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冬天的诗歌集锦9篇

时间:2022-07-01 14:00:12

冬天的诗歌

冬天的诗歌范文1

门前一棵桃树悄然绽放的粉红

蜂喧蝶舞的枝头,挂满芬芳

春天踩在冰峰上的脚步,惊醒万物

燕子翩飞。满怀爱意回到屋檐下的巢

掬捧着恒温的快乐与幸福

肆无忌惮地亲近大自然。然后融化

比雪更清澈。爱情一尘不染

就像婴儿的眼神,触碰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我体表冰凉,灵魂炽热

沿着花开的声音御风而行。直至踏破夜色

冬天的诗歌范文2

关键词: 穆旦晚年诗歌 悲剧意蕴 晚年心境

诗是适合于表达具有“异端”性质的情感和艺术经验的样式。在“”期间,有一些受到迫害、失去写作权利的诗人,用珍贵的文字记录了他们在那个幽暗的历史年代的情感体验。这种潜在性的写作因其自发性独立于同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是迫切而不能已于言的真切体验,弥足珍贵。

穆旦的晚年可谓是动荡不安,饱受磨难。1976年初,穆旦为自己儿女的工作问题奔走时,不幸摔断了大腿。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直拖着病体,忍痛进行翻译工作,直到次年才准备手术,却在手术前,于2月26日因突发心脏病去世[1]。

在这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穆旦有了生命中最后一次诗情的勃发,写了将近三十首诗。这些诗,是他在生命晚期对人生对生命的回望与思索。其风格亦是典型的老年之诗,冷静、朴素、深沉,是曾经沧海之后的通透,把经历过的痛苦深埋在平静的文字里,愈简单,愈复杂,所表达的现实与理想,智慧与苦难,感情与理智,言语与沉默,在诗中构成了矛盾性的张力。王佐良曾这样评穆旦的晚年诗歌:“三十年过去了,良铮依然写得动人。他运用语言的能力,他对形式的关注,还在那里——只是情绪不同了:沉思,忧郁,有时突然迸发一问……实是内心痛苦的叫喊;更多的时候,则是一种含有深沉悲哀的成熟。”[2]

穆旦的晚年诗歌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对世界、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其丰富性与复杂性一时难以尽述,本文试图简要分析穆旦的一组无意中互相联系着的作品,即《春》、《夏》、《秋》、《冬》,以窥见这位杰出诗人的晚年诗歌的一种风貌。

按照写作时间的顺序,这四首诗分别写于1976年的5月、6月、9月和12月,从创作时间看,确实分别写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不妨理解为诗人身临其境地对四季轮回的一种实时感触,借四季循环,展示历史和个人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虽然无意写成组诗的形式,其体验却更自在、真实,少了人为的、刻意的痕迹。这些诗,貌似一种循环论的表达,其实存在大致相似的情感与气质,那就是诗人晚年悲凉与通达交织的心境。

《春》(1976年5月)之中描述的春天是鼓噪的、骚动不安的,好像密谋革命的宣传者,然而,诗人对此已经无动于衷,因为他已经历过这样的春天,并尝到了“敌意”和“苦恼”。实际上,这是从冬的视点看春,从饱经忧患的老年看肤浅、天真、激情的青春,从一个革命激情已经幻灭的时代审视激情爆发的年代,也因此就更容易看出历史发展的悖谬,所以在这冰冷的人生的冬天,春天又一次喧闹,“我没忘记它们对我暗含的敌意/和无辜的欢乐被诱入的苦恼”[3],所以对它的反应是冷淡而平静的。这种超然的心态,一直贯穿着这四首诗。不过,诗人并没有简单地认同这老年的冰冷的智慧。春天的鼓噪与激越,唤起了他曾经的人生经历,“你走过而消失,只有淡淡的回忆/稍稍把你唤出那逝去的年代”,能使人在偶然间对即使是肤浅的盲目骚动的青春和生命产生一点珍惜:“被围困在花的梦和鸟的鼓噪中,/……只一刹那,/使我悒郁地珍惜这生之进攻……”要知道,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三十多年前,对青年的诗人来讲,曾经产生过多大的震撼和吸引力。早在1942年2月,穆旦写过一首同题的诗作,他以卓异的语言,称道着春天妖冶的景色:“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以及对青春的极度的诱惑:“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在青年穆旦的眼中,春天是各色生命的不安分的季节,都在寻求真正的归属:“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呵,光,影,声,色,都已经,/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对比这两首同题诗,可以看出,春天本身的特性并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诗人的内心,诗人也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只是处在生命的不同阶段,看待外部世界的心境迥异。而反观1976年的“春”,就更容易发现诗人心态的双重性:春天既是诱惑,却又是生命力的表现;冬天既是智慧,却又是生命的荒凉。诗人不是简单地肯定任何一点,而是从它们相互的对照中展示其间的复杂性。

在《夏》(1976年6月)里,夏被描述成俨然是一种外部的支配性的书写甚至压抑个人的自主性的激情与强力——喧闹、嘈杂、狂热,情感压倒理智,但没有思想,而个人在这种激情的涌流和强力的推动下只是被书写的而不是自我书写的、没有任何自主性的荒谬的存在:“他写出了我的苦恼的旅程,/正写到高潮,就换了主人公,/我汗流浃背地躲进了冥想中。”更荒谬的是这种荒谬的激情与外部强力却是世界历史的书写者,即使是后来的冷峻理智的时期(冬),也不得不给予它“肯定的评价”:“据说,作品一章章有其连贯,/从中可以看到构思的谨严,/此还要拿给春天去出版。”

相对来说,秋和冬是穆旦最爱的季节,1976年9月6日穆旦在写给青年诗人郭保卫的信中说:“不知你爱秋天和冬天不?这是我最爱的两个季节。它们体现着收获、衰亡,沉静之感,适于在此时给春夏的蓬勃生命做总结。那蓬勃的春夏两季使人晕头转向,像喝醉了的人,我很不喜欢。但在秋季,确是令人沉静多思,宜于写点什么。”

1976年9月写的诗《秋》,第一首就显示出一派理性、肃静、沉思、总结、秩序和安宁的景象;在第二首里,秋天也是个人歇息的季节,时代的烦忧和人生的重载这时都被放下,进入了沉思和回顾。穆旦喜欢安静和煦的秋季,自然和他理性多思的性格有关,却也因为经历了那个虚假狂热的年代,人很难不与那些失去理智的冲动狂热保持距离,而向往种种痛苦、斗争、波动之后的安恬、成熟与和谐。不过,这和谐却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秋日的美好时光刚来临:“却见严冬已递来它的战书,/在这恬静的、秋日的港湾。”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在描写自己最喜欢的秋日之时,穆旦也没有逃避他所处身的时代气氛。

《冬》这首诗作于诗人逝世前的三个月,因此今天我们读这首诗,依然能够感受到生命渐入暮境时所散发出的一种平和气息。但这首诗绝不仅仅是一首感物咏怀诗,它依然保持着穆旦诗歌的“诗化哲学”的精神基质,从而实现了“思想的知觉化”。因此,这首诗对生活采取的绝不是作纯静态描写的姿态,内中蕴含着浓厚的人生况味,对时代的忧思,对宇宙生命世界的关注,从而使这首诗具有了“深沉的思想力”(王泽龙语)。也由于这首诗是对一种形而上现实的关注,所以也使这首诗具有了“在艺术表现和形象内涵上,追求高远的历史视野和深沉的哲学反思”的特点。但穆旦长于立体的形象建构,他往往把自己丰富深沉的思想包孕在最有物质感的形象里,从而使诗歌远离了里尔克沉思冥想的倾向,而获得了一种质感。比如《冬》这首诗,严格说来全诗只有一个中心意象,即冬。“冬天”,在这里,显然并不仅仅象征着诗人个人坎坷不平的悲壮的人生命运,或许也同样象征着当时中国依然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但在这个总体意象的统摄下,全诗又分裂为无数纷繁的小意象,它们浓密地排列形成了一个大的意蕴系统,共同表现着人生这个大主题[5]。

于是,我们看到了《冬》(1976年12月)里描写的“严酷的冬天”:这是“短短的太阳的短命的日子”,“人生已到了严酷的冬天”;也是生命蜷伏的日子,“寒冷,寒冷,尽量束缚了手脚,/潺潺的小河用冰封住口舌,/盛夏的蝉鸣和蛙声都沉寂,/大地一笔勾销它笑闹的蓬勃”,“年轻的灵魂裹进老年的硬壳,/仿佛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袄”;这同时也是肃杀的日子,冬天是“感情”、“心灵”、“幻想”、“好梦”的谋杀者与“刽子手”。然而,即便是在这严酷的冬天,生命、乐趣、感情的热流仍在流动着,并没有完全窒息。《冬》的第一首这样写道: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地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

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

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冬》的最后一首,更是一个温暖的场景:在一个原野的小土屋的旅舍中,几个马车夫从寒冷的原野进来,围着火炉取暖,歇息,这场景被置于广阔的乡间与原野,贫穷粗糙的乡下人之间,似乎暗示着人性的粗糙健旺,即使在冰冷的日子,荒凉的原野,人的心灵疲惫不堪的时候,那更大的世间却仍然还有温暖的东西,而这温暖的东西使得他们可以勇敢地面对冬天的北风与寒冷,直面世界的挑战。

在《春》、《夏》、《秋》、《冬》四首诗中,穆旦非常巧妙地把时序的转换、个人的成长历程与时代的演进结合起来,以春夏秋冬的时序特点,比拟个人从青春的冲动狂热到中年的沉思、老年的冷峭,同时暗喻时代从骚动、狂热到沉思与冷峻的发展,但同时,又有着一个共同的视角,便是历经沧桑的老年视角。所有对人世与精神的考量,都是以自身丰富而苦难的经验作底子,所以,不论写到哪个季节,都洋溢一股难以抑制的沉郁苍凉之气,这既是对生命轮回之类的超越,又是对人生悲剧不可避免的喟叹。只不过,所有这一切,都以老年平和的文字表现,外表朴素,潜流暗涌,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伯良.穆旦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王佐良.谈穆旦的诗(引文见.丰富和丰富的痛苦——穆旦逝世20周年纪念文集,1997: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冬天的诗歌范文3

有不少人赞美春的姹紫嫣红、莺歌燕舞,夏的浪漫、温馨,秋的成熟、稳重。然而,我却要赞美冬天。

冬天是一首歌,一首冬风谱写的激昂兼凄婉的歌。冬天又是一首诗,一首清新、隽永,充满着浪漫情调的诗。

没有漫长冬季里冬风的催促,冬雪的沉默,哪有芬芳馥郁的灿烂花季。我们真的应感谢冬天!

初二:不怒反笑

冬天的诗歌范文4

喜欢鞠一捧月光,静静地享受那盈盈的、柔柔的的光亮。而后,打开记忆的闸门,任惊涛骇浪,肆意奔放——

喜欢泡一壶茶,慢慢地品味那浓浓的、淡淡的清香。而后,敞开心扉,让零乱的思绪,缓缓流淌——

喜欢点亮一盏灯光,默默地寻觅甜甜的、美美的欢畅。而后,敲击键盘,让丝丝缕缕的感伤,尽情释放——

夜。孤独的夜。我在为你歌唱!

夜。孤独的夜。

喜欢独自居寄在小小的书房。

没有了人群的喧闹,没有了生活的繁忙。有的只是春日里那五彩缤纷的乐章。

窗外的紫丁香在无语的绽放,已不再是戴望舒《雨巷》的模样。那浓浓的、淡淡的香,溢满心房。我会用文字为那赶不走的馨香而歌唱!

今夜,风在漂泊,在四处流浪。

合上窗。淡淡的心伤,激发了灵感,我在写着流泪的诗行——

此时,只能任思念的种子,在春夜的土壤里疯长——

夜,孤独的夜。我在为你歌唱!

喜欢夏夜。

喜欢孤独的夏夜。

淡淡的弦月,横在窗格上。微风送来丝丝清凉。

拥拥挤挤的故事,在我的荧屏上:欢跳、穿梭、徜徉——

于是,心中的幻想,点燃了希望之光。

于是,你,在起风的夜,扬帆远航——

夏,是位诗人。写诗最擅长。长诗短句几乎每日都挂在天上。

夜里,常常孤芳自赏。偶尔,为自己拍手叫响!

此时已过午夜。我,仍在为你把灯点亮。就让这束光,把你的诗行,在我的眼前映亮。

我在想,这孤独的夏夜,还有谁在为你歌唱?

夕阳的余晖,伴着晚风,飘洒着满地的金黄。

啊!落叶。你在书写着一生的苍凉;在顽强地对抗着死亡;在平静地直面预定的悲壮。

于是,在我心的荒原上,开始疯长着寂寥与凄凉。

孤独涨潮的时候,把窗关上。千丝万缕的思念,浓缩成串串音符,跳跃成这眼前的诗行——

是风,送走了你无知无觉的感伤——

如果你的逝去能换回来生的辉煌,那我便不再忧伤。

于是,孤独的我,也将不再是一袭阴影,而成为你梦中的歌手,为你欢呼,为你歌唱!

雪。冬的渴望。

你,在喧嚣的物语之外,真实而高尚。你,给大地披上梦的衣裳。飘洒的音符,把冬嘹亮。

雪。在长长的夜里漫天飞扬。

正如我,坦露的语言之伤,在黑夜里一次次曝光。

其实,我在冬夜的室内感觉并不寒凉。

我。常常在夜里静静地聆听。聆听着冬雪谱写的那洁白无瑕的美妙的乐章。和它一起幻想,为它歌唱!

雪。你冗长的迷茫过后,圣洁的灵魂,毅然投奔了春日的阳光!

冬夜。孤独的冬夜。我不知在为雪还是冬的抉择而歌唱!

都说:夜,很漫长;孤独的夜,更漫长。漫长的夜,淡淡的伤;孤独的夜,难愈的伤。

冬天的诗歌范文5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四季的美,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师:上节课我们读了《四季》这首诗歌,知道了一年有四个季节,它们是──(春、夏、秋、冬) (课件出示四幅课文插图,看图):

师:草芽和小鸟是(春天)。

荷叶和青蛙是(夏天)。

谷穗是(秋天)。

雪人是( 冬天 )。〈括号中答案由学生说出〉

2、师: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到大自然中找找春、夏、秋、冬,你们想去吗? (生:想去!)

师:但是可没那么容易,要先来闯关,敢不敢?(生:敢!)

评:学生都有好胜的心理,以过关的游戏形式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轻松偷快。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朗读理解课文

〖第一关认读生字:〈课件出示生字〉

师:上节课我们在课文里认识了好多的生娃娃,谁能把这些生字娃娃的名字全叫对,我就带他去。〈指名读。〉

师:你们能全读对吗?〈齐读〉。

〖第二关读课文:〈课件出示四节诗〉

1、 师:谁能把课文读正确。

师:我们听听他们是不是把每个字音都读对了。 (读后请学生评价,主要针对字音方面。并请读错字的学生再读一次,读正确。)

师:这四位同学经过努力都能够把课文读正确了,你们能做到吗?

(齐读课文。)

2、师:听你们读得那么津津有味,老师也想读,我们合作好吗?我读半句,我停下来你们马上接上来,好吗?(好)(师生合作读课文):

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括号中的话由学生读)

师:读了这四节诗,你有没有发现他们的共同点? (点击课件红色显示相同部分)

生1:都是尖尖、圆圆,这样两个字一样的。

生2:都有他对谁说。

生3:都有我是什么天。

师:你们真有火眼金睛,能发现这么多一样的地方。

师总结:这四节诗都写了:(什么)(怎么样),他(怎么样地)说:我是(什么)。

评:通过师生合作读课文,学生很快能发现四节诗这间的共同点,这为后面背诵课文作了铺垫。

〖第三关背课文:

师:你能不看书,看着课件上的图和这个句式把课文背下来吗?

自由准备──指名背──齐背

背诵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通过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累语感经验。设计的这一背诵环节,不仅是想让学生积累语言,更主要是想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首诗的基本框架为后面创编诗歌作好铺垫。通过背诵诗歌,规范的书面语言反复进入学生的口语。这会自然地同化、改造学生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形式。

〖第四关感情朗读课文:

师:课文你们会背了,老师总觉得你们读书的声音少了点什么?你们知道少了些什么吗?

生:我们读书还不够好听。

师:对呀,你们读书时少了点表情,少了点动作,少了点用心读书的味道。所以就没那么好听了。

师:这样吧,选自己喜欢的一节读一读,可以给它配上动作。看谁能读得让大家都听得哈哈笑。

自由准备,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和别人一起。 ──指名表演:

1、师:春天那么美,谁来表演读春天的诗? 〈生上台表演〉

师:我看到你给他鼓掌了,为什么?

生:他读得很好听。

师:我们光说好听还不行,要说出哪里好听。

生:他尖尖读得很轻,很好听。

师:你呢,你给他打几分?

生:9分。

师:为什么,那一分扣在哪里呢?

生:他没有动作。

师:你能给他加上动作吗? 〈生表演〉

师:怎么样?(全班鼓掌)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读一读。

评:表演读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

2、师:谁来表演读夏天的诗?〈指名上台读〉

师:谁来给他打打分数。

生:他没有动作也没有表情,打8分。

师:谁能打10分。 〈再指名读〉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他哪里读得特别好?

生:他夏天的夏读得特别重。

师:是呀,读得多好呀,你们能跟他读得一样吗?

生:能!〈齐读〉

评:这种给朗读者打分的朗读评价方式,学生较易掌握而且也比较喜欢参与,这使学生能很好地去倾听别人,提高自己。

3、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谁来读读秋天的诗。 (指名读)

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他没有把鞠着躬表演出来。

师:你能表演吗? 〈生表演〉

师:他表演得怎么样?

生:好。

师:你们有什么想问这根谷穗的吗?〈师指着台上的学生〉

生:你为什么要鞠躬呀?

师:是呀,你为什么要鞠躬呀,小谷穗?

生:到了秋天,我身上长出了好多的谷子,很重,所以我就鞠躬了。

师: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呀,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我们来齐读这一节。

评:这里通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对话,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给了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自我完善。

4、 师:冬天调皮的雪人娃娃要来和我们做朋友了,谁来读读冬天的诗? (指名读)

师:你给他打几分?

生:9分,因为他读得不够顽皮。

师:你能读得顽皮吗?

生:不能。

师:我们班谁最顽皮?

生:杨青山

师:杨青山,你能来读读吗?〈该生不肯上来〉

师:看来他有点难为情了,他以后不想再顽皮了。

师:我来读读这节怎么样?

生:好! 〈师表演读〉

评:教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但又没失去首席的作用。

师:我读得怎么样,你们给我打几分?

生:10分(生齐答)

师:分数这么高呀,我真高兴,我哪里读得好呀,你们能跟我说说吗?

生:你大肚子一挺读得好,而且动作也做出来了。

生:你读得很顽皮。

师:噢,那你们学着我的样子读读好吗?

生:好!(生齐读)

评教师的范读也很重要,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更有利于把学生带入情境。

三、感受四季美,创编四季诗

1、师:刚才你们过了四关,表现得很不错,老师决定带你们去大自然中去找春夏秋冬,带上你的照相机,带上你的录音机,(师用手比划眼睛和耳朵)我们出发了!

课件播放四季风景画面及配好的音乐,师结合画面配朗诵:

春天到了,你们看,花儿红了,草儿绿了,柳树发芽了,蝴蝶也飞舞着赶来参加这春天的聚会,你们听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春天的音乐多美呀!

转眼夏天到了,太阳为辣辣地照射着大地,蝉儿唱起了歌,知了,知了,小朋友们热得受不了,一起到海边欢快地游泳!夏天过去,秋天到了,你们看空中飞舞的是黄色的小鸟还是红色的蝴蝶,噢,不是蝴蝶,不是小鸟,是红叶舞,黄叶飘,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

秋天过去,冬天来了,北风呼呼地吹着,白色的雪花在空中飞舞,小朋友们围上围巾,戴上帽子,到雪地时愉快地划雪。

2、师:你们看了春夏秋冬的景色,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四季的景色真美呀!

师:是呀,真的很美。

生:我想去那里过冬天,可以划雪。

师:我们南方很少下雪,要到北方去才能看到这么大的雪。

生:我要感谢这些美丽的景色。

师:说得真好。是这些美丽的景色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你真是个有心人。

评:采用了现代化手段,使教师的朗读、画面的展示、音乐的渲染合为一体,创设了极佳的情境。让学生不仅知道了四季的特征,也产生了表达情感的欲望。

3、师:你们知道老师想干什么吗?

生:你想唱歌。

师:不是,老师想学着课文中作者的样子当当诗人,来写写这四季的景色,你们觉得怎么样?你们猜是老师写的好,还是课文中的作者写的好?

生:你写得好。

生2:作者写得好。

师:那么多人相信我,我很高兴,但我还需要你们的帮助,你们能帮我吗?(能)等会儿我写不出来的时候,你们就帮我接上,好吗?(好)

师:桃花(红红),他对(燕子)说:我是(春天)。〈括号处由学生补充。〉

师:经过我们一起努力,我们写出的诗一点儿也不比书上的差。

师:刚才我写了春天的诗,你们能去写写夏秋冬的诗吗?

(课件出示刚才的四季景色,让学生看图编诗。)

师:谁已经编好了。把你的诗读出来。

生1:知了吱吱,他对大树说,我是夏天。

生2:太阳热热,他对大地说,我是夏天。

生3:树叶黄黄,他对小朋友说,我是秋天。

生4:树叶飘飘,他对谷穗说,我是秋天。

生5:雪花飘飘,他对北风说,我就是冬天。

生6:北风呼呼,他唱着歌说,我就是冬天。

师:今天我们班出了好多小诗人,你们真棒!

评:教师的欣赏与鼓励,可以生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

评:正因为有了前面语言的积累,情感的体验,才有了这些精彩的创新和运用!

评:这里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当小诗人来作诗的情境,这样不但让学生产主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

四、唱四季歌,绘四季景

1、 师:老师觉得你们的诗写得太好了,我想唱歌,你们想听吗?

〈课件播放音乐〉师把课文改成歌,也可把学生编的诗改成歌唱给学生听,生跟着唱。

3 1︱3 3 1︱3 4 5 6︱5 - ︱6 6︱5 5 3︱5 5 3 1︱2 - ︱

草 芽 尖 尖,他对小鸟 说, 我 是 春 天,我是 春 天。

谷 穗 弯 弯,他鞠着躬 说, 我 是 秋 天,我是 秋 天。

3 1︱3 3 1︱3 3 5 6︱6- ︱1 6︱5 5 3︱2 2 3 2︱1- ︱

荷 叶 圆 圆,他对青蛙 说, 我 是 夏 天 我是 夏 天。

雪 人 大肚子 一 挺, 他顽皮 地 说,我就是冬 天。

(师生同唱四季歌!)

评: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一直沉浸在欢乐之中。

2、师:这节课我们读了四季诗,看了四季景,编了四季诗,还唱了四季歌,你们过得愉快吗?(愉快)是呀!四季多美呀,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由这四季组成的,我们的生活多美呀!回家画画四季的景色,画画我们美好的生活。画好后贴到我们的画栏里,(好)好吗?下课

【教后反思】

这节课教学效果不错,如果说有什么奥秘的话,我想那就是我让学生大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具体表现如下:

1、快乐来源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儿童有意注意时间很短,无意注意占优势。兴趣可以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的:

利用多样的形式,如过关、表演读、当评委打分、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夏秋冬、当小诗人、把课文改歌唱等形式,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利用生动、激励的语言,如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今老师要带你们到大自然中找找春夏秋冬,你们想去吗?这让学生情绪高涨。我又说:但是可没那么容易,要先过关,你们敢吗?学生都有股不服输的劲头,一个个高声喊到:敢!这样就创设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去。再如当学生顺利过关时,我对学生说:刚才你们表现得很不错,老师决定带你们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夏秋冬,带上你的照相机,带上你的录音机,我们出发了!我这里是想提醒学生注意认真看,仔细听,孩子一听到我的话,马上做好准备,孩子喜欢听这样儿童化的语言。

2、快乐来源于美:

新课标提出了新的三维目标,其中一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课时的目标其中一点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征,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如果教师光告诉学生什么季节有什么是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真的去看,去听,去感受,而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把四季的景色放在同一个时空的,于是我借助了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没逼真的情景,再配上教师美的朗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快乐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所以后面有学生能说出我要感谢这些美丽的景色这么有深度的话,这都是因为有了美的体验,才有美的创造!

3、快乐来源于成功:

这节课学生自已当小诗人创编出了美妙的诗歌,这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实这些成功是因为有了前面语言的积累。学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用语文,这节课,我很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如让学生用不同形式反复去读诗歌,让学生去发现四季诗的共同点,又上学生去背诗歌,这样,不仅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而且规范的书面语言反复进入学生的口语。这会自然地同化、改造学生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形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积累,后面学生才能自己创编出这么多优秀的诗歌。

冬天的诗歌范文6

NO.1 童年如诗。 童年像一首诗,用笔写出它的色彩。 诗人拿起笔,写上:七彩童年。用回车,打个空排。开始写起童年…… 春天、童年是欢乐的。 夏天、童年是炎热的。 秋天、童年是丰盛的。 冬天、童年是幸福的。 这首四季的诗歌,是诗人在赞美童年。有人说,童年是绿色的,正如温暖的春天;有人说,童年是红色的,正如炎热的夏天;有人说,童年是金黄的,正如丰盛的秋天;还有人说,童年是白色的,正如寒冷的冬天;而我却说,童年时七彩的,正如我们的梦一般。 童年究竟是什么颜色,谁也不明白,但谁又不想弄明白呢?我们能做什么?是默默赞美童年,默默探究童年?我们的赞美、我们的探究,只会让我们更糊涂,还不如就这样享受童年。春天,和伙伴们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一起说说笑笑,畅想自然、仰望蓝天。夏天,和伙伴们在冰凉的游泳池里,享受冰凉的感觉。秋天,和伙伴们坐在院子里,品尝那鲜美的果实。冬天,和伙伴们在雪地上,打雪仗,堆雪人。童年的颜色如春夏秋冬的颜色一般。 NO.2 童年如歌。 童年如一首歌,用音乐唱出它的美妙。 歌唱家用自己美妙的音乐,来唱出童年。指挥家,用手中的指挥棒正在描绘童年的彩图。 童年,我爱你。 童年,我要赞美你。 童年,我要唱响你。 童年,我要为你唱歌。 一个个悦耳动听的音符传入我的耳朵,是它,在为童年唱歌。断断续续的音符,断断续续的歌声、断断续续的赞美,打断了正在断断续续唱歌的我。我从自己的歌声中醒来,去听那断断续续的歌。写得多好啊,唱的多好啊。就连那群来凑热闹的小家伙,也沉醉于其中,随之歌唱。鸟儿们停在树枝上,不肯离开。就连那些平时不爱歌的小家伙们,也来了。可想而知,这歌声多么悦耳动听。 这首歌名叫童年的歌。听过一首歌,不想长大。我们给它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童年的歌。也还有一首歌:童年。唱的多好,写得多好啊。柳树下,常常会有唱歌的孩子;桃树下,常常会有小孩来偷果子吃;梅花树下,常常会有爱花的孩子来这观赏花。 这也真奇怪,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恍然间,听到一首歌:童年。停下脚步,美美的听着歌,不论行人怎么说,怎么笑,都不肯离开。太爱它了。听完那首歌,还想继续听下去,买下磁带,回家,一遍又一遍地听着,那个旋律,那么熟悉、那么优美。 童年是一首回忆的歌。 NO.3 童年如画。 绘画家们,手中的画笔,是用来绘画的,他们要用自己的手,绘出童年。 画中的童年,有红色、有蓝色,有绿色……就连那对于童年来不那么重要的黑色,都有那么多。多么美丽啊。 红色的童年,代表热烈。 粉色的童年,代表幸福。 蓝色的童年,代表喜悦。 黑色的童年,代表悲伤。 童年难免会有悲伤,如果没有悲伤,还值得我们回忆么?黑色的童年使我们重要的回忆。这儿一点黑,那儿一抹红,就是我们想要的童年。绘画家们多么聪明,他知道我们想要的童年时什么样的。是七彩交加的。下雨过后为什么会有彩虹,因为经历黑色的童年后,迎来的便是七彩的童年。 呐。画中就有彩虹,七彩的。正是黑色过后画的。童年如画,是美丽的、丑陋的。谁说过丑陋的画没人喜欢,只要韵意深,就会有人喜欢,谁说丑陋的童年没人喜欢,那是挫折,谁会不经历挫折。童年就是那样的。童年的那幅画,上面绘有七彩色、白色、黑色,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童年。 童年的画,是丑陋的、美丽的。 NO.4 童年,我爱你。 童年得喜怒哀乐;童年的红橙黄绿;童年的春夏秋冬;童年的抑扬顿挫;童年的跌宕起伏。都是属于我们的。 谁会不爱童年。甚至一些人会爱到,不想长大。那就是我。我不想长大、我不想长大,长大了就…… 童年,我爱你,爱你的美好,爱你的悲伤!

冬天的诗歌范文7

论文关键词:舒伯特;《冬之旅》;创作特征

在欧洲,19世纪初的社会现实非常复杂。当时,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已经成为过去,以拿破仑为代表的法国大资产阶级建立政权后不久,便将保卫新政权的革命战争转变为对外侵略的战争,结果惨遭失败;奥地利人民先受法国革命的精神鼓舞,而后又在反抗拿破仑侵略的战争中付出沉重的代价,最终换来的却不是民主自由,而是更深的痛苦和黑暗。 历史 的倒退,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一系列的文化专制主义和愚民政策的推行,导致个人与社会、国家、 自然 的对立及个人理智与感情、思想与行动、道德与贪婪、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相互排斥。然而,在此恶劣的境遇中,一些有识之士更加深了思考和探索,在文学艺术领域兴起了一种新的潮流、新的风格,即所谓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不仅是一个创作方法和作品风格的问题,更是一个内容复杂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的问题。在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中,反映了当时欧洲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感和对社会生活的态度,他们的作品引起了大众的强烈共鸣。音乐与诗歌是姊妹艺术,这时的歌曲创作内容,大多选取以失望、痛苦、幻想、憧憬的个人心理状态折射出黑暗社会现实的诗歌。艺术家本人往往是与他的艺术作品融在一起的,舒伯特的思想感情与社会思潮是密切联系的。在创作上,与同时代其他浪漫主义作曲家一样,经常选择一些思想内涵深刻、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进行创作,以此来抒发内心的苦痛与无奈。在其艺术歌曲中,音乐形象大多是沉湎于苦闷、期望之中的流浪者和追求爱情而不得的失恋者,体现出一种充满理想而又自我克制的浪漫主义情调。可以说,这不仅是当时社会背景下普通人的感受,也是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及占统治地位的、新型的、朴素而略带感伤的抒情风格诗歌的重要影响,同时也是作曲家复杂心理的写照。

1797年,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地位卑微的教师家庭,他淳厚善良,待人诚挚热情,但性格略带忧郁。对女友深深爱恋,但藏而不露,终生未娶。他貌不惊人,外表平易,但动作灵活,说话简要,在朋友中间推心置腹,风趣健谈,且有适度的幽默感,但有时激怒也会举措失常。这位看来活泼生动、风流雅致的艺术家,对任何形式的虚伪极其憎恶,对无知的愚鲁与庸俗的作风感到难耐。他对美誉并不看重,对怠慢也不予理会,对同辈的成就热情赞许,从无妒羡之心。他孜孜不倦地操劳以求达到个人的创作理想,那很强的个性具有某种不可抗拒的感召力,使他成为那批性格相异、艺术敏感的朋友中的一位中心人物,他们说在他身上“有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混合着的气质”。舒伯特并不是一个天性忧郁的人,在他许多早期创作的作品中,或衷心赞美自然和春天,如《高山顶上》、《听,听,云雀》;或热情歌颂艺术和爱情,如《致音乐》、《爱的使者》、《小夜曲》;或虔诚祈祷上帝和天国,如《受苦人》、《圣母颂》,用这些美好的形象来构筑他的理想,以期得到现实所不能给予的幸福和安慰。但是,令人窒息的社会空气,长期遭受的物质穷困和精神折磨,加上曾给他无限温暖的友谊小组“舒伯特党”因种种社会原因而逐渐瓦解,这一切都给舒伯特带来极大的痛苦,使他渐渐陷入了忧伤和失望之中。1827年,作者在阅读威廉·缪勒的诗集《冬之旅》时,找到了符合自己心境的寄托,这是他选择《冬之旅》进行创作的重要原因。《冬之旅》是舒伯特的呕心巨著,整部作品尽显感伤、忧郁、凄凉气氛,是一套令人为之痛楚而颤栗的歌曲。总体看,舒柏特的艺术歌曲带有深刻的个人印记,类似坦率倾诉内心的抒情独自,这种悲剧性的抒情自白,实际上从某方面来说就是抒写他的自我心境,映衬了作者一生的悲惨遭遇和当时社会生活的阴暗。

一、作品歌词选择贴切,歌曲整体构思巧妙,结构布局合理

《冬之旅》取自德国著名的抒情诗人威廉·缪勒的作品,这部作品思想深刻,意蕴深邃,有强烈的抒情性、叙述性和戏剧性。在遭受一系列坎坷中,可以说从未有任何一部作品以如此巨大的力量吸引舒伯特。此时舒伯特正处于撕心裂肺的病痛中,《冬之旅》中叙述的旅行者的苦难历程和悲惨人生结局,完全符合作曲家此时的心境。当舒伯特首次读到这部作品的前12首诗作时,他就已深受感动,并且开始谱曲,叙述这个濒临绝望、失望心碎、狂暴麻木的磨坊工人在冰天雪地里饮尽寒夜北风的滋味。

作品中24首歌曲,既相互联系成一整体,又各自独立。其排序完全按照作曲家的意图设定,既不破坏原诗作的内涵,同时也非常符合套曲艺术创作的需要。24首歌曲顺序依次为:1、晚安,2、风信旗,3、冻泪,4、凝结,5、菩提树,6、泪流,7、在河面上,8、回顾,9、鬼火,l0、休息,11、春梦,12、孤独,13、油车,14、白发,15、乌鸦,16、最后的希望,17、在村庄里,18、风暴的早晨,19、幻影,20、路标,2l、旅店,22、勇气,23、虚幻的太阳,24、老艺人。其中《菩提树》、《春梦》等歌曲是歌唱家们经常在音乐会上作为独唱曲演唱的曲目。

在《冬之旅》24首歌曲中,有l6首作品都是以小调为主调,只有8首歌曲选择大调为主调,这使整部套曲蒙上了一层暗淡、忧伤的色彩,从而在整体上巧妙、妥帖地刻画作品所表现的孤独漂泊者的感伤,反映出处在梅特涅统治下的人们的忧虑和恍惚不安。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选择大调为主调的作品中,作曲家也经常通过和声大调的运用以及向关系小调或者同主音小调的转换等手法来暗淡大调“明朗”的色彩,强化作品暗淡忧伤的情绪。比如第l6首《最后的希望》的主调是be大调,但作品从一开始的钢琴前奏,就选择了降vi级的和声大调,配以动荡、多变的节奏,形象地刻画出“主人公”面对“无数鲜明的黄叶在枝头摇荡,哭我那幻灭的希望”的形象。第5首《菩提树》,此曲为带再现的三部结构,a段用明朗的大调旋律,娓娓道来,演绎着歌词中所蕴含的宁静、安祥的气氛。b段的歌词是作曲家从幻想回到残酷现实的真实写照,作曲家舍弃传统的调性转调手法,直接转到同名小调上去。这种大小调的交替使用,本身体现了音响层次上的不稳定感,同时小调自身独具的暗淡色调,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作品的抑郁感。悲伤的旋律,抑郁的调性,将一种无助、无望、无奈的心理描写展现得淋漓尽致。“舒伯特创作的声乐套曲《冬之旅》取材深刻,结构紧密,融合了作曲家天才的灵感和成熟的技巧。”

二、音乐形象塑造准确,人物心理描写细腻,艺术效果戏剧性强烈

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特征,音乐形象塑造和人物心理描写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里同样有着鲜明的体现。他的心理描写常常带上幻想的色彩,“深思、多情而善感”是舒伯特特有的心理气质。舒伯特利用调性、音色、和声上的色彩变化,多方面地刻画一个音乐形象,使歌曲创作达到强烈的戏剧效果。“舒伯特的音乐如潺潺出谷的小溪,浪漫而哀伤,温厚且淳朴,色彩绚丽、感情浓厚。这一点在他的艺术歌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艺术歌曲中,舒伯特注重诗歌和音乐的结合,歌曲的旋律由诗的意境决定,而旋律又 发展 诗情”。第1首《晚安》,钢琴以忧愁、带有沉重叹息的下行音调和稳定的行进节奏开始,立刻就预示出整个套曲的基本色调,描绘出刚启程的旅人的阴郁心情。歌曲旋律开始是d小调,色彩较黯淡,a段间奏后出现三度调性对比:a段再现时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的转调手法,由d小调转到d大调,音乐的色彩立刻就明亮了,形象地描绘了流浪者复杂的心理。第2首《风信旗》,以异常急促的节奏,较长的乐句来表现极力倾吐出长久积压在心中的苦痛,在每个长句子问出现的延长休止符.又仿佛表现出主人公那因激动而透不出气息来的大喘息。第5首《菩提树》,是套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歌,安逸、温和的旋律,用同主音大小调的明暗色彩,对比出主人公美好的过去和凄凉的现在。舒伯特的原作是一首变化分节歌,四节歌词分别唱着不完全相同的曲调:第一节歌用明快亲切的曲调叙述主人公对菩提树的深厚感情和菩提树给予他的安慰,音乐出现在大调上;第二节歌的前半部分叙述凄苦的流浪生活,由大调变为暗淡的小调,后半部分又叙述菩提树给予主人公的安慰,音乐恢复为大调;第三节歌的钢琴伴奏描写冷风瑟瑟,主人公在凛冽的寒风中前行;第四节的音乐和第一节相同,描写远离故乡的主人公听到菩提树对他亲切的呼唤。第11首《春梦》,作曲家用了三个不同的音乐形象描绘出不同的画面:第一段是活泼而欢快的曲调,前奏中钢琴模仿鸟鸣,到梦中则转入平稳的伴奏。第二段,和弦突然显现,并在c—d—g—a上连接转换,配合冷酷的朗诵词,急促、断续和富有戏剧性的旋律表现了流浪者巨大的幸福和最美的理想被冷酷无情地毁灭。第l5首《乌鸦》则采用了一种近似哭泣的凄惨音调。第21首《旅店》则用了软弱无力、暗淡无光的旋律来表现主人公向墓园走来又离去的欲生不罢、欲死不能的无奈。第22首《勇气》的速度相当快,但调性随着每个乐句在变化(g—g—g—g……),歌曲旋律停止在g大调上,而钢琴的结尾却以g小调结束,这种处理手法对“勇气”带有明显的讽刺意味,表现出极度的无奈和阴郁情绪。

三、创造性地发展钢琴伴奏的功能,使诗歌、旋律和伴奏声部统一和谐,相互衬托

舒伯特富于创造性的钢琴伴奏织体的写法,不仅在文学诗词与音乐之间起到了一种外景的描绘作用,而且在人物内心的心理刻画上,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相互衬托,从而提升了歌曲的艺术价值。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不仅从气氛上创造了超越诗词的力量,也细化了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声部被赋予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它不仅是声乐旋律部分的和声或节奏烘托,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情感的功能。”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诗歌、旋律和伴奏声部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诗歌为音乐提供了形象,音乐又充分展示了诗的意境。正是舒伯特丰富的艺术创造,终于将艺术歌曲这一体裁提高到与歌剧、交响乐、室内乐同样的艺术高度。诚如权威的音乐学家保罗·亨利·朗(paulhenrylang,1901—1991)所言:“舒伯特认识到了事物的新秩序,认识到了诗人和音乐家之间的新的关系,因此从纯粹音乐的意义上看,除舒曼和布拉姆斯偶有例外,他是比任何其它歌曲作曲家更为富于创造性的。如果他采纳浪漫主义的意见,承认诗人的绝对权威,只是给歌词配上音乐而已,他就不会创造出 现代 的歌曲。实际上,他不是这样做的,他有意识地要把和声及器乐伴奏等纯音乐因素提高到与诗和旋律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要给歌曲的周围造成一个重大的音乐机体的力量,这力量足以在诗与音乐之间建立均衡关系。他以一个真正的、天才的、无穷无尽的手法维持、保证了这种均衡。”

1.织体形态特点分析

整体分析《冬之旅》这部声乐套曲,和声织体(即主调织体)为最主要的织体形态,但有些歌曲也采用复调织体的写法(这里分析的织体不仅指钢伴部分的声部关系,也包括钢伴与人声声部关系),主要表现为对比式复调和模仿式复调两种。在第4首《凝结》中,前奏是左手旋律与右手三连音分解和弦的结合,就钢琴声部自身而言,它属于主调织体的类型。但当人声进入时,钢琴声部的左手部分就与人声构成对比式复调的声部进行。

在第8首《回顾》中,主调织体的钢琴声部与人声部分巧妙构成相距一拍的八度模仿式复调进行。

2.音型的特殊功能作用

《冬之旅》钢琴声部的音型极富特色,为作品中的 艺术 形象塑造和作品人物心理刻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2首《风信旗》的引子,在织体上是简洁的“齐奏”,但它以抑扬格的流动的节奏、和弦分解式与助音式相结合的音型,既描写了“微风吹着我爱人家的风信旗,它不断旋转在屋顶上”的“外在风景”,又刻画了主人公对“旧情人”“善变的心灵像风信旗变幻无常”的“怨恨”心情。

第18首《风暴的早晨》,一开始引子就以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交替、连音与跳音的交替、强有力的力度、高音区与低音区的对比,形象地描绘出“风暴撕毁了天空苍白的衣裳”的情形。

第24首《老艺人》,左手空洞的主属五度持续音,右手在歌声的间歇中不断奏出单调的八音琴旋律,伴奏声部单一、重复的曲调要求保持速度的稳定性,既模仿了民间乐器那单调的和声,又给 音乐 增添了空虚、寂寞的气氛,鲜明地刻画出一位在凛冽的寒风中颤栗着行乞的贫苦老人的形象。

3.调性布局特点

通过调性的转换来进行艺术形象的塑造与作品人物心理刻画,是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冬之旅》中有8首作品运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的转调布局,它们分别为:1、《晚安》(d—d—d)5、《菩提树》(e—e—e)7、《河面上》(e—e—e)8、《回顾》(g—g—g)11、《春梦》(a—a)20、《路标》(g—g—g)21、《旅店》(f—f—f)22、《勇气》(g—g—g),有效地配合了音乐形象、情绪的转换变化。以下为其中两例:

第5首《菩提树》,开始是在e大调上进行,情绪较为明朗,描写流浪者看到门前一棵菩提树,回想起过去美好的生活。随后音乐转向同主音小调e小调,情绪变得低沉、暗淡,暗示流浪者又回到了痛苦的现实生活之中。最后歌曲回到e大调,描写流浪汉虽然前途渺茫,但仍然热切盼望能得到宁静的归宿。

冬天的诗歌范文8

1.借助四季感悟诗的韵味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本是不变的规律,然而大自然不用着色,不用雕琢,却将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变成了人间最美丽的景色。如果把这些美景变成一首首诗,就成了最美的童诗。学习这些诗歌时不能把孩子们关在教室里,要让他们到校园、到大自然中去追寻四季的脚步,这样才能感悟四季诗中的韵味。比如,在春天,可以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寻找春的消息。孩子们就会发现,“春天在柳树枝上,荡呀荡;春天在鸟的嘴上,唱呀唱;春天在风筝尾上,摇呀摇;春天在桃花瓣上,笑呀笑”(选自课本中的诗歌《 春天走来了 》,下同),从而感受到春天带给人们的喜悦。而到了秋天,可以让孩子们走进果园,孩子们就会发现,“一只只苹果红了!一串串葡萄亮了!一个个梨黄了!秋天的孩子很顽皮,一个个爬上树梢,在树上,摇!”(《 秋天的孩子 》),从而感受到秋天带给人们的收获。而当雪花漫天飞舞的冬天到来时,可以让孩子们在雪地追逐,孩子们仿佛就能听到“小朋友慢点走,把你的小脚印留给我一行吧!我是冬孩子,等到春天来了,我好踩着你的小脚印回家……”(《 雪的话 》),从而感受到冬天的渴望。结合四季的变化读诗,可以让孩子们读出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韵味。

2.借助想象了解诗的世界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力,生活就会平淡无奇。有了丰富的想象力,阅读诗歌时就会思维活跃,浮想联翩。儿童是一个最富有想象的群体,虽然外面的世界他们不一定了解,但是教师可以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了解诗歌所描绘的世界。比如,每到农忙时节,水田就成了一面面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和绿树。孩子们对农村或许不太了解,但是通过诗歌,借助想象,他们可以看到插秧时,秧苗“插在绿树上,插在青山上,插在白云上,插在蓝天上”。(《 插秧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田园画!还可以让孩子们思绪更自由地驰骋,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白云般的羊群是春风的好伙伴,飞奔的骏马是永不消失的闪电,还有胖蘑菇似的蒙古包呀,就像童话里的宫殿”。诵读这首《 草原的春天 》,孩子们对草原充满了无尽的向往!还有那草原上的土拨鼠,在地下打了四通八达的洞穴,“他们敢和所有的猎手捉迷藏/就像一支不可战胜的游击队/真正地拥有自己的天下”。读着《 草原上的土拨鼠 》,美丽的大草原进一步激起了孩子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游戏欲望。

3.借助生活寻找诗的踪迹

生活是一本打开的儿童诗集。童诗,就藏在生活的丛林里,奔跑在弯曲的小径上,飘荡在明净的湖水之上,成长于绿色的田野里……要学会借助生活寻找诗的踪迹。寻找,就是激活,激活生活的诗意。因此,语文教师每天都要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寻找。清晨,校园小道旁的绿叶上,晶莹的露珠在闪耀。孩子们俯下身子,就能找到童诗:“谁都不要告诉好吗?清晨,庭院角落里,花儿,悄悄掉眼泪的事。”(《 露珠 》)学校的小树林,孩子们凝神聆听,就能找到诗:“沙沙沙——沙沙沙——却又读不懂,你听,一边读还一个劲儿地问着,啥啥啥?啥啥啥?”(《 爱读书的风 》)实践活动课上,孩子们来到草地上,在秋天的落叶上就能找到诗:“蚂蚁爬上去,把它当作运动场;毛虫爬上去,把它当作棉被抬回了家……”(《 秋叶 》)天冷了,学校的水池里,鱼儿还光着身子在游,孩子们会关切地问:“它们怎么就不怕着凉,不会感冒?”(《 鱼儿 》)当冬天第一株腊梅悄然绽放,孩子们会惊喜地发现:“腊梅花,脸儿黄,身上不穿绿衣裳。大雪当棉袄,风来挺胸膛……”(《 腊梅花 》)五彩斑斓的生活里处处有诗,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拥有一个缤纷的世界。

4.借助童话尝试写诗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写诗是他们自由天性的表现,正如著名儿童诗作家金波所说:“他们因快乐而写诗,因写诗而快乐。”在读诗的过程中,培养了儿童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在此基础上尝试写诗,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对写作的兴趣,而且还能增强其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尤其在第一学段,儿童文学类的文本占到一定的比例。其中,童话故事是个“大户”。由于童话和童诗是亲密的邻居,尤其在“富含童趣”“美好导向”等方面有着兄弟般的相似性,所以它们之间只有一墙之隔,并没有难以逾越的鸿沟。我们可以说童话蕴含着转化为童诗的最大可能性。要让学生尝试写诗,不妨从童话入手。比如,在一年级上册《 北风和小鱼 》这一课中,冰雪覆盖的小河里,鱼儿们在痛快地捉迷藏,这对得意洋洋的北风是一个讽刺。我顺势问孩子们:“冬爷爷尽管威力很大,但是仍有很多人不怕他呢,想想都有谁?”孩子们说:“我们小朋友就不怕,鼻子吹成了红萝卜也要快乐地玩。”也有孩子说:“我们校园的大雪松也不怕,腰杆直直的。”“腊梅花也不怕啊,冬爷爷一吹,花香飘得更远了。”……我趁势引导:“那你们想对北风爷爷说些什么呢?”这句话让孩子们走进了童话故事,同时也让他们用诗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北风爷爷,您一吹,青草变了色,梧桐落了叶,鸟儿进了窝,小河也结了冰。要是以为谁都怕您,那就错了,您瞧瞧,雪松腰杆挺得直,腊梅脸儿黄灿灿,我们小朋友也玩得欢。所以,别再得意啦,您的威力大,我们的毅力强。”学生写的这些语句,虽然还显稚嫩,但却是孩子们的体验,很有诗的味道。

冬天的诗歌范文9

诗一般的风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一般的国度,李白的浪漫,辛弃疾的沉郁,刘禹锡的豪迈。

诗一般的语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一般的年华,“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诗一般的时代,“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中的春景,诗中的春风。在王安石的笔下春风的到来以及带来的变化,曾添了诗人对家园的思念的心情,诗一样的春色。那一刻,我发现了诗的美!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诗中的水碧波粼粼,诗中的花香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夏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在高骈的笔下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然而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诗一样的夏景。那一刻,我发现了诗的美!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中的夕阳,诗中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在马致远的笔下透露了断肠人的悲凉情怀,以景托景,景中生情,诗一样的秋暮。那一刻,我发现了诗的美!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中的梨花,诗中的冬雪,在岑参的笔下漫天飞舞,这是冬的灵魂,这是冬的乐曲,诗中的雪,诗中的冬,诗一样的雪天。那一刻,我发现了诗的美!

那一刻,我发现了诗的美!就像“诗言志,歌永言。”一样,就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一样,就像“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也。”一样。

那一刻,我发现了诗的美!诗,是在这历史尘埃中绽放的绝世之花。

那一刻,我发现了诗的美!诗,是中国流传华夏千年的不老传说。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