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个人对礼仪的认识集锦9篇

时间:2023-10-16 10:34:11

个人对礼仪的认识

个人对礼仪的认识范文1

论文关键词:高职;礼仪教育;现状;实施途径

我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重视礼尚往来。礼仪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礼仪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交流的频繁变得越来越重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接受正规的礼仪教育,并不断加强自身礼仪修养,以便投入到日益职业化、规范化的工作和生活中。笔者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后,拟对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现状进行总结,并就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实施途径加以探讨。

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状况

高职学生的礼仪认知状况在笔者对不同年级的100名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中,72%的学生认为礼仪很重要,认为一个人的礼仪素养在很多时候对做事成败有关键性影响。17%的学生认为重要,但觉得还不至于具有关键性的影响,较之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言重要性不大,觉得可以在具备其他能力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自己注意就可以了。7%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礼仪不会掩盖其光芒,只要有过硬的本领和超人的才华,有无礼仪素养无所谓。4%的学生认为讲究礼仪有虚假之嫌,认为礼仪就像一个框框,限制了言行,约束了个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能随性发挥,而是隔阂受限,不够真实,表示自己会做最真实的自己,不会刻意用礼仪束缚自己。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礼仪的重要性认知是存在差异的,但多数学生认识到礼仪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感觉到了其在人际交往、个人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部分实习返校的学生认识到礼仪对生活和工作具有协调促进作用,因此认为礼仪很重要,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学校礼仪教育开展状况很多学校的礼仪教育流于形式,不够普及,我校30多个专业,将礼仪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实际开设的仅有6个专业,而这6个专业中有5个是旅游类专业,1个是文秘专业,课程的开设仅停留在职业礼仪层面,而其他专业均未开设礼仪课程。本地其他兄弟院校也均未开设礼仪课程。笔者通过对3所院校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学生的礼仪知识获取途径多来自网络和看礼仪方面的书籍自学,还有的来自学校或社团组织的礼仪讲座,很少有学生从课堂上获取礼仪知识,可见礼仪课程的开设率较低。近90%的学生认为礼仪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愿意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礼仪知识,而且获取礼仪知识的主要途径应通过课堂教学。因此,礼仪作为一门课程在高职院校普及是十分必要的。

课堂教学状况虽然有的学校开设了礼仪课程,但就礼仪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仍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1.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很多教师在进行礼仪课程教学时,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实践应用重视不够。礼仪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灵活运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融会贯通,对自身修养和个人品行的提升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结果会导致学生对礼仪产生错误认识,认为礼仪侧重说教,停留在简单的照本宣科阶段,从而感觉枯燥,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厌倦心理。

2.教师队伍有待加强。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多是由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没有经过专门的礼仪培训,对礼仪知识的获取大多是通过自学,对礼仪的认识停留在一个相对较浅的层面。因此,教学比较随意,内容缺乏系统性,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缺乏对学生学习礼仪目的的正确引导,由此使学生形成了“礼仪就是规范言行举止、讲究穿衣戴帽”的肤浅认知。礼仪教学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但很多礼仪课程的教师自身不修边幅,说话做事缺乏技巧,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3.教学形式单一。礼仪知识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这个特色决定了礼仪课的教学不能死搬教条、按部就班,而应生动灵活、寓教于乐,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倡快乐教学,快乐学习。但现在的礼仪教学多为教师课堂讲授,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削弱了教学质量与效果。“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单一,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精神懈怠,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讲授的内容无法在学生中产生共鸣与回应,教学效果较差,已经满足不了现阶段礼仪教学的需要。

高职学生礼仪教育实施途径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礼仪的重要意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礼仪素养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立足社会、为人处世所必需的。礼仪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一个具备良好礼仪素养的人深知如何自尊、如何尊重他人、如何赢得别人的尊重,更懂得如何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从而能在交往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尊互敬,互谦互让,讲文明,懂礼貌,和睦相处,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礼仪使人际之间的感情更容易沟通,建立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各项事业的发展。在认识到学习礼仪的重要意义之后,应引导学生树立长久的“习礼意识”,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习惯。

强调礼仪知识普及的重要性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普及礼仪知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要通过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学生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同时也关系到学校的精神面貌。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普及礼仪教育,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将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及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作为德育的有效手段,真正做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要改变将礼仪课当作公选课不加重视或根本不开设礼仪课的状况,礼仪课作为人文素质课程之一应提高到必修课的地位。

设计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环节经过我校旅游专业教师的努力,礼仪课程已经被作为精品课程立项建设。我校旅游专业礼仪教育的具体做法是:(1)不断进行礼仪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礼仪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多变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地阐释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要求主讲教师讲课要注意理论性与知识性、趣味性的结合。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我们加强了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实践教学的探索中,已经形成了“点面结合、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特色,利用模拟实训、视频演示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课程组教师实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攻关的形式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2)加大实践环节在课程中的比例。实践环节是礼仪教学中最为欠缺的、但却是最关键的部分。学生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才能加深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只有经历了实践的全过程,才能系统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指导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及时补救。礼仪课的实践环节主要集中在站、坐、行、表情、手势、举止、体态、仪容仪表及语言表达等方面。

礼仪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根据贯穿课内课外、贴近专业特点的原则,从“强化实践意识、树立当下实践的理念、创建实践平台”三个方面建立了实践课教学体系。我校的礼仪教学除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讲授外,还注重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提高践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礼仪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应包括认识性实践、理解性实践、拓展性实践三个环节。

1.课内实践——认识性环节。课堂模拟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模拟演示礼仪规范,加深理论学习的效果。利用课堂讨论、演示、播放影视片等方式,创造条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育和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针对礼仪课实践性强的特点,我校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大胆创新,在教学计划上将礼仪课教学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设置为1︰1,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单双周交叉进行。同时理论课与实践课由不同的教师授课,积极引入校外人才,给学生讲授化妆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形体训练,并根据礼仪课的教学内容,研究探讨上课形式,排练礼仪操,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塑造形象、提升素质。

2.课外实践——理解与体验性环节。课外实践是礼仪课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通过组建义务礼仪服务队进行课外实践,使学生克服胆怯羞涩的心理,进一步掌握礼仪服务的技能技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学生反响良好。义务礼仪服务队承担了我校历届运动会的颁奖仪式礼仪服务,并根据学校的需要出色地完成了多项接待活动的服务工作,学校各项活动均有礼仪队队员的身影。通过课外实践,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缺点,实训效果很好。

3.社会实践——拓展性环节。我校与当地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实践。我们经常选派学生参与马鞍山市大型活动的礼仪服务工作,如马鞍山市户外旅游节、马鞍山市团市委大型颁奖会、马鞍山市旅游行业先进表彰大会及马鞍山十大杰出青年颁奖晚会等市级重大的庆典活动等,深受企事业单位的好评,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利用马鞍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我校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时刻牢记“做一个文明有礼的马鞍山人”的承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文明城市创建增砖添瓦。学生在实践中检验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用出色的礼仪服务展现了自己,服务了社会。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充分认识到礼仪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增强了责任心和自豪感,对其他学生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个人对礼仪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礼仪素质 现状 对策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需要大力推进礼貌礼仪建设,2009年8月24日南海网《大力推进礼貌礼仪建设,进一步优化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社会软环境》一文中认为,“礼貌礼仪是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中的道德建设的需要。只有开展礼貌礼仪培训和教育,才能使本省全体公民成为知礼仪、懂礼节的文明公民,才能构建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的温馨和谐社会”。当好文明东道主,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共建国际旅游岛,人人有责。基于此,为深入了解海南高职大学生礼仪素质现状,找出对策,我们组织了本次调研活动。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选取了海口、文昌、三亚等地的5所高职院校作为调查对象,精心设计了《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0份,有效率为96%。此外,随机对调查对象中的20位进行了深度访谈。本次调研结构与海南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基本吻合,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从学生对礼仪的认知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认识到了礼仪的重要性,但对礼仪知识的掌握还有待提高

在对不同年级的约300名同学进行调查时,问及“你认为礼仪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以及个人发展中重要吗?”时,65%的同学认为特别重要,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礼仪修养;20%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但不具有关键性的影响;10%的学生认为一般,觉得礼仪素养作用不大;5%的学生认为不重要,认为礼仪是繁文缛节。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对礼仪的重要性认知虽存在差距,但大部分同学已经认识到礼仪修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回答“大学校园里学生的失礼现象普遍吗”这一问题时,85%的同学都认为非常普遍。在问及“你是否了解掌握具体的礼仪规范”这一问题时,肯定回答的只占45%,还有大部分表示对许多礼仪知识都是一知半解。

(二)从学生对礼仪知识的运用情况来看,高职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并不尽如人意,“不知礼、不守礼、不尚礼”的现象比较普遍

知名礼仪专家金正昆老师指出,“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细节决定成败”。是否尊敬师长、是否遵守纪律、是否仪表得体、是否诚实守信等这些细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

从本次调研的数据来看,高职大学生的礼仪素养缺失比较严重,有32%的同学在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合高谈阔论,随意接听电话;40%左右的同学在食堂就餐时不排队、乘坐公交车时不会主动让座;38%的同学仪表不得体,盲目追求“个性”,穿着暴露、发型奇特、穿拖鞋出入教室图书馆等地十分普遍。另外,高职大学生自我约束与管理的能力也有待加强,46%左右的学生上课迟到、旷课、课堂上说笑、玩手机、看小说、睡觉等。上课“三无”情况也比较多,很多同学一无课本;二无笔;三无笔记本。25%左右的学生不能遵守作息时间,晚上十二点以后还在宿舍上网、打游戏、聊天、甚至煲电话粥,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休息。15%左右的大学生情侣在校园内举止欠妥,搂搂抱抱、过分亲昵,不符合大学生的形象要求。许多学校的教学楼写着“禁止携带食物进教室”等标语,但超过四成的教室里食品垃圾随意丢弃在桌子上或地上,必须有专人负责打扫才能保持卫生。

(三)从学生对日常交往礼仪的掌握来看,大学生基本的社交礼仪知识比较欠缺,从而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和个人发展

本次调研,我们设计了一些具体的礼仪常识问答,了解学生对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在回答“上级与下级握手时,应该谁先伸手”时,55%的学生表示“下级先伸手”,30%表示“上级先伸手”,15%表示“o所谓”。问及“两粒扣的西装应该怎么扣”时,40%的学生认为“扣上面一粒”,50%认为“扣下面一粒”,10%认为“全扣”。 由此看出,很多学生对于握手、着装、交换名片等日常交往礼仪常识都没有很好掌握,就更谈不上对礼仪的深层次把握了。

(四)从学校礼仪教育开展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的礼仪教育还流于形式,不够普及,师资力量亦有待加强

通过调查,某高职院校有30多个专业,但将礼仪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实际开设的仅有8个专业,其中,将礼仪课程设为必修课的只有旅游类专业和文秘专业,其他专业只是作为限选课开设。一些学校虽开设了礼仪类选修课,如“社交礼仪”、“职场礼仪”等课程,但受开班数量、选课人数的限制,很多同学只能望课兴叹,没有机会选修。其他几所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开课率也很低。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表达了希望通过多种途径尤其是课堂学习来掌握礼仪知识。

调研组还发现,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教师多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缺乏专门的礼仪培训,教学内容比较随意。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查与访谈,笔者找出了问题症结所在,并提出了以下对策:

(一)发挥礼仪教育的功效,传递正能量

高职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以下特点:自信心不足、纪律性较差、缺乏学习动力等,礼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针对不同学生能够起到“雪中送炭”或者“锦上添花”的作用,给学生传递正能量。通过课堂礼仪教育和日常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强自信心;通过规范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深刻领悟礼的内涵――“敬”,加强自我约束与管理;让学生掌握日常交往礼仪与技巧,使学生感受到交往的魅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掌握职场礼仪技巧,使学生顺利打开就业之门。

(二)普及礼仪教学,将礼仪教育常态化

明礼仪修养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要转变教学理念,将礼仪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必修课开设。高职院校可根据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种类的礼仪类课程,比如“旅游服务礼仪”、“秘书礼仪”、“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等。合理安排讲授与实践相关礼仪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践行礼仪的兴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大力进行改革,重视实践教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当然,除了开设礼仪必修课之外,各高职院校还要建立礼仪教育的长效机制,将礼仪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加强监督与管理。

(三)建设优良的校园礼仪文化,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隐形课程,学校应该经常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比如设立礼仪宣传栏,普及礼仪知识。开展礼仪宿舍及教室设计比赛、礼仪知识竞赛、礼仪操比赛、主题演讲、辩论赛、礼仪情景剧表演等活动。发动师生开展“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征集活动,使大家关心身边人及自身的失礼行为,从而引发重视。评选各个班级的礼仪标兵,发挥榜样的力量。许多学校成立了礼仪社团或校园礼仪模特队,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参与的礼仪服务活动从校园内拓展到校园外,为海口车展、博鳌亚洲论坛等活动提供礼仪服务,并获得相关单位的一致好评。学生通过参与校园内外的礼仪活动,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礼仪风范。

(四)提高教师的礼仪素养,强化其身教作用

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将言传和身教有效结合,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得体的着装、优雅的举止、善意的微笑、良好的教学方法、和谐的师生关系都能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理解礼的内涵。

专业的师资力量也是礼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高职院校应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给教师创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结合日常教学需要选派教师接受系统而专业的礼仪培训,打造一支专业知识扎实、实操技能过硬的优秀礼仪师资队伍。此外,还应加强礼仪实训室建设,为礼仪教学提供必要的设施和条件。

(五)发挥网络平台的教育优势,实现信息共享

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建设网络课程,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外进一步学习礼仪知识。一些高职院校已将“社交礼仪”、“旅游服务礼仪”等课程建设为院级精品课程,将课程资料上传至网络共享,师生课外通过网络平台进一步交流。另外,一些学校还引进了慕课、微课等,使本院师生有机会向国内其他院校的优秀礼仪教师学习。

四、结语

礼仪是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不学礼、无以立”,当代高职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成为“学礼、知礼、守礼”之人,塑造出良好的个人形象,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集扎实的专业技能与良好的礼仪修养于一身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媛媛.大学生礼仪教育需求调查及分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个人对礼仪的认识范文3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jhlt.net.cn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大学生礼仪教育有效性研究”(SK2013B206);安徽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创新研究项目“当代中国大学生忠诚观的培育”(2013WH2XA13);201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2014FDYMSGZS001-003)

作者简介:高媛媛(1980―),女,安徽庐江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郭淑新(1955―),女,山东聊城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史、中国传统文化。

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礼仪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教育是塑造理想人格的关键期,礼仪教育则是通往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将礼仪教育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是进一步落实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一、大学礼仪教育的相关概念及本质

早在远古时代,礼就存在于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之中。先圣孔子言“克己复礼”,“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和。” [1]礼仪教育则是将礼仪的内涵、观念、表现形式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手段进行传递,使受教育者感受到礼仪文化的博大,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礼仪教育的价值对于个体来说是对善良的追寻,让个体的行为更加符合道德规范;对于社会来说,在人际互动中礼仪强调的是对自我的约束,对他人的尊重与理解,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对国家来说,礼仪则是用完整的规范体系,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让国家和而不乱,井然有序。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认为大学礼仪教育是指一定组织根据礼仪规范及道德建设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内在素质进行必要的礼仪指导、修正和教育的社会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向大学生传递礼仪知识,指导大学生践行礼仪,从而转化为个体的行为或价值规范。其根本目的则是推动大学生向善之心,挖掘潜在的善性。

二、大学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角色认知不清。角色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对社会其他角色关系的认识。那么大学生作为高校礼仪践行者究竟对本身角色所蕴含的礼仪行为有着怎样的认知呢?在高校的礼仪教育中,大学生只能是知晓自己的身份,但是对于什么样的礼仪行为与自己的身份相匹配却不甚清楚。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礼仪有以下的几种认识:首先,他们能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支持在大学中开展礼仪课程。其次,大部分学生认为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礼仪“问题很大”,礼仪修养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第三,大学生普遍认为礼仪教育在求职应聘中发挥的作用最大。虽然学生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但在现实的大学校园中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表现出礼仪规范的缺失,如无视课堂秩序,旷课、迟到、早退,课堂上随便说话、接发短信、玩游戏、吃东西、睡觉;不尊敬师长、公共场合行为不端、穿着不得体等;有些学生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浪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尊重别人,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现象都折射出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意识的缺失”。[2]

2.角色地位局限。角色地位是指个体所承担的角色在某个层级领域所处的水平。在高校中,教师的角色地位与自身的职称高低、职务大小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教师礼仪水平则可能会边缘于这个空间。教师除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外,大部分时间都倾注于写论文、做科研,无暇顾及学生的礼仪教育。有的教师自身修养较差,不修边幅,当着学生的面争吵,不太遵守规章制度,影响了礼仪教育的效果。高校特殊的教育环境,也导致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日益减少,教师在精神熏陶和人格感染上的作用越来越弱。

3.互动场域的缺失。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可以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者一个构型。”[3] 一个人的行动均会受到行动所发生场域的影响。在高校中,礼仪场域的建立需要礼仪空间场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互动场域的生成。就目前的高校环境来看,礼仪空间场域并没有完全成型,礼仪互动场域更为缺乏。具体来说,一是缺乏对教师礼仪修养的培训教育。很多高校教师并非师范院校毕业,在入职前只是进行了短期的教师培训即可上岗,教师礼仪几乎没有涉及,这造成了教师群体同样缺乏礼仪。二是开展礼仪活动面窄。目前在高校中关注礼仪教育的部门唯有学生工作处,开展的活动频率很低,很多活动开展的不深入且流于形式,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原因分析

1.礼仪教育日趋的“功利性”。行动的功利性是指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多元价值观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礼作为一种历史的传承,或者被边缘化或者被革新,其特有的功利化属性也逐渐在大学生中形成共识。高校中礼仪的教育方式基本局限在课堂,课堂以外几乎没有相关的礼仪活动作为支撑和巩固,导致学生认为礼仪之人不过是徒有其表的“君子”,很难领悟礼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这种非专业的、模式化的教育方式又使得礼仪发展更加“利益化”,学生精神世界中的需要、信念、理想、尊严、价值取向更加自我化、利己化,礼仪大部分作用体现在“就业应聘”上,而一旦完成就业,礼仪的使命也就结束了,这无形中让礼仪教育产生了短时性、功利性、肤浅性的特征,这与礼仪教育的本质是相违背的。

2.礼仪教育需求的“差异性”。社会分层通常被用来描述人类社会个体和群体之间所存在的不平等,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社会分层与经济、声誉和权力三种因素相关联,拥有不同经济、声誉和权力的群体对礼仪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我们主要来分析下教师、学生和社会上层三个群体对礼仪的需求度。首先是高校教师的市场处境,其薪酬一般、工作安全稳定、晋升前景不易,特别是青年教师,基本上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境遇,他们的工作目标很明确,一切唯“晋升职称”是瞻,工作重心则为按部就班的上课,缺少自主性。其次是学生。大学生对礼仪的需求较低,认为礼仪并非是自己的必修课,只要在某些需要礼仪的情境下突击学习一些形式化的内容即可,毕竟就业时礼仪并非是单位招聘衡量的唯一标准。第三是社会上层。社会上层因为其经济、声誉和权力的显赫,往往更加重视礼仪,特别是在职场、商场中,学习礼仪蔚然成风,造成了层次越高的群体对礼仪的需求越大,这些群体也不断地向社会高层流动。而教师这个群体的社会流动范围狭窄,更多的是在教育内部的流动,礼仪的重要性也降低了很多。

3.礼仪教育消退的“情感性”。情感作为社会学概念,既包括个人意义的主观体验,又包括社会行动的现实性,是人际互动的润滑剂,而礼仪交往正是双方情感传递的过程。“礼”偏重情感态度,“仪”则偏向行为层面,“礼”是“仪”的心灵基础,“仪”是“礼”的外化行为,礼仪如果没有情感作为基石,则只是虚伪的形式。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之间的断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情感的缺位。情感是各种行为产生的根源,也是品评整个行为善恶依赖的基础。当一个行为发生时,究竟是出于符合责任的规范性还是个体内在的责任感去完成,是我们判断行为道德价值的重要标准。在人的物化,人的成就和产品变得比他们的举止行为更加重要的时代背景下,情感被淡化,甚至让位于利益,抑或是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交往之动力是利益的驱动,因为利益而产生情感,这种以“利益”为核心的情感,并非是礼仪情感的应有之义。

4.礼仪教育消失的“空间性”。空间是社会的产物,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它自身的空间。在礼仪教育中,我们认为有两种潜在的“空间”,一是“场域空间”,二是“认知空间”。礼仪教育的“场域空间”指的是进行礼节和仪式时能够反映出礼仪传统的文化场所。礼仪教育的“认知空间”是人们对礼仪的基本认知、态度和评价。礼是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具有教化的作用,它通过家庭启蒙、社会示范、社会心理等各种手段把系统的行为规范体系加诸生活,实现礼仪的约束作用。在提倡民主自由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更多地受理性知识、普遍性知识、自觉的价值观念、法律契约等自觉的文化精神影响和制约,传统礼仪容易束缚人们的思想,约束人们的行为,加上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人们对于礼的认同不再纯粹化和单一化,甚至开始质疑礼仪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这些无疑让礼仪教育显得更为急迫。

三、大学礼仪教育的途径探析

(一)寻求礼仪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杜绝“功利性”

礼仪教育要具有时代性,必须与社会大环境交相呼应。价值冲突理论告诉我们,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人们对同一问题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不同的立场、态度等,因此交往双方应该找到共赢的途径从而妥善解决问题。

首先,要赋予礼仪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一些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自己的内涵。现代礼仪既要立足传统礼仪,又要与人民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做好自身内涵的继承、发展、丰富。在实际中从尊重交往对象出发,强调心灵之间的交流,在交往中调整并处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各类关系,从而使礼仪交往中的人们身心愉悦,让礼仪成为一种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自然流露,构建新型的以“和”为核心的社会体系。

其次,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让人们学会明辨是非,让个体在功利性诱惑和道德价值冲突之际能够做到遵从道德本源,作出合理的道德判断。在高校礼仪教育中,要让学生清楚学习礼仪不止于外在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在错综复杂的价值取向中寻求人性中原初的情感,体现出人性的善良,营造出和谐的人际互动氛围。

(二)普及礼仪知识,构建合理的“层次性”

社会分层决定了礼仪活动的层次性。有学者认为“礼不下庶人”可以理解为“并不是指礼的规范对庶人没有约束力,而是指礼主要是为了调整宗法等级秩序,不同的社会关系用不同的礼调整,不同等级的人使用不同等级之礼”。[4]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在礼仪教育中将礼仪知识分类,通过教授两类知识对学生开展分层教育:一类是共性知识,一类是个性化知识。

首先,所谓的共性知识是指作为个体所应该知晓的礼仪知识,传授这些知识的前提是在大学中先开设礼仪必修课,主要传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经典之作,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西方优秀的礼仪文化,感受到中华礼仪的一脉相承与博大精深,让学生不仅要“知书”,还要“达理”,知行合一,德性才能成为德行。其次,在修完必修课之后,将礼仪教育转为通识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来设置课程,如将礼仪教育分为日常行为礼仪、商务礼仪、就业礼仪等,也可以根据各专业的需要开设相应的礼仪教育课程,让学生自行选择,真正做到课程为学生而存在,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当然,知识传授必须与养成教育相结合。礼仪素养的形成,必须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小事做起,寓礼仪于生活,根据礼仪教育自身规律,让学生掌握尊重、平等、真诚的交往原则,鼓励学生在实际中运用,并经常自查反思矫正,学会分析自己的言行是否真正合礼合体,不断提升自身的礼仪品质,强化内在的礼仪修养,培育个体的德性,让自己的言行更加符合道德规范。

(三)追溯礼仪的情感特质,达到“情文合一”

在《论语?八佾》中,学生问孔子有关礼的问题,孔子回答:“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想表达的意思是与其注重表面形式,大办礼仪,不如简单一些俭朴一些好,注重真诚情感的表达,要真正地把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爱表达出来,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形式。社会互动理论告诉我们,在大多数的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礼仪是人际之间的交往互动,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互动理论中的向度和深度分析礼仪的情感特质。

一是向度。主要包括情感关系的亲密度,地位关系的平等度,利益关系的一致度。通常来说,情感上的亲疏爱憎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互动的两个基本向度。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能帮助人们沟通信息、交流情感、增强理解、促进友谊。在礼仪中,体现的是彼此的尊重,当个体衣着得体、言语恰当、行为合宜,这展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礼仪美,而这种“美”以情感为依托,以尊重为前提。在礼仪互动中,人与人要遵守平等友好的原则,“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5]现代礼仪强调的是相互的尊重,双方的礼仪相同则予以肯定,不同则表示理解与尊重,这样礼仪中的情感特质也就会自然流露了。

二是深度。主要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一般与利益、情感投入、时间长短等因素相关联。在礼仪互动过程中,互动双方在情感的基础上,增加利益的因素,则会大大增加礼仪互动的有效性。双方都朝着双赢的方向努力,彼此之间相互理解支持,投入情感增多了,信任度提高了,互动持续时间增长了,这种彼此的尊重,是一种“善心善行”,是一种“谦敬”、“合作”的态度,是一种“和谐”的礼仪美,能够推动双方更加深入地交流。

个人对礼仪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礼仪培训师素质形象

所谓形象,是指外界对人的印象。从这个概念就可以看出,形象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所谓客观性是指,形象反映着个人自身的一些信息,如个人的仪表、风度等,这些是客观存在的。所谓主观性是指,个人的这些信息需要被外界所感知、认知,并形成对这些信息的看法,也就是形成印象,只有如此,个人形象塑造的过程才算最终完成,而这一印象带有很强的信息接受者自身的主观性。因此,礼仪培训师良好形象的塑造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自身素质的提升;2、形象塑造符合被培训者及社会各界对礼仪培训师的角色期待。

目前的礼仪培训师们符合上述形象塑造的要求吗?要做到这两点,礼仪培训师应如何加强修炼?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一、礼仪培训师形象塑造的目的――传播致效

(一)礼仪培训师形象和培训效果的关系

从传播学者卡尔・霍夫兰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最可能改变一次传播效果的方法之一,是改变传播对象对传播者的印象。当传播者被认为是具有可靠和可信赖的这两种品德时,就会产生最大的传播效果。因此,礼仪培训要取得效果,从礼仪培训师的角度来看,礼仪培训师应该给学员一种权威的、可信赖的形象。这是礼仪培训师形象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被培训者对礼仪培训师的角色期待

礼仪培训的主要对象是成年人。由于思想的成熟和阅历的丰富,成年人对培训质量的期待更高,更倾向于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培训师和培训内容。

企业在招聘培训师时的高要求反映了社会和学员对培训师较高的角色期待。企业招聘培训师的门槛比一般岗位高得多,尤其是高级培训师,一般要求应聘者在30-40岁之间,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历,精通英语,5-8年知名培训咨询公司工作经验,熟练掌握培训的组织、沟通技巧、程序等,具有多方面的培训课程授课经验,对培训领域有深度的研究等。

服务对象希望培训师既是培训的管理者、开发者又是培训的实施者,能够组织培训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培训需求的调查;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与评估;培训活动的协调又能够进行学习材料、学习媒体、学习过程、评估手段与学习环境的设计,还可以进行课程的实施,学习过程的促进,学习成果的评估等。

总之,渊博的学识,紧密联系实际的授课技巧,权威的符合礼仪培训师角色的外在形象,成为学员对礼仪培训师的重要角色期待。

(三)目前礼仪培训师形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礼仪培训师是否符合学员的角色期待呢?我们来看看我国礼仪培训师的基本情况:

孙明宇、胡媛媛在论文《我国培训师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初探》中,统计了我国培训师的学历,“从学历来看,根据不完全统计,从业人员大都具有较好的教育背景。目前管理类的培训师近半数拥有MBA学历,而其他类培训师几乎全部是本科以上”,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推论,礼仪培训师的学历一般在本科以上,基本知识和文化素养能够胜任礼仪培训师的角色。

但是,仅具有基本知识和文化素养还不能满足学员对礼仪培训师的角色期待。很多学员反映,礼仪培训隔靴搔痒的现象比较普遍,无法一对一的解决实际问题。这和我国礼仪培训师的人员结构有关,我国礼仪培训师队伍主要由三类人构成:一是高校专业教师;二是在各大企业担任高级管理或技术职务的资深员工,如酒店业、银行业资深员工等;三是其他社会知名人士。这三类人中,一般第二类人比较受企业欢迎。但这些人往往在培训的方法技巧上欠缺专业素养。高校教师虽然专业素质较高,但其使用的培训方式往往比较单一,培训内容易与实际脱离。

同时,国内多数培训师对技巧的重视程度远胜于内容,使得学员在受训中感觉热热闹闹,培训后头脑却一片空白。这种“哗众取宠型”的培训,往往表现为不考虑培训课程是否真需要,都要在培训过程中加入大量的故事、游戏。培训过程虽然能博得学员一笑,但培训目的却难以达到。

有人总结了目前培训师,当然也包括礼仪培训师存在的缺陷:1、吃老本儿;2、留一手;3、故弄玄虚(卖弄专业词汇);4、态度傲慢;5、不善沟通;6、表达欠佳;7、不会变通。

由此可见,目前礼仪培训师在社会公众中建构的整体形象和公众对礼仪培训师的角色期待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礼仪培训师形象塑造的重点――素质和仪表

那么,让人信服的具有权威感的形象怎样获得呢?我们认为,权威感的获得有两个来源:一是专业的外在形象;二是成为本行业的专家,最好是有知名度的专家。基于此,给礼仪培训师形象塑造提出了两点要求:

(一)内在素质要求

我们认为,礼仪培训师要成为本行业的专家,需要具备以下内在素养:

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从事培训事业的基础,渊博的学识既是礼仪培训师内在素质的重要方面,又是其他素质提升的必要准备。只有拥有比较渊博的学识,礼仪培训师才可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视角,高屋建瓴的为受训单位设计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前瞻性的培训课程。以下几方面的学识可能是一个优秀的礼仪培训师必须具备的:

(1)基本人文知识,如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社会学等;

(2)针对培训过程的知识:如相关电脑软件的运用知识,多媒体设备使用、培训技巧等;

(3)针对培训效果的知识,如心理学、传播学等;

(4)培训行业相关知识,根据培训单位所处行业的不同,还需要掌握在礼仪培训时可能会涉及到的该行业知识,如经营管理、酒店服务、银行工作流程、医院工作流程等。

(5)可能涉及的其他知识等。

2、礼仪素养

除了上述培训师应该具有的共性知识外,对礼仪培训师来说,还应具有的最重要的内在素养,是礼仪素养。

我们认为,礼仪素养应该包含这样几个方面:

(1)完备并有专攻的礼仪知识

所谓“学为人师”,要做礼仪培训师,培训师必须是礼仪知识方面的专家。首先,应充分掌握中外礼仪知识、古今礼仪知识、其他特殊的礼仪知识(如不同宗教、民族礼仪习俗等)等,其次,应对礼仪学有一定的研究,对现有礼仪的起源、发展,对礼仪和文化的关系,对礼仪的社会学、民俗学意义等应有科学的分析;再次,应形成自己的优势方向,成为某一个行业礼仪问题的专家。

(2)高尚的道德情操

道德是礼仪的内核,一个真正讲礼仪的人,必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礼仪培训师,道德修炼是应有之义。礼仪培训师应该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上率先垂范。不能当着学员一个样,背着学员另一个样;不能把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凌驾于职业操守之上。

总之,一个优秀的礼仪培训师应具有认真负责、关爱他人、热情周到、耐心细致等优秀特征。忠于自己的事业,树立事业的神圣感和崇高感,对培训工作负责、对培训客户负责、对自己负责。

3、良好的心态

礼仪培训师在培训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学员,面临不同的行业,如果自我调整不当,很容易滋生一些不良心态,如自大、自我、急功近利、自我否定、焦虑等。自大自我往往阻碍礼仪培训师的能力提升,急功近利、自我否定、焦虑等又会影响礼仪培训师的培训状态。一个优秀的礼仪培训师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良好的心态,尽量积极地归因,理性对待成败。

4、培训相关其他素养

美国IBSTPI是专门致力于研究培训师胜任素质的机构。1993年,该委员会公布了第一套培训讲师的胜任素质,包含了14个胜任素质因子,分别是:分析课程材料和学习者信息、准备培训场地、建立并维持教师和学员之间的信任关系、管理学习环境、有效的表达技能、有效的交流技能、有效的发问技能和技巧、对学习者需求做出有效的反应或反馈、提供积极的强化并引起学习的动机、恰当的使用培训方法、有效的使用媒体和电脑、评估学习者的表现、评估培训以及报告评估的信息。

由此可见,要做好一个礼仪培训师,除了需要具备科学文化知识,礼仪知识、道德素养和良好的心态等素质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培训技巧,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培训风格。培训技巧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语言表达能力、现场控制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创造能力等。

(二)外在仪表要求

前面我们分析了礼仪培训师的胜任素质,素质往往是内隐的,它需要外显的形象表露出来,那么,礼仪培训师在外在形象上要注意些什么呢?

1、符合角色期待的仪表

仪表礼仪是礼仪培训的重要方面,基本上各行业的礼仪培训都会从仪表礼仪说开去。为了让礼仪培训师更有说服力,礼仪培训师首先应该注意自己的仪表。首先,在礼仪培训现场,仪容、举止、着装应该庄重,符合一个严肃的职业场合仪表的基本规范,符合学员对礼仪培训师的角色期待,做到“干什么,像什么”;其次,在公共场合,礼仪培训师也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因为经过一定时间的职业锤炼,礼仪培训师很有可能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如果在公共场合仪表失范,会影响显在或潜在学员对礼仪培训师的评价,从而影响培训效果。

2、言行合一的礼仪表现

要成为一名令人信服的礼仪培训师,最重要的是做到“行为世范”。试想,自身都不是一个守礼的人,怎么能让学员守礼呢?礼仪培训师应加强自我批评,“一日三省吾身”,恪行礼仪实践。大事上诚实守信,宽容大度,择善固执,小行上举止有度。

三、礼仪培训师形象塑造的方法――内外兼修

良好形象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做到的,要最终成为受学员信任的,有权威感的礼仪培训师,培训师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加强修炼。

(一)礼仪培训师的内部修炼方法

有人认为,一个培训师的修炼有五个层级:第一层级――资质层修炼。此一层级是指培训师自身条件、素养符合进入该行业的客观标准和要求,从而能够顺利迈入行业门槛。第二层级――技能层修炼。培训师仍是以学习、积累为主。所不同的是技能专攻显优长,初步形成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探索成果。第三层级――专家层修炼。培训师的综合成果、口碑影响由小区域向大范围扩散。此一阶段的修炼注重立功建业,立言著述、立德操行三者的内在和谐。第四层级――思想家层修炼。培训师进入此等境界,完成了由“学者”到“思者”的升华,通过了由熔铸百家到自成一体的质变,成为一个流派的代表人物。第五层级――哲学思想家层修炼。此等人物已经是一种文明高度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其修炼境界已臻于人圣。

我们认为,这五个层级确实应当成为优秀礼仪培训师追求的目标,当然,要逐步完成上述修炼过程,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综合各家观点,我们认为,以下方法有助于加强礼仪培训师的内部修炼:

1、勤于学习

培训行业是一个前瞻性的行业,因此,也必然是一个学习型的行业,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礼仪培训师应果断摈弃“吃老本”的懒惰思想,从书本中,从影视剧中,从新闻中,从其他培训师身上等一切可以学习的地方学习。同时,应有终身学习的意识,除了业余学习之外,还应积极参加研修班等脱产培训的单位进行专门学习。

2、树立榜样

以优秀的培训师为榜样,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加强和其他培训师的联系,互相探讨,交流信息,取长补短。

3、善于总结

分析和归纳能力是一个培训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从每一次培训中进行总结;从无数的礼仪实践中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加以创造性提炼;在调研中找到培训的切入点等等,这一切都有利于礼仪培训师的素质提升。

(二)礼仪培训师的外部修炼方法

除了内部修炼,在外在上,礼仪培训师也不能放松。

1、修炼仪表

礼仪培训师在形象上当然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但这一风格的塑造必须建立在符合礼仪规范的基础上。

(1)在仪容上,礼仪培训师仪容应该整洁、得体,眼神亲切,目光既能突出重点,又不忽视其他学员。表情和培训场合相适应。

(2)在服饰上,除了符合礼仪规范,同时有自己的风格之外,还应考虑和培训行业相符合,尽量让自己的服饰具有示范性。

(3)礼仪培训师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健身和营养,保持较好的身体状态和较好的体形,这一点对指导仪态训练的礼仪培训师尤为重要。良好的体形在示范仪态美时更有说服力。

(4)礼仪培训师应该特别注意气质的修炼。以高雅的气质、彬彬有礼的风度给学员以示范作用。

2、修炼语言

传播学者罗德里克・哈特和他的同事们发现:有效的传播产生于你敏感、小心谨慎的调整对听众说的话。他们提出了“修辞敏感性”理论,认为:修辞敏感性是传播者根据听众的需要改变讯息的倾向。具有修辞敏感性的传播者承认人的复杂性,懂得一个个体是多重自我的复合体。修辞敏感者在与他人接触时力避机械呆板,会根据他人的层次、情趣、信仰对自己要说的话进行调整。他们并不放弃自己的价值观,但他们知道一个想法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表达,为了达到传播的效果应根据听众的情况调节自己表达想法的方式。

毫无疑问,要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修辞敏感性是礼仪培训师必须具备的语言素养。除了善于根据学员的状况调整语言之外,礼仪培训师在语言表达上还应该注意:在内容上善于谋篇布局,“谋定而后动”。主线清楚,脉络清晰;有内容,有内涵,情感丰富;在语音上讲究亲切动听、少用语气词;在语调上抑扬顿挫。

注:本文为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高职学生礼仪素质培养分析》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黄健,熊燕.培训师:21世纪的职业新宠[J].职业教育与培训,2005,(3).

[3]孙明宇,胡媛媛.我国培训师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5,(3).

[4]张书娟.欧美培训师胜任素质研究:回顾与展望[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4).

[5]马颉.询式培训师的三个隐性角色――培训经理与管理专家的咨询对话[J].人力资源,2009,(12).

[6](美)斯蒂文・小约翰著,陈德民,叶晓辉译.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个人对礼仪的认识范文5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2011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总目标、分目标、实施途径、组织实施等提出了系统性和规范性要求,这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第一次对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制定的指导性文件。《纲要》明确了礼仪教育在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将中小学开展礼仪教育视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实践证明,要将这个基础性工程夯实扎牢,必须要解决三个基本的认知问题。

一、如何理解“礼仪”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和。[1]对礼仪内涵的认知,有几个需要厘清的问题:一是中国传统礼仪向现代转型中其内涵的变化,二是中国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区别与融通,三是中小学礼仪的独特定位。

1.我们现在谈的礼仪,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继承与现代转型的结果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其传统礼仪的内涵是非常宽广的,一是指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和伦理规范的总称;二是指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三是指礼节仪式和待人接物的方法。中国传统之“礼”是道德、观念、制度、法律、人际关系、习俗、仪式等内容的混合体,是礼的集大成者。[2]我们现在谈的礼仪,已经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传统礼仪,那么它的内涵界定到底在哪,还需要我们做更深层的思考。就目前而言,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明礼诚信”,到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我国现代礼仪较多地被定位于道德的层面,社会公德中的那些最简单、最易于操作的部分,与礼仪有着密切的关联,社会生活中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和,都可以称为礼仪。这里所说的“礼”的精神,更多偏重的是道德精神。也就是说,在现代语境里,礼仪既体现于一种道德精神状态,更体现于一种行为举止。礼仪是道德的外显窗口,美德是循礼的最高指向。

2.我们现在谈的礼仪,是中国文化与国际礼仪融通的结果

礼仪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礼仪根植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是我们本民族特有的循礼方式和规则。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礼仪的国际性特征也在凸显。特别是近代以来,西方礼仪借助国际交往平台形成国际礼仪通则,在言谈举止、服饰惯例、节日礼俗等方面对世界进行着广泛的渗透,这些规则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国要走向世界,不可以无视国际礼规的存在。也因此,中国现代礼仪的内涵,必然不止是民族的,而且一定还是时代的和世界的。

3.我们现在谈的中小学教育中的礼仪,既是国家宏观层面所倡导的礼仪,又是中小学微观层面独特视域里的礼仪

国家层面所倡导的礼仪,是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而培育起来的道德精神和礼仪规范,其内涵具有完整性、规范性、国际性的特点,是在个人领域、社交领域、公务领域、商务领域、服务领域、涉外领域、习俗领域等方面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的全覆盖式的礼仪,它贯穿于人的终身礼仪学习的全过程;而中小学礼仪教育中的礼仪,是中小学生成长阶段必须明白的礼仪,它是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科学地、系统地、有层次地进行构架的微观层面的礼仪。由于我国礼仪教育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目前对中小学礼仪的内涵界定尚不是很明晰,从而导致各校在推进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对礼仪的界定出现了许多问题,或外延扩大,或内涵缩小,教育的基本理念、运行模式差异很大,影响着中小学礼仪教育的基本水准。

二、如何把握“礼仪教育”

这里谈的认知问题,不是常规意义上对礼仪教育的意义、内容、方法的认知,而是针对容易或正在产生误区的几个领域的认知问题。

1. 把握礼仪教育的着力点

礼仪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它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同时发力,能力与德性的平衡塑造。礼仪教育的着力点并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礼仪知识,形成外在的礼仪形式;而是能不能在这个形式中注入礼仪的品质,使学生形成律己敬人的道德情感和秩序意识。因此,礼仪教育不能单纯以知识的掌握作为着力点,而应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为着力点。目前,由于对礼仪教育理解的偏失,使得教育过程过于注重礼仪技能的灌输,如怎邮褂锰遄恕⑷绾问褂镁从铩⑷绾我潜碚洁、如何遵守秩序等,而较少关注德性的实践,对如何理解礼仪的精神,使用礼仪来表达律己敬人的情感,做得很不够,从而使礼仪学习颇显浅薄,呈现重形式轻内涵的弊端。在一些学校,礼仪教育是华丽丽的来,静悄悄的走。如果我们的礼仪教育不能给人以身心合一的情感和对人的礼敬,就缺失了最本质的人文情怀,教育的平衡点就出现了偏差。

2.重视礼仪教育的难点

礼仪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教育资源的集聚和整合。当前我国礼仪教育中有许多困难,其中几个突出的难点直接影响着礼仪教育的水平。一是礼仪规范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仍然是旧礼已去,新礼未成,一些礼规靠约定俗成,一些礼规是西方舶来,还有些是传统与现代的杂糅。我们至今没有国家层面制定的《礼典》,在中小学礼仪教育中,甚至连最简单的国旗礼、校服礼、成人礼都没有现成的范本;二是师资队伍缺乏来源渠道。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里,没有礼仪这个学科和专业,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师资培养计划,中小学系统化的礼仪课程开设缺乏强有力的师资支撑;三是教材编写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教材是实用礼仪知识的堆砌,无法从理论上厘清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中国礼仪与西方礼仪、个人礼仪与公共礼仪的关系;一些教材是互相借鉴,缺少研究与创新,甚至出现知识点不规范的问题。教学内容、教学队伍、教材体系是学校礼仪教育的基础,要解决这些难点问题,需要政府层面、教育层面和全体公民的继续努力。

3.认识中小学礼仪教育的独特点

中小学礼仪教育与高等教育中的礼仪教育、职业教育中的礼仪教育相比较,有着自身的独特性。首先,它是一种奠基性教育,社会公德中与礼仪有着密切关联的那些最简单、最易于操作部分的掌握,必须在这个阶段的教育中解决,以此为我国公民文明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其次,它是一种习得式教育。需要反复学习、不断引导、贯穿始终,直至将知识沉淀为素质,将行为衍生为习惯,张口就来、伸手就有,举手投足、彬彬有礼;再次,它是一种系统性教育,需要课堂教学、校内外活动、学校日常管理等方面集体发力,内容、形式、资源、机制共同支撑,直至学生礼遇环境、礼遇他人、礼遇社会的文明习惯整体形成。

三、如何科学构架中小学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尚处在探索阶段的一个新生领域,需要从中小学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教育等角度,厘清、界定中小学礼仪教育的定义、功能、内容、特征和方法及其与相关领域的区别和联系等问题,这就必须对当前国内中小学礼仪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更好地形成礼仪教育的共识,整合礼仪教育的内容,凝聚礼仪教育的力量,对礼仪教育进行科学的构架。

1.内容构架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加强国民礼仪教育。加大对国家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研究提出承接传统习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规范,建立健全各类公共场所和网络公共空间的礼仪、礼节、礼貌规范,推动形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礼让宽容的社会风尚。”这是对我国礼x教育内容的新的宏观诠释。中小学礼仪教育的内容也必须与时俱进,在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国家重大仪式礼仪、民俗礼仪、网络礼仪的教育,培养学生仪容整洁,服饰得体、语言文明,举止优雅的良好社会形象。同时,要科学地整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精选出一些最普遍、最适用的礼仪规范形成中小学各个年级的礼仪教材体系。

2.环境构架

礼仪教育的环境具有广泛性特征,包括人伦环境、文化环境、道德环境、生活环境,是一个全民教育工程。礼仪几乎可以对所有的社会生活进行约束,所有的社会生活也可以对它进行影响。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提高认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实际出发,制定规划,全面布置,健全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公民礼仪教育,培养全社会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文明习惯,让中小学生在健康的文化氛围、优美的社会环境中感受到国家整体之礼;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要认真处理夫妻、长幼、邻里关系,将礼仪体现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中小学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礼让中感受人伦之礼;中小学在整体教育活动中,要将“守礼”作为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基本要求,使师生交往做到彬彬有礼,营造出律己敬人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校园之礼。

3.方法构架

一是将礼仪校本课程与相关课程教学相结合。各校应尽可能地开设礼仪校本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并利用小学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高中的《思想政治》等相关课程渗透礼仪教育。二是将日常管理与学生自律相结合。要将礼仪规范写入日常管理的规则中,强调礼规的“刚性”约束力。比如对于国旗、国徽、国歌的礼仪;各种重大庆典的礼仪;公共卫生、公共设施维护和使用的礼仪等,应专门设计并自上而下地强制执行,使学生养成习惯并逐步形成自律。三是将校园文化活动与主题教育相结合。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抓住重要节庆日和公益活动的机遇,利用各类场所及传媒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活动。四是将学生实践与教师引领相结合。要鼓励学生将礼仪知识用于学习和生活实践;加强教师礼仪培训,发挥教师模范带头作用,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创新礼仪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文明礼仪,养成良好习惯,真正做到寓礼仪教育于整体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蒋Z萍.礼仪的伦理学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4.

个人对礼仪的认识范文6

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缺失

1大学生本身对礼仪认识存在偏差,礼仪观念淡薄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较多,家长的宠爱使部分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体谅别人。进入大学后,缺少了家人的陪伴,同学之间不懂相互谦让,自尊心严重受挫,心理承受能力差,导致许多学生对礼仪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自以为很懂礼仪,却没有纪律观念,为特意彰显个性而使自己的个人形象和性格方面与他人格格不入。加之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历史视野狭窄的现象,在充满诱惑的时代中,无法正确权衡利与义的关系,拜金思想严重,缺乏相应的社会公德,漠视礼仪修养,致使他们在步入社会时,常常因为礼仪修养不足而四处碰壁。

长期以来,我国以应试教育为主,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在部分高校中,把成绩作为评判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侧重与学生的成绩、升学和就业,忽略了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品质及审美教育[4]。在追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下,提倡素质教育,但礼仪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到了大学,礼仪教育中以塑造价值观为主,且过于重视理论学习[5],致使礼仪教育缺乏社会氛围的烘托。

高等学校中开展礼仪教育的思考

大学时代是礼仪理性的升华阶段,高等教育有责任有义务推广和普及文明礼仪教育,因此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礼仪课程,特别是在就业与礼仪的结合已是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将其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的理由已非常充分。

1加强礼仪专业师资培训,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礼仪教育是养成教育,要提高礼仪教学水平,一定要发挥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一定范围内,礼仪教育就是要以教师良好的外在形象、出色的个人魅力、广博的礼仪知识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因此一定要着力建设专业的礼仪教师团队,用培训、引进等方式组建一支对礼仪教育全面专业的教师。其他的任课教师也要塑造良好形象,用适当的言谈举止、整洁的服饰为学生做出表率。高校应把教师礼仪纳入考核体系,明确规范教师的行为,培养学校的礼仪氛围,培养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2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礼仪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满堂灌,教师作为主体,通过板书、口授等单向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礼仪的学习是专业知识与实践性的融合,如果只是将礼仪概念、理论讲授给学生,而没有实践环节,学生的主动性不但会被压抑,而且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必须打破传统观念,让学生成为礼仪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等实践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变单向教学为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另外,与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结合,开展礼仪竞赛,评选礼仪之星等,借助广播、橱窗、校刊、校园网等舆论手段,将礼仪教育渗透到重大节日庆祝、校园社团活动、日常行为规范中去,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

个人对礼仪的认识范文7

[关键词]酒店;酒店礼仪;礼仪文化;文化体系

1 酒店礼仪意识

(1)提高酒店管理者对礼仪文化理念的认识程度。要想将礼仪文化渗透到酒店日常的管理和经营工作中,充分发挥出礼仪理念对酒店各项活动的指导作用,那么作为酒店的管理者,自己首先必须充分理解并接受礼仪文化,也只有当酒店管理者牢固树立礼仪文化管理理念以后,他们才具备向其他酒店员工传播礼仪文化和礼仪精神的资格。酒店管理者对礼仪文化理念的认识程度越高,礼仪意识、礼仪修养越强,越能够对酒店礼仪文化的形成、传播、贯彻和落实起到推动作用。所以,在酒店的日常工作当中,酒店管理者要注重自身管理理念的更新,树立起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竞争意识。另外,在酒店管理者的选拔和任用上,还要注意考察审核对象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以及对酒店未来管理的设想和方案等。只有提高酒店管理者对礼仪文化理念的认识程度,确保酒店管理者具备先进的礼仪文化管理理念,才能够为构建酒店礼仪文化体系提供可靠的保障。

(2)强化酒店员工的礼仪意识。酒店员工是酒店工作的主体,酒店员工的礼仪观念、礼仪意识能够促使其更为深刻地理解礼仪文化,促进礼仪文化在酒店实际工作中的传播与贯彻,对酒店礼仪文化体系的构建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在有关酒店礼仪文化构建的走访与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要强化酒店员工的礼仪意识和礼仪修养,必须要着重强化员工的尊重意识、合作意识和守则意识,它们直接关系到顾客的体验、酒店的团队精神以及酒店各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那么,要强化员工的礼仪意识,必须注意坚持三个原则:第一,坚持科学性原则。意识的形成是符合心理学发展规律的,礼仪意识的培养也是如此。在酒店工作中,员工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或是问题,这就需要适时的引导和解决,帮助员工保持良好的礼仪意识,坚定礼仪服务的信念。第二,坚持针对性原则。强化员工的礼仪意识要有重点,有针对性,特别是对那些缺乏礼仪素养的年轻人以及守则意识相对较弱的员工一定要加强教育,以求整体上提升酒店员工的礼仪意识。第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酒店员工礼仪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有效借助酒店内部刊物、网站宣传等形式,让员工在礼仪文化氛围浓郁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下,得到学习和熏陶,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达到强化礼仪意识的目的。

2 酒店礼仪制度文化建设

第一,酒店要设置专门的礼仪组织机构,安排个人或团队专门负责酒店礼仪文化的传播与建设工作。以当前酒店的发展现状来看,酒店人力资源部中的培训部门可以专门负责执行酒店礼仪制度,由专业礼仪培训师负责具体的礼仪制度实施工作,将礼仪规范传授给每一名酒店员工;酒店质检部则可以专门负责酒店礼仪制度的监督工作,以确保礼仪制度落到实处;另外,酒店的高层领导要承担起最高管理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对酒店礼仪制度的总执行和总监督的作用,处理好酒店礼仪制度文化建设中产生的相关问题。只有建立起这样一个有序的礼仪组织机构,酒店礼仪制度文化建设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

第二,酒店要积极健全礼仪文化的各项规章制度。酒店的各项规章制度可以说是酒店礼仪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虽说酒店行业的规章制度在原则上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具体到每一家酒店来说,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每一家酒店都应当在吸收和借鉴其他酒店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自身特色和发展的规章制度,以确保酒店员工在礼仪服务中能够“有法可依”,促进酒店员工在礼仪文化的学习和实践中,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第三,酒店要注意把握礼仪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有关调查已经表明,酒店礼仪培训的师资力量以及培训的过程是酒店礼仪制度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培训的师资力量与酒店员工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较为系统科学的培训过程则对顾客的礼仪服务体验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当前,大部分酒店采用礼仪制度与相关的服务性规范相互混合的制定模式,这种模式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礼仪与服务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它也存在着弊端,很容易混淆对礼仪制度概念的认识,甚至有可能忽略礼仪制度的存在,阻碍礼仪制度的发展。因此,酒店礼仪制度文化建设要尽可能做到细化,把握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以促进酒店礼仪文化体系的构建。

3 酒店礼仪行为文化

3.1 酒店员工的个人礼仪行为要更加的用心和细致

酒店员工的礼仪行为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当中。虽然在整体上,酒店员工的个人礼仪行为能够达到礼仪规范所要求的程度,并且能够为顾客提供一定的标准化服务,但是距优质服务的目标还远远不足。还有,顾客所需要的服务是由内而外、热情体贴的服务,这就要求酒店员工必须要做到用心。另外,酒店员工提供礼仪服务时不注意细节,这也是引起顾客不满和投诉的主要原因。酒店员工的个人礼仪行为代表的不仅是员工的个人素养,也能够体现出这所酒店的文化内涵。所以,酒店必须从大局着眼,不断改善酒店员工的学习工作态度,提高其职业素养,从而提高酒店员工的个人礼仪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依靠酒店员工将礼仪文化转化成具体的礼仪服务行为,实现酒店礼仪文化的长久发展。

3.2 酒店的各项礼仪活动要酌情举办

酒店具有多样性的社会功能,常常会举办一些礼仪仪式、宣传活动抑或是联谊活动,如开业、剪彩、店庆、会、答谢会、相亲会、文体活动等。这些仪式活动不仅可以给酒店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助于酒店在社会当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所有仪式活动都能为酒店带来有利的影响。酒店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举办仪式活动。要本着酒店工作能够正常运转原则,减少不必要的内部仪式活动,在举办各种对外仪式活动的同时,还要注意分寸,做到资源分配合理,不影响酒店其他部门的工作以及顾客的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1]洪玲,贾芸.酒店企业管理中礼仪文化的构想[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4(5).

[2]熊锦.酒店管理中的礼仪文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3).

个人对礼仪的认识范文8

关键词 礼仪教育 高职院校 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79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of Etiquette Culture

SHAO Fuhua

Abstract Etiquette culture has long history, etiquett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Higher Colleges etiquette education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students civilization, help to improve the vocational students to comply with social norms awareness, help vocational students to create a good personal image, enhance their self-confidence, improve social competitiveness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etiquette and manners from the popular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tiquett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qualified teachers in other aspects of the proposal.

Key words etiquette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1 礼仪文化浅析

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名族都有自己的礼,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的产生、发展对名族精神和社会作用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礼仪文化不仅仅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习俗礼仪和民俗习惯的传承,而是礼仪文化的传承,是对个人礼仪认识和礼仪品质的培养。

礼,本意谓敬神,后引申为敬意的通称。指人与人相互尊重。仪,“仪,度也”。本意谓法度、准则、典范,后引申为礼节、仪式。指人与人相互尊重的外在形式,包括人的仪态、仪表、风度、气质等。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礼仪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历史含义。古代汉语中,“礼”有三层意思,第一是指奴隶时代和封建时代的等级制度,以及相应的礼节仪式;第二是对别人的尊敬和礼貌;第三个意思是指互相之间礼物的馈赠。归结起来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自主形成的关于做人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在现代,礼仪的含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礼仪的主要功能是为了促进人际之间的交往,因此,现代礼仪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礼仪已经成为了人际交往和沟通中,约定俗成的律己敬人的一套行为规范和准则。

礼仪指主客体交往中,主体对客体表示尊敬、亲善、友好的行为规范,以及在交际中用一定约定俗成的方式表现律己敬人的过程,是一种非法律的社会规范,涵盖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以及公共生活准则等。个人在礼仪意识的支配下,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规范自己的礼仪行为,形成良好的、自律的礼仪习惯。经过长期反复的陶冶、磨练,通过礼仪修养,培养礼仪品质,即“敬人谦已”的礼仪文化为核心的传承,因为究其礼仪本质,是一种文化,也就是一定意义上的礼仪文化。

2 高职开展礼仪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江西省2015年高考录取人数统计,本科录取12.5万人,高职(专科)录取15.4万人,高职教育学生规模已占据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半壁江山。随着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越来越注重人文软实力,我国高等教育也愈加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学习和培养。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人文底蕴不深厚,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不牢固,学生自控能力不强等不利因素,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礼仪教育是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保障和条件。“立于礼”、“行于礼”、“让于礼”教育就是人们要以礼为本、以礼为准则、以礼为标榜。礼仪教育可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及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提高心理承受力,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礼仪教育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因此,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大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成为有用之才的有力保障。

(1)有利于提升高职生文明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礼仪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一个懂礼仪的人,一定是有教养的人,一个文明的人。大学生通过仁义、感恩、理性、诚信等方面的教育,能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认识,自愿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逐渐自觉克服不明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习惯,提升个人文明素质。同时作为礼仪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能带动整个社会学习礼仪的整体氛围,推动整体国民素养的提升,加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

(2)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现在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得到很大的提高,但利益主体更加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而社会道德规范没有与时俱进,在很多领域存在缺失。表现在高职生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比较盛行,不爱学习,爱消费,认钱而不问钱的出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有一定滑坡,通过礼仪文化教育,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可以提高高职生思想道德,使之成为有文化、懂礼的有为青年。

(3)有助于提高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共同建设和谐校园。“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通过学习礼仪,学生可以熟悉社会行为规则,敬畏规则,成为尊规守纪的践行者。“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文化教育能使学生敬重他人,尊重自己,在校园形成尊重、友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营造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通过礼仪教育,大学生提高了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意识,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4)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提升个人自信心, 提高社会竞争力。礼仪对个人形象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学生按要求打造个人形象、服饰,符合现代审美要求,也符合社会审美要求。礼仪教育通过思想道德熏陶、修身养性锻炼使学生在尊敬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的尊重,提高了自我认知,个人自信心得以提升。礼仪规范也是社会上人际关系的准则,学生在校掌握规范,能比较早的熟悉社会规则,提高社会竞争力。

(5)有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标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向前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毕业生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除了考察学历、专业技能等智力因素外,越来越注重对毕业生沟通能力、团队意识、职业道德等非智力因素的考察。2014年,笔者所在学院组织了一次有关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那些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发出问卷243份,共收回236份。在非智力因素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职业道德、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等方面。而这三项能力都和礼仪教育有关,团队意识和沟通的前提就是尊重他人,尊敬同事。礼仪文化教育能帮助学生思想品德、思想道德得以提升。

3 高职礼仪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礼仪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和人的相互尊重,进而达到人人关系的和谐,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高职礼仪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礼仪教育先天不足。中小学尽管有《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2011),但应试教育模式使中小学自觉不自觉的更加侧重文化和智力教育,疏忽礼仪教育;家庭礼仪教育参差不齐,更有甚者,有些家长自己的文明素质就不高;学生住校时间长,与社会、家庭交往少,对社会礼仪知之甚少。进入高职院校后表现为文明、礼貌方面缺乏比较多:一是比较自我,不太顾及他人的感受;二是不守规则,个人修养比较差;三是自控能力差,有时是非不分;四是礼仪文化知识缺失,有的时候确实不知道该怎样做。

(2)无统一的大学生礼仪规范,学院礼仪教育参差不齐。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像中小学一样,颁布全国大学生文明礼仪规范,标准的缺失导致各院校礼仪教育各自为政。高职学院比较重视专业技术课程,比较多强调掌握专业技术,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礼仪课程有的进入了课堂,有的还没有。进入课堂的有的作为选修课,或讲座。礼仪文化教育仍然处于非主流地位。担任礼仪课程教学的教师兼职教学的比较多。

(3)内容讲授重仪轻礼。在内容重点上,很多教师偏侧重于仪的讲授,热衷于各种技巧,而对礼的强调很不够。这样培养训练出来的学生,就会像影视作品表现的有些职业白领的形象一样,姿态优雅得体,笑容职业,眼神空洞。在笔者看来,礼所蕴含的“敬”是礼仪的魂,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只有打心眼里尊敬他人,才能表现出真实的,有生命力的仪。

(4)教育重讲轻用。应该说教师在课堂的准备都比较充分,能够采用比如情境模拟、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法,提高教学质量。但受困于各种条件限制,教师在课堂和实际学习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方面着墨不多。毕竟开设礼仪课的目的是掌握礼仪知识,克服不良习惯,尊重他人,提升自己。

4 加强高职礼仪文化教育的对策

笔者以为,礼仪教育很重要,是提高高职生人文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为此,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普及礼仪文化教育,营造校园礼仪氛围。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礼仪文化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作用,应全面普及礼仪文化教育,让礼仪教育全面进入课堂。同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礼仪比赛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利用新媒体、校报、广播、宣传橱窗等媒介宣传先进典型,针砭不文明、失礼的不良行为,形成校园知礼、尚礼的好风气;通过聚焦合力,营造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礼仪修养过程中,学生既能自律,也能借助环境的力量“它律”,多维度接受礼仪文化教育,提高学生文明修养内化进度,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个人对礼仪的认识范文9

一、什么是幼儿礼仪

幼儿礼仪指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帮助幼儿了解礼仪知识、学习礼仪言行、增长礼仪经验,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与礼仪亲密接触,是帮助他们建立礼仪习惯的有效手段。

“礼仪不用花钱购买,却能透露一个人的身份。”礼仪是什么?有人把礼仪理解为繁文缛节,觉得那都是虚伪的客套,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也有的人认为学习礼仪是成年人的事,比如社交方面的礼仪,幼小的孩子又不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学习那些繁琐的礼仪很不现实。其实,这也是对幼儿礼仪的误解。幼儿礼仪指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长期以来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幼儿期进行礼仪启蒙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都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礼仪启蒙教育应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起点要低,训练要实,方法要灵活多样;应充分发掘潜在的教育因素,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影响,因为幼儿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长期的反复性的工作,让孩子长期生活在讲究文明礼仪的环境中,使礼仪教育得以延续和进一步加强。幼儿时期正是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最佳时机,所以应该重视对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

二、幼儿礼仪的分类

概括而言,幼儿礼仪分为生活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学习礼仪三大部分。其中生活礼仪又分为用餐礼仪、仪容仪表、交往礼仪三个方面。用餐礼仪主要要求幼儿学会正确地使用餐具以及用餐姿势;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碗内的干净与整洁;初步学会与人共餐时的礼节,不抢食、不在喝汤时发出声音等。仪容仪表要求幼儿能养成保持身体和服装整洁、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学会保持正确的坐、站、走姿势。交往礼仪是指在与人交往中,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初步学会与人交谈的礼节;初步学会做客的礼节;懂得尊重父母、长辈,会根据他人的年龄情况与他们打招呼。公共场所礼仪涵盖面较广,对幼儿而言,要做到初步了解就算达到要求了,进一步的要求为能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活动时,能做到谦让,会尊重和原谅别人。学习礼仪是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并遵守的,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做到发言举手、会认真听完别人的话,与别人一起活动(超过3个人)需要服从活动的规则,不能擅自改变规则或任性;在活动室内做到三轻:走路、说话、搬桌椅要轻轻地进行,尽量避免制造噪音;学会和他人在意见分歧时商量解决,能尊重别人的意见;观看演出时,保持安静、不吃零食、不乱扔东西,演出结束后,懂得鼓掌表示感谢。

三、幼儿礼仪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