机会站上讲台表现自己。知识竞赛的内容可以是针对近期所学内容的一个知识抢答,演讲比赛则可以要求学生针对当今热点经济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两种形式都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2.灵活列举案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要让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理解枯燥的理论,就要求教师要适当地列举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开始新课之前列举一个常见的生活例子让学生思考,经过一番讨论正式引入新课。例如,在讲消费者偏好之前,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为什么QQ和微信都具有聊天功能,但是有的人喜欢用QQ,有的人喜欢用微信呢?从而引出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偏好。

 

第二,针对抽象的理论,列举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讲到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可以给学生讲述这样的现象:在一家固定的厂房里,保持其他要素的投入不变,一直增加雇佣工人的数量。一开始,因为员工数量的增加产量也会增加,当工人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产量反而开始减少。这是因为有限的厂房里增加过多的工人会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

 

第三,可以采取小组形式,让学生针对所学的案例讨论生活中是否还存在相关的例子,由学生代表发言,这样可以使学生多关注发生在身边的经济学。以双向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

 

第四,教师要及时更新教案,列举的案例要与时俱进,数据要跟得上经济的发展,让学生接受最新的资讯。

 

3.合理运用设备,丰富教学手段及方式

 

如今的大学教室,都配备有多媒体,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让微观经济学的课堂更加生动。现代多媒体设备能让课堂更加生动,有助于教师将声音、视频、图像方便快捷地展示给学生。

 

首先,教师可以将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罗列在课件上并将重点内容用鲜艳的颜色标出,让学生有个总体的印象。其次,课本中复杂的图像,也可以运用相关的软件绘制在课件上,直接展示给学生。将现代多媒体应用到课堂可以节省一部分上课的时间。再次,如果教师结束新课还有剩余时间,则可以播放与本节课相关的小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巩固知识。此外,传统的教学手段也有它的优势。例如,遇到公式的推导,如果直接把过程展示在屏幕上,学生可能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有时候反而会被华丽的课件吸引,没有留意讲课的内容。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板书,将公式推导的过程一步一步写在黑板上,这种方法更具有逻辑性,对学生接受知识也更有帮助。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讲课方式和现代讲课的方式各有优缺点,所以应该两者相结合碰撞出新的火花,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微观经济学。

 

4.丰富考核形式,多种方式检验学习成果

 

针对微观经济学这门学科,可以采取多种考核制度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学生盲目背诵概念应付笔试。学生最终得到的分数可以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及期末成绩,这样的成绩构成对于那些平时认真上课的学生更加公平。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平时学生上课的态度给予一定的平时成绩,主要针对考勤情况、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课下对不懂的问题是否请教教师等进行评价。其次,作业成绩由学习小组统计,学期结束由教师审核。再次,就是常规的期末考试,考试内容应以基础知识为主,结合部分运算及材料分析,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情况,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回答问题。

 

把这三个部分的考核情况相结合,给出一个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比传统的更加合理,能更全面地考核学生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情况。

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现状;反思

基金项目:乐山师范学院科研项目(S100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0月31日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教育部所要求的高校经济管理类必修核心专业课,其目的是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还停留在“老师上课讲-学生考前背考后忘”的传统教学模式之上,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应对市场需求,更无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而,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现状

首先,教师难以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状况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在一部分高校《西方经济学》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生此时刚刚接触或没有系统学习《高等数学》,而《西方经济学》上部分便涉及边际效用、边际产量、边际成本等众多的边际概念,学生如果没有微积分的扎实基础无法深刻领会边际分析的内涵;另一方面国内教材编写的特点是采用演绎法,即先给出明确的概念,然后层层阐述概念的内涵,最后再举例,其优点是逻辑层次清楚,适合于记忆和应试,但是过于枯燥和单一,不利于发散思维。学生在课堂前半部分老师详尽的概念阐述之中已失去主动学习思考的兴趣。而经济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离开了生活实际经济学就必然成了无本之木。因而,教师要选择难易适度、内容丰富且注重案例研究的教材并非易事。

其次,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实施缺少清楚的认识。我们不能简单把案例教学理解为举例教学。案例教学本质是互动式教学,而举例教学却可以不依赖于学生的积极配合而单独由教师讲解来实施。案例分析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对于现实生活问题,我们可以存在多种视角,多种解决方案,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经济分析的能力和兴趣;而举例教学仅仅是用一些实际例子对某一理论作相关阐释,其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该理论。案例教学综合性较强,对某个案例的合理分析不只是涉及到课程中某一章节的知识点,而是可能需要对几个章节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同时,案例教学需要较多的背景知识介绍,我们不能把一些外文教材中的经济案例直接照搬到课堂,因为有些背景为我们国内学生所不了解。

再次,我们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有单一化的倾向,不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经济分析工具。大多数普通高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而《西方经济学》较强的应用性使得单一的课堂教学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手段上部分高校以多媒体教学为“时尚”。我们知道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信息量大、使用便捷快速、易于拷贝和观摩,但并非所有层次的学生都适合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庞大的信息量使得学生无法把握重点,同时也不易吃透难点。因而,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选择教学形式和手段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二)学生学习现状

首先,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初就存在很多对该课程的误解。有些学生抱着很强的功利心来看待《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以为微观经济学可以帮我们快速致富,宏观经济学可以帮我们去政府部门运作经济政策。但是微观经济学远非致富之学,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学习也不能马上带给我们实在的经济效益。《西方经济学》只是一种分析方法,一种看事物和现象的独特视角,其所擅长的经济解释更是人所诟病的“事后诸葛”。还有一些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就把经济学混同于会计学,但是我们知道会计学是一门实实在在的技术,有标准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而经济学却并非一门技术,其经济理论众多,流派庞杂,对于有些争议各流派无从统一(特别是在宏观经济学部分),如果我们以会计学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经济学,必然感觉思维混乱,课程学习难以进行。

其次,很多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从有到无。一些抱着极强功利心学习的学生在看到经济学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收益时就会失望而归,同样,那些以会计学思维方式对待经济分析的学生在看到众多有争议的理论时就视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为畏途。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为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离不开经济数学和图表分析,特别是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对微积分的掌握要求较高,这对于那些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打击较大。

再次,学生缺少与老师互动的平台。学生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新问题和新想法,但是却无法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如果仅仅依靠课后10分钟来和老师讨论,显然不仅时间仓促而且也让老师疲于应对,无法休息。在国内大多数普通高校,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随时打断老师来提问,这种提问方式不仅会让老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也会对教学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不在课堂之外开辟新的交流平台,学生会因为积累的问题太多而影响其学习兴趣,而且那些曾经出现在脑际的新想法也会遗忘。因而,师生互动平台的建设必不可少。

(三)课程考核现状。在国内大部分普通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如同其他专业必修课经济学的考核也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考核模式必然使得学生更多地注重考试前的背笔记,而忽视平时经济分析的应用。这样,即使老师在教学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经济心理实验法和经济模拟教学法,那些仅追求考试分数的学生仍然会对新教学法缺少兴趣,并且课程考核如果不紧密结合新教学法也会造成对积极参与的同学不公平。因而,新教学法必须与新考核方式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

根据上文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分析,我们对该课程的教改提出如下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大胆精选教学内容。如,在一些高校微观经济学的课时设置从48课时到64课时不等,我们必须根据课时多少来调整所教内容。当课时设置较少且学生基础较差时,我们可以略过或者少讲某些章节,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可以不讲生产要素的供求和蛛网模型等章节。对于数学基础弱的学生,我们可以选取较为简单的模型讲解,如只讲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形。

(二)案例教学法。我们在引入案例教学法时,应多结合中国经济生活,从经济运作实践之中收集典型贴切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不得不使用国外的案例时,则应尽可能保证案例新颖独特,且需要对相关背景知识进行介绍。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密切与学生保持互动,且始终处于指导者身份的位置。当学生分组讨论时,课堂气氛既要热烈活泼,又要始终处在老师的控制之下,既要发散学生思维,又不能让学生跑题,做到收放适度。同时,我们也可以邀请一些科研单位研究人员来讲解涉及其研究课题的经济学案例,从而更好地保证案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三)经济心理实验教学法。我们在讲授某些经济学原理时可以让学生参与经济心理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些原理的理解,如拍卖定价模拟和经济博弈实验等。在实验之前教师需明确告诉学生实验规则,在实验结束时应及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写经济心理实验分析报告或心得体会,以深化实验教学法的效果。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多样化。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和形式。当学生反应快、学习能力强时,可以较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当学生基础薄弱时,则应更多地使用传统的板书教学以突出重点,强化难点。除了教学手段多样化之外,在教学形式上也须灵活多样。由于经济学有较强的现实性,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可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多带学生走出去,亲自做调研,从而更好地理解经济运作与实践。老师可先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确调研内容和目的,然后带学生走出课堂,结合现场进行讲解,指导其做好记录以备返校作调研分析报告。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五)师生互动平台。我们应注重课堂之外的师生互动平台建设。良性循环的互动平台不仅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激发其学习热情,而且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这种互动平台可以借助于互联网,如QQ群、电子邮箱等,也可以直接建立学习兴趣小组。

(六)新的考核方法。我们引入了新教学法就必须引入新考核法与之相对应,否则考分至上主义者必然对新教学法缺少兴趣,同时也会带来新的不公平。对于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调研报告和经济心理实验分析报告,我们应认真考评以备期末结合考试成绩作综合成绩评定。分析报告的考评可采用如下准则:第一,是否紧密结合相关理论进行经济分析;第二,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对于同时符合这两条准则的分析报告可以评为“优秀”;对于只符合第一条准则的报告则评为“良好”;只符合第二条准则的报告则评为“及格”;对于两条准则都不符合的报告则评为“不及格”。在期末综合成绩评定时,卷面分所占比例可以设定为70%或者60%,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30%或者40%(平时成绩一部分来源于分析报告的评定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分别对应于百分制的85分、75分、65分和55分)。当然,平时成绩也可以部分来源于其他方面,如考勤和课堂讨论的参与等。

三、结语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和实例主要来源于西方的市场经济实践总结,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应更多地结合中国市场经济实践和学生实际水平,尝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以最终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牛国良.微观经济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魏静.谈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昆明大学学报,2008.1.

[4]郑凌燕.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初探――以西方经济学教学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2.

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范文6

 

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2]但是,当今的计量经济学,从经济理论、数理经济学(数学运用)、模型估计与检验,完全是按照经济学知识体系推动的,统计学在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方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名不正,因为计量经济学的独立方法论已经基本吃掉了统计学的地位。

 

历史发展过程表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并不等同于计量经济学。因为前者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计划经济时期,统计成为计划管理的直接工具,国民经济运行系统的平衡与优化,完全建立在一个科学的宏观经济统计体系设计之上。依靠强大的政府统计系统,可以定期收集国民经济运行的全部系统数据,据此对国民经济计划工作进行监督和系统检查,分析计划执行情况,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为改进下一个时期的计划内容提供科学依据。这样一个科学的思想,在原来的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由此而存在且不断发展。尽管全世界都在改革完全单一的计划经济管理方式和方法,以我国为例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目标,但是,统筹兼顾、量力而行、优化管理等计划经济管理的科学思想不但没有取消,而且正在成为我们以市场经济为原则的宏观经济管理的特色。因此,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更具适应的科学发展空问,广义上可以覆盖计量经济学内容,但并不唯计量经济学内容。它在以统计学为核心知识体系的发展中,更加有效发挥统计数据、统计归纳、统计探索、数据挖掘等统计学思想、理论方法和模型的作用,不仅推动实证经济学的发展,而且还直接推动国民经济管理过程的科学化,推动信息社会下的统计学科的发展。

 

统计学发展史表明,以统计学为核心知识体系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内容,也有清晰的发展脉络。概括地讲,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经历了三个比较大的发展阶段,最初阶段主要体现围绕国民经济重要统计指标的发现和创造,以及对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与比较分析,经济统计学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第二阶段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包括国民经济账户、投入产出法、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等的诞生与应用的发展,在统计科学设计思想实践方面,包括核心指标、指标体系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民机构部门分类,形成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科学统计体系,对推动经济学运用于国家、产业和微观的科学管理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①统计的科学运用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减少了经济危机的产生与影响。[3一第三阶段,经济统计进入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其内容包括空间、时间、系统指标和系统分类的大量微观数据,如果考虑在采集数据上连接各种活动信息,那么经济统计数据也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系统和大数据时代,计算机数据库的生产方式和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将使当代的统计作用更加光彩夺目。尽管西方没有出现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术语名称,但是,从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威廉·配第于1672年创建国民收入总量统计和分析开始,随后发展的需求与价格间函数关系的量化研究,使得统计与分析密切互动发展。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创立宏观经济学,以及指导斯通等人研究创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5],大大地推进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形成和发展。里昂惕夫开创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以及资金流量表和国际收支平衡表方法[6],都以宏观经济统计系统结构科学地支持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有利应用和发展,以及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发展,更加有力地推动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运用于各种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资源有效利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经历了三个基本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和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院校全面引进前苏联的政府统计模式和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7]统计直接为国民经济计划的制订和检查服务,在企业、部门和国家各个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①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实质成为检查总结和分析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这可以称之为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之后,厦门大学钱伯海教授1982年出版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学》,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和我国计划经济理论为指导,联系国民经济物质平衡表(MPS)统计理论方法,借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理论思想,建立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学,并开展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资的平衡分析,即“四大平衡”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8]这可以称之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第二阶段。

 

中国人民大学一直重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因此,一直开设一门关于如何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和统计数据来分析和研究我国的实际经济问题或社会发展问题的课程。20世纪80年代末期,从原来的没有主题的综合统计分析,开始引进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经济循环指标”的经济监测综合指数方法,并探讨对我国经济运行的监测体系和综合方法。随后,按照宏观经济问题逐步扩展一些宏观经济专题的统计分析,1991年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课程内容体系,即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关于总量与结构的分析研究体系,分别进行搜集统计数据和进行实际的统计分析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统计素质。1992年《宏观经济统计分析》[1]一书的出版,很快推动了全国主要财经院校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实际问题、统计数据、统计方法三位一体的综合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实际问题(即定位统计分析研究的方向和思路)主要是经济学知识和现实问题脉络的实证内容;统计数据要求从我国实际出发,大量搜集统计数据,在数据可比性和使用前的处理方面作出努力;统计分析方法追求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际部门应用的效果,提倡综合各种方法的深入分析研究。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第5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确立与发展,其本质是要发展以统计为核心和轴心的宏观经济实证分析研究方向和知识体系。从中国的实际发展学科体系和现实条件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独立发展,对于提高统计学科地位和深入运用统计数据与分析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下面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阐述这个问题的科学依据。

 

二、宏观经济统计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概念,我们习惯于从国民经济统计[5]方面理解宏观经济统计,研究对象可以推论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的统计测度理论和方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民经济统计的核心部分,除此之外国民经济统计还包括部门经济统计如金融财政统计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直接从宏观统计出发设计经济统计体系内容,包括依据经济循环理论的宏观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设计,以及相对应各种统计分类及标准的设计,凸显宏观经济统计特征。

 

但是,长期以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价值量综合统计为体系,空白实物量综合统计关联内容,在统计数据上过分依赖宏观经济学理论方法,制约了宏观经济统计的独立性发展,导致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上(从统计数据描述分析和统计探索陛分析上),不能形成推动经济学发展的有生力量,不利于提高我国统计学的学科地位和独立发展。此外,从联合国SNA的修改和发展来看,没有突出统计数据来源和搜集方法的技术与知识体系,空白了数据质量对统计分析科学性和准确性影响的研究。因此,宏观经济统计概念需要理解两个同样重要的对象,一个是宏观经济统计测度体系设计的研究对象,一个是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的研究对象。因此,宏观经济统计概念,从统计范围上,它可以定义为是在经济活动基础上的所有统计,包括经济活动现有统计信息和数据的搜集整理,也包括为经济发展分析目的而专门设计所做的各种实际统计调查。

 

从统计学一般理论上看,如果是统计报告统计体系,它可以定义为汇总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经济统计内容;如果是抽样调查,它可以定义为样本总体统计数据和推断总体的统计数据的经济统计内容。

 

从宏观经济研究对象上看,上述两种获得数据的方式,都具体表现为一定经济活动系统上的总量统计、关联统计、分类统计、结构统计、变化率统计的统计指标数据。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以及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的发展,宏观经济统计的独立性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应该不断从最新的社会存在方式中发展对经济统计的深刻理解,这是做好统计分析的基础。例如,经济统计有直接测度经济活动结果和客观存在系统关系数量特征的统计内容,也有测度个人经济行为认知或心理特征的统计内容,还有从个人主观对经济活动内在的和外在的及发展走势判断的问卷调查统计内容。我们需要强调经济统计的科学性。概括地讲,经济统计是指利用统计思想、统计方式、统计方法来支持对经济活动深刻认识、有效控制、积极提升能动效果等目的,从复杂经济活动系统中提炼和设计定量指标,完成其调查和整理统计数据,形成刻画或发现经济活动规律变化筋骨的科学知识内容。从统计数据的测度方式与搜集方法来看,传统的经济统计主要是事后的调查统计,包括普查、统计报表、抽样调查等。现代经济统计在传统统计基础上,增加了软统计内容,主要是通过抽样问卷调查、心理量表的抽样问卷调查。统计调查和统计数据,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上的空问化也是现代经济统计的发展内容。未来经济统计是在前两者基础上,增加文本挖掘基础上的新型的系统统计数据,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统计信息搜集整理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基于信息化条件的信息采集、加工整理等大数据标准规范和统计生产方式和统计方法正在陕速变革发展之中。

 

从大学教学课程来看,一般把国民经济核算和经济统计分析内容的课程称为经济统计内容。多数人认为国民经济核算是反映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的,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其局限表面而不够深刻的理解,大大限制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分析作用的发挥。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数据是从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起点建立的统计测度方式和方法。因此,它完全包含了微观单位的经济活动数据,并在微观单位数据基础上,按照统计分类标准逐级汇总,得到国民经济行业数据、机构部门数据和宏观经济总量数据,非常科学地实现了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测度的内在统一。因此,近30多年非常有效地推动了基于微观数据对国民经济重要发展问题的计量经济分析。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经济统计系统设计的经典,突出表现在基于宏观经济活动、中观经济活动和微观经济活动整体的一些科学处理,例如建立标准规范的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以及国民经济行业部门分类和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分类标准,在统计指标内涵、范围和体系上,超越所有经济学派和分支,建立了科学一致可比的统计标准。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数据,相对于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整体系统管理来说,发挥了按照市场对称信息推动竞争与结盟发展的积极作用,企业个体、行业协会、宏观经济政策都在利用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数据之中受益。

 

但是,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是集中货币单位计算基础上的统计,集中系统整体的统计反映,而对于一些例如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交通运输及其物流、旅游业、政府财政收支及收入分配调节、货币金融体系、科技创新、文化产业等相对强势目标的统计需求是不能非常有效满足的,然而,市场经济内在联系的整体性又是首要的,因此,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强势目标的统计,按照卫星账户设计发展,保证在核心经济指标与国民经济核算一致的基础上,强化自身相对独立强势目标的统计,反映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包括价值量指标、实物量指标和派生指标等。

 

从当今的实际发展看,产业活动的内容,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反映得相对不足。满足产业发展的统计要求,需要加强各个产业活动实物量统计,包括行政记录和、Ip务统计,以及专门设计的测度产业活动的实物量统计内容。如果考虑我国统计体制的影响,针对产业活动统计内容,应该在国家统计局的综合统计与产业活动主管部门的产业统计上做好分工协作的一体化的统计制度设计和统计数据生产过程的科学管理,尤其我国第三产业统计的发展需要这种科学模式的建设和推广实施。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在宏观经济统计基础上,运用统计理论方法完成实证经济分析目的的分析方法。广义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可以涵盖宏观经济统计内容,因为宏观经济活动中一些重要指标的科学统计结果本身就可以达到宏观经济学和国民经济管理对统计分析的要求。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宏观经济统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许多新的宏观经济问题的统计分析研究不仅需要统计模型方法的支持,也需要统计变量(指标)和统计数据的有力支持。宏观经济统计核心指标体系的变迁应该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内容要求的推动。宏观经济统计的独立发展也积极推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因为在微观经济统计数据的发展受到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等的影响,统计数据和统计信息的测度与多指标组合测度功能在强化。因此,微观基础上逐级汇总的统计数据在数据挖掘等统计方法支持下,会快速有效发展,从而推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可以有广义和狭义概念之分。广义概念是包括所有宏观经济实证分析内容,体现从宏观经济学出发的运用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的所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从这一点上看,许多人把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等价为计量经济学。这是一种误解,当然也说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独立发展还比较弱。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涵盖计量经济学,还有更加广泛的分析内容,特别是针对管理过程和为管理服务的统计分析内容。狭义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概念,主要指从国家、地区(省、市、县)政府统计最后阶段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包括总量、结构、效率、效益、增长、发展等方面的统计分析,表现为大量系统运用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研究,为宏观经济学发展和国民经济管理服务,包括为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与判断的分析,以及为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可以分别建立在三个目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第5期标上,即宏观经济学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宏观经济统计目标。所谓基于宏观经济学目标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主要是依据宏观经济分析对象的理论体系划分的分析内容。它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体系是相通的,主要包括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统计分析、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消费和投资需求统计分析、产业结构变动统计分析、通货膨胀统计分析、经济周期统计分析、景气统计分析、经济增长统计分析、知识经济发展与创新能力统计分析、国际经济统计分析与国际竞争力分析、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统计分析等。上述内容实际上是在我们多年研究基础上不断发展的体系。但是,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基于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宏观经济统计目标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基于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应该从宏观经济运行体制和组织结构出发,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开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内容研究。比如,依据国家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建立以创新能力建设和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的宏观经济创新经济统计分析;以国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城镇化区域发展政策、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等为目标的统计分析研究。

 

基于宏观经济统计目标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应该从国家综合统计、部门和行业统计、区域统计的分层次的系统统计基础设施和统计信息开发使用出发,开发更多为政府管理、社会使用、科学研究服务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体系内容,吸收大数据发展下的统计方法创新,推动全社会大量科学使用统计数据和信息的新发展。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政府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内容可以分成两大类,即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和专题或问题的统计分析工作。宏观经济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是国民经济统计信息系统的反馈,表现为在政府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和统计数据资料基础上所进行的全面系统分析,包括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深层次的评价,或者说包括宏观经济情况的综合系统说明,经济关系的分析,主要成功方面和主要问题的剖析,规划执行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措施的检查和效果分析,提出宏观经济管理的对策建议。国家统计局和各地区统计局每年初对前一年度的第一号统计分析报告或经济分析白皮书就属于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宏观经济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在实践中表现为许多方面的系统综合,如生产、收人分配、市场供求、投融资和金融市场、国际收支等方面,也包括短期、中长期以及静态和动态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内容。制度化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工作应坚持三点发展与完善的原则:(1)系统运用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反映和分析宏观经济运行过程的整体及各方面的数量特征。(2)为国民经济管理决策提供系统、客观、科学的依据。(3)同时要着眼于提供宏观经济分析的系统分析数据,为理论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深入研究服务。

 

宏观经济专题或问题的统计分析工作是灵活和不断变化的。它既要围绕各时期的中心工作,又要善于捕捉经济问题。它的特点是:(1)对研究和分析的专题或问题的理论或定性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认识。(2)多种调查方法结合运用。一般的制度化统计资料往往在专题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支持上有欠缺的,因而要采用补充调查,如增加抽样调查,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活情况和软实力的调查,因而典型调查、问卷调查等也常配合运用。(3)利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因为运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一方面对问题深入分析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方法弥补数据不足或数据质量问题等缺陷。

 

作为发展中国家后来赶超者,还是由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价值体系等决定,中国政府的作用在现阶段相对发达国家有更加积极的作用。因此,做好政府统计体系基础上的制度化统计分析,就显得非常基础和关键。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网络快速发展并成为社会沟通理解的重要工具的时代,政府的制度化统计分析,包括具有科学框架、有效的指标、及时的数据、连续性分析,以及满足社会各界通过网络社会化有效利用的显示方式上,都显得特别重要。定网、定期、定时,并以图文并茂、简单深刻精彩的方式,向社会公布,赢得社会的监督、理解和配合,保障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最优配置,实现政策调控的积极有效,都是衡量政府制度化统计分析的基本原则。宏观经济专题或问题的统计分析工作,应该与政府制度化统计分析工作有机联系,成为改革与发展的创新先行者,成熟之后逐步转化为制度化统计分析的内容。依据时间因素所划分的政府统计分析内容,如月度分析、季度分析、年度分析、中长期分析,因时间长短不同,分析的目的性和重点有所不同。月度分析、季度分析主要是短期的景气分析,统计数据的时效性要求和敏感性要求是比较重要的。年度分析、中长期分析主要是发展主题下的系统分析。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在统计学与经济学密切互动关系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的。因此,它的方法论涵盖内容广泛,有统计数据搜集整理方面的方法,有针对经济问题研究的经济学分析研究方法,还有统计描述和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统计模型和统计推断估计检验等方法。从方法论提升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科学性,应该是其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要善于在所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实际例证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和挖掘科学运用各种方法的经验和知识,从而推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手段。由于该领域涉及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因此,在研究中需要从各个学科汲取方法精华。尽管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要发挥定量研究的优势,但是,实际分析研究中因为要科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分析中的静态经济分析、比较静态经济分析、动态经济分析、比较动态经济分析方法因为反映了经济学的系统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因此它们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有指导作用。管理学中的运筹和最优化,以及系统工程、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等,也可以按照分析研究的目标、过程、因素、绩效的方位,与经济学理论和统计描述及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发展成更有效的分析理论和方法。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中统计方法仍然是主角,包括统计指数分析、因素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弹性分析、统计描述分析、应用回归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等。如何运用科学的变量体系描述分析一个经济运行整体的数量特征,需要指标体系的选定方法,也需要对所选定的变量进行准确的估计,包括核算、推算和估算,还需要使用变量数据的可比性处理方法。这些方法需要经验,也需要理论,还需要统计技术或技巧。描述统计方法对于统计分析应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探索性统计分析有助于我们构建系统分析的基本逻辑框架,从而根据客观存在与相互关系构建描述经济系统运行的统计指标体系。应用回归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运用比较广泛的分析方法。许多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结构关系、动态关系,以及经济分析中的聚类、因子分析等都需要统计分析方法的支持。分层回归、分位回归,PANEL DATA分析,协整分析等方法的发展,对于深入经济因素之间的系统决定关系的统计分析,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利用现代统计思想开发的专门使用的综合分析指标体系或综合评价指标方法,也是统计分析方法的重要内容。

 

如前面所讨论的,面对当今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的深人应用,统计数据资源越来越丰富,大量的数据或称之为海量数据,为我们创造了从微观到宏观的一体化分析的发展空间。这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正在经历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其中,非常重要的发展是基于大量微观数据。我们可以发挥运用统计变量测度系统活动及过程数量特征的科学一致的方法优势,即采用统计系统描述,科学运用系统分类和归纳比较识别内生演化与外在影响的发展过程及其因素,在分层、分位、立体、动态的复杂系统中,追求探索系统关系和因素空间作用位置及效果,全面解释系统功能,发展完全依据大数据、复杂系统、统计归纳、性质分类、功能边界等一整套统计描述探索分析理论和方法,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关于数理统计方法论,我们一直运用的是从样本推断总体,有人形象比喻为“从小到大”的统计思想,[1叫实现“从大到小”

 

的统计方法的变化。因为,我们可以基于大系统的总体样本信息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以及利用各种系统模拟方法,实现因素过程的顺序识别,即追求组内方差缩小、组间方差扩大的逻辑,实现动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第5期过程模型的小样本、个体行为的科学推断。我们要从核心为主的分析,在提高核心主体统计分析精度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到对尾部小样本群的推断分析,因为小样本群代表着新生发展的未来。这将对社会发展做出统计的更大贡献。

 

五、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自主发展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自主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统计学的主导作用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独立性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机遇,由此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统计的作用,为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独立发展,并不是排斥计量经济学,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大量数据,利用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也就是以统计理论方法为核心,积极吸纳有关学科的统计分析研究成果。

 

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统计学应用于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和大量交叉融合的知识内容,特别是专门化的统计思想和分析方法,形成了经济统计和经济统计分析,从而大大提高了统计方法应用于经济分析研究的效率。尽管经济统计与经济学存在着很大的交集域,但是,从统计方法出发分析研究经济问题,与从经济学出发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问题是极其不同的。前者我们无束于经济理论,尽管要保持未来与经济学界交流的一致和可比性,在统计测度和调查设计中,积极吸收一些经济学的基本元素来简化统计变量或指标概念。但是,在不受经济学的任何约束的条件下,统计完全可以从实际出发开展统计调查和数据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布和基本关系研究。这种完全基于客观存在的统计调查与数据分析,可以原汁原味地发现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的实质,从而可以改变经济学理论学说的假设条件而作出全新的发现。因此,完全从统计学出发的研究可以探索重大新的发现。而从经济学出发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问题是极其不同的,一般说来是从经济学找到理论,进一步基于数学方程推演出数理经济学模型,然后建立数学模型和搜集数据并采用统计推断方法作出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也就是经济学、数学、统计学三位一体的经济分析,即计量经济学的内容。这种从经济学出发的统计学方法运用主要是验证经济学的理论假说以及实际存在的具体数量关系。

 

统计学从一般方法论上可以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前者主要是基于客观存在和社会活动的数量特征,以科学地建立统计变量或统计指标为目标的搜集数据的统计调查方法和数据整理与描述统计分析方法,以便通过这种方法达到科学认识和解释客观存在与发展过程及其关系的目的,为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科学论据和客观存在的证明,为管理学提供直接的管理工具。特别是目前与计算机处理海量数据相结合的描述统计分析,已经大大增强了对客观存在和现实发展变化的探索性分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发现做出了更多的贡献,从而推动了经济学的新发展与新变革。

 

推断统计学基于样本推断总体的特征参数,对科学地认识经济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和发展规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极其复杂的经济发展关系和问题面前,追求大量数据和统计发现的研究体现了统计学科发展的重大价值,因此,如何科学地运用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统计学思想,非常重要的是归纳,即根据对客观现实的各种现象的数量特征观察,形成概念和数量标准的统计指标或变量,实施统计调查,搜集整理数据,按照统计分布和主要统计参数作出统计的归纳,解释发展水平、基本类型和主要因素的影响关系,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将这个统计学过程运用于经济问题时,可以很好地说明经济活动的存在及其规律性,为经济学的演绎假设和假说提供直接的科学依据。如果统计学在设计经济统计指标和优化统计调查过程中,科学地运用经济学研究提出来的概念和理论,那么,经济统计和分析将得到更好和更快的发展,统计数据的使用效率和科学价值将大大提升。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必须以经济学为基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经济统计的主体,它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数量特征进行科学地描述。但是,它的科学体系除了统计的计量要求和逻辑体系要求以外,它的各个科学概念都是在经济学各种流派所创造的经济概念中优化选出来的,因为在统计中使用的经济学概念必须可计量,并且可以用于经济过程描述体系中的每一个相关的结构量点之中,而不产生任何概念上计量的相互矛盾。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科学地运用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即把国民经济循环理论作为描述体系设计的科学依据。此外,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选题和分析理论也是直接参考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而开展其具体研究的。面对复杂系统的宏观经济问题,基于微观数据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领域。本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如果从微观数据到宏观总量数据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的话,那么,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将率先突破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相互脱节的矛盾,从而建立微观与宏观一体化的经济理论学说和实证分析研究框架。这对于经济统计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对经济学的发展也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范文7

1.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

系统动力学方法(SystemDynamics,SD)以计算机模拟技术为措施,基于反馈控制理论,实现定量结合定性的科学方法,经济与管理等均是其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系统动力学方法立足于整体,从宏观行为逐渐向微观结构进行剖析,在周期性以及长期性的问题中具有高度的实际应用价值,尤其适应于处于精度要求低、数据不全面的经济管理问题,可将其视为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旁支,以横向的形式跨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

就系统方法论而言,结构方法为系统动力学的核心方法,整合历史方法与功能方法。而从系统科重”的反馈回路,主导回路存在较大的可变性,为非线性系统。上述理论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J.D.Sherman的著作《商务动态分析方法:对复杂世界的系统思考与建模》中得到了充分的论证。

系统动力学模型基本等同于一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式,系统动力的内部反馈机制及内部动态结构直接决定着系统的特性及模式,系统也许会随着外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鉴于系统行为扎根于系统内部,所以是恒定不变的。系统动力学方法示意图如图1所示。

2.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分析

作为面向未来的稳健决策方法,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Agent-BasedModelingandSimula¬tion,ABMS)有助于解决经济与管理中的各项复杂性问题,起到预判趋势与审度结果的作用,降低决策失误的概率。可将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方法理解为由上而下的捕捉系统行为,宏观现象由微观个体的所产生的交互行为(非线性)衍生得出,类似于“人浪效应”,其核心概念为“1+1<2”,即整体大于部分汇总之和。基于该工具,经济与管理科学中的组织及系统经过重构成为了具有相互作用的Agent集合。

基于复杂的经济与管理科学领域构建Agent模型并加以模拟,其核心作用在于对系统行为进行复制,对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预判与审度,长期战略与短期决策均可适用。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的组成部分为多个可相互作用且具备适应性行为的独立个体,各个独立个体虽然带有自身的规则与属性,但是在Agent模型中可实现整合目标一致性的目的。

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与管理研究方法,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既可适用于虚拟层面的经济与管理问题研究,也可延伸至真实世界的决策与判断,鉴于传统的研究工具与模式并不具备模拟性与动态性;因此,笔者认为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大有彻底颠覆传统研究工具与模式的趋势与潜力。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示意图如图2所示。

3系统动力学与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对比分析

3.1共同或相似之处

系统动力学与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均属于经济与管理科学领域实现计算机模拟研究的主要方法行列,其共同或相似之处可概括为如下几点:1)均为有助于科学决断的面向未来型的科学工具;2)均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结合;3)均具备传统的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方法所不具备的长处与特征;4)均可实现对非线性(non-linear)经济与管理科学领域以及现实社会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进行预判与审度。非线性经济与管理特征图如图3所示。

    3.2区别之处

    3.2.1核心思想

系统动力学的核心思想即为计算机系统的主要特征与行为模式,直接受到内部反馈机制以及动态结构的影响。笔者认为,系统动力学的宏观行为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其内部的微观结构,在微观结构恒定不变的前提下,系统的宏观行为也不会产生本质的改变。

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的核心思想建立于“1+1<2”,即整体大于部分汇总之和的概念之下,系统的全部宏观现象均是由非线性交互适应性行为以及多样化交互适应性行为衍生而出的[3]。经分析,系统动力学与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的核心思想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核心思想不同,诸如研究思路、研究工具和评判标准也存在较大的区别,也直接导致上述2种方法相互割裂,互不交融。然而,鉴于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的核心思想坚持“1+1〈2”的理念,因此,其比系统动力学更为稳定。

3.2.2分析单元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分析单元行为直接受到系统微观结构的影响,鉴于其内的部分敏感变量随时都有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因此,其主导结构也呈现出明显的动态可变性。基于同一系统结构环境中,假设时空条件相对恒定,其主导部分以及非主导部分均可实现互相转化的目标,整个系统的分析单元也呈现出动态可变的特征。

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则涵盖2种不同的分析单元规则:第1种为基础性质的行为规则,可将其简单地理解为系统视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具有针对性的反应基本规则;第2种规则较之第1种的级别更高,可对第1种的基础性质的行为规则进行改变与修正,即为“规则之上的规则”,体现出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在经济与管理科学领域更强的适应性与实用性。

3.2.3构建模块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构建模块由可实现互相作用的反馈循环模块构成,系统的行为特征是通过反馈循环模块所产生的。基于该理论,笔者认为,系统动力学的构建模块即为反馈循环模块。

针对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模型而言,其核心的构建模块即是Agent,整个模型是由若干个A-gent模块及其内部运行所构成的。一般而言,各个Agent均带有明显的独立性,规则各不相同,其全部的适应性行为均是通过Agent各异性的规则以及互相作用而出现的,在此基础上,系统的宏观现象得以产生。

3.2.4建模层次与视角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层次始于宏观层次,立足于系统整体的平均水平。建模视角则是自上而下,整个分析过程由宏观行为开始,至微观结构结束,并未足够深入。

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的建模层次始于微观异质,先行明确Agent的规则与本质属性,对其适应性行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随后引申出宏观现象。建模视角则是自下而上,宏观层次现象很大程度上依赖微观Agent的交互性行为与适应性行为而涌现,因此整个视角显得全面而深入,较之系统动力学更为合理。

3.2.5动态起源与数学公式

系统动力学的动态起源为“累积”,状态变量等同于水平变量,信息—能量—物质的逐渐叠加累积,系统前一时刻的本期进出速率以及水平累积变化直接决定着系统的状态变量。鉴于累积形式的动态起源必定会产生惯性延迟现象,对经济与管理的决策产生不良的影响。数学公式则为非线性微分方程组,构成部分为速率方程与水平方程,计算机自行完成差分求解,计算软件多为Vensin软件与Dynamo软件。

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的动态起源为事件本身与变化起因,行为变化出现在阈值被完全突破之后,对较为复杂的经济与管理科学问题能起到更为理想的解决效果。基于Agent的建模与模拟并不存在特定的数学公式表达,只是在IF—了HEN逻辑规则的指导下,对下一步的行为实现调整与优化,其中还包含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等,常用的软件有Netloogo和Swarm等。

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范文8

 

一、引言

 

自从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供求均衡价值理论后, 这种理论很快就使当时新兴的奥国学派边际效用价值论失去了光芒,并且基本上主宰了西方经济学达40年之久。 马歇尔发明的由两个刀片的剪刀演绎而成的供求均衡决定理论被磨练成了一种万用工具, 在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中长期占据着核心地位。 其他经济学家对供求原理也是推崇有加, 至少近两百年就有人明确称其为政治经济学中首要的、 最伟大和最普遍的原理。 [1] 344 目前,供求均衡决定论的这一核心地位至少在初级教科书中继续保持, 以至于后来有经济学家戏称,一只鹦鹉只要学会了“供给”与“需求”两个词也就成为了经济学家。

 

然而经济学家的这种视角已经发生改变。 在时髦的西方经济学文献中, 供求均衡决定论已经基本上让位于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回归并升级为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范式。 这种转变从对经济学的定义中也可以看出来。经济学定义从“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到“研究经济主体行为之科学”的转变,突出了经济学家对经济主体行为的重视, 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 随着纳什关于非合作博弈的两篇经典论文的发表, 博弈论这种适合于研究经济主体行为的方法随之被引进经济学, 经济主体相互博弈达到均衡的思想充满了整个经济学界 ,甚至有人号称要用博弈论来改写整个微观经济学。 [2]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论述微观经济学这种分析视角的转变, 分析供求均衡决定论到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转变的原因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以引起国内学界对后一种分析方法的重视。

 

二、供求均衡决定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所谓“供求均衡决定论”,包括“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两个部分。莱昂·瓦尔拉斯在1874年4月出版的《纯粹经济学要义》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论,被公认奠定了现代经济分析的基石;而马歇尔则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利用特定时期的特定商品为研究对象, 巧妙地提出了局部均衡理论,取代了难以实际应用的一般均衡理论。但是无论是一般均衡理论还是局部均衡理论, 其核心均是研究供求双方在市场上相互作用的规律, 从本质上讲两者是一致的。 [3]

 

归纳起来, 供求均衡决定论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供求法则来概括,即:供给价格与供给量呈正相关关系, 供给曲线的走向不言而喻地表现为右斜上扬形状; 而需求量则与其价格负相关,需求曲线则表现为单调递减曲线;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之处达到市场均衡。 其数学上的表现形式则为:?坠Xd(P)/?坠P<0;?坠Xs(P)/?坠P>0;Xd(P)和Xs(P)分别为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函数,供求均衡时Xd(P)=Xs(P)。

 

虽然马歇尔及萨缪尔森等都给出了这些曲线特征的理由, 但是这种供求法则最初主要还是来源于一种经验性的常识。 萨缪尔森在论及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原理时就指出“常识和细致的科学观察表明,人们购买一种商品的数量取决于它的价格”。 [5]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初级教科书在讲述供给与需求原理时, 都是从需求表与供给表出发,进而得出供求曲线。但是无论是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 由于其图形二维化的原因,都只能考虑量与价两者之间的关系。虽然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在讨论供给函数与需求函数时都讨论了影响供给或需求的其他因素, 但在讨论市场均衡时都将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综合为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 而着重考虑了价格对数量的影响。 供求均衡的过程便呈现出蛛网状特征, 因为供求双方中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以价格信号的方式传达给另一方,从而引起另一方的变化,后者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前者, 而且一般认为这种呈蛛网状的传递是没有阻碍的。久而久之,在市场均衡讨论中即使注意到例如收入、成本等其他数量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价格也是最着重考虑的对象。在这种意义上,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也称之为价格理论。

 

供求均衡决定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 也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其突出的表现就是供求曲线图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的广泛运用。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都把供求曲线图作为经典保留下来, 即使是最新的萨缪尔森与曼昆经典教科书中也不例外。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便是按市场分类安排篇章总体顺序,首先介绍产品市场,然后是各类要素市场,其思路便是试图用供求曲线图这条“纲”把所有要素串连一体。

 

供求均衡决定论这种分析视角被经济学采用,在微观经济学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甚至奠定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 没有供求决定均衡的分析思路,就不会有后来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理论,也不会有消费者剩余与厂商剩余概念的产生, 福利经济学的发展也必然受到影响。 供求均衡决定的方法在西方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 不仅仅由于其被经验广泛地认同,而且还因为它有着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尤其是其在数学与几何上的简洁、 清楚的完美形式,更令经济学家着迷。

 

三、 供求均衡决定论到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的转变

 

但是从很多迹象中都可以看出微观经济学供求均衡决定的这种视角到20世纪后半期有所改变,这种改变是因为经济学家们逐渐发现价格在对经济系统运行过程中所起的刺激作用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大, 或者说经济主体对价格刺激的反应没有想像的那么敏锐。 这不仅仅在于随着经济学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许多行为中并不存在着价格这一变量(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囚徒困境”的分析了),更重要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市场分析中的三个重要前提假定受到了挑战。 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中暗含了这样三个基本前提假定:(1)市场中不存在不确定性,因而决策的供求双方是完全理性的;(2)个人决策是价格参数和收入条件给定条件下的最优选择, 不影响他人也不依赖他人;(3)市场信息充分且无成本。 [4] 第一个假设与到处充满着风险的市场现实相差太远, 决策双方往往表现为有限理性, 寻求次优结果以达到令自己基本满意的状态,而往往不是寻求最优。第二个假设在分析寡头市场时受到了挑战, 因为寡头之间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 所以寡头市场中不存在像完全竞争市场中那种完全受自身产品价格影响的供给与需求曲线,而只存在受多方决策影响的反应函数,无论是各方寡头产品的价格还是产量, 都是博弈后共同决定的结果。 因此几乎所有经济学教科书的新版本在论述寡头市场时, 均无一例外地引进了博弈论, 在供求均衡决定论思路不受到冷落的古诺分析问题的框架也得到了延续。再有,经济主体在受到价格刺激之后为达到其自身的效用(或利益)最大化而是否能够、 愿意和知道如何做出反应, 来调整其行为。例如当劳动力供给增加时,厂商由于工资刚性的存在而无法降低工资;由于菜单成本的存在,即使市场价格已经改变,厂商也不一定会做出相应的调整;而由于市场不确定性的存在, 经济行为主体并不一定知道如何针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 其最优的选择可能就是选择不变。因此,当经济学家们发现了诸如价格刚性、 交易成本以及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性这些影响反应机制而不是影响刺激机制的因素普遍存在时, 他们的兴趣便从供求曲线图转移到了研究经济主体行为上。 事实上, 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思路的深化已从广泛的领域和多层次体现出来, 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西方著名大学经济学课程设置和教科书的转变可以看出这种基本范式的转变。以牛津大学为例,1988年其微观经济学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消费者理论与生产理论(包括不确定性);二是市场与均衡;三是福利经济学;四是企业理论。但是到了1990年,则增加了博弈论、信息和合同理论两个必修部分。克瑞普斯在1990年出版的《微观经济理论教程》是1991年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被相当多的欧美名牌大学选为研究生课程教材, 其中“非合作博弈”的内容共有219页,而且书中其他许多内容也与博弈论的思想有关, 博弈论已经进入课程的核心内容。 这至少反映了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越来越转向个体,放弃了一些没有微观基础的假定,如消费函数及其投资函数,经济学转向人与人关系的研究,特别是人与人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与一致,竞争与合作的研究。 [6] (2)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新突破,基本上都是借助于经济基础主体行为决定论的范式。众所周知,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几乎给微观经济学做了总结, 整个20世纪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远不如宏观经济学,但是有两个领域是例外的,一个是莱宾斯坦的X效率理论, 另一个便是以科斯为首的新制度学派的企业理论的一系列发展①, 这两个领域的新发展使得微观经济学的版图得以扩张, 但这两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建立在传统的供求均衡决定论的范式基础之上的, 而是更加着重分析了经济主体的行为。(3)宏观经济学从微观经济学中借鉴的供求均衡决定论在分析宏观问题时也遇到了困难, 从而导致粘性分析和惯性通货膨胀理论的产生。 机械的供求曲线图是无法反映粘性价格和通货膨胀之特征的, 这些只有从理性经济主体行为方面分析才能得到解释。

 

四、 供求均衡决定论与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之比较

 

在将经济主体分为传统的消费者和厂商的基础上,通过图1可以分析供求均衡决定论与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的联系。 图1中方框I代表了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的思维, 消费者或厂商在一定的收入I或成本C的约束下,消费或生产商品量以使得自身效用U(X)或利润л(X)达到最大。其中P为商品的价格,F(X)为成本函数。而方框Ⅱ代表了供求均衡决定论的思维。其中Xd(P)和Xs(P)分别为商品的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当两者相等时,可以得出市场均衡时的价格P和产量X。

 

I和Ⅱ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商品需求函数来源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行为, 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则表现为商品的供给函数。 消费者与厂商为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相互博弈表现为供求相互作用而最后达到均衡。 由此可见, 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中, 供求决定均衡只是供求双方博弈得到市场均衡变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而且这种分析方法已逐渐被博弈论这种新方法取代。

 

因此在经济学里, 如果约束经济主体行为的不仅仅只有收入I和成本C,而且还有其他因素,经济主体所要追求的目标也不仅仅是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 则可以用简明的优化模型概括经济主体行为模式:MaxR(X),X∈S。

 

其含义是, 经济主体在一定的集合约束条件S下,使自身利益R最大化。X∈S是指X受条件S(包括价格分量P和其他变量例如信息的向量)的约束。当经济主体是供给者时,X代表供给量;当经济主体是需求者时,X代表需求量。对每一个经济主体,上式可以确定一个解集合, 相应地也得到一个价格P的集合{P}。也就是说,存在一个价格P的集合{P},能够满足上式的优化条件。当然,从理论上讲,{P}也可以是空集,也可以存在惟一元素,还可能是无穷集合。市场上所有经济主体价格分量解集合的交集∩{P}也就是市场价格。而且其中的约束不仅仅包括价格,还包括其他的非数量约束,所有的这些约束S可分为资源约束、制度约束和市场约束。资源约束大体上相当于经济学上的预算约束, 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财富和收入;制度约束包括法律、法规、道德等因素;当个人进入市场后, 其他主体行为模式对该个人构成一组市场的约束。 新古典主义传统下的供求决定论将市场约束综合为一个参数:价格。因此,消费者行为归结为在一定收入和价格约束下, 最大化自身效用。而现代一般均衡理论强调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博弈论直接以个人选择行为作为研究主题。在这些情况下,市场约束是多维的,而不是单纯的价格约束。 [7]

 

通过上述供求均衡决定论与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的比较,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 在供求均衡决定论中,价格水平(和产量)变化表现为供给曲线或需求曲线的相互作用及其均衡点的机械移动, 一切影响价格的力量都通过且只通过供求发生作用, 这实际上排除了供求框架以外影响价格运动的因素,包括价格粘性、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以及预期等等,而在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中,这些因素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考虑。

 

2. 供求均衡分析也必须归结到经济主体行为过程才能得出实在的结果。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 二者的移动及其相互作用都是经济主体决策规则的表现。换言之,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背后分别“站着”供给者和需求者。如果不“寻根究底”,供求曲线的移动与均衡的形成将归结为一种机械的几何或数字游戏。

 

3. 反过来看, 供求均衡决定论正是源于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 供求均衡决定论将经济过程归结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互作用,而追根溯源,供给和需求无非是经济主体的供给与需求, 故而供求均衡实际上是从经济主体行为过程演绎出来的。 如果说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是分析经济问题的恰当起点的话, 那么供求均衡决定论则是该分析过程的中间环节。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 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实质上是微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一般思路, 而传统的供求均衡决定论只是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形式, 但是这些特定条件在我们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经常存在, 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视角一般化是经济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以说微观经济学基本范式从供求均衡决定论到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的这种转变, 是经济学分析问题视角的一种回归与升级。 国外经济学者这种经济学视角的转变比较明显, 但是从我国经济学教科书体系的编排中还难以看出这种转变的有力证明。 因此要在我国培养能够与国际经济学者相当的经济学人才, 从经济学的教学中开始改变这种视角显得尤其重要。

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范文9

【关键词】MOOC;微课程;经济学基础

当今,微课程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开展。MOOC环境下微课程的蓬勃发展,为我们探索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一、微课程的含义

微课程(Micro-lecture)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他认为普通课堂中讲授的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内容可以压缩成60秒内的“知识脉冲”(Know ledgeBurst)作用于学习者,核心知识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主体,通过对这些核心概念的深入探索进而完成课程材料的学习。国内,2011年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他提出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核心知识点制作成片断化的视频点播资源,有利于师生个性化的教学和个性化的学习。相对于常规课来说,微课程是一种微小的课程,它指借助于信息技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将课程所涉及到的基本理论知识单元制作成图片、文字、动画、视频、声音并茂的课件模块,用5-10分钟讲授单一知识点或突破某个教学问题而开展的简短、相对完整的教学活动。它通常由简短的视频及配套资源构成,教师可在课堂上利用微课作为授课的素材,而学生可通过微课进行预习、复习等,实现自主学习。

二、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是一种新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

1、短小精悍,主题明确。微课是在短少的时间内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教学,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因此,微课剪裁的内容,要有明确的主题,清楚的主线索,在众多的课程内容中,提炼出一个个结构较紧凑的小片段,做成“主题单元学习包”,精炼简洁。

2、资源丰富,情境生动。“微课”是以课堂教学视频为核心,并整合了课堂教学课件,教师教学反思,学生反馈评价及学科教师互动点评等多种资源,共同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学习包”,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环境。

3、形式多样,使用灵活。微课通过课程网络小模块,每个模块内容精讲、图像生动,使学生能在头脑中形成把抽象理论问题转化为真实具体教学情景的深刻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课程的过程学习,收获开放教育特色课程的学习成果。

4、结构开放,易于更新。“微课”同时具有半结构化框架的开放性优势,其资源要素(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教师点评等)可以随着教学需求和资源应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修改、扩展和生成,实现动态更新。

三、《西方经济学》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劣分析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为财经管理类各专业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它在整个经济类课程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为财经类各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不容忽视。一直以来,该课程教学沿袭传统的“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模式,教师以口授加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的手段,面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当然,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国大的教育背景下自有其存在的原因。

1、基础教育模式的沿袭。基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基础地位,该课程通常开设在大学一年级开始讲授。我国高校学生是在接受了十几年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之后通过高考继而获得高等教育的资格。长期以来,前期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深入人心,倘若在学生一进入大学未经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渐进过渡下就突变传统教学模式,很可能会引致学生的负面情绪、不适或者厌学,继而丧失对本专业甚至整个大学学习的信心。因此,对于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而言,不能在学生一进入大W之后被某一新型教学手段瞬间所取代。

2、传统课堂讲授方式的优点。在传统课堂讲授方式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师生之间进行面对面交流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在进行讲授时,面对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和学生进行人性化交流,教师的一举一动,眼神抑或手势,都能起到暗示、启发学生的作用。在讲台上,教师可以就某一知识点的半讲半问,诱导学生紧跟教师思路,从思考中品味。教师在讲授时会经常有意地将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解决思路讲解出来,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同时,教师的文化修养、学识品味、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产生显著的影响。

与此同时,由于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本身的局限性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又大打折扣。

1、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以教师讲授为主,授课内容主要依赖多媒体课件进行呈现。虽然授课过程中会辅以案例教学,但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涵盖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理论体系庞大,而对于大多数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西方经济学课程(包括微、宏观部分)的课时数最多也只有104学时,对于非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课时安排则更少。通常任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而不断赶进度,即时授课过程中穿插一些案例,但通常这些案例只是简单举例而已,并不能带领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学生也很难通过案例领悟其中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

2、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涉及的基础性知识及重、难点知识较多,而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每节课的内容基本是以章节为划分,每节课上有多个重点难点需要学生理解消化,但传统课堂中时间较长,通常一节课90分钟,很多同学已经很难集中精力,加之授课内容冗杂,尤其当涉及公式推导或有关计算的问题,学生有时就会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从而觉得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更加不佳。

四、MOOC环境下西方经济学微课程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合

1、MOOC环境下西方经济学微课程的优势。MOOC环境下的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教学效率、课后学习、教学效果、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1)微课程是用5-10分钟讲授某个重点或难点,教育学专家指出,学生在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的时间大概也就是十分钟左右。因此,与传统的课程相比,学生可以在学习时间较短的微课程中最大限度地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2)微课程资源容量较小、时间较短的特点,因此同学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随时随地运用到课堂内外,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后,同学课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不足通过微课程进行再次学习,查缺补漏,可以和其他同学分享学习经验,作为课堂的有效补充,从而提高了课堂的交互眭。(3)微课程通常围绕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教学主题开展教学,内容少而精并且更具有针对性,以突出的主题让学习者快速聚焦问题进行学习,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有助于同学将重心放在重点、难点的学习上,突破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中难点和重点的理解和学习。(4)微课程的使用灵活方便。教学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移动设备,可以联网)、无限次地观看视频教学内容。对于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一些教学重点、难点(如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经济模型等),学生可以通过多次重复观看加深理解,重构知识。(5)从教学方式来看,MOOC背景下的微课程教学可以通过课前观看微课程,做笔记、看教材,课前记录没有看懂的知识点,课堂上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改变以往“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2、微课程引入《西方经济学》的切入点。(1)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西方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其课时长,内容庞杂,教学效果循序渐进。所以,无论是时间还是内容“微课程”都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课堂,而始终应该以传统的课堂为依托,做“嵌入式”的补充和调剂。《西方经济学》的“微课程”应该控制在课堂授课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每次课程时间大约为10-15分钟,内容设计上要注意精准控制,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使微课程的主题突出、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相关知识点;微课程还要形式多样、结构紧凑、主体鲜明,巧妙的构成某一章节的“主体单位资源包”,能用课堂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内容有机衔接和融合。(2)教学方式的相互补充。在微课程教学中,教师完全突破了传统课堂形式,可借助于多元化的形式活化教学手段,采用学生阅读、视听并用、教师演示、分组讨论、学生教学生的方式补充传统课堂教学的执行模式。课外,学生可以通过实时课堂或课外在线,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下,独立或合作开展学习,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强化学习的效果,学习兴趣高、且事半功倍,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MOOC环境下西方经济学微课程的实现条件

1、搭建平台,加强资源共享和交流,形成微课程资源联盟。西方经济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拥有个人教学资源,通常是各用各的,局限性较高,通用性不强。再加上缺乏共享与交流的信息平台,使得每个老师的资源都是孤立的,无法共享和整合,不能满足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因此,要将微课程引入传统教学之中,就需要搭建一个基于《西方经济学》的微课程资源联盟,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