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安全生产风险识别的方法集锦9篇

时间:2023-12-06 11:29:57

安全生产风险识别的方法

安全生产风险识别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信息安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风险评估;风险控制

0引言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各行各业的网络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无论是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还是企业管理业务运转都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支持,在信息化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不得不考虑网络化带来的安全问题。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关系企业或国家机密,一旦面临威胁和遭遇攻击,就会给企业或国家带来严重的损失[1]。目前在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领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依然研究不够深入,较多采取的基于问题的管理方式,遭到攻击或同类行业遭到攻击后,进行系统排查,查找系统漏洞,然后堵住漏洞,这种被动式的管理方式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埋下较大安全隐患。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事前做好各类防范和应急处置,管控风险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在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立一套基于风险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降低信息安全事件发生概率是现代电力企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2]。

1风险管理体系概述

1.1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概念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是南方电网借鉴国际先进安全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基于电网实际情况提出的了一种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思路和方法,以风险管控为主线、以“计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闭环管理为原则,系统地提出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具体内容,指明了风险管控的目标、规范要求和管理途径,为南方电网安全生产管理和作业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指引[3]。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核心思想为“基于风险、系统性、规范性、持续改进”:基于风险是指企业应基于实际面临的风险确定核心业务和基于各类风险管控脉络及影响业务目的性的风险因素业务流程节点的设计;系统性是指企业在设计管理系统框架及业务流程节点时,保证流程节点的充分性并遵循PDCA的闭环管理模式,理清业务与业务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规范性是指企业应明确各项工作的执行标准,确保执行标准的唯一性、科学性,同时企业各部门、生产单位、班组能够按照标准开展工作,保证企业管理的统一性;持续改进是指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问题发现机制及问题改进机制,能够及时发现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同时不断地完善企业管理系统的策划,实现管理系统的持续改进。自2007年建立以来,全网范围内风险管控方法得到有效应用,安全生产管理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主要安全生产指标持续向好。

1.2基于风险的信息安全管理框架

南方电网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为电网企业提供了非常有效的一套安全生产管理方法,其基于风险的管理思路遵循国际通用的“危害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回顾”风险管控模型,强调事前风险分析和评估、事中落实管控措施、事后总结回顾和改进,目前主要应用在电网、设备、作业和职业健康风险管控上,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为信息安全管理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即可以通过引入该方法和结合业务实践建立基于风险的信息安全管理框架,探索信息安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4]。

2基于风险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的重要环节

2.1确定风险评估的目标

从管理目的出发,是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思想,以目的为导向,分析在现状下实现目的存在的障碍因素,也就是管理关键流程节点,从而确定业务的管理脉络,实现以基于风险的管理思路,最终达到业务工作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信息安全管理目标就是要实现信息系统的基本安全特性,并达到所需要的保障级别[3]。信息安全的基本安全属性包括资产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资产的三性对于维持现金流动、企业效益、法律法规要求等是非常必要的。企业的风险评估目标来源于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需求,满足相关方的要求、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等方面[4]。

2.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在运用各种方法全面、系统地识别出在信息安全管理中的风险,找出潜在的原因。一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和网络可能是严重威胁的目标,同时,由于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对于信息系统和服务技术的依赖日益增加,企业可能出现更多的脆弱性[5]。在信息安全管理中主要从资产、威胁、脆弱性三个角度识别风险。风险评估中资产的价值不是以资产的经济价值来衡量,而是由资产的三个安全属性上的达成程度或者其安全属性未达成时所造成的影响程度来决定的。安全属性达成程度的不同将使资产具有不同的价值,而资产面临的威胁、存在的脆弱性、以及已采用的安全措施都将对资产安全属性的达成程度产生影响[6]。信息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在满足企业中长期发展对信息化水平要求的同时,确保信息安全的三性,降低信息安全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影响该目标实现的因素有危害因素识别是否全面、风险评估结果是否准确、措施是否有效,因此选择合适的风险评估办法和模型,对信息安全管理来说至关重要。

2.3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2.3.1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风险评估是在确定影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三个维度的基础上,选择定性或者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对识别出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衡量,并根据评估结果划分风险等级,然后建立分层分级的管控措施。在完成了资产识别、威胁识别、脆弱性识别,以及已有安全措施确认后,将采用适当的方法与工具确定威胁利用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综合安全事件所作用的资产价值及脆弱性的严重程度,判断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对组织的影响,即安全风险值=R(A,T,V)=R(L(T,V),F(A,V))。

2.3.2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施与运行

(1)信息安全风险概述通俗来讲,风险概述就是风险的管理方案,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年度风险管控重点工作安排,为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计划提供方向。概述报告编制时,应充分考虑风险数据的输出应用,为涉及相关单位(部门)的管理提供输入。风险概述报告至少包含以下信息:风险描述、风险范畴、风险细分种类、风险等级和风险控制措施,并按风险等级排序。(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在风险评估之后,控制措施建议应综合考虑风险控制成本与风险造成的影响,结合法律法规、国家、行业、上级主管单位和公司有关政策要求以及当前的重点任务统筹考虑选择合适的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方法一般按照以下顺序进行选择:消除/终止、替代、转移、工程、隔离/闭锁、行政管理、个人防护等。总的来说控制措施从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两个方面提出,优先考虑技术措施。属于组织结构不完善的,建立信息安全组织体系。属于管理措施的融入管理办法,编制各层次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包括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管理制度、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管理制度、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要求;属于物理安全隐患的,加强机房、门控、安保系统和队伍建设;属于信息系统保护的,纳入信息安全项目建设计划,提高防病毒、漏洞补丁、安全配置、安全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入侵检测等保护能力;属于作业过程执行的措施,将信息安全管控要求纳入作业指导书、“两票”等作业标准,减少人的因素引发的信息安全事故事件;属于人员技能和意识的纳入教育培训计划;属于信息安全应急响应的建立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并按照演练计划开展应急演练[7]。

2.4风险监测

风险控制措施制定后需要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年度风险预控措施计划表。风险控制措施应明确责任单位(部门)、责任人、完成时间。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避免控制措施带来新的风险。结合年度风险预控措施表和变化识别内容,制定月度风险监督计划,并明确各项预控措施执行情况的各级监督部门,确保风险措施按计划落实执行。

2.5管理回顾,持续改进

PDCA闭环管理是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核心之一,通过定期开展管理回顾,审视信息安全风险管控的有效性,进而形成长效机制持续改进。在回顾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识别变化,优化管控手段企业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变化产生时需要及时识别也调整管控措施。当法律法规变化时需要及时对法律法规风险进行识别和融入;当国际、国内信息安全态势发生变化、信息安全漏洞不断涌现时及时更新防护技术手段、优化管理标准、更新应急处置方案,并保存变化过程的相关资料。(2)建立纠正与预防系统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核心思想之一就是持续改进,通过建立问题发现机制和问题改进机制最终实现企业的管理水平持续提升[8]。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纠正与预防的来源包括信息安全防护系统检测情况、系统运行分析统计、外部信息安全形势、检查发现问题等,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制定纠正或预防措施,通过评估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统计输出应用,输出应用到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能力与意识提升等各个环节,进而确保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3结语

安全生产风险识别的方法范文2

ACT卡在填写中要经历观察、接近、讨论、赞同、记录现状等5个程序。当记录人发现员工有不安全行为时,主动接近该员工,与他一起友好地讨论不安全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得到他的认同,再记录此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并提交给HSE管理部门进行分析。每一张ACT卡片往往就是一起违章事件,或者说是一个HSE隐患。通过ACT卡片,不仅有利于HSE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控制生产中存在的隐患,防微杜渐,而且有利于形成人人关心安全、人人心中有HSE的氛围。

应用取得效果

应用ACT卡这种安全管理方法的精髓在于“共同参与,持续改进”,主张人人都是HSE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大家都有权对HSE工作提出建议,并且这些建议都会得到回复。如此,安全文化就会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形成一种从上到下、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安全与环保管理体系。

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简称“长庆油田”)在班组安全管理中也应用了ACT卡管理法,通过在基层班组全面推行ACT卡风险识别方法,以非惩罚的方式,激发了岗位员工识别风险和参与削减风险的积极性,强化了基层班组的风险管理,使安全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个物、每个岗位、每个细小的工作环节,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初步形成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监督管理氛围。长庆油田为推进ACT卡在班组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建立和完善了ACT卡使用、考核制度和奖励标准,激发员工自觉参与识别风险,查纠违章活动的积极性,并以非惩罚的激励方式,鼓励员工主动查找身边的隐患,并进行自我反省,形成了“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学习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互动环境。长庆油田通过在基层班组全面推行ACT卡风险识别活动,为员工搭建了自主参与风险辨识的平台,使员工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命安全,安全意识不断强化,也推动了“人人抓安全、人人管安全、人人会安全”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安全管理氛围的建立。

二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持续完善。ACT卡风险识别以安全标准、规程、制度、办法和要求为依据,在现场风险识别和填写ACT卡过程中,及时发现安全标准、规程和管理制度中的缺失和不符合项,通过持续提出完善相关制度和标准的建议,确保长庆油田安全管理制度、标准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三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在各个岗位和生产现场推广应用ACT卡,长庆油田在设备设施和工艺流程方面的问题、缺陷得到了有效削减和完善,基本实现了本质安全化。

存在不足和问题

ACT卡在基层班组的现场和岗位风险识别中,特别是对物的不安全状态的辨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但在日常使用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4方面。

在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方面,效果不太明显。一方面,员工怕得罪人,碍于面子不愿意将同事、朋友的违章行为记录到ACT卡上;另一方面,基层管理者对员工违章行为常常采取罚款、警告、通报等手段,无形中打击了员工互纠违章、共保安全的积极性。

格式化的ACT卡不便于现场操作。由于ACT卡的内容是直接翻译过来的,并没有结合国人的文化特点和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的改良和优化;另外,石油天然气采掘业是个“无围墙的工厂”,设备设施、工艺流程、运行参数、环境条件和安全要求及员工素质千差万别,无法用一个标准规范来要求所有的操作行为;三是ACT卡涉及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包括7大项38条,HSE改进建议4项,项目和内容比较多,现场使用中显得有点繁琐。

ACT卡使用范围具有局限性。目前,ACT卡风险识别的运用主要集中在基层岗位和生产现场,没有延伸到基层的管理层和公司、厂(处)两级的管理部门,使一些深层次的管理问题,以及某些制度、规程、标准的缺失或设计、规划的缺陷不能及时发现和完善。

员工风险识别技能偏低,对一些隐性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基层在安全培训工作和安全防护基础知识讲解等方面,对风险识别方法和技术涉及较少,使基层岗位员工普遍缺乏较高的风险识别技术和方法,对一些非直观的隐性风险不能及时发现。

改进措施和建议

重点识别人的不安全行为

ACT卡风险识别的重点应放在人的不安全行为上。目前,“三违”行为是影响安全生产的主要矛盾,几乎所有的事故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可追溯到人的不安全行为上,所以,运用ACT卡识别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班组安全管理的重点和关键。在识别人的不安全行为时,要做到对事不对人。风险识别是为了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鼓励安全行为,达到预防伤害、安全生产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处理人。因此切忌当着被观察者的面填写ACT卡,也不要把违章者的姓名记录到卡上。ACT卡安全观察程序是非惩罚性的,必须与公司的组织纪律分开,原则上对违章者不应采取惩罚手段。但是,当违章员工知道其行为会威胁到他人生命安全,或明知正常的工作程序和制度规定,却故意违反或不遵守时,就必须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精炼简化ACT卡内容

针对油田生产中不同的环境和专业,可编制相应的ACT卡,以增强其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对油气处理及化工生产等生产工艺、运行参数、设备比较固定的生产场点,可尝试编制和推广使用全国统一模式的ACT卡;对输管线等无法统一设备配置、工艺流程和运行参数,且受环境影响较大的生产场点,应将ACT卡的内容调整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制度和规程缺陷、环境因素等4部分,变原来的选项为具体填写,使ACT卡达到简洁、实用、易掌握、方便操作和员工易接受的目的。

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

ACT卡应逐步向管理层渗透,扩大其使用覆盖面。为全面推广使用ACT卡风险识别方法,可根据企业实际和不同层次员工的需求,建立起与员工晋级晋职、送外培训、评优选先、经济奖励、解决家庭困难等密切相关的激励机制,激发和调动企业员工运用ACT卡进行风险识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常态性,从而形成覆盖人、机、物、料、环和管理制度、标准、规程等全方位的风险识别和控制体系,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使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制度和规程缺陷,环境因素等时刻处于受控状态。

安全生产风险识别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建设项目危险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 A

建设项目安全风险是指造成建设项目达不到预期安全目标的不确定性,或说是指那些影响建设项目安全目标实现的消极的不确定性。由于危险源是导致安全风险的根源,因此危险源的安全风险管理成为了建设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的核心。危险源的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与其它风险管理大致相同,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危险源识别、评价和控制。

1建设项目危险源识别

建设项目危险源识别是确认哪些危险因素有可能会影响项目的进展,是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一步。

对建设项目危险源进行识别首先需要了解安全危险产生的机理。安全风险的直接表现是事故,事故总是在对危险源控制不利、危险趋势未得到及时控制时产生。根据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事故的发生的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a)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使事故有可能或有机会发生的人的行为,根据《企业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包括操作失误,忽视安全,使用不安全设备,物体存放不当等。

b)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使事故有可能或有机会发生的机械、物质的状态,包括物的故障和环境因素。

因此,虽然建设项目的安全风险来源可分为为高空作业、地质条件、环境因素、设备条件、材料因素和人员因素六类。但总的说来可归结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此外,为了方便危险源的识别,人们将施工现场的业务活动进行了分类:

a)施工现场的不同场所,如施工作业区、生活区等。

b)施工阶段、工序、活动,如基础阶段、主体阶段等。

这样的分类减小了危险源被遗漏的机率,也给以后的记录工作提供了方便。

危险源识别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现场调查法、工作任务法等。这里要特别推荐的是故障树分析方法(FTA)。

故障树分析是一种根据系统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事故的结果,去寻找与事故有关的原因、条件和规律。该方法可用于事故的预测、事故的调查分析、安全措施优化决策和安全性设计等多方面,在安全工程中应用较广泛。

作者以工人坠落为例来说明FTA的实际应用。图l描述了工人坠落事故的原因推测。首先,坠落事故是在安全带没起作用和工人失控坠落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第一层)。其次,安全带没起作用,可能是由于安全带失效或工人没带安全带造成的,而工人失控坠落的原因也有两个:工人滑倒或失去平衡(第二层)。最后,第三层分析了安全带失效、没带安全带和滑倒的原因。从整个图中,人们可以清楚的识别出导致事故的有关危险源。这些危险源分不同层次,从上到下,越来越细化。

人们在进行危险源识别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a)充分认识危险源的分布情况,以免遗漏。

b)要对危险源进行动态识别。

c)让每位员工参与到危险源识别中来,广泛听起意见。

2建设项目危险源评价

建设项目危险源的评价的目的是对危险源安全风险与影响进行评价分级,弄清楚哪些危险源是高度风险的,哪些是一般风险的,哪些是可忽略的,使后面的风险控制更有针对性。危险源的风险评价应围绕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后两个方面综合进行。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专家评估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安全检查法和头脑风暴法等。其中,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G)在建筑企业中应用的较广泛,这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意在量化出各个危险源的危险程度。下面作者将介绍该计算方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从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及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3方面来衡量危险源的安全风险值(D)的。D的具体计算可见:

D=L×E×C(1)

专家凭经验将D、L、E、C按不同程度分为几个等级,并赋予相应的数值。这些数值并不是长期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根据实际情况会发生变化。因此,作者在这里没有把具体数值列出来。

虽然,专家规定D值大于160分的危险源为高度危险源,但人们在实际评价中还应结合工程的实际特点进行判定,不应将D值作为唯一的标准。

3建设项目危险源控制

危险源控制是在危险源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将危险源的安全风险降低至可容许程度的措施。危险源的控制分为四个步骤:

a)编制危险源控制计划。“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一个有效的控制计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该计划可以从三方面人手:控制危险源、控制事故触发条件以及控制后果。控制措施应广泛听取员工和专家的意见,不断优化,并且对重大危险源,指定相应的技术与管理措施,突出重点。

b)评审控制措施。对控制措施的评审主要是检查:计划的控制措施是否能将危险源的安全风险降低至可接受范围;控制措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控制措施的成本是否超出事故损失成本;控制措施是否会产生新的隐患等。

c)实施控制措施。将控制措施按照计划严格落实到建设过程中。

图2危险源识别、评价、控制循环

d)追踪控制结果。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难以将风险完全消除,而且还可能出现新的风险。追踪的目的在与:检查控制的效果、注意残留风险的变化,进而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控制措施计划。

4 危险源识别、评价和控制的动态过程

随着工程建设的进行和控制措施的实施,会不断出现新的危险源,有关人员应及时对原有的识别、评价和控制过程进行评审,并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呈现一种螺旋上升趋势。过程每循环一次,就会指定新的控制措施和目标,使得原来的风险管理过程不段改进、补充,达到一个新的状态(见图2)。

5记 录

上面3个步骤完成以后,应按照要求认真填写表格(见表1、2、3)。

表1施工现场危险源识别、评价

序号 施工阶段 作业活动 危险源 可能导致的事故 危险级别 现有控制措施

表2 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控制措施

序号 作业活动 重大危险源 可能导致事故 控制措施

表3 施工现场重点危险源控制目标和管理方案

序号 重大危险源 技术和目标管理措施 责任部门 相关部门 完成时间

6结束语

建设项目危险源的安全风险管理不仅包括前面叙述的几个步骤,还涉及到建设项目管理的其它方面,如安全教育培训、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安全监督及安全技术研究等等。因此,危险源的安全风险管理需要建设项目各部门及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它的管理水平也是整个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家远,刘春乐.建设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2李世蓉,兰定筠,罗刚.建设项目施工安全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杨文柱.建筑安全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崔德,沈德法.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风险防范与控制[J].施工技术.2004,(12)

安全生产风险识别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基建生产;安全管理;对策

1 基建生产安全管理影响因素

基建生产安全影响因素,可从整体风险、市场风险、企业风险几个层面展开分析,具体表现如下:

1.1 整体风险

整体风险分为经济环境风险、政治环境风险。经济环境风险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出于经济交往的考虑,而对基建生产规划进行调整,从而打乱原来的施工计划,譬如基建生产规模的缩小;政治环境风险,以政策的手段,对基建生产进行规范化调整,譬如某基建生产项目出现事故,被责令采用性价比更高的材料,加强基建生产质量水平。

1.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指的是对整个行业造成全面性影响的风险。基建生产企业为了保持市场的份额,而会采取价格竞争的手段,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在价格打压下,将面临“零盈利”的风险。另外随着基建生产项目发展,市场有关基建生产材料价格也不断上升,意味着基建生产企业想要获得可观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具备相应的成本“抗压”能力,否则将处于弱势竞争地位,而基建生产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风险,皆来自于市场环境的影响。

1.3 内部风险

基建生产安全运作的规范性与否,对项目赢利或者亏损都有直接的影响。很多基建生产企业由于内部管理不规范,导致施工风险系数的增加,譬如材料管理,材料采购环节直接决定材料的类型、价格、质量和供应量等,如果材料采购人员在采购之前,没有对材料市场进行详细调查,以致所采购材料高于预期材料成本,或者材料进场的时候,相关的检验工作不到位,以致质量不达标的材料应用到施工当中。

2 基建生产安全管理对策实施建议

2.1 安全因素识别

根据基建生产的风险影响因素类型,作者对基建生产风险识别方法进行如下总结,认为基建生产风险的识别就是通过确定基建生产存在哪些可能影响生产质量、安全的风险事件,以对生产安全管理进行风险的评价和控制。基建生产项目的施工风险识别,需要结合基建生产项目本身的特征,以及参考借鉴类似项目的生产风险管理数据资料,提高识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2 安全组织管理

基建生产安全管理,应该以项目管理组织为结构模式,这种模式的安全管理,不仅能够明确组织的分工,而且能够理顺生产风险的管理流程,减少组织因素对工程风险管理的影响。譬如某基建生产现场,如果项目缺乏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以及没有明确的分工,以致安全管理工作开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作者认为基建生产安全管理,需要从内部组织入手,检查项目本身的管理体系是否健全、项目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否明确分工、项目管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是否薄弱、风险的管理流程是否适用功能等,否则将不能够为识别风险提供有利的内部条件。在基建生产现场,管理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风险是否产生,通常情况下,如果现场管理存在差错,势必诱发潜在的风险因素。譬如基建生产现场的项目管理人员缺乏良好的协调能力,在没有认真了解生产实际情况时,就盲目指挥,或者没有彻底处理生产质量事故等,自然会增加生产的风险因素。基建生产的安全管理,无不建立在现场有效管理的基础之上,期间需要由项目风险识别小组对管理风险展开深入识别之后,才能确定基建生产现场的危险源,而如果没有经过现场详细的管理调查,是不可能找出以上危险源的。

2.3 安全评价管理

首先是多元统计综合评价,该种评价方法由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组成,它是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将多个相关变量指标转化为几个不相关变量,来研究整个基建生产高维空间中各道生产工序的分布态势,以及通过降维简化的方法,达到最大限度保留原变量信息的目的。基建生产应用这种评价方法,通过变量的转换,把解决点集中在安全管理最大变差的主成分上,而因子分析法则是借助因子模型,将注意力集中于少数不可测量安全管理因子上,并摒弃掉特殊因子,这两种方法虽有不同,但在综合评价体系中经常被使用到。其次是层次分析综合评价,该种评价方法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它主要是将非定量因素转化为定量化进行分析,其思路是将复杂的系统性问题进行分解,分解为若干的要素和层次,在某道工序完成后,以上一道工序的要素为准则,对两道工序之间的安全管理水平展开全方位的比较、判断和计算,最终获取到不同层次要素的重要度,从而得出评价值。再次是数据包络分析法评价,该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数学规划模型的使用对决策单元之间相对效率作出评价,在投入产出问题上应用该种分析法相对比较完备,借助运筹学的思维方式,可作为基建生产各个部门安全管理工作评价比较的统筹思维方法,并且可适用于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安全管理系统。

3 结束语

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基建生产安全管理工作的方法,但鉴于基建生产项目现场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这些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以保证这些方法的适用性,必要时予以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晓珍.试论如何强化基建生产安全管理实效性[J].科技风,2012(15):171.

安全生产风险识别的方法范文5

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中(GB/T28001-2001),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是最重要的条款,它是企业建立和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开端,直接影响职业安全健康目标的设立、管理方案的制定、运行控制程序的内容、职业安全健康绩效监视和测量的项目,在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职业安全健康危险和危害呢?

危险、有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慢性损坏的因素。危害辨识就是指识别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对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做了明确的界定,要求对危害的辨识要充分,包括组织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所有作业场所内的设施,同时应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情况下的三种状态,过去、现在、将来的三种时态,以及兼顾七种风险因素类型进行辨识;对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的合理性也作了规定:

1、依据用人单位的范围、性质和时限进行确定,以保证该方法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2、确定风险级别。

3、与运行经验和所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的能力相适应。

4、为确定设备要求、明确培训需求和建立运行控制,提供相应信息。

5、对所需控制活动的监测提供信息,以保证实施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6、规定风险评价的结果应形成文件,作为建立和保持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中各项决策的基础,并为持续改进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绩效提供衡量基准。

7、制定的风险控制计划就有助于保护员工的安全健康。

8、同时还应定期或及时评审和更新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信息。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主要控制过程是,通过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和危险控制措施达到对事故预防和控制的目的。

在没有建立和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前,我们对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评价的认识和理解是初浅的,单一的。如果说过去我们进行过有害因素的识别的话,那就是在职工中进行了“三不伤害”防护卡填写活动。“三不伤害”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别人,我不被别人伤害。员工根据自己所从事岗位工作的性质、特点或者具体某项作业活动,按“三不伤害”活动三个方面的要求,把自己从事某项作业活动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可能伤害到别人、或者可能被别人伤害到的种种情况填写在个人安全防护卡上,作为安全学习的材料,且在每隔一定时期温故知新,以此时时提醒自己,在生产活动中要防止哪些伤害。这种安全防护卡,在员工劳动岗位发生变化,设施、设备和作业环境发生变化时及时补充识别,修订,使员工生产安全防范意识随着作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提高,从而做到将事故防范于未然。

利用填写“三不伤害”安全防护卡进行危害辨识的方法:

员工填写“三不伤害”防护卡简单易行,危害认识和防范措施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容易在企业基层班组运用推广。开展“三不伤害”防护卡填写活动,对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修订安全操作规程,防范事故的发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把这项活动放到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个组织总体来比较分析,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观点来思考,就不难发现“三不伤害”防护卡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评价方面存在着不足和缺陷,由此也决定了它在不可承受风险的防范方面的局限性。

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相比,“三不伤害”防护卡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上主要的不足和缺陷:

一、在充分性上考虑不全面

1、辨识者只考虑现时条件下,正常状态时的两个伤害对象的危险因素,相关的第三方危险危害没有注意到。

2、辨识者注重的是生产作业条件下的人身安全,忽略了可能造成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等其它危害因素。

3、对作业场所内的设施、设备危险和有害因素考虑较少,或者根本没有考虑进去。

4、对法律法规赋予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关注不够,有片面强调权利轻视义务的倾向,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国家对劳动者的关心、保护。

二、在方法上不够合理、严谨

1、对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不是按照作业活动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分析判断,而是完全由识别者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有一定的随意性,容易出现遗漏,辨识不完整的情况。

2、有关管理部门在辨识出的诸多的危险、有害因素中,对识别的结果没有进行归类、确认,没有对风险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分清主要或次要,一般的和重大的危险,因此,组织的职业安全健康目标无法确立,采取的防范措施也仅是个体的自我防范,这样就容易忽略了对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危险源的控制。

3、对识别并认识到的危险有害因素的防范措施,难以监视和测量,往往到事故发生后,翻开当事人“三不伤害”防护卡才发现危害因素已经识别到了,安全监控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差。

4、因为有关方面对危害辨识没有组织进行风险评价,没有风险等级划分,也就没有具体的风险控制计划和措施,完全由员工个体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去防范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发生。

安全生产风险识别的方法范文6

我国煤矿事故频发,解决煤矿安全问题已刻不容缓。但是目前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手段仍处于经验式的事后管理阶段。尚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难以满足煤矿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迫切需要和更高要求。研究开发科学、客观、动态、完善的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是改善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现状,迅速扭转我国煤矿伤亡事故频发被动局面的迫切需要。

一、煤矿安全风险管理的内涵

1.煤矿安全风险管理

煤矿安全风险管理是在事故发生前,通过对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辨识,判别危险源产生风险的大小,对危险源进行监测、监控和预警,最后削弱和消除危险源,杜绝煤矿事故发生。在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中安全风险辨识是关键,其可以按照煤矿日常系统来辨识,也可以按照煤矿事故发生机理来辨识,但辨识必须全面,这样才能杜绝所有事故发生。

■张钰丹魏晓平宋学锋

2.安全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的区别安全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相结合,管理范围更加广泛、全面;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减少、消除事故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经济损失;安全风险管理确立了系统安全的特点,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对子系统及子系统的“接点

”进行研究和分析,寻求有效的防灾途径。传统的安全管理多为事后控制,而安全风险管理是预先发现、识别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因素,在事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消除、控制这些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

3.煤矿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确定了煤矿安全风险管理的涵义,如图1所示。

安全生产全过程的安全风险管理。即安全风险管理贯穿煤矿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对于各生产环节的不确定因素,都必须进行安全风险的研究与预测、过程控制以及安全风险评价。实施有效的全过程控制,并积累经验和教训。

全部安全风险的管理。煤炭安全生产中主要有危害:瓦斯、煤尘、水灾、火灾、顶板、运输、电器、爆炸材料。在识别全部可能存在的致灾风险因子时,还要充分考虑人员、机器设备、环境和管理的风险,并将所有风险作为管理对象,不能有遗漏和疏忽。

全方位的管理。一是从各方面对安全风险的影响进行分析,例如对整个企业的各个方面,如安全现状、安全风险成本、生产过程、技术、计划的影响。二是采用的对策措施必须考虑综合手段,从设备、经济、组织、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确定解决方法。三是安全风险管理流程,包括安全风险识别、安全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安全风险决策、安全风险预控等全过程。

全面有效的组织措施。与煤矿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相关联的主体有企业本身、政府部门、安全监管机构、保险机构,等等。这些主体都应落实专门机构、专人负责煤矿的安全风险管理,并赋予相应的职责、权限和资源。在组织上全面落实安全风险管理责任,建立安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将安全风险管理作为各层次管理人员的任务之一,让大家都做好安全风险监控工作。

二、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

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由三大体系、七个模块组成。三大体系分别为:安全风险管理环境体系、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安全风险管理流程体系。将以上体系展开与具体化可以得到七个模块,分别为:安全风险管理环境、安全风险管理制度、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决策、风险控制和实施效果评价。它们构成了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要素。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1.安全风险管理环境体系

安全风险管理环境体系是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平台。安全风险管理的其他模块都是在风险管理环境体系的平台上运行的。具体内容包括风险管理文化理念、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人员的培训、管理等。

(1)培育先进的、全员的安全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理念是安全风险管理的核心,它影响到目标体系、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决策、风险控制等各个层面的活动。同时有助于风险管理体系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都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履行自身职责,促进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

(2)安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是安全风险管理得以实施的组织保障和支撑。在煤矿企业设置专门的安全风险管理机构,明确其具体职责与权限,构建起从矿工、组织层到管理层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煤矿安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3)煤矿工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所以在煤矿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增强其风险管理意识,才能建设起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COALECONOMICRESEARCH安全生产SafetyProduction安全生产SafetyProduction

2.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煤矿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在获取相应最大的安全保障的基础上保证煤矿产量,寻求企业的发展;安全保障要力求用最小的成本去换取。也就是要实现产量、安全、成本三大目标。要实现这三大目标就要将企业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与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制度有效结合,构建起全面、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3.安全风险管理流程体系

(1)风险分析。安全风险分析包括安全危险源识别和风险估计。首先是要识别和认知危险源。煤矿企业基本危险源识别是对煤矿企业各部门或各系统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中的不安全因素的识别,识别对系统目标有危害或威胁的潜在危险源是否存在及其所在位置,确定危险源的等级、数量、规模及其潜在的后果。并根据煤矿企业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要求,充分认识危险源本身特有的不确定性(包括性质、规模大小、后果等不确定性)。其次,识别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评估特

定的风险。识别风险可能的后果和发生频率是关键。

(2)风险评价。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风险评价及风险等级标准,对风险因素进行量化、计算,进而得出系统的风险概率、风险后果和风险值,判断该系统的风险是否可被接受,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安全措施。在进行安全风险评价时,我们可采用研究固有风险与风险控制的“动态平衡”的原则;深入研究评级对象与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评级对象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的“相关原理”;也可采用“最低合理可行原则”(AsLowAsReasonablyPracticable,ALARP)。

(3)风险决策。风险决策就是指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针对煤矿生产活动中需要解决的安全风险问题,根据风险评价的原则和标准,判别风险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如果不在接受范围内,该风险能否避免或消除。如不能消除,应怎样减少风险的损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提出各种风险解决措施,从中选择最优(满意)方案并予以实施,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4)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为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风险应对措施。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需要时刻监督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跟踪已识别的风险,监测残余风险的变化和程度,识别新的风险因素,监控潜在风险的征兆及发展,保证风险决策的顺利执行。由于再全面综合的分析也不能正确识别全部的风险,因此在整个煤矿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控制和重复这些过程。实施风险控制的手段主要有:改变危险源的性质,减少暴露,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发挥对危险源防范措施的功效等。

(5)实施效果评价。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安全生产方针的贯彻、目标和指标的实现、重大风险的控制、员工安全生产意识与技能的提高、自我完善机制的建立等情况,明确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是否适应安全风险管理的需要,资源是否充分,以及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计划是否有效并得到实施。将成功的部分保留下来予以发扬,形成后续安全生产活动的准则;将出现的事故、事件予以控制改进,对煤矿企业的安全风险进行全系统、全过程审计监督,以确保规范性和有效反馈;从而形成一个全面、动态、完善、循环的安全风险管理流程。

安全生产风险识别的方法范文7

关键词:烟叶仓库;安全风险识别;危险因素;有害因素

风险识别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人们运用各种方法系统的、连续的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本文所称引起风险事故的各种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分为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危险因素:是指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有害因素:是指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1 烟叶仓库的独特性分析

1.1 烟叶仓库存在极高的火灾风险性

由于烟叶是可燃物品,燃点低,遇明火易发生燃烧、阴燃等现象,并且如果湿度控制不好,会出现自燃现象。一旦发生火灾,其烟雾大,毒气重,燃烧速度快,扑救难度大,并且会产生的大量刺激性浓烟,大量的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易造成人员伤亡及大的经济损失。

1.2 烟叶仓库特种设备多,安全风险较大

烟叶仓库使用的特种设备比较多,主要有:货梯、电瓶叉车、柴油叉车、压力容器。生产中易发生电梯伤害、车辆伤害,并易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坏和经济损失等,其中烟草行业发生最多的是厂内机动车引起的人身伤害事故。

2 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识别

2.1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识别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标准明确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就是“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危险化学品及其临界量按照GB18218-2009中的规定来确定。

2.2 压力容器重大危险源识别

根据《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第三、四条规定,压力容器重大危险源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压力容器:

(1)介质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或中度危害的三类压力容器;

(2)易燃介质,最高工作压力≥0.1MPa,且PV≥100MPa立方米的压力容器。

2.3 重大危险源识别结论

对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烟叶仓库储存过程存在的物料均未被列为重大危险源物质,故该不构成重大危险源。对照《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烟叶仓库使用的压力容器压缩空气储罐盛装物质为空气,非有毒、易燃介质,故不属重大危险源申报范围。综上所述,烟叶仓库不存在重大危险源构成的安全风险。

3 工艺及设备设施的安全风险识别

3.1 危险因素导致的安全风险识别

3.1.1 火灾

烟叶仓库主要是对烟叶和烟梗进行储存,烟叶和烟梗及所用塑料托盘、包装物纸箱均为可燃物质,在储存过程中,若遇明火、高温等,有发生火灾的危险。若安全通道及出口堵塞、人员疏散不及时、不会使用消防器材等,有造成死伤事故的可能。

3.1.2 车辆伤害

烟叶仓库中使用电瓶叉车、柴油叉车进行烟叶和烟梗的装卸及码垛,叉车使用频率高,此外物料运输也需要车辆进入库区,这些均有可能发生车辆伤害事故。尤其是叉车装载物料超高超宽时,司机看不到前面行驶线路上的人员或物体,可能发生车辆撞向人体或拖拉而发生伤亡事故。

3.1.3 电梯伤害

烟叶仓库使用的载货电梯属于特种设备,若未定期检验维护,设备本身存在缺陷,钢丝绳磨损腐蚀,或因起重量超载,造成钢丝绳断裂,吊钩断裂,或安全防护装置损坏、制动装置失灵,限位限量及连锁装置失灵,行程开关未接线或失灵,或操作不当,操作人员违章操作或失误等,均可造成电梯伤害。

3.1.4 触电

烟叶仓库用到的设备除湿机、空调、电梯以及照明设施等多为电气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特别是在为电瓶叉车充电时,由于作业人员不能按照电气工作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或缺乏安全用电常识,以及设备本身故障等原因,均可能造成触电事故的发生。触电多发生在开停设备时,作业人员直接用手按动按钮,如果开关漏电,在未发现漏电、操作人员无防护时则会引发触电事故。

3.1.5 机械伤害

由机械部件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包括绞、碾、碰、割、戮等。起因物有各类机器的旋转部分以及其它机械设备等,由于缺乏防护装置,或者由于工人操作不当,会造成人身伤害。烟叶仓库可能发生机械伤害的设备是消防水泵、自动喷水消防泵联轴结处,柴油发电机以及空压机转动处等,如果防护罩缺陷、设备故障或违章操作,易使作业人员衣袖、头发等被卷入而造成人身机械伤害。

3.1.6 容器爆炸

烟叶仓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配水管网压力保持使用压缩空气,由空气压缩机供给。压缩空气储气罐为压力容器,存在容器爆裂的危险。如果安全附件不齐全,没有定期检验合格或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等,可引起爆炸事故。

3.1.7 中毒窒息

磷化铝熏蒸过程中产生的磷化氢为剧毒气体,如果库内作业人员未全部出库即进行封闭熏蒸,或熏蒸过后采用自然通风不彻底,未检测磷化氢含量即进行作业,通风过程中未设置警戒线,有人员进入废气排出区域等,均极可能造成人员中毒窒息。

3.2 有害因素导致的安全风险识别

3.2.1 噪声

烟叶仓库噪声源主要包括:一是消防水泵、自动喷水消防泵等设备工作时振动产生的机械性噪声。二是除湿机、排风机、空气压缩机使空气流体的运动或压力变化时产生的噪声。较强的噪声对人体会造成听神经的伤害,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中作业会降低人的听觉功能,甚至导致噪声性耳聋。

3.2.2 辐射

电磁辐射是由空间共同移送的电能量和磁能量所组成,而该能量是由电荷移动所产生。烟叶仓库变配电所电气设备较多,尤其是10kV高压,会产生电磁辐射。电磁辐射会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视觉系统,以及免疫和代谢功能。

通过以上分析,共识别出安全风险九类,其中由危险因素导致的风险七类:火灾、中毒窒息、触电、车辆伤害、电梯伤害、容器爆炸、机械伤害;由有害因素导致的风险两类:辐射危害、噪声。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烟叶仓库的独特性,先采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识别方法和压力容器重大危险源识别方法进行识别,得出烟叶仓库建设项目无重大危险源的结论;然后运用《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和《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对工艺及设备设施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识别出烟叶仓库存在7类危险因素导致安全风险和2类有害因素导致的安全风险。通过烟叶仓库存在的9类安全技术风险的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进行全面分析,制定合理、可行的消除、预防或减弱装置危险性的安全应对措施,为努力建设“上水平、创一流”的烟草企业筑起一道坚固的安全防护墙。

参考文献

[1]戚安邦.项目风险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安全生产风险识别的方法范文8

关键词:风险管理技术 损失控制 安全管理

在输油企业,管道完整性管理、HSE安全管理体系在严格防范事故、确保安全生产的要求下随之建立和应用,成为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技术方法。这些新理论、新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推动企业完成了从事故发生后处理到事故发生前预警、预控的根本性改变。使生产事故得到了根本遏制,责任事故基本杜绝、安全生产得到有效保障。中国石油管道公司开发了管道风险评价技术软件,在所属企业对在役管道开展从管道环境、运行管理、管材缺陷等各方面的情况予以调查、检测,建立管道风险评价数据库,运用风险评价技术积极推进企业安全管理,努力将高危行业打造成本质安全型生产运营企业。

一、风险管理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1.风险管理目标

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保障企业及成员的生存和发展;保证企业的各项活动正常运转;尽快实现企业稳定的收益;减少忧虑和恐惧,提供安全保障;通过风险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是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2.风险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尽管风险管理技术与安全管理技术具有相同目的性,在本质上没有显著的差别。但是从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上,与安全管理确有极其不同的区别。如果说安全管理凸显的是企业生产运行过程的执行文化;风险管理则侧重于运用高科技手段对隐蔽在地下输油管道进行周期性检测的风险识别和分析技术。

风险管理以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四项主要内容为基础,以减少企业经济损失、保障管道沿线居民安居乐业为目标。运用高科技检测手段和计算机分析技术,结合经济、社会以及其他有关因素对风险进行管理决策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尽可能的减少风险发生几率和发生后造成的经济损失、社会危害。

二、输油气管道风险评价的特点

输油气管道具有管道敷设线路长、埋入地下的管道完好状况检查难度大、管道敷设所通过的区域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复杂等特点。改革开放中,伴随城乡建设的扩展、乡镇企业的崛起、新经济开发区的兴建,输油气管道敷设区域的安全环境迅速恶化。企业本身不仅要承担管道管护难度大带来的管道管护成本增加的困难,而且还有承担管道发生泄漏对泄漏区域居住的居民、新建的企业进行经济赔偿的费用。管道管理由前期的安全风险管理演化成了极其严重的、输油气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风险和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政治风险。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将风险管理制度化、标准化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随着《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Q/SY1180.4的颁布执行,将输油气管道风险管理纳入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并首先对运行长达三十余年的输油管道进行风险评价,将输油气管道管理直接推入标准化管理的运行轨道。

三、输油气管道风险管理的特点

1.与时俱进的先进性

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的创建,不仅规范了新建管道风险识别的技术和方法,而且针对在役管道研发了高清漏磁内检测设备,用以检测管道内部及螺旋焊缝的腐蚀情况。彻底改变了运行多年的管道,内部腐蚀情况不明、曝露出的问题难以治理的被动局面。实现了对新建管道危害因素实施源头控制,对在役管道危害识别、开展管道内检测,综合评价治理的多角度、全方位风险管理。

2.严谨的科学性

从管道设计、建设、投产运行的全过程对管道危害因素进行分类识别,并对识别出的危害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3.鲜明的目的性

通过管道检测、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管道运行风险。

4.精细的完整性

规范不仅对管道材质自身的缺陷提出了识别要求,而且对管道敷设的地质情况、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可能诱发的隐患提出了全面、详细、具体的识别和评价标准。

四、输油气管道风险评价的实践意义

在管道公司颁布的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中,将管道风险评价作为一个单独的体系纳入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中来。从输油气管道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的危害因素予以识别和评价,在管道输送企业创建了基于风险控制与管理的安全防范机制,对制定企业风险规避策略、杜绝特大事故、遏制重大事故发生、减少一般事故的安全管理目标,努力打造本质安全性企业,保证企业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如果从管道企业发展的进程的角度观察,输油企业从其创建之日起,就一直以安全管理为核心,并以此规范企业管理的各项制度、规程和整体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机制造就了企业员工高度警觉的安全意识,规范了员工履行职责的安全行为。维护了输油气生产设备安全,为企业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样,这种管理机制也产生了它的负面影响,员工的安全意识强了,技术素质低了;局部管理精细了,整体管理粗放了;企业经济效益高了,社会效益低了。由于管道管理的疏忽和大意,致使管道出现泄漏不能及时发现,不法分子在高压管道上打孔泄漏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玷污了企业形象,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我们之所以说企业将管道风险管理纳入管理体系是一项重大的管理创新,关键依据就是企业对管道实施完整性管理,凸显了上级管理部门管理理念的跃升高度和统揽全局的目光。在管理机制上,展示出管理体系的全面升级;在管理理念上,体现了企业整体从传统的安全管理向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安全管理的转变。从管理方法上,宣示了企业对社会负责的精神形象。在打造本质性安全企业的实施过程中,规范了企业更新改造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安全生产风险识别的方法范文9

关键词:危险源; 识别; 评价; 市政工程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ccupation Health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英文简写为“OHSMS”)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它与ISO9000和ISO14000等标准体系一并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对企业的质量管理和经营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使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1.OHSMS危险源评价的发展和作用

危险源的国际定义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OHSMS开展安全管理活动最基本的思路是:识别、辩识系统内产品、过程、活动等存在的危险源,采用必要的方法和手段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对照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等因素确定是否可接受,对其中不可接受的风险确定控制措施,包括对现有的控制措施的评价、确定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和新的控制措施,通过实施以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1.1 OHSMS危险源评价经历以了下发展阶段:

1)1996年,英国颁布了BS88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南》;

2)1996年,美国工业卫生协会制定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导性文件;

3)1997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提出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草案、日本工业安全卫生协会(JISHA)提出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导则》、挪威船级社(DNV)制订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4)1999年,英国标准协会(BSI)、挪威船级社(DNV)等13个组织提出了职业健康安全评价系列(OHSAS)标准,即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OHSAS18002《职业健康安全管 理体系—实施指南》;

5)1999年10月,原国家经贸委颁布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试行标准》;2001年11月1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颁布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自2002年1月1日起实施,代码为GB/T28001-2001,属推荐性国家标准。

1.2 企业开展OHSMS标准活动的作用及意义

为企业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 有助于推动职业健康安全法规和制度的贯彻执行;使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由被动强制行为转变为主动自愿行为,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有助于消除贸易壁垒;对企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将在社会上树立企业良好的品质和形象。

2.市政工程项目常见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

在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因其隐蔽性和复杂性,危险源较一般工程更多,存在的形式也很复杂。笔者长期从事市政企业管理和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工作,结合企业开展OHSMS标准实施的实践,总结市政工程项目常见危险源识别与评价如下:

2.1 辨识危险源时必须考虑的原则。①常规和非常规活动;②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③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由本组织还是由外界所提供)。此外危险源辨识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当工作场所发生变化(如办公地点搬迁等)设备设施(如新购进一台搅拌机)及工艺(如由原来的合成生产改为来料加工)发生改变时,都要对危险源辨识重新进行辨识。

2.2 识别步骤:a.工作活动分类;b.危险源辨识;c.风险评价;d.评定风险是否可以接受;e.评价和确定需采取的控制措施;f.评审确定控制措施的充分性。

2.3 常见的识别与评价方法。在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常见的识别与评价方法有:询问、交谈;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务分析等方法。

2.4 通过实践总结的市政工程项目常见危险源。

通过上述原则和识别评价后,一般市政工程企业及涉及市政基本业务的危险源笔者总结如下:

1)大类: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其它危险、有害因素。

2)在实践中的表现方式:触电,如各类用电机械设备;高处坠落,如桥梁工程作业和员的挂篮;物体打击,如张拉预应力筋;机械伤害,如摊铺机运行中,攀登机械;坍塌,如土方作业时基坑支护结构雨水排泄不畅;火灾/爆炸,如土方开挖时遇到管线、煤气管道等;中毒/职业病,如沥青路面施工时未佩戴工作服、手套、鞋等劳保用品;传染病,如临时用工人员有传染病,意外伤害,如露天作业人员雷电时无防范措施;物体打击,如桥梁施工时浇筑水下混凝土结束后,土低于现状地面,未设护栏、安全标志。常见的市政道路、桥梁、给排水工程危险源大约有1000余类,涉及不同的作业部门和岗位,因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实践操作中,必须严加防范。

3.市政工程项目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的确定

3.1 评价的基本要求。

根据市政工程的特点,依据承包工程的类型、特征、规模及自身管理水平等情况,找出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识别出危险源,并对危险源逐一评价,将其中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且事故发生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源定义为重大危险源;对危险源可能出现伤害的范围、性质和时效性,制定消除和控制的技术性措施,且应纳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操作规程中。同一个企业因不同的项目和区域、管理人员变化,也会引起危险源数量和内容的改变,因此企业对危险源识别应及时更新,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的安全性。

3.2 评价方法。

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常见的评价方法有:

1)安全检查表法。事先将检查对象加以分解,将大系统分割成若干小的子系统,以提问或打分的形式,将检查项目列表逐项检查,避免遗漏;常使用于市政工程正常施工阶段的常设性检查。

2)危险指数法。通过评价人员对几种工艺现状及运行的固有属性进行比较计算,确定工艺危险特性重要性大小及是否需要进一步研究;常使用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带来的危险源风险防范。

3)预先危险分析法。在一项实现系统安全危害分析的初步或初始工作,包括在设计、施工和生产前,首先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类别、出现条件、导致后果进行分析,确定其危险等级,防止危险发展成事故;常使用于市政工程施工前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阶段的分析。

4)故障假设分析法。对系统工艺过程中或操作过程的创造性分析方法,对有关问题进行考虑,任何与工艺安全有关的问题,即使它与之不太相关的问题也要加以讨论,分类记录,以发现假设存在问题条件下的解决方法;常使用于市政工程大型设备进场时的风险评价。

5)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基本过程是以关键词为引导,找出过程中工艺状态的变化或偏差,然后分析找出偏差原因、后果和对策;本方法侧重要在市政工程工艺部分或操用步骤中,找出各种具体值加以分析,常见于桥梁工程的技术参数分析过程。

6)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根据系统可以划分为子系统、设备和元件特点,按实际需要,将系统进行分割,然后分析积压自可能发生的故障类型及其产生影响,以便采取对策;本方法常使用于在质量和安全通病方面的评价与分析。

7)事故树分析(ETA)。通过描述事故因果关系的有方向的“树”,对各种系统危险性进行识别评价,既适用于定性分析,又能进行定量分析,具有简明、形象化的特点;本方法非常适用于开展市政工程QC活动中,对关联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8)定量风险评价方法。在识别危险源方面,定性和半定量的评估是非常有价值的,在对复杂并存在危险的工业流程等提供决策和依据方面,需要足够的信息,因此必须采用两种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在市政工程桥梁和隧道施工的危险源识别与评价过程中较为常用。

3.3 OHSMS安全评价报告。

上述根据OHSMS系统进行识别和评价危险源后,形成的工作成果即为安全评价报告,一般有如下内容:1)前言;2)评价项目概况;3)评价程序和方法;4)危险性预先分析;5)危险度和危险指数分析;6)事故分析和重大事故摸拟;7)对策措施和建议;8)结论。

3.4 确定风险控制措施。

安全评价和危险源识别的最终目的,是确定风险控制措施,以其消除非潜在的危险和伤害,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选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下列因素:1)如果可能,完全消除危险源或风险,如用安全品取代危险品;2)如不可能消除,应努力降低风险,如用低压电器;3)可能情况下,使工作适合于人,如考虑人的精神和体能等因素;4)利用技术进步,改善控制措施;5)保护每个工人的措施;6)将技术管理与程序控制结合起来;7)要求引入计划的维护措施;8)在其他控制方案均已考虑后,作为最终手段,使用个人防护用品;9)应急方案的需求;10)预防性测定指标对于监测控制措施是否符合计划要求。在组织上述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探索其最适合的风险控制措施十分必要。

3.5 以概率风险评价方法(LEC法)用于基坑开挖的实例说明。

LEC是OHSMS系统中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半定量评价方法,即D=LEC,式中,D为风险值,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C为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以市政工程施工桥梁施工作业中“安装承台未设安全网”这一危险源为例:L事故发生可能性为3-可能但不经常,E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为10-连续暴露,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7-严重重伤;则其D=210,即为高度危险,需要立即整改。

应用LEC法进行评价风险应关注主观因素的影响,三个数值的选择应尽可能符合实际。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对现有风险的控制措施加以考虑,确定现有措施是否使已识别的危险源得到足够控制,这才是识别和评价的根本目的。

搞好市政工程企业和项目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需要组织控制下工作的职业健康安全有影响的任何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意识,实施OHSMS体系,需要组织全体人员参与,因此这要建立在组织的每个成员都意识到积极参与职业健康安全的重要性基础上。一个有可溯源性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充分、适用和有效,有效的体系建立后,关键在于人员的落实,这样才能保证系统运行的健康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2011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理解与实施.中国标准出版社,北京:2012.3

[2] GB/T28002-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北京:2012.2

相关期刊