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渔业养殖损失评估集锦9篇

时间:2023-10-29 09:52:29

渔业养殖损失评估

渔业养殖损失评估范文1

关键词:渔业;不确定性;作用效果

一、引言不确定性是现实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以不同方式影响着生产、交换、消费等经济行为。统计决策理论将不确定性定义为决策制定过程所处的环境背景,如果个体决策者不能完全知道其自身行动的后果,决策制定过程就会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富兰克·H·奈特(FrankHynemanKnight,1921)将不可概率化的不确定性与可概率化的风险进行了严格划分,并认为二者有着本质区别:不可概率化的不确定性即真正的不确定性,指经济行为人面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外生和内生因素,无法准确地加以观察、分析和预见,而风险是概率估计的可靠性121。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hnMaynardKeyne,,1936)则将经济系统看作是一个拥有未来不确定性的过程,否定了不可概率的不确定性与可概率的风险之分,其不确定性总是不可概率化的’3,。对不确定性问题的分析和认识目前已成为信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等新兴理论,以及现代金融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企业理论、劳动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内容,在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影响深远。无论是奈特的“不确定性一风险二分法”还是凯恩斯完全不可概率化的不确定性,乃至之后诸多经济学家(哈耶克,1945;威廉姆森,1975;等)川对不确定性问题的研究,都表明了不确定性问题在经济活动中的普遍性和影响的广泛性。作为环境和资源高度依赖型产业,渔业生产,无论是海洋捕捞业还是养殖业,都受到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鉴于此,对渔业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梳理和分类,分析其作用效果,提出防范不确定性损失的措施,对渔业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二、渔业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分类渔业生产中的不确定性是指渔业生产者难以预见和掌控的,使渔业生产偏离原有成本收益预期,进而影响生产者生产决策的诸多因素的总称。根据我国渔业发展环境和渔业产业特性,可以将渔业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分为自然环境不确定性、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和政策环境不确定性。

(一)自然环境不确定性

渔业是以一定的养殖水域和养殖设施为基础进行的水产养殖活动和以公共水域内的生物资源为对象进行的捕捞活动的总和,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极大。自然环境不确定性是由于所依赖的环境要素发生突变,致使渔业生产产生重大损失,而生产者无法对其进行事前预测和规避的现象,灾害性天气、养殖病害以及渔业生产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是自然环境不确定性的主要成因和表现形式。

灾害性天气是渔业生产面临的巨大难题。诸如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等,其危害不仅表现为渔业产量上的严重损失,还表现为对渔业生产资料的严重破坏。2009年,风暴潮(含近岸浪)造成我国海水养殖受灾面积达99.85千公顷,3047艘船只损毁;海浪灾害造成海水养殖受灾面积16.48千公顷,337艘船只损毁;海冰、海啸等也使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渔业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2009年8月9日登陆我国的“莫拉克”台风,仅福建省就有7460公顷海洋水产养殖受损,其中池塘养殖受损4600公顷,网箱损坏62654个;船只损毁 1152艘[sjo养殖病害构成渔业安全生产的挑战。养殖病害的致病因子很多,其发生和流行与养殖对象的生活环境、病原体孽生以及生物体自身的抵抗力密切相关,由于其潜伏性、病理研究的滞后性,难以攻克的疾病频发,而生产者盲目追求高密度、高产量的粗放式养殖方式更加剧了病害的产生和传播,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瓶颈。

水域污染和生态破坏危及渔业安全生产。良好的水域环境是健康养殖以及可捕捞鱼群聚居和繁衍的基本前提,而由于石油泄漏、“三废”不合理排放、外来物种人侵等渔业污染事故频发,损坏了渔业水体使用功能,影响到渔业水域内的水生生物繁殖和生长,造成该生物死亡、数量骤减,或者在该生物体内积累大量有毒物质,质量不断下降,严重危害着渔业生产效益的提高。

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赤潮灾害在我国沿海地区频繁出现,2009年,我国共发生赤潮68次,累计面积14102平方千米,对我国沿海地区渔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损失。以福建省为例,莆田市南日岛周边海域赤潮造成海洋水产养殖损失0.6亿元,平潭县龙王头海水浴场及流水码头海域赤潮造成海洋水产养殖损失0.05亿元[5]。

(二)市场环境不确定性

市场环境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水产品贸易、流通和消费领域的需求的不确定性,包括水产品出口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和国内消费市场上的出现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等。

水产品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发达国家以保护其国民健康为借口,对水产品中有害物质含量制定较高的限制标准,以此减少或禁止某种水产品进人本国布场的手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水产品养殖、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技术水平有限,很难达到发达国家所制定的强制而苛刻的技术标准,水产品出口形势日益严峻I6]川。绿色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这其中固然有我国部分水产品质量不过关、药物或其它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主观因素,但也难以排除某些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水产品行业而刻意刁难的事实。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营养水平的追求也不断提高,而目前渔业生产标准化程度远远满足不了这种需求。过分追求高密度、高产量,滥用违禁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对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2006年上海市相关部门在大菱坪产品中检验出药物严重超标的消息披露后,引起全国消费者的恐慌,各省市销售点大菱坪纷纷下架,无任何质量问题的产品也受到牵连,价格一跌再跌,养殖户损失严重。

(三)政策环境不确定性

国家或地区渔业相关政策处于不断的变动和逐步完善之中,带来了渔业生产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于渔业生产者而言,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短期内对国家或地方渔业相关政策的适应性难题。一般来说,连续性的渔业政策由于沿袭了故有政策的思路和方针,渔业生产者能够在短期内调整其生产经营活动以适应新政策的变化,因此其不确定性影响较小;而非连续性的渔业政策则可能改变生产者的成本收益预期,使渔业生产者难以适从,造成其生产和经营决策成本增加。

建国以来,我国渔业政策方针几经变迁。从建国初期的以促进海洋捕捞业发展作为渔业政策的重点,到向“以养为主,积极发展捕捞”方针的过渡,我国渔业生产实现了“以捕为主”到“以养为主”的转变。伴随着2000年修订后的新《渔业法》的出台,规范养殖业健康发展,实行捕捞限额制度,促进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期我国渔业政策的主线〔8]。在这条主线之下,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和实施了涉及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渔业资源保护、渔业安全生产、浅海滩涂养殖管理、沿海水域渔船渔港安全监督管理等在内的一系列渔业及相关政策、法规,组成了我国渔业生产面临的宏观政策环境。

二、渔业生产中不确定性的影响分析(一)不确定性成本化,渔业生产短期供给波动渔业生产中的不确定性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生产者为适应这种不确定性而产生了额外的生产成本,无论是不确定性损失,还是增加的额外成本,渔业生产者都将其计人当期的生产成本之中,从而改变原有成本收益预期,进而影响生产者的生产决策,即通过转变投资规模和方向,改变养殖品种的选择而造成渔业生产短期内产量和养殖结构的波动。

(二)促进渔业生产走向生态化、集约化和高效化现代渔业生产是在商品化、社会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活动,面对日益严峻的绿色贸易壁垒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等市场环境不确定性,以及频繁发生的养殖病害和趋于严重的水域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等自然环境不确定性,渔业生产者必须由粗放式经营向生态化、集约化和高效化经营转变,实施严格的生产过程控制,规范用药,积极发展生态渔业,提高水产品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

(三)诱发渔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在现有的家庭经营为基础的渔业基本经营制度下,小规模渔户受到资金、知识和技术水平限制,在灾害性天气、养殖病害和水域环境污染面前往往束手无策,靠天吃饭的现象在一定地域内广泛存在。另一方面,面对瞬息万变的大市场,渔户单一面对市场,缺乏及时和准确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并迅速做出生产决策的能力,只能被动接受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基于上述背景,渔业合作社、渔业协会等合作组织以及大型水产品企业集团应运而生,形成了“公司+渔户”、“公司+合作社+渔户”、“公司+基地十渔户”等渔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渔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对于将渔业生产者组织起来共同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实施风险和损失共担,广泛开展技术合作与推广,提高渔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产生适应性难题

在渔业相关政策缺乏连续性,渔业生产者无法对其迅速做出反应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方式的情况下,政策适应性难题随即产生,给渔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较大影响。以捕捞业为例,出于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渔业生物资源的目的,我国对水域进行了可捕区、限捕区和禁捕区的划分,.并实行严格的休渔政策、渔船双控政策等。短期内,这些政策的实施大为限制了捕捞渔民的捕捞量和捕捞时间,捕捞收人受到影响,部分渔民甚至不得不退出捕捞作业。在无法迅速实现转产转业,寻找到其它收人获取途径的情况下,对政策环境的适应性难题使得渔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受到了较大影响,部分渔民甚至陷人生存困境。但从长远来看,各种调控政策的出台改变了渔业生产决策和生产方式,扭转了渔民渔业发展理念,对于修复和保护渔业生物资源,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降低渔业生产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一)创新渔业保险制度大力发展渔业保险,实现风险共担,是应对渔业生产不确定性的首要选择。1994年7月,我国成立了由农业部主管的中国渔船船东互保协会①,开展渔业非盈利性互助保险业务。但目前其险种仅限于渔船、渔民两大类。渔业设施(包括养殖设施和渔具设施)、养殖水产动植物的保险还是空白‘9,。显然,当前我国渔业保险供给很不充分,难以满足渔业生产发展要求。应积极推进渔业保险制度创新,探索适应渔业产业发展要求、险种丰富、形式多样、参保面广的新型渔业保险制度,更好地应对渔业生产不确定性,实现不确定性风险共担。

(二)完善渔业生产应急管理体制

完善以渔业管理部门为主导,以渔业生产者为主体,其它社会团体、组织及个人广泛参与的渔业生产应急管理体系。首先,做好海域环境监测、养殖病害监管以及市场需求预测等不确定性发生前的监测服务,及时掌握可能发生的灾害性天气、潜伏的传染性病源,以及水产品出口中可能遭遇的新的绿色贸易壁垒。同时,实施严格的渔业生产全过程管理,对现有水产养殖技术特别是消毒、防病和饲料添加等环节进行安全性审核,清理并废止使用有害物质的养殖技术方案和方法,从源头上防范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其次,提高渔业生产不确定性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水平,在不确定性发生时能在最短时间内拿出解决方案,把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三是做好渔业生产不确定性事后处理和恢复重建工作,对不确定性损失产生的原因和损失程度进行评估,对各相关部门应急处置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深人总结,迅速启动渔业基础设施重建,尽快恢复渔业生产。

(三)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渔业政策的制定要建立在大量调研和科学研究基础上,使政策内容符合国内外渔业发展趋势和方向。同时,要做好政策前的宣传和舆论造势,使渔业生产者有充足的时间转变成本收益预期,做好生产内容和生产方式的及时调整,避免政策突变造成的渔业生产供给波动。另外,渔业管理部门在对政策可能产生的结果做出充分估计的基础上,要辅之以互补性的政策措施,如在实施减船政策以及整顿和兼并小型育苗场、养殖场等政策的同时,要对促进渔民实现转产转业做好充分安排,有效降低新政策实施对渔业生产以及渔民生活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四、结语

渔业生产受到自然环境不确定性、市场环境不确定性以及政策环境不确定性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不确定性对渔业生产产生双重作用效果,一方面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和增加不确定性处理成本,从而改变生产者成本收益预期,进而通过生产者生产行为选择的变动带来渔业生产短期供给波动;另一方面,不确定性的存在激发渔业生产者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转变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客观上促进了渔业产业的优化和升级。在渔业生产活动中,不确定性客观存在,在充分利用不确定性产生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改进激励的同时,需要通过创新渔业保险制度、完善渔业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并努力保持渔业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等措施,尽可能降低渔业生产不确定性损失,实现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l]汪浩瀚.不确定性理论: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石IJ].财经研究, 2002(l2):30一36.

l2]富兰克·H·奈特.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高鸿业译.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奥利弗·E·威廉姆森著,段毅才等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国家海洋局.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fEBloL].

[6]孙志敏.中国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7]黄伟,架治中.出口贸易如何应对新型非关税壁垒[J].北方经济,2009(8):8l一82.

渔业养殖损失评估范文2

关键词:鱼塘征收;认定;补偿估价;价格

中图分类号:S955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在传统的耕作用地方式基础上,增加了许多鱼塘养殖专业户,他们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势、水资源条件,通过对自有承包地挖塘、湿地改造、承包承租废弃坑塘、取土坑等形式,经过环境改造,建立了专业化鱼塘养殖生产方式,有的伴随有偿垂钓消闲等经营方式,增加了鱼塘养殖收益的多元性,也增加了征收补偿的复杂性。

1对鱼塘及设施的认定

征收鱼塘和养殖水面,必须是付出人工劳动的养殖方式及相应设施,而区别于自然水体或极为简单粗放的养殖方式。判定养殖鱼塘,应该从几个方面分析认定:

1.1要具备一定的面积和蓄容养殖能力

在北方水面面积不小于1hm2,平均深度不小于3m,这样才能形成一定规模、容积的养殖能力;

1.2独立的系统

具有独立的取水、蓄水、排水以及水调节设施,相对远离居民点,有自然或人工的生态屏障,有涵养水源、加固筑坡的植被。水体自然无污染,水边芦苇、水草等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协调。有专门的生产设施、存储设施、加工设施和看护管理设施。

1.3较为精细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措施

包括养殖品种与数量、投食喂养、育苗孵化与引进、产销渠道与品牌,以及水体净化与循环、塘底处理、水体的功能分区、塘底形状与坡度、定期清淤、除草、消杀、保持正常水位、越冬透氧等生产管理细节。

1.4生产设施完备

包括电力设施、深水机井、泵、船、网、网箱、暗管、闸、增氧设备、蓄水池,以及岛、滩、坡的组合结构。

2对精养方式的认定

是否构成精养鱼塘,对其价值有很大影响。养殖方式一般分为精养、半精养和一般饲养几种程度,不易区别和把握,主观性较强。作为区分精养和非精养的本质区别和指标,在实际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养殖设施的完善性

包括水体生产设施、管理看护设施、交通联系设施等设施的齐备、完好,规模及占地比例适当。特别是水体生产设施,要水面开阔通风、塘体堤坝坚固、塘底处理工艺合理、无渍化、沉积营养物质丰富、水体浮游生物和悬浮有机物保有量适当、藻类生物丰富多样。

2.2养殖品种多样性或稀缺性

包括常规的鲫、草、鲤、鲢、鲇等食用鱼,以及由不同品种、规格及多样、密放、混养相结合的方式、其它水生生物构成的水体生态系统。对专门化养殖彩鲫、锦鲤等精品观赏鱼种的,因其对养殖环境要求较高也可以从品种上判断其精养程度。

2.3人工管理的精密性

包括鱼苗引进、饵料精细度和投饵规律、轮捕轮放、调节水质的理化和生物方法、病虫害防治防疫技术的日常记录和账目管理、水体循环净化周期和方式、增氧频次、日常巡视与采样监督等,也包括人工对鱼塘的地形地势、各功能池分隔、人工岛设计、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

2.4生产的连续性及可持续性

包括塘体结构和坝体的安全稳定性、常水位保持与水体更新、合理持续的养殖经营过程、持续的投入与维护、合理的鱼种比例及数量、合理的休渔与非停工散养等,并留有相应的记录和证据。生产的可持续性还包括土地权利的稳定性,无论是承包土地或流转土地,都应有正式的合同文书,载明土地使用年限、当事人各方的权利义务等。

2.5环境生态的良好性

包括与居民点、工厂、道路特别是铁路、垃圾运输路远离或保持必要的距离,环境较僻静,周边较开阔,无水体(地表、地下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其他环境污染,无人为扰动,有水塘湿生植物与岸体植被及周边农田、河渠相协调的生态环境。

3适用收益性土地的评估路线

对征占鱼塘的补偿,以往的方式是参照耕地(主要是水田)的产值或者在耕地产值基础上提高一定幅度作为鱼塘产值,再结合“两费”的倍数确定补偿价格。这种传统方式存在着不足,主要是忽视了渔业生产和农田耕作两种截然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产品的本质区别,没有体现渔业及产品作为粮食过腹转化的农产品增加值,把渔业生产看做简面式而没有当作立体式使用土地来处理,过于强调土地及水体的自然生产力而没有看到生物饲养工程的复杂性和重复性、日常性,忽视了现代养殖方式与观赏性鱼种的商品价值,忽视了休闲垂钓场地设施的衍生价值。对于有足够规模和生产能力的鱼塘,符合国土部、农业部设施农用地中“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相应附属设施用地”的规定和条件,应按设施农用地对待,同时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按农用地管理,性质区别于非农业建设用地。但作为一个整体的生产设施和有收益性土地,其仍然适用于收益性土地的评估路线,即可以采用收益还原法进行整体评估,这也尊重了经营性、收益性、工厂化养殖的客观事实,又尊重了传统的借鉴耕地产值的产值与倍数相结合的补偿理念。

由于鱼塘养殖属于特殊生产方式,采用收益还原法需要考虑制约因素很多,最重要问题包括客观收益、收益年限、风险因素、还原率等。要准确运用客观的市场单价。根据养殖品种、替代品种、市场价格现状及走势,谨慎结合成本、供求进行分析,推导未来的客观单价或单价区间。客观单价是市场认可的以平均劳动强度和稀缺性相结合的商品价格。要合理确定现有的及改进生产方式下的各品种产量和生产成本。确定产量和成本既考虑个体因素,同时要考虑常规饲养的平均水平。一般应聘请渔业水产管理部门或行业专业人员,根据本地常规鱼种一般养殖规律、池塘鱼苗鱼种培育及越冬技术规程、常规蓄水体积及有效生长空间、成长期、成活率、饵料系数、卫生防疫等综合判断产量。对于不以速成食用为用途的观赏鱼,还应该按其生长规律、筛选与保留、市场销售方式等,按各种规格完整的生长、销售、保留的平均周期,以可供市场投放的有效销售数量作为产量。在确定产量同时,按照正常合理经营的劳动强度,对所投入的鱼苗、饵料、防疫、筛选、净化、巡视、管理以及设施、折旧与损耗等,合理计入固定成本与流动成本,并按年度进行分摊。要适当考虑垂钓休闲的收益和景观价值。在确定客观收益时,可以考虑到场地经营行为的附加收益和综合利用价值,特别是对于生态环境好、僻静无干扰、交通相对方便的大型鱼塘,在养殖主业基础上,存在着附加功能,需要在价值上得到合理体现。但由于垂钓休闲收益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很难衡量,一般可在基本收益基础上增加5%左右的比例。但对于以休闲垂钓功能为主、养殖生产为辅的生产经营方式,则需要用有效收益天数、收费标准、工具设备出租收入、经营成本、空置率等指标将整体收益按比例分解为经营收益和养殖收益,确定以场地营运收益和运行方式为主的评估路线。

在利用收益还原法评估鱼塘设施价格时,除重点考虑客观收益外,必须时刻注意风险因素。除已在未来市场价格波动、供求分析、各鱼种成活率、收益还原率的确定中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外,对于渔业生产必须考虑风险对价值的减损,这是对渔业生产高风险、相对脆弱性的理性考虑。这些风险主要来自灾难性气候和极端天气、渔业露天作业的自然特点、鱼池功能分区的自我调剂与保护能力、病虫害防疫与传染病、管理者文化技术素质、不可预见的外来侵扰等。风险因素减值至少在20%以上。

运用收益还原法评估鱼塘设施价格是较为客观、合理的,它也继承了传统的按农业产值结合倍数确定补偿价格的基本理念,但它较此方法更为科学合理。收益还原法不是按以往前三年的年产值乘以补偿倍数的对原有生产能力的补偿,它是通过科学判断未来市场价格来确定假设在持续经营、最佳使用的前提下,放弃经营所造成的收益损失。它不是基于现在,而是科学合理地模拟未来,并以土地最佳使用方式为条件,体现了预期收益水平,因而更体现了对损失的补偿性,更容易被养殖户所接受。

4如何运用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充分体现鱼塘设施的价格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是对区域内各种生产方式、农产品种类、平均劳动强度和收益水平的综合性、均化性的处理,它属于设定价格,在现实中也是最低价格。由于综合和均化,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更多考虑以种植业为主、特别是耕地的产出和收益水平,适当兼顾了土地区位和当地经济条件,但对于土地利用的特殊方式,比如全天候的温室生产、菌类生产以及饲养业、养殖业等更为复杂的生产方式所考虑的比重是极为有限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体现了土地基本产出能力和自然劳动、社会生产的投入,但并不否认在特定地域、特定生产方式以及所形成的特定产物的劳动投入和客观价格。

对于鱼塘而言,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只是以水平面或塘基底为基础的土地价格的基点。鱼塘作为渔业养殖设施,它是由塘体、水体、鱼群组成的立体混合体,既有平面浮动变动的部分,也有平面以下固定的实体部分,更有介于平面到塘底并依附于该空间生长的鱼群生物,也就是说判断一个基本的鱼塘生产设施,应该从塘体、水面、鱼群三维一体的方式和视角来认识和认定。那么由于鱼塘的动态性与固定性、生物性与物理性相结合的特点,对于一个动态的事物,应该以一个相对科学合理、恒定稳定的指标进行界定,即鱼塘的塘体是固定的,其表面积、容积是恒定的;水体是波动、流动变化的,既不能以空塘无水而论,也不能以塘满漾水而论,应该以常水位、最大安全生产水位及体积判定,使之由动态变成可衡量的相对静态;鱼群生物以现状可视、有记载的投放、抽样分析或最大理论养殖能力来确定。

对于天然水面的鱼塘,其有别于人工鱼塘主要在于塘体形成的天然性或久远性,或直接性(取土坑的改造)。对于人工鱼塘而言,鱼塘的形成有一个人工挖掘、布局设计、积蓄水体、水体质量维护、鱼种生长,以及投食、除草、清塘、防疫、巡视等日常劳动,可以转化到鱼产品的价格中去衡量和体现。而鱼塘的人工形成过程,即固定资产的形成所付出的劳动投入应该得到体现和补偿,那么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其一般针对的是平面性物体结构,但对于鱼塘的立体结构和物体由下而上依托附着的形式,地价的运用和方向不是平时的向上延伸,而应该是向下延伸。其价格基础应投射在塘底或以塘底作为地价的实体依托和起点。水体和鱼群作为附着物,塘体作为人工设施,进行以区片地价为土地价格基础的、同时对水体、鱼群作为附着物、鱼塘塘体作为人工设施的综合性补偿。人工鱼塘成本按原地貌与施工工艺、实际挖掘体积、砌筑堤坝、修建排水沟渠等确定工程量。结合当地建筑工程计价定额、建设工程费用定额和当时的市场劳动力成本,按现时价格、工艺水平评估重置成本。水体按抽取地下水、清理处理周期、更新方式等综合考虑,转化为鱼产品价值,侧重按现状水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以及水体理化性能稳定性和平衡性进行定性,不重复性计算。鱼群要综合考虑鱼苗投放、生长期、成活率、存活量、平均单产水平及市场价格分品种、规格确定现状价格。

5对部分征占鱼塘的补偿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建设项目都是整体征占鱼塘,多改造利用为绿化环境,部分征占主要是穿越、跨越式占地,借助鱼塘的空间或塘底作为支撑。以热电厂铁路专用线穿越鱼塘为例,其征地补偿不仅是表面性问题,涉及到塘底筑坝(基)、切割水体、机械振动、环境再造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主要的技术性问题包括征地面积的计算、次生破坏的补偿等。

5.1征地面积的计算

通常对线路穿越鱼塘的征地面积,一般按水面有形物体的表面积掌握,包括道线、辅路、防浸护堤等,面积直观可确定,但直观所反映的并不是占地的实际。由于鱼塘是立体结构,线路征地所依托的并不是水面和水体,而是塘底,并且在以塘底为支撑实现水面通行中,必须砌筑坝体式基础,一般为安全稳固,多采用底角30°~45°的等腰梯形结构,从而改变了鱼塘的水体体积结构和水下通行结构,这种征地通过截面图直观、真实地反映出来。如果以坝体浮出水面的表面积作为征地补偿面积,显然是不能被养殖户接受。这种方式本身忽视了鱼塘立体结构、水体介质、坝体带来的容积和水位变化、水下养殖生产空间的变化,而解决水下空间的实体变化与水面表象关系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水下、水中、水面的转化关系,充分利用水体的可塑性的介质特点。主要方法有两个,第一种方法是借助地上建筑按各自用途的建筑面积分摊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作为分摊土地面积的比例系数的方法,将线路沉入式坝体占新形成的现状鱼塘容积的比例,作为分摊水面表面积的比例系数,将所得的面积作为征地补偿面积,即容积比例分摊法。这种方法尊重了水上、水下的工程环境、养殖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了水体介质、浮力原理,从数量上解决了如何认识线路沉入式坝体及占地面积问题,能够被养殖户和征地单位所接受。这种方式的数学计算意义必须是梯形结构,而不是矩形结构。第二种方法是直接以水下坝体的底面积向上投影至水面的投影面积作为占地面积。这种方法符合透视原理,利用鱼塘水深相对较浅,基底可视特点,将水下地表表面积隔水透射,空间换位,重新真实反映水下坝体实际占地情况。这种方法在清塘空底时更好解释,相当于以塘底作为占地的起点,符合鱼塘水体动态变化,具有附着物属性的特点,充分利用水体的透视反射特点,缺点是它没有充分利用水体整体性和介质性、变化性特点。

5.2鱼塘整体环境的次生破坏问题

渔业养殖损失评估范文3

关键词:气候变暖;淡水养殖;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67

1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广东气候变暖现象未能例外

2013年9月27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5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13:自然物理基础》及决策者摘要,根据报告,“气候系统暖化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相对于1961―1990年,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约上升了0.85℃。”。我国的《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显示,从1909―2011年的一百多年历史来看,中国陆地区域平均增温0.9~1.5℃。《报告》预测,到本世纪末,中国仍将持续增温、降水变多、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广东省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近50a来广东省平均气温震荡上升,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当,其中珠三角地区的气温增速达到每10a0.3℃。

2 气候变暖对广东淡水养殖的影响

广东省水库池塘众多,淡水养殖业面积和产量持续增加, 2015年广东省淡水产品395.74万t,增长2.6%。淡水养殖已成为广东大农业的主导产业。伴随着广东气候的变暖,通过大气环流、降水分配、水温等的改变而影响到渔业生产的稳定、渔业病害等许多方面。

2.1 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淡水养殖业损失惨重

世界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曾经指出,气候变暖将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多,气象灾害更加频繁发生。陈新光等分析了近10a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广州市出现了极端性的高温热害、低温冷害、秋冬干旱、严重“龙舟水”、灰霾等气候事件[1]。由于近些年来气候变暖,广东这个地处亚热带的省份大面积养殖了一些暖水性鱼类,同时多年的暖冬,让众多水产养殖户缺失防冻害的意识。一般暖水性鱼类生长的水温在10~12℃以上,罗非鱼在水温8℃以下就会被冻死,大多数鱼类在10℃以下就会被冻死。遇到极端寒冷天气,就会造成重大损失,例如2008年一场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让广东成为重灾区,罗非鱼、鲮鱼、淡水白鲳、南美白对虾等暖水性鱼类受到了惨重的打击。广东省受灾面积11.79万hm2,损失水产品产量23.9万t,渔业经济损失达21.8亿元。

2.2 气候变暖导致水温升高,水产频繁发生病害

随着气候变暖,淡水温度升高,有利于原本生活于较高环境温度中的水生动物和病原的入侵。鱼类免疫反应等生理机能直接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温度小范围变化可改变鱼的代谢和生理机能,水温高于或低于生理适宜水温都会造成鱼类应激,免疫力降低,容易感染发病。受暖冬影响,水塘中的一些病菌和寄生物等会在冬季存活下来,细菌、真菌的繁殖时间相对缩短,病原的种群数量增加,造成水塘严重污染而不利于水产养殖[2]。病菌的生命力是非常强的,往往在高温环境下也能够生存,甚至一些病菌在气温的持续偏高的环境下,还会促使其繁殖的速度加快,加之冬季的水环境温度升高,在捕捞的时候,使得养殖物挣扎而使得体表的鳞片脱落而导致其受伤,如果水体环境已经遭到了污染,这些受过伤的养殖物就容易被污染物所感染而患病,并在水环境中传播、扩散。

3 气候持续变暖情形下淡水养殖的对策措施

3.1 对淡水养殖环境加以改善

宏观的角度而言,面对气候持续变暖的环境现象,要避免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淡水养殖的经济损失严重,就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养殖环境。而改善淡水养殖环境作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要做好规划工作,包括渔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标准高,而且更多地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淡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将水产养殖示范区建立起来是非常必要的[3]。通过建设示范区而不断积累经验,将成功的经验向周边环境扩散,以发挥辐射效应,起到带动作用。具体而言,可以启动“三改”措施,将浅水塘改为深水塘;小水塘改为大水塘;死水塘改为活水塘。注意做好水塘的日常管理工作,不仅要及时将水塘中的污泥清除,而且还要做好护坡固岸工作,以避免水塘中的水渗漏,还可以防止水塘外的水流入到水塘中。要求水塘周围的水系要保持畅通,以使得水塘中所养殖的各种生物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微观的角度而言,水塘养殖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要使其发挥生态效益。水塘养殖要做好清塘工作,并对水塘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日常的水塘管理工作中,可以使用漂白粉或者生石灰对水塘进行消毒处理,对放养的生物,也要做好消毒工作,以避免由于外源性病菌而引发污染。如果在水塘中所养殖的是虾、鳖或者是螃蟹,就要在水塘中养殖一些水藻等等,放养一些螺蛳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起到为水塘遮蔽阳光并降低水塘温度的作用,而且这些水藻和螺蛳还可以作为养植物的食物,同时起到了水体净化的作用。

3.2 采取科学有效的水体病菌的预防措施

处于持续高温环境下,各种病菌会大量繁殖,特别是寄生虫会寄生在养殖物的体表或者是身体内而引发病症。为了避免类似的状况发生,就要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当处于高温环境中,水体就出现严重的分层现象,即水体的上层与下层不在对流,而使得下层的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使得各种有害物质被分解出来,包括二氧化氮、硫化氢、氨气等,导致水体的下层长期处于缺氧状态[4]。此时,可以采用底质改良剂将水体的下层的环境进行改善,同时增氧剂投入,或者使用增氧机对水体的下层增氧。处于夏季的高温环境下,还可以向水塘中泼洒一些化学药物,在高温环境下药效会增加,可以避免水塘的水体发生变化而使得水体的缺氧状态严重,同时还可以预防病菌大量繁殖。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淡水养殖业是环境温度持续升高的现象,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别是由于负面影响而导致淡水养殖在经济上受损。这就需要对气候持续变暖对淡水养殖的影响以充分认识,并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新光,潘蔚娟,张江勇,罗晓玲.气候显著变暖使广州极端气候事件增多[J].2007,29(2):24-25.

[2]中国环保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135-141.

渔业养殖损失评估范文4

1、水产养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苗种供应不足经过多年的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吉首市的水产养殖业已经进入了发展的瓶颈,苗种供应成为制约我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我市本地苗种差异较大、规格不一而且品种不全,我市大部分养殖户的鱼苗鱼种大多从外地购买,由于本地苗种质量差,而外地苗种成本高,同时由于经过了运输,增加了鱼苗的成活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增加了养殖户的养殖风险。因此,本地优质鱼苗鱼种的稀缺制约了的我市水产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1.2、鱼病频繁发生、养殖户经济损失严重近年来,在我市水产养殖中,鱼类发病现象普遍、发病率高、死亡快,给渔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前两年,河溪水库每年死亡斑点叉尾鮰10多万斤,部分养殖户损失惨重,甚至破产。鱼病发生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是近年我市鱼病发生的主要特征,由于检测手段的落后,鱼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控制,使得我市部分水产养殖户损失严重。

1.3、水产品养殖结构不合理近年来,我市在河溪水库进行网箱试养鳜鱼、鲟鱼、翘嘴鲌等,但是总体上名优特水产品养殖少,如龟鳖类、虾蟹类、黄鳝、泥鳅、蚌类、黄颡鱼等其它水产品只有零星养殖,大部分还存在空白。水产养殖品种结构不合理制约了我市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发展。

1.4、传统养殖方式稳步发展,设施渔业相对落后近年来,稻田、池塘、水库养鱼等传统养殖在我市稳步提高,近3年来我市矮寨镇稻田养鱼每年都以1%的速度增长,池塘、山塘、水库养鱼稳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随着水域养殖生态环境的变化,水域环境生态环境的生产能力逐渐降低,这在我市河溪库区表现的最为明显;这就对我市以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水体生产力、发展设施渔业是是我市今后水产养殖业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市在矮寨开始进行大鲵的工厂化养殖实践,但是总的来说设施渔业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1.5、渔业资源增殖缓慢,监管不到位,水产品供求矛盾显著2008年末,我市总人口增加到29.12万人,对水产品消费需求进一步加大,水产品供应根本满足不了需求,再加上我市养殖的斑点叉尾鮰基本上是出口,这就加大了我市水产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然而目前我市自然水域鱼类资源衰退严重,水产品的增殖放流及改良方面投入不足,我市从1998年至今仅在峒河流域进行了三次人工放流,同时由于对鱼类这一可更新生物资源的增殖规律缺乏正确认识,由于我市境内溪河纵横,水环境条件特殊,渔业资源保护需投入大量的的人力物力,滥捕、电鱼、炸鱼、药鱼的现象时常发生,仅2009年我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就接到滥捕、电鱼等举报电话123起,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自然增殖渔获水产品逐年降低,这使得我市渔业自然增殖的速度减缓。另外,由于市的水域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而我市对水库水质、水库水质的调查研究及水环境改良等方面的工作投入严重不足,水产养殖户进行养殖没有可靠的依据。对于水产品的养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如何合理规划,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我市的水产养殖业,必须坚强水产养殖业监管方面的工作。总之,加强渔业资源增殖和水环境监管方面的工作对发展我市的水产养殖业意义深远。

1.6、水产品加工及服务落后随着网箱养殖的快速发展,我市水产品产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水产品销售促进了我市渔业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金凤凰公司的片片鱼年加工能力1200吨,达到了年产值4800万元,有效的解决了我州斑点叉尾鮰的销售问题,促进了我州渔业产业化的发展;石家冲农贸市场有水产品经营户54家,年销售各种水产品2300吨。但是其它水产品加工、销售、服务业发展特别落后;其它类型的水产品大多是以鲜活产品进行销售,或者个体户自行加工,无证生产,技术含量低,在这对我市的加工水产品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另外,我市还没有建立一个专门的水产品市场,没有市场作为载体,水产品交易不畅,信息封闭,大量的渔货只是进行简单处理便进行销售;再次,水产养殖技术方面的服务落后,特别是水产养殖技术指导、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服务还没有发展起来。总之,要大力发展我市的水产养殖业务,必须解决我市水产品加工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2、水产养殖发展对策

2.1、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加快水产业的增长保持现代水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一是进一步加强水产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水产养殖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二是加强实用技术的推广,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产业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三是是加大科普力度,通过讲课、宣传、办培训班、印发资料、办点示范等向广大养殖户传授、推广科学适用的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户科学管理水平。

2.2、加强鱼苗鱼种繁育基地建设我市原有的鱼苗鱼种场没有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主要是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仪器设备欠缺、人员缺失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因此做好鱼苗鱼种场的选址工作,改造或更新鱼苗孵化设备设施,进行鱼苗鱼种场项目建设,加大中低鱼苗鱼种特别是优良品种的和外来品种的繁育能力,以满足全市水产养殖户对养殖鱼类优良品种的需求对我市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2.3、加强预防,搞好水环境保护如何解决好鱼病频繁发生这一难题是搞好今后我市水产养殖业的一个重要手段。鱼类是变温动物,由于鱼类生活条件的特殊性,对于控制鱼病的发生,应采取“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在养殖的过程中在鱼病防治的过程种要合理用药、杜绝违禁药物的使用,库区周边乡镇要搞好其辖区范围内的水环境保护,禁止工业三废、生活垃圾等有害物质排入水体,同时做好水质的监测工作,掌握好水体环境变化情况,搞好水环境保护和治理。

2.4、合理规划,树立典型目前,我市传统渔业的发展面临资源、市场、机制、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逐渐减缓,另外由于水域养殖生态环境的变化,水域环境生态环境的自然增殖能力逐渐衰退;经济的发展对水产养殖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大力发展设施渔业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保障养殖户增产、增收;针对我市水产养殖业的具体情况,首先,要合理规划,有步骤有计划的实施;加强设施渔业的投入力度,提高渔业生产力;其次,要树立典型,稳定我市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同时加强养殖过程中最新科技手段的投入,加大虹鳟、大鲵、黄鳝、中华鳖名优特水产品养殖上的投入,特别是黄石洞水库虹鳟的养殖和矮寨风景区大鲵的工厂化养殖,以点带面,逐步调整水产品结构和实现水产养殖的现代化,促进我市水产养殖业的现代化进程。

2.5、提高认识,建立渔业资源保护机制为有效的增加渔业资源增值的力度,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在放流的过程中通过新闻媒体参与报道,使峒河流域增殖放流通过电视、报刊、电台等媒体进行宣传,扩大了社会影响。增强市民对渔业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同时打造吉首生态旅游城市,实现人在岸上走,鱼在水中游的美景,让渔业保护和增殖与古城旅游有机结合;其次,要完善渔业资源保护机制,制定渔业资源相关的分区、分段管理、环境影响评估等制度,各区、段建立“护渔小分队”,做好禁渔期的渔业资源保护工作。要重视人工增殖放流,对放流的进行影响进行跟踪和评估,形成鱼苗鱼种增殖的长效机制。

2.6、培育龙头企业,构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机制要加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就必须解决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方面的问题,水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体。首先,要搞好水产品的加工服务方面的发展,要培育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培育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再次,通过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签订购销合同,由企业提供苗种,养殖户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养殖,待达到商品规格,再以约定的价格卖给企业等形式发展我市的水产养殖业。逐步实现我市水产养殖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机制发展我市水产养殖业。

渔业养殖损失评估范文5

1.1甲壳类。世界养殖的虾蟹类有30多种,其中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是著名的三大养殖虾类,还有其它一些比较重要的养殖品种等。

1.2鱼类。世界海水鱼类养殖上百种,其中比较重要种类20几种。

1.3贝类。目前,世界上约有海水养殖贝类30余种。

1.4藻类。目前养殖的经济藻类品种有10多种。近年来有些种类的经济价值也逐渐得到重视,小规模的养殖也已开展。这些被广泛养殖后,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2.我国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渔业产业结构经过几次调整,水产品总产量到2000年达4278.99万吨,比1999年增加156.5万吨,增长3.80%。发展最快的当数水产养殖业。水产养殖事业的高速发展,除了我国的渔业政策引导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外,其三要原因是我国加大了新品种的引进力度。从而促进了我国水产养殖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引进新的品种,丰富了我国的水产种质资源。而且大多数品种也不同程度地得以推广应用。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并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淡水养殖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罗非鱼,在海水养殖中,扇贝、牡蛎养殖最具有代表性。我国的对虾养殖,最高年产量高达22万吨,养殖面积达220万亩(1992),养殖产量已恢复到20万吨左右。

3.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水产养殖新品种的引进工作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成就是显著的。但与产业发展需求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引进品种较少。多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把水产养殖良种的引进、移植作为水产养殖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并普遍重视发掘利用与相关目标性质的遗传改进等工作。其良种的培育基地、实验场等年有增加。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亦越来越大。但是,从我国引进的情况来看,数量仍然太少。特别是一与农业相比,差距甚大。

3.2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复引进。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对外交流与合作渠道不断扩大,不少单位自行联系,往往造成同一技术、同一种类由不同地区和单位重复引进,导致很快失去其经济优良性状而不得不再次引进等,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同时,也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3.3推广应用的力度不够。调查发现,不少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包括小集体意识,往往自行引进、自行试验,自然推广生产,导致许多技术和品种引进后多年仍难以推广,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是技术和种质资源的一大浪费。

3.4检疫工作仍未引起高度重视。经调查发现,一些单位在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过程中不能按规定进行检查、检疫。有的虽履行了检查、检疫手续而未能真正做到检查、检疫,甚至有的单位和个人通过民间渠室和三资企业的商务活动引进的种类根本不履行检疫手续。因此,难以杜绝和查处病虫害的带入,这一点,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充分关注。

4.发展战略与对策

4.1建立全国性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管理体系与信息系统。要使我国的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必须建立全国性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管理体系与信息系统,以便对我国已经引进和待引进的水产养殖新品种进行全上程跟踪管理。并根据产业发展,制定出今后引进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域资源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引进新品种,防止重复引进和分散引进。

4.2严格执行检疫法规,杜绝病虫害带入。水产养殖新品种的引进,对我国的渔业发展确实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不应忽视在检疫方面的问题。检疫是引种中重要的一关,世界各地农作物引种中因检疫不严带进病害的例子很多,损失也很严重。应抓好检疫关,防患于未然。

4.3应尽快建立部级良种引育中心并加强对原、良种场的规范化建设。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不少地方原、良种资源的紧缺和浪费并存。因此,建议一是实施原、良种生产许可证制度,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狠抓部级原、良种场的年检;二是建立健全权威性的国家原、良种监测机构。建全有关法规,建立相应的标准和苗种生产规范;三是加大对原、良种场的资金投入,改变原、良种研究和推广滞后于生产的局面;四是建立部级良种引育中心,实行全封闭隔离保种和扩种工作,以保持和提高亲体与苗种的质量,防止种质退化。从而提高原、良种场的社会效益和综合经济效益。

4.4应重视和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物种进入新环境,适应后一般会获得长足约发展,因为新环境中通常缺乏限制其发展速度的天敌。因此,如果对此估计不足或缺乏防范措施,引种的结果弊大于利,好事就可能变成坏事。引种之前应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和论证工作,引种之前应严格控制养殖范围,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后再推广。

4.5切实搞好引进后的保种和推广工作。引进的优良养殖品种和养殖技术,对于缩短周期,增加我国水产种质资源,提高渔业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国家和有关部门,应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广应用的进度。

渔业养殖损失评估范文6

存在的难点问题

1水产养殖抵御风险能力弱,易造成较大损失水产养殖业受自然条件、气候和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大,其面临的主要风险有洪涝灾害、冰冻灾害、干旱、病害、污染及人为因素的破坏等,其中自然灾害对水产养殖的影响具有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区内集中发生的特点,易造成严重损失。由于高风险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经营水产养殖保险的保险公司平均赔付率超过100%,远远高于70%的盈利临界点。故水产养殖一旦出现灾害,保险公司往往需要支付高昂的赔偿金,因此商业保险公司普遍不愿涉足水产养殖保险领域。

2水产养殖影响因素复杂,定损难度较大水产养殖保险标的即水生动物,因为水生动物在水体中,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不确定性,导致其数量、生长情况等不易观察计数,在发生部分死亡或流失的情况下,很难直观准确地核定损失程度。同时,保险责任的鉴别也存在难度,意外事故如缺氧、泛塘、中毒、污染、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与疾病死亡有时同时发生、相互关联、不易区分,这给出险后的勘查评估、核定损失等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导致理赔难度较大。

3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主要是通过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使损失的“质”或“量”加大,比如故意损毁养殖设施,或任鱼病扩散;逆向选择行为表现为投保人趋向于具有较高赔款预期的渔民等[3]。水产养殖业是照料性产业,保险标的生长状况和最终产出结果与被保险人生产管理的精心程度关系很大,这就使得其中可能含有的道德风险因素难以分辨,最终导致保险公司的高监督成本和高赔付损失,影响保险公司对水产养殖保险产品的提供。

4养殖户保费支付能力有限由于水产养殖户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一般难以支付较高的保险费用;而收成较高的养殖户因收入稳定,且正常年份较少有意外情况发生,也不愿意投保。根据相关报道,以政策性水稻保险为参照,水产养殖户普遍能承受的费率水平为1%左右,但是保证水产养殖保险正常运行的费率则高出很多,如上海安信保险公司淡水养鱼保险,仅承保台风、暴雨、雷电等自然灾害所致泛塘和溃塘及漫塘损失,费率为2%,附加恶劣气候泛塘、水质污染中毒、他人投毒损失责任的费率为10%[4]。

5国内无再保险公司分保一旦有较大灾害发生,理赔的金额是目前的保费所不能承担的,而相当多的保险公司不具备承受水产养殖巨灾风险的实力,因此要设法让一部分风险分散出去,但是这种分保机构在国内基本上没有,国内保险公司对水产养殖业保险没有信心,再保市场基本封闭,只能向国外公司寻找合作,因此经营成本较高。

可行性分析

上述列举的问题在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种植业、畜牧业保险中都有一定程度的显现,并不全是水产养殖业所独有的,因此只要充分发挥南京市已有的农业保险工作经验,紧密结合南京市水产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原则和路径,南京市的水产养殖业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就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1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已有一定积累一是组织结构完善,目前已经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发改、农林、财政、气象、人保公司等部门为成员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成立了相应的农险机构,涉农街镇、行政村参与到农业保险服务站、点的建设中;二是实行联办共保,市场化运作模式,将政府、保险公司、农户等相关方联结成一个共赢体系,实现风险分散,有效降低政府和保险公司风险的目的;三是初步建成农业保险制度体系,对试点模式、财政补贴、保险品种、保险费率、管理费用等进行了积极探索;四是通过具体理赔事件,积累了实战经验,发挥出维护农民利益、服务农业生产的作用;五是在南京市各涉农街镇建设了50个农业保险服务站,各行政村建设了675个农业保险服务点,实现了农业保险服务网点全覆盖;六是开展有效宣传,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为后续农业保险品种的出台积累了群众基础。以上成果完全可以应用于水产养殖政策性农业保险中,既保证了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连贯性,从而进一步扩大服务受益面;又可以避免从零构建,从而节约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2南京市水产产业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一是南京市主打特色水产经济,其中全市河蟹产业经济总量超15亿元,淡水虾类产值突破5亿元,加州鲈、鳜鱼、淡水白鲳等特色鱼类产值超过5亿元,可以围绕南京市主打水产品品种确定保险标的物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避免水产养殖保险品种过多的问题;二是养殖生产有标可依,南京市已先后编制了河蟹、青虾、加州鲈、罗非鱼、淡水白鲳等主要养殖品种的18个地方性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使健康养殖有了规范化标准依据,为保险责任的鉴别提供了基本准则,也避免了一定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三是基础性资料有保证,目前全市拥有667hm2以上连片规模基地13个,66.7hm2以上渔场43个,通过无公害认证、认定的养殖基地29个,建成4个部级、3个省级、6个市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各类渔业经济合作组织117个,建有较为完善的生产台账、养殖日志等基础性材料,一旦发生灾、病害事故,在定损时可以有据可查;四是走高效渔业发展之路,提升渔民致富能力强,如高淳县河蟹养殖的平均效益达到55490.3元/hm2,青虾良种的应用推广使南京市青虾养殖的平均效益达到51274元/hm2。较高的收益预期可以充分调动养殖户的投保参保意愿,并且在享受政策性农业保险给予的保费补贴之下,有一定经济能力承担余下保费的支出。

3南京市已具有一定的渔业生产风险控制能力一是在国家日益重视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背景之下,南京市加强了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能力,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减灾工作机制,正是有了这套工作机制,南京市通过充分动员和发动,依靠群众力量,实行统一指挥和协调,在2011年的抗旱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尤其是在水产战线上。2011年高淳县养蟹面积15000hm2,产量突破1.3万t,较2010年增产800t,大旱之年仍获丰收。二是具有较为完善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可以有效防范来自水生动物疫病的风险:(1)加强了南京市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实验室建设,并且依托江苏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水生甲壳动物病害重点实验室”,连续3年开展了南京市水生动物重大疫病的监测工作;(2)南京市建立了市、区(县)、乡(镇)三级疫病预测、预报防治体系,形成了高效快速准确的测报体系,能够及时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3)在全市主要的水产产业基地建成标准化基地鱼病医院16家,并配套远程辅助诊断系统,实现网络化管理,有效提高了水生动物疫病的诊疗水平和效率。

开展试点工作的初步设想

1加强组织领导水产养殖政策性农业保险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渔)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工作涉及面广、时效性高,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协作。建议在南京市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已有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组织体系内增设水产养殖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小组,设计水产养殖保险品种,制订相关计划和措施,组织实施水产养殖保险的认定、理赔方案的核定。

2以保本为主水产养殖生产成本真实存在,可以作为水产养殖保险的对象。以高淳县的河蟹养殖为例,其养殖成本由苗种、饲料、水电、药品、塘租等组成,平均每666.7m2为4033元,与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中1头奶牛的保额相当,故参考相关参数计算如下:保险费率6%,为241.98元;设定各级财政补贴80%,养殖户需要缴纳725.58元/hm2;赔付金额实行动态化测算,即灾、病害造成的实际成本损失,上限为60468元/hm2;同时设定造成25%以下损失免赔,如此可以在发生损失后,通过保险理赔为养殖户提供基本的灾害补偿,让受灾户及时恢复再生产,同时可规避道德风险,易于操作,能够为拓展水产养殖保险长期发展空间奠定基础。

3试点模式参照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模式,采取“联办共保”,即:收取的保费在扣除保险公司管理费用后,由市政府和保险公司按8∶2的比例分配管理;发生灾、病害损失时,市政府和保险公司按8∶2的比例分担保险责任,共同进行理赔。

4试点险种和范围结合南京市水产产业发展实际,本着“先起步、后推广”的原则,可以选取河蟹、青虾为试点品种,初期选择2~3个667hm2以上连片的水产产业基地作为试点。待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广至全市。

5保险责任保险责任为重大暴发性病害(螺原体性颤抖病、桃拉病毒病、细菌性腐壳烂肢病、烂鳃病、纤毛虫病、蟹奴病、蜕壳不遂病、红体病及其他暴发性流行病等)、自然灾害(暴雨、洪水、风灾、冰雹、雷击、地震、旱灾、冻灾)和意外事故(泥石流、山体滑坡、火灾、爆炸、建筑物倒塌、空中运行物体坠落)所导致的水生动物直接死亡。

6建立理赔机制水产养殖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的处理以乡镇为单位,由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农村经管站或保险公司受理灾害损失报案。一般案件由保险公司会同相关水产部门进行查勘定损并制定理赔方案,报市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准后,由保险公司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赔付。发生大面积灾害或重大疑难案件时,农业保险理赔案的处理由市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保险公司和农林、水产等相关部门共同处理。

渔业养殖损失评估范文7

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后,政府会采取措施,对相关责任人实施惩罚。惩罚通常都重点立足于解决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却缺乏对受影响居民的损害补偿。即使居民获得了相应补偿,也因没有具体的补偿措施而缺乏公平性,受到不公正待遇。而我国现有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是“先污染后付费”,污染的集体或个人并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是以金钱补偿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损害。这导致了污染者缺乏责任意识,降低了污染补偿的效率,拖延了救济时间,使海洋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给海洋环境乃至整个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笔者通过分析我国工业废水污染的现状,发现了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补偿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污染损害评估标准不明确,公平性缺失。工业废水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程度是追究污染责任者所应承担责任的重要依据。工业废水污染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一方面,污染物进入海洋后,造成海洋环境的破坏,使海水富营养化,对海洋生物的繁衍和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产生了诸如浒苔等很多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污染物也间接的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活,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人心,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实现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跨越,沿海居民越来越重视滩涂养殖,从以前的养鱼、虾、蟹到养殖更具有经济价值、具有观赏性的水生动植物。这些养殖业的发展,使水产市场更加繁荣,同时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丰富了人民群众的饮食生活,也给一部分人创造了就业机会。①然而我国近几年发生的海洋环境污染现象切断了部分以海产养殖为生的居民的物质来源,对居民产生影响。由于工业废水污染为海洋环境带来的损害无法直接衡量,导致了工业废水污染没有明确的补偿标准,居民的利益得不到合理的补偿,造成各地的补偿规定不统一,缺乏公平性。

第二,补偿违规现象严重,影响管理成效。政府在污染损害补偿工作中属于监督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海洋环境污染的间接责任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对海洋环境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机构,即环保、海事、渔业等环境保护部门,各部门对各自负责的水域进行分工管理。根据规定,各地环境保护局定期汇报污染排放情况,同时,中国环境总站也每年至少两次报污染源排放情况,每年应不少于两次,以便政府及环保部门及时对环境问题进行处理,并受害居民的损失。该规定使政府定期掌握污染情况,以便及时作出应对措施,并方便查看整改效果。但各地的环境保护部门报告频率极低,并未按照规定报告,这反映出政府部门对海洋污染的重视程度不足、监督力度不强,且监测结果缺乏第三方的监督的问题。同时,地方政府官员私吞补偿款的现象日益增多,本应获得补偿款的居民无法得到补偿,违规现象严重。可见,我国工业废水污染补偿缺乏统一的监督机构,政府部门忽略了本应承担的监管失责的责任,忽略了作为环境污染的间接责任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另外,在工业废水污染治理中,主要污染责任者都执行“先污染后付费”的政策,这种政策一方面使排污者产生错误的意识,认为排污是应享有的权利,付费就是承担的责任。因此,排污者并没有关注污染后对国家和社会的补偿问题,在排污时无所顾忌,使得海洋环境污染更为严重。而政府在宣传海洋环境保护时注重强调减少排污,并没有强调造成污染的主要责任者在整个损害补偿中的责任和义务,使得在海洋污染损害追究责任时,排污者相互推诿。另一方面,由于海洋环境污染的潜伏性强,周期长,“先污染,后付费”的政策使得海洋环境问题出现时责任主体不明确,无法对主要责任者进行处罚。

第三,污染处罚力度小,影响补偿进程。我国先后通过了《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治陆源污染物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其中都对海洋污染防治进行了规范。《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了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或单位应缴纳罚款,这虽然使得环境污染补偿有法可循,但却缺乏相应的强制措施,忽略了责任者若并未按规定缴纳罚款,相关责任人是否承担的法律责任的问题。此外,《民法通则》中也有关于海洋环境污染补偿的相关规定,其中并非所有的海洋环境污染行为都应承担责任,这就使得一些不法分子钻漏洞,通过私人方式用远低于法律规定的赔偿金额补偿当地居民,逃避相关环境主管部门的问责。②大部分的法律或规定仅明确了原则性的海洋污染损害赔偿制度,但却缺少具体的赔偿措施,法律或规定的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我国法律规定的工业废水污染补偿措施较为模糊,对主要责任者的处罚过轻。海洋环境污染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但大多数海洋污染造成的损害仅通过缴纳罚金即可免责,罚金的数额远不能弥补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只有造成严重损害的,才予以刑事处罚,使得补偿缺乏强制性。

二、解决工业废水污染补偿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工业废水污染使居民的利益造成了损失,也使我国在补偿问题上陷入困境,除了在法制方面的滞后外,与我国长期以来对海洋权益的漠视也有很大关系。只有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使全社会形成爱护海洋环境的环保观念,才能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笔者认为,针对现阶段我国在工业废水污染补偿中存在的问题,应立足于法律、政府监管等几方面。在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预防和应急方面,我国政府的基本应对措施已初步成型,但在保障成果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政府应真正做到有效管理,提高管理成效,同时认清自己是间接责任者,做好污染损害的补偿问题,保障沿海居民的利益,从而保证沿海经济与海洋环境的和谐发展。本文致力于探究工业废水污染补偿机制,重点探讨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兼顾海洋环境保护,发现我国工业废水污染补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完善海洋环境污染补偿机制,着力于解决我国海洋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却得不到妥善处理的问题。

(一)建立对工业废水污染的影响评价制度海洋环境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污染影响评价制度,首先应明确评估主体,可以是当地的环保局或政府委托的具备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其次应确定评估对象,重点评估对象主要包括渔场、自然保护区、海滨游乐园、养殖区等;最后要确定评估依据以及评估的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可包括生物资源损害、主要污染面积等方面,评估依据应以并以污染物的浓度增量为准。另外,也应充分利用学校以及有相关技术的社会团体或组织等进行污染检测,最后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明确主要排污者的责任条款。③由于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不易评估,且缺乏严格的标准,因此没有具体的补偿措施。部分省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此细化评价标准,形成完善的评估制度。如山东省颁布了以损失数量为标准的补偿措施,即对本辖区海洋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额不足1000万元的,应由设区的财政部门直接向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相关赔偿要求;造成1000公顷损失的,需缴纳2亿元补偿费。此类规定较为详细,标准明确,使补偿有章可循。

(二)加强对工业废水污染补偿的监督管理力度工业废水污染事件的频繁发生,既有污染者的直接责任,也存在政府监管不力的间接责任。在保证工业废水污染补偿的同时,应加强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行政监督,确保补偿真正落到实处。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这不仅取决于政府作为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持者和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在发挥其经济职能和文化、社会职能的同时,也是社会运行的监管者。在社会危机发生的同时,既要发挥它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也要负责事件的预防,在污染补偿方面最能体现政府的监管预防职能。政府应明确定位,不仅要做好污染的预防、监管工作,还应意识到作为间接责任者的定位。政府作为监督者和管理者,应发挥好作用,防止海洋污染事件的扩展,以免影响沿海居民的生活,使居民利益受损。为了确保补偿工作的进行,不仅需要加强内部监督,也要加强外部监督。政府应注重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我国由于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很少,且大都进行公益服务,缺乏政策倡导型的组织。而大部分群众所熟知的组织,如青联、妇联、残联、中国贸促会等,都是半官方社会组织,具有政府背景。由此可见,我国缺少能够真正站在公众立场上表达意愿的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在海洋环境污染频繁发生,却得不到妥善处理时,应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政府应支持和引导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在决策的过程中接纳非营利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并为其提供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并鼓励其在污染赔偿方面提供意见和建议,做好指导工作。我国现阶段海洋环境污染处理办法是“先污染,后付费”模式,即当排污违反法律规定时,将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罚款处罚。这种处罚方式是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后才采取措施,罚款的金额远不能弥补对海洋环境造成的灾难性破坏,补偿也不到位。因此,在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应形成一种新型的模式———先付费后污染,也可称为“优先赔付”。在“优先赔付”的前提下,污染者先向政府缴纳排污的费用,获得政府颁发的排污许可证,其中明确规定排污的限度,并派遣专业人员监督,当排污达到限度是时则不再允许其继续排污。排污者事先缴纳的费用则作为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补偿金,作为政府清理污染的费用以及利益相关居民的补偿。这种“优先赔付”的模式不仅能够减少污染损害,保护海洋环境,也能对受到污染损害的居民提供补偿。

渔业养殖损失评估范文8

兴化湾是福建著名的重要港湾,也是许多海洋经济鱼类、甲壳类和贝类的产卵场及其幼鱼、幼体苗种索饵生长的重要繁育场所。由于兴化湾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港湾内饵料生物丰富、生态环境适宜,野生水产苗种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历来是当地渔民从事苗种生产的传统作业场所。随着海水养殖业和临海工业的迅速发展,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海域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趋突出。关于兴化湾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以往仅限于1984~1986年福建省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和1990~1991年福建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1],在港湾内开展野生水产苗种资源的专题调查研究则尚未见过有关报道。为此,开展兴化湾生产性野生水产苗种资源的调查研究,对于今后加强港湾水产苗种场生态环境保护、控制海区水产苗种捕捞规模、限制不良渔具渔法,以及促进港湾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水产苗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均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内容与调查方式 调查研究内容为生产性水产苗种的采捕种类、生产季节、生产海区、作业规模、采捕方式、苗种规格、苗种产量、利用水平、损害程度、致危因素、存在问题及管理对策等。水产苗种资源调查是在社会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兴化湾往年生产性水产苗种的统计数据和社会调查资料,有针对性地在苗种生产季节开展苗种的调查取样和样品的鉴定分析工作,并分析研究苗种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其它海洋生物的开发利用和损害状况。 1•2调查种类与取样数量 调查的种类为分布于兴化湾湾内,目前仍在开发利用的野生水产苗种,苗种采捕主要是用于海水养殖的种类。本次调查共在兴化湾取样测定49批、8个品种、数量2533ind。其中,日本鳗鲡(Anguillajaponica)有4批、90尾;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pectinirosris)有7批、398尾;黄鳍鲷(Sparuslatus)有3批、105尾;灰鳍鲷(Sparusberda)有3批、101尾;花鲈(Lateolabraxjaponicus)有3批、110尾;锯缘青蟹(Scyllaserrata)有4批、174只;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有7批、355只;缢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有18批、1200粒。 1•3调查时间与调查渔具 调查时间为2006年12月至2008年9月。每一种类的调查取样时间主要根据水产苗种生产汛期来确定。调查取样的方法是利用兴化湾现有生产上使用的渔具、渔法进行调查取样。大弹涂鱼苗种采捕取样利用“手抄网”;日本鳗鲡苗种利用“鳗苗张网”;黄鳍鲷、灰鳍鲷和花鲈苗种利用“定置张网”、花鲈苗种调查取样还利用“手抄网”和“敷网”;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苗种调查取样主要利用“蟹苗张网”,也部分利用“笼壶”、“手抄网”等多种渔具渔法;缢蛏苗种采捕取样前期利用“刮土洗苗”的方法,后期则采用“手抓苗”的方式方法。 2调查结果 据调查统计,兴化湾湾内野生水产苗种不但种类多、而且苗种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其中,鱼类苗种年产量达1•60×108尾左右,位居全省各主要港湾首位;缢蛏苗种年产量370t以上,名列第二;甲壳类苗种年产量达1500×104只以上,苗种产量也名列前茅;兴化湾已成为福建主要港湾中最重要的野生苗种生产基地之一。兴化湾湾内每年从事水产苗种生产的从业人员有3200多人,年产值近3000万元,其苗种资源的兴衰在福建港湾群众渔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1开发现状 2•1•1采捕种类与生产季节 兴化湾湾内全年均有水产苗种的采捕活动,如日本鳗鲡苗种生产汛期为12月至翌年3月;黄鳍鲷苗种和灰鳍鲷苗种生产汛期为3~8月;花鲈苗种生产汛期为4~6月;锯缘青蟹苗种生产汛期为4~8月;三疣梭子蟹苗种生产汛期为5~8月;大弹涂鱼苗种生产汛期为5~11月;缢蛏小规格苗种刮土洗苗采捕汛期为11月至翌年3月,大规格苗种采捕汛期4~6月。 2•1•2作业型式与数量规模 兴化湾水产苗种最主要的作业类型为张网类,其次为抄网类,及少量的敷网类和笼壶类[3]。张网类中有定置张网、鳗苗张网和蟹苗张网三种作业型式。鳗苗张网和蟹苗张网是在传统定置张网作业的基础上为了适应捕捞活体苗种改革发展起来的作业方式。鳗苗张网是捕捞日本鳗鲡苗种的专用渔具;蟹苗张网是捕捞三疣梭子蟹和锯缘青蟹苗种的专用渔具;黄鳍鲷、灰鳍鲷和花鲈苗种捕捞没有特定的专用渔具,仅作为传统张网作业和敷网作业的兼捕种类;笼壶也是蟹类苗种的兼捕渔具。据调查统计,在2005~2007年苗种生产汛期,鳗苗张网渔船投产船数达到300~350艘;蟹苗张网渔船投产船数60~120艘;传统定置张网渔船投产船数50~70艘;敷网类和笼壶类渔具数量都很少。大弹涂鱼苗种采捕方式为小型手抄网,生产汛期讨小海的人数通常600~700人,生产淡季也有200~300人,高峰期可达800人左右。缢蛏苗种在11月至翌年的3月利用淌苗袋刮土洗苗的方法进行采捕,4~6月利用手捕的方法进行采捕,生产期间从业人员1400多人。此外,在3~4月,利用潮差开闸纳苗也可采捕到黄鳍鲷和灰鳍鲷等苗种,但纳苗数量不大。 2•1•3采捕效果与苗种规格 采捕效果:利用鳗苗张网捕获的日本鳗鲡苗种成活率可达到100%;利用小型手抄网捕获的大弹涂鱼苗种成活率可达到98%以上;利用蟹苗张网捕获的三疣梭子蟹和锯缘青蟹苗种成活率可达到90%以上,但张网挂网时间太长容易造成蟹苗损伤影响苗种质量;利用笼壶作业捕获的三疣梭子蟹和锯缘青蟹苗种成活率可达到100%;利用手抄网、敷网捕获的花鲈苗种成活率可达到95%以上;利用传统张网作业捕获的黄鳍鲷、灰鳍鲷和花鲈苗种死亡率高达70%左右;利用淌苗袋刮土洗苗的方法采捕的蛏苗成活率可达到98%以上。苗种规格:调查期间,日本鳗鲡苗种全长范围49•1~62•5mm,平均全长55•5mm、平均体重130•4mg;大弹涂鱼苗种体长分布范围9•7~37•4mm,平均体长18•7mm、平均体重103•9mg;黄鳍鲷苗种叉长分布范围66•3~118mm,平均叉长87•5mm、平均体重14•2g;灰鳍鲷苗种叉长分布范围60•6~121mm,平均叉长90•6mm、平均体重18•4g;花鲈苗种叉长分布范围28•8~135mm,平均叉长92•4mm、平均体重7•52g;锯缘青蟹苗种甲宽分布范围7•92~40•0mm,平均甲宽20•2mm、平均体重2•29g;三疣梭子蟹苗种甲宽分布范围11•8~84•0mm,平均甲宽48•0mm、平均体重10•53g;缢蛏苗种2007年11月至2008年3月壳长分布范围1•12~18•47mm、平均体重分布范围为0•7735~80•51mg。#p#分页标题#e# 2•1•4苗种利用与损害状况 据调查统计,鳗苗张网捕获的日本鳗鲡苗种和手抄网捕获的大弹涂鱼苗种均100%用于海水养殖;11月至翌年3月利用淌苗袋刮土洗苗采捕的小规格苗种也100%作为海水养殖用苗,而4~6月利用手采的大规格“手抓苗”前期大多作为培育亲贝的苗种,后期作为食用商品蛏;利用手抄网捕获的花鲈苗种成活率高,苗种批量较大的作为海水网箱养殖用苗,苗种数量较少作为食用商品鱼;传统张网作业捕获的黄鳍鲷、灰鳍鲷、花鲈幼鱼苗种由于成活率低,绝大多数幼鱼苗种作为食用商品鱼惨遭损害,每年损害的幼鱼苗种数量多达200~300万尾,只有批量较大的鲜活苗种才被作为水产苗种用于海水网箱养殖,花鲈活体苗种每年利用的总数量仅120万尾左右。另据渔获物种类组成的分析结果,鳗苗张网作业在12月至翌年3月的生产汛期,对日本鳗鲡苗种以外的经济幼鱼幼体也可造成一定的损害,但损害不大,仅占总渔获重量的6•37%~6•69%、占总渔获数量的4•53%~21•02%;手抄网作业在5~11月的生产汛期,对大弹涂鱼苗种以外的经济幼鱼幼体损害数量也很小;蟹苗张网和笼壶作业在4~8月的生产汛期,捕获的三疣梭子蟹和锯缘青蟹仍然有30%左右的活蟹幼体苗种被作为食用商品蟹惨遭损害,每年生产汛期损害幼蟹苗种的数量多达450~650万只;在缢蛏苗种采捕季节,捕获的蛤类、螺类、蟹类、虾类和鱼类等蛏苗以外的海洋生物合占总生物重量的4•90%~5•20%,合占总生物数量的0•68%~2•30%,其中对经济生物种类的损害数量也不大。 2•1•5苗种产量与苗种产值 游泳动物苗种:2005~2007年兴化湾游泳动物苗种年产量变动于1•696×108~2•034×108ind,平均年产量1•850×108ind。从各种苗种平均年捕获数量看,大弹涂鱼苗种年捕获数量最大,达到1•621×108尾,占苗种总数量的87•62%;其它种类依次为三疣梭子蟹苗种有1497×104只,占8•09%;锯缘青蟹苗种有324×104只、占1•75%;日本鳗鲡苗种有179•5×104尾,占0•97%;黄鳍鲷苗种有149•9×104尾,占0•81%、灰鳍鲷苗种有124•0×104尾,占0•67%、花鲈苗种有16•7×104尾,占0•09%(图1)。2005~2007年兴化湾游泳动物苗种平均年产值1947万元。而从各种苗种平均年产值看,大弹涂鱼苗种平均年产值位居第一,占苗种总产值的47•77%;其次为日本鳗鲡苗种,占35•95%;其它种类依次为锯缘青蟹占7•60%、三疣梭子蟹占6•93%、黄鳍鲷占0•87%、花鲈占0•46%、灰鳍鲷占0•41%(图2)。缢蛏苗种:2006年11月至2007年3月兴化湾缢蛏苗种场小规格蛏苗采捕产量257•3t、2007年4~6月生产大规格手抓苗产量113•3,t累计采捕产量370•6,t总产值630万元;2007年11月至2008年3月小规格蛏苗采捕产量477•7t、2008年4~6月生产大规格手抓苗产量105•0,t累计采捕产量582•7,t总产值1060万元。 2•1•6苗种分布与资源状况日本鳗鲡:日本鳗鲡苗种生产海区主要分布 在东甲至东澳东南部一带浅海水域、灶屿至目屿一带水域和小日岛周边水域这三大片区。1983~1984年,兴化湾日本鳗鲡苗种资源鼎盛时期,每年汛期产量700~800万尾。2005年以来,进入兴化湾日本鳗鲡苗种数量已大量减少,生产汛期年产量140~220万尾,苗种资源已经出现严重衰退。大弹涂鱼:大弹涂鱼苗种广泛分布于兴化湾湾内潮间带滩涂水域,苗种密度分布以湾内西北部和西南部的滩涂水域为大,也是苗种生产渔汛讨小海人员的主要采捕区域。大弹涂鱼野生苗种的开发利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3年以后随着土池大弹涂鱼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2],大弹涂苗种的开发力度迅速加大,形成年产量上亿尾的大批量生产规模。由于大弹涂鱼野生苗种主要开发利用的范围为高潮区,中、低潮区的苗种和亲鱼讨小海人员较难于抵达捕获,加上体长生长至25mm以上的幼鱼群体就具备营穴居习性而不易被捕获,这些状况使得目前大弹涂鱼野生苗种产量仍较为稳定,资源状况良好。但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开发利用,苗种资源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黄鳍鲷和灰鳍鲷:黄鳍鲷和灰鳍鲷苗种广泛分布于湾内的浅海水域,喜栖息于岩礁性海区和贝类养殖区域。黄鳍鲷和灰鳍鲷苗种为张网作业的兼捕对象。20世纪80年代初期,兴化湾苗种资源鼎盛时期,张网每年可捕获到上千万尾的黄鳍鲷幼鱼苗种和400~500万尾的灰鳍鲷幼鱼苗种。 2005年以来,黄鳍鲷和灰鳍鲷幼鱼苗种年捕获量已分别下降至200~300万尾和100~150万尾,黄鳍鲷和灰鳍鲷苗种资源已出现严重衰退。花鲈:花鲈幼鱼苗种生产汛期相对集中分布于湾内三江口邻近海域和木兰溪溪口幼鱼苗种溯河洄游通道上。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20世纪90年代花鲈资源开始出现严重衰退。2005年以来,抄网和敷网捕获的花鲈苗种年产量已下降至15~20万尾,而张网作业每年损害花鲈幼鱼数量达30万尾左右,远远大于养殖用苗的数量。与资源鼎盛时期相比较,花鲈苗种年产量下降幅度高达90%以上。锯缘青蟹和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苗种广泛分布于兴化湾湾内浅海水域。但锯缘青蟹苗种分布比较偏向内侧滩涂水域,三疣梭子蟹苗种分布比较偏向外侧浅海水域。 锯缘青蟹和三疣梭子蟹苗种年产量相对较为稳定,资源状况良好。在蟹苗张网多年的大力开发利用下,锯缘青蟹和三疣梭子蟹苗种资源已得到较为充分利用。缢蛏:缢蛏苗种场分布于哆头至东澳一带潮间带中潮区滩涂水域,苗种场面积有400hm2,大多年景缢蛏小规格苗种年产量变动于250~500t。据调查评估,2006年11月至2007年3月兴化湾缢蛏苗种场小规格苗种的资源量为257•8;t2007年11月至2008年3月小规格苗种的资源量为478•7t。据分析,2006年以来缢蛏亲贝增养殖面积的急剧变化是导致缢蛏苗种场附苗密度和苗种产量一直不太稳定的原因所在,兴化湾缢蛏苗种资源量的高低与滩涂水域亲贝增养殖区面积的大小密切相关。 2•2存在问题 捕捞强度过大是当前游泳动物苗种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最大问题。据调查统计,2005~2007年在兴化湾湾内从事游泳动物水产苗种生产的渔船仅鳗苗张网、蟹苗张网和传统张网作业就有400~500艘,网具数量3200~4000张。如加上抄网、敷网和笼壶等小型作业渔船、渔具以及讨小海人员,湾内渔船生产总规模可达550艘左右,从业人员总数可达2000人以上。如此规模的作业渔船和从业人员常年累月地在湾内从事水产苗种生产,过度开发利用已造成日本鳗鲡、黄鳍鲷、灰鳍鲷和花鲈苗种资源出现严重衰退,与资源鼎盛时期相比较,近几年的苗种产量下降幅度已达到40%~90%。张网作业方式严重地损害湾内经济幼鱼幼体苗种资源。在兴化湾湾内游泳动物水产苗种的各种采捕方式中,张网作业捕获种类最多,损害经济幼鱼幼体苗种的数量亦最大。张网作业捕捞的种类有日本鳗鲡、黄鳍鲷、灰鳍鲷、花鲈、三疣梭子蟹和锯缘青蟹等6种苗种。除了鳗苗张网捕获的日本鳗鲡苗种成活率达到100%,而且全部苗种用于海水养殖,对其它经济幼鱼幼体损害较小外,传统张网作业每年损害黄鳍鲷、灰鳍鲷、花鲈幼鱼苗种的数量达到200~300万尾。蟹苗张网作业捕获的幼蟹苗种虽然成活率高,捕捞自然海区蟹苗也已成为当前三疣梭子蟹和锯缘青蟹人工养殖的最主要苗种来源。但由于天然海区捕获的野生幼蟹在市场上价格较高,幼蟹体重在25g以上的个体大多作为食用蟹流入鱼市场,每年损害三疣梭子蟹和锯缘青蟹幼蟹苗种的总数量达到600万只以上,幼蟹资源的利用极不合理。#p#分页标题#e# 沿岸性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与严重衰退已成为水产苗种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大制约因素。由于兴化湾及湾口邻近海域是许多沿岸性经济种类的产卵场及其幼鱼、幼体苗种索饵生长的重要繁育场所。在长期高强度捕捞压力下,沿岸性渔业资源普遍出现严重衰退,并直接影响了兴化湾湾内水产苗种资源的再生能力。沿岸性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与严重衰退已成为兴化湾湾内水产苗种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大制约因素。缢蛏繁育场所局部区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亲贝数量不足严重影响资源再生能力。根据2000~2001年的调查资料[4],兴化湾湾顶三江口附近受木兰溪、荻芦溪等河流携带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影响比较严重,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严重超标,局部海域已达富营养化。2005年以来,三江口造纸厂、化肥厂相继建成投产,工厂污水排放已经造成兴化湾缢蛏繁育场所局部滩涂水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缢蛏适宜生存空间大为缩小。2006~2007年邻近造纸厂和化肥厂的京山村、郭山村和多中村蛏苗埕的苗种全部死亡,水域污染造成蛏苗绝收的面积达到71•2hm2,占蛏苗埕总面积的17•8%。此外,缢蛏繁育场所亲贝数量不足也已成为制约缢蛏苗种产量的重要因素。 3管理对策 3•1削减捕捞强度、调整捕捞结构、改进捕捞方式 为了有效地遏制湾内渔业资源过度利用、切实减轻经济幼鱼幼体苗种损害程度,可通过减船和转产转业等措施,压缩张网渔业的捕捞能力,合理引导部分张网渔船兼作轮作流刺网和笼捕等优良作业方式,优化海区捕捞结构。同时改进现有传统张网作业粗放型、掠夺式的捕捞方式,借鉴蟹苗张网囊网渔具结构,研制和推广活体生物捕捞技术,以提高水产苗种的成活率及渔获物经济价值,减轻张网作业对经济幼鱼幼体苗种资源损害程度。 3•2严格执行伏季休渔制度、保护重要经济种类的繁育场所 严格执行湾内张网渔业伏季休渔制度,杜绝张网作业在伏休期间违规挂网生产,保护经济幼鱼幼体苗种资源。在兴化湾湾内合理选划重要经济种类的繁育区域,加强大弹涂鱼、缢蛏等重要经济种类产卵场和苗种场的养护管理,以利生殖群体和水产苗种得到良好保护。对伏休期间和实施渔业资源养护措施造成生活困难的部分渔民,当地政府要统筹考虑妥善解决他们的生产出路。同时,在开展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主要经济苗种的可捕量,逐步试行捕捞限额管理,以利苗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继续实施亲贝增养殖补贴政策、增殖滩涂水域缢蛏苗种资源 1994~2005年,三江口镇政府对滩涂亲贝增养殖区按每亩200~300元补贴给蛏农养殖户,缢蛏苗种年产量一直比较稳定。2006年以来没有实施补贴扶持,当年滩涂水域亲贝增养殖面积仅存15亩,比2005年减少了100多亩从而导致苗种产量锐减。从历年缢蛏繁育区亲贝增养殖面积与蛏苗产量的关系看,增殖区亲贝养殖面积至少要达到200~300亩才能满足中潮区缢蛏苗种场附苗数量的基本需求。因此,建议当地政府继续实施亲贝增养殖补贴政策,以增殖滩涂水域缢蛏苗种资源,确保缢蛏苗种产量的稳定供给。 3•4治理海域环境污染 严格执行污染减量排放和达标排放制度,严格控制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向浅海滩涂水域任意排放,尤其是分布于滩涂水域的大弹涂鱼、缢蛏等重要经济种类的产卵场和苗种场。要强化湾内重要渔业水域环境监测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健全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制度,完善突发性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快速反应机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兴化湾沿岸造纸厂、化肥厂等污水排放单位的监督管理,确认污染主体,科学评估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者损失,依法对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进行调查处理,确保兴化湾海域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

渔业养殖损失评估范文9

为了做好渔业水域预防污染的工作,渔政机构的执法人员要经常深入污水排放单位,重点宣传渔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依法治污的重要性。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利用媒体曝光的已经追究了相关人员责任的污染事故,作为典型教材来教育和警示排污单位,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和法律观念,并能换位思考问题,认识到提高经济效益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渔民的利益为代价,要舍弃先污染后治理、争功近利的旧观念,树立先治理无污染、从长计议的新思维,要对社会负责,给后代留下一方净水。要消除排污单位对超排污水存有的侥幸心理,促使其吸取“亡羊补牢”的教训,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治理污染。通过对排污单位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的宣传,提高了他们对保护渔业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他们防治污染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渔业污染事故与2006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0%,渔业养殖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2提高渔政队伍保护渔业环境的执法能力

针对这项执法难度大、业务技术要求高、责任心强的工作,渔政执法人员要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加强政治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平建设,努力学习渔业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和渔政执法的实体法。因管理工作的需要,执法人员经常和排污单位打交道,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格遵守农业部渔业行政执法的六条禁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强化执法能力,提高执法水平,完善执法措施,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要善于把握工作的切入点,找准突破口,实行针对性有效管理。为了适应当前预防污染工作的需要,要核准渔政机构检测水质的法定资质,充实水环境监测的专业人才;执法人员要经常到养殖水域监测、监视和评估水质状态,对上游来水及水源要加强监控,到了汛期要让渔民对养殖水体加强防护措施,为及时有效地防止污染并推广无害化养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为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稳定,减轻渔业污染危害奠定基础。

3履行法定职能,加强对排污单位的监管力度

《环境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十八条规定:“环境保护部门和海事、渔政管理机构进行检查时,根据需要可以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下列情况和资料……”根据上述规定,为了确保渔业水环境的安全,渔政机构要促使排污单位认真遵守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执法人员要经常深入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执法检查,要了解他们的生产原料和排污成分,及时查清污染源、污染物和危害程度,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防患于未然。《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造成渔业污染事故的,应当接受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调查处理。”第五十三条第二款规定:“造成渔业污染事故……由事发地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处以罚款。”上述法律条款明确了渔政机构的调查处理职能。为了依法维护弱势渔民的权益,有效地预防水质污染,渔政机构要依照法律程序,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来制约违法排污活动,加大对排污单位的行政处罚力度,让其痛定思痛,吸取深刻教训,促使其积极治理污染。

4领导重视,加强配合,综合治理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渔政机构防治污染的工作,分管领导要亲自抓,执法人员要积极、大胆、主动地开展工作,依法执法、文明执法、为民执法,努力把部门职能转换成政府行为。因为预防水污染工作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要加强同环境、水警、法院等职能部门的配合,争取水质检测机构的支持,引导渔民控制内源性污染,养殖低投饲、效益好、污染少的特种水产品,综合治理水污染,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