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煤矿本质安全集锦9篇

时间:2023-10-29 09:52:29

煤矿本质安全

煤矿本质安全范文1

众所周知,煤矿企业是典型的职工劳动强度高、从业危险性高、事故发生率高的“三高行业”,在煤矿企业里安全自然就成了人命关天的头等大事。然而,职工和企业一方面对安全的渴求,一方面在高额利益的怂恿下矿难频发,二者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一直在困扰和制约着煤矿经济的发展。只有杜绝重大事故,减少零打碎敲事故,才能创造宽松的安全环境,才能更好地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因此,实现本质安全化是煤矿企业的一条漫长而艰辛的征程,同时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矿井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矿井的本质安全化,是人的行为本质安全、物的状态本质安全、系统管理本质安全的有机统一,本质安全化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人本管理思想在安全实践中的运用。它是本质上实现矿井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标志。矿井本质上的安全,取决于人本质上的安全,这就需要人的思想、业务、管理、操作等素质体现“安全第一”的根本,从思想到言行都符合“安全为天”的基本要求,从而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目标。

第一部分:中国煤矿目前安全生产的现状

已经过去的20xx年,中国GDP的持续快速增长,航天、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一片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但“矿难”这个词在各种媒体上的频繁出现,让我门着实为煤矿企业的发展感到担忧。那些在矿山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矿难,造成公民生命与财产巨大伤害和损失,引起社会的广泛心理恐慌,甚至导致局部性社会危机的灾难性社会事件。分析其原因就会发现,中国的矿难具有三大特点。

1、发生频率大

从20xx年到20xx年10月底,全国煤矿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188起,平均7.4天一起;其中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28起,平均每50天一起,零打碎敲事故天天都有。这些仅仅是被公开报道的,而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怪现象就是在一些矿难发生后,煤矿主为逃脱责任喜欢掩盖事实,因此,在现实中,或许大大超出我们所能了解到的。有报道说中国平均每两小时有一位矿工葬身与乌金的坟墓。矿难就像一个“传染病”,在我们身边不断蔓延,并以惊人的速度夺去矿工兄弟的生命,我们似乎无能为力,很多人甚至陷入了习惯性的麻木,这也正说明我国矿难事件发生频率之大。

2、死亡人数多

20xx年全国共发生煤矿死亡事故3639起,造成6027人死亡。我国每年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所造成的损失约为18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建造两个三峡大坝的费用。在这个黑色的年度里,煤矿事故有增无减,死亡人数持高不下,据统计,我国百万吨煤炭矿工死亡率是美国的100倍、南非的30倍。难怪有的报道说中国20xx年矿难工人死亡率是美国伊拉克战争死亡人数的几倍,如此比喻不正说明因矿难而死亡的矿工人数之多?

3、人为原因多

纵观20xx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矿难事故,人为因素造成的占了绝大多数。10.20河南大平矿难正是因为检测管理存在漏洞,安全应急措施启动不及时,才导致灾难发生;死亡人数达166人的陕西铜川矿难,陈家山矿矿长就是为挣40万元的超额奖不顾四一五工作面起火的危险环境强令矿工下井工作,结果导致瓦斯爆炸;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孙家湾煤矿海州立井“2.14”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虽然有冲击地压造成3316风道外段大量瓦斯异常涌出,3316风道里段掘进工作面局部停风造成瓦斯积聚、瓦斯浓度达到爆炸界限的自然因素。但如果没有工人违章带电检修临时配电点的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装置,产生电火花的人为因素,事故也不会发生。还有很多矿难或者因为矿主贪婪,或者因为矿工无知,或者因为追逐利益而违反安全规定作业,或者因为官煤勾结致使监管不严……,众多的事实使我们不难发现,导致矿难发生的人为原因居多。

第二部分导致煤矿安全生产无法保证的原因

一组组发人深省的数字,一段段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揭示了中国矿难的现状。查找原因,改变现状,实现矿井的本质安全化,是煤矿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目前煤矿安全工作的当务之急。

1、人为因素是发生矿难的根源

人是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可以这样说解决矿难问题,首先要解决人的因素,人的问题解决了,煤矿安全也就有了保障。通常人不经意间的违章操作就导致事故发生。这主要取决于人的心理因素和物理因素。心理因素:1、由于家庭、单位的原因,不安心本职工作,工作中心不在焉,身在岗位,心在外,注意力分散或情绪波动大,思想不集中,带着情绪上岗;2、文化素质低,基本安全知识缺乏,技术不熟,处理现场安全隐患经验不足,或对出乎意料的险情,惊慌失措,不能正确地采取措施;3、思想麻痹、冒险蛮干,马虎、凑乎、不在乎,看惯了、习惯了、干惯了,“三乎、三惯”作风作祟;4、一些矿主或企业领导对安全工作抱着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抓起生产不要的思想,两眼盯着产量仅吃,赶时间、赶任务 、争循环,不惜以职工的生命安全为代价,换取带血的效益,前面所讲的类似于孙家山矿难的事故可谓屡见不鲜。物理因素,人的听力、视力不良,难以发现不安全隐患;条件反射能力差,动作迟缓,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体力因透支而不支,精力因体力消耗过大而分散。有关统计表明,在煤矿发生的事故中,80以上是由于职工的违章操作、违章作业造成的。时间也证明了,人的心理的物理的不安全因素,使导致事故多发的一大原因。

2、安全投入不到位是造成矿难频发的瓶颈

今年元月1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会上,国家安全监管局新闻发言人黄毅说,仅国有重点煤矿在安全工程、安全装备和安全设施方面欠账就达500亿元左右。由此可见,国有重点煤矿尚且如此,对那些中小煤矿来说,及时、充足的安全投入,恐怕更是一个奢侈的要求吧!例如在薄煤层炮采工作面支护,尽管许多煤矿都使用了单体液压支柱,由于其点、线支护的特点,工序间衔接过程,如前面出煤,移溜放顶、局部构造等极易造成顶班空顶,很有可能使工作人员受到突然冒落的顶板伤害。其实不仅是投入的不到位,现有投入的安全设施设备也存在着安全保护设施制造质量不合格、维护维修不及时造成不灵敏、不可靠等,达不到防止事故发生的目的等等。再加上安全设施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规范,使原本就不充足的安全设施,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保护功能。这样,矿难的频发就再所难免了。

3、环境不安全状态为事故提供了滋长的土壤

煤矿工作环境差,地质条件复杂。1、工作面空间狭小,尤其是薄煤层炮采工作面,工人在放炮进入工作面工作时,人只能卷曲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工作,对安全隐患的观察,处理及避灾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2、采掘工作面现场条件随着不断的推进和延伸,亦随之发生变化,尤其是顶、底板岩性结构变化后,支护参数改变不及时等带来很多潜伏着的不安全因素;3、煤矿井下生产人员集中,一百多米长的采煤工作面和一个断面5平方米左右的掘进头,聚集着十几、二十几人,难以预见不安全因素较多,出现事故概率较大;4、不能正确处理质量与安全的关系,重生产,轻质量,工程质量低劣。比如采煤工作面为赶任务,图省事、怕麻烦,放炮打倒柱子不及时扶起,临时支护不及时;掘进工前探梁使用不正常,锚杆角度、密度、深度不够,这些都潜在着极大不安全隐患,一旦顶板受力失去平衡,就会促使事故发生。

第三部分实现企业本质安全化的手段与途径

1、强化人本安全管理,提高“煤矿人”的整体素质和思想意识,是实现本质安全化的基础。

企业的本质安全关键在人,煤矿以及与此相关部门的各级领导的思想意识决定着煤矿企业的命运,广大煤矿员工的整体素质关系着煤矿企业的发展前途。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顺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做到以认为本的管理,各级领导就要牢固树立人是最宝贵的思想,凡事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企业定计划、要效益首先要考虑安全问题,职工上岗、人员调动首先要进行安全培训,安全无法保证一切都要让步。煤矿企业要把职工的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工程来抓,只有把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安全技术能力提高了,才能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从“要我安全”转向“我要安全”、“我应安全”、“我能安全”、“我懂安全”,这是安全意识的飞跃,这种飞跃只有通过经常的反复的安全再教育。在日本一名一线的采煤工人,上岗前首先要进行2—3年的安全培训,并且在工作期间还要接受持续的安全教育,这才实现了他们的本质安全化。当然这并不是“崇洋“,只是中国煤矿企业要真正作到了这一点,本质安全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2、加大安全投入,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是实现本质安全化的关键

安全投入是提高煤矿的安全装备水平、安全生产技术水平和安全监管水平的一个重要前提。具体的说还应该改善煤矿通风设施,瓦斯监控等安全装备及改革采煤方法,提高煤矿的安全技术装备条件,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环境,增强煤矿的抗灾能力。纵观几乎所有的矿难事故原因,安全基础设投入不足、安全意识不高有关。因此,加大安全投入,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是煤矿企业的当务之急。温家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声明今年要在国有重点煤矿投入30亿元,以补充长期以来煤矿企业在安全投入方面的欠帐。煤矿企业要不等、不靠多方面筹集资金,健全安全硬件设施,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利保障。

重生产轻安全,几乎是小煤矿的通病,因此必须严格小煤矿审批程序和平时的检查,对于安全设施不足的,坚决予以取消。对一些煤矿,仅靠实行收取煤矿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煤矿安全投入基金制度,同时也要加强对矿工的安全教育,增强其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矿难事故发生。

3、规范制度建设,加大管理和查处力度是实现本质安全化的保证

在这一点上,大的方面国家要建立完备的煤矿事故监督和处理机制,加大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力度,各新闻媒体还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及时对各种煤矿事故进行暴光,政府机关要建立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并能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目前,一些地方的安全监督部门与小矿主相互勾结,私挖乱采、逃避监查,有的还公然隐瞒事故,使当地的煤矿管理秩序混乱,影响社会稳定。国家应进一步扩大行政问责的范围,对违法者予以严惩,提高赔偿数额,并严格监督落实,把煤矿安全管理纳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各煤矿企业也要建立完整的安全检、管理制度,将检查活动规范化、日常化,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加大安全收入在职工工资收入中的比例,健全风险抵押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违章和事故的代价,为本质安全化提供制度保证。

煤矿本质安全范文2

关键词:一评两化三教 本安矿井 煤矿

1.安全评估

通过适时完善评估内容,精细化评估过程,评估结果奖优罚劣,共享评估成果,达到提升矿井安全程度目的。

1.1适时完善评估内容:

每月公司分管领导组织,公司、矿井相关人员参加,对区队和系统评估项目及评估内容开展研讨,及时补充完善评估内容,制定出当月评估考核的重点。

1.2精细化评估过程

(1)区队评估

对一周来每个班组的安全生产状况、安全隐患统计台账、三违人员管理台账等进行汇总统计。

(2)系统评估

矿井主管领导主持,相关专业人员参加,对一个月来各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系统运行状况进行分析。

(3)采掘头面评估

矿井总工主持,相关人员参加,利用月底工程验收评定会,对一个月来各采掘安全管理情况,现场条件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标评估。

1.3评估结果奖优罚劣

公司月底根据区队上报的评估结果,结合一个月对各施工地点的动态检查情况对区队进行综合评估安全程度,根据排序结果对标奖罚。

1.4共享评估成果

公司主管评估部室每月对区队安全评估及系统评估进行排序,对安全评估及系统评估中的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办公网上进行通报。

2.开展安全计划管理,达到安全掌控的目的

安全计划管理,通过月初安全计划的编排、全月安全计划的落实,月底安全计划的奖惩,达到“隐患可防、可控、可治”的目的,控制了重大隐患的发生。

2.1安全工程计划的编排

月初由公司分管安全领导组织,相关业务部室人员参加,根据上月对矿井的安全检查、排查掌握的安全生产需要情况,下发到矿井强制执行。

2.2安全计划工作的落实

矿井根据公司下达的安全工程计划内容分解到相应的区队、科室,进行实施。公司业务部室不定期的对安全计划工程进度跟踪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和整改。

2.3月底安全计划工作的奖惩

安全计划验收采取百分制,公司月底“多合一”大检查时安排专人对安全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验收, 矿井一项安全计划没完成,根据安排实施扣分。

3.创新质量标准化管理

3.1实施“菜单”式管理

强化“菜单”管理,实现每个岗位职责明晰化、精确化、程序化。

3.2隐患闭合管理

完善“五环六步”隐患防控体系,实现岗位隐患防控、班组隐患防控、区队隐患防控、专业隐患防控、矿井隐患防控五个层次的隐患防控,每个层次成为一个完整的闭合循环,每个循环包含排查、记录、整改、反馈、验收、考核等六个步骤。

4.创新新工人上岗教育

4.1理论+实操

建立多媒体教学和实操基地,模拟井下环境对新职工讲述安全生产知识,让新招录的职工在接受培训阶段,这样便于新职工理解和掌握安全生产知识。

4.2导师带徒管理

导师带徒采取一师多徒、多师一徒、一徒轮师方式开展导师带徒安全培训,让新职工在对相关联的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及安全注意事项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熟知。

4.3职工培训终身负责制

对新职工培训采取终身负责制,授课老师和受训学员建立联系卡,跟踪落实培训效果。授课老师对新职工在岗期间的安全终身负责。

5.规范职工班前会安全教育

班前会安全教育采取“四三三”工作法,把握“包班、点评、互动、闭环”四项环节,推行“思想教育上级文件传达单,安全教育写实单,问责通报单”三单督导法,强化“集中抽查、盲时督查、拉练互查”三级巡查机制,建立精细化班前会安全教育工作模式。

6.强化职工技能教育

6.1采取互动形式,让职工在反复讨论中加深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和理解,达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共同受益的效果。

6.2采取轮岗作业的形式,强化技术培训,使职工达到多“专”多“能”。

6.3采取“一师多徒”、“一徒轮师”和“多师一徒”的新模式,促进职工技术素质综合提高。

6.4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理论授课与现场实际操作、技术交流培训,根据考核结果,奖优罚劣。形成了区队自主“内部培训—激励考核—推荐使用—优化待遇”运行机制。

“一评两化三教”在嵩山矿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安全评估的开展和安全工作计划的实施,系统实现了安全可靠运转,现场杜绝了重大隐患的出现,主要隐患实现了的挂牌督办,一般隐患实现了即知即改,为职工创造了安全的作业环境。2010年12月25日嵩山煤矿投产至今,矿井消灭了轻伤及以上人身事故和二级及以上非伤亡事故。

煤矿本质安全范文3

【关键词】煤矿;低采高工作面;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应用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煤矿企业发生事故是必然的,不发生事故是偶然的。这种观念对于煤矿的安全生产极为不利。建立和推广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对于改善煤矿传统观念,提高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追求有着重要意义。

1、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意义

建立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对煤炭工业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的,既是科学发展观在安全生产工作、煤矿安全领域的具体运用,也是煤炭工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立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把握工业化进程中安全生产的规律,推动安全生产“五要素”落实到位的重要步骤。本质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本质安全型人员、本质安全型机器设备、本质安全型环境和配套的实施保障措施,这正是安全生产“五要素”落实到位的体现。推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就是推动安全生产“五要素”落实到位的具体实施。

建立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保证煤炭企业具有持续、有力竞争力的必须措施。煤炭企业必须实现本质安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经济上,安全状况直接决定着煤矿企业的生死存亡,煤矿企业不论其经营规模大小,经济效益好坏,都经不起事故的折磨,只有减少甚至杜绝各种事故,才能创造宽松的安全环境,更好地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

2、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内容及特点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是以危险源辨识管理与事故分析为基础,以人、机、环、管理系统协调为着眼点,从本质安全型人员、机器设备系统的本质安全、本质安全型环境、安全管理四个方面消除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各种因素,整个实施过程以安全信息与经营管理系统为实施支撑平台,最终实现煤矿生产本质安全。它通过综合分析与评价,按矿井各类事故发生规律进行主动治理,即变被动的事故分析与事故处理为主动的事故预测和安全评价;将事故消灭在发生之前。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是主动的超前管理,其实质是本质安全化。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构成:煤矿安全生产风险分析系统,这是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的基础;本质安全型人员、本质安全型机器设备、本质安全型环境、配套的实施保障措施,这是本质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具有故障诊断功能的经营管理信息系统,这是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的支撑平台。

3、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在低采高工作面的应用

3.1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在低采高工作面实施的困难性

低工作面煤层平均厚度2-2.8m,工作面沿煤层倾斜布置走向推进,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相对大采高(大采高综采可定义为割煤高度大于3.5m的综合机械化开采)工作面,低采高工作面有以下特点:

采高低,煤层赋存不稳定,夹矸多,粉尘大,空间狭小等,为队伍的安全生产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3.2具体应用及实施

3.2.1加强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培训

根据年度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培训计划,主要利用班前会、班后会等时间实行行之有效的安全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煤矿安全规程》、《作业规程》、危险源的动态辨识,岗位标准及措施,人员不安全行为,风险管理表,相关的管理制度等。培训完毕后,组织所有人员考试,对考试不合格人员,必须重新培训待合格后,方可上岗。

3.2.2强化危险源辨识常态化

新工作面在建立及初采前的危险源辨识。辨识危险源时,依据“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与“岗位操作标准”,把岗位每一步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机、环、管四个方面的危险源辨识全面,只有辨识全面了,才能反应出岗位操作中可能发生的危险隐患——危险源,才能根据这些危险源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来消除控制不安全状态危险源的发生。

a、危险源辨识要求每位员工按照“工作任务分析法”将自己工作任务逐一进行填写。

b、更新已辨识的危险源,便于学习和应用。

c、危险源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必须按照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接合的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全过程原则进行制定和修订。

d、对新岗位、新工艺、新设备则必须认真的重新辨识。

e、各队队长为第一责任人,对本队危险源再辨识内容负责。

3.2.3积极推进综采工作面质量标准化和动态达标

a、制定员工岗位工作标准、岗位流程,对职工进行岗位操作规范培训演练。

b、制定人员入井检查标准手册,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查,实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动态达标。

3.2.4确保制度执行和考核落实

定期检查与考核,将日常的检查与定期的考核想结合,员工的工资薪酬与考核相结合,危险源辨识与人员不安全行为纳入考核中。

坚持动态与定期相结合,矿领导和机关人员跟班检查、每月逢零的定期检查,并不定期进行“机电运输、一通三防、死角死面等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动态检查分值占60%,定期检查分值占40%;真正做到了安全检查无漏洞。

3.3本安信息系统的充分使用

本安信息系统是本安管理体系的扩展和延伸,借助这一信息化平台,实现现场综采工作面隐患排查信息化。同时为确保员工对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信息系统使用的熟练程度;相关人员编写了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新信息系统使用说明,并深入该队班组了解系统应用情况,现场解决员工提出的问题。让每位员工都能够熟练使用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截止2010年底,该队已录入本安信息系统中的隐患达到2983条。

3.4实施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成效(不安全行为)

通过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在低采高工作面的充分应用,综采二队人员不安全行为由年初的4人次降为0人次,本安体系季度考核由年初的本安二级迅速提高为本安一级单位,确保低采高工作面安全生产零伤害。

参考文献

[1]刘海滨.李光荣.黄辉.煤矿本质安全特征及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4):67-72.

煤矿本质安全范文4

[关键词]风险预控 本质安全 体系落地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52-01

0 引言

任家庄煤矿位于宁夏灵武市东北约20 km的毛乌素沙漠的边缘,是横城矿区开发建设的第一对现代化矿井,设计生产能力240万吨/年。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服务年限54.9年,主采煤层为三、五、九层煤。目前我矿生产的特点是生产工艺复杂,参与生产的设备种类多、工种多、联合作业多,点多面广,安全管理难度大。传统煤矿安全管理主要依靠事故经验教训,管理跟着事故跑,主要采取行政推动、会议布置、集中整治等手段,管理无程序无标准,缺乏前瞻性和计划性,常常是“一个问题没解决,更多的问题冒出来”,管理顾此失彼,处于“救火式”的被动局面。2014年,我矿探索并推行的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有效地提升了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了我矿的安全发展。

1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根本特征和意义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强调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通过对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采取有效的消除、减少、稀释和隔离等措施,从而实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力求将煤矿风险降低和保持在可容忍水平。

2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部分领导安全管理体系化意识淡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推进人员缺乏专业培训。

在我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和推进中存在着领导安全管理体系化意识差,对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工作了解重视程度不够深入,没有把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作为提高本单位安全管理水平的手段和措施,依旧依赖于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对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工作人员培训力度不够,对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工作的投入不足,影响了体系的有效贯彻和实施。

2.2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工程,在体系建立过程中,个别存在部分的评价考核体系中和各小项所制定的标准存在矛盾或管理环节接叉不清,存在管理工作重复交叉,职责权限不清等现象。单凭综采考核标准部分就未能体现独有的特色,如工程质量考核、文明生产标准不统一等。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止步于通过录入安全检查查处的危险源和人员不安全行为,并按照本质安全考核管理办法给定的运算系数和公式给出一个考核分值的简单功能。现有功能设置达不到考核管理体系自身要求,系统的维护和系统中基础信息修改的功能设置完全达不到安全管理人员的需求,且现有功能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相关安全信息基础资料的统计仍需用人工的方式来完成。

2.3 专业检查种类繁多。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中的两大元素生产过程现场控制和机电管理,每月集团公司专门成立了专业考核组进行检查考核、我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每月分一次检查考核、质量标准化3次检查互相重复。我矿相关业务部门在接受上级公司的专业考核组检查的同时还承担本安体系检查考核的准备工作,且通常以专业检查为主,以本安检查为辅,分化了集中推进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精力,无形中对本安体系的推进和落地产生了阻碍。

2.4 风险预控管理流于形式主义。

本安体系在建立和贯标过程中主要依靠“第三方”暨本安体系研究小组,搞的是“运动战”一阵风,人员专业性不强,虽然投入了较大的人力和物力,但没有真正从改进和提高我矿基础管理工作入手。目前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仅仅是靠某几个职能部室和某几个人进行日常的运转,PDCA持续改进的循环模式形不成闭环,其它环节存在执行不力的现象。在本安体系推进工作并没有落实到安全管理的核心级,没有直接落实到班组这一级别层面,没有实现全员参与,科、队级管理和班组级落实方面存在“两张皮”或者“无作为”的现象,导致风险预控运行效果不理想。

3 完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推进我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落地的措施和建议

3.1 发挥领导作用,确定我矿安全管理目标

煤矿领导应决定建立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所需达到的程度和目标,充分考虑内部管理需要、外部需要,各方面的结合等因素,以及是否需要外部确认,外部确认立足达到的等级,如本安一级,二级,部级质量标准化等;提供本安体系完善和推进本安体系落地所需要的资源,做好内外信息沟通。我矿在安全管理目标确定以后,将安全目标逐层分解至科队级和班组级,科队和班组分别根据矿、队级分解后的目标再次加以分解,对能量化的进行量化,不能量化的确定时间、节点、工期。矿安全管理科负责对分解后的安全目标执行情况进行跟踪验证,最终将实现全矿安全目标的责任主体落实至每一位员工,并通过践行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矿安全文化,凝聚每一位员工的向心力,最终实现矿安全目标。

3.2 完善组织构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煤矿在采用和推进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时,应确定一个完整的组织构架,确定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化所需的各种职能。由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化是一项长期的持续工作,在组建结构时应充分考虑体系化组织结构的长期性、人员的稳定性,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确保由有一定安全管理基础和专业能力的人员担任相关职务,否则很难正确指导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和推进工作,甚至是误导。

矿长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在组建安全管理委员会的同时,应考虑到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目前国内符合煤矿安全生产实际安全管理理论集大成者,坚持推进和贯彻落实本质安全管理系统是一项长期任务,应设立专业科室,并配备足够的具有安全工程专业知识的人员,专职负责风险预控考核管理工作。

3.3 强化“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工作思路,持续推进“六化”考核。

我矿应该强化“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工作思路,明确和界定安全管理机构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持续推进“六化”考核,持续稳定地推进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地。

按照“层次分明、各有侧重”的原则,明确矿、队、班组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和工作重点。从上到下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安全责任逐级传递的“分级管理”工作机制。

六化检查考核具体为:一、检查人员全员化,充分体现全员参与的思想。二、检查内容制度化,将考核评分标准按专业分成四个考评表。每月矿领导级别考核人员分专业组,进行检查考核。职能科室考核按生产单位分专业组,做到检查、录入、整改、复查、消警的全过程闭环管理。三、检查手段多样化,既检查现场隐患,又审查内业资料,既人工检查,又利用各类设备、仪器精确检测,既有对待设备的静态检查,又有跟踪作业循环,查看联合作业执行情况的动态检查。四、检查时间动态化,既包括日常检查、月定期检查、季节性检查、特殊天气检查、夜间检查、节假日检查,又有消防器材、危险化学品等在特殊时期的专项检查。五、检查层次多元化,每次检查都要联合生产、安全、机电、技术各专业人员。参与成员包括矿领导、职能科室负责人、生产单位队长、专业技术人员、安监员等。六、检查岗位流程化,每次检查必须严格检查岗位工种标准作业流程,现场实操与手指口述结合,目的是严防“知道做不到”的问题发生。

通过建立健全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网络,真正形成团队协助、优势互补、分工明确、高效负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我矿的生产主体责任,有利推进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落地。

煤矿本质安全范文5

【关键词】 煤矿;安全文化;安全生产;重要性

在提倡科学发展、以人为本、讲求人性化的当代社会,人的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近年来,虽说我国煤矿事故发生率大幅下降,但纵观全国煤矿安全生产情况,安全生产事故还时有发生,重大、特大事故还在出现,这其中有诸多因素。本文就煤矿安全文化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性作一探讨。

一、煤矿安全文化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煤矿安全生产是煤矿安全文化的物质基础,没有煤矿安全生产,煤矿安全文化就无从谈起,反过来说,煤矿安全文化又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推动力,他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建设好煤矿安全文化,才能真正实现煤矿无事故、无伤害、无损失的目标。一位著名经济学家说过:“国家富强在于经济,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管理,管理优劣在于文化”。

我们知道,煤矿安全生产不是靠一句口号、几条标语就能实现的,而是要将煤矿安全文化的理念贯彻到煤矿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且灌输到每一个职工的潜意识中。煤矿职工安全意识的牢固树立及防护能力的全面提高,必须靠管理创新来实现。对于一个煤矿企业来说,抓好管理创新的重中之重就是抓好企业安全文化。因为煤矿安全文化关乎煤矿职工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所以,煤矿安全文化创建活动要以煤矿职工群众为主体,营造浓厚的煤矿安全文化氛围,进而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现代煤矿企业职工有自己的价值和道德观念,也有自己对安全文化的理解,故要形成煤矿全体员工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和安全文化观念,就必须从提高煤矿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入手。

煤矿职工自身的安全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安全思维、行为、意识、法治观念和技术水平。由于煤矿职工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使职工对煤矿事故隐患分析与判断存在偏差,导致事故隐患经常存在,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现在煤矿企业已经意识到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推动力,认识到通过煤矿安全文化可以改变安全生产现状。煤矿安全文化代表了煤矿职工的利益,我们相信煤矿安全文化的形成,必将推动煤矿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

二、煤矿安全文化是煤矿安全生产的软实力

十七大报告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文化软实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安全文化是现代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研究与实践的成果,煤矿安全发展需要煤矿安全文化。煤矿安全文化是煤矿安全科学发展之本,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

对于煤矿企业来说,如果一个煤矿安全文化是这个煤矿的思维模式、行为规范,是被该煤矿职工广泛认同的价值观的话,那么这个煤矿的安全文化就是该矿职工价值观的灵魂。可以说,煤矿安全文化好比是软件,代表着一个煤矿企业的形象;煤矿安全生产好比是硬件,代表着煤矿的实力。只有软件硬件协调联动,配合有序,才能使该煤矿的效益始终走在同类煤矿的前列,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煤矿安全文化对于安全生产有促进作用

安全文化是人们安全价值观及行为准则的总和,对人的安全观念、安全意识、安全态度等有着深刻的影响。搞好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除了加强传统的安全监督和管理之外,还应该从煤矿安全文化的角度出发来认识和开展安全工作。一位教授说:“安全文化才是解决意外伤害事故的金钥匙;建立和形成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的安全文化氛围和安全行为,是实现大众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产活动的根本所在;养成和塑造人的安全意识、安全思维、安全行为、安全价值观,都必须依赖于安全教育,依赖于安全文化的传播,受益于安全文化的熏陶。”

我们从安全生产的理论上来讲,要搞好煤矿安全生产,首先得从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入手。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的工业安全理论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大多数的工业伤害事故都是由于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企业管理不善,使工人缺乏教育和训练或者机械设备缺乏维护、检修以及安全装置不完备,导致了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因此,煤矿安全文化的建设就是要用文化的力量将现代先进的安全文化灌输于煤矿方方面面,使煤矿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内化于心,付诸于行,进而使煤矿安全文化成为煤矿生存的精神动力。因此,只有培育出优秀的安全文化,以优秀的安全文化为基础和氛围铸造安全盾牌,才能保证和推动安全生产的健康、和谐发展。

四、煤矿安全文化对人本安全的推动作用

人本安全是本质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安全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本安全,二是人本安全。物和环境的本质安全化就是采用先进的安全科学技术,推广自组织、自适应、自动控制与闭锁的安全技术。人本安全就是从人的角度来认识要达到本质安全所需的条件。人的本质安全指出人的安全素质不仅仅是人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还取决于人的安全意识、观念、伦理、情感、态度、认知、品德等人文素质因素。认识了人的根本性的素质,就自然而然得出要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就需要利用文化的力量,需要用文化的力量塑造本质安全型人。因此,加强和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只有进行安全文化建设才能实现人的本质安全。

煤矿安全文化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形成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对煤矿安全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煤矿职工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安全生产的实践者,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原因是物的不安全状态,无论是出现在设计阶段、生产阶段、还是使用阶段,也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从这个角度上讲,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技能,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隐患,避免事故的发生。

总之,只有煤矿安全文化在职工脑海中根深蒂固,才能使职工在生产中安全意识始终处于警戒状态,才能使安全事故隐患做到及时发现,做到按时整治,切断事故隐患根源,进而使煤矿生产永远处于安全状态。

【参考文献】

[1] 彭玉敬.安全文化知识读本[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4.

[2] 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经验汇编.2013.6.

[3] 山西省煤矿新标准汇编.2012.7.

煤矿本质安全范文6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

引言

只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保证企业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法律、法规,保证工人阶级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动力。

1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和要素

1.1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主要是指:以实现人、机以及环境等系统的最佳匹配为目标,围绕煤矿安全系统中存在的各类危险源进行的各种风险管理。主要的管理途径包括:对煤矿生产等环节中的危险源进行有效判断、评价以及有效控制等流程管理。其中,所谓的“危险源”具体指的是:具有能量的物质或其载体,其同人、机以及环境共同构成了煤矿安全系统。

1.2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要素

1.2.1 人的本质安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保障煤矿企业职工的人身安全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据调查发现,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人的违章行为导致的。所以,作为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人即使安全管理的主体,同时还是安全管理的对象。

1.2.2 机的安全。机的本质安全主要包括:机器设备、机具以及相应的安全设施的安全。其中,机械设备的本质安全具体指:在机械设备的安装上要保证正确无误,在日常的维护过程中,要定时维护保养,确保机器正常使用。同时,还要为机械设备的使用者,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不仅如此,机的本质安全还要体现在机的安全可靠性上,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其能够避免一定的安全事故发生。另外,还要确保机器不存在安全隐患,确保机的正常运转。

1.2.3 环境的本质安全。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确保企业职工的生存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借助各种科学、安全的技术措施,为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具体要求包括:煤矿的井下生产环境应该符合国家的安全规程以及标准,这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在作业环境中保证煤矿职工的人身安全,保持作业环境的清洁、有序、通道顺畅以及空气流通。

1.2.4 管理的本质安全。科学的管理手段能够有效保障人、机以及环境等因素的本质安全,甚至弥补这几方面存在的安全不足。具体的管理本质安全主要体现在: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保障原则和实施措施,构建全面的管理保障系统。相对来讲,尽管本质安全管理并不能将所有的事故全部避免,但是,其能够从根本上避免因管理问题而造成的责任事故。

1.2.5 信息本质安全。煤矿企业根据自身的管理状况,制定出对应的链接、控制以及管理各部门的信息执行协议。信息是前面四个要素的重要沟通渠道,其为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其反映出管理机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为管理者提供了管理依据。所以,信息本质安全也可以算是管理本质安全的重要组成。

2 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大部分煤矿的地质条件复杂,极易引发重大事故,因此给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困难。并且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冲击地压危险性加大以及通风排水难度增大等不容易改变的事实,使得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面临巨大考验。

2.2 安全管理的技术及设备的相对落后。与西方发达产煤国相比,我国煤矿应用信息化技术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另外受传统经营思想的影响以及煤矿企业经济实力的制约,使得我国产煤装备和安全监控设备较为落后。

2.3 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还存在以下的问题: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煤炭产业的集中度不够,生产力水平依旧不高;一部分管理者安全意识薄弱,法制观念不强;煤炭行业的管理弱化,煤矿安全技术标准严重落后等问题。

3 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煤炭企业安全信息化管理中的几点应用

3.1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在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现在已经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一只有力抓手,通过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在地面就可以对井下环境进行监测,准确、全面地了解井下环境、安全情况和生产情况,掌握井下设备运行情况,实现对灾害事故的早期观察、监测和预报,准确地指挥生产。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不仅能对井下瓦斯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进行监测,而且煤层瓦斯闭锁功能可自动切断该巷道内所有机电设备的电源,在地面就可以直接用电话迅速通知有关人员组织撤离,从而防止了因局部通风地点无计划停风而造成的事故。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利用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多级监控和矿级安全生产的网络化集中监测、管理,为调度人员提供了动态、快速、方便、实用的信息,为生产、经营快速决策提供了数据信息支持。

3.2 煤矿井下人员管理定位系统

通过人井下人员管理定位系统可以准确定位井下人员所处的位置,并显示出其活动轨迹。同时井下人员通过随身佩戴的呼叫器在出现险情的时候可以呼叫地面调度中心。当出现险情的时候,地面中心可以通过人员定位系统对井下被困人员进行定位,实施营救。

3.3 流程管理系统在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该系统通过对工作流程角色定义,工作流程管理,工作流程运行等主要功能,将现实业务通过形象化的方式模拟,移植到系统中,从而达到方便、快捷的业务处理效果,提高工作效率,是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准确、及时、高效的有力保障。

4 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预期效果

4.1 可以有效地提升煤炭企业的安全预警能力和灾害应急处理能力,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和减少财产损失。

4.2 准确、快速、灵活的安全管理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实现了安全管理过程的规范化以及信息的标准化,降低了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难度。

4.3 及时跟踪工作效率和结果、明确工作责任,为安全考核提供全面的依据。

4.4 建立起一体化的安全信息平台,大大的提高了安全管理决策的准确性以及有效性。

5 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煤矿安全管理重在“防患于未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煤矿安全管理中运用到的各种信息化系统必将朝着专家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6 结束语

信息技术在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问题,也面临许多困难。但我国具有研发实力的公司一定会改变目前的状态,从而促进煤矿企业整体信息化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我国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应,陶云奇.信息技术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01).

[2]李海涛.浅析煤矿安全的科学管理[J].中州煤炭,2008(4).

煤矿本质安全范文7

关键词:煤矿通风安全;安全影响因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TD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煤矿通风安全指的是在整个煤矿运转过程中,为保证有害气体顺利安全排放及保证工作人员有足够氧气,保证煤矿整体安全运行而必须达到的安全程度。本文主要研究我国煤矿通风安全影响因素,并针对通风安全问题提出防范措施,为我国煤矿通风安全方面提供借鉴,促进我国煤矿事业的安全稳定发展。

我国煤矿通风安全影响因素

煤矿通风安全问题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该问题不仅关系到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还关系到整个煤矿的运行,影响煤矿通风安全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下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人为因素

在煤矿的整个运转过程当中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从底层煤矿工人到技术人员,从中层管理到高层管理,人是煤矿运转的关键因素。因此,煤矿通风安全同样也离不开人的参与。影响煤矿通风安全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安全意识

煤矿安全意识指的是煤矿在运转过程中,各级人员必须时刻注意的安全,其中包括他人安全和自身安全。煤矿通风安全意识不仅关系到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还关系到整个煤矿的运行,因此,加强煤矿通风安全意识极为重要。

然而在实际的煤矿运转过程中,煤矿通风安全意识的缺乏是一种常见现象,这也是煤矿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总体而言,煤矿通风安全意识的缺乏原因有两个:第一,员工自身安全意识缺乏,主要在于员工安全意识薄弱,警惕性低,忧患意识差。第二,高层管理者责任心弱,没有真正的做到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教育。这两方面是造成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

员工培训

员工培训指的是煤矿企业为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而进行的思想、知识、技能的培训。员工培训不仅能够直接提升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还能提高员工机械操作技能,进而提高煤矿生产效率。

员工培训的缺乏也是造成煤矿通风安全问题的隐患,员工培训缺乏的主要原因在于上层领导者。上层领导者没有形成系统的员工培训体系,未能正常周期性组织或培训人员水平低等,都会影响员工培训效果。因此,加强员工培训,对于提高煤矿企业安全度和安全生产极为重要。

物质因素

在煤矿通风安全当中,物质因素作为硬性因素,同样是影响煤矿通风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对物质因素的分析,对于解决煤矿通风安全问题极为重要。影响煤矿通风安全问题的物质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种:

过量能量

过量能量指的是由于煤矿采掘设施、运输设施、通风排水设施等各类设施受到内外力影响而造成的撞击、坠落、翻车等现象,这些过量能量也是造成煤矿通风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

由于煤矿采掘主要在狭小的地下空间进行,各种设施错综复杂,相互发生碰撞、挤压、磨蹭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相互碰撞、挤压、磨蹭很可能产生火花,若在煤尘、瓦斯浓度较高的地方,极易造成煤矿事故,给员工生命及企业生产带来损失。因此,警惕过量能量也是煤矿生产安全的重要方面。

危险物质

煤矿井下危险物质颇多,最常见和最容易引起煤矿事故的莫过于瓦斯了。近几年,由于瓦斯爆炸而造成的煤矿事故数不胜数,给企业及个人带来灾难。瓦斯爆炸发生的条件有三个:高浓度的瓦斯、火源和充足的氧气。分析瓦斯爆炸条件,对于防治及杜绝瓦斯爆炸意义重大。当然,煤矿井下的危险物质不光瓦斯,还有其它极易引起爆炸的物质,减少及杜绝这些物质才能将将煤矿事故降到最低。

环境因素

在煤矿通风安全影响因素中,除了人为因素、物质因素外,还有一种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环境因素。影响煤矿通风安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科技环境因素

科技环境因素主要指的是科技装备及科学理论研究。首先是科技装备,高端的科技装备能够降低煤矿事故的发生,低劣的科技装备会增加煤矿事故的发生。因此,加紧研发及购买先进科技装备显得尤为重要。再者就是科技理论,煤矿企业关于煤和瓦斯的发生理论应该有较深入的研究,加强对煤和瓦斯发生理论的研究不仅能够了解瓦斯发生机制,杜绝瓦斯爆炸事故,而且对员工人身安全及企业生产有重要指导意义。

管理环境因素

在煤矿通风安全影响因素当中,管理因素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管理方式、管理人员是两大方面。煤矿通风安全管理是个极其复杂的科学,是全面系统的工作,安全管理方式不正确将会严重影响煤矿通风安全,给企业和员工带来威胁和伤害。同样,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水平的高低及责任心的强弱将直接对煤矿通风安全产生影响。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指的是煤矿过度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包括地表下沉、土资源浪费等,这也是影响煤矿通风安全的重要因素。煤矿周围环境的破坏不仅直接影响到煤矿设施的安全、员工生命安全,而且对煤矿的正常运转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改善周围生态环境质量,为煤矿开采提供好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煤矿通风安全防范措施

通过以上列举煤矿通风安全的影响因素,煤矿通风安全防范措施也就迎刃而解了。煤矿通风安全防范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人为方面,增强员工煤矿通风安全意识,加强煤矿通风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和科技水平。第二,加强对过量能量及煤矿危险物质的检查和防范,将危险降到最低。第三,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创造及购买先进高端设备,加强煤矿理论研究及学习。第四,增强对煤矿通风安全的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第五,为煤矿的开采挖掘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以上措施,煤矿通风安全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总结:

煤矿通风安全是煤矿安全的重中之重,煤矿通风安全问题关系到煤矿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工人的生命安全以及其它各行业的顺利开展。本文通过研究我国煤矿通风安全影响因素,并针对通风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煤矿通风安全问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飞,范文胜,祁昊. 矿井通风安全现代化管理[J]. 煤炭工程, 2010,(05)

[2]吴立云,杨玉中,张强. 矿井通风系统评价的TOPSIS方法[J]. 煤炭学报, 2007,(04)

煤矿本质安全范文8

关键词: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问题;有效对策

0前言

煤矿行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行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发挥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未来社会中煤矿行业存在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长期煤矿行业发展经验总结,煤矿安全事故是影响煤矿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同时这些安全事故也会对社会稳定形成不利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于煤矿行业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当前安全质量标准化已经成为煤矿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煤矿行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煤矿工作必须实现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改变传统生产状况,及时纠正煤矿工作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煤矿工作健康发展。

1当前我国煤矿安全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煤矿工作形成了高度关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相关部门对于煤矿工作也提出了“安全质量标准化”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对煤矿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对促进煤矿安全标准化工作发挥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煤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煤矿工作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达到相应的安全标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煤炭工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煤矿安全标准化工作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煤矿安全标准化工作目标的实现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

(1)认识不足。

目前,在煤矿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工作作风不扎实的干部,在煤矿工作中没有将安全质量标准化落到实处,也没有发挥干部的带头作用,对推进煤矿安全标准化工作形成了不利影响。还有的对安全质量标准化形成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就是表面工作,以做好表面工作应付检查,导致了煤矿安全事故的产生。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干部作风不正,对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持续推进形成了制约作用。

(2)执行不严。

调查煤炭行业对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落实程度发现,有些企业对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执行不严,在实际工作中不是按照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规划,而是敷衍了事,将利益摆在首位,形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除此之外,在当前市场环境低迷的情况下还存在对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资金投入力度不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对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目标形成了不利影响作用。

(3)夸大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在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落实程度纠察中,一些煤矿企业过于强调客观因素,认为地质条件差、人员不足等客观因素使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落实不到位。这些煤矿企业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是一味推卸责任,正是由于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导致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落实程度不高。除此之外,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实际落实过程中,还存在创新意识不足的问题,煤矿企业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工作规划,导致安全质量标准化难以在煤矿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对策

当前我国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煤矿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会形成不利影响,而且发生煤矿安全事故还会形成经济财产损失,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以,当前煤矿企业工作重点就是实现安全质量标准化,针对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

(1)加强煤矿工作中干部培训。

煤矿工作中干部起着重要的带头作用,在建设煤矿安全质量安全标准化工作中,必须促使管理干部对安全质量标准化形成足够的认识,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出安全质量标准化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开展相应的教育和培训活动,通过管理干部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安全生产知识,并借鉴和推广标准化工作成功经验,在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实践中,从思想上对职工形成渗透作用,使煤矿企业全体员工认识到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参与到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中,不断提高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质量。除此之外,通过提高煤矿全体员工整体素质,也可以避免找理由的问题出现,杜绝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落实不到位是客观因素影响的现象出现,实现对安全质量标准化创新,由管理干部按照相应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工作规划,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持续发展。

(2)建立健全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各项制度。

实现煤矿工作安全质量标准化重要目标,发挥安全质量标准化在煤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就需要在坚持经验做法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和要求,对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和改进,对煤矿企业各个岗位进行严格管理,制定出符合各个岗位实际情况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从而为煤矿工作质量安全提供充分的保障。除此之外,还需要重视和不断加强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各项基础工作,重视煤矿工作各个细节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3结束语

总之,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是当前我国煤矿工作的重要基础,只有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持续发展,才能提高我国煤矿生产安全和质量,促进煤矿企业和社会安全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大政,芦华.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质量标准化基础上的提升和深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11):16-17.

[2]芦海涛,郑军委.浅谈质量标准化工作在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地位[J].价值工程,2013(21):201-202.

[3]刘雁瑞,刘跃峰.实施“三高”战略开创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新局面[J].中国煤炭工业,2012(01):46-47.

[4]贾振泉.“八字八法”强管理“七点七线”创精品——冀中能源邯郸矿业集团陶二煤矿全面加强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J].当代矿工,2012(02):58-59.

煤矿本质安全范文9

关键词:小煤矿;技术;现状;解决;对策

引言

煤矿企业是当前市场经济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煤矿市场中小煤矿的出现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同时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支持。但是当前我国小煤矿一般都处在比较偏远落后的地区,相应的设备就比较陈旧,这就会给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根据相关统计,二零零五年我国煤炭产量占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八,而死亡人数占到了全国煤矿死亡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五,事故起数占总起数的百分之七十七。这也就说明了提高小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对于煤矿市场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造成煤矿安全事故的因素比较多,例如,设备的落后、生产技术管理薄弱、人员素质比较低等。

1 目前我国小煤矿技术力量现状

1.1 矿井规模小开采方式落后

当前小煤矿的数量相比大煤矿的数量来说更多,而且煤矿的矿点分布不均匀,开采的年头也比较短。小煤矿的单井规模比较低,矿井难以实现规模开采。根据调查显示,当前有很多的小煤矿仍然采用比较落后的方式采煤。很多的小煤矿在落煤和掘进方面仍然爱用放炮的方式,甚至还有部分的小煤矿仍然使用传统的手工刨煤的方式。在工作支护上小煤矿的矿井基本使用木支护,支护强度达不到相关要求,甚至起不到支护的作用,安全隐患很大。在运煤方面,仍然使用人力运输,甚至是畜力运输。

1.2 从业人员素质低下

由于小煤矿所处的地区都比较偏僻,相关的从业人员素质不是很高。自从用工制度改革以后,大量的农民工开始进入到小煤矿中,现在已经成为了井下工作的重要人员。但是这些人员对安全意识并不是很重视,也不懂得相关的专业知识。此外,小煤矿的人员流动比较快,同时受到季节性因素影响。但大多数小煤矿的用工制度并不是很完善,人员结构分配不合理,组织管理能力比较混乱。百分之九十多的小煤矿都是为了多出煤,而出现违章现象。

1.3 工程技术人员缺乏

煤矿的开采是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员,但是当前小煤矿的技术人员比较缺乏,相应的技术管理也比较薄弱,大部分的小煤矿都没有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和专业设备,甚至出现了很多个小煤矿共同使用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此外有些小煤矿虽然聘用了技术人员,但是很少是由正规学校的毕业人员。当前有些小煤矿没有图纸绘制人员,开采规程不科学、不规范、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审批手续不全等现象。特别是井下部分的技术管理方面更是薄弱,很少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做井下监督工作,井下工作一旦出现问题不能够及时解决。在实际开采的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作业,盲目的施工,造成安全隐患。有些煤矿负责人的安全知识都没有得到普及,管理人员的素质没有得到提高。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当前小煤矿技术的正常使用。

1.4 安全装备落后,抗灾能力低

小煤矿和其他大型煤矿的安全设备相比比较落后,而且建立起来的安全防护措施也比较薄弱,抗事故发生的能力比较低,安全保障能力不是很高,一旦事故发生不能立即解决。

2 解决小煤矿技术力量的对策

2.1 建立小煤矿技术服务体系

解决小煤矿“不会管”、“管不好”和技术、管理人才严重匮乏、技术力量薄弱问题,当务之急是建立小煤矿技术服务体系。应在小煤矿分布集中的地区,市(县)级地方政府煤炭行业主管部门应引导鼓励组建技术服务机构,专门为小煤矿提供技术服务。建立为小煤矿技术服务的机构及实业体,可以充分地利用相对稀缺的煤矿技术人才,对高素质专业人员做到人尽其才,同时也为小煤矿的采掘工艺改革和机械化奠定了基础,使小煤矿降低成本,可以为技术改造提供更多的资金。

2.2 小煤矿技术服务重点及服务机构形式

技术服务机构要紧紧围绕煤矿采煤方法改革、支护材料更新、通风系统改造、瓦斯灾害治理、矿图测绘、安全技术措施编制和新、改、扩建工程的论证及方案设计、系统调试、机电设备维修、安全评估、技术咨询、人员培训等业务开展工作。技术服务机构的组建方式可以:①依托各类煤炭类大专院校,成立技术服务中心,对小煤矿开展技术服务;②依托国有煤炭企业的技术力量,成立服务站,进行技术咨询服务;③地方政府引导鼓励社会中介机构组建服务机构,开展技术服务。各类技术服务机构由地方政府和煤矿安全监察部门统一管理,对其进行资质评定和监督。技术服务机构受小煤矿委托,在双方平等自愿,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实行有偿服务,并对其工作承担法律责任。

2.3 加强煤炭行业人才培养

构建小煤矿技术服务体系仅是解决小煤矿技术管理水平低下问题的应急之策,而其治本之策则是加大煤炭行业的人才培养,强化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这也是整个煤炭行业的需要的治本之策。除了国家采取措施保证各类煤炭类大专院校增加煤炭专业人才的培养外,煤矿企业及其他相关培训机构还应从煤矿企业自身着手,在切实提高从业人员培训质量,提高人员素质方面下功夫,严格各类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及日常考核。对煤矿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采用年检制度,对于在年检考核中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限期培训,仍达不到要求的,不得从事煤矿的管理工作;特种作业人员除上岗前的安全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外,还需要接受日常的检查和考核;加强对一般从业人员进行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准入门槛,变招工为招考,考核通过后方可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以高薪吸纳专业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保证队伍的稳定。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小煤矿的安全问题是解决煤矿安全问题中的重要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就针对小煤矿的安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规定,这也说明了国家认识到了小煤矿中安全问题的重要性。除了通过整顿关闭小煤矿的数量外,更应该提高小煤矿的技术。通过建立小煤矿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能够迅速提高小煤矿的安全声场能力,解决当前当务之急的安全问题。小煤矿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煤矿安全问题的解决,所以必须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考核,通过奖惩制度来提高人员的积极性,这也是解决小煤矿安全问题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潘伟尔.中国需要适量的小煤矿[J].中国煤炭,2003(11).

[2]隆泗,肖素光.小煤矿安全管理面临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煤矿安全,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